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2024-04-18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制度(通用10篇)

篇1: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宗教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宗教事务条例》和《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宗教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宗教活动场所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治安管理小组,责任到人,明确任务;制订治安管理措施,配置安全防范所需的设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保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持宗教活动场所安定稳定。

二、全体信教公民要学法、知法、守法。加强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三、建立治安责任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信教公民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对形迹可疑人员,及时与公安局机关联系。

四、严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生产、经营、销售烟花爆竹、管制刀具等危险性物品。不准收留不明真相人员,确需留宿的应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暂住手续。禁止未经宗教团体和民宗部门同意备案的外来人员在场所内讲经布道。

五、严禁在场所内进行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参与“六合彩”、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观看淫秽书刊及录相等违法犯罪活动。如发现场所内有违法犯罪活动,报公安机关依法惩处,性质严重的撤销登记。

六、加强场所治安防范工作,实行登记、值班和巡逻制度。场所内的文物、贵重物品、现金、存折等都要有专人负责保管。重点部位应配备警报器材,防止偷盗、抢劫事件发生。

七、场所内发生重大事故或者发生违犯宗教禁忌等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坏民主团结、影响社会稳定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篇2: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甲方:赤水市金华街道办事处沙湾村村民委员会

乙方:

为加强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合法经营、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签订安全合同责任书如下:

一、责任要求:

1、甲方负责对乙方的治安安全检查、指导和监督,维护乙方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2、乙方在甲方辖区内从事娱乐经营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预防治安灾害事故及各类案件发生,杜绝“黄、赌、毒”现象存在。

3、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组织其进行法律法规学习,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4、乙方有义务及时发现并积极提供违法犯罪线索,积极配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5、乙方是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第一责任人,一旦因管理不善发生治安灾害事故、案件,甲方将依法对甲方做出严肃处理。

二、责任书执行

1、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执行。

2、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一份。

甲方:赤水市金华街道办事处沙湾村村民委员会(盖章)

乙方:

篇3:汉代城市的治安管理制度

一、户籍管理制度

汉承秦制, 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 在刘邦入关后, 诸将纷纷争取金帛财物之时, 出身刀笔书吏、深知户籍重要性的箫何, 却独收秦的律令图书 (“沛公至咸阳,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 户口多少, 强弱之处, 民所疾苦者, 以何得秦图书也”[1]) , 使刘邦掌握了当时的户口状况, 为后来汉代建立后户口统计奠定了基础。汉朝建立后, 首先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重新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汉书·高帝纪》五年夏诏:“民前或聚保山泽, 不书名数, 今天下己定, 令各归其县, 复故爵田宅, 吏以文法教训办告, 勿笞辱。”其中“以文法办告”就是要为脱籍亡人重新办理户籍登记。到东汉时代, 政府一直实施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汉代政府十分重视户籍管理, 因为户籍不仅是国家征收徭役赋税的依据, 对维护社会治安也有重大作用。汉代徐干所作《中论·民数篇》对此有深刻认识:“户口漏于国版, 夫家脱于联伍, 避役者有之, 弃捐者有之, 浮食者有之, 于是奸心竟生, 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 大则攻劫, 严刑峻法不能救也。”如果百姓脱离国家的户籍管理, 就会逃避徭役和赋税, 到处流窜, 游手好闲, 滋长诸多不稳定因素, 对社会治安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 汉朝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户籍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据《汉书·百官表》记载汉中央“掾史属二十四人”, 其中的户曹是西汉丞相府所属诸曹之一, 就应当是负责户籍管理的机构。《汉书·尹赏传》记载西汉永始、元延年间:“赏至, 修治长安狱, 穿地方深各数丈, 致令辟为郭, 以大石覆其口, 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 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 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 无市籍商贩作务, 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 悉籍记之, 得数百人。”师古注曰:“籍记, 为名籍以记之。”东汉时三公府亦皆置户曹。《后汉书·百官志》太尉条本注曰:“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主管者为户曹掾, 秩比三百石。郡县亦置, 掾秩百石。

为了确保户籍的真实准确, 汉朝实行每年一次的户口大检查, 称作“案比”。“案比”是汉代的户口登记与核查制度, 这是户籍管理的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东观汉记》称:“方今八月案比之时, 谓案验户口次比之也。”《后汉书·江革传》李贤注“案比”道:“案验以比之, 犹今貌阅也。”每年的八月, 一地的各户人等都要至县衙接受县吏统一案验、登记。在案比的基础上, 九月各县汇总造册, 编制户籍。为了从治安上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 汉朝还把居民按社会等级划入不同的户籍。如专为官吏所列的官籍, 可享受免租役的特权以及免于治安上的什伍连坐。此外还有宗室籍、外戚籍、通候籍、弟子籍和市籍等。

