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2024-05-06

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紧扣“速读感知—研读悟理—拓展延伸”三个环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进行得很流畅。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挖掘故事中隐含的道理时,采取“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思维活跃,活动充分,认识深刻,效果较好。尤其是“分角色朗读”的设计,时机恰当,引导学生十分形象地认识到:大小猫洞的开设有没有必要,要看猫们是怎么想的。

这实际上已经将“以猫为本”的观点巧妙地融入其中,所以学生在领悟这个故事的道理时,显得很轻松,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而“拓展延伸”部分,联系学生的班级生活实际,让学生用人本思想来考虑问题,沟通了生活,激发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联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人本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当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摒弃了那种“求证式”的议论文教学模式。

篇2: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这篇议论文在论据运用和论证方法上较为清晰,重在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尊重客观实际,以人为本,全面考虑问题,并通过丰富的联想来揭示中心论点。

教师启发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手、脑、口、心、耳并用将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创造性浓缩,借助课件创设情景并配以图片,将课文作范例,让学生举一反三,学有所获。

本节课我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分别是一、课件导入激趣;二、教师指导分析13-19段 “晏子使楚”的故事:三、学生小组自主学习1-11段“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四、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找出论据和论证方法;五、学生小结本堂课收获。六、拓展延伸:在故事里领悟道理;多角度思考问题。

篇3: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一、课件设计及教学过程

九年级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通过场面描写展示环境变化、揭示人物命运的经典小说,作者老舍先生更是对小说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在教学设计时,笔者考虑这是一篇画面感极强的文章,天气的变化十分极端,车夫的生活与学生距离较远,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难以感动、领会。因此,笔者决定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展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 在充分阅读、分析文章之后,笔者初步理清教学思路,确定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根据需要,笔者迅速上网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资料并分类整理。

(2) 由于文章反映的是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遭遇,距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于是笔者决定通过一段“黄包车车夫拉车”的视频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小说主人公“祥子”,走近他的生活。这些视频,都是从影视作品中剪辑而来的。

(3) 文章的内容,从题目上已经得到充分展示,两种天气状况下,主人公“祥子”为生活痛苦挣扎。于是,笔者将标题中的“烈日”“暴雨”分别设计好超链接,点击展开新的白板页面。

(4) “烈日”部分,充分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回忆,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充分理解场面描写的一些方法。围绕页面中的“太阳”图片,按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用“电磁笔”一一拖动事先隐藏的柳树、街道、打铁铺、骡马等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最后,拉大“骡马”的图片,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有关“骡马”的语句,从而理解关键句——将“祥子”比作“骡马”的意义。

(5) “暴雨”部分,通过几张“天气变化”的图片的更替,帮助学生找出文章对天气的描写顺序与方法;在学生分析出风雨中几种景物后,放大“柳树”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同时在白板页面上拉出对应的不同状态的“柳树”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对景物变化细腻入微的观察与描写技巧。

(6) 运用拉幕、拍照的方法,突出“坐车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读出文章中对“坐车人”的描写语句后,用电磁笔拉出事先打好的文字,再用笔突出显示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造成“祥子”不幸的除了天气原因还有社会原因。

(7) 课堂小结,先利用“烈日”“暴雨”两幅图片的展示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再拉出隐藏的“坐车人”照片,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总结。

二、电子白板使用体会

1. 强大的兼容功能

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快捷地引入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而且基本上是无缝对接、即拖即用,这就使得教师在课件制作中十分容易上手。只要构思好制作框架,剩下的就是将所需资料拖到合适的位置了。

2. 便捷的操作手段

其实对于电子白板,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看做是“黑板”的升级版,电磁笔就是“粉笔”的升级产品,因此,教师使用时完全不用担心使用时的不适应,过去使用黑板如何上课,现在完全可以同等对待。而且,其隐藏、拖拉、展示、强调等特殊功能,也更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3. 开放的教学过程

