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2024-04-30

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通用7篇)

篇1: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看完了叶永烈爷爷在鲁豫有约节目中的人物访谈。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高产作家,他对文学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我。是他让我开始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

叶永烈最初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得益于他的好奇。11岁,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叶永烈而言,却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回想起当年情景,叶永烈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这一块‘豆腐干’开始的。我这些年每年都要写一两部五六十万字、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人家称我为‘做砖头的工人’,这块‘豆腐干’是我所有‘砖头’的开端。

但真正圆了他“作家梦”的还是科普小品的创作。因文笔活泼,叶永烈深受出版社的青睐。二十岁的叶永烈的一个个“为什么”,被比他只小几岁的读者广泛阅读、传诵。到新版,也即第五版《十万个为什么》问世,叶永烈共为该书写了500多篇科普小品。

在写了《十万个为什么》之后的第二年,完成了另一部新著——《小灵通漫游未来》。《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一下子印了一百几十万册,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看了叶永烈先生的访谈,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其实写东西绝对不是什么玄奥的东西,和学游泳,学骑自行车,没什么区别。就像我们学习英语口语,如果你不说,就无法学会。写作也是,如果不去写,那看什么理论都是没用的。只是在写之前,我们如果心中没数,那会无限延长我们学习的时间。有一句话叫做“出名要趁早”,我们并不是那么功利,但是,我们也希望自己的表达有人看。所以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先学会阅读。

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叶永烈先生可是没少下功夫。在视频中我看到叶永烈先生家的藏书之多,几乎已经塞满了他的整个房子,柜子内全是书,因此他的家也就成了几个邻家小孩的小型图书馆,小朋友们每天泡在这里,分享着叶永烈爷爷的藏书,每天都乐此不疲。据说就是这小型图书馆里《巴顿将军》一书,帮助叶永烈先生的儿子走进了通用汽车公司。这不得不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

写作是量的积累过程,平时要养成好的习惯,要边记边想边写,其实也是对知识积累、消化和梳理的过程。积累得多就等于掌握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多,有助于在快的工作节奏中提高效率。“不动笔墨不看书”,尽可能将学习中得到的感悟和见解作为笔记的内容,待到工作需要时就能查得到、用得上、来得快。

写作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写作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写作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写作能让你记录下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

更加享受生活。写作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写作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写作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写作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写作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写作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对于写作,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相信每个看了鲁豫专访叶永烈先生节目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电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提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正是发自内心的崇敬的一种力量……

篇2: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观后感

说来有些惭愧,在老师还没放该节目给我们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有位名人名叫叶永烈。看来以后得加强人文方面的素养啦。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学到很多,同时也做了不少的思考。

叶永烈爷爷小时有过作文不及格的经历,但现在他是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有人说很多作家曾是神童,我不是。我是从一个语文不及格、作文也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作家的。”这句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的确,生活中像这种曾经看起来不可能但最终一切都成为了现实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众所周知的,曾经因不及格要补考英语的李阳现在成为了英语方面的能手;小的方面,高中时我的物理老师曾经就很惧怕物理,达到了一看见物理就头晕的境界,但后来他还是喜欢上了物理„„所以说,客观地讲,曾经或者是现在我是怎样一种状态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是啥样,现在我该做的是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尽管过程不是很顺利,而不是纠结于现在的状况有多糟。

叶永烈爷爷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他是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受到好评。这一切,都是从1951年4月28号那天开始的,那是他11岁,小学五年级,从一首出版在《浙南日报》(即现在的《温州日报》)上的《短歌》开始,叶永烈爷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热情。其实这得益于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敢于为止付出行动和对文学的热爱,试想一下要是当年他对那个“投稿箱”仅仅只有好奇并没有为之写《短歌》,或者在大学期间转向研究化学,结果会怎样。所以说,我要向叶永烈爷爷学习有想法了就敢做的品质,特别是当今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当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理性地判断它的可行性时,我要立刻行动起来,并坚持着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他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更是一个以写作为乐的人;他是一位勤于科学幻想的作家,也是一位擅长传记文学的作家。

当叶永烈爷爷科在科普小说方面干得正红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感到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视角,更多地放在国家、时代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上,所以他选择了纪实文学。这是一个多么坚定、伟大的抉择啊,他的心不仅仅放在个人的事业上,同时还牵挂着国家与人民的命运。

前几天看过一篇题为“我们不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个道理:起跑线虽然不同,但同时通向成功顶峰的路也是不尽相同的,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线才能决定你是否是最先达到顶峰的人。叶永烈爷爷的成功就很好地为这个道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此时此刻,我在为那份属于我的梦想而奋斗„„

篇3: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科学包罗万象,有化学、物理、天文、地理……他们都是整个科学的组成部分。让我们走进科学这个神秘的世界,从物理说起吧!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物理家是伦琴,他发现了发明一种震惊全世界的射线,竟然能透过人的皮肤和肉,直接拍摄到人的骨头,真是叹为观止啊!他就把这个射线称为“X”射线(X是数学未知数的表示)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给射线命名,也没有因此而骄傲。这就是我敬佩他的原因。如果没有他,那我们人类就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有看不见的内伤?又怎能治愈内伤健康得活下去呢?所以,伦琴发明的这条射线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人们以前从没将断肢再植过,直到1963年1月2日,这个空白的历史被一个名叫陈中伟的人改写了。就在那天,一个工人被送到急诊室,他的手被冲床冲断了。医生们束手无策,只能让这名工人失去一只手,不可能再植。可他却将这只手再植了,并有了第二次生命。他这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千手观音,但现在,陈中伟也成了千手观音,只不过,他是让人们的千万只手失而复得。

