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2024-04-17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精选8篇)

篇1: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为2~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第三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画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可制成课件用于课堂展示交流。

教学过程与方法

■ 以形写神

示例作品一:《洛神赋图》

1.基本信息:东晋,顾恺之(346~407),绢本,全卷27.1厘米×572.8厘米。2.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画面中,紫色伞下站立的就是曹植,他表情肃穆,双眼凝望着水面,仿佛见到了思念已久、变成洛水女神的甄氏。远处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衣带飘逸,婉约动人。

3.构图:顾恺之在这幅长卷的构图上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各种情景。画中以人物为中心,安排了各个场景,有分、有连、有起、有伏,洛神多次反复地以不同姿态出现,给人以飘浮、游离不定之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空间和时间上给人一种不断的“运动感”。

4.用线:顾恺之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用线紧动、连绵,如春蚕吐丝,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

5.设色:简雅、清丽。

6.绘画特色:该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早期范例。画家顾恺之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将山水、花鸟、人物画技巧荟萃一炉,诗情画意,相映生辉。整幅画面清晰地体现出东晋时期的绘画特色。

7.教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该作品长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可采用分组分段赏析法进行局部欣赏,然后全班交流。

示例作品二:《历代帝王图》

1.基本信息:唐代,阎立本(601~673),绢本,全卷51.3厘米×531厘米。2.画面内容: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代至隋代13位帝王的形象。这13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照烈帝刘备、吴大帝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3.构图: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4.设色: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该画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

5.绘画特色:通过对各个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那些开朝建代之君,在画家笔下都体现了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国之君,则呈现猥琐庸腐之态。画家用画笔评判历史,褒贬人物,扬善抑恶的态度十分鲜明。

6.教法建议:比较赏析。通过对人物画《历代帝王图》中人物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画家特别注意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来表现他们的内心状态与性格特征,同时在构图上用侍从衬托帝王的高大,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通过人物比例的高大来显示人物社会地位的表现手法。

■ 再现场景

示例作品:《韩熙载夜宴图》

1.基本信息:五代,南唐, 顾闳中(约910~980),绢本,28.7厘米×335.5 厘米。2.画面内容:这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全卷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五段。

3.构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器、床榻等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

4.绘画特色:该作品构图严谨精妙,用笔挺拔劲秀,用线遒劲流畅,设色浓重丰富,人物造型生动传神,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杰作。

5.教法建议

(1)比较分析:通过观察主与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2)设疑探究赏析:这幅作品还涉及家具、音乐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效和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作品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作品内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 表达感受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示例作品:《泼墨仙人图》

1.基本信息: 南宋,梁楷,纸本,48.7厘米×27.7厘米。

2.画面内容:画中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睛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3.用笔:与传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

4.用墨: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

5.绘画特色:笔简神具、自然潇洒,人物表情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仙人超凡脱俗又不失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6.教法建议: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元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等。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可从美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和墨色的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 隐喻现实 示例作品:《九方皋》

1.基本信息:现代,徐悲鸿(1895-1953),351厘米×138厘米。

2.画面内容:该画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朴实、智慧的劳动者──九方皋的形象。他微举着头,腰板硬实,目光炯炯,全神贯注地查看眼前这匹不同凡响的骏马„„那匹黑色雌马因为遇见知己而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蹄子跃跃欲试。九方皋身后的两个无赖,不懂马的好坏却盛气凌人,他们可卑的气势反衬出九方皋的沉着、镇定与豁达。

3.取材背景:中国画《九方皋》是画家七易其稿之作。作品取材于民间故事《九方皋相马》。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带马来复命,却说不出马的雌雄、颜色,伯乐却赞叹九方皋注重的不是马的皮毛外貌,而是马的内在精神与品质,秦穆公牵来一试,果然是天下少有。

