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2024-05-02

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共10篇)

篇1: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这种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盛行,是目前最流行的网络软件系统结构,它正逐渐取代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成为网络软件开发商的首选, 随着因特网浏览器功能越来越强大,在许多场合下,浏览器可以取代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客户端软件,

也就是说,开发商可以遵循一定规则,开发一套运行于服务器的网络软件,在客户端可以直接使用浏览器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而不必为客户端开发特定的软件。 当前,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和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形式,而服务器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所以服务器又被称为“E时代的基本元素”。

篇2: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一、案例现场

图1 、无法连接

图 1-1

当在windows下使用一些怪异的软件或者插件,这些东西可能会自动篡改了系统连网为代理的,这里就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现象。

二、解决方案:

1、360浏览器

图2

将图2的“不使用代理服务器”就可以恢复连网。

2、Chrome浏览器

转至扳手菜单 >设置 >显示高级设置... >更改代理服务器设置... >LAN 设置,取消选中“为 LAN 使用代理服务器”复选框,

图3 显示高级设置

图4、打开服务器设置

图5、局域网设置

图6 去掉这个勾

3、IE浏览器

图7、同chrome

图8、去掉这个勾

篇3: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1研究背景

WWW服务, 也称Web服务。它是一种交互式图形界面的Internet服务, 具有强大的信息连接功能, 它使得用户通过简单的图形界面就可以访问各个大学、组织和公司等的最新信息和各种服务。

1.2可行性分析

1.2.1技术可行性

使用Eclipse作为开发的平台, Java作为开发语言。在Java 1.2中, SUN公司推出的新的用户界面库java.swing包, 相比较AWT来说, 功能更强大, 使用更方便。而且java.swing中的类完全是由Java语言编写的[1]。

1.2.2经济可行性

本系统的开发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时间, 而且在短时间里开发出来的系统可能离具体产生效益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为市场上的浏览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功能强大。但是, 一些个性化的浏览器, 或一些有定制功能的浏览器, 仍很具吸引力。因此从长远利益来考虑, 本课题的设计开发是具有较大的经济可行性的。

2 技术分析

2.1 Java

Java语言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Java语言提供类、接口和继承等原语, 为了简单起见, 只支持类之间的单继承, 但支持接口之间的多继承, 并支持类与接口之间的实现机制[1]。本系统使用Java语言开发。

2.2 Eclipse

本系统使用Eclipse作为开发平台。

Eclipse[2]是一种可扩展的开放源代码IDE。Eclipse允许在同一IDE中集成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工具, 并实现了工具之间的互操作性, 从而显著改变了项目工作流程, 使开发者可以专注在实际的嵌入式目标上。

2.3 C/S结构

所谓C/S结构, 是将数据存取与应用程序分离开来, 把一个软件系统或应用系统按功能分成若干个部分, 再将这些软件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的角色分成Client软件和Server软件, 分别放置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

2.4 HTTP协议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 是Internet的应用层协议。HTTP通过两个程序实现:一个是客户端程序 (一般称为浏览器) , 另一个是服务器程序 (通常称为Web服务器) 。两者通常运行在不同的主机上, 并通过交换HTTP报文来产生网页请求和响应。

2.5 UML

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统一建模语言) [3]是用来对软件密集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的一种语言。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它溶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3 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分为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两部分, 根据UML建模技术将浏览器分为三个用例, 即建立连接、获取服务及断开连接;Web服务器也分为三个用例, 即允许建立连接、提供服务及允许断开连接。

