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2024-05-02

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精选8篇)

篇1: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前前后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点:“近大远小”的规律

教学难点:表现前后关系的规律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3.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三、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四、教学反思

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观察物体“近大远小”的成像规律,学生能够自如地表现前后关系。作业效果很好。

篇2: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逐渐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遮挡”的规律,绘画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风景画作品。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快乐 【学情分析】

本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与创造力都非常的丰富,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方法和色彩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物象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画面是怎样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用“近大远小、遮挡”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的作品

2、学生准备学具:油画棒、纸张等绘画工具。【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尝试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情景导入:森林运功会,排队争第一。动物跑步比赛谁第一,动物开车比赛谁第一,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揭示课题:前前后后。1.游戏表演:找自己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生回答。

师: 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二、讲授新课

这一环节我抓住学生喜欢动画片这一特点,上课开始,出示图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羊羊运动会场面。

首先选派喜羊羊和灰太狼来参加短跑比赛。让同学们猜猜谁跑得快。学生大胆的猜。播放课件,灰太狼逐渐变小,学生观看后发现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并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谁跑的快的,说出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的原因。画面呈现出来灰太狼小,喜洋洋大,发现离我们近的喜洋洋大,离我们远的灰太狼小。

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板书:近大远小

继续比赛,展示课件红太郎和美羊羊参加女子组比赛,学生再猜猜谁跑得快,课件展示美羊羊将红太郎遮挡住,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说说你的理由。说明前面的物体会将后面的物体遮挡住。

教师总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板书:遮挡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前前后后的现象无处不在,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前前后后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前前后后。(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前前后后,大家一同来欣赏。

课件展示生活中前前后后的图片。

三、实践操作

1、展示风景蜡笔画图片:

2、提出作业要求(课件展示):

作业要求:用绘画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1)、构图要饱满。(2)、要有前后关系。(3)、注意绘画顺序、绘画比例、颜色的搭配等

3、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四、展示评价

1、老师将学生画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2、同学互评,体验创作的快乐

五、教师总结、拓展:

今天大家的作品很精美,内容很丰富。课后,同学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前前后后吧,比如,大家可以用各种美丽的树叶来完成一张作品。

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六、板书设计:

前前后后

表现前后的方法:近大远小法

遮挡法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从《大人国与小人国》、《前前后后》等课到《今天我值日》。这是一组关于绘画方面的训练课程。它要发展人:区分大与小、前与后,直至发展到画面复杂的总安排构图、人物造型的素质培养。对于学生,一个班多层面的学生基础不平衡,怎么处理教材?为了教好教材而教显然是错误的,新课改精神告诉我:要活用教材教人,让人(学生)发展。我在处理这一组教材时是这样做的:

首先,突出显示第三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只有让学生放开、感兴趣来画大与小等,才有可能学会知识与技能(第一维度)。关注第二维度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回顾总结自己走过的学习经历,归纳学习好方法。同时把这三维融合起来,注意不截然切割开来,反映到每一节课的学生学习状态之中。

篇3: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篇4: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篇5: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篇6:三年级作文修改前后比较

(原文)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

秋天真美丽!秋天有很多花都凋谢了,可是菊花开得正艳。

(改文)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秋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喜爱秋天。

顺序、结构、好词好句

写叶:(原文)天气凉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

(改文)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片一片地落了下来。他们在空中打着转儿,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空中飞舞。树叶落在地上,铺成了一条金黄色的小路。

写花:(原文)秋天有很多花都凋谢了,可是菊花开得正艳。

(改文)秋天有很多花都凋谢了,可是菊花开的正艳。那一丛丛、一簇簇美丽的菊花,在秋风中傲然挺立。

写人:(原文)小朋友们来到了郊外游玩。他们在秋风里做游戏,在树林里捉迷藏,还捡拾了很多的树叶,想拿回家做标本。天蓝蓝的,还有几朵白云,凉爽极了。

篇7: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思想目标: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和透视规律,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开工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重点: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各种图片、彩纸、剪刀、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生说: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

2、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观察、发现

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我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

生观察、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绘画作品(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中国画图片)

观察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感觉一样吗?

学生回答:

从这些图片中,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

3、我们现在来看,出示教具。

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三、探索、体验

1、讨论:你以前的绘画是表现前后关系的?现在你准备如何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

2、学生创作,师指导(绘画、粘贴)

注意绘画顺序,安全,纸屑

3、自评,互评,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1、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

好,同学们这节课在创作中体验快乐,欣赏中体验快乐,评价中体会快乐,这真是一节快乐的课。

最后,我给大家留一个作业,1、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绘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评论

篇8:前前后后三年级美术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政府,市场

1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状况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 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形式与市场关系同时存在, 并且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还存在着通货膨胀、囤积居奇与哄抬物价的现象, 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海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 运用政府权威, 依靠国有与合作的商业渠道, 大力调运粮食、棉花与煤炭运到上海。同时还以平价大量抛售“二白一黑”, 由此取得了保障供给、抑制物价的良好效果。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过去后, 也即是1953年, 我国经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尤其是1956年,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与手工业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计划经济体制已逐渐完善并日趋僵化, 全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工厂, 一切经济活动都听命于中央统一调度, 所有企业都成了没有任何主权的车间、物资部奉命管理全国生产资料的调拨, 并由全国性的“骡马大会”落实企业间的产销衔接;商业部奉命管理全国消费资料流通, 全国人民的生活物资以及其他的需求都是采取凭票限量供应方式, 商品流通也只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流通, 而市场的商品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排除在外的。

