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2024-04-13

产品部门工作计划(共14篇)

篇1: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产品部门工作手册v1.0 部门工作目标

创客星球产品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在充分调研/考察市场发展环境和趋势,了解公司资源及人力部署情况的前提下,提供符合公司利益的产品方案并促使方案顺利落地执行,阶段性地解决用户和公司的需求。

工作流程说明

产品调研

在需求未定或者需求还不是非常清晰的情况下,需要针对产品形态和方向进行产品调研,调研步骤如下:

1.找需求提出方充分了解清楚问题所在和核心诉求;

2.竞品调研,找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和不好的竞品进行研究,总结优势和劣势; 3.需求可行性调研,和技术人员沟通讨论需求可行性。

产品立项&原型

产品调研结束后,将根据调研结果对产品进行立项,该环节具体的工作方式如下: 1.和需求方讨论,提取核心需求并确定需求实现方案,将对产品设计的构想按照模版写成产品功能需求清单;

2.需要用可被理解的方式(草图/原型/截图)配合产品功能需求清单和UI设计师沟通产品效果图设计需求;

UI设计&交互设计

在该环节根据一定的UI设计原则进行产品整体的UI界面设计,需要考虑需求功能实现和其他的例如断网,缺省,数据刷新等关系到人机交互体验的页面设计和动效设计,该环节最终结果的呈现方式是UI效果图+高保真原型。

UI效果图验收

1.使用UI效果图+高保真原型+产品功能清单进行跨部门讨论,务必使所有和产品功能相关的人员清楚明白地了解产品最终效果和功能点,并开会讨论优化/修改建议;

2.使用UI效果图+高保真原型+产品功能清单进行技术研讨会,务必使所有相关开发人员充分了解产品功能点/实现程度/需求优先级,从技术角度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

3.根据讨论结果修改UI效果图,验收无误后进行UI切片并将最终效果图(加尺寸标注)和切片群发全体开发相关人员。

技术方案设计&排期

技术开发人员根据产品需求评估项目难度,针对产品功能需求清单中的内容进行细化/补充/修改,预估开发周期,并根据需求优先级进行功能排期。针对特定产品功能进行任务拆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发方案,各自明确任务分工。

产品功能开发

开发阶段,技术开发人员需要每日更新开发进度,根据开发排期表来制定每日开发目标并及时完成,该阶段的任何需求方面的问题以产品功能需求清单中的作为标准,以高保真原型中的交互设计作为参考。开发过程中任何需求上存疑的地方需要第一时间向产品经理确认。

测试

产品功能需求开发完成后,将测试包/测试链接发送给测试人员,测试人员根据产品功能需求清单和高保真原型进行测试。主要测试的内容包括和产品功能需求清单中描述不符的和常见的BUG(如APP黑屏闪退等),最后所有的测试结果汇总到BUGLIST中,技术开发人员根据BUGLIST中列出的问题按优先级逐一解决BUG。

产品打磨&验收

产品打磨阶段主要用于在当前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优化产品体验的细节,让产品的用户体验更棒。这里的产品打磨不是指提出新的功能需求,而是指停下新功能的开发,花较短的时间来优化产品中的细节体验,将开发前没有直观感受到的瑕疵修改掉,该流程一般用于重大版本的迭代中。

发布上线

对于PC端产品,发布上线是指将测试站修改后的代码迁移到正式站上; 对于客户端产品,发布上线分两个部分上线,一部分是服务端将接口代码迁移到正式站,另外一部分是将APP发布到应用商店并审核上线。

数据跟踪&迭代

产品上线后,根据产品中的数据埋点监测功能使用情况和用户行为,根据数据分析出产品中存在转化或者流程不通畅的部分,为产品迭代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岗位工作说明

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在整个团队中的主要角色和任务是确定好需求,把明确的需求交付给UI设计和技术开发,协同设计/开发/运营等多部门共同完成产品目标。产品调研

在进行较大的功能改动前,应该首先对该类产品做一些竞品调研,观察竞品优劣,和自家产品做对比。另外,还需要从前线运营同事处充分了解到产品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盲点,从核心用户群中了解到产品体验中的问题,将问题拆解/转化/过滤成实际的功能需求,以需求清单的形式。

如果是较小的功能需求,我们目前使用teambition进行需求的统一记录和管理,产品调研阶段的功能需求,统一存放在“teambition-BUG跟踪记录-需求整理”列表下,产品经理需要每周定期对该列表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确定每周需要调研的内容。

(Tips:问题不等于需求,需求是将问题转化提炼成产品语言后的表述方式和解决方案。)

需求管理

对需求进行队列式的管理,需求管理包括收集问题/确认需求方案/分配需求优先级/根据排期监测需求完成情况等工作。需求管理是产品经理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所有经过立项确认要实施的需求统一存放在“teambition-BUG跟踪记录-需求待评审”列表下,产品经理每周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对待评审的需求进行管理和产品方案设计。具体的需求管理工作一般会从几个维度展开: 1.任务拆解:

有的需求比较简单,只需要和特定模块的开发人员说明清楚就可以,比如APP中某个页面的文字描述需要修改,这类小需求就直接和技术人员沟通即可。但是大部分核心需求是存在功能模块设计环节的,参与的人员是产品经理/UI设计/技术开发,所以这类需求是需要任务拆解的,把整体需求拆解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模块。通常情况下,产品经理每周五分别和设计负责人与技术负责人开需求评审会确定下周的设计任务和开发任务,并在teambition中将这些待评审的需求分配到UI原型设计列表和技术方案设计下。在需求评审会前,产品经理需要在需求待评审列表下的需求拆分成一个个的子任务。2.级联:

产品开发注定是个需要多人协同的工作,一个需求在不同状态下由不同的人负责执行,这就是需求的级联性,也可以说是关联性。比如说一个“发布视频”的功能,在立项后需要由产品经理将功能拆解成一个个的小模块,拆解完成后由UI设计师对小模块进行设计和切片,然后技术才能对照着UI设计的效果图/原型/切片以及产品经理提供的需求说明来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发。这些步骤和流程没有办法更改,有了上一步才能做下一步,这个维度我们称为级联。在任务分配过程中需要意识到级联性,合理地将拆解后的任务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分配到不同的岗位。3.时间:

要实现快速迭代,必须对需求中的每个环节有相对严格的时间控制。每周五开需求评审会时,除了让技术负责人和设计负责人评估需求的实现难度和实现方式外,还需要对需求做时间评估,分配story(时间片,一个story代表2个小时)给每个需求,这是为了让产品线下的每个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短期工作内容和deadline。在teambition的技术方案设计和UI原型设计列表下的所有需求原则上都带有时间片分配。4.优先级:

只要拆分得足够细,所有的需求都是带有优先级的,原则上每周五需求评审会上的需求就是优先级最高需要马上执行的需求,如果中间有更高优先级的需求插入,则需要另外开会和相关负责人沟通协调,讨论如何修改排期。需求的优先级有三种:普通,紧急,非常紧急。产品经理在teambition的需求待审核列表下就分配好优先级,以便设计和开发两端在技术方案设计和UI设计时根据优先级和时间片进行时间排期。

产品验收

产品功能开发完成后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由测试人员将测试内容交付给产品经理,由产品经理做最后的验收。验收结束后,由产品经理将验收无误的需求移入到上线部署/回归测试队列中,技术负责人每周将会对一周内验收无误的需求进行代码的合并以及部署上线,上线后通知产品经理和测试人员,产品经理和测试人员对发布上线的新功能做一下回归测试。

UI设计配合

UI设计的职责是配合产品经理完成产品规划,并配合完成产品开发中的切片/页面尺寸标注等需求。

效果图设计

UI设计师直接使用sketch进行效果图的设计,参考的内容是产品经理提供的功能需求清单和草图/原型/截图等。高保真原型交互设计

效果图设计稿经过产品经理确认后,开始针对效果图进行动效设计,将sketch中的图片导入到flinto中,对效果图添加动态交互效果如点击跳转等。

技术配合

技术方案设计

技术负责人对产品需求进行评审后,针对现状做相对合适可行的技术方案设计,并将技术方案拆分成story分配给对应的技术人员,确保开发工作量和开发效率可控,根据需求优先级来制定对应的开发排期表。

技术开发

技术人员按照开发排期在本地完成开发需求,并将代码推送到测试站点供测试人员进行测试。

测试

测试人员根据产品功能需求清单和高保真原型来做功能测试,要求在满足功能和需求一致的情况下不出现基本的BUG。

发布上线

测试人员测试无误后由产品经理进行验收,验收无误后由技术负责人进行常规发布或者紧急发布。协同工具使用

teambition teambition是产品团队内部进行需求管理和任务分配的多人协作工具,好处是使用门槛非常低,可以面向所有岗位协同工作。它的主要功能是便于任务状态和进度的管理,以及可以对任务进行时间/事件/子任务/负责人/优先级等多维度的划分。

Github Github是技术团队内部使用频率最高的协作工具,好处是便于对每个技术人员的代码进行版本管理,大大简化了发布流程,避免代码冲突,为时间片式的项目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附件

产品功能需求清单

产品排期表

产品BUGLIST

篇2: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一、工作汇报

自××年月加入××工作以来,我认真完成工作,积极将自己掌握的经验用于工作,同时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工作能力逐步提高。伴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年又开展了等公益活动,我所工作的会务部作为公司形象传播的其中部门之一尤为重要。组织的每一项活动,主持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所以,我在实际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具体到人,专业能力决定了你适合于某种工作,基本能力,包括自信力,协作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发展潜力等,将直接决定工作的生命力。一个想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必是两种能力能够很好地协调发展和运作的人。我相信通过努力,我能够很好地运用我所掌握的知识和发挥我的潜能。

篇3: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本刊讯(记者唐蕊)日前,在《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两节两会”食品药品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发出后,各地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发现有不法分子用甲醛加工牛血等食用血产品的违法行为。为此,该办向浙江全省各市食安办、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再次发出加强对食用血产品监管的通知。

食用血产品添加甲醛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对此.浙江省食安办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食用血产品加工、销售全过程监管。

同时.通知还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食用血产品的抽检力度,集中力量对农贸市场、火锅店.鸭血粉丝汤店等重点场所食用血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性抽检,发现问题及时追踪溯源。

篇4: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据了解,高宝公司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已经进行了改革和重组。高宝公司单张纸销售副总裁Sammeck认为:高宝公司生产的最新一代印刷机的高品质和高附加值是值得“价格温和上涨”的。利必达106和利必达145系列印刷机在drupa2012的亮相,让客户看到了高宝的创新技术能够为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具有长期投资的价值。

编辑点评:水价涨、电价涨、人工成本涨,当“各种涨”围绕我们时,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提价”看似是理所当然的。但仔细想来,这也是需要勇气和底气的。尤其是对于印刷机械行业来说,其客户印刷企业本身多处微利泥潭,涨价,印刷企业会接受吗,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高宝公司仍然信心十足,可以看出,其涨价的底气来自对产品的技术创新。

