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2024-04-27

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精选6篇)

篇1: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今天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已经是十二年寒窗,但很多学生高考时所写的文章别说“一朝成名”,连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都达不到。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贫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像没有好的建筑材料再好的建筑工人也不可能盖出坚固美观的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好的作文素材,又怎能奢望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呢?事实上,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在作文时所缺的往往并不是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而是承载它的好的载体,因此作文素材的贫乏成了很多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从现在的高考考纲和命题趋势来看,学生作文时审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审题立意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作文素材贫乏,很多学生考试时为寻找合适的素材花费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搜肠刮肚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最终即使有好的立意构思也被迫放弃,或者是勉强成文却辞不达意(立意)。有的学生由于思维幼稚,视野极其狭窄,作文时只会写自己的生活琐事,或者是父母师生朋友情,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一以贯之的老话题,写出的作文索然寡味。有的学生由于阅读量太小,知识面狭窄,积累的素材少而陈旧,只会把少数几种材料用得非常滥,比如司马迁、鲁迅、居里夫人等等。再加上对素材缺乏个人的挖掘和独特见解,所以最终只能是对传统见解的重复,人云亦云,毫无新意。还有的学生由于平时忽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干脆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地背诵现成材料。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深入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无法准确把握,作文时只是把些本无干系的材料硬拼凑到一起,结果往往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甚至材料和观点脱节,各说各话。

高中学生该如何积累作文素材,积累什么样的素材,历来说法众多。但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针对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专家提出应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重点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只是引经据典。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但有些学生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味地写自己的生活琐事,选材幼稚乏味。甚至走向了反面,在写生活的口号下,为了吸引考官的眼球,在作文中说假话、空话,或者编造谎言,要不就是说自己身残志坚,要不就是说自己身世离奇凄惨,以博人同情换取考分。其实要抒写真情实感,并非只能依靠自己的生活经历,借用历史、名人事例,化用经典美文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独特感悟,也是中国文学传承的优良传统。完全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取材比较适合那些因各种原因所致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和特别,或者感情比较细腻,对生活勤于观察和思考,同时语言功底较好的学生。但这种选材方法对多数学生可能并不合适,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受现实条件所限,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个人生活阅历单纯有限,如果没有如同沈从文一类作家那种大巧不工,平中见奇的语言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而独特的感悟,要想从他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好的作文素材并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恐怕是不大可能。

还有人则认为应该通过加强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因为多读必然会写,这实际上也早已被无数的作家成长的经历所证实。但这种方法对很多的高中生可能也不大合适。首先用这种方法所需的时间较长,短时间内是难以奏效的。众所周知,现在的高中生时间有限。对小学和初中生而言这种方法应该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首选,因为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其次,大量的课外阅读必然加重学生的负担,毕竟大多数高中生是不敢像韩寒一样置其他学科的学习和高考于不顾专攻写作的。再者,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的质量实际上是难以保证的,如果阅读对象选择不当,弄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甚至误入歧途,如近年有的高考考生作文时通篇网络语言,或者表现出一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的,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迫学生去做,恐怕也不会有好的成效。我觉得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作文素材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部分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中生。

当然,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往往各有利弊,高中学生应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解决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两点应该要注意:

第一,尊重客观现实。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想着学生都会专注于作文,并为之花费大量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由于面临高考这个硬关卡,课业负担极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兴趣爱好广泛,并不是哪个学生都对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不管是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个人以后发展的角度考虑,很多高中生是不可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作文上的。

第二,了解学生写作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是指“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是“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功能。”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作文自然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但是长时间以来,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理想化地把语文教育当成文学教育,误以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将学生培养成作家。这种好高骛远的要求弄得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味道了。实际上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对文学并无多少兴趣的学生而言,学习作文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掌握一门工具而已,他们只要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较为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即可。

