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024-05-11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通用11篇)

篇1: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版)测试

学校

一、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

2、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与()具有重要意义。

3、《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关注对学生的()的培养。

4、()与()统一的英语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5、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的原则,保证每周()教学活动。

6、课程目标分级目标的一级目标中,改变的内容是()课程分级目标的二级目标中,增加的内容是()。

7、分级标准的一级语言技能的说唱技能中降低要求的内容是()。

8、分级标准的二级语言技能标准的说的技能增加的一条是()。

9、二级语言知识标准词汇部分增加的一条是()。

10、二级语言知识标准语法部分增加的一条是()。

11、学习策略二级标准增加的一条是()。

12、文化意识二级标准增加的一条是()。

13、小学英语课程评价应以()为主。

14、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15、针对《标准(2001版)》理念实施不到位的问题,《标准(2011版)》建议,英语教师应该()。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英语课标修订的重点是什么?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情感态度二级标准有哪几条?

4、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篇2: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一)在深入学习了艺术新课标之后,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为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老师而不懈努力。

首先,新课标对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想上好美术课,不仅仅要有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如第三学段任务群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制作校园微电影,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挑战,语文、信息技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贯穿其中。教师若想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身要对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更要能将相应的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一线美术教师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次,艺术新课标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系统系。例如,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的“体验传统工艺”到第二学段的“学做传统工艺”,再到第三学段的“传承传统工艺”。采用层层递进式知识结构布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欣赏身边的美”到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再到第三学段“领略世界艺术的多样性”,更是从学生年龄阶段出发,从追寻生活中的美逐渐扩大到追寻世界的美,从微观至宏观。这种美术任务群的设计,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教授的系统性,聚焦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聚焦于将学生以往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内容的整合与梳理。正如陶旭泉教授在“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讲座中所说:“要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每个学习任务应该理解所教学科的大概念,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及核心素养。这种大概念引领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学会抽丝剥茧,迅速提高美术素养。”

最后,相对于以往版本的课标,本次新制定的课标对于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更加凸显具体化与实践化。将义务教育美术学科学习内容分为四类实践项目,共十六项学习内容,二十个学习任务。这种对于学习内容划分的细节性是史无前例的。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将学习内容嵌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教师教学更多的指向性,突破了以往美术学科教学不好把握教学难易度的难点。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新课标提出所有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在于立德树人。我的理解是要让每个孩子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相应评价的幸福感和提升感,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教,注重学生表现性评价。评价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挑战与享受。

总而言之,艺术学科新课标的制定,对于每位从事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

有关于“造型·表现”的内容在课程中占了很大部分,它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带领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美术学习活动中,“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方法有多种,教师应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长久兴趣。

“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应当强调设计是与人类的造物活动和发明创造密不可分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对于提高未来人才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的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三)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旧课标)到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下文称为新课标)的印发,本文尝试窥得一些“具体改变”的线索。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横向连接,学段纵向连接

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标更好的搭建学科持续理解的支架

(一)从艺术实践来看,新课标有更清晰的美术模块划分。

以欣赏.评述为例,将身边的美术、中国美术赏析、世界美术赏析、中外美术简史四类学习内容结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为教师合理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课标以学习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的养成,将学生持续理解的主线对应于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以下图为例,橙色部分的学习内容将对应欣赏.评述,从任务群的方式出发,学生从第一学段欣赏身边的美,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第三学段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第四学段概览中外美术史。学生从第一学段养成审美感知的思维习惯,并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堂中,在驱动性任务中引导对美术的感知能力的持续理解,这样的持续理解恰是艺术核心素养的必备要求。

三、新课标更详细的任务要求,为教师落地实施提供了建议。

相比旧课标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而言,新课标将学习任务分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视点集中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向”。内容要求详尽的阐述了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侧重点,对于教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提供了建议;学业要求则为教师评价要点给予了参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会偏离课标,而是以教学设计实际落地课标。

(四)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

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

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

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它指向的是素养养成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新课标与现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课标中论述了美术学科的地位和性质:“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课标中的“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即美术学科课程的框架设置,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原来的“图像识读”融入到“审美感知”,体现了核心素养更加综合和浓缩;其次艺术课程的课程总目标融入了核心素养,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又以艺术课程总目标为依据,每个学段的学习任务群又通过任务落实核心素养,体现了层层递进和螺旋上升的趋势;最后四个艺术实践(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也与美术学科的学段目标相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具体化

