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大复试经验

2024-04-19

福大复试经验(共6篇)

篇1:福大复试经验

2014福大考研数学――高分数学复习经验分享

谁都希望能在考研数学中取得高分,但我认为,数学能考120分的,靠的是勤奋,140以上就是天赋和状态的问题了,所以在努力复习时还需要摆正心态,量力而行。本文主要为提醒同学如何分清得分重点,用尽可能少的资料拿尽可能多的分。废话少说,开门见山。

【复习经验分享】

数学复习资料琳琅满目,论坛上经验分享帖也到处都是。若要复习好必然要花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当时笔者在备考时按照一些经验贴一天一章全书的进度进行计划,真正实行时就傻了,实际上三天能完成一章就很了不起了(由于时间紧,我基本上都是上午英语,下午数学,晚上专业和政治),结果计划完全被打乱,这可以作为大家的反面教材。

实际上,考研数学并没有那么可怕,它考察的只是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解题思路,所谓的难题、新题只是在这些基本的东西上换了一个说法,用一些新的形式来打乱我们既定的思路。只要基本的概念掌握得够扎实,你会发现其实万变不离其中。基本不会碰到太绕,太过技巧性的题目,只要能抓住其运用的基本知识点,必能迎刃而解。当然,这还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运用联想,思考问题本质,并从更多的角度解读问题。通过研究发现这几年的数三考的都是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不是对答题技巧的理解。如果碰到那些自己认为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这样解的题,其实可以直接忽略。考研中不大可能出现非用某种特别的技巧才可解决的题目,技巧的目的在于减少计算量,缩短解题时间。但如果花太多时间去想用什么技巧,可能用常规的方法已经做完了,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数学复习的重点在于将知识点彻底吃透,明白它的性质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资料只需一两本即可,三本书一遍不如一本书三遍,再者还须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用于其他科目的复习。本人最后只用了本科的高数课本、复习全书、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和历年真题。

本科的高数课本尽量过一遍,例题能做的也尽量自己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数学全书需要通做三遍:第一遍应该基本不会做,边看边总结思路边翻书;第二遍把答案遮住,试图自己做一遍,还错的就记在本子上;到了第三遍理应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一定要老老实实的计算到最后,光看答案看似理解了也是拿不到高分的。

全书或者指南使用完毕后,便开始用真题进行查缺补漏的检测。必须掐时间完成。真题作为套题形式只做一遍,但要慢慢吸收。同样的,每做一套分析一套,把做错的抄在本子上,总结归纳错误的原因。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做题期间遇到明显的知识体系漏洞,应及时弥补。我认为真题没有必要做两遍或两遍以上,因为那些你已经懂的东西没必要反复练习,而错的比较厉害或者说遗漏的知识点又都体现在你摘抄的本子之上。所以把做错的题反复研究,找近似的题适量练习。

还是要提醒大家, 虽然全书的题目和真题还是有不小的差别,但全书的题目最好还是过两遍,不然知识点掌握得不牢靠,心里也会很忐忑。知识点一定要认真过3遍以上,当时我就是因为概率部分看得不认真,最后一道本来的得分题只能半蒙半做。

【自身情况】

最后说说我本人数学考研的情况,给大家一个参考,辩证的看待这些经验,采取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

本人本科高数上课还算认真,作业基本是自己做,但不怎么复习,期末考70+,线代、概率都是英文课本,学习成绩只能说差强人意。

全书的题目做了三遍,大概来说接近五分之四的题目都做对,知识点勉强算是过了3遍,真题最后做了六套,分数从100到130之间浮动。扣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粗心;二是知识点没有熟练掌握。本质原因在于,当时数学第一轮复习断断续续,时间跨度有点大。在做真题时因为缺乏某种技巧而扣分的没有,做的时候没思路,不懂的题最后都会发现只是没想到这个知识点或者忘记了这个知识点。所以当时果断复习知识点,没有再做题和看题。到了12月份我还报了思远福大考研网的数学冲刺班,给自己加了一层保险,如果你最后还是觉得复习不踏实,我真的很建议你报个类似的冲刺班,也算给自己一个心安。。

最后,成绩喜人,考了142分,总之已经非常满意了。

篇2:福大复试经验

你们好,今年刚考上福大的企业管理专业,那天在到学校和学长学姐分享经验,现在就总结成文章和大家分享。考研是一个考研毅力的事,并不是一蹴而就就成功的,需要很多因素。每一个考研的人都有自己的奋斗历程,都有自己的经验与教训,都在不断的超越自己与超越他人。我希望把自己的考研的点点经验写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它能对后面考研同学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下面简单说一下各科的复习方法和计划:

【数学】近十年考研数学真题来看,试卷中80%的题目都是基础题目,真正需要冥思苦想的偏题、难题只是少数。我建议同学们结合考研辅导书和大纲,先吃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定理,只有对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牢牢记住,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我就准备一本数学考试大纲及教科书。仔细的看每部分的考试内容,掌握考试范围。对于教材的选择,基础阶段最好的教材就是大学用的教科书,一般选用如下几本: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及《线性代数》,浙江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如果你大学用的教材不是这三本书,那直接用大学的教科书也是可以的,因为有的同学可能会在自己的书上记一些随堂笔记,或者做出一些重点的标记,突然跟换教材反而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有的同学会问,不同的教材会不会对学习有影响呢?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同版本的教材讲述的知识,差别是不会太大的,即使会有个别的知识没有被讲到,也完全可以通过后边的强化阶段得以补充,所以对于这点考生大可不必担心,不管用什么样的教材,真正掌握知识是关键。

