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2024-05-14

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共13篇)

篇1: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最是那惊鸿一瞥,叫我永世难忘。

那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春日,桃花开得正艳,收拾好闷了一冬的心情,我去了乡间看桃花。偏巧就邂逅了同样赏花的你。也是自那天起,你的一颦一笑便烙印在我心里,我的心被填的满满的,有你。

你面色红润,恰似那一抹桃红,自那以后,我习惯在心底叫你桃花,名字虽然俗气,却在我心中圣洁。看得出,你是有故事的人,虽然笑得很开心,却没能掩藏好眼底那抹落寞。

因我出发较晚,到了却也黄昏了,匆匆一面,你便只留我一个倩影,不多时间,便消

失在夕阳的余晖里。

自那以后,每年的春天我都会去乡间看桃花,希望重逢,却有不得重逢。只当感激曾经的邂逅,缅怀那抹倩影。

几年时间,忽然而过。再度重逢,时光把我们抛到了五年后。

不得不说,久别重逢,我又惊又喜,烟雨蒙蒙的天气,也掩饰不了我的喜悦,只是,这次你嘴角都没浮起笑意,眼里的落寞一扫而不能尽。

顾不得唐突,我凑上前去。“你好,我叫郭嘉。”

“你好,素雪。”你的嘴角略微挽起一个弧度,又很快消失了。身体看起来很是虚弱。

“咱们见过的`。”

“是吗?”眼里看不出丝毫波澜,仿若事不关己。

“我只是看姑娘这次神色大不如前,不知……”

“没事的,谢谢您的关心。”

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闲谈之中了解到,我们居然在同一个城市读书。眼看到了晚上,便相约在农家小院随便吃一点再回家。

晚饭之余,我们到路上等车,你便开始咳,开始我以为是吃的不舒服了,可是你咳起来就没有停下的意思,我仔细看去,竟全是血!

“你怎么了,我带你去就近的医院。”我焦急叫道,恨不得生病的是我才好。萍水相逢,我竟莫名开始很疼你,很真切。

“没关系,不用去了。肺癌晚期,已经没办法了。”你吃力地朝我笑笑,算是安慰。

“先回市里吧,再晚没车了,这地方偏僻,不好打车的。”你继续说道。

“好吧。”我无奈的点点头,把你揽在怀里,生怕你会倒下去。你也并没有说什么,轻倚着我,应该是身体已经没力气了。

等车的时间很漫长,仿若过了半个世纪,“终于来了”我叹了口气。到了市里我直接把你送进了医院,那时的你已经几近昏迷,医生直接安排了住院。之后你的状况便一直不好,我没日没夜的陪着你,一直到你的父母亲到了医院才离开。这一去又不知年没你的消息。

在回市里的路上,你告诉我说,你最喜欢桃花,开在希望的春天。还说,谢我带你回来。与你辞别后,我每年的春天都会到乡间看桃花,那你承载着我偶然的一次邂逅,还有那个叫素雪的姑娘桃花般的面容,只是再没见过你。

桃花依旧年复一年地开着,看不出什么变化,只是,再等不到那年的风景,那年的人,我想,你大约已经去了吧。我依旧会来,看着相似的风景,怀念不变的人。

篇2: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这本书的构思起源于托尔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柯尼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妓女因为被指控偷窃一个醉酒的嫖客100卢布被判处了4个月的监禁。就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陪审团成员发现这个妓女是他亲戚收养的曾经被他诱奸过的女孩。他良心发现,到法院恳求检柯尼,告诉他自己想与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执着,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没想到是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去世了。这名男子也不知去向了。

复活这本书耗费了托尔斯泰大量的心血,历时才于他71岁高龄之时完成了这部恢宏的巨作。说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和思想的总结的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为了更好的写这部小说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去法庭旁听审判,接触法官、狱吏、囚犯、律师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托尔斯泰对本书的创作充满了激情,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写出了三份草稿。可是后来他觉得写不下去,而对已经写出的草稿又感到极其不满,他十分苦恼。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依然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托尔斯泰觉得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纯属个人的愿望不能反映现实。托尔斯泰目睹亿万人民的苦难,当时步入了老年的他世界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站到了广大人民的阵线上,因此觉得光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实反映被压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命运。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来描绘出人民的苦难。

其实托尔斯泰到定稿时也没有放弃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在托尔斯泰的头脑里生了根,他希望两个不幸的主人公最终能获得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是脱离现实的,托尔斯泰心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托尔斯泰明确这一点时,离最初动笔已有九年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何等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

