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养生攻略

2024-05-02

寒露节气养生攻略(共12篇)

篇1:寒露节气养生攻略

衣 :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另外,秋季时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食 :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饮食过量。要少吃辛辣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饮热软食物。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寒露节气养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药、萝卜等“根”菜。

山药既是中药,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研究证明,山药中的b族维生素的含量是大米的数倍,矿物质中钾含量极其丰富。此外,山药对于糖尿病有辅助疗效,除了易产生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外,甘露聚糖还有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功用。由于山药中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在食用山药时,最好能用山药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适当减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带来能量过剩的问题。

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莲藕散发出一种独特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寒露节气的养生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如合掌瓜煲猪(月+展)、红萝卜无花果煲生鱼、太子参麦冬雪梨煲猪瘦肉、白菜蜜枣煲羊肺、淮山北芪煲猪横脷、粟米煲牛、椰子淮山杞子煲鸡鲍鱼汤等,在润燥滑肠、清肠解毒上宜用槐花煲猪肠、火麻仁当归煲猪等。

住: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如条件许可,可在居室及其周围种植绿叶花卉,既能让环境充满生机又能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行 :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却是另外一番动人景象。可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组织秋游活动,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篇2:寒露节气养生攻略

衣: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所以建议大家赶紧趁周末有空的时候把凉鞋洗洗收起来。

食:“朝朝饮水,晚晚蜜汤。”这是我国古代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意思是说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些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渐入深秋,天气寒凉。回到家里给家人煮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既温暖又幸福。

住:深秋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热水泡脚可预防阳虚调节经络,既解乏又利于睡眠。在水中加点中药药材,还可以起到其它的保健作用。

篇3:寒露节气养生攻略

节气、养生、食品的完美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养生文化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目前可查阅的资料看, “养生”最早出自于25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她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灵枢·本神篇》中也提出, 智者养生要做到“三大和谐”,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心态的和谐, 身体的和谐。

其中, 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到自然气候对人的身体是有较大影响的, 故《黄帝内经》将“顺四时而适寒暑”作为养生一大原则。千百年来, 古老的华夏民族就是靠着这个朴素而浪漫的四时节气, 不断调整生活方式, 慢慢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今天, 当中国社会正从以生存为主导的温饱型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生产、科技、市场与人们的认知都逐步走向多元化, 人们正在享受到科学以及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便利与快捷, 夏天的瓜果冬天也可以品尝到, 南方的水果也成为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 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人们想吃就吃。但就是在这个看似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 人们似乎忘记了时令、忘记了节气。春夏秋冬依然存在, 在适时的时候吃适合的食品, 才是最养生、最科学的。

为了唤起人们古老的记忆, 也为了宣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在全国推出24节气养生食品, 把养生知识融入到美味的食物中, 把味觉的盛宴扩大到百姓的生活里, 用应时、新鲜、绿色、健康装扮我们的美好生活。

据了解, 北京稻香村从2008年立项实施24节气养生食品的研发推广, 期间得到了北京市商务委、北京老字号协会、北京市商联会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企业走访了10余位民俗专家和营养学家, 查阅了大量资料, 进行了上百次的实验。2009年8月, 正式推出了首款24节气养生食品立秋肘子, 至今, 已相继推出处暑百合鸭、白露甘薯饼、秋分芋饼、寒露芝麻酥、霜降兔肉、立冬佛手卷、小雪冬腊菜、大雪红枣糕、冬至捏耳朵、小寒坛焖鹿肉、大寒消寒糕、立春咬春卷、雨水望春蜜饼、惊蛰盘龙糕、春分太阳糕、立夏陈皮饼、小满桂圆酥、芒种桑椹果、夏至荞麦饸饹面等共24款产品。同时为配合食品的宣传, 普及24节气养生知识, 北京稻香村还编撰了《24节气食品养生手册》, 在门店和社区免费发放。手册针对每个节气的时令特点, 分别从食俗、起居、防病保健等方面介绍了“顺应时节”的养生方法, 通俗易懂, 颇具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

北京稻香村总经理毕国才介绍说, 24节气养生食品的研发推广, 是传统食品领域的一个创新, 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养生文化和饮食文化巧妙融合的典范。养生食品一经推出, 立刻引起强烈反响, 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首次上市就卖出了180万余盒的好成绩。

