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2024-05-13

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总结反思

学情及教材分析:

第一阶段质量监测刚刚过去,这次题目紧扣中考考点与题型,试题覆盖面广,难度有梯度,考察了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对今后的九年级语文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性。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1.基础知识虽较扎实,但面还是不够宽,如对古诗词的考察,相当学生不能完整答出。2.阅读部分的作答或答非所问,或偏离方向,或凭主观想象„„3.语言的组织能力不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4.写作中选材单

一、老套,结构散漫,用语拖沓等。

九年级上册突出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体裁,以专题、文体方式构成,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

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所以本册主要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九年级下册以专题组织单元,兼备文学体裁,人文内涵丰富,突出文学赏析。主要目标是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学会品味、揣摩文学艺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针对学生答题状况,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一、基础巩固与拔高的思考。巩固基础还得靠平时的多学多练,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上。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一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否则上课就吃力,抓不往重点。今后教学指导中,注重指导课前预习步骤:

①.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

和总结。

②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

③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写法等。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

④.分析提示。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⑤.研读课文。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

帮助。

而拔高则主要在课堂的方法引领,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在以适当的点拨,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自己。这一点着重体现在阅读与写作上面。可以采取些读书笔记与课堂随笔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可以采用周记的方式实现一周读一篇文章,一周写一篇有质量的作文。作为教师要勤于检查,不能只布置不检查。

二、如何培优补差

优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差生是班级快速前进的绊脚石兼催化剂,只有将差生的转化工作落实好,优生才有一个快速发展的空间。对待差生,不要要求太高,让他们在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任务的同时引导他们走上一个学习的道路,所以培养差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第一:做好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第二:常用的培优补差措施。

规范答题,培养习惯。

利用课余时间和自习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

具体方法如下:

①.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②.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三:如何开展当堂训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就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三个当堂。

1、当堂完成教学任务。计划一节课授的教学内容,我绝不留到下一节课,力求当堂完成。

2、当堂学会所教的新知识。让学生当堂通过自学、讨论来理解、掌握所教的新知识。

3、当堂完成训练题。我根据当堂课的要求,利用《导航》或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当堂认真做完。

总之,这次月考,给了我经验和教训,以后教学中会更加努力,争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阶段语文教学反思

伴随着教师节的脚步声,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

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接受与形成,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与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拓展,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我现将这学期第一,二阶段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分析总结。

一、根据学期初的教学计划,我认真抓了课堂内的效率,增强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训练效果。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依托中间兼顾两头,将全体学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组,采用一帮一的学习方法。保证中段学生的稳步提高,优秀学生力争在校前十名有一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依据教师教的方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针对新题型,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一些典型训练。

三、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狠抓背诵。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外,重要的是督促检查他们灵活运用方法去巧记,注重实效,抓重点,突破难点,对诗词作适当的归类,对一些名句则多角度地训练和思考,在实际的语言中灵活运用。

四、在阅读训练方面。从课堂内开始严格训练,依据课改新理念,利用现在有的各种参考书、材料、工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运用浏览、略读、细研等方法,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后,深入重难点,细细体味,在团结互助协作中多方研讨,尽量让文本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他们一定得记住的死知识。课外注重培养大语文观,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看,现代文的课外阅读得分率较低,阅读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五、在写作方面。书写仍然是影响其得高分的一个直接原因,书写差的学生总与高分无缘。虽然我也狠抓了这部分学生的书写,但都坚持不 了多久,在老师督促检查下也改观不了多少,小学时形成的书写的不良习惯,一直难以纠正,即使原来书写好的学生,在作业成山的面前,想写好也难。因此,书写依然是严峻的问题。其次是仍然需要练笔,每周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练笔,在多写多练中增长能力。再次,注重总结和归纳,在老师的归纳总结性的习作评讲中得到提高。最后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顺势引导,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七、重视朗读、培养语感。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选择美文,让学生感悟理解。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美文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乡愁》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

