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信,资助

2024-04-17

感谢信,资助(精选9篇)

篇1:感谢信,资助

尊敬的***先生:

我出生于离异的家庭中,是爷爷奶奶在家把我抚养长大,爸爸则外出打工。从小我就清楚地知道,只有自己努力拼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曾想过,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一放学到家就有妈妈可喊,一生病就有妈妈陪在身边……可是这又能怎样?

我不能埋怨老天给我的太少,也不能埋怨生活中有太多颠簸,更不能埋怨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幸和坎坷,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是我是不会轻易卑躬屈膝的。陈晓峰先生,谢谢您让我在绝望中看见了希望,谢谢您在我的家境困苦时,送来阳光和雨露,谢谢您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我,让我可以完成我的学业。您对我这么地信任,一直支持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不努力,不拼搏呢?我一定以更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在这里,我向您郑重地说声“谢谢”……千言万语道不完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我只能把最美的祝福凝聚在这封信里。

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xxxxx

xxxxxx年x月

篇2:感谢信,资助

水城军分区党委的感谢信

尊敬的水城军分区党委领导:

您们好!

我们是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受贵单位领导资助的学生。感谢贵单位领导给予我们资助,让我们在完成学业的路上多了一份保障。在我们看来,贵单位领导的资助不仅是物质形式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贵单位领导给我们送来了一份暖心的关怀,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们将不辜负领导们的关心,在求学的道路上一定志存高远,刻苦拼搏,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发奋努力,报答家人、感恩老师、回馈社会,做一名懂得知恩图报、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最后,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此致 敬礼

篇3:感谢信,资助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高校资助工作涉及到两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经济资助,即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在学习、生活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心理资助,即帮助贫困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分析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使其学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以“奖、贷、助、补、减”等一系列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给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和保障。值得肯定的是,新资助政策及配套措施采取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等措施,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出,将学生资助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在评价、确认受资助人方面,均通过学生个人申请、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鉴定、班级测评小组进行考核,最终由院系部确定贫困学生的所受资助的等级。

2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政府、高校、社会都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已建立的助学体系初显成效,与此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资助对象的认定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大多数高校仍然依据三级贫困证明作为鉴别家庭困难学生的手段。然而,看似简单的贫困生证明背后却各有隐情,某些地区虚假贫困证明泛滥,真正的贫困家庭轻易得不到,一些“伪贫困生”却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轻松获得。

其次,贫困认定程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很多高校为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把贫困生的姓名、院系、家庭状况公布出来以便公众了解、组织同班级的评议小组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详细讨论和评议。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这牵扯到个人隐私。甚至有些贫困生害怕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而选择放弃获得资助的机会。事实上,保护高校贫困生隐私权不仅有利于贫困生个人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资助功能真正发挥学校管理秩序的稳定。

再次,贫困生审批过程中存在缺陷。人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公正性。大多数高校审批的一般流程是确定分配名额后,各班贫困生主动申请,根据学生的三级贫困证明由师生评议来决定名单,老师和评议小组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喜好和感情倾向,可能与之较亲密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资助对象,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却只能“望助兴叹”,这就违背了资助的本意。关于名额的分配,大多数高校也是依据各院系的人数来决定分配的名额,而实际上贫困生的分布并不均匀。

最后,贫困生资助反馈工作暂且缺乏。正是由于贫困生资助的后续监控职能没有发挥作用,缺乏贫困生资助的反馈跟踪资料,让“伪贫困生”有了可乘之机。纵容了“伪贫困”现象的蔓延。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

1过度自尊,不主动申请

贫困生一般有自卑、自闭、内心焦虑等心理困扰,而贫困生这个头衔也是他们忌讳的称号,他们不愿意将家庭情况及个人隐私公布于众,他们害怕接受别人施舍怜悯的眼光,无奈之下会放弃获得资助的机会。将自己贫困的事实隐藏起来,在得不到任何资助的情况会使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糟,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2依赖心理,坐等要靠