全书的依据了现实的素材定了基本的情节。在一步步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以深刻的文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的行径。在审判卡秋莎的法庭上本该是严肃的,但一群执法者却各怀心思。一名法官因和妻子吵架心情不佳。另一名叫玛特维伊的法官担心的是自己的疾病。副检察官还没从酒宴中清醒过来就开始宣读对卡秋莎的审判。法庭的庭长为了能准时赶去和一个姑娘幽会想要审判早点结束。在整个的审讯过程中,法官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私事,对案件完全不上心。也正因为这些官府的昏庸的执法者的随随便便将一位被诬陷的少女卡秋莎判了刑。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的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为解救玛丝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运的大官之间,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人。奔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聂赫留朵夫看到的是法律的不公正和社会的底层人民是如何受到迫害的。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言了。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完成的仅仅是良心的觉醒,而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才是真正在当时那个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的道德的标准。他爱过,悔恨过,反思过,他下定了决心,在良心的的作用下,他复活了。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是卡秋莎,在这条精神复活,寻求从生的道路上,不断地积极改变自己。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是以前的他不会看也看不懂的教训。现在从中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发现了一些能让他觉悟,喜悦的东西。他不仅仅实现了自己的复活,同时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行为也感动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觉悟了,醒悟了过来。最后男女主人公都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这种复活同时也代表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已经抛弃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用宗法农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败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揭示了沙皇专制和官方教会是完全建筑在对人民的压迫和欺骗之上的。他们虐待人,折磨人,审判人,惩办人,杀害人。无辜的人民遭殃,他们无动于衷,一心要清除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他们不但不会宽恕他们认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无辜的人。事实上,他们宁可惩罚千百个没有危险的人,也要除掉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统治方式!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 看到了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 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败后,用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 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性, 表达了农民的抗议和革命要求。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世纪初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是“ 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者” 。它撕去了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虚假面具, 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 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 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 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列宁这样剖析到“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 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 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暮年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 在实现这思想上, 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 是创立一种新宗教, 基督的宗教, 但其教义与神秘愚昧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 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由信仰而达至理想,这不仅是对小说名为“复活”的点睛之笔,亦是其全部思想的制高点。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托尔斯泰独特的宗教哲学, 即认为是宗教导致道德。这或许也是晚年托尔斯泰的无奈,只能从宗教里获取慰藉。但这无法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复活》揭露了资本主义在俄国迅猛发展,政府的腐败,世风日下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刻的剖析了时代和人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弘扬人性,歌颂人性都是时代的主旋律。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人性者更显可贵,也更为我们所重视和提倡。书中聂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本网、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篇3: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一、高三备考中的常见误区

快乐的奋斗需要理性地把握高三复习中的“误区”, 作为一个多年在高三年级备考过程中摸爬滚打的班主任, 我总结了高三备考中常见的备考误区。

1.杂 念干扰 。

进入高三, 很多学生会忍不住“胡思乱想”, 杂念多, 浪费时间, 这些杂念主要包括: (1) 忧虑过去的事情:以前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习啊? 上次考试为什么没有考好啊? 等等。 (2) 忧虑未来的事情: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啊? 父母对我太好了, 我将来怎样报恩啊? 等等。 (3) 忧虑改变不了的事情:高考为什么不改革呢? 为什么我的父母没“钱”呢? 等等。

2.心 态消极 。

高考备考是否高效, 还与每位考生的情绪状态的好坏有关。在备考过程中不断强化“压力情境”, 就会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导致不能激活大脑的活动水平, 思维加工能力受阻, 做题能力下降。

3.学无章法 。

在备考过程中, 经常有考生感觉很“委屈”:我态度认真, 刻苦做题, 为什么成绩上不去呢?原因在于没有“章法”, (1) 盲目地学, 各科考点没有网络化, 知识点没有重点化, 考试题型没有规律化, 盲目做题, 不会研究所以然等。 (2) 不科学地学, 不少考生在备考中加班加点, 废寝忘食, 黑白颠倒, 忽视生物钟的规律, 以致白天学习无神, 晚上学习兴奋, 这种状态是不利于高考发挥的。 (3) 不严谨地学, 复习过程是纠正自己不良学习习惯的过程, 不少考生眼高手低, 忽视基础题, 忽略做题速度和节奏, 马虎大意, 审错题目, 写错答案, 看错时间等。交上试卷才恍然大悟, 后悔不已。