浏览器用例图如图1所示。Web服务器用例图如图2所示。图1及图2描述了系统总体需求, 下面具体介绍各子用例。

3.1 建立连接

功能说明:通过网络连接到一个Web服务器。

基本条件:有正常的网络连接, 有可用的Web服务器, HTTP的相关设置正确。

基本过程:a) 输入Web服务器的信息;b) 用户发出建立或连接Web服务器的请求;c) 连接到指定的Web服务器。

替代过程:c) 连接失败, 将失败信息返回给用户;d) 提示用户重试。

3.2 获取服务

功能说明:用户获取远端的Web服务器提供的服务。

基本条件:已经连接到Web服务器。

基本过程:a) 用户提交获得服务请求;b) 将请求命令提交给Web服务器;c) 从Web服务器获取服务的内容;d) 将获取的内容显示给用户。

替代过程 (一) :b) 若没有建立连接, 提醒用户先建立连接。

替代过程 (二) :c) 获取所需的服务失败;d) 提示用户失败信息。

3.3 断开连接

功能说明:离开当前已经连接的Web服务器。

基本条件:有正常的网络连接, 已经和一个远端Web服务器建立连接, HTTP的相关设置正确。

基本过程:a) 用户发送断开连接的请求;b) 将用户请求发送到Web服务器;c) 停止从Web服务器获取服务;d) 断开和Web服务器的连接。

替代过程 (一) :d) 断开连接失败, 提示用户失败信息。

替代过程 (二) :b) 发送请求失败, 提示用户重试。

3.4 允许建立连接

功能说明:允许用户连接到当前的Web服务器。

基本条件:有正常的网络连接, Web服务器已经开启服务, HTTP的相关设置正确, 远端用户提交连接请求。

基本过程:a) 等待远端用户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b) 获取远端用户发送的连接请求;c) 允许该用户连接到当前的Web服务器。

替代过程 (一) :b) 若用户信息不符合设置, 发送拒绝信息到远端用户;c) 拒绝建立连接。

替代过程 (二) :c) 若建立连接失败, 显示失败信息。

3.5 提供服务

功能说明:向远端用户提供的所请求的服务。

基本条件:已经和远端用户建立连接, 远端用户有获取服务的请求。

基本过程:a) 获得远端用户提出的服务请求;b) 解析获取的服务请求的信息;c) 将服务的内容提供给远端用户;d) 等待用户新的请求。

替代过程 (一) :b) 若无法解析请求的信息, 等待新的请求。

替代过程 (二) :c) 发送服务内容的操作失败;d) 未超过最大重发次数, 重新尝试发送, 执行c) ;e) 等待新的请求。

3.6 允许断开连接

功能说明:服务器断开和所请求的用户的连接。

基本条件:有正常的网络连接, 收到已经建立连接的远端用户的断开连接的请求, HTTP的相关设置正确。

基本过程:a) 获取远端用户发送的断开连接的请求;b) 终止对该用户提供的服务;c) 断开和该用户建立的连接。

替代过程 (一) :c) 断开连接失败, 重试。

替代过程 (二) :b) 终止服务失败, 等待服务结束;c) 断开和该用户的连接。

4 系统概要设计

从需求分析中, 我们可以获取各用例的对象。服务器没有用户界面, 作为后台服务进程启动;浏览器具有用户界面, 其对象图如图3所示。

图3中表示边界对象, 它的作用是作为与外界联系的媒介。所有系统外部对象必须通过边界对象才能联系系统内部对象。

表示实体对象, 它是应用中的核心部件, 通常贯穿于整个生存周期。

表示控制对象, 它调控实体对象和边界对象之间的关系。

4.1 对象的静态关系

4.1.1 建立连接

“建立连接”子用例的协作图如图4所示。

图4表明了建立连接用例中各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户向“连接界面”请求连接, “连接界面”向“响应处理”发送“服务器信息”, “响应处理”向“建立连接”“服务器信息”, “建立连接”向“获取服务”发送“启动”命令, 并向“连接界面”发送“连接建立”, “连接界面”向用户反馈“连接建立”。

4.1.2 获取服务

“获取服务”子用例的协作图如图5所示。

图5描述的对象关系如下:用户向“服务界面”请求服务, “服务界面”向“响应处理”发送“请求服务”, “响处理”向“获取服务”发送“请求服务”, “获取服务”向“服务界面”发送“服务内容”, “服务界面”向用户发送“服务内容”。

4.1.3 断开连接

“断开连接”子用例的协作图如图6所示。

图6清楚地表示了断开连接用例中各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户向“断开界面”请求断开, “断开界面”向“响应处理”发送“服务器信息”, “响应处理”向“断开连接”“服务器信息”, “断开连接”向“断开服务”发送“断开”命令, 并向“连接界面”发送“连接建立”, “连接界面”向用户反馈“连接建立”。

4.2 对象的动态关系

4.2.1 建立连接

“建立连接”子用例的序列图如图7所示。

该序列图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 描述了它们的动态关系如下:

在整个应用开始时, 程序尚未启动, 此时, 只有“用户”对象。

“用户”通过“请求下载和链接消息”来启动程序, 使得“连接界面”对象开始了它的生存周期。

“连接界面”发送“请求连接”给“响应处理”, 使得后者开始其生存周期。

“响应处理”发送“请求连接”给“建立连接”, 使得后者开始其生存周期。

“建立连接”创建“获取服务”并发送“建立连接”, 使得后者的生存周期。

“连接界面”告知用户“连接建立”。

4.2.2 获取服务

“获取服务”子用例的序列图如图8所示。

该序列图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 描述了它们的动态关系如下:

“用户”通过“请求服务”来启动程序, 使得“服务界面”对象开始了它的生存周期。

“服务界面”发送“请求服务”给“响应处理”, 使得后者开始其生存周期。

“响应处理”发送“请求服务”给“获取服务”, 使得后者开始其生存周期。

“建立连接”发送“服务内容”给“连接界面”。

4.2.3 断开连接

“断开连接”子用例的序列图如图9所示。

该序列图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 描述了它们的动态关系如下:

在整个应用开始时, 程序尚未启动, 此时, 只有“用户”对象。

“用户”通过“请求断开消息”来断开程序, 使得“断开界面”对象开始了它的生存周期。

“断开界面”发送“请求断开”给“响应处理”, 使得后者开始其生存周期。

“响应处理”发送“请求断开”给“断开连接”, 使得后者开始其生存周期。

“断开连接”创建“断开服务”并发送“断开连接”, 使得后者的生存周期。

“断开界面”告知用户“连接断开”。

5 系统详细设计

5.1 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图如图10所示。

5.2 功能设计

Web浏览器的主体框架类为WebBrowser类, 实现框架上各个组件的事件监听。主要包括4个模块:图形用户界面的构建、组件监听接口的实现、文件保存功能的实现以及查看源代码框架的生成。其类图如图11所示。

在图11中:

1) JToolBar、JTextField、JMenuBar、JMenu、JMenuItem等都是和界面有关的属性。

2) actionPerformed (ActionEvent e) :void是用来实现监听器接口的actionPerformed函数。

3) saveFile (final String url) :void是用来保存文件的。

4) getHtmlSource (String url) :void是用来获得源代码的。

5) hyperlinkUpdate (HyperlinkEvent e) :void是实现超链接事件监听器接口的hyperlinkUpdate方法。

6) main (String[]args) :void生成一个IE对象, 是程序的入口。

在这个核心类中将分别实现在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中各个功能模块。

ViewSourceFrame类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了源文件查看的主体框架, 并实现了源文件的保存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图形用户界面的构建;组件监听接口的实现。其类图如图12所示。

1) JPanel contentPane、JButton、JScrollPane、JTextArea等都是和界面有关的属性。

2) actionPerformed (ActionEvent e) :void是实现动作事件监听器接口的actionPerformed方法。

服务器端设计成Dos程序界面, 在后台运行, 提供服务。

1) ConnnectionThread类完成与一个Web浏览器的通信。

2) boolean getrequest (String s) 判断请求类型是否为“GET”。

3) String getfilename (String s) 获取要访问的文件名。

4) void sendfile (PrintStream outs, File file) 将指定文件发送给Web浏览器。

5.2.1 浏览器建立连接

浏览器建立连接的实现过程:用actionPerformed () 方法响应ActionEvent事件来建立连接。

1) 在地址栏输入地址后点击转向按钮, e.getSource () =button, url=jurl.getText () 就获得地址栏的内容。

2) 如果url不为空, 并且以“http://”开头, JEditorPane组件将显示url的内容链接, 并将url的内容添加到ArrayList型对象history中, 设置historyIndex的值, 重新布局, 调用jEditorPane1.revalidate () 。

3) 如果链接显示失败, 则弹出选择对话框“无法打开该搜索页”, 调用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 (WebBrowser.this, "无法打开该搜索页", "网页浏览器", JOptionPane.ERROR_MESSAGE) 。

4) 如果url不为空, 并且不以“http://”开头, url=“http://”+url, 即自动在url前面添加“http://”。

如果链接显示失败, 则重复c步骤的操作。

5) 如果没有输入url, 即url为空, 输出提示:JOptionPane.showMessageDialog (WebBrowser.this, "请输入链接地址", "浏览器", JOptionPane.ERROR_MESSAGE) 。

5.2.2 浏览器获取服务

浏览器获取服务的实现过程:用hyperlinkUpdate () 方法响应HyperlinkEvent事件来获取所需的服务。

1) 如果e.getEventType () ==HyperlinkEvent.EventType.ACTIVATED, 则激活该类型, 调用jEditorPane1.setPage (e.getURL () ) 获取服务。

2) 在过程中若出现错误, 则将错误显示ex.printStackTrace (System.err) 。

5.2.3 浏览器断开连接

浏览器断开连接的实现过程:用Process windowEvent () 方法响应WindowEvent事件执行断开连接的操作, 并关闭窗体。

首先获取ID, 如果getID () ==WindowEvent.WINDOW_CLOSING) 则System.exit (0) , 则关闭窗口。

5.2.4 服务器端允许建立连接

服务器端允许建立连接的实现过程:

1) 定义端口号为PORT=8080, ServerSocket server=null;Socket client=null;初始化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套接字。服务器套接字等待请求通过网络传入, 它基于该请求执行某些操作, 然后可能向请求者返回结果。

