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2024-04-08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精选5篇)

篇1: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有感

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定县实验”的目的是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种状态而建立的初级模型,晏阳初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建立模型,从而推广至中华大地,以达到治愈平民的四种弊病。它同时也是平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教育施救行为。这个观念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但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收到成效。

平民教育针对中国自身的特点,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基本观点,通过“除文盲”而达到“做新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亡”多倾向于“政治性”的“国家救亡”运动。这样的方式却又称不上改革或变革,仅仅只是教育形式的一种改良运动。如果不继续深化研究,去实践、去检验,最终将会面临思想枯竭。在公立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基础性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文盲”应当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通过个体对群体的教育而达到“脱盲”的目的。晏阳初比较重视现实的情况,他是从切身的调查研究中发明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同一性教育、疗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中国农村建设工作做 得实在是好,变化出人意料,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还得有现在这个制度。”可以准确地说,农村变化来自平民教育的影响。

“衣食足而知荣辱”,教育的保障性所带来的个人诉求必然反映到精神需要上。晏阳初曾说:“吾辈羞视三万万以上的同胞,在二十世纪的文明世界统而为文盲,吾辈恐惧四万万的大民族,不能生存于智识竞争的世界”,“更羞见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尊为神明贵胄黄帝的子孙,对于二十世纪的文化无所贡献”。他这种与民共荣辱的精神,引导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平民的“精神解放”。正如孙孔懿所说的“其宗旨是彻底解放平民,使平民能够享受天赋人权,享受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精神解放”不仅是作为教育任务而对教育家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作为个人对教育的精神需求而存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基本属于培养统治人才的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满足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晏阳初必然会以个体的精神需求来完成对集体的精神解放,即完成个人对教育的精神需求。

孔子曾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之学强调自我实现、自我完善。“为人”之学,更多的是作为“人前”之学,平民教育思想是讲求实用的教育思想,其在完成“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早期是属于“为人”之学,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人”。即是个人与集体的自我实现,从而完成个人对教育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总而言之,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对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是个很大的启发,我个人觉得教育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式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式教育。如何与时俱进地赋予“平民教育”新的思想和理念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篇2: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爱国实践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起源

晏阳初自幼家庭教育严格, 在博学多才、谙习时事的父亲 (塾师兼乡村医生) 的悉心教育培养下, 他既深谙儒家经典文化的精髓, 拥有强烈的爱国热忱, 又到美国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现代大学教育。在对中国现实苦难和艰难处境的分析中, 经过不断学习、分析与思考, 晏阳初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既非黄金也非钢铁, 而是普通的劳苦大众, 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就需要高素质和高技能的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晏阳初曾说, 他刻苦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做官发财, 而是期望将终身的心血和精力完全奉献给普通的劳苦大众, 是“三C”影响了他的整个一生, 所谓“三C”, 分别是指孔夫子 (Confucius) 、基督教 (Christ) 和苦劳力 (Coolies) , 具体而言, 就是来自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来自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和来自于底层的普通民众智慧。

在20世纪初的中国, 农村地区文盲比例很大, 晏阳初从国民性的基本角度出发, 认为教育是改变当时中国现状的根本之道, 平民教育的关键在乡村。经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晏阳初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要原因在于普通民众犯有贫困、愚昧、孱弱、自私“四大顽疾”, 长久以来, 由于教育机会的缺失, 中国的劳苦大众被自然地隔绝在知识的掌握之外, 被认为是天生无用之人, 连他们自己也瞧不起自己, 从而使劳苦大众的奋争力量始终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晏阳初认为, 拯救中国首先应该拯救劳动者自己, 而不应该心存侥幸, 总是渴望一个外来的救世主来解救自己, 中国的普通劳苦大众虽然处于极度的疾苦贫困状态, 但其身上却潜藏着亟待开发的巨大力量, 要实现国家强大复兴, 就需要改变这种现状, 启动全国性的平民教育运动, 其主要内容首先应是针对社会最为底层的农民, 教育他们读书识字, 分阶段施行基本生计、文艺训练、卫生保健和公民常识等“四大教育”, 培养其逐步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等“四大力量”, 率先在农村地区实现政治、经济、教育、自卫、卫生和礼俗等“六大建设”, 最终达到强国强民的目的, 这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为此, 晏阳初将自己关于平民教育的思想汇聚成文, 先后写出了《平民教育概论》 (1928) 、《农村运动的使命》 (1935) 、《十年来的中国》 (1937) 等专著, 向世人介绍他的教育理念和主张。晏阳初热忱爱国, 曾将自己比为平民教育活动的传教士, 认为他的出发点是“仁和爱”, 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他宁愿放弃大都市中优越的工作条件与舒适的生活环境, “走出象牙塔, 跨进泥巴墙”、“与农民同起同居”, 成为一名普通乡村的“科学布道人”, 并为此作出了积极的个人实践[1]。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爱国实践

