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2024-04-25

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共8篇)

篇1: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为落实我市市、镇、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打造教师优秀群体,塑造一批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学校决定建立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和引领辐射的中心。

一、名师工作室的功能

1.开展行动研究——贴近现实,追求本真

工作室坚持草根化研究、行动研究,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扎实、踏实、务实、真实地开展学术沙龙、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活动,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及时地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检验、实践、推广研究成果。

2.引领教学改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名师成长在课堂。工作室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如何增效减负,等等,引领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3.服务教师成长——打造教师优秀群体

工作室成为我校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青后备团队人员的培养基地,为他们的成长铺路架桥。

二、名师工作室人员组成 1.领衔人(1)条件

①具有市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 ②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乐于奉献,善于学习;

③理念先进,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质量高;

④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及强烈的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愿望等。(2)产生

由符合条件的老师提出书面方案(开展项目、目标、内容、措施、成果等),镇教委组织专家对申请方案进行论证,综合考察后确定人选。

2、成员

(1)个人申报 名师工作室成员主要面向市、校级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及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个人自主选择相关名师工作室,并向其领衔人书面申请;

(2)招聘考核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对与申请者进行考察,从中选聘3—6人成为工作室成员。

三、名教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1、导师培养负责制

以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为导师,实行导师培养负责制,导师要为成员量身制订成长方案,促使其成长为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名教师。

2、项目领衔制 工作室以领衔人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群体成员智慧为依托,开展教育教学项目研究,每学期至少有一个研究项目,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活动,包括上课、讲座、理论学习、专题沙龙等等。

3、成果输出制

项目研究成果应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课等形式显现出来,并向外辐射、示范。每个工作室在工作周期内应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

四、名师工作室的管理

1、名师工作室由校长室领导和管理,教导处负责名师工作室运行、评估考核等业务工作。

2、名师工作室原则上以三年为一个工作周期,学校按有关评估标准对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行淘汰制,考核不合格者停止运行。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考核主要由其领衔人负责,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

3、建立名师工作室网页

该网页应成为名师工作室的一个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以互动的形式面向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

4、名师工作室经费由启动经费和项目经费两部分组成,工作经费每年3000元,用于购买图书、活动费等。经评估考核,学校将对工作实绩显著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给予表彰奖励。

篇2: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洪绪镇塑料制品加工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塑料产业集群聚集区内现有塑料制品加工专业村2个,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的塑料制品企业达到27家,个体加工业户发展到了 102户,从业人员2268人,聚集区内企业与全国 30多个厂家建立了长期供货或协作关系,产品涉及6个系列30余个品种,目前已形成了以塑料瓶壳生产为主,泡沫、管材等塑料产品为辅,集原辅材料的生产与销售、塑料磨具销售制造、科研开发与检测与一体的塑料工业产业链,产品畅销唐山、西安、临沂、石家庄、太原等五大塑料批发市场,其中龙庄塑料制品加工基地总占地面积200亩,是江北最大的塑料制品和原材料生产、加工、集散基地。

2001年11月,龙庄塑料基地成立了全市首家塑料制品行业协会。

2012年,龙庄塑料产业集群东西工业基地生产能力达

1.2万吨,其中塑料瓶壳2400万只,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1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6.5%和31.8%。其中,滕州

篇3: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

1.1 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提升缺乏有效的培养路径, 成长乏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指引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了有效推进, 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农村师资力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 城乡师资差距依然巨大, 特别是农村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引领, 培养路径捉襟见肘:一是依靠自驱力开展学习和研究, 专业发展缺乏深度;二是依靠校本化的常规教研活动, 专业发展缺乏高度;三是依靠少数几次零乱零碎的外出研修, 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和实施的国家课程, 是一门经验型的非学科课程, 但由于缺乏高层引领和培训路径, 很大一部分优秀的农村教师始终不得要领, 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 仍旧以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目标也就得不到体现和落实。

1.2 农村本土名优教师固守本校各自为战, 缺乏引领舞台

每个区域、每所学校总有一定数量的本土名师, 农村学校也一样。以我们店口镇为例, 2012年10月统计显示, 获得诸暨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和诸暨市级名师称号 (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名师培养对象) 以上的教师人数为23人 (绍兴市级以上为4人) , 占全镇教师的5%, 分散在各个校点。其中包含了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组成员、绍兴市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等高层次名师。这些本土名师在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上均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 但由于缺乏引领机制、培养制度和交流平台, 他们的专业引领更多的只存在于校本教研或常规校际交流, 无法在区域中做有规划的深度引领, 他们对于骨干团队的培养也只能是零打碎敲、不成体系。

基于以上客观现实及调查分析, 我们提出了“基于名师工作室的农村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这个课题。店口镇教育办公室在2012年10月成立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教科研工作室”“小学语文工作室”等三个镇级名师工作室, 由具有相当资质的本土名师担任工作室导师, 吸收一批具有相当专业自觉的骨干教师作为研修员。本课题主要以“店口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为研究样本,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组何铁勇担任该工作室导师。

2 实践举措

2.1 导师主导下的“工作室工作计划”制定

工作室工作计划的总框架由导师主导制定, 主要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规划、研究课题、培训方案等, 体现了导师的培训思路、理念、路径和方法。为了使工作室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有“共同的愿景”,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 每个工作室的导师都要召集全体研修员, 对导师制定的“工作室活动计划”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也就是使计划具体化。《诸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方案》提出了工作室三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成立了诸暨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组成机构。然后在导师和研修员的共同研讨下, 根据区域特性提出了“基于诸暨城乡本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炼的实践研究”, 设定了预期的成长目标和培养措施。该工作方案成为了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 让每位成员时时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需要做什么。