八、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注重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我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初三一年我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篇2: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学校:xxxxx 班级:九年级xxx班

学科:

教师:

xxxx

2015年6月 2014年—2015学第二学期九年级英语

教 学 反 思

xxxx学

xxx 时光匆匆,中考已经结束了。在毕业班的迎考复习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考前恰当有序地复习是取得好的成绩的条件之一。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效果不错,作出以下教学反思:

一、师生共同制定周密而详习计划

九年级的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通过短时间的复习,做到事半功倍,是一项紧张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计划性,很难在短暂的时间之内复习周全。因此,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是成功地进行英语复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要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好总复习计划。在制定计划中,应根据近几年中考试题新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复习方法。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所侧面的复习,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要采用梳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框架的办法。使基础知识的复习建立在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

⒈ 吃透课本,抓住要点

这一阶段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因时间比较长,所以要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应注重基础词汇、词组、句型的过关。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循环考试,即每学完一部分后,进行阶段性测试,对试卷进行评分登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语法归纳与练习

语法的复习不可轻视,一定的句法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不重视语法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张口动笔就错、语言不规范。教材的语法项目编排分散,复习时必须相对集中,系统归纳。尤其是八种时态,两种语态,应结合具体的句子,采取归纳总结、对比的办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针对学生弱项进行重点训练

通过对学生试卷中错误的分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哪种题型上失分较多,在中考前应集中力量把学生的弱项补上来。如加强词汇的拼写、积累好的语句为写作做准备等等。

四、以实践原则指导中考复习,促进能力转化

在中考复习阶段,有的学生英语基础不错,上课也认真听讲,可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就是不强。其实原因很简单,学生缺乏语言实践。语言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和交际性,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大量的语言实践。多实践练习,则熟能生巧,能力就会自然提高。因此,这就要求学生每天要做到温故知新,同时,要进行大量的晨读。在最后复习阶段,时间很有限。我们应精讲精练,精选那些设计严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练习题,限时完成,保证质量。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辨能力,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解题技巧。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毕业班的英语复习课很难教,枯燥无味,需要有基础、又要有毅力和耐心的学生才会跟得上。这时如果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听从教师的安排与倡导,促使复习质量的提高;相反,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和谐的师生关系还需要满足学生各种的需要,如关心、尊重、自身价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理解、体贴、尊重、信任他们,把每名学生都当作天才来培育。他们也就尊重、依赖、喜欢你,从而融洽了师生感情。这样不断地深入培养,才会出现乐教乐学的喜人局面。

总之,九年级的英语总复习要针对教材的特点和中考的发展,更新观念,理清思路,科学地安排,周密地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复习效果。

xxxx

篇3: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一、课件设计及教学过程

九年级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通过场面描写展示环境变化、揭示人物命运的经典小说,作者老舍先生更是对小说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在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这是一篇画面感极强的文章,天气的变化十分极端,车夫的生活与学生距离较远,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感动、领会。因此,笔者决定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 在充分阅读、分析文章之后,笔者初步理清教学思路,确定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根据需要,笔者迅速上网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资料并分类整理。

(2) 由于文章反映的是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距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于是笔者决定通过一段“黄包车车夫拉车”的视频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小说主人公“祥子”,走近他的生活。这些视频,都是从影视作品中剪辑而来的。

(3) 文章的内容,从题目上已经得到充分展示,两种天气状况下,主人公“祥子”为生活痛苦挣扎。于是,笔者将标题中的“烈日”“暴雨”分别设计好超链接,点击展开新的白板页面。

(4) “烈日”部分,充分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回忆,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充分理解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围绕页面中的“太阳”图片,按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用“电磁笔”一一拖动事先隐藏的柳树、街道、打铁铺、骡马等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最后,拉大“骡马”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有关“骡马”的语句,从而理解关键句——将“祥子”比作“骡马”的意义。

