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2024-05-02

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共8篇)

篇1: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http://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制播分离是与制播合一相对而言的,制播合一是指在电视台体制内用行政手段对节目制作与播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表现为节目的自制、自审、自播。制播分离则指将部分节目制作职能从电视台内剥离出来,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意味着节目制作和经营的公司化、市场化、社会化。

广播电视的核心业务是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核心业务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广播电视跨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制播分离的衍生物——节目制作公司

我国电视台之前实行的节目生产管理体制为“制播合一”,这种自产自销的节目生产方式不仅存在着成本浪费,而且也会造成专业分工不细,队伍膨胀、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弊端。而制播分离的出现,可以弥补制播合一所带来的弊端,是公司制作和电视台播出的一次有机的结合。

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体制下,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所以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

借着“制播分离”的大好形势,各大电视台纷纷大手笔吸纳社会优秀资源,抢占最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电视节目,并以此树立自己的独有卫视品牌。作为电视传媒界潮流的引领者,李静和她的东方风行团队不断推陈出新,并总能出其不意地打响收视王牌。其中,王牌节目《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从开播以来,以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与市场份额多次拔得头筹,东方风行传媒被业内喻为“最会缔造知名品牌电视栏目制作机构”。由李静主持的《美丽俏佳人》,像明星一样美丽,是其节目宗旨。以白领成熟女性为主要收视群体,集各路时尚为一体,为现代女性提供榜样。

东方风行传媒按照观众的不同需求,寻找到他们最需要的节目,手握各类风格迥异的节目,也成功为国内各大卫视打造了品牌节目,树立品牌形象。这无疑是制播分离带来的积极作用。

三、制播分离对电视台的影响

制播分离是在培育我国广播电视之外的节目内容生产产业,使之逐步成熟壮大,形成产业链。

例如,黑龙江电视台,在都市频道进行了“制播分离”试点改革。改革创新了管理机制,实行相对独立的制片人(工作室)制度。都市频道首先进行了制播分离试点改革,黑龙江电视台以《新闻联播》、《新闻夜航》等一批百姓喜闻乐见的老牌新闻栏目为依托,创新报道形式,发挥主流媒体引导力。凭借名牌栏目《新闻夜航》的影响力,衍生出各类节目,例如《新闻夜航》卫视版、《天下夜航》等新节目,《夜航团购》为百姓打造了平价购物的平台,这档节目就是由公司负责制作,电视台负责播放的一档节目。不仅树立频道的品牌形象,也使频道播出内容多元化。

与制播合一相比,制播分离体制的优势不容置疑。首先,从节目质量角度来看,节目制作的社会化有利于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把一部分非新闻类节目放手给社会化制作力量后,一方面,市场对节目的考验使得节目的质量成为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立足之本,另一方面,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可以在长年的节目制作中,积累经验,大幅提高专业水准,而且可以专攻某类节目,使之成为名牌。而电视台则可以更专心地研究自己面对的受众市场,精心、合理地设计节目结构和播出计划,同时集中人力物力,全面强化时政新闻类节目和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的采制和播出,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其次,从节目经营角度来看,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带来了节目经营的市场化。前期的投融资、市场调查,后期的推广开发、播出,和节目的制作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有助于提高电视节目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同时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激活整个节目市场的活力,从而提高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次,在这种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下,必然对现有体制下的人事制度造成冲击。由于使用节目优胜劣汰的播出方式,会对从业者带来很大压力。对电视台而言,也有助于其精简人员,压缩队伍。

四、制播分离的对策性思考

制播分离总体要把握的是:在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实现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和制约性传播。具体说来:其一,要建立起游戏规则,严格明确哪些节目可以实行社会化制作,哪些只宜在电视台内部实行栏目制片人制;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制作的电视节目,要确保投放的透明。其二,制订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减少人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做到评定合理,培育健康有序的电视节目市场。

就电视台而言,一方面要转变意识,放手让民间电视制作公司承担非新闻类节目的制作,与制作公司开展良好合作,从而充分发挥民间制作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另一方面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管理改革是制播分离改革的一个重点。应积极推进节目考核和播出机制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建立面向多主体、多渠道的节目订购采购、择优播出机制,打造优质播出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电台电视台内部事业产业、宣传经营业务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统筹协调、整体发展的管理运营体制。

总之,制播分离改革是广电媒体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有远见的广电媒体应看清形势,结合自身发展阶段,逐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掌握制胜先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传媒产业的对外开放,“制播分离”最终会成为中国电视业的主流运作方式,完成中国电视和国际的接轨。

篇2: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一、制播分离改革的总体要求。制播分离是电台电视台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制播分离改革,对于改变电台电视台单纯的自制自播模式,降低节目成本,提高节目质量,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壮大节目内容生产能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必须坚持中国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节目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充分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作用;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计划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积极稳妥、逐步推开。

二、制播分离改革的范围。实施制播分离改革的重点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当前,主要石以上电台电视台的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等节目栏目进行。

