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2024-04-08

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通用9篇)

篇1: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环境影响评价专家技术审查会会议议程

为规范XX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工作,由XX市环境技术评估中心(下称评估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大纲)、环境影响报告表等文件)的技术审查会议,并对会议的组织和安排作如下规定:

参加会议的专家和代表应自觉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审。

一、准备工作

(一)技术审查会前评估中心应及时将环评文件及会议通知发放给专家。

(二)专家应在评审会前认真阅读文件。

(三)评估中心应与建设单位确定现场踏勘线路。

二、现场踏勘

(一)由评估中心组织专家、代表对项目现场进行踏勘;

(二)评估中心负责记录现场勘察的情况;

(三)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协助做好现场引路、解释等工作。

三、专家技术审查会议

(一)由评估中心主持会议,提请会议通过推荐专家组组长,介绍到会专家和代表,提出本项目技术评审的重点和要求;

(二)有关单位领导讲话;

(三)建设单位简单介绍项目的情况;

(四)环评单位介绍环评文件的主要内容;

(五)专家和代表就环评文件有关问题提问,环评单位或相关单位人员负责答疑;

(六)专家与代表发言,就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和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发表意见,着重就本人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由专家组长综合专家和代表的意见编写专家评审意见初稿交专家研究、讨论,最终形成《专家组评估意见》,专家个人意见应全部反映在专家评审意见里;

(八)由专家组组长大会上宣读《专家组评估意见》;

(九)有关单位代表、领导讲话;

(十)主持人对会议进行小结,提出对文件修改和技术评估工作的要求;

(十一)会议结束。

篇2: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湖南省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审质量,规范环评专家执业行为,保证项目技术评审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2003年8月20日原环境保护总局第16号令)、《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环境保护部2010年第50号公告)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评专家,是指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和要求,以独立身份从事和参加湖南省环保厅有关环评初审、评审或环境技术咨询工作的人员。

环评专家从事和参加环评文件初审、环评技术评审会、环评考核以及相关环境咨询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评专家实行“统一条件,资源共享,随机选取”的管理办法。

第四条 评审专家资格由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并对评审专家进行监督管理,规范专家执业行为。

第二章 专家库建立与管理

第五条 专家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满足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的专家专业、行业分类;

(二)具备随机抽取专家的必要设施和管理系统软件;

(三)设有负责日常管理和设施维护的机构和人员。第六条 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本专业或者本行业有较深造诣,熟悉本专业或者本行业国内外的相关情况和动态;

(二)熟悉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在从事相关专业领域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在职及离退休人员;

(四)坚持原则,作风正派,能够认真、客观、公正、廉洁地履行职责;

(五)身体健康,能够承担外出踏勘等现场工作。凡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上述条件,经集体审查决定聘任的环评专家,将统一由省环保厅颁发聘书。

负责环保审批的省、市、县各级环保主管部门相关人员,不得入选专家库。

第七条 专家入选专家库,采取个人申请或单位推荐方式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采取推荐方式的,单位应当事先征

得被推荐人同意。

个人申请书和单位推荐书应当附有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应公布专家库入选需求信息、条件和相关材料;对申请人或者被推荐人进行遴选,根据需要征求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或者专家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或者被推荐人,决定入选专家库,并予以公布。对特殊需要的专家,经省环保厅相关审批部门认可,可直接入选专家库。

第九条 对在初审、评审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业务中有严重违规行为、不再胜任评审工作,或者本人提出申请不再担任评审专家的,可以退出专家库。

第十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为入选专家库的专家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每2年进行一次总体调整,并公布调整结果。

第三章 环评专家使用与管理

第十一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负责建立专家库,进行专家人员的定期更新与系统维护管理。

第十二条 原则上环评文件初审专家1名。参加环评表技术评审会议的专家3名,参加环评书技术评审会议的专家5名。

第十三条 环评文件初审专家由省评估中心初审管理员于环评文件认可当天进行抽取,对被抽取专家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等内容保密。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会议专家入选,应根据所涉及的专业、行业,从专家库内的专家名单中随机抽取。特别敏感的项目,需要指定专家的,应得到审批部门认可。

第十五条

抽取专家的通知、联系等具体工作由省评估中心负责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和评价机构不得指定专家或干预专家抽取工作。

第十六条 环评专家1周内参加环评文件技术评审会议的次数原则不得超过2次。

第十七条 环评文件考核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业务,由相关负责人根据项目专业、行业需要随机抽取。