如今的北京稻香村已成为以传统食品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工商食品企业。旗下共有包括各式糕点、熟食制品、休闲小食品、速冻食品、节令食品等12个系列400多个品种, 年产量达3万余吨。销售收入更是以平均每年12.7%的速度迅猛递增。目前, 其销售中心在北京拥有46家连锁专营店, 在全国有200多家经销商经营的300多个销售网点, 今后这个数字将以每年10%的速度稳步扩大。

未来, 北京稻香村将继续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食品及文化为目标, 孜孜以求, 开创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大家的甜美未来。

篇4:悠然养生篇——节气养生之寒露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中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篇5:寒露养生攻略

应*届毕业生网www.tui555.com,帮助毕业生找到更适合的工作,www.tui555.com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不宜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每天晚上可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适时添衣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朋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g_tui555_com,3G触屏版,招聘会微信公众号

3、朝盐晚蜜

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欢迎关注名企校园招聘微信公众号。,www.tui555.com

4、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使用艾灸对准神阙穴(肚脐),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5、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说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寒露时节,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6、适当养胃

老中医提醒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7、不要憋尿

寒露节气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习惯。

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含有细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就易诱发膀胱炎。而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篇6:寒露节气养生知识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根据中医理论,24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养生重点,10月8日是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的开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又该有选择地摄取哪些食品来保养自己呢?

在这节气里最容易诱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疾病。此时的气候实际上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最容易患上季节交换的感冒发热,这些季节性的常见病都要充分防范,加以警惕。

此节气的养生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如合掌瓜煲猪(月+展)、红萝卜无花果煲生鱼、太子参麦冬雪梨煲猪瘦肉、白菜蜜枣煲羊肺、淮山北芪煲猪横脷、粟米煲牛(月+展)、椰子淮山杞子煲鸡鲍鱼汤等,在润燥滑肠、清肠解毒上宜用槐花煲猪肠、火麻仁当归煲猪(月+展)等。

寒露脚不露的说法

白露身不露,是提醒大家早、晚需要穿长袖衣服了。而过了寒露时节,露水增多,气温越来越低。此时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专家表示,此时寒气逼人,一定要注意身体,特别是脚的保暖。

过了寒露,天气由凉转寒,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常言道:“寒露脚不露。”这就是告诫人们应特别注重保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邪入侵。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

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睡前还可用热水泡脚。天气网温馨提示:秋冬季交替时节,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好好吃饭多喝水哦。

寒露的由来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篇7:寒露节气的饮食养生

寒露养生推荐食谱1:荷塘小炒素

原料:白藕、百合、西芹、马蹄、红甜椒、盐。

做法:白藕去皮切成薄片,浸泡在清水里;红甜椒切圈、西芹切小片、百合掰成片、马蹄去皮切厚片;适量水烧开,放入藕片氽烫1分钟左右,捞起冲凉水并沥干备用;锅烧若热加入少许油,放入红甜椒、西芹、马蹄翻炒片刻;倒入沥干水份的藕片,快速翻炒片刻,加入适量盐调味;关火、离灶,加入百合炒匀即可。

寒露养生推荐食谱2:莲藕炖排骨

原料:排骨1000克,鲜藕200克,老姜20克;料酒、盐各适量,胡椒粉、鸡精各少许。

篇8:24节气养生:寒露&霜降

寒露是24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在每年10月8日或9日,即太阳到达黄经195度之时,今年寒露的交节时间为10月8日。谓其“寒露”,是指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将出现霜冻,呈现一派深秋景象;南方的许多地区,平均气温将不到20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能会达10摄氏度左右。其时,雨水渐少、天气干燥,“燥邪当令”,容易诱发皮肤及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病变。其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首先是精神调养,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气叶落,容易导致情绪不稳、抑郁悲秋,故应始终保持良好心态,及时宣泄积郁之情,乐观豁达,积极向前、向上,尽快调整心态,顺应肃杂景明之候。

第二是抓住晴朗、冷暖适宜的秋日,积极参加郊游、爬山等户外活动,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舞等健身运动。

第三,应积极预防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病变,适时增减衣服,防止老慢支、哮喘等慢性病的复发,合理安排起居生活。

