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2024-05-24

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精选9篇)

篇1: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具有要得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少、风险大的特点。由于其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度普遍偏高,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是银行与小企业双边关系的普遍现状。

**的民营银行—**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实践方面做出了成功典范:不良贷款率只有0.76%。**商业银行成立于1993年,当时叫**信用社,2006年

改名为**商业银行。刚开始时只有七个人,100万的注册资本金。从成立的那一天,**银行就明确了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如果按照一般方法,信息很难对称,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信息不全也不准。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报表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信息,比如朋友之间的借贷往往账面无法看出。另一方面,小企业没有能力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来进行审计财务报表。

**在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上,总结出了以下经验:“知根知底,眼见为实,祖宗三代了解”。**对客户的了解主要以“软信息”为主,辅以数字化信息。**所涉及了解的“软信息”主要是“三品”,即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经营的产品、企业及企业主拥有的物品。对于企业主的了解范围甚至包括了企业主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个人嗜好等。对企业的了解主要靠企业的用水、用电和纳税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比较真实。

**有接近40%的人员是客户经理。每个经理都有自己精确的地域分配,对于自己负责区域内有多少个中小企业、企业主人品等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客户经理甚至可以做到:“一个客户来我这里我就知道他要借多少钱”。在这样的机制运行下,**对客户的了解程度高得惊人。信息透明程度高,对于贷款风险的评估就准确。“软信息”的全备是**的不良贷款率低的重要原因。

相比较而言,农村信用社目前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存在以下几种弊端:

一是过于注重企业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虚假因素较多,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债信息。

二是忽视企业主人品等软因素。注重经济实力,忽视健康婚姻状况、个人嗜好等软因素。

三是一味强调抵、质押物品,保证及信用贷款根本不予考虑。

四是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营销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没有像对农村进行信用户评定工作一样,调查了解中小企业,对他们知之甚少。

结合**的成功经验,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和尝试:

第一,建立专业的中小企业贷款营销队伍。通过招聘、培训等形式,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营销人员不仅要看得懂,更要看得透财务报表;还要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分析能力。

第二,对企业的了解主要靠企业的用水、用电和纳税等真实信息,不能仅仅依靠财务报表,避免信息失真。

第三,适当考虑中小企业保证、信用贷款。在**的所有贷款中:有93%是保证贷款,针对创业初期资金实力薄弱、抵押资产不足的小企业;6%的是抵押贷款,针对具备相当经济实力并拥有一定固定资源的小企业发放;最后的1%是信用贷款,发放对象是少数资金实力强、信誉度高的小企业。贷款的还款率最终取决于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效率取取决于项目的前景、产品的销路。只要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贷款项目,无需过多考虑抵、质押品的问题。

第四,在辖区内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定工作。借此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全面掌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等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随时跟踪变化情况。

第五,对中小企业实行跟踪式、保姆式服务。在企业刚开始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对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全过程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贷款、咨询、结算、汇兑、贴现等服务。不单单是被动地提供服务,更要主动地提出建议。借此培育忠诚的客户群体。

篇2: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汪远炎、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部分,但很多地方的中小企业发展受阻,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贷款究竟难在何处?

一、挤出效应困扰中小企业。多年来,各家商业银行竞相追逐下列5种形式的贷款业务:国债项目的配套贷款;政府牵头的重点项目贷款;各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国有垄断行业的贷款;上市公司及三资企业的贷款。上述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甚至数十亿元,国家支持,短期内没有风险可言。因此,银行业积极主动,千方百计追大成风,久而久之,金融贷款产生了对国有大型企业贷款和大项目贷款的依赖性,对中小企业贷款和小笔贷款失去了兴趣。许多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的几十万元贷款既有风险又无大利可图,而国有大型企业贷款表面上无风险又“一劳永逸”,因此,银行宁愿资金积压也不愿贷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这种喜大厌小的情形反过来养成了商业银行的放贷惰性,造成了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

二、贷款成本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手续繁多,门槛高,工作量大。一个贷款项目,企业申请后要经过中介部门评估、信贷员审查、县支行审核、市分行评审、贷委会审定等等多道程序,每道程序企业都要承担相关的费用,加之中介部门收费高,贷款成本很

难降低。办理时间长,使企业失去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银行贷款权力过度集中。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县级支行没有审批权,要报市分行审批,且关卡多,手续繁,耗时长。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三增”:一是增加了融资时间,致使企业错失发展机遇;二是增加了投机行为,市分行并不了解县域经济的情况,多数情况下是看报表,这就给了某些投机分子可乘之机;三是增加了银行的官僚主义,审批头绪越多,越没有具体人员负责,惜贷和乱贷都容易出现。权力高度集中,下面经过若干层次的讨论、审批,名义上是集体负责,实际上是集体免责。

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必须要银行部门对中小企业给予重新认识。

中小企业不是银行呆坏账的制造者。银行给谁贷款都可能存在风险,近些年,商业银行的确存在呆账死账问题,但主要是过去计划经济的积累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形成的。造成呆账死账的企业1996年以前是“老三户”,1996年以后是“新三户”。所谓“老三户”,一是国有企业,二是城镇集体企业,三是乡镇企业。“老三户”留下的呆账死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企业改制、转型造成的。这是过去的欠账,是历史的遗留,责任主要在计划经济体制。所谓“新三户”,一是指投机户,他们钻政策法规的漏洞,把项目编制得“天衣无缝”,其目的是骗取银行的贷款;二是指关系户,他们利用各种关系获得贷款,由于不会经营,致使血本无归;三是指国营退出的行业及

国家明令关停的企业,如轻纺业及小煤矿等。“新三户”形成的呆账是建立市场体制过程中阶段性的特点。无论是“老三户”还是“新三户”的呆账,就企业规模而言,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就经济成分而言,“老三户”是国营、集体,占绝大多数,“新三户”经济成分复杂,各种经济成分都有。但造成银行呆账的原因不在于中小企业本身。中小企业究竟守不守信,笔者调查了信用社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人员,他们一致认为,凡是转制后的经营型企业(不包括投机型和关系型),不论小型国有、股份、民营,95%以上的企业都能遵守信誉,归还本息。

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县乡,银行惜贷会遏制县乡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连接着两头:一头连着国有大型企业,一头连着城乡经济。它既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国有大型企业的下游产品,又能接纳城镇失业人员,对于消化农村劳动力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据测算,每增加100万元的贷款,就可以增加20人的就业,可提高财政收入12万—15万元。例如竹山县2011近21亿元存贷差,如果增贷10亿元来支持中小企业,既可给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10万人脱贫变富,又可使财政增收1.2亿元以上。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支持中小企业贷款,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企业是基层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栋梁,是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县域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经济才能繁荣,社会才能稳定、银行资金才没有

真正的风险。银行认为放贷给中小企业成本过高。如果按基层信贷员一个人管20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00万元,中小企业现行贷款月息6.56‰,一个信贷员在县、乡的工资及其费用最高10万元,一个信贷员一年会创造利润近150万元!因此,金融决策的负责人要以整个国家的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社会的繁荣为重,深入调查,制定出相应的银行、企业、国家、社会多赢的金融政策,不能放弃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篇3:如何破解农机小额贷款这道难题?