(5) “暴雨”部分,通过几张“天气变化”的图片的更替,帮助学生找出文章对天气的描写顺序与方法;在学生分析出风雨中几种景物后,放大“柳树”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在白板页面上拉出对应的不同状态的“柳树”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对景物变化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描写技巧。

(6) 运用拉幕、拍照的方法,突出“坐车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读出文章中对“坐车人”的描写语句后,用电磁笔拉出事先打好的文字,再用笔突出显示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造成“祥子”不幸的除了天气原因还有社会原因。

(7) 课堂小结,先利用“烈日”“暴雨”两幅图片的展示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再拉出隐藏的“坐车人”照片,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总结。

二、电子白板使用体会

1. 强大的兼容功能

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快捷地引入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而且基本上是无缝对接、即拖即用,这就使得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十分容易上手。只要构思好制作框架,剩下的就是将所需资料拖到合适的位置了。

2. 便捷的操作手段

其实对于电子白板,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看做是“黑板”的升级版,电磁笔就是“粉笔”的升级产品,因此,教师使用时完全不用担心使用时的不适应,过去使用黑板如何上课,现在完全可以同等对待。而且,其隐藏、拖拉、展示、强调等特殊功能,也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3. 开放的教学过程

电子白板的使用,避免了过去一些多媒体课件使用时只能机械点击的手段。之前的课件,只是一件成品,教师在制作完成后去上课,课堂上只能完整地展示。而电子白板却可以让教师现场发挥、灵活取舍,甚至让学生亲自动手,“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自己动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是更进一步了。

4. 和谐的课堂氛围

过去的一些多媒体技术,虽也有其各自的优点,但是,教师或多或少沦为电子产品“演示员”。电子白板的使用,较好地解放了教师,使教师又回到教学之中、学生之中。这样,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语句分析与探究、板书的提醒与推进。

三、电子白板使用思考

1. 研究教材与制作课件的关系

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首先立足于所要教授的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合适的课件,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力武器。如果一心沉醉于新的手段与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 使用的“度”的问题

语文教学究其根本还是要姓“语”,无论是电子白板还是其他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归根到底,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只能适度使用,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冲淡课堂教学主题。虽然网络资源丰富,但是一定要学会取舍,不能把课件设计得太花哨,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手段一定要为内容服务,课件设计目标要明确,可有可无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的一定要去掉。

3. 熟练掌握和“拿来主义”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对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应该抱有好奇心、上进心,虚心学习,力争尽快了解、熟练掌握,使其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四、结束语

篇4: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九年級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单向教学,忽略学生感受。在传统的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跟上计划的课程进度,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便在课前备课中规划了详细的课堂讲解安排,将整节课安排了紧密的教学进度,准备了大量的知识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停地写笔记,无法思考问题,也不能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感受,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很低。

2、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着书本,老师对着课程教材讲解,给学生灌输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单调,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逐渐对语文学生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课堂时间有限,学习进度中断。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来说是不够的。大多九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课程后,为了让学生牢记知识,巩固知识点,给学生布置很多诸如“抄写十遍单词”等课后作业,学生虽然课后完成了这些作业,但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任务一样,将语文抛之脑后不再搭理,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中断。

二、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九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摒弃效率低下的单向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课堂中学习《故乡》一文时,如果呆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未必能吃透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作者回故乡时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重压下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开始交流: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寂静祥和、充满乐趣的地方,现实中的故乡是一个萧条绝望,了无生机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区别这么大呢?根据时代背景,学生便会想到: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才导致故乡如此衰败。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去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如今,互联网十分普及,九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音视频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讲解《沁园春 雪》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和背景音乐。在课堂中,利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让学生欣赏描绘诗词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诗词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大气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诵读《沁园春 雪》,在生动的情境中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作者表达出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九年级语文来讲亦是如此。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布置课后作业练习,更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正确态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室外的新事物,让学生实践感悟。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参加朗诵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会语文的语言文学之美。并且,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以及参加比赛,可以很方便地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能力,快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并结合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措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胡艳. 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 中学语文,2013,33:64-65.