三、制播分离改革的方式。制播分离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电台电视台可以采用“先台内、后社会”的办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影视剧等节目制作公司,也可采取委托制作、联合制作、社会招标采购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节目制作生产。

四、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积极推进电台电视台经营性的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转企改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年底前要完成转企,各省级电台电视台所属的电视剧制作机构要加快转企步伐。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制作公司除向本台制作机构提供节目外,还要积极面向其它电台电视台,面向网络、音像、移动等多媒体市场,面向海外市场开展节目营销。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制作公司可吸纳社会资本,但电台电视台必须确保控股权、重大事项决策权、资产配置控制权、主要领导干部任免权。条件成熟的节目制作公司经批准可上市融资。鼓励节目制作公司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跨区域发展。

严禁外资以任何形式进入节目制作公司。

五、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管理改革。适应制播分离改革要求,积极推进节目考核和播出机制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建立面向多主体、多渠道的节目订购采购、择优播出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结合制播分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电台电视台内部事业产业、宣传经营业务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统筹协调地,整体发展的管理运营体制。

六、认真落实改革保障政策。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认真落实好制播分离改革中有关转企改制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地可根据实际制定实施制播分离改革相关优惠政策。

七、切实加强指导和管理。制播分离改革复杂敏感,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各级广电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指导和管理,确保制播分离严格按政策办事。要切实加强节目管理,严格执行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节目播出的各项管理制度,牢牢掌握节目内容的策划权、编辑权、审查权和播出权。要切实加强频道频率管理,严禁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严禁将频道频率变相出租、转让或承包。要切实加强人员管理,严格执行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制度,严禁编播人员与经营人员混岗。制播分离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事项,要严格按程序报批。

主题词:行政 改革 意见 通知

抄报:中宣部

抄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

总台(集团)、广播电台、电视台

篇3:制播分离对当前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关键词:制播分离,广播电视,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 制播分离已经称为广电行业的热门词汇, 但因各种因素限制, 长期以来进展较为缓慢。我们应努力解决播出机构内部自身的改革问题, 将政策允许的制作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剥离出来, 打造市场主体, 激活播出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理顺国有播出机构与社会制作机构之间的市场关系, 在进一步夯实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导向职责的同时, 鼓励更广泛的市场竞争,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 “制播分离”是我国电视界的热点话题, 所谓制播分离就是将电视制作与播出分离开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 则指的就是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正确舆论宣传的前提下, 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社会上电视制作公司来完成的一种管理体制。

1 制播分离的概念及涵义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 最早起源于英国, 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制播分离是与制播合一相对而言的, 制播合一是指在电视台体制内用行政手段对节目制作与播出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表现为节目的自制、自审、自播。制播分离则指将部分节目制作职能从电视台内剥离出来, 完全意义上的制播分离意味着节目制作和经营的公司化、市场化、社会化。广播电视的核心业务是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制播分离是广播电视核心业务的重大变革, 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还是广播电视跨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2 节目制作公司是制播分离制度的产物

我国电视台之前实行的节目生产管理体制为“制播合一”, 这种自产自销的节目生产方式不仅存在着成本浪费, 而且也会造成专业分工不细, 队伍膨胀、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人才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弊端。而制播分离的出现, 可以弥补制播合一所带来的弊端, 是公司制作和电视台播出的一次有机的结合。

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体制下, 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 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 所以迫切需要广开渠道, 拓宽节目生产平台, 聚集全社会的力量, 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

借着“制播分离”的大好形势, 各大电视台纷纷大手笔吸纳社会优秀资源, 抢占最具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电视节目, 并以此树立自己的独有卫视品牌。作为电视传媒界潮流的引领者, 李静和她的东方风行团队不断推陈出新, 并总能出其不意地打响收视王牌。很多王牌按照观众的不同需求, 寻找到他们最需要的节目, 手握各类风格迥异的节目, 也成功为国内各大卫视打造了品牌节目, 树立品牌形象。这无疑是制播分离带来的积极作用。

3 制播分离对电视台的影响

制播分离是在培育我国广播电视之外的节目内容生产产业, 使之逐步成熟壮大, 形成产业链。与制播合一相比, 制播分离体制的优势不容置疑。

首先, 从节目质量角度来看, 节目制作的社会化有利于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把一部分非新闻类节目放手给社会化制作力量后, 一方面, 市场对节目的考验使得节目的质量成为民间电视制作公司的立足之本, 另一方面, 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可以在长年的节目制作中, 积累经验, 大幅提高专业水准, 而且可以专攻某类节目, 使之成为名牌。而电视台则可以更专心地研究自己面对的受众市场, 精心、合理地设计节目结构和播出计划, 同时集中人力物力, 全面强化时政新闻类节目和一些重要的大型活动的采制和播出, 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其次, 从节目经营角度来看, 节目制作的社会化带来了节目经营的市场化。前期的投融资、市场调查, 后期的推广开发、播出, 和节目的制作一起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 有助于提高电视节目经营的产业化程度, 同时促进电视节目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激活整个节目市场的活力, 从而提高民间电视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双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再次, 在这种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下, 必然对现有体制下的人事制度造成冲击。由于使用节目优胜劣汰的播出方式, 会对从业者带来很大压力。对电视台而言, 也有助于其精简人员, 压缩队伍。