2) 定义一个try方法, 接受客户机的连接请求, client=server.accept () 。

3) catch方法进行异常捕捉, 在将错误显示出来System.out.println (e) 。

4) 定义一个ConnnectionThread类完成与一个Web浏览器的通信。

5) 连接Web浏览器的套接字, Socket client。并定义一个计数器counter。

5.2.5 服务器端提供服务

服务器端提供服务的实现过程:

1) 构造线程体run, 用try方法获取客户机IP地址和端口号。

2) inline=instream.readLine () , 读取Web浏览器提交的请求信息。

3) 如果是GET请求, filename=getfilename (inline) 。

4) 若文件存在, 则将文件送给Web浏览器System.out.println (filename+"requested.") 。

5) 发送文件, sendfile (outstream, file) 。

6) 若文件不存在, outstream.println ("HTTP/1.0 404 no found") 。

7) instream.close () , outstream.close () 关闭输入输出流。

8) 若IOException e发生异常, 则用catch方法捕捉异常。

5.2.6 服务器端断开连接

服务器端断开连接的实现过程:调用outs.flush () 方法刷新缓冲的输出流, in.close () 断开服务器连接。

6 运行流程及说明

6.1 浏览器初始界面

运行浏览器程序后, 将会出现初始的界面.

6.1.1 界面说明

地址:输入IP地址。

转向:点击转向地址栏中输入的IP地址, 也可以用回车键代替。

另存为:把当前页面保存下来。

后退:退回上一个浏览的页面。

前进:前进到之后的一个浏览页面。

查看源代码:查看当前页面的源代码。

退出:退出浏览器。

6.1.2 创建浏览器界面代码说明

在WebBrowser类中创建浏览器界面和各菜单栏, 包括:地址栏、网页显示界面、菜单栏、菜单组、菜单项、工具栏、工具栏中的按钮组件等。部分代码如下:

6.2 连接服务器界面

输入IP地址后按回车键就会显示相应的页面, 这表明连接成功。

在转向按钮上增加监听器, 触发执行相关操作, 通过填写输入, 输出端口的文本区获取端口号, 定义一个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 (ActionEvent e) 方法进行事件侦听, 分析地址栏内的内容, 若e.getSource () ==jurl, url=jurl.getText () ;获取地址栏的内容。将ur的内容添加到ArrayList型对象history中, 设置historyIndex的值, 重新布局, 用catch () 方法获取异常捕捉。具体代码如下:

6.3 查看源代码界面

在点击查看源代码按钮后, 根据url, 获得源代码, 生成显示源代码的框架对象, 并用public ViewSourceFrame (String htmlSource方法初始化图形界面, 用setBounds方法设置窗口大小, 设置setVisible属性为true。

6.3 保存网页界面

在点击另存为按钮后, 根据当前页面, 用saveFile () 方法将页面信息保存下来。相关代码如下:

7 结束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和开发, Web服务器及浏览器终于完成, 其基本功能已实现, 浏览器能够访问Web服务器, 通过输入正确的URL获取超文本并显示, 同时可以查看源代码并保存页面;服务器能够提供Web服务。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设计完成略显仓促, 这也导致该系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用户界面不够美观, 刷新网页、收藏网页等功能未实现, 出错处理也考虑不周, 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改善。

要完成好这项工作必须在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前提下, 不断实践, 积累经验,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本课题是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设计与实现。该文基于C/S架构, 按照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 综合运用UML建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系统设计, 并用Java语言和Eclipse开发工具实现该系统。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其中客户端即浏览器, 具有获取并显示服务器端的网页、查看源代码以及存储网页等基本功能;服务器端则提供Web服务。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请求和响应方式交换网页, 网页由报文组成, 报文的规则由HTTP协议定义。文中具体阐述了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技术背景及其详细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Web服务器,浏览器,C/S架构,Java

参考文献

[1]冯博, 应群.面向对象的Java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大治, 应群.精通Eclips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董兰芳.UML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篇4: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2010年6月微软推出首个Office网页版,官方的名称叫做Office Web Apps。对于这次发布的版本,微软加入了不少的新改进,包括更好的创作工具,为硬件添加触控支持,支持共同编辑文档和改进编辑文件的性能,同时微软也为iOS和Android等使用手机网页浏览器的移动设备添加了更好的支持和性能。

从Office的网页版不难看出,现在的 Web 技术已经越来越强大了,加上它无需安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而且总保持着最新版(只要开发者更新网站即可,不需要你手动下载更新),各种优点集合起来,相信日后肯定会逐渐取代越来越多原本的桌面软件。

