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2024-05-15

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通用6篇)

篇1: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1.0.1条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 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 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第1.0.5条 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第1.0.6条 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第1.0.7条 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 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 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第1.0.10条 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1.0.11条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排水量

第一节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第2.1.1条 层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确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第2.1.2条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宜按表2.1.2采用。

注:(1)当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用内插法求得。(2)当居住区有实际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时,可按实际数据采用。第2.1.3条 工业企业内生活污水量、淋浴污水量的确定,应与国家现行的<<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协调。

第2.1.4条 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量及其总变化系数应很据工艺特点确定,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

第2.1.5条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宜适当考虑地下水渗入量。第三章 排水管渠及其附属构筑物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3.1.1条 排水管渠系统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置,分期建设。排水管渠应按远期水量设计。

第3.1.2条 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道路建筑情况、土质、地下水位以及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第3.1.3条 管渠及其附属构筑物、管道接口和基础的材料,应根据排水水质、水温,冰冻情况、断面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并应尽量就地取材。

第3.1.4条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第3.1.5条 当输送易造成管内沉析的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

第3.1.6条 厂区内的生产污水,应根据其不同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法设置专用的污水管道,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的雨水,应经预处理后接人相应的污水管道。第3.1.7条 雨水管道、合流管道的设计,应尽量考虑自流排出。计算水体水位时,应同时考虑现有的和规划的水库等水利设施引起的水位变化情况。当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

第3.1.8条 设计雨水管渠时,可结合城市规划,考虑利用湖泊、池塘调蓄雨水。

第3.1.9条 污水管渠系统上应设置事故排出口。

第3.1.10条 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置闸槽或闸门,连通管及附设闸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

第3.1.11条 设计污水管渠时,对每一独立系统或设置泵站的管道,宜在总出口处设置计量设施。

第四章 排水泵站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4.1.1条 排水泵站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可按近期水量配置。第4.1.2条 排水泵站宜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抽送会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污水泵站,必须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4.1.3条 单独设置的泵站,根据废水对大气的污染程度、机组的嗓声等情况,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应与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保持必要距离,周围宜设置围墙,并应绿化。

第4.1.4条 受洪水淹没地区的泵站,其入口处设计地面标高应比设计洪水位高出0.5m以上,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在入口处设置闸槽等临时防洪措施。

第4.1.5条 泵站前应设置事故排出口。

第4.1.6条 泵站供电宜按二级负荷设计,立体交叉道路等重要地区的泵站,必须按二级负荷设计,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备用的动力设施。

第4.1.7条 泵房的采暖、通风、噪声和消防的标准,应符合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4.1.8条 泵房至少应有一个能容最大设备或部件出入的门。第4.1.9条 抽送腐蚀性污水的泵站,其水泵和管配件等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第4.1.10条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泵站应根据当地地下水的水位和流量情况,适当考虑抽送地下水的设施。

第4.1.11条 在经常有人管理的泵房内,应设有通风,通讯设施的隔声值班室,对远离居民点的泵站,应根据需要适当设置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第5.0.1条 污水处理厂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一、在城镇水体的下游;

二、在城镇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三、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四、少拆迁,少占农田,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

五、有扩建的可能;

六、便于污水,污泥的排放和利用;

七、厂区地形不受水淹,有良好的排水条件;

八、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第5.0.2条 污水厂的厂区面积应按远期规模确定,并作出分期建设的安排。第5.0.3条 污水厂的总体布置应根据厂内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功能和流程要求,结合厂址地形、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

第5.0.4条 污水厂厂区内各建筑物造型应简洁美观,选材恰当,并应使建筑物和构筑物群体的效果与周围环境协调。

第5.0.5条 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施宜集中布置,其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合理,并应与处理构筑物保持一定距离。

第5.0.6条 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构筑物宜根据情况尽可能分别集中布置。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并应满足各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和埋设各种管道以及养护维修管理的要求。

第5.0.7条 污水厂的工艺流程、竖向设计宜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符合排水通畅,降低能耗、平衡土方的要求。

第5.0.8条 厂区消防及消化池,贮气罐、余气燃烧装置、污泥气管道及其它危险品仓库的位置和设计,应符合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第5.0.9条 污水厂内可根据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堆放材料、备件、燃料或废渣等物料以及停车的场地。

第5.0.10条 污水厂的绿化面积不宜小于全厂总面积的30%。第5.0.11条 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m,双车道为6~7m,并应有回车道;

二、车行道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6m;

三、人行道的宽度为1.5~2m。

四、通向高架构筑物的扶梯倾角不宜大于45度。

五、天桥宽度不宜小于1m。

第5.0.12条 污水厂周围应设围墙,其高度不宜小于2m。工业企业污水站的围护可按具体需要确定。

第5.0.13条 污水厂的大门尺寸应能容最大设备或部件出入,并应另设运除废渣的侧门。

第5.0.14条 污水厂并联运行的处理构筑物间应设均匀配水装置,各处理构筑物系统间宜设可切换的连通管渠。

第5,0.15条 污水厂内各种管渠应全面安排,避免相互干扰,管道复杂时宜设置管廊,处理构筑物间的输水、输泥和输气管线的布置应使管渠长度短、水头损失小、流行通畅、不易堵塞和便于清通,各污水处理构筑物间的通连,在条件适宜时,应采用明渠。第5.0.16条 污水厂应合理地布置处理构筑物的超越管渠。第5.0.17条 处理构筑物宜设排空设施,排出的水应回流处理。第5.0.18条 污水厂的给水系统与处理装置衔接时,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给水系统的措施。

第5.0.19条 污水厂供电宜按二级负荷设计.为维持污水厂最低运行水平的主要设备的供电,必须为二级负荷,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

注:工业企业污水站的供电等级,应与主要污水污染源车间相同。第5.0.20条 污水厂应根据处理工艺的要求,设污水、污泥和气体的计量装置,并可设置必要的仪表和控制装置。

第5.0.21条 污水厂附属建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应根据污水厂的规模、工艺流程和管理体制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并应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

第5.0.22条 工业企业污水处理站的附属建筑物宜与该工业企业的有关建筑物统一考虑。

第5.0.23条 位于寒冷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应有保温防冻措施。第5.0.24条 根据维护管理的需要,宜在厂区内适当地点设置配电箱、照明、联络电话、冲洗水栓、浴室、厕所等设施。第5.0.25条 高架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和避雷针等安全措施。

第六章 污水处理构筑物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6.1.1条 城市污水排入水体时,其处理程度及方法应按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以及水体的稀释和自净能力、上下游水体利用情况、污水的水质和水量、污水利用的季节性影响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6.1.2条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一般可按表 6.1.2采用。

注:①表中SS表示悬浮固体量,BOD5表示五日生化需氧量。②活性污泥法根据水质、工艺流程等情况,可不采用初次沉淀。第6.1.3条 在水质和(或)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厂中,可设置调节水质和(或)水量的设施。第6.1.4条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的情况分别计算。当污水为自流进入时,按每期的最大日最大时设计流量计算;当污水为提升进入时,应按每期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计算。注: 曝气池的设计流量,应根据曝气池类型和曝气时间确定,曝气时间较长时,设计流量可酌情减小。

第6.1.5条 合流制的处理构筑物,除应按本章有关规定设计外,尚应考虑雨水进入后的影响,一般可按下列要求采用:

一、格栅、沉砂池,按合流设计流量计算;

二、初次沉淀池,一般按旱流污水量设计,按合流设计流量校核,校核的沉淀时间不宜小于30min;

三、第二级处理系统:一般按旱流污水量计算,必要时可考虑一定的合流水量;

四、污泥浓缩池、湿污泥池和消化池的容积,以及污泥干化场的面积,一般可按旱流情况加大10%~20%计算;

五、管渠应按相应最大日最大时设计流量计算。

第6.1.6条 城市污水的设计水质,在无资料时,一般应按下列要求采用:

一、生活污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应按每人每日20~35g计 算;

二、生活污水的悬浮固体量应按每人每日35~50g计算;

三、生活污水的设计水质,可参照同类型工业已有资料采用,其悬浮固体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可折合人口当量计算;

四、在合流制的情况下,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合流污水中悬浮固体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应采用实测值。

五、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40℃,PH值宜为 6.5~9.5,有害物质不得超过本规范附录三规定的容许浓度,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氮:磷)可为100 :5:1。

第6.1.7条 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宜按并联系列设计。

注:当污水量较小时,其中沉砂池可考虑l个(格)备用。第6.1.8条 处理构筑物的人口处和出口处宜采取整流措施。第6.1.9条 城市污水厂应根据排放水体情况和水质要求考虑设置消毒设施。

第七章 污泥处理构筑物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7.1.1条 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流程应根据污泥的最终处置方法选定,首先应考虑用作农田肥料。

第7.1.2条 城市污水污泥用作农肥时其处理流程宜采用初沉污泥与浓缩的剩余活性污泥合并消化,然后脱水;也可不经脱水,采用压力管道直接将湿污泥输送出去。污泥脱水宜采用机械脱水,有条件时,也可采用污泥干化场或湿污泥池。

第7.1.3条 农用污泥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的《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规定,并经过无害化处理。

第7.1.4条 污泥处理构筑物个数不宜少于2个,按同时工作设计,污泥脱水机械可考虑一台备用。

第7.1.5条 污泥处埋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水应送入污水处理构筑物处埋。

附录一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一、本方法适用于具有10a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

二、计算降雨历时采用5、10、15、20、30、45、60、90、120min 共九个历时。计算降雨重现期一般按0.25、0.33、0.5、1、2,3、5、10a统计。当有需要或资料条件较好时(资料年数≥20a、子样点的排列比较规律),也可统计高于10a的重现期。

三、取样方法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6~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子样按大小次序排列,再从中选择资料年数的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

四、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一般应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当精度要求不太高时,可采用经验频率曲线;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可采用皮尔逊III型分布曲线或指数分布曲线等理论频率曲线。根据确定的频率曲线,得出重现期、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三者的关系,即P.i.t关系值。

五、根据P.i.t关系值求解b、n、A1,C各个参数,可用解析法、图解与计算结合法或图解法等方法进行。将求得的各参数代入

即得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

六、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一般按绝对均方差计算,也可辅以相对均方差计算。当计算重现期在0.25~10a时,在 一般强度的地方,平均绝对均方差不宜大于0.05 mm/min。在较大强度的地方,平均相对均方差不宜大于5%。

附录二 排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注:(1)表列数字除注明者外,水平净距均指外壁净距,垂直净距系指下面管道的外顶与上面管道基础底间净距。

(2)采取充分措施(如结构措施)后,表列数字可以减少。(3)与建筑物水平净距: 管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一般不小于2.5m(压力管不小于5.0m);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小于3.0m。

(4)与给水管水平净距:给水管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时,不小于1.5m;给水管管径大于200mm时,不小于3.0m。与生活给水管道交叉时,污水管道.合流管道在生活给水管道下面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4m。当不能避免在生活给水管道上面穿越时,必须予以加固,加固长度不应小于生活给水管道的外径加4米。

(5)与乔木中心距离不小于1.5米;如遇现状高大乔木时,则不小于2.0米。

(6)穿越铁路时应尽量垂直通过。沿单行铁路敷设时应距路堤坡脚或路堑坡顶不小于5米。

篇2: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1)业主提供的水量、水质等基础资料

(2)《室外给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3)《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7)《工业与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187-93)

(8)《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

(9)《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CECS 138-2002)(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12)《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13)《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

(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16)《建筑结构可靠可靠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18)《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 08-9-2003)

(1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J 50191-93)

(20)《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助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2003)(2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2001年版)

(23)《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2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140-90)(2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2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28)《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95)

(29)《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93)

(3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年版)

(31)《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 14050-1993)

(32)《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94)

(33)《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92)

(34)《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GJ 08-93-2002)

(35)《控制室设计规定》(HG/T 20508-2000)(36)《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 20509-2000)

(37)《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T 20511-2000)(38)《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定》(HG/T 20512-2000)

(39)《土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40)《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

(41)《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02)(4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4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4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

(45)《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97)

(46)《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47)《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 50231-98)

(48)《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98)

(49)《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2-82)

(50)《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2002)

(5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53)其他适用于本工程的有关国家规范和标准

医院废水规范

(54)《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55)《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HJ2029-2013);(56)《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环发【2003】197号;(5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58)《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J49-88;

篇3: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一、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中的基本条件和关键问题

首先要确定处理规模, 规模的确定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城市人口、城市性质及经济水平、城市排水体制、工业废水量、污水管网完善程度、规划年限。其次要确定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城市性质及经济水平、工业废水水质、其它污染源情况、排水体制。第三要确定处理厂出水水质, 水质应根据排入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要求, 水体上下游用途及水体稀释和自净能力等, 使出水口水质符合国家或地方有关标准。当排入封闭或半封闭水体时, 为防止富营养化发生, 应注意控制出水中TN和TP的浓度。积极推广污水回用。第四是污水、污泥资源化。选择技术工艺方案时应同时考虑污水和污泥综合利用。

污水管网设计方面, 新建市、区或扩建新区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时, 宜采用分流制;在已建成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旧城区、小城镇等, 宜将原合流制直泄式排水系统改造成截流式合流系统;在雨量稀少地区, 可考虑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设计和设计参数选择时应对该水量、水质变化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校核, 保证处理厂出水稳定达标。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 国内一些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镇常常将垃圾渗滤液经预处理或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时, 需十分注意由于垃圾渗滤液高浓度废水的进入而给处理厂进水带来的水质变化。处理厂规模越小, 其影响越大, 渗滤液处理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的比值越大, 对设计参数选择、设备选型及工程费、运行费等影响越大。

除臭技术方面, 在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同时, 考虑除臭设施已提到议事日程。除臭方法常用有活性炭吸附法、化学药剂吸收法、土壤法及生物法。由于活性炭吸附法去除高浓度臭气效率低且价格高;化学药剂吸收法臭气去除效率低且操作管理复杂;土壤法则适合低浓度臭气去除及占地面积大等不足。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生物除臭法, 即利用微生物除臭。该法具有适合于各种臭气浓度的脱除, 且具有效率高, 不产生二次污染及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我国建议采用生物除臭更为经济合理。

二、影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城市污水属于可生化处理的中性污水, 工艺技术要求并不太复杂, 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曝气技术的选用。

曝气废水处理技术是在1975年左右发展起来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水处理效能极佳。规模最大的深井曝气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达百万吨。它的运行原理是在运行开始前, 深井内充满待处理的污水和活性污泥。首先向上升管通入压缩空气, 由于气体的杨升作用, 井内液体开始循环, 待循环液流稳定后, 再慢慢将压缩空气由上升管转入下降管, 最后把注入的空气全部或大部分都转移入下降管。通入下降管的压缩空气在随循环液流沿下降管下降过程中, 由于水压力的不断增加, 气体体积不断减小, 并逐渐溶入水中, 到井底后反转改沿上升管向上流, 压力逐渐减小, 溶入水中的空气又逐渐释放出来, 到深井顶槽后含氧极低的空气释放到大气中去, 然后进入下一循环。曝气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鼓风曝气是曝气技术的发展趋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中, 有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认识到了鼓风曝气技术具有动能消耗合理和充氧效率高的优点。鼓风曝气技术的终端是关键设备气流扩散装置——曝气器。鼓风机经管道鼓入曝气池的气相流体, 最终是由曝气器对气流的扩散而产生起氧传递作用的气液接触界面;曝气充氧效率、曝气运行可靠程度的长久性、氧传递均衡性与氧供给长期稳定性等等曝气技术性能如何, 完全是要取决于曝气终端设备的功能作用。终端设备是鼓风曝气技术的关键。

三、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技术

近年来,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应用程度更加深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将是未来的应用主流。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应采用自动化技术, 设中央控制室和现场控制站, 以一个冗余的100Mbps光纤工业以太网环网组成一个有线数据通信网络系统。现场控制站在现场进行工艺检测参数、设备运行工况信号的采集、检测和控制, 并通过该站的人机界面对设备运行操作, 同时向中央控制室进行实时传送。中央控制室可监视各现场站的全部运行信息, 在中央控制室可通过上位计算机控制现场设备的启动和停止。

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 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 又为经营管理服务, 为生产建设服务;采用成熟的技术, 兼顾未来的发展趋势, 及量力而行, 又适当超前, 留有发展余地;系统便于扩展, 以保护前期投资的有效性和后续投资的连续性;以节约成本为基本出发点, 建立一个运行可靠、满足公司实际需求的监控系统;系统操作简便、直观, 以利于各个层次的人员使用;确保系统可靠运行, 在关键部分应有安全和容错措施;系统从设计、器件、设备等的选型都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 保证系统具有开放性特点。

摘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实现污水处理的过程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连续、稳定、可靠、准确地工作, 对控制系统的设计有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分析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

关键词:城市污水,工程设计,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马小蕾:《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应用研究》, 长安大学, 2008年。

[2]张丽丽、徐得潜:《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优化的经济性判据》, 《山西建筑》, 2009年。

篇4: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关键词:公园绿地;技术规范;园林设计;园林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经常与园林规划设计人员交流沟通,发现规划设计人员中无论是毕业于对口的园林专业,还是相关的园艺、环艺专业;无论是驰骋沙场二十多年的“老将”,还是刚刚涉足职场的“新兵”,有不少人对园林技术规范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和熟练使用了。笔者曾多次请问几所高等学府的教授“为何不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规范的常识”,得到的答复竟然惊人的相似:“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此见解令人失语。业内人士常把本专业的技术规范通俗比喻为“游戏规则”,不懂“规则”,何以“游戏”!因此,本文尝试对《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1](图1,以下简称《规范》)的编制实施情况作概括性的剖析,以“解剖麻雀”的方式,让业内人士对园林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实施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

1《规范》编制目的及基本程序

1.1编制目的

城市公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面积规模较大的公园,在公园内容确定、功能区(景区)划分、园林空间组织、地形地貌处理、园林建筑布局、游览路线策划等问题的综合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变数,需要多方案比选后,寻找最佳的组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失。因此,将多方案比选寻找最佳组合的阶段定为规划阶段是合理的;政府部门为了公众利益,依靠专家的智慧,对此阶段实施有效控制。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3]都没有设定城市公园的规划阶段,更无具体的规范。这给广州市城市公园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核、审批等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据国标、行标的基本内容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台一部既符合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又得到政府部门、建设业主、规划设计单位、园林专家一致认同,并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评审、审核、审批等各个环节都适用的地方性技术规范。解决广州市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编制、评审、审核、审批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管理水平,正是编制《规范》的目的所在。