4 制播分离的对策性思考

制播分离总体要把握的是:在改革的进程中, 逐步实现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市场化流通和制约性传播。具体说来:其一, 要建立起游戏规则, 严格明确哪些节目可以实行社会化制作, 哪些只宜在电视台内部实行栏目制片人制;对于可以实行社会化制作的电视节目, 要确保投放的透明。其二, 制订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 减少人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做到评定合理, 培育健康有序的电视节目市场。

就电视台而言, 一方面要转变意识, 放手让民间电视制作公司承担非新闻类节目的制作, 与制作公司开展良好合作, 从而充分发挥民间制作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电视节目创新而言, 知识产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些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的节目形态, 各类节目制作公司立即跟风模仿, 往往一哄而上, 造成节目同质化现象和市场的恶性竞争。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针对电视节目创意、节目形态的特点, 研究制定保护节目产权的专门法规, 严厉打击原创节目被克隆、剽窃、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主管部门要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对电视创新节目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电视内容产品专利数量, 提高专利质量, 积极促进节目创意技术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要着手构建统一高效、覆盖全国的电视内容监测网络, 打造全国电视节目市场监控平台。

另一方面深化电视台内部管理改革是制播分离改革的一个重点。应积极推进节目考核和播出机制的改革, 重点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节目评估体系, 建立面向多主体、多渠道的节目订购采购、择优播出机制, 打造优质播出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电台电视台内部事业产业、宣传经营业务分开运行、分类管理、统筹协调、整体发展的管理运营体制。

篇4: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谈

所谓制播分离,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1]如今“制播分离”这个词汇在业界已经变得耳熟能详,应该说国家对于广播电视业这项改革的推行一直在进行中。从上个世纪80 年代末的牛刀小试,允许一些电视台把电视剧交由社会专门的制作公司制作,到90年代国办发【1999】82 号文件提出“网台分营”的要求,再到2005 年1 月25 日,国家广电总局《2006 年广播影视工作要点》中提出,“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文艺、体育、科技类节目等可逐步实行制播分离”,之后在2003 年12 月30 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又一次提出“制播分离”和“电视产业化”的概念,而直到2009 年8 月,广电总局66 号文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这才算真正的为制播分离提供了政策指引,“制播分离”由此变得名正言顺,正式进入主流话语体系,成为热门话题。

回首制播分离走过的20 多年历程,时至今日,国家对于这项重大改革的意向和态度逐渐明晰,而各级广播电视机构也在政策的号召和指引下进行着种种改制改组,其中有成功的,但也不乏失败或者是无所作为草草了事的。因此,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可以对我国广电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一、体制内改建机构与广电母体履足差肩

处在改革发展前沿的上海最早启用了内生型治理机构改革,这个改革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体内制播拆分”。2009 年10 月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一分为二,新闻集团的播出资源和涉及新闻制作的部门被纳入新成立的上海广播电视台,而其他允许制播分离的节目制作和广告业务则被纳入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可否认这种改革确实给整个上海的广电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也成为众多电视台模仿的对象,可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台属、台控、台管”的东方传媒却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者,作为出资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不仅在行政管理上掌握着他的决策权和任免权等,而且在内容管理上具有最终的审核权,更有关系宣传导向和文化安全的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体制内改建的所谓产业化运作机构与广电母体之间血脉相连,而前者则更多的像是迎风的风筝而不是翱翔的雄鹰,即使是紧随其后的湖南广电和它的芒果传媒有限公司依然更多的是资产业务的“嫁接”,芒果传媒也尚未进入实质化运转阶段,治理结构也并未组建到位。而正是这种一衣带水的关系也使得广电系统内的腐败案件屡有发生。

重庆电视台原台长李晓枫曾获“中国十大创新英才奖”,并获得各类闪光头衔,也是最先尝试制播分离改革的一个名人,从重庆实业公司到重庆传媒,在主持电视台“制播分离”的改革中,这些从重庆电视台剥离出来的机构成了他借机敛财“权利寻租”的阵地,获取非法钱财高达1400 余万元。再往近了来说,今年5 月份云南玉溪广电系统集体腐败5 人被查,在体制内利用政策便利经营体制外公司,在交易过程中不断收受贿赂,最终都锒铛入狱。当然不能说是制播分离政策的实施导致了这些犯罪,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分离不分制,领导往往双肩挑而使权力过大,在市场洪流中被金钱和权力蒙蔽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制播分离的改革在无意间成了犯罪的催化剂。