“只有生产出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差异化的产品,才有可能使自己处于产业链的强势地位,进而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这一道理似乎人人皆知,但是要找到使自己强势的砝码却并不容易。很多企业可能与高宝公司一样,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又有多少企业能够依靠“技术创新”缓解成本压力呢?这考验着每一位企业经营者的智慧。

篇5: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监管工作研究

QS制度是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实施的行政许可制度,但无论是《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新的“三定方案”,还是国家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流通领域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监督管理职权的答复》(工商法字[2006]78号)都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也必须担负起流通领域QS标志监管的工作职责,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这已是毫无争议的了。

一、需要明确和掌握“目录”产品

工业产品种类成千上万,那么生产哪些产品必须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执法人员必须明了,否则无从监管,更不能盲目监管。

《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征求消费者协会和相关产品行业协会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需要注意的是该“目录”网络版很多,绝不能随意下载一个就使用。《条例》授权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要在质检总局官方网站查找质检总局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的“目录”。

还需注意的是,《条例》第三条第四款规定“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适时对目录进行评价、调整和逐步缩减,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也就是说,该“目录”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会“适时”发生变化,因此,需要经常关注质检总局官方网站公布的相关公告。

二、需要明确和掌握实施细则

明确和掌握“目录”产品,是最基本的,但还不够全面,还必须明确和掌握或者查询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质检总局下设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简称全许办),负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受理、审核、发证等具体工作,该办公室代表质检总局对“目录”产品均颁布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每一类产品根据功能、用途、结构等都会细分出多种具体的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规定具体产品的申证范围。具体产品有的在申证范围内,有的不在。只有明确和掌握实施细则,才能知道管理什么,只有明确和掌握实施细则,才能知道企业是否一证多用,扩大使用。

下面以《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为例:

“1.3.2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分为三个产品单元。见表1

表1企业生产水泥品种、执行标准及申证单元划分表

产品单元

序号

水 泥 品 种

强 度 等 级

执 行 标 准

通用水泥

硅酸盐水泥

42.5、42.5R、52.5、52.5R、62.5、62.5R、GB175-1999

普通硅酸盐水泥

32.5、32.5R、42.5、42.5R、52.5、52.5R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32.5、32.5R、42.5、42.5R、52.5、52.5R

GB1344-1999

砌筑水泥

12.5、22.5

GB/T3183-200

3复合硅酸盐水泥

32.5、32.5R、42.5、42.5R、52.5、52.5R

GB12958-1999

钢渣硅酸盐水泥

32.5、42.5

GB13590-2006

石灰石硅酸盐水泥

32.5、32.5R、42.5、42.5R

JC600-200

磷渣硅酸盐水泥

32.5、32.5R、42.5、42.5R、52.5、52.5R

JC/T740-2006

特种水泥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GB200-200

3铝酸盐水泥

GB201-2000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GB748-200

5白色硅酸盐水泥

GB/T2015-2005

低热微膨胀水泥

GB2938-1997

油井水泥

GB10238-2005

道路硅酸盐水泥

GB13693-2005

硫铝酸盐水泥

GB20472-2006

明矾石膨胀水泥

JC/T311-200

410

自应力铁铝酸盐水泥

JC437-1996

彩色硅酸盐水泥

JC/T870-2000

三、熟料

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425、525、625

JC/T853-1999

1.3.3 通用水泥产品单元中,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注明的水泥强度等级,是指批准该企业所生产的水泥最高强度等级。企业获取本单元中任一品种批准的强度等级通用水泥生产许可证,允许生产本单元内其他任何品种同(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水泥产品。

特种水泥产品单元中,生产特种水泥的企业应按标准规定单个品种分别申请。企业获取特种水泥生产许可证,允许生产该品种内任一等级的特种水泥产品。

熟料产品单元中,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证书注明的熟料强度等级,是指批准该企业生产熟料的最高强度等级。”

由此可见,只有掌握实施细则,才能知道水泥产品申证范围包括通用水泥以及7个品种和特种水泥以及11个品种,还包括熟料;只有掌握实施细则,才能知道通用水泥产品单元中,“企业获取本单元中任一品种批准的强度等级通用水泥生产许可证,允许生产本单元内其他任何品种同(及以下)强度等级的水泥产品”;只有掌握实施细则,才能知道特种水泥产品单元中,“生产特种水泥的企业应按标准规定单个品种分别申请”。

因此,办理此类案件,应将质检总局“目录”公告和实施细则作为证据附卷,证明其是需要获证的“目录”产品,而且该产品在申证范围内。

三、需要明确和掌握三个环节

《条例》第五条规定“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产品。”因此要注意《条例》调整的三个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经营活动中使用环节。工商部门要侧重销售环节和经营活动中使用环节。销售环节既好理解又好执行。下面谈一下经营活动中使用环节。

经营活动中使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了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不包括个人消费的行为。

比如,房地产开发商购进水泥、钢筋混凝土用变形钢筋、建筑外窗、电线电缆、建筑防水卷材、电焊条等等,在开发建筑过程中使用,属于“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行为,水泥、钢筋混凝土用变形钢筋、建筑外窗、电线电缆、建筑防水卷材、电焊条均属于目录产品,那么房地产开发商就必须购买取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否则就违犯《条例》。

四、需要明确和掌握《条例》的“五个明确”

《条例》是规范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专业法规,管理QS应首先适用。该《条例》逻辑性强,内容周密,除罚款数额设定较高外,很便于操作。表现在:

1、授权明确。

《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也可以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

