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2024-04-26

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电气分场

2008.4.30

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2008年4月电气分场高压班对全厂防雷接地装置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试验。

现总结如下:

1、完成了66千伏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接地导通测量工作,所以试验数据均符合规程要求。

2、由于220千伏变电所接地网进行改造,没有进行220千伏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接地导通工作。

3、完成了1~4号烟囱的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完成了油库区独立避雷针的接地电阻测量工作,完成了运输铁路灯塔避雷针的接地电阻测量工作,完成了电视台、微机房、DCS、通讯微波装置的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完成了油库区、加油站、化学油库、乙炔站、汽机厂房、生产办公楼、水泵站厂房等独立避雷针的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测试结果均合格。

篇2: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一、防雷装置

(一)接闪器

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第4.1.1条避雷针宜采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针长1~2m.: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烟囱顶上的针:圆钢为20mm;钢管为40mm。第4.1.2条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第4.1.5条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旗杆、栏杆、装饰物等,钢管、钢罐的璧厚不小于2.5mm,但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壁厚不得小于4mm。第4.1.6条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作接闪器外,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第4.1.7条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的共用天线的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2、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5.2.2条接闪杆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应符合下列归定:杆长1m以下:圆钢不应小于12mm;钢管不应小于20mm。杆长1~2m.:圆钢不应小于16mm;钢管不应小于25mm。独立烟囱顶上的杆:圆钢不应小于20mm;钢管不应小于40mm。第5.2.8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宜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旗杆、栏杆、装饰物、女儿墙上的盖板等,输送和储存物体钢管和钢罐的壁厚不应小于2.5mm;当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内的介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危险时,壁厚不应小于4mm。第5.2.9条除利用混凝土构件内钢筋或在混凝土内专设钢材作接闪器外,钢质接闪器应热镀锌。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它防腐措施。第5.2.10条不得利用安装在接收无线电视广播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保护建筑物。

3、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第6.1.1条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必须与建筑物旗杆、栏杆、吊车梁、管道、设备、太阳能热水器、门窗、幕墙支架等外露的金属物进行电气连接。接闪杆应能承受0.74KN/ m2的风压,接闪器上应无附着其它电气线路或通信线、信号线。6.1.2条专用接闪杆位置应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防腐应完整。接闪导线应位置正确、平正顺直、无急弯。焊接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有防松零件。接闪导线焊接时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的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4、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2.2条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天面设施等电位连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1/3以上。避雷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二)引下线

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第3.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第3.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3.3.3条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3.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第4.2.1条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当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第4.2.2条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 mm2。第4.2.3条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电气通路。第4.2.4条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第4.2.5条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和作等电位连接用。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

2、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4.3.1条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带)或接闪杆,也可采用接闪网(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接闪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的网格。接闪器之间相互连接。第4.3.2条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2)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第4.3.3条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周长间距不应大于18m。当建筑物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第4.3.4条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外部防雷装置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内部防雷装置、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并应与引入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外部防雷装置专设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第5.3.3条引下线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单根扁钢其厚度为2.5mm;其最小截面为50mm2。单根圆钢其直径为8mm;其最小截面为50mm2。当独立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2mm;采用扁钢时,其截面不应小100mm2,厚度不应小于4mm。第5.3.4条专设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建筑外观要求较高者可暗敷,但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80 mm2;第5.3.5条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及幕墙的金属立柱宜作为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电气贯通,可采用焊接、缝接、螺栓连接。第5.3.6条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利用钢筋作引下线时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当仅利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宜有明显标志。第5.3.7条在易受机械损伤之处,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

3、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第5.1.1条(1)引下线的安装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有关规定,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周围均匀部设,其平均间距分别不大于12m、18m和25m。(2)明敷的专用引下线应分段固定,并应已最短路径敷设到接地体。敷设应平正顺直、无急弯。焊接固定的焊缝应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有防松零件(垫圈),焊接部分防腐应完整。(3)引下线两端应分别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做可靠的电气连接。(4)引下线上应无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5.1.2条(1)引下线应固定可靠,每个支架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架的高度不应小于150mm,固定支架应均匀。(2)引下线可利用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作为自然引下线,金属构件之间应电气贯通。(3)引下线采用焊接时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的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4)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的一段接地线应采取暗敷或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并应在每根引下线距地面0.3m处装设断接卡。(5)引下线不应敷设在下水管道内,并不宜敷设在排水槽内。

4、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3.2条(1)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且能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2)检查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3)检查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按顺序编号。(4)检查明敷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测量明敷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m。(5)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三)接地装置

1、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1994)第4.3.1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 mm。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第4.3.2条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第4.3.3条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第4.3.4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3)采用降阻剂。(4)换土。第4.3.5条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1)水平接地体局部深埋不应小于1m;(2)水平接地体局部应包绝缘物,可采用50~80mm厚的沥青层;(3)采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50~80mm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2m。第4.3.6条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

2、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第5.4.2条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人工垂直接地热镀锌角钢不应小于50 mm x50mmx3mm;钢管直径不应小于20 mm,壁厚度不应小于2mm;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4mm;人工水平接地体热镀锌扁钢截面不应小于90 mm2,厚度不应小于3 mm;圆钢截面不应小于78 mm2。第5.4.3条人工钢质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2.5m。其间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第5.4.4条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其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1 m。第5.4.5条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降低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宜采用下列方法:(1)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应大于有效长度。(2)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3)采用降阻剂。第5.4.6条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第5.4.7条接地装置埋在土壤中的部分,其连接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

3、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01-2010)第4.1.1条(1)当利用建筑物桩基、梁、柱内钢筋做接地装置的自然接地体和为接地需要而专门埋设的人工接地体,应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的位置设置可供测量、接人工接地体和做等电位连接用的连接板。(2)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3)在建筑物外人员可经过或停留的引下线和接地体连接处3 m范围内,应做好防止跨步电压对人员造成的伤害的措施。第4.1.2条(1)当设计无要求时,接地装置顶面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角钢、钢管等接地体应垂直布置。人工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5m。人工接地体与建筑物外墙或基础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m.(2)接地体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当采用通常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采用焊接时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两个大面不应少于3个棱边的焊接。圆钢与圆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4、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第5.4.2条(1)检查时应查看隐蔽工程纪录;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检查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腐处理。(2)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3)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4)用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如测得阻值大于1Ω,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判定为各自独立接地。(5)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

