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公开课《电磁感应》教案

2024-05-24

《电工基础》公开课《电磁感应》教案(精选7篇)

篇1:《电工基础》公开课《电磁感应》教案

电工实习公开课教案

课题名称:电气元件 课型:实习指导课 班级:0607班 执教:陈建良 课时:1课时 时间:2007.3.6

教学重点:

1、掌握电气元件的功能。

2、正确检测元器件。器材教具:常用元器件一套、万用表一只。

知识目标:

1、电气元件的功能。

2、电气元件的结构。

3、电气元件的符号。

4、电气元件的检测方法。

方法目标:通过现场检测,学习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电工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电气元件。

二、新授: 思考:什么叫电气元件?

对供电、用电系统进行开关、控制、保护和调节的器件叫电气元件。

1、熔断器 功能:过载和短路保护。

结构:略 图形符号:略 文字符号:FU 检测方法:把万用表调到R×10挡、调零(以下都是此状态),红黑表棒分别接熔断器两接线端,如果示数为零,表示是合格的,如果无穷大,则已损坏。

2、闸刀开关

功能:接通与断开及不频繁电动机启动控制。

结构:略 图形符号:略 文字符号:QS 检测方法:红黑表棒分别接某一相刀触头的输入与输出,合上闸刀,如果示数为零,说明此相是合格的,如果无穷大,则说明此相开路(三相必须都检测)。

3、按扭开关

功能:利用外力作用发出指令信号,控制电器动作。

结构:略 图形符号:略 文字符号:SB 检测方法:常开触头,红黑表棒分别接常开两接线端,此时应无穷大,按下按扭则示数为零。

常闭触头,红黑表棒分别接常闭两接线端,则示数为零,按下按扭则应无穷大。

三、课堂小结:

凡是电气元件常态状况下常开触头电阻值都为无穷大(断);常闭触头电阻值都为零(通)。

四、思考:

以上元件哪些属于保护器件?哪些属于控制器件?

篇2:《电工基础》公开课《电磁感应》教案

任教学科:机械基础

任教班级:18综合

任教老师:

机械技术学校

1-1 机器的组成

课时:1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机器的特征。

2、机器的组成部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机器的组成及每一部分的作用。

(二)、技能目的

1、了解机器的特征。

2、对每一部机器能够判断各部分的运动关系,并知道每一部分的作用。

(三)、情感目的

1、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对机器有所了解,并掌握其组成。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机器。

教学重点

1、机器的组成及每部分之间的关系。

2、机器每一部分的运动。

教学难点

1、机器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2、机器的判断。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口述法

2、举例法

3、提问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 I、新课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

师: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以上图片中哪些会是机器。

生:(学生思考回答)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

II、新课讲授

1、机器的特征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从组成运动和功能的角度看,机器有哪些特征? 生:(讨论)

师:有几点大家归纳的很不错,下面我来总结一下。机器的共同特征有:(1)、是人为的实体组合。

(2)、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注:同时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称为机器,缺一不可。师:根据机器的特征,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机器? 生1:(正确回答)师:回答正确。生2:(错误回答)师:不对。

2、机构构件以及零件的定义。(1)、机构

机构是由构件组合而成的,各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例如凸轮机构(模型展示)。

师:大家在这里要注意一下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机器能完成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只能完成传递运动,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实体组合。

联系:机器包含着机构,它有一个或多个机构组成。(2)、构件

构件是有一个或多个零件组成的,这些零件间没有相对运动,例如轴、键以及齿轮构成的整体。(3)、零件

所谓零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师:螺钉是零件吗? 生1:是。

师:回答完全正确。师:一个弹簧是的吗? 生2:是。

师:正确,非常棒!

讨论:机器、零件、机构、构件之间的关系。师:总结如下:零件→构件→机构→机器 从以上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零件是机械制造的基本单元,构件是机械运动的基本单元。

(展示气缸图片)

讨论:请大家讨论以上图片中哪些是零件构建机构以及机器?