【专业课】 关于管理学我完全按照福州大学那位师兄的建议和他整理的专业课复习经验复习,我是跨专业考管理学,所有对管理学的复习完全没有想法,特别迷茫! 福州大学指定的参考书是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6月――7月 看罗宾斯《管理学》,基本了解管理学将什么,毕竟之前没接触过。不必细抠每一个知识点,关键是知道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因为每本管理学教材的框架都不同,但大致框架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7月――8月 第二遍看《管理学》,了解每一章的大致框架,自己画思维导图,这一点的确很重要,因为这样有助于后期记忆知识点,要是不了解每一章的框架,后面记知识点就比较费劲,

备考资料

我用的资料是思远福大的《福州大学管理学综合考研复习精编》,结合着教材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8月――10月 记每一章的每一个知识点、考点;我把真题标注在书上的答案所在处,这样做有助于掌握课本重点内容,看了真题的同学都知道,学校重复考的现象很多。所以真题上面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一定要记住;在10月份的时候,合上书,看自己画的思维导图,然后回忆每一章的知识点,没记住的强化记忆并默写。

11月到12月 复习知识点,看课本,查漏补缺;每天回忆一章,建议大家在睡前半小时回忆,没记住的翻课本记一遍,第二天起床在记一遍; 英语 英语复习一定要以真题为主,我基础不好,所以师兄当时推荐我用一号英语的《考研真相》。英语真题至少看7遍以上,真题要看到,看到一句话就可以翻译的地步,尤其是阅读理解;并挑选10 考研辅导报考指南考研大纲解读招生政策解答考研分数线考研数学篇文章背诵,这样绝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4-6月:以单词为主,阅读为辅 ,在这个阶段,我将考研词汇进行了四轮记忆,并每天坚持分析5句长难句,看一篇阅读理解文章。这个时候不要做题,重点是打基础,记单词,看语法书,翻译长难句。

7―8月:以阅读为主,熟悉各个题型的考查特点为次之、以单词为辅 。科学的英语学习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不能有畏难心理,更不能产生侥幸的思想,觉得某一块自己弱或者不太重要而放松这一板块的学习,这是非常错误的。就拿背单词来说吧,我不提倡死记硬背,那样只会事倍功半,如果把单词的记忆同文章的阅读能够结合,就能做到灵活记忆、强化记忆、巩固记忆,同时达到理解文章意思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阅读一定要自己动笔翻译文章的长难句,不要看着会,亲自动笔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9―10月:夯实基础,研读真题 如果你之前报过某个考研班,你大概会知道,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对真题的反复研读中,即夯实自己的英语基础,也全面掌握有效解答考研题目的正确思路。我这有最新的新东方阅读强化班视频,需要的同学可以跟我要,我觉得讲的很好;

11-12月:准备冲刺,实战模拟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在实战模拟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一定要掐住时间,模拟考场的时间,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做完后要建立错题档案,经常翻看,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作文不好的同学可以开始背作文。作文书推荐新东方的100篇;

篇3:福大复试经验

一般认为, 高校创业教育最早起源是1947年哈佛商学院迈赖斯·迈斯 (Myles Mace) 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的一门创业课程———初创企业管理。1968年, 百森商学院第一次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1]到目前, 美国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推动着美国创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新加坡等也纷纷出台了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本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相对而言, 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 清华大学发起并主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 并在国内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课程, 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这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起步。[1]2002年4月, 教育部选取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此后, 试点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相关课程。经过10多年的发展,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方兴未艾, 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5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随后, 教育部办公厅又于2012年8月印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 由此,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选择美国斯坦福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是因为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享有盛誉。一个多世纪以来, 这里不仅孕育了创新创业的思潮, 培育了许多杰出的企业家, 而且硅谷的成功也与之密切相关。斯坦福大学素有硅谷“心脏”的美誉, 由斯坦福大学师生创办的惠普、思科、雅虎、谷歌等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闻名世界。另一方面,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1年~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及商学院访问近2年, 得以亲身体验其浓厚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有很多切身感受。

2011年,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查尔斯·埃斯利 (Charles Eesley) 助理教授与商学院威廉·米勒 (William F.Miller) 教授合作开展了一项大规模校友创新创业调查 (以下简称“2011创业调查”) , 对象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斯坦福大学142, 496名健在的校友、在职教员和部分 (研究) 人员, 目的是探究教育对他们生活和职业选择的影响以及斯坦福大学在创新创业领域产生的经济影响。调查共收到27, 780份回复, 回复率为19.5%。在此基础上, 2012年他们完成了研究报告《影响: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的经济影响》 (Impact:Stanford University’s Economic Impact vi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该报告主要描述了以下内容:斯坦福大学如何培养创业精神, 校园环境对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促进以及营造创业生态系统的最佳实践方式等。据报告估计, 目前约39, 900家活跃企业的根源都能追溯到斯坦福大学, 如果这些公司组成一个国家, 该经济体将成为世界十强。这些企业创造了约540万个工作岗位和每年约2.7万亿美元的收益。[3]

斯坦福大学是如何创造这样一个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生态环境的?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又有何启示?目前, 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斯坦福大学等许多国外名校的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 主要包括教育模式、内涵等方面。[4,5,6]本文希望在此基础上, 结合2012年最新完成的斯坦福大学校友创新创业调查的成果, 从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新视角来分析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 并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的问题和形势, 提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和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经验与特色