然而, 由于长期存在的种种客观原因, 农民购置农机难的情况在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 资金短缺问题仍是制约农民购置农机的关键因素;一是对于补贴的大型机具, 即使享受了国家补贴, 农民也需要多方举债才能购买得起;二是农民购置非补贴机具, 需要筹措一定的资金。而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资金需求如何?他们如何解决购机资金缺?农机小额贷款现状如何, 是否解决了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资金需求, 以及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些, 都需要进行调查研究。

2010年7月国务院《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第十八条指出: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扩大购机信贷规模, 积极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 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 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 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 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早在2007年, 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在贷款主体上, 将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机构拓展到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借款主体上, 将小额贷款发放对象拓展到农村传统种养户、多种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各类微小企业;在贷款用途上, 支持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贷款额度上, 发达地区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可提高到10万元至30万元, 欠发达地区可提高到1万元至5万元, 其他地区在此范围内视情况而定。政策频吹暖风、专家积极呼吁、政府日益重视、农机企业破冰、信贷机构表态, 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农机信贷正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是否预示着转折点即将到来?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美, 可是一面是农民购机亟需小额贷款的强烈需求, 一面是金融机构担心农民的偿还能力而不愿贷款的无奈现实, 这种矛盾让农机小额贷款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遭遇尴尬。如何摆脱尴尬, 让农民和金融机构实现“双赢”成为了一道难题。银行存在“慎贷、惜贷”思想导致不合理的农机小额贷款措施。银行普遍认为农机行业项目资金回收期比种养殖业长, 回款慢, 存在一定风险, 从而优先给种养业贷款;而且部分银行认为农机是消费产品而把农机贷款划为消费类, 从而设定了较高的利率, 年利率最低在7%以上, 高的能达到20%。银行贷款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而小额贷款不仅包括以上三种风险, 而且还存在管理风险。首先, 小额信贷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04年起, 中央银行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范围调整到基准利率的2.3倍, 放宽了农信社贷款利率权限, 但这样也增加了信用社利率风险。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定价机制, 不能根据市场灵活自主驾驭浮动利率, 对贷款普遍实行主观上浮的利率, 反而流失了很多客户。而小额信贷额度小成本高, 较低的利率又可能造成银行亏损。所以一般银行在发放小额贷款时需要综合考察贷款的风险水平、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率、资本回报率及当地的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等综合因素, 确定每笔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 实行差别利率和浮动管理。

其次, 最终还贷的不确定性导致小额贷款信用风险。小额信贷的还款依赖于借款人对小额信贷使用所产生的收益。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对象是农户, 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上。这些项目都是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样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 则农户自然无法保证还款, 易形成坏账。且小额信贷在一定额度内无担保, 对银行收益造成损害。另外, 农户还款意识不强, 也会造成最终不还贷的情况。

再次, 是操作风险。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 手续简便, 在发放过程中稍有不慎, 就会发生借名、冒名贷款, 给信用社资产带来操作风险。这就是因为信贷市场上普遍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使贷款者无法了解借款人的真实情况, 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农村信用社信贷员素质偏低, 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 对其情况不甚了解。加之农户居住分散, 而小额信贷数量多, 信贷人员人均工作量大, 导致信用社对借款者的收入状况和信用信息掌握不够充分。从而容易导致操作风险。

最后, 是管理风险。对于以上外部经营环境所带来的风险, 银行无法直接控制管理, 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都需要银行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能够对潜在损失、内部风险等进行风险评估, 并且需要充足的资本金弥补已识别出的和未识别出的潜在损失。从很大程度上讲, 银行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它能否充分地衡量和应对风险, 以及机构承受风险的能力, 而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一般较低, 降低管理风险的能力也有限, 所以存在较大的管理风险。

由于在以上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 银行为了提高收益、避免风险, 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实际不愿开展农业小额贷款业务, 尤其是农机小额贷款业务。

贷款手续繁琐致使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普及。申请贷款必须要求贷款人以抵押、质押等方式进行担保, 而且担保条件过于苛刻, 使得许多人由于达不到申请贷款条件而无法申请。按照政策规定, 商业银行应按照5:1的比例, 根据担保基金的数量发放贷款, 但银行往往以风险过高为由, 将比例降到了1:1。如果村民贷款1万元, 就要求担保人向银行出示1万元的死期存折作为抵押, 如果贷款到期还不上的话, 就由担保人来还。而且即使有1万元的死期存折, 计算上利息, 往往也贷不到一万元。除此之外, 申请贷款过程环节多、效率低, 申请一笔贷款的周期较长, 也是影响农民贷款积极性的原因。农民购置农机具向银行贷款需要有担保, 由于存在担保风险, 村集体一般不愿意给农民集体出面担保。贷款除了担保贷款外, 还可以抵押或质押贷款。但需要贷款的农民一般比较贫穷, 一是没有什么值钱的资产可以用来抵押和质押, 二是农村房产、地产又不能作为抵押和质押物。部分银行为了降低风险, 将农机贷款归为消费类, 从而设定了较高的利率, 年利率最低在7%以上, 高的能达到20%, 这在很大程度上, 使得想贷款的农民望而却步。由于手续繁复, 条件苛刻, 使得许多村民即使有贷款需求也很难实现, 久而久之就几乎没有农民再申请贷款了。

