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2024-05-25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共8篇)

篇1:《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幸福是什么》 说课稿

核心提示:教材解读 《幸福是什么》是九义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教材解读

《幸福是什么》是九义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童话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文章重点写了三个青年对话,对三个青年人寻找的具体过程却省略。这个空白也正是学生的体验所缺乏的。如何让学生从他们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就成了本课的难点。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丰富学习资源,丰厚感悟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学习策略:

1、搜集现实生活中为他人谋利益的事迹,积累生活经验。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理解三个青年话的意义。教学步骤:

一、自学课文,理清脉络。

二、紧扣主题,自读自悟。

三、联系现实,深化理解。

四、拓展延伸,多元感悟

1、篇略读课文,要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思想。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阅读课文的自读要求,比如自读、再读,默读写小批注等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还要注意扩展开去,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幸福含义的理解。最后,组织学生将《巨人的花园》和本篇课文联系起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或发现,如童话主人公的特点,童话表现方法的特点。

2.理解“幸福是什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扣文中三个青年(包括他们小时候)的所为以及他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不仅要把握课文反映的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没有写出来的内容。如,了解第一个青年的作为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他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病人恢复了健康离开医院时是什么样的,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是什么感觉?由此,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别人幸福,自己也幸福。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指引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的空间里提高思想上的认识,真正领悟课文的主旨“幸福是什么?”

3.根据孩子们所处年龄段的不同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层面。在授课时,我让孩子们在多读中,在领悟课文主旨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联系实际生活,以加深理解。如“假如你是森林里的小鸟、树木、人们,小动物,你会对三个牧童说些什么?”;学习课文以后,让孩子们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对幸福的新定义;搜集生活中为他人谋利益的人,写一篇采访心得等。让孩子们在把知识运用与生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在重难点词语的理解上,“义务”一词学生可能比较陌生。“义务”既指法律上应尽的责任,也指道德上应尽的责任,在本文中指道德上的责任。可以引导学生读三个青年的话,看看他们怎样用自己的劳动做出了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从而理解“义务”一词的含义。4.在拓展延伸,多元感悟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的课外延伸内容,让孩子们在自我感触最深的内容上不仅对知识提高理解,更加深了自我评价的高度。如:让学生说说或写写“幸福是 ”,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作一番心灵的表白。采访生活中为他人谋利益的人,懂得不同的人,幸福感不同,但出发点相同,那就是“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帮助别人

有用的养活多人(靠劳动

尽义务

做益事)

篇2:《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梁晓婷

2016.10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中外童话”为专题,旨在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体会童话的魅力”。本篇文章《幸福是什么》为略读课文,其地位和作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内容、理解道理、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读通全文,品味重点词句;了解童话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b.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发现身边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引导正确的幸福观。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理解智慧的女儿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通过本单元精读文章《巨人的花园》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童话故事的特点,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结构。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1.教学手段:

基于学情,如何突出重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是本课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文本限制——将“十年前”与“十年后”的部分倒置来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新课标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且要求小学中段掌握默读这一阅读能力。基于此我进行如下课堂设计: 环节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课前热身:《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旨在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紧张情绪,进而引出主题并初步思考。

环节

二、走进文本,自读自悟——略读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自主读文解文,所以我先给出阅读导航,明确初步读文的要求;在学生交流之后,师出示内容进行总结;接着引导学生初读了解“三位青年对幸福阐述”,并展开想象,还原经过(补白)——“青年医生是怎么细心地给病人治病的,第二个青年在哪里工作,他是怎么做的,留在村子里的青年是怎样耕种的呢”,进而深入体会三位青年的幸福,再读理解语句。【设计理念:给予学生具体方法指导:重点字词句勾画、批注,让其学会读书;在读中思、思中悟。由此突破教学重点,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环节

三、深入品读、重点突破——我遵照“学生补白——师生品析——回顾语句——联系实际”这一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三个青年所说的幸福。紧接着,出示智慧女神对三位青年的总结,也是本课的中心句: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结合文中三位青年的经历和现实生活,理解“劳动”、“尽义务”、“做益事”。在此基础上,设置情境,已达到重点句的强化记忆。最后,回过头品读“十年前”,使学生认识到“幸福就在身边,让别人幸福是真正的幸福”。【设计理念:读写结合,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走出文本、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要回归实践,指导实际生活。由此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

