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门前

2024-04-20

地狱门前(共9篇)

篇1:地狱门前

读《地狱门前》

一本名为《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的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后,正在坊间悄悄流行。中央纪委前副书记刘丽英同志专门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希望通过对腐败分子李真犯罪始末的了解,来“剖析贪官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认识“腐败必被惩,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规律”。

李真在刑前回顾道,他也曾经想做一个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对此,已经有人表示不可信,甚至说这是明目张胆地为自己涂脂抹粉。我倒以为,李真最后成为一个大贪污犯而被处以极刑,本身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那么,李真究竟怎么会走上犯罪道路,以至于最后不归?我在其“对话”中注意到,那是给省委书记做秘书以后不久,有人给他打了个电话,要他联系一个工程。种种原因,李真帮了这个忙——值得注意的是,李真也就是打了个电话,这个工程弄成了。事后,那人给了李真几十万元所谓的“中介费”。以前,李真是否收过贿赂,或者什么好处费,我们不清楚,但是,这笔大数字对李真来说还是第一回。问题就来了。李真凭什么可以一个电话就“搞掂”?说穿了,还不是头上顶了一个“省委书记秘书”的官衔?

老百姓大概不明白了,不就是一个秘书嘛——说起来往往还在前面加一个“小”字,哪有那么大的权力?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分析。第一,这个秘书不是普通的秘书,而是省委书记的秘书,也就是说,这个秘书至少可以在省委书记面前说上话的,在别人眼里,要仔细掂量掂量这个秘书的轻重。第二,答应李真要求的至少也是可以说了算的重量级人物,干脆、利落,真正是有求必应。第三,两个问题集中起来,实际上就是权力太大了。

一个电话,进帐数十万,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有,在李真身上就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原来,李真仰仗的就是权力。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绝对的权力会造成绝对的腐败。李真的一个电话,其背后就是权力;某人答应,有的也是权力。我们不能不问,这样的权力怎么会没有一点限制?譬如,李真应该知道,如果他打一个电话是毫无作用的;或者接他电话的人也根本做不了主,那么,下面的故事还会进行下去吗?

政治学认为,民主强调公民参政权和政治程序;法治也是对政治权力的一种限制,在制度上本身就是起始于对权力的限制。对有权者的笼络或者行贿,其实质就是一种“寻租”。在此背后,无非就是要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利润。我想,应该在制度上或有关规定中明确,不是哪一级一个人可以说了算,而必须是决策有一个民主集体的过程,甚至应该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譬如那个工程,至少有一个决策机构,实行公开招标、投标,整个过程实行司法监督和介入,对投标者中明显过高过低者先行立案调查。造楼、修路那些一投资就数千万数十亿的大工程,动辄会出大大小小的贪污犯和行贿犯、受贿犯,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

李真哀叹,如果他能重新做人,他企望是无职无权、逍遥自

在、无荣无辱,归隐到山清水秀的地方——呜呼哀哉,晚啦。李真一步步成为大贪污犯,很可惜的是,一步步没有监督、没有清查,也就使他从侥幸到忘乎所以,终于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到了这时候,说什么都没用了。

篇2:地狱门前

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我读完了乔云华同志所著的《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一书。这本书是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的好教材。作者通过揭露腐败分子李真的犯罪始末及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极大的危害,剖析贪官的心理变化过程,剥去贪官灵魂的伪装,并以莫贪、拒贪、防贪、反贪、惩贪、悔贪、戒贪的主线贯穿,体现了腐败必被惩,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规律。该书内容翔实、细节真实、揭露深刻、剖析透彻.点评出色、史料运用得当,触及了贪官的灵魂,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沉重的思考,有极强的警示教育意义。

李真1992年任政府办公厅秘书,1993年初,成为河北历史上最年轻的省委办公厅秘书。做为一名年青的副省级领导干部,可以说得上是时代的“幸运儿”,假如他能认真对待和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也许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耀明星。但是他由于经不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经不住金钱与美色的诱惑,自私自利、欲壑难填、权钱交易、不择手段,放松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造,致使私欲膨眠,在蜕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直至走向毁灭,成为警示后人的反面典型。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有某种权力和便利,在工作和生活中,就难免会遭碰到许多的诱惑和陷阱,如何经得起各种考验,掌好权、用好权,当好人民的公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呢?版权所有

一、要提高熟悉,加强学习,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十六大以来,党中心、国务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都提出了重要要求,非凡是中共中心最近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抓好自身的廉洁自律工作。非凡是要熟悉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权力,是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要正确行使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廉洁从政,清白做人,迈错一步,悔恨终身”的信念,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假如把权力作为自己的谋取私利的手段,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把做官的价值取向选择在“捞实惠”和大发横财上,必然会给企业等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丧失群众基础、丧失民心,丧失自己的政治生命,就会破坏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李真一样,最终把自己推上断头台,走上了一条被人民所唾弃的路。

二、要增强廉洁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做官首先要做人的思想,一个人,不讲道德廉耻,人都不做好,有再大的本事也没用。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孟子提出,人要有“羞耻之心”、“是非之心”,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人尚能如此,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加强个人修养,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在思想上筑牢防线。领导干部都要“一日三省吾身”,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该拿的东西果断不拿,不该去的地方果断不去,不该做的事情果断不做,八小时以内做好,八小时以外也要做好,做一个令组织信赖、家庭放心的好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

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该花的钱果断不花,能省下来的钱果断省下来,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要害的地方,急需的地方。认真执行两个《条例》要求。始终做到与党中心保持高度一致,不阳奉阴违、自行其是;认真遵守民主集中制,不独断专行、软弱放任;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力,做到依法行使权力,不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到廉洁奉公,不接受任何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利益;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答应他们利用本人的影响谋取私利;要公道正派用人,不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要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要务实为民,不弄虚作假、与民争利。