现行的资助制度基本上是无偿式的,即只要学生被认定为贫困生,就对其无条件地进行资助。对于学生而言,既不需要承担义务,也不需要付出,容易造成学生过分依赖,并在心理上坦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得的。甚至出现老师动员曾经获得励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学生在第二次评定时将名额让给其他困难同学时,学生完全不予接受,漠视他的需要,认为自己贫困理所应当得到资助。另外,像助学金等资助形式对学生的成绩和品行并无严格要求,导致了部分贫困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学校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的物质奖励远远不及助学金多。他们会抱着一种“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我贫困,资助名额就应该归我”等消极思想。

3勤工助学,自我资助

面对经济上的贫困,很多贫困生选择了自强自立,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获得劳动报酬,这一举措不仅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理解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社会实践能力,扩大了个人的社会交往范围,对于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同学通过助学贷款、社会兼职等多种形式,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生活开销,在申请各类助学金的时候,主动将名额让给其他有困难的同学。

三建立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面对贫困学生,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更要给予其心理资助。政府、高校、社会要将心理资助和经济资助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1心理档案和贫困档案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动态

新生入校时就应根据学校的心理普查结果,为贫困生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修改。通过定期对贫困生谈心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将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和贫困档案结合起来,全面掌握贫困生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群体、融入社会。

2心理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其心理素质

(1)倡导“以学为主,自强自立”

帮助贫困生认识“苦难也是一所大学”,通过多种方式使之正确面对贫困,面对生活的磨难而不失理想和追求。尤其应鼓励他们树立逆境成才的信念,履行“以学为主,自强自立”,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高校也可能通过树立那些品学兼优、自助又助人的优秀贫困生,以此激发更多的贫困生奋发向上,立志成才。

(2)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加大精神扶助的力度。师生们要以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给贫困生以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让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已、提高自己。特别作为贫困生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更是应该无条件地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心理疏导,培养贫困生以阳光的心态去接纳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进行感恩教育

除了对贫困生进行物质扶助之外,还应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贫困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给予真正心灵的慰藉,使贫困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学校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为,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和资助的同时,给他人以回报,不仅懂得获得更要懂得付出。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座谈会、举办专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唤起贫困生的感恩心,也可以通过参加“爱心传递”“助己助人”等志愿活动,号召他们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做些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4)拓宽助学渠道,将“无偿式”变成“有偿式”

我国政府为贫困生初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制度,主要的资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偿式的补助,另一种是银行助学贷款。无偿式补助是一次性将补助金额发放至贫困生手中,这将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一些贫困生出现了“坐、等、要、靠”等消极思想,拿助学金拿得心安理得,把家庭贫困当成获得经济资助的资本,甚至很多学校出现了“伪贫困生”。如果能在校内设立管理、科研、劳动助学岗位,助学金以勤工助学报酬的形式兑现,将助学的“无偿式”变成“有偿式”。事实上,“无偿式”资助更容易使高校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高校贫困生能力的培养。而“有偿式”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能够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杜绝“伪贫困生”现象的蔓延。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初期阶段,相关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和体系还不完善,我们应该本着面对现实、积极进取,对高校贫困生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将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完善高校资助体系改革,从而构建多资金、多渠道、多励志和多能力培养的全新资助体系,全方位地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参考文献

[1]解军霞, 李想.切实发挥心理资助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3) .

[2]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8) .

[3]贾志斌, 朱怡璇等.高校资助金评定中“伪贫困生”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0 (02) .

篇4:感谢信,资助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篇5:资助感谢信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您们好!我是12春季机电一体化技术班的彭艳超。首先,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对我们贫困学生的关怀和关爱。感谢电大工作站会计专、本科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对我带来的帮助。你们的资助使我家里的经济压力得到了缓解,对于家庭收入低的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帮助。

对于我家来说,最低生活保障金几乎是我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困难,父母经常为我和姐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而对于姐姐和我来说,读书是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你们的支持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帮助,真的很感谢。

从一开始我就庆幸来到这个学校,因为她不仅帮助我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庆幸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的学习。正是因为有国家和学校的帮助,我才能够在这里顺利地学习,而不会为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这么关心我们贫困学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呢?我努力学习,认真完成班级安排的每一项任务,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因为我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也只有靠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家里的处境。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时此刻,我唯一能说的是感谢。面对这一次帮助,我唯有铭记老师的期望和父母的嘱托,抛弃后顾之忧,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勤俭节约,珍惜资助到手的每一分钱,绝不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我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标,以自信的态度,执着的信念,刻苦学习,把自己磨练成品学兼优的合格有用人才,为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好未来的路是我勇气和自信的见证。我会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更加绚烂的人生。

