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初二作文

2024-05-05

景物初二作文(共14篇)

篇1:景物初二作文

正午,阳光明媚,阵阵清风吹来,校园广场上方,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我来到班级右边的绿化小路上,这里有许多绿色植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紫薇树,这树并不粗壮,树上的花小巧玲珑,闻不出什么味道,紫色的花瓣,你若抬头仔细看一番的话,就会发现越上面开得越茂盛,越鲜艳。

接着,我来到了另一棵树旁,树上的花凌霄花,地面上有几朵被风吹落的,我从地上捡了一朵拿在手上。它的外形与牵牛花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大一点,据说有药用价值。鲜红的花色,还有淡淡的香味。一朵朵鲜红的凌霄花开在树上,像一颗颗玛瑙。沿着小路向右拐,脚边的草地像绿毯一样,上面有几朵小雏菊,洁白的花瓣,金黄的花蕊,显得格外可爱。一阵风吹了过来,小雏菊听到了什么笑话似的,笑得前仰后合。

再向前走,我来到了一个长廊里,这里的柱子上贴满了古诗词名句。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这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看到这儿,我回忆起家人陪在身边的情景,不禁有点失落。不知不觉中,我走到通往操场的路上,路的两侧全是树,排列的井然有序。抬头一看,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真是个避暑乘凉的好地方。一阵清风吹来,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奏成了动听的小曲子。刚才失落的情绪立刻被这动听的乐曲所带来的欢愉取代。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五彩缤纷,映衬着紫薇花和凌霄花,构成了一幅精致的“校园夕照图”,如此优美的画卷,真叫人沉醉其中。

校园如此美好,我辈当只争朝夕。我在心中默念。

篇2:景物初二作文

我攀登过江西的井冈山,游玩过深圳的欢乐谷。可我从未到过北京的颐和园。为了一睹它的风采,去年暑假,我来到了北京的颐和园。

一进颐和园,走过一条长长的路,便可以看见慈禧太后所住的屋子,穿过屋子,不知走了多久,就踏入了闻名遐迩的长廊。

正如书上所说,长廊果然名不虚传。长廊上的壁画足有数千幅,每一幅都不一样,有〈西游记〉;有〈红楼梦〉;有〈三国演义〉;有〈西厢记〉……数不完,说不尽,就连我这个爱画画、看书的人也有许多画儿叫不出名来,令人赞不绝口!

长廊曲曲折折,每一边都有花朵簇拥着,而且品种也很多,什么月季、玫瑰、牡丹……数不胜数。又绕了几个弯,就看见了万寿山。

远望过去,万寿山被水环绕,好似日月潭,但没有日月潭的奇美,只有简朴的美,却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我在心里赞叹道:真美啊!万寿山上有一座金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把万寿山点缀得更加美丽了。

万寿山下有一湖泊,它便是大名鼎鼎的——昆明湖。

昆明湖就像一块汉白玉,静静的,没有一丝波纹,偶尔拨弄拨弄,才会泛起一圈圈涟漪。

湖上还有游船,可是我无缘,只能呆呆地望着,痴痴地想着:划着船,脸上拂过一阵凉风,意境多闲雅呀!

美丽的景色让我流连忘返,但是导游的声声催促,让我踏入了归程……

篇3:作文景物描写例谈

一、色彩的描写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色彩描写。 色彩描写在文章中可起很大的作用,如果缺乏色彩描写,语言就会显得干巴巴的,文章就不会感染人。学生们在作文时,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色彩描写:1. 自然环境的描写,大自然本身就是五光十色的,抓住它们的色彩特点,准确地勾画,可以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2. 具体事物的描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都有自身特定的颜色, 应该引导学生在相关的作文时,写进文章中的事物的色彩,就应该具备它的独特色彩:3.对动物的描写,不同的动物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在习作时抓住它们的特点,加以准确地描绘,可以使人如见其物;4.对植物的描写,不同植物的外形各有自己的颜色特点,抓住它们的特点,选择准确的色彩词语,就可以把植物描绘得有光彩,使人更加喜爱。老师在作文教学时,应该让每个学生学会认真观察,作好色彩描写,使文章更生动,更感人。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 梨儿!”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色彩对比, 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