二、防静电装置

按照《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SH3097-2000)第3.2.1条需要进行静电接地的物体,应根据物体的类型采取下列静电接地方式:(1)静电导体应采用金属导体进行直接静电接地。(2)人体与移动式设备应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防静电材料以及防静电制品进行间接静电接地。(3)静电非导体除应间接静电接地外,尚应配合其它的防静电措施。第3.3.1 条静电接地系统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6Ω。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对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0Ω,在山区等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其对地电阻值也不应大于1000Ω。第3.4.2 条接地连接端子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易受到外力损伤;(2)便于检查维修;(3)便于与接地干线相连;(4)不妨碍操作;(5)尽量避开容易积聚可燃混合物以及容易锈蚀的地点。.第3.4.4 条专用金属接地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金属接地板可焊(或紧固)于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或支座上。(2)金属接地板的材质,应与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材质相同。(3)金属接地板的截面不宜小于50×10(mm),最小有效长度对小型设备宜为60mm,大型设备宜为110mm。如设备有保温层,该板应伸出保温层外。接地用螺栓规格不应小于M10。第3.5.1 条静电接地支线和连接线,应采用具有足够机械强度、耐腐蚀和不易断线的多股金属线或金属体。固定设备接地支线镀锌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镀锌扁钢不应小于12x4(mm);多股铜芯电线截面不应小于16mm2。连接线铜芯软绞线或软铜编绞线截面不应小于6mm2。大型移动设备接地支线铜芯软绞线或橡套铜芯软电缆截面不应小于16mm2。一般移动设备接地支线铜芯软绞线或橡套铜芯软电缆截面不应小于10mm2。振动和频繁移动的器件接地支线铜芯软绞线截面不应小于6mm2。第3.6.2 条静电接地干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有利于设备、管道及需要在现场作静电接地的移动物体的接地;(2)静电接地干线在装置内宜闭合环形布置,不同标高的接地干线之间至少应有两处连接。第3.6.3 条下列接地干线或线路不得用于静电接地:(1)照明回路的工作零线和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中性线;(2)整流所各级电压的交流、直流保护接地系统;(3)直流回路的专用接地干线;(4)防雷引下线(兼有引流作用的金属设备本体除外)。第3.6.4条 静电接地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静电接地干线与保护接地干线在建构筑物内有两点相连时,可不另设静电接地体;(2)应充分利用自燃接地体以及其它用途的接地体;(3)接地干线和接地体材质宜选用耐腐蚀材料,当选用镀锌钢材时,静电接地干线和接地体用钢材的最小规格:地上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地下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4mm;地上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地下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60 mm2,厚度不应小于5mm;地下角钢厚度不应小于50x5(mm);地下钢管直径不应小于50mm。第3.7.1 条接地端子与接地支线连接,应采用下列方式:(1)固定设备宜用螺栓连接;(2)有振动、位移的物体,应采用挠性线连接;(3)移动式设备及工具,应采用电瓶夹头、鳄式夹钳、专用连接夹头或磁力连接器等器具连接,不应采用接地线与被接地体相缠绕的方法。第3.7.2条静电接地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搭接焊连接时,其搭接长度必须是扁钢宽度的两倍或圆钢直径的六倍;(2)当采用螺栓连接时,其金属接触面应去锈、除油污,并加防松螺帽或防松垫片。(3)当采用电池夹头、鳄式夹钳等器具连接时,有关连接部位应去锈、除油污。

三、电气装置

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第2.2.1条交流电气设备的接地可以利用下列自然接地体:(1)埋设在地下的金属管道,但不包括有可燃或有爆炸物质的管道。(2)金属井管。(3)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的金属结构。(4)水工构筑物及其类似的构筑物的金属管、桩。第2.2.2条交流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可利用下列接地体接地:(1)建筑物的金属结构(梁、柱等)及设计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2)生产用的起重机的轨道、配电装置的外壳、走廊、平台、电梯竖井、起重机与升降机的构架、运输皮带的钢梁、电除尘器的构架等金属结构。(3)配线的钢管。第2.2.3条接地装置宜采用钢材。接地装置的导体截面应符合热稳定和机械强度的要求。地上室内圆钢直径不应小于6mm;室外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室内扁钢截面不应小于60 mm2,厚度不应小于3mm;室外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室内角钢厚度不应小于2mm;室外角钢厚度不应小于2.5mm;室内钢管壁厚不应小于2.5 mm;室外钢管壁厚不应小于2.5 mm。地下交流电路回路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直流电路回路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2mm;交流电路回路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4mm;直流电路回路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 mm2,厚度不应小于6mm;交流电路回路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直流电路回路角钢厚度不应小于6mm;交流电路回路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 mm;直流电路回路钢管壁厚不应小于4.5 mm。第2.2.4条低压电气设备地面上外露的铜和铝接地线的最小截面:明敷的裸导体铜截面不应小于4mm2;铝截面不应小于6mm2;绝缘导体铜截面不应小于1.5mm2;铝截面不应小于2.5mm2;电缆的接地芯与保护外壳内的接地芯应铜截面不应小于1mm2;铝截面不应小于1.5mm2。第2.2.5条在地下不得采用裸铝导体作为接地体或接地线。第2.3.1条接地体顶面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无规定时,不宜小于0.6m。角钢及钢管接地体应垂直配置。除接地体外,接地体引出线的垂直部分和接地装置焊接部位应作防腐处理。第2.3.2条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当无设计规定时不宜小于5m。第2.3.17条接地装置由多个分接地装置部分组成时,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便于分开的断接卡。自然接地体与人工接地体连接处应有便于分开的断接卡。断接卡应有保护措施。第2.4.1条接地体(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焊接必须牢固无虚焊。接至电气设备上的接地线,应用镀锌螺栓连接;有色金属接地线不能采用焊接时,可用螺栓连接。第2.4.2条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2)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3)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4)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时,为了连接可靠,除应在其接触部位两侧进行焊接外,并应焊以由钢带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钢带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

建筑审核科

篇3: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1 系统概述

铁路车辆动态检查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5T系统实现三级联网管理模式 (铁路局、车辆段、动态车间) , 各级系统及时、准确地查询、统计辖内5T设备的分布情况、运行情况、日常维护、检修信息、备品配件信息等, 并为5T设备维护人员学习规章规程提供网络平台, 使5T系统的管理工作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系统将用户进行分层管理, 不同等级的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和功能。

铁路车辆动态检查设备防雷装置信息管理系统 (以下简称防雷信息管理系统) 是铁路车辆动态检查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只针对探测站内防雷装置进行信息化管理。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将路局管辖的所有5T探测站内防雷装置的设备基础信息、运行信息、检修信息等自动或手动上传至路局服务器上, 路局车辆处、车辆段、动态车间等客户端可以通过浏览器查看各种信息。该系统同时具有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对数据自动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报表, 达到相应修程时给出明显提示, 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给出警告, 提醒作业人员及时开展相关作业。

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具备基础数据管理功能, 包括单位信息、隶属部门、探测站分布情况、探测站防雷装置类型、制造厂家等。5T探测站内可纳入防雷信息管理系统的装置主要有电源防雷箱、信号防雷箱、雷击监测装置、SPD检测仪、地阻检测仪和手持机。防雷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手持机具备激光条形码扫描模块, 可以对各个设备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 数据导入到服务器后, 可以查看该设备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设备型号、设备参数、质保情况等信息, 形成设备台账供路局或车辆段调阅。

防雷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防雷装置进行检修维护管理。各级维护人员利用系统数据自动上传或者使用手持机录入日常业务数据, 汇总供上级部门使用, 同时系统提供上级部门向下发布工作安排的平台。具体分为调度管理、作业计划管理、日常维护管理、定检管理、动态检测、故障应急抢修管理应用、故障诊断专家库[1]。铁路局监测站值班员利用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作业调度管理、生成作业计划并对人员和排班进行合理安排。