环节

四、拓展延伸、回归自我——给出不同身份的人(警察、农民、雷锋、老师)对幸福的不同认识,抛砖引玉,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幸福的理解。【设计理念:升华主题,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环节

五、课堂总结、快乐作业——

1、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写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编写一首小诗,记叙一件小事,表达一段感悟等;

篇3:《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我是中国人》。

一、说大纲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其中要求“3-6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和曲艺音乐”“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并从中享有乐趣”, 因此,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程中歌曲编排和京剧表演,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二、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京韵》, 该单元内容围绕京剧艺术, 旨在促进小学生对京剧的了解与体验。《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根据京剧中典型的西皮流水音调创作而成的戏歌, 全曲唱词简单明了, 朗朗上口, 唱出了作为中国人骄傲自豪的心情, 节奏和拖腔都具有浓厚的京剧特色。

2. 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首戏歌, 本课很好的将歌曲与戏曲元素结合在一起, 能够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 增加学生对京剧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 在本单元中, 还包括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选段, 本课的学习, 能为本单元其他课程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设立, 我计划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 认知目标:学会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做到字正腔圆, 富有韵味

2.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京剧的几项技巧, 例如拖腔, 颤音等, 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表演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表演歌曲的过程中, 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与韵味,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 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三 、说教法

作为一种传统戏曲艺术, 京剧离学生日常生活较遥远, 学生平时对京剧的接触和了解比较少,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京剧表演风格, 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 问答法:在讲课过程中, 我将按一定的教学要求, 对学生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 聆听音乐等等, 通过问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演示法:首先, 通过播放京剧视频, 展示京剧脸谱, PPT等, 视听两方面结合, 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让学生对京剧艺术有直观的感受, 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其次, 作为教师, 我会为学生示范歌曲的演唱, 伴奏乐器的演奏等等, 能让学生直观的进行模仿、学习, 在避免长篇大论说教的基础上, 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京剧的表演风格。

3. 对比法:我将对歌曲结尾拖腔的有无进行对比, 这样能够凸显拖腔在京剧中的重要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京剧音乐风格, 更好的学习演唱这首歌。

除以上这些外, 我还将使用:讲授法, 律动法, 模仿法, 启发法, 等等。

四、说学法

(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分散注力, 并且活泼好动。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时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根据以往的课程, 五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要把重点难点放在音乐风格的掌握和演绎上。

(二) 本课选自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该单元教学内容还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两首京剧选段, 民族管弦乐《京调》, 根据京剧和评剧素材创编而成的歌曲《蚂蚁》, 我认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能够勾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为后面教学其他内容铺垫。

(三)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将主要采用兴趣式指导法, 通过生动的演示,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广泛发散思维。同时, 我将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由学生亲身创编和演绎的环节, 鼓励他们积极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1. 准备一批京剧传统伴奏乐器:板、锣、鼓

2. 制作一些京剧脸谱面具, 准备一些京剧道具

(二) 导入部分 (用时 5 分钟)

首先, 我会播放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到“乾坤分外明”) 在播放之前, 我会对学生说:“认真看老师播放的视频, 想想这是什么艺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 (播放视频) 在观看完视频后, 以五年级学生的水平, 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这是京剧。”这时我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 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你们之前听过京剧吗?京剧有什么特点?”然后选几名同学来回答,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时我将打开PPT, 结合PPT和刚才同学们的回答, 对京剧艺术的背景及它的特点, 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本环节目的: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本环节使用的教法:演示法, 问答法, 讲授法, 用时5分钟

(三) 学唱与编排歌曲

该部分用时25分钟, 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习掌握京剧的曲调特点和几项技巧,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用时15分钟, 第二部分是能够熟练运用京剧风格来演唱歌曲,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用时10分钟。