篇3:地狱门前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 在荒寒的野外, 地狱的旁边。一切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 与火焰的怒吼, 油的沸腾, 钢叉的震颤相和鸣, 造成醉心的大乐, 布告三界:地下太平。

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太平”世界, 然而这却是地狱。鬼魂在痛苦中“叫唤”, 他们只能“低微”地叫唤, 因为旁边有火焰的怒吼, 油的沸腾, 钢叉的震颤威慑着他们。所有这一切, 组成令地狱的主宰者“人类”醉心的“大乐”, 在这个表面“太平”的世界中, 充满了残忍、恐怖、罪恶和杀戮, 这就是“人类”统治下的地狱。

有一个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 美丽、慈悲, 遍体有大光辉, 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

好一个“伟大的男子”, 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人类有数千年历史的男权社会。伟大、美丽而慈悲, 不正是等级森严的男权社会中至高君王的真实写照吗?“我”一眼认穿了“伟大男子”原来就是曾经统治过地狱的魔鬼, 一个塌台的统治者。请听魔鬼对地狱变迁史的诉说吧。

天地作蜂蜜色的时候, 就是魔鬼战胜天神, 掌握了主宰一切大威权的时候。他收得天国, 收得人间, 也收得地狱。他于是亲临地狱, 坐在中央, 遍身发大光辉, 照见一切鬼众。

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类的童年, 天地玄黄, 日月洪荒, 处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那时人类是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 主宰人类命运的是自然 (天神) , 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和自然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圣人”的出现, 父系制终于替代了母系制, 人类终于告别了蒙昧, 迎来刚刚觉醒的野蛮的文明时代, 这是一个为争夺生存权而不断相互残杀的时代, 在剑与血的游戏中, 魔鬼 (乱世英雄) 开始统治世界。

请看魔鬼统治下的地狱吧。

地狱原已废弃得很久了:剑树消却光芒;沸油的边缘早不腾涌;大火聚有时不过冒些青烟;远处还萌生曼陀罗花, 花极细小, 惨白而可怜———那是不足为奇的, 因为地上曾经大被焚烧, 自然失去了他的肥沃。

这就是魔鬼主宰下的“好地狱”, 为争夺生存权, 部落与部落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军阀与军阀之间, 战乱频仍, 社会纲纪废弛, 国家机器消弱, 人们在生命没有保障的战乱年代, 只有思想是自由的, 因为统治阶级之间只顾攻城略地, 已无暇顾及人们的思想了。尽管被焚烧后的大地不肥沃, 曼陀罗花虽然极细小、惨白可怜, 但毕竟有了一块不大的生存空间, 透出绿色生命的信息。谈到此处, 我们不禁想起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清淡, 想到军阀混战时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纲纪的废弛使得鬼魂们的思想被解禁, 他们看到了地狱中的小花, 虽然小花惨白可怜, 却对鬼魂有着强大的蛊惑力。因为代表生命的曼陀罗花使他们“倏忽间记起人世”, 沉埋了不知多少年的人性的唤醒, 激活了鬼魂们冲出地狱回归人间的强烈渴望, 于是他们“发一声反狱的绝叫”。

鬼魂们反狱的绝叫赢得了人类的积极响应, “人类便应声而起, 仗义直言, 与魔鬼战斗”。时事造英雄。当社会矛盾激化到无法调解的时候, 总有为民请命的英雄站出, 顺应民意、顺应潮流, 领导人民向腐朽的王朝发起进攻。于是, 人类与魔鬼“战声遍满三界, 远过雷电。终于运大谋略, 布大罗网, 使魔鬼不得不从地狱出走。最后的胜利, 使地狱门上也竖起了人类的旌旗”。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鬼魂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冲出地狱, 回归人世, 与人类并肩浴血奋战, 终于战胜了魔鬼。当他们为迎接新生活而欢呼的时候, 悲剧还是发生了。没想到自己奉为救世主的“人类”, 却派“地狱使者已临地狱, 坐在中央, 用人类的威严, 叱咤一切鬼众”。鬼魂们才忽然明白, 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和牺牲, 只不过赶走了旧主子, 迎来了新主子而已。地狱仍然是地狱, 自己仍然是受奴役受宰割的鬼魂。所谓人类的“仗义直言”, 只不过是他们利用鬼魂“反狱的绝叫”, 达到自己主宰地狱的目的而已。

于是, 当受愚弄的“鬼魂们又发出一声反狱的绝叫时, 即已成为人类的叛徒, 得到永久沉沦的罚, 迁入剑树林的中央”。人类一旦“掌握了地狱的威权”。镇压鬼魂的反抗, 比起魔鬼有过之无不及。他们下大力气整饬废弛的地狱。首先给他们统领的走卒们“最高的俸草”, 让走卒们死心塌地为主宰者卖命;其次是“添薪加火, 磨砺刀山”, 使地狱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油锅开始滚沸, 刀丛寒光闪闪, 火焰熊熊燃烧, 曼陀罗花在焚烧中焦枯。鬼魂们失掉了反狱的能力和意识, 在低微的呻吟中, 他们忍受着地狱的煎熬, 甚至失掉了对以往“好地狱”的记忆。这就是文章开始所描写的“太平”世界中“人治”的景观。

