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导游词

2024-05-13

黄河源导游词(共11篇)

篇1:黄河源导游词

黄河源头之一卡日曲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另一个源头是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这是黄河的源头地区,旅游者在这里根本无法想像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另外,扎陵湖和东边与它相距不远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区最大的两个湖。

篇2:黄河源导游词

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园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

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灌木有的长到一米高,鱼类繁多,水鸟成群,湖边的草滩上还有黄羊、野驴不时出现。

篇3:黄河源导游词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收集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4处黄河干流长系列站点 (黄河沿、吉迈、玛曲、唐乃亥4处水文站) 1956—2012年径流资料。黄河沿站由于受上游扎陵湖、鄂陵湖的影响比其他三站严重, 径流数据难以反映上游产流情况, 故未采用。

1.2 研究方法

1.2.1 径流集中期和集中度的计算。

集中期是最大径流量出现的时段, 反映全年径流量集中月份, 以径流向量合成后的方位进行计算。径流集中度是反映径流量在年内的集中程度的指标, 通过各月径流量向量累加的合成量占全年总量的比例来计算。

本文对径流集中度和集中期进行概化处理 (表1) , 设0°为1月径流向量的位置, 30°为2月径流向量的位置, 以此类推[8]。集中期出现的时间按照其代表月份的起始角度来计算。1.2.2线性倾向估计法。以xi为因变量, 样本量为n, 建立xi与ti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式中, xi为某一变量, a为回归常数, ti为时间, b为回归系数 (其符号表示变量x的趋势倾向) ;a和b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9]。采用t检验法对拟合优度R2进行显著性检验, 确定变量x与时间t之间线性变化趋势是否显著。取显著性水平α1=0.05, n=57, 查表得临界值rα1=0.271, 则r2α1=0.073 4。取显著性水平α2=0.001, n=57, 查表得临界值rα2=0.439, 则r2α2=0.192 7。

1.2.3 突变检验。

采用Mann-Kendall法 (The sequential version of the Mann-Kendall test) 对突变现象进行检验, 确定其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10]。在此基础上, Sneyers[9]发展了改进的方法, 可以检测水文气象要素且精度较高[11]。其基本原理如下:对于一个时间序列数据X={x1, x2, x3, …, xn-1, xn}, 假设该序列无趋势, 并构造统计变量dk, 其计算方法如下:

产生的随机序列dk (2≤k≤N) 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 其期望值E (dk) 和方差Var (dk) 为:

根据以上假设, 计算统计变量UF (dk) :

然后将以上过程运用于X的逆序列X′={x1, x2, x3, …, xn-1, xn}, 再重复以上过程产生UF′ (dk) , 计算UB (dk) :

最后将获得的UF (dk) 和UB (dk) 以正向时间序列绘制曲线UF和UB;在显著性水平下α=0.05时, 若曲线UF超过置信区间UF=±1.96, 说明存在显著的向上或向下的趋势;若曲线UF和UB在置信区间内相交, 该交点为突变点[12,13]。

1.2.4 模比系数差积曲线。

差积曲线法是将每一年的系列资料与多年平均系列资料的离差逐年依次累加, 然后绘制这种差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进行周期分析。而系列第i年的模比系数等于这年的系列资料与多年平均系列资料的比值。模比系数差积曲线法的基本特点:曲线上一个完整的上升段表示一个丰水期。曲线上围绕一个数值小范围的波动, 这一段时间过程表示一个平水期, 一个完整的下降段则表示一个枯水期。经分析整理模比系数差积公式为:

式中, Zi—系列第i年的差积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径流量的时间变化

2.1.1 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年变化。

黄河源上下游站点径流集中度主要集中于40%~60%, 上游集中度高于下游。吉迈站和唐乃亥站集中度有弱减少趋势, 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795、0.334/10年, 说明年内分配更趋均匀;而玛曲站集中度有弱增加趋势, 变化倾向率为0.084/10年, 年内分配更趋不均匀。集中期主要分布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且有提前趋势, 吉迈站、玛曲站、唐乃亥站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850、-1.147、0.732 d/10年 (图1) 。

2.1.2 径流量年际变化。

黄河源区吉迈站1956—2012年径流量呈弱增加趋势, 变化倾向率为1.327亿m3/10年;玛曲站和唐乃亥站年径流量呈弱减少趋势, 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448亿m3/10年和1.65亿m3/10年。黄河源上游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下游剧烈, 上游吉迈站年径流量极值比为4.2, 变差系数Cv为0.41, 而下游玛曲站和唐乃亥站年径流量极值比均为3.1, 变差系数0.27左右 (图2、表2) 。

注:a、b、c分别为吉迈站、玛曲站、唐乃亥站集中度, d、e、f分别为吉迈站、玛曲站、唐乃亥站集中期。

2.1.3 年代际变化。

从年代级时间尺度看, 20世纪60年代黄河源上游吉迈站径流量与多年均值接近, 处于平水期, 而下游的玛曲、唐乃亥站偏丰。70年代, 吉迈站径流量偏丰;玛曲站和唐乃亥站处于平水期。80年代黄河源区整体处于丰水期;而90年代整体处于枯水期。新世纪以来, 上游站吉迈站偏丰, 下游两站偏枯 (表3) 。