电子白板的使用,避免了过去一些多媒体课件使用时只能机械点击的手段。之前的课件,只是一件成品,教师在制作完成后去上课,课堂上只能完整地展示。而电子白板却可以让教师现场发挥、灵活取舍,甚至让学生亲自动手,“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自己动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是更进一步了。

4. 和谐的课堂氛围

过去的一些多媒体技术,虽也有其各自的优点,但是,教师或多或少沦为电子产品“演示员”。电子白板的使用,较好地解放了教师,使教师又回到教学之中、学生之中。这样,有助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语句分析与探究、板书的提醒与推进。

三、电子白板使用思考

1. 研究教材与制作课件的关系

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活泼,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首先立足于所要教授的教材,钻研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目的,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出合适的课件,让多媒体课件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有力武器。如果一心沉醉于新的手段与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 使用的“度”的问题

语文教学究其根本还是要姓“语”,无论是电子白板还是其他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归根到底,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只能适度使用,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冲淡课堂教学主题。虽然网络资源丰富,但是一定要学会取舍,不能把课件设计得太花哨,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受到负面影响;同时手段一定要为内容服务,课件设计目标要明确,可有可无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的一定要去掉。

3. 熟练掌握和“拿来主义”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对新技术、新方法,对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手段,都应该抱有好奇心、上进心,虚心学习,力争尽快了解、熟练掌握,使其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真正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

四、结束语

篇4: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课堂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九年級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单向教学,忽略学生感受。在传统的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跟上计划的课程进度,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便在课前备课中规划了详细的课堂讲解安排,将整节课安排了紧密的教学进度,准备了大量的知识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停地写笔记,无法思考问题,也不能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感受,致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很低。

2、教学方式单调,课堂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着书本,老师对着课程教材讲解,给学生灌输固定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单调,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逐渐对语文学生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课堂时间有限,学习进度中断。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来说是不够的。大多九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课程后,为了让学生牢记知识,巩固知识点,给学生布置很多诸如“抄写十遍单词”等课后作业,学生虽然课后完成了这些作业,但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似乎是完成了一个任务一样,将语文抛之脑后不再搭理,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中断。

二、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九年级语文教师应当摒弃效率低下的单向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课堂中学习《故乡》一文时,如果呆板地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未必能吃透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困苦,作者回故乡时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重压下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开始交流: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寂静祥和、充满乐趣的地方,现实中的故乡是一个萧条绝望,了无生机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们去思考为什么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区别这么大呢?根据时代背景,学生便会想到: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才导致故乡如此衰败。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去把握“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心情感受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如今,互联网十分普及,九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音视频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讲解《沁园春 雪》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和背景音乐。在课堂中,利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让学生欣赏描绘诗词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明白原来诗词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大气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诵读《沁园春 雪》,在生动的情境中领会诗词的思想感情。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作者表达出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3、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九年级语文来讲亦是如此。很多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布置课后作业练习,更应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注重实践教学,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的正确态度。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室外的新事物,让学生实践感悟。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参加朗诵比赛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让学生亲自体会语文的语言文学之美。并且,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以及参加比赛,可以很方便地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思考能力,快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可知,九年级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并结合实践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措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胡艳. 九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及对策[J]. 中学语文,2013,33:64-65.

[3] 张翠先.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74+259.

篇5: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教学,问题,反思

一、引言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教师逐步认识到当前九年级英语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和英语能力的提升都带来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九年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一定的反思,以求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即将面临关键的中考。这种现状决定了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方向,它要求教师在做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复习与巩固。但是,由于学生个体能力与基础的限制,导致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被所有学生吸收,教师认真布置的课后作业以及复习计划也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

对于部分尖子生而言,凭借其夯实的英语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快速的完成新的教学,并希望教师能够提高教学难度帮助其提高能力同时追求更高的分数。相反,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缺乏自信,同时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加强英语基础的讲解。可以看出,学生的需求是受到其自身的能力和基础影响的,这是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教学方向存在误区