2.2 研修员自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工作室的导师还应该要求工作室成员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他们应该依据“工作室工作计划”, 结合个人具体教学实践, 分别制订出三年中期目标和一年近期任务二份计划书。每份计划书可以分别从教育、教学、读书、科研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在自主制定的基础上, 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和修正, 然后由工作室导师进行全面指导与定向把关, 最终交予本人进行践行与落实。

2.3 阅读交流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阅读, 推荐阅读书目与文章, 指导他们读“名著”与“名篇”, 写“反思”与“日志”, 这是大多数名师采取的提高骨干教师素养的一个“灵丹妙药”。在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不定期地交流读书体会, 深刻领悟专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工作室每位成员都认真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和人文、科学著作, 学习与工作、个人成长有关的知识, 每学期写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读书笔记。

2.4 课题研究中提升研究能力

为了使教师能在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就要不断落实以研促教、边教边研、边研边教的研究方式,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研究基地, 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因此, 要求工作室成员平时要处处留心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各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将“教学问题”作为自己教育科研的日常性研究, 使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成员逐渐意识到做课题需要实实在在地做和长期积累。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了工作室成员教学研究的意识, 提高了教学研究的能力, 走上在教学中研究、为教学而研究的行动研究之路, 走上研究型、专家型、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2.5 课例诊断中提高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 也是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的中心。在课例诊断中, 可以根据工作室预先确定的主题, 对课堂教学进行方向明确的专题性诊断。既可以是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的对比诊断, 又可以是对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连续执教同一内容的持续诊断, 从而有效引导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等环节的把握, 全面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6 导师专题讲座中吸收专业的力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崭新的国家课程, 需要导师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研修员。开设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是本次培训中名师工作室的一大亮点, 具有开阔视野, 全面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良好作用。不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而且使老师们的视野得到了一次新的拓展, 使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得到一次新的升华。何铁勇导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课程理解, 精心选择、设计了五个专题讲座, 分别是“寻找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计”“起始课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的解读”“谈我的小课题研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老师们受益匪浅。在工作室学习结束时, 研修员小周这样写道:“进入工作室这个大家庭以来, 我们学习着、收获着……理解了好课的标准, 领略了新的教学行为观, 重新认识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吸收了专业的力量, 真是受益匪浅, 这必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一个永恒的记忆。”

2.7 在教材编写中提升课程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的国家课程, 而校本开发的主角毫无疑问就是教师, 相较于其他任何一门课程的实施都要求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教材的编写和案例开发是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浙江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的学习理解, 对浙江省教研室编写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手册》进行深入的分析, 探索其知识呈现和编写特点, 从而提高整体把握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 “铁勇工作室”的全体研修员相继编写出版了校本特色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围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围棋文化》, 地方特色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白塔湖湿地》, 以及浙江省教研室规定的三大领域之一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校园文化》。编写前的指导、编写中的探究、编写后的实施, 每位研修员对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把握更加到位, 对课程的实施也更加生动自如, 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显著提升。

2.8 在各级各类示范展示中提升综合能力

1) 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示范展示。在活动中, 可以围绕某一个主题, 由指定教师执教, 通过课堂教学诠释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之后, 还可以开展相关研讨与研修等, 以使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不但明晰此次活动主题, 还知道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践行与落实, 从而突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像这样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就可以由工作室的成员“领衔主演”。这样, 得到充分历练的工作室成员, 可以逐渐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名师。

2) 在“名师送教”活动中示范展示。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可以组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开展“名师送教”活动, 到对口帮扶的农村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组织主题讲座, 与农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等, 通过传经送宝, 切实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

3) 在“研修员专场”活动中汇报展示。名师工作室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研修员专场”, 展示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成长经历。研修员的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 将其成长的过程展示出来, 对其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而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 对开阔广大教师的眼界, 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也很有帮助。

2.9 创造性地组织名师工作室活动

《店口镇名师工作室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在导师的指导下每月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4小时”, 这是对一个工作室活动数量的刚性要求, 是必须落实与达到的。但是, 落实到工作室的具体活动中, 可能有很多变数与不确定。这就要求导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室活动, 打破固定僵化的模式, 使工作室活动与上层大型活动或大型会议相结合。这样, 研修活动就充分利用了身边的资源, 丰富了活动内容, 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可谓一举多得。

3 成果与影响

3.1 在共同愿景中提升思维模式

建立名师工作室, 其实是建立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方式。工作室的活动改变了成员固有的思维模式, 以人为本, 均在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上生成, 以激起成员内心的变化, 使其作为主体主动融入到工作室的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愿景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参与学习, 有效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成员专业化的发展。工作室成立以来, 研修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显著, 涌现了绍兴市学科带头人1人, 绍兴市教坛新秀1人, 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3人, 诸暨市优质课一等奖4人。

3.2 在规划和交流汇中智慧成长

在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 无论是制定工作室计划, 还是个人发展规划, 均体现了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 要将准确自我定位与适合自身发展和追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要注重培训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突出参与式、案例式、情境式、菜单式, 以适合工作室成员自身发展的需求。依托名师工作室, 成员们合作研讨, 交流思想, 分享智慧, 在相互影响中获得发展, 最终实现专业化自主成长。

