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诉讼答辩状

2024-04-18

交通事故诉讼答辩状(精选6篇)

篇1:交通事故诉讼答辩状

答辩状

答辩人:苏A,男,1990年4月24日出生,汉族,身份证号:432502……,住湖南省冷水……系湘K5YS28皮卡车驾驭人。

答辩人:苏B,男,1957年12月1日出生,汉族,住湖南……。

特别授权代理人:梁XX,男,汉族,大……。

被答辩人:黄XX,男,1968年10月13日出生,汉族,身份证号:432503……,系湘KQ1575普通两轮摩托驾驭人。

案由: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答辩人首先申明再作答辩。申明:被答辩人在本《民事起诉状》上写道:“被告苏B……又系苏A之父”是胡说八道!因答辩人苏A之父早于前已出世!说答辩人苏B是答辩人苏A之父是对答辩人苏A的人身侮辱!请求法院查实纠正!并书面赔礼道歉!

答辩请求事项:

1,依法对涟公交认字[20xx]第00302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予采信,进行重新勘查事故道路现场,重新认定和划分事故责任比例。

2,法院按就诊医院的医药费“每日清单”,并以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按实认定医疗费,并将已经报销的款项进行扣减。

3,对娄蓝司鉴所[]临鉴字284号”《伤残鉴定书》不予采信,驳回被答辩人的所谓“残疾赔偿金、误工费、护理费、住院期间生活费、交通费、精神抚慰金”等赔偿。

4,裁判被答辩人赔偿答辩人车辆维修费2200元;

5,裁判被答辩人组织不明身份的人,多次私闯答辩人家将威胁诈取的6000元现金,如数退还答辩人,并书面赔礼道歉;

6,裁判答辩人就本案的一切诉讼费用包括代理费等共计8600元,全由被答辩人承担。

事实和理由:

20xx年12月3日下午2点多钟,被答辩人黄XX在硐下村呷酒后,骑着未安检的湘KQ1575普通两轮摩托车,沿着硐下村公路往金竹村方向返家。当到达三甲乡硐下村公路石骨冲地段,也是硐下村公路最高陡坡,陡坡加急转湾时,摩托车就飞奔下去。此时,答辩人正开着湘K5YS28皮卡车从自家(冷水江岩口)往岳父(硐下村梁伦胜)家,即从金竹村方向往硐下村方向去。当到达硐下公路金竹地界,硐下村公路最高陡坡时,突然看到窗前飞奔而来的摩托车,就赶紧将车开到紧靠右边的路面最边缘停稳(有现场照片为证)!由于被答辩人黄XX的摩托是从坡上往坡下飞奔,故意撞到答辩人的车头上,将答辩人的车撞烂(有照片为证)!被答辩人的摩托车随惯性翻倒在公路正中,横摆在湘K5YS28皮卡车左前边,摩托车轮朝上坡,被答辩人黄XX也横趟在与摩托车平行的公路中(有照片为证)!

1,现场群众议论说:100%是摩托的责任!但答辩人看着被答辩人的左脚受了伤,就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立即拿出3000元现金交给被答辩人去医院治伤;两天后的6日,又借5000元钱送到涟源交警队;隔一天后于8日,又借到3000元钱送到涟源交警队;又隔两天于11日,借5000元钱送到涟源交警队。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就给被答辩人送去16000元钱给被答辩人。但被答辩人却不知好歹,心想:“要是他没有责任是不会拿钱的”。于是,一边到处走后门拉关系,一边组织社会上不明身份的人私闯答辩人的居家。11月14日,3个不明身份的人闯进答辩人的家,对家人进行威胁,诈取3000元钱后才肯离开(有黄超斌的收条为证)。特别是涟源市三甲乡政府企业办主任在职干部黄祥文(音),听到自己的妹夫在车祸中受伤后,就凭他个人在公务员体制内的关系,经过20多天的活动时间,于月26日,搞出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涟公交认字[]第00302号,涟源市公安局交警大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该书中将三甲乡硐下村公路写成“三甲乡金竹村公路”;将硐下村公路中的最高陡坡,又是陡坡转湾的地段,闭着眼睛说瞎话!写成“路面平坦……视线良好”!结果以被答辩人“黄XX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这样严重违法的情况下,却以莫须有的“减速靠右行驶,并与其它车辆、行人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来严惩遵守交通法规的答辩人!枉法认定:“黄XX、苏A均承担此次事故的同等责任”!因此,请求法院不予采信。

2,被答辩人在责任划分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地专靠走后门、拉关系,并且,不顾法律的存在,纠集社会上不明身份的人私闯答辩人的.家,进行威胁,两次共诈取现金6000元!特别是2月20日这一次,答辩人刚刚送了5000元到黄XX家,到此时止答辩人已经给付了10次款共计现金40000元(见付款收条)给被答辩人!但是,被答辩人又组织社会上不明身份的4人,随后赶到答辩人家中进行威胁,逼迫答辩人又借3000元现金给他们后才肯离开(有当天的两个收条为证)。因此,请求法院将此非法获得的6000元如数退回答辩人。

3,请求法院依法查明被答辩人的票证有多假!答辩人认为:只从被答辩人提交到法院的票证,“交通费、护理费、误工费及住院期间生活费”等方面的票证,足以证明:被答辩人是想借此事故发横财!例如:交通费票据。不知在哪个涟源与娄底的“黑的”老板处搞到100元面值无日期的连号13540—13553车票1400元(见被答辩人提交的证据)作为交通费的赔偿依据;护理费票据:从事发的2013年12月3日到205月29日治愈出院止,总计才178天,其中湘雅二医院从2013年12月3日到12月31日第一次出院止,共计住院28天,有护理费770元;涟源人民医院从2014年2月27日到2014年4月1日第二次出院止,共计33天,有护理费714元;再有涟源人民医院从2014年5月4日到2014年5月29日第三次出院止,共计25天,有护理费403元!共计1887元。但被答辩人却要多护理240天,多要护理费16800元!梦想借此次车祸发个横财!因此,请求驳回这些款项的赔偿。