二、什伍连坐制度

汉代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自五大夫以下, 比地为伍, 以辨口为信, 居处向察, 出入相司。又为盗贼及亡者, 辄诣吏、典。”由这条律文可知, 西汉国家以五大夫爵为标准, 将五大夫以下的编户齐民都纳入到什伍编制之中。纳入什伍编制中的居民家庭, 是以“比地为伍”方式来编制的, 在什伍编制中的居民要以“辨”作为凭信, 什伍编制中的人有相互举报犯罪的责任。正如李均明先生所说:“表明凡是爵位在五大夫以下的老百姓, 都被纳入什伍组织之中, 他们的一切言行举止, 皆在邻里乡亲、田典里正的监督之下, 连坐制便可以在这样的组织保障之中得以实现。”[2]可见, 什伍编制对基层里中居民的行动, 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因此这种编制起到很强的社会控制效果。

汉代关于连坐的范围是很广的, 从连坐的人员来看, 既有亲属, 又有邻里及相关官吏上、下属等。如《二年律令·收律》规定:“罪人完城旦春、鬼薪以上, 及坐奸府 (腐) 者, 皆收其妻、子、财、田、宅。”此规定是针对较为轻微的一般性刑事犯罪而言的, 只连坐“同居”中的妻、子。而严重的政治犯罪, 则连坐的家属更多。《汉书·景帝纪》旧注如淳曰:“律, 大逆不道, 父母妻子同产, 皆弃市。”

汉代实行的什伍连坐制度, 对汉代基层治安秩序的稳定,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连坐制度, 作为维护王权统治的工具, 有时还是株连众多, 异常残酷的。如《后汉书·梁冀传》记载, 汉桓帝时, 外戚梁冀被诛杀, “诸梁及孙氏中外宗亲送诏狱, 无少长, 皆弃市。”《后汉书·王允传》载, 王允被董卓所杀, 长子侍中盖, 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由于这种连坐的残酷性和随意性, 常常使一些宗族灭亡。正如左雄上疏指出的那样“一人犯法, 举宗群亡。”[3]

三、舍匿法

“舍匿法”, 又称“首匿法”, 其主要内容就是禁止百姓藏匿逃犯。《汉书·淮南厉王传》云:“凡亡之诸侯, 游宦事人, 及舍匿者, 论皆有法。”颜师古注曰:“舍匿, 谓容止而藏隐也”。“首匿”, 据《急就篇》注, 谓“为头首而藏匿罪人也”。《后汉书·梁统传》载西汉“武帝值中国隆盛, 财力有余, 征伐远方, 军役数兴, 豪杰犯禁, 奸吏弄法, 故重首匿之科, 著知从之律, 以破朋党, 以征隐匿。”在这里的“豪杰犯禁”, 主要是指他们容留脱逃人犯, 所以武帝要以首匿法, 严惩隐匿。据李贤注“知从谓见知故纵”。“舍匿法”执行很严, 往往和连坐法相系而作, 加大了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和威慑作用。除了藏匿他人, 对直系亲属的藏匿同样适用, 如子匿父母, 父母匿子, 妻匿夫, 夫匿妻, 孙匿大父母, 大父母匿孙。以至造成《盐铁论·申韩》中所说“以子及父, 以弟及兄, 一人有罪, 州里惊骇, 十家奔亡”的惨状。虽然在宣帝地节四年夏五月曾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 妻匿父母, 孙匿大父母, 皆勿坐。”但是“父母匿子, 夫匿妻, 大父母匿孙, ”仍“罪殊死”[4]。

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防止和打击舍匿罪犯, “于是作沈命法”, 注引应劭曰:“沈, 没也。敢蔽匿盗贼者, 没其命也。”即对隐匿罪犯者要处以死刑, 加大了对舍匿罪犯者的打击力度。从汉初的按罪量刑到武帝时期的死刑, 可见汉代对舍匿犯罪的处罚逐渐加重和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加深。

四、夜巡和禁夜制度

为了维护夜间城市治安, 汉代还实行禁夜制度, 即夜晚禁止居民无故夜行, 夜晚各个关口、城门、里门都要及时关闭, 禁止通行, 同时派人专门进行巡察, 以降低危害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率。汉代禁夜制度在城乡中都实行, 城市中实行禁夜制度的例证, 《汉书·景十三王列传》载:“ (赵王彭祖) 好为吏, 上书愿督国中盗贼, 常夜从走卒行徼邯郸中。”颜师古曰:“徼谓巡察也。”