2.2 突变分析

根据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吉迈站UF和UB的交点有8个, 但前3个交点和后2个交点, 距离系列的起始和终止年份很近, 突变不明显, 而中间2个突变点距离很近, 判断应为一个突变点, 综合分析突变发生在1988年、2008年。玛曲站年径流量突变点发生在1991年。唐乃亥站年径流量突变点发生在1991年。黄河源径流上下游突变并非一致, 在1990年左右黄河源发生了突变。进入新世纪, 上游吉迈站在2008年发生突变, 下游站点未发生突变 (图3) 。

注:a、b、c分别为吉迈站、玛曲站、唐乃亥站。下同。

3 结论

(1) 黄河源径流集中度主要在40%~60%, 上游集中度高于下游。集中期主要分布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且有提前趋势。

(2) 黄河源区吉迈站1956—2012年径流量呈弱增加趋势;玛曲站和唐乃亥站年径流量呈弱减少趋势。黄河源上游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下游剧烈, 上游吉迈站年径流量极值比为4.2, 变差系数Cv为0.41, 而下游玛曲站和唐乃亥站年径流量极值比均为3.1, 变差系数0.27左右。

(3) 20世纪60年代上游径流处于平水期, 而下游偏丰。70年代, 上游偏丰;下游处于平水期。80年代整体处于丰水期;而90年代整体处于枯水期。21世纪以来, 上游偏丰, 下游偏枯。

篇4:走向黄河源

从黄河源头归来已有数月,天气也从夏季变成冬季,可是,那一个月的远行却总是在脑海中出现。每每打开电脑,鼠标总是情不自禁地敲开那个记录着这次行程的图片夹,于是,思绪便会游弋到千里之外的神秘藏区,还有那清澈见底的高原湖泊,以及像婴儿般纯美清澈的黄河源……

与自然相比,人似乎总是脆弱的。当我们与身体反应作斗争时,高原上的动植物们却显示出无比的悠然自得。

7月27日,我们到达位于甘川两省交界的郎木寺。这里虽然离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藏区还很远,却是青藏高原边界名副其实的藏族居住地。从这里开始,一切都与我熟悉的汉文化隔离开了:除了充满民族气息的国际青年旅社和一些混卖着西餐和藏餐的馆子体现着现代文明之外,完全听不懂的藏语、建在山上雄伟的色止寺以及传说中的天葬台,都向我们显示着古旧得有些闭塞的藏族文化。

在离郎木寺20公里的地方,我们的车队第一次碰到了朝拜的人们。三个藏族女人穿着厚厚的藏袍,带着手套和袖套一步一叩地前行着。这里距离拉萨还有上千公里,她们就要这样拜完全程。据一个同去的老师讲,这些人是没有干粮的,她们会沿途化缘,最终穿过荒无人烟的地方到达布达拉宫。老师正讲着,旁边一辆路过的三轮货车上下来了一位男子,给了这三个女人一个装满食物和水的袋子。也许,无声的福祉就是这样吧。

7月28日,我们来到了闻名已久的玛曲黄河第一弯,这里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是四川境内最大草原的腹地。这是我们沿路第一次见到黄河,河水清澈透明,与往日印象里的黄河完全不同。河边红柳成林,绿草茵茵,还有古老的索克藏寺院相伴旁边,白塔古寺,帐篷炊烟,完全是一幅安详而平静的风景画。在这里经幡已经是常见之物,除了插在地上绕于房前的五色经幡之外,还有不少被挂在树上保佑过往的车辆;几丈长的布匹撕成条状、写满经文,人们用手抚摸;甚至还有用废旧易拉罐或塑料瓶制成风力转经筒,在青藏高原湛蓝的天空下轻轻地转动着,仿佛是上天的呢喃。

进入青海,地势愈加平坦,海拔也愈来愈高,翻过的每个山口都在4000米以上。缺氧使一些人出现高原反应,开始只是头疼,后来拉肚子、恶心。听当地人说,头晕头疼只是刚开始不适应,过几天就会好,不过一定要保暖,在高原上感冒可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连他们自己都会有生命危险,更不要说我们这些从低海拔来的人了。为此,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就有人披上了羽绒外套,晚上睡觉更是要穿棉毛衫乃至毛衣。与自然相比,人似乎总是脆弱的。当我们与身体反应作斗争时,高原上的动植物们却显示出无比的悠然自得。且不说家养的牦牛与盘羊如密织的地毯般黑白分明地铺满山坡低谷,且不说高高盘旋的雄鹰与蹦蹦跳跳的小雀天地呼应,就说那满地如锦绣般的鲜花,一朵花就像天神的一滴泪,鲜艳而精致,从脚下漫向四处,直溢满整个高原。谁说青藏高原尽是不毛之地?恐怕仅是这遍地神物般的花花草草就会带给人们无限惊异!