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先, 农村金融机构应把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主要发展对象。近年来,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今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第五项重点任务中, 也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内容。对此, 金融部门要抓住机遇, 通过调查研究, 掌握行业发展分布及金融需求, 构建信贷服务流程和机制, 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 形成助推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其次,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为前提, 积极创新, 通过为农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来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比如, 今年, 黑龙江省开始利用北欧投资银行贷款引进国外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 在全省10个县内建设30个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 为150万亩耕地实行标准化作业服务, 收到了明显效果。

再次,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和配合, 共同促进农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随着各地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全面展开, 农机部门针对部分农户购机热情高, 但资金不足的实际, 可以积极协调当地农村金融机构, 推出新的购机贷款服务, 为农民购机打开方便之门。农村金融机构则要加强与地方政府, 尤其是农机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努力化解农村信用社业务量大、信贷人员少的矛盾, 提高对购机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性, 确保农机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

最后, 积极探索抵押贷款方式, 建立健全农机行业贷款担保机制。比如, 允许农民以所购买农机进行抵押、签订农机回购协议、社团成员家庭财产担保、合作组织内龙头企业担保等方式, 对合作组织提供批发贷款, 将资金转移给农户使用, 或者是转贷给农户使用。当然, 还可以由政府牵头, 成立各乡镇的农业机械担保服务有限公司, 承担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担保业务。

篇4: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现状:信贷员的观念、素质及管理机制较为落后。

一、信贷员观念落后。一是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意识,没有认识到贷款是农信社生存的基础,对贷款的管理和发放都比较随意;缺乏营销意识,没有认识到营销贷款是信贷员的职责所在,“坐、等、靠”的思想严重。二是观念滞后。过去农信社在信贷管理方面一直比较松散,随着信贷管理机制趋向严格,不少信贷员认为联社在没事找事;也有不少信贷员认为涉农贷款风险性大,信贷管理机制过于严格,根本不可能达到有关要求,以致信贷员对联社的信贷管理机制十分排斥。

二、信贷员素质有待提升。一是年龄结构偏大。当前农信社信贷员的年龄集中在40-55岁之间,由于年龄偏大,导致信贷员队伍的学习能力、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专业素养不高。一直以来农信社贷款品种较为单一、管理较为粗放,对信贷员的素质要求并不高,使得信贷员的能力素质较为单一,评估和分析信贷风险、信贷管理等专业能力不强。三是营销能力偏低。过去贷款投放一直供不应求,信贷员无须上门“揽客”,而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金融行业的竞争加剧,信贷员需要走出社门主动营销时往往是“眼高手低”,无从下手。

三、考核机制不够合理。虽然县级行社将贷款营销纳入了信贷员的绩效考核,但是存在力度不大,不能有效拉开薪酬差距的问题,导致信贷员的积极性不高。到期收回率、资金组织、不良贷款等指标往往占据了考核的较大权重,而贷款营销权重不高,即使未完成贷款营销任务对信贷员的考核影响不大,没有拉开多劳与少劳的薪酬差距。而未完成贷款营销任务,长期来看更有助于到期收回率、不良贷款率的达标,这在间接上打击了信贷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四、问责机制不够灵活。一方面,一旦贷款不能正常收回,县级行社对信贷员的追责通常是停岗收贷或者全额赔偿,处罚往往是“一刀切”,并没有区分贷款的种类、金额,这使得信贷员不敢发放风险较高的涉农贷款及金额较大的保证贷款;另一方面,虽然部分信贷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过程中一直尽职尽责,并未出现明显过失,但对于此类情形县级联社却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免责机制。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信贷员的“畏贷”心理。

对策:亟需加强队伍和机制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信贷员的忠诚度和责任感,让信贷员认识到贷款营销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强化危机意识。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行、民营银行的开闸放水、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农信社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危机教育,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农信社正处在一个十分“危险”的时刻,激发员工的内生动力和主动营销意识。三是树立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到期收回率达到98%、不良贷款率控制在3%以内等监管要求,这些都是农信社生存发展的底线,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实际可行的,农信社要通过分析成功案列帮助信贷员树立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

二、加强信贷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要加大对信贷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信贷员在评级授信、风险评判、贷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要注重实效,围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对贷款营销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其对业务、产品和制度的认识和营销能力;同时,农信社还要着力建立常态化的信贷培训和学习机制,让信贷员得到系统、持续的培训。二是建立信贷人员选拔和淘汰机制。县级行社要把好准入关,在员工队伍中优先将素质高、责任心强、品德优良的员工选拔到信贷队伍当中来,同时对思想观念落后、不能胜任信贷岗位的信贷员要及时淘汰,着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信贷队伍。三是建立信贷员储备机制。加大对新员工的招聘力度,积极组织新进大学生员工学习信贷知识,进行跟班学习,为信贷员队伍储备资源,同时主动将符合选拔条件的青年员工充实到信贷队伍当中去。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营销和管理贷款是信贷员最重要的工作,营销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创效益的关键,没有营销就不存在管理。为此,农信社在加大对贷款营销考核力度的同时,要将贷款营销和贷款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提升贷款营销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一方面,要提升贷款营销在信贷员绩效考核中所占的分值,拉开贷款“放得出”和“放不出”的薪酬差距;另一方面,要将贷款到期收回率与贷款营销考核结合起来,对到期收回率达标但未完成相应年度贷款营销任务的信贷员,其到期收回率得分应按贷款营销完成任务比例与考核实际得分的乘积作为最终成绩。二是加大对贷款营销的奖励力度。每年通过开展贷款营销竞赛、评选营销标兵的形式加大对贷款营销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力度,让信贷员树立以营销贷款为荣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其营销贷款的积极性。

四、建立尽职免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的贷款金额越来越大,如果一味的从严追责而不建立一种尽职免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必然会让信贷员畏首畏脚,不利于贷款营销工作的开展。为此,农信社应当建立一套“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科学灵活的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建立详细的责任评价标准。对信贷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为信贷员提供处理业务的详尽、全面、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操作标准,并明确涵盖贷前处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信贷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评价信贷员办理贷款的尽职情况提供依据。二是区别应对,灵活追责。对信贷员百分之百尽责的,要不予追究信贷员的责任;对信贷员所犯过失较小,但涉及风险较大、金额较高等种类的贷款时要给予更高的宽容度,适当降低信贷员所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和赔偿金额;若信贷员无明显违规,其所管理的贷款不良率又在监管指标容忍范围之内,对其到期暂不能收回的贷款应免责或从宽追究其责任;对没有尽到相应责任导致贷款不能收回的信贷员,要对照其在办理业务流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客观评价,并严格追责。