从以上两点来看,我认为对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作文的要求不必过高,作文素材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比较快捷和有效。对很多作文水平一般的高中生来说,靠课外阅读或是背诵大量现成的作文素材来提高作文水平,其实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何不就近取材。且不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多么丰富的作文素材,其实就在我们的语文、政治、历史,甚至在地理、物理、化学等等这些教材之中,所包含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其涵盖面之广、其数量之大,难道还不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寥寥800字的作文素材吗?前两年高考作文中有学生首创“实验报告”的形式,所利用的不就是理科的知识吗?即使仅就语文教材而言,十二年中语文教材(含语文读本)所提供的经典美文、诗、词、曲、赋,所涉及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等等,也足以支撑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了。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都体现出视野开放和人文关怀的特点,考生临场作文时一般都会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感觉。所以我想,对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朝夕相伴的教材,特别是文科类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素材库。也许是“灯下黑”的缘故,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可能忽视了对所学教材中的作文素材的合理挖掘和利用。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取材方式,反对总是引经据典,认为这样写抒发的不是真情实感,也违背了创新的初衷。其实何谓“经典”?经典不就是能引起不同时代人们感情与心灵共鸣,并给人以启迪的作品吗?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事例的作用也是一样。如果说以写历史、文化名人和化用经典美文就不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勃的《滕王阁序》和鲁迅的《故事新编》那样的“经典”岂不都该扔进垃圾桶了?

高中生要利用好教材(主要是文科教材)这个几乎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熟读教材,浚本清源。高中学生要想写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作文,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先学好语文、政治、历史这些教材,熟读语文的课内经典,并且多读多背,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素材。近年来在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或是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口号下,出现了语文教材作用被弱化,教材中的经典被轻视的现象。你没看到连国家统编的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少吗?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文言文、诗词之外的课文讲得越来越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导。近年来高考中很多学生在引用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或典故时所出现的“关公战秦琼”这样的低级错误就是明显的例子。熟读教材与经典至少可以让学生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近些年有些地方高考作文题就直接来自于课内,如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备选话题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其中是“戈多”就是高中第五册《等待戈多》的主人公。这等于也是向高中学生提出了熟读教材的要求,否则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你将无从下笔。

第二,学以致用,熟而生巧。熟读文科教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语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时熟练地加以运用。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能有意识地积极从教材中取材,那么经过三年的练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些从教材积累的素材了。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熎叻只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

文中所用的大量事例、典故对高中生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个考生之所以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显然和他熟读教材以及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常常运用这些素材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6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

名句、名篇以其高度的概括和包涵的哲理为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作文增色,读来让人觉得文采斐然。

第四,老树新枝,推陈出新。对高中生作文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那么我们在作文时引用这些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时也要注意创新,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例如上海一考生写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站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

我在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你给我的解释吗?

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抔土„„

鲁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一代文豪,很多学生在以他为作文素材时往往难免落入俗套,但这篇作文却立意深刻,意境深远。作者显然着意研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读懂了鲁迅。他所用的素材几乎完全来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复教材中的观点,而是用鲁迅的崇高来批判现代的肤浅与喧嚣,鲁迅的手成了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的象征。这不是创新又是什么?

高考作文60分,任何一个准备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很多高中生苦于作文,作文常写却常苦,总是原地踏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许当我们把目光从波澜不惊的人生和浩瀚无涯的书海中收回,而致力于从我们的“近水楼台”——教材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时,反而会“先得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或许能从中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篇2:浅谈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

黄州区一中

李晓苇

作文素材积累,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项很难练好的基本功。

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注重素材积累,是因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是高中作文的重要文体形式。而议论文是大多数高中生普遍喜欢采用的文体。因为议论文具有本身结构的匀称、构思的相对简单、评分细则明确等特点,考生们趋向于选择议论文写作,尤其是在高考考场上。

通常所说的“作文素材”,实际上主要是指议论文中的论据。没有素材的议论文,只会是索然无味的一纸空谈,思想观点被架空,论证过程成为一厢情愿的泛泛而谈,没有论据支撑,任你说得怎样天花乱坠,始终无法让人信服,文章自然不实在、不精彩。