二、芳香的描写

芳香的描写,也就是通过嗅觉这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如果对其独有的芳香进行精妙的用笔,就会起到怡神悦态的效果。如《紫藤萝瀑布》中说芳香是“浅紫色”的, 这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写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如鲁迅的《社戏》 中的第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就有嗅觉的描写,其中一个角度就是,从芳香落笔的,整段话文笔优美,情景交融,充满了梦幻朦胧的味道。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表现了自己看社戏途中的愉悦感受。

三、声音的描写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方面, 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老师在教授学生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其中也包括声音的描写。同样在 《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其中,“闹”就是从声音方面,描写春天的, 和文章前面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 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木兰诗》中描写黄河流水声和胡骑的鸣叫声,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急迫、心境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斗气氛。

四、形体的描写

形体是指物体的外在表现,它是一门艺术。如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

描写物体,就要抓住其形体特征, 如此写下的文章,才会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抓事物的形体,这是笔者要求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手法。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的作文,可以使文章 “言之有物”、“言而有味”。

总之,初中生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高中生,在作文教学时,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训练他们写出写好景物,写好了景物,就具备了写好作文的基础。当然, 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因此,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积累,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只有整体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让他们写出一篇篇质量上乘而优秀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篇4: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篇5:初二描写景物优秀作文

实际上,对于习惯宅在家里的我来说,这探春是带了一点完成任务的意味在里面的,奉老师之命,我是为了寻找惊蛰的迹象。老师说到了这一时节,无论花草还是动物,都要从长久的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他们新一年的任务。“一年之计在于春”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小区里种的常绿植物居多,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青翠的,节令的变化对它们来说无所谓,在外跑了两三圈,到处生长着与冬天时同样肥硕的绿叶。

初春的植物找不到,总该有点昆虫一类的动物吧?抱着这样的希望去寻找,甚至翻开泥土寻一点春虫,同样无果。难道到了现在,还有植虫学人还在睡懒觉?兜兜转转大半天,又回到自家楼下的小径。一无所获地白跑一个小时,任谁碰到了这样的情况都会郁闷。此时的我已对探春不抱多大希望了,于是就蹲在路边,呆呆地看着草地发愣。

过了一会儿,好像从草地里飘来了几缕若有若无的香,这香气顿时令我精神起来,其实它本来就存在,只不过被我忽视了而已。我循着气味找到了其源头——一种极不起眼的树生黄色小花,几朵挤在一起,花朵朝下,像几盏极小极小的灯,挂在一株还没有人高的矮树上。按样子看,真的极易被忽视,但其香气之浓郁,几米开外就能闻到。花还未看够,又被几声“嗡嗡”吓得几乎灵魂出窍,仔细看,才发现花丛另有访客——一只蜜蜂。一只绒球似的蜜蜂,全身沾满了黄灿灿的花粉,正伏在一朵黄花上,整个身体几乎都钻进花蕊中去,摸索几下,再转身扑向另一朵黄花。若是不仔细,还真的看不出这几乎钻进花蕊的这只蜜蜂。如此重复几下后,那颗满身金黄的绒球终于满载而归,晃晃悠悠地隐入树丛去了。

篇6:初二学习描写景物优秀作文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那雨丝儿步履轻盈的来到了人间,滋润着每一粒沁香的泥土,每一棵嫩绿的小草,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她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的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的时候,她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了绿色的生命。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春风吹过,她轻轻地亲吻着你的脸和手,她吹醒了万物,你瞧,树梢绿了,大地绿了,世间的一切都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句诗叫:“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得多好呀!但何止又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漫山遍野的小花睁开了眼睛,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对着蓝的、白的、红的……气势磅礴的色彩海洋,把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了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天空吧,咦,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哦那时孩子们的风筝,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千姿百态的风筝在天空自由地飘舞着,飞升着。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春天,增添春天的色彩么?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悦目的色彩中,还有一些枯黄,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是的,望着那已经折断、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情呢?可是,你不妨剥去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篇7:初二第三单元描写景物作文

一路沿山傍水而行,悠长的路蜿蜒向前,环绕在山间。乱石林立,峭壁倾斜,浑黄的江水奔腾着,咆哮着冲向石滩。

这是虎跳峡的一个掠影。

行走在路上,我不禁深感被夹在两峭壁之中,胆颤于江水之上的自己的渺小。我倾在栏杆上,向下看去,一排排浪花前赴后继,扑向江中的巨石,时而只见石头小小的尖儿,时而自己又骇于它那庞大的身躯。巨浪咆哮向前,拼命向前方石头扑去,吞噬着,吞噬着一切,掩盖了江中悉数风景……