此致 敬礼

受资助学生:彭艳超

篇6:资助感谢信

尊敬的资助管理中心:

您好!我是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机械11-3班的何传欣。感谢国家对我和家人带来的帮助。国家的资助使我家里的经济压力得到了缓解,对于家庭收入低的我们来说是莫大的帮助。在这里,感谢国家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关怀和关爱。

对于我家来说,种田几乎是我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父母均出生在偏僻的农村,没有受到过什么文化。所以他们还是在家里主要靠种田维持家庭的生计。而对于农民来说,种田即辛苦,也赚不了多少钱。父亲常因胃病要吃药,但还是辛苦地在劳作。家里还有哥哥和妹妹。哥哥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初中还没有读完。因为没有什么学历,外出打工很困难,赚来的钱也不多。妹妹现在读高中了,需要很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家里的经济状况很困难,父母经常为我和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而对于我和妹妹来说,读书是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支持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帮助,真的很感谢。

从一开始我就庆幸来到这个学校,因为他不仅帮助我实现了大学梦,而且庆幸自己可以在这里安心的学习。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正是因为有国家何学校的帮助,我才能够在这里顺利地学习,而不是为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国家这么关心我们贫困大学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呢。我努力学习,认真完成班级安排的每一项任务,严格要求自己,争取精益求精,努力充实和完善自我。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因为我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帮助过我的国家和学校,也只有靠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善家里的处境。

众所周知,大家都是在一个十分严格的制度下来进行学习和生活,很多人喊累,孰不知最累的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的是能够教好我们学生啊。作为受资助的学生,我们应该紧跟老师的教诲,努力将口号付诸于行动,认真学习,去实践,这样才能回报学校和社会,不辜负老师和家人的期待。只有全心全意做一名成绩优秀,品行端优的好学生,才能报答帮助过我的学校、老师和同学。曾经想过当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在做什么?也许他们正在为我们的下个月的生活费而奔波在打工的途中,也许他们因为我的一句话要报考某某证书而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田间劳作。几十年的风吹雨打,他们苍老了,经过岁月的洗礼,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而我在接受了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后逐渐长大了,但是别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对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我能感

受到父母心里往回流的泪水,但他们永远也不会对我们说什么,哪怕是一丝苦楚。母亲头上的银丝,父母脸上岁月的烙印,都是为了我的幸福而留下的。所以,我真的很感谢爸爸妈妈,他们真的为我付出了很多,我要好好学习回报他们,以后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再在烈日的曝晒下挥汗如雨地在田间劳作,不在为我的生活而感到担忧,而是为我自豪。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没有忘记学习,在各方面都努力做到更好一点。在学习方面,成绩还算理想,没有不及格的科目。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要往更高的方向发展。在觉得烦躁的时候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今后的人生,做出规划,不在大学里虚度光阴,而是利用学校的资源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大学的生活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在大学生活中追求自己的梦想,用奋斗和拼搏来充实自己的梦想。在生活中我明白,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坚持,即使是黑暗时也要响彻黎明。寒窗苦读十几载,就像蛹经过努力蜕变,最后破茧而出,化成了蝶,我们增加知识储量,就像蝶一样长出了美丽的翅膀,青春是人生的雨季,是花开的季节。在生活中,没有人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不能帮助他人,永远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在生活中希望永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时此刻,我唯一能说的是感谢。面对着一次帮助,我唯有铭记老师的期望和父母的嘱托,抛弃后顾之忧,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勤俭节约珍惜资助到手的每一分钱,绝不辜负党和国家及老师的期望。我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学习目标,以自信的态度,执着的信念,刻苦学习,以德博学,完成学业,把自己磨练成品学兼优的合格有用人才,为将来更好的回报祖国,回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好未来的路是我勇气和自信的见证。我会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更加绚烂的人生。

我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十分感谢国家对我的资助,我一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我很期待这一切的到来,我要回报社会。唯有努力学习才是真理。

此致

敬礼

篇7:资助感谢信

您们好!首先祝您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全家幸福!天天心情愉悦!