5、机器的构成

(1)、原动力部分(动力装置)。把其它能源转换成机械能。师:前面我们说到汽车是机器,那么它的动力源是什么? 生1:内燃机、电动机。

师:回答正确。除此以外,台钻中的电动机也是台钻这部机器的动力源。

(2)、执行部分(工作部分),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部分。师:汽车的哪一部分是执行部分呢? 生2:它的车轮。师:回答完全正确。(3)、传动部分

把原动机的动力源传给执行部分,用于驱动执行部分工作。师:汽车的哪一部分是传动部分。生3:变速箱。师:真棒,完全正确

(4)、操纵或控制部分,用于显示或控制机器的状态或位置。师:机器的哪些部分是操纵或控制部分? 生4:电子装置,机械装置以及电气装置:。

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机构的是()

A.机床 B.纺织机 C.千斤顶 D.拖拉机

2.机床的主轴是机器的()部分。

A.原动机 B.执行 C.传动 D.自动控制 思考:

1、原动机部分与执行部分能否组成一部机器?

2、原动机部分、执行部分以及传动部分能否组成机器?

III、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学习了机器的组成。

IV、布置作业:

1、一部完整的机器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

篇3:《电工基础》公开课《电磁感应》教案

《电工基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是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具有概念抽象、要点繁多、原理复杂等特点。因此,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难学难懂、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锤炼语言, 创造性的发挥语言艺术的功效, 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学习兴趣, 并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获得学习的高效率和情感的提升。

2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语言的使用原则

2.1 科学性的原则

科学性主要是指教学语言准确、精练、科学无误。所谓准确, 就是要观点明确, 语意清晰, 发音标准, 用语规范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简练, 是指语言言简意赅, 简明扼要, 逻辑严谨, 精辟深入。所谓科学性, 是语言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 用词要正确、表达要准确, 符合学习的思维规律。无论是概念的解释还是原理的阐述, 都要运用准确的术语、正确的判断和严密恰当的措词, 不能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更不能出现错误。因为《电工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传播科学知识, 就必须使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在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的时候不能片面地追求语言专业化, 要考虑到学生对专业名词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2.2 逻辑性的原则

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指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思路清晰, 语言具有说服力。《中西文化比较》一书中讲到:西方语言主从句比较发达, 推动西方民族逻辑思维的发展。汉语发达的是对偶句, 有助于推动汉民族辨证思维的发展。科学无国界, 科学知识的传授方法需要中西结合。我们的教学用语不仅要有思辨性还需要逻辑性。为使教学语言具有思辨性和逻辑性, 教师要依据思维的规律, 组织严密、完整的语言程序, 控制好语言的表达范围, 避免口若悬河, 离题万里。

2.3 直观性的原则

语言直观是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语言的直观形象描述, 加以重新组合, 从而产生新的表象和想象。它是直观性教学的一种体现, 主要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深入浅出, 易于接受。例如我们在讲解复杂直流电路时, 有一类电路特别像“三室一厅”房子的布局;因此就用“戴维宁定理”解决各室问题。再例如把小电流说成“潺潺溪流”, 把从上向下的大电流说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趣味, 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整体性的原则

一堂电工课, 我们会讲很多语言。这些语言要有一个完整的中心思想而我们汉语句法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散点式;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要努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我们要“中西结合”, 借用一下“焦点式”的西方语言句法。

2.5 启发性的原则

所谓启发性, 就是通过教师的诱导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促使他们自己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孔子有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就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我们应全面熟悉电工教材, 在讲解中做到丝丝入扣, 层层深入, 使学生的思维有条有理的展开。启发性语言一定要清楚明确, 要抓住问题的关键, 避免笼统、含糊不清。

2.6 情感性的原则

对语言美的敏感性, 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 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美的语言就像小天使, 从一个人的心里快乐地飞到另一个人的心里, 然后飞到更多人的心里。无论“她”飞到哪里, 都启迪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这个快乐的天使给了我们一个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如果在教学中做到“以话感人, 以情动人”, 电工课也同样会像语文课一样富有激情和热情。

篇4:怎样上好一堂《电工基础》课

一、做好教学各环节的准备,发挥教师角色的作用

教师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掌握和分配时间。重点、难点细讲详讲,灵活运用词语,力求做到言简意骇,抑扬顿挫;同时做好教学的五个环节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就是要对授课内容了如指掌,并结合日常生活所遇到的事例融入课堂。如果单一以课本内容生搬硬套甚至是一言堂,根本不理会学生的反应,老师就会陷入唱“独角戏”的困境,哪会有忠实听众。教师角色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上课时教师导演使演员按自己的思路和要求演好角色,融入角色当中。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不急于传播知识,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就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反“要我学”的思想,转化为“我要学”的动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首先,提出需要讲授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其带着问题听课;其次,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授课内容化抽象为形象、绘声绘色、图声并茂、化静为动,适时辅助讲解。以“交流电的初相位的确定,两个交流电的相位差”的具体教学过程为例。在“交流电的初相位确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第一,一个交流发电机产生交流电时,线圈平面不一定都是从中性面开始运转,可能是从与中性面夹某一角度开始运转,那么怎样确定其初相位呢?