4.绘画特色:《九方皋》代表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可以与蒋兆和的《流民图》相媲美。首先是意境真实,气息高古;其次是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相得益彰;再者,人与马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且衣冠器物“合乎古制”,设色古雅质朴。

5.教法建议:《女娲补天图》《九方皋》两幅作品均取材于传说故事,画家均借画喻情。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通过交流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 见证历史

示例作品:《开国大典》

1.基本信息:油画,董希文(1914~1973)。

2.绘画内容: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3.色彩:鲜艳明快。蓝天、白云、红灯、红柱,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4.表现技法: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同时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5.艺术特色: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6.教法建议: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表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瞬间,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开国大典发生的时代与现在学生所处的时代已经遥远,学生对这段历史也不甚熟悉,这对理解该作品造成了一定难度。可尝试用创设情境对比的方式进行作品赏析。将记录当时史实的相关影片做一回放,再将记录当时史实的相关照片与作品对照,最后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也更便于学生理解和领会《开国大典》的创作之精妙。

参考案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二、新授课程

(一)欣赏感悟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2.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二)发展探究

走出三国曹植的梦境,现在让我们走进南唐韩熙载的家中,欣赏正在他家举行的“夜宴”。多媒体课件放映《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1.看(画面内容):分段欣赏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告别。2.看(人物塑造):观察主、客的不同表情,分析主、客的不同心理。

课件放映图片,观察对比韩熙载在五个不同场景中的脸部表情,解析韩熙载的内心矛盾。

3.思考交流:为什么韩熙载郁郁寡欢? 看:视频播放南唐时代背景(国宝档案)。说:讲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想:思考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三)深入发展

课件放映《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及《泼墨仙人图》。

1.看:学生观察它们在用笔、用墨和表现技法上的不同(前两者为写实,后者为写意)。

2.析:《泼墨仙人图》用笔用墨的技巧及绘画效果。用笔:与传统的工笔描绘不同,该画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

用墨:大片泼墨,浑重而清秀、粗犷而含蓄。

三、课堂拓展

《韩熙载夜宴图》既有绘画价值,又有文物价值。查找相关资料,对《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做一些探究。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相似,更着重于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中国古代画家,由于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所以不同于西方画家用油画表现人物的体积与明暗。而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着外来的绘画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

二、发展探究

在中国,画家徐悲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曾经画过千姿百态的马,他的有关马的作品同样享有盛名。

1.课件放映徐悲鸿《马》的系列作品若干幅。看:作品图例。

想:徐悲鸿为什么喜爱画马?借马以言志。抗日战争期间,他画马以抒发其杀敌救国的热情。建国后他笔下的马矫健英武,豪气逼人,意在激发人民建设祖国、勇往直前。他画的奔马,昂首扬尾,气宇轩昂,所向无敌。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势,是新中国形象的写照。徐悲鸿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正因如此,纸上笔端,那些自由的马,才能扬起千里飞沙、万里风尘,从思想深处呼啸而出。

2.课件放映作品《九方皋》。

想: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只有《九方皋》这幅画中的黑色雌马,例外地戴上缰辔,这是为什么?“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析:画家借作品想表现怎样的情感?借古喻今,对旧社会埋没人才给予针砭,对昏庸误国的国民党统治者进行鞭挞。

三、深入研究

1.课件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再现开国大典历史。2.课件放映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欣赏思考:学生参看教材, 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讨论交流: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3.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值金秋丰收季节。

4.师生讨论总结: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绘画构图技巧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四、拓展思考

中国人物画如何继承和发展?写一篇研究性的小文章,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相关链接

◆画家档案

1.顾恺之(346~407),原名长康,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擅文学,工诗赋,喜书法,尤工绘画。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和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三杰”。他精通画论,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著名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

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主张,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

2.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这是最高级别的宫廷画师,皇帝曾特别赐给金带,是画院最高的荣誉,但他却不想受制于他人,把金带挂在院中,飘然而去。梁楷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梁楷传世的作品有《六祖伐竹图》《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