照国务院规定的职权范围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授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流通领域监督管理QS不仅可以适用《条例》,而且还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2、证据资料来源明确。

《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由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因此虽是质检总局的有关公告,也是工商部门依照《条例》授权,在流通领域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证据资料。

3、限制条款明确。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五条规定“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产品。”第六十九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任何”、“不得”和个体工商户“依照”而不是参照,这些都是肯定语气的关键词,规定非常明确。

4、协作与信息公开明确。

《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将作出的相关产品准予许可的决定及时通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作出的准予许可的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国务院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应当将办理生产许可证的有关材料及时归档,公众有权查阅”。

按照《条例》规定,质检部门应当将作出的相关产品准予许可的决定及时通报工商部门,便于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管理QS;同时也为销售者、经营活动中使用者或公众查询提供了条件。

5、生产者、销售者和经营活动中使用者义务明确。

《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必须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第三十四条规定“销售和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企业,应当查验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必须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和“必须在其产品或者包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这是生产者的义务。那么查验按照《条例》要求已经向社会公开的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则是销售者和经营活动中使用者的义务。如果未履行查验这一法定义务而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的目录产品,那么销售者或经营活动中使用者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以上还可以看出,办理此类案件,比较适合使用说理式处罚决定书。

五、一个未结的问题

工业生产许可证是《条例》设定的行政许可,不是办理营业执照的前置,暂且称它为后置,因为《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营业执照;„„”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管理,并实行许可制度。也设定了一个“食品生产许可证”,而且是市场准入的前置。

同一个部门——质检部门,对同一种经营行为——食品生产,难道需要颁发两个生产许可证?

笔者曾与当地质监局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两个许可证是一回事,是一个证。但两个许可证是两部不同的法律法规设定的,对工商部门来说一个是前置,一个是后置,如果是一回事,一个证,又怎么解决上述问题?看来只有等待国务院或者权威机构来解决。

六、两个疑问

结合实际工作,学习、研究《条例》,自然会产生两个疑问:

篇6:部门产品采购合同格式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地址: 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甲方向乙方采购约定货物,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就约定采购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采购产品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工艺要求等产品信息以本协议附件为准。

二、本协议货款总额为人民币 (大写: )元,货款分 次支付:

1、甲方在本协议签订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本协议货款总金额的 %,即人民币 (大写: )元;

2、甲方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三个工作日内支付本协议货款总金额的 %,即人民币 (大写: )元;

3、甲方收到货物并验收合格后 内支付本协议货款总金额的 %,即人民币 (大写: )元;

4、所有货款,甲方打入乙方指定账户,视为履行了货款支付义务:

户名:

开户行:

账号:

三、交货时间、地点、验收

1、乙方承诺在 年 月 日之前按时保质交货。

2、乙方将货物运送至甲方指定地点、甲方指定收货人出具货物签收单视为乙方交货。

3、甲方收到货物时,仅对外观、数量进行验收。在货物质保期内,甲方有权就质量提出异议。

4、如甲方在验收时,发现货物数量、质量与约定不符,由乙方及时提供退换货服务,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如因此给甲方造成损失,乙方应予以赔偿。

四、运输方式与运费

1、乙方负责办理运输相关事宜,承担运费。

2、乙方承担货物装卸费用。

五、风险转移

货物风险自甲方收到并验收货物后转移。

六、包装

货物包装应确保适合运输,确保不发生破损,保证货物安全、完整。

七、质量标准

1.乙方交付的货物,应确保符合本协议及附件的约定,如有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也应作为交货质量标准。

2.货物质保期为 。

八、售后服务

1.如甲方在货物质保期内发现质量问题,甲方有权选择退换或修理。乙方应无条件积极配合,所需费用由乙方承担。

2.如不属于质保期内质量问题,在甲方支付人工费及配件费的前提下,乙方应无条件积极配合修理。

九、违约责任

1、乙方未按本协议约定时间交货,每逾期一日,应承担相当于本协议货款总额%的违约金。逾期超过10天的,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乙方应在收到甲方解除通知后三日内,将甲方已经支付的货款全额退还给甲方,并承担相当于本协议货款总额%的违约金。

2、乙方未按本协议约定质量标准交货的,甲方有权选择退换、修理、折价处理,如发生严重质量问题,导致甲方采购目的不能实现,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协议,乙方应在收到甲方解除通知后三日内,将甲方已经支付的货款全额退还给甲方,并承担相当于本协议货款总额%的违约金。

3、违约方除应履行本协议约定的其他条款外,还应赔偿非违约方因此而产生的所有损失及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鉴定费等)。各方均有违约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4、本协议的违约责任是叠加的。

十、争议的解决方式

如双方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未果,双方同意在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

十一、其他

1、本协议连同附件共计 页,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双方可以传真、扫描或者拍照的方式签订协议,上述方式签订的协议与原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以扫描拍照的方式签订的文件,需备注发送的邮箱,甲方邮箱为,乙方邮箱为 ,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盖章):

篇7:产品设计部门职责

2.分析调研市场需求及业务需求;

3.产品流程梳理,为销售部门提供销售支持;

4.协调市场部和教学中心,确保产品开发及发布进度;

5.参与产品运营,跟踪并分析产品运营数据;

篇8: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十一五”以来,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继续高速增长, 总体规模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多;出口结构继续改善, 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50%, 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份额稳步上升。截至2010年, 机电产品连续1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机电产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依靠低成本扩张、价格竞争的粗放式出口增长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品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境外营销服务缺乏、出口秩序混乱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十二五”期间,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大力调整出口结构, 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现由商务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联合提出相关意见, 主要包括: (1)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 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优化出口市场结构; (4)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优化出口经营主体结构; (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6) 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营造公平竞争贸易环境。

