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2022-07-17

第一篇:天堂和地狱的故事

让学生明辨是非的故事_地狱和天堂的差别

有一个人为了决定死后的归宿,便分别参观了天堂和地狱。

他首先来到地狱,看到所有的人都端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奇怪的是,他们全都面黄肌瘦,一个个无精打采。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餐桌上刀和又的柄长达一米多,手握刀叉根本吃不到桌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食品忍饥挨饿。

接着他来到了天堂,发现所有的用餐设备和方式跟地狱没有两样,但这儿的人们却面色红润,而且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这人感到非常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怕饥饿呢?很快他就找到了答案,原来天堂的人从不将自己手上的食物喂给自己,而是愉快地送给别人吃,这样一来,谁都可以吃上美味佳肴。而地狱的人只想喂给自己,所以就只能挨饿。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彼此相助彼此受益。

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活着,人还要与他人交往、合作,并从中感受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同时,也要让别人体味到你的真情。

第二篇: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在某个寺院,年轻的修行僧问老师:“听说在另一个世界有地狱和天堂,地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师答道:“在另一个世界确实既有地狱也有天堂。但是,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表面上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唯一不同的是那儿人们的心。”

老师继续讲道:“地狱和天堂里各有一个相同的锅,锅里煮着鲜美的面条。但是吃面条很辛苦,因为只能使用长度为一米的长筷子。

住在地狱的人,大家争先恐后,抢着把筷子放到锅里夹面条。但筷子太长,面条不能送到嘴里去,最后抢夺他人夹的面条,你争我夺。面条四处飞溅,谁也吃不到自己跟前的面条。美味可口的面条就在眼前,然而每一个人都因饥饿而痛苦不堪。这就是地狱的光景。

而在天堂里,同样的条件下情况却大不相同。任何人一旦用自己的长筷子夹住面条,就往过对面的人嘴里送,“你先请”,让对方先吃。这样,吃过的人说“谢谢,下面轮到你吃了”作为感谢和回赠,帮对方去夹面条。所以,天堂里的所有人都能从容吃到面条,每个人都心满意足。”

第三篇:管理故事:天堂与地狱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上帝对一个牧师说,他要让牧师去看一看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他们来到一个房间里。房间中央摆放着一锅热腾腾的肉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坐着,个个都愁眉不展,原来,他们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汤匙,但汤匙的柄太长,他们无法将汤喂到嘴里。面前摆放着美食,他们却只能眼睁睁的望着,仍旧要饿肚子,怪不得一个个神情暗淡、愁眉苦脸。

上帝又带牧师来到另外一个房间。里面仍然是一个锅热腾腾的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席地而坐。他们手中仍拿着长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他们在欢笑、唱歌,过的非常快乐。牧师迷惑不解,他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条件,第一间房里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惨,而另外一间房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个房间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

原来,第一间房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无法做到,而第二个房间的人彼此合作,他们用长柄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点睛: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原来,天堂和地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团结协作就是天堂,彼此争斗就是地狱。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要想获取成功,相互协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松下幸之助先生说:“松下不能缺少的精神就是协作,协作使松下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卡耐基先生说:“放弃协作,就等于自动向竞争对手认输。” 朗讯CEO鲁索先生说:“协作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就是生命。没有协作精神的员工会对企业极不负责任。”

团结协作就是团队成员真心诚意的付出,以团队的共同愿景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佛语道:“施比受更好”舍得付出的人必定能得到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有一句经常被提起的哲理:你在帮助别人获得幸福的时候,也获得了幸福。更进一步的说法是:如果你能够帮助别人梦想成真,你就能心想事成。(我的座右铭)无论你是推销员、医生、父亲、母亲、商人、学生、管理者、工程师甚至是政府的官员,这都是一条真理。

协作才能发展,协作才能胜利,这是今天很多企业领导者的共识。缺乏协作精神的企业不可能获得前进,这就像几匹马拉一辆车行驶一样,当所有的马朝着一个方向,步调协调地奔跑时,这辆车才能有速度。如果几匹马朝着不同的方向奔跑,这辆车根本就不会前进,还会导致马倒车翻。

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彼此各自为政终是一盘散沙,不会成就任何事业。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果组织中的成员只考虑自己的工作,而不去注意别人,很可能因协调不善而出现问题,特别是对于流水线生产,每一个环节的员工都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必须有着高度的协作精神,这样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如果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流水线出现问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这样的损失可是巨大的。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员工,才能真正承担起自己的工作责任,也才能真正做好工作。

我们强调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其实质就在于强调一种互助协作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自己有责任为了整个团队的利益而互相合作、相互支持,因为团队的胜利也是每一位成员的胜利。