分析晏阳初平民教育爱国实践,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鼓吹宣传。

1920年, 晏阳初从海外回到中国, 开始了他的平民教育爱国实践。他以一种“具有真正和完全的爱心, 不求自己的益处”的心态, 积极号召民众行动起来, “除文盲、做新民”, 以游行、演讲、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平民教育, 倡导发起全国性的识字运动, 从繁多的中国文字中简要选取一千字编制出《平民千字科》等通俗教材, 其中在长沙推行的《全城平民教育运动计划》是其平民教育理论的首次大规模探索性实验, 取得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比如毛泽东当时就曾作为义务教员参与过该项活动, 并且因受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影响而更加坚定了团结普通民众的重要信念。为了更好地宣传他的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在当时文化界名人张伯荃等社会名流的大力支持下, 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担任总干事, 该会成立后分别在中国华北、华东、华南等全国各个地区开展义务扫盲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 晏阳初在定县进行的乡村教育实践, 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肯定, 并决定将其经验向全国推广, 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 并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1945年抗战结束后, 为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身怀爱国热情的晏阳初寻求美国支持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提供资金援助, 对此, 美国国会专门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 法案规定“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这极大地推动了平民教育运动的影响力[2]。

2. 样本实验。

1926年, 随着平民教育运动广泛开展, 晏阳初逐渐意识到中国平民教育的重点应是农民教育, 为此平教会首设了乡村教育部, 并经过两年的实地调查后将河北定县选为平民教育的实验试点。定县实验历时最长 (1926—1936) 、影响最大, 堪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样本体现。为了更好地在定县推行平民教育, 投身爱国实践, 服务当地百姓, 1929年平教总会迁往河北定县, 晏阳初毅然携妻带子离开北京, 举家迁往穷乡僻壤、条件极为艰苦的定县, 将双脚迈进了饱受欺凌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乡村, 以“欲化农民, 须先农民化”的心态, “穿粗布大褂, 住农民危房”, 在这里安家落户, 而且一住就是八年, 全力以赴开展乡村教育实践。在定县进行平民教育活动时, 晏阳初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紧密结合, 主张通过农村教育送知识下乡, 向农民传授基础知识、改良作物品种、防治病虫害;主张开展农民教育的研究与调查, 认为知识分子要“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 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 研究他们的现状和处境, 完成农村的社会、人口、经济、概况等调查, 为乡村建设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晏阳初注重从农民的切身需求和利益出发, 从小事做起, 耐心细致地帮助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人员素质。比如他指导农民修建水利设施, 适时消毒灭菌以减少饮水染病;向学校学生传授免疫接种和卫生知识;向妇女普及接生知识和育儿保健知识;培训合格医生和助理护士;为村民引入优质棉花和蛋鸡品种;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 编写六百余种平民读物;选编民间文艺资料和搜集民间绘画乐谱, 组织歌咏比赛和农村剧社,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训练热心能干的中青年农民使用新技术, 开展生产运输方面的经济活动;对农民进行公民教育, 建立村民各类自治组织, 养成他们的公共意识与合作精神等。通过上述种种作为, 晏阳初以自己的行动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给了乡村平民极大的精神鼓舞, 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一个人不仅仅只有一张吃饭的嘴巴, 而是具备着无限潜力的有价值之人。定县改造是晏阳初为推进全国性平民教育和社会改进运动所做的爱国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3]。