夜里, 城内不但有士兵巡逻, 还有“击柝、击刁斗、传五夜”的报更者, 遇到不法分子和紧急情况也可以击柝报警。如“豫图也重门击柝以待暴客。”[5]禁夜法不仅禁止普通民众夜行, 达官贵人亦不能免。《汉书·李广传》:“ (李广) 尝夜从一骑出, 从人田间饮。还至亭, 霸陵尉醉, 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何故也。’宿广亭下。”亭是禁夜制度的主要执行机构。长官亭长虽职位低微, 但在检查夜行人时发生冲突, 亭长是不用负任何责任的。

五、禁止通行饮食与禁止群饮规定

通行饮食是汉代为加强治安而设立的一罪名。亦称通饮食, 即以饮食资助叛乱者或在逃之罪人。汉代对资助包庇犯罪分子的人处罚很重, 即使只提供饮食也要受到与盗贼同样的处罚, 甚至处以极刑。《后汉书·陈忠传》:“故亡逃之科, 宪令所急, 至于通行饮食, 罪致大辟。”李贤注:“通行饮食, 犹今律云过致资给, 与同罪也。”

《二年律令·盗律》载:“智 (知) 人为群盗而通饮食餽饋之, 与同罪;弗智 (知) , 黥为城旦舂。”如果知道是盗贼还为其提供饮食, 提供饮食者要与盗贼受到相同的处罚。如果不知道是盗贼, 为其提供了饮食, 就要受到“黥为城旦舂”的处罚。说明不管是否知晓, 只要是为盗贼提供了饮食等资助, 都要受到处罚, 只是在量刑上有所区别而已。

在汉代, 通行饮食与连坐制度相结合, 因而受到株连之人往往十分之多。例如《史记·杨仆传》载:“及以法诛通饮食, 坐连诸郡。”《汉书·元后传》记载:“及通行饮食坐连及者, 大部至斩万余人。”

为了防止酒后失性, 减少群殴群斗等恶性治安事件的发生, 汉代还禁止城市居民群聚饮酒。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 罚金四两。”[6]居民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聚众饮酒, 超过三人, 就要受到“罚金四两”的治安处罚。只有国家出现大事、喜事才会有条件的准许百姓聚会饮酒, 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一般限定在五日之内。如“大酺五日, 民得酤酒。”[7]“这种禁令在城市执行特别严格, 其治安意义就是防止众人在饮酒之后失去自控能力, 群起滋事。”[8]充分体现了汉代基层社会治安措施的细化程度。

汉代处于我国历史上城市的大发展和完善时期, 其城市除了在两汉末期战争的破坏外, 基本上保持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这些都与其有比较完善的城市治安制度是分不开的。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正在大力构建新型城市社会, 加快发展新型城市化道路, 城市治安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研究汉代城市治安措施对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汉书·萧何列传[M].中华书局, 1959.

[2]李均明.张家山汉简“收律”与家族连坐[J].文物, 2002 (9) .

[3]后汉书·左雄传[M].中华书局, 1959.

[4]汉书·宣帝纪[M].中华书局, 1959.

[5]谢桂华.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文物出版社, 1987.

[6]汉书·文帝纪[M].中华书局, 1959.

[7]汉书·景帝纪[M].中华书局, 1959

篇4:治安管理新法上路

“‘足球流氓’一年不能看球赛”,“飞机上打手机可能被拘留”,“发‘黄段子’要受罚”——六个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通过的《处罚法》,因为涉及诸多贴近日常生活的新列款项,早在正式上路前就备受瞩目。

而1987年1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施行19年之后已然淡出历史。

一周前,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公安机关的基层民警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公安机关《处罚法》知识竞赛,广东最终夺冠。

自2005年8月28日该法通过以来,全国不少地方公安机关都自发举行了类似的知识竞赛或培训。

公安部一位负责相关事宜的官员说,这部新法有许多新内容新特点,不仅公众需要了解,警察作为执法者,更需要深入理解和认真准备,保证在生效之前,将这部“涉及人群最广、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法律中的各项条文都“烂熟于心”。

八年前即已启动前期调研起草的《处罚法》,不仅反复征求各地基层公安机关的意见,还尽可能地纳入了专家和群众的建议。

“对于群众参与环节,我们通常采用座谈的形式,邀请包括小区居委会成员在内的群众代表参加,同时请公安人员回避。”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执法指导处副处长张晓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拘留人数会不会大增?

