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文天祥)阅读试题

2024-04-29

过零丁洋(文天祥)阅读试题(共12篇)

篇1:过零丁洋(文天祥)阅读试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①,干戈寥落四周星②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③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④。

注释:

1 起一经:指参加科举考试。

2 周星:岁星在天空循环一周为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这两句指自己生逢战乱之时。

3 皇:“惶”皇恐滩位于今江西万安县,水流险恶。

4 汗清:古代以竹简记事,须用火炙竹简到头其水分,称之为汗清,后将书也称汗清。<?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赏析:

绝笔处一生的坎坷艰辛、颠沛流离尽数涌来,眼前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景象撕裂亡国之痛,身陷囹圄之哀,皇恐滩头,零丁洋里,惶恐若此,随之一笔将所有悲苦扫去,铿锵誓言照彻古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篇2:过零丁洋(文天祥)阅读试题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 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1、作品原文

篇3: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全诗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篇4: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伶仃洋,亦称作零丁洋,在广东省珠江口,域内有内伶仃岛和外伶仃岛。鸦*战争前,伶仃洋和伶仃岛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鸦*贩子用趸船 和快艇强占,成为对我国进行鸦*私运的跳板。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零丁洋在今天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被囚禁在零丁洋的战船之中。诗中说道:回想起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却战火消歇,也已熬过了四十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一片凋零。我个人又哪敢言说是骤雨里的浮萍呢?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的囚禁,可叹我孤苦零丁一人。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呢,我要留下一片爱国的丹心,去映照汗青,名垂史册。

惶恐滩在今天的江西万安县境内,河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汗青,指的是史册。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需要用火烤去竹子的水分,所以称为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文天祥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篇5: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

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扩展阅读:文天祥主要成就之军事

篇6:文天祥《过零丁洋》·古诗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1.零丁洋:在今广东省中山县南,珠江口内,一作“伶仃洋”。

2.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抗元英雄。

3.遭逢:遭遇。起一经,通过一种经书的考试得以做官。文天祥以明经考取进士。

4.寥落:稀疏。一作“落落”,指抗元战斗疏疏落落,未能取得胜利。四周星:指四年。北斗星斗柄所指方向旋转一周,为时一年。

5.风飘絮:一作“风抛絮”,狂风吹散柳絮。

6.沉浮:一作“飘摇”,又作“凄凉”。雨打萍:急雨敲打水上的.浮萍。

7.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最险。文天祥的军队被打败后,曾从这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

8.叹零丁:悲叹自己的孤单和危苦。汗青:史书、史册。古代用竹简记事,先烤竹出汗,蒸发出水分,以便书写,故名“汗青”。

[评析]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以明其志。其中广为流传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后来,他在大都被囚禁三年,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表现了他誓死不变节的浩然正气。他拒绝了忽必烈的多次诱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从容就义。

[作者介绍]

篇7: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上午第三节在18班讲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激昂的,表达了文天祥为国捐躯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去懂得,去深入诗歌的感情着实不易。想了想还是以读为主。

采取常规教学方法,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朗读诗歌。

一读、读出节奏和读准字音。

二读、读懂内容(根据课下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诗歌,赏析文中所用的表现手法。

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是:

一、以读为主,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读出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读懂了文天祥的“民族魂”。

二、这首诗歌用的修辞比较多,颔联的比喻和对偶,颈联的双关,对偶和反复,尾联的反问等。学生易于理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时间的把控。一首诗原计划的时间是一节课完成,结果用了一节半课。原因是默写占据了课堂时间,一不小心就想多说两句话,老师还是话很多话很多。

二,备课不够充分,深入。如首联写了作者一生的重要经历,其中出现了“起兵勤王抗元”学生对“勤王”这个词不太懂,而我竟然无言以对,当时悔的肠子都青了。还好下课铃声解救了我,赶紧查“勤王”。结果真的长见识了。

勤王有两层含义,一是勤王之事,二是救王于危难之间。一般而言第二层意思用到的比较多,勤王指的是统治者在遇到乱臣贼子,或者是外患威胁的时候,不在皇上身边的臣子会起兵前去救援皇上,我们管这种现象就叫做入京勤王。