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影响

自20年代开始, 晏阳初一直致力于平民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被人们赞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他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思想和平民教育爱国实践为该县乃至整个河北都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据80年代初统计, 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20年代晏阳初引入定县的良种棉花、良种苹果、优质白杨等仍然广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遍布中华大地农村的“赤脚医生”等相关培养计划, 也是承袭了其在定县的主要实验内容。

1943年4月, 晏阳初当选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之一, 与爱因斯坦等名人同获殊荣。在对其颁发的表扬状上写道:优秀的发明者, 将中国上千文字予以简化以利普通人阅读, 用书本知识开启众多以前一字不识的人的心智;用科学方法肥沃人们田土, 增加人们劳作的果实。这些荣誉是对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爱国建设工作的高度嘉许。

1945年11月, 联合国文教组织在法国巴黎举行首次会议, 该会以中国平民教育先进经验作为蓝本, 制订了文教组织后续的基本教育计划, 在世界尚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 以扫除群体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根本目标。这标志着晏阳初及其同仁在国内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爱国建设事业已然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并开始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孙林.晏阳初与民国时期平民教育[J].民国档案, 1998 (3) .

[2]李亚娟, 王小丁.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 (3) .

篇3:晏阳初:平民教育之父

立志平民教育事业

晏阳初出生于书香之家,5岁入私塾,13岁离家赴基督教学堂求学。在西学堂,他初步接受了现代西方文化。1907年,晏阳初入成都的华美高等学校就读。1913年,在传教士史梯瓦特资助下,晏阳初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政治系。按该校的规定,考第一名者可获英皇爱得华第七奖学金1600美元,但奖学金只授予英国籍学生,学院院长建议他改入英国籍。但晏阳初说:“这代价,对一个中国人来讲太高了。”他毅然放弃了这笔奖金,这种气节使当时港大的校长深表敬佩。

1916年,他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主修政治学与经济学。1917年,晏阳初在当选耶鲁华人协会会长期间,结识了夫人许雅丽(许雅丽回国后曾在女子体育师范任教,1921年晏阳初与许雅丽结为伉俪)。在美国,晏阳初曾经受教于塔夫脱和威尔逊两位美国前总统。塔夫脱教晏阳初的课程是《美国宪法》。1918年,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通过基督教男青年会的介绍,以志愿者的身份到法国参加了帮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用到欧洲的中国劳工的工作。1920年秋,晏阳初满怀热情返回祖国,立志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

从1920年冬至1922年春,晏阳初游历19个省,调查各省平民教育现状和各地平民生活。后在上海、长沙、烟台、嘉兴等地创办平民学校,开展义务扫盲运动。在长沙,晏阳初的扫盲运动几乎把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很多穷苦人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课堂。毛泽东也曾做过义务教员。1923年8月,在晏阳初联络下,在北京成立了全国性的领导平民教育的统一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陈宝泉、蒋梦麟、陶行知、朱其慧等都参加了董事会,朱其慧为董事长,陶行知任董事会书记,晏阳初任总干事,主持工作。1926年后,平教总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当年10月,平教总会在定县设立办事处,着手开展定县实验,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定县实验,达10年之久,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日军把战火烧到河北,平民教育实验重心不得不向华西转移。

新中国成立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受到批判。离开祖国后,他将视野扩展到亚非拉美各洲的欠发达国家,他将平教会建立之初的口号“除文盲、作新民”,扩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晏阳初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推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指导各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实验。1967年,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成为国际乡村工作人才的培训中心,仍以“四大教育联锁进行”为基本原则。

鉴于晏阳初多年来为推行平民教育所做的贡献,1943年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推选他与爱因斯坦、莱特、福特、杜威等国际名人并列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10大伟人”,这一殊荣得之不易,使他享有了崇高的国际声望。菲律宾总统、泰国国王都曾把本国最高奖章颁发给他,以表彰他对自己国家平民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88年晏阳初98岁寿辰之际,里根总统在给他的贺辞中说:“在我任职期间,最大的报偿之一莫过于得知有像您这样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贤达之士。”1989年布什总统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辞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您使无数的人认识到:任何一个儿童决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

“博士下乡”运动

晏阳初一直把是否具备相当的人才条件作为乡村建设实施成功的关键。为使定县实验顺利进行,晏阳初多方游说,延揽人才,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

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舍弃城市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村,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