“2011年创业调查”显示,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其形成领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一种创业精神通过学科和院系、非营利组织、人文艺术等多种创新方式渗透到斯坦福大学的整个体制。斯坦福大学鼓励与维持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一些项目来培养创造力, 从而吸引一些有创业志向的人们。上图为斯坦福大学创业生态环境及合作网络, 充分展示了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 教育方式、课程体系和师资

斯坦福大学将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很重要的地位, 学校利用各类资源搭建平台, 给学生创造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斯坦福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一直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即文科和理科结合, 教学和科研结合, 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7]创业课程涵盖了建立和运营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个方面, 包括创业想法的形成、企业建立、融资等, 多达90%的学生至少参加过某一类课程。除了成立创业研究中心、发展经济体创新研究院、全球创新项目等组织之外, 斯坦福大学还开设了创业管理、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等20余门相关课程以及在线的创新创业认证项目。与其他高校创业教育不同的是, 斯坦福大学提供的创业教育是全校性的, 不只是某一个学院。例如, 工学院和设计学院借助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项目 (STVP) 的机会向全校学生开设数门创业相关的课程, 包括创业思想领导者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医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也各自开设了1~3门创业方面的课程, 如“教育中的商业机会”、“生物革新:需要发现与观念创新”、“社会创业”等, 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与创业精神的融合。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学方法将所有前沿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课堂, 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项目与实务导向性教学、体验式教学、主讲教师与客座嘉宾合作授课等。一些课程是由资深企业家和创业者讲授, 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经验和见解, 这种合作教学是校园内相当流行的方式。比如, 谷歌公司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 (Eric Schmidt) 、风险投资人彼得·温德尔 (Peter Wendell) 和斯坦福大学校友安迪·拉切列夫 (Andy Rachleff) 是讲授创业精神和风险资金的团队;英特尔公司前总裁安迪·葛洛夫 (Andi Grove)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与商学院战略与创新大师伯格曼 (Robert Burgelman) 教授合作讲授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等MBA课程。这种实战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思想上的冲击, 擦出创新创业的火花。

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教师的突出贡献。斯坦福大学的教师是一个极富创业精神和产业需求感知力的群体。此外, 他们还善于开展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 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衔接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他们可以从老师们那里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和有利资源。斯坦福大学的导师制有正式关系的, 如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有非正式关系的, 如人际网络或者亲近关系。一些教员通过在当地企业董事会任职来扩大他们导师责任的范围。例如, 斯坦福大学的特瑞·温诺格拉德 (Terry Winograd) 、杰夫·乌尔曼 (Jeff Ullman) 和拉杰夫·莫特瓦尼 (Rajeev Motwani) 教授从指导两个研究生拉里·佩奇 (Larry Page) 和塞吉·布林 (Sergey Brin) (谷歌公司两位创始人) 的非正式关系, 成功转变为谷歌早期技术顾问董事的正式关系。

(二) 支持创业的各类项目、组织与社团

通过课堂获得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 但还是要积累经验。斯坦福大学的做法是鼓励校园社团、新老企业之间广泛交流, 搭建关系网。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告诉他们如何做到、如何实现技术转移、如何让想法变成产品的环境。斯坦福大学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主要有三类:包括教职人员为主的中心、项目、计划、学术课堂、会议和研讨会以及学生发起的创业活动和校友发起的活动。其中, 较为著名的有“工程通向创新”国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ngineering Pathways to Innovation, Epicenter) 、斯坦福科技创业项目、梅菲尔德 (MAYFIELD) 研究员项目、创业角 (E-Corner) 等。为更有效地利用上述资源, 2007年10月10日, 斯坦福大学创业网络 (SEN) 正式启动, 旨在整合校内创业组织的全部资源, 创建一个服务于创业项目的共同平台, 为斯坦福大学师生、社区、硅谷以及世界范围内与斯坦福大学创业有关的人员和机构提供帮助。这些组织和项目各司其职, 以网络的方式有效整合了斯坦福大学所拥有的庞大创新创业资源, 优化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在俱乐部和学生团体中, 学生们自己筹划活动召集那些对创业有共同兴趣的同伴。斯坦福大学创业学生商业联盟、斯坦福大学法律和技术协会、斯坦福大学风险投资俱乐部等社团组织, 从多角度满足了各类有创业和投资兴趣的学生的需求。其中, 颇具影响力的“创业挑战大赛” (E-Challenge) 和“商业计划大赛”就是由斯坦福大学学生组织举办的。

(三) 斯坦福大学校友群体与产学研合作

在对过去10年里成为企业家的调查反馈者中, 55%的人表示选择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是因为它的创业环境。[8]可以发现, 斯坦福大学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持续活跃的创业活动营造了一种“斯坦福”效应, 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和创业者们被斯坦福大学的氛围所吸引, 并且选择留在硅谷地区创业。这种集群使得初创企业吸引风投或天使投资的概率大大增加, 也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 位于旧金山湾区、市值大于或等于100亿美元的公司中, 创始团队里有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数量超过了那些没有斯坦福大学校友的公司。