1.2 编制基本程序

《规范》编制分为申请立项、文本征求意见、《规范》预审报批、《规范》审批发布等四个主要阶段。

1.2.1申请立项阶段 为了使《规范》编制能顺利立项,笔者于2005年开始作前期调研,在草拟《公园规划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范》(主要内容修改后纳入《规范》附录)的基础上,先后对《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收集了国内外公园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总结归纳广州市15年公园规划设计管理的经验,于2008年草拟出《规范》初稿。再由规范起草牵头单位(广州市公园协会)提出《规范》编制立项申请,经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同意后报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批准后纳入2008年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制定计划。

根据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要求,《规范》编写小组与申请立项同时成立。鉴于《规范》属于技术操作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地方性技术规范,因此,要求编写小组成员绝大部分来自园林规划设计一线并工作十年以上的技术人员或长期从事公园规划设计管理工作的同志,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规范》编写主笔要求更高,应是熟悉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并具有丰富实践经历以及专业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专家。《规范》编写小组正是按照上述要求组建的(图2)。

1.2.2 《规范》征求意见阶段 《规范》初稿(申请立项时已由编写主笔草拟完成)按规范模板修改形成《规范》征求意见稿后,除了发给编写小组成员征求意见外,还由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发函向市建委、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民政局、市地震办、市绿委办、各区(县级市)园林行政管理部门、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及市、区主要公园等26个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编写小组对征询部门(单位)提出的74条意见进行认真研究,采纳了50%以上的意见,对没有采纳的意见都在《征求意见稿意见汇总处理表》中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1.2.3 《规范》预审报批阶段 由编写主笔根据反馈的正确意见对《规范》征求意见稿作认真修改后,经编写小组全体成员会议逐条审查、修改、完善,形成《规范》送审稿,并邀请专家进行预审,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形成《规范》报批稿。

1.2.4 《规范》审批发布阶段 《规范》报批稿报送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后,由该局组织专家审定批准后发布。

从上述严谨的《规范》编制流程中,可知《规范》集中了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设计单位专家智慧的结晶。

2《规范》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1 主要内容

《规范》主要是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地方标准《城市公园分类》等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建设部有关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广州市建设“和谐社会、宜居城市”的需要进行编制。

《规范》的主体部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总则、基本要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地形与竖向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种植设计、园林建筑及园林小品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等12章285条的内容,详细具体地规范了城市公园规划阶段与设计阶段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nlc202309032040

《规范》的附录A,规范了城市公园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等4个阶段的文件编制。

2.2 特点

2.2.1 在结构上把规划与设计分开规范 《规范》在内容结构上将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分开规范,并以附录的形式提出对城市公园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四个阶段文件编制深度的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以往相关技术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和《公园设计规范》)所没有的,使《规范》更符合省、市园林绿化法规的有关规定,既增强了《规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也提高了《规范》的协调性和适用性。

2.2.2 在内容上注重安全、生态、环保理念 《规范》在内容组织上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和“充实内容,量化要求”的原则,即把“保护原生态”“生物多样性”“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应急避难”等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规范条文中,并根据广州市现有公园完善建设的经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实完善规范内容,增加量化规范要求。这样既加强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也提高了《规范》的完整性和操作性。

2.2.3 在具体条款上注重可操作性 《规范》的内容比较全面、具体,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中有些内容是相关技术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和《公园设计规范》)尚未具体规范的。例如:

1)为了满足公园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城市环境空气湿度的需要,要求公园规划占一定用地比例的水体,并要求大面积宽阔的水体规划孤岛(图3),为鸟类和爬行类动物提供栖息地(《规范》6.3.5和6.3.5.1条)。

2)为了保证公园水体达到景观水的标准,提出公园水体的水源补给应使用经净化处理的地表水(雨水)、中水和地下水,要求公园水体应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图4)、养鱼等生物措施和利用高差使水体流动的物理措施,促进水体自净,确保水质达到景观水的标准(《规范》6.3.5.3、6.3.5.4条)。

3)为了实施植物多样性和使用乡土植物,促进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按公园的面积规范了植物种类数量,也规范了公园乡土植物数量占植物总数量的比例,还规范了公园多层混交配置的种植面积占公园绿化种植面积的比例(《规范》6.3.7.2~6.3.7.4条)。

4)为了使公园保持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维持城市地下水位的稳定,规范公园内不行机动车的园路和铺装场地(图5)必须作透水透气性设计(见规范8.1.6条)。

5)为了保证公园游客的安全,要求设有管理处(室)的公园设置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要求公园主要出入口的集散广场和游人集中活动的大型铺装场地以及经常举办展览活动的区域应设置独立性的防雷设施(图6)覆盖(《规范》6.3.12.5和6.3.13条)。

6)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公园应急避难的功能,要求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结合公园总体布局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图7)和相应设施(《规范》6.3.14~6.3.14.6条)。

7)为了适当社会发展和满足不同层面市民的需要,要求公园根据规模和游人量在主要出入口配套规划停车场并设自行车停放处;要求公园根据不同年龄的服务对象的活动及公园景观组织和管理的需要,结合公园现状条件合理确定各功能区的规模、布局和内容(《规范》6.3.9.11和6.3.3~6.3.3.4条)。

8)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公园男厕所小便器中设一个低位小便器,厕所洗手处设一个低位洗手盆;要求公园园椅和坐凳的构造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规范》10.3.2、10.3.4和10.11.1~10.11.3条)。

9)为了贯彻“节能环保”的原则,要求公园独立式厕所设计除了应充分考虑厕所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及园内其它建筑风格相协调和建筑平面布局及配套设施设计应符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4]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的有关规定外,建筑立面设计应满足自然通风、采光(图8)的要求(《规范》10.3.1、10.3.5条)。

3《规范》的主要作用

《规范》在第一章中规定:本规范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内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其文件编制、审查和审批[1]。

3.1编制指引

《规范》的发布实施使广州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编制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技术规范作为指引(图9);避免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的盲目性,提高规划设计编制的水平。

3.2评审标准

《规范》的发布实施使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业主和评审组织机构、评审专家在审查、评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文本、图纸时,具有一部适用的技术规范作为评审参考;有利于提高审查、评审工作的准确性。

3.3审批依据

《规范》的发布实施使广州城市公园规划管理部门在审核、审批规划案件时,具有一部适用的技术规范作为审批依据;有利于提高审核、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4协调准则

《规范》的发布实施使广州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有关的政府部门、建设业主、规划设计单位、园林专家在业务、技术沟通协调时,具有一个统一的准则(图10);有利于缩短规划设计编制、评审、审核、审批等环节的运行周期,提高行政效率。

4 《规范》实施情况及建议

《规范》作为指导广州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技术规范,自2009年发布至今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违反规范的公园建设时有发生[6]。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规范》的宣传和导向指引不足;二是规划设计评审、审批对《规范》的实施不力。笔者针对上述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强《规范》的宣传和导向指引

4.1.1 加强《规范》宣传力度 按理政府部门为了提高专业技术管理水平,不但要组织编制相关的技术规范,还应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推进技术规范的实施。因此,建议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安排专项资金印制《规范》文本,发送到广州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公园协会和市、区各公园等。以此提高《规范》实施部门和单位对《规范》的认知度,也为其使用查阅创造有利条件。

nlc202309032040

4.1.2加强《规范》实施导向指引 按理政府部门要推进技术规范的有效实施,应该做好导向指引工作。因此,建议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公园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并委托行业协会依据技术标准,开展城市公园环境质量等级评价活动[6]。以“行业评价”替代“部门评比”[7],以评价标准和评价活动为导向指引,推动《规范》的有效实施。

4.2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评审审批部门实施《规范》

4.2.1 依法理顺城市公园规划审批部门 按理政府部门的审批行为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建议广州市政府根据《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8]第十三条“城市公园、风景林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铁路沿线两侧、江河两岸、水库周围等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定,理顺城市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部门[9],为城市公园建设业主和规划设计单位创造良好的报批条件。

4.2.2 根据《规范》要求实施审批、评审工作 按理政府部门的技术审批要求应该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因此,建议广州市城市公园规划审批部门按《规范》要求实施审批工作。并要求组织城市公园设计方案评审的单位(协会)按《规范》要求实施评审工作。

5 结语

最近十年,广州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了《园林种植土》[10]、《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11]、《花坛布置技术规范》[12]、《屋顶绿化技术规范》[13]、《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种植养护技术规范》[14]、《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规范》[15]、《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16]、《城市公园分类》[17]、《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1]、《园林铺装工程(园路)施工验收规范》[18]等园林绿化系列技术规范,为实施园林绿化技术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今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本文“解剖麻雀”,现出《规范》实施的问题,相信其它园林绿化技术规范的实施过程也会存在同样的情况。笔者认为:要解决技术规范的实施问题,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2]国家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420-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S].

[3]国家建设部.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S].

[4]国家建设部.CJJ 14—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S].

[5]国家建设部.国家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

[6]李永雄.城市公园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构筑的探析.[J]中国园林,2013(4)63-66

[7]林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解读.[J]建设科技,2010(7)60-63

[8]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Z],2012(修正)

[9]李永雄,温墨缘.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与技术管理[J].中国园林,2010(9):82-84

[10]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06—2006园林种植土[S].

[11]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05—2006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S].

[12]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10—2007花坛布置技术规范[S].

[13]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11—2007屋顶绿化技术规范[S].

[14]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112--2007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种植养护技术规范[S].

[15]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13—2007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规范[S].

[16]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14—2007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和验收规范[S].

[17]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2007城市公园分类[S].

[18]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86—2010园林铺装工程(园路)施工验收规范[S].

篇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总 则

1.0.1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中占较大比例。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已成当务之急。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有必要统一技术规定,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

1.0.2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城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用地,公共广场用地与公共使用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规划与设计。1.0.3 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基本原则:

1.0.3.1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道路绿化,防护效果最佳,地面覆盖最好,景观层次丰富,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

1.0.3.2 为保证道路行车安全,对道路绿化提出两方面要求。

一、行车视线要求。

其一,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内侧的规定范围内种植的树木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通透,保证行车视距;其二,在弯道外侧的树木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行车视线。

二、行车净空要求。道路设计规定在各种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具体范围应根据道路交通设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

1.0.3.3 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空间有限,在其范围内除安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必不可少的交通用地外,还需安排许多市政公用设施,如地上架空线和地下各种管道、电缆等。道路绿化也需安排在这个空间里。绿化树木生长需要有一定的地上、地下生存空间,如得不到满足,树木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直接影响其形态和树龄,影响道路绿化所起的作用。因此,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道路绿化与交通、市政等设施的空间位置,使其各得其所,减少矛盾。

1.0.3.4 适地适树是指绿化要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

植物伴生是自然界中乔木、灌木、地被等多种植物相伴生长在一起的现象,形成植物群落景观。伴生植物生长分布的相互位置与各自的生态习性相适应。地上部分,植物树冠、茎叶分布的空间与光照、空气温度、湿度要求相一致,各得其所;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分布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互不影响。道路绿化为了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可以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但要符合植物伴生的生态习性要求。1.0.3.5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名木是指具有特别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树木及稀有、珍贵的树种。道路沿线的古树名木可依据《城市绿化条例》和地方法规或规定进行保护。

1.0.3.6道路绿化从建设开始到形成较好的绿化效果需十几年的时间。因此,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有长远观点,绿化树木不应经常更换、移植。同时,道路绿化建没的近期效果也应重视,使其尽快发挥功能作用。这就要求道路绿化远近期结合,互不影响。

2、术 语

本章术语是对本规范涉及的主要用词给予统一规定,以利于对本规范内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本规范对道路绿地的规定是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中确定的道路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其中属于广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为广场绿地,属于社会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地为停车场绿地,位于交通岛上的绿地为交通岛绿地,位于道路用地范围(道路红线以内范围)的绿地多为带状,故称为道路绿带。

道路绿带根据其布设位置又分为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行道树绿带常见有两种,一种是仅种植一排行道树,树下留有树池;另一种是行道树下成带状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形成复层种植的绿带。路侧绿带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因建筑线与道路红线重合,路侧绿带毗邻建筑布设;第二种是建筑退让红线后留出人行道,路侧绿带位于两条人行道之间。第三种是建筑退让红线后在道路红线外侧留出绿地,路侧绿带与道路红线外侧绿地结合。道路红线外侧绿地有街旁游园、宅旁绿地、公共建筑前绿地等,这些绿地虽不统计在道路绿化用地范畴内,但能加强道路的绿化效果。停车场绿地包括停车场周边绿地和在停车间隔带绿化。

道路绿地率的计算是采用简化方式,因道路绿地多以绿带分布在道路上,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道路总宽度的百分比近似道路绿地面积与道路总面积的百分比。计算时,对仅种植乔木的行道树绿带宽度按1.5m计;对乔水下成带状配置地被植物,宽度大于1.5m的行道树绿带按实际宽度计。园林景观路是位于城市重点路段,对道路沿线的景观环境要求较高,通过提高道路绿化水平,更好地体现城市绿化景观风貌。

道路绿地相关名词术语可参照图1道路绿地名称示意图。道路绿化规划

3.1 道路绿地率指标

3.1.1 道路绿化用地是城市道路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级别城市道路红线位置时,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和性质确定相应的绿地率,可保证道路的绿化用地,也可减少绿化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矛盾,提高道路绿化水平。

3.1.2 道路绿地率指标是通过在一些城市调研和参考有关规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依据是:(1)对我国的9个城市111条现状与规划道路的绿地率进行分析,其中: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28条,平均绿地率是27.3%;红线宽度为40一50m的道路58条;平均绿地率是25.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25条,平均绿地率是28.1%。(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道路绿地率为15%~30%。(3)《北京市绿化条例》规定道路绿地率是:主干路不低于30%,次干路不低于20%。(4)国外一些大城市绿化景观较好的道路,其绿地率为30%~40%。

本规范制定的道路绿地率不同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指标是因为将行道树绿带按1.5m宽度统计在绿带中。这样计算是考虑到行道树的实际占地需要,也是为了在统计中口径统一。另外,本规范只规定下限,不规定上限,不约束道路绿地向高标准发展。本规范根据道路性质提出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低于40%,是因为园林景观路对绿化要求高,需要用绿化来装饰街景,故此需要较多的绿地。此外,本规范考虑我国道路用地的实际情况,根据道路的红线宽度分档制定相应的绿地率,便于应用。大于50m宽度的道路一般为大城市的主干路,其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一,是因为主干路车流量大,交通污染严重,需要用绿化加以防护,因此需要较多的绿地;其二,主干路路幅较宽,有可能安排较多的绿化用地。小于40m宽度的道路,其性质、断面形式多样,绿地率的下限是20%,可以满足交通用地的需要与保证道路有基本的绿化用地。

3.2 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3.2.1 道路绿地布局

3.2.1.1 在道路绿带中,分车绿带所起的隔离防护和美化作用突出,分车带上种植乔木,可以配合行道树,更好地为非机动车道遮荫。1·5m宽的绿带是种植和养护乔木的最小宽度,故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的宽度不得小于1.5m。在2.5m宽度以上的分车绿带上进行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可以提高隔离防护作用。主干路交通污染严重,宜采用复层混交的绿化形式,所以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 2.5m。此外,考虑公共交通开辟港湾式停靠站也应有较宽的分车带。行道树种植和养护管理所需用地的最小宽度为1.5m,因此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3.2.1.2 主、次干路交通流量大,行人穿越不安全;噪声、废气和尘埃污染严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故不应在主、次干路的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上布置开放式绿地。3.2.1.3 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是指街旁游园、宅旁绿地、公共建筑前绿地、防护绿地等。路侧绿带与其他绿地结合,能加强道路绿化效果和绿化景观。3.2.1.5 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主要是指如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北方城市的东西向道路的南北两侧光照、温度、风速等条件差异较大,北侧的绿地条件较好;其二,濒临江、河、湖、海的道路,靠近水边一侧有较好的景观条件。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可以有利于植物生长,更好地发挥绿化景观效果及游憩功能。3。2.2 道路绿化景观规划

3.2.2.2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绿化风貌与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是道路绿化的重点,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体,贯穿于整个城市。因此,应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路和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色规划。园林景观路的绿化用地较多,具有较好的绿化条件,应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合理配置,以反映城市的绿化特点与绿化水平。主干路贯穿于整个城市,其绿化既应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绿化效果,·又应形成一种整体的景观基调。主干路绿地率较高,绿带较多,植物配置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特色。

3.2.2.2 同一条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在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较长,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持整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也得以丰富。

3.2.2.3 同一条路段上分布有多条绿带,各绿带的植物配置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也能较好地发挥绿化的隔离防护作用。

3.2.2.4 城市中绝大部分是建筑物、构筑物林立的人工环境,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在城市中是十分可贵的。城市道路毗邻自然环境,其绿化应不同于一般道路上的绿化,要结合自然环境,展示出自然风貌。3.3 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

3.3.1 城市道路环境受到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段的环境条件可能差异较大,选择的植物首先要适应栽植地的环境条件,使之能生长健壮,绿化效果稳定。其次,在满足首要条件的情况下,宜优先选用一些能够体现城市绿化风貌的树种,更好发挥道路绿化的美化作用。3.3.2 落叶乔木在冬季可以减少对阳光的遮挡,提高地面温度,在北方寒冷地区可使地面冰雪尽快融化。

3.3.3 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是指行道树的落果不致砸伤树下行人和污染行人衣物。道路绿带设计 4.1 分车绿带设计

4.1.1 分车绿带靠近机动车道,其绿化应形成良好的行车视野环境。分车绿带绿化形式简洁、树木整齐一致,使驾驶员容易辨别穿行道路的行人,可减少驾驶员视觉疲劳。相反,植物配置繁乱,变化过多,容易干扰驾驶员视线,尤其在雨天、雾天影响更大。分车带上种植的乔木,其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的规定,主要是从交通安全和树木的种植养护两方面考虑。

4.1.2 在中间分车绿带上合理配置灌木、灌木球、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境。具体数据引自《环境绿地》一书。4.1.3 分车绿带距交通污染源最近,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噪声的效果最佳。两侧分车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庇护作用。因此,两侧分车带宽度在1.5m以上时,应种植乔木,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道路两侧的乔木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是避免形成绿化“隧道”,有利于汽车尾气及时向上扩散,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道路环境。4.1.4 分车绿带端部采取通透式栽植,是为穿越道路的行人或并人的车辆容易看到过往车辆,以利行人、车辆安全。具体执行时,其端部范围应依据道路交通相关数据确定。

4.2行道树绿带设计

4.2.1 行道树绿带绿化主要是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庇荫,种植行道树可以较好地起到庇荫作用。在人行道较宽、行人不多或绿带有隔离防护设施的路段,行道树下可以种植灌木和地被植物,减少土壤裸露,形成连续不断的绿化带,提高防护功能,加强绿化景观效果。当行道树绿带只能种植行道树时,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的路面材料铺装,利于渗水通气,改善土壤条件,保证行道树生长,同时也不妨碍行人行走。