第二,比较两个同频率正弦交流电的相位,从比较得出哪个“超前”,哪个“滞后”,怎样进行比较?这样,引导学生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氛围中,情绪也就高涨,思维也就调动起来了。当然,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但必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既然问题已经提出了,为了使学生的思考方向相对集中,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所在。

教师在进行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先画出几个不同初相的正弦交流电曲线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提问几位同学,根据回答结果,然后再加以分析。图1(a)中,曲线的起点在原点,且u由0点向正最大值方向增大,那么该交流电的初相位为0,即φ=0;图1(b)和图1(c)的曲线起点在纵坐标的左侧,且u都由0点向正最大值方向增大,说明其初相位φ>0;图1(d)曲线的起点也在0点,但u由0点向负最大值增大,那么该交流电的初相变为-φ,即φ<0;图1(e)中曲线的起点在纵坐标的下方,而u也由负值向负最大值增大,那么该交流电的初相位也为-φ,即φ<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它又如何规定的呢?围绕这两个问题教师就适时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确定方法,如果只是按书本去讲解,恐怕难以让学生理解,那么教师就可以介绍判断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曲线以原点为对称,且由原点向正最大值(或负最大值)变化,则该交流电初相为0或负值(-л),如图1(a)和图1(d)。

第二,曲线起点在原点左侧,并且向正最大值变化,则该交流电初相为正值,即φ>0,如图1(b)和图1(c)。

第三,曲线起点在原点右侧,并且向负最大值变化,则该交流电初相为负值,即φ<0,如图1(e)。

第四,依曲线的变化情况去确定,就是曲线从负值向正值方向变化,当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以与原点最近的点为准),该点与原点之间的夹角,就是初相角,并规定:①如果该点与原点重合,则初相角为0,即φ=0,如图1(a)所示;②如果该点在原点左侧,则初相角为正值,即φ>0,如图1(b)和图1(c)所示;③如果该点在原点右侧,则初相角为负值,即φ<0,如图1(d)和图1(e)所示。

综上所述,图1(a)初相φ=0;图1(b)和图1(c)初相φ>0;图1(d)初相φ=-л;图1(e)初相φ<-л。但注意:φ一般是用少于180o(或<л)来表示。最后教师再做简单的小结,这样就让学生容易理解,第一个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对第二个问题又如何解决?首先是让学生自习几分钟,对照书本提到“超前”、“滞后”概念的理解,教师再抓住重点讲解;其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会更加集中精神听课,求知欲增强,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这时不失时机地结合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同频率的初相角不同的挂图,如图2所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判断一下e1和e2哪个“超前”、“滞后”,有无相位差?例如:如图3所示,有A、B两辆汽车同一时间出发,沿相同的路线以相同速度斜坡驶向坡顶,试想下A还是B车先到达终点(相当于交流电的最大值而言)?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明显就是A车先到达终点,B随后到达,原因是:A、B起点不同并且A车前于B车。对交流电而言,也就是两个交流电的初相位不同,到达正最大值时间也不同,即先到达正最大值者(或过零值)为“超前”,后到达者(或过零值)则为“滞后”。如图2(a)所示,e1先到达最大值(或过零值),e2后到达最大值(或过零值),即e1“超前”e2;同理,图2(b)中e1、e2起点相同,又是同时到达最大值(或过零值),说明是初相位相同(即同相);图2(c)则是e1到达正最大值,e2则同时到达负最大值,相位与e1刚好相反,且比e1落后半个周期才到达最大值,说明e1、e2反相。这时说明了e1、e2有存在相位差,图2(a)中,e1的初相为φ1=0,e2的初相为-φ2,则相位差φ=φ1-(-φ2)为正值,说明e1超前e2φ角。同理,图2(b)中,φ1和φ2相同,相位差为φ=φ1-φ2=0,e1、e2为同时到达最大值,说明是相位相同;图2(c)中,φ1=0,φ2=-л,相位差为φ=φ1-(-φ2)=0-(-л)=л,说明e1、e2同时到达最大值,但相位刚好相反,接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解决相位差的问题。所以作为教师任务是怎样想方设法、多渠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明确教学的目标,掌握探讨教学新方法,不断交流总结经验。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究疑,“思之始,学之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即使是无问题也要积极寻找问题,结合自己的所学和课本内容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就会有新的收获;同时对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到课堂上来。平时要通过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探索,用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为此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注意回顾反思,是提高教与学的能力的策略