3.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跟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他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粹,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1953 年卒于北京,年仅59岁。

◆书目推荐

1.《明清肖像画》徐湖平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2.《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林树中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3.《中国绘画艺术鉴赏》崔建林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4.《中国绘画赏析》聂瑞辰编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5.《品位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陈振濂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步辇图》 唐代 阎立本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重屏会棋图》 五代 周文矩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王时敏小像》 明代 曾鲸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代 张萱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1课

《高邕像》 清代 任颐

《流民

图》 现代 蒋兆和

篇2: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授课学校:天津市

趣并自觉主动了解民族文化艺术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初步了解中国画以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追求目标。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直观讲授法、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古代绘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内容

1、教学重点:理解古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艺术特征

2、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中国画追求“传神写照”的艺术目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电教屏幕投影设备、教材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2分钟铃响过,教师播放音乐,屏幕展示马克思的格言“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此环节设臵目的是让学生平稳心神,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铃响,师生互相行礼。

2、情智时光,导入新课

教师请学生大声朗读马克思名言,因而提问:如果想得到艺术享受,必须拥有艺术修养,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多读书,经常参观画展等。)教师: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但是还不确切,如果只停留在多读书、多听音乐会和多看艺术展的“多”的层面,傻听傻看,走马观花是培养不出艺术修养的。一定要做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感受内在的韵味和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然后了解艺术特色和分析艺术特征,最后对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通过这样的艺术欣赏鉴赏过程,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有的同学会问拥有艺术修养有什么用,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们,它对在座的每个人都很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你们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拥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充分地使其感情、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然而,艺术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多欣赏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了解、分析和评判它们,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享受。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古代中国人物画。

教师:谁告诉我,怎样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艺术享受。

学生回答:感受艺术韵味、了解艺术特色、分析艺术特征和评判艺术价值。(此环节目的是落实情智时光,为新课讲授设臵欣赏线索。)

3、比较分析,激趣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为大家留了一个课后思考题,即通过比较蒙娜丽莎和陈洪绶仕女图两张画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来说说中西古典绘画的艺术特色。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蒙娜丽莎—— 逼真

陈洪绶仕女图—— 不真实,不逼真 教师:这种逼真的视觉效果反映了西方古典绘画属于哪种艺术特色?咱们在初中美术欣赏教材中学过的,还记得起来吗?

学生回想并回答——写实或称具象

教师:那这种追求不逼真的视觉效果的艺术特色叫什么呢?

学生会想并回答——写意或称意象

教师展示两幅以白菜为内容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分析中西绘画的艺术特征。

学生观察、比较回答:西方绘画——光影造型 中国画—— 线造型

教师展示人物御龙帛画并说: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是举世瞩目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画就已确立以“线造型”为基础的艺术特征形式,并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教师展示两幅《李白行吟图》,请学生欣赏、观察并分析线条的不同及其原因。

教师小结:古代人物画家按照所绘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和题材内容,特别是画家创作时的心境,施笔是所用线条会呈现出粗细、颜色深浅、干湿的形态变化的不同,以此也就形成不同的韵味和审美情态。

教师屏幕再次展示中西古典绘画并说及艺术特色。教师展示山水、花鸟和人物图片,并说:有的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线条对于表现山水和花鸟这样的题材是很适合的,山川的气势,花鸟的生机灵动都可以被线条万般变化表现的气韵生动跃然纸上。可是对于人物这一题材内容就不太恰当。到底我国古代人物画家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不是我国古代画家人物造型基本功不行呢?就像有的当代画家基本功不行就抽象了呢?