4.2.2 行道树种植株距不小于4m,是使行道树树冠有一定的分布空间,有必要的营养面积,保证其正常生长,同时也是便于消防、急救、抢险等车辆在必要时穿行。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小于0.75m,是利于行道树的栽植和养护管理,也是为了树木根系的均衡分布、防止倒伏。

篇6:城市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53 124号文件《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要求,由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会同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及新疆时代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编制而成的。

???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多年的油田采出水处理工程设计经验,吸收了近年来全国各油田油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技术科研成果和生产管理经验,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多个油田进行了现场调研,多次组织会议研究、讨论,反复推敲,最终经审查定稿。

???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分委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康路6号,邮政编码:16371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 主编单位: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 ??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

???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新疆时代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陈忠喜?王克远?马文铁?杨清民?杨燕平?? ?孙绳昆?潘新建?高?潮?赵永军?舒志明 ??? 李英嫒?程继顺?夏福军?古文革?徐洪君 ??? 唐述山?杜树彬?王小林?杜凯秋?任彦中 ??? 何玉辉?刘庆峰?张?忠?李艳杰?刘洪友 ??? 张铁树?何文波?张国兴?于艳梅?王会军 ??? 马占全?张荣兰?张晓东?张?建?裴?红 ??? 夏?政?周正坤?祝?威?洪?海?郭志强 ??? 高金庆?罗春林

附录A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表A 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间距

建(构)筑物最小水平间距(m)建(构)筑物墙壁外缘或突出部分外缘有门窗3.0无门窗1.5场区道路1.0人行道路外缘0.5场区围墙(中心线)1.0照明或电信杆柱(中心)1.0电缆桥架0.5避雷针杆、塔根部外缘3.0立式罐1.6注:1 表中尺寸均自管架、管墩及管道最突出部分算起。道路为城市型时,自路面外缘算起;道路为公路型时,自路肩外缘算起。

???2 架空管道与立式罐之间的距离,是指立式罐与其圆周切线平行的架空管道管壁的距离。

附录B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之间平行的最小间距 表B 站内埋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之间平行的最小间距 建(构)筑物名称通信电缆及35kV以下直埋电力电缆(m)管架基础(或管墩)外缘(m)电杆中心线(m)建筑物基础外缘(m)道路路面或路边石外缘(m)边沟外缘(m)管道名称污油管道2.01.51.52.01.51.0污水管道2.01.51.52.01.51.0压缩空气管道1.01.01.01.51.01.0热力管道2.01.51.01.51.01.0消防水管道1.01.01.01.51.01.0清水管道1.01.01.01.51.01.0加药管道1.01.01.01.51.01.0注:1 表中所列净距应自管壁或保护设施外缘算起。

管道埋深大于邻近建(构)筑物的基础埋深时,应采用土壤安息角校正表所列数值。3 有可靠根据或措施时,可减少表中所列数值。

附录C 过滤器滤料、垫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表C-1 核桃壳过滤器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序号名称粒径规格(mm)填装厚度(mm)1核桃壳滤层0.6~1.21200~1400表C-2 纤维球过滤器滤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序号名称粒径规格(mm)填装厚度(mm)1纤维球滤层30±51000~1200表C-3 重力单阀过滤器滤料、垫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序号名称粒径规格(mm)填装厚度(mm)1石英砂滤层0.5~1.2700~8002砾石垫料层1~2503砾石垫料层2~41004砾石垫料层4~81005砾石垫料层8~161006砾石垫料层16~32200注:采用滤头配水(气)系统时,垫料层可采用粒径为2~4mm的粗砂,其厚度宜为50~100mm。表C-4 石英砂压力过滤器滤料、垫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序号名称粒径规格(mm)填装厚度(mm)1石英砂滤层0.5~1.2700~8002砾石垫料层1~21003砾石垫料层2~41004砾石垫料层4~81005砾石垫料层8~161006砾石垫料层16~322007砾石垫料层32~64至配水管管顶上面100表C-5 双层压力过滤器滤料、垫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序号名称一次滤料规格(mm)二次滤料规格(mm)填装厚度(mm)1石英砂滤层0.8~1.20.5~0.8400~6002磁铁矿滤层0.4~0.80.25~0.5400~2003磁铁矿垫料层0.8~1.20.5~1.0504磁铁矿垫料层1~21~21005磁铁矿垫料层2~42~41006磁铁矿垫料层4~84~81007砾石垫料层8~168~161008砾石垫料层16~3216~322009砾石垫料层32~6432~64至配水管管顶上面100 附录D 埋地通信电缆与地下管道、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表D 埋地通信电缆与地下管道、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地下管道及建筑物最小水平净距(m)最小垂直净距(m)电缆管道直埋电缆电缆管道直埋电缆给水管道75~150mm 200~400mm >400mm0.5 1.0 2.00.5 1.0 1.50.15 0.15 0.150.5 0.5 0.5天然(煤)气管道压力≤0.3MPa 0.3MPa<压力≤O.8MPa1.0 2.O1.0 1.O0.15① 0.15①0.5 O.5电力线35kV以下电力电缆 1OkV及以下电力线电杆0.5②

1.00.5②0.5②0.5②建筑物散水边缘 无散水时 基础? 1.5 ?0.5 1.0 0.6——绿化高大树木 小型绿化树1.5 1.0———地下管道及建筑物最小水平净距(m)最小垂直净距(m)电缆管道直埋电缆电缆管道直埋电缆输油管道—2.0—0.5热力管道1.02.00.250.5排水管道1.01.00.150.5道路边石1.0———排水沟—0.8—0.5广播线—0.1——注:①交越处2m内天然(煤)气管道不得有接口,否则电缆及电缆管道应加包封。

???②电力电缆加有保护套管时,净距可减至0.15m。

附录E 通信架空线路与其他设备或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

?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3油田采出水处理后主要是用于回注到地下油层,其他用途目前主要是指稠油油田采出水处理后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当采出水经处理后用于其他用途或排放时,对以原油及悬浮固体为主的预处理(以下简称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4各油田产生采出水的时间不同,有的油田开发初期不含水,有的油田因初期水量小而用于掺水或拉运至其他采出水处理站处理时,采出水处理工程可以缓建。2 术语

本章所列术语,其定义及范围,仅适用于本规范。

本章所列术语,大多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工程建设基本术语》SYJ 4039和现行国家标准《给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 125的名词解释确定的,并结合油田采出水处理生产发展的实际做了适当完善和补充。

2.0.9采出水处理站外部来水是指原油脱水系统来水、洗井废水回收水、分建采出水深度处理站反冲洗排水回收水等。不包括采出水处理站内部回收水,如反冲洗排水、污泥浓缩上清液、污泥脱水机滤液的回收水等。2.0.13、2.0.14 除油罐和沉降罐是利用介质的密度差进行重力沉降分离的处理构筑物,因此同属一种类型,以去除水中原油为主要目的,习惯上称作“除油罐”。事实上采出水中不仅含有原油,也含有较多的悬浮固体,悬浮固体的去除远比去除原油困难得多,油田注水水质标准对悬浮固体的要求也比对原油的要求严格。在沉降分离构筑物中只提出“除油罐”这一术语,不符合采出水处理的实际情况。本规范提出“沉降罐”这一术语,是为了适应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要求,它本可代替“除油罐”这一术语,但考虑到“除油罐”这一术语在油田使用多年,在采用两级沉降分离构筑物的处理流程中,第一级往往是主要去除水中原油,所以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本规范保留“除油罐”这一术语,并对该术语进行重新定义。

除油罐或沉降罐有立式和卧式两类,卧式多为压力式。2.0.16回收水罐(池)主要是接收储存过滤器反冲洗排水的构筑物,也可接收储存其他构筑物能够进入的自流排水,如检修时构筑物的放空排水等。3 基本规定

3.0.1采出水处理工程是油田地面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原水来源主要是原油脱水,其次是洗井废水和其他污水。因此采出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必须与原油脱水工程相适应。建设规模适应期宜为10年以上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油气田地面建设规划设计规范》SY 0049的规定,并与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相一致。采出水处理工程建设最终规模应以“油田地面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是否分期建设,应根据油田生产过程中原油综合含水率的上升情况,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确定。

3.0.2采出水处理工程设计,应适应油田开发的要求,积极慎重地采用经过试验和验证的、行之有效的先进工艺、设备和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根据采出水性质、注水水质标准和油田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出水处理工艺。

3.0.3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规定的,但各油田可根据采出水水质特性、集输工艺及生产管理情况制订相应的指标。

3.0.4处理后用于油田注水,水质必须达到注水标准,以利油层保护。若用于其他目的时,如稠油油田采出水处理后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或采出水处理后排放等,则应符合相应的后续处理工艺对预处理水质要求。

3.0.5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减少采出水的乳化程度,并节省动力。洗井废水的杂质含量很高,直接输入流程会对采出水处理系统的冲击太大,影响净化水的水质,所以洗井废水宜设置适当的预处理设施,经预处理后输至调储罐或除油罐(或沉降罐)前。

3.0.6油田采出水原水供给一般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在水量(水量时变化系数大于1.15)或水质的较大波动上,经常造成采出水处理站水质达标困难,通过调节原水水量或水质的波动,使之平稳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不仅可以减小采出水处理站建设工程量,还能提高处理后水质的合格率。在原水水质、水量波动不大,且采用重力式沉降罐(或除油罐)分离或原油脱水站有污水沉降罐时,可不设调储设施。

3.0.7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准确地了解采出水处理站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而评价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为生产管理提供便利。当原水来源或净化水用户大于1处时,应单独设置计量设施;也可在处理流程中间各段出口设置计量设施,以利于检测中间各段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效果。3.0.8防爆分区划分应执行国家现行标准《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安装区域一级、0区、1区和2区区域划分推荐做法》SY/T 6671的有关规定。防爆要求应执行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及规定。

根据各油田多年经验,采出水处理站的某些场所有油气聚集,如沉降罐阀组间、除油罐阀组间、气浮机(池)厂房(气浮机在室内)及操作间(气浮机在室外)、污油罐阀组间、污油泵房、天然气调压间等场所的用电设备应防爆。对于采用天然气密闭流程,当滤罐的排气口设在室内时,室内的用电设备应防爆。

3.0.9流程的灵活性将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主要处理构筑物(如沉降罐、除油罐等)的数量不宜少于2座,当需要检修或清洗时,可分别进行,不致造成全站停产。但对处理量小、采出水全部水量能调至邻近站或本站内设置有事故罐(池),在构筑物检修时造成全站停产或部分停产,避免污水外排污染环境,此时可设1座,但事故罐(池)的容积应满足停产检修期间储存水量的要求。

在检修动火时,油田上曾多次发生过由于隔断措施不利,造成沉降罐着火、伤人事故。现行检修隔断措施大多采用在构筑物进口、出口管道和溢流管道上加盲板的做法。应该特别提醒的是,仅仅关闭构筑物上的有关阀门起不到隔断作用,因为经过一段时间韵使用,阀门大多数关闭不严。?? ??3 站与站之间的原水用管道连通,可以调节处理站之间的水量不平衡。同时一旦某站发生事故或维修,采出水原水可部分或全部调至其他站处理,做到不外排、不污染环境。3.0.10采出水处理站易产生污泥的构筑物有调储罐、沉降罐、除油罐、气浮机(池)、污水回收罐(池)等。

污泥对采出水处理系统的危害很大,如果不排泥,会恶化水质,降低处理效率,净化水中悬浮固体含量很难达到注水水质标准。

3.0.11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根据处理后去向不同(主要包括回注油层、稠油采出水处理后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预处理和处理后达标外排预处理等),采用的处理方式及工艺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及工艺,都应根据原水的特性以及净化水的水质要求,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对比确定。在确保采出水处理后水质的条件下,应尽量简化处理流程。

采出水用于回注的处理工艺,主要是指将原水经处理后达到油田注水水质标准的构筑物及其系统,根据回注油层的渗透率不同,所采用的沉降或离心分离及过滤级数也不同。油田常用的沉降或离心分离构筑物有沉降罐、除油罐、气浮机(池)、水力旋流器等,过滤构筑物有石英砂过滤器、多层滤料过滤器(石英砂磁铁矿双层滤料过滤器、海绿石磁铁矿双层滤料过滤器等)、核桃壳过滤器、改性纤维球过滤器等。

3.0.12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编写的《低产油田地面工程规划设计若干技术规定》中对低产油田的定义如下:“油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低于50×10-3μm2、平均单井产量低于10t/d的油田;产能建设规模小于30×104t/a的油田”。

低产油田一般均实行滚动开发,其工程适应期比一般油田短,大部分油田的产能建设工程不到5年就要调整改造。因此,低产油田采出水处理工程设计,应结合实际,打破传统界限,尽量简化工艺,缩短流程,降低工程投箕和生产成本。

3.0.13 本条是针对国内沙漠油田的气候、环境、管理等特点,结合国内沙漠油田的运行经验制定的。3.0.14

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油田的开发,一般采用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方式开采,稠油采出液一般采用热化学重力沉降脱水工艺,因此污水处理站原水温度较高(稠油脱出水温度在50~65℃之间,特稠油和超稠油脱出水温度在70~90℃之间),具有较高的热能利用价值。另外,蒸汽发生器用水量很大,国内外已有成熟的采出水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工艺。因此,稠油采出水应首先考虑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不但可以实现污水的循环使用,还可以充分利用稠油采出水的热能,节约蒸汽发生器燃料消耗。

稠油特别是特稠油和超稠油黏度和密度很大,油水密度差很小,乳化严重。在处理过程中,污油是上浮还是下沉,应根据投加化学药剂种类和处理工艺确定。另外污油黏在处理设备和管道内壁上很难脱落,所以在选择处理工艺和设备时要充分注意,特别是污油的收集,要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如果净化水是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应注意污水系统的保温;如果净化水是用于注水或外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热能综合利用。

由于稠油采出水处理系统分离出的污油含杂质较多,如果直接回到原油脱水系统,对原油脱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大。根据辽河油田原油脱水运行要求,稠油采出水处理系统分离出的污油宜单独处理。’

在稠油采出水回用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工艺中,预处理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调储、沉降分离和过滤)按本规范执行,深度处理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软化、除硅以及后处理)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稠油油田采出水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设计规范》SY/T 0097的有关规定执行。

3.0.15滩海陆采油田由于地处滩海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例如:空气湿度大、含盐量高、腐蚀性强,风大,易受海浪影响,人员逃生困难。所以为保证安全生产,站内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衣等,配备数量可以参考国家现行标准《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安全规程》SY/T 6631—2005;同时对设备、阀门、管件、仪表及各种材料提出适应恶劣环境的要求,即在使用中无安全隐患,保证适当的使用寿命。由于滩海陆采油田采出水处理站标准较陆上油田高,投资大,为节省投资,提出尽量依托陆上油田已有设施的要求。4 处理站总体设计

4.1 设计规模及水量计算

4.1.2 Q4中不包含回收的场区初期雨水量。场区初期雨水如要回收宜单独处理。

4.1.3根据式(4.1.3),n值越大,Qx越小,参与运行的构筑物增加的水量越少,连通管道管径的增加量越小,水质达标保证率越高,但工程投资增加越多,需要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有条件向其他采出水处理站调水的处理站,校核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 式中Qd——脱水系统向其他采出水处理站调出的水量(m3/h)。

洗井废水也可送至其他站处理,此时设计计算水量按下式计算:

Qs=kQ1+Q3+Q4???(2)

但在检修时向外调水或洗井水送至其他站处理的条件在设计时必须预先确定。4.2 站址选择

4.2.1站址的选择,在整个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站址选择不当,将会造成生产运行长期不合理。采出水处理站的建设应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必须根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油田地面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所在地区的城镇规划,进行站址选择工作,同时要兼顾外部管道的走向。

4.2.4采出水处理站与原油脱水站或注水站联合建设,组成联合站,是各油田普遍采用的一种布站方式。其优点是工艺衔接紧凑,生产管理集中,公用设施共用,从而节省投资,节约能源,减少占地。

4.2.6站址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外部系统条件,尽量靠近水源、电源、热源、公路,应做好优化比较,确定一个技术经济合理的站址。4.3 站场平面与竖向布置 4.3.2本条土地面积有效利用率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中11.3.2条的规定确定的。

4.3.3对生产设施的布置除应和工艺流程相一致外,还应考虑物料流向、生产管理、安全防火、设备维修等因素,应尽量避免管网多次交叉、物料多次往返流动,应充分利用压能和热能,避免重复增压和重复加热。辅助生产设施应靠近站场出入口布置,如仪表值班室、值班休息室等生产、生活人员集中的建筑物等,可避免生产、生活人员进入生产区影响生产区的安全。为了减少占地、降低投资,集中处理站的布置也可打破专业界限,对同类设备进行联合布置,如含油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污油回收罐可以同脱水工艺中的事故油罐布置在同一个防火堤内。

4.3.4变电室的布置应考虑进出线方便。靠近站内主要用电负荷可节省电缆,减少功率损耗。站场内的变电室布置在场区一侧,可以减少站场用地,并有利于安全生产。4.3.5本条文说明的是道路的设计原则,具体要求见本规范10.8。

另外,采出水处理站药剂投加品种多,投加量大,运送药剂的车辆进、出站次数多,道路设计时应考虑药剂运输的问题。污泥作为采出水处理过程的副产物,站内很难消化处理,一般需要外运处置。为方便药剂、污泥的拉运,站内宜设药剂、污泥拉运专用道。

4.3.6设置围墙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和便于生产管理。对于规模很小,站场周围人烟稀少的处理站可不设围墙。围墙的高度2.2m是一般站场的常用值,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加高或降低围墙高度。

4.3.7有组织的排水方式主要有明沟和暗沟(管)。明沟排水卫生条件差、占地多,但投资省,易于清扫维修。暗沟(管)则相反,其投资大,但清扫维修次数少,比较卫生、美观,占地少,便于穿越通行。对于年降雨量小于200mm的干旱地区,降水很快蒸发或渗入地下,因而不需要设地面排水系统。4.3.8

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特点是大孔隙、湿陷,竖向设计时防止湿陷的主要办法是保持必须的地面坡度,不使场地积水,坡度不小于0.5%;存放液体和排放雨水的构筑物,应采用防渗结构和防水材料。站场出现两种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时,禁止在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上布置同一建(构)筑物,但为联系用的道路除外。

