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2022-07-03

第一篇: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遵义市汇川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承担单位: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贵州安泰土地开发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一二年四月 1 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遵义市汇川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第一期) 2)建设单位: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 3)建设地点: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板桥镇 4)建设性质:土地整理 5)建设规模:5230.62亩。

1.2 工程简况

1.2.1土地平整 1)田块归并

项目区大部分区域的水田坡度在0°~8°之间,为达到机械化生产,对项目区零星地块的水田进行平整。平整设计中,按“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修成水平梯田,并实行机械开挖,扩大田块面积,平整后耕作层厚度不小于15cm。以格田化形式进行平整,开发成高标准农田。

2)翻耕

项目区地块经过平整后,为达到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要求,需对整理后的耕地进行翻耕,其翻耕深度不低于15cm(机械翻耕)。

3)筑坎

为规范地块,进行水土保持,便于耕种和承包到户,根据项目区的土质、材料情况,主要考虑修筑田坎,修筑田坎根据不同的地块高差来设计坎高。

1.2.2农田水利工程 1)灌溉工程布局

根据农田承包自主经营的条件,村组要求以村组为集体的行政体制、灌溉工程以组为单位和田块关系来布置。在项目区内,除了农办对项目区布置一些灌溉沟渠之外。本次规划新建灌溉农渠4条,总长为1405..5m,规格分别为0.25m×0.25m 、0.3m×0.3m和0.5m×0.6m砼沟渠。改建农渠8条,总长3545.5m,规格分别为0.25m×0.25m 、0.3m×0.3m和0.5m×0.6m砼沟渠,并与项目区内原有沟渠和农办布置沟渠相连接,使整个灌溉系统呈网状覆盖整个项目区,形成田间自流灌溉体系。(新建农渠和改建农渠位置和设计规格见设计图册。) 2)生产道边沟和田间道边沟布局

现对项目区域布置沟渠,在沿新建生产道和新建田间道修建生产道边沟和田间道边沟与原有沟渠连接。规格分别为0.25m×0.25m 、0.3m×0.3m砼沟渠。(边沟的位置和设计规格见设计图册。)

3)涵洞布局

在渠系与道路交叉的地方埋置涵管和布置涵洞,可以保证沟连同,路相连进入其他到灌区。因此在项目区内埋置涵管41个,新建涵洞3个。(涵管和涵洞布置见设计图册。)

4)挡土墙布局

项目区仁江河常年涨洪水量较大,使得河流面面积不断的扩大,水毁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小,为了保持原有耕地,对仁江河部分河道进行治理。治理的主要方式是修建挡土墙和河流改道。项目区洪水灾害比较严重,该项目区河流水面面积为16.8927公顷。为了保护和恢复原有耕地,合理利用未利用地,因此对易毁地和滩涂地的进行修建挡土墙。本次设计在该条河流段修建4段挡土墙,总长为2256.00m。经过实地勘察,水毁地的地方基础部分,沙层较深。在修建挡土墙时,为了墙身的稳固, 5+500-8+500桩号河段挡土墙(挡土墙1到挡土墙4)设计为顶宽0.6 m、底宽1.3m、高3.5m的M7.5浆砌石墙体。(参考农发和水利部门设计的挡土墙为标准)。通过修建挡土墙和对河道进行改道后,使 0.4090公顷的河流水面转变为耕地,使该项目区的耕地面积得到增加,同时抵制了洪水给农民带来的自然灾害。

1.2.3田间道路工程

当地村民除了沿几条通村小路的田间道耕作、生产和生活外,其他生产道路均为田坎小路或自建简易道路。小路走绪紊乱,且缺乏维护,严重影响项目区生产和生活要求,经实地踏勘和参考当地村民意见,在项目区内新建田间路10条,总长5460.7m,规格分别为3.6m宽和4.5m宽,路面均设计为15cm厚块石铺定,10cm厚碎石垫层,20厚cm厚C20砼路面;新建生产道32条,总长9752.8m,规格分别为1.0m和1.5m,路面均设计为10cm厚碎石垫层、10cm砼路面;改建生产道4条,总长892.7m,规格为1.0m,路面均设计为10cm厚碎石垫层、10cm砼路面。新建和改建田间道和生产道可通往项目区盲区,周围辐射100米左右,有效解决项目区各片区交通问题。 1.2.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1)水态防护