日常维护管理主要由维护人员使用手持机录入防雷装置进行各种维护的记录, 汇总后生成防雷装置日常检修记录供铁路局、车辆段、动态车间等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查询、分析、统计, 并提示日常维护到修的设备 (如春、秋季整修) 。

定检管理主要由车辆检测所组织定检实施人员记录各级设备的定期检修数据, 汇总生成防雷装置大修、中修记录, 动态提示到修设备信息 (大、中、小修) 。动态检测主要利用设备的数据自动上传功能监测设备的运行情况, 包括电源防雷模块状态、机房供电状态、雷击信息、雷击监测装置状态等。从SPD检测仪获取电源防雷箱、信号防雷箱中防雷模块的性能参数, 判断模块是否正常;从FLUKE地阻检测仪获取综合防雷接地电阻, 利用手持机记录每次测量的接地阻值。

故障应急抢修管理由抢修人员利用手持机录入各级设备的故障信息, 汇总生成故障信息记录, 系统建立故障诊断专家字典库, 将故障的不同处理方法集中存储, 缩短设备停修时间。

数据分析处理是对录入的各防雷装置的基础数据 (设备种类、安装位置、型号、安装时间、日常维护数据、定期检修数据、故障抢修记录、包机人、运用状态等) 进行存储、集中管理, 汇总生成铁路局级技术档案和设备履历簿, 提供查询、分析、统计和报表打印等功能。

备件器具管理主要检查工具、备件是否齐全、是否达到校准日期, 及时掌握检修所的库存信息, 建立厂家信息库等。

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 制定设备大、中、小修标准;设备日常点检、巡检标准、设备质量鉴定标准、设备操作规程、人员职责范围标准。系统拓扑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主要功能

(1) 日常维护及定检作业调度作业管理。

(2) 实时获取各探测站供电情况 (包括供电电压、负载电流) ;实时获取各探测站电源防雷箱防雷模块状态, 通过电源防雷模块的遥信功能可以准确判断该防雷模块是否完好;实时获取各探测站雷击信息, 包括雷击发生时间、次数、雷击能量。

(3) 实时判断服务器与各探测站的通信情况, 通信中断后自动给出报警提示。

(4) 日常检修时通过SPD检测仪获取电源防雷箱和信号防雷箱各模块状态;通过地阻检测仪获取探测站综合防雷接地电阻值。

(5) 利用手持机扫描防雷装置或模块的条形码, 获取设备的基础信息;当设备达到日常检修规定、定期检修修程时, 系统自动给出提示。

(6) 利用手持机记录日常检查、临修或抢修作业、定期检修的作业信息, 形成相关台账或记录。

(7) 对上传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实现各类数据查询和统计;自动生成台账记录表, 包括设备维修、设备故障统计、设备临修、设备大中修等记录簿以及技术档案、设备履历簿等;可对故障按照类型、时间段、设备等条件进行统计。

(8) 备件的库存查询、软件升级、规范管理。

(9) 规章规程的在线学习, 规范维护人员的作业流程。

(10) 对系统的功能、角色、权限、账号、密码等进行快捷方便的维护。

3 软件设计

系统业务流程如下:安装在探测站内的雷击监测装置实时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上, 维护人员利用手持机采集设备或模块的基础信息以及记录日常作业、定检定修作业信息, 利用SPD检测仪记录防雷模块性能参数数据, 并且手动将手持机及SPD检测仪的数据上传到服务器上, 服务器对获取的数据分类存储, 并进行相关分析处理, 形成统计报表、台账或设备履历供相关人员查看。

路局、车辆段等领导通过终端登录系统可以查看各种报表, 并给出相关批示意见;设备科根据相关数据报表对系统的日常维护、定检定修作出总体规划和计划;调度值班室针对每天的作业、班组、人员进行详细的统筹安排, 形成日常作业计划, 并跟踪维护人员的作业进度和状态。

图2所示为系统框架, 图3为系统操作界面及结果显示。

4 结语

防雷信息管理系统将动态检查车间下属所有探测站的防雷装置进行统一、规范、信息化的管理, 对各类故障、设备类型等进行统计, 为路局、车辆段主管领导直观了解现场情况准确做出决策, 确保车辆行驶安全, 维护正常运输秩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篇4: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关键词] 建筑物 雷电 防雷检测

1.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雷电灾害也时有发生,这就给防雷工作加大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在防雷检测工作中,有部分人认为安装了防雷装置,就能一劳永逸了,而忽略了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电子设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已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雷击损坏设备现象常有发生,而有些事故是可以防免的,主要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注意对防雷装置的检查和维护。对防雷装置的认识和日常检查维护应引起注意,不能忽视。

2.防雷装置的组成

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和。接闪器包括直接截受雷击的防雷针、防雷带(线)、防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引下线是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接地体是埋人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接地线是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电涌保护器的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

3.雷击

雷击指闪击中的一次放电。一般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感应雷指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静电感应指由于雷云的作用,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与雷云符号相反的电荷,雷云主放电时,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迅速中和,在导体上的感应电荷得到释放,如不就近泄入地中就会产生很高的电位。电磁感应指由于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位。雷电波侵入指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4.防雷检测的必要性

(1)鉴于雷灾频繁发生而且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严重危害的状况,对各种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安全检测非常重要。做好这项工作最关键的是:一是要提高防雷检测人员的技术素质;二要抓法治观念的普及,把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的工作牢固地建立在依据科学制订的法规上,严格依法办事,防雷接地安全检测要按照新制订的《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执行。

(2)建筑物上的防雷装置如果连接得不好,或因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中若有一处损坏及年久失修,就会影响防雷装置的性能。在遇有雷电流时,如果引下线断裂或者接触不良,接地电阻超过要求,大量雷电流就无法从防雷装置泄人大地,从而极可能引起事故。因此,对防雷装置必须检查检测以确保防雷装置性能良好。

5.防雷装置的日常检测

防雷装置不仅要合理设计和正确施工,而且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的选材要符合规定标准,还要建立必要的检查、检测制度。

(1)每年至少应在雷雨季节前、后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和维护,当建筑物或室内设备、线路进行维修整改后必须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和维护,以确保防雷装置的安全性能。

(2)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构筑物,或建筑物、构筑物本身变形,使防雷装置保护范围发生变化。

(3)在检查、检测各种明装导体时,如发现有熔化、断损、结构支架腐朽、防雷装置有裂纹和锈蚀30% 以上的部件,应立即检修或更换。

(4)要检查从地表高2.0m到地下0.3m处的引下线有无破损情况。验收后的引下线地网有没有交叉或平行的电气线路,检查断接卡有无接触不良的情况。

(5)要检查检测引下线及地网的接地电阻值,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因植树而挖断了接地装置,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要检测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6)节日霓虹灯、广告栏、标字牌、航空信号灯的电力线路,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采取等电位连接与相应的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严禁在独立的避雷针、避雷线支柱上悬挂电话线、广播线及低压架空线等。