“哎——胖金妹,你小心,要靠岩壁走!”有工作人员友善地提醒着我。我心一紧,忽地抬头侧身,想再看看峭壁,突见一块怪石剌向左侧空中,孤零零地突兀着,令我又是拍胸一惊。低头瞥过峭壁黑影,耳边回荡着一波又一波惊涛拍石之声,那乱石穿空之景还停留在脑海中。

——自己究竟算是什么呢,是否可与大自然的一抹投影相比呢?我思索着。

也许是不甘于自己的渺小,我慢慢扬起头来,顿觉清风拂过耳稍,凉爽怡人,我振奋起来,仰望澄蓝的天空——天哪!那是什么?谁能告诉我,那究竟是云还是月?

天空左上角的几缕轻云分明聚成了一弯月儿,天空蓝得纯净却又难掩暗沉,似极了黄昏才尽傍晚初启时那温柔而青涩的夜。可这才早上九、十点钟啊,离正午都还有一会儿呢?再打量着这弯月儿,我心中一喜,就姑且唤她“云儿月”吧。不觉间我又轻蹙起眉头,心中仍是不解。眺望远方,那蓝天白云却分外明亮,像脱离了……的束缚。可究竟是什么呢?

我逐渐发现“夜幕”下方是两峭壁欲交集处,像极了山中隘口……哦!我猛一拍脑门,是峡呀,是高耸陡立的虎跳峡呀,它塑造成了“云儿月”吧!

我舒心一笑,再望望天空,那弯浅浅的“云儿月”也正冲两片相夹的峭壁扬起了嘴角——想必它也在感恩地笑吧!

篇8:景物初二作文

此情此景, 想到自己被贬谪的身世, 不禁更感凄凉无助。接着作者的视线由下往上, 望向山顶, 描写顶部天然奇观。接着, 从外往里, 深入洞中。作者没有直接赞叹洞有多深, 也没有列举数字来体现其深度, 而是用了最直接, 也是大家测深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投石子。“其响之激越, 良久乃已。”说明洞深不可测。这一描写更是突出了本文游记的特征, 贴近生活。接着, 作者的视野又放大到小石城山以外, 总观小山。但作者自身却又是时刻在画中的。他以一个游览者的姿态, 从游山的角度来写山。之前写的是顶部, 接下来作者又描写了山顶, 由面到点。“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写出了小石山的又一奇特之处。“土壤”象征着人才成长的环境, “嘉树美箭”象征象征人才, 这里暗喻虽然朝廷里充斥着各种政权争夺, 但真正的有才之人必将出污泥而不染, 在浑浊之世保持独立清高之姿态。“其疏数偃仰, 类智者所施设也。”竹子疏密不齐, 好像人工布置似的。柳宗元被贬荒地, 本想在大自然中释放自我, 可却走进了这“不自然”的林子中。不知此时作者是在为这山顶奇景感到惊喜呢, 还是为连竹林都显出人为痕迹而显得无奈。