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与总目标相关联,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的方面,也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现。学业质量清晰明了的规定学生学习之后将“知道什么”(事实)“理解什么”(概念、内涵)“做到什么”(实践)“学会思维方法”并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独特性

篇3: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

高中新课程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习者的年龄和认知能力为基础, 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应对新课程的挑战, 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 重点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样才恩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课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 自我探究、自我实现和主动实践, 提高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 高中英语课堂还强调必须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重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此外, 还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从2008年秋季河南省使用新教材以来, 笔者深刻感受到了新课改的挑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 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具备妥善的处理能力。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 它能让我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尽情地挥洒激情。《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 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 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 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 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尝试、反思, 笔者充分体会到了新的教学理念的优越, 当准备十分充分、时间安排恰当、提问设置妥当、活动安排到位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回答问题十分踊跃, 并且课后找学生坐谈时, 都反映良好;但是准备不充分而且用传统方法的教学时候, 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笔者在刚踏上英语课堂的讲台时就赶上了新课改的潮流, 因而一直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准备自己的课, 并从中感到新奇和挑战。

新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做法, 强调英语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语言学习过程, 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创新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都将自己当作课堂的中心, 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一直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 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很多老师仍按照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复习——导课——讲授——练习——作业”教学, 学生仍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而仍是新教材、老教法。对于语言的学习, 特别是外语的学习, 把主动性还给学生, 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求知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 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效”。由此可见, 教师的引导事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能否转变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关系着新课改的成败, 而且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同等重要的。学生在积极学习中进步, 在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中成长。对比我们的母语, 没有老师向我们传授系统的汉语语法知识。我们的很多基础语句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由此可见, 作为语言教育者, 一定要注重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课堂气氛和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大海航行靠舵手,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 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及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 素质教育下的必然结果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实行新课改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明确提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我们教师应当在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流思想下,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逐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1) 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是一件苦差事。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him a drink”。语言的学习, 就是要树立学生学习外语的主人翁的观念, 老师应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 并帮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平时对学生多用些鼓励性言语如“Very good, thank you”、“Try again, don’t worry”等, 给学生以信心, 让他们找到自信,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 要坚持“以人为本”, 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表面上, 实行新课改后, 教师的重要性下降了;实际上, 要上好一堂课, 教师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去备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活动, 如进行生动激烈的短篇演讲 (故事、笑话、人物传记等) ——演讲者可以预设提问, 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发问, 演讲或提问的过程就是对于知识深化的过程;也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转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刺激。在读高中时, 老师拿着我们常见的小人书引导我们看图说话, 那时同学们都显得特别激动, 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

(3) 要注意教学中心的转变

教师权力的下放, 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对于学生的英语活动及时点评, 适当延伸并作好总结。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自我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大力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情感, 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环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 还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 素质教育的浪潮给予我们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更好的展示舞台。谁准备得好, 准备得充足, 谁就会成为新环境新形势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改进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M].1999.

[2]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7) .

篇4: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优化

一、新课改与新标准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同时,也有一些标准的内容有待完善。后来教育部又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二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三是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四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小学课程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从狭义来看,所谓丰富的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指互联网多媒体或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但是,既然是新标准,就应当有具体课程设置的微调变动,但可惜新标准只是维持原状,完全默认了现存的所有课程安排,附加的是期望各学校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新的有益的课程资源。当然,课程新标准不是和传统产生决裂,它要依托自身的传统进而实现自身的完善。但新标准又确确实实是改变和革新,它不能停滞在传统上,必须不断进步。新标准没有太多现成模式可以照搬,需要的是对相似情况的崭新处理方式。有创新才会有进步,但创新也存在风险。因为“创新”在严格意义上必然与传统发生冲突。而传统课程模式往往又是主流模式,主流的立场总是最容易坚持的立场,也是与权威、地位、利益结合得最紧密的立场,所以是最难改的立场。