到1958年, 国家开始实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主张“吃饭不要钱”、“经济不核算”等口号, 而其最终的结果是三年的贫困时期。为改变这一状况, 在60年代初进行了3年调整, 在这三年之中经济上出现了商品与市场关系, 如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工业中采取托拉斯管理模式, 以及陈云提倡开放部分高价商品的政策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这些在经济领域搞市场经济的人员被打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签。随着这一批人员的下台, 经济领域中, “商品与货币都是旧社会的东西”成了时尚的话语。

2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状况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在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上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因此可以说在计划的框架内初步引入了市场机制。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就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此基础上,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时, 更是进一步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召开, 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 这几次具有重大变革的会议的召开, 更加凸显政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的三十年, 其变化发展有一个历程且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3 两者之间的相同点

3.1 政府主要担当着领路人的角色

众所周知, 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政党思想纲领, 所以在社会的管理中就坚贞不渝地奉行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 我国在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坚持党领路人的角色, 对经济的发展实行五年计划以及进行三大行业的改造, 同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进而构建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框架, 而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主要采取限制性的手段, 这一列的主要推动力量则是政府完成的, 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奉行的是大市场, 弱政府的角色, 强调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主导。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 如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的发展都是依靠政府的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实施的, 如果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的经济还走不出计划经济狭隘的圈子, 陷在社会主义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泥潭而拔不出来。

3.2 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无论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还是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中认为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 市场要素将全面消除, 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计划手段的全面调节。基于此, 在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在经济领域实行计划经济, 同时看到苏联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在经济领域内实行了由政府主导的五年计划以及农村公社化运动, 尽管在改革前三十年之中, 我国的这一体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但探索时期的十年, 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还是奠定了好的工业发展的基础, 而这时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因此也就谈不上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之中, 我国虽然逐渐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由市场主导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之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前面加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一方面是要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性质不动摇, 另一方面, 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要固守我国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3.3 都是依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市场和政府谁占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刚刚执政之时, 面对抗日战争和内战引起的百废待兴的局面, 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强手腕, 以挽救国家衰弱的局面。如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早期古典重商主义理论就开始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对外贸易的发展, 并在最大程度上依靠保护主义政策来保护国内工业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如在1939年时期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时, 面对各国对危机的束手无策的局面, 凯恩斯一反过去的古典自由主义, 主张政府干预主义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 采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将政府职能定位于克服市场失灵, 以此解决经济危机的局面, 发挥政府的比较优势和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因此,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 这一切的复兴若没有一个强政府, 那么中国的复兴无处可说, 正是基于当时的国情, 毛泽东等一代老革命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以及苏联的帮助, 提出了计划经济, 让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让中国能够迅速脱贫。而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由于“文革”十年以及计划经济中政府一手遮天的状况造成的整个社会人心惶惶、人民贫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差距又进一步的扩大等原因, 在1978年, 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始转变计划经济的局面。又如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是基于中国当时社会发展停滞不前,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对姓资姓社的问题依然处在一片迷茫的状况之下, 而做出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举措。再如,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得世界的各国都在关注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多年的改革中虽然不断强调政府要放权, 主张政府不是万能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深入人心,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任然出现了许多问题, 国企改革一拖再拖, 政府官员的腐败, 政企不分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都要求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纵观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对待政府和市场关系主要是就当时的环境提出来的。

4 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4.1 政府在社会管理范围上存在着不同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我国的政府可以说管理着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 如我国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国家的政治命脉逐渐掌握在政府手中。自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时, 全国已然成为了一个大工厂, 一切经济活动都听命于中央统一调度, 所有企业都成了没有任何主权的车间、物资部奉命管理全国生产资料的调拨, 并由全国性的“骡马大会”落实企业间的产销衔接;商业部奉命管理全国消费资料流通, 人们所需的物资都凭票领取, 每个人的生活物资都是按照政府的计划而实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市场中的商品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完全排在外边, 没有发言权, 政府管控着整个国家。而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鉴于计划经济带来的弊端, 政府层面开始重新考量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政府主动承担行政体制改革, 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监管, 推动国企市场化改革, 不断提高市场微观主体的实力并持续改善微观经济环境。政府管理国民经济, 最主要的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更加完善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作为, 避免政府的失灵, 我国在政府层面正在逐渐的进行改革, 正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职能。

4.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 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政府的一手操作, 即使在1961年和1962年之中进行了一些调整, 促使经济方面得到一些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讲, 还是政府主导型, 商品的流通呈现受阻的状态。而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 政府放开了经济的管辖, 逐渐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我国在政府工作的文献中提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一系列的举措, 如十四大就规定了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说道:“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可见,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作用, 而不是像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一样, 排斥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 更加懂得运用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为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而努力。

总之,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 无论是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还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都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正如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中, 不要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应该理顺整个环境中, 政府管辖的范围、市场管辖的范围、政府和市场共同管辖的范围以及政府和市场都无法管辖的范围。改革开放的前后三十年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 既存在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我们要好好地看待前后两个三十年的贡献和失误, 以此推动社会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龙.浅析城镇化建设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成功 (教育) , 2013 (10) .

[2]陈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释放市场活力[J].红旗文稿, 2013 (22) .

[3]陈锦华: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讨论的一段回忆[J].共产党员, 2011 (18) .

[4]卢现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个问题[J].政策, 2013 (03) .

[5]辜胜阻.改革再出发要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J].理论视野, 2014 (01) .

[6]董建中.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前提[J].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 (05) .

[7]吕风勇.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改革的灵魂[J].当代社科视野, 2013 (12) .

[8]张占斌.政府与市场的新边界[J].人民论坛, 2013 (S2) .

[9]迟福林.形成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J].行政管理改革, 2013 (12) .

上一篇:【附】新生军训注意事项下一篇:上海公务员面试辅导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