篇9: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关键词 治理理论 第三部门 农村 公共产品 供给途径

第三部门是政府和市场的有益补充,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不容乐观,为改善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状况,就必须从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出发,对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发展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政府部门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即“全能政府”。政府部门管得过宽、过严,但其自身精力有限,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便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即“政府失灵”。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也是逐渐从政府供给这一单一渠道慢慢向多元供给渠道过渡的。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必然从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逐渐走向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农民等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协同供给的模式。

(二)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势

第三部门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以及对国家-市场二元框架无果争论的失望。第三部门为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达到最佳契合度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其既能够弥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低效,又能弥补市场在调节公共利益上的缺失。

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更灵活。其次,第三部门在处理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上更有效。再次,第三部门改善了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筹集渠道。

现阶段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的负担起到了缓解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农民负担还是很重。以往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筹集渠道单一,仅靠政府部门,但是随着人们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单一筹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第三部门参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也有利于多元筹资模式的形成。

二、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存在的问题和阻力分析

据资料显示,在1998年的时候,我国的第三部门数量就达到了87万个之多。从中可以看出,第三部门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它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我国的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对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很大差距

农村地区在经济方面以小农生产为主,。我国的城市地区的第三部门发展基本上已经非常全面了,各行业、各领域都有第三部门的参与,而农村地区除了那些像村委会那样的组织外,基本没有第三部门的影子。长此下去,会造成一种两败困境: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第三部门的有力参与,无法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相反,城市中却有很多闲置的第三部门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白白流失。

(二)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的自主性不足

现在农村的第三部门具有很强的官办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他们与政府组织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组织的干预使得第三部门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

还有,第三部门与政府组织的这种不太明确的关系使第三部门很难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宗旨和目标来开展活动,最终第三部门也像政府组织一样,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开始出现低效、僵化等消极现象。

(三)第三部门自身也存在问题

我国的第三部门起步比较晚,自身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的第三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时间尚短,并且自身的发展也不规范。在农村地区,很多第三部门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原因就是缺乏正常开展活动所需的资金。其次,第三部门的自律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由于我国第三部门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方式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整个第三部门行业之内,缺乏一套规范的行业自律机制,造成第三部门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

三、拓展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对策分析

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包括第三部门自身能力方面的缺陷。要切实提高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水平,需要政府、社会、第三部门共同努力。

(一)要尽可能地支持引导城市的第三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我国的第三部门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城市中参与供给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第三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却少之又少。由此出现农村地区缺乏第三部门的有力参与而城市地区的第三部门资源白白浪费的两难困境。因此,政府部门要尽可能支持引导城市地区的第三部门参与到为农村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中,使城市中闲置的大量资源在农村得到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要完善有关第三部门的法律体系,实现第三部门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我国第三部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才仅有30年的发展期,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完善,为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作用,有必要为其建一个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一套规范的行业自律规范,由此造成了第三部门无序发展的混乱状态,因此要尽快出台一套有关第三部门的行业自律规范。

其次,要充分调动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必须让其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政策,而现在我国并没有一套具体明确的的有关第三部门的税收政策。需要重新制定一套系统可行的有关第三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法律政策,对第三部门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要做出明确说明,同时简化相应手续,提高效率。

(三)要完善第三部门自身建设

首先,第三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必然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如何拓宽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渠道, 争取更多的经济支持, 对第三部门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第三部门要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机制。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我国的“公务员热”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在现实中大多优秀人才都流向了政府部门。所以第三部门在人才竞争中占不到一点优势。因此, 我国第三部门组织必须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机制,通过给予员工福利、提高员工地位和声誉等方式来吸引优秀人才,逐步改善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我国的第三部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仅仅走过了30多个年头,发展还很不完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三部门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第三部门在参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方面要真正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第三部门的作用和功能将日益完善,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形成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永桃.市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产品设计部门职责

1、根据客户、研发提供的资料制作3D或平面图;

2、负责厨刀/户外小刀产品设计开发;

3、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篇11:产品管理部-部门职责

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产品管理部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制度;  编制产品标准,做好审查与变更的相关工作,监督产品标准执行情况;

 编制、季度、月度产品管理工作计划;

 分析市场需求,发掘新产品潜在市场机会;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给决策层,主导参与产品决策;

 负责组织产品的分析、规划;参与组织产品开发、测试、包装和实施等工作;主导参与里程碑评审;

篇12:农产品地理标志由哪个部门颁证

公示无异议的,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报农业部做出决定。准予登记的,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公告,同时公布登记产品的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有效期多长?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长期有效。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证书持有人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提出变更申请:

(1)登记证书持有人或者法定代表人发生变化的;

(2)地域范围或者相应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

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或登记证书持有人不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由农业部注销其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对外公告。

▲如何申请登记证书变更?