下面,我将通过一张画来谈谈我国古代人物画家对“求真写实”理解,进而大家一起来分析他们对于人物画的艺术追求目标。这幅画就是《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屏幕展示《韩熙载夜宴图》长卷图片,以故事为导引,介绍《韩熙载夜宴图》背景知识。

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

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韩熙载夜宴图》全画由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情节段落组成。(1)

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

教师提问: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为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指出画面中穿黄色袈裟的和尚,虽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方向,为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人物身份与所处场景的尴尬都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表现的淋漓尽致。(3)

教师再次展示五个段落中韩熙载的表情图片,与学生分析出夜宴的主人公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为求自保而纵情声色的矛盾心理。

5、对比区别《最后的晚餐》和《韩熙载夜宴图》,作为课后拓展。五.全课总结

古代中国人物画强调形神兼备,在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特定环境关系的同时,更为注重人物的神态、气质和内心的刻画。“传神写照”是人物画追求的目标。以线造型是古代中国画主要的艺术特征,线条以单纯而复杂的性格见长,既有塑造人物的真实生动之美,又具有自身的行动之美,它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表现语言。

六、教学评价

学生是否可以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

七、板书设计

篇3:传神达意——工笔人物画之思考

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史上, 最早讨论形神问题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的观点。在顾恺之看来, 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形”和“神”两个方面构成的, 而“神”又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换句话说, 写“形”只是手段, 传“神”才是目的。顾恺之之后, 南朝的王微讨论了形神问题, 王微在《叙画》一文中, 提出了“本乎形者融灵”、“岂独运诸指掌, 亦以明神降之”的观点。王微比顾恺之更突出地强调了“神”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关于绘画形神问题最具体的阐发, 首推谢赫的《画品》。谢赫《画品》一书最大的贡献, 就是提出了对中国绘画和绘画美学均有重大影响的“六法”。谢赫的“六法”中虽然没有出现“神”字, 但是中国绘画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即如何塑造一个完整的、有生机的形象的问题。“六法”中, 首要的方面——“气韵生动”就是要解决绘画理论中所谓“神”的问题。后五个方面——“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均涉及画面上可见的线、形、色和结构, 也就是要解决绘画理论中所谓“形”的问题。

从以上得知, 形与神在中国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仔细品读工笔人物画一些佳作, 不难发现人物的“形”与“神”始终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体现出精神的灵魂。

工笔人物画所要表现的是人思想、情感、动态的变化, 主要是以人为主体。所以“写形”的真正用意是以“形”为依据进行提炼取舍, 而不是被“形”所束缚, “传神”才是目的。形神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 是一个生命哲学问题, 即一个与生命的构成和本质有关的问题。于是, 形神问题就体现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 并居于核心的地位。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从这样一种普遍的生命哲学出发来看待绘画和绘画形象的美, 把绘画形象的美看做是本原性的、创造性的生命的感性显现。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谓:“以神为主者, 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 神从而害。”这些指人的精神或精神境界。中国画家抓住形神这一特点就把它运用到绘画或工笔人物画创作中, 以它为根本目标。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是白石老人名言。绘画起步于对“形似”的向往。“画, 形也”、“形, 像形也”这颇具原始意味的定义告诉我们, 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 形象塑造与客观对象在“形”上的似与不似, 就成为衡量绘画真实性的第一个标准。中国工笔人物画走向成熟, 则是基于对“形似”反思之上对“神似”的自觉。不能顾了形似, 丢了神似;应该力求神似, 哪怕放弃一定程度形似。太似为媚俗, 不能画的太像, 皆道明这种以“神似”为重的审美取向。

二、工笔人物画之笔意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意”所具有的非理性的特征, 使它具有了某种美学的、感性的色彩。美学上的“意”, 它的含义约有两层:一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二是指艺术创作的结果即艺术作品通过其形式构成和形象塑造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味, 或由它所建构的包含着此种意味的审美意境。如上所述, 张彦远非常强调主体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 他则更强调“骨气形似, 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也就是他所说的“意存笔先” (后世论者, 或谓“意在笔先”) 这一命题。在《历代名画记》中, 张彦远曾多次谈到“意存笔先”的命题。他说:“守其神, 专其一, 合造化之功, 假吴生之笔, 向所谓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也。”张彦远把“意”的作用看得十分重要, 用笔的好坏, 神气的有无, 作品的成功与否, 都同这个“意”有直接的关系。