二、中外课程比较

毋庸置疑,新课改新标准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那么改革后的小学课程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哪些差别?我们还应该做哪些调整?我国课改后,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美国小学阶段提倡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学生对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小学阶段突出基础性,以必修课居多。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单一的。综合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分化成很具体的科目。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课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英国《2000年国家课程》开设的科目基本保持了1988年课程改革设立的国家课程,只是在开设学段上做了一些调整,强化了语言的应用和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英国小学除宗教教育外,共有12门必修科目,核心科目是英语、数学和科学,基础科目是设计与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11岁以上)、艺术与设计、音乐、体育、公民(11岁以上)。

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的课程门类并不多,门类的选择和设置也比较合理。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是在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各有侧重,美国在课程门类选择上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设置了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增加地方学校的自主权。但在知识本位的影响下,这些课程的实施却不容乐观。如,很多教师观念里还有主副科之别,副科就可以不予以重视。另外,科学课是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科目,而在我国却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科学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然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在内的科学课程,在中学阶段却爆炸性地成了极其重要的必修课,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顺利过渡,知识学习体系衔接出现较大豁口。

三、适当借鉴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大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在课程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通和尝试。前面通过对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小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看出,我国课改后小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合理,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具体课程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不够,今后应该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做”的能力。美国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如做课题、演讲、音乐演奏、画展、卖报、擦汽车等。活动几乎都重视学生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培养善于观察、纯粹严谨的科学精神。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英国、美国等国都很重视运用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很少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教师讲完之后鼓励学生讨论,讲题五花八门,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此外,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都是独立完成。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各国都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四至五年级的学生三至四人一组,合作研究人体健康问题。

四、课程结构的优化

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既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又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学有所长,各得其所。为了使学校课程对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产生最好的效应,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要保证学校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达到整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学校课程设置并不重视课程组织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课程的学科逻辑要服从学生的经验逻辑,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多地按照学生的经验逻辑进行组织,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各种内容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彼此之间处在一种开放的关系中”。

另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建议,主要是以大城市和重点学校的条件为假想对象,严重脱离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现实和发展需要,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及其儿童来说形同虚设。因此,课程的优化也应立足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课程的设置也可以因地制宜,课程标准也就应当具有弹性和大范围的规范性及指导性。

五、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新标准下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实施,并带着批判的眼光鼓励新的尝试,这些自下而上的行为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大的方向,但是这是人民教师应承担的一份责任。期待课程改革和课程新标准能够更加多元化,并建立起课程质量监管体制,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双双多元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石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2](英)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双城市金城二中 谢尚娜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很高兴参加本次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很庆幸能够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怎样依据新课程标准,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让孩子走向成功呢?通过本次网上培训,我受益匪浅。

一、进一步加深对《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领悟

新《标准》颁布以来,我曾经进行系统地学习过,可以说每学习一次都对它有一次重新的再认识。通过本次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若干问题。

那么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和提高。作为我个人,我觉得我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已的英语专业水平。进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我还了解《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点。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如何运用《新课标》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学习了新课标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在学习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另外,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1、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没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三、学习《标准》后的感悟

通过这次学习,以后我要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初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等。综合各方面,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篇6: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4、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

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A、成绩B、目的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A、一B、二C、三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A 组织者 合作者B组织者 引导者C 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A、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B、主动和被动的 生动活泼的C、生动活泼的 被动的 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C)。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二、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 几何直观 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

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

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25%)

1、简述《标准》中总体

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总体目标的四个方

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

融的有机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

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

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

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2、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

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

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

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

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答: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7: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摘要:新课程标准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小学生很难掌握,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照搬竞技运动项目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域”。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与转化,使其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竞技素材教材化。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理念一:健康第一,使每位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都达到最佳,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将落脚点归为健康,认为健康才是个体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理念二: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胆改革传统项目,将部分陈旧的,及一些过分强调标准技术动作而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内容删除。在吸收旧教材精华的同时,及时引入各种新兴的运动项目,精选一些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及树立“健康第一”观的内容。强调传授具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较远的繁、难、杂内容。学校与地区可以根据本学校与地区的优势,建立校本教材与地区教材。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1.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

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

(1)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

(2)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

(3)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

(4)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

(5)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小学体育当中小学生抱着大篮球投高篮筐,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小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国外在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教材化方面给了很好的启示。例如,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了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在“快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半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小学体育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策略