4,医疗费票证。正规医院在患者出院时,向每位患者提供医疗费每日清单、疾病诊断书、发票(电子版财政收据)及费用总清单。而被答辩人却隐瞒了医疗费“每日清单”的证据。因此,被答辩人提供的医药票据不能证明是实际发生的医疗费。请求按医保的相关规定清查出实际医疗费进行确认;确认后将答辩人预交的48000元款,按法院认定的责任比例扣减后退还答辩人。

篇2:交通事故诉讼答辩状

答辩人名称:盘丝洞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地址:盘丝洞县城四方街5号

法定代表人姓名:蜘蛛侠职务:大队长

电话:0123-*******(办公室)

单位性质:事业单位

组织机构代码证号:******

答辩人因“原告猪八戒诉被告有来有去、黄风怪、牛魔王、盘丝洞公路路政管理大队‘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被你院通知作为本案的被告参加诉讼。该案已完成两审终审审判程序,经原告提请再审,现已经进入审判监督程序。

我单位针对原告猪八戒的《民事再审申请书》,提出如下答辩意见,请法庭依法予以采纳。

一、我单位属行使公路路政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对公路安全实施行政管理,我单位与原告之间未发生任何民事法律关系,不是适格的被告。如果认为路政部门没有尽到管理职责,可以另行提请行政诉讼。本次诉讼为民事诉讼,我单位不适合作为本案的被告参加诉讼。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相关规定,路政部门的职责是“加强对公路的保护,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使公路、-1-

桥梁、隧道自身安全得到保护。即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物的安全,不让公路、桥梁、隧道遭到损毁而导致通行困难或交通中断;不使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受到非法破坏、损坏、污染和占用。

在本案中,是原告“违法驾驶无号牌摩托车、违法载人超过核定人数、违法驾驶近N年未经安全技术检验合格的摩托车、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与对面来车有会车可能时不按规定超车、未佩戴安全头盔等六项违法行为,导致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原告遭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是车辆安全和人身安全没有得到保护,不属于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物的安全的范畴,即不属于路政管理和保护的范畴。

三、2012年**月**日,盘丝洞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作出“盘公交认字【2012】第****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了原告违法驾驶摩托车的违法事实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分析认定了道路交通事故形成的原因,认定原告“猪八戒负该事故的主要责任,有来有去负该事故的次要责任”。有对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职能的交警部门,未认定我单位在此次交通事故中应当承当责任,所以,我单位依法不应当承担赔偿义务。

该案已于2012年**月**日,盘丝洞县人民法院(2012)盘民初字第***号民事裁定,认定我大队不是该案适格的被告,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2013年**月**日,西天路中级人民法院(2013)西中民终字第***号民事裁定,再次认定我大队不是该案适格的被告,再次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经过两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两审终审审判程序已经结束。我单位尊重原告提请再审的权利,对原告错误认定我单位为被告的执着精神表示钦佩和无奈,但对原告,及原告的代理人单薄的法律常识表示遗憾。

四、原告的起诉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九条 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对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理解,首先是具体实施了“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行为的行为人,我单位未进行过上述危险行为,不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建议原告向行为人提起诉讼。

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九条,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理解,其次从“妨碍通行”管理的职责主体来理解。责任主体承担侵权责任应源自于其法定或者约定的管理义务。

我单位认为,原告由于对基本常识的认识错误,才导致一直错位认定我单位为被告。

作为一种社会基本常识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此案中道路管理者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交警部门,主要职责是 “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道路通行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条规定),可见,“通行管理”是交警部门的法定

职责;

第二类公路养护部门,主要职责是“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可见,“养护管理”是公路养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第三类公路路政部门,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公路的保护,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即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的安全。原告就是混淆了“交通安全”和“公路安全”本质。在本案中,路政部门是与本案毫不相干的案外人。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章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很明显,这一法律条文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特别规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一章 物件损害责任 第八十九条 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则属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一般规定。

有对交通事故进行责任认定职能的交警部门,未认定我单位在此次交通事故中应当承当责任,所以,我单位依法不应当承担赔偿义务。

七、原告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 因在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物品等妨碍通行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道路管理者不能证明已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尽到清理、防护、警示等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撇开危险行为具体实施行为人来说,清理、防护、警示等工作属于养护部门和交警部门管理。我大队依法不具有对妨碍通行的堆放、倾倒、遗撒物品进行清理、防护、警示的法定职责,依法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八、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体制的通知》的相关规定,路障管理不属于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的法定职责范围,其没有消除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路障的义务。本案中倾倒在公路上的渣土,属于影响交通安全的障碍物,也属公路养护的范畴,不属于路政管理部门利用行政管理手段保护公路自身安全的范畴。

九、我单位依照**省交通厅文件《印发< **省交通厅公路路政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交路政【20**】*号)第**条规定,“国道、省道每周至少巡查2-3次”的要求,已对事故路段进行了巡查,履行了路政管理职责。

我大队在该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于2012年**月**日,与盘丝洞公路管理段、**镇政府领导向盘丝洞县政府专题汇报了该路段倾倒渣土、占用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及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2012年**月**日,我大队已经书面通知盘丝洞公路管理段清理该路段的渣土。2012年**月**日,我大队与盘丝洞公路管理段对该路段的渣土进行

了清理。以及通过我大队的《路政巡查日志》等,充分证明我大队履职是到位的。

(不论采用定时巡查、错时巡查、交叉巡查、交接巡查等任何方式,都无法保证随时监控和不遗留空白时段、路段,并不能完全杜绝交通事故。)

十、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高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的司法解释》,原告没有任何理由将路政部门认定为赔偿义务人,即路政部门不应当作为本案的被告。