所以,制播分离的改革不能分离不分制,由广播电视机构改制出去的单位应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和决策权,这样不仅能够防范由于权力过大而带来的腐败滋生,更能够让电视台实现单一角色的转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上,放在节目的编排播出和整合上,更好的实现本身频道的专业化建设。

二、完善制度保障突破发展瓶颈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他著名的“价值链理论”中指出,企业在对规模和市场份额进行盲目崇拜的同时,应该从整个产业出发,站在竞争战略的高度,通过结构化的竞争来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价值链”重新建构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活动,来分析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广播电视在制播分离后制作和播出成了市场关系中的买卖双方,而在交易的过程中要想把“价值链”这个链接节目生产和播出环节的“路桥”接通,突破这个发展瓶颈,制度完善已显得迫在眉睫。

我国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实行的是国有体制,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国家是播出平台的真正主人,但是制作和播出这两个机构又需要在市场环境下通过交易的方式来实现合作,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国家既是管理者又是拥有者的局面,于是尴尬的不平等关系便产生了。要知道市场渠道不畅通,那“价值链”要想成功起作用那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制播分离机制,制度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最早推行制播分离的英国,从1987 年既有独立广播委员会要求电视台委托独立电视制片人的节目数额要达到全部播出量的25%,到了1990 年,更有《1990 年广播法案》第16条对这一播出比例做了法律意义上的声明。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美国司法部指出,广播电视网对电视黄金时间的控制近于垄断,判决它们退出娱乐节目制作,除了新闻节目和时事节目之外,禁止电视网全部地或部分地拥有节目版权。从此,电视网被迫遵守一定的限制,承诺:1. 不再在国内发行任何节目,也不在国外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2.在播放其他地方制作的娱乐节目时,限制自己获得的利润比例。”[2]虽然以英美为首的制播分离模式更多的体现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自由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理念和诉求,但这种为调节市场制播平衡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做法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这种以确切数字体现的量化标准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所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确定播出机构和制作机构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是我国主体地位不平等的节目购销市场“价值链”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也可以解决社会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在承包、出售节目过程中千方百计打“关系牌”,拿“关系价”的尴尬境遇。

三、制作单位内外兼修增强影响力

除了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制作和播出交易市场的平等、有序之外,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制作机构,无论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都需要内外兼修来增强自己的影响力,提高市场话语权。当“价值链”这条“巷子”打通了,那剩下的就看哪家的“酒”香了。

首先,所谓的内修,指的要有“内容为王”的意识,只有多出精品才能取得相应的市场和话语权。这一点,恐怕光线是最好的证明。十多年前,一大批民营公司投身到了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光线和欢乐、派格太合、唐龙被业界称为“民营四公子”,然而时至今日从事节目制作业务的只剩下了光线一家,而且它的市场影响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光线从1998 年成立就抓住了制播分离第一次改革的机遇,更是高调迎接了第二轮改革浪潮,其中一个制胜的法宝就是总裁王长田一直强调的“内容为王”。“王长田认为,渠道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被替代,只有内容公司可以长久的生存,因为内容有品牌、知识产权和各种版权的积累。”[3],“面临越来越多竞争和行业公司同质化加剧,王长田给自家公司定下的决策是‘坚持内容为王’。”[4]其中的王牌娱乐资讯节目《中国娱乐报道》和《音乐风云榜》已经连续播出了十多年。如果没有内容新颖、角度独特的海量报道做支撑,这两档节目要想走到现在恐怕是不可能的。

其次,所谓的外修,指的是要注重宣传。这里要宣传的不仅包括制作的产品,还包括制作机构自己本身,其中一个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自我宣传。而这种自我宣传做得独具特色的应该是凤凰卫视栏目的“广告宣传”。仅仅在凤凰卫视咨询台“每周一中午12 点至1 点这一时段,‘广告宣传’共出现7 次,每次宣传之间的间隔最长15 分钟,最短3 分钟。”[5]这种宣传的频率和节奏都极高,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会形成共鸣,不断提升自己的栏目品牌和媒体品牌。于是,我们不仅知道凤凰卫视,还了解了《锵锵三人行》这个栏目,更是对主持人窦文涛颇为喜爱。正是这种新颖的宣传理念使得凤凰卫视迅速成就了自己的电视品牌而且打响了自己的媒介品牌。

然而,我国很多制作公司却没有做好自我宣传这一工作。

下图资料来自湖南卫视及制作公司网站,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湖南卫视历年收视率极好的电视剧,但是再看一看相对应的合作方,假如不是专门人士的话恐怕都没听说过其中的十之七八,更不用说熟悉和了解了,更多的可能是在电视剧的最后匆匆一瞥,并没有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多少难忘的记忆。所以,“立牌坊”对我国的所有制作公司来说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播出年份 电视剧名称 合作方2008丑女无敌 北京响巢国际传媒有限公司2009 一起来看流星雨 天娱传媒、春秋风云影视有限公司2010丝丝心动 上海创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1回家的诱惑 上海展杰文化有限公司2011步步惊心 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2012 宫 于正工作室、欢瑞世纪影视传媒2012麻辣女兵 北京完美世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3隋唐英雄 浙江长城影视有限公司2014妻子的秘密 浙江广厦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4我的特一营 上海神龙文化公司

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改革涉及了广播电视行业领域的诸多方面,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问题存在,在我们吸取已有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只要有国家政策支持保证整个“价值链”畅通,广播电视台做好体制内的改建改组,节目制作公司做好内外兼修的工作,同时相关的各个行业遵循市场规律办事,相信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市场会越来越稳健,越来越充满活力。

[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8.