项目区地貌属中山谷地貌,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项目区林地密度较好,项目实施时,将保留这部分区域的原生状态,以利用其原有浓密的灌草丛护坡固土,涵养水分,降低水流对地表的冲刷侵蚀,保持项目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对项目河流改道处,每隔8m种植半径为80mm-100mm垂柳一株,防止刚修建好的河道水土流失。由于该项目区属于旅游一带,为了方便到此避暑的游客来观光时,给他们一个休息的场所,因此在这一带每隔50m设计一根两人座的木制长椅。 1.2.5其他工程布局

其他工程主要是给项目区单项工程标注和标识该项目属于哪个部门投资建立的标示碑和标识牌。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有利于项目区农民耕作技术及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该规划设计项目区通过实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兴建机耕道及生产便道工程,可使项目区2万余群众受益,可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基本农田质量较大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将会逐步提高,有利于农民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该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将土地整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这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极大地促进项目区红色避暑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通过项目规划设计为贵州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按该规划设计实施交通优势明显,具备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可发展现代化农业,就种植业这一项就能产生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规划设计实施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核心区将出现一个“农田格网化,坡地梯田化,灌排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区。 项目区规划设计有效解决以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自然因素: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现代化农业。社会因素:道路设施不完备,农民生产条件差;项目区耕地地块较为零散,田坎弯度较大,不易于耕作。

项目区规划设计新增耕地来源于田土块规并,新增耕地来源科学合理,符合高标准农业建设要求,项目区规划设计实施后将有1115亩达到高标准农业建设标准。

2 项目环境影响

2.1 生态环境

2.1.1 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

汇川区泗度镇、板桥镇大规模土地整理项目位于汇川区泗度镇、板桥镇集镇以北的仁江河岸,A片区介于东经103°53′58″-103°54′38″,北纬27°58′58″-28°01′16″之间;B片区介于东经103°54′53″-103°55′59″,北纬27°56′48″-27°58′09″之间。

1) 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贵州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拟建项目所在区域中生态功能区划区属贵州省黔北湿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生态区及中部湿润亚热带喀斯特脆弱生态区。拟建项目在泗渡镇、板桥镇无地质灾害生态功能区,

泗渡镇概况:

泗渡镇位于遵义市汇川区北部大娄山南麓,距市中心城区26公里,北连板桥镇,南接高坪镇,东与绥阳县蒲场相邻,西与遵义县沙湾镇分界。全镇辖8村1居,193个村(居)民组,总人口36306人,镇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5公顷,森林覆盖率31%。镇内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交通便利。仁江河、麻沟河和双仙、大厂沟两个小一型水库是镇内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具备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通讯设施镇内拥有金山、金龙铁环、嘉和4家年产6.6万吨以上水泥厂和东山、石井、麻沟、更兴、永隆、农场6家年产3万吨煤炭企业以及1痤35KV变电站。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9025万元,粮食总产量1550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元。

板桥镇概况: 汇川区板桥镇位于革命圣地娄山关脚下,距遵义市中心城区34公里,南距贵阳市180公里,北离重庆市206公里。面积132.2平方公里,辖7村1社区,总人口25200人。森林覆盖率65.6%,最高海拔1780米,最低海拔900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日均气温14—15℃,极端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4℃,相对湿度82%,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板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初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史称板桥塘。镇内闻名全省的中寺,又名云龙庵,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毁于文革时期,但精湛的石雕、木雕、诗词、对联等文化长留群众之中,始建于清朝重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云峰寺,古木参天,寺相森严,葛藤缠绕,白鹤栖息,钟磬常鸣,是唯一开放寺庙。原国家林业部部长雍文涛就出生在板桥。

