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4-05-24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12篇)

篇1: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我想,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便是这样:包罗所有的情愫。

傅雷通过这些家书,教儿子做人,解决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和儿子探讨音乐,告诫儿子要有国家和民族荣辱感,要有艺术和人格的尊严,希望儿子能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傅雷对儿子的想念,对儿子浓烈而又深沉的`爱,也体现了他在艺术方面的高超造诣。家书中,“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一句话,让人回味无穷,饱含着傅雷对儿子“面对挫折,与挫折斗争”的急切与大爱。读《傅雷家书》,就像是聆听长辈在教育孩子,谆谆教导,让人感到亲切,傅聪能成长得如此优秀,出色,与傅雷的饱含深情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我敬佩傅聪,我更赞赏傅雷的教子有方。

可能每个人读《傅雷家书》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傅雷和自己的父亲比对。其实,同是父亲,我的父亲和傅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风格。傅雷先生对傅聪无疑是严格的,甚至是专业的指导,称之谓严父恰如其分,而我的父亲对我则是有些“放任”的,颇有些甩手掌柜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工作忙的缘故,他对我的学习几乎从不过问,但却愿意在闲暇时间陪我看一部电影,出去旅游,在生活一和我打成一片。教给了我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小时候去游乐场坐海盗船,在售票处门口犹豫不决:想买又不敢买,买了票后站在入口处看着出来的人脸色苍白、惊魂未定的样子,腿立马就软了,爸爸却软硬兼施地把我拖了上去,船在慢慢摇晃时,我已经十分惊恐了。心想真是上了贼船了。可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的恐惧就消失了,仿佛感到自己飞了起来。海盗船慢慢停了下来,我有些恋恋不舍。爸爸笑着问我:“怎么样?感觉不错吧?”“嗯,比想像的要美妙,还想再来一次呢!”“那可不行,以后吧,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一样的。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有些事情并非想你想的那样困难、那样无法克服。罗斯福曾说过‘真正令你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遇到挫折不要知难而退,而要勇敢克服。要相信自己。”

父亲的教导与傅雷先生对儿子面对挫折的要求又何其相似。大概天下所有父亲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傅雷先生还是我父亲,亦或者是天下任何一个父亲,给予儿女人生的启迪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照亮和影响着每个人今后一生中的沟沟坎坎和不平凡经历,那我们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证明给那些爱我们的人看,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爱和期待。

篇2: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那么傅聪有一个好父亲是何其幸啊,灿烂的经历、光辉的一生,若不是父爱的引领,如何能在成功之路愈行愈远?

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父爱是启迪智慧的无价之宝。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这样的排序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尔・盖茨的父亲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干劲,为的是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诚然,傅雷也是如此,他在信中不断强调的无非就是为人处事。看似平淡无奇的家书,其实内涵深蕴。做好自己,与人和睦,恪守道德与节操,人格上得以提升,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好自己想做的一切。

是故,在父亲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操心是必然的。若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变成孩子的保障,自然是最好不过。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放下心来。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父爱是治疗庸愚的苦口良药。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莫扎特的父亲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了启蒙教育,先教会孩子创作短曲,再层层深入,让孩子一点点学习乐理知识。正如傅雷教育孩子,不论是学习弹琴,亦或是学习语言,必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也是作为父亲所担忧的。

是啊,学习之路甚远,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唯有不断积累、运用,方能熟练掌握每一项技能。不在纸醉金迷中迷茫,不在钟鸣鼎食中沉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父爱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曾忆否?梁启超因材施教,独特的教子良方令人敬佩;曾忆否?曾国藩从容镇定,真知良言令人信服;曾忆否?傅雷爱子有度,字里行间的爱意令人赞叹!

篇3:傅雷家书(节选)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感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了;爱之不切,弹出来当然也不够味儿;而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引不起你兴趣。如此循环下去,你对一个作家当然无从深入。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由此得到一个结论: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练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sentimental(滥情,伤感),我觉得就是指的这种庸俗的感情。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较少不完美之处)!