(文/刘中秋)

篇5: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作者: 中山联社 蒋纪华点击数: 2116更新时间: 2009-12-21]

农村融资难可以说由来已久,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难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起步早,但发挥的效果有限,农信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制度建设长期不顺畅,存在10年之久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1999年被国务院统一取缔。进入2000年,在农村推行信用村建设和小额贷款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农信社深化改革,成效明显,大多数信用社恢复盈利能力,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农村金融需求仍然远大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值得深入探讨农信小额贷款难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农户小额贷款的历史供给研究

(一)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据统计,我国现约有2.4亿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至少有1.2亿户,而且“三农”资金缺口每年约在l万亿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6月13日发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非正规金融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半壁江山,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消费支出,这是未能充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例证。

(二)农户小额贷款难题的历史渊源。我国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贫血”的根本性原因。在长期重点扶持工业政策的指引下,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长期存在,引导农村资金不断流向工业和城市。同时由于农户数量多、金额小、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的先天不足,农户小额贷款开展缓慢,即使有国际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推动,由于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从规模和效益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都不尽人意。

(三)中国小额农户贷款实践历程。根据张转方教授的研究,我国小额信贷最早从1981年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内蒙古8旗开展的北方草原与畜牧发展项目开始,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主要在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由国内非政府组织操作,多采用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下的“小组贷款”形式(可见对孟加拉国尤努斯银行的借鉴由来已久),由于大多数项目没有后续资金,小额信贷不可持续。第二阶段是项目扩展阶段,由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导“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扶贫贴息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户,由于“造血”功能的缺失,项目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但过多侧重于“补贴”性质,贷款还款率低,财政压力大。第三阶段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农信社为主导,在新用户和信用村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第四阶段是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试点阶段,在银监会推动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小额贷款体系日趋完善。

二、小额信贷的国际考察

表1:格莱珉银行历年主要经营指标

(Key Information of Grameen Bank in USD)

1995-2007年(单位:百万美元)

指标 1995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利润 0.37 1.03 6.12 7.00 15.21 20.00 1.56存款 94.77 162.77 227.66 343.52 482.92 634.28 758.9

贷款 294.77 218.04 274.04 331.76 427.25 475.74 529.544 存款/贷款 32% 75% 83% 104% 113% 133% 143%投放贷款 333.17 271.99 369.32 435.10 611.74 726.97 731.49贷款累计额 1404.60 3667.52 4180.21 4615.31 5227.05 5954.02 6685.5贷款会员(百万)2.07 2.48 3.12 4.06 5.58 6.91 7.41覆盖乡村数量 35,533 41,636 43,681 48,472 59,912 74462 80678雇员数量(人)12,420 11,709 11,855 13,049 16,142 20885 25283支行数量 1055 1178 1195 1358 1735 2319 2481

数据来源:格莱珉银行官方网站 http://,笔者翻译。

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模式有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其中,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简称GB)由该国的经济学博士尤努斯创建,又称“穷人银行”,以帮助穷人脱贫为己任,同时提供给书培训、教育等社会服务,具有福利主义的倾向,96%以上贷款者为农村妇女,单笔金额小,在50美元到100美元之间。不需要担保和抵押,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贷款者村民小组,相互监督,降低违约风险。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达到了16%~20%。实行“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的组织结构,该行贷款会员数量不断扩大,2007年会员数量741万人,覆盖孟加拉80678个乡村,支行2481个,聘用员工25283人,存款7.59亿美元,贷款5.30亿美元,累计实现贷款66.86亿美元,连续9年实现盈利。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BRI)主张走商业化的道路,更注重盈利,贷款在300美元以下,不需要任何抵押,300美元以上的贷款,可以用汽车、土地等物品作为抵押。贷款利率为年利32%(可浮动)。

可以看出,两种银行模式具有以下相似点:认为穷人也具有生存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获得贷款的权利,而且穷人也是讲信用的,无偿的慈善会抑制穷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贷款可以实行比较高的利率。

三、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大量的研究结构表明,全国各地大部分农户普遍难以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学者认为,目前民间借贷的比重很大,约占农户借款的70%左右。制约农户小额信贷难的因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额贷款机构缺少全国统一的机构。GB和BRI的组织结构非常相似,都有全国总部、大区分行、地方支行和小的营业所,不同的机构职责不同,总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监管、人事管理、外部关系协调等大的方面,越靠近基层,更多负责业务的具体操作。在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中,缺少全国统一的组织架构(农业银行更多地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无论是农信社,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都各自为政,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和管理办法,虽然经营灵活,但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培训和管理,防范风险能力往往偏弱。

(二)偏低利率导致小额信贷资金的短缺性供给与非理性需求。想要发挥出小额信贷的效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小额信贷业务利率由国家管制,虽给予相关优惠,但仍相对较低。这将导致很多问题:一是低利率不能弥补成本,资金供给减少,导致小额信贷不能可持续发展。二是低利率导致大量的需求,同时产生高违约率。借款者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白送”的礼品,可

图1:利率管制下的小额信贷需求供给曲线

以不按期归还甚至根本不必归还,从而造成低还贷率。三是低利率往往使贷款难以达到真正贫困者手中。因为低利率使部分借贷者有利可图,产生了经济寻租。最终表现为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大部分没有得到满足。如图所示,市场均衡的需求和供给决定了一个市场均衡

价格:利率R0和信贷量Q0,此时的市场利率是偏高的。在政府对小额信贷利率进行管制时,利率降低为R1(R1< R0),而市场的需求数量上升到Q2,市场供给数量降低为Q1,Q2—Q1的差额就是市场未满足的数量。

(三)小额信贷的客户定位存在偏差。由于利率的管制,发放微型贷款的收益远远不能弥补成本,因此,金融机构选取的客户对象范围狭窄,多为家庭较为富裕的农户或个体工商户,而广大急需贷款的较贫困家庭往往不能提供所需的担保或抵押而获得不到小额资金支持。GB和BRI开展的微型额度贷款,约合几百元人民币的贷款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就很少能够看到。从根本上讲,之所以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微型贷款,一是由于利率的管制,贷款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获益;二是由于对穷人缺乏信任,不敢发放无担保贷款。