十一、我大队请求贵法院依法驳回起诉。

答辩人:盘丝洞公路路政管理大队

篇3:交通事故诉讼答辩状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中不同性质的保险合同关系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条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即“交强险”) 。该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 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不同于交强险的强制投保, 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作为商业责任保险的一种, 是由投保人自行决定是否投保的险种, 需要其与承保该险种的保险公司达成一致, 订立保险合同, 其保险责任通常是指在保险期间内, 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 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的直接损毁, 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保险人对于超过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各分项赔偿限额以上的部分按照保险合同规定负责赔偿。两种保险关系的最大区别在于:交强险的投保义务人必须依法投保, 且保险公司不得拒绝;而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作为商业保险, 不存在投保义务人之说, 该合同的成立系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 由于责任划分以及涉案机动车是否投保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原因, 可能存在不同的保险合同关系。在机动车方无责的情况下, 仅存在交强险无责限额内的赔偿问题, 若机动车投保有交强险, 此时只涉及交强险合同关系。在机动车方有责且投保了交强险的情况下, 又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仅投保交强险, 只涉及交强险合同关系;二是同时投保了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 此时涉及交强险合同关系和商业险合同关系。《解释》规定的同时审理交强险和商业险的程序, 前提是车辆同时投保了两种保险。

虽然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的目的都在于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赔偿的权利, 但交强险制度是依据《交通安全法》、《交强险条例》而特别设立的制度, 交强险虽仍属保险之一种, 但它作为强制保险, 体现了国家强制投保的要求, 投保人与被保险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法律规定, 它与依《保险法》和《合同法》而成立的、体现投保人与被保险人共同意思表示的商业三者险在成立基础、订立过程、赔偿程序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且二者在归责原则以及赔偿责任比例方面亦不相同, 正是由于二者的不同, 《交通安全法》根据其性质对交强险的赔偿程序加以了规定, 由于商业三者险的私法性质, 该法未对其处理程序加以规定, 在此, 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既体现了强制保险的性质, 也尊重了私法自治的理念。

对于机动车责任强制保险,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赋予了受害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 而对除机动车强制保险之外投保人自愿办理的商业性机动车保险部分, 各国的规定不同。关于我国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者对保险人是否有直接请求权, 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对商业性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第三人对保险人不享有直接请求权, 商业三者险合同的订立目的是一种风险的替代和转移, 是被保险人为了分散对第三者赔偿责任的风险而订立的合同, 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与商业三者险合同订立的目的并不相同, 它是为第三人目的而订立的合同, 其旨在保护处于弱势的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等弱势地位的第三人, 其目的是要实现矫正的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因此, 在这一立法理念的基础上, 法律直接赋予第三人对保险人的请求权。尽管有学者认为《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并未明确第三者直接请求权,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法条就是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规定。笔者赞同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该条虽然在字面上并未直接使用第三人直接请求权表述, 但其内容已经表达了直接请求权的本旨, 法律解释将其视为第三者直接请求权的法律依据是完全合理的。而对于商业三者险, 鉴于其设立的目的在于分散和转移被保险人的法律赔偿责任风险, 加之目前并没有法律依据赋与第三人直接请求权, 而迳行认为商业三者险法律关系中的第三人有直接请求权, 一方面不符合《保险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 另一方面, 也违背了商业三者险合同订立的目的。

二、《解释》出台前各地交通事故案件的责任承担与诉讼程序

《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八条是交通事故案件赔偿程序与责任承担的主要法律依据。2011年2月,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中, 在第二级案由“三十、侵权责任纠纷”项下增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由此将原于2008年2月公布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二个案由合一, 由此,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案由得以统一。

在《解释》出台前, 关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审理中所涉保险合同关系, 一般以省级高级人民法院的内部意见为依据, 各地做法不同, 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严格按照《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在案件审理中仅处理交强险, 判决不处理商业三者险, 除非其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同意一并处理, 并且达成调解协议, 由法院出具调解书, 这种类型以上海市为代表。第二种是无论商业三者险的保险人是否同意, 只要原告提出请求, 就将交强险和商业险一并处理, 这种类型以安徽省为代表。第三种原则上按照《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 仅处理交强险, 但如果原告请求将商业三者险一并处理, 并经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同意, 法院可将商业三者险一并处理, 这种类型以江苏省为代表。

在三种方式中, 第一种严格贯彻了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但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同意一并处理商业险的情况下, 法院却不予审理, 仅同意调解, 这不利于受害人权利的迅速实现, 将一个诉讼能够解决的受害人的损失填补问题分为两步, 显然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第二种方式完全从方便受害人获得赔偿的角度出发, 无视交强险与商业险的法律基础、赔偿程序不同, 违背了现行法律的规定, 实属矫枉过正。第三种方式既遵守了现行法律的规定, 又尊重了各方意见, 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充分保障了受害人的利益, 也保护了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诉讼权利。

长期以来, 各地法院在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程序上的不统一, 是一些地方法院以政策落实法律传统方式的延续。为解决地方人民法院不断出台法律适用相关规范性文件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1年专门下发通知, 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认真清理规范性文件, 严禁制定司法解释性文件, 并将有关规范性文件送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备案。地方人民法院自行制定涉及适用法律的规范性文件, 尽管对于统一当地司法标准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势必由于各地情况不一, 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不同, 会造成各地对同一法律条文做出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矛盾的解释。各地对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中保险合同关系的认识与处理程序的不同规定, 正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 不同处理方式的长期存在, 也正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解释》的原因之一。不同处理方式在对待相同的案件上, 可能造成不同的处理结果。如笔者在安徽某县法院办理的一起无证驾驶的交通事故案件, 一审判决某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险限额内赔偿原告损失。若是在上海或江苏, 法院只处理交强险, 则商业险部分如未获保险公司理赔, 需要被保险人另行提起保险合同纠纷诉讼。这种“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损害了法律规范的指引与预测作用, 这种现在的大量存在必将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与统一。