“以后遛狗得格外小心了,我们家‘欢欢’特活泼。”北京西城区汽北小区的居民王女士对记者说,她的宠物狗白色京叭正一个劲儿地上蹿下跳,想要挣脱主人手里的繩子。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早就开始关注《处罚法》,尤其对其中关于宠物的章节,几乎能够“倒背如流”,她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我可不想被关起来。”

根据《处罚法》第七十五条规定,饲养宠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以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驱使宠物伤人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像王女士这样关心《处罚法》的市民不少,因为此次新法中出现的许多变化都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最受关注的就是它的处罚面大幅度扩张,接受处罚的行为由原来的八类73种变为现在的五类238种。类别虽然缩减了,但新增加的百余种具体行为,覆盖了不少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新现象,除了宠物伤人以外,还包括噪音扰民、发黄色短信息、偷拍偷窥他人隐私、强行乞讨、扰乱大型赛事比赛秩序、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等等。

“238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事实上,很多条款里面还涵列了‘等’、‘其他’这样的字眼,这就意味着行为种类的计算并不会那么精确。”公安大学治安系副教授罗振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强调说。

他认为,在一些行为的界定上,要做到处罚有据,也给执法机关带来了压力。比如说公共场所拉客招嫖,如果要具体落实到某一个发廊小姐,她是在拉客招嫖还是在招揽发廊生意,可能很难判定操作。

同样,对于“发黄段子最高可处10日拘留并罚500元罚款”,不少民众也存有疑惑:“朋友之间发发‘带色’的短信也要管?”

对此,张晓鹏给出的解释是:短信息骚扰属于侵犯他人人身权的常见行为,因此被吸收到《处罚法》中。“一方面,条文规定的是‘多次发送’且须‘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虽然法律没有规定‘告诉才处理’,但一般来讲,还是要基于被侵害人的控告或者举报而定。”

记者留意到,此次处罚行为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大多数处罚都有拘留,这会不会导致拘留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呢?

“我们现在提倡的是‘和谐社会’,既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也不能动辄予以行政拘留处罚。”张晓鹏说。但他同时坦言,拘留人数的确可能会有所增加,但目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所的建设情况与实际工作需求尚有较大差距,还需要地方财政给予积极支持,提供有利的执法保障。

警察权力扩大还是缩小?

此次新法规定中,罚款数额的大幅提高也颇为引人注目。《条例》中处200元以下罚款的居多,而《处罚法》中罚款标准限额多为500元和1000元。

另外,处罚种类也有增加,在以前的警告、罚款和拘留这三种处罚的基础上,新增了“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以及对外国人适用的“限期出境”和“驱逐出境”。

对于新法中的这些变化,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张树义曾撰文指出,处罚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罚款额度的大幅提高,这些变化意味着警察的权力得到了较大扩展。他认为,应当根据有权力必有控制的“权力制衡”原理,相应地加强对警察权力的控制。

“对于警察权力,我认为不能够用‘大’和‘小’来简单衡量。此次修订对于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言,应该说是宽严更适度了,处罚更规范了,程序更严格了。”张晓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张晓鹏表示,罚款数额的增加,主要是依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86年以来20年的变化,尽可能参照经济总体发展的幅度,按比例实施。

资料显示,《条例》通过的1986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899元,而现今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已增至当年的近10倍。

专家称,《处罚法》对警察权力的限制和规范,体现在具体的细则和处罚程序的细化上。

《条例》规定,拘留为一天至15天以下,新法则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将拘留区分为5天以下,5天至10天,10天至15天。

“这显然是对警察的限权。”罗振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一天到15天的跨度过大,意味着警察自由裁量权幅度过大,很可能带来对人权的损害。现在细分为三档,从根本上限制,再‘自由’也只有五天的范围。”

张树义认为,《处罚法》不仅通过对拘留、罚款在一定幅度内的细分来控制自由裁量权,条款中体现的治安处罚比例原则、公开公正和保障人权原则,以及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等,更是隐含着对自由裁量权的制约。

对警察权力的规范和限制,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就是对民众权利的保护。《处罚法》自2005年8月通过以来,其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和鲜明的人性化色彩,就一直被视作“亮点”之一。

新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法的;70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这四类人违反治安管理时,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只裁决不执行”。

同时,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时间也

在缩短。传唤从《条例》中规定的12小时,改为《处罚法》中规定的一般不得超过8小时。而对于《条例》中没有规定的办案期限,新法中也限定为一般30天,最长不超过60天。