冯锐和傅葆琛两位博士是率先到定县去的。晏阳初说:“冯先生和傅先生是第一个将‘到农村去’或‘到人民中去’的口号付诸实际行动的归国留学生。”冯锐教授是著名的农学博士,留美8年,还在罗马国际农学院做过研究,但他回国后教了12年书却没有见过一个农民,没有体验过一天农村生活,也没有取得什么成绩。他在晏阳初劝说下义无反顾地到了定县。傅葆琛是清末翰林学士之子,在美国获“乡村教育”博士学位,后出任平教总会乡村教育部主任。此外,来到定县的高级知识分子还有很多。如“平教总会”平民文学部主任陈筑山、视听教育部主任郑锦、卫生教育部主任陈志潜,等等。这些到定县的博士绝大多数是外国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现代高等教育基础,在多个研究领域具有较高职称。值得一提的是,博士们以前的单位及职务都还不错,但是他们都辞去了原来职务,放弃升迁机会,举家搬到定县农村,与农民们一起劳动和生活。这一时期,到定县农村的知识分子有几百名,1926年到定县的有66人,此后逐年增加,1928年为82人,1929年为204人,1935年达500人,可以说,当时定县形成了一个以高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平民教育社会”,为乡村建设实验迈出了第一步。

首次社会实况调查

1929年秋,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仁在定县进行了细致的社会调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实况调查。

社会调查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项新工作。当时农民受城市人欺凌太多,一听说城市有人来调查乡村日常生活,即惴惴不安,以为大祸将至。如北京某医院曾派人到乡村从事改进卫生工作,即被村民驱逐。1920年燕京大学有学生修“社会调查”一课,选取乞丐作调查对象,以聚餐形式邀请乞丐谈话,平日只见满街乞丐,可当时参加聚餐的只有19人,又多不愿回答问题,可见当时搞社会调查之难。

定县农村社会调查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农民的不合作、不理解。如,调查富家人口、地亩时,因为村人避富,不肯告知准确数目;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各家报告人口时,往往将家中未

出嫁的姑娘与青年妇女故意遗漏不报,而且男孩不肯告知生日年龄,怕外人摆镇物陷害,女孩觉得无足轻重,又忽略不报;尤其村内人口死亡、疾病等情况更难得到确切数字,因为村民不高兴这类不吉利的询问。

晏阳初和平教总会的同仁们想尽办法赢得村民信任,力求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取得农民对调查工作者的信任,调查人员从教育入手,通过平民学校对农民进行一定的知识培养和技术训练,这样,一些成年学生学到一定知识技能后就可以帮着做调查的工作。另一方面,深入农村搞实地调查时,调查人员一般首先与各村村长及其他村内领袖接洽,由他们带领或请本村人作向导,或通过开农民娱乐会、使用调查讲演挂图等向农民解释,然后才到各家填写表格。实地调查的项目包括:每村距离城的里数、位置、家数、人数,村长、副村长姓名、年龄、职业,村中主要领袖,村内就读学校的人数,可作平民学校的地点、村人职业、耕地亩数、主要农作物、集市日期、医生及药铺数目、寺庙及宗教信仰人数等,非常具体详细,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

晏阳初主张,平民教育首先要把握好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弊病,才好对症下药。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病症是人民有“四大病”,即愚、穷、弱、私。1931年他在平教专科学校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指出:“我们觉得要创办一种人民生活的教育,非先了解人民生活的实况不可。因此,我们就跑到乡下,从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去找。结果,觉得一般人民最感困难的四个问题:一是愚,二是穷,三是弱,四是私”。针对这四大弊病,定县实验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着重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

文艺教育是要解决农民愚的问题,主要包括平民文学工作和艺术教育。为抓好平民文学工作,晏阳初和平教会同仁选取3420个常用字为通字表,教平民认字;编辑了《平民千字课》、《市民高级文艺课本》等课本,教农民知识。他们还深入群众中,采集并整理各种民间文学,如秧歌、大鼓词、歇后语、谜语、谚语、故事笑话等,多达20几万字。艺术教育中,戏剧起的作用尤为突出。定县实验期间,平教会编的剧本有百余种,如《屠户》、《牛》、《锄头健儿》等,一般在农村露天剧场公演,农民的热情很高。