三、《解释》关于赔偿责任与诉讼程序的规定违反法律与商业保险合同精神

《解释》第十六条、第二十五条关于赔偿责任承担与诉讼程序的规定, 与《解释》出台前的上述第二种方式相似。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就《解释》答记者问中, 就商业三者险的处理程序解答称:对于这个问题, 《解释》起草过程中给予了重点关注, 并反复研究讨论后, 最终规定, 同时投保商业三者险的, 如当事人请求, 人民法院应当将商业三者险的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该规定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一次性解决纠纷、减少当事人诉累的需要。二是商业险保险合同是以交强险赔偿范围之外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三是根据保险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 商业三者险中的第三者在被保险人怠于请求保险金时有直接请求权。这里的“怠于”, 在受害人已经起诉请求赔偿而被保险人尚未请求商业三者险保险公司赔偿的情况下, 被保险人即处于懈怠状态。因此, 将商业三者险合并审理符合保险法的规定。四是合并审理有利于避免就相同争点重复审理, 提高诉讼效率。

对于上述第一、二点理由, 笔者并无异议, 但对第三、四点理由, 笔者持不同意见。针对第三点理由, 关于“怠于”的问题, 《保险法》第六十五条有明确规定, 而第四点所谓的“相同争点”则应当区分案件的案由与争议内容。

一方面, 根据《保险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 “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是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的依据。此处的“法律”显然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合同约定需要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达成一致。如果依司法解释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 则突破或扩大了此处“法律”的界限。

另一方面, 根据该条第二款, 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前提, 应当是在“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情况下, 上述答记者问中所称的“怠于”, 系对第二款断章取义的曲解:根据该款第一句, 在赔偿责任确定的情况下才存在“怠于”的问题, 受害人起诉, 正是由于赔偿责任未经确定, 既然未经确定, 又何来“怠于”?如此颠倒的逻辑关系, 使《解释》的这一规定与保险法的原意不符。

事实上, 《保险法》第六十五条充分保障了第三者获得赔偿的权利:该条第一款为交强险直接向第三者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将商业三者险直接向第三者赔偿提供了依据。根据第二款, 如果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已经确定, 且被保险人怠于请求保险金, 此时第三者就享有了直接请求权, 这个顺序与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的赔偿程序是相互呼应的, 体现了立法机关对交强险与商业三者险区别对待的态度, 而二者分别作为强制保险与任意保险的特征, 也得到了立法机关的尊重, 这应该正是《交通安全法》在法律层面上未规定商业三者险处理程序的内在原因。该条第三款的规定, 更是为了确保第三者获得赔偿的权利, 实践中, 被保险人应在向第三者赔偿后凭据向保险人理赔, 或申请直接将理赔款支付第三者。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中, 将商业三者险一并处理的情况下, 除了审查侵权责任的法律关系之外, 还需要审查保险合同关系, 而这两种法律关系涉及两种不同的案由。在解释出台之前, 针对保险合同纠纷案件, 一般是由人民法院的经济或商事审判庭审理, 而在一并处理的情况下, 既要审理侵权关系, 又要审理合同关系, 对审判人员的要求更高。实践中, 在此前仅处理交强险的一些地区法院, 由于审判人员并不希望加重自己的工作量, 通常会口头告知原告:如果按原程序仅处理交强险, 法院可以尽快判决, 如果原告坚持要求交强险和商业险一并处理, 则需要的时间更长。部分原告考虑到诉讼效率而要求只处理交强险, 由此, 基层法院的具体办案人员变通了《解释》的规定, 也从实践层面印证了《解释》第十六条、第二十五条的不足。

四、规范机动车交通案件诉讼程序的路径

制定司法解释, 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能。2007年3月2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 于4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第三条规定:“司法解释应当根据法律和有关立法精神, 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需要制定。”这要求司法解释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本意, 符合立法的目的和精神, 不得与法律条文规定相冲突, 并应当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 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

交通事故案件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基本人身财产权益, 如何迅速妥当审理此类案件、及时化解矛盾、保护道路交通事故的各方参与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是人民法院践行为民司法的必然要求, 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解释》的价值基础和现实依据, 对此应予肯定。但是, 在依法保障各方当事人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目标下, 如何为当事人提供具有实效性的一次性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需要创新诉讼机制。而诉讼机制的创新, 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尊重诉讼参与各方的实体与程序权利, 而不应在创新的名义之下突破法律的规定和理念。

《解释》第十六条、第二十五条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瑕不掩瑜, 如果通过适当的案例指导或进一步的解释, 是可以将此问题妥善解决的: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应当是商业三者险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对商业险合同的效力和赔偿责任、赔偿范围无异议, 若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不能就此达成一致, 案件中存在保险合同纠纷, 就应将合同纠纷从侵权案件中剥离, 只审理侵权纠纷, 如此, 亦可同时实现对第十六条的修正。毕竟,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解决的是对被害人的赔偿问题, 其程序应当按照《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进行, 《解释》可以适当创新诉讼机制, 但不应违背现行法律规定和私法自治的精神。

摘要: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制机制, 但长期以来各地诉讼程序不一, 有损于法律的统一和尊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统一了相关规定, 但该解释中关于责任承担与诉讼程序的规定违反法律并违背私法自治精神, 对此应予注意, 应通过案例指导或进一步解释区分不同情况, 区别对待案件中不同性质的保险合同关系。

关键词:交通事故,保险合同,诉讼程序

参考文献

[1]李玉泉, 邹志洪.保险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杨立新.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杨曙光.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万晓运.“交强险”中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探析[J].法学2011 (4)

[5]高宇, 孙洁, 刘薇.保险法的精神关照与保险合同的权利构造[J].当代法学2007 (6)

[6]唐松青.机动车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 (3)

篇4:交通事故诉讼答辩状

关键词:责任主体;责任归属;承担方式

一般而言,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存在两类诉讼主体,即作为损害赔偿索赔主体的原告和作为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以下简称“责任主体”)的被告。对于索赔主体,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的认识比较一致,即在道路交通事故赔偿中,受到人身伤害致伤或死亡及财产损害的人是索赔主体。对于责任主体,则在主体的确定、责任的归属、承担责任的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论上认识不统一,司法实务上比较混乱。本文特对此略呈管见。