读到文章的结尾处, 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再次被打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 是一部由乱到治, 由治到乱, 不断地交替循环的历史。农民大大小小的起义不下百次, 大都以失败而告终, 即便偶有胜利, 也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在历史无数次的变迁中, 人民或“欲做奴隶而不得”, 或“暂时做稳了奴隶”, 受压迫受剥削的奴隶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再看看那些君临天下的“明君”, 项羽顺从民意推翻秦朝暴政后,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掉代表当时建筑最高文明水准的阿房宫, 随后, 使历史又退回到秦以前的封邦建国的割据时代。刘邦用“王道”战胜了项羽的“霸道”, 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又怎样呢?“狡兔死, 走狗烹, 众鸟尽, 良弓藏”, 尤其是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后, 朝廷更像朝廷, 百姓更像百姓。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是起义领袖中少有的成功者, 他坐了龙廷后又怎样呢?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农民出身, 并没有把精力用到改善民生上, 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到来之不易的地狱权的经营上, 经他之手杀掉的功臣数以万计……不一而足。

“这是人类的成功, 是鬼魂的不幸……”是“魔鬼” (战乱时期的统治者) 和“人类” (太平时期的统治者) 交替的治乱史, 是一部“鬼魂” (人民) 从一种苦难走向另一种苦难的不幸史。难怪鲁迅把一部中国的历史概括为“吃人”的历史。

“朋友, 你在猜疑我了。是的, 你是人!我且去寻找野兽和恶魔……”

这是先生借魔鬼之口而发出的愤激之词。与其活在这个由威严、肃穆包装罪恶和虚伪的“人类”文明统治的世界, 不如回到敢爱敢恨的蛮荒时代, 与野兽和恶鬼为伍!

综上分析, 《失掉的好地狱》至少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三重思考:即人类生存意义上的思考;中国历史的思考;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对人类生存意义上的思考。文中的天神、魔鬼和人类, 分别是人类蒙昧时代的自然神、战乱时期攻城略地的乱世英雄和太平时期的专权者的象征。随着人类的进化, 生产力的提高, 文明程度的提升, 国家机器的完备, 等级制度的森严,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也在异化着自身。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本真天性则沿着相反的方向蜕化、泯灭。人类在为统治者建造越来越豪华天堂的同时, 也为人类自身建造了越来越完备的地狱。

对中国历史的思考。鲁迅在几乎与写作本文同时的《杂语》一文中写道:“称为神和称为魔的战斗了, 并非争夺天国, 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所以无论谁胜, 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 (1) 联系鲁迅这段话, 再对照文本,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一部中国的历史, 是一部“魔鬼”和“人类”交替统治的历史, 是一部“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的治乱史, 是一部“王道”和“霸道”轮流执政的改朝换代史。乱世“魔鬼”统治下的地狱, 由于纲纪松弛, 思想解禁, 在地狱焚烧的焦土中, 还能依稀看到人性惨白的曼陀罗花。“人类”则是“太平盛世”统治者的代表。在“人类”统治下的地狱则连惨白的曼陀罗花也看不见了。纲纪严整, 国家机器完备, 人民 (鬼魂) 稍有反抗, 便遭受严厉治罪。生活在这部历史中的人民 (鬼魂) , 或者“欲做奴隶而不得”, 或者“暂时做稳了奴隶”。他们始终是受奴役和煎熬的地狱中的鬼魂。

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谈到本文时说:“但这地狱也必须失掉。这是由几个有雄辩和辣手, 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告诉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狱》。” (2) 这几个未得志的英雄是谁呢?联系文本的写作年代, 我们可以推想, 大概是指当时激进的左翼文人, 如创造社及后来的太阳社。我们可以从鲁迅其他文章中找到佐证。鲁迅曾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说:“再则他们。尤其是成方吾先生, 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 摆出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 好似革命一到, 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 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其实革命是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3) 鲁迅当时生活在军阀统治时期, 他阅读充满“吃人”二字的中国历史, 深感麻木的中国国民在地狱中生活得太久了, 渴望砸碎地狱, 冲出黑暗, 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曾为创造社等左翼作家的革命姿态而欣慰, 但同时又为他们的极左言论而担忧。深恐革命砸碎了现实的“旧地狱”, 再造一座更加桎梏人民思想的“新地狱”, 那样岂不是违反了革命的初衷。如果真如极左派所言, 鲁迅宁可守住现存的“好地狱”与“野兽和恶鬼”为伍, 也拒绝挪移到更加严酷的新地狱。激愤之词表达了先生对现实和未来深深的忧患意识, 历史证明, 这种忧患意识不无道理。

注释

1 《鲁迅全集》第7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第75页。

2 《鲁迅全集》第4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356页。

篇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收到副题为“一个爱国民主教授的生与死”的《费巩传》,一边细读,一边沉思。费先生殉难已快三十七周年了。

费先生慈眉善目的脸庞,温文尔雅的仪容,回想起来,就觉得一片温暖;费先生从善如流、疾恶如仇的品德,至今仍能给人以鼓舞督促的力量。而他竟遭到残杀,死得如此凄惨。在无可奈何之中,只有默默诵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来自我慰勉。

仅仅就这一点来说,《费巩传》的撰写和出版,也已是值得赞赏和感谢的了。费先生是解放前浙江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九四○年上半年,他曾在贵州遵义(浙大当时迁到遵义)担任过为时仅仅四个月的浙大训导长。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校训导处,是一个为人们所齿冷的机构,在大学里,尤其如此:思想进步的同学,以其为陷害好人做假汇报开黑名单的藏垢纳污为非作歹之所;专心读书不问他事的同学,视其为是非之地,避而远之。