6.防雷装置的维护方法

(1)接地装置。由于接地装置都是埋在地下,无法检查其锈蚀程度和连接情况,一般要求测量其接地电阻值达到要求即可。若接地电阻值超过要求值,则应对接地装置进行整改,使其接地电阻达到标准要求。

(2)连接导体。主要观察连接导体的固定情况、接口连接情况以及老化情况。发现有接触不良、接口松动、线路断裂、线路老化等情况,应及时更换,保证可能遭受雷击时雷电流的有效泄放。

(3)电涌保护器。在雷雨季节期间,不管设备是否有异常或损坏现象都应多次检查电涌保护器。对于现在电源线路使用率较高的瓷瓦式电涌保护器,其使用寿命较短,几次动作后就失效了,要注意及时更换。一般氧化锌(压敏电阻)电涌保护器的工作寿命较长,长的可达30~50年。安装后每年均应作定期检测(尤其是在安装后的第一个雷暴季节后),当发现漏电流超过20A时建议更换;当漏电流比上一次测试增加两倍以上,绝对值虽然不超过10 A,也应更换;当连续两次检测(每次间隔一周以上1漏电流均爬升者一般都应更换。此外雷击后,阀片一般都会老化,当阀片的压敏电阻值(用压敏电阻测试仪测试)降低至原来的90% 以下时应视为损坏,必须更换。更换时应注意连接良好,必须做好接地。

现在许多厂家生产的氧化锌(压敏电阻)电涌保护器有雷击记数功能或老化显示指示。在雷雨季节期间应不定时地查看,特别是查看老化显示指示,当老化显示达到其说明需要更换时应及时更换。

另外,可能时用可携带式测试仪表检测模块式电涌保护器的拐弯电压,通过查看厂家提供的资料中该元器件的拐弯电压范围就可知道该元件是否老化。

对于信号电涌保护器,一般无雷击记数功能和老化显示指示,检查主要是观察其有无破损、线路有无脱掉、接口是否连接良好、设备工作是否异常等,若有这种情况应及时更换。

7.提高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的途径

防雷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而施工质量对它又是起着关键的保证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防雷装置的施工质量,主要措施有:

(1)必须由有资质的防雷公司和有资格的人员施工。

(2)施工前必须认真会审图纸,进行技术交底。

(3)应该配合土建,利用建筑物地桩地梁做防雷接地体,严格按图施工,所进场的原材料要有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按电气施工规范操作,并及时进行自检、互检,做好隐蔽检查记录和施工记录。

(4)防雷装置完工后,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验评标准进行验收、评定,存档资料要求齐全。特别是接地电阻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最后经防雷技术职能部门综合评定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

8.结束语

篇5: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油(气)田容器、管检

道查

和规

装定

设施接地装置安全

自 1995-7-1 起执行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安全检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所有盛装和输送可燃气体、液化烃、可燃液体的金属容器、非金属

容器、管道及装卸设施接地装置的安装和检测。

2引用标准

GBJ 74 石油库设计规范

SY/T 0060 油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定

术语

3.1接地装置

接地端头、引下线、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组成的装置。

3.2接地端头

引下线自容器、管道、装卸设施引出始端及连接的位置(点)。

3.3引下线

避雷针或设备与接地干线或接地体的连接线。

容器

4.1金属储罐、非金属储罐的防雷防静电设计应符合GBJ 74 第11章第2条、第3条中有关规定。

4.2金属油(气)储罐罐体应设有固定式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接地点沿罐底周边每30m不小于一个,但周长小于30m的单罐接地点不少于两个。

4.3油罐上的温度、液位等仪表测量装置、采用铠装电缆或钢管配线,电缆外皮或配线钢管与罐体为电气连接。铠装电缆的埋地长度大于50m。

4.4地上非金属油罐应设有独立避雷装置。油罐的金属附件与罐体外露金属件为电气连接并接地。未作电气连接时,整个罐顶应采用直径不小于8mm的圆钢做成不大于6m×6m的钢网加以铺盖并接地。罐内设置的防静电导体应引至罐外接地,并与油罐金属管线连接,其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欧。

4.5覆土油罐的罐体及罐室的金属构件,以及呼吸阀、量油孔等金属附件,为电气连接并接地,其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欧。

4.6浮顶罐的浮船与罐壁之间应有两根截面积不小于25mm2的软铜绞线作电气连接。

4.7球型储罐体应设有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点沿球体外围均匀布置,其间距不大于30m,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

4.8油、气集输生产装置中的立式和卧式金属容器(三相分离器、电脱水器、原油稳定塔、缓冲罐等)的本体至少设有两个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点分别设在卧式容器前后封头底部及立式容器两侧地脚螺栓位置,接地电阻值应小于10欧。

4.9各种储罐顶部附件(机械呼吸阀、液压安全阀、阻火器等)的对接法兰必须用6mm2多股铜线跨接。

4.10油罐罐口检尺量油及定期取样的量油尺、取样器、温度计应采取措施接地,所用的绳索应采用电阻率小于108欧×cm的天然纤维材料。

4.11高架罐(原油罐、成品油罐、燃油罐)的罐体必须设置两处以上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接

地电阻值不大于10欧。

4.12钢油罐的防雷接地装置可兼作防静电接地装置。管道

5.1站内、罐区、装置区中各个固定相对独立的钢油罐、塔架等建(构)筑物的管道,可通过与工艺设备金属外壳的固定连接(包括法兰连接)进行防静电接地。

5.2与管道连接的泵、过滤器、缓冲器防静电接地装置的电阻值宜小于100欧。

5.3地上或管沟敷设的输油管道在进出站处、与其他有爆炸危险场所的边界处、管道分岔处以及无分支直管道每隔200~300m处均应设有防静电和防感应雷接地装置、接地点宜设在固定管墩(架)处,接地电阻值小于30欧。

5.4装有绝缘法兰的管道及金属配管中非导体管段,在两侧的金属管上应分别有防静电接地点。

5.5山区、沙漠管道的防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0欧;其余地区不大于100欧;兼有防感应雷

作用的接地电阻值不大于30欧。

装卸设施

6.1装卸油(气)及其它易燃易爆物品的栈桥、台站和码头区的所有管道、设备、建(构)筑物的金属体和铁路钢轨等(作阴极保护者除外),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并接地。

6.2栈桥的每根铁路钢轨和栈桥鹤管法兰处应用两根直径不小于5mm的金属线连接;每200m钢轨处有一接地点,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欧。

6.3装卸站台船位或车位停靠点,应有静电接地干线(或接地体)和若干个静电接地的端子排板。码头的接地体至少应有一组在陆地上。

6.4码头引桥、趸船等应有两处相互连接并进行接地。连接线可选用35mm2多股铜芯电缆。码头的固定式栈桥的桥墩钢筋应与本桥金属相连接。

6.5卸油鹤管及装油软管应选用有金属螺旋线或金属保护网的胶管制作,管端应用截面不小于

4mm2的铜芯软导线与接地极稳固连接。

6.6汽车槽车、液化气槽车装卸作业中防静电接地线宜采用专用防爆型静电接地磁力接头(也可采用橡套电缆如YCW 3×6mm2三芯并成一股,TRJ 25mm2单股等),接地连接可选用电池夹头、鳄式夹钳、蝶形螺栓、鱼尾夹头、电焊夹头或专用夹头等器具,严禁用接地线缠绕方式连接。接地点应避开油箱。槽车尾部应配用导静电橡胶拖地带,禁用拖地链条。