罗振峰说,既要保障人权,又要保证公安机关能够依法办案,在立法时,这些相关规定往往都是争论得非常激烈的地方。比如传唤,公安机关当然是希望越长越好,以便查案,被传唤人却希望越短越好。“时间过长确实不利于保障公民人权,因此从12小时改为8小时。”

以法律手段规范警察办案程序

2002年陕西出现“夫妻家中看黄碟被抓”案,2003年四川驚现“三岁小思怡活活饿死家中”惨剧……这些事件一次次引发人们对于警察权力的思考和质疑。如何有效避免公权力对私权力的“合法侵害”,也成为媒体学界持续讨论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程序的意义和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3月1日开始实施的《处罚法》第四章从原来的10条扩充到了现在的35条,在处罚程序方面有了明显的细化和改进:检查时须出示工作证件和检查证明文件,人民警察在办案过程中规定有三种情形必须回避,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陈述和申辩……

此外,《处罚法》还专门新增“执法监督”一章,详尽地列明11种警察在治安管理执法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并新增明确规定,对发生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和直接负责领导进行行政处分。

《处罚法》第九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2000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举行听证。

尽管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和质疑,但是此次新法中听证程序的引入仍然博得了喝彩。

“新法明显体现出了对程序的重视。”罗振峰翻开桌上的《处罚法》小册子,指着第七十九条中的“以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处罚的根据”这句话提醒记者注意。“这是新增的,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罗振峰说,《刑事诉讼法》和现行《条例》中一直有明文规定,严禁公安机关及其警察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样收集而来的证据能否使用。这次《处罚法》做出这样的规定,在法律条文中还是第一次。

篇5:场所安全防范治安管理制度

为了维护娱乐会所的治安秩序,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并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行为,保障公共安全和民众的合法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根据《娱乐场所治安治理条例》

制定本制度:

一、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禁止设置有色情、淫秽内容的装饰和色情按摩的设施。禁止在场所内进行以盈利为目的地陪待、表演、卖淫、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严格从业人员登记备案,对从业人员的姓名、照片、身份证进行核实,禁止用有卖淫违法行为曾受过行政、刑事处罚人员。

三、建立并完善各项内部安全,营业日志登记制度、治安防范责任制度、内部安全巡查制度、应急预案齐全。

四、五、严格按标准配备足额专业保安人员。

按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要求,娱乐场所硬件设施达标、消防设备齐全、有效,并放置到位。

六、禁止入场人员超过核准登记的定额标准,对于大型文体活动及会议接待需先向公安机关申报。

篇6:行业场所治安管理之我见

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是民警工作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来谈谈一些看法。

行业场所主要分为行业和场所两大板块,其中行业又分为旅店业、废旧回收业,委托寄卖业、典当业、机修业、报废车拆解业、印刷复印业、开锁业、印章业、二手车交易业和最近一直特别强调的旧货收购新型行业等十一个较大的行业类型;场所分为歌舞娱乐、电子游艺、洗浴按摩三个较大的场所类型。主要就是这十四个类型。

行业场所十四个类型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和物的管理,对阵地的控制,在管理上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我根据本身的工作经验作以下总结:

首先讲讲所有行业场所管理相同之处,任何行业场所都必须检查的项目:

1.基础信息采集。基础信息采集主要包含行业场所法人、地址、执照、特业许可、备案登记证等基本资料,从业人员信息和安保人员、监控等人防、技防设施。

2.消防平安检查。首先每个行业场所都应有消防意见书、消防预案,检查发现没有的一律关门,另外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消防门是否关闭、有无在消防通道堆放物品阻碍、有无灭火器等灭火设备、有无私拉乱接电线、有无易燃易爆物品,发现任何消防问题一律限期整改。

其次再讲讲行业场所管理不同之处,行业场所原因是类型不同,管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歌舞娱乐和电子游艺业,检查重点是监控是否符合要求,清晰程度,镜头覆盖面,录像保存时间30天;保安配备数量有没有达到要求;包房门有无可视窗;房间门不能有闭锁装置。

2.旅店业,检查重点是特种行业许可证,监控设备,这一点要求都一样,不再多说;信息录入系统是否完好;重中之重是旅客的实名登记;旅客住店信息录入是否及时;比对开房单和实际住客有无出入。3.废旧回收业,主要检查个体收购,纸质登记册是否如实登记收购的非生产性金属;有没有超范围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有无赃物嫌疑物品,有无三电和其他市政设施;收购物品和登记是否相符;可疑物品是否向公安机关报告。

篇7: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制度

为全面加强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杜绝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正确执行《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确保社会治安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近年来,东台市公安局采取五项措施强化娱乐场所治安管理。