篇4:读家书,想傅雷

读着这部新书,我想起傅雷父子的一些往事。一九七九年四月下旬,我从北京专程去沪,参加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为傅雷和他夫人朱梅馥同志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当我到达几小时之后,他们的儿子,去国二十余年的傅聪,也从遥远的海外,只身归来,到达生身的父母之乡。五十年代中他去国的时候,还带着满脸天真的稚气,是一个刚过二十岁锦绣年华的小青年,现在却已经到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壮岁了。握手相见,心头无限激动,一下子想起音容宛在,而此生永远不能再见的亡友傅雷和他的夫人,想起傅聪、傅敏兄弟童年调皮淘气玩乐的形象。在我眼前的这位长身玉立、气度昂藏的壮汉,使我好象见到了傅雷;而他的雍容静肃,端庄厚憨的姿影,又象见到了他的母亲梅馥。特别使我高兴的,我没有从他的身上看到常常能看到的,从海外来的那种世纪末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颓唐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他的态度非常沉着,服装整齐、朴素,好象二十多年海外岁月,和往来周游大半个地球的行旅生涯,并没有使他在身上受到多少感染。从形象的朴实,见到他精神世界的健壮。时移世迁,过去的岁月是一去而不可复返了,人生的正道,是在于不断地前进,而现实的一切,也确实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回想过去,也正是要为今天和未来的前进,增添一分力量。

想念他万里归来,已再也见不到生命中最亲爱的父母,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惊喜欢乐的笑容,而是萧然的两撮寒灰。在亲友们热烈的包围中,他心头的热浪奔腾,是可以想象的。直到在龙华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匆匆数日,恰巧同乘一班航机转道去京,途中,我才和他有相对叙旧的机会。他简单地谈了二十多年来在海外过人哀乐的经历,和今天重回祖国心头无限的激荡。他问我:“那样的灾祸,以后是不是还会再来呢?”我不敢对他作任何保证,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勇气和信心,相信经过了这一场惨烈的教训,人们一定会有力量阻止它的重来。谈到他的父母,大家都不胜伤感,但逝者已矣,只有他们的精神、遗爱,和一生劳作所留下来的业绩,则将是永远不朽的。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成就不只是留下了的大量世界文学名著的译本,我知道他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从未收集成册,今后不应任其散失,要设法收集、整理、编订起来,印行出版,也是一份献给人民的宝贵的财富。谈话中便谈到了他多少年来,给傅聪所写的万里而且往往是万言的家书。傅聪告诉我,那些信现在都好好地保存在海外的寓居里。

我想起那书信,因为在一九五七年的春末,我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经上海,依然同解放前一样,被留宿在傅雷的家里,联床夜话,他给我谈到正在海外学习的儿子傅聪,并找出他寄来的家信给我看,同时也把自己已经写好,还未发出的一封长篇复书,叫我一读。在此不久之前,傅雷刚被邀去过北京,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他是第一次听到毛主席亲口所作的讲话,领会到党在当前形势下宣传工作上的全面的政策精神。显然这使他受到很大的激动,他全心倾注在会议的日程中,做了详尽的长篇记录,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他这次给傅聪的那封长信,就是传达了这一次会议的精神。傅雷一向不大习惯参加集体活动和政治生活,但近年来目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实际,切身体会到党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精神,显然已在他思想上引起了重大的变化。

他指着傅聪报告自己艺术活动的来信对我说:“你看,这孩子在艺术修养上确实已经成熟起来了,对这一点我是比较放心的。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异国,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任何失误,受到任何挫折才好。”

我所见的只是这两封信,但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不仅我当时为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在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狂风大浪的“反右派运动”,竟把这位在政治上正在力求上进,在他平素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正在日益浓厚的傅雷,大笔一挥,错误地划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接着不久,消息传来,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又突然自由出走,去了英国。由于对他父子的为人略有所知,这两件事可把我闹得昏头转向,不知人间何世了。

但应该感谢当时的某位领导同志,在傅雷被划成“右派”之后,仍能得到一些关顾,允许他和身在海外并同样身蒙恶名的儿子,保持经常的通讯关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现在这部经过整理、编选、辑集起来的《傅雷家书》。

感谢三联书店的一位负责同志,当他知道傅雷有这样一批宝贵的遗书之后,便一口承诺,负起出版的任务,并一再加以催促,使它经过傅氏兄弟二人慎重编选之后,终于公开问世了。(我相信,他们由于多方面慎重的考虑,这选编是非常严格的,它没有收入琐碎的家人生活琐事和当时的一些政治谈论,我上面提到的那封信,就没有收入在内。)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是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后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都非常短促,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能相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在半途中绝据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在他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大家虽都能处处见到他的才智与学养的光彩,但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学养与深入的探索。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是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因此,在这儿所透露的,不仅仅是傅雷的对艺术的高深的造诣,而是一颗更崇高的父亲的心,和一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在走向成材的道路中,所受过的陶冶与教养,在他才智技艺中所积累的成因。