接地装置

7.1引下线

7.1.1固定容器、设备、管道其防雷接地装置的刚性导体引下线,宜采用镀锌扁钢制成,扁钢厚

度不小于4mm,宽度不小于40mm,当采用镀锌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

7.1.2固定容器、设备、管道的防静电接地引下线,宜选用厚度不小于4mm,宽度不小于25mm 的镀锌扁钢或直径不小于10mm的圆钢制作。

7.1.3引下线应采取最短途径,并避免死弯。

7.1.4一台设备多点接地时,应设过渡连接的断接卡子。

7.1.4.1断接卡子应设在引下线至接地体之间。

7.1.4.2断接卡子宜水平安装,距地坪高度以拆装方便而定。

7.1.4.3断接卡子与上下两端采用搭接焊连接,焊接处不应有夹渣、气孔、咬边及未焊透现象,搭接长度应为扁钢宽度的两倍。

7.1.4.4断接卡子采用配锁紧螺母或弹簧垫圈的M 10×30(镀锌)螺栓紧固、连接金属面应除锈、除油污。

7.1.5测试点要标出明显标记。

7.2接地端头

7.2.1可供直接接地的接地端头有:

a.设备、管道外壳(包括支座)上预留的裸露金属表面;

b.设备、管道的金属螺栓连接部位;

c.采用专用的金属接地板或螺栓。

7.2.2采用金属接地板或螺栓作接地端头的要求:

7.2.2.1金属接地板或螺栓可焊(或紧固)于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或支座上。

7.2.2.2金属接地板或螺栓的材质: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为黑色金属材料时,应选用不锈钢;

设备、管道的金属外壳为有色金属材料时,应选用与设备、管道外壳相同材质的材料。

7.2.2.3专用金属接地板不小于50mm*5mm(宽度*厚度)。接地连接用的最小有效长度,对大型设备至少为110mm(2孔直径11);小型设备至少为60mm(1孔直径11)。接地螺栓为M10×30。

7.2.2.4当选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作静电接地时,应符合SY/T 0060中4.2.4要求。

7.3接地体与接地干线

7.3.1接地体应采用钢管或角钢制作,钢管最小壁厚为3.5mm,角钢最小壁厚为4mm。

7.3.2接地体埋入地下深度不小于3m。

7.3.3罐组的接地干线应符合设计要求。

接地电阻的检测

8.1测试及测试时间

8.1.1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应对防雷装置接地电阻测试一次。

8.1.2轻烃、原油稳定等装置可在小修、大修期间进行静电测试。

8.1.3测试须由持证电气人员进行。

8.1.4罐组的接地电阻值应逐罐分别测试,单罐的接地电阻值应在断接卡子断开前整体测试,断

接点的电阻值应逐个断开测试。单个断开接地点的电阻值测试完后应立即恢复断接过渡连接。

8.2测试数据的技术处理

8.2.1测试记录包括时间、地点、设备名称及编号、测试点编号及数值结果、测试人和整改建议

等内容。

8.2.2测试单位应正式出具测试报告,测试报告一式三份,由生产单位、测试单位各保管一份,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一份。

8.3接地电阻测量仪的选定

8.3.1接地电阻测量仪型号由各单位主管部门批准选定。

8.3.2接地电阻测量仪必须按检定周期进行检定。

8.3.3接地电阻测量仪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校验,保证性能完好准确。

接地装置的例行检查

接地装置每年检查两次,检查分为外观检查和资料检查,其内容应分别符合9.1条与9.2条之规

定。有接地装置的生产单位应对此建立档案或台帐。

9.1外观检查主要内容

a.接地装置锈蚀或机械损伤情况,导体损坏、锈蚀深度大于30%或发现折断应立即更换;

b.引下线周围不应有对其使用效果产生干扰的电气线路;

c.断接卡子螺母接触是否均匀牢靠;

d.接地装置周围土壤有无下沉现象。

9.2资料检查主要内容

a.资料齐全完整,数据准确;

b.接地电阻测试符合本规定要求,单个数值无明显差别。

————————————————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南石油勘探局安全处。

篇6: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1 厂用电能计量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1.1 电能计量对节能降耗的作用

电能计量不但是电力市场交易和营销的基本技术支撑和数据来源, 同时也是电力生产技术单位对设备是否经济运行判别的基础数据来源。

科学先进的电能计量工具为节能改造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作为电压、频率、有功、无功等主要数据的直接来源, 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技术先进度将直接影响数据的产生和分析应用。电能计量数据分析为节能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运行中的电力设备实施节能监测, 依据准确的计量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 发现存在的问题, 实现有的放矢地对电力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运行方式调整等, 有效提高电能利用率, 减少电能损耗, 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

1.2 厂用电能计量系统改造提出的背景

按照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对耗差分析技术标准和全能值班、点检定修绩效管理系统的要求, 机组各辅机指标需要进入耗差系统, 实时性要求达到分钟级, 不能有延时, 即要求至少每分钟采集一次电量, 各辅机电量需接入SIS系统, 耗差系统从SIS里面提取相关数据。潮州发电公司各辅机电量, 目前是通过6k V综合保护装置的电能板累积并上传, 由于综保装置计量精度的限制, 无法满足耗差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高厂变及励磁变的电量, 均为电度表直接通过规约上送ECS系统, 由于通讯规约的限制, 也无法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1.3 进行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厂用电综合保护装置, 主要是作为厂用负荷开关的保护装置, 其电能计量方式采用内置电能板累积计量, 其精度达不到准确计量的要求。如果继续使用目前方式进行辅机电量的采集, 则不可能达到耗差系统的要求。

2 厂用电能计量系统的技术要求

2.1 准确性

厂用电能计量系统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及计算、使用等环节上均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其准确度应在0.5级以上。

2.2 可靠性

系统的数据作为厂用电能量计量的依据, 必须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任何情况下所有计量点的电能量数据都不能丢失, 万一发生丢失也必须有弥补的手段。

2.3 一致性

系统报送给各方电能量的数据必须是一致的, 避免引起混乱。

2.4 同时性

系统从不同电能计量单元采集的数据都带有时标, 要求使用GPS进行对时, 保证不同电能量数据采集点时钟统一。

2.5 实时性

为满足耗差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 系统数据的采集需要有一定的及时性, 即在一个数据召唤周期内应能将所有数据传输一次。

2.6 安全性

系统的数据作为计量和指标统计的依据, 其安全性必须得到保证。必须确保数据采集和处理中的原始电能量数据库不被修改或删除。因此, 系统均不得修改原始数据库。

2.7 开放性

应采用符合国际标准、实时工业标准的设备及接口, 提供一个开放的应用平台和开发环境, 提供接入非主站系统制造厂的厂站端设备的硬件、软件接口。

2.8 独立性

厂用电能计量系统与其它系统的功能各有侧重点, 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2.9 可扩展性