[2]郭 镇 之.美 国 电 视 供 应 体 制——也谈制播分离[J].中国记者,2000(6).

[3][4]中国经济网.光线传媒王长田:行业竞争加剧 坚守“内容为王”[EB/OL].(2014 -09 -23)[2014 -11 -15]http://www.investide.cn/news/107905.html.

篇5:浅论制播分离对电视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制播分离, 是指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流通与播出的过程中, 节目的生产制作与节目的播出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的管理制度。在我国电视业原有的体制下, 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都是由各级电视台负责, 他们既是节目的生产者, 也是播出者。这样的体制成为制播合一制。而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 电视台不再负责一般节目的制作, 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节目的编排和播出上。

整体看来, 已在试运行制播分离方式的各个电视台, 制播分离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委托制作。这种模式在欧美国家很常见, 在我国也称之为“定制”。二是外部采购。采购的内容主要分为两种:⑴是购买节目样式;⑵是购买节目成品。三是联合制作。目前节目运作费用日益趋高, 使得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节目, 特别是大型活动无法由独家投资、制作, 电台电视台往往采取联合制作的方式。在吉林省内的地面频道, 大多是以后两种采购方式为主。

二、制播分离对电视业的优化

中国是“电视大国”电视机拥有量和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都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电视台数量也居世界第一。有资料表明, 目前中国的电视台、有线台、教育台将近2100余家, 超过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电视台总和。有线、无线的交叉, 中央、省、地市、县四个级别的电视台重复覆盖, 使电视传播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目前全国有各类频道将近3600多个, 观众却出现了“可选的频道很多, 可看的节目很少”的怪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制播分离的操作模式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很大的优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看出:

1. 频道的节目资源会更加充足。

实际上, 频道节目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地方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出现, 节目大多转向民间制作公司, 这会大大促进民间制作公司的积极性。而随着民间制作公司的加入, 竞争会愈发激烈, 节目的制作质量会大大的提升, 节目的内容也会不断的丰富。

2. 制播分离解决了许多制约电视台发展的痼疾。

制播分离后, 电视台购买节目时通常“面向市场, 货比三家”, 价格直接与节目的质量挂钩。这样, 不仅节约了电视台的费用成本, 也使电视台可以拿出精力研究节目创新, 提高电视台综合竞争力, 促进了电视台实行真正的企业化管理。

3. 增进电视台与民间制作公司的良性互动, 促进民间公司发展。

在国内, 一些电视台试行了制片人制, 实行经费包干, 奖优惩劣等栏目化管理模式, 使电视台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又繁荣了电视传播市场, 诞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和精品电视剧、广告, 为电视台赢得了一大批忠诚的观众。更重要的是, 还通过制播分离壮大了民间制作公司的力量, 催生出了一批代表中国电视制作较高水准的民间制作公司, 为将来参与国际传媒竞争奠定了基础。

三、制播分离施行面临的问题

实行制播分离制度虽然有着很多强势的优点, 却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制播分离后的人员配备, 节目的把关, 节目制作与制作人共同的科技含量就是几个急需面对的问题。

首先, 是制播分离后的“人”的问题。已经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节目制播公司实际上会存在两种问题, 一种是原来台里分离出来的事业性质的在编人员, 这部分人占据公司的主要领导岗位, 处于绝对强势。一种是公司成立后按照合同制招聘进来的企业员工, 这部分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节目制作公司存在这两种人, 其问题集中表现在“事业在编人员”和“招聘人员”在待遇、福利和保险方面的不平等。其次, 待遇差没有解决好。在制播分离改革中, 从原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进入节目制作公司的人, 将会由事业单位的职工变为公司员工, 从而丢掉事业身份和原有级别, 退休后还会遇到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与企业退休人员业已存在的“待遇差”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其次, 是节目倾向性与引导性的把关。朱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时赠给《焦点访谈》记者四句话:“舆论监督, 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 改革尖兵”。新时期电视改革的目的不是以牺牲电视喉舌功能为代价的, 相反, 是要真正地、充分地发挥这种喉舌作用。施行制播分离, 节目对社会所应该的有责任不能改变, 大型的新闻节目仍是在电视台制播, 宣传舆论口径自然是不会改变。