对于面临高考压力的师生而言,高中语文作文写作素养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素材积累是一个热点,亦是一个难点。各个学校对于作文素材积累工作的要求和方法不一样,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老师,对于作文素材积累的理解和要求也不一样。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同事的交流探讨,简单总结了一些有关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策略一:回归课本。

回归课本与课堂,善用所学,推陈出新。

议论文写作,对论据的最重要的要求是恰当,也就是论据有针对性,足以证明观点,没有破绽,让人无从辩驳。从这个层面来讲,作文素材并非一定要新颖,相反,对于一些大家熟悉的论据,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推陈出新,我们同样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回归课本,回归课堂”的能力,启发和引导他们学会从语文课本中、从语文课堂上积累素材,灵活运用,化腐朽为神奇,写深刻,写生动,取材凡俗却又落笔生花。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得来最便宜、准确率最高的阅读文本,就是我们的教材,语文,政史地,甚至数理化课本,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揣摩和借鉴的地方。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要想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去发现并积累课本、课堂中接触到的素材,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

阅读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会发现,许多在考场中胜出作文在论据上不仅不陌生,反而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2009湖北高考语文作文《站在-------的门口》中有一篇名为《站在文学的门口 》的满分作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得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这段文字写得非常的精彩,想象合理,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最难能可贵的一点还在于作者能够从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两个典型的代表不同风格的文学人物——曹操、李清照,结合他们的生世经历,结合语文课上接触过的《观沧海》、《赤壁赋》、《醉花阴》、《一剪梅》等经典作品,写出了作者对于文学人物的深刻理解。真可以称之为“推陈出新”。

再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这段文字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由我们熟悉的苏轼入手,写苏轼被贬黄州仍不甘平庸,仍在上下求索,并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及《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名句,联系现代学者林纾的故事,来谈人生的追求,可见出该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由日常所学入手,且能“出乎其外”巧妙联系自己积累的“独门菜”行文,更显该生的灵活聪慧。

策略二:颗粒归仓。

铢积寸累,颗粒归仓。素材积累,没有良法,重在持之以恒。作文无巧法,就是多感悟多思考多练笔。“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没有一个丰富的素材积累过程,想要在时间有限的考场上行文如流水,典型例证或者名言佳句可以信手拈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很多中学老师都要求学生坚持阅读和积累,将平常阅读活动中那些让我们有所触动的文章或文段摘抄在我们的积累本上,同时时常温习,时间长了,我们会发现,我们写起文章得心应手了,至少我们有得写了。这就好比收获的农人,等到地里的粮食都颗粒归仓之后,才惊喜地发现自家“富足”到仓满囤流。

在日常的阅读、上网、读报、看新闻、听广播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留心,有许多素材值得我们关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手,就一定会让使我们知识储备更广,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写文章也更加得心应手。

需要强调的是,摘抄积累素材时,一定要讲求准确、严谨,不能粗枝大叶,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张冠李戴,否则,就犯了论据不严密不准确的大忌。

例如:2011广东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这篇文章先以电影《让子弹飞》中情节入手,夺人眼球,既富有时代感,又能恰当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然后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文章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充 实,有理有据。这显然与作者平时的扎实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所以,素材积累,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工作要做细做实。涓滴材料,汇集成海,等到用时,才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策略三:合作共赢。

同学合作,师生合作,老师之间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写一篇好文章,内容的充实很重要。而对于高中作文而言,对文章内容的要求更高,文章的思辨性、深刻性和生动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我们思考素材的实际参考价值和论证力度。另外,摆在高中生面前的一个现实就是,学业任务过重,自发阅读和积累的时间太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强调资源共享,尤其要求我们注重合作。至于合作的方式,其实可以是灵活多变的。至少有三种合作的形式:同学组成小组,一起做素材积累工作;老师和同学合作,老师将接触到素材推介给学生,学生亦可以将好的文章资料介绍给老师;老师与老师合作,一个备课组,可以围绕某个话题做相关的素材积累工作,做好职能分工,并且将老师们搜集的素材编辑成文稿,下发给学生。