虽然我国正加快现代教育改革,但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仍然对当前的九年级英语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具体地说,多数教师以及家长仍然以应对中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多数教师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是如何加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是当前教学的误区,也是限制九年级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一)精心设计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针对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九年级学生英语能力与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应该通过精心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此展开分层教学。

以“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分为A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因此,教师要求A层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句型,对“allow”的用法进行探究。

同时,B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拥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该认识到,B层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口语练习,要求学生模仿该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句子中拥有的短信,让学生学会“allow”的基本用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是在完成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教师的学习方向,对学生的全面提高有助益。

针对英语学困生,教师就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并重视学生的心态。对于学困生而言,其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是应该降低难度,以夯实基础为主。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时圈出重难点单词引导学生掌握,如“teenagers”、“allow”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正面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如在学生正确写出单词时给予学生表扬,通过逐步的引导巩固学生的信心。

通过分层教学,教师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在这关键的学期中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提升。

(二)改革理念明确目标

针对当前九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理应改革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确立教学目标与方法。

在当前的九年级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按照中考考试纲要设计教学,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并不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即使在九年级这个关键阶段,教师也应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培育。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时,教师并不能以考纲为基础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硬性掌握宾语从句的知识。相反,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的认知变得深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束语

九年级是初中教学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应该端正自身的认识,要立足于新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众多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现存的问题,再反思中进行交流,逐步完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成招.浅析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与反思[J].校园英语,2014(19)

[2]张春英.对新课改背景下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4)

篇6: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篇7: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的分数单位是(),里有()个

3个是(),2个是(),3个比2个多()个

接着出示两组数,让学生比较下面两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和和

当我写完上述两组数,转身正准备讲解时,竟意外地发现下面举起了七八只小手,此时我犹豫了一下,便灵机一动,干脆让他们来说吧!

一、放弃原教案,注重学生实际

师:呀!有这么多同学要跟老师比试,看谁先来说。(我走到了一位同学面前,他高兴地走上了讲台,我则坐在了他的座位上。)

生:因为是2个,所以;是2个,是3个,所以。(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二、小组互议,共同总结

1.自由组合讨论:

A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B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2.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师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3.小组自学交流94页例6。

三、结合生活,操作演示

出示两组数,让学生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和和

1.启发点拨:和各表示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让学生把桌子上两个大小相等的苹果进行切割,让其中一个学生能吃到一个苹果的,另一个学生能吃到一个苹果的,请学生在讲台上用小刀分。

学生边分边解释:第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1份就是,第二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

谁想吃?(学生先不好意思,后抢着吃)谁吃的多,谁吃的少?为什么?

3.小组讨论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所以。

4.引导用同样的方法分出苹果的和。

5.自由组合讨论: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四、总结激励,交流延伸

师:谁能写一组分数,让大家比较大小,每人只能写一组,每人只能填一组。

学生争着写,抢着填,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摘录部分如下)

当有一个学生写出时,课堂上暂时静了下来,不一会儿,便开始议论起来……

生1:没有学。

生2:无法比较。

生3: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母化成相同的就可以比较了;

生4: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子化成相同的就可以比较了。

生5:找一个中间数进行比较。

……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教师要敢于摆脱教材、教案的束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当的时候,要跳出教材,跳出自己设置的“框框”,走下讲台,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本,调整教学方式。

2.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3.要相信学生,应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说、去做、去思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篇8: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J].中文自修,2000(1).