四、破解难题的制度建议

(一)树立“穷人也讲诚信”的理念。近年来,农信社真正支农贷款余额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对缺乏抵押物的农户诚信状况没有信心。只有让农户意识到,小额信贷不等同于扶贫贷款,它是以还本付息为首要条件的,而不是对农户的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小额信贷的良性、商业化运作。

(二)合理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农村金融市场贫血,小额信贷就缺少资金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金融市场。

(三)适当调整小额信贷利率水平。由于我国对于高利贷仍相当敏感,而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明显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被认为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于小额贷款来说,如果无法采用高利率,小额贷款模式实际难以与民间非正规的发达的信贷进行竞争,其经营往往难以持续。如何规范小额贷款的高利率行为是关键。对此,可以借鉴南非《高利贷豁免法》做法。南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超过21%是违法的。但是,对于5 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不管利率是多少,到小额贷款管理机构登记并缴纳一定的登记费即可。只要登记就被认为是合法的。针对我国实际,可确定一定的贷款额度,在额度以下,贷款利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而超过额度则要实行商业银行的利率。既防止利率过高,又要防止部分机构化整为零,冒名发放小额贷款。

(四)明确小额信贷客户的范围。与国外的GB和BRI模式有区别,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已大幅减少,因此小额信贷的客户标准不仅包括贫困线以下人口,还应将从事家庭养殖、小作坊生产的农户纳入进来,同时小额信贷的资金额度应适当提高。

篇6: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 李子彬

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经理 李万寿

东方道迩集团公司总裁 孙冰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成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 2011 年上半年,我国实有中小企业 1191.16 万户(含分支机构),实有注册资本 66.16 万亿元。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成绩显著,但也面临着融资难、市场准入障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困难。同时,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和压力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经营压力加大、国际市场萎缩等新的挑战,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深思和探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官员、企业家、业内专家等人士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各抒己见,寻求解决之道,本报在此特以圆桌论坛的形式予以展现。

1.多角度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从大环境去研究中小企业问题。只有找到了企业自身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事业才能专注。从产业生态环境变化、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变化把握企业发展定位。李子彬:我认为,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应当将其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如果离开大环境去单独研究中小企业问题,有时研究不一定很有时代感,有时不一定有很强的针对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 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这样一个主基调对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个人理解,“稳”就是要保增长、控物价,我认为 2012 年经济增长应该在 8%—8.5%之间,近期价格通胀有所回落,但是物价总水平仍然处在高位;“进”,就是要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进行节能减排,我期待未来几年会有一些实质性的政策措施促进结构调整,因为调整结构不是刚提出来的,十五大就开始提“调结构”,5 年来虽有成效,但是难以令人满意。

另外,中国经济实现调结构、转方式,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降低能源和物质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最有力的抓手,不从这里入手,节能减排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如果不深化改革、不加快改革的步伐,上述这些目标都达不到。

孙冰:我们往往从外部层面谈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自身的定位,也就是说企业找到自己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意义也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到了企业自身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事业才能专注,否则在持续变化的形势下,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会摇摆不定,最后造成失败。企业发展自身定位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产业生态环境变化;二是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创新;三是商业模式的变化。把握住这三个变化以后,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就尤为重要。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创新性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创新型中小企业与现代服务业密不可分。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是依托于高新技术,现在说得最多的就是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或者是生产型的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指示灯服务。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也就是具有创新的体制,以技术为核心,并能够依托于技术对刚才我们说的这些领域提供服务,并且能够获取超额利润的中小型企业。

我们东方道迩公司所处的是地理信息行业,这是一个传统行业,在传统行业里东方道迩

又具备着各种技术的交叉,特别是地理信息产业的 3S 技术,现在又加一个 C,也就是把数字内容和它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基于位置的服务产业。

从技术的创新和变化来看,在美国硅谷来讲,十年技术就有一个更新,处于现代服务业领域里的这些中小企业来讲如何把握还是这一点。从地理信息行业来讲,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以前大家看地图,只是这个行业跟军事地图有关,大家看到的是地图。现在大家看三维,这个时候各种地理信息系统,GPS、网络、互联网、无线互联、卫星遥感、数字传感器都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下一代就是这些信息实时的动态把控,不但是三维的,还是四维的,把时间的概念实时地带进来了,不断促进产业的升级。另外,也带来了各种各样丰富的商业模式。

2.破解难题的办法

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从产业链上寻找价值链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李子彬:关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既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有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外部问题。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如果仅仅从外因去找解决办法,那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着眼内因,外因不支持、不改善,也会很困难。所以要内外因结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最近三年有了大大的改善,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清理了 100 项收费,总计 360 多亿元。同时加大了财政支出力度,每年给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到去年已经增加到 123 亿。银监会要求各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都要设立中小企业贷款的专营机构,单列考核标准等等。

但改善得还很不够。当前中小企业面临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土地等各项成本上涨的问题,同时国际市场紧缩,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中小型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虽然融资难的问题有所改善,但问题仍然很多,特别是从今年开始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中小企业市场准入难,不平等、不公平的事太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远未健全和完善,从 2002 年以来,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措施落实的和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继续加强改善政府的中小企业领导。企业发展外部存在的问题挺多,作为政府官员这个层面上,重点还是改善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

比如,华为原来就是一个小企业,当初想贷款 3000 万元都没有办法。当时我在深圳工作,免了华为 6 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增值税那部分返一半给华为。再如,因为恶性竞争,同行给国务院、深圳市政府等部门写信状告华为,这导致华为 6 个月没有订单,任正非愁得没有办法。我冒风险找吴邦国同志请求安排对此事进行审计,最后经过审计,告状信不攻自破,华为的订单跟着就来了。所以,政府对于培育一个企业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很多外部环境上的事企业是难以克服的。

另外,为什么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中有的企业发展挺快,有的就不行?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内因问题。因此,中小企业的根本出路也只有一条,就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目前,劳动力成本不可能降下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国际市场形势难测,企业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中小型企业自己要苦练内功,改善管理水平,加强劳动力素质,加强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发展产业集群,走专业特区的路子。同时,不可能每一个中小企业都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只有少数有条件的、可以消化各种涨价因素的企业,可以去发展,众多中小企业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要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互相渗透和支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做得越来越好。一些小企业做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大,这样我们国家一定会实现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任务。

孙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三个必要因素:一是市场需求,必须能够把握住市场需求的能力;二是技术实现;三是商业,要能够转化成商业模式。同时,创新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创新的文化和体制保证,发展可持续性就没有了。