系统除应具有电能量数据的远方采集、各类报表的生成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 还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二次应用开发, 以满足运行不断深化的要求。

3 潮州电厂#1、2机组原厂用电能采集系统的基本情况

3.1 就地厂用电能计量单元

#1、2机组厂用电能计量全部采用厂用综合测控保护装置实现, 通过各综保装置进行电能累积, 其电能计量精度较低, 且不是独立的电能计量单元。

3.2 厂用电能计量采集系统

厂用电能计量采集系统, 是通过RS485通讯方式, 将就地综保装置采集的电能传送至各机组ECS后台, 通过ECS系统实现历史数据储存、报表生成及上送SIS系统的功能。

4 潮州电厂#1、2机组厂用电能采集系统的改造方案

4.1#1、2机组考核电能表系统

#1、2机组已分别在#1、2电子间安装了如下考核电能表:#1主变、#1发电机、1A厂变、1B厂变、#1发电机励磁变, #2主变、#2发电机、2A厂变、2B厂变、#2发电机励磁变, #1启备变、2启备变考核表, 共计12块电能表, 电能表为龙电产品, 将电能表通过485通信接入#2机电子间的电能采集后台。

4.2#1、#2机组及外围公用6KV厂用电系统

本次改造工程, 将在#1、2机主厂房6KV段、外围输煤6k V段、码头6KV段全部负荷及#1、2机主厂房及外围380V系统部分负荷安装精度为0.2级电压电流、0.5级电能的多功能网络仪表, 多功能网络仪表直接安装在各开关的低压室柜内, 并就近接入电能采集器, 采集器通过光纤通讯方式接入安装于#2机电子设备间的电能采集后台。

4.3 380V厂用电系统

380V开关柜多功能网络仪表安装方法是:对MT开关直接安装于开关柜柜门上, 对塑壳开关, #1、#2汽机段、#1、#2锅炉段、电除尘段、输煤段、码头段、脱硫段的负荷采用组屏的安装方式, 在开关柜内安装三相电流互感器, 通过电缆, 将电流信号接入多功能网络仪表屏, 多功能网络仪表电压直接引一路相应380V (A、B、C、N相) 母线段的电压到多功能网络仪表屏, 经各分路空开后, 单独供各多功能网络仪表计量用。其它极少部分比较分散的计量点 (化学水处理、废水负荷) 采用将多功能网络仪表直接安装于开关柜后端子排上的方式, 将电流及电压模拟量直接接入多功能网络仪表。

5 系统配置图

6 小结

我厂#1、2机组厂用电能计量采集系统改造已经进行, 根据此方案, 改造完成后可实现大唐耗差系统对各辅机电量采集的准确性及实时性的要求。并且可以在厂内实现, 对厂用电系统各种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 以及对非生产用电电量的统计、计量。

摘要:本文对厂用电能计量系统的重要性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并以潮州电厂#1、2发电机组为例, 详细介绍了厂用电能计量系统的改造方案及其应用。

关键词:电能计量系统,精确度,采集,应用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如何提高防雷接地装置性价比

关键词防雷;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17-01

雷电灾害是我国乃至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雷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约50—100亿元。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如何有效地防御雷电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了我们当前防雷工作的首要任务。

1接地装置的特性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称,接地装置可使用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在设计和施工时,首先充分利用自然接地体。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主要有四部分组成:①接地线的电阻,是指所接地的设备到接地体间金属线本身的电阻,其阻值与金属线的材料,规格和长度有关;②接地体本身的电阻,其阻值与接地体所用的材料、规格和长度有关;③接地体的接触电阻,是接地体表面被土壤包裹后相互产生,其阻值与他们之间的接触面和接触的紧密程度以及土壤的干湿度和土壤本身的性质有关;④散流电阻,指沿接地体开始向远端扩散电流所经过路径的土壤电阻,其值大小主要与土壤干湿度和土壤本身特性有关。因此,在接地装置设计施工时应重点考虑降低接触电阻和散流电阻以降低整个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2接地电阻的分析计算

2.1单一接地体的接地电阻计算

在接地装置的设计中,土壤电阻率的大小决定接地电阻的电阻值,而土壤电阻率随温度、气候、季节以及土壤的干湿度等因素变化而变化。

在实际应用中,单一接地体主要由垂直接地和水平接地两种组成,垂直接地体接地电阻为R= ρ/L,ρ是接地电阻率,L为接地体长度。水平接地的接地电阻为R= 2ρ/L。单一接地装置对接地电阻值要求不高,制作成本低,性价比高,在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最常用。

2.2水平或垂直接地体的接地电阻

在应用中为了保证接地极接地电阻满足设备技术参数要求,做到一次性成功,在施工中要对单个接地体进行接地电阻简易计算。当垂直接地体的长度为l,直径为d(等效直径)时,其接地电阻R可由下式确定:

水平接地体埋设深度为h,且形状系数为A时,接地电阻为

当长度L不变时,形状系数A越大,其接地电阻也越大,即整个接地装置埋入地中的金属材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不同形状水平接地体形状系数A值

通常水平接地体的埋设深度h一般在0.8米以下,根据接地网规模大小与L值不同的特点,选取形状系数A对接地电阻值影响小为原则。

通过单点接地电阻值简易计算,就可以推算出整个接地网总接地电阻值的大致范围,以便随时调整接地网的面积和增(减)接地极的长度以及垂直地桩的个数,做到既满足电阻值的要求,又使人力,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降低接地电阻和接地成本的方法

3.1合理布设防雷接地极

防雷地网是由水平接地极和垂直接地极组成,当垂直接地极的长度L≥2.5米,则要求接地极间的埋设间距D≥2倍的单一接地极的长度,其目的就是要减小相互间的影响,但这个间距仍然能使接地极之间产生屏蔽效应,接地体之间的这种影响使每个接地极不能发挥很好的泄流效果。比较实用的作法是在布设接地极时采用不等长技术法,就是让各垂直接地极长度不相等,将这些接地极按一定间距长、短交叉埋设,这样不但可以减小接地极间的屏蔽作用,而且可以降低接地体的散流电阻,达到降低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

3.2确定接地体的埋设深度

土壤的相对湿度和温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越来越小,那么接地体埋设愈深,接地电阻越相对稳定,从理论上看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土壤有不同的电阻率的地质层构成,实践证明,较深埋设和适宜埋设,其接地电阻值相差不明显,特别是在均匀土壤中阻值变化较小,因此并不是埋设越深越好。

3.3添加降阻剂和周围土质的更换

当接地极被添加降阻剂后,与土壤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较低大的直径导电体,而且此导电体在大地中出现树枝状的延伸体,产生树枝效应,这样降阻剂形成一种最好的媒介,其散流电阻发生了变化,降阻剂充填半径越大,散流电阻值就越小。降阻剂改善土壤的导电特性,对降低接地电阻有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使用降阻剂大约可以使接地电阻值减小10%-40%。因为土壤有一定的硬度和粒度,土壤本身之间就存在一定的气隙,当与金属电极相接触时不可避免地增加接触电阻。而降阻剂本身的粒度细腻,可以加工成半流体,充填在电极和土壤之间,对两者都有良好的亲和力。

接地体埋设在地面0.8米以下,不同土質的电阻率值对接地电阻有很大的影响,而垂直接地极有时要穿过不同电阻率的土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当遇到岩石或其它电阻率较高的土壤时,更换土质对降低电阻效果很好,在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沟坑内回填低电阻率的土壤,以增加土壤导电特性。

4结论

在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布置一致的条件下,土壤电阻率的大小是影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的主要因子。通过对接地装置的分析,充分了解雷电流通过接地体时所表现的特性和对周围土壤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判断接地体埋设部分提供一定经验,也为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梅卫群,等.建筑防雷工程与设计(第二版),气象出版社.