4.看 重分数 。

在备考过程中出现杂念、情绪消极等状态大多源于每次的考试分数。分数主宰着考生对自己的信任度和情绪质量。分数高了, 有信心且欣欣然;分数低了, 则自怨自艾且茫茫然。深沉追究, 实际上看重分数是三种心理在作怪: (1) 虚荣心理。考试成绩是给老师、家长、同学看的, 所以低分很丢面子。 (2) 攀比心理。与别人比考试名次和分数几乎是大部分考生的潜在意识和不由自主的习惯。这种比较导致的情绪不平衡不利于备考。 (3) 期待心理。不少考生习惯通过考试分数给自己 下“评语”。 期待分数 不断提升 , 自己更有 信心 , 不允许失 败是不科 学的期待 , 由此易产 生阻力和 不良情绪。

二、针对高三备考误区的建议

以上四个方面是考生焦虑、压抑、烦躁、悲观、厌学等心理缺氧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也是对备考实效性的最大干扰。针对这些问题, 我提出以下建议。

1.清 除杂念 , 让思想单纯起来 。

临考时, 保持纯洁的心态至关重要, 专注才能高效。如果考生出现杂念, 就要及时警告和调控, 不能任杂念蔓延。如果一定要“想”, 就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我怕什么? 我为什么怕真的那么怕吗? 最坏的后果是什么? 我怎么救我自己? 用什么方法? 有位年轻人想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于是他向一位大师请教:“带什么上路呢? ”大师说:“带着空杯上路吧! ”希望考生能以纯洁的心灵和专注的态度有效备考。

2.学 会微笑 , 让情绪激昂起来 。

备考需要激情, 激情产生自信, 自信激发智慧, 智慧推动成功。要学会调整个人情绪, 练习快乐, 善待自己, 宽待别人另外, 每位考生有责任对集体情绪进行调节。共同营造集体的“红色情绪”———积 极热情、向上、团结 ;共同营造集体的“绿色情绪”———乐观, 充满活力, 努力挖掘每个人的学习潜力, 为集体争光。杜绝恐惧、担忧、消极的“白色情绪”, 杜绝压抑、绝望、反叛的“黑色情绪”, 还要杜绝早恋的“粉色情绪”。只有个人情绪和集体氛围都是和谐、健康、阳光、专注的, 高考才能稳操胜券。

3.提 高效率 , 让行动积极起来 。

每位考生都期待自己能考出好成绩, 但是空想不行, 必须强化自己的“执行力”: (1) 把握。冲刺阶段, 尤其要有方向感, 找准问题, 随时纠偏, 认真反省, 追求实效, 避免“付出没有收获”的现象发生。 (2) 增强计划性。冲刺阶段, 重新调整期待值, 给自己合适的定位, 多给予自己肯定的评价, 让每一天都有成就感。 (3) 注意严谨性。冲刺阶段, 成绩能否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题的严谨与否, 把考试当作业, 把作业当考试, 从细节中招分数, 让严谨成习惯。 (4) 训练熟练性。冲刺阶段, 忌四面出击, 专攻难题和知识盲区。温故知新, 巩固已有的知识储备, 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应用。

4.学 会考试 , 让成绩正常发挥 。

在高三经历了多次大型考试后, 面对起伏不定的成绩, 许多考生心里没谱, 非常担忧:高考我能正常发挥吗? 高考失常的两大主要原因: (1) 不良习惯导致考试失常, 如马虎大意、动作迟缓、轻重不分、思维定势的干扰等。 (2) 不良心态、情绪导致失常, 比如考前期待, 设定结果, 导致考试患得患失, 影响发挥;进入考场遇事慌乱, 做题浮躁, 精神疲惫, 焦虑放弃等, 影响正常发挥。

篇4: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一、整合复习的必要性

(一)减负增效的需要

今年6月份,江苏省“两部两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指出“有些地方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现象比较突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规定“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2小时以内”,要求积极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提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这一精神,今后高三年级的复习时间将减少,以往我们在高二暑期、双休日补课,以及“早晨时间前移、晚自习时间后延”等违规行为将不复存在。这样,寻求经济、高效复习方式对适应教育发展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些整合复习的方式。

(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5年起,江苏省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明确“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确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其中诗歌与散文为一个系列,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组合也要求我们采取整合的教学方式。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需要

学者原野牧夫说:“有人在散文中写到炊烟,很可能也就是写现实里的‘炊烟’,而在诗歌里面,炊烟就代表一种生活,一种象征意义。”王珂在其《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中指出:虽然《诗经》的四言诗体在中国诗体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也产生了很多优秀之作,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的情感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诗的功能及容量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四言诗便因为诗体的单薄和容量的狭小,很难适应现实的表情达意的需要。《诗经》后,不仅出现了五言诗,还出现诗体的“散文化”倾向——“楚辞”的创作。诗体的解放及“楚辞”的出现与中国散文的出现相关。随着文字的产生、丰富及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的进步带来了文化工具及书写方式的改进,人类的文体由最单一的诗向其他文体扩展,散文便产生了。由此可见,诗歌与散文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学习古典诗歌,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对现代散文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整合复习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诗歌与散文”选修系列中指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基于以上所谈的必要性,我们在实际复习中应该对此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以真正做到利于课堂教学,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利于考试,从而开辟实惠的课堂教学时空。