即使是亲任训导长之职者,亦竟有把训导处比作“厕所”,自我亵渎竟至于如此程度的。那是某一名牌大学的训导长,他忠于职守,每日必到。该训导处平日门可罗雀,一到月初,门庭若市,纷纷前来审批“贷金”。一时人声嘈杂,还有不少抽烟的,喷云吐雾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这位训导长满面愠色,不觉说道:“这里不是厕所,抽烟的到外面去”。其语态之生动,用词之妥贴,令人失笑。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学校训导处,就是这样的处所。

而我们敬爱的费先生,竟也出任为训导长,其事费解。他在出任之前,踌躇再四,自言自语地说:“本来天性泰然,乃以是否就训导长一事而心绪纷烦。出任则可一展抱负,为学生解除痛苦……不出则惧此一席复不得人,莘莘学子拯拔何日,思维再四,夜眠不安”。(《费巩传》,页45)他在出任后的就职演讲中对学生说:“训导长有人称为警察厅长。但吾出来做,决不是来做警察厅长或侦察长。吾是拿教授和导师的资格出来的,不过拿导师的职务扩而充之。吾愿做你们的顾问、做你们的保姆,以全体同学的幸福为己任”(页46)。正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费先生并不以宏言炫人,而是身体力行,他不喜好高骛远,而是从切实的小事做起:改善伙食,制油灯,烫臭虫,为学生们造福。费先生忠于他自许的铭言:“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当时,国民党教育部对费先生担任训导长一职耿耿于怀,指令浙大:“早日物色继任,不容久令非党员摄行”(页60)。费先生因身非国民党员,“内外交迫,外则教部之表示,内则尽是谗言”(页60),终于被迫辞职,而且因此伏下了杀身之祸。一九四四年三月五日,费先生在重庆千厮门码头被国民党特务劫持,囚禁于中美合作所,最后折磨致死,被投入歌乐山集中营的镪水池中灭迹。

费先生在浙大任教十二年,受他熏陶的学生为数不少,尤其在他任训导长前后这一期间,由于他的关怀和保护,不少同学得以出亡存命。此后,即使未亲受其教惠的同学,亦把费先生的道德品质,视为鼓舞自己向上的力量。

人世间的爱有各种各样,老师的爱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我每遇到浙大的同学,一谈起费先生,无不绻念不已。这种共同的感情,并无地域的间隔,如今已遍至五洲四海,世界各地都有费先生的学生;这种感情可能将长久保存下去。道德的力量,有它的持久性,甚至永恒性。《费巩传》记录了这份道德力量的来源。

历史决不仅仅是默默的往昔,它也跃跃于今日。

《费巩传》是一部信史,一部可靠的传记。它不是仅仅凭回忆录、访问记之类片断的材料敷衍而成,而是根据大量第一手的资料——费先生的亲笔写下的翔实、真切、细致的日记研究撰写而成。日记是研究历史,特别是撰写传记的最可珍贵的材料。费先生的日记,另有摘抄,这本传记里,引用多则。所记所述,不仅可与他当时的至友门生的书信作引证,而且还为此后的回忆和悼词所坐实。通过这部传记,费先生待人处事的诚爱宽厚,如呈目前:他慰谕学生,舌敝唇焦,任劳任怨;他爱才如命,为学行兼优的同学恳请贷金,情词真挚;他对为非作歹者,必查究惩处。他说:“办公家事,一毫私心不得”(页55)。他对不幸天逝的同学,其悲悯之情,令人动容:“同学某君,临死惨呼父母,竟无一人送终,口眼皆不闭,闻之惊悼”。“因念游子只身在外,远离父母,为之师长者安得不更加照拂”(页77)。

以上种种,或可以之为人情之常,或可斥之为“人性论”,但却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费先生是政治经济学教授,他信服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以之抨击国民党的独裁政治,还不失为一种有用的论据。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在“纪念周”的公开讲演中批评国民党的宪政,“语甚讽刺愤慨,可谓讥切朝政”,他原准备第二次作进一步剖析论驳,看来时势凶险,难以续讲。但他决不改变原有论点,“宁诎身伸道,藏器待时,获得精神上之自由,否则何异倚门卖笑,虽荣实辱”(页94)。一九四五年,他在郭老起草的《对时局进言》上签字,勇敢地站到民主运动斗争的前列。他终于在国民党特务麇集的重庆,一九四五年三月五日被劫持,最后为自己爱国民主的理想而殉身,他的思想发展进程,是十分清楚的。

这本传记所根据的是系统的确切资料,叙前述后,真实可信。在所引用的材料之中,有一份篇名为《费香公奏议》(页41)。因为未见原件,不敢妄议,但就篇名而论,容易引起误解。费先生号香曾,人乐而尊之为“香公”。这种称谓,近乎“谥号”,而“奏议”之说,为帝王之世的臣下呈章。如此,则何以竟出现于一九四○年?我意《费香公奏议》或系戏言。就我所知,费先生是一位谈笑风生、妙语联珠,却又悲天悯人、直言敢怒的长者(其实一九四○年那时,费先生也不过三十六岁)。

《费巩传》是一本撰写真切评述得体的传记。象费先生这样一位为爱国民主殉身的烈士,很有可能把他写成一出娘胎就是慷慨悲歌杀身成仁的天生志士;要不然可以根据他出身诗书门第,苏州望族,留学英国牛津,而且是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女婿,因而认为是“黑五类”,以此定谳。这种扬之欲其升天,抑之欲其入地的“传记”,容或为人情之所难免,但与历史的真实就相距甚遥了。

费先生所景仰的是唐德宗年间的翰林学士陆贽,他所信服的是英国的文官制度。尽管古旧文化有其封建落后性,英国的民主制度有其资产阶级的虚伪性。倘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又未始没有可取之处。