众所周知,知识不可能一下子获得和掌握好,更不可能一下子对整个系统知识理解深透,而是要日积月累。那么提高“教与学”能力的策略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只要做好“三关”。

第一是复习关,就是在课堂结束后,必须回顾和反思自己学习获取的知识,回顾刚才学到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方法是什么?通过复习和写作业后回顾反思所学的内容,也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第二是预习关,就是复习和写作业后利用时间对未讲授的课本内容进行自学,从中理解掌握所涉及的问题和知识,对不能理解和难以掌握的知识作为问题带到课堂,这样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是上课关,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上课,集中精神认真听课,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会更用心去听清楚,解决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使学习思路更清晰,效率就提高了。

但教学是互相关联的,只有教与学有机结合和互动,才能做到真正上好一堂课。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帮助,多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为学生着想,多假设我是学生,老师的教学方法能让自己掌握所学的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我认为总结经验比检讨错误更加重要,所以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应首先肯定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然后再设法做得更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5:服装设计基础教案公开课选用

-------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授课班级:08、09服装

主讲:王玉清

授课时间:2009.12.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线的表现类型、它的分类、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学习如何运用线要素在服装造型的表现 3:情感目标:提高对服装造型的鉴赏

教学难点:线如何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线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

教学方法:直观法、启发式教学、分析讲解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直筒裙纸样、样衣、人台 课时:一节

课型:新授课 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

首先大家在看之前,带着我们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观看。演示题目 DIOR高级成衣发布会视频演示(5分钟)问题:

1:大家看了这场刺人眼球的发布会,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这个设计师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服装造型设计要素? 3:这些要素给服装起到了什么的作用? 引导出本节讲授的主题

二、复习环节

在没有学习之前,先让我们复习下上节课的内容 问题:线的含义

线的种类

三、新授

1:线的表现类型

线是服装造型设计中最丰富、生动形象美的艺术组成部分,不同形态的线,不同视觉的线在服装设计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它从内部到外形中看,它表现的类型为

1):装饰线

篇6:园林设计基础公开课教案(点)

主创 黄太平

“情境任务测试驱动教学法”在纯理论课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主创 黄太平安化县职业中专2011年下学期教学比武决赛

《园林设计基础》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题:第三章 园林艺术构成 第一节平面造型要素

一、点。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掌握“点”的基本概念、类型、造型艺术原理、视觉感受。

(2)情感目的:激起同学们对园林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

(3)能力目的:能运用“点”的相关原理,对实例进行分析。教学重点:点的分类。教学难点:虚点。

教学方法:“情境、任务、测试”驱动教学法。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制作动感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欣赏二年级C202班学生的园林设计作品,激发求知欲望。

二、任务驱动:

任务一:平面造型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几何上的点与造型上的点有何异同点?

任务二:怎样理解点的大小程度是相对的?(举例说明)

任务三:

1、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试举例说明实点的特点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什么是虚点?虚点在园林中有何作用?虚点的类型有哪些?

3、试举例说明透视灭点、视觉中心点、小环境的几何中心点

“情境任务测试驱动教学法”在纯理论课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主创 黄太平的含义。

任务四:试举例说明单点的视觉感受;两点的视觉感受;多点(序列点、等距离排列点、自由动感点)的视觉感受。

三、自学与讨论:

1、阅读课本P49至P55内容,完成上述四个任务。

2、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上述任务中提出的问题,共同完成任务。讨论一:平面造型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几何上的点与造型上的点有何异同点?

分析:平面造型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三要素。几何上的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形态、颜色等;而造型上的点不但具有位置,还具有形态(形状、色彩、质感等)和大小。

讨论二:怎样理解点的大小程度是相对的?