玛多是进入黄河源的最后一站,玛多黄河第一桥也是在黄河从上游到下游的第一座桥。这座桥只有20米长,几米宽,与下游的兰州黄河桥相比实在只是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桥,然而,这却是伟大黄河上的第一座桥,如此平凡又如此动人心魄。我们路过玛多黄河桥后继续向前就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地方,也就是真正溯源的开始。

我们在寺院活佛家旁扎下帐篷,望了半晚若海的湖水,听了一夜藏獒的犬吠,跟着银河洒下的微光慢慢沉淀自己的思绪,没有任何纷扰。

玛多往西60公里,我们先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水电站——黄河第一水电站,在这里驻足片刻,我们向前到了有名的高原湖鄂陵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头两大高原淡水湖,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湖面海拔4300多米,两湖相距约20公里,中间隔着一条300多米长的黄河峡谷。两湖面积加起来约600平方公里,是黄河源头地区众多水源的汇集处。在离鄂陵湖不远的地方有寺院名曰多卡寺,始建于1837年,因为早期是堆放石刻嘛呢石碑的地方而得名(藏语“多卡”意即“石堆”),是宁玛派和格鲁派合二为一的无偏教法传统圣地。我们当晚在寺院活佛家旁扎下帐篷,望了半晚若海的湖水,听了一夜藏獒的犬吠,跟着银河洒下的微光慢慢沉淀自己的思绪,仿佛整个世界沉进湖中了、升入天空了,没有任何纷扰。

第二天清晨,我们拜访过活佛,开始徒步攀登寺旁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黄河源的第一个象征——牛头碑就矗立在那里。虽然顶峰的绝对高度有4000多米,但在本身就有4000米的高原上,顶峰看起来不过是座不太高的山,只需爬500多米就可以了。然而,这500多米也让我们累得气喘如牛,几乎在平原上只需要走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爬了40多分钟,才最终站在牛头碑下。

牛头碑,全称“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纯铜铸造,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总重5.1吨,是玛多县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的。纪念碑选用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坚韧有力的造型,塑造了让人油然而生的敬佩感。倚靠在牛头碑围栏上,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遥遥在望,皑皑雪山下,扎陵湖与鄂陵湖波光粼粼;湖畔的牛羊,黑白相间的帐篷点在碧绿如洗的草原上,构成一幅绝世美景,让人回味无穷,心往神驰。

离开牛头碑继续西行,人的踪迹基本上没有了,野生动物却越来越多。灵巧活泼的藏原羚(黄羊)常常独自出现或者以五、六只为伍,或奔跑在广阔的草原上,或低头觅食,还不时警惕地望望四方。深入草原几十公里后,我们意外地发现了黑颈鹤,一队约十只,优雅地向远处山的方向迈着步子。远远望着它们,我们心中不是充满激动反而是平静,大概是第一次直面这样的优雅,已经陶醉其中了。

与灵巧的黄羊和优雅的黑颈鹤相比,野驴带给我们的却是憨态可掬的幽默感。土黄色的身子,瘦瘦长长的脸,结实健壮的躯干,细长有力的四肢,最多一队有十几头,而平常则多是六、七头在一起。不管数量多少,队伍内部的分工明确,一头驴放哨,首尾两头控制队伍的行进方向和秩序,小驴则总是走在队伍的中间。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保护弱小总是天性。

黄河水从一口泉眼里冒出来,静静地流淌在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谁又能想到,几千公里外,这涓涓清水已变成黄褐色的湍流。

8月2日,我们终于来到了此次旅行的目的地:黄河源。黄河源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源头,在途中我们一共经过了三个源头。穿进星宿海的上流有三支,从北向南依次为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曲,即藏语“河”的意思。扎曲长70公里左右,水流量也不大,还经常处于干涸状态,因而人们从未把它当黄河正源看过。约古宗列曲长约100多公里,水流也不小,当地有些藏民习惯上把它叫做“玛曲”,也就是黄河。约古宗列曲的上游部分则被叫做“玛曲曲果”,意思是黄河源头。上世纪50年代,科学考察队正是从当地民间的叫法和民歌中得到启发,沿着约古宗列曲西行,找到她的尽头,并把这条河定为黄河正源。“约古宗列”的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因为那里是一片盆地,好像是一口椭圆形的锅。

卡日曲的藏语意思是“红铜色的河”,这条河在50年代后的30多年间虽未被地理工作者重视,但在藏族民间,也有把她视为黄河正源的。1978年夏季,科学考察队再次到河源考察,发现卡日曲的确比约古宗列曲长25公里,流域面积也大700多平方公里,水流量也大一些。于是,又认为应以卡日曲为黄河正源,并从卡日曲最初的源头算起,准确地计算出了黄河的全长是5489公里。

扎曲虽然没有被定为黄河正源,但是藏民们却似乎更偏爱这一源头。这里建造了8座白塔,旁边是一个不小的经台,无数的经幡插满了细流的两岸,两个硕大的牛头骨摆放在刻满经文的嘛尼石上,空洞的牛眼注视着远方,仿佛在诉说着远古传下来的寓言。