板桥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年货物吞吐量30万吨的货场一个,火车站2个,客车站1个。通讯网络覆盖各村。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泗渡镇、板桥镇资源丰富,生态秀美。有硫铁矿、煤储量各1亿吨,白云石储量3亿吨;水杉、红豆杉、银杏等珍奇树种20多种,娄山关方竹笋年产100吨以上。以雄伟著称的娄山关,生长着红豆杉、紫菀、血藤、天麻等名贵中药材100多种,其中年产野生天麻2000公斤以上。省级森林公园娄山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峰高达1780米,是大娄山脉的第二高峰,森林公园内峰壑交错,山高谷深,大树挺拔,方竹翠绿,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奇岩怪石,极具旅游、探险、越野和避暑。红军长征过板桥,激战娄山关,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激励板桥人民继续前进的长征精神,娄山关口有毛泽东同志奋笔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词碑,光耀千秋。小尖山上红军战斗纪念碑永垂青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后人。柏杨村篱笆墙生态旅游区森林覆盖率高,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林区面积达3500亩,山高,谷深,林茂,有独特的风景轿子山、猪头山、仙从敦、两扇门、600年古树等,是一个典型的世外桃园之地,适宜进行旅游综合开发。

2.1.2生态影响

通过调查,拟建项目区植被遭受部分破坏。从调查结果来看,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次生林、人工林及农田植被等等。生物量损失林包括地植被生物损失量,农田植被生物损失量估算,生物量损失计算本项目施工区域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如柳树、杨树等,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区域内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工程影响范围是块状,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整个地区是少量的。 临时占地的植被损失将在施工活动结束后有条件的予以恢复和补充,补充不上的布置绿化植物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施工期2年时间内,将由项目业实施单位按临时用地标准给予补偿,施工结束后还地复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短时、有限的。

施工完成土地复种后将恢复生物会自成系统,由于人为干扰较少,部分道路两旁的人工草木和地方优势草类将共栖共生,发育优良。总之,该项目建设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

2.1.3 生态保护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议

依据国家和贵州省土地管理法及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本工程占用地区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出如下保护措施,重点是用新增耕地对占用地的补偿调整、补划的要求。

(2)生态和人群健康问题

① 施工期土方开挖工程破坏地形、地貌,毁灭植被,侵占各种农副业用地,导致地表变化,改变土壤结构,使项目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和随意猎捕野生动物,尽量减弱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② 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有卫生医疗条件保障,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做好防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卫生环保教育,定期检查身体与卫生设施。

③ 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施工场地照明应加强管理,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 (3)工程环保措施 ① 雨季施工措施

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要求随时跟建设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应设计必要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此外雨季施工要做好场地的排水工作,保护排水沟原畅通。

2.2水环境

2.2.1水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水资源丰富,仁江河常年水量充沛,是遵义市城区主要饮水源,附近分布有双仙水库和供城区饮水的已动工的中桥水库及马上动工的麻沟水库。通过项目规划设计实施有利于遵义市城区饮用水源保障和保护。 2.2.2 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沿线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预制厂及拌合站生产废水排放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

(1) 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路基的填筑以及各种筑路材料的运输等,均会引起扬尘,施工产生的粉尘影响是难免的。而这些尘埃会随风飘落到路侧的水体中,尤其是靠路较近的水体,将会对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小流量水系环境容量较小,施工过程当中扬尘、粉尘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此外,一些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物质等在其堆放处若保管不善,被雨水冲刷而进入水体也将产生水环境污染。

因此在施工中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保护管理措施,尽量减小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2) 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影响分析

拟建工程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各施工营地,由于各施工营地使用期长,施工人员相对集中稳定,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周边水体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工程施工工地生活区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中的相应指标。如果直接排入容量较小、流速较缓、自我净化能力比较低的河流,会导致其水体质量在短期内降低。如遇雨季,雨量较大,污水必被冲刷而进入沿线次一级水系,并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排泄,最终造成较低处的主体水系的水质污染。为减少生活污水对沿线河流水质的影响,应对河流附近的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由于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仅限于施工期,时间上相对而言是短暂的,对于本项目而言,山涧溪水等小流域河流众多,而污水排放比较分散,且水量不大,为避免对水体的污染,建议设置化粪池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排放,沉淀后的污泥可定期清理用作农家肥。