对于傅雷给孩子的施教,我是有许多记忆可以搜索的。当四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初识傅雷并很快成为他家常客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都还幼小,大孩子傅聪刚及学龄。在四周被日本侵略军包围的上海孤岛,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他不让儿子去上外间的小学,甚至也反对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而且很早发现在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订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不许用当时在小学生中已经流行的自来水金笔。我不知道傅雷有这样的禁例,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父亲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场。我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同时傅聪也正是一个有特异气质的孩子,他对爱好的事物常常会把全神都灌注进去,忘却周围的一切。有一次他独自偷偷出门,在马路边哒,观望熙熙攘攘的市景,快乐得忘了神,走着走着,竟和路边的电线杆子撞了一头,额角上鼓起了一个包,闹了一场小小的笑话。他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到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到那回傅聪首次回国时还问过他多少年来除了演奏之外,是不是还自己作曲。

傅聪少年时代在国内就闹过一次流浪历险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后,傅雷全家从昆明迁回上海,却把傅聪单独留在昆明继续学习。但傅聪非常想家,一心回沪继续学习音乐,竟然对父亲所委托的朋友不告而别,没有旅费,临行前由一些同学友人主动帮他开了一个演奏会,募了一些钱。这件事使上海家中和昆明两地闹了一场虚惊。傅雷后来告诉我说:“你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把帽子脱下翻过来,大家帮帮忙,这孩子就是这样回上海来了。”

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象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对待其它一切一般,也看出傅雷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傅聪在异国飘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象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与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仅使傅聪与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他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甚至在他的艺术巡礼中,也始终一贯,对与祖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的邀请,一律拒绝接受。直到七九年初次回国,到了香港,还有人替他担心可能产生麻烦,劝他暂时不要回来,但他相信祖国,也相信祖国会原谅他青年时代的行动,而给他以信任。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更不能不使人不去想那一次严重扩大化了的政治运动,二十多年来给数以万计的祖国优秀儿女所造成的惨运,是多么的惊人,而今天终于普遍得到改正昭雪,又是一个多么得人心的政治措施。有许多人在那场灾祸中被伤残了,但有许多人却由此受到特殊的、象钢铁受到烈火一样的锻炼,而更加显露出他刚毅锐利的英精。在我最熟悉的战友与好友中,有许多人是这样的,在党外的傅雷也是这样,虽然我今天已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在他们的后代中,以及更广大的在十年浩劫中受过锻炼的坚强奋发的青年中,我看见了他们。

我叙述这些回忆和感想,谨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好书。

一九八一、七、五,北京东郊

篇5: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1

“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

“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是做音乐家,最后是做钢琴家。”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傅聪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严格。傅聪长大后去国外留学,傅雷却对自己的过分严厉感到自责。

《傅雷家书》那一封封的书信中,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傅聪也体会到了父母对他深厚的关爱。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对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样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教育儿子,又有几个孩子能像傅聪那样幼时对父母言听计从?我们本就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充实自己。

亲情在教育、批评、赞赏中一一体现。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我们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严词拒绝。傅聪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评,是因为傅雷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父母时常将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总会因为这种批评而更加“讨厌”父母,与之对抗并产生隔阂。而傅雷则用和朋友商量的语气,赞赏的视角,激励代替批评,表扬代替斥责,心平气和地跟儿子交流,进而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聪对父亲给予的爱越来越容易接受,顺利完成学业且终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们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子女寄予厚望,作为晚辈的我们都能理解。问题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时什么都听进去,这一道坎不好迈。大人们是否也应该向傅雷学学呢?批评要适度,不然不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办成了坏事?