“意存笔先”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在用笔创作之前, 必须对画面和所画之物的整体考虑。如清代画论家郑绩说:“作画须先立意, 若先不能立意而遽然下笔, 则胸无主宰, 手心相错, 断无足取。……先立意而后落笔, 所谓意在笔先也。”这种观点被理解为用笔所表现出来的“意”, 即笔意论。

这里所说的“意”, 就是“立意”之“意”, 还有更进一步的意思, 即所谓“构思”。对于工笔人物画创作来说, 可以理解为对笔墨、结构和形象等的构思, 即古代画论中的所谓“经营”。“画尽意在”的“意”就不能仅指构思, 还表现为绘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味或意蕴。例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如图1) 精致地描绘了五个贵族夫人, 仕女一人。她们里面穿着绣花长裙, 披着薄纱, 头梳高髻, 装饰华丽, 酥胸半露, 雍容华贵。还有执扇侍女以及狮子狗、白鹤穿插其中, 这种富贵的生活, 让人联想到一种太平盛世的景象。由此可知, 工笔人物画作画同样讲究“意”, 也同样具有内在于感性并且只能从感性的水平去体验的特点。

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用笔 (线条) 是造型的根本手段, 在工笔人物画中线条被称为骨线, 追求的是一种简洁有力而富有韵律感和书法意趣的线条。

精细不是工笔画之要素, 传神写照才是工笔画之根本。工笔当以意笔写, 以意运法求其自然。从而达到“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的写意效果, 给人留下独特的艺术享受。

三、创造性地看待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工笔人物画具有工整、细致的造型特点, 更重要的是它讲究传神达意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称之为绘画艺术。从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来看,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使工笔人物画创造性的表现它的写意性。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条、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乃至于其他媒介, 就算尽了它的能事, 而是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如今画坛, 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创作在潜移默化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也正是通过这种艺术作品的意蕴来体现。而中国工笔人物绘画表现出来的是心中之意象, 寄托了人格精神。

因此, 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 而这一切应是当代工笔画家创作过程中创造性地追求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艺术效果。中国工笔人物画必须在“传神达意”引领下, 有“法”有“度”地张扬个性, 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 为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而奋斗。

摘要:从中国绘画史来看, 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人物画历史发展长远, 并且创下了辉煌的成绩, 它的艺术内容通过极富创造力的、民族的审美观念来体现。通过“以形写神”、“意在笔先”, 论证工笔人物画之传神达意, 以表现出工笔人物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创造性的追求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 不断创新。在当代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逐步加强, 中国工笔人物画可以从中吸取精华, 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可随“意”雕琢的空间, 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它的光彩。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以形写神,意在笔先

参考文献

[1]范明华.《历代名画记》绘画美学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0.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3]薛永年.中国绘画历史和审美鉴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逼真传神的人物

1、悠久的历史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源于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而真正成熟的以绘制纹饰而著称的釉上彩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但是更加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高胜一筹。

而对于釉上彩传统人物画,也是有着其漫长的历史和特色。起源于周代,后期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而在陶瓷上的应用虽没有那么长的历史,但是当绘画与此完美结合时,造就了人物逼真的釉上彩,也是陶瓷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2、巨大的转变

在历史的长河里,釉上彩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清代之前,中国陶瓷釉上彩基本上呈独立发展趋势,其装饰风格保持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对于其传统人物画装饰也有着自己的变化。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种类是千变万化,人物也各异,各具特色。