[3] 张翠先.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74+259.

篇5:九年级语文 《乡愁》教学反思

一.诗歌,重在品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爱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充分的运用多媒体,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我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相关材料以及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指导读第三节诗的时候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营造出了生死离别的丧母哀思的氛围,让学生同作者产生了共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处:

1.上课太严肃,教学应是寓教于乐的,以后力求做到微笑上课激情讲解,让温馨融化学生的心灵。

篇6: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新理念的要求在这几节课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最先听的是白丛林老师讲的《老王》,他把从长城中学带来的新理念贯穿的淋漓尽致,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很高,白老师在谈笑间指点江山,及时的鼓励,讲课时幽默的插科打诨,使得一节课在轻松的气氛下结束了。他对课堂的驾驭力,使人望尘莫及。

杨艳华老师一直以来被人称为“杨门女将”,她讲起课来丝丝相扣,一环接着一环,老师在听课时时刻能感受到备受重视的尊重,小组间的成员合作很到位。杨老师那很

具亲和力的气质,那循循善诱的教法使人有一股如沐春风的感觉,有这么优秀的老师,实在是这些学生的福气。

篇7: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们至少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资料、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资料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务必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潜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潜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务必相互结合,互补互助。

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个性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超多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光,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光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潜力。因此,我们务必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潜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仅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潜力,核心是独立思考潜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潜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潜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篇8: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教学,问题,反思

一、引言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逐步认识到当前九年级英语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和英语能力的提升都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九年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反思,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即将面临关键的中考。这种现状决定了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方向,它要求教师在做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复习与巩固。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的限制,导致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被所有学生吸收,教师认真布置的课后作业以及复习计划也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

对于部分尖子生而言,凭借其夯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快速的完成新的教学,并希望教师能够提高教学难度帮助其提高能力同时追求更高的分数。相反,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缺乏自信,同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加强英语基础的讲解。可以看出,学生的需求是受到其自身的能力和基础影响的,这是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教学方向存在误区

虽然我国正加快现代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仍然对当前的九年级英语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地说,多数教师以及家长仍然以应对中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多数教师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是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是当前教学的误区,也是限制九年级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一)精心设计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针对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九年级学生英语能力与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展开分层教学。

以“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分为A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因此,教师要求A层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句型,对“allow”的用法进行探究。

同时,B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拥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该认识到,B层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口语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该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句子中拥有的短信,让学生学会“allow”的基本用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是在完成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教师的学习方向,对学生的全面提高有助益。

针对英语学困生,教师就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并重视学生的心态。对于学困生而言,其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是应该降低难度,以夯实基础为主。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圈出重难点单词引导学生掌握,如“teenagers”、“allow”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正面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如在学生正确写出单词时给予学生表扬,通过逐步的引导巩固学生的信心。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在这关键的学期中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二)改革理念明确目标

针对当前九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理应改革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确立教学目标与方法。

在当前的九年级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按照中考考试纲要设计教学,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即使在九年级这个关键阶段,教师也应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培育。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教师并不能以考纲为基础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硬性掌握宾语从句的知识。相反,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的认知变得深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应该端正自身的认识,要立足于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众多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现存的问题,再反思中进行交流,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招.浅析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反思[J].校园英语,2014(19)

[2]张春英.对新课改背景下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4)

篇9: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篇10: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觉到,兴趣和智力是嫡亲姐妹,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他的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学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单纯热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较差,他们做事大多凭兴趣去做,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要学习的功课缺乏高中学生那样清醒的认识、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一、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师如果能够饱含激情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精心设计导语,为课堂创设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引发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石。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们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愤,在开讲时,先适当导控一下学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例如《沁园春·雪》,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全班赛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以带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范读,使学生情趣激昂,体验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英雄气概,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就因此对我的课感兴趣,喜欢上了语文。

仅仅停留在情绪的感染上,还应该使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与理相互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学生们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值得同情。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是停留在课文的表层。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认识到封建科学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的罪恶。