生计教育主要是解决农民穷的问题。晏阳初指出,要使生计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一点是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要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他曾举了一个例子:农学博士冯锐第一年种的白菜还不如当地老农种的长得好。直到第三年,由于天天与老农为伍,细心观察研究,“使自己从原来道貌岸然的学者变成了地道的农家”,种的白菜才胜过老农,他的农业科学知识才真正发挥作用。生计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传授农民生计上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成立定县农村合作实验银行等。其中,推行表证农家是一项创造性实验。其突出之处在于由农民指导农民,农民把自己的成果当众证明给村民看,并把经验和心得教授给其他农民,以带动更多的人前进,这比工作人员的示范更具意义。到1936年定县已有300表证农家,在生计教育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卫生教育是要解决农民弱的问题,主要致力于建立乡村保健制度。定县建立的是上下三级的医疗保健制度:第一级是保健员,每村设1人,负责村单位的保健卫生工作。第二级是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机关,负责约3万人口的区域。第三级是保健院,为全县卫生的最高机关。同时,疾病预防、妇婴卫生以及倡导计划生育等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天花在定县已然绝迹。此项制度的推行曾引起强烈反响。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参考了定县的做法,要求每县设卫生院,乡(镇)设卫生所,保设卫生员,完全和定县的保健制度一样。

公民教育是要解决农民私的问题,主要致力于国民精神的培养和农村自治问题的研究。晏阳初提出:“以发挥国族精神,选择志士仁人之事迹,作系统的研究为目标。特选历史上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事迹,制成图说,附以歌曲,以为公民教育之材料。”主要成绩有:刊印由陈筑山撰述的《国族精神论例浅释》,该书以浅显的文字表现古代以来仁人志士的言行,鼓舞了人民士气;编绘《历史人物图说》,使平民看图即懂。农村自治研究工作以研究村自治的内容和组织、训练自治人才为基本任务。1933年,平教总会开始在定县城东高头村进行村民自治实验研究,培训自治人才,指导人民自己管理村内事务。后成立高头村乡公所,由村民共同讨论乡务事宜,如修改乡公约、清理债务、修筑道路、成立农民训练班、看管田禾等。

这四大教育实践带来的成效,使定县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焦点。海内外很多关心农村农民的各界人士与政府官员纷纷到定县考察取经。美国记者斯诺专门到定县访问,称定县正在做一改造生活的最重要的工作。国民党政府要员甘乃光、黄季宽、张岳军、张文伯等先后到定县考察,晏阳初也被邀请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演讲,介绍定县经验,蒋介石亲临听讲,并对定县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

后记:1985年和1986年,晏阳初曾两次回到改革开放后的定县,对定县农村的巨大变化由衷地感到欣慰,他说:“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希望。中国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实在是好,变化出人意料,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还得有现在的制度。”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美国纽约逝世,走完了其辉煌的一生。但他留给我们的有关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值得当代人认真思考和借鉴。

篇4: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近代新民说

晏阳初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经世大同的理想和修齐治平的抱负, 在晏阳初心中扎下了深根, 正如他本人所说:“在我幼小的心田中, 埋下一粒微妙的火种”, 影响了他的一生, 成为他平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同时,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又从近代梁启超“新民说”中得到启发。1902年梁启超在东京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 他认为中国国民文化素质太低, 具体表现为“奴性、愚性、为我、好伪、怯懦、无幼”。晏阳初根据梁启超提出的中国人的六大通病, 通过现实中的体会和调查研究, 深刻地认识到农村社会普遍存在“愚、穷、弱、私”四大弊病, 要根治这些疾病, 必须对农民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教育, 培养具备“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新民说”成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又一来源。

(二) 基督教博爱哲学和民主科学思想

晏阳初在西学中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中史文轩牧师等传教士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学堂, 他自发领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并终生信念不移。基督教中积极的博爱哲学, 启迪了晏阳初热爱劳苦大众和为民服务的思想。晏阳初全心全意地献身于平民教育, 力图提高平民的素质, 改善其生活, 最终以求“除天下文盲, 作世界新民”。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之所以形成, 还与他所接受的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分不开。晏阳初1903年进入西学堂学习, 初步接触近代自然科学。1913年9月他考入香港大学政治系, 三年后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19年秋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七年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给晏阳初以深刻的影响, 促成了晏阳初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同时, 他也从杜威平民教育思想中深受启发, 认识到只有通过广泛的平民教育才能拯救中华民族。