第四篇:一步之遥的天堂和地狱——《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读后感

一步之遥的天堂和地狱

——读《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有感

这是一部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波及全球的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纪实性著作,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情感的叙事方式,自下而上地展现“大萧条”——这一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以及事件背后所蕴藏的无数深刻教训和历史启示,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与其他有关经济危机的著作不一样,本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术语、没有抽象的统计学数字,只有大量的社会生活细节以及人物描写。作者将目光对准退伍军人、棉农、流浪汉、童工、城市股票经纪人等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变化,从侧面生动再现了经济总崩溃时的美国,衬托出了经济危机的来势汹汹和残酷无情。“夜间敲门讨饭的、站在街头出卖肉体的,可能几个月前还在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在你所读的报纸上写过社论,又或者是你孩子的音乐老师。”有谁能够想象,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竟然也曾经历过如此凄凉、破败,甚至不堪回首的年月呢。

天堂和地狱只有一步之遥!这是1929年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当赫伯特·胡佛志得意满地宣称“我们即将永久性消灭贫困”的时候,无情的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大萧条的凄风苦雨一下子席卷了社会各个角落,把城市白领、农业工人、作家、医生统统卷进冰冷的地狱,沦落为数百万流浪汉。我还看到了危机来时资本表露无遗的丑恶本性。柯立芝总统曾说:“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在工厂干活就是在那里做礼拜。”但在“最惨的一年”(1932年),美国人心 1

目中的“圣殿”形象彻底倒塌了。一座座“圣殿”变成了充斥着童工与强迫劳动的“血汗工厂”,以维系资本赖以生存的利润。我更看到了一群朴实而善良的人,那就是美国普通民众,危机之中,他们受的伤害最深,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忍耐力:芝加哥的教师们因为不忍眼看50万儿童失学,于是靠搭便车前往学校上课,没有薪水也坚持工作。在那个缺乏保障和关爱,只讲利润和效率的丛林时代,他们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诠释着无私与大爱。尽管“忍受着农奴般的待遇”,人们依然没有失掉一贯的幽默,“我们筑一条铁路,日夜加班,让火车快通。如今铁路筑好啦,赏一角钱可以吧?老兄!”充满黑色幽默的“赞美诗”,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唏嘘不已。

“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美国人民并非束手无策,在这紧要关头,他们已授权政府采取直接的、强有力的行动。”罗斯福的就职演讲,如同阴霾之中的一声春雷,为饱受大萧条折磨的美国民众带去了经济复苏的希望。百日新政,千般波澜、万般激荡!其间充斥着艰辛、泪水、希望和激情。面对千疮百孔的经济,罗斯福以政府“有形之手”接替市场“无形之手”,挽救了美国!“雷厉风行、恢宏大气”就是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与我们所理解的那个英明、睿智、救世主式的历史形象不一样,在书中,作者描写的却是一个会紧张、会迷茫,有时甚至会害怕、会自我解嘲的、有血有肉的罗斯福。“(改革)如果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这是他对朋友的调侃;“我担心我干不了总统的工作。”这是

他竞选成功后对自己儿子的倾诉。伟人的内心竟如此脆弱!看上去不可思议,但是也许,这是伟人的本来面目。

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先知。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相比,罗斯福总统当时面临的形势更艰难、更紧迫,也更迷茫。如果我们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当时罗斯福恐怕连石头都没得摸。看完此书,我不禁设想,要是没有富兰克林〃罗斯福这样的人的出现,今天的美国是什么样子?世界又是什么样子?

作为事后诸葛,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引发“大萧条”的因子早在“柯立芝繁荣”时期就已产生了。然而,品读历史,其过程与结局同等重要,或者说更加重要。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往往是隐藏在过程而不是结局之中的。罗斯福和他的新政挽救了美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还拯救了世界。但是,他却无法拯救资本的贪婪本性。罗斯福与他的继任者,如同好莱坞电影里的蝙蝠侠和蜘蛛侠,虽然一次次地战胜坏人,却永远无法阻止坏人的诞生。多么荒诞无奈的历史怪圈!

“经济危机”——这个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系的“基因病”,在“大萧条”过去之后的70多年里依然如幽灵一般,与我们如影随形。当年开创先河一般的“新政”如今已成为最常规的手段,但问题依然存在:表面的繁荣的背后,是日渐扩大的不平衡,而我们又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手段。时至今日,“大萧条”就如一个无法醒来的梦魇,非但没有离我们远去,反而以“金融危机”这一更加复杂多变的形态,广泛影响着人们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说到这里,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狄更斯曾经的名言:“这是个最好的时

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方什么都有,我们前方什么都没有!”狄更斯的话十分精辟地诠释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无处不在!当人们在享受一项事物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掉它的另一面;反过来,当人们在遭受一项事物带来的巨大破坏时,又自动忽略掉它积极而有价值的地方。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态度和认知亦是如此。于是乎,“民进国退”变成了“国进民退”、“保卫华尔街”变成了“占领华尔街”。我们无法去探究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那是经济学家的事。更无意“清算”资本的贪婪“原罪”,没有资本的世界是我们暂时无法想象的,我们只知道,借助一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反思和纠正一些不当行为,还是能够避免很多灾难和悲剧的!