一是集中开展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安排,采取座谈会、上门宣讲、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对公共场所负责人着力宣传《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办法》等法规,以提高广大业主安全经营、依法经营意识。

二是突出重点,做好工作配合。积极与工商、文化等部门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对娱乐场所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摸底,认真分析研究,确定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整改。三是结合日常监督,突出治安检查。深入开展以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是否健全,安全设施等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并严格督促整改安全隐患,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是突出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充分发挥职能,对娱乐场所内发生的涉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姑息放任。

篇8:治安管理处罚全程说

一、治安管理处罚全程说理制度之功能

(一) 有利于促使政府依法行政

行政权极具主动性和扩张性。现代社会中, 行政处罚是与公民联系最为密切的行政侵益性行为。公安机关在进行行政处罚时拥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社会生活纷繁复杂, 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能够解决实际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问题, 提高行政效率, 保障社会管理秩序的有效运行。但是与此同时, 权力具有扩张性, 自由裁量权容易被滥用, 从而导致大量的干警冲突, 影响到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单纯依靠司法监督这种事后监督方式尚不足以对行政权进行控制, 行政程序控制自由裁量权就成为必然选择。全程说理制度是一项非常好地控制自由裁量权的制度。通过全程说理, 将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事实、证据、分析判断及逻辑推理过程和结论等能够证明其行为合法、合理的理由充分展示, 有利于行政主体进行自我监督, 自我约束, 依法行政。

(二) 有利于保护公民的权利

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宪法之中。公民权利是神圣和不可侵犯的。然而处于弱势的公民无法与强大的行政权相对抗, 因此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是制度设计的最终目的。全程说理制度使得行政机关将行政行为全过程置于公民的监督当中, 行政机关要保障同等条件同等对待, 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公民权利免受行政权的侵害;此外, 当行政相对人违反治安管理时, 通过说明理由制度可以使得相对人对于自己行为的性质、情节严重程度得到充分了解, 这样公民对于行政机关的决定可以心服口服, 增进行政行为的可执行性。

二、治安管理处罚全程说理制度之制度设计

(一) 实质要件

1、事实充分, 法律适用准确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规定:“说明理由透过扼要阐述有关规定之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 以明示方式作出。”说明理由并不要求对于事实的完全重现, 这是不现实的。事实要靠尽可能的接近客观事实, 并且是主要事实, 不能局限于细枝末节的事实。说明理由要求做出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必须是重要并且充分的, 是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取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说明理由中的法律适用准确有以下要求:首先, 所使用的法律是有效的法律依据。我国的法律规范是一个由宪法位于顶尖的金字塔结构, 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上位法高于下位法。行政主体在援引法律法规时, 应当引用正确的, 没有和上位阶法律相冲突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要坚决杜绝为了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考虑而适用与上位法相冲突的地方性的法规。

2、符合逻辑的推理过程

说明理由制度意味着通过判断和推理从而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行政行为。韦德认为:“如果公民找不出决定背后的推理, 他便说不出是不是可以复审, 这样他便被剥夺了法律保护。”行政机关必须在事实和规则的基础上, 运用逻辑规则的演绎来得出结论。例如, 奥地利《行政程序法》中规定:“理由中应将调查手段之结逻辑推理是说明理由的核心内容, 直接关系到说明理由的质量的问题, 关系到行政行为能否为行政相对人、相关人接受的问题。”在治安管理处罚说明理由中符合逻辑的推理过程要综合考量:不要考虑不相关因素, 作出的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要存在合理的关联性。不相关因素包括个人好恶、种族、性别等。说明理由就可以促使行政主体作出行政决定时考虑不相关因素、同等条件同等对待。

(二) 说明理由的形式要件

由于不利决定对相对人的权利影响很大, 因此出于对相对人的救济考虑, 对不利决定说明理由是十分必要的。治安管理处罚属于行政机关的不利决定。治安管理处罚说明理由的时间应当确定为全程, 即在行政行为作出前÷行政行为作出过程中以及行政行为作出后都应当说明理由, 以保障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 使得行政相对人心服口服。行为说明理由的方式应以书面说明为主, 以口头说明为补充。建议行政主体制作《治安管理处罚说明理由书》。

(三) 效力

1、不说明理由。

在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前, 行政主体, 必须要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使其对于处罚事实和依据有充分的了解, 以便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申辩, 同时也有利于当事人对于行政决定不服时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保障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如果在处罚前说明没有说明理由, 则认为行政主体的行政处罚无效。