我认为,创新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创新,经营上、管理上、文化上、研发上、流程上等等一系列都可以创新。目前,90%的创新活动基本上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剩下的 10%—20%的成功基本上也是因为把握住了需求。各种创新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创新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精进与智慧的结晶。

从产业链上寻找价值链就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结合我们企业所在的地理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我们来寻找价值链。

我们看到,产业链前期是设备制造,再往前有卫星的发射、飞机的制造,这个就不算了。各种传感器、监测设备的制造,也都属于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业出来之后,设备的销售、代理、维护等一系列的产业就产生了。这些设备谁来用呢?卖给了数据获取商,卫星的制造商等。数据获取商获取数据处理成信息后,信息会被存储起来,这个信息还要展示出来,就有各种软件的产生;这些信息产生之后,还要录到数据库里面,还要可视化,就带来了软件的可视化。用这些信息干什么呢?可以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应用,在不同行业里又有针对行业的软件开发商,同时在行业里也有整体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产业链里有 2 万多家公司,相关行业的产值是 1500 亿。这里产生了很多行业的整合,有的行业不是很成熟,有很多出现了收购兼并。在产业链上,刚刚我们提到了数据的获取,数据获取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将数据获取后再处理成信息,而这种信息再与行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再形成产业、行业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价值链增值的模式。

3.创新投资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创业投资的价值是在众多企业里用火眼金睛发现价值,通过服务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提升,帮助企业整合资源。

创投的发展

李万寿:创新投资在中小企业里肩负了几个使命:一是创业,因为很多创业需要资本,风险投资就是拥有专业性的资金;二是肩负了创新资金,因为它要支持的企业是有技术门槛的,也要有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形态的创新;三是支持了新兴产业,相对来说形态上比较落后的产业都不是创业投资所支持的对象。

创业投资和现在市场上讲的 PE 不是一回事,大街小巷的老太太都谈及 PE,实际上创业投资和 PE 的重大差别在于,PE 投资只是锦上添花,创业投资是要雪中送炭。它的投资主要不是看报表,而是看企业的未来。这样就使得创业投资不是一个单一的、谁都可以做的投资,应该是智慧型的投资。过去说,它是在和我们分享股份、分享收益的,实际上创业投资的价值不仅仅是分享价值,这不是它的长处,它的价值是在众多企业里用它的火眼金睛发现价值。同时,通过它的服务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提升,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因为每个企业发展都需要很多资源。另外,帮助企业做很多创新方面的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方式来推动企业上一个台阶,来创造价值,从小做到大。

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是不平坦的,真正的创投大发展是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才获得快速发展的。客观上讲,这几年创业投资发展得比较快,但是大家期待的创业投资新格局还在演变之中,并没有真正形成。自 2006 年以来,应该说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这几年人民币成为创业投资的主力军。2011 年,人民币的投资是 95 支,募集资金是 122 亿,同期外币的募集资金在中国的是 21 支,是 118 亿。人民币的募资已经超过了外币的募资。

另外一个变化,2008 年到 2011 年几年间,整个内资、外资机构在一起评比的时候,可以看到国内创投机构整体在前十名里,排名整体在往上升,2008 年以来一直保持综合排

名第一。在第二阵营和第三阵营里,国内创投机构和国外创投机构差距比较大,但是可以看到一年一年差距在缩小,基本上国内创投机构逐渐形成一个主导作用。最后一个变化,创投机构从过去一个小小的工作变成了一个行业,现在有上万人从事这个行业,非常活跃的创投机构有 3500 多家,还不加上一千万、两千万、五千万小机构,一千万的小机构在深圳就有 1 千多家,所以这个行业正在形成。而且给我们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资本源,提供了一个源源不断的供应源。

未来走向

李万寿:后金融危机以后,创业投资会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第一,经济结构的调整会改变创投的格局。具体来讲,资本市场的一些变化会影响到创投的格局,特别是资本市场快速与国际接轨,收益率的迅速下移。

在资本市场里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也会发生一个变化,如果仅仅按照目前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项目,按照现在的发行速度来算,简单、静态地算,要消耗 70 年,70 年 IPO 才可能完,当然这是很片面地看问题。那就意味着,IPO 成为一个独木桥是行不通的,那就期待着整个资本市场一定要推出并购市场,期待着并购政策要有大的创新。包括证券市场和相关政策支持要到位。呼唤银行为并购提供创新工具,因为并购是通过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来发挥联动效应的。期待着政策方面支持一批老一代、富一代进行创业,而不是让他们转向比较浮躁的 PE,应该支持他们再创业、二次创业。还应该鼓励我们的富一代做天使投资,因为他们有经验、有渠道、有资源、有能力,如果他们转向年轻人做的天使投资,会使我们创业的氛围异常活跃。期待着用政策鼓励民间的 LPE 不去做那些浮躁的、短期的商务联交 QIO 项目,应该用一种政策的方式支持他们做早期的投资,做成长期的投资。

第二,在中小企业眼中最有价值的投资机构不仅仅是提供资金的,而是能够真正提供资源的投资机构,包括品牌提升、无形价值提升、资源整合服务、上市前企业的金融服务以及上市后的并购服务等,也就是能够真正帮助企业出主意、做参谋,给企业做帮手的一批投资企业。这样一批企业经过了前十年的大浪淘沙,应该在后面十年里冒出越来越多的企业。

第三,期待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更好地引导创业投资行为。特别是我们多体制的市场体系里还差一个三板,现在三板正在酝酿之中,但和中小板、创业板之间没有形成无缝对接,没有形成绿色通道,还需要完善。

第四,本土的创业投资机构随着支持和投资的企业走向国际,又有很多企业要成为跨国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本土企业仅仅关在门里做创投是要倒闭的,本土创投企业也是要国际化的。但是它不是盲目走向国际,而是要依托投资的企业走向国际,帮助这些企业在国外拓展市场,去收购别人的研发中心,进行并购。

篇7:高校生源局部紧缺难题如何破解

陈宝泉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8 月 18 日 1 版

每到招生季节,生源问题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山东省近日公布的专科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情况显示,这一批次共有5.6万个招生计划指标,但仅投出不足3000份考生档案。日前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生源缺口主要集中在高职批次。为此,一些高职院校打出“驾驶培训免费”,“新生发手提电脑”等招牌,还有民办高职动员学生回乡招揽生源。考生、家长一时很难作出抉择。