在距离扎曲只有几分钟车程的约古宗列曲,黄河水从一口泉眼里冒出来,静静地流淌在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谁又能想到,几千公里外,这涓涓清水已变成黄褐色的湍流,从壶口咆哮而下,形成叹为观止的壮观瀑布。

与约古宗列曲相比,我更偏爱卡日曲。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4830多米。这个高度与黄河入海处相比,那真是名副其实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了。5个泉眼汇成小溪,又分别形成3个不大的湖泊,个个都清澈见底,但是风味却各不相同。

篇5:黄河源导游词

1、学会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和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文章中对黄河源头水的描写是重点,不仅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这些句子,同时知道作者是怎样具体写的,并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抒发强烈感情的。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则是文章的难点,,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导入

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是亿万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它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黄河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能把你的感受和大家说说吗?(一句话或一个词均可)

二、出示语段,自由读

语段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分别指名读)

师述:的确,说到黄河,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滔天波浪,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是“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的雄壮风采。那么,黄河之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黄河的源头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三、学习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黄河源头的水?

2、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作者眼中的黄河源有什么特点?(摘取文中语句或自己概括)

3、出示语句“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

A、黄河源的有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B、出示填空,练习说话。

原以为令人向往的黄河源________,没想到竟是这般_______。

C、黄河源究竟是怎样有趣呢?再读第三段,画出哪些语句让你觉得有趣?

步骤:读句子——体会——带着体会再读。

方法:抓住关键词“竟”、“不禁”、“跳”等词和两个比喻句体会。

问题延伸:为什么一块石头竟成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师述:多么不可思议呀,万里黄河的第一桥居然在我手中诞生了。这种“趣”到哪里还能找得到?或许只有这黄河源头了。

D、再读此句。此时此刻,你是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这句话的?(喜爱)

E、师小结。(略)

4、令人向往的黄河源仅仅让人感到有趣吗?

5、默读第四段,看看哪些语句最吸引你的眼球,赶紧勾画下来。

预设答案:①云雾缭绕(师举例) ②像珍珠一样 ③闪闪发光 ④碧绿

⑥鲜艳 ⑦各种各样 ⑧奇花异草

6、出示图片,指名读第四段。

7、你能用一个词说说此时的感受吗?(不虚此行、百闻不如一见、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等)

四、学习5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

2、指导朗读。

师:看着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

生:“啊!……”

师:欣赏着那许多的奇花异草,我不禁惊讶———

生:“啊!……”

师:贴近那珍珠似的泉水,我不禁怀疑———

生:“啊!……”

3、作者此时的感受,除了喜爱,更有什么情感?(惊叹、赞美与热爱)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这句话。

4、师述:是的,这就是黄河的源头,假如你现在就在黄河源头,你最想做什么呢?

5、“这是多么值得纪念呀!”作者要纪念些什么呢?(生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6、教师小结: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师述:黄河从远古走来,它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黄河向未来奔去,它召唤着炎黄子孙,继往开来。

2、指名读第6自然段,同时播放视频。

3、从一个、多个到全班的形式练读,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4、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生回答)

5、师补充以下资料。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民族,传承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孕育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记载着中华民族所经历的一切一切。黄河见证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黄河见证了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黄河见证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黄河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象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

六、总结谈话

1、 师:从涓涓细流到奔腾入海,这一汇聚的过程不正象征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吗?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向往,(指板书)因为它不仅——有趣、美丽,而且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然而,如今的黄河却伤痕累累,它不仅多处污染、断流,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干涸。同学们,看看黄河美丽的源头,你们有什么想法?(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如果我们连黄河的源头都失去的话,那我们最后一点水会是什么?(自己的眼泪)

2、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让我们用真挚的朗读来表达对黄河源的一片深情吧!

板书设计:

11 黄河源

有趣 喜爱

美丽 热爱

篇6:黄河源导游词

保护黄河源协会09―10团支部工作计划

保护黄河源协会09――10 团支部工作计划 团支部在整个协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加强队员的思想建设,提高队员的思想觉悟,从而使队员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社团工作中,有力地促进社团的发展,使社团得以欣欣向荣。 同时,团支部在队员的个人成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保护黄河源协会团支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队员个人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令队员感兴趣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给他们提供足够广阔的舞台做主角。队员们通过展现自我能力,施展个人才华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了自身业务,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队员们还可以在活动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也许,他们只在协会中工作两年,但协会给他们的是一笔受用终生的宝贵财富。 自团支部建立起,我协会团支部积极总结其他协会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展活动方面丢点以往单调枯燥的教育座谈形式,勇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队员乐于参加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09――10上半学年,,我协会团支部积极组织各项活动,不但加强了团支部的.建设,并且在各项活动中增加了会员之间的联系,为会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在下半年中,我协会团支部会更加重视团支部建设,在总结前段程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协会团支部的建设工作。团支部建设计划如下: 1. 在学期初纳新开始前组织一次干事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如何 更好介绍协会吸引新会员、服务新会员为主,希望通过此次培训可以更有利于后期纳新的进行。 2. 在纳新大会结束后召开协会团支部大会,详细介绍一下协会团支部的成员组成以及部门分化,及支书、各部门部长,详细介绍一下团支部的规章制度,以及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并举行团支部纳新大会。 3. 沿袭协会的优良传统,举行黄河誓师大会。此次誓师大会将郊游与誓师大会相结合,地点在黄河森林公园。所有干事在黄河边进行入会宣誓,宣誓后沿黄河边捡一下垃圾。 4. 举行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包括摄影培训、演讲培训、策划培训等。请专业人士对新会员进行技能培训,希望可以以此增强会员的技能。 5. 组织一次面向所有会员的篮球赛,协会内部各部门各组一队,分组分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希望通过集体运动增进会员之间的感情,加强会员之间的了解。 6. 邀请其他协会共同举办一次团支部经验交流会,希望能以此取长补短,加强协会团支部的发展。 7. 由我团支部策划组织一次针对所有团支部的趣味运动会,邀请各协会派会员参加,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增加各团支部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8. 团支部统一组织全体会员进行跑操,从学期中一直延续到学期末,为暑期社会实践做好准备。 初举行上述活动外,团支部会定期召开团支部大会,每两周一次,全体会员参加。在团支部例会上,主要是总结一下前两周的团支部活动,并布置一下团支部下两周的活动计划。

篇7:黄河源导游词

After dividing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into 38 sub-basins, the paper made use of the SWAT model to simulate streamflow with validation and calibration of the observed yearly and monthly runoff data from the Tangnag hydrological station,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Five land-cover scenario models and 24 se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mbin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annual runoff and runoff depth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vegetation coverage annual runoff increases and evapotranspiration decreases in the basin. When temperature decreases by 2℃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by 20%,catchment runoff will increase by 39.69%, which is the largest situation among all scenarios.

作 者:李道峰 田英 刘昌明 HAO Fanghua LI Daofeng TIAN Ying LIU Changming HAO Fanghua  作者单位:李道峰,HAO Fanghua,LI Daofeng,HAO Fanghua(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Key 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田英,TIAN Ying(Dep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刘昌明,LIU Changming(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Key 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Water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h,CAS,Beijing 100101,China)

刊 名:地理学报(英文版)  ISTIC 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年,卷(期): 14(3) 分类号:P9 关键词: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source regions of the Yellow River   scenario simulation   changing environment  

篇8:西行黄河源

2006年6月15日,当组织上安排我去黄河源陪同领导考察调研时,晚上我兴奋得失眠了,脑海里不时浮现出黄河源头的一个个场景:皑皑雪山、碧绿草泽、迎风屹立的牛头碑、成群的牦牛……

经过充分的准备,6月17日下午3点多,和黄委的同志会合后,我们一行3辆越野车驶离西安上了西行的高速公路。雨下得很大,路面上还有些滑,汽车奔驰在关中八百里秦川上,车窗外绿油油的秋玉米已经把地面覆盖,茂密的林带围绕在田野的周边,摇曳的树枝在风雨中沙沙作响。

过了八百里秦川的西部重镇——宝鸡,又经过近3个多小时的冒雨跋涉,晚上7点多钟我们到达了此次西行的第一站——天水。“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小天水。”在甘肃人眼里,天水就像江浙的苏杭一样,是“金银不换”的好地方。据考证,“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就出生在天水一带,天水人也把伏羲当作一种文化来研究。

为了赶时间,我们次日一早启程,在兰州与黄委监察局和水文局的同志会合后,一起驱车赶往西宁。到了西宁,我们才感觉到高原古城的丝丝凉意。

6月19日,简单用过午餐后,顾不上长途跋涉的辛苦和雪域高原的缺氧反应,大家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调研之中。下午3点多钟,黄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春安在黄委直属党委副书记王灿勋、水文局副局长王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副局长陈朝君、黄委文明办主任王明政的陪同下,首先到黄委西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就基层单位职工工作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单位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调研,并与勘测局的领导和部分职工进行了座谈与交流。

上游水文职工长期在高寒缺氧状态下坚守工作岗位,几十年如一日,观测并积累了大量基础水文数据资料,培养出了像谢会贵那样的黄河劳模,塑造了黄河精神文明的闪亮窗口,充分体现了吃苦耐劳的黄河精神、乐于奉献的水文精神和坚强不屈的团队精神,这不仅是黄委水文系统的光荣,也是整个黄河系统乃至全国水利系统的光荣。

按照计划,6月20日大家前往龙羊峡水电站进行水量调度情况调研。一路上,透过氤氲缥缈的薄雾,我们可以看见奇峰嶙峋、色彩斑斓、雾气腾腾的日月山。关于日月山,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此地过去叫赤岭,唐朝时是唐和吐蕃的界山。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太宗皇帝为宽慰公主,特送她一面日月宝镜。行至此处,公主掏出宝镜,只见镜中长安城内熙熙攘攘一派繁华之景,再看青藏高原上的苍茫大地,不禁思绪万千。猛然,公主想起自己和亲的重任,为坚定自己的信心,她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于此地,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向雪域高原。从此,赤岭被人们改称为日月山。公主留下的泪水化作倒淌河,由东向西汇入碧波万顷的青海湖。