教学重点:将掌握京剧的曲调与技巧作为本课的是因为这首歌是一首戏歌, 旋律、节拍等音乐要素是树立这首歌京剧风格最根本的因素。要想掌握好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 首先就要学好这些知识点。

1. 首先, 我将为学生富有韵味地示范演唱这首歌的全曲, 在示范之前, 我会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是怎么唱这首歌的, 结合谱子, 思考这首歌是什么节拍, 节拍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在示范完毕后, 结合谱子, 同学们会发现这首歌的节拍是1/4拍, 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一小节有四拍。这时我将告诉大家, 在京剧中, 1/4拍被称为“西皮流水板”。并结合PPT介绍流水板的特点, 【即“有板无眼”, 中快速节奏, 唱腔第一句从板上起唱, 其余唱句以过板开唱为主, 所谓过板开唱, 就是从后半拍起唱, 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落在板上。】此时我会带着学生将谱子与这些特点对照, 发现这首歌确实是一首按照传统的西皮流水风格创作的歌曲。

2. 接着我会要求同学们手点着“板”, 实际上就是手打节拍, 我再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次。在同学们听过两遍示范, 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 我会让同学们手点板, 齐声念歌词, 然后我会问同学们, 这首歌曲说的是什么?同学们的答案应该是围绕着“讲文明”“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展开的, 这时我将对同学们的答案予以充分肯定。

3. 打着事先准备好的檀板, 要求同学们手打着板, 分句学唱这首歌曲。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学生手打节拍, 是因为这首歌的节奏较为特殊, 从一开始接触歌曲就要求学生打节拍能够加强他们的节奏感, 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掌握这首歌的节奏。

4. 由于这首歌曲的每一句, 都有不同的知识点。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将直接把这些知识点分解融入至分句教学中, 每一句都先学唱SF再学习唱词。

1首先, 我将在第一句中着重学习颤音。首先我将带领学生学习不带波音的SF, 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等到同学们掌握后, 我将唱一遍带有波音的SF,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 老师唱的跟之前你们唱的有什么不一样?相信大家会发现波音的存在, 这时我将为同学们介绍博音, 并将单独带领大家练习波音和加上波音后的SF, 在大家对波音有一定了解和熟悉后, 我将示范带词的第一句, 依旧是我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相信在学习了sf和波音后,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带词演唱。

2在第二句的学习中, 我将着重于装饰音的学习。首先我会问同学们, 谱子上这个带有连线的小小音符是什么意思?可能有同学能回答, 也可能同学们回答不出来。这时, 我将告诉大家, 这是装饰音, 并介绍装饰音的作用。我将示范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学生进行模仿。先是单独进行装饰音的练习, 然后过度到加上装饰音的整句SF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带装饰音的SF后, 我将带着学生加词演唱。

3第三句的重点在于拖腔。拖腔是戏曲元素的重要体现, 拖腔的有无对戏曲风格的确立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整句的SF。在学生熟练后, 我将示范带词演唱, 但是在这部分, 我将只示范到没有拖腔的地方, 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带词演唱后, 我将再为他们示范包含拖腔部分的第三句, 我会问同学们, 老师这么唱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唱是不是比之前的唱法更好?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加上了拖腔之后, 整句更富于韵味, 更有意境。这时我将充分肯定大家的说法, 并且带着同学们练习拖腔和加上拖腔后的第三句。

5. 分句教学完成后, 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全曲的各个知识点和每一句的演唱。这时我会让同学们把整首歌连起来演唱。相信此时他们已经初步能够演唱整首歌曲, 至此, 教学重点完成。

该部分用时15分钟。用到的教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等等。

教学难点:作为一首戏歌, 戏曲元素是这首歌最鲜明的特点。学生在掌握了歌曲之后, 能否将戏曲风格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 我将播放一小段戏歌, 在播放前, 我将问学生:“仔细听老师接下来放的音乐, 看看音乐里有没有刚才我们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过后, 相信同学们会发现, 戏歌中包含了刚才我们分句练习时学到的装饰音, 拖腔等知识。该步骤是对上一部分的复习和检验, 也是对接下来教学的铺垫。