下面一段作者大发感慨。这里的美景让作者确定了上天的存在, 却好奇为何这美景不在中原地区。这里暗示的是像柳宗元这样的人才为什么难以在中原报效朝廷, 却偏偏被贬到如此荒凉之地。这里的奇景即使经过一千年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简直是白费力气。若作者将自己比作这里的奇景, 那么他也认为自己是白耗气力吗?显然不是, 这只是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抱怨, 对自己不公遭遇的挖苦。为什么奇景只会在这偏僻之地出现?作者列举了所流传的两种说法。一是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美景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 二是这地方不孕伟人, 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但作者对这两种看法都表示了怀疑。那么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对作者来说, 奇山异景在哪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是否被人发现。若这石山被天下人所关注, 即使身处荒僻之地, 也必会招来大批爱景惜山之人。缺的并不是好的环境, 而是发现的眼睛。作者并不怨叹自己身处的社会, 而是叹息没有伯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骈文书信体表现, 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 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 真正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 描绘精确, 而且字里行间寄托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永州八记》是其代表作。一方面, 他用准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 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画;另一方面, 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把山水散文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 于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 柳母因病去世, 而王叔文又被处死, 他自己也是一再受到统治者及其鹰犬的诽谤和攻击, 心情自然倍感压抑。永州的山水雄伟险峻, 而又幽静, 还有好多不为人知的地方。柳宗元这戴罪期间, 时间“充足”, 便到处游历, 四处览胜, 以此开阔胸襟, 寻求心灵上的抚慰。《永州八记》就是柳宗元在这种情况下的“有感而发”, 《小石城山记》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到写作山水游记的目的时说:“余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而无所避之。”这就告诉世人, 柳宗元虽因永贞革新遭挫, 但作者仍出淤泥而不染, 在乱世中保持高洁品质与斗争精神。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短小精致, 却体现了《永州八记》的总体风格。首先, 在语言上, 词敛语节, 简峭洗练。作者在叙述人物活动、刻画自然景物时, 不用华丽的词汇, 而是用最平实, 最贴近生活的语言组织文章。整段文字全用白描手法, 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博学的典故, 没有璀璨的比喻, 有的只是作者的所见, 流露的只是作者的心声, 简洁自然, 平中带奇。在选词上, 少用虚词, 多用实词, 尤其是信息量丰富、概括性大、表现力强的名词和动词。在第一段中, “北”、“下”、“西”、“东”、“旁”、“上”等方位名词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小石城山的布局。在句子方面, 作者在行文中充分发挥短句结构单纯, 短小精悍, 表意明快的长处, 连续运用, 使文章读来抑扬顿挫, 显得活泼生动。第一段里, 两句, 三句, 四句偏多, 最长也不过九字, 简净干脆, 轻松活泼, 字字精峭洗练, 毫不拖泥带水。读来朗朗上口。全文虽只有两百多字, 内容却极其丰富:有路, 有洞, 有水, 有林, 有疑问, 有传言, 可谓景情相宜。

自从我国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以山消愁、以水解怨以来, 山水景物就一直是所谓失意文人排解心中愁怨和不平之气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媒体”和介质。柳宗元是山水解愁怨的高手, 其《永州八记》无处不写景, 无处不露情,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文中所描写的所有景物, 皆是作者眼之所触、心之所及, 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予以“过滤”, 创造出“性格化”了的新的艺术形象。而每一种形象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与好恶,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

在《永州八记》中, 山石都是柳宗元信手拈来, 毫不吝啬笔墨, 甚至浓彩重墨, 比如《钴潭西小丘记》:“梁之上有丘焉, 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 负土而出, 争为奇状者, 殆不可数”, 再譬如《袁家渴记》:“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等等, 不胜枚举。

在上述例子中, 其山其石, 有的突兀坚硬, 有的棱角分明, 有的奇形怪状, 与众不同, 有的与香草杂枝相依。柳宗元, 不愧是模范山水的高手, 奇异的山石在他的笔下, 有了灵魂附体, 有了人格魅力, 有了独特精神, 真的变得“奇异”起来。《小石城山记》外绘小石城山布局、形状, 以及旖旎的风光, 内吐壮志难酬、屡蒙贬谪的无奈与悲愤。《小石城山记》有这样一段:“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益而坚。其疏数偃仰, 类智者所施设也”, 没有一点土壤诉石队山上竟然能够长出密疏相间、俯仰成趣、坚实葱郁的美竹嘉树, 实在是大自然的造化与奇迹, 非人力可为也!生长在那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多么坚韧!多么潇洒!而柳宗元对这竹、这树激情洋溢的赞美与讴歌, 正是体现了作者自己铮铮铁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德与绝世的才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时所遭受的打击, 是常人难以想象, 更是难以接受的。在“百善孝为先”的时代, 他到永州不到半年, 其母就由于不适应南方潮热的生活而辞世, 他内心是怎样的内疚与不安?不过数年时间, 他已经不堪折磨, 正如《寄许京兆孟容书》所说“百病所集, 痞结伏积, 不食自饱。或时寒热, 水火互至, 内消肌骨”;亦如《与杨京兆凭书》所言“每闻人大言, 则蹶气震怖, 抚心按胆, 不能自止。”难行柳宗元坚强信念与意志要被摧毁了吗?难道他要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么?不, 绝不!他在《与韩愈论史官书》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道苟直, 虽死不可回也”。这铮铮誓言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政治改革家的柳宗元身上所具有的刚正不阿与傲岸不屈。