二、不断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听常新。

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一个老师的教学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断更新和变化,就可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控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总是要求自己不断“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课文时,我摈弃了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有时从开头切入(例《背影》),有时从结尾切入(例《社戏》),有时从标题讲起(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在阅读课的设计上,我也经常变换花样,采取的形式有讨论型、竞赛型、摘记型、列提纲型、比较型、质疑型等等。读书的方法有淘汰朗读法、学生互相指定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竞赛朗读法、配乐朗读法等等。课堂教学小结有概括式、评仪式、归纳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启下式、检测式。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学生听课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教法的变化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课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课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读、析为辅,准确地传授知识,自读课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达到学生巩固新授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自读课,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使学生能正确的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在节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讲读课用慢板,让同学们反复朗读,细心品味,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手段讲透讲足。有了这个基础,在上自读课时学生很容易进入定向思维,理解比较到位,所以使放快节奏,抓住重点,展开比较、讨论。课外自读是完成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目标系统中的最高层级,所以我往往留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并对学生的迁移能力进行认真的检查,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纠正。这样,一个单元教下来,学生感既充实又轻松。

三、对作文踏实评改,拒绝形式,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对老师发还的作文本连看一眼也觉多余。为什么?排除一部分同学确实无心向学这一原因不考虑之后,我们发现,这种令我们老师深感伤心的现象,其实跟我们的作文批阅习惯有极大关系。

以前,我也认为在作文本上写上“中心(不)突出、选材(不)准确、形象(不)鲜明、语言(不)流畅”之类的眉批、总批,是批阅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现在必须承认,这种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办法,因为它已变成了一种形式。说得不好听,它只是写给学校领导检查教学工作时看的,不是写给学生看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具体意见,例如文章开头如何吸引读者,中间如何波澜起伏,结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写怎样显示性格,环境描写怎样衬托心情,外貌描写怎样凸显个性,语言简练该是什么样,活学活用(指袭用别人的结构甚或句子)该如何学,等等……

根据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以为作文的评、批要注意下面几点:

(1)“评、批”少用或不用套话、空话,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该文的优缺点。例如学生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运用了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个老师的尽责、有爱心、渊博等优秀品质,我们评他写得好,就不必说“中心突出、选材恰当”等套话,我们应在文中每一个事例旁注明该事反映了老师的什么品质,并在文末写下这样的总评:“文中的老师很使我感动,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样。”假如文中有个别事例是多余的,甚至是有碍中心的表达的,就要把它圈出来,在旁边注明“此处应删(改)”,并写出具体理由。

(2)“评、批”用语尽量使用商量、谈话的语气。学生认认真真写下一篇文章,是学生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通过批改,目的是提高他的水平,不是如报刊编辑那样只需决定取舍。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感染,反过来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也就不会冷漠地对待我们的“评、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的“评、批”采取了商谈的语气,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尊重,必然会从心理上非常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评、批”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评、批”的形式要灵活,要做到个别辅导与全面提高相结合。“评、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写,也可以在课堂上讲;不一定只有老师评,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不一定只有老师评学生的习作,也可以让同学评老师写的同题的文章。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我们都可以去尝试采用。

(4)“评、批”重点在表扬优秀,因为我们要让其他同学有一个学习的对象,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吓唬他们谁写得差。

篇11: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紧张的初三复习开始了,初三语文教学与初

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学生到了初三,相应的知识点也到了一个可以归纳总结的时候,很多的阅读文题目其实也都是在以各种形式在考知识点,可是我们的初三学生,到了临考前,诸如连人物描写的几种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诸如修辞手法的几种形式(比喻、排比、拟人)都还是模糊一片。虽然我临时突击,以结构图的形式把知识点给予明确的概括,在阅读文章中予以强化,可是张冠李戴的现象依然是相当多的。

单靠初三的复习突击,效果是肯定不好的。如果能在平时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就把知识点的梳理系统化,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有了至少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对知识点就有了一个消化到内化到运用的过程。考试中类似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就不会再具有如此的难度。