第四是饮食、药物调养,适当进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或药物,如萝卜、白菜、莲藕与梨、柿子、香蕉、苹果、哈密瓜、核桃,以及芝麻、蜂蜜、百合、沙参、玉竹、洋参、银耳、山药、芡实等。少食过于辛辣、燥烈的药、食物,以防损伤阴液。银耳百合粥、银耳莲子羹、山药芡实粥、山药大枣糯米粥等均可斟情选食。但应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进食过多的粥及含糖量过高的食品。

霜降养生重保暖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更是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其时约在10月23日或24日,今年霜降的交节时间为10月23日。其意为“气萧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此时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许多植物枯黄叶落,各种虫蛇动物将要进入潜伏冬眠状态,有时夜晚的温度可骤降到零度以下。是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骨关节病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易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其养生要点是保暖防燥,避免受凉感冒和燥邪损伤阴液。在饮食和药养上,应注意保脾养胃、调补肝肾,选用一些性质平和、湿润补养的食物,如豆类制品、牛奶、鸡蛋、鱼、肉等高蛋白食物;当季水果蔬菜,如萝卜、白菜、橘子、柚子、桂圆、花生、山楂、石榴、猕猴桃、葡萄、板栗、松子、榛子、梨子之类;粟米、糯米、玉米、红薯等亦应搭配进食。药物则有百合、沙参、洋参、枸杞子、玉竹、菊花、桑叶、核桃之类。做到油脂要适量,甜食应少吃,食盐应限量,饮酒应节制,运动要坚持,一日三餐坚持定时定量。推荐的食疗方,一是红萝卜粳米粥,二是红薯粳米粥,三是灵芝、黄精汤,四是百全沙参大枣汤。

篇9:寒露节气要怎么养生

添衣护足、以防感冒

寒露时节,雨水减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燥邪当令,容易伤肺伤胃,内火旺盛。此时人们的汗液蒸发快,皮肤会出现干燥、皱纹增多的现象。口干咽燥,甚至会出现毛发脱落等。

因此,寒露时节的养生要滋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过多的户外运动,以防感冒,适当增添衣服,保暖护足。

护足部、添衣物

萧萧秋风冻人,过了寒露,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的温度更是降低了许多,因此要特别注意肩颈、腰背、足部的保暖。不要赤膊让凉气趁机侵入身体,外出时,身穿秋装外套,遮住颈部和腰背,勿让寒风侵入。

另外,更重要的是:足底保暖。收起夏季的凉鞋,穿上保暖性能更好的鞋袜,在睡前养成用热水泡脚的习惯,可以舒筋活血,温暖全身。疏解了一天的疲劳,就可以轻松放入睡啦~

多睡觉、勤喝水

寒露过后,干燥的气候容易让人困乏。此时,尽量多睡觉,要比平时多睡一小时,不仅可以缓解秋日寒冷带来的燥气,还可以使人精神抖擞,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

秋天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应此要多喝水,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大概一天喝至少5杯水,有助于排出人体的毒素,润肺降火。

但要注意,在睡前尽量不要喝水,以免增加夜尿的频率。尤其天一冷,尿意频频来袭,起床又太麻烦,常常下意识地憋尿。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尿液中的毒素若不及时排出,容易引发膀胱炎。所以,千万不要在夜晚憋尿哦~

一、寒露养生谨防秋燥

上面说到秋燥是横贯整个秋天的一种气候,在秋天很多人是会受到秋燥的困扰,如何有效的去除秋燥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在寒露,即使晚间温度下降那么明显,白天空气还是那么的干燥,秋燥对身体的伤害这个时候还是会持续下去的,秋燥不仅仅是在初秋才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的,在深秋的时候同样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节后综合征在这个时候还是能够造成身体伤害的,特别是吃的一些肉食类的食物,是会增长秋燥的。