(三) 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

悲惨的农村社会情形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力, 而他对“苦力”的关注是其思想形成的直接来源。“苦力”在近代中国泛指下层社会劳苦人民, 在晏阳初看来, “苦力”即平民。他在赴法战场为20万名华工服务中, 看到这些来自祖国的同胞目不识丁, 遭受到外国人的欺负。晏阳初进一步认识到, 农民的苦不仅是在体力劳动和生活上, 更严重的是“苦”在缺乏文化和没有平等权利上, 他认为人民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 “脑矿”是世间最宝贵的矿藏, 孕育着无穷的伟力, 而近代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 就是没有发现潜在的力。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 平民教育之“平”的含义

平民教育之“平”, 一是人格平等, 二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三是通过教育治国平天下。从晏阳初对平民之“平”深意的阐释, 我们可以知道:平民教育是对超过义务教育学龄而未受教育的青年、成人进行教育, 使之获得求知工具;对曾受过教育但缺乏公民常识者进行教育, 使其改变落后思想, 它包括识字教育和继续教育。

(二)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与实践

晏阳初是个教育救国论者, 他认为中国存在的问题是“人的改造”。定县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与晏阳初对平民教育的认识紧密联系的, 在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基础上, 他创立了“定县模式”, 并总结了一套成功的经验, 集中表现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这构成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平民教育的最大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 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 期望受过平民教育的人, 无论身处任何团体, 皆能努力成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成员;二是在人类普遍固有的良心上, 发展民众的判断力、正义心, 期望受过平民教育的人, 无论对何种事体, 皆能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 这是必要的根本的精神, 为人人所共同应该受的教育。

通过在中国乡村的科学调查和实际访问, 掌握了大量数据之后, 并通过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比, 晏阳初认为, 中国农村问题可以用“愚”“穷”“弱”“私”这四个字来代表, 即文盲、贫穷、疾病、恶政四大问题。晏阳初强调这些问题如不得以解决, 任何事业都是谈不上的。而要根本解决此四大问题, 必须从事“四大教育”, 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他认定这是救国救民的唯一方法。

“四大教育”需要不断开发民力, 即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 这是由四大教育推理得出的结论, “四力”是解决“四大问题”的良方, 因此培养“四力”的任务, 自然就落到了教育的“三大方式”上。

在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中, 针对过去教育与社会相脱节, 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弊端, 在强调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时, 晏阳初提出了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的“三大方式”, 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所谓学校式教育就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 采用平民学校的形式, 对农民讲授各种农业知识、技能, 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社会式教育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家庭式教育是对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庭会组织, 家庭会作为家庭式教育实施的中心组织, 给定县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妇女解放的敏速”, 二是“造成新习惯的容易”, 极大地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更是体现了晏阳初“除文盲作新民”这个平民教育思想的宗旨。

“四大教育”侧重内容和目标, “三大方式”侧重实施和推行。“三大方式”是伴随着“四大教育”而产生的,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普及“四大教育”, 解决“四大问题”, 同时也为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三、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具有中国特色, 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在中国农村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对今天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的“四大问题”, 即“三农”情况, 结合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等乡村建设的经验, 来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晏阳初在分析中国社会问题时, 没有深入追究造成中国人民“愚、穷、弱、私”以及中华民族“衰老、堕落、涣散”等病症的深层原因, 他对旧中国社会问题的分析缺乏本质的认识, 始终没能真正认识和揭示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晏阳初不认可阶级斗争的历史推动作用, 而是过分依赖教育的功能。要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 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实行“耕者有其田”,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 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晚年的晏阳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在1985年参观访问定县后, 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的乡建工作做的实在好, 变化出人意料, 比较起来, 我当年搞的只不过是一种方法的研究, 要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 还得有现在这些制度。”因此, 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二) 晏阳初的“定县模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模板