此文在交代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绚丽景物后, 作者借景抒情, 利用一问一答的方式, 先巧妙地否定天有意志, 后表示不相信两种唯心主义的说法。乍看, 他这样好像是在探究为什么奇山异水为什么总是生在荒凉生僻地带, 其实是以山川之美不在“中原”, 而在“夷狄”, 来比喻自己不受朝廷重用的愤恨。文章跌宕开合, 尺幅千里, 笔笔眼前小景, 笔笔天外奇情。

柳宗元寄情于山水, 是对内心的一种救赎。对于向来主张“入世”的柳宗元来说, 自我拯救最重要的目标是要重回朝廷。他相信, 只有回到了朝堂, 其政治理想才能实现。于是, 他急切地向当权者和身处朝廷中亲友陈情, 不断地写信, 反复申诉:“仕于世, 有劳而见罪, 凡人处事, 鲜不怨慰忿愤, 列于上, 想于下, 此恒状也” (《送薛判官量移序》。其中既有亲朋故旧, 如杨凭、孟容、裴埙、李建、杜佑、李绛等, 也有当权的朝中大臣, 如赵宗儒、李夷简、李吉甫诸人等, 甚至还有一些革新派的反对者的, 如武元衡、严缓之流等。在给这些人的信函里, 呼救之急迫, 言辞之痛切, 令人潸然泪下。然而其所抱的希望越大, 失望民就越大。果然, 失望接踵而来至。当其得知其他被贬官员相继被赦起用、而自己毫无音信时, 这种失望就愈加沉重。现实的不如意, 让他寻觅另一个可以寄养心灵的地方。永州的山水就这样走进了他的世界。可是与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不同, 柳笔下的山水是幽怨的、寂寞的, 处处隐藏着柳宗元的影子。他笔下的景物, 已被他主观情绪所异化。但柳宗元的情景相融绝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在现有景物上略加点染, 是抓住每一个景点之中最与心之所契合处, 以写意的笔法, 勾勒出其独特的最动人心扉的细节, 再寥寥数笔效出周围景致, 这样自然笔到神会, 别有一番境界。

摘要:《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短小精致, 却体现了《永州八记》的总体风格。文章写作于柳宗元被贬于永州之时, 其母病故, 他自己又不锻造受到排挤和抨击, 心情低落, 于是寄情于山水, 寻觅永州隐秘的山水美景, 借以开拓胸襟, 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成就了《永州八记》。作者由小石城山的形状和布局, 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借以批判唯心主义的天命论。不难发现, 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感注入景物的描写之中, 融情入景, 借景抒情。

篇9:浅谈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生的作文如何写具体呢?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呢?

一、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

“万事开头难”,学生初练描写,最困难的莫过于不知道应该写什么?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描写的套路。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学完朱自清先生的《春》,我曾给学生留过一个作文题目《秋天的校园》,开始很多学生反映不会写。于是我给他们提示了一些古诗,让他们思考分别从哪种感觉写的:于是他们从“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懂得了应用眼睛去观察秋天的色彩;从“八月秋高风怒号”懂得了用耳朵去聆听秋天的声音;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懂得了用鼻子去嗅取秋天的味道;从“天阶夜色凉如水”懂得了用身体去感受秋天的温度……很多学生觉得开窍了,写作一发不可收。

其实初一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段和第七段关于春夏秋冬的百草园的描写;《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的描写都是练习“五觉法”的很好的范例。

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掌握了“五觉法”,只是让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要想增加文章的文采,必须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

练习运用修辞,可以有意识的做一些修改训练。比如把“天空,更加蓝;云,更加洁白;水,更加清澈;大地,更加广阔。我,更加美丽。”加上修辞修改成“小鸟,因天空而更加轻捷;微风,因轻云而更加温柔;鱼儿,因湖水而更加可爱;树木,因大地而更加茂盛。我,因初中生活而更加美丽。”