这些毕业的校友们通过许多方式回报母校的培养, 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力和推动作用。成立于2011年的斯坦福天使和企业家团体 (Stanford Angels&Entrepreneurs) 是斯坦福大学官方的校友联盟组织, 旨在促进潜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以校友为主导的组织为学生、校友、初创公司及教育项目搭建了一座桥梁, 提供了学生与天使投资人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资助的机会。此外, 校友们创立企业的举动, 不仅为斯坦福大学在校生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也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实习、工作等各类机会。近年来, 斯坦福大学获得企业支持的合约及校友和社会捐赠数量稳步增长。据报道, 自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 斯坦福大学5年来募集到的捐款总计62亿美元。其间, 16.6万人向斯坦福大学捐款56万笔。其中, 美国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利普·奈特捐款1.05亿美元, 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及妻子捐款7, 500万美元。[9]这些捐款用于校园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供研究资助和奖学金等。

此外,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与大量公司保持长期合作的机会, 谷歌公司就是典型例子。事实证明, 这种长期培养起来的关系对于产学之间是互利的。对于斯坦福大学而言, 产学合作可以识别现实世界面临的挑战, 并将研究转移为应用。大学运用技术满足现实需求, 起到了转移新知识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 斯坦福大学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因为校园为企业测试新想法、从事高风险研究提供了场所。这些交流为企业带来了最新的研究趋势以及优秀的毕业生资源。

(四) 成果转化与激励

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 OTL) 成立于1970年, 比其他受到《拜—杜法案》 (Bayh-Dole Act) 鼓励才迈出这一步的大学早了10年, 是技术转移市场化的先行者。[4]OTL的使命不仅是促进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转移、创造研究和教学使用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使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发明创造能通过商业流程为公众使用。在过去的40年里, 它产生了8, 000多项发明、3, 000多项许可, 为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创造了超过13亿美元的收益。[10]

斯坦福大学对教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有很好的保护政策。斯坦福大学的教员人数接近2, 000人, 都是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杰出人才。斯坦福大学为这些人员提供了宽松政策, 比如每周可以有一天时间去企业兼职做咨询。当教员在技术研发中占重要作用, 并且对企业成功有决定性影响时, 他们可以离校1至2年投入到创业过程中去。当然, 学校希望他们在企业稳定后能将管理任务交由他人, 返校专心投入到学校的事务中, 这不影响他们在企业技术咨询委员会继续任职。教员给企业带去了新技术和专业知识, 他们从学术视角关注产业挑战和消费机会的同时, 也有助于规划长期研究。

(五) 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2011创业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创业者们都使用了校友关系网, 尤其是在选择资金来源、共同创始人和早期雇员及导师方面。大约25%的技术创新者和创始人、60%的快速创业者 (毕业3年内就取得风投资金的人) 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了创业课程。他们在校时曾参与竞赛和项目的比例更高:35%的技术创新者、40%创始人、超过50%的快速创业者曾参加了创业挑战赛、斯坦福科技创业项目、创业研究中心、设计学院或其他创业项目。由此可见, 这些潜在的企业家们相对于其他校友会更积极地利用创业资源, 接受创业教育。 (详见表1)

注:只有项目创办之后的毕业生才纳入分析 (例如STVP创办于1996年, 所以只包含了1996~2010年的毕业生) ;学生、校友或教员/员工合并分析;对“较少的”、“适度的”、“大量参加”的参与情况合并分析。

三、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1.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2010年也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 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在这种新形势下, 我国高校非常有必要把创业教育进一步突出到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与其大学的历史和使命密切相关, 从成立之初, 它就明确地继承了西部的先驱精神和创业精神。

与此同时,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学校的办学定位, 走特色发展之路。这种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本身, 以人为核心的办学主体对教育特色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 而且学校类型、校园环境和教育目的不同, 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和战略导向也就各异;二是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 比如宏观制度、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等。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借助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目前对于这一问题尚缺乏有效的实证研究, 当然, 创业资源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学校的战略发展中, 在战略发展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导向。

2.打造系统、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 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石。一个有效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至少应该包括:创业教育战略与指导方针、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详见表2)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载体 (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实验室等) 、创新创业课外、校外实践系列活动等方面。斯坦福大学的校风是“自由之风劲吹”, 自成立初始就保持着强烈的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精神。斯坦福大学不仅注重营造宽容失败、推崇创新和鼓励冒险创业的宽松、自由的环境, 而且还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使校园内形成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纳森 (John Hennessy) 作为一位计算机专家, 曾两次保留教授席位去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 当企业度过初创期以后他又回校任教。所以, 他对大学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从各个方面极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比如担任创业计划大赛的评委, 等等。

目前来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已快速起步, 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一个体系化、完整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例如, 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停留在学院或系所层面, 虽然开设了若干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 但相对孤立和零散, 整个高校尚缺乏明确的整体创业教育战略、指导方针、平台以及系统、多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再如, 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建立了创业学院等机构, 但相当部分是挂靠在团委、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非专业教学机构, 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指导;此外, 相当部分高校也缺少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文化氛围和激励政策, 不具有普及性。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 创业教育往往指创立企业, 对创业导向强调过多、普及面有限。其实, 借助创业思维管理自己的学术生涯, 最大限度地组合自己的资源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也可以体现创业教育的本质, 同时避免一些工科师生对创业认同感不足的问题。[13]