第四章 评审专家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 环评专家在相关技术评审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对环评文件及相关情况的知情权;

(二)对环评文件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业务的评审权;

(三)对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表决权;

(四)专家有权根据技术评审的分工和要求,独立发表意见,不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干预;

(五)按规定获得相应的评审劳务报酬;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十九条 评审专家应承担以下义务:

(一)为环评文件初审、评审或其它环境技术咨询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评审意见;

(二)严格遵守技术评审的工作纪律,不得向外界泄露在审查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评审情况;

(三)发现建设单位或评价机构在环评委托、承揽和环评文件中有不正当竞争、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应及时向省环保厅相关部门报告;

(四)评审专家应以科学、公正的态度进行评审,解答有关方面对在技术评审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咨询或质疑,并对自己的评审意见和可行性态度承担责任;

(五)参加环评文件初审或评审的专家与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的情况时,应主动提出回避;

(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及时掌握环境保护及环评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动态,主动适应专家业务要求;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条 专家库管理机构对环评专家应予保密的私人

信息予以保密。

第五章 违规处罚

第二十一条 入选专家库的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专家库设立部门予以警告,并暂停3个月项目评审入选专家资格;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入选专家库资格,并予以公告。

(一)袒护评价机构,对项目环评文件质量考核显失公正和公平,导致初审或专家评审会议环节出现有明显质量问题、按规定应予记点的环评文件而没有给予记点的问题的,或者出现其他不按规定履行审查职责行为的;

(二)被选定为某项目或某项环境技术咨询业务,并且已接受邀请的专家,无正当理由,不按要求参加环评评审或其它环境咨询工作2次以上的;

(三)与建设单位或评价机构的存在利益关系,可能影响审查公正性,未主动提出回避的;

(四)泄露在评审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不宜公开的情况的;

(五)收受他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影响客观、公正履行审查职责的。

(六)有前款规定情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省环保厅相关人员在管理和使用专家库过

程中,有失职、渎职、徇私舞弊、不正确履行职责等行为,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或处罚。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评价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经发现,在全省环保系统通报批评,对评价机构予以记2点的处理;情节严重的,对建设单位依法进行相应处罚,对评价机构停止受理其编制的环评文件3个月,并将有关情况上报环保部。

(一)违规指定或干预专家抽取的;

(二)贿赂专家的;

(三)在技术评审中干预专家发言表态的。

有前款规定情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篇3: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尽管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 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是它们是在评价性质、对象、内容、评价特点及实施过程中是有区别的。

1 评价对象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我国开展规划环评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地、三域和十个专项”:1) 一地: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2) 三域:区域、流域及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3) 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

关于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解释, 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凡是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方式, 大都可以纳入建设项目的管理范畴[1]。据此可以理解, 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

2 评价内容比较

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项目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其中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 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2]。

建设项目分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和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这两类建设的评价内容均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编制, 其中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较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 珍稀动植物, 社会等影响专题[3]。

3 评价特点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评价特点上有诸多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评价介入时机不同

规划环评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展开, 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同步进行;项目环评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进行。规划环评较项目环评具有超前性。

3.2 评价对象不同:

需要进行规划环评的包括“一地、三域、十个专项”;项目环评仅针对一个或几个建设项目进行展开。项目环评较规划环评, 就有单一性。

3.3 对评价单位的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的编制工作可由规划编制机关进行, 或者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项目环评的编制工作必须由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承担。

3.4 环评编制资料支撑不同

由于规划环评介入时机较早, 规划编制尚未完成, 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规划环评可依据的资料较少;项目环评项目可行性报告完成时介入, 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少, 环评可依据的技术资料较多。

3.5 评价范围不同

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大, 具有区域性;项目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小, 具有地域性。

3.6 评价精度不同

规划环评强调综合性, 评价精度较低;项目环评强调针对性, 评价精度较高。

4 实施过程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组织环评的机构不同

规划环评需是国务院部门、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环评;项目环评则由建设单位组织开展。

4.2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不同

法律未规定规划环评的具体编制者;项目环评需由建设单位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编制。

4.3 环评编制中使用的导则不同

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主要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展开;项目环评则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展开。

4.4 提交的成果不同

规划环评最终需提交环境影响篇章 (说明) 或报告书;项目环评提交的最终成果为环评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

4.5 审查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或附件一并报审;而项目环评则报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分级审批有专门规定) 。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而项目环评进行审批。

4.6 对成果评价的单位不同

规划环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审查, 项目环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批。