我是XX县岱崮镇井旺庄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叫公海超,感谢XX市XX同乡的叔叔和阿姨和XX吧及在XX受委托办理此次资助贫困学生活动奔走的叔叔们。他们于6月7日下午冒着酷暑给我们岱崮镇的6名受资助学生送来了资助款(小学生400元;初中生600元)使我们这些因家境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解了燃眉之急。让我们对上学又充满了信心,更让我们感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对我们贫困学生的关爱。

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们对我的殷切企望。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您!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全家再次向您致谢!我也代表受资助的学生们向您们致谢!谢谢叔叔阿姨!

此致

敬礼

敬祝:

身心健康!

一切顺心如意!

篇8:感谢信,资助

( 一) 资助工作以育人为本

国家资助政策的制定、资助体系的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资助工作的开展等,都是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到国家及社会的各项经济资助,让他们拥有成才的物质保障。但经济资助不是高等教育的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利于人类整个素质的提高。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就资助和育人的关系来说,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缺乏育人的资助仅是无价值创造的政策执行,是无意义无灵魂的资助。因此,资助工作必须强化育人的理念,做到育人为本。

( 二) 我国资助政策体系所包含的育人功能

1. 从国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目的来看,此体系的设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体现。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资助工作的开展表示着国家、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帮助,表达着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国、爱党、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希望。因此,从资助体系设立的目的来看,它包含着育人的思想,具有育人的功能。

2. 从资助体系包含的资助项目来看,第一,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激励优秀,树立榜样。这两项奖学金的设立都要求学生“爱国拥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德优良、勤奋学习,成绩优秀、生活简朴”,根据此评选标准,评定出的受资助者均学习优秀,积极上进,起到了“榜样”的作用。第二,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学生临时困难补助———表达关爱,鼓励帮助。“助、减、免、补”的无偿资助项目的设立,并在评定的条件中对学习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这些都表达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的关心、关爱和帮助,传递着鼓励他们要不怕困难,努力成才的教育思想。第三,勤工助学、助学贷款———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是资助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获得的资助可以缴纳学费并获取一些生活费,他们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并树立了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意识。第四,学费代偿———鼓励学生服务基层,成长成才。从2006年起,国家相继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等,鼓励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代偿资助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中西部引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表达着激励学生回报社会,服务国家基层建设,感恩社会、感恩国家的教育思想。因此,从国家设立的资助项目来看,均包含着育人的思想,并起到了育人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但国家教育部门、高校资助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还不够,特别是高校资助部门对此宣传欠缺。在每年进行资助工作时,高校资助部门往往重视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轻视资助工作前的政策宣传,这使得学生对国家的资助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特别是针对国家助学金这类的无偿资助,存在“不要白不要”的认识误区。

( 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难点和缺陷

1. 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材料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主要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来进行。其一,《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主要是由学生所在的乡镇及街道民政部门盖章证明,但乡镇及街道部门有时缺乏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准确了解,有时是碍于情面,因此,所开具的证明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其二,学生在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时,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弄虚作假,给认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 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程序来看。每学年的开学时进行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此认定工作由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院系评定—学校评审的程序进行,但在评定的过程中,从事具体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有时缺乏对学生的真实的了解,加上部分学生表现出的虚假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班级的民主评议和院系的评议工作; 此外,每学年的复评工作虽然能对学生的贫困程度及贫困状况做一定的调整,但往往受限于实际情况而出现偏差。

( 三) 资助项目的设立及资助比例的设定有待完善

从国家资助体系的设立及其各个项目在资助体系所占的比例来看: 一是奖学金、助学金比例失调。奖学金类的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两种,但所占比例过小;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等属于助学金项目,比例过大。二是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比例失调。有偿资助有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两项,但所占比例较小,特别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及岗位报酬较少; 国家奖学金等均属于无偿资助,而且比例过大。资助体系中奖助学金、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比例的失调,在学生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和思想: 一是“等、靠、要”的思想的普遍存在; 二是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是贫困生争拿无偿资助,不愿贷款和勤工助学的现象也存在; 四是奖得少,助得多,有些家庭经济困难觉得奖学金很难获得,助学金评定条件宽泛,容易获得,就出现坐等助学金的不良现象。资助工作也因此没有达到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初衷。