在寒露通过吃一些食物是能够有效的驱走秋燥的,寒露一般都是在每年的十月八号、九号,这两天又恰逢是刚刚经历了国庆假期,不少人还会沉浸在国庆假期中。

如何有效的调理节后综合征也是不少人关注的话题。通过饮食能够有效的调节节后综合症,同时能够有效的预防秋燥。

二、寒露养生需谨慎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带来不仅仅是深秋的味道,更是带来了一股寒意。进入寒露温度变得更加寒冷,特别是在夜间,寒气更重,保暖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常温度转凉,会让人的饮食、睡眠、精神都是会有影响的,会让饮食变得更有胃口,睡眠更加的安稳,与初秋的那种秋乏相比,在寒露的时候也是会显得有精神。

寒露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了寒露,温度会下降的非常明显,这个时候要是不能及时的进行保暖是会给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秋燥可以说是横贯整个秋天,不仅仅是初秋对身体有影响,在深秋也是会有秋燥的。在寒露养好这一天是能够很好的远离秋燥,让身体恢复健康的。

可以说,寒露养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在寒露也是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是能够把这一天养好,对于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篇10:寒露节气养生吃什么

木耳能够滋阴、润肺、生津、降血脂。木耳中铁、钙、磷含量丰富,富含维生素C,所特有脂肪质和植物胶质滋养效果极佳,木耳还有排毒的作用。黑木耳的营养成分与白木耳相似,每100克黑木耳里含铁98毫克,比动物性食品中含铁量最高的猪肝高出约5倍,比绿叶蔬菜中含铁量最高的菠菜高出30倍。素有“素中之荤”的美称,是理想的补血佳品。

鲜木耳含有一种卟啉的光感物质,人食用后经太阳照射可引起皮肤瘙痒、水肿,严重的可致皮肤坏死。干木耳是经暴晒处理的成品,在暴晒过程中会分解大部分卟啉,而在食用前,干木耳又经水浸泡,其中含有的剩余卟啉会溶于水,因而水发的干木而可安全食用。

黑木耳的常见吃法为生炒、蒸和煮汤,最好与猪肉猪肝或禽类一起烹调,既营养又美味。木耳不宜与田螺同食,从食物药性来说,寒性的田螺,遇上滑利的木耳,不利于消化,所以二者不宜同食。

二、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滋补。秋令时节,正是鲜藕应市之时。此时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它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有明显益血益气的功效,也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莲藕的食用方法:“生熟两相宜”。作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凉入肺;把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虽然失去消淤、清热的性能,却变为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止泻的功效。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红透明,软糯清润,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汤,健脾开胃、营养丰富,适合脾胃虚弱的人滋补养生。

莲藕在烹饪时变黑是因为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莲藕中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在沸水中将莲藕汆烫一会儿就可以让所有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除了高温处理,适当添加酸性物质也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如放在稀醋水或柠檬水中浸泡后捞起,也可使其保持洁白水嫩不变色。

三、鲫鱼

秋季润燥重点在滋阴,鲫鱼汤有润燥滋补的作用,更适合季节寒冷的秋冬食用。中医认为鲫鱼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消肿、通血脉的作用,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胃痛等患者的食疗佳品。

民间有“鱼生火”的说法,但鲫鱼是个例外,据《本草纲目》记载“诸鱼属火,唯鲫鱼属土,故能养胃”。现代研究表明鲫鱼富含优质蛋白,每100克黑鲫鱼中,含蛋白质高达20克,仅次于对虾,且鲫鱼容易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

鲫鱼清蒸或煮汤营养效果最佳,若经煎炸则食疗功效会打些折扣。鲫鱼豆腐汤是秋冬季鲫鱼最佳吃法之一。民间常给产妇炖食鲫鱼汤,既可以补虚,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非常值得推广。另外,鲫鱼细刺较多,老年人和儿童食用时需缓慢进食,并耐心剔除鱼刺。

四、百合

进入金秋,正是百合上市的季节。百合,属于百合科植物,夏天开花,秋季结实,挖出其鲜茎的鳞叶,即可供食用,又可药用。尤其是百合汤、八宝饭之类的甜食,均少不了它,红白相映,清而不腻,色、香、味俱全,可谓别有风味。另外,百合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如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有良好的营养滋补功效。

篇11:寒露节气养生小常识2021

寒露节气养生小常识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市民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适时添衣

另外,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4、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段,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

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5、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6、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苏所长表示,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饣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7、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8、适量运动