费先生不仅在他的论著中发挥这种思想,而且在待人处事时,也以此律己诲人。他常常用陆贽的言行启导学生:“教以存心仁厚,举止厚重,砥砺风节,持正不阿”(页51)。他在竺可桢校长的同心赞助下,在浙大施行“导师制”,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恐怕是仅有的一例。“导师制”盖源出于英国大学,又杂以中国古老的“书院”制因素。费先生说:“思想这东西是无法统一的,我们做学生的导师,倒并不是要我们去监督学生的思想,而是要我们去积极培养学生品格”(页50),他认为做教员的不仅要教学生技能知识,并且要教以为人立身之道。导师制之能否行得通,当然可以讨论。浙大同学却对此津津乐道。四十年之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依旧亲切感人。

费先生自有他保守固执的一面。例如,听他课程的同学,男女不准杂坐;女孩子要象个“女孩子”,不能“疯疯傻傻”;他不准同学进市上饭馆,说:“大家子弟,不入市廛”。以上所举,稍加揶揄,即可斥之为“封建落后”。他任训导长时,同学常受迫胁,或有疑难,他会就商于当时国民党遵义地区的专员高文柏,因为他们是留英时的同学。费先生的仁厚,竟至于达到天真的程度。

《费巩传》记述了费先生言行的不少细节,至友门生的回忆又加以丰富。《费巩传》描绘出了费先生的形象。费先生为了改进摇曳不定、浓烟直冒的灯草油盏灯,亲自先行在房间敲敲打打,试用香烟罐改制,他说:“灯火改善,足护目力,此亦有益学子终身,虽费似亦值得”(页53);他为保护学生学籍,免受无理开革,抱病参加会议,在细雨中撑伞缓步来到校本部开会(页175)。以上所举,似属细微末节,但精致描绘,善于刻划,会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并由此透露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这种例子,无论在优秀的短篇小传,或成册的传记专著,都可以举出不少。我国悠久的史学传统,长于人物描写,惜乎都属短篇,如《项羽本纪》,如《五柳先生传》,都可作为范本。长篇人物传记,国外史界早有公认的好书,国内常见的是中译本《维多利亚女王传》、《居理夫人传》,其中有不少写得极好的生活细节,都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费巩传》中“黄翼之死”(页78-81),记述了黄翼教授贫病早逝的悲苦场面。在这里写黄翼先生,是为了写费先生。倘若能把费先生当时的细节,当时的心情记录描绘,以见费先生友情之重,待人之诚,将是更为感人的章节。

研究人物的一生传记,比处理一时一事的“报告文学”远为困难。《费巩传》的撰著,当比《费巩教授——千厮门沉冤》的写作复杂得多。翔实的资料,公允的态度,传神的刻划,这是人物传记的基本要求,恐怕又是很高的要求。《费巩传》一书,为我们树立起一位旧中国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为拯救祖国而呼号,他为争取民主而献身。《费巩传》的写作和出版,尤应受到浙大同学的赞赏和感谢,亦当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读完《费巩传》,又把我带回四十年前的大学生活时代。四十年来,费先生的音容从未或忘。浙大同学每每以“费巩灯”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怀念:四十年前,在西南瘠贫之地,小小油灯,伴我们生活,伴我们夜读。油灯的光焰,象孩子的一双闪动的明眸。微弱的灯火,明净而澄洁。它给人光亮,它给人温暖。费先生,我们怀念你。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七日

篇5:地狱门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也逐步确立和完备。随着法律制度的确立,依法治理就成为了各级执法机关和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从“法制”到“法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整顿党风党纪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严肃党纪

党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项党内监督、党内民主和党的纪律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党在党的建设方面走上了“法制”轨道。[本文来源于好范文-,找范文请到]

乔云山在《地狱门前》中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大意是,过去在战争年代,没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和规定条例,只一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管住了全党、全军的作风和纪律。如今,虽然有了那么多的制度和规定,各类违规、违纪者却前赴后继以身试纪或以身试法,走进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情况,诸如信仰缺失啦、监督缺位啦、体制不健全啦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制度和规定的执行中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只有了这么多好的制度的规定还远远不够,要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定去做才是更加重要的。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制度的重要性时曾经说过,制度不好能够使好人无法做好事,使好人就成坏人;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得逞,使好人理直气壮(大意如此)。但是,有了好的制度而不执行,使制度行同虚设,这与没有制度有什么不同呢。

经常可以看到路上的行人,为走“捷径”,放着人行横道线和人行天桥不走,翻越交通隔离栏,横穿马路;更有许多驾驶员以规避交通法规为炫耀资本,并以此为“经验”传授给他人;许多政府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把办事程序公布于众,以接受群众的监督,可是仍有一部分人,热衷于找关系,走后门,搞请客送礼的不正之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已经成为国人通病。

《地狱门前》中的主人公——李真,一个领导的秘书,尽管这位领导曾经有过多大的权力,但按照职责和制度,秘书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和神通。李真也曾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在工作中应该也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他不应该是一个入“地狱”之人。是谁把他送入“地狱”,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此,我们假设:假如李真没有当上省委主要领导的秘书;假如李真当上领导秘书后能够对自己严格自律;假如李真在拥有极大能量的同时不那么张扬和张狂;假如李真能够尽早收手不要走得太远;假如李真供职的机关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其行为实施有效的约束的限制;假如李真为其当秘书的领导同志能够按照党纪中规定的管好身边的人,等等,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假如,李真只要做到其中几个假如,他怎么也不应该年纪轻轻就入“地狱”了吧。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李真也是身不由己地被自己膨涨的欲望和顺利实现欲望的优裕的客观条件送入了“地狱”的。