现代散文与古典诗歌的考试,在选材上其实很多是写景、状物与抒情的结合。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谈两者整合的实践性。

(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与诗歌是以写情为指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特征。

例如,2007年安徽卷阅读许俊文的《乡村的风》,第14题就从形象角度设题: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我们能感受到有这样几幅鲜明的图画:“风拂炊烟图”、“风吹莲荡图”、“风摇树木图”。

再以诗歌鉴赏为例,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样设题:诗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也是考查景象描写。

(二)包含着怎样的寓意或情感

抒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但是散文、诗歌的抒情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情意更浓郁。

就散文来看,2009年全国卷阅读雷抒雁《彩色的荒漠》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我们还以2009年高考江苏试题为例,设题为“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这里显然考查形象描写中体现的情感。

进行情感分析时,要从诗、文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例如2007年辽宁卷阅读臧克家的《炉火》,第21题是这样设计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炉火”带给入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诗歌鉴赏中,也应该从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感趋向。同是边塞诗,有的反映思乡之情,有的体现苦乐不均,而有的则显示一种昂扬的斗志,有的反映边塞奇异的风光。同时写柳的,有的是分别时的缠绵,也有的对柳絮扬花的轻狂表示不满。

(三)体现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阅读散文和诗歌,要善于把握文章的脉络。

例如2007年四川试卷阅读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第16题“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通读全文我们就可以知道布局谋篇的特点: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2005年高考北京卷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以选择题的形式设题“词的上篇写梦境,下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其考查的能力点也是有关诗歌结构的。

(四)注意关键词、句在诗文中的作用

散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因此,自然就成为阅读中命题的热点。

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阅读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5题要求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结合全文,这两句话的含义分别是:(1)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2)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同样诗歌中的关键词对理解其内容也有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高考湖北卷宋诗张先《题西溪无相院》中设题“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诗句,并加以说明”。显然,‘影’对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起到关键作用。

(五)分析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诗歌、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等等。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

例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杨闻宇的《日月行色》,第17题是这样设计的: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高考诗歌中这类题型更是比比皆是。以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为例,第一问“这首词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修辭手法。

篇5: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请类“七一勋章”获得者、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00后”奥运健儿、中青年艺术工作者和青少年代表走上讲台,通过“云课堂”方式和我们这些中学生共上一堂课,

时代楷模张桂梅,是我最为尊敬的一位嘉宾,她用自己的行动,帮助 多位女孩圆梦大学,如此无私忘我的奉献,从她的身上,我学习到很多,也深深的为她身上的故事而震撼感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时代楷模张桂梅这般的人物,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为党的伟大中国梦奋斗终身。

20作为祖国的一百岁生日,注定了今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年不仅是我们全面脱贫攻坚胜利的伟大节点,也是我们伟大祖国迈向历史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一定姚全身心的投入于学习之中,在未来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肩负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复兴伟大心中,不断加油奔驰。

篇6: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主讲人:金一南教授围绕,“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和“怎样才能真正的爱国”展开讲解。共产党最初只有那么一小部分,那么几只火炬,最后燃成熊熊大火,点燃了整个中华人民内心的火炬, 最终实现了毛主席所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之前,中国所创的都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后来又出现了,“现在的我们不能不成功”,随着这样的爱国者越来越多,有更多群众愿意去相信,信任党,我们的新中国才能解放,这难道不是信念的力量吗?

心中有光,不怕黑暗的路。在学习路上,我们也需要看得见光,给自己一前进努力的动力,加油吧!期待下一次自己美丽的绽放。

篇7:余秋雨散文集学生读后感

我会继承看,并且会看更多雷同的、能涟漪我心海的文字。

看到了“文化苦旅”,个中的篇章或许都是余先生游历过一些奇迹后的脸色记录吧。每读一篇,总能等闲地想象他在游历时的巨大脸色和游玩之后追念的沉静和清澈。

在这个猛烈变革的时代,余秋雨做出的尽力是令人赞赏的。在我的影象里,新美文网,余文首先在上海的《收获》杂志连载,尔后被不绝地出书、、报导,成为中国各多半会的重要脱销图书,甚至呈此刻险些所有的中文网站和杂志上,与鲁迅和林语堂的作品一道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一时间,大有不读余文,羞谈文学之风。果然是这样吗?让我们以他的《文化苦旅》为例,看看汗青和文学在这里是奈何布局在一起的。