2.2.3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 河道工程尽量选在枯水期施工,应尽量避免在汛期时的施工。 ② 工程承包合同中应明确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等)的运输过程中防止洒漏条款,堆放场地不得设在仁江河附近,以免随雨水冲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河流两岸汇水范围内不得堆放或倾倒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也不得取土和临时弃渣。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堆放场地应设围挡措施,并加蓬布覆盖以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污染。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土地平整施工的施工区附近设置必要的排水沟用以疏导施工废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施工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本工程拟对其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处理。在A区和B区各设一座简单平流式自然沉淀池,废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控制到80%,pH值调节至中性或弱酸性,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废水尽量循环回用,以有效控制废水超标排放造成当地的水质污染影响问题。

(2) 含油污水控制措施

采用施工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的方案进行含油污水的控制。

① 尽量选用先进的设备、机械、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的数量及机械维修次数,从而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量。在不可避免的跑、冒、滴、漏过程中尽量采用固态吸油材料(如棉纱、木屑、吸油纸等),将废油收集转化到固态物质中,避免产生过多的含油污水,对渗漏到土壤的油污应及时利用刮削装置收集封存,运至有资质的处理场集中处理。

② 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尽量集中于各路段处的维修点进行,以方便含油污水的收集;在不能集中进行的情况下,由于含油污水的产生量一般不大于0.5m3/d,因此可全部用固态吸油材料吸收混合后封存外运。

③ 在施工场地及机械维修场所设平流式沉淀池、含油污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覆土掩埋。

④ 对收集的浸油废料采取打包密封后,连同施工营地其它危险固体废物一起外运的处理措施,外运地点选择附近具备这类废物处置资质的处置场。

(3) 生活污水、垃圾控制措施

鉴于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施工人员的分散性和临时性,流动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太大,因此对生活污水做到一级排放有很大难度。根据以上情况,为防止施工期生活污水排入沿线水体,对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用以下措施:

① 施工营地尽量远离河流及水塘集中分布地段,尤其是仁江河敏感水体。 ② 施工人员的就餐和洗涤采用集中统一形式进行管理,如集中就餐、洗涤等,尽量减少产生生活污水的数量。洗涤过程中控制洗涤剂的用量,以减少污水中洗涤剂的含量。

③ 在施工营地附近设化粪池,将粪便污水和餐饮洗涤污水分别收集,粪便用于肥田,餐饮洗涤污水收集在化粪池中处理,达到农灌水质标准后用于农灌。化粪池委托沿线村民定期进行清掏,施工结束后将化粪池覆土掩埋。

④ 不能随意向沿线河流倾倒、排放各种生活污水,不能在以上区域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⑤ 生活垃圾装入垃圾桶定时清运或设垃圾坑发酵后用于肥田。垃圾坑施工结束后用土掩埋,破坏地表植被的,要恢复植被。

2.3 环境空气

2.3.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所在地无大型工矿企业、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基本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结合整个项目区沿线居民点分布特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主要是沿线的城镇居民点以及沿线大的村庄。 2.3.2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

项目施工期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扬尘、粉尘。扬尘和粉尘主要来源于运输材料的车辆、混凝土和灰土的拌和,以及材料运输撒落和运输产生的二次扬尘。

(1) TSP影响分析 ① 灰土拌合产生的尘污染 ② 散体材料储料场 ③ 散体材料运输 ④ 施工便道

2.3.3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施工期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

(1) 为了避免施工扬尘对沿线特殊生态敏感区造成影响,施工便道如距离上述敏感区较近,应定期洒水进行降尘。

(2) 本项目水泥稳定碎石拌和及混凝土拌和均采用站拌工艺,影响主要集中在装卸料、堆料及拌和过程中,因此要求,料场、拌和站应设置在居民点下风方300m以外,土方、水泥和石灰等散装物料运输、临时存放和装卸过程中,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或降尘措施,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

(3) 水泥稳定碎石拌和、集中作业场地,未铺装的施工便道在无雨日、大风条件下极易起尘,因此要求对施工场地定期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4)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确保其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5) 施工过程中受环境空气污染的最为严重的是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应着重对施工人员采取防护和劳动保护措施,如缩短工作时间和发放防尘口罩等。

(6) 施工营地餐饮应按地方环保部门规定,使用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

2.4 声环境

2.4.1 声环境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

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目前主要噪声源为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和居民生活噪声:(1)评价范围内大型工矿企业较少。目前沿线主要噪声源为现有道路交通噪声、居民生活噪声。(2)拟建项目工程区域评价范围内,大多为分散居民点,声环境质量优良。