3.3 在导师的引领下搭建展示的舞台

名师工作室是培养名师的摇篮, 通过导师的培养与引领, 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名师。这些名师充分发挥着辐射与示范作用, 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因此, 要适当给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搭建舞台, 让他们充分展示, 在示范与引领中, 不断激发他们成长的动力与内驱力。

1) 辐射研修成果。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 导师和研修员工开展了2个省级课题、3个绍兴市级课题, 开设了市级公开课9节、镇级示范课18节, 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篇 (其中核心期刊2篇) ;在基地学校开设教学展示专场2次;导师和研修员主讲学术报告和观点报告12次;导师何铁勇的专著《追寻教学之道》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 编写了《铁勇工作室研修成果集》, 主编了《走进围棋》《围棋文化》《走进白塔湖湿地》《传统校园文化》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工作室以现场和网络的形式向外辐射教学成果, 传播教学理念, 在全镇、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介绍、推广。

2) 共享教育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工作室目标, 系统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名师工作室建立自己的专题网页 (铁勇工作室http://www.zjjydk.cn/msgzs/) , 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 通过互动交流, 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目前, “铁勇工作室”的网上点击量已达11428次, 研修员上传的教案、观点报告、教育札记、规划总结、讲座、论文、案例、课题、导师宝典、研讨主题等栏目的教育资源近300个, 被评为诸暨市优秀工作室网站。

3) 推进基地建设。店口镇教办要求每个名师工作室联姻一所学校为教学研修活动的基地, 每个成员都要“帮、扶、带”本校或外校一至两名教师, 还要签定协议, 并制定“帮带”计划, 实现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店口一小是“铁勇工作室”的基地学校, 工作室成立以来, 导师带领研修员和基地骨干积极开展课程探索, 先后开发了《走进围棋》《围棋文化》《走进白塔湖湿地》等综合实践活动手册, 并在社区、学校进行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2013年, 《围棋文化》获浙江省精品课程, 《走进围棋》获绍兴市优秀课程;研修员李丽执教的《小庙会》获绍兴市优质课一等奖, 基地骨干教师俞敏明的《健康成长我靠我》、骆可平的《爱的教育》、金莹《学校小围棋节》获二等奖。

名优教师的缺乏和骨干教师发展平台的贫乏导致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乏力, 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遭遇了瓶颈, 而名师工作室建设有效破解了这一困局。“名师工作室”的现象体现了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农村学校对于高质量教师的强烈需求, 这是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推动农村优秀教师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3) :31-34.

[2]徐新民, 缪爱明.名师工作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6) :18-20.

[3]朱广清.名师工作室效能优化:以江苏省常州市名师工作室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07) :81-84.

篇4:“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三要素

要素之一:团队特征

“名师工作室”首先是一个“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随意组成的、无目标、无组织的办公室。它应该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共同体”,是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共同体。它应该是有目标的。“名师工作室”的根本目的应该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均衡、优质快速发展。”可见,工作室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与进步,通过促进成员的成长与进步,来实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平台的发展,提升学科领域的前沿位置与发展水平。它应该是有组织的,不是几个人随意拼凑的松散的俱乐部,其成员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与条件。凡工作室成员,无不经过严格的申报与考察程序。工作室的这种组织制度与准入条件,是实现工作室目标的保障。既然“工作室”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为此,“名师工作室”应该建章立制,建构四种机制:(1)建立独立运作的推进机制。主持人为团队发展第一责任人,每学期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规划并具体实施规划。(2)建立导师负责的引领机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在学科组内为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每学期组织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活动不少于1次,并安排进学科组教研活动。(3)建立必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工作室成员实现必修反馈、选修共享的管理,成员每月阅读相关教育理论期刊、随笔等教育理论书籍,也可读社科类其他领域的书籍,完成读书心得1篇。工作室应该组织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4)建立每月活动日的常规机制。工作室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为活动日。通过这四种机制的建立,使团队成为成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共同价值的支撑力量,那就是团队的主体思想与精神追求,甚至是教育哲学;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迈进共同目标的召唤力量,那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协调力、执行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攻坚克难的合作意识;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量,那就是通过名师工作室方案的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激发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热情。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强调团队合力,注重整体优势。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被扭曲或湮没。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因此,工作室团队应该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也要非常注重个人的风格与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来做好各项工作。