经实测,在Chrome浏览器下,新版本的Office网页版的运行速度已经非常流畅,完全能满足日常办公的需求。而且在iPhone的浏览器下也能登录到SkyDrive的网页版查看文档了(貌似找不到可以编辑的功能)。如果你只是一位轻度的 Office 用户,并且基本能保持网络在线,那么网页版其实已经能很好地满足你,你甚至根本不需要安装任何 Office 软件。

Tips

该应用集成在SkyDrive里,所以它的入口也就是SkyDrive了。注册一个账号进去就能直接在里面新建 Office 文档了。当然,你也可以在网页上传文件进去,或者使用 SkyDrive 的客户端同步本地的文件夹进去,然后就像用本地的软件一样使用它了。如果你发现你打开的还是旧版的Office网页版,请尝试将自己的账号语言改成美国英语,然后点击任意文档就会提示你是否要使用新版了(如图)。

篇5: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我先是在网上搜索apache禁止目录浏览然后找到了下面方法

httpd.conf option选项

把Options Indexes FollowSymLinks

修改成

Options FollowSymLinks

就可以了,但我发现在apache httpd.conf配置文件中并没有搜索到Options Indexes FollowSymLinks 所以我换成了搜索Options FollowSymLinks 找到了,按上面说应该是不会列出目录浏览了呀,但我访问还是列出来了

于是我仔细看它的Options FollowSymLinks 写在了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Options FollowSymLinks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加在这里了,结果重启apahce没有,后来我想我们应该是加在网站目录吧

然后找到 这个是它网站的web目录了然后我在这里面加上

Options FollowSymLinks

例子

代码如下复制代码

Options FollowSymLinks

AllowOverride None

Order allow,deny

Allow from all

篇6: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什么是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从硬件角度看,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是指将某项任务在两台或多台机器之间进行分配,其中客户机(Client)用来运行提供用户接口和前端处理的应用程序,服务器机(Server)提供客户机使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

从软件角度看,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是把某项应用或软件系统按逻辑功能划分为客户软件部分和服务器软件部分,

客户软件部分一般负责数据的表示和应用,处理用户界面,用以接收用户的数据处理请求并将之转换为对服务器的请求,要求服务器为其提供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服务;服务器端软件负责接收客户端软件发来的请求并提供相应服务。

客户/服务器融合了大型机的强大功能和中央控制以及PC机的低成本和较好的处理平衡。客户/服务器为任务的集中/局部分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体系能够使用户对数据完整性、管理和安全性进行集中控制。在缓解网络交通和主机负荷以及满足用户需要方面,客户/服务器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篇7: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帐户锁定策略

帐户锁定策略是一项 Active Directory 安全功能,它在一个指定时间段内多次登录尝试失败后锁定用户帐户。允许的尝试次数和时间段基于为安全策略锁定设置配置的值。用户不能登录到锁定的帐户。域控制器跟踪登录尝试,而且服务器软件可以配置为通过在预设时间段禁用帐户来响应此类潜在攻击。

在 Active Directory 域中配置帐户锁定策略时,管理员可以为尝试和时间段变量设置任何值。但是,如果“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的值大于“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则域控制器自动将“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调整为与“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相同的值。

另外,如果“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比为“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配置的值低,则域控制器自动将“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的值调整为与“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相同的值。因此,如果定义了“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则“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的值必须小于或等于为“帐户锁定时间”设置所配置的值。

域控制器执行此操作,以避免与安全策略中的设置值冲突。如果管理员将“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的值配置为比“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大,则为“帐户锁定时间”设置配置的值的实施将首先过期,因此用户可以登录回网络上。但是,“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将继续计数。因此“帐户锁定阈值”设置将保留最大值( 3 次无效登录),用户将无法登录。

为了避免此情况,域控制器将“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的值自动重置为与“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相等。

这些安全策略设置有助于防止攻击者猜测用户密码,并且会降低对网络环境的攻击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在组策略对象编辑器中以下位置的域组策略中配置下表中的值:

计算机配置Windows 设置安全设置帐户策略帐户锁定策略

下表包含对本指南中定义的两种安全环境的帐户锁定策略建议。

帐户锁定时间

表 2.8:设置 “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确定在未锁定帐户且用户可以尝试再次登录之前所必须经历的时间长度。此设置通过指定锁定帐户保持不可用的分钟数来执行此操作。如果“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配置为 0,则锁定的帐户将保持锁定,直到管理员将它们解锁。此设置的 Windows XP 默认值为“没有定义”。

为了减少帮助台支持呼叫的次数,同时提供安全的基础结构,对于本指南中定义的两种环境,将“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配置为“30 分钟”。