策略四:分类整合。

拥有较强的分类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非常重要。史绍典先生说:“积累的过程和方法应被高度重视,强调有序和渐进、梳理和弥补,随时调整远中近期的目标,确定每个时段的积累重点,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1我们手头的素材,尤其是学生积累本上的素材,在数量上往往固然是可观的,但同时也会有散乱无绪的特点,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联想到相关的多个素材,因而也不能够做出一个最优的选择。这就是我们对于所积累的素材的后期整合工作没有做好。对于具有一定数量的素材,我们要学会资源整合。

整合作文素材资源的方法很多,例如: 其一,分门别类:我们可以根据素材来源的不同,可以设立教材素材(素材都来自平时我们手头的教材)、名著素材(推介给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中的素材,如中国古诗词、古典小说和国外知名小说中的素材)、社会热点素材等。

其二,提纲挈领法:设立主题(或话题)、关键词,围绕主题搜集相关材料,编辑相对独立的章节。例如,以“生命的格调”为主题,我们可以搜集列举相关的素材:

第一类,自然界的植物。追求光明的向日葵,傲雪的梅花与青松,清淡超然的菊花,纯洁高贵的兰花、梨花,追求灿烂生命的昙花、樱花,顽强的爬山虎,平凡的小草,日本地震中的“奇迹松”等等;

第二类,自然界的动物。奔腾的骏马,飞翔的苍鹰,勇敢的海燕,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回归荒野的雪橇狗巴克,麦克维尔《白鲸》神秘又聪明的白鲸,汶川地震中的在地下存活36天的“坚强猪”,新西兰的倔强地在山中藏身达六年之久的“反抗剥削”的绵羊“史莱克”等等;

第三类,有格调有风骨的人。

天真烂漫的苏轼,临死不忘报国的陆游,“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文天祥,“以血荐轩辕”的谭嗣同,写下《与妻书》坚定赴国难的林觉民,勇敢的海明威,不屈的鲁迅,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

其三,举一反三法:由一个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多个材料。

例如,我们可以由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的窦娥,联想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雷雨》中的蘩漪,以及《简爱》中的简爱姑娘、《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等等,我们将这些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整理归类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搜集整理工作。

篇3:浅谈高中作文应注重素材积累

一、观察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很多素材, 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只有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高中生的生活虽算不上丰富多彩, 但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可观的写作素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有其微妙之处、可爱之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善于采集必定会让他们成为我们写作的优良素材。比如我们要写莲花, 如果你连莲花最基本的形态、习性、特征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 试问你要怎样去写你心中的莲花?更何谈寄寓自己的情感, 阐述深刻的哲理。再有, 假如我们要想展现真情动人的画面, 可是对于生活中哭泣的情景, 拥抱的感动, 争吵的愤怒……从不关注的你又怎能将其真实动人的细节展现出来, 又怎能达到真实动人的效果?所以, 我们要有意识的观察生活, 积累生活。当然, 观察要有顺序, 要抓住特点, 要细致入微, 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样会使文章更加生动, 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阅读积累, 博采众家之长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 只有不停地去积累素材, 不停地阅读, 不停地从书本或者生活的经验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我们这里说的积累包括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的阅读和学生自主的无意识的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的阅读是指教师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布置课外延伸阅读, 拓宽知识面, 以备写作使用。学生自主的无意识的阅读是指学生会无意识的对某些文学作品、文学刊物感兴趣。这种阅读无疑就是一种积累。有了这些积累, 我就可以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写作, 写出成功而精彩的文章。比如《屈原》的学习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追求, 然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有关屈原的材料。那么, 在以后的写作中如果遇到爱国方面的主题的, 学生就可以举屈原的事例等等。另外,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自己的阅读兴趣, 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读历史小说等, 这些对他们的习作都有很多帮助。所以, 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要做适当鼓励和引导, 为其创造阅读的空间, 为习作积累素材。