离开了日月山,我们不久就踏上了去龙羊峡的支线公路。雨还在不停地下,路况也比干线公路差了很多。满眼绿色和生机盎然的日月山,渐渐地离开了我们的视线,车窗外不时呈现出沙化的牧场、裸露的山梁和被暴雨洪水冲坏的道路、田园。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峡长40公里,两岸自然坡度在 70度左右,岸壁高出水面150余米。 经过水利水电工作者20余年的勘测论证,1976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龙羊峡水电站。1986年10月,龙羊峡水电站下闸蓄水,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高原峡谷水库,也是黄河唯一的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建成后,基本解决了黄河上游的洪水威胁,大大减缓了宁蒙河段凌汛灾难。

徒步来到大坝之上,只见峡谷绝险,滔声雷动,大坝巍峨,碧波平湖,好一幅奇妙的大自然画卷。

进入地下发电厂房,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若大的厂房洁净如洗。当我们来到中控机房时,发现只有两三名值班人员。原来这里已经实现了所有发电信息的自动联网,中控机房的同志只要通过墙上的电子显示屏可以监控电站各个部位的运行情况。

离开龙羊峡水电站,汽车继续向青藏高原深处进发。宽敞、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并不多,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一群群牛羊和一顶顶帐篷,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由于接下来的山路越来越不好走,等我们赶到兴海县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早在那里等候的唐乃亥水文站站长于连青与大家打了个招呼,把准备好的干粮分发到每辆车上,就直接领着大家去了18公里以外的唐乃亥水文站进行调研和考察。

在唐乃亥水文站,李春安组长对基层水文职工在艰苦条件下出色完成水文测报工作给以充分肯定。考察组检查了新建的水文缆道机房,详细了解职工们的生活及家庭情况。

上游水文水资源局的鲁承阳副局长告诉我们,河源区自动化测报系统建设,在黄委党组的关心支持下,2002年正式立项,2005年纳入项目建设程序,要求今年全部完工。待到这一项目顺利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后,黄河源区水文气象预测预报工作,将不再是手工操作、费工费时、劳民伤财的被动测报局面。“破冰机”和“老阿爷”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6月21日,天气下着小雨,我们开始艰难挺进黄河源。两个小时以后汽车拐上青藏公路的干道,当行进到鄂拉山口时,天上开始飘落雪花,道路多了几分泥泞,气温也急剧下降,此时车外温度达到摄氏零下5度。

快到玛多县城时前面的车停了下来,原来是玛多水文站的谢会贵亲自驾车前来迎接我们。看到这位黄河系统的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家知道,“破冰机”和“老阿爷”就是指的他。

为了赶时间和防止天气变化,大家没有先去县城吃午饭,而是直接奔向黄河源头。

鄂陵湖距玛多县城只有50多公里,我们却走了近2个小时。途中汽车越过道道泥泞的小溪,穿过条条水流湍急的小河,经过源头水电站、标志碑和标志门,等来到鄂陵湖边时,已是下午1点多钟。而此时去往源头的泥泞道路也到了尽头,前面全是沼泽,汽车无法继续前进。

看到我们的汽车停下,从玛多县城采购物品回家的藏民们骑着摩托一溜烟地从沼泽地上驶过,好像要为大家带路一般。等藏民的车子走出去100多米后,我们的领队车也开始加大油门上了沼泽地,前进30多米又折回来,示意大家可以前进。

不料车队刚行进不远,就有车子陷进沼泽地里,而且越加油门陷得越深。看到这种情况,大家赶快开始实施营救。在大伙的帮助下,先是找到一根钢丝绳,用另外一部越野车来拉陷进沼泽的那部车,谁知因为陷得比较深,而且车的自重大,钢丝绳拉断了也没有把被陷汽车给拉出来,反而把牵引车给陷了进去。我们车上的司机张师傅比较有经验,告诉大家用越野车自备的卷扬机系统实施自救,这才把被陷的两辆车给拖了出来。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了,要是继续前进,70多公里的路程,全是沼泽地,等到达黄河源头标志性建筑“牛头碑”时,恐怕也到晚上七八点钟了。万一路上车子陷进沼泽的话,在荒无人烟、高寒缺氧、海拔4800多米的高原上过夜,很是危险。经过大家反复商量,最终还是以安全为重,决定本次调研考察活动到此为止。

为了不虚此行,大家在鄂陵湖旁合影留念。在离开鄂陵湖的返程路上,带队领导还特意安排大家在“欢迎您到黄河源”的标志门前合影留念,算是弥补河源未圆之梦。

经过商量,调研组决定经玉树,过甘孜,走康定,从成都各自返回原单位。这样,沿途大家可以考察一下长江源区的生态状况,以便对整个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行一次比对。