4.7 评价成果产生的效应不同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如不采纳应说明并存档备查;项目环评审批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5 结语

与建设项目相比, 规划环评是一种从全局着眼的环保思路, 规划环评强调从整体出发, 强调整体、加总或者积累的环境影响。为了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规划的大范围性与高水平性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长期的、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将环境保护的思想尽早地纳入到决策的过程当中, 使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一样, 在规划形成之时即得到重视, 综合地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从而使规划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及评价特点的比较, 从环评主体、编制单位、使用导则、审查要求等方面分析, 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以便今后更好的识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T130-2003) [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

篇4: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关键词]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开始实施后,我国原来只单纯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逐步展开。然而,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而言,该法的实施还只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具体的平台,因而我们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借鉴发达国家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以促进并保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含义

战略环境评价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学术界出现是在本世纪90年代以后。众多不同领域内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plan)、规划(program)(简称3P)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累积评价、总体环境评价等概念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由法定评价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活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活动是否可以实施的建议或结论,或者在诸替代方案中选出经济上可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实施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或设计可行的预防、补救措施。

二、国外发达国家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1.美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美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及其后的修正案和美国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CEQ)制定的《关于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法程序的条例》即《CEQ条例》。

战后,根源于片面、局部的调整保护方法不能制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必须寻找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方法对待环境问题的缘故,产生了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也产生了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1970年代末美国绝大多数州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在1978 年指出,所谓的政府行为包括了政府政策、规划、计划。此后,联邦政府许多部门(如能源部)开始考虑将环境评价结合到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尤其是房屋与城市开发部在1981年编制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旨在帮助评价在大城市范围内的开发或再开发及其可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利福尼亚州在1986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环境质量法》(CEQA),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项目拓展到政府的决策、规划和计划。1997年纽约州还制定了专门的《环境质量评价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拟议行动的环境影响;(2)实施该拟议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拟议行动的替代方案;(4)对人类环境的短期利用的地方利益与维持和提高其长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实施该行为所可能引起的任何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耗损等。

CEQ条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以比较的形式陈述拟议行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从而清楚地阐明问题的含意并为决策者和公众的选择提供明确的依据。替代方案又分为基本替代方案(Primary Alernative)、二等替代方案(Secondary Alternative)和推迟行动,对替代方案的特别重视和对补救措施的要求是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2.国外其他国家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认识到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政策层次;战略环境评价应运而生,并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导则。

荷兰在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SEA制度,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89年,荷兰修改了《国家环境政策规划》,规定了荷兰到20世纪末的环境战略,这个《规划》的宗旨就是要求对所有可能引起环境变化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作SEA。

新西兰1991年制定的《资源管理法》规定了两类环境评价,一是政策和规划的环境评价,另一是资源开发许可的环境评价。作为环境评价对象的政策和规划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不同领域的国家政策报告;二是各地区政府制定的地区政策报告;三是各地方政府,包括区和市制定的区域规划。

1995年,加拿大颁布了《环境评价法》,对环境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定,其中也包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9年,加拿大还发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环境评价内阁指令》,它适用于提交各个部长和内阁批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该指令明确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的环境评价称为“战略环境评价”。

俄罗斯总统1995年11月23日公布的 《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将生态鉴定的对象规定得十分广泛:将实施后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俄罗斯联邦各种规范和非规范性法律草案,须经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核准的,作为预測俄罗斯联邦生产力发展和布局依据的各种材料等,都必须进行生态鉴定。

欧盟1996年提出《特定规划和计划环境评价指令》的议案,要求成员国在批准或采纳一项规划和计划之前应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并提交公众审议,而且该指令对哪些规划和计划应当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内容和程序都作了规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4月欧盟(EC)发布了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稿)《Draft Directive on SEA》,并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以前执行。

三、完善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国家进行环境管理和监督,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支持,依靠公民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在美国战略环评的各个阶段中是十分普遍的,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环境知情权是公众行使环境决策参与权的基础,所以应该建立信息适度公开制度。依法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机关,应当通过适当的形式向公民、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国家机关、企业和组织发布与该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有关的信息,满足公众“知情”的需要。

(2)应该将评价者和决策者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措施具体化。如美国CEQ条例中对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即主办机关在准备最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应考虑来自个人或集体的意见,并且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手段予以积极回应:第一,修正可选择方案,包括原方案;第二,制定和评估原先未加认真考虑的方案;第三,补充、改进和修正原先的分析;第四,作出事实资料上的修正;第五,解释所提意见因何不加采用。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制度,建立具体的公众意见反馈制度,细化跟踪评价制度,这样才利于公众对于他们意见的处理、采纳、实施情况的监督,从而确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机制。