篇9:九年级语文《大小猫洞》教学反思

孙琪斌,上海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在教学定位上,他呼吁“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立意,努力挖掘数学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方式上,他提倡“学教一体,教学同步”。呈现其教学主张的专著《在学中教异步达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定为上海市“十二五”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

[前端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值得担忧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教育境界相对偏低的数学概念教学。具体体现:①不善于挖掘数学概念本身固有的育人价值,忽视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②课程意识较弱,不能较好地识别概念的学段特征,立足概念整体设计教学的能力偏弱;③通过对话促进数学理解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本文拟借助《圆的概念》的教学设计谈几点关于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境界的思考。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圆,以直观认识、定性感知为主;初中阶段的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义方式;高中阶段的圆,以圆的轨迹定义描述为主,侧重于应用圆的轨迹定义描述建立圆的方程。因此,初中阶段的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学情分析

按照正常的理解,初中学生理解“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所成的图形,这个定点是圆心,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这个定长是圆的半径长”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事实并非如此。

当带着“圆心O在不在圆O上”“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弦、半径、直径的区别与联系”“弧、半圆、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与学生交流时,意料之外的发言时常会不约而至。

(1)“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见下表。

(2)“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教学情况。

2012年在郑州上课,九年级某班学生曾分别用图1、图2、图3解释他们在课前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2014年在苏州上课,一位学生用图4中的阴影部分表达他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

(3)预料之外的课堂生成。

2010年在昆明上课,一位学生关于圆的二分之一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教学小结的环节仍然认为“半径是弦”。2014年在台州上课,出现了“圆心到圆边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发言。观看小学名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视频,发现学生用“圆边”“圆周”解释圆的情况很普遍。

[数据挖掘与问题提出]

“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圆是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而并非“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二分之一表示成图1、图3、图4的形状,说明学生对于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的范畴。

在教学小结的时候,学生仍然坚持认为半径是弦,这说明他依然认为圆心在圆上。

用“圆边”解释圆,说明学生不知道圆与多边形的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认知偏差,我们进行了提高概念教学立意的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①理解圆的概念(当堂达标率不低于80%,单元达标率不低于95%),理解“圆、弧、半圆”“弦、半径、直径”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堂达标率不低于90%);②在讨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问题;③了解我国古代与圆有关的研究成果,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与圆的概念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生活文化。

教学重点: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说理探究。

(二)教学活动预设

1.学情调研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圆?(古代车轮、呼啦圈、足球、鸡蛋、红绿灯、月饼、月全食、奥运五环、时钟等,图片略)请将不是圆的图形剪切至几何画板课件中的“非圆区”,到小结时,我们再来判断此刻的直觉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图片中的古代车轮、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侧面呈现了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成就,红绿灯暗示交通安全,月饼、月全食等图片为多边形与圆、弧与圆的后续交流埋下伏笔,时钟为引出圆的描述性定义以及弧的概念做铺垫。

(2)请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然后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圆的二分之一引出小学学过的半径、直径,为学习弦、弧等概念做铺垫;为教学目标样题“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做铺垫。

2.互动交流,在学中教

互动话题1:在画圆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圆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交流。

学生分别使用圆规、细绳、几何画板等工具画圆,教师借用学生绘制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圆的特点。

互动话题2:圆心O在不在⊙O上?圆心O若不在⊙O上,那么圆心O在哪里?由此引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活动:画一个半径长为4cm的圆,利用所画的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5,若圆0的半径长为R,点P到圆心0的距离为d,请讨论“点P与圆0的位置关系”与“d与R”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达标样题:已知⊙O的半径长为4cm,点P在⊙O所在的平面上,且与点O的距离为4cm。请与学习同伴一起,在小组内叙述点P与⊙O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作业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画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学生画出的不成功的圆解读画圆的关键:定点、定长。利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用达标样题,检测学生运用圆的概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

弹性预设:若出现与“圆边”(点在圆边上、圆边上的点等)有关的发言,则可运用下面的预设以及互动话题3进行回应。

已知,点O到直线1的距离为4cm,试在直线1上找出与点O距离为4cm的所有点。

如图6,过点O作1的垂线,垂足为点H,让动点P无限逼近H,只要动点P不与点0重合,那么Rt△OPH总会存在,因此OP>OH。若存在△OPH,自然就存在三角形的边。

圆则不然,依照“平面内到点O的距离等于4cm”的作图原则,则圆上的任何三点都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此乃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之一。

互动话题3:在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的比较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引出半径、直径、弦等概念。

达标样题:弦(正多边形的边)、直径、半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的迭代功能,设计圆与正多边形的课件,逐步增大正多边形n的值,进而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自然孕育其中。

互动话题4:弧、半圆、优弧、劣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容易理解;“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均在这个圆上”,则相对较难理解。为此,我们运用类比的方式,将圆与弧、圆与正多边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弧上的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但“到某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不一定都在这条弧上”。

例题:一个点与圆上各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1cm,最小距离为5cm,求这个圆的半径长,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你所确定的两点的距离为何最大?为何最小?