将此设置的值配置为永不自动解锁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这样做会增加组织中的帮助台为了解锁不小心锁定的帐户而收到的呼叫的次数。对于每个锁定级别,将此设置的值配置为 30 分钟可以减少“拒绝服务 (DoS)”攻击的机会。此设置值还使用户在帐户锁定时有机会在 30 分钟内再次登录,这是在无需求助于帮助台的情况下他们最可能接受的时间段。

帐户锁定阈值

表 2.9:设置 “帐户锁定阈值”设置确定用户在帐户锁定之前可以尝试登录帐户的次数。

授权用户将自己锁定在帐户外的原因可能有:输错密码或记错密码,或者在计算机上更改了密码而又登录到其他计算机。带有错误密码的计算机连续尝试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由于它用于身份验证的密码不正确,导致用户帐户最终锁定。对于只使用运行 Windows Server 或更早版本的域控制器的组织,不存在此问题。为了避免锁定授权用户,请将帐户锁定阈值设置为较高的数字。此设置的默认值为“0 次无效登录”。

对于本指南中定义的两种环境,将“帐户锁定阈值”的值配置为“50 次无效登录”。

由于无论是否配置此设置的值都会存在漏洞,所以,为这些可能性中的每种可能性定义了独特措施。您的组织应该根据识别的威胁和正在尝试降低的风险来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有两个选项可用于此设置。

将“帐户锁定阈值”的值配置为“0”可以确保帐户不会锁定。此设置值将避免旨在锁定组织中的帐户的 DoS 攻击。它还可以减少帮助台呼叫次数,因为用户不会将自己意外地锁定在帐户外。由于此设置不能避免强力攻击,所以,只有当明确符合下列两个条件时才将它配置为比 0 大的值

密码策略强制所有用户使用由 8 个或更多字符组成的复杂密码。

强健的审核机制已经就位,以便当组织环境中发生一系列帐户锁定时提醒管理员。例如,审核解决方案应该监视安全事件 539(此事件为登录失败),

此事件意味着当尝试登录时锁定帐户。

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则第二个选项为:

将“帐户锁定阈值”设置配置为足够高的值,以便让用户可以意外输错密码若干次而不会将自己锁定在帐户外,同时确保强力密码攻击仍会锁定帐户。在这种情况下,将此设置的值配置为一定次数(例如 3 到 5 次)的无效登录可以确保适当的安全性和可接受的可用性。此设置值将避免意外的帐户锁定和减少帮助台呼叫次数,但不能如上所述避免 DoS 攻击。

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

表 2.10:设置 “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确定“帐户锁定阈值”重置为零之前的时间长度。此设置的默认值为“没有定义”。如果定义了“帐户锁定阈值”,则此重置时间必须小于或等于“帐户锁定时间”设置的值。

对于本指南中定义的两种环境,将“复位帐户锁定计数器”设置配置为“30 分钟之后”。

将此设置保留为其默认值,或者以很长的间隔配置此值,都会使环境面临 DoS 攻击的威胁。攻击者对组织中的所有用户恶意地进行大量失败登录,如上所述锁定他们的帐户。如果没有确定策略来重置帐户锁定,则管理员必须手动解锁所有帐户。反过来,如果为此设置配置了合理的时间值,在所有帐户自动解锁之前用户只锁定一段已设置的时间。因此,建议的设置值 30 分钟定义了用户在无需求助于帮助台的情况下最可能接受的时间段。

用户权限分配

模块 3“Windows XP 客户端安全设置”中详细介绍了用户权限分配。但是,应该对所有域控制器设置“域中添加工作站”用户权限,本模块中讨论了其原因。“Windows 2003 Server Security Guide”(英文)的模块 3 和 4 中介绍了有关成员服务器和域控制器设置的其他信息。

域中添加工作站

表 2.11:设置 “域中添加工作站”用户权限允许用户向特定域中添加计算机。为了使此权限生效,必须将它作为域的默认域控制器策略的一部分分配给用户。授予了此权限的用户可以向域中最多添加 10 个工作站。授予了 Active Directory 中 OU 或计算机容器的“创建计算机对象”权限的用户还可以将计算机加入域。授予了此权限的用户可以向域中添加不限数量的计算机,无论他们是否已被分配“域中添加工作站”用户权限。

默认情况下,“Authenticated Users”组中的所有用户能够向 Active Directory 域中最多添加 10 个计算机帐户。这些新计算机帐户是在计算机容器中创建的。

在 Active Directory 域中,每个计算机帐户是一个完整的安全主体,它能够对域资源进行身份验证和访问。某些组织想要限制 Active Directory 环境中的计算机数量,以便他们可以始终跟踪、生成和管理它们。