再次, 是节目制作中的专业技术含量, 与节目制作人的资质。这属于“人”与“科技”的问题。在制作上, 民间的制作公司, 很有可能会因为降低成本而降低对节目拍摄、制作设备的使用成本, 或者拍摄设备指标较低, 或者制作技术不足, 用其余相类似的方式蒙混过关。而对于节目制作人的资质, 既然推行制播分离, 许多节目将由社会上的制片公司、独立制片人完成, 那么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制作节目的制片人需要什么样的资质?怎样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制片水平?目前的情况是:“制片人”素质参差不齐。这不仅体现在业务水平上, 也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上。

四、制播分离的深远意义

制播分离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本身, 它有着有深层含义, 预示着我国电视业的大变革。它表明了我国电视业正朝产业目标加速前进。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 分离出来的内容制作部分最终要走向市场。而在传媒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效应的推动下, 内容制作企业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几乎是一种市场的必然。

篇6:制播分离对广播电视业的影响

关键词: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必要性

中途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11-02

一直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强调意识形态属性和公益事业定位,忽视了市场和产业定位。当前,在文化产业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广播电视里的经营性产业剥离实施市场化运作即制播分离改革是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适时之举。东营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级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制播分离改革的核心是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主导权的同时,塑造市场主体。其主要内容是一方面统筹协调和管理事业媒体资源,确保新闻宣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整合剥离其经营性产业资源,组建广播电视发展公司,其目的是实现事业宣传和产业竞争和谐发展。

下面通过SWOT分析,浅析深化制播分离改革的必要性。

内部优势

与中央及省级广播电视台相比,其具有地缘文化、心理接近性、互动及时等优势。本台在本地收视(听)率一直处于强势,广告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各频道频率经过多年的打磨和运行,已经在东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也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忠实观(听)众群体。当前,本台正在进行节目品牌化运作改革,形成了许多品牌节目,例如电视新闻频道的《联播东营》、《东营新闻联播》、《美丽东营》、《综艺旋风》等;电视公共频道的《快乐宝贝》、《东营金融》、《生活直通车》;睛彩东营频道的《记者再报告》、《方圆之间》;广播新闻频道的《做客东营台》和《行风热线》、广播经济频道的《律师在线》、《健康之声》;广播交通频道的《一路畅通》和《交警直播室》等。借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本台正在积极进行市场运作,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依托品牌优势及频道资源,开展新媒体业务,拓展发展空间,如成立东营网络电视台、微博、微信、手机电视等新的市场主体。

内部劣势

随着制播分离改革的推进逐步暴露一些问题。首先管理理念。这次改革要求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管理理念,从事业单位管理走向企业化市场管理。无论从成本核算、绩效考核还是从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要摆脱原有事业管理思想。其次制播分离改革离不开频道频率的专业化,频道频率的专业化离不开人才的专业化。当前主持人、编辑、技术保障人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再次,东营广播电视台各频道(率)的节目质量与容量都不够强大,对频道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外部机会

首先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黄蓝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东营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文化品位逐年提高,当地民众主要依赖当地媒体获取地方新闻、民生服务等方面的信息,这给东营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东营广播电视本着“在改革中改变、在突破中突围”的理念,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思想保障。其次本台积极参与多媒介融合发展,东营网络电视、山东蓝色传媒集团相继成立运营。作为企业化运作的一部分,东营广播电视台直属的广电集团正在筹备成立之中。再次,作为制播分离改革重要因素——国内节目交易市场日趋完善,外购节目数量及质量都有所保障。

外部威胁

其面临竞争压力颇大:从微观环境看,区县广播电视台5家,油田电视台、东营教育电视台、东营日报、城市信报等市级传统媒体,以及在东营落地的中国之声、山东广播娱乐频道等都是有力的竞争对手;从宏观环境看,微信、微博、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继续抢占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市场。在电视领域,有线电视系统的央视的权威地位不容撼动,其他省台对我们的冲击力也很大。

篇7:新媒体对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影响

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视行业的进步,其中以通信网以及电视网为基本的物质基础,形成了系统化的运行模式,并且实现了网络电视以及数字化互动电视等项目,在提升客户体验的过程中,新媒体运行结构不仅提供了传播容量以及播出平台,也为相关节目制作机构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 制播分离概述

1.1 制播分离研究背景

制播分离项目一直是电视节目运行结构中较为热门的话题,不仅能提升电视媒体的市场化,也能有效升级电视节目的专业化,是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视节目实际播放过程中,将电视台以及电台制作的不同类型节目进行处理,集中运行新闻类以及时政类节目,而其他的交由相应的节目制作公司进行制作,便是制播分离的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制播分离时,电视台以及电台要对制作的节目进行审查以及编排,从而在建立规范化运行计划后,进行有序播出。