不过,大多数的我们也不会因批评而放弃追梦的。

愿天下的父母们多一份理解。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2

翻开《傅雷家书》浓浓亲情溢于字里行间,傅聪出国在外,父母的一封封家书表达出对他的学习生活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对他的引导教育。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家书合理的教育中隐藏着深深的爱。傅雷多次与傅聪交流音乐上的技巧,为他点名方向,还不断要求他拥有高尚的思想,顽强的精神。在经济上给傅聪合理规划,使在国外的傅聪并没有坠入寂寞的深渊,对学习生活手忙脚乱,而是井井有条,最终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傅雷如此重视教育孩子,以至于卧病在床也不忘写家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大事,而现在不少父母忽略教育,一味地溺爱孩子,认为足够的金钱让他们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是对他们的爱。

傅雷在儿子出国时没有塞给他大把大把的钞票,而是给予他经济上的建议,做出合理的规划,每月将所有花费记下来与月初的打算对比,然后做出下个月的打算。这让傅聪获得了比金钱还要珍贵的东西合理支配金钱或时间。在21世纪,金钱已经贬值,更不能满足精神世界,而最值钱的就是教育,合理的教育让儿女受益终生,并非一时之乐。

傅雷夫妇会为傅聪的离别难过的茶不思饭不想,也会因为“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傅聪的第三名的成绩欣喜若狂但不忘上进。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3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5

“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岁月在你的脸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昔日那个肤若凝脂,貌美如玉的学医女生,那个爸爸大学毕业独自寻找自己姻缘的妈妈,那个原本可以到六十才可退休却为了圆圆而提前退休的母亲,如今已因操劳而失去了年青时的青春的苗条美丽和年轻!妈妈,在这个母亲节到来之际,我要为你歌唱这篇赞歌,同时为每一个想要给妈妈送上美丽的人写上一篇可以倾注自己感谢妈妈心血的文章。所有的一切,如果时间可以凝固,我想,用这篇饱含我爱你的诉说文章告诉你,妈妈,我的好母亲,我最爱你。妈妈,我想给你祈福:有一种幸福是,当你转身回头,你想要的爱和幸福,一直在你的左右身旁,永远不会离去。我更想用它,让几十年来默默为家庭付出的你,学会爱自己。

“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人性。最后,我把这句话献给所有的父母子女,父母对待子女不必太苛刻,偶尔让他们暂停一下,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勇往直前;子女不必对父母太挑剔,如书中所说的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唯有学会感恩。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6

阳光灿烂的下午,四周一片安静,只有清风,给我捎来树叶簌簌的声响,夹杂着草木的气息。我的面前是一本《傅雷家书》。

翻开,一封封家信映入眼帘。虽已褪去油墨的清香,其间蕴含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温情,依然动人心弦。

父亲的信,沉静内敛,他喜欢在信忠谈论学术,经常给傅聪音乐事业方面的指导。如:“以音乐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父亲对于儿子的态度,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平等,如同老朋友一般。如“川戏中的《秋江》,艄公是做得好,可惜把陈妙常急于追赶的心理同时并重。”即便是教育,傅雷也往往是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如傅敏所言,“父亲侧重于启发教育。”全书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虽然不赞成,但是没有横加指责,而是用心良苦地教导,内敛中含着脉脉温情,为人子女,如何不感动,不感激?

母亲的信,则侧重于生活琐事。她写道:“在京洗的衣服成绩怎么样?希望你能慢慢的仔仔细细整理东西,妈妈不能代你理东西,真是件遗憾的事。今天冒雨为你添印了一打派司照片,现附上。希望你收到后就放在黑包内,以备将来派上用场。维他命B一定要吃……”琐事中蕴含着浓浓的关爱之心,看到这里,我的眼底泛起了泪光。多少次,我的爸爸妈妈也曾在电话中嘱咐我这些类似的日常细节,有时我难免会嫌弃他们的啰嗦。今日,在书中,静静地读着,我读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傅雷及夫人对儿子们的教导,始终坚守着“先做人再做事”的原则。正是这样,他们的名字才会一直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7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99。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8

每每生活失意、彷徨之时,总是不自觉地读它。在我看来,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简单的,我喜欢简单,所以我喜欢家书,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进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舐犊情深。“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深情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而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在他骨子里就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成就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有的是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勇气和无私的爱。

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那就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9

这个寒假,黄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本十分好看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傅雷。这本《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合集。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这本书摘录了他在1954年到1966年之间的书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傅雷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他对祖国的热爱。

傅雷长子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身为父亲的傅雷坚持给儿子写信。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一封封的书信,都藏着傅雷对他家人深深的爱。