要素之二:名师内涵

“工作室”是一个“名师”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平台,区别于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它是“名师”的成长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的交流与共享机制,具有较高的合作层次与发展追求。不好说每一位成员都是名师,但是,至少每一位成员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质。因此,“名师工作室”要紧密围绕“名师”内涵做好文章,充分挖掘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把每一位成员的特质挖掘好、提炼好、培育好、实现好。比如,你的课堂教学能否个性鲜明,自成模式?你的教育理念能否新颖独特,自成一家?你的教育科研能否成果丰硕,享誉一方?这就要求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增强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挖掘、培育、提炼自己的“成名”之处,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特色。有特色,才有“名”。否则,就是大众化的、一般化的,与“名师工作室”创建的宗旨也不相吻合。因此,“名师工作室”应该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以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充分挖掘和培育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1)每年阅读一本专业著作。提倡成员阅读课程论、教学论的专著,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提升专业认知。阅读的专著最好是主持人统一推荐的,便于成员之间围绕统一主题进行学习、研讨、交流。(2)每年发表一篇教育教学文章。文章必须就学科教学问题展开立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具有教学指导价值。(3)每人主讲一次教学讲座、学术报告或执教一次市级公开课。可以在市级中心组活动中就某一专题作讲座,或者在暑假培训中发表自己的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年应该至少举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形式包括教学观摩、互动研讨、名师发言、专家报告、校际学科联谊,等等。(4)研究一项科研课题。每一位成员都要申报研究一项科研课题,内容可以涉及本学科的课程、教材与教法。科研课题要真正组织实施,定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各成员申报的课题之间最好有内在关联,便于资源整合、交流以及滚动升级研究。(5)编著一本专业著作。专著是由主持人主编,成员参编,区域内教师广泛参与的集体科研成果,介绍各地、各校实施教研教改的生动实践。实施这五个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培育“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具有更加专业化的素质。首先,具有更加专业的信念,那就是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其次,是具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包括原理规则性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性知识。这些都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再次,是具有更加专业的能力。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科研能力与反思能力。在新形势下,教师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名师工作室”不仅应该是名师辐射的发源地,而且也应该是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要素之三:区域功能

在新形势下,名师已经不再是学校独有的“部门资源”,而是区域内教师共享的“公共财富”。我们不难理解,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各类“名师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区域协调与高位发展。全国已经有很多地方搞了“名师工作室”,事实证明,工作室搭建了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共享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为全面提高区域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名师工作室”也应该勇于并善于担当起这个光荣的职责。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名师工作室”应该至少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网页,既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成果,还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为一线教师和学生解疑释难。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传播名师工作室的成果。二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名师领衔、领导挂钩、教研员协作”的工作机制。领衔名师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与各成员所在学校领导挂钩,经常调研和指导,发现典型,培育典型;由本学科的教研员参与协作,根据工作需要做好组织、联络和服务工作,也可在一些问题上作为顾问。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工作室发挥区域功能创造条件。三是搞活多种活动方式。学习,包括自学和有组织的学习。主要学习学科前沿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实践,本着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研讨,采取个别指导、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小组沙龙、参与式研讨、相互观摩、展示交流等方式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实现区域内教师在两个方面的根本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地位。让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从“教学生”转向“教学生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学为主,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先学后教,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论教,基于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中的互动性,在互动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篇5: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应用

笔者于2011年12月25日在江西教师网创建名师工作室———化学教育工作室 (http://www.jxteacher.com/chemedu) , 并于2012年3月28日通过了“首批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站”认定。化学教育工作室于今年4月29日~5月17日开展了江西省中小学 (幼儿园) 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第二阶段选学名师网络研修活动 (研修专题———互联网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http://www.jxteacher.com/chemedu/column19282.html) , 共承担了全省647名高中化学教师网络研修, 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江西教师网和选学本工作室研修教师的好评。因此, 笔者作为化学教育工作室的负责人在江西省中小学网络研修工作室指导教师暑期集中交流研修班 (第三期) 作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应用”为主题的演讲。化学教育工作室于近期被评为优秀名师网络研修工作室 (地址:http://www.jxedu.gov.cn/zwgk/zwggjx/2012/11/20121119045639510.html) 。下面我结合建设名师工作室的体会谈谈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应用。

一、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1. 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组建

首先在本校本学科教研组会议上宣传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工作室团队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然后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原则, 最后择优选择8—10人为本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如果本校本学科教师比较少, 或者报名参加工作室团队的人数比较少, 可以面向全省召集工作室团队成员, 然后择优选择优秀教师成为本工作室团队成员。

2. 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管理

首先, 在名师工作室团队的管理中, 工作室负责人一定要以身作则, 分工明确, 这样才能使得团队成员服从负责人的安排, 才能使得工作室团队成员有事可做。其次, 工作室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工作室团队成员召开工作室会议, 相互了解团队成员在工作室建设中的工作进展情况, 如果是面向全省召集的工作室团队成员, 可以通过网络召开集体视频或音频会议。

二、名师工作室资源的建设

1. 工作室的资源应尽量做到丰富、系统、原创

工作室的资源需要非常丰富、系统, 所以可以设置以下一些栏目:名师教案、快乐学案、精品课件、试卷中心、论文中心、视频中心, 在这些栏目中添加相应的优秀资源。工作室的资源要尽量多的原创, 因为我们是名师工作室, 非团队成员以外的教师希望看到别的网站上没有的资源, 这样才能够保持工作室的长效性, 才配得上名师工作室的称号。

2. 工作室的栏目设计应美观、大方

除了系统自带的栏目 (图片新闻、团队介绍、成果展示、研修日志、学习资源、学术交流、工作简报) , 我们可以根据本学科的特色适当地增加工作室的栏目, 但在增加工作室的栏目时一定要注意版面设计应以美观、大方为原则。

三、名师工作室的资源应经常更新

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经常上传本校本学科各年级的试卷 (包括月考、期中、期末考试) , 还可以经常在工作室内发布平时教学的教学反思、优质课或示范课资源 (包括教案、学案、课件) 、评课、微课等来更新工作室。

1. 名师工作室的应用———网络研修

名师工作室除了可以展示自我, 结识全省乃至全国的教师精英, 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和服务本学科的教学之外, 名师工作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网络研修。网络研修以主题研修为主线, 以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为形式, 依托学员群体智慧, 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平台, 形成教学相长、互促共赢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共同体,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