1.2 制播分离模式

第一,制播分离栏目制片人制。这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借助栏目制片人和电视台之间的合作模式,有效控制制播分离。模式要求电视台在合作过程中出让播放时间,而栏目的制片人要以自身的团队为中心建立自主化经营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栏目的制作人身份并没有特殊的规定,而其自身的权力较大,不仅能有效支配人力和物力,对于整个电视节目的财务组成也具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是广告经营也是处于一种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栏目制作人制也被称为资源置换型制播分离。

第二,制播分离购买节目制。制作节目的机构进行集中制作,而电视台的运营部门购买播出权,广告运营也由电视台自行负责,这种运行方式在我国电视剧播放操作中较为常见,最大的优势就是电视台不需要对节目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和策划,只需要顺应市场特点进行播出即可,但是,这种操作框架中,节目的版权完全属于制作机构,电视台最大的支出就是购买过程中支付的费用。

第三,制播分离合作制。在合作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频道的专业化,要求电视台和制作机构建立一种共生协作的关系,一起投资策划以及制作节目,从而对节目的版权进行分摊,这种运行模式关系到双方的实际利益。其中,电视台主要是提供部分的制作经费,并且提供一定的广告时段供制作单位自行经营,审查之后集中投放。这种运行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提高资金的吸纳效率,保证频道得到全新的包装和整改[1]。

第四,制播分离整体推进制。这种模式推动的是广电集团改制为传媒集团公司,实现了制播分离的整体性,在实际运营操作中,实现了频道管理以及宣传编辑的升级,并且实现了播出管控项目的优化,优化提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效果。另外,最重要的是将节目的制作和广告的经营业务从传统的事业体制中有效剥离出来,实现最基本的市场化和商业化。

2 新媒体发展结构对制播分离项目的影响

新媒体运行框架内,制播分离机制能保证整体电视市场的优化转型,而这一重要的举措正是建立在政府和相关政策引导基础上的,能保证市场调节能力和自发性运行结构的升级,真正实现新媒体时代的良性发展。其一,制播分离制度的运行能有效解决传统媒体资源和播放内容短缺的问题,强化开放性和满足市场需求。新媒体节目内容交易过程中,制作方与播出发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制作方的选择不是唯一的,而播出方也不能够做到完全垄断,同样会与其他播出方相竞争。为此,在这种态势下,播出方和制作方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平等的播出和制作过程,基于市场大众化需求,掌握观众的收拾心理,对节目内容进行不断创新,从而有效的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创新价值,最大化的满足观众的收视心理,并提高电视台的市场竞争力[2]。其二,制播分离制度的运行优化了传统的节目框架,实现了多元化的节目发展,能从全局角度分析市场需求,并且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营模型,充分践行分众化特征,顺应市场发展诉求的同时,建立了一个更加自由且便捷化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制播分离项目,能实现电视台自身进步的同时,促进节目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更好的适应不同观看人群的观看需求。

3 优化提升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结构

3.1 优化法律法规的监督机制

在制播分离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负责人要保证整体运行框架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建立完整的控制措施和运行结构。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提高政策文件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确保投资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实现整体节目制作流程按照标准化运行结构有序进行[3]。在管理运行框架内,政府要保证宏观政策环境贴合市场运行需求,在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细则的基础上,强化监督管控机制,从而实现项目操作的可行性。另外,在培养新型市场主体的层面分析,相关部门在运行制播分离结构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强化市场准入门槛的标准,积极的运行有利于项目操作的奖励机制,从而实现政策项目的稳定发展。

3.2 优化节目考评机制

在制播分离项目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积极的管控相应的运行机制,确保制作和播出两者之间建立优化的平衡结构,真正实现改革的实效价值。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电视行业相关部门要保证制作质量以及管理改革的时效性,保证制作出的节目符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并且要确保除了本台提供的节目外,有效的吸纳网络以及移动数据方面的多媒体市场资源,甚至是海外资源,建立完整的项目运行机制。也就是说,无论是自营式的播放结构还是外销式的播放项目,都要建立健全完整的操作工序以及节目评估体系,确保播出机制的优化运行,真正实现制播分离项目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行业的可持续运行,充分升级整体制播分离项目的实效价值[4]。

3.3 优化人事奖惩制度

在制播分离机制运行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负责人员以及运行人员也具有较为关键的地位,相关项目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的分析机制,保证整体操作框架的优化运行。相关单位要着重升级人力资源配置关系,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结构的优化发展,从根本上规避人力改革滞后的问题。运行制播制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员的优化配置,确保电视台从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并且能保证相应员工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5]。另外,除了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外,相关管理人员也要针对人事运行机制进行集中的优化,其中包括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工作人员的福利发放以及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等,都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针对具体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机制,确保相关项目设定结构符合制播分离制度的运行框架[6]。对于编辑记者和主持人以及台内自设部门之间的关系,相关管理人员也要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工作结构的同时,借助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项目管理人员要保证人力资源流动性,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留住人才,尽量减少影响整体项目运行的人员波动,真正实现电视行业的优化发展,强化奖惩机制的正向激励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制播分离项目的质量和操作流程。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制播分离项目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顺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电视台以及制作单位的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收益,就要建立最优化的运行模式,规避项目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健全完整的处理措施,真正推动我国制播分离项目的良性发展,利用新媒体促进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刘鸿磊.新媒体对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影响[J].时代报告,2016,17(24):76-76.