(3)逐步扩大依法可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数量和范围,一方面,应该逐渐赋予广大的环境保护群众性组织,和虽然未组织起来但十分热心公益性环保事业的民众的参与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另一方面,逐步扩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各级各类政策的适用范围,使公众参与的对象范围渐次达到满足其行使环境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的需要。

2.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参考国外多数国家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对政府相应的具体或抽象行政行为都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之列。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战略性活动则只包括规划,行政立法和政策未列入评价范围;并且还有一部分规划被排除了,如国务院的规划,市级、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还有一部分规划的战略环评从其编制和审批来看,也有可能事实上会被轻视了。由以上可以看出,现行《环境影响法》规定的范围明显过窄。笔者认为应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也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并渐次扩展到行政法规,以彻底扭转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小范围有序,大范围无序”的被动局面。可以由经权力机关专门授权的环境保护专业机关对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增加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因此,战略环评项目的替代方案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应是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点内容。我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应该增加替代方案的有关规定,以便于通过各种方案的权衡与综合作出最佳决策。同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设定替代方案。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拟定主体应该尽量充分地提供各种具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并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4.完善评审体制

建议采取两级评审体制,即中央级和省级。中央级主要负责中央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跨省区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剩余的环境影响评价由省级负责,包括本省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的评审。同样,省政府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由省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立法还应加强对审批部门的法律约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目的的实现。

5.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

健全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的权威与尊严的根本所在,我国当前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追究环境影响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单纯用行政处罚不足以对那些可造成环境破坏、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和有效打击。因此,对于未按法律要求举行有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论证会的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应该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宽严适度的法律制裁措施,参与各方才会增强责任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得到切实遵守。

环境执法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多元性的执法活动。由于环境影响的潜在性、累积性和灾害放大性,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后评价不仅周期长,而且责任主体不易明确,因而要强化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不仅针对管理相对人,而且对执法主体本身的法律责任、违法决策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都应加以明确;要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对环境影響评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方能得以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娟于庆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5)

[2]李峰左建安: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规范化初探[J]. 能源环境保护,2006,(2)

[3]袁志华夏维陈凌李玉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解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

[4]李爱年胡春冬: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 时代法学,2004,(1)

篇5: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影响强迫症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众所周之,个体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主要是在早年生活经验中完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母体的胎内生长环境。母亲在怀孕期间,可能因各种原因影响到了情绪状态,常见的负面情绪有如极端忧伤、焦虑、恐惧等都有可能影响胎儿早期的情感发展和神经敏感程度,从未成为其早期人格发展的基础,特别是一些恐惧性情绪这往往是婴儿产生不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这也可能成为后来发生强迫症的重要基础,后天成长过程中某些焦虑情绪的发生也可能与之有很大关系,因此,早年的生活环境对强迫症的发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除此之外,早期的亲子关系也是强迫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个体的每个发展阶段过程中都有其阶段性任务,如果这些阶段性任务能顺利完成,那么个体发展就比较顺利,心理冲突也会比较少,反之则会累积很多的心理冲突并成为青春期前后发生强迫症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当出现某些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时,还可能加剧这些冲突,所以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讲,父母需要尽可能为其提供保护性环境,安全感、一致性需要得到及时满足,还要与孩子之间保持良性的互动如肌肤上的接触、游戏上的互动以及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孩子能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并与父母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这些都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重要前提条件,否则就会成为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发生的心理基础,强迫症也便是其中之一。总之,强迫症的发生与早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早期的亲子关系,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一致认为强迫症的预防需要从早期的家庭环境做起,作为家长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减少各种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篇6: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规划环评条例》第14条:对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规划编制机关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条例》第23条:已经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当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简化。【说明】

1、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

2、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4、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注意】上述的“不予受理”仅是在相关建设项目环评时才会出现。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

篇7: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风险后评价工作的探讨

结合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环境风险后评价工作,探讨了炼化企业开展环境风险后评价存在的.困难与不确定性,阐述了炼化企业环境风险后评价的工作思路、原则、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炼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确定后评价的工作重点.