岩石地基地区:尽量减少挖方,以降低工程难度,宜采用重点式阶梯布置方式。路槽开挖宜与场地平土同时进行,近远期基槽宜同时开挖。软土地区:沿江、河、湖、海等水边围堤建设的站场,地基多为淤泥质沉积黏土,压缩性高,含水量大,该地区的蒸发量往往大于降水量,表层土比下层强度高,不宜挖方。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挖方会造成基础防水费用增加,对地下构筑物不利,需要加大基础的重量以克服浮力。

盐渍土地区:盐渍土在干燥状态下为强度比较高的结晶体,遇水时盐晶溶解,强度很低,压缩性强,吸水后,由于地表蒸发快,常有一层盐霜或盐壳,厚度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盐渍土在吸水前后的工程性质差别大,缺乏稳定性,不能直接在上面做基础;盐渍土对混凝土和金属材料具有腐蚀性,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腐蚀地基。盐渍土地区的基础应作防腐处理,一方面防止地下水渗透腐蚀,另一方面要防止管道泄漏腐蚀。采用自然排水的场地设计坡度不宜小于0.5%。

4.3.11充分利用地形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能耗、节省投资。4.4 站内管道布置

4.4.1这是管道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管道是采出水处理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处理站内总图设计中,特别是规模较大、工艺较复杂的站,应结合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统一考虑各种管道的走向,使其满足生产需要、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站内管道综合布置不只是考虑平面布置,同时还应考虑竖向布置及站容美观。4.4.2站内管道的敷设一般有三种形式:埋地、地上(架空或管墩)及管沟。采用何种敷设方式,应根据条文中提出的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

如果场区地下水位较高(随季节波动),管道埋地将使金属管道经常处于地下水的浸泡之中,增加管道外腐蚀机会和程度。施工时也需采取降水措施,增加施工费用。

管道埋地敷设需开挖沟槽,如工程地质条件差,为防止沟槽壁塌方,需放坡扩大开挖面,增加场区面积,增加工程投资。

“水力高程”是指各构筑物(罐或池)的设计自由水面或测压管(对压力构筑物而言)水面标高,组成工艺流程的一些构筑物,如调储罐、沉降罐、气浮机(池)、污油罐、回收水罐(池)、缓冲罐(池)等,是采用罐还是采用池(一般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水力高程条件如何,直接影响管道敷设方式。地上钢制矩形池或混凝土池将因受力条件不利,而增加工程投资。

地上管道维护管理比埋地管道方便。

综上所述,在各构筑物水力高程条件允许时,主要工艺及热力管道宜地上敷设。

供水管道属于压力管道,地上敷设时,因水温低需防冻,若伴热保温,会使水温升高引起水质改变,不利于使用。自流排水管道,因收集器的标高低,管中水流靠管底坡度流动,地上敷设易冻堵等,应埋地敷设。加药管道管沟敷设比埋地敷设维修方便。

另外,场区仪表、电信、供配电电缆应尽量随工艺管道地上 4.4.5本条是对地上管道安装高度的要求:

规定架空管道管底标高不宜小于2.2m是考虑操作人员便于通行,管墩敷设时管底距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3m是考虑维修方便。

当管廊带下面有泵或设备时,主要是考虑便于操作,管底距地面高度一般不小于3.5m。但在管廊带下部的设备较高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以满足设备检修及日常操作为准。管道与设备之间,应有必要的净空。

4.4.6道路垂直净距不宜小于5.5m,是考虑大型消防车通过以及处理站内大型设备(如滤罐)整体运输的需要。有大件运输要求的道路,其垂直净距应为车辆装载大件设备后的最大高度另加安全高度。安全高度要视物件放置的稳定程度、行驶车辆的悬挂装置等确定。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规定的安全高度为0.5~1.0m。4.5 水质稳定

4.5.1对于高矿化度的采出水,氧是造成腐蚀的一个重要因素。氧会急剧加速腐蚀,在有硫化氢存在的采出水系统中,氧又加剧了硫化物引起的腐蚀。氧是极强的阴极去极剂,这使阳极的铁失去电子变成Fe2+,与OH-结合而成为Fe(OH)2,并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下造成较强的氧浓差电池腐蚀。由金属腐蚀理论可知,随着采出水pH值的降低,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增加,金属腐蚀过程中氢离子去极化的阴极反应增强,使碳钢表面生成对氧化性保护膜的倾向减小,故使水体对碳钢的腐蚀性随其pH值的降低而增加。

据资料介绍,在高矿化度的采出水中,如果溶解氧从0.02mg/L增加到0.065mg/L,其腐蚀速度增加5倍;如果达到1.90mg/L,其腐蚀速度则增加20倍。

如中原油田采出水,矿化度9×104~14×104mg/L,pH值5.5~6.0,同时含有CO。和H2S等气体,在流程未密闭之前,腐蚀情况十分严重,均匀腐蚀率一般在0.5~O.762mm/a,点蚀率高达5.6mm/a。文一联采出水处理站投产8个月,缓冲罐及工艺管道即出现穿孔,有的部位重复穿孔,最严重的一周穿孔三次,最大穿孔面积2cm2。注水泵叶轮使用最短的时间为15d,一年换一次泵。该站1979年建设,在1985年拆除。

胜利油田也属高矿化度水,因溶解氧的存在导致腐蚀很严重,辛一联投产后6个月,站内管线开始穿孔,以后平均每10d穿孔一次,污水泵运行3个月,叶轮、口环等就腐蚀得残缺不全。

1982年中原油田用天然气对文一联采出水处理站的开式构筑物进行密闭隔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密闭后,沉降罐出水的溶解氧含量由密闭前的2~4mg/L降至0.05mg/L以下,滤后水溶解氧降至0~0.03mg/L,滤后挂片腐蚀率由原来的0.5~0.762mm/a下降至0.125mm/a。4.5.2

采用天然气密闭系统,曾在油田发生过安全问题。自力式调节阀调压系统排放的天然气会污染环境,同时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因此本规范推荐优先采用氮气作为密闭气体。采用天然气密闭时宜用干气,在北方天然气管道如果有水,易冻结,给密闭工作带来影响,严重时可能引发事故。

天然气、氮气等的流程密闭,不是简单地在常压罐内的液面上通入气体,而是要求气体隔层必须随液位变化而变化,以保持规定的压力范围。常压罐顶的设计压力一般为-490.5~1962Pa(-50~200mmH2O),密闭气体的运行压力严禁超过此值。这就要求有一套完善的调压系统,一般在气源充足时,利用调压阀并辅以仪表控制进行调压。利用调压阀调节时,一般分二级调压,如天然气由干气(或湿气)管道引入采出水处理站设调压阀(第一级),第二级调压为在密闭罐进气、排气管道采用自力式调节阀,通过对罐内气相空间补气、排气,保持气相空间的运行压力在设定范围。没定范围为588.6~1471.5Pa(60~150mmH20)。另一类调压是采用低压气柜。调压阀调压的优点是设备仪表少,气体管径小,工艺简单;缺点是向大气排放天然气,安全性能差。低压气柜与密闭常压罐气相空间连通,由其补气和接受排气。低压气柜调压系统优点是不向系统外排气,安全性高,不污染环境;缺点是气柜加工精度高,投资高。总之,选用何种调压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安全、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天然气密闭流程中要注意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否则易引起爆炸。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遇到这种混合物的,可是当罐充气时很可能产生上述爆炸性混合物。在投产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在向密闭罐引入天然气前,先不使用调压装置来置换空气。为了尽可能彻底置换空气,各罐的空气排出口应与天然气进口对称布置,并采用最大距离。

罐顶的耐压等级一般是-490.5~1962Pa(-50~200mmH20)。

呼吸阀为一级保护,调压范围可定为-294.3~1667.7Pa(-30~170mmH2O);安全阀为二级保护,压力限值可定为1863.9Pa(190mmH2O)。

在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密闭的常压罐与大气相通的管道,如溢流管道和排油管道等设置水封,是为了保证系统正常密闭,避免气相空间气体泄漏,影响正常生产或发生事故。同时,水封装置应设置液面指示及补水设施。

天然气管道不能积水,主要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特别是寒冷地区,管道内积水结冰,可能引发恶性事故。

密闭系统对于处理过程的自动保护意义十分重要,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工艺参数异常,就可能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如当缓冲罐内液位过低时,水泵可能吸入天然气,发生爆炸危险,因此,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信号联锁自动保护系统。

4.5.3由于油层对注入水的排异性,注水势必对油层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其常见类型有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等。由于pH值低而引起严重腐蚀时,投加碱性药剂调高pH值,可能会导致油层碱敏性伤害。碱敏性伤害机理主要是指碱性工作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岩石或储层液体接触,诱发黏土微结构失稳,有助于分散、运移发生,其次是OH-所带来的沉淀,造成渗透率下降损害地层。所以要求采用调节pH值工艺时应首先对注入区块地层做岩心碱敏性试验,确定注入水临界pH值,以降低对油层的伤害。

加碱性药剂提高pH值的主要目的是减缓腐蚀、沉淀盐垢、净化水质;其次是改变水质环境,有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该方法与采出水药剂软化处理工艺相近,但并非希望盐垢更多的析出,因为Ca2+、Mg2+在采出水中,并不阻碍回注,但是与C032-、OH-生成沉淀物会增加排污量和污泥处置的困难。大量污泥出现,又无妥善处置污泥办法,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所以要求筛选出的pH值调节药剂需与混凝剂、絮凝剂配伍性能好,产生的沉淀物量最少,易投加。5 处理构筑物及设备 5.1 调储罐

5.1.1水量变化是由脱水系统水量变化引起的。应积累已建站脱水系统来水水量变化资料绘出时变化曲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变化曲线(调储罐出水为一日内的平均小时流量)为计算提供依据。2~4h设计计算水量是各油田采出水处理站设计多年积累的经验数据,供缺少实测资料时选取。

5.1.3因为采出水在调储罐内有效停留时间一般为2~4h,原油会在罐内顶部累积,因此应定期收油,设加热设施可以保持原油冬季良好的流动性,便于收油。同时调储罐底部污泥需定期排出,防止污泥占用调储容积及恶化水质。

调储罐防火要求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有关污水沉降罐的相关规定执行。5.2 除油罐及沉降罐

5.2.1本条给出常压立式沉降罐及除油罐的设计参数参考值,其中,水驱采出水技术参数是根据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大庆油田等油田多年应用经验及效果而确定的,聚合物驱采出水技术参数是根据大庆油田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经验及效果确定的。稠油采出水技术参数是根据辽河、新疆油田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经验及效果确定的。当采用两级沉降分离时,除油罐应设在沉降罐前。

5.2.4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中6.4.1条规定:“沉降罐顶部积油厚度不应超过0.8m。”。

5.2.6目前常用的排泥技术主要有静压穿孔管和负压吸泥盘等,各种排泥方式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5.3 气浮机(池)5.3.1气浮机是利用向水中均匀加入微小气泡携带原油及悬浮固体细小颗粒加快上浮速度的原理实现油、水和悬浮固体快速分离的设备,对原油及悬浮固体颗粒小、乳化程度高及油水密度差小的采出水处理较其他沉降分离构筑物具有明显的优势。5.3.2气浮机有多种类型:

主要区别在于加气、布气方式不同而导致结构、加气、布气系统各异,产生的气泡颗粒直径及均匀性有差别,能耗、管理及维护方便与否也不同。因此,根据采出水的性质,选择何种类型的气浮机(池),应通过试验,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气浮机(池)的气源,有空气、天然气和氮气等。高矿化度污水中含有溶解氧而导致严重腐蚀时,不宜用空气做气源;用天然气做气源,应注意安全及环保问题;用氮气做气源,系统投资较高。选择何种气源,应根据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3.3本条是考虑当需要检修时可分别进行,不致造成全站停产,但各油田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如允许间断运行,也可以设置1座。

5.3.4选用气浮机(池)处理采出水时,应使用适合于所处理采出水性质的有效药剂。不用药剂或药剂选用不当,气浮的除油效率很低(根据大庆油田的经验,不加药剂,气浮的除油效率只有20%~30%;而使用高效适用药剂,可使气浮的除油效率达到90%以上)。

5.3.5根据各油田多年实际经验,气浮机(池)由于停留时间短,缓冲容积小,抗冲击性负荷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气浮前,宜设置调储罐或除油罐。根据国内外油田多年应用经验,气浮机(池)适宜于含油量小于300mg/L且原油颗粒直径小的采出水处理。5.4 水力旋流器

5.4.1水力旋流器的功能是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在与气浮机(池)、沉降罐等配合使用时,水力旋流器应放在气浮机(池)、沉降罐前。

5.4.2水力旋流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世,与除油罐相比,在相同处理量的条件下,其优点为:占地面积小;重量轻;流程简短,易于密闭。其缺点为:原水乳化程度高时处理效果差;能耗高;对悬浮固体去除效果差。

采出水水质特性直接影响到旋流器的处理效果,因此在采用旋流器处理采出水时,应先进行采出水水质特性试验,然后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旋流管的结构和单根处理量,最后确定单台旋流器的处理量及适应处理水量变化的组合方式。

5.4.4本条对提升泵类型的推荐是为了避免对采出水的激烈搅拌而导致油滴破碎,增加分离难度。5.5 过滤器

5.5.1油田采出水处理中采用的过滤器类型较多,根据承压能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力式过滤器、压力式过滤器;按填装的滤料分,有单层滤料过滤器、双层滤料过滤器(石英砂+磁铁矿或海绿石+磁铁矿)、多层滤料过滤器(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核桃壳过滤器和改性纤维球过滤器等。重力式过滤器(如单阀滤罐)单台处理量大,同等设计规模的采出水处理站,使用台数少,适合设计规模大的处理站使用;与除油罐(或沉降罐)配合使用,可利用位差进行重力过滤,既节能又不增加采出水的乳化程度,但对含聚合物或胶质含量高的采出水,由于工作水头和反冲洗水头低,工作周期短,不宜采用。

压力式过滤器由于过滤及反冲洗时采用泵增压,工作水头及反冲洗水头高,对含聚合物的采出水处理适应能力强,近年大庆油田的含聚污水处理站,已建重力式过滤器已改为压力式过滤器。但受罐直径限制(dmax=4.Om),同等规模的处理站与重力过滤器相比台数多,投资高,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处理站选用。填装各种不同滤料的过滤器各有特点,各油田已有丰富的使用经验。

近年来,油田深度处理工艺应用的精细过滤器比较多,选用时应按具体情况,根据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5.5.3过滤器的设计滤速是按一台过滤器反冲洗或检修时,其余过滤器承担全部水量的情况确定的。

5.5.4改性纤维球过滤器在开始过滤时必须压紧,表中所列滤速为压紧后正常过滤的滤速。5.5.5采出水的特点是水中含油量较大,滤层截留的污物中,原油占很大的比例。原油与滤料颗粒之间结合较“紧密”,用具有一定温度的净化水冲洗,才能保证滤层的反洗效果。同时,利用水、气联合反冲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水洗。

对含聚合物的采出水处理滤料采用正常水冲洗的方式难以洗净,用定期投加滤料清洗剂的方式,可以改善滤料清洗效果。

5.5.6采用变强度反冲洗是为了避免初始反冲洗强度过大,滤料层整体上移,造成内部结构损坏、跑料。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需进行反冲洗自动控制,阀门宜采用电动或气动。冲洗方式、冲洗强度及时间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过滤器的经验确定。5.5.7常用滤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处理用滤料》CJ/T 43—2005及当地油田制定的相应标准。

水处理常用滤料主要有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核桃壳等,其中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CJ/T 43—2005的要求,核桃壳滤料可参考大庆油田的企业标准(见表1)。

表1 大庆油田核桃壳滤料的参数及指标

序号参数指标1含泥量≤2%2盐酸可溶率≤3.5%3皮壳率≤O.3%4破碎率+磨损率≤3%5杂质率≤0.3%6密度≥1.25g/cm37小于指定下限粒径颗粒含量≤5%大于指定上限粒径颗粒含量5.5.8附录C中滤料及承托层的组成为大庆油田制订的企业标准。5.5.9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的配水、集水均匀性均较好,但大阻力配水系统反冲洗水头损失大,动力消耗大,不适于冲洗水头有限的重力式过滤器,否则需设冲洗水塔或高架水箱,因此本条推荐重力式过滤器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

油田常用的压力过滤器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泵加压反冲洗,能保证滤料的反冲洗效果,尤其是对含有聚合物(PAM)或胶质、沥青质含量较多的采出水(对滤料的污染较为严重)适用,因此本条推荐压力式过滤器宜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5.6 污油罐

5.6.1本条给出了污油罐有效容积计算公式,选择储存时间t时,应与污油罐容积一起考虑。5.6.2污油罐内设置加热盘管,罐体设置保温,都是为了保证污油的良好流动性,使油泵正常工作。污油罐底部设排水管,是为了放掉罐内下部的底水,尽量保证油泵少输水,减少对脱水器的冲击。设置看窗,可观测和检查放水的情况。

5.6.3本条规定中所给出的是污油罐加热所需热量的计算公式。如果对沉降罐(或除油罐)、回收水池等构筑物内的污水或污油加热时,参考《油田油气集输设计技术手册》的有关章节。5.6.4通过泵将污油罐中含有大量污水的污油,输送至原油脱水站进站阀组,与采出液相混合,进行重新处理。连续均匀输送是为了不对原油脱水系统产生冲击。

5.6.5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中6.4.6条规定“容积小于或等于200m3,并且单独布置的污油罐,可不设防火堤”,同时根据8.4.2条第二款、8.4.5条第三款规定,容积不大于200m3的立式油罐可采用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单罐容量不大于500m3的固定顶油罐可设置移动式消防冷却水系统,所以推荐污油罐容积不大于200m3,可降低工程投资。污油罐进罐管道设通污油泵进口的旁路管道,是防止采出水处理站在污油罐检修时停止生产。5.7 回收水罐(池)5.7.1过滤器的反冲洗一般为批次进行,每个批次冲洗过滤器的台数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每日宜按1~3批次冲洗过滤器,每批次间隔时间应相同,其中过滤器最多批次的排水量为过滤器反冲洗最大排水量。进入回收水罐(池)的其他水量W2是指与过滤器反冲洗最大排水量同一期间进入的其他水量。

5.7.2此条主要是从回收水池清泥、回收水罐排泥及检修的角度考虑。

5.7.4压力过滤流程采用回收水罐与采用回收水池相比,可节约占地,节省工程投资。重力式过滤器,如:单阀滤罐反冲洗也是重力流,采用地下式回收水池可以保证足够的反冲洗水头,回收水池中排泥设施可以采用负压吸泥盘。