釉上彩上的传统人物画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体,以笔墨运用中的“勾线为主,衬染为辅”的表现手法,使所绘对象达到传神写照、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并且釉上彩传统人物画题材类别很多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①、描绘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这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题材之一。②、描绘仙佛僧道的宗教人物画。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除了儒家还有道家和佛家,所不同的是后面两家是宗教,更强调出世情怀。③、描绘社会风俗人情风俗风俗画。这类绘画在宋代时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④、描绘宫廷妇女的仕女画。仕女画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题材,它的描绘对象为宫廷妇女,从顾恺之开始,到张萱、周昉,再到唐寅以及清代的费丹旭、改琦,一直是名家辈出。⑤、以描绘肖像为题材的肖像画,也称“写真”。

古代的人们善于选择具有认识与教育意义的题材,也能在平凡而广泛的选择中挖掘深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不同朝代的题材各不相同,表现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描绘:六朝神韵、大唐气象、两宋繁华、元明墨骨、满清西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改变,对于釉上彩的装饰来说也是各具特色。当这些不同题材的人物绘制在不同的器型上,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

釉上彩传统人物画的技法也在不断演变,它的基本技法: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以人物画为主,而且都为宗教或政治服务。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一为白描画法。二为工笔重彩画法。三为写意画法(简笔画法)。技法在不断改变,不断进步,题材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巨大的演变,造就了不一样的釉上彩。而在釉上彩装饰中,人物画也是越来越逼真,越来越美丽动人,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3、逼真的人物

釉上彩的风格发生过巨大的改变,然而它对人物刻画的表达却一直都没有改变。釉上彩对人物画的创作不仅重在写实,更在于传神达意,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还关注对于人物艺术形象的刻画,把作者的思想和艺术见解贯穿于整个人物的过程。对人物的刻画比例正确,符合型体结构,进而就是充分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重点描绘人物面部表情,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特定环境之间的相互照应关系,以求得人物的神与态能与整体画面的布局统一。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最高要求和标准,重要是传神,通过人物形态,画面背景衬托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意”,让观赏者一下子就能从人物的眼神里读出作者的画境,还有就是抓住人物眼睛这个最富传神的特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外形的动态和特定的背景来更加突出眼睛在“说话”,这种追求人物逼真的刻画使得釉上彩更加的具有其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一件好的釉上彩作品,离不开其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陶瓷作品的审美眼光也在不断改变。所以,釉上彩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求变。这样,就需要陶瓷艺术工作人员善于发现,善于寻找,善于辛勤研究。只有这样,好的作品才会出现,更加逼真的人物画才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更加养眼的陶瓷作品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所以对陶瓷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加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他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创新,推陈出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既要有精湛的绘画技术,又要有独特的制瓷技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促进陶瓷艺术的进步,繁荣我国的陶瓷业。

篇5:中国银行员工写照

银行人的模样:穿的人模人样,看的铁门铁窗,拿的杯水车薪,玩的键盘钞票,说的您好再见,做的点头哈腰,唱的还我节假,等的是明天下岗.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苍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猪受气,仔细一想,比三陪强,谁让咱干银行。

银行工作与小姐工作的共同点:出卖青春,微笑服务,没日没夜,谎话连篇,按量挣钱,苦中有乐,人走茶凉,前途渺茫,每月总有几天不舒服。

人生四大磨练:万里长城散散步,西玛拉雅爬爬山,巴格达市练练胆,商业银行上上班。

银行人八种死法:客户赖债害死你,歹徒抢钱杀死你,大集中整死你,CMS累死你,以人为本哄死你,绩效考核气死你,下岗分流饿死你,忧心忡忡闷死你。

八类人不适合从事商业银行工作:酒量小、话多、钱少、关系差、疾恶如仇、才华横溢、学历太高、胆小。身上背个冒牌破包,兜里揣着二百零钞,见面说话点头哈腰,远望像归国华侨,近看像港澳台胞,仔细一瞅“我靠”,原来是银行客户经理搞营销。