登记证书持有人应当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变更申请内容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公示和处理。同意变更的,重新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并公告,原登记证书予以收回、注销。

▲标志使用人应具备什么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1)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2)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3)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控制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4)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与标志使用人是什么关系?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与标志使用人是契约管理关系,证书持有人与标志使用人之间要签订标志使用协议。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应当建立规范有效的标志使用管理制度,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并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如实记载地理标志使用情况,并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

▲如何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条件的标志使用申请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标志使用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1)使用申请书;

(2)生产经营者资质证明;

(3)生产经营计划和相应质量控制措施;

(4)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书面承诺;

(5)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和材料(应包括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报告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证书)。

经审核符合标志使用条件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应当按照生产经营与标志使用申请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标志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生效后,标志使用人方可在农产品或者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活动。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时限为几年?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期限为三年。协议期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按原程序需要重新签订协议。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哪些权利?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1)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篇13:论秘书部门的协调工作

(1) 地位上的代表性。

秘书部门是党委的从属机构, 对内参谋服务, 对外代表党委处理日常工作。在工作方式上, 接受领导授权处理相关政务、事务。在未授权之前, 秘书部门可以主动反映有关情况, 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明确授权后, 秘书部门才按协调程序展开工作, 并在工作中主动向领导汇报阶段性工作进展, 协调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出进一步建议, 得出领导新的指示要求。秘书部门的地位从属性决定了协调工作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如果一味地被动, 就是工作的严重失职, 必须主动做好协调工作。那就是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 超前研究新情况, 把握新动向, 为领导提出前瞻性建议对策,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把服务工作超前做好。想领导之所想, 急领导之所急, 争取主动当好领导参谋。

(2) 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秘书部门代表党委行使协调职能与代表群众或部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一致的。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为秘书部门搞好协调工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为党委服务与为广大人民群众、广大基层部门服务是完全一致的, 秘书部门没有私利。

(3) 协调内容的多样性。

秘书部门为党委服务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政务服务和事务服务。政务服务就是为领导出谋划策, 当高参, 就要发挥秘书部门善于钻研问题, 协调专业调研队伍, 发挥调研网络等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大调研格局, 群策群力, 保证领导决策的科学性。领导一旦决策之后, 要协调各方面力量, 付诸实施, 并及时反馈情况, 完善决策, 推动工作。

(4) 协调工作的艰难性。

秘书部门的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幕后努力多, 台前亮相少。协调多凭耐心、细致的疏导沟通, 没有什么硬手段。在具体实践中, 协调需要随时准备“碰钉子”、坐“冷板凳”, 往往是一番苦心无人理解, 还会引来误会和埋怨, 甚至引起领导的不信任, 而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这就要求秘书人员要具备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身正气, 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 乐于默默奉献, 甘当无名英雄。

2 秘书协调工作的原则

(1) 把握全局。

秘书部门处于中枢地位, 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领导行使各种职能。无论是参与服务, 还是管理事物, 都要心中有全局, 保证协调工作忙而不乱, 紧张有序。秘书要有大局意识, 中心意识, 一切围绕领导中心转, 一言一行都要为中心服务。尤其是当前形势复杂, 矛盾很多, 只有把握全局, 才能协调各种利益向一致的方向调整, 否则顾此失彼, 难以达到协调的预期效果。

(2) 尊重事实。

协调工作不能靠主观臆断。只有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 才能把握矛盾的重要方面, 准确找到协调工作的主攻点。现在世界丰富多彩, 各种组织、各种矛盾交织一起, 不作调查研究, 很难弄清来龙去脉, 协调起来也难以对症下药。因此, 要摸清事实, 尊重事实, 把事实与原则结合, 创造性开展协调工作, 把各种矛盾融合起来, 找到共同点, 形成亲和力, 消除离心力。

(3) 公道正派, 一视同仁。

公道正派, 是做好协调工作的灵魂。在协调工作中, 必须坚持按照党的政策、国家的法规办事, 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以规章制度为准绳。不可人云亦云, 感情用事, 应在实事求是的深入调查基础上, 确定协调的性质, 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得出结果意见。

(4) 分层推进。

调协工作必须坚持按程序办事原则, 先办什么, 后办什么, 应有一定的程序规范, 要明确轻重缓急,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一项工作必然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前因后果。应该由表及里、由外及内, 抓住重点层层深入, 直至最终达到目的。

(5) 讲求时效。

现在形势发展很快, 工作时效性越来越深。协调工作必须讲究时效, 要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去抓协调工作, 切忌推诿损兵拖拉。如果不讲究时效, 协调工作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严重的甚至会带来负面效应, 使矛盾激化、问题复杂化, 使工作陷入被动境地。

3 秘书部门协调的重点

(1) 对处理上下关系的综合性协调。

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与上级打交道, 也要与下级打交道。领导者同上下级的关系状态, 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对这种的复杂的关系, 必须全面优化, 不能顾此失彼。领导者若仅重视与上级的关系而忽视与下级的关系, 或者仅重视与下级的关系而忽视与上级的关系, 或两者两个方面的关系都存在问题, 都会给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秘书部门既要协助领导与上级联系, 以要协助领导深入基层, 与下级保持密切的联系。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使上情、下情和领导者的决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保证领导活动见效。从某种角度讲, 秘书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协助领导加强与上级和下级的联系, 本身就能促进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以便于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种种失调和误解。

(2) 对内外关系的综合性协调。

秘书部门是对外沟通的门户和窗口, 在了解内部运转与外部环境变化方面有特殊的优势, 能够及时了解到外部公众、往来单位对本机关、本组织系统的反映和意见。在此基础上, 秘书根据内外各方面的情况, 对领导者提出有关建议, 就可以在优化内外关系方面, 发挥综合性参谋作用。秘书部门在接待来客、处理内外往来文书, 处理信访、收集外部环境信息等工作实践中, 能够促进自身较全面地了解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外部公众对本组织系统的评价和意见, 加上秘书处于领导者身边, 对组织的状态也有较透彻的了解。因此, 所提出的有关协调内外关系的建议, 就会比较切实, 具有针对性。