5.7.5当反冲洗排水水质好时(与原水水质接近)可进入回收水罐(池)直接回收;当反冲洗排水水质比较差时,如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站的反冲洗排水,应进入排泥水系统与排泥水一并处理,处理后的水质优于或接近原水时再回收,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水质恶性循环。5.7.7污水回收宜均匀连续输至调储罐或除油罐前,回收时间宜大于16h,避免对主流程形成较大的水量水质冲击。5.8 缓冲罐(池)5.8.2本条是考虑当需要检修和清洗时可分别进行,不致造成全站停产,但各油田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情况,如允许间断运行,也可以设置1座。

5.8.3滤后水缓冲罐(池)兼作反冲洗水储水罐(池),罐(池)的容积较大,水在罐(池)中的停留时间较长,在北方高寒地区,冬季环境气温较低,水温下降较快,为保证反冲洗效果可酌情考虑做保温。

5.8.4缓冲罐(池)运行一段时间,其上部积有一定厚度的原油,设计时应考虑收油设施。视罐(池)内水温、油品性质情况,可设置简易收油设施(如溢流管收油等),不定期收集。6 排泥水处理及泥渣处置 6.1 一般规定

6.1.1反冲洗排水是否进入排泥水处理系统由本规范第5.7.5条确定。6.1.3排泥水处理过程中分离出的清液连续回收时间宜大于16h,避免对主流程产生冲击影响水质。如回收的清液水质较差时,也可排入排泥水调节罐(池)与其他排泥水一起处理。6.1.5当采出水处理站构筑物排泥水平均含固率大于2%时,一般能满足大多数脱水机械的最低进机浓度的要求,因此可不设浓缩工序。6.2 调节池

6.2.1调节池与回收水罐(池)合建时,反冲洗排水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其他构筑物排泥时,与反冲洗排水在时间上会重叠;调节池单独建设时,构筑物排泥时间可以不重叠,因此可以只考虑排泥水量最大的构筑物的一次排泥水量。6.2.2设扰流设施的目的是防止污泥在池中沉积。

6.2.3调节池出流流量应尽可能均匀、连续,是为了满足后续处理构筑物连续稳定运行的需要。

6.3 浓缩罐(池)6.3.1目前,在排泥水处理中,大多数采用重力式浓缩罐(池)。重力式浓缩罐(池)的优点是运行费用低,管理较方便;另外由于池容大,对负荷的变化,特别是对冲击负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如果采用其他浓缩方式,如离心浓缩,失去了容积对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负荷增大,就会显出脱水机能力的不足,给运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国内外重力沉降浓缩罐(池)用得最多。国内重力浓缩罐(池)另一种形式斜板浓缩池罐(池)也开始使用。

6.3.2每一种类型脱水机械对进机浓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低于这一浓度,脱水机不能适应,例如:板框压滤机进机浓度可要求低一些,但一般不能低于2%。

6.3.3浓缩罐(池)面积一般按通过单位面积上的固体量即固体通量确定。但在入流泥水浓度太低时,还要用液面负荷进行校核,以满足泥渣沉降的要求。固体通量、液面负荷、停留时间应通过沉降浓缩试验确定或者按相似工程运行数据确定。

泥渣停留时间一般不小于24h,这里所指的停留时间不是水力停留时间,而实际上是泥渣浓缩时间。大部分水完成沉淀过程后,上清液从溢流堰流走,上清液停留时间远比底流泥渣停留时间短。由于排泥水从入流到底泥排出,浓度变化很大,例如,排泥水入流浓度为含水率99.9%,经浓缩后底泥含水率达97%。这部分泥的体积变化很大,因此,泥渣停留时间的计算比较复杂,需通过沉淀浓缩试验确定。一般来说,满足固体通量要求,且罐(池)边水深有3.5~4.5m,则其泥渣停留时间一般能达到不小于24h。

对于斜板(斜管)浓缩罐(池)固体负荷、液面负荷,由于与排泥水性质、斜板(斜管)形式有关,各地所采用的数据相差较大,因此,宜通过小型试验或者按相似排泥水、同类型斜板数据确定。

6.3.4重力浓缩罐(池)的进水原则上应该是连续的,当外界因素的变化不能实现进水连续时,可设浮动收液设施收集上清液,提高浓缩效果,成为间歇式浓缩罐(池),宜设置加药搅拌设备。6.4 脱水

6.4.1脱水机械的选型既要适应前一道工序排泥水浓缩后的特性,又要满足下一道工序泥渣处置的要求,由于每一种类型的脱水机械对进水浓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低于这一浓度,脱水机不能适应,同时要考虑所含原油对脱水率的影响,因此,前道浓缩工序的泥水含水率是脱水机械选型的重要因素。例如,浓缩后泥水含固率仅为2%,且所含原油对滤网透水性的影响较小时,则宜选择板框压滤机,否则宜选用离心机,同时脱水设备应设有冲洗措施。另外,后道处理工序也影响机型选择。例如,泥渣拉运集中处置时尽可能使其含水率低。6.4.3所需脱水机的台数应根据所处理的干泥量、每台脱水机单位时间所能处理的干泥量(即脱水机的产率)及每日运行班次确定,正常运行时间可按每日1~2班考虑。脱水机可不设置备用。当脱水机发生故障检修时,可用增加运行班次解决。

6.4.4泥水在脱水前进行化学调质,由于泥渣性质及脱水机型式的差别,药剂种类及投加量宜由试验或按相同机型、相似排泥水运行经验确定。

6.4.5脱水机滤液和脱水机冲洗废水中污油和悬浮物含量较高不宜直接回收。7 药剂投配与贮存 7.1 药剂投配

7.1.1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的药剂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有絮凝剂、浮选剂、杀菌剂、缓蚀阻垢剂、滤料清洗剂、污泥调质剂、pH调节剂等,每类药剂有多个品种,每个采出水处理站应根据采出水原水的水质特性、处理后水质指标、工艺流程特点进行选用。

杀菌方式除化学杀菌方式外,还有物理杀菌等方式,物理杀菌方式有紫外线、变频、超声波等,目前部分油田已经开始试用物理杀菌或与化学杀菌联合使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应根据试验,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7.1.2在采出水处理站中投加2种或2种以上药剂时,应进行药剂之间的配伍性试验,防止药剂之间的相互反应,而影响药剂的水

7.1.3同一类药剂有多个品种,药剂的品种直接影响采出水处理效果,而其投加量还关系到采出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为了正确地选择药剂的品种、投加量,应进行室内或现场试验。缺乏试验条件而类似采出水处理站已有成熟的经验时,则可根据相似条件下采出水处理站运行经验来选择。药剂混合方式常用的有管道混合器混合、泵混合等,反应方式有旋流反应、机械搅拌反应、管道反应器等。对于投加的所有药剂均应有混合设施,对于絮凝剂、助凝剂还应有反应设施。

7.1.4药剂的投加方式大多为液体投加,溶药和配药可采用机械或水力等方式进行搅拌。水力搅拌一般用在药剂投加量小的场合。为防止药液沉淀或分层,应在正常加药时,不停止搅拌。

7.1.5因每种药剂的投加量、配制浓度以及药剂贮罐的容积及台数、固体药剂溶解速度有差异,故配药次数是不相同的,但考虑到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及管理等因素,确定每日药剂配制次数不宜超过3次。

7.1.6近年来药剂投加多采用加药装置(泵、溶药罐、控制柜等放在同一个橇上),节约用地,管理方便。隔膜计量泵除具有普通柱塞计量泵的优点外,还有更强的耐腐蚀性及耐用性。7.1.7采出水处理中投加的各种药剂,投加位置对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各油田应通过试验确定,本条中给出的投药点位置是根据经验确定的,可参照执行。对混合反应有要求的药剂(如絮凝剂等)应设混合反应设施。

7.1.8本条是指同一药剂,投加到不同的水处理构筑物上,应分别设置计量设施,如:一台加药装置可设两台计量泵,也可以在一台加药装置出口的两个分支分别设流量计。

7.1.9盐酸或硫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其挥发的气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应密闭贮存和密闭投加。7.2 药剂贮存

7.2.2药剂的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尤其一些容易失效、变质的液体药剂应根据药剂的特性、环境条件进行确定。8 工艺管道 8.1 一般规定

8.1.1油田采出水中含有原油及挥发性的易燃易爆气体,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站内不得采用明沟及暗沟输送采出水。

8.1.2采出水处理站的工艺管道,大部分油田采用的是内外防腐的钢质管道。水质腐蚀性强的油田部分采用玻璃钢等非金属管道。钢质管道内防腐的施工难度大,若内防腐质量不好,易造成净化水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玻璃钢等非金属管道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油田已大量使用,效果很好。其缺点主要是站内管件多,施工难度大,事故时生产单位无法维修,只能依靠制造厂家,另外工程造价也比钢管稍高。所以采用玻璃钢等非金属管道时,应根据水质及油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8.1.3采出水处理站工艺管道绝对不能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通,以避免污染饮用水系统。用清水投产试运行时,可加临时供水管道,用完拆除。严禁设计时将清水管道接入处理站内的各种构筑物,防止发生污水倒流现象。

8.1.4沉降分离构筑物的收油管是否需要保温和伴热,应根据当地的最低气温与原油的凝固点来确定,北方地区一般当地最低气温比原油凝固点低,因此,北方地区的收油管道应该设保温和伴热。伴热可以采用与热水管伴行或者电热带等形式。

8.1.5为方便地上敷设的工艺管道检修,在工艺管道较低的位置宜设放空口,北方寒冷地区还应设扫线口。

8.1.6含有原油的水的来源主要有泵盘根漏水、化验室排水等,这些水因为含有原油,排入生活排水管道,将会造成排水系统堵塞或可燃气体的富集产生安全隐思。8.1.7

加药管道因为管径比较小,有时还间断运行,因此应考虑防冻问题。当埋地铺设时,有两种办法,一是深埋在冻土层以下,但不利于维修;二是浅埋,但需保温和伴热。具体采用哪种办法,应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加药管的材质应根据投加化学药剂的性质来确定,具有高腐蚀性药剂一般选择非金属管、不锈钢管或者非金属内衬金属管,但不锈钢管不适合投加氯离子含量高的药剂。8.1.8在穿越道路时,为了防止重型车辆通过将工艺管道损坏,府设保护套管。8.2 管道水力计算

8.2.2关于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的规定。

由于油田采出水含有的原油、胶质、悬浮固体等各种组分易在管道内壁附着,因此采用以旧钢管和旧铸铁管为研究对象的舍维列夫水力计算公式更为适用,国内各油田采出水(包括原油集输)水力计算一直沿用此公式进行计算,并考虑增加一定的裕量,较好地满足了工程设计的要求。非金属管道可采用海曾·威廉公式计算。8.2.3关于管道局部水头损失计算的规定。

采出水处理站内管道长度较短,沿程水头损失小,但是弯头、三通、四通等管件很多,局部水头损失远大于沿程水头损失,重力式处理构筑物(如沉降罐、除油罐等)内更是如此,决不可以忽视。站外管道在规划时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可按沿程水头损失的5%~10%计算,在设计阶段应进行详细计算。

8.2.4各油田对采出水输送管道都是按给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的,并且考虑到采出水含油、结垢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出的水头增加以多少为合理,无法作统一规定,大庆油田认为增加10%~20%合适,各油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8.2.5采出水处理站中污油管道与原油集输管道性质基本相同,沿程阻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中原油集输管道计算。局部阻力可按照《油库设计与管理》计算。

8.2.6为防止污泥在管中淤积,规定压力输泥管最小设计流速。

本条数据引自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第4.2.8条。8.2.8本条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95—2000第6.2.6条制定。9 泵房

9.1 一般规定 9.1.1采出水处理站的工作水泵,根据工艺要求不同分为原水升压泵、滤前水升压泵、净化水外输泵以及反冲洗水泵、回收水泵、污油泵等,应根据用途不同分别选用。选用的水泵机组应能适应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并尽量使机组处在高效率情况下运行,同时还应考虑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以节省用电,降低运行成本。采出水处理站分期建设时,厂房可一次建成,各类水泵可分期建设并留有扩建位置。

油田采出水随原油产量及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增加,原水升压泵、滤前水升压泵、净化水外输泵等可以采用增加泵台数或大小泵搭配的方式适应水量的递增,使水泵在高效区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为方便管理和减少检修用的备件,选用水泵的型号不宜过多。

9.1.2选用水泵应符合节能要求。当水泵运行工况改变时,水泵的效率往往会降低,故当水量变化较大时,为减少水泵台数或型号,宜采用改变水泵运行特性的方法,使水泵机组运行在高效范围。目前国内采用的办法有:机组调速、更换水泵叶轮或调节水泵叶片角度等,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

9.1.4国内油田多处在平原地区,尚没有发生水锤事故的实例。国内供水行业根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停泵水锤或关阀水锤导致阀门破裂、泵房淹没、输水管破裂的事故时有发生。国内外在消除水锤措施方面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常规做法是根据水锤模拟计算结果对水泵出水阀门进行分阶段关闭以减小停泵水锤,并根据需要,在输水管道的适当位置设置补水、排气、补气等设施,以期消除弥合水锤。

泵房设计时,输水管路地形高差较大或向位于高处的站场输水时,对有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泵房宜进行停泵水锤计算:①求出水泵机组在水轮机工况下的最大反转数,判断水泵叶轮及电机转子承受离心应力的机械强度是否足够,并要求离心泵的最大反转速度不超过额定转速的1.2倍;②求出泵壳内部及管路沿线的最大正压值,判断发生停泵水锤时有无爆裂管道及损害水泵的危险性,要求最高压力不应超过水泵额定压力的1.3~1.5倍;⑧求出泵壳内部及管道沿线的最大负压值,判断有无可能形成水柱分离,造成断流水锤等严重事故。水锤消除装置宜装设泵房外部,以避免水锤事故可能影响泵房安全,同时宜库存备用,以便及时更换。

9.1.5负压吸水时,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运行的安全性差,一旦漏气将影响与吸水管连接的各台水泵的正常运行。

9.1.6水泵吸水管一般采用带有喇叭口的吸水管道。喇叭口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 1 吸水喇叭口直径DN不小于1.25倍的吸水管直径。??? 2 吸水喇叭口最小悬空高度E值为:

??? ??1)喇叭口垂直向下布置时,E=0.6~0.8DN; ??? ??2)喇叭口倾斜向下布置时,E=0.8~1.0DN; ??? ??3)喇叭口水平布置时,E=1.O~1.25DN。

??? 3 吸水喇叭口在最低运行水位时的淹没深度F值为: ??? ??1)喇叭口垂直向下布置时,F=1.0~1.25DN; ??? ??2)喇叭口倾斜向下布置时,F=1.5~1.8DN; ??? ??3)喇叭口水平布置时,F=1.8~2.0DN。

??? 4 吸水喇叭口与吸水井池侧壁净距G=0.8~1.ODN;两个喇叭口间的净距H=1.5~2.ODN;同时满足喇叭口安装的要求。

9.1.7水泵安装高度必须满足不同工况下必需气蚀余量的要求。同时应考虑电机与水泵额定转速差、水温以及当地的大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对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需气蚀余量进行修正。水泵安装高度合理与否,影响到水泵的使用寿命及运行的稳定性,所以水泵安装高程的确定需要详细论证。

由于水泵额定转速与配套电动机转速不一致而引起气蚀余量的变化往往被忽视。当水泵的工作转速不同于额定转速时,气蚀余量应进行换算。

9.1.8根据技术经济因素的考虑,规定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的流速范围。9.2 泵房布置

9.2.2本条文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第5.4.7条制定的。

9.2.5泵房通往室外的门的个数应根据相关防火规范的要求确定,其中一扇门应满足搬运最大尺寸设备。10 公用工程

10.1 仪表及自动控制

10.1.1设计规模较大、工艺流程复杂程度较高的处理站,宜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设计规模和工艺流程复杂程度适中的处理站,宜采用性能价格比适中的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

设计规模小、工艺流程较简单或低产和边远分散小油田的处理站可酌情采用仪表控制系统。

沙漠油田的处理站,宜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并设远程终端装置(RTU)。10.2 供配电

10.2.1油田采出水处理站是油田的重要用电单位,一旦断电将导致采出水大量外排,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电力负荷的设计等级应确定为二级负荷。

10.2.2根据不同设备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同,对主要设备供电等级进行划分,依此选择电气设备。10.3 给排水及消防

10.3.1本条规定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或能力过剩所造成的浪费。采出水处理站给水、排水系统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对于一期工程建成后,二期施工困难或一期、二期同时建设投资增加不多,在技术上更加合理的工程,应一次建设。10.4 供热

10.4.1本条是最大供热负荷的确定。

根据生产、生活、采暖、通风、锅炉房自耗及管网损耗的热量,计算出系统最大耗热量(称为最大热负荷),确定锅炉房规模。

锅炉房自耗热及供热管网损失系数K中包括:

燃油蒸汽雾化用热约占总热负荷的5.5%,油的保温与加热用热约占总热负荷的0.5%,热网损失耗热约占总负荷的5%~10%。

建筑采暖一般是连续供给,K1=1。通风热负荷同时使用系数K2,据现场调查,供热负荷为其计算量的40%~50%,取通风热负荷同时使用系数K2=0.4~0.5。

本规范所提及的生产负荷,通常是用于加热(换热器)、清洗及管道伴热,使用时间及耗热取决于生产。加热负荷一般是连续的,负荷波动较大,管道伴热负荷在冬季是连续的,清洗热负荷是间断的,一般取K3=0.5~1.0。10.4.2本条着重强调热水供热系统,供水温度一般不超95℃,原因是蒸汽供热系统比较复杂,跑、冒、滴、漏问题严重,热媒输送半径小,凝结水回收率低,回收成本高,而热水供热系统恰恰与此相反,所以只要工艺没有特殊要求优先采用热水供热系统。

如工艺需用蒸汽伴热、吹扫、清罐和解冻等,锅炉房内应设置蒸汽锅炉,当工艺生产连续用蒸汽时,锅炉房至少应有2台蒸汽锅炉。采暖介质宜选用热水,根据热水负荷情况,可以选用热水锅炉、汽-水换热器以及汽水两用锅炉(一种带内置式换热器的锅炉)。

10.4.3油田用的水套炉和真空相变锅炉采用室外露天布置,在南方炎热地区,许多锅炉也露天布置,近些年来,北方部分地区也将锅炉露天或半露天布置。无论何种布置方式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设计理念,优先考虑安全,兼顾环保和方便生产运行,做好锅炉机组、测量控制仪表、管道、阀门附件以及辅机的防雨、防腐蚀、防风沙、防冻、减少热损失和噪声等措施,设立必要的司炉操作间,将锅炉水位、锅炉压力等测量仪表集中设置在操作间内,以保证锅炉机组的安全运行。10.5 暖通空调

1O.5.2 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可采用筒形风帽、旋转风帽、球形风帽或通风天窗等形式。10.5.3现场调查发现,水处理站化验室可能散发出有害气体,为迅速有效地排除,规定采用通风柜进行局部排风。