老鼠的故事:银行里抓住一只老鼠,行长说,给它下指标,看它还有功夫乱跑;纪委书记说,调查它,保证有事,否则跑什么?保卫科长说,打死它,谁让它闯入金融重地;外勤说,给它下指标,让它拉存款;内勤说,让它当出纳,不许上厕所,用摄像机对照它,用监控器看着它,看它还跑不跑。老鼠一听,倒地死了。

银行行长陪客户吃饭后,客户提出洗头洗脚,行长害怕,电话询问纪委书记,书记回电话:洗头不过肩,洗脚不过膝。客户听后,笑曰:难怪你们中间业务搞不好。

重要提示:要预防五种职业病:被存款愁成抑郁症,被客户气成神经病,被酒精烧成痴呆症,被奖金弄成心绞痛,被不良吓成恐贷症。

篇6:传神写照成语解释

【拼音】:chuán shén xiě zhào

【简拼】:csxz

【解释】: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近义词】:传神阿堵

篇7: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传神自赞,传神自赞王安石,传神自赞的意思,传神自赞赏析 -诗词大全

传神自赞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我与丹青两幻身,世间流转会成尘。

但知此物非他物,莫问今人犹昔人。

篇8: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一部《老柿子树》是一幅黄河文化的风情图, 一部黄河岸边百姓的生活史。电视剧成功的处理了黄河以及黄河文化, 在电视剧中, 黄河不仅是一条河, 而且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剧中人物围绕黄河有着多种多样的评论, 最为代表的是剧中的主题曲“傻傻的黄河呦, 你从哪里来, 泥泥的黄河呦, 你到哪里去, 你傻乎乎地来, 你傻乎乎地去, 你抽了我的筋, 扒了我的皮……”这一首粗犷的黄河谣, 无比凄凉, 几多沧桑, 是在问黄河, 也是在问自己何去何从, 是关于人生关于命运的追问。

黄河岸边的人们没有那么多的大智慧, 可是他们会用黄河作喻, 在追问黄河的同时其实是在追问自己的命运。追问自己在时代潮流面前的选择。

为了祖先的面子, 两村人每三年械斗一次, 死伤无数, 最初关于土地的争夺早就演化成关于仙人面子的争斗;耕读传家的娘, 接受不了一个从不做坏事只作好事的土匪, 好“火爷”最终被害于泥沙俱下的黄河里;同样是娘, 为了一个傻儿子, 坚持将有文化的白翠翠娶进门。这一桩桩一件件, 我们在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但同时我们却无法对他们过多的责备, 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活下来的, 老黄河都没有改到, 这些老理也一直没有变过, 被黄河岸边的人世代接受。

与对老理的坚持相对的是叛逆, 成就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火爷”打死保安队长, 落草为寇做了一个只作好事的土匪, 获得黄河岸边多少人的称赞;老三水德加入共产党;白翠翠只身逃婚, 前往陕甘宁边去参加八路军;宝玉逃离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家庭, 前往延安参加革命。

坚持与否不能用成功与失败来衡量, 也不能用善恶来衡量, 更不能用应不应该来衡量, 对于认老理的人来说, 在老黄河面前看一切都是正确的。我们只能举起人性的大旗来衡量这一切。坚持可能是死, 叛逆可能是活, 这一切的不确定展现了人生的多彩与无奈。

我们相信黄河岸边的人性是美好的, 无论是坚持还是叛逆更多是对人性美的追求。在剧中, 一个通情理的娘和一个认老理的娘共融一身, 相伴一生, 铸就了沧桑的黄河母亲。娘对老理的坚持, 使她付出了比叛逆更高的代价, 火爷因她而死, 而临死前的一声声恨, 千刀万剐在娘的心头。

一成不变的黄河依然泥沙俱下, 黄河岸边的人们是否已经有了改变!

上一篇:卸船机A路机内皮带跑偏运行分析下一篇:标准的软件技术开发合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