2接下来, 我会让同学们两两互唱《我是中国人》, 并让他们互相评价下对方唱的好不好, 跟刚才的戏歌片段比, 有什么差别?设定该步骤是因为同学们在集体演唱时需要专注于演唱, 比较难发现自己的缺陷, 两两演唱能够让同学们转换身份, 以旁观者的眼光来鉴别。然后我将对同学们进行提问, 同学们的答案一定是各种各样的, 相信他们会对自己同伴的演唱给予肯定, 但也会发现演唱没有戏歌中这么富有京腔韵味。

3这时我将肯定同学们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我将告诉大家, 刚才我们学习的颤音, 装饰音, 拖腔等, 都是京剧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但要将这种风格表现出来, 光照着谱子唱是不行的。 (下接第258页)

4接下来我将为同学们示范演唱一遍富有京剧韵味的《我是中国人》, 然后我会鼓励同学们对我刚才的示范进行模仿, 我会带着同学们再演唱一遍《我是中国人》并鼓励大家带上京剧中常看到的动作, 如摇头晃脑等等。在演唱后, 对同学们的模仿进行肯定和鼓励后, 我将会邀请1-2位在刚才的演唱中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借由他们的表演, 鼓励和激发台下的同学向他们学习。

5至此, 相信同学们对如何富有韵味的演唱这首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 我会要求同学们拿出最好的状态, 再一次演唱这首歌, 同时, 在这一遍的演唱中, 我将拿出锣鼓, 为同学们伴奏, 使整个演唱更富于戏曲意蕴, 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本环节所用的教学法有:演示法, 对比法, 模仿法, 体验法, 等等。

( 四 ) 京剧表演的学习与展示

该部分是对所学歌曲《我是中国人》的延伸与拓展, 也是帮助同学们了解京剧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更是对于本单元后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等京剧选段的一个铺垫。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1. 首先我会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京剧中都有哪些行当?”同学们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这个时候我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色脸谱, 结合PPT为同学们一一介绍生旦净末丑这五个行当。

2. 然后我将选取小生和花旦两个行当, 播放台步视频, 我将带领学生模仿视频中的台步动作, (小生:自1:16开始, 请男生学习小生的台步, 女生学习花旦台步, 并给同学们时间进行练习。

3. 在同学们练习之后, 我将拿出脸谱以及准备的其他道具, 邀请几位同学戴上面具进行表演。并请没有上台的同学思考, 如何为这些动作配伴奏, 将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同时, 在同学们表演的过程中, 我也会鼓励台下的同学像京剧表演中观众们为演员叫好一样, 为自己的同学喝彩。

该部分计划用时15分钟, 所用的教法有:演示法, 模仿法, 体验法等等。

在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 整堂课将在高潮中走向尾声, 这时我将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会回答:“我是中国人”“拖腔”“台步”等等, 我将总结归纳同学们的答案, 帮助同学们再一次梳理今天的教学内容。此时我相信, 教室里的气氛一定是热烈而欢乐的, 同学们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即收获了快乐, 也收获了知识。

六、教学小结

篇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第二节课。第一节课《听听声音》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引发了学生对声音问题的思考,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到声音的不同,并进行描述,为本课做好了铺垫。

本课首先通过让学生“制造声音”,然后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2.教学、知识目标: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消失”。

能力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目标:培养小组之间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1.由扶到放,凸现探究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分两步走。

先指导学生敲击音叉,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再设计了贴近静止状态的乒乓球,然后指导学生敲击,触及音叉找感觉,让学生说出三项实验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物体不发声时处于平静状态,物体发声时处于动态,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而后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进行自带发声物体的实验,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

从扶到放,过程清晰明了,有层次性,符合认知规律。

2.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在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一环节,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好奇心,更深刻理解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九组,每组四个学生。学生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

此外,还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将音叉轻轻靠近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用抹布将音叉擦拭干净,在下课前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整理实验桌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品格。

三、教学过程

1.乐曲导入,引趣激情

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最想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习惯,从问题中筛选出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首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声音产生的过程。第一个实验简单,用时间短,只是让学生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学生汇报过程,有特别多的方法,这时要适时提出“要发出声音是不是给一个力就可以了?”来造成认识冲突。学生开始疑惑思考。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举出反例。教师总结,将学生思维更深层次地引向本课的目标。