撇开李真的主观因素不说,按照党章、党纪,一个秘书决不至于也没有权力能够犯下能下“地狱”的“大罪”的。李真现象的产生是我们党的制度不够健全?还是规定不够具体?我看,主要是有了制度和规定不执行,不按制度和规定办事所致。战争年代,一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虽然条文不多,但革命者都是严格按照执行的,在纪律执行中也是动真的,所以才有革命的胜利,才有共产党从农村进城执掌政权。现如今,党已经执政多年了,不少执掌权力的官员把制度视为约束自己的枷锁,认为按制度办事效率不高、麻烦。还有些人,更是不愿意或有意不按制度办事,为自己做一些不可见人的事情提供不为人知的“方便”。长此以往,类似李真者恐怕还会后继有人,党风廉政建设还是任重道远。

制度的执行要有监督,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了监督,制度才能有效在被执行;要实施有效监督,就必须公开,不公开,监督就没有对象,监督者也就无从监督。

监督也是制度,如果有了监督制度而不执行,那也与没有监督是一样的。因此,仅有法律制度是不够的,这只是第一步,依法治理才是更重要的。尽快地从“法制”进入到“法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篇6:地狱门前

门前路

作者:陆龟蒙朝代:唐体裁:五古 门前向城路,一直复一曲。曲去日中还,直行日暮宿。

篇7:天堂·地狱

——题记

天堂,地狱,虽为跨世之词,之间的差别却无人明白,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又有谁会体会。

天堂,无谓是一些人好的归宿,在人间受的苦,受的累,在天堂便没有,在上面整天无所事事,难免会烦,便向往着去地狱见识见识。

地狱,无谓是一些人不好的归宿,在人间受的苦,受的累,在地狱一样要经受,在下面整天经受考验,只想着如何过好今天,却不想想明天该如何度过。

在天堂的人,想到地狱,在地狱的人,想到天堂,这应该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吧!你错了,这并不是!在天堂的人想去地狱,是因为他们厌倦了整天无所事事的生活,在地狱的人想去天堂,是因为他们想享受一下整天无所事事的生活。

篇8:来自地狱的意外财富

这条公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很多人纷纷跟帖发表意见,有的说把这里弄成鲜花店吧,楼里出售,院区种植。有的说,弄成游乐场吧,楼里小型电子游戏,楼外大型运动器械。还有的说,干脆弄成学校吧,那一间间的牢房改为教室,不用破坏主体结构……

什么样的创意才是最好的呢,科瓦尔思考着。夜深了,科瓦尔拥着妻准备入睡。这时,妻又来了句,咱家的床怎么就没有度假时的舒服呢。是啊,他们蜜月之旅住的椰风海韵主题酒店令妻总是念念不忘。酒店卧室的墙是一整幅海韵图,地面上做出了立体的一弯蓝色海水的湖,湖面上的船就是盛满他们爱意的床了。每晚都像置身椰风海景中,美妙极了。科瓦尔忽然突发奇想:对啊,监狱为什么不能也做个主题旅店呢?

有些兴奋的科瓦尔披衣起床,重新打开电脑,像众多网友一样也郑重地写下了他的创意:可以做个以监狱为主题的主题旅馆,让房客客串一把“囚犯”,具体详谈。然后,他特意注上了他的手机号码。

一周后,科瓦尔的电话响起,他真的被邀请去商谈监狱改造的具体事宜了。会有人愿意来体验当“囚犯”吗?有些将信将疑的监狱管理者索性给科瓦尔出了一道题:你敢不敢一切按照你说的来翻修,然后由你来打理这家旅店?当然,对于旅店的盈亏,你要负相应的责任。科瓦尔沉思了片刻,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

说干就干,科瓦尔首先找工人对监狱的水电等基础设置进行了细致的维修,然后又重新将墙壁、地面按照原来的颜色进行了粉刷,还对房间里的物品进行了修饰和处理。这一切没有耗掉太多的资金投入,监狱的管理者非常满意。

为了给来此住宿的人们一份忠于历史的难忘体验,科瓦尔还仔细查阅了监狱当年的一些记录,并按照资料中记载的,对招来的员工进行了特别的培训。

几个月后,这座监狱主题旅店开业了。为了扩大酒店的影响,科瓦尔打出了惊人的广告:地狱与天堂,你敢来吗?然后,他联系了离旅店距离较近的一些中小学校,免费让他们来做一日的体验。当孩子们怀着探险的心理来到这里的时候,科瓦尔请他们每个人自愿签署了一份协议书,同意旅店管理规定的孩子们便像是踏进了时空的隧道。由身穿军装的服务生,为他们戴上脚镣手铐,然后大声吆喝着押送到“牢房”。稍事休息后,会有狱卒给他们隔着栅栏递来“牢饭”,当然不会怎么可口。如果谁吃得慢了,或者不小心掉了饭菜,肯定会受到狱卒的辱骂。假若,谁受不了这些约束,就会被罚进行体育运动或打扫监狱。最后,孩子们在听完一堂旅店监狱历史和法制教育的课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那扇写着“离开地狱”的黑漆漆的大门。

这真是既新奇又刺激,孩子们出去后,忍不住逢人便说。很多家长听了,也去尝试。没多久,“睡牢房,吃牢饭”竟成了当地居民争相尝试的时髦风尚。后来不知是谁将此事发到了微博,引来众多网友不远千里乃至万里来此体验被押解入牢,听走廊里响彻天际的皮鞭声和辱骂声,甚至鸣枪警示,足足地过一把从没敢犯罪入牢的瘾。当然,有的人会感觉自己走进了电影中,当起了地地道道的主角。