10.5.4相对密度小于0.75的气体视为比空气轻,相对密度大于0.75的气体视为比空气重;上、下部区域的排风量中,包括该区域内的局部排风量;地面上2m以内的,规定为下部区域。10.5.5为了满足沙漠地区站场建筑物的通风防沙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

发生沙尘暴时,站场建筑门窗紧闭,为防止室内负压过大及由此吸入沙尘需设置机械进风系统。设置条件应考虑排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沙尘暴的连续时间、发生次数等。

机械进风系统的吸风口宜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且应有过滤设施。过滤器应操作简单、清扫方便。机械进风系统可不设加热装置。进排风口应有防止沙尘进入室内的措施。

站场内建筑物的外窗应采用带换气小窗的双层密闭门,外门应采用单层密闭窗。5 当采用天窗进行自然通风时,启闭机构应操作灵活、方便,且便于清扫沙尘。自控仪表控制室、电子计算机房等防尘严格的场所也可采用正压通风。10.7 建筑及结构

10.7.2除油罐、沉降罐、单(无)阀滤罐等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是根据罐底荷载不均和工艺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所选用的一种合理基础型式,也是大庆油田多年采用的做法。10.8 道路

1O.8.1 站内道路的分类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结合站场生产规模和性质综合确定的。

10.8.2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结合运输和消防用车的车型特点而定。站场主要通行车辆为4~5t的标准载重汽车,若行驶其他汽车时,其转弯半径的数值可做适当调整。10.9 防腐及保温

10.9.1采出水处理涉及很多种类的构筑物,如调储罐、除油罐沉降罐、气浮机(池)、污水回收罐(池)、过滤器、各种缓冲罐(池等。采出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腐蚀性的强弱与水中所含腐蚀性介质的种类和浓度有关,因此钢制构筑物和钢质管道均应进行防腐处理,用于强腐蚀性介质的钢制构筑物还应采取覆盖层和阴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具体防腐措施根据工艺条件、介质环境等综合分析后确定,必要时可进行腐蚀检测。11 健康、安全与环境

11.0.1本条是参考国家经贸委《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规定》和劳动部《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及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1997等的相关规定,结合采出水处理工程的特点制定的。

11.0.2、11.0.3 这两条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现行国家法律条文及国家现行的其他相关标准或规定,结合采出水处理工程的特点制定的。附录A、附录B、附录D、附录E

本附录A、B、D、E等同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

附录C

本附录C是根据近年来国内各油田应用过滤罐情况,而确定的滤料填装规格及厚度。

条文说明 1 总则

1.0.3油田采出水处理后主要是用于回注到地下油层,其他用途目前主要是指稠油油田采出水处理后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当采出水经处理后用于其他用途或排放时,对以原油及悬浮固体为主的预处理(以下简称预处理)系统的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4各油田产生采出水的时间不同,有的油田开发初期不含水,有的油田因初期水量小而用于掺水或拉运至其他采出水处理站处理时,采出水处理工程可以缓建。2 术语

本章所列术语,其定义及范围,仅适用于本规范。

本章所列术语,大多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工程建设基本术语》SYJ 4039和现行国家标准《给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GBJ 125的名词解释确定的,并结合油田采出水处理生产发展的实际做了适当完善和补充。

2.0.9采出水处理站外部来水是指原油脱水系统来水、洗井废水回收水、分建采出水深度处理站反冲洗排水回收水等。不包括采出水处理站内部回收水,如反冲洗排水、污泥浓缩上清液、污泥脱水机滤液的回收水等。2.0.13、2.0.14 除油罐和沉降罐是利用介质的密度差进行重力沉降分离的处理构筑物,因此同属一种类型,以去除水中原油为主要目的,习惯上称作“除油罐”。事实上采出水中不仅含有原油,也含有较多的悬浮固体,悬浮固体的去除远比去除原油困难得多,油田注水水质标准对悬浮固体的要求也比对原油的要求严格。在沉降分离构筑物中只提出“除油罐”这一术语,不符合采出水处理的实际情况。本规范提出“沉降罐”这一术语,是为了适应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要求,它本可代替“除油罐”这一术语,但考虑到“除油罐”这一术语在油田使用多年,在采用两级沉降分离构筑物的处理流程中,第一级往往是主要去除水中原油,所以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本规范保留“除油罐”这一术语,并对该术语进行重新定义。

除油罐或沉降罐有立式和卧式两类,卧式多为压力式。2.0.16回收水罐(池)主要是接收储存过滤器反冲洗排水的构筑物,也可接收储存其他构筑物能够进入的自流排水,如检修时构筑物的放空排水等。3 基本规定

3.0.1采出水处理工程是油田地面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原水来源主要是原油脱水,其次是洗井废水和其他污水。因此采出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必须与原油脱水工程相适应。建设规模适应期宜为10年以上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油气田地面建设规划设计规范》SY 0049的规定,并与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相一致。采出水处理工程建设最终规模应以“油田地面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是否分期建设,应根据油田生产过程中原油综合含水率的上升情况,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因素确定。

3.0.2采出水处理工程设计,应适应油田开发的要求,积极慎重地采用经过试验和验证的、行之有效的先进工艺、设备和新的科研成果。同时根据采出水性质、注水水质标准和油田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条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出水处理工艺。

3.0.3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规定的,但各油田可根据采出水水质特性、集输工艺及生产管理情况制订相应的指标。

3.0.4处理后用于油田注水,水质必须达到注水标准,以利油层保护。若用于其他目的时,如稠油油田采出水处理后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或采出水处理后排放等,则应符合相应的后续处理工艺对预处理水质要求。

3.0.5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减少采出水的乳化程度,并节省动力。洗井废水的杂质含量很高,直接输入流程会对采出水处理系统的冲击太大,影响净化水的水质,所以洗井废水宜设置适当的预处理设施,经预处理后输至调储罐或除油罐(或沉降罐)前。

3.0.6油田采出水原水供给一般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在水量(水量时变化系数大于1.15)或水质的较大波动上,经常造成采出水处理站水质达标困难,通过调节原水水量或水质的波动,使之平稳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不仅可以减小采出水处理站建设工程量,还能提高处理后水质的合格率。在原水水质、水量波动不大,且采用重力式沉降罐(或除油罐)分离或原油脱水站有污水沉降罐时,可不设调储设施。

3.0.7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准确地了解采出水处理站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而评价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为生产管理提供便利。当原水来源或净化水用户大于1处时,应单独设置计量设施;也可在处理流程中间各段出口设置计量设施,以利于检测中间各段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效果。

3.0.8防爆分区划分应执行国家现行标准《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安装区域一级、0区、1区和2区区域划分推荐做法》SY/T 6671的有关规定。防爆要求应执行国家或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及规定。

根据各油田多年经验,采出水处理站的某些场所有油气聚集,如沉降罐阀组间、除油罐阀组间、气浮机(池)厂房(气浮机在室内)及操作间(气浮机在室外)、污油罐阀组间、污油泵房、天然气调压间等场所的用电设备应防爆。对于采用天然气密闭流程,当滤罐的排气口设在室内时,室内的用电设备应防爆。

3.0.9流程的灵活性将给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方便,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必要的。

主要处理构筑物(如沉降罐、除油罐等)的数量不宜少于2座,当需要检修或清洗时,可分别进行,不致造成全站停产。但对处理量小、采出水全部水量能调至邻近站或本站内设置有事故罐(池),在构筑物检修时造成全站停产或部分停产,避免污水外排污染环境,此时可设1座,但事故罐(池)的容积应满足停产检修期间储存水量的要求。

在检修动火时,油田上曾多次发生过由于隔断措施不利,造成沉降罐着火、伤人事故。现行检修隔断措施大多采用在构筑物进口、出口管道和溢流管道上加盲板的做法。应该特别提醒的是,仅仅关闭构筑物上的有关阀门起不到隔断作用,因为经过一段时间韵使用,阀门大多数关闭不严。?? ??3 站与站之间的原水用管道连通,可以调节处理站之间的水量不平衡。同时一旦某站发生事故或维修,采出水原水可部分或全部调至其他站处理,做到不外排、不污染环境。3.0.10采出水处理站易产生污泥的构筑物有调储罐、沉降罐、除油罐、气浮机(池)、污水回收罐(池)等。

污泥对采出水处理系统的危害很大,如果不排泥,会恶化水质,降低处理效率,净化水中悬浮固体含量很难达到注水水质标准。

3.0.11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根据处理后去向不同(主要包括回注油层、稠油采出水处理后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预处理和处理后达标外排预处理等),采用的处理方式及工艺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及工艺,都应根据原水的特性以及净化水的水质要求,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对比确定。在确保采出水处理后水质的条件下,应尽量简化处理流程。

采出水用于回注的处理工艺,主要是指将原水经处理后达到油田注水水质标准的构筑物及其系统,根据回注油层的渗透率不同,所采用的沉降或离心分离及过滤级数也不同。油田常用的沉降或离心分离构筑物有沉降罐、除油罐、气浮机(池)、水力旋流器等,过滤构筑物有石英砂过滤器、多层滤料过滤器(石英砂磁铁矿双层滤料过滤器、海绿石磁铁矿双层滤料过滤器等)、核桃壳过滤器、改性纤维球过滤器等。

3.0.12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编写的《低产油田地面工程规划设计若干技术规定》中对低产油田的定义如下:“油层平均空气渗透率低于50×10-3μm2、平均单井产量低于10t/d的油田;产能建设规模小于30×104t/a的油田”。

低产油田一般均实行滚动开发,其工程适应期比一般油田短,大部分油田的产能建设工程不到5年就要调整改造。因此,低产油田采出水处理工程设计,应结合实际,打破传统界限,尽量简化工艺,缩短流程,降低工程投箕和生产成本。

3.0.13 本条是针对国内沙漠油田的气候、环境、管理等特点,结合国内沙漠油田的运行经验制定的。3.0.14

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油田的开发,一般采用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方式开采,稠油采出液一般采用热化学重力沉降脱水工艺,因此污水处理站原水温度较高(稠油脱出水温度在50~65℃之间,特稠油和超稠油脱出水温度在70~90℃之间),具有较高的热能利用价值。另外,蒸汽发生器用水量很大,国内外已有成熟的采出水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工艺。因此,稠油采出水应首先考虑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不但可以实现污水的循环使用,还可以充分利用稠油采出水的热能,节约蒸汽发生器燃料消耗。

稠油特别是特稠油和超稠油黏度和密度很大,油水密度差很小,乳化严重。在处理过程中,污油是上浮还是下沉,应根据投加化学药剂种类和处理工艺确定。另外污油黏在处理设备和管道内壁上很难脱落,所以在选择处理工艺和设备时要充分注意,特别是污油的收集,要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如果净化水是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应注意污水系统的保温;如果净化水是用于注水或外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热能综合利用。

由于稠油采出水处理系统分离出的污油含杂质较多,如果直接回到原油脱水系统,对原油脱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大。根据辽河油田原油脱水运行要求,稠油采出水处理系统分离出的污油宜单独处理。’

在稠油采出水回用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工艺中,预处理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调储、沉降分离和过滤)按本规范执行,深度处理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软化、除硅以及后处理)应按国家现行标准《稠油油田采出水用于蒸汽发生器给水处理设计规范》SY/T 0097的有关规定执行。

3.0.15滩海陆采油田由于地处滩海区域,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例如:空气湿度大、含盐量高、腐蚀性强,风大,易受海浪影响,人员逃生困难。所以为保证安全生产,站内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衣等,配备数量可以参考国家现行标准《滩海陆岸石油作业安全规程》SY/T 6631—2005;同时对设备、阀门、管件、仪表及各种材料提出适应恶劣环境的要求,即在使用中无安全隐患,保证适当的使用寿命。由于滩海陆采油田采出水处理站标准较陆上油田高,投资大,为节省投资,提出尽量依托陆上油田已有设施的要求。4 处理站总体设计

4.1 设计规模及水量计算

4.1.2 Q4中不包含回收的场区初期雨水量。场区初期雨水如要回收宜单独处理。

4.1.3根据式(4.1.3),n值越大,Qx越小,参与运行的构筑物增加的水量越少,连通管道管径的增加量越小,水质达标保证率越高,但工程投资增加越多,需要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有条件向其他采出水处理站调水的处理站,校核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 式中Qd——脱水系统向其他采出水处理站调出的水量(m3/h)。

洗井废水也可送至其他站处理,此时设计计算水量按下式计算:

Qs=kQ1+Q3+Q4???(2)

但在检修时向外调水或洗井水送至其他站处理的条件在设计时必须预先确定。4.2 站址选择

4.2.1站址的选择,在整个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站址选择不当,将会造成生产运行长期不合理。采出水处理站的建设应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必须根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油田地面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所在地区的城镇规划,进行站址选择工作,同时要兼顾外部管道的走向。

4.2.4采出水处理站与原油脱水站或注水站联合建设,组成联合站,是各油田普遍采用的一种布站方式。其优点是工艺衔接紧凑,生产管理集中,公用设施共用,从而节省投资,节约能源,减少占地。

4.2.6站址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外部系统条件,尽量靠近水源、电源、热源、公路,应做好优化比较,确定一个技术经济合理的站址。4.3 站场平面与竖向布置

4.3.2本条土地面积有效利用率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中11.3.2条的规定确定的。

4.3.3对生产设施的布置除应和工艺流程相一致外,还应考虑物料流向、生产管理、安全防火、设备维修等因素,应尽量避免管网多次交叉、物料多次往返流动,应充分利用压能和热能,避免重复增压和重复加热。辅助生产设施应靠近站场出入口布置,如仪表值班室、值班休息室等生产、生活人员集中的建筑物等,可避免生产、生活人员进入生产区影响生产区的安全。为了减少占地、降低投资,集中处理站的布置也可打破专业界限,对同类设备进行联合布置,如含油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污油回收罐可以同脱水工艺中的事故油罐布置在同一个防火堤内。

4.3.4变电室的布置应考虑进出线方便。靠近站内主要用电负荷可节省电缆,减少功率损耗。站场内的变电室布置在场区一侧,可以减少站场用地,并有利于安全生产。4.3.5本条文说明的是道路的设计原则,具体要求见本规范10.8。

另外,采出水处理站药剂投加品种多,投加量大,运送药剂的车辆进、出站次数多,道路设计时应考虑药剂运输的问题。污泥作为采出水处理过程的副产物,站内很难消化处理,一般需要外运处置。为方便药剂、污泥的拉运,站内宜设药剂、污泥拉运专用道。

4.3.6设置围墙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和便于生产管理。对于规模很小,站场周围人烟稀少的处理站可不设围墙。围墙的高度2.2m是一般站场的常用值,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加高或降低围墙高度。

4.3.7有组织的排水方式主要有明沟和暗沟(管)。明沟排水卫生条件差、占地多,但投资省,易于清扫维修。暗沟(管)则相反,其投资大,但清扫维修次数少,比较卫生、美观,占地少,便于穿越通行。对于年降雨量小于200mm的干旱地区,降水很快蒸发或渗入地下,因而不需要设地面排水系统。4.3.8

湿陷性黄土地区:主要特点是大孔隙、湿陷,竖向设计时防止湿陷的主要办法是保持必须的地面坡度,不使场地积水,坡度不小于0.5%;存放液体和排放雨水的构筑物,应采用防渗结构和防水材料。站场出现两种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时,禁止在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上布置同一建(构)筑物,但为联系用的道路除外。

岩石地基地区:尽量减少挖方,以降低工程难度,宜采用重点式阶梯布置方式。路槽开挖宜与场地平土同时进行,近远期基槽宜同时开挖。软土地区:沿江、河、湖、海等水边围堤建设的站场,地基多为淤泥质沉积黏土,压缩性高,含水量大,该地区的蒸发量往往大于降水量,表层土比下层强度高,不宜挖方。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挖方会造成基础防水费用增加,对地下构筑物不利,需要加大基础的重量以克服浮力。

盐渍土地区:盐渍土在干燥状态下为强度比较高的结晶体,遇水时盐晶溶解,强度很低,压缩性强,吸水后,由于地表蒸发快,常有一层盐霜或盐壳,厚度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盐渍土在吸水前后的工程性质差别大,缺乏稳定性,不能直接在上面做基础;盐渍土对混凝土和金属材料具有腐蚀性,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腐蚀地基。盐渍土地区的基础应作防腐处理,一方面防止地下水渗透腐蚀,另一方面要防止管道泄漏腐蚀。采用自然排水的场地设计坡度不宜小于0.5%。

4.3.11充分利用地形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能耗、节省投资。4.4 站内管道布置

4.4.1这是管道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管道是采出水处理站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处理站内总图设计中,特别是规模较大、工艺较复杂的站,应结合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统一考虑各种管道的走向,使其满足生产需要、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站内管道综合布置不只是考虑平面布置,同时还应考虑竖向布置及站容美观。

4.4.2站内管道的敷设一般有三种形式:埋地、地上(架空或管墩)及管沟。采用何种敷设方式,应根据条文中提出的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

如果场区地下水位较高(随季节波动),管道埋地将使金属管道经常处于地下水的浸泡之中,增加管道外腐蚀机会和程度。施工时也需采取降水措施,增加施工费用。

管道埋地敷设需开挖沟槽,如工程地质条件差,为防止沟槽壁塌方,需放坡扩大开挖面,增加场区面积,增加工程投资。

“水力高程”是指各构筑物(罐或池)的设计自由水面或测压管(对压力构筑物而言)水面标高,组成工艺流程的一些构筑物,如调储罐、沉降罐、气浮机(池)、污油罐、回收水罐(池)、缓冲罐(池)等,是采用罐还是采用池(一般为地下式或半地下式),水力高程条件如何,直接影响管道敷设方式。地上钢制矩形池或混凝土池将因受力条件不利,而增加工程投资。

地上管道维护管理比埋地管道方便。

综上所述,在各构筑物水力高程条件允许时,主要工艺及热力管道宜地上敷设。

供水管道属于压力管道,地上敷设时,因水温低需防冻,若伴热保温,会使水温升高引起水质改变,不利于使用。自流排水管道,因收集器的标高低,管中水流靠管底坡度流动,地上敷设易冻堵等,应埋地敷设。加药管道管沟敷设比埋地敷设维修方便。

另外,场区仪表、电信、供配电电缆应尽量随工艺管道地上 4.4.5本条是对地上管道安装高度的要求:

规定架空管道管底标高不宜小于2.2m是考虑操作人员便于通行,管墩敷设时管底距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3m是考虑维修方便。

当管廊带下面有泵或设备时,主要是考虑便于操作,管底距地面高度一般不小于3.5m。但在管廊带下部的设备较高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以满足设备检修及日常操作为准。管道与设备之间,应有必要的净空。