[2]徐少强.胡国新等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手册,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周普仁,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装置降阻技术研究,中国国际防雷论谈,2008.

[4]苏邦礼,崔秉球,吴望平,等.雷电与避雷工程,中山大学出版社.

篇8:浅谈防雷装置检测工作

1 受理

受理工作是防雷检测工作的前提, 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防雷检测, 现在属于是经营服务行为, 必定要有要约。所以, 在检测工作开始之前, 需要受理这一过程, 而受理不能只是口头约定, 要有书面的确认:先由被检方向我方提出委托, 填写申请表格, 并提交图纸等相关资料;我方确认了该申请在检测能力范围内的情况下, 可予以受理, 并给予受理回执, 约定好检测时间和相关事项, 告知收费标准。

实际上, 受理也是为了提前了解委托检测项目的情况, 为现场检测做好准备。需要了解的情况包括项目主要负责人及其联络电话、检测项目所属防雷类别、四置环境、设置的防雷设施、建 (构) 筑物的用途、是否建立防雷安全制度等等, 易燃易暴场所还需要了解危险物源、工艺流程、存储情况。可能的情况下, 在被检方提交申请书的同时, 要求提交以下图纸:防雷相关设计图纸、建 (构) 筑物的土建图纸 (剖面、立面、四置图) 、电气图纸。为了后续处理报告的方便, 最好要求也提交电子版的图纸。

2 检测准备

检测准备, 包括计费、分析分工、作业准备。

计费要依据广东省物价局粤价函[2004]409号收费文件进行计费, 测算好要检测的点数, 制作收费清单 (待查) , 打印收费通知。

分析和分工, 主要是就受理时收到相关资料、图纸进行分析, 准备检测方案, 再根据需要确定人手。小项目, 两个人一组既可。但为数据的公正、高效率, 一般要求三个人一组。

而作业准备, 则包括了现场登记表格、仪器的准备和检测安全的考虑。现场登记表格视为原始记录, 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数据记录, 需要根据项目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表格, 以便现场登记时能涵盖所要检测的内容;根据检测项目, 要提前准备好检测仪器设备, 一般包括卡尺、皮尺、激光定位器、检测线、万用表、接地电阻检测表等。而所有的检测仪器, 在投入使用前, 必须进行自检, 以确保其运作正常, 可能的话, 最好有相关的自检记录;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检测安全, 适当配备相关的安全设备, 对人员进行安全提示。例如:高空作业时, 则需要佩戴安全带、安全帽;当检测一些机房, 电子敏感度较高的场所时, 则需要事先穿戴好防静电的服饰;检测易燃易爆场所时, 则不允许携带火机、手机等物品。而事先对人员进行安全提示, 也可以使得检测人员在现场能自我注意和自我保护, 减少意外事故, 提高工作质量。

3 现场检测

现场检测, 首先应和委托单位的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设备维设人员进行沟通, 告知检测方案, 可以进行协商以及适当修改, 并落实配合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检测时, 遵循从外到内的顺序。人手较多的情况下, 也可以分为两组, 进行同时检测。一个较完整的检测顺序应包括:1、外部的防直击雷、侧击雷设施;2、外部的等电位连接;3、外部线路的屏蔽、接地;4、静电接地;5、内部线路的屏蔽、接地;6、内部屏蔽设施;7、内部的等电位连接;8、内部电源SPD、电信和信号网络SPD;9、综合布线。具体的检测标准, 应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08进行, 遇到易燃易爆场所、电子信息场所等, 还需遵循其行业的设计以及检测规定、规范标准。在检测过程中, 经常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没有合适的地极布置地点。例如工厂, 往往整个厂区都是水泥地, 找不到自然土壤。遇到这种情况, 检测地极该如何施放?在《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附录G里边就提出这样的解决方法:当建筑物周边为岩石或水泥地面时, 可将P、C极与平铺放置在地面上每块面积不小于250mm×250mm的钢板连接, 并用水润湿后实施检测。基本上,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也是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当用水润湿两极时, 应隔上15分钟以上才进行检测, 这时检测数据比较稳定。

实际上, 检测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是整体的一个防雷考虑, 所以在检测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去找出存在问题。现场比较常见的情况有:1、电源、信号线路混乱, 往往缠着避雷带敷设;2、电源线架空入户, 没有防护措施 (多见于农村、城乡结合部) ;3、天面上的金属设施没有等电位连接;4、屋面的太阳能热水器没有防护措施;5、较高楼层的金属门、窗等电位连接线被切掉;6、防雷设施腐蚀严重;7、只做防直击雷措施, 不考虑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8、装有多组电源SPD, 却没考虑前后配合、耦合等问题;9、油库、加油站的四置绿化问题;10、小的信息技术设备机房, 没采用单点接地的等电位方式。所以, 在检测时, 放表的检测人员负责检测数据的记录, 而拿检测夹子的检测人员, 在检测的同时还要负责全面的一个查看, 并将发现的相关问题告知放表人员, 让其及时记录。

检测完备后, 就发现的相关问题, 知会委托单位的负责人、物业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简单的, 现场进行整改;严重的, 待出整改意见书。同时, 将收费通知送达委托单位。

4 记录和报告处理

检测回来, 根据原始记录, 进行计算、换算和报告处理。计算、换算的内容, 包括防雷设施的保护范围、工频接地电阻值和冲击接地电阻值的换算、数据的订正。而报告处理分两种, 检测报告和整改意见书, 检测报告中还应绘制建 (构) 筑物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存在问题, 不影响整个防雷环境时, 只在检测报告中体现, 而当其对整个防雷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致使现有的防雷设施不能体现其功能, 或未能充分保护建 (构) 筑物时, 则不出检测报告, 给出整改意见书。检测报告需要检测人员、校核人员以及技术负责人的签字, 并加盖公章才能生效。

5 签发和回访

在服务承诺的日期内, 通知委托单位进行缴费和领取检测报告或整改意见书。缴费, 一般不现场收取, 通过银行代收。委托单位凭缴费凭证来领取检测报告或整改意见书。服务窗口负责签发, 要给委托单位开具发票, 同时填写签发记录, 并让委托单位办理人员进行确认。

对于需要整改的单位, 检测组要进行跟踪支持, 并在其整改完备后, 对该单位进行回访, 进行复检。检测合格后, 出置检测报告。复检不再收费。

6 资料归档

当所有检测工作完备后, 检测组负责把资料整理齐全, 归结成档, 交由办公室, 统一整理归入档案库。跟踪检测的资料是永久保存, 而一般年检的资料只保存两年。

结束语

通过以上6个环节, 再现一个防雷装置检测业务完整的过程, 也对检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有助于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10.[1]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10.