第一篇“羽士塔”是一个奠基民族主义基调的重要篇章,它确立了整部书的话语(代价)姿态:王羽士以他蒙昧和贪婪出卖了中汉文化的宝贝“敦煌石窟艺术”珍品。这种道德化的母题和“故事”完全切合公共的“民族主义”走向。不只如此,作者还利用了一些煽情主义话语暗号来强化这种戏剧性的结果,如“伤口”、“滴血”、“下跪”、“哀求”以致“抽泣”,所有这些意象或独白都展示了一种露骨的煽情能力。尽量它从文学能力上看相当鸠拙,但在中国的读者市场却是双重有效的,即点燃了读者的汗青怒火,又使之发生了对作品以致作者的无限钟爱,这样的例子在余文中俯拾皆是。

品读余秋雨的汗青散文,蔚然成了连年来中国小资的时髦民俗,并带出了文坛一阵风潮。汗青操作文学得到“瑰丽外观”,而文学操作汗青得到了“精力深度”。由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他散文集的刊行量上获得证实。

可是余文在市场化的包装上存在着“媚俗”偏激的问题。它过分矫情。再以“王羽士”一文为例,由于爱“宝”心切,作者竟规划给羽士“下跪”,而为了敦煌经卷的一次赔本的“出口商业”,作者想为此“大哭一场”。这种行文上的肆意煽情,主要源于,他一方面陶醉在老式常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之中,一方面则试图向公共或市场寻求最大限度的承认,这两者最终产生了统一。没有任何一种统一比这一种看起来更为离奇。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串戴一条光鲜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汗青、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生动,尽量表达的内容是浓郁的。余操作他渊博的汗青常识,丰盛的文化功底,将汗青与文化契合,将汗青写活、揭示,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常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知己,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贯通力和驾御本领,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融会的高雅语言,而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汗青理性,在汗青论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掀开借来的书,发明印刷很是的粗拙,并且尚有错别字,这印证了同事事先声明的盗版之说,也同时让我萌生了到对余先生的一丝歉意。掀开目次,瞥见了广受赞誉的“文化苦旅”的章节,即刻以为很是亲切。最开始看的是集为“文明的碎片”的访谈录,个中的文字与在央视看到的现场点评很是相似,看着它就像在凝听余先生的教训一般。余先生的答复凡是长短常真诚而实在的,在此之上,又不缺乏超脱,他像长短常的相识中汉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来龙去脉已往此刻,他凡是是能从差异的人和心态的角度去充实地叙述一件工作一个现象一种脸色的原本脸孔。看着看着,我开始叹息文字所能诠释的范畴了,也许是因为我太相信“许多对象只可领悟不行言传”这句话以至于不习惯于用文字表达思维和脸色了吧!余先生在简捷的字里行间把一些泛泛我认为的确无法表达出来的感悟展示得极尽描述。这又使得我开始提醒本身应该从头审视对文学作品的立场了(因为我之前很少涉足文学作品)。

在我看来,余进入汗青和政治话语规模是一个错误。他观光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御的规模,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而更令人担心的是,余文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厘革的时代里迟钝地瓦解。我们应该留意到,所有呈此刻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是一种挽歌,哀伤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余文并未让汗青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的,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征:屈从于陈旧的汗青叙述和汗青语法,同时又沉浸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革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疑无法成为新散文的偏向。

与诗歌对比,中国散文在其汗青历程中始终饰演了一个可悲的.脚色,散文是诗歌与小说的话语残渣,会萃在文学史的边沿,成为每个时代主流话语的底衬。恒久以来,以小日子、小情趣、小思想和小笔触为根基特征的“小散文”,尽量得到了都市市民的热烈掌声,其范围却是不问可知的。对付一个布满着阔大意象的中国文化而言,它只能是一种日用文化缀品。这就为所谓“大散文”降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来由: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

初次打仗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秘闻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遐想,对汗青、对文化渗透着的贯通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尔后打仗到他的另几本着作,谈史谈鉴的《山居条记》、叙述立品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比拟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尚有雷同回想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本身的观点太菲薄,甚至落入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气势气魄问题,于是照旧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气势气魄的评论,也略加本身的一点浅见。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气势气魄问题,对付我们的写作也有许多的警惕意义。

篇8:高三学生散文读后感

每个假期,大队部都会介绍一些好书给我们,这个假期的是<狮王><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林清玄散文自选集>。

说是散文,当然是分成许多故事,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海狮的项圈>这篇散文。主要讲了"我"在渔人码头观看海狮。两位老师带领幼儿园的小朋友来户外教学,老师给小朋友讲起了码头里那只戴"项圈"海狮的故事。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看到了项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么也拿不下来了。小海狮慢慢长大,项圈越来越紧,最后陷进了肉里。再后来小海狮被保护海洋的工作人员发现,剪掉了项圈,却留下了伤口。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那个往海洋里乱丢项圈的人太可恶了,这样乱丢垃圾不仅破坏了海洋的环境,也使小海狮差点丢了性命。再想想 ,我每次去海边,总能看到很多人把烧烤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丢在沙滩上,一涨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带进大海。看了这篇故事,我下定决心不再让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捡起,看到别人乱丢就及时制止,千万不能再让更多的海洋生物惨死在这些垃圾手下。这样才能海更蓝,水更清,生物们才能生活的更好!