篇8:文天祥过零丁洋小故事

其跋曰:

上元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能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此诗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从主旨上看,作者表达了忠贞报国、宁愿死节的心志,这是共识,笔者亦无异议。但是,在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上,如“辛苦遭逢起一经”“皇恐”“零丁”的具体涵义等等,学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论。

笔者认为,欲得《过零丁洋》一诗的真义,除了要以字义训诂、文法分析为基本手段,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还要对文天祥的儒家修养境界有确切的理解。本着这样的认识,笔者不揣浅陋,解析如下:

一、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辛苦”,困厄,艰难困苦。

“遭逢”,遭遇。

“起”,振作,匡扶。

“一”,“与道合一”,此指与责任合一,即“义”。文天祥《御试策》曰:“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尽职”而“不息”,于文天祥身上体现为“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文天祥狱中家书》)之履践,即临危受命的文天祥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合一”,抱持“国在我在,国亡我亡”的信念。

“经”,宗旨,常理。《广雅》:“常也。”

“干戈”,盾与戈,泛指刀枪。

“落落”,纷纷、杂乱的样子。文天祥《二月六日》曰:“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四周”,四处,周围。

“星”,比喻用法,指箭镝。“四周星”指身边乱箭纷飞,若流星一般。《二月六日》有云:“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交沧溟。”“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以“o”“星”喻“箭”。《酹江月南康军何苏韵》云:“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又以“星”喻“白发”。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意为自己之所以历经艰险,是因为遭逢国难,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需要仁人义士挺身而出,践行道义,所以自己才投身于沙场。文天祥于此处表达的是以恪守孔孟仁义之道为人生宗旨的儒家士子的坚定信念。文天祥《二月六日》诗云:“我生之后遭阳九”“南人志欲扶昆仑”。《正气歌》曰:“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六歌》其六云:“我生我生何不辰,孤根不识桃李春。天寒日短重愁人,北风吹随铁马尘。”《五月十七夜大雨歌》曰:“乾坤莽空阔,何为此凉凉?达人识义命,此事关纲常。”《告先太师墓文》云:“始我起兵,赴难勤王……呜呼!自古危乱之世,忠臣义士,孝子慈孙,其事之不能两全也久矣。我生不辰,罹此百凶。求仁得仁,抑又何怨?”《言志》诗云:“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皆与“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句在涵义、遣词用字上相似。

从史实方面看,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城陷落,南宋势危。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祥接到勤王诏书,遂散尽家产,招募勇士,一时江南义士纷纷响应。有刘沐者,文天祥乡人,召同乡数千人,曰:“大丈夫,天地父母,江山子孙!”有张履翁者,于族人中募兵,曰:“吾世受宋恩,愿死报之,不知其他。”文天祥亦在自己的战袍上绣上“拼命文天祥”五字以明心志。]盖“一”之道作为华夏传统,南宋时仍广为仁人志士所秉持。

二、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山河”,此指国土。

“身世”,经历,际遇。

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歌》曰:“死生已勘破,身世如遗忘。”形势消长,世事变幻,难免令人感慨。然大丈夫所感慨者非一身之宠辱得失,国难当头,忠臣义士惟秉持一腔正气,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而已DD文天祥对此有坚定的认识。其《自叹》有云:“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为或人赋》云:“悠悠成败百年中,笑看柯山局未终。金马胜游成旧雨,铜驼遗恨付西风。”《酹江月何友人<驿中言别>》词曰:“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雪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在意境上皆可为参照。

三、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皇恐滩”,地名,江西万安县境内赣江中。

“皇恐”,惶恐,惭愧。

“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

“零丁”,孤身。

文天祥德v元年起兵勤王,路过“皇恐滩”;被俘之后,随张弘范军至广州,路过零丁洋。

所谓“皇恐”,惭愧之意,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之“愧”。文天祥忠肝义胆,心如铁石,其《题苏武忠节图三首》有句曰:“烈士丧元心不易,达人知命事何嗟”,故非为一身之际遇而“说”而“叹”。其《愧古人》有云:“但知慷慨称男子,不料蹉跎愧故人。玉勒雕鞍南上去,天高月冷泣孤臣。”感慨大雁离群,难有作为;其《求客》亦云:“男子铁心无地着,故人血泪向天流。鸡鸣曾脱函关厄,还有当年此客不?”明示虽然身不由己,但心有不甘,愿再上沙场。