2、说明理由错误。

篇9:煤矿铁路治安隐患管理探讨

关键词:煤矿铁路;治安隐患;管理措施

一、当前煤矿铁路治安管理的特点

煤矿铁路运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性要求;多个工种多个环节的结合部较多,高度关联;运输设备数量庞大,设备布局表现为延续纵深。煤矿铁路运输的这几个特点,使得煤矿铁路治安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有:

系统性:煤矿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覆盖到运输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设备、人员和环境以及管理等诸多因素,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和处理。

动态性:一般煤矿铁路运输过程线路较长,空间变化比较大,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不可预料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给煤矿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复杂性:煤矿铁路运输系统具有全天候和开放性作业的特点,受内外部环境和人员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当前煤矿铁路治安存在的隐患和现状

1、煤矿铁路运输作业人员因素

运输作业人员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导致误操作,不遵守安全规章和作业标准等导致的事故;作业人员对运输管理不够全面和仔细,往往仅依赖于技术和设备的可靠性,导致安全事故;在设备维护方面,由于设备老化和维修不及时,很容易造成运输事故的发生。

2、煤矿铁路运输管理不足的因素

煤矿铁路运输内部不同的部门和工种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运输系统各个部门间的配合不够完善和协调,容易发生运输安全事故。另一方面,由于运输线路长,容易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从而很容易使铁路运输系统各个设备产生故障,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工作,容易造成行车事故。

3、社会治安问题导致的煤矿铁路运输隐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治安状况不容乐观,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使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铤而走险,抢劫、盗窃、诈骗等刑事案件向企业蔓延,企业内部案件呈上升趋势。铁路运输线路长、停靠点多、覆盖面广,社会治安不好,人为破坏铁路行车设备等诸多问题时有发生,从而给行车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4、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对运输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部分铁路运输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要害部位安全保卫工作的投入,使得企业内部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足,存在很大的漏洞,造成企業内部和煤矿铁路运输过程中的要害和关键部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关键部位一旦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煤炭运输企业的正常生产的稳定,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提高煤矿铁路治安工作的管理和措施

1、加强对煤矿铁路运输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煤矿铁路运输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运输工作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煤矿铁路运输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和关键性的工作,需要和煤炭企业改革与发展相互关联起来,要意识到煤矿铁路运输工作对保持企业内部安全稳定,对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要把煤矿铁路运输工作放到实际的工作中,建立健全专门的职能部门,组织专门的人员和队伍,充分调动广大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群防群治,把安全防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健全和完善铁路运输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完善健全的运输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健全完善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制定和完善各项内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完善科学治安防范体系措施,努力实现运输安全保卫工作由被动处置转变为主动防范。采用各种形式,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让职工认识到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科学总结。

3、提高作业人员的素质,提升职工技术业务素质

煤矿铁路运输部门要建立健全作业人员素质培训系统,要努力组建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职工队伍,强化实战作业的技能培训和强化事件应急技能与事故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各个工种职工应急救援的业务能力。企业要根据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健全保卫机构,通过采取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提高作业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

4、加强技防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防设施设备不断出现,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不足。在煤矿铁路运输企业不断发展和扩大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煤矿铁路运输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新的模式,加强单位技防设施建设, 努力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例如电视监控系统、红外线报警装置系统等技防设施的投入和使用,可以很好的提高日常的运输工作安全性。

5、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

依据煤矿铁路运输周期和作业方式,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共同构建周密的检查防线。要及时对可能威胁到铁路行车安全的设备进行检查,尽最大努力排除各种设备安全隐患。平时要及时做好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工作,使得设备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四、总结

煤矿铁路运输部门要针对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水平,建立适合自身的运输安全的综合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技防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煤矿铁路运输的安全,消除治安隐患。

参考文献:

[1]蔡鸿泰.煤炭铁路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煤矿现代化, 2008,(02).

[2]卢海明.做好矿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建议. 企业导报, 2011.