一、确定责任主体的理论依据

从国外的学说来看,通常是通过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享有两个方面(俗称“二元论”)来确定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所谓运行支配权,指通常可以在事实上支配管理机动车运行的权利;所谓运行利益,一般认为仅限于因运行本身而生的利益。换言之,某人是否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要从其是否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有支配管理的地位以及是否从该机动车的运行中获了利益两方面加以判断。进一步说,某人是否属于赔偿主体,是依该人与机动车之间是否有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关联性予以确定。其理由主要有:(1)机动车是一种高速运输工具,其运行属于高度危险作业,不可避免会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理应要求对危险源有支配权的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2)确定危险物的支配者和危险活动的经营者承担责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危险的发生。(3)根据“获得利益的人负担危险”的原则,让高度危险作业中受益的人承担赔偿责任,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4)危险源的支配者往往能够通过将赔偿损失摊入成本、参加保险等形式,将危险损失分散给社会,由其担责不会增加其负担。

我国虽然颁行了《交通安全法》,但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还是主要以国务院于1991年制定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为依据。但是该《办法》也没有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作出规定。从最高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来看,实质上是采用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理论来确定赔偿责任主体。如最高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中批复:“连续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但是,连续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的行为,违反有关行政管理法规的,应受其规定的调整。”该解释明确地规定了从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的角度来确定未办理过户手续时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主体。此外,最高法院在《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批复中“被盗机动车的所有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以及最高法院《关于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的车辆从事运输,因交通事故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保留车辆所有权的出卖方不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等,均遵循了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享有的处理思路。

二、各类责任主体的诉讼地位

(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诉讼地位

根据现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只要确认了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责任,则机动车所有人的民事责任是很难被免除的。尽管《办法》第31条将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定位于“交通事故责任者”。但也正是由于该条“负责垫付”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便出现了许多机动车所有人实际承担了本应由“交通事故责任者”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虽然这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利,但同时也使得许多机动车所有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进而也实际被推向受害人的地位。另外,《办法》中的“交通事故责任”概念,依国务院法制局政法司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所作的解释,是指交通事故责任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责任。《办法》中的“交通事故责任”,实际上是指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所参考的因素。综上,我国现有关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办法》中“责任”一词与法律责任又相混淆,其结果必然在司法实践中造成混乱。因此,需要对与处理交通事故相关的法律予以修改,以便正确确定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笔者认为,确定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为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不应主要取决于其是否为机动车的所有人,而应主要取决于机动车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的归属,这是确定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基本原则。

严格而言,认定责任主体的依据只能是运行支配权的归属,因支配足以决定一切,况且特殊情况下利益归属与支配权人是分离的。笔者认为,由于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复杂性,决定了确定机动车所有人是否为责任主体,不能简单地适用“运行支配”或“运行利益”标准。首先,在民事诉讼中只要受害人提出被告为机动车所有人即可,然后由被告反证,如不能反证或反证不成立,就可认定其为赔偿责任人。其次,对机动车所有人反证的审查,既要考虑运行支配因素,也要考虑运行利益因素;既要考虑一般情况,也要考虑特定情况,只有这样才可能正确确定责任主体。

(二)车辆所有人承担责任的前提下肇事驾驶员的诉讼地位

与一般侵权纠纷不同的是,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往往和法人责任、雇主责任等特殊责任承担形式相关联。因此,肇事驾驶员是否应作为被告合并审理,在审判实践中一直争论较大。有人提出,作为被公安机关认定负有事故责任的驾驶员,一般都有疏忽或过于自信的过错,从有利于民事责任的分担及纠纷的解决出发,应将驾驶员作为直接过错者列为被告合并审理。笔者认为,不应笼统地认为只要驾驶员被公安机关认定有事故责任,就将驾驶员作为共同诉讼中的被告或第三人合并审理,而应当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1、如果驾驶员与所有人存在合伙、联营、承包、租赁、挂靠等法律关系,且双方均是机动车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归属人,应把驾驶员与所有人一起列为共同被告合并审理,判决由他们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如果驾驶员为所有人履行职务,驾驶员与所有人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加之机动车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均归属于所有人,因此,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对外产生的民事责任,理应由作为被代理人一方的所有人承担,而不应将作为代理人一方的驾驶员列为被告或第三人合并审理。至于驾驶员有重大过失,所有人依法有权向驾驶员追偿的,则属于另一法律关系,应另案处理。

3、如果驾驶员对道路交通事故负有赔偿责任,

在机动车所有人承担垫付责任的情况下,必须将驾驶员列为共同被告合并审理。审理此类案件的目的,主要是审查确定驾驶员的民事赔偿责任,同时,应审查确定机动车所有人与驾驶员的关系及机动车所有人的垫付责任。

三、几种特殊情况下责任主体的确定

如上所述,最高法院实质上已经采取了关于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享有理论来确定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主体。笔者认为,对于几种特殊情况下损害赔偿主体的确定,也适用该原则来处理,具体如下:

(一)车辆未过户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由于立法不明确,这是审判实践中常见而长期分歧意见又大的复杂问题。以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车辆买卖是要式法律行为,未登记过户的车辆买卖行为,合同未生效,车辆所有权没有转移,因而车辆买卖未能过户而发生交通事故的,登记车主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公安部交管局《关于车辆转卖未办理过户发生事故经济赔偿问题的批复》也认为,车辆所有权的转移应经过车辆管理市场并由所有人或车辆所属单位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否则交易视为无效,发生事故后事故责任者或者车辆所有人或者所属单位负责损害赔偿。实践中通行的做法是判决登记车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现在多数人逐步改变了过去的看法,较一致认为,车辆买卖为动产买卖,根据民法通则第72条和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动产买卖,如无法律的特别规定和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其财产所有权从交付即车辆转移占有时发生转移。而法律法规对车辆买卖并无明文规定必需以登记过户作为交付。车辆买卖未过户,违反的是行政管理规章,与驾车致人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此,车辆买卖虽未办理过户手续,但只要买卖车辆已经实际交付,且双方无特别约定的,登记车主便不再承担赔偿责任。2002年最高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请示》中的批复,明确地规定了未办理过户手续时原登记车主不应承担责任,从而解决了实践中此问题引发的长期争议。