笔者与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专家探讨,认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原因非常复杂。十几年来,我国各年人口出生率起伏很大,当下经济景气情况也难预料,还有由复杂因素派生出的公众对于接受高中后学历教育的期望值,即适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比率。在如此复杂的情形下,解决之道不仅要增加投入、追加政策,更要深化改革,顺应考生就业、企业用人、社会进步的规律,理顺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体制与环境。

首先要逐步建立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能突破学历教育的单一体制。高职院校隶属于大专层次。在当前很多考生、家长的心目中,高职高专再怎么强势也不如本科层次。高职招生属于高校统一招生,使用与普通高校招生相同的考卷,考生的实践基础无法被证明。在同一个锅里,谁先下勺子,谁碗里的肉就多,这使得高职院校很受伤。

再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实力不仅仅在于学历教育,更在于瞄准职前准备的能力训练,这才是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目前各级各类学历教育的短处在于训练不足,在于实践能力没有精细化。比如修理行业,修自行车需要3个月的培训,修理汽车需要两年的培训,修理飞机需要3年以上的培训,这些差别都淹没在学历教育层次的统一规制里。由于学制不灵活,一名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想改行去高职接受短期培训不得门而入,这就束缚住了高职发展的空间。

据了解情况的权威部门专家透露,高职招生的情况总体上看并不那么悲观。在有些省份,就业前景好,教育、训练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仍然高于省内二本线。经过循序渐进的改革,目前高职招收的新生已有1/3左右是行业对口、单考单招,即招收具有一定职业教育基础,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从全国高招的大格局看,行业理想、职业素质已引起高校和报考者的重视。有的医科大学与名校合并后发现,最适合学医的考生并非是高分考生,而是那些有志于医疗卫生专业、高考成绩居于第二层次的考生。

篇8:农信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一、基本情况

在目前信贷政策偏紧的宏观环境下, 中小企业受自身积累少、有效抵押不足、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仅靠传统抵押和保证等方式难以满足其经营发展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为此, 新泰联社适时试办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对破解技术创新型企业“融资难”、“抵押难”瓶颈有着重要意义。

《商标法》规定“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 受法律保护”;《担保法》明确“权利质押成为法定的债权担保形式, 商标专用权被列为权利质押的标的之一”;这些法规使得商标权质押有了法律依据。2010年8月,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银监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版权局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 成为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各类担保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重要指导性文件。

基于上述背景, 在属地监管部门的引领下, 新泰农联社积极探索并开展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在开辟新型融资渠道同时, 实现了品牌商标无形资产价值的有效利用。目前, 新泰联社已向山东某有限公司成功发放贷款1500万元, 以该单位“春潮”牌商标专用权作质押, 综合考虑市场风险、生产经营、有效信贷需求后, 按不超过评估值的50%发放贷款。获得贷款后山东春潮色母料有限公司除部分用于购买原材料外, 通过提高产能、扩大生产规模, 预计可增加销售收入2600万元、增加利润210万元。

二、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的制度设计

(一) 明晰条件, 合理确定贷款对象

《管理办法》对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服务对象进行了界定, 明确了三方面的投放条件。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企业;企业具有较好的成长型, 预计未来现金流充分稳定;企业质押商标至少应是中国驰名商标或山东省著名商标, 贷款额度分别不超过评估价值的50%和40%。通过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推动知识产权商业化, 促进地方产业的升级改造。

(二) 规范流程, 严谨核定评估价值

业务严格按照贷款新规的有关要求, 设定了贷款申请与受理、贷前调查程序及范围设定、贷款审查与审批、产权评估与登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六步走”的操作流程, 增强了业务规范性。特别是在产权评估环节, 实行三重评估, 确保评估价值的真实有效性。即:申请企业根据现金流、市场竞争情况的自我评估;通过招标方式, 选定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具有较高专业性的中介机构进行复核评估;信用社设立专门岗位, 培养具备一定评估能力的人才, 结合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 进行评估价值的校正, 并到工商局实地核实权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实现质权的可行性, 办理商标权质押登记。

(三) 严格管理, 四道防线把控风险

第一, 贷前把控授信条件。规定申请人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与信用社建三年以上立合作关系、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等七个方面的准入条件。第二, 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了防止期限过长, 商标价值减值变化, 商标权质押主要适用于流动资金贷款, 只能用于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周转等生产经营活动。第三, 合同界定双方权责。贷款合同明确规定商标专用权借款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处置被质押的商标专用权;质押事项发生变更、商标权发生转移、消灭, 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第四,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设专人监测商标专用权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影响质押商标权的市场价值因素, 持续评估质押商标专用权的价值, 对商标权价值变化及时预警, 采取有风险控制措施。

三、难点问题

(一) 资产评估难把握

商标专用权作为无形资产, 具有时间性、专有性、地域性, 其价值评估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 评估标准不同, 价值差异值很大。当前, 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规范的价值评估体系, 缺少权威的评估机构。特别是对基层银行机构而言, 当地更是缺乏专业评估机构, 而选择大城市的评估机构, 评估费率较高, 还会面临信息不对称难题, 很难准确把握和估价出质商标专用权的真实内在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担保效力, 增加了风险。

(二) 准入门槛仍偏高

一方面, 从对客户的门槛要求看, 由于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的风险较高, 新泰农信社在客户选择时, 除商标权的价值评估外, 还设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对经营能力、资产实力、业务往来等均有较高规定, 实质将很多成长型较好的小企业拒之门外。另一方面, 从银行业务准入门槛看, 商标权质押贷款设置了较为严格复杂的风险防控措施, 对客户经理和信贷审批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 信用社缺乏专业性的信贷人员, 制约了产品的推广。

(三) 业务操作待规范

《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没有关于商标质押或商标许可使用权质押的规定, 与《担保法》、《物权法》有关商标专用权质押的规定存在一定的衔接困难。《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评估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知》中, 重点强调了政策引导和支持, 多为原则性和方向性。银行机构在制度设计时缺少直接的规定可依, 只能是在摸索中不断规范和完善。特别是在质押商标的处置环节, 由于商标权变现能力差及专业性强等特点, 如何保障银行权益存在较大难度。

四、有关建议

(一)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商标权质押贷款

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有助于企业克服经济下行压力,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创造, 对于推进产业升级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应推动银、政、企及监管部门多方共力, 搭建对接平台, 加大推进力度, 鼓励已开办此项业务的银行业机构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规范流程,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广。

(二) 积极扶持, 完善配套措施

建议地方政府支持银行机构开展商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出台有关商标权质押贷款优惠政策等系列办法, 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商标权质押贷款申请, 政府通过划拨专项资金提供贴息贷款为增信手段, 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对成长性较好高科技中小企业办理商标权质押贷款, 通过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积极鼓励和引导具有知识产权评估能力的中介机构的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建设。

(三) 强化风控, 促进可持续发展

篇9:如何破解家族企业成长难题?