还有许多人,他们虽然自己残废了,但依然为科学做着贡献,他就是创造盲文的人――布莱叶。他本来是一个普通的人,就在他三岁时,一不小心,将一把小刀插入了自己的眼睛,从此,就再也看不见外面的大千世界了。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明出盲文来。他日思夜想,突然,他想到了军人在板子上刻上一点一点的东西,也就是夜文,这样就不用点灯看,也不会暴露。正因为这样,布莱叶发明了盲文,使世界上所有的盲人都能看书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人发明了东西,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诺贝尔发明了炸药,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为什么他们要奋不顾身地发明东西呢?因为这些东西的发明可以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

篇4: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我也不例外,利用两周的时间阅读完了《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这本科普经典书。作者把100个故事汇聚在一起,写出了我们要想成为科学家,应当具备吃苦耐劳、坚强不屈、持之以恒、勤学好问的品格修养。这些故事告诉我,科学家是多么勤奋,惜时如金;科学家是多么好学,孜孜不倦;科学家是多么坚定,捍卫真理;科学家是多么勇敢,知难而进;科学家是多么谦逊,永不满足……

例如,故事里讲的居里夫人,因从小热爱科学,学业优秀,特别是在物理和化学方面,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再加上后期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最让我敬佩的是她一生淡泊名利,直到临终前还在做实验,人们劝她多休息,她却说:“我的生活是不能离开实验室的。”她的这种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5: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科学家故事100个》是叶永烈写的,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发明大王”的秘诀。里面讲的是有一位科学家叫爱迪生,爱迪生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人生哲学是工作,我想要揭示在自然的奥秘,并以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后来,爱迪生真的做到了。

1879年的10月21日,爱迪生造出的第一只电灯泡射出明亮的光线,那天,爱迪生沉醉在欢乐之中,电灯 泡点亮的时间越长,我们越觉得神驰魂迷。我们坐着,洋洋自得地注视着那盏灯,它边续点了45小时。爱迪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科学。有人问这“发明大王”成功的秘诀。他答道:“天才是百分之百的灵感,加百分之百的汗水。

爱迪生的笔记本,他每隔一星期要换一本,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离开了人世,终年只有84年,他给人们留下这样的话:”科学是永无一日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这样一直继续下去。“

篇6:观看《鲁豫有约——叶永烈》有感

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开启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少年驿动的心。也让叶永烈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随着鲁豫的娓娓道来,我们走进了叶永烈先生的生平。

他1940年出生在浙江温州,11岁时发表了自己平生第一首诗。从此,激发了他对于作家梦想的追求。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虽然没有进入他梦寐以求的中文系,进入了化学系。但他对于文学的热爱、追求却丝毫未减。并且开始了一中全新的文学创作——科普小品文。基于自己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专业的化学知识,他的科普小品文立即风靡全国,获得广泛赞誉。当他还是个学生时就应出版社邀请参加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并且成为主要作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的科幻小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

随着年岁的增长,叶永烈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1984年后成为专业作家,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人称“旧闻记者”。主要新著为300万字的七卷本《叶永烈自选集》;120余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还写了150万字的长篇系列《“四人帮”传》;还有《陈伯达传》、《陈云全传》、《胡乔木传》、《反右派始末》、《星条旗下的中国人》、《五七年的血泪》、《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马思聪传》、《真实的朝鲜》等大部头著作。作品曾获奖80 余次,作品曾在美、英、法、日、韩、德、意、泰、香港、台湾出版或发表。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收入美利坚合众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利坚合众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1994年受聘香港文学艺术家协会荣誉会员。

他的一生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晚年也笔耕不辍,当之无愧是当代最高产的作家。

他喜欢探索。他尝试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也尝试写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正如一个演员,总是喜欢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也就是创新。每一次尝试,是新的体验,也是新的收获。他有若干头衔: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纪实作家、访谈家……

对于他的人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在他面对困难时的不屈与坚持。他坚持原则,坚持说真话,坚持以笔触还原真实的历史。

他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一面旗帜,不仅传授给我严谨的科学知识,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毕生经历教导我们该如何面对理想、困难、人生。

篇7:叶永烈人物传记观后感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两本书,一本是《妈妈走了》,另外一本就是《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百个》这本书写了一百位伟大的科学家。有坚持不懈,经过了刻苦的努力,而成为了一个世人称送的神匠;还有敢于向古希腊“权威”盖伦的错误思想“开炮”而被教会判处火刑的塞尔维特等等科学家。

我发现这些科学家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坚忍不拔。是呀,本书的作者叶永烈也在书中的后记中写到“本书的主人公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百位重要的人物。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专业精神、持久毅力······”的确,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都能像科学家一样有着专业精神和持久的毅力那该有多好呀!

上一篇:土地整理验收报告下一篇:他与她上天的玩笑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