(二)车辆承包、发包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车辆所有人将车辆发包给个人或企业运输经营,由承包者向发包者依承包合同交纳承包费。这意味着承包人取得了对车辆的控制、使用权,从而具有了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因此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发包方因收取承包费用即运行利益,对车辆运行具有监督、管理职责,仍享有了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故应由承包人承担赔偿责任,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在转承包情形下,车辆所有人在承包的整个期间内一直享有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所以应承担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中间承包人在其承包期间虽也具有一定的运行支配权和利益,但其将车辆转包给下一手后,便失去了对车辆占有、支配、收益的权利。所以应由车辆所有人和事故发生时的实际承包人共同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其余的中间承包人不承担责任。

(三)出租、出借情况下的责任主体

车辆所有人将其所有的车辆出租或出借给他人使用,一般都是基于某种利益或信任关系。由于车辆所有人对承租人、借用人有选择、监督的义务,是运行支配者,享有运行利益(即使出借是无偿的,但因出借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和谐等也为运行利益),发生事故时,应由承租人、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车辆所有人承担连带责任。

(四)擅自驾驶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一般按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存在雇佣关系的擅自驾驶,另一种是不存在雇佣关系的其他人擅自驾驶他人车辆。对于前者,车辆所有人对司机有选任、监督的义务,驾驶人员未经所有人同意而为私利即享有运行利益,车辆控制权与运行利益二者不一致,因此应由司机负赔偿责任,车主承担垫付责任;对于后者,因车主的支配权因非正常因素而中断,车主并不享有支配权与运行利益,故不应承担责任。

(五)挂靠情况下的责任主体

当前机动车辆挂靠的情形较为普遍。所谓挂靠,就是指两个分别独立的民事主体,为了服从当地交通运输管理的要求或争取营运中的优惠条件,一方将自己出资购买的机动车辆记名于另一个具有运输经营权的企业名下,以该企业名义进行运输经营的行为。无论采用强制或自愿哪一种挂靠方式,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仍应以车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归属作为确认的依据。若被挂靠单位对挂靠者进行了管理并收取了一定的管理费用,便可认为挂靠者与被挂靠单位都具有一定的车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连带损害赔偿责任;若被挂靠单位并未收取管理费,或虽收取了一些费用,但这些费用从性质上说只是对挂靠者提供便利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用(如车辆检验手续费、停车场地租用费等),被挂靠单位不具有车辆运行支配权和运行利益,故不应成为赔偿责任主体。

(六)车辆送交修理或保管期间的责任主体

此时,车辆所有人将车辆的占有控制权转移到修理人或保管人手里,从而丧失了对车辆的实际控制,并且其交出的并不是运行权,并没有允许修理人或保管人使用。修理厂或保管人实际上已取得运行支配权,若修理厂在试车或使用车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应由修理厂承担责任,车辆所有人不承担责任。车辆送交他人保管亦应如此。

(七)客运合同违约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竞合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在客运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搭乘者是依合同违约提出民事赔偿请求,还是依侵权提出请求?目前,在我国有关道路交通事故的立法与实践中,也没有区分侵权责任与合同违约责任,而统一作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处理,适用特别侵权行为法而无合同法适用余地。我国民法学界多数人也持交通侵权损害责任吸收客运违约责任这种观点。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法院在援引法律、确立责任等方面的麻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利于保护受害者的利益。根据《合同法》第123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1条规定,笔者认为,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损害赔偿的案件,既包括侵权行为之债,也包括合同之债。如果机动车一方因违约致使接受有偿服务的乘客受到损害,受害人应享有充分的请求选择权,以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目前司法实践中,许多只适用侵权行为法而排除其他法律适用的做法是不妥的。受害人既可以承运人没有安全及时将自己送至目的地为由,提出违约之诉;又可以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为由,提出侵权之诉。由于两类竞合的举证责任、义务内容、责任构成、责任形式等不同,因此受害人选择不同之诉,责任主体也会有所不同。若受害人提起侵权之诉,赔偿责任主体便应按上面提到车辆支配权和利益归属“二元说”确定;若受害人选择违约之诉,根据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则只应以承运人作为赔偿的责任主体。

需注意的是,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搭乘

者损害时,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责任大小因搭乘者是有偿或无偿搭乘而有所不同。如果是有偿搭乘,机动车一方无疑应当依合同约定对搭乘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是无偿搭乘,也让其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明显有违公平理念,但也不应认为搭乘者甘愿承担生命与财产上的风险,并作为机动车一方免责的依据。关于对无偿搭乘者的赔偿,笔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一般情况下,搭乘者应作为一般受害人得到赔偿,由法院斟酌具体情形,减少责任人的赔偿,但最少不得少于一般受害人的二分之一。但是,无论是有偿搭乘还是无偿搭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02条的规定,只要机动车一方能够证明事故是搭乘者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便可以免除机动车一方的民事责任。

四、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

在机动车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根据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的归属来确定肇事机动车所有人是否应承担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与机动车有关的主体(机动车驾驶员、机动车驾驶员所在单位、机动车所有人等)之间存在极为复杂的关系,机动车所有人作为责任主体,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形式也是不同的。

(一)独立责任

如果机动车所有人与机动车驾驶员是同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所有人既是机动车运行的直接支配者、运行利益的直接享有者,同时,也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行为人,因交通事故侵权给他人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害,由机动车所有人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此是没有争议的。

(二)连带责任

这是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更多比较难处理的情况。目前有的应当确定为连带责任的没有确定,有的不应确定为连带责任的,比如应确定为垫付责任的,却确定为连带责任。这不但损害了司法裁判的权威,也必然损害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可见,“共同侵权”是责任主体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在确定了机动车一方已为责任主体的情况下,是否确定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首先应当审查肇事机动车的运行支配与运行利益是否归属于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所有人无论处于何种法律关系中,比如合伙、联营、挂靠、借用、租赁,只要机动车所有人是机动车运行的控制者和获益者,则机动车所有人就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使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机动车所有人对交通事故损害不承担赔偿责任,也不能因此限制受害人向机动车所有人追偿的权利。