允许用户向域中添加工作站会妨碍此努力。它还为用户提供了执行更难跟踪的活动的途径,因为他们可以创建其他未授权的域计算机。

出于这些原因,在本指南中定义的两种环境中,“域中添加工作站”用户权限只授予给“Administrators”组。

安全设置

帐户策略必须在默认域策略中定义,且必须由组成域的域控制器强制执行。域控制器始终从默认域策略 GPO 获取帐户策略,即使存在对包含域控制器的 OU 应用的其他帐户策略。

在安全选项中有两个策略,它们也像域级别要考虑的帐户策略那样发挥作用。可以在组策略对象编辑器中的以下位置配置下表中的域组策略值:

计算机配置Windows 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

Microsoft网络服务器:当登录时间用完时自动注销用户

表 2.12:设置 “Microsoft 网络服务器:当登录时间用完时自动注销用户”设置确定在超过用户帐户的有效登录时间后,是否断开连接到本地计算机的用户。此设置影响服务器消息块 (SMB) 组件。启用此策略后,它使客户端与 SMB 服务的会话在超过客户端登录时间后强制断开。如果禁用此策略,则允许已建立的客户端会话在超过客户端登录时间后继续进行。启用此设置可以确保也启用了“网络安全:在超过登录时间后强制注销”设置。

如果组织已经为用户配置了登录时间,则很有必要启用此策略。否则,已假设无法在超出登录时间后访问网络资源的用户,实际上可以通过在允许的时间中建立的会话继续使用这些资源。

如果在组织中未使用登录时间,则启用此设置将没有影响。如果使用了登录时间,则当超过现有用户的登录时间后将强制终止现有用户会话。

网络访问:允许匿名 SID/名称 转换

表 2.13:设置

篇8: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必然趋势。学校内专业分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石。其管理效率和精准度决定和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本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界定于普通高校中专业分院学生管理的业务范畴。在深入进行需求分析基础上, 采用ASP.NET、C#和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设计开发了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开发基于B/S模式, .NET平台, 完全使用T-SQL存储过程操作数据。

二、系统概述

(一) 系统结构选择。

考虑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物理位置上的不同, 系统的设计要满足这种差异化现象。系统结构可以考虑基于客户机服务器 (C/S) 和浏览器服务器 (B/S) 的模式。前者需要特定的客户端访问服务器, 一般应用于局域网, 后者需要浏览器对服务器进行访问, 可应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

目前, 高校的因特网应用已经普及, 学生宿舍、计算机机房、教室都已经联入互联网, 并且家庭通过ADSL技术上网也已经得到普及。所以本系统的软件结构确定为B/S模式。以适应学生和教师在校内外的使用需求。

(二) 系统性能要求。

1.精度。 要按照严格的数据格式输入, 系统会自动检查用户的输入是否符合要求, 一旦出错系统会给出相应的错误提示。查询时要保证查全率, 所有包含查询关键字的记录都应能查询到。

2.时间特性。 系统有良好的反应速度, 能够快速定位, 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通信迅速, 更新处理及时, 数据的传输、转换时间短, 用户的等待时间为1~5秒。

3.灵活性。 提高用户自定义配置的深度, 用于适应不同环境, 不同用户的需求。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能够在不改变全局的情况下迅速的进行调整;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操作习惯, 提供尽可能快捷的操作方式。

三、系统功能模块

(一) 管理员部分。

1.信息录入。信息录入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公寓信息、学生成绩、新闻信息、操行分加减分信息等模块。

2.信息更新。包括基本信息、公寓信息、学生成绩等。

3.信息查询。包括基本信息、公寓信息、学生成绩、操行分等。

4.请假批准。对请假信息进行审核, 批准或忽略。

5.其他功能。包括论坛信息管理, 查看奖学金评定、公寓评比信息和对数据库相应的管理。

(二) 学生部分。学生部分主要是查询基本信息、奖学金评比信息、公寓评比信息, 在线请假以及论坛的发言等。

三、数据库设计

系统主要涉及的实体主要有学生、管理员、成绩、公寓、新闻、加减分、请假信息、登录信息、论坛回复、论坛主题。

数据库中的每个数据表都有唯一的标识符, 其中主要的标识符为ID、itd, 这些标识符惟一标识了一个字段, 且充分考虑数据库的关系设计, 每张表都达到了第三范式。

为了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对系统进行了安全保密性设计, 数据库做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系统对于数据的操作都在应用层上进行, 用户对数据库不能直接进行操作; 二是用户的口令都进行了MD5不可逆加密处理, 即使看到数据库数据也无法获得用户的登录密码; 三是系统的所有登录入口都具有防止SQL注入的功能, 用于过滤非法的字符, 防止他人的恶意入侵, 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四是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备份的功能, 在数据库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时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还原。