通过文字,傅雷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并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教育子女的目的。在文章中,我归纳了一下。傅雷的家书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讨论艺术,激发年轻人的感想。另一方面,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

爱子之情乃人之常情。傅雷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包括爱国与做人,真是千叮咛万嘱咐。这种情感非常深厚,充分体现了傅雷在儿子面前,即是父亲、导师,也是朋友。傅雷曾经说过: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他的儿子傅聪在他科学地教导之下,最终成长了,成为世界一流的艺术家。

这本书出版之后,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都具有启迪作用,既深且远。

他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篇6: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高中

《傅雷家书》共记载傅雷写给在国外学习的傅聪十一通信。对于儿子的发展甚为关心,想方设法的指导着他。所以,关于儿子的音乐专业也是尤为关注。哪一乐曲,哪一乐章,哪一字节都谈谈自我的体会,心得。怪不得有人说;这样的教育,不成材都难。

让我们认真的想一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身影:因为我们生病,而彻夜未眠的身影;因为学习不佳工作不努力,而大发怒火的人……对就是他们,这些为了我们而呕心沥血的父母。傅聪傅敏理解了父母,经过自我的努力,一个成为国内国外知名的钢琴家,一个也成为我国杰出的英语导师。而我们又做了什么不,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因为年龄的差异发生的磨擦,而大发脾气。为了追求所谓的时尚,不顾父母的辛劳,大手大脚花着他们的血汗钱,而不感到愧疚……不,我们应懂得理解父母,做一个明白感恩的人!

篇7:傅雷家书高中读后感800字

傅雷为了能与儿子有公共的话题,能与儿子成为艺术上的朋友,他在督促儿子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看艺术方面的书籍,以提高在音乐理论与欣赏方面的水平,是自己能有与儿子平等对话的资本。然后通过信件与儿子进行乐理的探讨,并对孩子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整个过程都是以平等的姿态,就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看法及自己在处理相似问题时自己的做法和所获得的经验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信服的感觉。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学习的。

俗话说:言传身教。家长的学习态度及进取心,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太多的功利性,急功近利,最好孩子一下子什么都懂,如果稍与自己的期望有所偏差就会大呼小叫,令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减,并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孩子一时想不开,做出过激行为,可谓是得不偿失。

我们应该努力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在学习上可以共同探讨,这并不需要我们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多半是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清,这时候如果你让孩子拿出课本,找到对应的章节,共同研究一下,说不定孩子就会在你的点拨下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时候孩子对你就有一种信服的感觉,对学习就会保持一种探究的兴趣。

傅雷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忘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他对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他要求孩子吃饭时,食不语,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饭后要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的放回去。对人客气,尤其是对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人要站直,即或是坚持真理也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傅聪现已是当今世界上一流的钢琴演奏家,他优雅的举止与傅雷的家教不无关系。

篇8:我读《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字怒安,是一名文学翻译家,1927年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

从他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看,他并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庸才,而是深受各国文化熏陶、思想开放,又不拘一格的学者。对工作认真严谨,对孩子言传身教。

事实证明,傅雷和夫人的苦心并没有白费。两个孩子都十分优秀,一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一个是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也成为中国父母的典范———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从书中记录的日期来看,书信交流还是比较频繁的。傅雷给儿子的信中,并不是一味的嘘寒问暖,有的甚至没有,更多的是给孩子的建议。无论是学术方面、艺术方面、感情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均有涉及。初出家门、初涉世事,更是需要父母作为过来人的点拨。傅雷秉持先做人、后成家的观念,谆谆教导,更难能可贵的是点到即止,只负责提醒建议,并不横加干涉。既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他少走弯路。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傅雷却没有把这种感情沦为庸俗的溺爱。

傅雷也并不是生来就完美的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跟着你痛苦的童年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艺术的壮年。”他对孩子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人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深沉的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在成长,学会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学会了更有耐心,学会了做一个优秀称职的家长。

也许我们会经常抱怨父母对自己“严格苛刻”,也许会因为父母“多管闲事”感到厌烦。其实我们也明白那是爱的表达,只是方式欠佳,却又总是忍不住将不满宣泄到父母身上,事后又暗自后悔。换个角度想想,这难道是父母的错吗?如果你能常常和父母交流,主动向他们倾诉心事,父母也就不会因为担心而偷偷翻看你的手机。如果你足够努力专注,用心做事,就算结果不尽人意,父母也不会唠叨指责。所以,遇事不要总是归结于客观因素,也要多想自己哪方面做得不好,多从自身找原因。