3.创业教育激励制度亟待创新与突破。1980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 (Bayh-Dole Act) 被誉为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中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法案。[14]该法案的核心是, 将以政府财政资金资助为主的科研项目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于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 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与企业界合作转化这些科研成果, 参与研究的人员也可以分享利益。在这一政策激励下, 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美国各个大学、国家实验室以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都变成了科技创新的温床。1981年以前, 美国大学每年获取的专利数不到250件。在其后的10年间, 每年授予大学的专利数便达到了1, 600件, 2000年达到了3, 000多件, 其中80%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15]这个事实说明了激励制度设计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尽管我国也先后出台了科技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 (2002) 以及《科技进步法》 (2007) , 后者被誉为中国版的《拜—杜法案》, 但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该法规对于产学合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 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另外, 政府部门还应当承担起更加积极的角色, 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过制度引导和扶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时积极为创业人士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种自由、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基础设施环境, 在现有的激励方法上进一步创新。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我国当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不足是, 严重缺乏既具有丰富的科技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6]一方面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产业界人士很难通过正常求职途径进入高校担任专职教师;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限于种种规定, 无法或不愿直接进入产业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斯坦福大学的经验是, 学校制定了灵活的政策鼓励师生创业, 给师生创新创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允许教师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向公司转移, 允许参与创业的学生在两年时间内不论成功与否均可回校继续学业。对于教师或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专利, 技术转让后, 学校只从毛收入中扣除15%作为专利申请费和办公费用, 其余获利归所在院系和专利所有者。[17]

综上所述, 斯坦福大学独特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是其形成领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要素。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面向学生增加系列创业课程, 而是需要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 包括创业教育战略定位、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育平台与载体、课外、校外创业实践与资源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吴金秋.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 2010-06-03 (3) .

[2]教育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5/06/content_1600716.htm.2010-05-06/2013-08-10.

[3][7][8][9][10][11][12][17]Charles E.Eesley, William F.Miller.Stanford University’s Economic Impact vi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Stanford University, 2012.

[4][15]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8.

[5]李莉莉.创业型大学——斯坦福大学办学模式变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6]熊华军, 岳芩.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1, (3) :67~71.

[13]张克兢, 宋丽贞.学术创业对我国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10) :50~54.

[14]刘斌.《拜—杜法案》的中国启示[N].科学时报, 2006-12-01.

篇4:福大复试经验

自1996年以来,斯坦福大学先后有两次筹款高峰,分别在2000年和2006年。正是在这两个年份,斯坦福大学相继启动了两次为期5年的大规模募捐运动。第一次是2000年10月发起的“本科教育行动”,第二次是2006年12月对外宣布的“斯坦福挑战计划”。这两项运动的成功开展,是斯坦福大学筹款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本科教育行动”与“斯坦福挑战计划”

“本科教育行动”的缘起是斯坦福大学于1994年启动的本科生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斯坦福大学重新思考和定位了自己的本科生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应该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新生学术讨论会、设立暑期研究学院和大二学生学院等。一些试点项目,如针对本科生的学术讨论会,在1955届校友Bing氏夫妇的资助下顺利启动,在师生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但是,这些捐赠都是一次性的,在指定时间内用完后不一定能够得到及时补充,无法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于是,2000年10月,斯坦福第10届校长John Hennessy以其就职典礼为契机,启动了“本科教育行动”,目标是在5年时间内筹集10亿美元,为本科生教育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

此次募捐行动的目标群体锁定为斯坦福的本科生校友以及正在就读的本科生的家长。如预期所料,对本科教育的关注以及改革项目的创新性引起了他们的捐赠兴趣,到2005年底项目截止时,筹集的款项超过11亿美元,斯坦福的本科教育改革因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以奖学金为例,截至2006年,斯坦福大学新增加了300个基于需求的奖学金和103个运动员奖学金,在此基础上,斯坦福大学宣布了新的本科生资助政策,其中,家庭年收入在4.5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免除全部学费,家庭年收入在4.5万美元到6万美元的学生可减免一半学费。

“本科教育行动”的巨大成功使斯坦福大学将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的方向。2006年12月,斯坦福对外宣布了一项目标总额达43亿美元的大规模募捐运动——“斯坦福挑战计划”,创造了美国教育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的募捐目标。其目的在于“为本世纪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为未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新型领袖”。

今天,除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之外,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问题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在美国国内,近些年饱受争议的基础教育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形势下,注重多项前沿课题研究的“斯坦福挑战计划”再次得到了捐赠人的青睐。2007年11月3日,距离计划启动还不到一年,“斯坦福挑战计划”已经接受30多万笔捐赠,捐赠款累计超过30.35亿美元,接近目标金额的75%。

斯坦福大学筹款的成功经验

“本科教育行动”和“斯坦福挑战计划”两项大规模筹款运动的成功开展为斯坦福大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经济资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筹款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显著业绩。斯坦福大学筹款工作大获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筹款计划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上述两次大规模的筹款运动都着眼于斯坦福大学的长远发展目标,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当前面临的财政困难。这正是决定高等教育筹款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正如斯坦福大学校董会发展委员会主席Bill Landreth所言:“斯坦福大学在多个项目中所表现出的始终如一的远见,是我们开展筹款运动的最大优势——人们关心斯坦福的发展,但他们更想让自己的投资物有所值。”

此外,筹款项目的创新性也是吸引捐赠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斯坦福通过“本科教育行动”再次唤起了同类大学对本科生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重视,继斯坦福之后,哈佛、普林斯顿、耶鲁等著名学府,也纷纷开始检视自己的本科教育系统。而“斯坦福挑战计划”主要关注全球性突出问题,其工作具有很强的开拓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大学的社会责任。