篇9:足矣-高三散文

有些事我用笔记下了,有些人我用心记下了。

——题记

笔尖触碰到粗糙的纸面,绘下完美的情感体验。岁月的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它是时光,是思想的沉淀,当疲惫的心无法丈量时间,回眸,可以疗伤。

“没话讲,我们互相在假装…”徐良温润的歌声萦绕在耳畔,放着音乐,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陶醉。

落花易碎,残花憔悴,吟唱的人心碎。

“我喜欢用眼睛说谎,单纯善良的摸样,这是我,掩饰留血和受伤最好的红妆。”我听着寂寞的旋律,走过寂寞的风景,听你说过寂寞的结局,却难逃寂寞的气息。太阳的光芒就像曲中的一连串长音,斜斜的影子被拉长,地面上漏着几点光斑。还记得,天空下,第一次见到你,并不是很在意,但不知什么时候,却很在乎你。

夕阳的光辉,斜斜地,缓缓地洒落在地面上,然而,岁月的阳光,那么刺眼,沉甸甸的刺痛我的.心。冬日暖阳里,我突然想流泪,曾经迷茫,因为我无助,曾经快乐,因因为我幸福,曾经的曾经,我无悔。

还记得,你每天都会给我个惊喜,努力把我逗笑,你说,我的笑容最温暖了,就像五月的阳光般灿烂。但是正是五月,我们经常在午后的阳光下,看着洁白的云,感受到后懒懒的阳光。简单的快乐,总是喜欢这样的午后,和你一起悠然度过。静静的却不孤单,相依也是一种温暖。幸福又有时好简单,每当我看着你温暖的笑容,我就明白,无论什么时候,你都会是我快乐的源泉。我很单纯地把许多话都告诉你,因为我简单的相信你。

当夏天消失在最后一丝滚烫的空气里,秋风捎着一缕微凉拂过脸颊时,望着飘飘然的落叶,伸出手,在空气中汲取到一丝秋的温度。

“秋天到了。”我喃喃道

“不是说好泪不许流,直到两个人转身以后”我曾今以为,你是我心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可曾经毕竟是曾经,如花的往事,似水的流年,看到的只是过往的云烟,现在的我们陌生又无奈,可是无论怎样,都逃不过现实的虚伪。在这个秋天,我很荒唐的弄丢了你,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还在原地等待着你,自己却不能控制自己,冷笑着对你潇洒放弃。说好不许,再让你担心。”你说,人定胜天,微笑是最美的自信,而如今,这份自信,又是否附带了迷茫和绝望。

“那时我放开你的手,转过身只剩了保重。”你陪伴我的日子。不长不短,现在你是否还会记得我,如此依赖你的我。

篇10:微风-高三抒情散文

很好的字眼,恰让我这一刻拥有.天意命定?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几个字便莫名的感动莫名的喜欢,没有忧愁,没有离绪,只想默默的吟念这几个字,咀嚼着,念诵着,仿佛那简单的几个字是蕴涵了无尽的养料,积淀着无尽的营养。是啊,用平凡的心去看芸芸众生的来来往往,或许不会让自己太孤单,太伤感。

我想我该拥有很多的感谢,因为在我生活的周围有很多人值得感谢;我想我该拥有很多的快乐,因为有太多的眼睛这个、注视着我,有太多的.朋友和亲人在关怀着我,这不允许我有丝毫的哀愁;他们给予的爱,给予的情,给予的我无法偿还的一切,我只有让自己真正的阳光起来,豁达起来……这样他们才会让我、看到久违的笑颜。

零零乱乱的思绪夹杂着轻轻浮浮的记忆,那些曾经的欢笑,身边徘徊的朋友;那些多情的时节,流泪的日子;那些美丽的风景,真诚的情谊,都在一场雨一阵风一段光阴中沉淀。我看着他们孤单的身影渐行渐远,却也无能为力。我们都有自己的路,都有自己的梦。生活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放弃,我们必须始终追赶梦想。