(3) 协调各种利益的综合参谋。

在组织管理和领导活动中, 必须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秘书部门广泛的职能活动和内外交往, 特别是在信息、信访、调研、督查等方面工作中能够比较全面具体地各种利益需求和显现或隐现的利益失调与冲突, 而且对组织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准确。在此基础上, 秘书针对各种利益失调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问题, 提出的对策建议, 就具有综合协调作用, 其综合性协调的价值较高。

4 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1) 立足全局想事情, 搞协调。

协调工作实际是在单位大局的前提下, 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和工作分配、安排。其根本目标就是维护整体的团结和统一。因此, 协调工作只能在全局观念的支配下, 使各方的认识、利益和力量达到平衡。不能违背协调的总原则去另搞一套。如果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就会使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协调工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2) 增强协调工作的主动性。

首先, 要统筹计划, 超前准备。把领导在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列出一个整体计划考虑。先协调什么, 后协调什么, 涉及到哪些单位, 哪些环节, 都要做到清清楚楚, 心中有数。同时, 对协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其次, 要主动跟踪督促。由于协调进程中情况是不断变化的, 这就要求秘书人员要有较高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及时掌握情况, 跟踪督促, 才能使协调工作顺利进行。

(3) 加强学习, 掌握协调艺术。

新形势、新任务层出不穷, 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步伐, 就会丧失协调能力。搞好秘书部门的协调工作, 必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通过学习和实践, 协调工作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政务要严谨, 事务要周到, 左右要沟通, 上下讲实效, 内部要团结, 外部造环境, 形成一种团结, 拼搏进取, 高效的工作氛围。

摘要:秘书部门作为党政机关的综合办事部门, 是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的桥梁和枢纽,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部门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承担着大量的协调工作。协调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领导决策的落实效果, 关系到单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 认真研究协调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对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进一步开创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4:产品部门工作计划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客体;监管手段;保障措施;可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432-03

收稿日期:2014-11-0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B6300087);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编号:14SWC-40);江苏省青蓝工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编号:PPS201301)。

作者简介:傅 进(1982—),女,江苏镇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研究。E-mail:51880406@qq.com。

通信作者:殷志扬,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yinzy9902@sina.com.c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农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食品原料的主要来源,而目前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大多来源于食品供应链的前端——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因此,可以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福利,也为了稳定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政府不得不采取很多相应的治理措施。一方面,为了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环境,我国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3年《食品安全法》重新修订并通过了人大的审批;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同时,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系,即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为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在分段管理中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食品安全法》修订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已经开始了整合,其中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职责范围内的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以及畜禽屠宰环节和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都属于农业行政部门的监管范围。但是,在实际监管过程中,负责监管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农业部门常常抱怨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不但執法效果不佳,而且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农业部门所负责的相应环节中执法效果不佳的根源之后,梳理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难题

1.1 农产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对象存在法律上的盲区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中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以及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而且并未记录未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强制要求“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其中,由于“一定规模”的农户的标准是由各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来认定的,因而各地农产品监管部门的对象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上位法缺乏的情况下,目前的监管对象并不涉及到未达到“一定规模”的散户。而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却是分散的农户大量存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人员面对的是一个数量庞大、地理上又较为分散的群体,这一状况的存在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对称的问题越发突出。不少地区的农户存在着诸如对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不清楚,对农药和化肥的最佳使用量、停药期及剧毒农药的种类不了解等现实情况[1-2]。另外,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农户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生产经验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小规模农户往往只图眼前利益,只重视生产的农产品是否能卖出好价钱,对于投入要素的安全性却极少关注,对于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知识和防病治病的操作技能也不甚重视[3]。此外,由于国家在法律上明确的农业生产监管对象并不涉及到未达到“一定规模”的散户,所以,不少农户并未真正形成可追溯的安全意识,只有极少数的农户有详细的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一般的农户可能会简单记录用药情况,绝大部分农户是没有记录的[1]。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广大在生产规模上未达到地方标准的农户而言,外部强制力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影响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但是如果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行为是否会大为改变呢?实际上,将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与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相比会使成本增加,其中使用高效低残留农(兽)药是引起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4]。所以,政府一方面须要加大对农户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须要让农户的投入获得回报,让价格信息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农户自觉自愿地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并能够让农户因此受益。

1.2 农产品在田间和进入市场后都有人监管,但在收储运环节是监管盲点

nlc202309051244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农产品在田间和进入市场后都有人管,但中间收储运环节是监管盲点,给农产品安全违规、违法留下了空间。由于上位法的缺失,即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从收购到储运没有对应的监管条款,《食品安全法》有关于农产品运输许可权的条款,即申请运输许可执照,但没有对运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且只面向申请运输许可执照的企业,不包括实际承担农产品收储运的农户个体、农业合作社等。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收储运环节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本身执法难度很大,所以一直是监管的薄弱环节。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背后的原因

2.1 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监管范围的广泛性,导致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农产品通常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并且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进入最终消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农产品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象数量十分庞大,监管范围较为廣泛。现阶段广大农村中大多数初级农产品还以单个农户为生产单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超标准使用有毒农药、化肥,滥用非法添加饲料、兽药和激素等现象。我国农产品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有别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产业化的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但是,我国目前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并不涉及对小规模农户的监管。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要针对农业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定,对于广大的小规模农户生产的有效监管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2 监管手段的单一性,未能充分调动农产品生产者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在农业监管部门的执法过程中,目前各地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质量安全准入标准、加强立法和惩罚力度、强化抽检力度等[5-10]。显然这些措施主要是基于政府行政干预的思路,强调的是“堵”,实际上光靠“堵”无法真正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生产者众多,涉及储藏、运输、深加工和销售的诸多环节,如果生产者或者相关人员在某一个环节上进行与安全食品的提供相违背的行为都会给农产品的安全执法带来相当大的挑战。要想真正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构建一种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监督压力,让农产品生产者自己意识到“如果不按照安全生产的标准进行农产品供应,将会受到市场的严惩;反之,如果按照安全农产品的标准进行农产品的供应,将会从市场上收益”,从而真正实现农产品生产者自我监督的良性循环。