在秋季的时候,要是我们可以坚持一个比较适宜的身体锻炼,不单单是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调养肺气,还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自己身体上的组织器官带来的免疫功能受损,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一些外部的气候寒冷刺激时候,可以更好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9、不要憋尿

专家介绍,寒露节气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习惯。

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含有细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就易诱发膀胱炎。而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10、扫除抑郁

秋季临床上抑郁状态的患者明显增多。专家指出,由于深秋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常会勾起凄凉之感,使人们情绪不稳,易于伤感。因此,在深秋时节,人们需保持良好心态,宣泄积郁之情,因势利导,培养乐观豁达之心,这也是秋季养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点。秋季预防抑郁症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早睡早起,吃顿营养丰富的早餐,打扮整洁出门。不宜整日持续工作,除了中午外,早上10时,下午3时宜放下工作,喝杯茶,休息片刻。每日加班不宜超过两小时,否则会导致慢性疲劳,日子一长,便容易患上秋季抑郁症。

吃过午饭,宜散步或逛逛街,松弛身心,晚上到公园跳跳集体舞等。扩大生活圈子,多交工作以外的朋友,培养兴趣爱好,舒缓工作上的压力。登山扩胸襟是抵抗秋季抑郁症最有趣的办法。中医早就认识到,登山是治疗秋季抑郁症之良方。我国历来的九九重阳登高的习惯就是给秋季抑郁症打一剂预防针。

寒露习俗吃什么

1、芝麻

黑芝麻熬成的芝麻糊,再加上一些冰糖,每天早晚喝一次,可以有效减少肺部的刺激感,同时还可以滋润呼吸道,消除呼吸道壁上附着的痰液,这样很快就可以润肺止咳,连呼吸都觉得非常顺畅。

2、螃蟹

老南京关于寒露的习俗有吃螃蟹、收拾夏装等。也有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天一冷螃蟹的味道就要“正”了。“九月团脐,十月尖”,眼下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等农历十月以后,最好吃的则要轮到公蟹了。

3、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花糕因“糕”与“高”谐音,以“食糕”代替“登高”,希望自己或亲友能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寒露

4、柿子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涩、性寒,入肺、脾、胃,清热润肺。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可以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

5、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一般来说,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养生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寒露是什么意思

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

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篇12:寒露节气养生攻略

寒露后,天气特点总的说来就是一个“寒”字。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肃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发作或加重。所以这个节气中,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特别是足部的保健尤为关键。寒露节气一过,就应注重足部保暖。

谚语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我们知道,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又直接与地面接触,故散热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尤其是许多体质虚弱的人,脚经常是冰凉的,这就是因为血液从心脏出来到脚部循环减速造成的,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因此,在寒露这个阶段,足部的保暖就是最重要的养生功课了。

有的人在冬天喜欢围炉烤火,常用炉火烤足,那样并不好,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热水洗脚,胜吃补药。”暖足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热水泡脚。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益寿的一项措施。典型的如清朝名将曾国藩,不论行军打仗多么繁忙,只要时间允许,每天念念不忘的就是用热水泡脚。对此,张树元在《养生诗歌序》中说:“文正(曾国藩)之取法先代者有二事:一曰起早,二曰勤洗脚。”

做法是,先用脸盆准备半盆热水,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然后双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须忍受得了,并以不伤足为原则。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温的水,务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坚持用热水洗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驱散寒气,温暖全身。

(2)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及时消除疲劳,特别是在急行军或长途跋涉之后,当即用热水浸泡双足,就能很快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

(3)早上运动之后用热水洗足可以健脑强身,故也有“晨洗脚,胜吃药”之说。

(4)夜晚就寝以前用热水泡足可以改善睡眠,使人提前入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5)用热水烫足还有利于治疗脚癣。

以下是泡脚的注意事项:

(1)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左右为宜,其间加入热水2-4次。在泡脚过程中,由于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比平时快,时间太长的话,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另外,由于更多的血液会涌向下肢,体质虚弱者容易因脑部供血不足而感到头晕,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昏厥。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

(2)晚饭后1个小时以后才可以泡脚,不宜过早。因为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饭过1小时后再洗脚。

(3)泡脚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这是因为:一方面,水温太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另一方面,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