这座监狱旅店出人意料地天天爆满,争相来此体验地狱、感受天堂的人们不得不提前很久预订,听说都预订到了一年后。

科瓦尔用自己的创意不仅赚了个盆满钵溢,甚至还在无意中打造了一个当地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嘉奖。而这,仅仅是他抓住了人们好奇尝新的心理。

篇9:绕过“地狱”之门

见到文质彬彬的杭平,我们无法把他同那地狱般令人恐惧、令人难忘的34个日日夜夜联系起来。作为医生,我非常希望能找到其中原因,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将是有用的。毋庸置疑,杭平生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被困井下时有一个基本的生存环境。

“孤岛”中生存

空气、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当洪水顷刻间淹没矿井时,杭平抱着一根木头漂到巷道尽头。这里有一个长不到1米、宽不到0.4米的小高地未被淹没,小小的“孤岛”成了杭平井下34天的栖身之地。一个人如果几天不吃不喝还不至于死亡,但几分钟没有空气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杭平栖身的“孤岛”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有了空间就有空气和氧气,而且随着井外排水,水位降低,空间不断扩大,使氧气的供给得以保证。

灌满巷道的水,虽然已被煤粉污染,但这取之不尽的水成为杭平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物质。据科学测算,只要有空气和水,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一般人也能存活几天。至于到底能存活多少天,则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个人的体质和意志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仅靠空气和水要使生命延续34天,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当“饿鬼”敲门般地折磨杭平时,拉煤车的骡子成了他摆脱“死神”纠缠的意外之物。尽管咀嚼血腥的骡肉丝,使他恶心不止,但仍然一小块一小块地吞吃着。正是依靠这满是血腥味的骡肉,使孱弱的生命得以延续,在黑洞洞的巷道里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因为动物的血肉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水和电解质。

意外与自救

新中国煤矿史上,在井下被困矿工最长生还时间为26天。这个记录被杭平改写,这里有一定“孤岛生还”的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即杭平在意外灾难面前的强烈自救意识。当杭平意识到身处绝境时,他恐惧过;听不到抽水的声音时,他绝望过;当饥肠辘辘的痛苦难以忍受时,他萌动过寻死的念头……应该说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人身处绝境时正常的心理反应。

然而,可贵的是杭平上过高中,爱看书,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外出打过工,见过一点世面;在小煤窑工作了一段时间,对煤窑可能发生的瓦斯爆炸、塌方、水淹等灾害知识有一点了解;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不甘心“出师未捷身先卒”,这是他在绝境中克服恐惧、绝望情绪,寻求自救措施,并得以生还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如此,杭平在绝境中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自救措施。为抵御寒冷,他用煤面埋住双腿保暖;为保存体力,他长时间在“孤岛”中静卧;为拿骡肉充饥,他摔碎眼镜,用碎镜片作切割工具;为减少腐烂骡肉对身体的伤害,他把骡肉在水里搓洗了一遍又一遍;为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他在水陆界面放了一块方煤以测水位;为鼓励自己活下去,他坚信自己原是下来救人的,别人也一定会来救他。

在年轻的生命历程中,杭平遭遇如此大的意外灾难,能在这次灾难中得以生还应当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在困境中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强烈的自救意识。

凡事预则立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可能人人都遭遇像杭平这样的灾难,但一旦遇到困境,有没有自救意识,有没有基本的自救常识,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遇到地震被压在废墟中,如果能用烟雾、敲击方法发出求救信号,就能使救援人员及时赶到。如果能利用容器积存些水,也许就能延续生命。

如果进入商场或入住饭店时,能注意观察安全出口的位置,在遇到火灾时,就不会慌不择路跟随着人群乱跑。火灾中,被烟气“毒”死者一般多于被火烧死的,如果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并保持低体位逃生,或利用水浇湿的衣被或毛毯突围,或许就能逃生成功。游泳时抽筋,不能乱动,应仰躺水面上,用手将抽筋腿的脚趾向膝盖方向扳,可使痉挛松解。如果是初学游泳溺水,懂得仰在水面上,把口鼻露出,深吸气、浅呼气,就能减缓下沉的速度,因为深吸气时人体的相对密度(比重)下降到0.967,略比水轻,呼气时人体的相对密度为 1.057,略比水重。

还比如,家庭液化气罐意外爆炸,是先灭火还是先关气?燃气热水器或取暖煤炉泄漏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是先挣扎着往外爬还是先打开门窗?家里有人服药轻生,是只顾埋怨还是尽快刺激其咽部催吐,弄清药物送医院抢救?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人们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滚滚洪流中小江珊抱住一棵树,风雨飘摇中被困9个小时后获救的感人镜头,这是人求生的本能。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仅有求生的本能是不够的。古语道,凡事预则立。增强困境中的自救意识,懂得一点自救和互救知识,才能让生命少一份危险,添一份安全。

抢救杭平纪实

杭平获救了,并创造“被困34天后生还”的奇迹。获救时,他极度虚弱,生命仍然岌岌可危。请看——

1998年6月23日上午10时,杭平获救。救护人员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他脸上蒙上黑布(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要逐渐适应光线的刺激,以保护视功能),裹了棉被(保暖,防止热量继续散失),抬出矿井,送到乌海市人民医院抢救。当时杭平的四肢冰凉,呼吸微弱,营养重度不良,体重从被困前的60.2千克减到43千克。虽然尚有意识,但记忆不清,时断时续。医院迅速组成包括石昆主任等六人的抢救小组,并确定了以改善微循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疗法、预防感染、提高机体应激能力等支持和对症治疗方案。