[2]任甜甜,宋超.探索SMG制播分离的发展之路——从制播分离对比SMG和BBC的媒介融合[J].今传媒,2013,17(8):41-43.

[3]林廷德.推进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的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6,28(3):62-62,70.

[4]钟南南.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广电业制播改革实践探索[J].今传媒:学术版,2015,32(11):65-66.

篇8:谈“制播分离”与广播电视市场

上世纪末, 我国便已经开始了一些市场化的探索。目前, 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不同程度地启动和实施了制播分离改革, 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湖南、浙江、辽宁等省级电台、电视台成立了节目制作公司 (台控股) , 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制播分离”, 推进广播电视市场化体制变革成为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广电媒体应及时调整角色、转变格局

制播分离对于电台、电视台来说, 从角色到思维方式都意味着深刻的挑战, 因此必须要熟悉市场竞争逻辑, 从简单的广播电视媒体运营者分化出多重角色。在频道经营上, 从频道管理者转向频道运营商;在内容生产上, 从为播出而生产的内容制作者转向为市场而生产的内容提供商;在资本运作上, 从有一分钱办一份事的事业化的经营管理者转向面向金融大市场的资本运营商。“制播分离”不是简单的把节目甩给市场, 而是行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革命。广电媒体不仅仅要在轻装上阵的基础上做好一部分节目, 更应该做好节目的把关人, 从内容运作、资本运作等层面给予市场以引导和支持。在理论上, 要确立传媒二重性的观念;在实践上, 要确立传媒一要宣传、二要经营的观念;在机构上, 要确立产业化观念;在运营上, 要确立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的观念;在经营上, 要确立多渠道经营的观念;在融投资上, 要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融投资模式的观念;在产品上, 要确立传媒产品价值增值的观念。

二、广电媒体要明确定位, 有效选择满足观众需求的节目

广播电视媒体要在新形势下明确频道、栏目的定位。首要解决的是解放思想,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电视媒介发展规律的要求科学地对待制播分离, 切忌任何主观行为和形式主义的作风。电台电视台要明确自己的频道定位, 对准目标观众群, 了解他们的收视需求后确定用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去满足他们, 这是电视媒体赢得市场的正道。在“分离”前, 电视台找定位、找目标观众、了解观众需求的目的是为了节目制作有准确的方向, 而“分离”后,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在购买或定制节目时有的放矢。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自己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电视频道——因为品牌既具有区隔性, 又具有象征性, 它可以给电视观众以最实在的情感归依。

三、广电媒体要采用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模式

“制播分离”过程中, 电视频道运营品牌建设, 电视栏目建设最终要靠受众来评判。受众的评判是企业判断是否投放广告的依据, 而企业是否愿意投资是一家媒体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欧美国家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往往是和电视台 (网) 事先有充分的沟通, 包括对电视台目标观众群的了解和把握、与电视台整体品牌定位的协调、节目形态与电视台已有节目之间的协同效果等等, 当然也包括对同一收视市场同时段竞争性电视频道节目形态与收视表现的评估;并且在一系列对电视节目收视市场预期的评估基础上, 才开始电视节目的生产。节目播出之后, 还会不断地根据观众反应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 以此赢得满意的收视效果。

四、加强资本运作, 提高核心竞争力

制播分离前的电视台, 在经营方式上更像是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自己制作节目供自己的电视频道播出, 自己的经营收入供给自己的节目再生产。制播分离实现后, 电视媒体的市场空间有了大幅度的扩展。从自然经济状态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时代, 节目制作从为播出而制作转向为市场而制作, 自身定位也会从电视播出机构转变为面向全国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发行商。这种经营状态下, 传媒资本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各个频道, 各个栏目, 为了做大做强, 为了能在与国内外同质的节目竞争中胜出, 必须重视和加强资本的运作。只有传媒资本运作好了, 才能产生资本效益, 才能在节目的策划, 生产, 宣传上面做精, 做强。“制播分离”的初衷才能实现。

五、建立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实行成本核算

制播分离后, 播出机构与制作机构之间通过节目的收购来打交道。这就要求首先要建立一种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不计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市场化的运作需要对每一类节目的平均制作成本一清二楚。实行“制播分离”后, “台”的概念将逐步淡化;在系统运作过程中, 人为因素将逐步弱化而法律约束机制将不断强化;将出现专门的节目审查机构。也就是说, 有权审查节目的可以不再是“台”;因此, 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需要电视台, 节目提供商, 广告商, 广电总局等部门或实体统一制定, 在评估机制建立起来的基础上, 实行成本核算, 用市场引导广电行业的发展。

上一篇:【“五四”随笔】担起时代重任书写无悔青春下一篇:开张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