2. 网路研修可以达到教学相长

名师网络研修工作室导师与团队成员充分发挥骨干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促进学员教师专业发展, 同时, 导师和团队成员也会实现自我成长, 成为名师。

3. 网络研修是一种创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篇6:名师工作室建设之我见

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领跑,以学科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旨在搭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平台,打造区域内高层次的教师团队,带动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的提升。名师工作室是优秀教师展示才能、开拓创新的平台,是研究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高地,是教师成长的高地。

二、如何组建名师工作室

(一)工作室首席名师(或主持人)内涵

首席名师是名师工作室的核心人物,是引领名师工作室团队开展工作的“引擎”。他(她)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整个名师工作室的灵魂。首席名师应该是名师中的名师,应该满足如下条件或者要求:

高尚的人格。著名教育家丰子凯认为,名师健全的人格应该是求真、至善、达美。名师的人格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上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是集责任感、进取心、创造力、宽容心为一体的新型人格。

科学的教育思想。名师教育信念是名师在正确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名师总是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发展、自我教育意识开启、终身学习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合理的知识结构。泰勒曾说过,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人,比只具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名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层次组成的网络系统,其构成要素不仅包括教师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那些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辅助知识,如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如方法论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等。这些知识相互支撑、渗透和有机整合,构成了名师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这种知识结构是名师劳动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的坚实基础和必备条件。

卓越的能力。名师的能力,是名师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能出色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观条件。首席名师的能力结构,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

(二)名师工作室及首席名师的产生流程

首先,由省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制定发布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及选拔首席名师相关文件通知,符合条件的在职教师自愿申报,上报有关表册与资料,逐级报批。其次,经领导和专家团审查、听取申报人的工作室工作设想与陈述,并进行综合评估和答辩,确立拟组建的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室主持人。第三,由工作室首席名师招聘工作室的协作名师和研修人员,成立工作室并举行挂牌仪式。(见图示一)

(三)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及章程制度

1. 构成

名师工作室由首席名师、专家顾问和协助名师以及研修人员几部分构成。它是以名师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工作机构,是同一学科领域的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集教学、研究、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合作发展共同体。(见图示二)

2. 职责

工作室的职责与工作任务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促进教学,优化和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方法。②培养青年教师(研修人员),打造一支科(研)教(学)协同、创新强教的教师队伍。③产生一批成果,包括教学成果、竞赛成果、科研成果等。④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作用和社会辐射作用。

首席名师职责是:主持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定管理细则;制定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督促和指导研修人员制定个人研修计划,提交研修总结,并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和考评;当好教学示范者与指导者,对工作室学员进行全方位指导。

专家顾问和协助名师的职责是:为名师工作室提供理论支撑与业务指导,为名师工作室开展各项工作创造有利条件,配合首席名师共同完成工作室各项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名师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研修学员是名师工作室的学习者、研究者,是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的参与者。对其要求是:树立良好的师德,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善于向名师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在名师的引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承担公开课任务,与工作室其他成员合作交流,共同成长;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学年专业研修计划,做好各种研修活动记录;刻苦学习,努力提升教育科学素养,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理论水平。

3. 理念

名师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是工作室的灵魂。它是一面旗帜,指引工作室真正成为教师成长共同体,实现理念与行动的统一。

4. 章程制度

名师工作室的章程应明确规定其宗旨、职能、目标定位和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措施,包括听课评课交流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规划,预期效果等等。

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制度,包括会议制度、学研制度、培训和考核制度、经费制度等。主要是要制定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和研修人员个人发展规划(三年);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个人可以不再续聘,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工作室学员的工作态度,保证工作室正常运转。

三、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

名师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改革为重点,以教师发展为目标,围绕“课题研究——研修学员——学员所带实验班”三者开展工作。工作室将教师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团队文化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培训、合作与交流实现对教师内驱力的点燃、唤醒、激活,使他们克服职业倦怠,在反思中成长,不断为自己的事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自我超越。

案例一:2013年10月,笔者有幸与来自全省各地的七位省骨干教师进入深圳外国语学校唐锐光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我们近距离接触了许多名师,聆听了他们的科研讲座。有唐锐光老师的《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郭慧清老师的《元的思想》,康达军老师的《教学的艺术》,戴佳珉先生的《关于必修模块教学顺序的分析和思考》等等。还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会,与深圳实验中学进行了交流。我们的人生视野得到前所未有的开拓,数学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熏陶,教育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可以说,唐锐光名师工作室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观景台,使我们七位弟子登高望远,顿时“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收获了教育生涯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极致美景。

——摘自笔者《我在深外跟岗学习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一)课题开发

教育科研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科研与教学,其实就是理念与行动的两个方面。我们许多教师都是传授型、经验型教师,只有行动,为教而教,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持。这样的课堂难以取得深度与广度的突破,难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质的飞跃。名师工作室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把困惑点、疑难点作为主要研究点,采取“主题研讨”的研究策略,围绕课题确定不同时段的研讨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同读共研活动。

工作室主题研讨活动分四步:晾晒(个人的思想)——碰撞(彼此的思维)——沉淀(自己的思考)——构建(新的工作思路)。 同时鼓励读书和撰写读书笔记。由名师专家定期开设讲座,引导学员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学员边教学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在教学中研究,直至把教学当成研究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实现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改革的目的。