三、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

( 一) 强化资助政策的宣传

对国家资助政策及资助目的缺乏了解、认识和认同是资助工作中很多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首先,国家教育部门、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其次,高校也应在每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开始之前对国家的资助政策进行及时而广泛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让学生了解资助的目的,在安心享受国家、社会、学校对自己关爱的同时,能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己的毅力,通过努力使自己成长成才,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二)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要做得准确并科学,需要地方民政部门、高校资助部门共同配合和努力。首先,乡镇及街道民政部门要加强对所辖区居民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对自己开具的证明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其次,高校的资助部门以及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要高度负责,对自己所负责的年级、班级学生的经济情况细心观察,深入了解,以促使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真实地填写贫困认定申请的材料。

( 三) 进一步推进资助体系的科学化设立

改变“免费午餐”资助方式,形成以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为主,助学金为辅的资助体系,逐步缩减无偿资助,变经济资助为能力提升。高校“免费午餐”的资助方式,既不利于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制观念,也滋生了大学生占有“公共产品”的思想,因此,必须完善资助体系。国家应加大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投资的力度,适当缩减助学金的资助力度。这样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大学生也承担着一定责任甚至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非贫困大学生是不会承担这种责任与义务的,只有贫困大学生才可能申请资助,这样有利于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与准确认定贫困生。同时加大奖学金的设立和严格助学金的考核条件,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成长成才。

( 四) 重视并完善助后教育体系

1. 完善思想教育体系,加强思想引导与教育。

( 1) 强化诚信教育。诚信缺失现象在高等学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着,因此,强化诚信教育是助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化诚信教育,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受助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是减少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道德缺失及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的有效手段。

高等学校抓好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是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报告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以达到思想上的认同和深化。二是树典型、立榜样。树立诚信的典型,积极予以表彰,以在学生中营造“讲诚信、勇担当、懂感恩、知回报”的良好氛围。

( 2) 强化责任和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所熟知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恩意识,传承了千年,也感染熏陶了我们千年。强化责任和感恩教育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 有助于受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增进学生在校的幸福感; 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要做好责任和感恩教育,需要强化学生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一是强化认知教育。使受助学生善于理解、感知他人之恩,懂得为何感恩、如何担当责任和学会感恩,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观和责任观。二是强化情感教育。对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形成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情感的投入程度。对于受助学生道德观和责任观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等的教育,他们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受助大学生的关心和关爱是最好的感恩和责任教育; 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等政工干部队伍要积极参与到与学生平等互动,聆听学生心声的交流中来,主动关心、帮助受助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和责任观; 通过表率作用和情感投入,身体力行地感化受助学生,让他们自觉体味、领悟国家、社会对他们的恩情,树立感恩意识,逐渐升华为一种责任意识。

( 3)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益得到社会及高校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助后教育本有之意。加强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为受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强化受助学生心理问题过程管理,通过入学普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其心理档案; 受助期间通过加强跟随调查,不断完善受助学生的心理档案,以期更准确地了解受助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因材施教,做好心理咨询,以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是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受助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三是形成关心、关爱受助学生的温暖氛围。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积极鼓励他们,与受助学生成为朋友,充分了解受助学生的需求,做好受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 4) 强化励志教育。励志教育是受助学生助后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受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勇于拼搏的信心。一是要举办相关的讲座、报告会,提升受助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提升自我价值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二是要树立受助学生成才的楷模,引领正确的贫困观。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受助学生的自我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贫困,摒弃“等、靠、要”心理,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2. 构建助后教育载体,完善社会实践教育及管理体系。

( 1) 义务服务队教育。组建义务服务队教育平台。各高校需要成立由受助学生组建的义务服务队。一是建立完善的义务服务队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的现象。二是义务服务队要积极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会考察、社区服务等帮助老人、残疾人等。三是严格义务服务队队员考核、激励措施,使受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法制意识,让学生从中明白责任与义务,学会感恩。

( 2) 勤工助学教育。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建立了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已经成为助后教育的重要内容。勤工助学既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也可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可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因此,高校可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树立,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受助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在个人付出与收获中,使他们理解父母、国家、社会的恩情,并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成才。