晏阳初提倡深入农村进行科学调查。他认为, 农村建设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具体的方案, 具体的方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必须靠有系统地精确调查。所以, 当1926年平教会在定县开展实验时, 首先把社会调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几年努力, 1933年平教会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基于调查研究, 晏阳初为乡村建设确定了顺“民心”、发“民力”的宗旨,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全部需要。至于当代农民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农村建设计划,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我国各地农村客观条件千差万别, 农民需求也不尽相同, 新农村建设计划和发展模式只能因时因地制宜, 不能搞“一刀切”, 追求某种单一的所谓“理想模式”, 而是要进行科学而周密地调查研究。因此, 积极到农村调研,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为重要。

(三) 农村教育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建国以来在农村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仍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 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所以开发农民的“脑矿”, 提高其知识力和生产力, 仍然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巨大任务。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 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 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农村的根本出路在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投入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 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要保证这个重中之重基本实现, 政府就要加大投入, 实现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

(四) 到农村去是知识分子当代价值的诉求

篇5: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在照相机镜头前,晏阳初穿着晚礼服,笔直地站立着,脸庞清瘦,抿着嘴,微笑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乌黑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这是1943年5月24日的晚上,美国纽约市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照片上,四个中年男人并排站着,身高几乎一致。在最左边的麦克拉肯(MacCracken)博士旁,一眼便能认出爱因斯坦,他半侧着身体,看着右边的一位—当晚大会的主讲人夏普瑞(Harlow Shapley)博士,彼此表情放松,似乎在讨论着什么,最右边的那位就是晏阳初。

当天是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由美国数百所高等学术机构发起成立“哥白尼逝世四百年全美纪念委员会”,一方面纪念这位伟人,另一方面则是表彰“当今世界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他们必须在思想和方法上产生革命性的成就。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捐建的音乐厅,灯光璀璨,数千名科学家、企业家穿着晚礼服应约前往参加纪念大会。与晏阳初一样盛装出席的,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汽车大王”福特(Henry Ford)、飞机发明者莱特(Orville Wright)、物理学家劳伦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等,他们都是十大名人的入选者。这些声名赫赫的大人物,推动了各自领域的转变和变革,与哥白尼一样,均为实至名归的“变革者”。晏阳初的革命性贡献在哪里呢?

在大会现场,他得到的表扬状上写道:“杰出的发明者:将中国几千年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的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

这一年,是晏阳初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的第20个年头。

“3C”火种

1920年7月29日,晏阳初搭乘“俄罗斯皇后”号轮船从美国回国。留美期间,他先是在耶鲁大学读政治学,后入普林斯顿大学读历史学,取得硕士学位。轮船抵达上海后,30岁的晏阳初发现,离开中国8年后,中国政治愈发地混乱与无序,民众仍是万马齐喑地活着。

在上海,他没有去政府和高校谋职,而是找到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希望在该协会的支持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的首要目标是消除文盲,他无权无钱,却信心满满。

晏家世代居住在四川巴中,是一个书香世家,不过并无人考取过功名。晏阳初四五岁时,到塾馆上学。在塾馆,晏阳初天天向“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磕头,日日对着牌位口诵儒家典章,潜移默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言,在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1903年,在父亲的安排下,晏阳初前往保宁府读西学堂。西学课程由传教士讲授,每天必教的还有《圣经》,耳濡目染之下,晏阳初和数位同学一道,在一年后自发地接受了洗礼,皈依基督教。此后,从保宁府再到成都,晏阳初一直在西学堂读书,深受传教士影响。从此,“以爱的教育为基督征服世界”,成为晏阳初的毕生志向。

中华民国元年,在传教士的资助下,晏阳初离开四川,远走香江,就读香港大学政治学。未等毕业,他即乘船赴美,进入耶鲁大学,成为3000名学生中之一。耶鲁大学的基督教气氛浓厚,晏阳初入校不久就加入了唱诗班。他还经常到纽约参加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并结识了多位该会的骨干。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升级,美国对德国宣战。基督教青年会成立战时工作会,号召年轻人赴欧洲为战士服务。1918年6月,晏阳初毕业,跟随基督教青年会奔赴法国,帮助在法国的华工。这些被称作“苦力”的华工,地位低下,不仅不懂英语、法语,大多数也不会写汉字。