三、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它需要老师的强迫和激发。我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寒冷”的小组对抗,让学生去寻找寒冷时人和动植物的反应,却不允许出现寒、冷等字眼,说不上来或重复的组淘汰,来决出优胜组。结果原本要进行一节课的活动整整延续了两节课,同学们连冷的时候摸到暖气时感觉很热还是没感觉都讨论到了,这一篇“寒冷”的作文写得极其成功。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个季节,却不允许他们在文中直接点明季节,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能体现四季特征的细节,如春季融化的冰雪,待放的花蕾;夏季盛开的鲜花,如茵的树木;秋季累累的硕果,金黄的麦浪;冬季皑皑的白雪……

四、情景交融

会景物描写了,学生往往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考试没考好,见到蓝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欢唱的小鸟也无心欣赏。”还振振有词的说当时天气确实很好,可如果你真的心情不好,明媚的阳光只会让你觉得刺眼;歌唱的小鸟也会让你觉得吵人才对。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同样面对寒冷的冬天,毛泽东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

篇10:景物初二作文

夏日的清晨,若是早早起来,人就能从洁净的空气中吮吸酝酿了一夜的精华,顿时觉得活力无限。

“一日之计在于晨”,要是能在荷塘边的竹藤椅上读一会儿书,或默背忘得差不多的英语单词,相信连啁啾的鸟儿也会赞扬这种懂得珍惜晨光的人。

在清爽的早晨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我会觉得一整天都很充实。可惜那些蒙头睡懒觉的人,一觉醒来,已是艳阳高照。

这个季节的中午是最招人烦的,若荷塘上有一场姗姗来迟的雨,就不同了。是的,这雨滴打在荷花、荷叶上,随风轻轻晃动,分外迷人。我就擅自称她为荷雨吧!

这时,你只需静静地坐在一间打开门窗的小屋内,听着,嗅着,就行了。这让人想起孟浩然笔下的“散发乘夕凉,开窗卧闲场。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蛙鸣声伴着“叮咚”的雨声潜入房间,不时有雨丝携着泥土的清香溜进屋内。

我这样坐着,想着,不觉已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放眼望去,雨后水莲更是妩媚动人,好似哭泣的美人,嫩粉的脸上还挂着晶莹的泪珠。调皮的风逗得她忍俊不禁,她笑着,摇着,泪珠一下子掉了下来,被细心的荷叶接住。我却怅然,拙劣的文笔写不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夜的羽翼渐渐拢了过来,漫天繁星像是嫉妒天降的雨露,也想跳入凡尘,无奈被那潜幽的月光束缚,只好悬在天地之间,摇摇欲坠。这时最应抚琴高歌,就像太白笔下的“长骤迎风松,曲尽河星稀”

且让我为这迷人的夏夜清唱一曲……

篇11:欣赏景物作文

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太不平凡了,所以他们生活在这么沉重的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下,往往会使他们痛苦,烦恼;郁闷.那还不如把自己的愿望定的平凡一些,实际一些,那时你不仅会轻松和坦然的面对眼前的一切,而且还会以你最好的一个状态去迎接每一次挑战并且交出你的最好的一份答卷.到那个时候,平凡的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并不平凡.

平凡使你平静,平凡使你坦然,平凡使你看淡一切,平凡使你心如止水,一颗平静的心伴你实现你的精神理想。那时候,平凡的你终会进放出不平凡的光辉!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

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倘若说欣赏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双善于发现真谛的眼睛,那么欣赏人间真情,则需要有细腻的情感。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因生计而疲于奔波,身边的零散琐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渐渐地把日子过得淡然无味,一头雾水,不知道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作家冰心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这应该是她最真挚情感的表白。细腻的情感燃烧时,身边的细微的美肯定会熠熠生彩、璀璨夺目的。此时的生活还会索然无味么。

常常感动于亲情的温暖,感动于朋友间情谊的真挚,可当有人溺水时,岸上的人或许大声呼救,或许焦急万分,但无论如何最感人的还是纵身跳下去救人的那个人,这是一种真诚无畏的美。人在落魄时,萎靡不振,孤独无助,那个能助你排忧解难的人,恰似明月的青辉毫不吝啬地倾洒入你的心田,登时那种诚挚而热心的美会感动你一生。具有先天缺陷的人,常常感动生活的苦涩,上苍的不公正,那个能助你抚慰心灵创伤、改变你命运的人总是叫人敬佩,这种无私而拯救心灵的美会让你永志不忘。