除了用热水泡脚外,散步也具有暖足的功效。《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晚年生活极其贫困,缺食少衣,唯一的财产就是一些书,那可是读书人的最爱,可他没有办法,只好忍痛卖掉,换得一食一餐。冬日取暖就更加谈不上了,冬夜冻得厉害,于是他经常邀几个好友,在夜色的南京城墙下行走,吟诗狂歌,边走边唱,走到全身暖和,脚发热为止,吴敬梓戏称为“夜间暖足”。可见,散步除了能去热,也能驱寒。

经常艾灸足三里和涌泉穴等部位,对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很有好处。

中医经络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其相应的穴位。以脚趾来说,就汇集了6条经脉。大脚趾趾甲后方为肝经所循行,内侧为脾经所属,第二趾、第三趾为胃经所循行,第四趾是胆经所属,第五趾为膀胱经所属。洗脚后除擦摩脚背、脚底外,逐一抻拉脚趾,不仅能刺激足部穴位,还对强身保健有益。刺激大脚趾对眼睛、肝、脾有益;刺激第二趾、第三趾对食道、咽、肠胃有益;刺激第四趾对胆和提高吸收功能有益;刺激第五趾对膀胱、肾有益。拉抻脚趾时要两脚交替操作,用力适当,15分钟即可。

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

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候就应该适当地进补,为迎接寒冷冬季做准备。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为什么呢?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是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所以才会有“一年补透透,不如霜降补”之说。

那么,在这个季节,该选择什么样的进补方式呢?古人“秋补”一般既吃羊肉也吃兔肉。据史料记载,明朝皇帝在重阳节要到兔儿山,登高赏秋,饮菊花酒,吃迎霜兔肉。所谓“迎霜兔肉”就是经霜(即霜降)的兔子肉,据说此时的兔子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而在我国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的习俗。俗话说“吃脑补脑”,据说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中医书上有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

厦门民俗则是在霜降节气之时吃红柿,据说能补筋骨。柿子具有清热、润肺祛痰镇咳的功效,鲜吃可治甲状腺病,干制柿饼、柿霜都可配置药膳,辅疗咳嗽。

以上的这些进补方式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里面,但在中医看来,霜降进补,最主要的还是健胃补脾。

因为秋季进补是为冬季进补打基础的,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是“受补”还是“不受补”,不先把脾胃养好,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发生腹胀、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现象。

在饮食上,我们知道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可常食用这些东西。在这里,我们再给大家推荐一种“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芡实。给大家推荐芡实的原因,是因芡实在健脾补肾、止泻上,作用是最突出的,刚好对上了深秋补脾胃而冬季补肾的养生理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深秋吃芡实是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养生之道,就是日日含吃芡实。据说他在每天闲暇之时,都会将刚煮熟的芡实米入口中缓缓含食,直至满口唾津,再鼓漱几遍,才徐徐咽下。所以有人曾问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你们苏家就占了三位,究竟有何秘方?”苏东坡笑曰:“家传益智强身之法,日嚼芡实一枚,后缓缓咽下。”

芡实的吃法很简单,既可炒着吃又可煮着吃,炒着吃最多的就是虾仁炒芡实。煮着吃最简单,就是清水烧开后,放入漂洗干净的芡实煮约5分钟,然后放入冰糖和用纱布包着的糖桂花,最后去浮沫,取出纱布包,连汤盛入碗中,吃起来香中带甜,口感细腻软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很有嚼头,吃完后,若有若无的清香久久缠绕在舌间。

当然,最为常见的是将芡实煮成粥来食用。用芡实煮粥,古代医书中记载很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芡实粉粥固精气,明耳目。”《本草纲目》又称:“糯米合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经验方》还载:“鸡头粥益精气,强意志,利耳目,鸡头实三合,煮熟去壳,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其他如《食鉴本草》、《汤液本草》、《随息居饮食谱》等均有记录。

“芡实粉粥”的具体做法:先将芡实煮熟,去壳,研粉,晒干备用。每次取芡实粉30-50克,粳米50-100克,如常法同煮成稀粥。如能再配合些山药粉或莲子粉各50克同煮,则效果更好。

不过,吃芡实时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为宜。由于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

上一篇:《场景音乐 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曲 教案》初中音乐人音2001课标版八年级16册教案29下一篇:通联银行卡收单业务外包协议书(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