晏阳初的工作,除了给华工当翻译,就是给他们写家信,寄往万里之外的祖国。他突发奇想,何不教授苦力识字?从数字开始,再到家信的常用字,最后编写千字教材,他以四个月之期为一届,毕业生已能独自写家信。在基督教青年会的资助下,他还创办了《华工周报》,帮助华工学习知识、联络感情。一年后,他返回美国就读普林斯顿大学。短暂一年,晏阳初认识了来自中国底层社会的苦力,也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自此,他立志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在后来的大半生中,晏阳初常说,“3C”影响了他的一生,就是孔子(Cont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3C”是他的信仰,是他心中的火种,时机到来,将产生长远的热能和光亮。

教育实验

在河北定县的乡村,村民经常能见到温文尔雅的晏阳初。他穿着粗布长衫,戴着礼帽,外出骑着毛驴。1929年,晏阳初搬到了定县,一年后,他的夫人带着孩子也来了。他志同道合的夫人叫许雅丽,美籍华人,美国哥伦比亚教育学院毕业,主动从美国返回中国推行体育教育。

据晏阳初的长子晏振东回忆,他们一家住在一个地主家的四合院里,条件远远比不上上海和北京,但仍旧保持着美国式的优雅生活。“我们在定县的厨房旁边有热水锅炉,热水随时都是有的。因为没有自来水,在屋顶上放了一个大水桶,有一个仆人每天打水往下灌。后来我们还有两个保姆,一个洗衣服,一个缝衣服,还有一个厨师专门做饭的,还是一个仆人是挑水、做体力活的。”

晏阳初号召他的同事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他的同事,尤其是管理层面的,以前都是大学校长、教授或者留洋博士、硕士,是真正的精英阶层。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高级知识分子第一次成批次地进驻农村,为农村和农民工作。晏阳初高兴地指出,自北京迁移到定县,不是地理上几百里路的距离,实在是跨越了十几个世纪的时间。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担任总干事,主持一切工作,一直到1949年。这是他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真正开始。平教会的成立过程中,当时的教育名人,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甚至胡适,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朱其慧。她是中国民国前总理熊希龄的夫人,夫妻俩的共同爱好是慈善公益。平教会的办事处和经费,都来自朱其慧的捐献。

nlc202309040903

有限的筹款和捐助,不足以支撑晏阳初的宏伟计划。1928年,他奔赴美国,先是接受母校耶鲁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硕士学位,接着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募款。他希望募集50万美元,用于此后5年的平民教育运动。从美国东部到西部,他奔走往来,到处演讲,碰了无数的钉子,最后募集善款超过45万美元。其中最大的一笔善款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总计10万美元。“汽车大王”福特以个人的名义捐助了1万美元。

经费不再是问题后,晏阳初和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作为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的试验地。平教会的总部也搬到了定县。此前,他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为平台,编出《千字课》,先后在长沙、烟台、嘉兴等城市进行小规模的实验,以四个月为一期,平民识字效果良好。定县实验,内容不再限于识字,“除文盲,作新民”,更重要的是“作新民”。

从事平民教育多年后,晏阳初发现了中国农民的四个缺点:愚、穷、弱、私。对于这四个“病症”,他提出了四个有针对性的疗救办法: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因此在识字教育以外,他还大力推广改良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设立运销合作社提高农民收入,打疫苗、防治传染病,办农民杂志,编新式话剧,收听广播节目,进行公民和爱国教育。

四大教育实验,自1930年开始,分为三期,共计十年。可惜的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导致实验提前结束。但效果很快彰显,就连蒋介石也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自召见晏阳初,并委派他老家浙江奉化溪口的人,到定县学习。

有了蒋介石的支持,一些省市的主政者纷纷邀请晏阳初前往推动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湖南、广西和四川的主政者对此兴趣尤甚。抗日战争期间,定县实验完全中断,平教会的工作迁到四川,继续工作。抗日胜利,重建尚未完全开展,内战中的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晏阳初选择了出走,定居美国。在他的号召和指导下,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继续在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开展,尤其在菲律宾的运动,效果最为显著。

在晏阳初的百岁生命中,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都是在亲自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到了晚年,晏阳初评价自己道:“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

上一篇:院宿管部评分细则表格下一篇:读甲午战争有感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