我静静地注视着高远的天宇沉默不语,我在等待美丽的出现,捕捉天上飞鸟的影子。我在黑夜里静静的行走静静的沉思,夜色寂寂,脚步会踏碎这份宁静。寒声碎碎,我却可以若无其事的走过每一片土地聆听每一处天籁独品每一份凄凉,没有人打扰;没有人烦恼,我不想有太多人注意我的存在,想象个隐形人一样自由自在,可只有在我精神的虚幻中实实在在地存在。

梦在狂风中摇曳,心在洪峰中挣扎。我在等待,等待未来的某一天,在那片属于自己的蓝天下,带着曾经的负罪感,自豪地说:曾经那只幼小的白鸟已在蓝天中展翅。

如果有时候,觉得自己太累/不妨让自己放松一下/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切/也许会有别有洞天的风景。

蓦然回首,昨日的时光伴随着无边飘逸的落叶堕落在地,一阵不知方向的风,呼啦呼啦带着它们卷进不知名的黑暗角落。

我仍然会每天虔诚地仰望我圣洁的理想,我相信,某一天花会开。

篇11:散文:我们高三了

我想记住三年来接触过的人,我想记住三年来无数次走进的校园。即使这些终将成为记忆的格子,我也希望它不是空白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下课之后我都会走出教室在走廊上驻足。眼前的教学楼,行政楼,寝室我都要记得。我问那些同学是否会识得眼前这些草木,他们惊讶地问:你问这些干什么?我说,我想记住这里的一切!高三没机会了!后来我从他们口中知道了针叶形的铁树,枝叶柔软弯曲的雪松,还有垂柳形的杨树。但是挺立在教学楼似蘑菇形的那棵树至今都不认识。

篇12:高三散文胭脂心

花落眉间,点烙心间。挥散不去,并不是初见的怦然动心,只是深居闺房久久耐不住的念想。

昔日女子习字是尴尬的,但总为了相夫教子,读书可以有,终究不可以太多,不可以让才识掩没自已的柔情,更不可将自己的情意飘出深闺,盛开了长廊之外的红杏。女子啊女子,美貌中终究是不会永远伴着你,而你的心一旦给了夫君,此生便只可有君一人,不管是身还是心。

是何时爱上了胭脂香,又是何时为君绣鸳鸯。

我记得你与他在长安街上的初见,他并非是你父亲眼里的如意夫婿,你只是在回头的刹那,与他有了几秒眼神的交集。眉清目秀的少年,腰间环着白色的丝带,只是没有倾城的玉佩。没有笑容,倒也没有陌生感的严肃,你天真将之认为亲切感,只是那一对视的瞬间,你的脸突然红了起来。深居闺中,除了父母双亲还有熟识的仆人,你的身边从未出现过闲杂人等。少年只是端庄的站在卖胭脂的老父亲身后,老父亲眼里满溢的细腻柔情是你父亲从未有过的。你轻轻地凑到母亲耳边,缓缓地道了一句:“母亲,可否置一胭脂。”那日的你,头也没回。你哪里会料得到,之后的长安街依旧喧嚣,可以是你却再也寻不见他的身影。

点上花烙,涂上胭脂,微红双唇,你可知你是如此的倾国倾城。深闺之中,少年在你脑海中,怎么都除不去影迹。

母亲看透了你的心思,却不知道你日夜思慕的君郎只有他一个。母亲开始给你寻觅郎君,筹备嫁妆。日子开始变得忙碌,你又怎么可能觉察不出呢?然而至始至终,你却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啊,静静的`看着母亲为自己做着这些。

忆君心似西江水,至此东流不复歇。

那一日,家中红红火火,到处都结上了灯笼,贴上了双喜。毕竟这府中你是正房的女儿,身份自然是与生的,婚事自然也就不会有一丝的怠慢。你只是安静的坐在梳妆台前,今日连府中丫鬟的打扮那么红艳,太艳丽你都不愿意睁开双眼。好多好多的人,好热闹好热闹,你的心却像是死了一般的安静。被盖上红盖头,你便不再是属于你出生长大的地方了。

轿子走啊走啊,整整三天的颠簸,你来到了你后半生的归宿。三月扬州的气候与长安是完全的不同。暖暖的是春天的气息,只是啊,你再也看不见住在你心里的君郎,因为眼前的才是你这辈子的郎君。

幸好,郎君恰似扬州的柔情,他盖起了偌大的花园,只为你的笑颜。欢愉是短暂的,他心里是盼着金榜题名的,你至始至终无法理解他家族的使命。你才来到这花开的地方没有多久,他却去了你刚刚离开的京都,一去便是大半年。是命运太不济,还是花开太仓促,研磨一池浓浓的墨,只是君未归来。年年如此,你本太多情,你早已不会想起自己的初见了,只是君不再,如今的你只可守着你的偌大庭院,心何归依。