篇10:浙江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发布日期】1991-01-26 【生效日期】1991-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

(1991年1月23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1991年1月26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8号公布)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治安管理

第三章 治安责任制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下列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一)文化、娱乐、体育场所;

(二)饮食服务场所;

(三)凭票进入的游览场所;

(四)有固定设施的集市贸易场所;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纳入管理的公共场所。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具体范围,由省公安厅另行规定。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是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主管部门,对公共场所依法实施治安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广播电视、园林、旅游、交通、体育等有关部门,协助公安机关实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公共场所的主管单位应当依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指导、督促公共场所建立健全治安责任制,维护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公共场所的负责人为本场所治安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场所内的治安安全负责。

第二章 治安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开设公共场所,应当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有关证件向所在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申领《治安许可证》。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应当派员核查,并在十五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

第六条 第六条 开设公共场所必须具备必要的治安安全条件。不具备必要的治安安全条件的,不发给《治安许可证》。

开设公共场所必须具备的治安安全条件,由省公安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规定。

第七条 第七条 依法需要办理开业登记的公共场所,应当凭《治安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第八条 第八条 在公共场所举办超核定容量的临时性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活动,或者在无核定容量的公共场所以及其他场所举办临时性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活动,主办单位应当持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在举办的十日以前向所在地的市(地)、县(市、区)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公安机关接到申请后,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勘察现场,并在七日内给予答复。逾期不答复的视为同意。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举办的上述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在举办的五日以前报所在地的市(地)、县(市、区)公安机关备案。

第九条 第九条 举办前条规定的活动,必须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并有明确的现场治安负责人、必要的维持秩序的人员和具体的治安安全保卫措施。

第十条 第十条 公共场所歇业、停业的,应当在十日内向批准发证的公安机关办理注销手续,交回《治安许可证》。公共场所减少经营项目或者变更负责人的,应当在十日内向批准发证的公安机关办理《治安许可证》的变更手续。公共场所转业或者增加经营项目的,依照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办理。

《治安许可证》每年审验一次。

第三章 治安责任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公共场所负责人应当做好下列治安安全工作:

(一)宣传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建立治安保卫组织或者配备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

(三)制订治安安全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组织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和奖惩措施,定期检查危害治安安全的隐患并及时整改;

(四)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治安情况,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公共场所治安负责人和治安保卫人员应当切实履行治安保卫职责,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防止治安灾害事故,维护治安秩序。发现赌博、卖淫、嫖娼、斗殴、贩卖毒品、传播淫秽物品、流氓活动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应当及时制止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将违法犯罪分子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公共场所治安负责人、治安保卫人员应当严守纪律,依法办事,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包庇违法犯罪分子。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公共场所的主管单位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管理,定期检查公共场所的治安安全情况,督促公共场所健全治安安全制度、落实治安防范措施和整改、整顿措施。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做好下列治安管理工作:

(一)督促公共场所建立治安保卫组织或者配备专(兼)职治安保卫人员,指导、帮助建立健全治安安全制度,落实治安防范措施;

(二)宣传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和指导公共场所治安保卫人员的业务培训,支持和督促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和治安保卫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三)检查公共场所的治安安全情况,发现危害治安安全的隐患或者其他治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整改;

(四)及时依法查处公共场所发生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对公共场所及其周围突出的治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公安人员应当秉公执法,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

公安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治安安全检查时,应当出示治安管理检查证。

第四章 奖励与处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认真执行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主管单位、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严格执行治安责任制,落实治安防范措施,预防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成绩显著的;

(二)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有功的。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警告,公共场所负责人一百元以下、单位一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补办手续:

(一)不按规定申领《治安许可证》或者不按规定办理《治安许可证》变更手续擅自开业,经公安机关通知仍不补办手续的;

(二)不按规定接受《治安许可证》审验,经公安机关通知不加改正的;

(三)不按规定办理《治安许可证》注销手续,经公安机关通知仍不办理的。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不按规定提出申请或者未获许可,擅自举办临时性大型文化、娱乐、体育、展览、展销等活动的,处主办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二百元以下、主办单位三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补办手续或者停止举办。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处警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警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限期整改或者吊销《治安许可证》:

(一)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或者治安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二)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或者治安保卫人员不履行规定职责,致使场所内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或者治安灾害事故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公共场所进行或者容留他人进行赌博、卖淫、嫖娼、贩卖毒品、传播淫秽物品、流氓活动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对公共场所负责人、治安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者予以行政处罚;对公共场所处警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限期整改或者吊销《治安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予以警告、罚款、吊销《治安许可证》处罚的,由县(市、区)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十元以下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依照本办法作出的处罚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有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公共场所限期部分或者全部停业整顿。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被吊销《治安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注销其营业执照或者责令其停止营业;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应当在十日内交回《治安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公安人员在公共场所治安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国道或者省道两旁开设的农村公共场所,比照本办法实施治安管理。

其他农村公共场所需要纳入本办法管理的,经县(市、区)公安机关决定后,参照本办法实施治安管理。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车站、码头、机场、渡口、旅馆等场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治安管理。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由省公安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1991年4月1日起施行。1987年10月22日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浙江省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消防责任人职责下一篇:街道三严三实调研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