三、信息积累, 关注各种媒体

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手段愈来愈多, 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日俱增。除了纸质的书刊, 电视、电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夜以继日的传播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传播手段有声音、有画面, 立体感强, 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比如, “焦点访谈”栏目中每个事件都可以是我们写作时最有说服力的例子;“玲玲星友会”中那些明星鲜为人知的感人的一面, 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在看电视剧时, 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素材。比如《三国》里面的人物、故事等等, 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都是我们写作的极好的素材。所以, 家长应不要管得太紧。另外, 高考作文命题总是与当时的时事、热门话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留心时事, 注意热门话题, 让学生跟上时代, 跟上形势。比如, 历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CCTV体坛人物”“CCTV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等, 这些人物身上, 往往都凝聚着某种足以感动人的精神, 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同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

四、活动积累, 努力创造素材

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创造素材,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活动, 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参加一些活动。因为让学生自己亲自经历了, 他的感受才最真切, 感悟才最真实。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展现。比如运动会, 不仅增加了班级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而且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一次由行动到情感, 由情感到思想认识的感悟。试想这样的活动怎会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又怎会不想把它变成文字, 让他人与自己共同分享这份深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就可以组织一些课本剧汇演、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高中生喜爱的形式, 丰富其生活的同时, 积累写作素材。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上社会, 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等。总之, 通过活动, 学生可以更好的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使文章声情并茂。

五、动笔积累, 要有一双勤快的手

常言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墨, 所以要勤于动笔。这里的动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 在阅读时, 遇到好的语段把它摘抄下来, 比如名言警句、优美语段、经典故事等等, 这样就为以后的写作作了语言积累。二是指, 在平时多做练笔练习。比如写日记、写读后感、写书评等。以便以后写作时留作参考。三是指, 做有目的性的习作练习。为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非多做不可。因为习作不仅仅是技术, 而且应该是艺术。只有美好的事物才可以称为艺术,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文章无论写什么都会给人美好的感觉, 就需要不断地练习写作的技巧、写作语言, 以其更好的传达情感。可见, 要想提高习作能力, 动笔积累是不可忽视的。

六、背诵积累, 熟能生巧

我国古代早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诗”的说法。学生在高考写作时要完全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要完全从他们的大脑资料库中筛选信息, 组织材料,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学生平时记忆素材就是显得尤为重要。董必武曾教导自己的女儿:“语言每课至少读十遍, 有些课文要背诵”。高中生是记忆的最佳时期, 古诗文、名篇名句、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的背诵会丰富学生的头脑, 在习作中的恰当运用会使学生的作文增色许多。比如古诗文、文言语句的运用会使文章显得具有知识的厚重感;名言警句的运用会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俗语、歇后语的运用会使文章变得活泼幽默等等。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背诵积累, 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浅谈

高中生在作文时,常常面对无米下锅的困境,写作材料匮乏成为他们普遍惧怕作文的致因。如何帮助同学们积累写作素料,不只成为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更对同学们提高语文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三种思路抑或方法,权供参考。

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除了多读课文外,还应放宽视野,广泛涉猎,如读一些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从中撷取一些精彩的语句,认真体会其意味和情趣。另外,还应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取得较好的积累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等,可以尝试指导学生以周为单位,规定每周所读的页数和回数,或让学生利用好寒暑假,将阅读与假期作业相挂钩等等多重引导阅读的方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知识面,扩大积累量。

积累还要讲求质量,要保证质量还需引导学生多背,而背诵是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可以说,光读不背难保证积累的质量。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做到熟练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学生通过背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佳段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二、关注细节,学以致用

语文科考试试题题量大,时间紧,加上考场上情绪紧张,很多学生到写作时难以及时调出日常积累的素材,这也是导致语文成绩失利的原因之一。如果考生想在考场上顺利调出所需要的素材,那么他的大脑中必须储存素材库,而素材库的形成则依赖于平时的积累。