当我们正身处顺境之时,不妨放慢脚步,多一点“杞人忧天”,少一些“大干快上”,因为大萧条的历史告诉我们,今日的繁荣可能培育着明日的灾难;当我们遭遇危机之时,不必焦头烂额、自乱阵脚,因为历史的经验同样也告诉我们,眼前的寒冬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第五篇: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给清华大学的信

神圣的清华大学的师生门:

你们好!我,一个不足挂齿的小毛孩,一个与你们非常非常遥远的小女孩,一个迫切想要对你们说出心里话的小女孩,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孩,一个浮想联翩的小女孩?你们当然也无须知道我是谁,但你们必须相信我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敢说真话的,就足够了!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你们─清华的教授、学生都不是普通人,而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天使、精灵,清华园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我称之为天堂,一个距我十万八千里的天堂,一个心中的天堂,但我对我是否能够进入“天堂”,没有一点儿自信。自古以来,我们这个地方,就只有一个人进入了“天堂”,他可是拼了命学,才刚刚考上的,近十几年了,还没有人考上呢,我又有什么本事呢?我本来以为,这一生都无法跨入“天堂”的门槛了,但是去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通父母,让我参加了“我到北京上大学”主题夏令营活动,我来到了北京。我坏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我的天堂─清华大学。我忽然觉得,它比我想象中的近的多,也不就走了两天两夜的行程就到了嘛!

在清华大学的礼堂中,我门非常荣幸的听到了清华大学最具权威的校长大人的讲话后,轮到我们与他交流的时候,我晚上想好了一肚子的问题,一肚子的心里话想倾诉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离他很远很远,他根本看不到我那使劲往上举的手,但我已清楚的知道,没有机会了。在我还抱着渺茫的希望的时候,那短短的唯有的八分钟的交流已经结束了,这时,我的心凉了,我彻底的绝望了,当他走过我身边时,我是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时,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是谁了。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自己的幼稚,自己的渺小,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距离。千米、米、厘米等都是长度单位,但有一种距离是无法测量的。

天堂与地狱永远遥不可及。

从北京回来后,我觉得自己成熟多了,不再是那个容易冲动,疯疯癫癫的小丫头了,而真正成为了一个少年。

我不能让我的思想沦落下去,我要振作起来,迎接新的挑战。而我的挑战目标就是“距离”。

我要用我的意志,我的思维,我的青春去消除天堂与地狱的距离。我要用千千万万学子的心来消除这段距离。

现在,我就和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吧!虽然我的学习并不差,但我的自己的成绩十分的不满意。我厌恶机械化的教学,但我喜爱丰富多采的知识;我讨厌爸爸妈妈的唠唠叨叨,但我又不能失去他们;我觉的我的思想已经渐渐的走上了“邪路”,我开始厌恶学习了,但我又必须学习,我甚至认为,学习是为父母学的。全世界的大道理我都懂,我在这方面或许比爸爸妈妈讲的更好,甚至比老师说的更棒,我更是用无数的大道理说服自己,但最终,我发现自己需要的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自由。我认为,只有自由,才是最好的教材。而这里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一种思维上的自由,情趣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当今社会,全才是不可能从在的,因为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社会只需要人才,可谁又对人才下过定义呢?它指的是什么?从小学到高中,考上大学就是人才了么?我认为这样太普通了,不算什么人才,不从这样的渠道拿到大学的录取单,那才是人才。

社会需要人才,而人才需要条件,条件则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而等待着时光的流逝么?

看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为何而生。每天对着父母的愁容,我只能低头学习,每当快考试时,那一句句犹如千斤重的话语重重的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呼吸,什么考不上前10名小心点!看看人家某某某,比你强多了!不学习,长大放羊都没人要!这些锥心刺骨的话,让我浑身不爽,但最强烈的感觉是:清华大学,那美丽的天堂离我越来越远,而黑暗的地狱般的生活就在身边。我恐慌的发狂,害怕的发疯,但又有谁理解我呢?

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要靠上什么样的名牌大学而评说呢?难到只有上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么?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正在死记硬背的历史、地理等学科,只能应付一下即将来临的考试,而考完试,又将学习新的知识,再将旧的知识仍在一边,死记硬背新的知识,等考上大学以后,还会清楚记得那些初高级的知识么?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而我们为什么不用这些死记硬背的时间,都浏览一些课本以外的书籍,与课本上的联系起来,是不是会增加我们的知识范围和加强我们的记忆。一张试卷能证明什么,能证明谁的知识渊博,谁的知识肤浅么?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却能让人了解的更多,或许,人才就是如此发现的!天堂与地狱有着天壤之别,但一切事物都应平等啊!既然一部分人能进入天堂,而一部分人必然不能。

但在地狱,也必须奋斗,而奋斗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人才,人才就是有某项才能的人,而不是有大学文凭的人。

就写到这吧,还请你们看到我们的蓝天,好么?

希望收到回信!!!!!!

此致

敬礼

上一篇:谈心谈话最新记录下一篇:体育比赛赛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