篇12: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孙宗英

一学期已经过半了,学生马上面临中考,作为三大主科之一,语文学习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可我感觉中考复习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主观与客观原因实在太多,在此略谈几点。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语文复习落到实处

这学期一开学,不少学生就在日记中一再表态,表示要努力学习,迎接中考,可口号归口号,行动归行动,上起课来虽然比以前要集中一些精力,可惜好景不长,没坚持几天就恢复了原样。依然是没长大的小儿状,遇到简单的喜欢的就比较认真,稍有难度就不再思考,举手投降了。得让他们扭转这种态度,我想这是我目前应该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得让他们有持久的兴趣,同时也得让他们清楚,学习不可能都是轻松的,必然会有困难,关键是怎么去对待,同时我也想了一些改进方法,比如一张归类复习的卷子,如果让学生一次做完,学生事必会感到腻烦,做到后面难免会胡弄,与其这样,还不如趁他们没烦时就先收手。于是我进行了一下尝试,一张卷子视其题型、难度进行划分,一次只做半张,甚至是四分之一,这样他们新鲜劲还没过就收卷,学生感到很轻松,然后换下一项复习内容,第二天再继续做,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二、积极纠错,调整复习方法

语文复习内容比较多。当然整个复习过程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探究,但复习时间短,学生基础差。许多学生生字词注音都不会,更不要说释义了。看来以前的学习陋习实在太根深蒂固了。再就是记忆时总喜欢死记硬背,对以前学过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记得了。如此现状给语文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复习给人的感觉就是走马观花,作用不太大。看来在以后 的复习过程中还要多教学生学习方法,哪怕一节课少做一点事,也必须要让学生所学知识落到实处。在作文教学时还要特别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标点应规范;批改和评讲作文必须及时。

三、备课时要考虑周全,帮助学生进行归纳。

一节课效果是不是很好,和教师是否作好充分的准备都有很大的关系。复习课更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首先教材自己是否熟悉,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练习设计是否典型,重点是否把握,学生在课堂上是否都参与且完成学习任务了,这些都需要考虑。不然的话,很多内容都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还有,我发现复习课时,教会或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很重要。学生在复习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拿到需要背诵的课文就一背一节课,根本不考虑其他的事,结果是许多很重要的事没完成,而那篇课文也没有记住,做了很多无用功。再则学生在复习时根本不喜欢动脑筋,更谈不上归纳学习了,在读书时从不拿笔,只动嘴不动手不动脑,致使复习方法呆板,效率极其低下。因此在上课前有必要帮助学生把许多知识点归纳在一起,让他们学会归纳。这一点应该对学生有较大帮助。

篇13:九年级语文阶段教学反思

新课改提出的“课堂教学,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我对于指导九年级学生做试卷的方法和技巧做了一定的探讨, 感觉效果还不错, 特与大家分享:

我让学生做试卷时, 不同于考试, 不是教师坐在前面, 看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我是将试卷分别标上1、2、3, 做完1来换2, 做完2来换3, 连用四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 学生不能交流讨论, 一节课按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学生在课堂上在每节课下课时, 学生手上的试卷必须交上来.教师不公布所做题量, 只批改换下来试卷, 但不给试卷进行打分, 还有就是学生在做题时要遇到不会做的题可以举手问我, 我给学生讲解.讲解时我也会毫不避讳出声, 有的题只给学生提示一下, 有的给说说思路, 有的会在演草纸上进行边讲解边书写过程, 可是有一点, 写完我要把演草纸拿走, 要有人问同一题, 便于快速讲解.

学生都做完三张试卷交上之后, 我再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 进行分题型评讲, 分易错点总结.最后再用两节课正式模拟考一次.这样四套试卷用时7节课左右, 可大大节省了时间.如此三轮, 可结束十二张试卷, 学生水平可大增, 每一轮学生都比上一轮做的速度快, 正确率高, 就可拿地方试卷进行中考模拟了.