案例二:我们进入了唐锐光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师唐锐光的正式弟子。唐老师最令人折服的地方是他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唐老师的哲学功底深厚,人文素养极高。他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技巧微不足道,技巧是数学的敌人。要通过数学思想引领教学,回归概念的本质,注重数学思想和策略的渗透。我们平时注重做,可是对于思考,大抵不够深刻,所以未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未能像他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唐老师说:一堂好课的核心是要有灵性。为了追求好的课堂,他花费的心思是同行们的几倍,因此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他的专题讲座《数学对话及其误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至今唐老师仍然保持着备课、上课和创作的激情,难怪能收获那样多的灵感,写出那么多的文章,让我们深深佩服。

——摘自笔者《我在深外名师工作室的二十天随笔》

(二)同课异构

选定课题后,工作室学员一般要经历“同课异构,体验建构——诊断跟进,设计发展规划——连续干预,在改变自我中前行——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的研修过程。每个人既是课堂展示老师,又是评课专家;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这种课例研修,引导教师在课例比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将优秀教师的经验直接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大大促进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群体互动的交流与研修,超越了结对子“一对一”的局限,有助于分享多人智慧,实现群体提升。

工作室学员通过同课异构不断探索智慧课堂的真谛,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收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由此促使学员实现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名师的转变。

案例三:2014年4月28-3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深圳红岭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深圳红岭中学优秀教师屠云松、江苏省数学名师潘建明两位老师上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示范课。屠老师的课堂充满青春、活泼、合作、互动的灵性,把听课者和学生带进了数学“欢乐谷”。而潘老师的课堂,则体现了设计的科学、提问的严谨、思维的灵动、点拨的精巧、成果分享的多维生成。两节课后,自己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感悟又加深了许多,教改的思想再一次得到了有效的碰撞和点燃……

——摘自笔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感悟》

(三)成果辐射

工作室以名师引领为主,通过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讲座、课题研究、公开课讲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鼓励学员撰写教学反思,并通过成果分享,获得同行认可与关注。建立学员成长电子档案,不断促进工作室发展及学员的专业成长。在工作周期内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骨干教师,并定期招募新的成员。

工作室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形式向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辐射,展示工作室工作成果,引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网页,开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在线研讨活动,实现成果和效应的辐射。名师工作室网站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四、结束语

名师工作室并不依靠行政指令完成教育教学研究任务。首席名师与学员之间,属于自我约束的师徒协作、帮扶关系,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名师工作室可以看作思想与理念的相互交融、碰撞,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社会性学术研究团体。其示范、培优作用和科研效果远远超过教研组或者备课组。

最好的教师不应该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应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发展自己,照亮更多的人,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名师工作室将通过名师引领和骨干凝聚,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甚至一所学校走上科研兴教的教育改革之路。

——摘自笔者《我在深外名师工作室的二十天随笔》

(二)同课异构

选定课题后,工作室学员一般要经历“同课异构,体验建构——诊断跟进,设计发展规划——连续干预,在改变自我中前行——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的研修过程。每个人既是课堂展示老师,又是评课专家;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这种课例研修,引导教师在课例比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将优秀教师的经验直接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大大促进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群体互动的交流与研修,超越了结对子“一对一”的局限,有助于分享多人智慧,实现群体提升。

工作室学员通过同课异构不断探索智慧课堂的真谛,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收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由此促使学员实现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名师的转变。

案例三:2014年4月28-3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深圳红岭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深圳红岭中学优秀教师屠云松、江苏省数学名师潘建明两位老师上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示范课。屠老师的课堂充满青春、活泼、合作、互动的灵性,把听课者和学生带进了数学“欢乐谷”。而潘老师的课堂,则体现了设计的科学、提问的严谨、思维的灵动、点拨的精巧、成果分享的多维生成。两节课后,自己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感悟又加深了许多,教改的思想再一次得到了有效的碰撞和点燃……

——摘自笔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感悟》

(三)成果辐射

工作室以名师引领为主,通过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讲座、课题研究、公开课讲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鼓励学员撰写教学反思,并通过成果分享,获得同行认可与关注。建立学员成长电子档案,不断促进工作室发展及学员的专业成长。在工作周期内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骨干教师,并定期招募新的成员。

工作室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形式向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辐射,展示工作室工作成果,引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网页,开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在线研讨活动,实现成果和效应的辐射。名师工作室网站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四、结束语

名师工作室并不依靠行政指令完成教育教学研究任务。首席名师与学员之间,属于自我约束的师徒协作、帮扶关系,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名师工作室可以看作思想与理念的相互交融、碰撞,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社会性学术研究团体。其示范、培优作用和科研效果远远超过教研组或者备课组。

最好的教师不应该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应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发展自己,照亮更多的人,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名师工作室将通过名师引领和骨干凝聚,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学科甚至一所学校走上科研兴教的教育改革之路。

——摘自笔者《我在深外名师工作室的二十天随笔》

(二)同课异构

选定课题后,工作室学员一般要经历“同课异构,体验建构——诊断跟进,设计发展规划——连续干预,在改变自我中前行——在常态教学中研究真问题”的研修过程。每个人既是课堂展示老师,又是评课专家;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这种课例研修,引导教师在课例比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将优秀教师的经验直接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大大促进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研究能力。而且群体互动的交流与研修,超越了结对子“一对一”的局限,有助于分享多人智慧,实现群体提升。