身边的琐碎事情看起来凌乱而繁杂,不经意中大多放弃了,长时间的漠然必然麻木不仁,也就无从谈起美的存在。

欣赏美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内在世界的美丽漠不关心,那你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外在世界的美丽。摈弃掉偏见和固执,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了,因为美就在你的心中。找到心中的美,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美。

美的极致便是安详,美是一种毫无标的的愉悦。人如果能抛弃偏执,丢下无谓的烦忧,哪怕一片树叶,一朵小花,都能发现它的美,只要用心,生活中的美和喜悦便会不请自来。

生活不都是快乐和幸福,同样生活也不可能全是落寞和寂寥。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阳光和雨露,恬淡而愉悦,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花草树木,清新而爽快,用一种欣赏美的眼光去看看大海,寥廓而深远……

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去适时捕捉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为心灵开一扇窗,让智慧的光芒和生活中眩目多彩的美呈现在你眼前。

篇12:家乡景物作文

酸粉,又名粗粉。这种粉比较粗,状如桂林米粉。其味道清香浓郁,煮至七分熟即可食用。但味道不酸,只是搭配酸菜味道更可口。可以做成肠旺粉、牛肉粉、素粉等美食。烤豆腐,又名臭豆腐。选用小方块豆腐。首先在一个铁盆里放上炭火再搭个铁网最后放上豆腐烤着吃就行了。做出来的豆腐色泽金黄还可以蘸上辣椒面味道更香!

糯米饭。是贵州人最常吃的食品。主要由白砂糖、炒土豆丝、油炸花生、脆哨、醋、香葱、香菜、泡萝卜、泡姜和红油(一种极辣的辣椒油)组成。用糯米饭将其一包放在袋子里一压就行了,圆滚滚的糯米饭就成型了。很像日本的饭团。

丝娃娃。用胡萝卜丝、白菜丝、青椒丝等红红绿绿的丝包在面皮儿里,再洒上红油就行了。又辣又香很好吃呢!

好了,说到这我也流口水了。我家乡的特产还有很多很多,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继续探索美食特产。

篇13: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表达情感

众所周知, 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 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还是古代的诗词歌赋等等, 尽管题材不同, 形式多样, 风格迥异, 总是不乏景物描写。只有这样, 文章才能显得文字活泼, 内容丰满, 意蕴深邃, 精彩纷呈, 以至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景物描写范围之广, 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雾、日月星辰、江河湖泊、高山流水、名胜古迹等, 然而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愚以为首先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譬如, 现行九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故乡》一文, 其体裁为小说, 当小说的主人公“我”渐近故乡时, 作者鲁迅做了以下一段景物描写: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 可谓气氛阴沉, 色彩暗淡, 文字呆板, 将二十年后故乡一派衰落凋敝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把小说中的“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文章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现代白话文如此, 古诗文亦然。

二.暗示下文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除了表达情感之外, 还兼有其它。铺垫下文就是其它作用之一。这种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景物描写所处的语言环境加以分析。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第55自然段中, 当参加完小学毕业典礼的英子走进家门, 发现家里异常安静时, 作者做了这样的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这里寥寥数语, 表面上看只是对院子里的景物作了轻描淡写的描绘。而实质上作者是匠心独运, 以花喻人, 通过对院子里夹竹桃垂败散落的描写, 暗示下文英子的父亲在医院病逝的凄凉情形, 从而把英子丧父的悲痛心情推向极致。

三.渲染气氛

当然,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能千篇一律, 在特定环境中, 根据表达的需要, 景物描写又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现行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第11自然段, 在斑羚一老一少结对飞渡悬崖时, 作者这样写道:山涧上空, 和那道彩虹平行, 又架起了一座桥, 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这里作者把斑羚飞渡时形成的弧线这种景象与空中的彩虹这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加以描写, 意在渲染斑羚飞渡时的悲壮气势, 让读者领悟到为了种群的生存, 老斑羚甘愿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四.推动情节