外界对该书这样评价:“《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喜欢这本书。

篇9:《傅雷家书》

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翻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文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20世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作品主题】

《傅雷家书》全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内容简介】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全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人物形象】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无私地热爱,有良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傅雷的儿子,著名钢琴大师,刻苦用功,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

傅敏:傅雷的女儿,英语特级教师,正直、善良,勤勤恳恳。

【艺术特色】

傅雷以其真诚的姿态、丰富的学识撰写家书,与儿子谈如何做人、谈爱情婚姻、谈艺术追求,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学识、深刻的哲理、流畅的文笔,使《傅雷家书》成为中国当代散文史上别具一格的真诚、精彩的篇章。其艺术特色表现在:①以书信的形式;②真情的流露;③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

傅雷的家书文笔典雅晓畅,在真挚感情的表达中体现其流畅文笔的感人魅力。傅雷以长辈与儿子促膝谈心的姿态,以朋友间讨论人生与艺术的心态,给儿子写家书,自然而真挚。在行文中,傅雷常常以充满诗意的流畅笔触抒写其真挚的感受与体悟。在谈论人生感悟时,傅雷常常抒写其自我真切的人生感悟,在真挚朴实的言语中表达其对于世道人生的感受与见解,常常在流畅的言语中充满发人深省的魅力。读《傅雷家书》,读者会如同面对一位睿智的长者,语气亲切自然,会如同会晤一位渊博的学者,语言流畅智慧,从中既可以领略到一位慈父的良苦用心,也可以感受到一位学者的广阔胸襟。

传授给儿子

傅 雷

亲爱的孩子,……对恋爱的经验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朋友中数十年悲欢离合的事迹和平时的观察思考,使我们在儿女的终身大事上能比别人的父母更有参加意见的条件。

……

首先态度和心情要尽可能地冷静。否则观察不会准确。初期交往容易感情冲动,单凭印象,只看见对方的优点,看不出缺点,甚至夸大优点,美化缺点。便是与同性朋友相交也不免如此,对异性更是常有的事。许多青年男女婚前极好,而婚后逐渐相左,甚至反目,往往是这个原因。感情激动时期不仅会耳不聪,目不明,看不清对方;自己也会无意识地只表现好的方面,把缺点隐藏起来。保持冷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至于为了谈恋爱而荒废正业,或是影响功课或是浪费时间或是损害健康,或是遇到或大或小的波折时扰乱心情。

所谓冷静,不但是表面的行动,尤其是内心和思想都要做到。当然这一点是很难。人总是人,感情上来,不容易控制,年轻人没有恋爱经验更难维持身心的平衡,同时与各人的气质有关。我生平总不能临事沉着,极容易激动,这是我的大缺点,幸而事后还能客观分析,周密思考,才不至于使当场的意气继续发展,闹得不可收拾。我告诉你这一点,让你知道如临时不能克制,过后必须由理智来控制大局:该纠正的就纠正,该向人道歉的就道歉。总而言之,以上两点归纳起来只是:感情必须由理智控制。要做到,必须下一番苦功在实际生活中长期锻炼。

我一生从来不曾有过“恋爱至上”的看法。“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义至上”这种种都应当作为立身的原则。恋爱不论在如何狂热的高潮阶段也不能侵犯这些原则。朋友也好,妻子也好,爱人也好,一遇到重大关头,与真理、道德、正义等有关的问题,决不让步。