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做试卷, 有什么好处呢?

一、能避免抄袭现象

大家都知道只要考试就有作弊的, 就是模拟考试也不例外, 最令人生气的是有的学生为了多考些分数, 不惜到别的班借卷子.发下去的练习试卷, 为了应付教师, 抄袭更不在话下.

我的采取的要求是:在课堂上做试卷没有得分, 做多做少教师不公布也不批评, 做试卷时不会的题教师可直接给讲解, 所以学生也明白这再抄袭就真没有什么意思了.教师只是给他们提供学习时间和机会, 所以每位学生都很认真的去做, 除了我小声的讲解声音, 整个课堂是很安静的, 学生都沉浸在紧张思考的环境中.效果确实不错.

二、能敢问题

很多教师常抱怨的一句话是:“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 怎么还有这么多做错的呀.”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听了, 但很多学生不会, 又要面子, 教师都讲过了我再问, 显着我多笨呀.时间长了, 学生就不敢问了, 不主动问了.

在做试卷的时候去问题, 其他学生不知道, 可保面子, 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有一个学生问题, 尤其是基础题, 旁边不会的学生还会龇着耳朵偷听呢, 那听的效果会更好, 还能增加他的自信心, 尤其对中等偏下的学生的基础题的得分特别有好处.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做第一份试卷时, 他指着一道三角函数题, 怯怯的说:“教师, 这一题怎么做, 你在讲新课的时候我就没在意听, 这一类题一点都不会.你能给我讲讲吗?”我说“行.”谁知我一说这话, 坐在他前面的两位学生立刻转过脸, 不好意思的说“我们也不会”.可见用这种方法做试卷, 学生敢暴露自身的知识缺陷, 如果我还在讲台上讲的话, 那他们就永远不会告诉我他们不会这类题了.

当然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问题时就告诉他们对于个别难题要采取适当放弃的策略, 但要把牵扯到自己会的知识点的题作对.这样做一般化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 能清楚的知道哪些题是自己不能失分的, 哪些是可以放弃的, 要让一般化的学生懂得取舍.

三、能审透题

如果把试卷进行模拟考, 学生在做题时, 往往因为没审清题而做不出来, 因为没理解题意而做错题.如果把试卷作为课后练习的话, 往往会因为课后贪玩, 静不下心进行审题与思考, 这样就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技巧.

学生在做试卷的时候问的题, 不是几句话就能讲解的那些能力题, 我是不给学生在做试卷的时候讲的, 但有些优等生会把不给讲的题偷偷背下来或在演草纸上简单记下, 在下课后没有试卷的时候, 和其他学生做课后交流研究.时间长了的话, 审题能力和思维技巧只怕能赶上甚至超过教师了呢, 还愁优等生做不出压轴题吗.

四、能让所有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九年级总复习时间是最宝贵的, 尤其是课堂时间.中考数学考试时间为两小时, 大约一小时基础题和中难度题可处理完, 其余时间用于处理能力题, 一般模拟考的话, 一般要给两节课时间, 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第二节课的时间几乎是浪费的, 而对于少部分学生, 两节课时间还不够用.如果模拟次数过多的话, 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用这种方法来做试卷, 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会很紧张的进行做题问题, 不得偷懒, 因为他们都想不落后于他人.

实验证明, 我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做试卷, 交上来的试卷还是有很多错误的, 还要集中讲解的, 讲试卷的环节, 还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样讲解试卷要比单张评讲的收效要大很多的, 因为这些错题都是学生会思路之后又做错的, 所有听课的学生都想听听为什么会做还能做错的原因, 还有很多学生在教师没评讲时就很自责了.这样成组的讲评试卷, 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 在讲评时学生动起来了, 尤其是将压轴题, 学生说出的方法有的还是很合理很通透的很新颖的.