分析:点的大小程度是相对的,与它所在的环境、视觉的距离有关。如下面的动画,小圆相对于大圆是点,大圆是面,但大圆相对于正方形则是点。(动画见课件)

讨论三:

1、点有实点和虚点之分,试举例说明实点的特点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什么是虚点?虚点在园林中有何作用?虚点的类型有哪些?

3、试举例说明透视灭点、视觉中心点、小环境的几何中心点的含义。

分析:实点是园林环境中具有位置、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特点的实体要素。实点的特点:有位置、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特征。点具有活跃园林空间的作用。虚点是指人们对环境进行观察时的视觉焦点。具有控制视线、吸引人们认识空间的作用。类型有透视灭点、视觉中心点、小环境

“情境任务测试驱动教学法”在纯理论课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主创 黄太平的几何中心点。透视灭点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感知的空间物体的透视汇聚点。主要作用是突出园林空间的整体性和方向感,增强园林景观对游人的吸引力。视觉中心点是指在空间中制约人的视觉和心理的注目点。包括空间注目点和标志点。人们在游园时,随着观景方向和角度的转变,视线经过搜索最后会停留在可注目的点上,这个点就是视觉中心点。小环境几何中心点是指局部空间布局的中心,中心点维持了空间的存在,使小环境保持了内聚性,且小环境具有向心力的作用。

讨论四:试举例说明:单点的视觉感受;两点的视觉感受;多点(序列点、等距离排列点、自由动感点)的视觉感受。

分析:画面中只有一个点时,这个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两个点大小不同时,观察者首先会集中在较大或较艳的一方,然后再转向较弱的一方。序列点,可以使人感知到线。等距离排列的点,容易使人感知到面。自由动感点,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节奏与韵律。

四、测试与总结

1、测试(知识应用)(利用随机抽取器点名)

(1)园林设计作品中的点一般具有的特征有()。A 位置 B 大小 C 颜色 D 质感(2)试指出右图中透视灭点的位置。(3)请认真观看视频,回答下面的问题:(视频见课件)

①视频中介绍了多少个景点?

②视频中介绍的这些点,从大小方面来分析,说明了点的什么特性。

“情境任务测试驱动教学法”在纯理论课中的应用教学案例

主创 黄太平

2、总结(知识结构)“

一、点

(一)如何认识点

1、几何学上的点

2、造型上的点

(二)点的形态

(三)点的分类

1、实点

2、虚点

(1)透视灭点(2)视觉中心点(3)小环境几何中心点

(四)点的视觉感受

(1)单点(2)两个点(3)多个点”

五、作业

在校园内找出三种虚点类型实例。

篇7:电子电工教师公开课活动总结

在经过公开课和观摩课活动后,各位老师对比自己的上课过程,谈了很多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这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并对活动做总结如下:

1、针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特点,青年教师较多,希望青年教师多听老教师的课,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2、青年教师要明确如何塑造自己,利用这个有力的平台,抓住机遇使自己尽快成为骨干教师,能拿得起骨干课程。

3、人的进步从谦虚开始,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用自己的优点去对比别人的缺点。

4、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每位教师要取长补短。

5、青年教师要摆脱雇佣关系,脑子里不要有动荡的心态。要把教学当成事业,这样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6、这次活动开展的很成功,以后要进一步搞下去,给每位老师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各位老师的收获和体会如下:

1、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位老师再普通的一堂课也有她的闪亮之处。再成功的公开课、观摩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2、教学基本功还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通过这次活动,大家应该更加明白一个道理: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有人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确是这样,知识是无限的,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现在,不去开拓进取,那他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3、教学手段的改进: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专业课可以适当进行双语教学,为学生考研、找工作做好铺垫。

4、加强师生的互动,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但互动要适当。

5、教师讲课内容的熟练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每位老师先备好、讲好一门课,之后再适当的接其它的课程。

6、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工基础》公开课《电磁感应》教案】相关文章:

电工基础教案范文05-24

教案电工基础范文05-27

电工技术基础教案06-26

电工基础教案设计06-26

电工基础教案免费06-26

电工基础课程教案06-26

高职电工基础教案07-02

电工技术基础教案06-04

电工基础教案四06-09

电工基础教案全范文06-08

上一篇:化学考试成绩不好检讨书下一篇:农业发展公司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