二是精心的策划准备。斯坦福大学两次大规模筹款运动均为期5年,指的是项目公开宣布之后的5年,属于筹款运动的公开期。而在公开期之前,还有2年的筹备期和4年左右的策划期。以“斯坦福挑战计划”为例,此项计划萌芽于2000年1O月由教务长John Etchemendy领导的大学需求评估,通过这次评估,斯坦福明确了要加强在生物科学、环境和国际问题等领域的研究。2004年1O月,斯坦福校董会原则上同意启动一次大规模的募捐运动,并成立了筹款执行委员会。之后2年的时间里,执行委员会通过组建筹款指导委员会。组织募捐运动讨论会等方式,充分了解校友、家长和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斯坦福挑战计划”的筹款主题。

充分的调研论证、精心的策划准备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为募捐运动赢得了大量的前期捐赠,“斯坦福挑战计划”在公开时已经获得21.9亿美元的捐赠,超过了既定目标的一半;而之前的“本科教育行动”在公开时则已筹集到4.25亿美元的捐赠,完成了既定目标的42.5%。这为后来的募捐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是强有力的志愿者领导。斯坦福大学大规模募捐运动的筹款委员会主席由校长担任,联合主席则由热心学校发展的校友、校董或者学生家长担任。如“本科教育行动”委员会的联合主席由5对长期支持斯坦福发展的本科生校友夫妇担任,包括上面提到过的Bing氏夫妇和雅虎合伙创始人杨致远夫妇。“斯坦福挑战计划”的执行委员会中除校长和负责发展的两名副校长外,其余7人中有6位校友、1位家长,都是为斯坦福志愿工作过十年以上的热心人士。他们通常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在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推进运动的同时,也积极参与捐赠。如“本科教育行动”先期获得的4.25亿美元中的2亿美元就由5对联合主席捐赠。

四是校友的积极参与。据统计,在2006财政年度,共有72118位捐赠人向斯坦福捐赠,本科生校友参与捐赠的比率接近40%,远远高于美国高校本科生校友的平均捐赠率

14.6%。其中专门用于支持本科生教育的斯坦福基金主要来源于校友的重聚捐赠。

每年1O月,斯坦福为毕业年限为5的倍数的年级,即毕业满5年、1O年、15年直至70年的校友举办毕业重聚活动。活动一般持续3-4天,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及校友会细心周到的组织吸引了众多校友返校。2007年,参加重聚活动的校友及其亲友共计9000余人。如此盛大的重聚活动一方面增进了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也是促使校友向母校捐赠的重要时机。据统计,每年的重聚活动都会为斯坦福基金筹集几百万美元,每个参加重聚的班级中有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校友参与捐赠。

五是等额捐赠政策的鼓励。等额捐赠政策在吸引大额捐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1年5月,斯坦福校友、惠普公司创始人William R.Hewlett成立的Hewlett基金会向斯坦福宣布了总额为4亿美元的捐赠计划,其中1亿美元用于“本科教育行动”,3亿美元在斯坦福文理学院设立了名为“Hewlett挑战计划”的等额捐赠基金。在这笔等额捐赠的鼓励下,斯坦福文理学院在3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捐赠。

斯坦福还十分注重培养在校生以及年轻校友的捐赠传统,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收入,学校往往会设立等额捐赠计划予以鼓励。比如2002年的毕业捐赠号召每个毕业生为斯坦福基金捐赠至少20美元,每笔20美元以上的捐赠将得到校友Peter Bing双倍金额的配比以及家长顾问委员会的等额配比。“斯坦福挑战计划”则利用1937届校友Susanna Atwell的遗产捐赠,设立了Atwell等额捐赠基金,用于鼓励毕业不满1O年的年轻校友和在校生的年度捐赠。

六是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校长的领导作用。谈起斯坦福大学,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硅谷。在硅谷的发展历史中,斯坦福大学起了特殊的作用,斯坦福师生创办了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斯坦福也被誉为硅谷的“心脏”。此外,斯坦福现任校长John Hennessy本人就是一位计算机领域专家,被称为“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之父”;他曾经两次保留了教授席位去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度过了种子期和初创期之后,又回校任教。

因为与斯坦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硅谷精英和新秀在获得成功后便不时地为母校注入大量的资金。在近年来向斯坦福进行捐赠的高科技企业中,除上面提到的雅虎合伙创始人杨致远以及Hewlett基金会,还有思科、SAP等企业的创始人。而在2001年Hewlett基金会捐赠4亿美元之前,惠普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和他们的家族基金会给斯坦福的捐赠已超过3亿美元,为斯坦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斯坦福大学筹款工作对中国高校筹款工作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在筹款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捐赠开始成为高校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为此,各高校纷纷成立基金会、校友会或发展委员会等专职或兼职机构,从事捐赠募集工作,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但是,与美国大学的筹款工作相比,中国高校的教育捐赠仍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主动策划、积极募捐的意识,捐赠类型、募捐方式比较单一,专业专职的管理人员缺乏等。通过对斯坦福大学近年筹款工作的研究,笔者认为,国内高校的筹款工作还应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开拓和完善。

一是建立并完善全校筹款机制,将筹款工作纳入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筹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一个机构之力无法实现,需要动员全校的力量。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其筹款工作由一位副校长专职负责,他和校长、教务长以及院长们紧密合作,制定出大学的筹款需求,并协助校长规划、协调和管理给大学的捐赠。大学发展办公室负责全校的筹款工作,同时各院系也都有自己的发展办公室,学校和院系之间以及各个院系之间在筹款方面互相合作,较大额度的捐赠则统一由该副校长管理协调。