篇9:感谢信,资助

一、社会资助贫困生的理论支持

(一)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外部性特征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在使自身获益的同时,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正的外部性。一方面,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边际收益MRS,高于私人边际收益MRP,高等教育对社会存在正的外部性;而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受益范围很广,私人之间通过市场交易使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交易成本往往高于溢出的边际收益,足以抵消这种交易的好处,自由交换的市场机制在这里失效。此时。可以依靠政府补贴或社会补偿使私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边际成本线MCS下降至MCP,使均衡时的受教育水平从Q1达到符合社会效率时的水平Q2,这时,社会福利水平会净增加。可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单纯的市场制度是有缺陷的,如果政府或其他受益的社会主体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正是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之一。

高等教育外部性的一般表现:(1)增加税收收入。一般而言,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其收入水平也较高,因而其缴纳的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也比较多。(2)增加社会内聚力。降低犯罪率,改善社会治安状况。(3)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4)改善社会健康状况。(5)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具有一般正外部性的特征:效用传递不通过价格机制、外部效应与个人收益的不可分割性。除此之外,还具有其独特性:(1)根据上面的分析,高等教育是具有“价格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2)高等教育外部性涉及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服务以外的消费者个体等。

(二)成本分担理论

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有关理论,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外部性涉及对象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服务以外的消费者个体等理应在高教成本分担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学生个人及其家庭分担教育成本,必须考虑社会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也就是教育消费能力。依据消费结构理论,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收取学费标准一般控制在总教育成本的25%以内。

国家和社会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和间接受益者。高等教育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机构和环境的积极作用正是国家和社会受益于高等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国家和社会(包括个人和机构)理应承担高教经费的绝大部分。

工商企业是高等教育成果的主要享有者。工商企业通过接纳吸收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大量应用高校专利成果,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利润,壮大了经济实力。所以,工商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在支持高等教育中发挥作用。

既然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除了给受教育者本人带来收益以外,还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社会是高等教育外部效应的受益者,按照市场经济效率法则和成本分担原则,“谁收益谁付费”,社会资助高等教育分担成本就责无旁贷,

二、社会资助主体和形式

(一)社会资助主体

1、企业: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企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热心公益,支持教育,正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社会组织:指为一定目的而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包括自然人,法人)所组成的并取得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包括人民群众团体,海外教育机构、社会公益团体和学术研究团体。特别是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和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公益性组织,在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个人:主要有海外华侨、社会名人、知名校友、爱心人士等,包括贫困生的亲属、邻居、朋友等。

(二)社会资助的形式

1、不同额度的奖学金资助或直接捐赠。无论是通过设立基金或是直接捐赠的方式资助贫困生,都是直接的无偿资助。

设立基金,是指国内外教育机构、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成功人士、校友、专家学者)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如国际教育扶贫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

捐赠指直接向高校或贫困学生提供的资助,包括基于血缘关系(兄弟姐妹等)、亲缘关系(亲戚)、业缘关系(同学老师)、地缘关系(邻里)的直接支持和帮助;也包括其他社会个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对高校贫困生发动募集的支持和帮助。

2、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在学校及社会有关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和管理下,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服务于社会,获得一定收入,贴补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开支,以助于完成学业的一种活动。

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虽然经济上贫困,但掌握了较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社会企事业单位若能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可以月最少的成本获得优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获得报酬,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费用。

3、提供借贷或为学生向金融机构借贷提供担保。助学贷款是无息或低息的,在我国现有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已经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其中,贷款拖欠就是一大难题。商业银行在对学生偿还贷款的信度怀有疑虑的情况下,不放心发放贷款给学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可以作担保人,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这种政策背景下,若企业能配合银行制定措施,如为贫困生先行垫付偿还借款、督促本企业录用的贫困大学生及时还贷,效益良好的企业为贫困大学生贷款提供担保等,学生申请将容易得多,银行也会更安心地贷款给贫困学生。

4、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培养是指企业事业单位与学校、贫困生个人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由单位每年向贫困生提供为数不少的助学金,学生毕业之后去该单位工作。

这种校企无缝链接式的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的学费难题,还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院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就企业而言,使企业从被动选择转向主动开发,保证了学院培养的学生更适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达到了学院、企业和学生的三赢。

三、结语

上一篇:变体美术字教案下一篇:对直销业务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