工作室学员通过同课异构不断探索智慧课堂的真谛,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收获,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由此促使学员实现从传授型教师向研究型名师的转变。

案例三:2014年4月28-30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深圳红岭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深圳红岭中学优秀教师屠云松、江苏省数学名师潘建明两位老师上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同课异构示范课。屠老师的课堂充满青春、活泼、合作、互动的灵性,把听课者和学生带进了数学“欢乐谷”。而潘老师的课堂,则体现了设计的科学、提问的严谨、思维的灵动、点拨的精巧、成果分享的多维生成。两节课后,自己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感悟又加深了许多,教改的思想再一次得到了有效的碰撞和点燃……

——摘自笔者《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感悟》

(三)成果辐射

工作室以名师引领为主,通过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讲座、课题研究、公开课讲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鼓励学员撰写教学反思,并通过成果分享,获得同行认可与关注。建立学员成长电子档案,不断促进工作室发展及学员的专业成长。在工作周期内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骨干教师,并定期招募新的成员。

工作室以论文、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等形式向全校全市乃至全省辐射,展示工作室工作成果,引领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网页,开展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在线研讨活动,实现成果和效应的辐射。名师工作室网站成为名师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四、结束语

名师工作室并不依靠行政指令完成教育教学研究任务。首席名师与学员之间,属于自我约束的师徒协作、帮扶关系,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名师工作室可以看作思想与理念的相互交融、碰撞,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社会性学术研究团体。其示范、培优作用和科研效果远远超过教研组或者备课组。

篇7: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

一、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选择

名师工作室的建立一般由一名名师领衔, 由若干名骨干教师和有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应具备热爱职业教育事业,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师德高尚, 理念先进, 业务精湛, 教学成果丰富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应具有副高及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专业技能课教师同时具有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业执业资格, 专业 (学科) 拓展或研发 (科研) 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组织、规划、管理和协调能力;主持本专业的教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成效显著, 在省市竞赛、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成绩显著。作为职业学校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不能忽略名师在行业企业中的地位, 财会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必须是注册会计师, 这样可以借助外面的平台, 与行业企业合作, 将名师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向定位为对接产业和引领产业等服务, 以扩大名师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

二、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名师的培养机制

需要从选拔机制、结对机制、协作制度、兼职制度、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六个方面构建一套完善的名师培养机制。名师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 也不是某一位教师个人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系统而明确的培养机制, 这种培养机制必须要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一是鼓励教师广泛参与, 平等公开的选拔制度让名师的评选条件和评选过程透明化, 为有上进心的教师打开了一条职业追求的通道。二是鼓励教师交流互助, 求同存异的结对制度使得老、中、青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方面的互补性, 进行结对帮扶。三是鼓励教师学习协作, 主动积极的协作制度能让教师及时关注校企合作, 并将这种实践的学习协作落到实处。四是鼓励教师融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灵活深入的兼职制度让教师和企业优秀员工以双向兼职的方式进行深度融合, 使企业了解学校教学, 让学校了解企业需求, 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五是鼓励教师良性竞争。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环境, 让每一位想成为名师的教师能够尽己所能地追求遥而可及的目标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三、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效能发挥

(一) 促进会计专业建设

以财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跟踪产业发展趋势或行业动态, 共同研究制定会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和实施和完善, 调整会计专业专门化方向。根据会计专业的不同特点研究制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适时更新调整实训课程内容, 指导实训教学, 开展教学成果展示, 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评价制度。

(二) 深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以财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建立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注重学生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养,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 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和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积极参与市级以上教学研究或改革项目 (课题) , 研究成果运用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指导会计技能大赛, 在名师的引领下, 积极开展技能大赛相关工作的研究, 强化大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技能大赛要求、内容、技术走向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不断探讨、优化技能大赛指导、训练方法, 提高效率, 培养一批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三) 提高会计专业教科研水平

以财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积极开展各类教研、科研活动, 以工作室名师及成员为骨干力量, 组织并带动教师开展各类课题研究、学术讨论与交流, 提高教师论文撰写水平与质量, 推动全校教育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四) 丰富会计专业课程资源建设

以财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加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 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课程, 吸收课题研究、技术研发、技能大赛等创新成果开发校本教材, 创新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或技术研发成果。

(五) 提升会计专业教学团队

以财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培育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工作室以名师为核心, 吸纳中青年骨干教师,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 积极开展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同时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努力使其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建立名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的培养机制, 使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不断成长的良好平台。

(六)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以财会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服务意识, 适时拓展工作室的服务功能, 将名师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向定位为提供会计咨询、代理记账、会计上岗证培训等服务, 以增强名师工作室的社会影响, 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

四、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一) 建设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机制

通过财会名师工作室的建立, 应探索一套科学合理、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培养培训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 财会专业知识更新更加频繁, 财会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另外, 我们目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信息更新快, 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是当前的趋势, 学习海量的信息知识, 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 是名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所以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机制必不可少。财会名师工作室应根据工作室的实际情况, 结合社会最新趋势, 合理安排培训、进修、参观、交流事宜, 使财会名师工作室成为一个学习提高、探讨交流、开拓进取和全面发展的综合平台。

(二) 建设一套完整的监督考评机制

要想让名师工作室高效运转, 必须要有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学校要成立监督和考核机构, 对名师工作室的运转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同时工作室成员应有明确的分工, 并进行量化考核。比如, 指导教师上公开课情况、教学竞赛获奖情况、论文发表及获奖篇数和级别、开展课题研究情况、指导教师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财会技能大赛获奖情况、会计上岗证通过率、代理记账及会计咨询创收、会计软件开发情况等都应有具体的考核指标。要建立受助教师的成长档案, 进行个别跟踪, 综合指导考核。