北京清水同盟董事长高中

嘉宾;宁波方太厨具董事长茅理翔

浙江温州商会会长陈敏

辽宁三鱼泵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喜东

京隆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魏建军

理实佳讯总经理王颖

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本刊总编辑郑海航

家族企业——概念其实并不重要

高中:家族企業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有关家族企业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我们今天在讨论开始前首先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先阐述—下各自对家族企业的看法,以期对家族企业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王颖:家族企业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所有权的控制;二是人事权控制。

魏建军,作为职业经理人,我认为家族企业最大的特征是资产的所有权控制在谁的手里。也就是说,—个企业财产的支配权在某个家族手里,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

陈敏:首先声明庄吉不是家族企业,而是股份制企业。但是我对温州大部分家族企业都很了解。家族企业往往是儿子管生产、女儿管营销,老婆管财务,很多家族式企业就是自己家里人在一起吃顿饭董事会就开好了,办公时的称呼也都是家庭里的称呼。这样就给职业经理人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工作环境。职业经理人总觉得自己是外来人,融合不进去,这样企业发展就受到局限。

当然,—个企业剿、的时候家族式管理是有优势的,办事效率高,凝聚力强,监督成本低。

戴喜东:我觉得在这个名词上没必要消耗这么多时间,关键是家族式企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我的体会是,乡镇企业时期我谨谨慎慎,参考虑点员工的福利待遇政府都要干预。改制后,我每年一度带领优秀员工去新马泰观光,根本无需瞻前顾后。企业上什么项目,做什么决策再也不用请示汇报。我认为这就是家族企业的优势。

于永超:我觉得家族企业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股权,谁占最大股、谁控制公司;第二是董事会的构成;第三是公司的管理,哪些人在公司管理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海航:我认为家族企业按照发展阶段来划分,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原始家族企业——夫妻店,第二类,纯粹家族企业,由相同相近的DNA凝聚在一起,第三类,泛家族企业,除了DN厶之外,还有地缘、血缘、亲缘之类的关系,第四类,现代家族企业,如美国的杜邦、福特、沃尔玛等。

当然,像沃尔玛、福特这些企业已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家族企业,因为它已经进入了现代的公司治理阶段,是不折不扣的现代企业了。

突破瓶颈——关键在于制度与胸怀

魏建军,我认为家族企业有家族企业的优势,可是也有它致命的弱点。比如股权结构简单,赞产就是自己的:没有或者很少有外来的人对大家制约,基本是自己经营。可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原有团队完全不能胜任企业的发展,甚至已经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作用,成了阻力了,就像鸡蛋经过28天之盾,小鸡必须破壳才能出来,壳如果不破小鸡肯定会死在里面。

比如说福特。老福特辞世后。福特二世就有了克莱斯勒这一段故事,而到了今天,福特家族的股权已经很少了。企业已经完全社会化了,所以我认为成长中的家族企业确实有问题,我们之所以今天还在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家族企业的某些东西束缚着我们。实际上那些已经破壳而出的家族企业已经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就是融入社会、敞开胸怀,把家族企业的枷锁打破,把家族企业变成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模式,然后社会化,因为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企业,从理论上来讲发展的速度就会越快。

茅理翔:对家族企业我有三个观点:第一,创立初期一定要依靠家族,因为创业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厂房,也可能发不出工资,这样的企业其他人不愿意来投资,职业经理人也不愿意和你共同渡过,所以家族企业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第二,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家族矛盾上升为管理矛盾,乃至有时清官难断家务事,由于家族的矛盾,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这个企业里,导致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引进来了也留不住,第三,在中国这样一块土地上,现在用美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来取代传统的家族企业还不行。家族企业只能吸纳现代企业制度,保留我们传统家族企业的优势。

郑海航:不要把家族企业捧到天上,也不要把它贬到地下,家族企业在初创时期忠诚度高、监督成本低等等,大家都是有体会的,这是其他企业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但是一旦规模做大的时候,就像小孩长成大人的时候。必须要换衣裳,制度要换、文化要换,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长起来。

茅理翔:方太的科学化管理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产权明晰,适度给一些职业经理人第二,两权分离,董事会和经理层分离,所有的经营管理权下放;第三,淡化家族,要引进职业经理人,必须让总经理以下所有的家族成员出局(拥有股份但不能在企业工作)。

王颖:所谓家族企业科学化管理,其实就是领导者的角色逐步从战术领导走到战略领导。要实现这一转变,要集中精力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战赂决策;第二是资源整合,第三是关键的结构与程序的制定。

魏建军:家族企业都想往前走,但重要的是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想不想;第二是敢不敢,第三是能不能。

第一个问题基本解决了,第二个要解决还很难。我有一个老板朋友,拥有很多企业,资产规模很大,但他很累,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个企业都是自己脖子上的一个绳索。我问他为什么不交给职业经理人呢?他说不行。看谁都不行。这就是敢不敢的问题。家族企业最大的毛病是董事长不是董事长,总经理不是总经理。

能不能的问题关键在于用什么办法来把高水平的人招至你的旗下,这是高水平的问题。很多时候,人不是你给了钱他就一定能够到你企业。老板以能不能真的把胸襟打开了,把社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融入企业,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于永超:家族企业的管理很大的关键点就在于职业经理人的信用问题。那么信用和忠诚度怎么把握,我认为是老板要放权,让经理人持股,这样职业经理人能够和企业同心协力共患难。

郑海航:怎样使家族企业发展为现代的家族企业呢?关键是管理的科学化。怎么来概括呢?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制度层面,一定要做到制度的规范化,包括企业内部具体的管理,也要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一系列的标准。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也可以叫哲学层面。要重视企业文化,家族企业实际上先天就有一个最大的优热家族的凝聚力很强。

上一篇:结婚温馨祝福一句话下一篇:诚信的国旗下讲话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