余仲平、曹玉梅在《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中这样表述,竞技体育教材化:

(1)向游戏方向教材化;

(2)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

(3)向文化方向教材化;

(4)向综合化方向教材化;

(5)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发展;

(6)向趣味化方面的教材化;

(7)向简化方向教材化;

(8)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刘卫中在《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几点思考》中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材化改造中,首先要紧紧围绕体育教材的健身性、文化性、基础性、科学性、趣味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选编原则。从体质健康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视角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材的挖掘与建设。对一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项目要进行改造,具体的改造的方法,可以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生活化等多种途径进行。樊炳有、梅建峰在《对竞技运动教材化有关问题的探讨》提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材化改造要向动作教育方向教材化,要素化、淡化竞争的因素,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向游戏方向教材化;向理性方向教材化,追求“懂与会的结合”,其方法主要是挖掘运动背后的原理和知识,并将其“编织”具有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向文化方向教材化,理解运动的文化背景,突出文化的情调和氛围;向生活、实用方向教材,使运动更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这种教材既突出了运动的实用性价值,又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向简化方向教材;向变形方向教材化,把几种运动进行重新组合,在器材和规则上进行大胆的改造,成为一种“似是而非”的新运动项目;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

四、小结

小学体育竞技运动教材化,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对竞技运动要简化技术结构,降低运动难度,使其既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运动时的身心负担;调整场地、器械的规格,修改竞技竞赛规则,使其能适应广大小学生的实际,降低负荷要求;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价值阈内,满足学生健康需要。应遵循完善人体和增强体质的原则、学生可接受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杰凯.论“轻体育”与竞技运动项目“软式化”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8.

[2]曹卫.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高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研究论文

★ 阳光体育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 浅析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探索论文

★ 教育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 电大开放教育微课程资源建设研究论文

★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研究教育论文

★ 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业教育的研究论文

★ 教育心理学视野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 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高中教育教学论文

篇8: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在此期间, 素质教育逐渐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应试”的危害, 认识到了教育的责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观念上, 也引起了普遍的比较大的变化。素质教育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由此所带来的变化也是全方位的、具体的。要把素质教育推行下去, 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进。

一、共同之处

由此可见, 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

1.都是应时代要求的必然产物, 两者紧密相连。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 是在社会发展下应时代要求而声的, 而新课程又是素质教育发展下, 新时期教育的必然产物。

2.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 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都对当时的教育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内涵与马克思关于全面理论及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内在的一致性, 是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与发展。

3.两者根本执行者的重任都义不容辞地落到了教师的肩上, 因此给教育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不仅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而且将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早已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方法, 以及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甚至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英语教师的教学生活。

二、教学思考

因此,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在此谈两点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1.转变教育理念, 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1) 要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 我们要从根本上树立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 由原来的老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2) 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 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 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同时, 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要迎接好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挑战, 我们还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 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 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 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 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 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 写教后感, 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 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 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 精通专业人文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 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 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 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 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总之, 语言习得是终身的过程, 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 让他们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终身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的技能。

三、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 转变日常教学工作方式

首先, 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予教师极大的创造空间,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模式从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变成了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提倡开放性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

其次, 要在整体教学计划与日常教学中贯彻“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思想。学习一门外语不容易, 遇到困难式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 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再次, 要建立多元化与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有多种方式, 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日常家庭作业评定、课外活动参与点评、学习效果自评、平时检测等。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方式及阶段性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 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 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 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最后, 要跟上辅助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 随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世界的发展, 英语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 这样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使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及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 而且要广泛利用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篇9:探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育管理

一、小学管理者要勤动腿步入教室,善于走进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经验的校长,他所注意和关心的中心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用管理者的眼光去听课,透过课堂教学挖掘其背后潜藏的管理问题,从而为逐步改进学校管理提供第一手材料。作为小学管理者,要坚持听评课制度,比如,每周2人讲课,只要在校,管理者都要参与听课评课,除此之外,一有空就听随堂课。实践表明,坚持听课的好处很多。管理者通过听课,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只有在课堂上,管理者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哪些教师适合哪些科目的教学,哪些教师适合哪些年级的教学,哪些教师适合负责哪些兴趣小组的活动,从而有效地根据教师的特点知人善任调整工作岗位,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当前我们提倡打造高效课堂,小学学校管理者必须坚持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去听课,实现对课程改革的前沿领导。