篇14:九年级物理教学片段与反思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物品 实验教学片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89-02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物理这门课难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尽管把知识记得很熟了,但是一到实际应用就不行,每次考试多数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下面就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浮力》和《力》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浮力》教学片段

师: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就沉下去,有啥方法不让它下沉呢?

生1:把橡皮泥捏成小船。

生2:把橡皮泥做成中空的。

师:其他的同学赞成这种做法吗?

同学(异口同声):赞成。

师:现在我们各组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然后再把小石子放进去,看那组放的石子多。

学生迅速的行动起来,不时发出:"再放一块,再放一块"的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好,那一组来说说,要想让你的"小船"承载更多的"货物",你有啥好方法呀?

生1:要想承载更多的"货物",让橡皮泥更多些。

生2:我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对,因为承载"货物"的多少,和橡皮泥的多少没关系。

生3:老师他说的也不对,有关系,橡皮泥越多做出的小船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哪个组来给补充一下呀?

生4:应说用相同的橡皮泥做出的小船空的部分越大,装的"货物"越多。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现在各组在体验一下吧。(各小组积极做起实验来)

师:那组来说一说,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小船排开的水越多,小船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你能用其他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3:我们是用易拉罐,把易拉罐放在水里面,用力往下压,感觉越向下压时,感觉越用力,說明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师:你说得真好,我为你高兴 ……

二、《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现在就利用你身边的物品,通过实验来说明你学习到的知识。(很多同学迅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起实验来)

生1:用力推桌面上的文具盒,文具盒运动起来,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2:用手接住飞过来的橡皮擦,橡皮擦由运动变为静止,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很好,其他同学那?

生4:这张纸我稍一用力,纸就碎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生3:两手握住一根铅笔,双手同时用力,铅笔断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你在做这个实验时你手有啥感觉?说明什么。

生3:手感觉到有点疼,还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用大小不同的力推物理书,它运动的快慢不同;当力的方向改变时,物理书的运动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力的大小、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感觉学生身边的各种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利用和开发的,上述这两节教学片断正是很好地体现;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觉知识是无处不在,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应用所学的知识,只是人们没有注意罢了。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断的教学,我感触很深。

1.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能力

上面的课例都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教学,一改过去的传统实验只能到实验室去做实验的做法。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都是现成的,这样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认为只有用实验室的器材才能够做实验,这本身就不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给学生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新的感觉正是我们过去对实验教学的误导造成的,也就是不注重挖掘身边的实验器材;每次实验都是利用现成的,从不想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或是教师一切全权代理,教师去寻找准备好了,学生就是利用现成的,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这样最大的危害是给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是自己去开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创造力。生活中的物品是无处不在;同时能够为我们可提供的实验器材也是取之不尽,我们的身边就是实验室,例如在教学片断二,教师只说了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实验器材,他们也完成了,这说明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这里教师就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只是如何去选择,去开发问题了,一旦学生能够养成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发的挥出来了,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拓展了实验技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两个教学片断都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物品进行实验教学,其中第一个教学片段是利用橡皮泥、石块、易拉罐,探究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尤其是让学生自制"小船"看那组的能够装更多的"货物",这个探究活动,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二个片段是学生用文具盒、橡皮擦、铅笔、物理书、纸等来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三要素知识。在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尽管有的实验不是很理想,但是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是难得,这种经验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它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拓展,这种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物理教学积极的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里走向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眼界,这也是新课改的所倡导的。

3.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和科学探究的实验精神

调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简单的实验,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能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对课堂实验教学的有益的补充,长期重视生活中的小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助于培养自主探究的优良品质。例如在教学片断二,学生只用了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实验教学,实际上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能完成本节实验,例如石块、水杯、玩具等等,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总之,教师要注重物理和生活的结合,要冲出教材的小圈子,走出教材。要不断地点拨学生,鼓励学生去体验。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是深刻,同时也最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康华发.物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北京教育,2009-05

[2]万贵妃.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河北教育,2010-05

[3]华泰如.物理教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9-09

上一篇:教师上思政课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房地产估价委托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