作 者:刘进龙 于鸿培 Liu Jinlong Yu Hongpei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北京,100101刊 名: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英文刊名:PETROCHEMIC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5(6)分类号:X9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 后评价

篇8: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措施

0前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 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 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 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 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 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环境与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 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1989年5月, 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公路环境保护的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①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②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③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④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⑤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 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 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 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 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 可使工程稳定坚固, 外观顺适优美, 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 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 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 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 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 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 减少了水土流失, 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 其它工程 (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 , 特别是公路绿化, 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 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 优化环境的作用。

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 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一是,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 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二是,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进行环境保护设计;三是, 招投标阶段, 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四是, 施工阶段, 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五是,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 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六是, 营运期, 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针对实际工作需要, 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如下:

(1) 交通噪声防治。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加强交通管理, 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 大气污染防治。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 在靠近公路两侧, 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 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 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 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 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 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 水污染防治。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 防止事故发生;在洪涝季节, 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 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在公路两侧30 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6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 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 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评价一般以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 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 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 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 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 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7结语

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保护工程,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 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提高公路环保水平, 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 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按照交通部“十二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到2015年, 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5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 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些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赵起龙.高速公路生态防护设计理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篇9: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库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062-0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加大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才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工作有着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提升环境保护全面性、防止环境质量下降、明确环境保护实质、完善环保基本职能等方面出发,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1.1 提升环境保护全面性

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环境保护的全面性。众所周知随着当代科技的持续进步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时期的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在这一阶段里,随着工作内容的不断充实,包括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等工作在内的检查内容都开始构成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由于这几项环保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一前提下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发展,实际上为更加优秀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与基础,这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1.2 防止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切实的防止环境质量的下降。通常来说法制化的迈进对于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系统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从保护环境这一点上着眼,这意味着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项目本身具备的特点以及其应对的问题来制定出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用到的监测手段通常包括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等等可以对于环境质量进行表述的内容,因此这代表着检测的对象应当包括了空气与水,还有与之对应的生物个体。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判定分析时,应当确保考虑的全面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防止环境质量下降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并且密切的监控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减少环境质量下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起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3 明确环境保护实质

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质所在。有关部门在明确环境实质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深刻贯彻环境监测是为环境执法服务原则,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为环境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在明确环境保护工作实质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对于必要的监督职能起到履行的目标,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举证工作起到相应的助力。与此同时,还可以选择以环境监测工作来为进一步的环境规划与环境质量保护做好基础,最终能够长期为环境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1.4 完善环保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工作可以有效的完善环保基本职能。有关部门在完善环保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环境为对象的原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灵活的使用包括物流理论、化学方程式在内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来对于污染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工作。其次,有关部门在完善环保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例如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统计学作为研究的基础,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环境监测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着诸多意义,以下从现状环境影响评价、预测与跟踪评价、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具体影响分析、环境监督工作等方面出发,对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2.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应当首先进行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于项目的监测工作起到帮助,这实际上是高效预测与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从而能够以此为前提来制定出更加细致的监测技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应当在项目已经建设且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继而判定这一项目建设后对于这一地域的环境是否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有着足够的了解,从而能够将其划分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2.2 预测与跟踪评价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起到预测环境和环保追踪的效果。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预测和环保追踪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对于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有着足够的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其次,工作人员在进行跟踪评价的过程中应当能够在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对于评判制度进行相应的反省与改进。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项目建设后应当对于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进行细致的判定,并且以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判定结论的可靠性。

2.3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关系

工作人员在理解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这两项工作的关系时首先应当对于其体制有着深刻的了解,即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因此这意味着这两项工作可以起到相互配合的作用。其次,工作人员在理解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这两项工作的关系时需要注意到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环境监测所得数据应按监测报告相关要求的形式出具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察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环境监察的职能。

2.4 具体影响分析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关键在于具体影响的分析。工作人员在对于环境监测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当考虑到不同的建设项目的影响要素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在这一过程中包括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在内的生态要素都是不容忽视,并且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此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影响分析时,还应当对于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承载力也要有着明确的判定。,最终能够达到良好的预期环境监测工实效。

2.5 环境监督工作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后续是环境监督。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判断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这必须进行环境监测。其次,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是否改变环境现状。与此同时,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3 结 语

结合环境监测始终是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当全面的结合环境监测工作,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J].环境科学文摘,2013,(20).

[2] 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传授环境监测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14,(25).

[3] 孙燕.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环境管理依靠环境监测[J].环境监测 管理与技术,2014,(1).

上一篇:2021年关于街道落实巡察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下一篇:业内人士解读空调清洁保养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