(三) 建设一套完整系统的激励机制

名师工作室还应有一整套科学的激励机制。第一, 学校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让全体教师感觉到学校对名师工作室的重视程度, 要让优秀教师感觉到能进名师工作室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也要让受教师感觉到能接受工作室的指导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第二, 要有经费支持, 学校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 无论是工作室的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 都应高标准、高要求。第三, 对名师的工作实效进行考核, 成绩突出的应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 也要对受助教师进行专业成长考核, 优秀者也应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

五、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特色

(一) 要体现会计职业教育特点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团体, 除了注重科研能力, 要经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更应注重与企业密切结合, 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财会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本身就应该是注册会计师, 这样可以借助外面的平台, 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 将名师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向定位为提供会计咨询、代理记账、会计上岗证培训等服务, 以增强名师工作室的社会影响, 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

(二) 要坚守会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主阵地

课堂教学质量是名师工作室的立足之本。无论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 无论是打造团队还是培养成员, 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上, 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做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 一是要带头上好研究课、公开课和示范课;二是要努力发挥个人特长, 形成教学风格;三是要善于反思, 对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进行总结与提炼, 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四是要与团队成员分享教学主张和教学行为, 以形成共同愿景, 并取得所有成员的内心认同;五是要创设平台, 为团队成员开设各种课堂教学研究课搭台, 在听课和评课中和成员一起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 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精神建设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使优秀的成员得到团队认可, 获得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尊敬。在名师引导下, 工作室在团队内部要形成一种团队观念和氛围。为此, 名师工作室名师的教学主张、教学方法、教学措施乃至教学风格的形成及其在团队中影响力的强化, 就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师队伍培养力度的加大, 以名师工作室为重要载体带动和引领骨干教师发展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一种选择, 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也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财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针对财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进行相关研究和探索, 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和效应。

关键词:职业学校,财会,名师工作室

参考文献

[1]崔国明.名师工作室建设需增强“三力”[J].教育科学论坛, 2013 (3) .

篇8:为县域名师工作室建设把脉助推

一是发挥团队指导作用。名师工作室要对工作室内的每一名成员进行综合考查、诊断,就其发展水平、方向、特点等要素共同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每一位成员的成长方案。作为一个共享互助的团队,名师工作室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研究氛围,搭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术平台,让所有成员都参与进来。工作室成员在成长方案的每一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名师的指导作用,吸收同伴的建议,逐步加以改进与完善。让每一位成员明白,这是整个团队在运作,不是个人的单兵作战。以我区为例,我区区域范围广,学校众多,有中小学校120余所(不包括下设的教学点),东西向的苏北灌溉总渠和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穿行而过,将区域自然分解成渠南、渠北、运东、运西四个片区,为了便于工作室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可以成立片域内的名师工作室,既缩短了工作室成员间的距离,便于工作室成员的活动,各工作室之间又无形中形成了竞争的态势,有利于每一名成员的成长。

二是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名师工作室应坚持理论研修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推广行动研究,促使成员们积极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学业评价,探索育人规律,努力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更多的研修和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仍以我区为例,由于我区区域范围广,校与校之间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平衡,工作室要研究如何针对学校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成员共同提高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各位成员要在名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认真研读教育理论书籍,定期开展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课例反思等活动,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流程,形成“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良好教研氛围。

三是通过项目进行引领。研究始于问题,名师工作室应始终依托课题研究带动教研、科研工作整体推进。面对课程改革,每位教师都难免会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名师工作室成员应紧贴新课程标准与教育改革进程,瞄准课改前沿,全面了解学科教育的新视点、新热点,全面聚焦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式,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筛选,确立研究目标,形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课题。

我区的农村中小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新出生人口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生源数量减少,可以把小班化教学作为工作室的主要课题进行研究,针对新的形势,全力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我区的渠南各学校,可以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车桥初中的“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学校进行移植,让其尽快落地开花,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让课题为教学服务,让科研为教师服务。

四是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成长。为了增强沟通交流的力度,更好地营造学习、研究、合作的氛围,名师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不仅需要进行多维互动交流,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工作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每次专题研讨,都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展开评议、总结、体验、思考和优化,成员们在相互评价、修正和启发中实现智慧分享,让知识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我区的名师工作室,可每学期到成员所在学校进行三到五次的教学研讨活动,既要为所在学校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又要了解工作室成员在单位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出下一阶段成员的工作目标,通过互动交流来促进成员学校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成长。

五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教研的终极目的,不是解决几个具体的教学问题,而是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品质的提升。名师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追求更高的境界,积极倡导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学习成为习惯,人人争做学习的楷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我区的名师工作室规定工作室所有成员每年必须订阅两种以上的专业杂志,阅读三本以上的教育理论专著、五十篇本学科的科研论文,撰写不少于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文章,以提高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为每位成员的后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让工作室成员通过三到五年的锻炼和培养,尽快成为本地区有影响力的名师,让教师真正爱上名师工作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洪绪镇龙庄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方案】相关文章:

洪绪镇中心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04-11

上一篇:此恨可追忆绵绵无绝期美文下一篇:炒作年代 策划人如何做好第三者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