在这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提出原因假设。学生想弄清楚到底谁的假设正确,很自然地布置第二个实验,并总结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要锻炼学生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动。这个实验要给多一点时间,仔细观察物体不振动什么样,振动什么样,有什么区别。

在交流中分享各组的观察、互补经验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突出科学的本质特征。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事实进行概括整理,突显本环节的教学目的。

3.思维延伸,深化理解

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马上提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将思维纵向延伸,教师演示音叉发声轻触水面实验,学生观察到了水波纹以及水花。又加了一个课本上没有的实验: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乒乓球,学生看到弹起的乒乓球,更加惊喜,深化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

接着提出“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把手指放在咽喉处,发声感受声带的振动,告诉学生要保护好声带,注意用嗓。

4.归纳总结,求实评价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点明本课的知识重点,然后对各个小组实验中的表现作评价。

四、板书设计

设计力求简洁。只把今天要讲的重点呈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篇5:《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本单元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优美的情境,使我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不仅能引起我们对幸福是什么的思考,更能引导学生发现并能懂得发现身边的幸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以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四、教学方法: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学生对童话也比较感兴趣,对童话的语言表达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迁移运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读,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为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意设下悬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认读生字。在上课之前我先检查了同学们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这一环节我放手给学生“读”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的情况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字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齐读、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的朗读活动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学完生子后,让孩子们讨论交流: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了吗?借此出示文章中心句,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3、学习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主要都是围绕文章中心句所展开,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与段落进行品读,这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三个青年十年间都做了什么,引出幸福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幸福,让学生明白: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去寻找,也不一定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追寻,只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就能感到幸福。

4、拓展延伸

让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身边的幸福。

篇6:王艳《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部分来说《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教学,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的主题是“中外童话”,本组学习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魅力。

(2)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幸福是什么》是一种超人体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文章内容,简单复述文章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三位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句子。,我尽量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把自己作为童话中的一员,在读中感悟童话的真谛。同时又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看看自己是如何理解幸福是什么的。

(3)说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童话”展开的,同学们通过本组文章的学习,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巨人的花园》分享快乐;《幸福是什么》;劳动创造;《去年的树》;朋友真情;《小木偶的故事》体验生活;《幸福是什么》是本单元第二篇童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4)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一)、说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自学生字、词语,自读自悟,能理清故事的脉络,读懂故事的内容,了解童话的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三个青年认识幸福的句子和智慧女儿的话,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幸福的真正含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主动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二、说教法学法

因为《幸福是什么》是本组的第二篇童话,前面已学习了讲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学生对童话的语言和表达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围绕导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我主要采用 “自主学习、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抓重点事例、重点句自主阅读,自主品味、自主探究幸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采取:朗读感悟法、补白想象法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乐于学,勤于思,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能力,从而达到自主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大环节:

一、歌声导入,揭示课题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具有更高的启示……。《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造幸福快乐的氛围,导入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用《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拍拍手,跺跺脚,音乐把学生带进一个幸福的氛围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会在这样轻松的氛围当中说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幸福。有的同学会说幸福是有了新书包新衣服;有的会说幸福是爸爸、妈妈的夸奖,老师的表扬,学校的奖状……。当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理解的幸福后,我用这样一句话引入第二个教学环节:那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再来体会幸福还有可能是什么?同学们读完后一定会对幸福有新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幸福是什么》吧。”预设3分钟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略读课文方法,抓住导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用自学学习法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最后让学生了解到在这十年间三个青年身上发生的事情,体会三个青年通过劳动实践,懂得幸福就是靠劳动,尽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预设1分钟。

三、合作交流,品味幸福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重在让学生结合“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来谈自己对三位青年寻找和认识幸福的句子的理解。并采用补白想象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三位青年分别在治病救人、火车上、轮船上、做消防员、做花匠、耕种田地的过程中是如何感受到幸福的。如:

假使此刻你就是这位青年医生,当病人生命垂危的时候,你___,当病人消极绝望的时候,你___,当你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疑难杂症时,你___,当你日以夜继的翻阅医书,终于挽救了命悬一线的病人时,你,当你千辛万苦挽救的这位病人对你表示谢意时,你(他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做呢?)(有想法的可以选自己最有感受的跟同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谁先来汇报。(适时点评: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他诚恳的话语,鼓起了病人生活的勇气)透过你的想象,我看到了一位尽职尽责的医生。

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1.“勤勤恳恳”是什么意思?(勤劳踏实)

2.你能想象得到他在火车上,轮船上都具体做过哪些工作吗?(预设:如果你是轮船上的乘客,你会对这位船长说些什么?如果你的行李正好被这位搬运工装进火车,你要对他说什么?)

3.当你坐在飞机或者火车上时,乘务员对你问好时,你的心情如何?(开心、喜悦、满足)读出这种感觉(点名读)

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三)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当学生反复朗读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全班一起再来理解“智慧女儿”的话,就更为容易。

(如此设计,意在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真正的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抓重点句段,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展示交流、感情朗读,从而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

预设20分钟

四、拓展延伸、找到幸福

我的意图是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以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写好时,当堂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教学到了这个环节学生其实对幸福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再总结引导到:

今天我们跟三个牧童一起去寻找和认识幸福,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不过刚才通过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此时我在音乐播放的的同时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融入情景感受幸福。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对老师来说,(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的自豪。)

朗诵幸福小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对第一位青年来说(幸福是“治病救人,使病人恢复健康”的欣慰。)

对第二位青年来说(幸福是“勤恳工作,对他人有用的”的付出。)对第三位青年来说(幸福是“耕种田地,养活了许多人”的辛劳。)

对 来说,幸福是 的。预设10分钟

总结:只要用心付出,用心体验,你就会发现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

师:上课前同学说幸福是母亲的陪伴,做完作业的快乐,现在你能更深层次的谈谈对幸福的理解吗?

四、总结写法,感悟童话的特点 童话的故事性较强,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文学体裁,总结和运用更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此环节我引导孩子们结合《巨人的花园》谈谈童话的特点,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1.本文让你感觉最奇特的地方在哪?(智慧的女儿)

2.你觉得,在文中她的智慧表现在哪里?(不直接说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青年自己寻找,这样更能体会的幸福的真正含义。)

小结:童话除了人物奇特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特点?(童话的想象非常丰富,故事性强,容易吸引读者,每个童话都讲了一个道理。)今后,我们在编童话的时候,如果借鉴这些特点,你写的童话会更吸引人。预设5分钟

师总结:(指板书)今天这篇童话告诉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让别人得到幸福自己就幸福了。1分钟

四、说板书设计 幸福 是 什么 ↑ ↓ 为人治病 靠劳动 勤恳工作 尽义务 耕种田地 做益事

这堂课的板书主要以课文主要内容与童话揭示的道理相辅相成,重在唤醒学生对童话这种文体本身的特点领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理解幸福的含义,既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理清学生思路。

五、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1、教师评价: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

2、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篇7: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原创专题

《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二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都是童话故事。本篇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清理喷泉,砌井时遇到一位神奇美丽的姑娘——智慧的女儿,在她的启示下各自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明白了幸福的含义。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二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巨人的花园》和《幸福是什么》这类超人体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童话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采用了引导自学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对生字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在学习完课文时采用情境表演学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童话的特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部分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关键词句,理解文意。体会课文所讲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略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寻找幸福感。

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思考幸福是什么并说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并了解文章大意。

3、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4、联系现实,深化理解。

5、分角色合作表演,激发表演兴趣。

篇8:《幸福是什么》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分析

(一) 教材简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 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2, 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 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 例3, 通过观察情境图, 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 引导分析推理, 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习这部分内容, 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

(二)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 并且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

因此, 我决定以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作为新知学习的切入点, 以学生的操作活动作为新知学习的平台,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处理信息、合理计算。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和课标的分析与把握,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结合问题解决的展开,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 我设定了:一是教学重点。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 分析、推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二是教学难点。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二、设计理念及教法与学法