素材积累涉及到平时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内容繁杂,但考场要求学生的素材库必须清晰、简洁、条理性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日常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对已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

素材一般包括道德修养、人生感悟、成长奋斗、处世为人、情感志趣等五大类。针对其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材料,学生在识记整理时重点关注其中的主要细节,人文精神等。例如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宋代文豪苏轼,他的旷达,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的洒脱,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然“何妨吟啸且徐行”,不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超然,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执着的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这些均是学生应重点把握的细节,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定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回归教材,回归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源头活水”。这方源头活水就是同学们手上、脑中的好素材。现在的高中生历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名人事迹了解不少,名句名篇背了很多,课外书读的也不少,但每次写作时仍然觉得无素材可用,常用的还是李白、苏轼、李清照、爱迪生……陈旧乏味,令人作呕,“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们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越写越缺乏自信,造成大量的失分,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其实如果仅仅就高中三年语文教材中的素材和学生占有的生活素材来说,就已经相当可观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都可以作为优秀的素材在写作中使用,鲁教版第一册教材中就有荀子、贝多芬、梅兰芳、余光中等等十几位经典人物,更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样的至理名言;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中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各式素材。只要学生在写作时不急不慌,灵活运用,合理调度,平时积累的素材已然够用。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总结,学会“一材多用”,不同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为考场作文服务,达到充实文章的效果。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同样,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如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多积累生活中的文化:精彩的店名、广告词、对联及宣传标语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写作中运用的有效素材。

四、抓住特色,写出精彩

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素材多种多样、类型繁多,学生在整理素材时不能不分种类,良莠兼收,还要注意根据素材特色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掌握一些自己熟悉材料,例如常看时事新闻的同学可整理一些社会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医护家庭背景的学生可以掌握一些钟南山、南丁格尔等素材;爱好体育的同学可以拿林书豪刘翔来“说事儿”……避免出现一些自己都不熟悉却在写作中胡乱运用的情况,诸如“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屈原创作的“无韵之《离骚》””等笼统错误的句子,贻笑大方。另外,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素材也是学生们应该重点留意的,如山东学生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也是学生在准备素材时需要留心的。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危机、食品安全事件等时事新闻类素材,也是有特色、值得关注的素材。

并上所述,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总结、分析了常见作文素材积累的的四种常见方法法。限于能力,难免肤浅。惟盼以自己的努力,能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窗外”更美更广的风景。总之,素材积累的方法、途径虽多,但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捷径可走,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狠下功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篇5:高中作文素材名言积累

2.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3.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4.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5. 科学无非是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宗教是对于生命的崇敬心,文学是对于生命的叹赏,艺术是对于生命的欣赏……

6. 人人得一生,不得再生——《太平经》

7. 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终古不得

8.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9.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篇6:高中作文名言素材积累

2. 成功的企业经营所需具备的要素是:热衷于货品的产出,确切熟知产出成品,责任感以及有效地派任职务。经理人员必须能让部属充分发挥自我才能,独立作业以担负份内完全职责;也必须将企业组织内每一个人视为追寻共同目标的一份子。——洛德福特

3.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4. 狂热是一种思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取代了判断。——威·沃伯顿

5. 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塞·约翰生

6.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7. 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莎士比亚

8. 成功的快乐在于一次又一次对自己的肯定,而不在于长久满足于某件事情的完成。——罗兰

9. 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麦考莱

10. 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11. 成功的秘诀,在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卢梭

12. 知识、辨别力、正直、学问和良好的品行,是成功的主要条件,仅次于兴趣和机遇。——佚名

13.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卢梭

14. 在严格求实的探索已山穷水尽之处,却可以让想象展开翱翔的翅膀,发挥有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可靠的作用。——茨威格

上一篇:爬白石峰作文下一篇:凌霄有哪些生态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