二是培育新型的捐赠人关系,从服务关系向伙伴关系发展。通过校董会、各个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以及历次大规模募捐活动的委员会等平台,斯坦福使那些关心学校发展的校友和朋友能够真正参与到大学的发展中来,从而培养了大批的长期捐赠者。因此,除了做好捐赠人的接待和服务工作,我们还应该与捐赠人建立起一种双赢的“伙伴”关系。

三是开拓捐款的途径,促使捐赠类型和方式多样化。目前我们的募捐方式仍然比较原始,一般仅限于现金、有价证券和实物,缺乏多样性。由于文化及政策的不同,国外大学中比较常见的遗产捐赠、联营收益基金、慈善养老基金捐赠等计划捐赠可能暂时还无法实现,但是像等额捐赠等方式应该可以逐渐尝试。

四是注重人员培训,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筹款队伍。判断一个非营利组织是否成熟,是否注重人员的培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美国,筹集办学资金已成为公认的一种专业活动,它们在筹集资金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如何建立信用、如何选择筹资运作的模式、如何确定筹资战略、如何使用筹资专家等。中国高校的基金会应该逐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使筹款工作向科学、有效、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

篇5:复试经验

分数不是太靠前,收20人我是16名再加上2个推免生,好悬啊,收16人我是14名再加上2个推免生,好悬啊。悬不好吗?我玩的就是心跳!你是第一,谁都要你,有什么意思?没有!但是大话说归说,你要拿出你的本事来,怎么在复试中脱颖而出?

首先给你们吃个定心丸,复试的好坏绝对会影响你的成绩,不要觉得复试就像走过场一样,其实对于导师来说他们更看重复试,你想想如果你是老师,有人要报你,你会怎么样?你肯定要看看他这个人怎么样,光考得高不一定就厉害,有时候老师考虑的很多,包括他看你是不是适合做研究,是不是可以和上一届的师兄师姐脾气相投,合得来?总不至于把你收了整天实验室鸡飞狗跳吧。就这个意思,老师见了真人后,你说出五句话他基本上就确定要不要你了,就像我们平时看人,有的人跟你情敌长的很像,你TM见面就想打他,你会和他交朋友吗?老师也一样,虽然你长得不可能是他情敌,但就这个意思。

既然复试会拉开差距,那复试就很重要了(在这里说一下,复试拉差距是一定的,就我们这里而言,与初试相比前进5个名次的有,倒退10个名次的有,第四名直接没人要的也有,但是你想从第15名直接跳到第一应该不太可能,我的意思是复试可以拉差距,但不会太离谱)。

首先,找导师吗?找!为什么不找导师?你以后就要跟这个导师学习了你不找他找谁,老子这么喜欢你的课题不找你找谁,不但要找,还要找的理直气壮。我找老师的流程如下:我当时初试前就跟老师打电话了,打电话时要让老师感觉到,我在这个同学里威望竟然这么高,这个同学对我研究的东西竟然这么感兴趣,我一定要看看这个同学是何方神圣。我表达了我想跟我导师读书的意愿以后他说这个还早,说到时候还要老师与同学双向选择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过他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要的是这一句,你记得这个学校就行了,这个学校有个绝路书生,想报你,你心里有个谱。初试成绩出来以后我又给他打电话,我说初试成绩出来了,考多少名,这时候再报一下我的大名和学校,加深一下印象。这个时候我也发邮件了,邮件上不要写什么学生会主席、三好学生什么的乱七八糟的,他招学生做实验呢,你主席来这里干什么来了?就写一些基本信息就行,让他对你有个印象,比如本科学了哪些课程,自己做过什么实验,毕业论文做的什么,去哪儿实习过等和学术有关的东西,还有一定要说对他做的课题感兴趣。等国家线出来以后我又打电话,说我过国家线了,其实有时候你的分数肯定能过国家线,你只是让他知道一下,再加深一下印象,让他感觉到我今年要招的学生快来了,他肯定会跟你说好好准备复试什么的,那你就准备就行了。到学校以后我又给他打了个电话说我是那个谁谁谁,问他忙不忙,见个面,老师说他正在忙,我说那我就不找你了,见不见不要有什么心理阴影,有时候老师真的很忙,不见就不见,再次加深一下印象而已,在这里说一下,真的有用的,当时我复试的时候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和学校的时候我们老师表情就像在说:“哦,原来是你小子„„”虽然

最后还得看真本事(后话),但这就得到目的了。假如老师有时间见你,没必要带什么东西,有的同学说带一些土特产什么的吧,没用,别带了。

那我们怎么找老师呢?动脑子啊,同学!大师兄,八学姐,五师妹,学校主页,人人,同学的叔叔的姑姑的妹妹的同学,考研论坛,搞一个老师的联系方式应该不成问题吧?!况且学校主页上一般都有,有的老师没有放上去联系方式,不要紧,你看院里别的老师有没有放的,有就给他打电话问问他你想知道的老师的联系方式,不告诉你就再想其它办法。既然想读研就争取啊,有的人说我反感这些找关系找导师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想靠自己“真正的水平”,我不禁要问一句,什么是“真正的水平”?你以为只会啃书本老师就会喜欢你吗?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去争取,这些也是你争取的方式,学习只是争取的一种方法而已。况且我们喜欢这个老师的研究课题你去找他有什么错呢?因为你心里根本就没有这么对这个老师研究方向的冲动,所以你才厌恶找导师,每年都会有人说内幕潜规则什么的,这些话都是留给失败者抱怨的,国民党还觉得亏呢,你在台湾抱怨吧,没用。赢王败寇,强者生存,世界就是这样。