依据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全体发展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 本节课综合应用了情景教学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则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练习为主线”的原则, 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

三、教学流程设计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既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为指导, 遵循教材的编排思路, 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 整个教学我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1.复习导入, 直奔主题。以“看着12÷4这个算式, 你想到了可以怎么分小棒?”引导学生回忆除法的含义, 以“你会摆吗?”复习“倍”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旧知, 这样的设计旨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 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倍”来思考问题, 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倍的知识”, 引出下面的“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

2.实践操作, 探究新知。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层次:操作体验, 经历建构;第二层次:联系生活, 应用感悟。

下面, 我简要展开介绍:

第一层次:操作体验, 经历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例2的教学展开的, 分为四个步骤教学——

其一, 操作实践。教师摆出一架飞机, 学生观察发现“5根小棒可以摆一架飞机”, 然后学生动手操作, 自由拼摆, 并与同桌交流: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科学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摆飞机的活动设计, 旨在让学生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层面, 发现并建立“倍数”的概念, 经历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二, 观察思考。按照“初步感知——说理体验——感悟算法”的线索展开:首先, 充分让学生汇报自己摆小棒的情况, 以“你是怎么知道10是5的2倍的?”式的提问引出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师适时点拨, 引领学生初步感知“10和5比, 10里面有2个5, 10就是5的2倍, 用算式表示就是10÷5=2”;其次, 让全班学生联系刚才自己摆飞机的情况,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摆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你是怎么想的?”促进学生在说理中进一步体验新知;最后以“猜一猜, 如果用45根小棒来摆飞机, 那又是老师的几倍呢?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顿悟算法, 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其三, 回顾小结。俗话说“水到渠成”, 在学生经历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之后, 教师抓住契机, 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 画龙点睛, 完善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并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想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这样的设计, 沟通了“除法含义”的旧知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其四, 即时练习。即时练习的安排, 我安排了2个题目

(1) P54的做一做

(2) 改变条件:第二行摆8个黄三角形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 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发现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 一定要想清楚是把谁看作1倍的量。

第二层次:联系生活, 应用感悟

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例3的教学展开的。在此部分的教学中, 我没有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出的信息和问题, 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发现图文中的已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设计中, 我关注了学生的四个方面:发现生活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新知相关的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交流分享问题解决的过程, 并紧扣新知引领学生实现“求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人数的几倍就是求35是7的几倍”这一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提炼, 强调了“倍”是一种数量关系, 不是单位名称, 所以在算式的后面不用写出来。

3.巩固深化, 质疑拓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巩固新知识, 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安排了2个层次的练习:

(1) 同步练习, 巩固新知——教材45页的做一做。通过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感想进一步强调解决这类问题时, 一定要看清楚是谁在和谁比, 把谁的数量看作一倍的量。

(2) 拓展练习, 发展能力——练习十二的第4题。通过学生的自由涂色、看图提问、解决问题、交流感想, 提示学生要注意选择使用表内除法能解决的数量进行涂色。

4.总结回顾, 自主生成。课末, 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或者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回顾总结, 自主生成。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 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就是求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 用除法计算。

四、拟设的教学亮点

一堂课要精彩, 要让人印象深刻, 必须有独特的教学亮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我为本堂课拟设了如下三个特点:

1.重经历, 重体验, 重感悟。本课中, 我将静态的主题图转变成学生动态的活动, 在操作活动中, 我没有事先规定孩子必须怎么摆, 而是让学生在小棒根数允许范围内自由摆, 从而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谁是谁的几倍, 并充分让学生交流、分享、评价各自的思考过程;然后教师再顺水推舟, 及时引导, 让学生发现“知识背后的知识”,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体验”。

2.关注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猜一猜, 如果我们用45根小棒来摆飞机, 那又是老师的几倍呢?你怎么知道的?”这一环节中, 我没有强迫学生一定要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选择权。在课例中, 我们看到, 学生有的提议用小棒操作解决, 有的提出列式计算解决, 在学生的充分辩论中, 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量关系,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如何提高高中教学质量下一篇:公司开会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