其次,人是最复杂的动物,观察决不可简单化,而要耐心、细致、深入,经过相当的时间,各种不同的事故和场合。处处要把科学的客观精神和大慈大悲的同情心结合起来。对方的优点,要认清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是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夸大的。对方的缺点,要分得出是否与本质有关。与本质有关的缺点,不能因为其他次要的优点而加以忽视。次要的缺点也得辨别是否能改,是否发展下去会影响品性或日常生活。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面落实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此点很重要。有些缺点双方都能容忍;有些则不能容忍,日子久了即造成裂痕。)最好双方尽量自然,不要做作,各人都拿出真面目来,优缺点一齐让对方看到。必须彼此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缺点,觉得都可以相忍相让,不会影响大局的时候,才谈得上进一步了解;否则只能做一个普通朋友。可是要完全看出彼此的优缺点,需要相当时间,也需要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来考验;绝对急不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唯有极坦白,才能暴露自己;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总是越早越好,越晚越糟!为了求恋爱成功而尽量隐藏自己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当然,在恋爱中不知不觉表现出自己的光明面,不知不觉隐藏自己的缺点,不在此例。因为这是人的本能,而且也证明爱情能促使我们进步,往善与美的方向发展,正是爱情的伟大之处,也是古往今来的诗人歌颂爱情的主要原因。小说家常常提到,我们在生活中也一再经历:恋爱中的男女往往比平时聪明;读起书来也理解得快;心地也往往格外善良,为了自己幸福而也想使别人幸福,或者减少别人的苦难;同情心扩大就是爱情可贵的具体表现。刚柔、软硬、缓急的差别要能相互适应调剂。还有许多表现在举动、态度、言笑、声音……之间说不出也数不清的小习惯,在男女之间也有很大作用,要弄清这些就得冷眼旁观慢慢捉摸。所谓经得起考验乃是指有形无形的许许多多批评与自我批评。诗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不盲目的爱毕竟更健全更可靠。

人生观世界观问题你都知道,不用我谈了。人的雅俗和胸襟气量倒是要非常注意的。据我的经验,雅俗与胸襟往往带先天性的,后天改造很少能把低的往高的水平上提;故交往期间应该注意对方是否有胜于自己的地方,将来可帮助你进步,而不至于反过来使你后退,你自幼看惯家里的作风,想必不会忍受量窄心浅的性格。

以上谈的全是笼笼统统的原则问题。

……

交友期间,尽量少送礼物,少花钱;一方面表明你的恋爱观念与物质关系极少牵连;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对方。事情主观上固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须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为了避免失恋等的痛苦,这一点“明智”我觉得一开头就应当充分掌握。最好勿把对方作过于肯定的想法,一切听凭自然演变。

总之,一切不能急,越是事关重要,越要心平气和,态度安详,从长考虑,细细观察,力求客观!感情冲上高峰很容易,无奈任何事物的高峰都只能维持一个短时间,要久而弥笃地维持长久的友谊可很难了。

……

除了优缺点,两人性格脾气是否相投也是重要因素。

【赏析】

这是傅雷对于子女婚姻恋爱的一些观点。读此篇文字似面对一位长者,谆谆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使烦恼在其循循善诱的话语中不禁释怀。《传授给儿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是傅雷人生态度的一种传达。读《传授给儿子》,可以让我们更多地领受人生哲理。这是傅雷给其子女的教诲,也是给每一个读者留下的最真诚的人生启迪。

篇10: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高中

——题记

亲情在教育、批评、赞赏中一一体现;梦想在坚持,奋进,挫折中一一实现。

一、“亲情”

在《傅雷家书》中体现了父亲和母亲不同爱的表现形式。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中,我很少读到傅雷对儿子写一些抒情的话。多的是傅雷对儿子在海外独自一人生活的向导,指明儿子的方向,指出儿子在弹奏中的不足与短缺,为儿子提一些值得运用的技巧。在我看来,傅雷在儿子的生活中充当的不仅仅是父亲这一角色,更是儿子生活上的朋友、艺术上的知己。在傅雷的书信中,我看见了傅雷对儿子的期盼,关爱以及深沉无言的支持。那是一个父亲深沉的爱。

母亲的爱,是细腻的爱。在书本,会出现由家母写的信。梅馥作为母亲,她在信中与傅雷的内容截然相反。她用真挚细腻表达了一位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孩子的牵肠挂肚。母亲在信里多的是对傅聪家常的唠叨,问问孩子生活的怎么样,饭吃了吗,衣服会洗吗,维他命B有吃吗。这是一位平凡的母亲的操心,却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与担忧,那是一个母亲细腻的爱。

一种深沉,一种细腻都是亲情的最美体现。虽然爱的方式不同,但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却是相同的,不变的,永恒的。