找导师的问题就这样,接下来怎么准备复试,有的人不知道怎么准备复试,于是每天等国家线,焦灼,上网,玩,反正就是看不进去书,不过也真有这样复试通过的,但你不能说我这样做就可以。有些东西让你做你不一定有人家做得好,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停的努力,不停的争取,一般复试会指定参考书,有的会指定的很泛,如果不知道如何复试就看学校推荐的复试书就行了,有时候你真的静下心看过以后会发现,原来真的就是考得这些内容,像我们当时师兄们考得是大论述题,于是觉得好像看不看没什么用,但是我们考研时考得有小题有大题全部是复试指定的书里面的东西。我说的意思是,与其焦急的等待不如像初试那样坐图书馆里面安静的看复试书。这个是复试笔试的问题。

复试时候的英语口语就我们这里而言是自我介绍,老师再问你几个问题,准备的时候就背一篇自我介绍,不要太长,老师会烦,都知道是背的。几个小问题就是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为什么喜欢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平常看哪些杂志或者浏览哪个数据库等,这些小问题都准备好,然后等复试的时候如果你抽到的不是第一个就问前面出来的人老师问的什么问题,老师问的很多都是重复的,有人老说我听不懂英语,放心,你会听懂的,老师都知道学生什么水平,不会说一些大长句的。

然后就是面试了,这个太TM重要了,老师就在这个环节选自己的学生的,老师对你有意思有时候你能看出来,像我当时其它老师都不问我了,让我出去呢我导师又追问了我两个问题,明显太TM喜欢我了,哈哈,不好意思,自作多情了一番。我的意思是如果有老师对你表现出明显的好感你也觉得他差不多就保险一点儿报他,因为其他老师都可以看出来,一般就把你默认成那个老师的人了,报导师很重要,有时候有的同学考的很好但是没有老师要,这是很尴尬的事情,弄不好就把你刷了,所以我前面一直强调找导师的重要性,你没必要确定的从他嘴里说出要你,只要让他知道有你这个人就是了,况且老师一般不会给你说那么明白的话的。即使说了也不要轻信,老师说不要就不要了,像我的室友后来说他也报的我们老师,而且我导师说要他了,结果要我了。我的意思是老师最后是看你的复试尤其是面试的表现的,他才不管你爹是不是李刚,他考虑的因素很多,有时候不是你不够优秀,像我是跨专业考的,他现在的课题跟我本科的专业很接近,我想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好好面试。

怎么好好面试?老师的问题是从你嘴里出来的,你要非常注意你的自我介绍,里面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被问到,就像你说你做过家教,他可能会问你做过什么家教等,你说你喜欢打篮球,他可能问你为什么喜欢,等等。所以,问题都出自你的自我介绍,自己准备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定让舍友或者同学帮忙看一下可能会问哪些问题,然后你再想出漂亮的回答,集思广益。提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对近期发生的本专业的东西熟悉,我们有同学因为这个失利的,老师问了一个和我们专业相关的大事件,结果他说最近准备复试没有上网看新闻,我对这个同学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是看课本,大事还是要关注一下,尤其是本专业相关的。如果你是个面试的高手你还可以把话题往你熟悉的地方引,比方你熟悉某个专业术语或者某个实验,你可以有心无心的提一下,比方说一个老师问你本科做过什么实验,你说做过什么什么,最后提一下你特别熟悉的实验,比如,你说我本科做过DNA提取,革兰氏染色„„,我跑电泳跑的还可以。老师有时候会顺着你的思路往下走“那你说一下怎么跑电泳”。好牌!老子要的就是这一句,让我给你细细道来„„总之意思就是你尽可能的往你会的东西上引。复试之前要准备好可能问到的问题,也要充分注意问题之后的问题,比方说老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你说有前途,然后老师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有前途或者让你描述一下他前途在哪儿。注意这些问题后的问题。

篇6:2013考研复试经验

我的专业是传播学,14号上午资格审查,下午专业笔试和英语笔试,两门都是一个半小时,但英语内容很多,有点做不完。

专业笔试的题目为:当代中国电视生态探析

英语还是和前两年一样只有笔试,但今年只有英译汉,内容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散文(因为传播学属于文学院,这几年的英语复试好像都是文学方面的文章)

15号上午跨专业考生加试,因为我不是跨专业所以不能提供更多这方面的信息,但加试是不计入总分的,大家只要及格就好。

下午专业面试,参加面试的30人。2点复试开始后老师组织我们开一个小会,要大家先抽签,抽到前五位的同学就可以开始抽题了,第一个同学准备一下进去面试,后面的四人准备,第一个面试出来,六号七号再进去抽题,所以大家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题目,因此大家尽可能的把资料带过去,到时候可以翻翻找答案的,今年的同学很多都互相帮助了,拿到题的很多人都帮忙想答案。下面说一下我自己的和我听说的一些题目吧:

1.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

2.谣言的产生与对策

3.博客的传播学价值

4.新闻娱乐化

5.民生新闻的策划

6.范长江新闻通讯的特点

7.20世纪中后期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美国媒体

8.媒介融合今年的题目大概有一半跟前几年复试的题一样,所以大家还是要多收集一点2011年前的复试题,论坛上都有,大家可以找一下,有机会我再跟大家把以前的复试题都整理一下贴出来。我知道的大概就这么多了,想起来再补充,也希望更多同学能写下自己的经验

上一篇:《厄运打不跨的信念》教学反思下一篇:2016新店开业送什么礼物最好 不同的人要送不同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