你的命太好,一生太顺,富贵荣华。你的命太苦,一生空荡,谁人能懂。

篇13:高三散文:小城春色

身处嘈杂喧嚣的闹市,灯红酒绿塞满了双眼。我是这城市的匆匆过客,为着衣食为着温饱在小城缤纷的画卷上打下自己浅浅的印痕。在奔忙中我几乎忘记了春天,忘记了大自然还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

然而,当我忙忙碌碌奔波劳顿之后,一夜的春睡似乎分外香甜,当我在淅沥的春雨中醒来,我仿佛听到了画眉鸟儿清丽而婉转的叫声,信手拉开帘子推开窗,春雨的气息随风飘来,而春山春水厚重的绿色也从窗外扑面而来。春天在这里仿佛像一床绿色大绒毯才巴我包裹着,一股温馨爽快欢畅淋漓的感觉顿时浸透整个身心。沁人心脾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毫不夸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就这样来了。伴随着习习的春风柔柔的春光潇潇的春雨悄然而至。她象一个慈祥宽厚的长者,用那温暖的手轻柔地抚慰着经历了萧条冬天的我,又为我们送来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风厚重的绿,让我们在她宽厚的胸襟里舒展疲惫的身心,享受着春的厚爱。

春天的雨极其柔润,它在细枝嫩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键上跳动的音符,奏响春天优美的乐章。我的心伴随着蹿动的.雨丝、跳动的雨点、飞溅的雨花颤动,整个身心和着这优美的旋律沉醉于春天的气息之中,任思绪飘然・…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停了,绽飞的云彩展露出一片片蓝天,太阳从云朵后面羞涩地露出灿烂的笑,使刚刚披上春装的大地一尘不染,呈现出一派生机。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走进被春雨刚刚酥润的大自然,可真是满园春色阅不尽,不尽春光入眼来……。披着柔美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风从身边掠过,我领悟到春天浓郁的气息,她饱含着令人感动的柔情,顿然觉得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母亲,她竞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而出,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美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相映成趣,把无限的生机带给人间,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幅彰显着生命神奇与神韵的画廊。站在这样的天地间,不由得你去体悟这无言的抒情诗,无声的交响曲,有形的水墨画;天,地,树木,田园,山峦,云彩,空间,一例澄净如洗,清莹如碧。

春天,撒播希望于大地,尽染绿色于小城。你看,小城的春因绿而怡人,小城的绿因水而悦目。觅春的人们,行走在泾洋河岸,锦源湖畔,量心桥上,白玉栏边,放眼金灿灿,一杂不染。依山傍水成畦成片的金黄色弥漫开来,淹没了田野村庄和房屋,映衬着天蓝蓝,地黄黄的景致,花色撩人,花香袭人,美景让人喘不过气来。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来说,领略这小城春色的万种风情,亲眼见过油菜花开的壮景,这个春天才算是真的过了一回。

小城春色,在清晨推窗第一眼的风景里,空气清新让人神清气爽,鸟语花香传递着欢乐的情趣;小城春色,在霁雨霏霏,烟柳成行的空游艺骼铮在千树琼花,万木争春,满山杜鹃,草长莺飞,蝶戏蜂恋的百般红紫芳菲中;小城春色,在一条条姹紫嫣红的鲜花大道上,在街区、道路绿化的景致中,在不同路段,不同花草含苞绽放,绿树成荫各具特色的格调里;小城春色,在蓝天白云下,在青山绿水间,在碧波涟漪的湖畔,在郁郁葱葱的山村,在绿与水更为自然地交融,在人与自然更为和谐地相处。春水长天,群山依依,峰峦叠翠,清溪流韵都写意出小城崭新的人文生态胜景。

小城春色,在老百姓温馨的生活里,在市民愉悦的心情中。天蓝了,水绿了,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繁忙之余,到处都有休闲的好去处,在那里享受阳光绿地、湖光山色,,游山玩水或锻炼身体,谈天说地或修身养性,都别有一番神怡在心头。

满城春色收不尽,绵绵绿意舞翩翩。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次轮回,万紫千红的春色则是天人合一的杰作,人类给予自然的,自然一定会加倍回馈。在这个绿意婆娑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在欣赏、品味、享受小城春色的时候,我们更应强化绿色、环保观念。望一望苍翠的远山,看一看绿绿的春水,抚一抚柔韧的垂柳,莫要再辜负了这个满盈着生命活力的季节,让我们共同播撒绿色,共创和谐的明天。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初三英语作文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