四、系统实现

ASP.NET 是一个统一的 Web 开发模型, 使用它可以生成企业级 Web 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系统服务器程序采用ASP.NET技术完成, 使用与公共语言运行库 (CLR) 兼容的C#语言来编写应用程序的代码。服务器程序与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交互。

系统中数据的持久化采用SQL Server2005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充分利用其本身的安全特性机制, 完成数据的安全化工作。

五、结语

学生管理系统是针对高校专业分院学生管理工作而设计的, 其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两类用户的地理位置差异和具体业务需求,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庄岩.基于ASP.NET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David Sceppa.ADO.NET技术内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篇9: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5月29日,Google在其地图服务中加入了一项新的功能,允许人们通过浏览器“欣赏”到街道和楼房的全景图像。据介绍,这些“街景”全部采用实际拍摄的图片,而不是预先经过渲染的画面,街景图片是由一批在车顶安装了多镜头摄像机的车辆拍摄而成的,图片质量总体来讲还算不错。

Google方面表示,这项名为“StreetView”的新服务目前只针对美国旧金山、纽约、拉斯维加斯、迈阿密和底特律等主要城市,未来将逐步覆盖到更多城市。此外,Google还推出了一个名为“Mapplet”的配套工具,让开发人员能够制作可以在Google地图服务中显示出来的嵌入式混合应用程序。

RIM将推出蜂窝和Wi-Fi功能黑莓手机

黑莓手机制造商RIM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Jim Balsillie在近日召开的,P Morgan科技论坛上指出,公司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支持cellular(蜂窝)和Wi-Fi无线网络功能的双模黑莓手机。对此,分析人士指出,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RIM的这一计划显然来得迟了一些,早在去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便已开始面向商务用户销售类似的手机产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Jim BalsiUie表示:“虽然我们并不认为Wi-Fi功能会对手机市场的发展产生什么益处,不过,既然它已经成为市场主流,那么,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一技术标准作为黑莓手机的备选模式之一。”目前,RIM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实施方案,但是并没有向外界透露这种Wi-Fi黑莓手机的具体发布日期以及价格信息。

Parallels在PC与Mac间搭起桥梁

如果你想在同一台电脑上运行Mac OS和Windows这两个操作系统,也许Parallels能够派上用场。Parallels是一款虚拟机软件。可以在装有Mac OS的电脑上运行Windows,不仅如此,它还支持Linux操作系统。Parallels的售价为79美元,安装过程仅需要10分钟左右,属于典型的Mac风格安装。当然,Parallels并非十全十美,与其他产品一样。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瑕疵。

为了让Windows应用程序运转起来更像Mac应用程序,目前,Parallels正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此外,Parallels中还将加入对DirectX图形标准的支持,以便能够运行更多的PC游戏。对于用户而言,当然希望Parallels变得越来越完善,最好能够实现Mac与PC间的“无缝连接”。

三星携手WiMax产品进军SMB市场

三星电子一直是以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著称,现在它希望携手WiMax技术进军美国中小企业商务市场,此前,三星已经与电信运营商SprintNextel开展合作,努力使得WiMax技术适用于家庭用户。

篇10: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防火墙在经过几年繁荣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体系架构,并且这几种体系架构的设备并存互补,并不断进行演变升级。

防火墙体系架构“老中青”

防火墙的发展从第一代的PC机软件,到工控机、PC-Box,再到MIPS架构。第二代的NP、ASIC架构。发展到第三代的专用安全处理芯片背板交换架构,以及“All In One”集成安全体系架构。

为了支持更广泛及更高性能的业务需求,各个厂家全力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着整个技术以及市场的发展。

目前,防火墙产品的三代体系架构主要为:

第一代架构:主要是以单一CPU作为整个系统业务和管理的核心,CPU有x86、PowerPC、MIPS等多类型,产品主要表现形式是PC机、工控机、PC-Box或RISC-Box等;

第二代架构:以NP或ASIC作为业务处理的主要核心,对一般安全业务进行加速,嵌入式CPU为管理核心,产品主要表现形式为Box等;

第三代架构:ISS(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集成安全体系架构,以高速安全处理芯片作为业务处理的主要核心,采用高性能CPU发挥多种安全业务的高层应用,产品主要表现形式为基于电信级的高可靠、背板交换式的机架式设备,容量大性能高,各单元及系统更为灵活,

基于FDT指标的体系变革

衡量防火墙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吞吐量、报文转发率、最大并发连接数、每秒新建连接数等。

上一篇:团工作资料下一篇:工会十七大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