3 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难的对策

3.1 明确监管客体的责任,倒逼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了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食品的制造商,这里可能需要区别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和中小型食品制造企业。对于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鼓励推广关键控制体系(HACCP)的实施;对于中小型食品制造企业,特别是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要强调自我建立食品的可追溯机制。监管人员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查时,如果是在销售环节发现食品质量存在问题,首先对食品销售企业(或个人)进行处罚,食品销售企业(或个人)保留对上游食品制造企业追诉的权利,如果能够提供相应的证据表明是食品制造商的问题,食品制造商理应对食品销售商进行赔偿,如果这时候食品制造商说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在销售环节,食品制造商可以举证在生产环节生产的食品是符合相应标准的,则食品制造商的责任可以免除,将会追究食品运输环节相应企业的责任,以此类推。总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商业链来构建食品可追溯机制。这样迫使食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上的相关企业负责人自觉自愿地做好食品的相关标记,当有一次被罚的经历之后,一方面将会不再从问题原材料的制造商那里进货,另一方面会主动要求销售单位主动了解农产品供应方的生产资质,更好地维护与上游质量较高的农产品供应方的客户关系,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主动保留相应的票据和销售协议等。此外,在农产品生产的监管方面,在目前国内小农依然尚存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下,可以考虑建立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来销售农产品,如果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检测出问题便由合作社来进行农产品的可追溯。这方面已经有学者证实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机制的有效性[11]。

3.2 监管手段多元化,强化食品企业安全生产影响上游安全农产品的提供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用罚来代替管的话,只会造成投机行为的大量发生。而且大量的行政化干预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议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建设力度。目前,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国家实际是抬高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无形当中损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而进入到食品生产领域的企业由于存在投机心理,并不能真正保证所生产的食品一定是符合安全标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妨降低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但须规范建立每个食品制造企业的诚信档案,例如将每个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身份证号作为诚信档案的ID号。一方面让大量的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进入到市场中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采取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引入类似于机动车管理中的扣分制度。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在每一次的随机食品安全检查中如果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会被扣分,根据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所扣分值的大小,当扣除的总分累计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直接被吊销食品生产资格,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进入食品生产领域,并且该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诚信档案中会留下污点,这会直接影响到该负责人的信誉,在未来的银行贷款、食品生产准入方面会受到限制。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的行为会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行为,从而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质量。

nlc202309051244

3.3 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保障措施,构建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农产品安全监管离不开强大的保障体系。在构建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时,首先要有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以及农产品安全检测指标体系。而这些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光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里必须要发挥国内食品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智囊团作用,包括国内的大学、科研单位等大大小小的科研机构,都应该纳入到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中来,让更多食品行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服务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线,让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现场检测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指标体系都能够赶得上当前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让执法人员的现场检测数据能够作为执法检查的有力依据。其次,农产品安全检查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国家应该设立相应法律鼓励消费者和行业协会加入到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行列中来,同时对消費者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举报行为予以保护和奖励,特别是对内部员工的举报尤其要重点保护,因为和生产企业密切接触的内部员工最了解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是否规范、生产的最终产品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物等违法行为,这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员工举报制度。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单独依靠广大分散的小农户的自觉行为,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监管部门没日没夜地严防死守,而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必须依赖于相关制度设计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在越来越倡导文明执法的今天,让执法有法可依是重要保障;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还得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引导农产品的生产者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能够实现优质优价;再次,建立可追溯机制是破解安全农产品生产困境的关键,可以从技术上进行突破,但是技术上的突破一定需要制度的配合,否则也会存在技术上的盲区。

参考文献:

[1]冯忠泽,李庆江. 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28(4):22-26.

[2]郝 利,任爱胜,冯忠泽,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认知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8(6):30-35.

[3]邹传彪,王秀清. 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的农产品质量信号问题[J]. 科技和产业,2004,4(8):6-11.

[4]郝 利,李庆江. 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收益的认知分析——基于18省农户的抽样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3(9):61-67.

[5]胡定寰. 超市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影响研究[R].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8.

[6]Laurian J U.Food safety:setting and enforcing standards[J]. Choices:the Magazine of Food,Farm & Resource Issues,2003,18(1):9-13.

[7]Chambers R G. Revisiting minimum-quality standards[J]. Economics Letters,1992,40(2):197-201.

[8]Starbird S A. Moral hazard,inspection policy and food safe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1):15-27.

[9]Pouliot S,Sumner D A. Traceability,liability,and incentiv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1):15-27.

[10]周德翼,杨海娟. 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 中国农村经济,2002(6):29-35,52.

[11]任国元,葛永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8(9):61-6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品部门工作计划】相关文章:

产品部门工作流程06-24

产品部门工作手册05-05

产品研发部门职责06-24

部门工作计划06-02

部门工作方案06-21

部门工作目标06-02

部门工作改进计划04-07

部门工作目标计划06-23

部门工作计划范文06-05

部门工作计划报告06-23

上一篇:总结范文开头下一篇:一件后悔的事情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