篇9:全厂防雷接地装置检查试验工作总结

0.前言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积雨云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极性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闪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

1.雷电的危害

1.1直击雷

建筑物或设备等对地放电所产生的电击现象,称之为直接雷击。此时雷电的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电位。雷电击中人体、建筑物或设备时,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雷击点的发热量大约500~2000J,该能量可以熔化50~200mm3的钢材。因此雷电流的高温热效应将灼伤人体,引起建筑物燃烧,使设备部件熔化。另外在雷电流流过的通道上,物体水分受热汽化而剧烈膨胀,产生强大的冲击性机械力。该机械力可以达到5000~6000N,因而可使人体组织,建筑物结构、设备部件等断裂破碎,从而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以及设备毁坏等。

1.2感应雷

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接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感应雷的破坏也称为二次破坏。雷电流变化梯度很大,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磁场,使得周围的金属构件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可能向周围物体放电,如附近有可燃物就会引发火灾和爆炸,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1.3浪涌

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设备的不断应用而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入微电子设备设备造成设备损坏等事故。

2.防雷装置的安装要求

2.1避雷器安装要求

(1)避雷器安装前应检查避雷器有无在运输中造成瓷套破损。

(2)瓷套与法兰连接处是否紧密、牢固。

(3)法兰接触面是否清洁,无氧化物和其他杂物。

(4)铭牌与额定电压等级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

(5)产品出厂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说明书等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6)对于高电压等级的避雷器(座式)应由技术员现场考察,如安装地点是否具备安装条件、中心线及高度是否符合要求、底座是否平稳和垂直、预留孔是否合适、预埋螺栓是否恰当等。考察完毕后,应编制出相应的安装措施。

(7)户外座装式避雷器一般是由4个与底板绝缘的螺栓与基础相固定的,所以基础一定要牢固。对于配电柜内的低压避雷器应保证安装牢固、接地可靠,并与相应部分有足够的绝缘距离。

2.2避雷器安装后的试验

避雷器试验应在安装后(或选择安装前)进行。对于配电柜内未安装好的避雷器,也应进行相应试验。避雷器的型式不同,选择的试验项目也有所区别。

避雷器的试验项目:

(1)测量绝缘电阻。

(2)测量电导或泄漏电流,并检查组合元件的非线性系数。

(3)测量磁吹避雷器的交流电导电流。

(4)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持续电流。

(5)测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工频参考电压或直流参考电压。

(6)测量FS型阀式避雷器的工频放电电压。

(7)检查放电计数器动作情况及避雷器基座绝缘。

3.接地极的选用与质检

3.1接地极的选用

地极是接地的工作主体,接地工程中广泛使用的接地极有金属接地极、非金属接地极、离子接地极以及降阻剂。

3.1.1金属接地极

金属接地极是一种传统的接地极,它采用镀锌角钢、镀锌钢管、铜棒或铜板等金属材料,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现场加工制作而成的。

3.1.2非金属接地极

非金属接地极又称接地模块,其基本成分是导电能力优越的非金属材料,经复合加工成型的。

3.1.3离子接地极

离子接地极又称电解离子接地系统或中空式接地系统。

3.1.4降阻剂

3.2接地材料的质量检查验收

接地极没有统一的产品验收标准,通常都采用厂家的制造标准进行验收,一般生产厂家已提供产品合格证,而且在运输及储存中外包装未受到明显的机械损伤,型号、数量均符合订货要求或设计要求即可。

4.接地装置的安装要求

接地装置包括接地极和接地线两部分,接地线又可分为接地干线和接地支线两部分。

4.1接地极的安装要求

4.1.1金属接地极的安装

(1)接地沟的挖掘。

挖接地沟时,应根据设计要求对接地装置的线路进行测量并弹线。沟要挖整齐、深浅一致,沟底如有石子应清除干净。

沟的中心线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距离不宜小于2m,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重复接地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接地极应远离由于高温影响(如烟道)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2)接地极的制作与安装。

接地极分垂直接地极和水平接地极两种。制作接地极应符合规定,安装时应符合设计位置的要求,接地极间的距离按设计要求,一般规定的距离不小于5m。

水平接地极多用于环绕建筑四周的联合接地,当接地沟挖好后,应垂直敷设在地沟内(不应平放)水平接地极多根平行敷设时水平间距不小于5m.顶部埋设深度距地面不小于0.6m。

4.1.2接地模块的安装

接地模块的安装除满足有关规范的规定外,还应参阅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技术说明。通常接地模块顶面埋深不应小于0.6m,接地模块间距不应小于模块长度的3~5倍。

4.1.3离子接地系统的安装

离子接地系统埋深一般为3~4m,当加长时相应加深,有条件的用钻机施工。孔径保证100~250mm。

4.1.4降阻剂的安装

使用降阻剂时,为了防止腐蚀,包裹厚度应在30mm以上。一般认为垂直极灌降阻剂直径以l30~-200mm为好,水平沟以150mrn×100mm为好(扁钢竖放)。

4.2接地线的敷设要求

4.2.1接地线的选用

接地线可用绝缘铜芯或铝芯导线、扁钢、圆钢等。

4.2.2室外接地线的安装

室外接地干线与支线一般安装在沟内。安装前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先挖沟,沟的深度不得小于0.5m,宽约为0.5m,然后将扁钢埋入。接地干线与接地极的连接、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接地干线与支线末端应露出地面0.5m以上,以便接引地线。

4.2.3室内接地线的安装

室内的接地线多为明设,但一部分设备的连接支线需经过地面,也可埋设在混凝土内。明线安装的接地线大多是纵横敷设在墙壁上,或敷设在母线或电缆桥架的支架上。

4.2.4电气设备与接地支线的连接

电气设备与接地支线的连接一般采用焊接和螺纹连接两种。不需要移动的设备(如金属构架)或电气设备装在金属构架上而有可靠的金属接触时,接地支线可直接焊接在金属构架上。需要移动的电气设备宜采用螺纹连接接地支线。

4.2.5接地线的防腐涂漆

当接地装置安装完毕后,应对各接地干线和支线的外露部分,以及电气设备的接地部分进行外观检查,检查各接地线的焊接或螺钉连接是否接牢。检查完后应在接地螺钉的表面涂上防锈漆,在焊缝表面涂以沥青漆。

4.2.6接地电阻的测量

上一篇:续租意向函下一篇:宿永阳寄璨律师,宿永阳寄璨律师韦应物,宿永阳寄璨律师的意思,宿永阳寄璨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