还是以《故乡》为例。《故乡》根据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 这三个故乡都安排了特定的景物描写。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 是想卖掉老屋, 又是冒了严寒, 所以这就自然而然看到了衰败、凋零的故乡。但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故乡的议论和哀叹之中, 而是通过母亲的口提到闰土引起回忆, 而且引出了记忆中的故乡。特别是把少年闰土月夜守瓜图描绘得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 相映成趣。展开故事情节后, 冷酷的现实随即摧毁了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这篇小说中唯一欢快的情景就被对“故乡”现实描写的低沉空气驱散了, 剩下的只是“我”的一种忧郁和感伤。实际上, 故乡的全部美丽都属于记忆中, 而且是仅仅停留在少年闰土身上。篇末借助渐渐远离故乡的“我”朦胧之感再一次幻化出神奇的境界:海边, 碧绿的沙地;上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它似乎照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路, 或者说坚定了我追求理想中故乡的决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 渐渐地使读者的心灵进入了我回故乡、忆故乡和离故乡之中去,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篇14:景物初二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景物描写;作文教学;分析

有一定阅读量的人们都会发现,一段好的景物描写能够良好地展现出一个画面,有效地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让人们很容易接收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对春的描写,选取了春天最吸引人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在小学作文中,我们几乎不会发现这样的描写,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启发学生的同时,把一些有助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一、训练学生的感受观察能力

景物描写中,无论是对所写事物粗略地描绘,还是细致地刻画,都要抓住事物特征,这是关键。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把握住所写对象的特点,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空洞甚至是错误的。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喜欢跑跑跳跳,往往没有耐心停下来好好观察、感受什么。所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们的观察感受能力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得到了训练,一旦学生养成了善于发现、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这样在生活中他们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训练,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往往来源于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景物描写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

二、鼓励学生说出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表达的都是感情,没有感情的景物描写是没有血肉的。所以,对于事物的观察,都要落脚到情感上。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有很多想法,这时就要利用这种天性加强训练。课堂上,老师可以准备一幅风景画或者一段文字作为材料,让同学们在观察和阅读过后发表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会完全相同,应该请不同同学发表感想,这时的感想不要求文字优美,只要能正确反映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这种训练应该和观察事物联系起来,这样能让学生在观察过后就能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举两得。

三、加强阅读,模仿写作

有的学生观察到位,想法丰富,但是到动笔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自己丰富的想法反映不到纸上,这说明对于写作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加阅读,才能慢慢体会到别人是如何把感情通过一支笔描绘出来,如何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依然要持之以恒地坚持。

读书也要求读好书,只有读有益的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做好推荐书目的工作,在语文课本之外,老师应该给学生留阅读作业,将对学生景物描写写作有益的文章或者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后根据某一段进行模仿写作,这项工作也可以偶尔放到课堂中进行。在进行长期训练后,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语感,能用一段景物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或者烘托出某个气氛,这就达到了目的,而学生的内在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四、综合训练

前面一些训练都是基础工作,属于准备材料,只有前面一些是不够的。有的学生会观察、有想法、能写出一段不错的景物描写,但是全文结构混乱,条理不清,这也是不行的。

第一,老师应该教授文章的条理顺序。无论是文章还是观察事物,顺序都是重要的,有序的观察和结构能让文章表达清楚,让读者清楚明了。所以,在进行观察训练时,老师要加入对观察顺序的引导,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老师也要时刻提醒描写事物的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写作习惯。

第二,老师应该教授修饰方法。没有修饰的文章写的好叫朴实,写的不好叫平淡。而小学生几乎达不到朴实的效果。在进行模仿写作时,学生往往会不经意地掌握几种修辞手法,但这对于他们是模糊的。在对修辞手法进行系统地讲解和专项练习过后,学生们才会在理论上有所领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更加熟练,这样会对文章增色不少。

第三,在小学作文中,景物描写往往服务于记叙文,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多加强调景物描写的运用。在作文批改时,对于用的好的景物描写要给予鼓励,不恰当的景物描写给出修改意见,这样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五、小结

小学作文对学生以后的写作起到奠基作用,不能忽视,所以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巧妙的方法来指导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当学生把景物描写成功的运用到文章中时,说明他对写作已有了初步的感觉,对于以后的写作很有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努力会成功,老师努力一样会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2(2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景物初二作文】相关文章:

景物作文04-15

平凡景物作文04-08

初中作文景物05-11

景物观察作文05-15

秋天景物描写作文05-25

描写景物英语作文05-26

景物作文评语范文05-28

夏天景物的作文04-12

描写乡村景物作文04-26

观察景物的作文05-06

上一篇:教育员工管理制度下一篇:马原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