由于杭平不适应自然光线,医生采取逐渐放松蒙眼黑布的方法。当天晚上,将室内灯熄灭,撩开黑布使他适应,第二天给他戴上墨镜,如此8天后完全适应了。刚入院时,杭平的饮食主要是米粥、面片、豆腐脑等,几天后加食鸡蛋、鸡汤,他总觉得饿,最多时一天吃七八顿饭。

几乎与此同时,许多症状接连而来,头一天他全身便出现皮疹,第二天开始腹痛,第三天又高烧不止……医疗组诊断后认为,皮疹的原因是井下气温低,上来后由于气温变化所致,采取的措施是不断用温水擦浴。腹痛的原因则是井下食死骡子肉,不吃蔬菜而形成,治疗采用肥皂水灌肠加腹部顺时针按摩。杭平的体温长时间居高不下,最高时达38.6℃,主要是井下长时间气温低,活动少,机体调节不畅所致,医生让他服药的同时,采取物理疗法,经临床观察,杭平每天体温约降0.5℃,数天后恢复正常。另外,还有关节痛、头昏等症状。

20天后,杭平终于康复。

1998年12月8日,杭平应邀到北京时,去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检查。据蒋瑞英副主任医师讲,杭平除血压偏高、浅表性胃炎和消化功能紊乱外,各项指标基本正常。说明一方面被困期间基本的生存环境,未使他的主要器官受到太大的破坏性损伤;另一方面经过半年休养,濒于死亡边缘的生命已得到基本恢复。至于血压偏高,是34天与世隔绝的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所致,服降压药后可降至正常。胃炎和消化功能紊乱,既与饮用矿井积水,进食生硬不洁食物有关,也与精神紧张、睡眠失调有关系,这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这天下午,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对他进行了心理测验,钱教授认为,杭平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很冷静,情绪很稳定。

目前,杭平的身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血压不稳定、胃粘膜出血等病症,睡眠有时也不正常。

谈到未来的打算时,杭平说,现在关键是要好好养身体,以后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据悉,北京一家电影制片厂打算拍一部杭平生还的纪录片。

杭平,你现在还好吗

人们常说:刚过鬼门关,又入阎王殿。灾难中也有类似情况,这里的“阎王殿”是指心理所受到的伤害。经过一番生与死的搏斗以后,人们不禁要问——

杭平的遭遇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今年一月,我和我的一名研究生专程赴杭平所在的乌海市,见到了杭平和他的父母、两个弟弟、两个舅舅、姥姥等人,也见到了杭平工作过的煤矿和他那背靠沙漠的家。在交谈和接触中,我得到的印象是:杭平的父母及亲人纯朴善良,他本人朴实平凡。但正是这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曾在漆黑阴暗的井下与死神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创下了被洪水堵困33天13个小时后生还的奇迹,并成为一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不平凡的人。

一个普通的矿工为什么能创下不平凡的世界记录?除了其身体条件、生理因素以及周围环境等情况外,心理因素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杭平的性格特点使他能够在险恶的环境条件下坚持不懈。我们为杭平所做的心理测验表明,杭平的情绪稳定性高。这使他在面对洪水时仍能冷静地进行思考,而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危险吓得惊惶失措;也使他能够积极地想办法去应付困境,减少了因情绪波动而造成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第二,他对自己能够生还抱有坚定的信念。善良的杭平是为了通知其他矿工而去井下的,他因此相信别人也一定会来救他;同时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活到那个时候。心理学中有一种“自我效能”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目标怀有一定能够完成或达到的信念时,他就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信念,因而他也就更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有一种本能,就是在面对危险时要顽强地活下来。但是,这可能不足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维持人的生命。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要活下来?在杭平的身上我们看到,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热爱、对自己家庭的责任感,是使他在黑暗孤寂的井下超越生命极限,创造生命奇迹的最重要原因。杭平也是凡人,在井下的日子里也曾绝望,也曾试图自杀。但是,他想到自己还未成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生,他感到不能就这样死去;更由于在黑暗中想到了父母、弟妹、亲朋好友,他松开了已经勒在自己脖子上的皮带。他想到父母辛辛苦苦地把自己养大成人,自己还没有机会为他们尽孝心;两个弟弟的身体状况都不好,如果自己不在了怎么办?妹妹正在准备考高中,如果自己出了事对她的打击太大了,会影响她的成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被纳粹关入集中营的奥地利心理治疗家弗兰克尔,在他的名著《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即使在最悲惨的情况下,生命始终具有潜在意义。”在集中营中的人们,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之外,丧失了所有的一切:财产、自由和尊严。非人的折磨、无望的处境之中之所以仍有人活了下来,正是因为他们领悟到了生存的意义。当人知道为什么活着时,就能忍受任何艰难困苦。勇气和信心与人体的免疫力状况密切相关,灰心绝望会导致人身心俱毁。二战集中营中的人们如此,杭平的情况也是这样。在阴冷黑暗的矿井下,杭平没有豪言壮语,也未幻想着成为英雄、创造奇迹,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对家庭的责任感赋予了他生存的意义,这一切帮助了他,支撑着他,使他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他能够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困境中一天天坚持下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杭平从小在牧区生活,后又搬迁到背靠沙漠的农村,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在家排行老大,善良的双亲的言传身教,使杭平养成了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爱读书爱学习,使他养成了善于思考、积极应付的习惯。

杭平的事迹为媒体所披露之后,不少人认为杭平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的运气好,是因为在大水冲来时,不会游泳的他恰恰碰到了一块飘浮的圆木;又恰恰被大水冲到了具有足够空气的地方,而且他又恰恰在那里碰到了一头骡子。但是,如果这一切条件都具备,我们是否也都能创造出同样的奇迹?

上一篇:神火集团节能降耗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两转两提和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