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且使AP最短。

解:

(1)若点A在⊙O外,联结OA交⊙O于点P (图7),则AP最短。

理由如下:设点Q是⊙O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接OQ、QA。在△OQA中,OQ+AQ>OA;又OA=OP+AP。

∴OQ+AQ>OP+AP。

∵点P、点Q在⊙O上,OP=OQ。

∴AQ>AP,即AP<AQ,AP最短。

(2)若点A在⊙O内,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具体证明过程请学生们课外完成。

综上所述,可得若点A不在⊙O上,那么作射线OA,则射线OA与⊙O的交点P就是满足AP最短的所求点。

3.呼应课前调研问题,异步达标小结提升

(1)利用教学达标样题进行达标检测,回应学情调研环节生成的问题。

(2)组织各个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检测关于圆的概念理解情况。抽测各个小组的4号学生(各个小组第4个学会的学生,简称为4号),运用各组4号的成绩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成绩。

(3)利用几何画板现场绘制大小不同的圆,度量圆的半径长与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不变量,由此引出圆周率π,引出我们国家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带领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4)分享几段名言,启迪学生走进数学文化的层面感受数学。

(5)讨论:为何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4.教学目标样题(略)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半径长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若有,请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若无,简述理由。

提高作业: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长。

拓展作业:以生活中的圆文化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自己对于圆的认识。

[专家点评]

这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丰富实例引入圆的图形,再通过学生自主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圆的概念教学,用简明、生动的情景与学生感悟活动作为数学基本事实的教学实效较好。

对圆的内容的教学设计合理,其中“求不在圆上的点到圆的最短距离”的探究有新意,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好的设计。

对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很精到,通过与其他图形比较、观察、归纳,所获得的圆的两个特点为以后的轨迹、方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篇10:九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困境与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现存问题;教学反思

九年级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也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大部分英语老师在进行九年级英语教学时,其主要的重视点是中考,在课堂中只对考试内容进行讲解,忽略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思维模式和学生本身对知识程度的了解。因此,九年级的教育方式并不成功,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由此,就需要九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对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九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学生对于九年级的英语来说,不够自信和缺乏一定的动力,因此不愿意参与英语课堂的互动,有的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进度跟进吃力。

2.学生对于英语课堂中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缺乏对课本的关注,重视做课外题等等,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对英语没有系统、主动和有效率的复习策略。

3.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明确的复习,缺乏相应的复习计划,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复习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的学习感觉比较吃力,导致了自信心缺少。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关注,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好英文。因此,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学生的不自信问题,另一方面要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的联系。无论如何,英语老师都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要关注,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要使课程变得趣味化,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2.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的时候,老师应当对这种情况予以重视,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强调,也需要改进课程,使课程有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朗读,或者举行竞争比赛,在复习指导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针对性。还要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和学生交流中,尽量多采取英语的交流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的学习。

3.在九年级的英语复习中,每个学生的复习方式是不一样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来制订相关的复习计划,让学生主动地复习英语。而老师在平时的复习中,要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导和提问,帮助学生发现英语复习中的问题,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也能促进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效果。

总之,九年级的英语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也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少的问题,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共同一起解决。九年级的英语教学不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考试上,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让英语课堂有愉悦性和生动性。这样可以使一些教学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中迎刃而解,迎来九年级英语教学的新起点。

上一篇: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下一篇:团队学习心得9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