二、小学管理者要勤动脑学习,善于研究业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在教学管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的想法。而要做一名好的小学管理者必须要勤动脑、勤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1.不断学习教育理论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者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应是教学的管理。管理者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管理者不熟悉业务,即使坚持听课,又能听出什么呢?能够完成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吗?只有熟知业务的管理者才能取得对教学的指挥权和发言权。因此,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品位,才能提高自己在广大师生内心深处的地位。因此,小学管理者要不断动脑、不断充电加强学习,多学习新的管理理论,也要多学习新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等方面的新知识,在分析本校特点的基础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带头参加校本教研,带动教风的好转

学校的校本教研怎么搞?管理者带头是关键。管理者带好头,亲自动手搞教研,就会带动学校整体教风的好转。当教师们还在为教研如何才能入门而大伤脑筋时,作为管理者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和指导教师们如何就一个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那么,教师们自然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从而便会慢慢尝试,静下心来搞自己喜欢的小课题研究,进而逐步达到人人参与,带动整体教风根本好转。至此,学校的教学管理自然会达到一个新的境地。

三、要勤动口沟通,善于关注教师成长

学校的管理,应有节有度,应以制度和情感来管理。新课程理念下要勤动口勤沟通,善于关注教师,才能把教师的能力发展到最佳水平,才能使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

1.分析教师队伍的特点,在管理上力争做到因人而异

管理者要真正深入到教学管理中,就要先研究自己学校教师的特点,让管理思想去适应教师,在管理上力争做到因人而异,而不是让你的教师硬着头皮来适应你的管理思想。例如我们在教师量化考评中关于能力的恒定,走访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结合了全校老教师数量多的特点,把通讯报道一项变为只物质奖励不加量化分数,顺应了全体教师的心愿,老教师不会网上操作,打字慢确实是个缺陷,若把这一项加进去,对他们来说无疑显得不公平。

2.在教师的心灵上去运作管理,真正体现以人為本

在教学管理中,仅靠制度管理是不全面的管理。要放心自己的教师。要让教师们大胆地去研究,去实践课改。例如主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少做作业多理解领悟,这一点上我们很肯定,我们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为他搞课改实践提供有利的环境。

四、要勤动眼观察、立足于学生持续发展

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一生打基础的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基础教育中最使人关注和重视的部分。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是一种人生的力量,孩子们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会从这种习惯中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精神财富。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动眼观察,适时开展相应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我们发现学生的书写习惯和坐姿不正确,适时开展书写习惯的培养和坐姿的矫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书写习惯,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后,就要构思六年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如模范班的评选,按年级段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评选,这样既调动了全校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对低年级学生积极向上的表现予以了肯定。解决了高年级学生自觉性强与低年级学生自觉性差的相互矛盾,实现了机会平等的公平,这样就有助于孩子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五、结语

篇10: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忻州市第十三中学小学教务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学科教学活动的指导蓝本。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是否高效,最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尤为重要。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课程标准,将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效推进新课改的进程,贯彻落实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确保新课程标准学习顺利开展,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目标

1、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让广大教师明确学习课标的重要性;

2、通过学校集中培训,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并应用于学科教学;

3、通过学习课标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研究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下发的VCD光盘中各科课程标准及山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国培课程中专家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详细解读任教学科课程标准。

三、培训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新课标培训工作,要将新标培训作为假期业务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此次培训。

2、根据市教育局安排,要开好三个会:动员会、交流会、总结会。

3、以学校为单位集体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同时要开展学科讨论和交流,并将交流成果形成文稿汇报。

4、培训结束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课标学习考试,考试成绩在中心校的网校公布。

四、时间安排

8月21日全体教师在会议室开新课程标准学习动员会,部署培训工作; 8月22日-8月30日教研组集中学习(8月30日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新课标学习讨论、交流会)

篇11: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6、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总体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 步的演绎推理

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技能解决问

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 能力与创新精

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 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 学活动充满着

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

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

上一篇:2020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讲话下一篇: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