4.4.6道路垂直净距不宜小于5.5m,是考虑大型消防车通过以及处理站内大型设备(如滤罐)整体运输的需要。有大件运输要求的道路,其垂直净距应为车辆装载大件设备后的最大高度另加安全高度。安全高度要视物件放置的稳定程度、行驶车辆的悬挂装置等确定。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规定的安全高度为0.5~1.0m。4.5 水质稳定

4.5.1对于高矿化度的采出水,氧是造成腐蚀的一个重要因素。氧会急剧加速腐蚀,在有硫化氢存在的采出水系统中,氧又加剧了硫化物引起的腐蚀。氧是极强的阴极去极剂,这使阳极的铁失去电子变成Fe2+,与OH-结合而成为Fe(OH)2,并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下造成较强的氧浓差电池腐蚀。由金属腐蚀理论可知,随着采出水pH值的降低,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增加,金属腐蚀过程中氢离子去极化的阴极反应增强,使碳钢表面生成对氧化性保护膜的倾向减小,故使水体对碳钢的腐蚀性随其pH值的降低而增加。

据资料介绍,在高矿化度的采出水中,如果溶解氧从0.02mg/L增加到0.065mg/L,其腐蚀速度增加5倍;如果达到1.90mg/L,其腐蚀速度则增加20倍。

如中原油田采出水,矿化度9×104~14×104mg/L,pH值5.5~6.0,同时含有CO。和H2S等气体,在流程未密闭之前,腐蚀情况十分严重,均匀腐蚀率一般在0.5~O.762mm/a,点蚀率高达5.6mm/a。文一联采出水处理站投产8个月,缓冲罐及工艺管道即出现穿孔,有的部位重复穿孔,最严重的一周穿孔三次,最大穿孔面积2cm2。注水泵叶轮使用最短的时间为15d,一年换一次泵。该站1979年建设,在1985年拆除。

胜利油田也属高矿化度水,因溶解氧的存在导致腐蚀很严重,辛一联投产后6个月,站内管线开始穿孔,以后平均每10d穿孔一次,污水泵运行3个月,叶轮、口环等就腐蚀得残缺不全。

1982年中原油田用天然气对文一联采出水处理站的开式构筑物进行密闭隔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密闭后,沉降罐出水的溶解氧含量由密闭前的2~4mg/L降至0.05mg/L以下,滤后水溶解氧降至0~0.03mg/L,滤后挂片腐蚀率由原来的0.5~0.762mm/a下降至0.125mm/a。4.5.2

采用天然气密闭系统,曾在油田发生过安全问题。自力式调节阀调压系统排放的天然气会污染环境,同时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因此本规范推荐优先采用氮气作为密闭气体。采用天然气密闭时宜用干气,在北方天然气管道如果有水,易冻结,给密闭工作带来影响,严重时可能引发事故。

天然气、氮气等的流程密闭,不是简单地在常压罐内的液面上通入气体,而是要求气体隔层必须随液位变化而变化,以保持规定的压力范围。常压罐顶的设计压力一般为-490.5~1962Pa(-50~200mmH2O),密闭气体的运行压力严禁超过此值。这就要求有一套完善的调压系统,一般在气源充足时,利用调压阀并辅以仪表控制进行调压。利用调压阀调节时,一般分二级调压,如天然气由干气(或湿气)管道引入采出水处理站设调压阀(第一级),第二级调压为在密闭罐进气、排气管道采用自力式调节阀,通过对罐内气相空间补气、排气,保持气相空间的运行压力在设定范围。没定范围为588.6~1471.5Pa(60~150mmH20)。另一类调压是采用低压气柜。调压阀调压的优点是设备仪表少,气体管径小,工艺简单;缺点是向大气排放天然气,安全性能差。低压气柜与密闭常压罐气相空间连通,由其补气和接受排气。低压气柜调压系统优点是不向系统外排气,安全性高,不污染环境;缺点是气柜加工精度高,投资高。总之,选用何种调压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安全、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天然气密闭流程中要注意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否则易引起爆炸。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遇到这种混合物的,可是当罐充气时很可能产生上述爆炸性混合物。在投产时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在向密闭罐引入天然气前,先不使用调压装置来置换空气。为了尽可能彻底置换空气,各罐的空气排出口应与天然气进口对称布置,并采用最大距离。

罐顶的耐压等级一般是-490.5~1962Pa(-50~200mmH20)。

呼吸阀为一级保护,调压范围可定为-294.3~1667.7Pa(-30~170mmH2O);安全阀为二级保护,压力限值可定为1863.9Pa(190mmH2O)。

在正常生产运行过程中,密闭的常压罐与大气相通的管道,如溢流管道和排油管道等设置水封,是为了保证系统正常密闭,避免气相空间气体泄漏,影响正常生产或发生事故。同时,水封装置应设置液面指示及补水设施。

天然气管道不能积水,主要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特别是寒冷地区,管道内积水结冰,可能引发恶性事故。

密闭系统对于处理过程的自动保护意义十分重要,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工艺参数异常,就可能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如当缓冲罐内液位过低时,水泵可能吸入天然气,发生爆炸危险,因此,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信号联锁自动保护系统。

4.5.3由于油层对注入水的排异性,注水势必对油层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其常见类型有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等。由于pH值低而引起严重腐蚀时,投加碱性药剂调高pH值,可能会导致油层碱敏性伤害。碱敏性伤害机理主要是指碱性工作液进入储层后,与储层岩石或储层液体接触,诱发黏土微结构失稳,有助于分散、运移发生,其次是OH-所带来的沉淀,造成渗透率下降损害地层。所以要求采用调节pH值工艺时应首先对注入区块地层做岩心碱敏性试验,确定注入水临界pH值,以降低对油层的伤害。

加碱性药剂提高pH值的主要目的是减缓腐蚀、沉淀盐垢、净化水质;其次是改变水质环境,有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该方法与采出水药剂软化处理工艺相近,但并非希望盐垢更多的析出,因为Ca2+、Mg2+在采出水中,并不阻碍回注,但是与C032-、OH-生成沉淀物会增加排污量和污泥处置的困难。大量污泥出现,又无妥善处置污泥办法,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所以要求筛选出的pH值调节药剂需与混凝剂、絮凝剂配伍性能好,产生的沉淀物量最少,易投加。5 处理构筑物及设备 5.1 调储罐

5.1.1水量变化是由脱水系统水量变化引起的。应积累已建站脱水系统来水水量变化资料绘出时变化曲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变化曲线(调储罐出水为一日内的平均小时流量)为计算提供依据。2~4h设计计算水量是各油田采出水处理站设计多年积累的经验数据,供缺少实测资料时选取。

5.1.3因为采出水在调储罐内有效停留时间一般为2~4h,原油会在罐内顶部累积,因此应定期收油,设加热设施可以保持原油冬季良好的流动性,便于收油。同时调储罐底部污泥需定期排出,防止污泥占用调储容积及恶化水质。

调储罐防火要求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有关污水沉降罐的相关规定执行。5.2 除油罐及沉降罐

5.2.1本条给出常压立式沉降罐及除油罐的设计参数参考值,其中,水驱采出水技术参数是根据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大庆油田等油田多年应用经验及效果而确定的,聚合物驱采出水技术参数是根据大庆油田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经验及效果确定的。稠油采出水技术参数是根据辽河、新疆油田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经验及效果确定的。当采用两级沉降分离时,除油罐应设在沉降罐前。

5.2.4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中6.4.1条规定:“沉降罐顶部积油厚度不应超过0.8m。”。

5.2.6目前常用的排泥技术主要有静压穿孔管和负压吸泥盘等,各种排泥方式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5.3 气浮机(池)5.3.1气浮机是利用向水中均匀加入微小气泡携带原油及悬浮固体细小颗粒加快上浮速度的原理实现油、水和悬浮固体快速分离的设备,对原油及悬浮固体颗粒小、乳化程度高及油水密度差小的采出水处理较其他沉降分离构筑物具有明显的优势。5.3.2气浮机有多种类型:

主要区别在于加气、布气方式不同而导致结构、加气、布气系统各异,产生的气泡颗粒直径及均匀性有差别,能耗、管理及维护方便与否也不同。因此,根据采出水的性质,选择何种类型的气浮机(池),应通过试验,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气浮机(池)的气源,有空气、天然气和氮气等。高矿化度污水中含有溶解氧而导致严重腐蚀时,不宜用空气做气源;用天然气做气源,应注意安全及环保问题;用氮气做气源,系统投资较高。选择何种气源,应根据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3.3本条是考虑当需要检修时可分别进行,不致造成全站停产,但各油田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如允许间断运行,也可以设置1座。

5.3.4选用气浮机(池)处理采出水时,应使用适合于所处理采出水性质的有效药剂。不用药剂或药剂选用不当,气浮的除油效率很低(根据大庆油田的经验,不加药剂,气浮的除油效率只有20%~30%;而使用高效适用药剂,可使气浮的除油效率达到90%以上)。

5.3.5根据各油田多年实际经验,气浮机(池)由于停留时间短,缓冲容积小,抗冲击性负荷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气浮前,宜设置调储罐或除油罐。根据国内外油田多年应用经验,气浮机(池)适宜于含油量小于300mg/L且原油颗粒直径小的采出水处理。5.4 水力旋流器

5.4.1水力旋流器的功能是油水分离。水力旋流器在与气浮机(池)、沉降罐等配合使用时,水力旋流器应放在气浮机(池)、沉降罐前。

5.4.2水力旋流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世,与除油罐相比,在相同处理量的条件下,其优点为:占地面积小;重量轻;流程简短,易于密闭。其缺点为:原水乳化程度高时处理效果差;能耗高;对悬浮固体去除效果差。

采出水水质特性直接影响到旋流器的处理效果,因此在采用旋流器处理采出水时,应先进行采出水水质特性试验,然后在试验的基础上确定旋流管的结构和单根处理量,最后确定单台旋流器的处理量及适应处理水量变化的组合方式。

5.4.4本条对提升泵类型的推荐是为了避免对采出水的激烈搅拌而导致油滴破碎,增加分离难度。5.5 过滤器

5.5.1油田采出水处理中采用的过滤器类型较多,根据承压能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力式过滤器、压力式过滤器;按填装的滤料分,有单层滤料过滤器、双层滤料过滤器(石英砂+磁铁矿或海绿石+磁铁矿)、多层滤料过滤器(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核桃壳过滤器和改性纤维球过滤器等。重力式过滤器(如单阀滤罐)单台处理量大,同等设计规模的采出水处理站,使用台数少,适合设计规模大的处理站使用;与除油罐(或沉降罐)配合使用,可利用位差进行重力过滤,既节能又不增加采出水的乳化程度,但对含聚合物或胶质含量高的采出水,由于工作水头和反冲洗水头低,工作周期短,不宜采用。

压力式过滤器由于过滤及反冲洗时采用泵增压,工作水头及反冲洗水头高,对含聚合物的采出水处理适应能力强,近年大庆油田的含聚污水处理站,已建重力式过滤器已改为压力式过滤器。但受罐直径限制(dmax=4.Om),同等规模的处理站与重力过滤器相比台数多,投资高,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处理站选用。填装各种不同滤料的过滤器各有特点,各油田已有丰富的使用经验。

近年来,油田深度处理工艺应用的精细过滤器比较多,选用时应按具体情况,根据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5.5.3过滤器的设计滤速是按一台过滤器反冲洗或检修时,其余过滤器承担全部水量的情况确定的。

5.5.4改性纤维球过滤器在开始过滤时必须压紧,表中所列滤速为压紧后正常过滤的滤速。5.5.5采出水的特点是水中含油量较大,滤层截留的污物中,原油占很大的比例。原油与滤料颗粒之间结合较“紧密”,用具有一定温度的净化水冲洗,才能保证滤层的反洗效果。同时,利用水、气联合反冲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水洗。

对含聚合物的采出水处理滤料采用正常水冲洗的方式难以洗净,用定期投加滤料清洗剂的方式,可以改善滤料清洗效果。

5.5.6采用变强度反冲洗是为了避免初始反冲洗强度过大,滤料层整体上移,造成内部结构损坏、跑料。因此,在工程设计中需进行反冲洗自动控制,阀门宜采用电动或气动。冲洗方式、冲洗强度及时间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已有过滤器的经验确定。5.5.7常用滤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处理用滤料》CJ/T 43—2005及当地油田制定的相应标准。

水处理常用滤料主要有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核桃壳等,其中无烟煤、石英砂、磁铁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CJ/T 43—2005的要求,核桃壳滤料可参考大庆油田的企业标准(见表1)。

表1 大庆油田核桃壳滤料的参数及指标

序号参数指标1含泥量≤2%2盐酸可溶率≤3.5%3皮壳率≤O.3%4破碎率+磨损率≤3%5杂质率≤0.3%6密度≥1.25g/cm37小于指定下限粒径颗粒含量≤5%大于指定上限粒径颗粒含量5.5.8附录C中滤料及承托层的组成为大庆油田制订的企业标准。

5.5.9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的配水、集水均匀性均较好,但大阻力配水系统反冲洗水头损失大,动力消耗大,不适于冲洗水头有限的重力式过滤器,否则需设冲洗水塔或高架水箱,因此本条推荐重力式过滤器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

油田常用的压力过滤器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泵加压反冲洗,能保证滤料的反冲洗效果,尤其是对含有聚合物(PAM)或胶质、沥青质含量较多的采出水(对滤料的污染较为严重)适用,因此本条推荐压力式过滤器宜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5.6 污油罐

5.6.1本条给出了污油罐有效容积计算公式,选择储存时间t时,应与污油罐容积一起考虑。5.6.2污油罐内设置加热盘管,罐体设置保温,都是为了保证污油的良好流动性,使油泵正常工作。污油罐底部设排水管,是为了放掉罐内下部的底水,尽量保证油泵少输水,减少对脱水器的冲击。设置看窗,可观测和检查放水的情况。

5.6.3本条规定中所给出的是污油罐加热所需热量的计算公式。如果对沉降罐(或除油罐)、回收水池等构筑物内的污水或污油加热时,参考《油田油气集输设计技术手册》的有关章节。5.6.4通过泵将污油罐中含有大量污水的污油,输送至原油脱水站进站阀组,与采出液相混合,进行重新处理。连续均匀输送是为了不对原油脱水系统产生冲击。

5.6.5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2004中6.4.6条规定“容积小于或等于200m3,并且单独布置的污油罐,可不设防火堤”,同时根据8.4.2条第二款、8.4.5条第三款规定,容积不大于200m3的立式油罐可采用移动式泡沫灭火系统,单罐容量不大于500m3的固定顶油罐可设置移动式消防冷却水系统,所以推荐污油罐容积不大于200m3,可降低工程投资。污油罐进罐管道设通污油泵进口的旁路管道,是防止采出水处理站在污油罐检修时停止生产。5.7 回收水罐(池)5.7.1过滤器的反冲洗一般为批次进行,每个批次冲洗过滤器的台数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每日宜按1~3批次冲洗过滤器,每批次间隔时间应相同,其中过滤器最多批次的排水量为过滤器反冲洗最大排水量。进入回收水罐(池)的其他水量W2是指与过滤器反冲洗最大排水量同一期间进入的其他水量。

5.7.2此条主要是从回收水池清泥、回收水罐排泥及检修的角度考虑。

5.7.4压力过滤流程采用回收水罐与采用回收水池相比,可节约占地,节省工程投资。重力式过滤器,如:单阀滤罐反冲洗也是重力流,采用地下式回收水池可以保证足够的反冲洗水头,回收水池中排泥设施可以采用负压吸泥盘。

5.7.5当反冲洗排水水质好时(与原水水质接近)可进入回收水罐(池)直接回收;当反冲洗排水水质比较差时,如三元复合驱采出水处理站的反冲洗排水,应进入排泥水系统与排泥水一并处理,处理后的水质优于或接近原水时再回收,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水质恶性循环。5.7.7污水回收宜均匀连续输至调储罐或除油罐前,回收时间宜大于16h,避免对主流程形成较大的水量水质冲击。5.8 缓冲罐(池)5.8.2本条是考虑当需要检修和清洗时可分别进行,不致造成全站停产,但各油田根据油田实际生产情况,如允许间断运行,也可以设置1座。

5.8.3滤后水缓冲罐(池)兼作反冲洗水储水罐(池),罐(池)的容积较大,水在罐(池)中的停留时间较长,在北方高寒地区,冬季环境气温较低,水温下降较快,为保证反冲洗效果可酌情考虑做保温。

5.8.4缓冲罐(池)运行一段时间,其上部积有一定厚度的原油,设计时应考虑收油设施。视罐(池)内水温、油品性质情况,可设置简易收油设施(如溢流管收油等),不定期收集。6 排泥水处理及泥渣处置 6.1 一般规定

6.1.1反冲洗排水是否进入排泥水处理系统由本规范第5.7.5条确定。6.1.3排泥水处理过程中分离出的清液连续回收时间宜大于16h,避免对主流程产生冲击影响水质。如回收的清液水质较差时,也可排入排泥水调节罐(池)与其他排泥水一起处理。6.1.5当采出水处理站构筑物排泥水平均含固率大于2%时,一般能满足大多数脱水机械的最低进机浓度的要求,因此可不设浓缩工序。6.2 调节池

6.2.1调节池与回收水罐(池)合建时,反冲洗排水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其他构筑物排泥时,与反冲洗排水在时间上会重叠;调节池单独建设时,构筑物排泥时间可以不重叠,因此可以只考虑排泥水量最大的构筑物的一次排泥水量。6.2.2设扰流设施的目的是防止污泥在池中沉积。

6.2.3调节池出流流量应尽可能均匀、连续,是为了满足后续处理构筑物连续稳定运行的需要。

6.3 浓缩罐(池)6.3.1目前,在排泥水处理中,大多数采用重力式浓缩罐(池)。重力式浓缩罐(池)的优点是运行费用低,管理较方便;另外由于池容大,对负荷的变化,特别是对冲击负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如果采用其他浓缩方式,如离心浓缩,失去了容积对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负荷增大,就会显出脱水机能力的不足,给运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目前,国内外重力沉降浓缩罐(池)用得最多。国内重力浓缩罐(池)另一种形式斜板浓缩池罐(池)也开始使用。

6.3.2每一种类型脱水机械对进机浓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低于这一浓度,脱水机不能适应,例如:板框压滤机进机浓度可要求低一些,但一般不能低于2%。

6.3.3浓缩罐(池)面积一般按通过单位面积上的固体量即固体通量确定。但在入流泥水浓度太低时,还要用液面负荷进行校核,以满足泥渣沉降的要求。固体通量、液面负荷、停留时间应通过沉降浓缩试验确定或者按相似工程运行数据确定。