(三)替代责任

当机动车所有人与机动车驾驶员相分离,并且机动车驾驶员是在为机动车所有人履行职务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机动车所有人应承担替代司机的责任。这是因为机动车所有人不仅对驾驶员具有选任和监督的义务,而且对机动车的运行还享有控制权,运行利益也归属于机动车所有人这一特点,《办法》第31条才作出了“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另外,根据民法通则第43条及第121条规定的精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机动车驾驶员在执行职务时造成交通事故,应当由机动车所有人承担替代责任。

(四)垫付责任

垫付责任的承担,发生于驾驶员在非执行职务过程中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损害,而驾驶员又暂时无力赔偿的情况。《办法》第31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赔偿责任的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由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负责垫付。”虽然设立垫付责任制度的立法初衷,是为了保障受害人权利的实现,但是,垫付责任制度也明显存在着如下缺陷:

首先,对垫付的性质规定的不明确。从对上述31条条款的分析,可以认为负责垫付的驾驶员所在单位或者机动车的所有人并不应该是损害赔偿责任主体。那么垫付的法律性质是什么,是否属一种新的民事责任?其归责原则是什么,是否具有强制执行力?从条文上看,办法的制定者采用的是“负责垫付”,而回避了“承担垫付责任”的表述方式,似乎其不认为是一种民事责任。假若垫付是一种法律责任,承担该责任的理由是什么?是违约、侵权还是其它什么?其与连带责任有无区别?其免责条件有哪些?这些均没有相应的规定,也难以从法理上去进行理解。

其次,违背民法的公平原则。在机动车所有人既非机动车运行的支配者,也非机动车运行利益享有者,甚至在机动车被偷开时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也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却还要对驾驶员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其享有的民事权利与其承担的民事责任显然不相一致,确实有悖于民法的公平原则。

第三,缺少完备的追偿制度。在许多情况下,由于机动车所有人与驾驶员并不存在行政管理或劳动合同关系,致使机动车所有人承担垫付责任后,并不能在经济上控制驾驶员,况且,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对追偿的具体程序,对机动车驾驶员“暂时无力赔偿”的认定,以及对驾驶员永久丧失赔偿能力的处理,均缺乏相应的规定。

第四,立法上的缺陷,必然造成司法上出现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办法》有关垫付责任制度的规定,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方面,存在裁判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案情大体相同,确定所有人责任却不尽一致。有的判决承担垫付责任,有的判决承担连带责任,有的判决承担按份责任,从而削弱了人民法院裁判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对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暂时无力赔偿”,缺少必要的司法审查与认定。许多机动车所有人,是在对机动车驾驶员是否“暂时无力赔偿”不明的情况下履行垫付义务的,并且,在履行垫付义务后,对驾驶员难以追偿,这不但严重损害了机动车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利于对驾驶员致害行为的惩戒。

篇5:重复诉讼答辩状

1、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2、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3、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一、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一)“当事人”的范围 [1]

1、通常的当事人,即原告、被告;

2、诉讼参加人,包括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独立进行诉讼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3、诉讼担当人,即代他人进行诉讼的人,如合同法中的代位权人、民诉法中的诉讼代表人等。

(二)“相同”的含义

1、当事人是否相同与当事人在两诉中的地位无关,只要是在上述当事人的范围内,即可以抛开诉讼地位直接进行比对。

2、“相同”不仅仅指当事人完全一致,也可以是后诉的当事人均包含在前诉的当事人之中,但不可以是前诉的当事人均包含在后诉的当事人之中。

【例如】前诉为实际股东提起的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原告为实际股东,被告为公司,第三人为名义股东;后诉为名义股东提起的确认委托持股协议无效纠纷,原告为名义股东,被告为实际股东。

应当认为,后诉与前诉的当事人相同。

二、后诉与前诉的诉讼标的相同

(一)“诉讼标的”的含义

1、实体法说,包括旧实体法说(法律关系说)和新实体法说(法律事实说);

2、诉讼法说(新诉讼标的理论),包括一分肢说和二分肢说;

3、诉讼标的相对说。

我国当前的通说与实践做法:旧实体法说,即当事人在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或法律关系。

(二)“相同”的含义

1、后诉与前诉在实体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全一致;

2、后诉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前诉的先决问题。

三、后诉与前诉的诉讼请求相同,或者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一)“相同”的含义

1、后诉的诉讼请求与前诉的诉讼请求完全一致,或包含于前诉诉讼请求的诸项之中;

2、后诉的诉讼请求蕴含在前诉的诉讼请求之中;

3、后诉的.诉讼请求包含在前诉的先决问题之中。

(二)“否定”的含义

1、后诉的诉讼请求与前诉的诉讼请求或前诉所包含的某项诉讼请求完全相反;

2、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否定前诉所蕴含的诉讼请求;

【例如】给付支付可以吸收确认之诉,前诉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承担合同解除后的违约责任,后诉被告起诉要求确认合同未解除。

应当认为,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3、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否定前诉所认定的先决问题;

【例如】前诉在继承纠纷中需确认了婚姻关系成立,后诉要求确认婚姻关系不成立。

应当认为,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

4、后诉的诉讼请求实质否定前诉所认定的基本事实。

【例如】前诉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承担合同解除后的违约责任,法院生效判决认定被告不构成违约。

后诉原告又起诉要求确认合同解除。

最高人民法院经审委会讨论后认为:前诉已认定被告不构成违约,原告又以该事实理由起诉要求确认合同解除,构成重复起诉,应予驳回。

(最高人民法院[]民抗字第61号民事裁定书)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前诉裁判结果”的理解,可以包括“前诉可能作出的裁判结果”、“前诉未生效判决作出的裁判结果”和“前诉已生效判决作出的裁判结果”。

篇6:诉讼答辩状格式

诉讼答辩状格式是怎么样的?诉讼答辩状怎么写?请看下面为大家带来的诉讼答辩状范文!