翻过巴颜喀拉山,周围的雪原越来越广阔,一些雪松傲然地生长在风雪中,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顽强。突然,一群漆黑的牦牛豁然出现在雪地里,有的安祥地矗立在风雪中,有的缓缓地移动在没膝的雪地上,一头头仿佛雪中巨舟。这些是野生牦牛群吗?我们张大眼睛搜寻着,终于在牦牛群的后方不远,发现有一个几乎被大雪埋没的牧人帐篷!附近一个牧民头上披着毛毡,正蹲在一头牦牛旁边挤着牛奶,身边还卧着一只黑色的牧羊犬。

不约而同,大家把照相机的镜头齐刷刷地对准了挤牛奶的牧民,那咔咔的快门声,流露出大家对牧民兄弟的敬意。而此时我们的水文兄弟,不也正在冰天雪地中坚守岗位吗!

不知不觉,泪水噙湿了我的双眼,车窗外的雪域高原逐渐变的模糊,而谢会贵冒雪打冰的身影在我脑海中却愈来愈清晰高大起来……

篇9:黄河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河南观光。我是你的导游。我姓高。你可以叫我高笑或高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快乐旅行社向您表示热烈的欢迎。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先生是我们的安全护卫大使安师傅,安师傅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和熟练的驾驶技术,所以大家可以放心,我们的旅程是安全的。俗话说十年培训可以坐船,百年培训可以同行,我们的缘分不浅!因此,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任何问题或建议,只要合理,我们都会尽力为您解决。在此,高笑祝大家在河南玩得开心,吃得好,住得舒服,一路平安!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的车就要启动了。请坐好,坚持住!

现在我们的车在去黄河小浪底的路上,离景点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河南: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黄河中下游。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因为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所以叫河南,简称河南。中州中原的名称。

一部中原河南史,半部华夏国史。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至少在20xx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精美陶器,以及8000多年前的文字符号和乐器,足以撼动古今。在50xx年的中华文明漫长历史中,河南3000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多个朝代的200多个皇帝都在这里建都或迁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四个: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商朝古都安阳,商业之都郑州。悠久的历史使河南成为文物资源大省:河南出土中国第一笛、第一彝龙、第一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个。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称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河南是中国姓氏文化的发源地,70多个中国姓氏起源于河南。河南也是中国功夫之乡。海外著名的少林武术和陈式太极拳,也起源于河南。

现在我们进入了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南岸,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因其位于古洛河北岸而得名。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叫上帝是这座城市历史悠久。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以来,已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1500多年来,它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世界都城,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排名第一。洛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这里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人民活动。历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过如果你问古代和现代的繁荣,请只看洛阳城也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想了解50xx的中国,一定要去洛阳!

篇10:黄河导游词

兰州是独逐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都市。在兰州市里,黄河宛若一条飘落人世的飞天锦带,蜿蜒东去,依托黄河台湾风物和胜景事业兴建的融山川、人文胜迹于一体的“百里黄河风情线”,则犹如镶嵌在飞天锦带上的一串明珠,吸引着来自四周八方的中外旅客。

黄河劈头于青海,流经兰州城内水域并不像其下流那样坦荡,但兰州人连年投入巨资打造的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却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就连一些南边的旅客也盛赞其瑰丽。连年才建成的七里河黄河大桥,气魄宏伟,造型奇异,其主桥墩虽仅有三个,却依仗桥面上有两束起牵拉浸染的钢管,从而使大桥越发健壮好看。位于大桥不远的“黄河母亲”雕像可谓全国有名,故而天天都吸引着浩瀚游人在此拍照留念。而离“黄河母亲”不远的“兰州水车园”,那两轮高达数十米的水车虽已“失业”不消,却似在诉说兰州黄河的已往。水车系明代兰州段家台人段续所创,曾悠悠浇灌了黄河台湾的万亩良田。然最令人感奋的当属离“水车园”不远的黄河索道。远眺望去,只见载人的电缆车正缓缓从河南岸向河北岸滑去,而滔滔奔涌的黄河则被飞越而过。河对岸的白塔山,巍峨升沉,大有拱抱金城之势。立白塔下,东北地区,可俯瞰山下的黄河及兰州全城,虽无“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势却如统一幅当代的“晴朗上河图”,让人面临美景,惊叹不已。兰州沿河而建的黄河风情线,像一串璀璨精通的珍珠,吸引着来自四周八方的中外旅客。听说,兰州为建设“世界优越旅游都市”,筹备把“两山、两线、两园”都纳入到黄河风情线的建树议程。

篇11:兰州黄河导游词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行社向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有句话说得好:前世几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或许相聚就是一场缘分,既然有缘就让我们彼此来认识一下吧!在我旁边的这位是司机林师父、,他有着丰富的驾车经验,在他的护航下大家进可将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我们的护航大使林师父,另一颗呢是“开心”就交给我吧,我是各位本次的导游……,大家叫我小郭、郭导、小导都可以,怎么顺口怎么叫吧!