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赤诚之心,忠心。

“照”,照耀,闪耀。

“汗青”,竹简,指史书。

“照汗青”,问心无愧,亦为后人留下榜样,激励后人坚守道义。文天祥《高沙道中》云:“初学苏子卿,终慕鲁仲连。为我王室故,持此金石坚。自古皆有死,义不染腥。求仁而得仁,宁愿沟壑填!”仁义之道践行至极处,乃是“舍身成仁”“舍生取义”。其《衣带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正可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注脚。

综上,笔者以白话文译《过零丁洋》如下:

屡经磨难,只因遭逢国有危难,臣子尽忠之时;义不容辞,遂置身于枪林箭雨之中。

时运不济,山河破碎若风卷柳絮;境遇艰难,身世国运似雨打浮萍。

当年领兵曾经由皇恐滩,自勉国士不可有愧;如今北上路过零丁洋,遗憾孤臣不能再战。

人生自古谁无死?大丈夫自当取义成仁,问心无愧!

1.亲情小故事

2.成语小故事

3.小故事

4.清明小故事

5.伤感小故事

6.情感小故事

7.战争小故事

8.追梦小故事

9.爱情小故事

篇9:文天祥《过零丁洋》读后感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真好!它出自于南宋著名的政治,文学家文天祥之手。读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感情却悲痛壮丽,处境艰难孤苦。

寒窗苦读十四年,熟读经书,赴京赶考,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是苦难遭遇的开始。在频繁的抗元斗争中,兵武器严重不足奋力抗战四年未停。国难当头,他奋不顾身,孤军奋战。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已经被战争变得支离破碎,自身的安危同样不定,像被暴雨击打的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德佑元年文天祥于江西起兵勤王,转战东南,抗击元军,祥兴元年十月兵败被俘。

当年撤离时,惶恐滩头说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叹零丁。后来元军张弘范一再强迫文天祥招降海上坚持抵抗南宋的张世杰,文天祥便将此诗出示给张弘范看,张自知无望,作罢。后文天祥被押解大都,于元世十九年英勇就义。

古往今来,人生在世谁能躲过一死?为国捐躯,留下赤诚忠心,永垂史册。

古往今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读来,依然那么的震撼我心。这首诗把全篇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旗帜高高扬起,使全诗从悲痛的气氛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力量。它所透射出的清明性,忠贞热情,照亮了历史前进的道路,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坚诚地,无私无憾的去身就千古。

人总是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已成为中华诗史上千古不朽的名句。它一直在感召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的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的确,一个人活着不应该无意义,在人生中必定要有辉煌,有精彩;若平平淡淡过一生,倒不如一死,像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精忠报国,这是重于泰山的死。

(二)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 。今天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自己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自己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自己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中国,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 ,最后认为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刘胡兰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抓住面对着死亡,为了祖国,也不把同伴供出。他们都深深的爱着祖国。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良好学习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习。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周杰伦、阿杜的歌声,心中存在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自己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自己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出来后,总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努力,可是不到两三个小时,自己立下的志愿就已经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一定要热爱祖国,我们青少年热爱祖国最重要的表现是好好学习,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篇10: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与翻译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注释】

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⑦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篇1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相关试题及答案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1分)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8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

9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1 分 )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意思相近即可计 1 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2.(3 分 )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1 分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 分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1 分 ) 。 ( 意思相近即可计分 , 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儒家经典(1分)

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6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

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8比喻(1分)。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1分)。

篇12: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民族英雄,学习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

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

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

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无奈遗憾。

方法:

1、联系实际,体会真情。2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六悟诗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哪些?还有哪些名句是来赞扬人们的这种高尚情操的?

板书:

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上一篇:尼山书院杯知识竞赛题下一篇:青春励志演讲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