诉讼答辩状格式:行政诉讼答辩状

答辩人: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住 所:成都市致民东路6号

法定代表人:XXX 局长

委托代理人:XXX 职务 XX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

就王德明公司(以下简称原告)诉我局行政登记一案,答辩如下:

一、原告所诉公司股东变更登记的基本情况

20XX年5月11日,成都人民百货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百公司)变更资料齐备后,向我局提出了变更公司股东变更登记申请,并提交了以下材料:

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代理人的证明、人百公司20XX年临时股东会会议决议、授权王文华主持20XX年3月31日股东会的授权委托书、授权王文华代表本公司行使股东的表决权的授权委托书、授权顾勇及周喆人代表原告参加人百公司股东会的授权委托书、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股权转让合同、股东出资情况表、章程修正案、通知原告关于召开人百公司临时股东会的通知2份及临时股东会的议案、关于将所持有的人百公司75%股权及相应债权与持有的重庆迪康百货有限公司5%股权及相应债权整体转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情况说明2份、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复印件1份、公证书、公司执照复印件等相关资料。

我局工作人员依据《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登记程序规定》及国家工商总局《内资企业登记表格和内资企业登记申请提交材料规范》(工商企字[]第199号,以下简称《国家工商总局199号文件》)的规定,对该公司变更登记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了审查。

经审查,我局认为:该公司提交的变更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五十四条的规定,于当日做出了准予变更登记的决定。

二、人百公司的股东变更登记申请并未超过法定期限

依据《公司法》第七十二条“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

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和《国家工商总局199号文件》中(二)公司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10]股东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之4款“有限责任公司提交股东会决议(由全体股东签署,股东为自然人的由本人签字;

自然人以外的股东加盖公章);

有限责任公司未就股东转让股权召开股东会的或者股东会决议未能由全体股东签署的,应当提交转让股权的股东就股权转让事项发给其他股东的书面通知、其他股东的答复意见,其他股东未答复的,须提交拟转让股东的说明。”

的规定,人百公司的股东变更登记的申请材料是符合《公司法》及《国家工商总局199号文件》的相关要求的。

人百公司提交的申请材料中表明,原告在人百公司召开的股东会上并没有表明意见,签于此,人百公司的股东成都人民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民商场)依照《公司法》第七十二条及《国家工商总局199号文件》中(二)公司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10]股东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之4的要求履行了通知义务,充分维护了原告的股东权益。

人民商场在给原告的《通知》中叙明,原告应在20XX年5月10日前就有关转让事宜做出答复,否则视为同意。

我们认为人百公司的上述股权转让协议的生效时间为20XX年5月11日,所以其申请变更登记的时间并没有违反《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的规定。

因此,原告认为我局“违反了《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关于公司申请变更登记法定期限”的主张是不成立的。

三、我局对人百公司的股东变更登记尽到了审查义务,登记程序合法。

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公司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一)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依照《公司法》作出的变更决议或者决定;

(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公司变更登记事项涉及修改公司章程的,应当提交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修正案。

变更登记事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还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与《国家工商总局199号文件》中(二)公司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10]股东变更登记提交材料规范第之7:“公司章程修正案(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规定及该公司章程第十一章第六十七条的约定,人百公司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我局尽到了审查义务。

我局根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按程序进行受理、核准人百公司的股东变更登记,程序合法。

综上所述,人百公司的股东变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我局受理、核准其股东变更登记的行政许可行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内容适当、程序合法,请求法院维持我局作出的人百公司股东变更登记具体行政行为。

此致

成都市XX区人民法院

诉讼答辩状格式:离婚诉讼答辩状

答辩人:XXX,女,汉族,1974年05月08日生,云南省大理市人,住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下关镇人民南路XX号7栋3单元1楼4室。

身份证号5329XXXXXXXXXX,联系电话139872XXXXX。

被答辩人:XXX,男,汉族,1971年06月1日生,云南省大理市人,大理市XX医院医生,联系电话139873XXXXX。

答辩人因XX起诉离婚一案,根据相关事实及法律答辩如下:

一、答辩人同意解除与XXX的婚姻关系

我与XXX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

正如原告所述,由于双方婚前相处时间较短,缺乏深入了解,感情基础薄弱,婚后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争吵,且原告在争吵之后多次打电话到被告单位无理取闹,严重影响了被告的生活及工作。

基于双方均同意离婚,原、被告双方已经多次尝试协议离婚,在协商过程中,双方自6月起一直分居至今,因此,被告同意解除与XXX的婚姻关系。

二、请求人民法院对双方共同财产依法进行分割,共同财产情况:

1、共同财产:位于大理市XX大道2号7幢2单元2层201号房产一套,产权证号大理市房权证下关字第XXXX号,建筑面积108.26平方米,当时购买价为358737.00元,现市值大约为500000.00元左右;

2、共同债务:因购买上述房产向银行按揭贷款25万,目前尚欠银行款项211766.03元。

三、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上的第二条进行的答辩:

1、原告在婚前买给被告的首饰不能算夫妻共同财产,因为这是原告婚前以缔结婚姻为条件进行的赠与行为,后来双方已经缔结结婚,该赠与物也已经实际交付,赠与合法有效,应该视为被告方的个人财产。

而且,退一步讲,该首饰系被告方的时候用品,根据婚姻法规定,在离婚时也应该归被告所有;

2、原告声称其母亲给双方买房钱30000.00元,与事实不符。

该30000.00元实际是原告母亲在结婚前10天左右拿给女方(被告)的彩礼,根据婚姻法及婚姻法司法解释,应该属于被告方所有,并非原告所述的共同债务。

综上所述,答辩人认为:原告的起诉状杜撰事实,混淆视听,其诉讼主张与事实不符,与法律无据,特提出上述答辩意见,请法院核实并予以采纳。

此致

大理市人民法院

答辩人: XXX

上一篇:中班美术:外白渡桥的昨天、今天、明天下一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