其实旅游是件很开心的事,话说旅行不必在乎其目的,只需在乎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时的心情,所以希望兰州的好山好水能给各位带来一份好心情,那么在整个行程中如果各位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尽管来找我,我会竭尽全力地为大家服务,同时也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支持与配合,在此预祝大家在兰州玩的开心!希望这次行程就像我的名字一样,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然后玩的欢欢快快,吃的欢欢欣欣,享受的欢欢畅畅……,总之希望大家一切愉快,谢谢~

兰州作为西出阳关中的丝路之重镇,其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宗教文化构成了兰州旅游的核心内容,而我们今天要去参观的正是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中国最长的室外滨河公园——百里黄河风情线,他分布在黄河南北两岸、市区的西部也在南北两山之间,是兰州的名片和窗口,同时也被称为“兰州的小外滩”。

黄河风情线是有着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反差之美的绿色长廊,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花草树木都发芽了柳絮飘香,一切都像刚苏醒的样子可爱极了;夏天的时候这里又是人们乘凉观景的好地方;金秋时节这里有果实累累,落叶纷飞;冬天呀这里就更美了!两边的松柏树跟战士一样穿着绿色的军装挺立着,那场面相当壮观!

黄河风情线呢,可谓是我们金城兰州最出彩发旅游线路之一了。大家都知道,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几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兰州得天独厚,被黄河穿城而过,所以这里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独特与惊喜。我们还有一段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我就先用这段时间给大家解开一点迷吧!

风情线也是兰州的咽喉,东西通车,南北通桥,为此也是交通长廊,风情线上首屈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跨在黄河上,桥长233.33米,宽7.5米,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俗称“黄河铁桥”。到6月,就是黄河铁桥的百岁诞辰了。在很早很早以前,每年冬天,黄河上都会结一层厚厚的冰,河对岸的许多东西都由马车通过“冰桥”驮运到河的另一边,但冰桥毕竟会随着气温的上升而消融,当然这种景观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并不是应为大型的桥梁替代了它,而是现在的黄河冬天不会结冰,后来人们有发明了一种新的漂渡工具——羊皮筏子,顾名思义是用羊皮做的,但这些羊皮必须小心并且不留任何刀口的从羊的身上剥下来,然后固定在木制的框架之下,形成筏子。如果我们的风情线游览完了以后,时间允许的话大家不妨去体验一下坐羊皮筏子的刺激感……

再后来啊,就是1372年了,卫国公冯胜将24只大船用铁链排成排并用四根柱子固定,然后在船上铺上木板,就是所谓的“浮桥”。直到1385年杨廉命人将浮桥移到现在中山桥的位置,然而随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发展,固定的桥梁的修建也应用而生,当然,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桥建于公元19,它是由彭英甲提议,征得甘肃总督府升允的同意,德国喀佑斯承建,美国的满宝本、德国的德罗负责具体施工,天津刘永起负责功底操作,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建起了黄河上第一座永久性的铁桥——“天下黄河第一桥”,19由于战火导致中山桥中断了11个昼夜,1942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天下黄河第一桥”改名为“中山桥”,1954年由4墩5孔梯形变为弧形、桥面由木板改成钢筋铁皮,将公路桥改为步行桥。

接下来呢就是滨河路中断、黄河南岸、小西湖北侧,呈现在各位眼前的是兰州四十里黄河风情线中最具代表性的雕塑——“黄河母亲”,她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是何鄂女士设计创作的,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雕塑而成的,整个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孩子、基座三部分组成,母亲象征着哺育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黄河;孩子象征华夏子孙;基座象征着甘肃悠久的历史及彩陶文化。那么大家都来

说说看,母亲怀中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呵呵~其实各位说的都有道理!如果说他是男孩,则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如果说她是女孩吧,又显得我们华夏儿女娇柔可欺,所以何鄂女士专门将孩子设计成爬着的,这也正是这尊雕塑的设计精华所在。

当然,一路上大家还会看到很多雕塑,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很有文化色彩的雕塑,我们风情线又被称为雕塑长廊。同时,风情线也是园林长廊,因为有很多的公元可以供人们游玩,如:老年人晨练的最佳场所体育公园;每当傍晚的时候,很多情侣们手挽手肩并肩漫步在我们的寓言故事园、水上公园等感受着属于他们的浪漫;尽管中午相对来说是比较炎热的,但是在我们的水车博览园里仍人有很多的观光者…… 风情线有这么多别称,但是最名副其实的是文化长廊,众所周知道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教,而大家现在所看到的“白云观”正是甘肃省道教协会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中国九大区管之一的省图、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书刊杂志——读者编辑部、敦煌研究院等,这些都是兰州历史文化的见证。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可以用一副对联来说明:兰州好!景物胜当年,昔日无风三尺土,而今万里碧晴天,爽气沁心田;兰州好!好景在滨河,万里笼阴遮天路,长天涟水剪鳞波,两两踏青歌!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马上就到达目的地,就先给大家讲到这,到达景点再给大家细讲,大家也可自己亲临境地的细细品味兰州独有的风韵!

上一篇:国庆假期祝福语语下一篇:吃牛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