书中的一句话“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也许很平凡,却让我想起了我刚上初中那会儿。第一回离开爸妈独立生活,第一回晚上睡觉没有爸妈听到的“晚安”,第一回早上起床没有老妈“狮吼”。那时候,每天晚上睡觉都会想爸妈,有时候还悄悄哭鼻子。我一直以为是我离不开爸妈,结果有一周回家看到老妈写的一首诗,老爸悄悄跟我说,我刚去学校那会,我妈天天念叨我,有时没事就到我房间帮我收拾东西,晚上睡觉想我就跑到我房间去睡……那一刻,我发现原来不止我离不开爸妈,爸妈其实也离不开我。无论我长到多大,在爸妈眼中,我依旧是那个不爱收拾房间、爱丢三落四、不喜欢洗碗的孩子,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也许这就是亲情,永远不会过期,保质期是一辈子。

父母在他人眼中可能不是什么伟大的人,但在孩子们眼里,他们是最伟大的父母,是这世上的所有美好。

二、“梦想”

在书里,我好似看见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少年,在梦想的路上艰难地踽踽独行,但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知道,时光的另一头,有梦在待他归来。

傅聪从八岁半开始学钢琴,钢琴对傅聪来说是追求,是老朋友,更是梦想。在1954年他赴波兰留学,学习钢琴。那时的他面对着语言不通、生活需自理、技术不顶尖这一系列的困难,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不知道他在这种.种困难面前,有没有想到要放弃。我只知道,最后的他坚持下来了,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后来还获得了“钢琴诗人”之美名。我不知道他的过程有多痛苦,但我知道他的梦想最后是美好的。

梦想,会让你坚持不懈,坚不可摧。

我记得傅聪在信里提到了他在留学时的困难,高难度的节奏,严苛的教授,曲子里困难的八度和双全音符。这一切都让我感同身爱,想起几年前暑假里钢琴七级考试,因为当时面临着时间不够的处境,我一天至少在琴行泡八到九小时,每天练着枯燥却又高难度的曲子,不停加速却达不到目标,要在三天内背下来的九页曲子。那样的日子,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我努力地拨开黑暗里的迷雾,想让阳光顺着间隙流进黑暗,咬着牙走完了那段日子。在收到考级证书的那天,我高兴得哭了,因为努力,让一切都值得。

傅聪比赛赢了那刻,他看到了听众的泪水、发亮的眼睛、涨红的脸……他的心顿时和他们的心交融了。在梦想面前,傅聪熠熠生辉。

梦想本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逐梦想的人。

篇11:《傅雷家书》高中生经典读后感

今年,我在书摊买书时,发现有《傅雷家书》一书。带着一种莫名的好奇,我买下此书。

慢慢地看完此书,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书信中,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关爱、叮咛和无止境的牵挂,让我很动情!

让我最为感动的一幕,是傅雷身患疾病时,还坚持带病写信给儿子。一字一句,都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也是在《傅雷家书》中,我读懂了父亲的自尊。有很多封信中,傅雷以父亲的身份为傅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为儿子解决一些困难。也许在傅雷的眼中,作为父亲能够帮得到儿子的忙,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开心的事情。可傅雷有困难时,需要儿子的帮助时,他的内心开始纠结了。当他带着一丝不安的情绪寄出那封家书,说需要儿子寄些所需食品回来时,傅雷的自尊心,很受打击。我想:这不仅仅是傅雷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更是身为父亲的打击。他也许会想过总有一天会需要子女的帮助,只是那天真的到来时,让傅雷的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而我,在短短的一瞬间,明白了父亲的尊严,原来看似高大威猛的父亲尊严其实脆弱无比。身为儿女,我们时时刻刻依赖着父母,当我们父母有难时,我们要及早及时地为他们解决才对。这不仅是我们身为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不仅是我们对父母的一种迟来的爱与报答,更是,对父母仅有的自尊的维护!

篇12:高中《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能够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十分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就应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十分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能够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能够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主角,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十分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十分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能够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_傅雷家书读后感2

当我翻开《傅雷家书》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封封带着满满爱意的家书。从这些家书中,我体会到了很多很多。

《傅雷家书》,创作于9~9经历了文革初期,文革前,傅聪去波兰留学。此后与父亲傅雷常常书信来往。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通,因此文章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仅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资料。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一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但是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齐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向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傅雷家书读后感_傅雷家书读后感3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并不是正因它厚重,而是正因它里面包含的都是爱。它就是《傅雷家书》,一本关于爱的书。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发奋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上一篇:集团大厦试验基站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下一篇:让我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