泥渣停留时间一般不小于24h,这里所指的停留时间不是水力停留时间,而实际上是泥渣浓缩时间。大部分水完成沉淀过程后,上清液从溢流堰流走,上清液停留时间远比底流泥渣停留时间短。由于排泥水从入流到底泥排出,浓度变化很大,例如,排泥水入流浓度为含水率99.9%,经浓缩后底泥含水率达97%。这部分泥的体积变化很大,因此,泥渣停留时间的计算比较复杂,需通过沉淀浓缩试验确定。一般来说,满足固体通量要求,且罐(池)边水深有3.5~4.5m,则其泥渣停留时间一般能达到不小于24h。

对于斜板(斜管)浓缩罐(池)固体负荷、液面负荷,由于与排泥水性质、斜板(斜管)形式有关,各地所采用的数据相差较大,因此,宜通过小型试验或者按相似排泥水、同类型斜板数据确定。6.3.4重力浓缩罐(池)的进水原则上应该是连续的,当外界因素的变化不能实现进水连续时,可设浮动收液设施收集上清液,提高浓缩效果,成为间歇式浓缩罐(池),宜设置加药搅拌设备。6.4 脱水

6.4.1脱水机械的选型既要适应前一道工序排泥水浓缩后的特性,又要满足下一道工序泥渣处置的要求,由于每一种类型的脱水机械对进水浓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低于这一浓度,脱水机不能适应,同时要考虑所含原油对脱水率的影响,因此,前道浓缩工序的泥水含水率是脱水机械选型的重要因素。例如,浓缩后泥水含固率仅为2%,且所含原油对滤网透水性的影响较小时,则宜选择板框压滤机,否则宜选用离心机,同时脱水设备应设有冲洗措施。另外,后道处理工序也影响机型选择。例如,泥渣拉运集中处置时尽可能使其含水率低。6.4.3所需脱水机的台数应根据所处理的干泥量、每台脱水机单位时间所能处理的干泥量(即脱水机的产率)及每日运行班次确定,正常运行时间可按每日1~2班考虑。脱水机可不设置备用。当脱水机发生故障检修时,可用增加运行班次解决。

6.4.4泥水在脱水前进行化学调质,由于泥渣性质及脱水机型式的差别,药剂种类及投加量宜由试验或按相同机型、相似排泥水运行经验确定。

6.4.5脱水机滤液和脱水机冲洗废水中污油和悬浮物含量较高不宜直接回收。7 药剂投配与贮存 7.1 药剂投配

7.1.1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的药剂种类比较多,常用的有絮凝剂、浮选剂、杀菌剂、缓蚀阻垢剂、滤料清洗剂、污泥调质剂、pH调节剂等,每类药剂有多个品种,每个采出水处理站应根据采出水原水的水质特性、处理后水质指标、工艺流程特点进行选用。

杀菌方式除化学杀菌方式外,还有物理杀菌等方式,物理杀菌方式有紫外线、变频、超声波等,目前部分油田已经开始试用物理杀菌或与化学杀菌联合使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应根据试验,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7.1.2在采出水处理站中投加2种或2种以上药剂时,应进行药剂之间的配伍性试验,防止药剂之间的相互反应,而影响药剂的水

7.1.3同一类药剂有多个品种,药剂的品种直接影响采出水处理效果,而其投加量还关系到采出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为了正确地选择药剂的品种、投加量,应进行室内或现场试验。缺乏试验条件而类似采出水处理站已有成熟的经验时,则可根据相似条件下采出水处理站运行经验来选择。药剂混合方式常用的有管道混合器混合、泵混合等,反应方式有旋流反应、机械搅拌反应、管道反应器等。对于投加的所有药剂均应有混合设施,对于絮凝剂、助凝剂还应有反应设施。

7.1.4药剂的投加方式大多为液体投加,溶药和配药可采用机械或水力等方式进行搅拌。水力搅拌一般用在药剂投加量小的场合。为防止药液沉淀或分层,应在正常加药时,不停止搅拌。

7.1.5因每种药剂的投加量、配制浓度以及药剂贮罐的容积及台数、固体药剂溶解速度有差异,故配药次数是不相同的,但考虑到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及管理等因素,确定每日药剂配制次数不宜超过3次。

7.1.6近年来药剂投加多采用加药装置(泵、溶药罐、控制柜等放在同一个橇上),节约用地,管理方便。隔膜计量泵除具有普通柱塞计量泵的优点外,还有更强的耐腐蚀性及耐用性。7.1.7采出水处理中投加的各种药剂,投加位置对处理效果有很大影响,各油田应通过试验确定,本条中给出的投药点位置是根据经验确定的,可参照执行。对混合反应有要求的药剂(如絮凝剂等)应设混合反应设施。

7.1.8本条是指同一药剂,投加到不同的水处理构筑物上,应分别设置计量设施,如:一台加药装置可设两台计量泵,也可以在一台加药装置出口的两个分支分别设流量计。

7.1.9盐酸或硫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和刺激性气味,其挥发的气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应密闭贮存和密闭投加。7.2 药剂贮存

7.2.2药剂的贮存时间不宜过长,尤其一些容易失效、变质的液体药剂应根据药剂的特性、环境条件进行确定。8 工艺管道 8.1 一般规定

8.1.1油田采出水中含有原油及挥发性的易燃易爆气体,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站内不得采用明沟及暗沟输送采出水。

8.1.2采出水处理站的工艺管道,大部分油田采用的是内外防腐的钢质管道。水质腐蚀性强的油田部分采用玻璃钢等非金属管道。钢质管道内防腐的施工难度大,若内防腐质量不好,易造成净化水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玻璃钢等非金属管道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油田等油田已大量使用,效果很好。其缺点主要是站内管件多,施工难度大,事故时生产单位无法维修,只能依靠制造厂家,另外工程造价也比钢管稍高。所以采用玻璃钢等非金属管道时,应根据水质及油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8.1.3采出水处理站工艺管道绝对不能与生活饮用水管道连通,以避免污染饮用水系统。用清水投产试运行时,可加临时供水管道,用完拆除。严禁设计时将清水管道接入处理站内的各种构筑物,防止发生污水倒流现象。

8.1.4沉降分离构筑物的收油管是否需要保温和伴热,应根据当地的最低气温与原油的凝固点来确定,北方地区一般当地最低气温比原油凝固点低,因此,北方地区的收油管道应该设保温和伴热。伴热可以采用与热水管伴行或者电热带等形式。

8.1.5为方便地上敷设的工艺管道检修,在工艺管道较低的位置宜设放空口,北方寒冷地区还应设扫线口。

8.1.6含有原油的水的来源主要有泵盘根漏水、化验室排水等,这些水因为含有原油,排入生活排水管道,将会造成排水系统堵塞或可燃气体的富集产生安全隐思。8.1.7

加药管道因为管径比较小,有时还间断运行,因此应考虑防冻问题。当埋地铺设时,有两种办法,一是深埋在冻土层以下,但不利于维修;二是浅埋,但需保温和伴热。具体采用哪种办法,应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加药管的材质应根据投加化学药剂的性质来确定,具有高腐蚀性药剂一般选择非金属管、不锈钢管或者非金属内衬金属管,但不锈钢管不适合投加氯离子含量高的药剂。8.1.8在穿越道路时,为了防止重型车辆通过将工艺管道损坏,府设保护套管。8.2 管道水力计算

8.2.2关于管道沿程水头损失计算的规定。

由于油田采出水含有的原油、胶质、悬浮固体等各种组分易在管道内壁附着,因此采用以旧钢管和旧铸铁管为研究对象的舍维列夫水力计算公式更为适用,国内各油田采出水(包括原油集输)水力计算一直沿用此公式进行计算,并考虑增加一定的裕量,较好地满足了工程设计的要求。非金属管道可采用海曾·威廉公式计算。8.2.3关于管道局部水头损失计算的规定。

采出水处理站内管道长度较短,沿程水头损失小,但是弯头、三通、四通等管件很多,局部水头损失远大于沿程水头损失,重力式处理构筑物(如沉降罐、除油罐等)内更是如此,决不可以忽视。站外管道在规划时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可按沿程水头损失的5%~10%计算,在设计阶段应进行详细计算。8.2.4各油田对采出水输送管道都是按给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的,并且考虑到采出水含油、结垢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出的水头增加以多少为合理,无法作统一规定,大庆油田认为增加10%~20%合适,各油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8.2.5采出水处理站中污油管道与原油集输管道性质基本相同,沿程阻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中原油集输管道计算。局部阻力可按照《油库设计与管理》计算。

8.2.6为防止污泥在管中淤积,规定压力输泥管最小设计流速。

本条数据引自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第4.2.8条。8.2.8本条参照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SH 3095—2000第6.2.6条制定。9 泵房

9.1 一般规定

9.1.1采出水处理站的工作水泵,根据工艺要求不同分为原水升压泵、滤前水升压泵、净化水外输泵以及反冲洗水泵、回收水泵、污油泵等,应根据用途不同分别选用。选用的水泵机组应能适应水量和水压的要求,并尽量使机组处在高效率情况下运行,同时还应考虑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以节省用电,降低运行成本。采出水处理站分期建设时,厂房可一次建成,各类水泵可分期建设并留有扩建位置。

油田采出水随原油产量及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增加,原水升压泵、滤前水升压泵、净化水外输泵等可以采用增加泵台数或大小泵搭配的方式适应水量的递增,使水泵在高效区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为方便管理和减少检修用的备件,选用水泵的型号不宜过多。

9.1.2选用水泵应符合节能要求。当水泵运行工况改变时,水泵的效率往往会降低,故当水量变化较大时,为减少水泵台数或型号,宜采用改变水泵运行特性的方法,使水泵机组运行在高效范围。目前国内采用的办法有:机组调速、更换水泵叶轮或调节水泵叶片角度等,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

9.1.4国内油田多处在平原地区,尚没有发生水锤事故的实例。国内供水行业根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停泵水锤或关阀水锤导致阀门破裂、泵房淹没、输水管破裂的事故时有发生。国内外在消除水锤措施方面有不少的成功经验。常规做法是根据水锤模拟计算结果对水泵出水阀门进行分阶段关闭以减小停泵水锤,并根据需要,在输水管道的适当位置设置补水、排气、补气等设施,以期消除弥合水锤。

泵房设计时,输水管路地形高差较大或向位于高处的站场输水时,对有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泵房宜进行停泵水锤计算:①求出水泵机组在水轮机工况下的最大反转数,判断水泵叶轮及电机转子承受离心应力的机械强度是否足够,并要求离心泵的最大反转速度不超过额定转速的1.2倍;②求出泵壳内部及管路沿线的最大正压值,判断发生停泵水锤时有无爆裂管道及损害水泵的危险性,要求最高压力不应超过水泵额定压力的1.3~1.5倍;⑧求出泵壳内部及管道沿线的最大负压值,判断有无可能形成水柱分离,造成断流水锤等严重事故。水锤消除装置宜装设泵房外部,以避免水锤事故可能影响泵房安全,同时宜库存备用,以便及时更换。

9.1.5负压吸水时,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运行的安全性差,一旦漏气将影响与吸水管连接的各台水泵的正常运行。

9.1.6水泵吸水管一般采用带有喇叭口的吸水管道。喇叭口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 1 吸水喇叭口直径DN不小于1.25倍的吸水管直径。??? 2 吸水喇叭口最小悬空高度E值为:

??? ??1)喇叭口垂直向下布置时,E=0.6~0.8DN; ??? ??2)喇叭口倾斜向下布置时,E=0.8~1.0DN; ??? ??3)喇叭口水平布置时,E=1.O~1.25DN。??? 3 吸水喇叭口在最低运行水位时的淹没深度F值为: ??? ??1)喇叭口垂直向下布置时,F=1.0~1.25DN; ??? ??2)喇叭口倾斜向下布置时,F=1.5~1.8DN; ??? ??3)喇叭口水平布置时,F=1.8~2.0DN。

??? 4 吸水喇叭口与吸水井池侧壁净距G=0.8~1.ODN;两个喇叭口间的净距H=1.5~2.ODN;同时满足喇叭口安装的要求。

9.1.7水泵安装高度必须满足不同工况下必需气蚀余量的要求。同时应考虑电机与水泵额定转速差、水温以及当地的大气压等因素的影响,对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需气蚀余量进行修正。水泵安装高度合理与否,影响到水泵的使用寿命及运行的稳定性,所以水泵安装高程的确定需要详细论证。

由于水泵额定转速与配套电动机转速不一致而引起气蚀余量的变化往往被忽视。当水泵的工作转速不同于额定转速时,气蚀余量应进行换算。

9.1.8根据技术经济因素的考虑,规定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的流速范围。9.2 泵房布置

9.2.2本条文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中第5.4.7条制定的。

9.2.5泵房通往室外的门的个数应根据相关防火规范的要求确定,其中一扇门应满足搬运最大尺寸设备。10 公用工程

10.1 仪表及自动控制

10.1.1设计规模较大、工艺流程复杂程度较高的处理站,宜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设计规模和工艺流程复杂程度适中的处理站,宜采用性能价格比适中的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

设计规模小、工艺流程较简单或低产和边远分散小油田的处理站可酌情采用仪表控制系统。

沙漠油田的处理站,宜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并设远程终端装置(RTU)。10.2 供配电

10.2.1油田采出水处理站是油田的重要用电单位,一旦断电将导致采出水大量外排,不仅污染环境,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电力负荷的设计等级应确定为二级负荷。

10.2.2根据不同设备在整个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同,对主要设备供电等级进行划分,依此选择电气设备。10.3 给排水及消防

10.3.1本条规定是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或能力过剩所造成的浪费。采出水处理站给水、排水系统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对于一期工程建成后,二期施工困难或一期、二期同时建设投资增加不多,在技术上更加合理的工程,应一次建设。10.4 供热

10.4.1本条是最大供热负荷的确定。

根据生产、生活、采暖、通风、锅炉房自耗及管网损耗的热量,计算出系统最大耗热量(称为最大热负荷),确定锅炉房规模。

锅炉房自耗热及供热管网损失系数K中包括:

燃油蒸汽雾化用热约占总热负荷的5.5%,油的保温与加热用热约占总热负荷的0.5%,热网损失耗热约占总负荷的5%~10%。

建筑采暖一般是连续供给,K1=1。通风热负荷同时使用系数K2,据现场调查,供热负荷为其计算量的40%~50%,取通风热负荷同时使用系数K2=0.4~0.5。

本规范所提及的生产负荷,通常是用于加热(换热器)、清洗及管道伴热,使用时间及耗热取决于生产。加热负荷一般是连续的,负荷波动较大,管道伴热负荷在冬季是连续的,清洗热负荷是间断的,一般取K3=0.5~1.0。10.4.2本条着重强调热水供热系统,供水温度一般不超95℃,原因是蒸汽供热系统比较复杂,跑、冒、滴、漏问题严重,热媒输送半径小,凝结水回收率低,回收成本高,而热水供热系统恰恰与此相反,所以只要工艺没有特殊要求优先采用热水供热系统。

如工艺需用蒸汽伴热、吹扫、清罐和解冻等,锅炉房内应设置蒸汽锅炉,当工艺生产连续用蒸汽时,锅炉房至少应有2台蒸汽锅炉。采暖介质宜选用热水,根据热水负荷情况,可以选用热水锅炉、汽-水换热器以及汽水两用锅炉(一种带内置式换热器的锅炉)。

10.4.3油田用的水套炉和真空相变锅炉采用室外露天布置,在南方炎热地区,许多锅炉也露天布置,近些年来,北方部分地区也将锅炉露天或半露天布置。无论何种布置方式都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设计理念,优先考虑安全,兼顾环保和方便生产运行,做好锅炉机组、测量控制仪表、管道、阀门附件以及辅机的防雨、防腐蚀、防风沙、防冻、减少热损失和噪声等措施,设立必要的司炉操作间,将锅炉水位、锅炉压力等测量仪表集中设置在操作间内,以保证锅炉机组的安全运行。10.5 暖通空调

1O.5.2 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可采用筒形风帽、旋转风帽、球形风帽或通风天窗等形式。10.5.3现场调查发现,水处理站化验室可能散发出有害气体,为迅速有效地排除,规定采用通风柜进行局部排风。

10.5.4相对密度小于0.75的气体视为比空气轻,相对密度大于0.75的气体视为比空气重;上、下部区域的排风量中,包括该区域内的局部排风量;地面上2m以内的,规定为下部区域。10.5.5为了满足沙漠地区站场建筑物的通风防沙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

发生沙尘暴时,站场建筑门窗紧闭,为防止室内负压过大及由此吸入沙尘需设置机械进风系统。设置条件应考虑排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沙尘暴的连续时间、发生次数等。

机械进风系统的吸风口宜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且应有过滤设施。过滤器应操作简单、清扫方便。机械进风系统可不设加热装置。进排风口应有防止沙尘进入室内的措施。

站场内建筑物的外窗应采用带换气小窗的双层密闭门,外门应采用单层密闭窗。5 当采用天窗进行自然通风时,启闭机构应操作灵活、方便,且便于清扫沙尘。自控仪表控制室、电子计算机房等防尘严格的场所也可采用正压通风。10.7 建筑及结构

10.7.2除油罐、沉降罐、单(无)阀滤罐等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基础,是根据罐底荷载不均和工艺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所选用的一种合理基础型式,也是大庆油田多年采用的做法。10.8 道路

1O.8.1 站内道路的分类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结合站场生产规模和性质综合确定的。

10.8.2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结合运输和消防用车的车型特点而定。站场主要通行车辆为4~5t的标准载重汽车,若行驶其他汽车时,其转弯半径的数值可做适当调整。10.9 防腐及保温

10.9.1采出水处理涉及很多种类的构筑物,如调储罐、除油罐沉降罐、气浮机(池)、污水回收罐(池)、过滤器、各种缓冲罐(池等。采出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腐蚀性的强弱与水中所含腐蚀性介质的种类和浓度有关,因此钢制构筑物和钢质管道均应进行防腐处理,用于强腐蚀性介质的钢制构筑物还应采取覆盖层和阴极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具体防腐措施根据工艺条件、介质环境等综合分析后确定,必要时可进行腐蚀检测。11 健康、安全与环境

11.0.1本条是参考国家经贸委《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监督与管理规定》和劳动部《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及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 6276—1997等的相关规定,结合采出水处理工程的特点制定的。

11.0.2、11.0.3 这两条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环境保护的现行国家法律条文及国家现行的其他相关标准或规定,结合采出水处理工程的特点制定的。附录A、附录B、附录D、附录E

本附录A、B、D、E等同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油气集输设计规范》GB 50350—2005。

附录C

上一篇:主体工程验收监督通知书下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