环境噪声背景值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1类标准。 结合拟建项目区居民点分布特点,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有敏感点共计2个,其中居民点5个,学校3个。

2.4.2 施工期噪声影响及防治措施

本工程施工地昼间施工对其附近居民点影响较小,但夜间各场地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点均有一定的影响。本工程施工中,应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时关闭;运输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混凝土搅拌站等强噪声源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采取适当降噪措施。按规定操作机械设备,文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夜间尽可能不用高噪声设备;物料进场要安排在白天进行。强化施工期噪声环境管理,避免噪声扰民事件发生。

2.4.3 声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应考虑加装隔音罩(如发电车等),同时应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 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3) 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施工现场噪声有时超出4a类噪声标准,一般可采取施工方法变动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或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为减少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声源,要求承包商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

(4) 对距居民区200m以内的施工现场,噪声大的施工机具在夜间(22:00~06:00)停止施工。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工点,施工单位应视具体情况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按规定申领夜间施工证,同时发布公告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支持,并采取临时声屏障等防噪措施。在施工便道50m内有成片的居民时,夜间应禁止在该便道上运输建筑材料。

(5) 经过居民点应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并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必要时采取临时降噪措施。

(6) 建设单位应责成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明张布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2.5 固体废物

2.5.1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评价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废弃的建筑垃圾、废弃土石方、生活垃圾等,其主要成分为沙石、混凝土块、水泥块、砖头瓦块、土石方、泡沫塑料、玻璃陶瓷碎片、菜叶、菜梗等,这些固体废物往往存在于施工营地、混凝土搅拌站等附近。

根据工程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时间、施工人员数量、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kg/d计,计算出整个施工期生活垃圾发生量约为100t。

根据本项目水保报告,施工期产生的废弃物约为126.45m3。其产生量及防治措施详见本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章节。

2.5.2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施工场地内的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理,垃圾聚集于沿线地区,将影响环境美观,同时垃圾和建筑垃圾进入水体还会恶化水质,对沿线河流的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土石方占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拟建项目沿线设施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施工营地、施工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处理场填埋处理;施工期施建筑垃圾部分用于场地回填,不能利用部分与土石方置于弃渣场处理;

3 公众参与

进行泗渡镇、板桥镇土地整理,区、镇、村各级行业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城建、交通部门等专业人员反复考察论证,并对项目区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进行土地整理热情很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a)土地设计上,要依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b)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大力推进扶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等政策措施。

c)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仍保持不变,其土地使用权仍归集体。

4 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要求,符合项目所在区域总体规划。拟采取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可使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并能够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

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影响,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管理,其环境影响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污染也随之消失。通过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监理工作,落实定期和不定期的环境监测计划,可以有效降低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评价认为工程设计已考虑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的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情况,本评价又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较好的控制。

从环境保护角度讲,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第二篇:P16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 HJ T 10.3-1996

1 总则

1.1 本导则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6)国环字第003号】以及《电磁辐射

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的。

1.2 本导则适用于一切电磁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特殊的电磁辐射项目,环境报告

书的编写可以与本导则不用,但应加以说明。

1.3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分分为初步评价和最终评价。初步评价应在获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

的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文件后进行。最终评价一般应于项目竣工验收前进行。属需填报环境影响该报告表的项目只需在运行前填报一次报告表。

1.4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正式的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须由

持有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专项整数的单位和有资格人员编写。

1.5 本导则所称电磁辐射限于非电离辐射。

2 电离辐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章节和内容

2.1 评价依据

此部分要给出项目建议书,区域规划批准文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委托文件及评价标准等。

2.2 评价对象说明

说明项目的名称、性质、辐射频率、功率及性质、运行状态灯。

2.3 环境描述

描述项目所在位置(附图)及其周围居民分布、建筑分布、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发展规划、敏感对象分布和特征等。

2.4 电离辐射背景值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现有及计划建设的电磁辐射发射设备,也包括实际测量出的电磁辐射水平分布情况。

2.5 模拟类比测量

模拟本项目电磁设备的正常工作或利用类似本项目电磁设备规模、性质、功率、辐射频率、使用条件的其他已运营设备进行电磁环境放入社强度的实际测量,用于预测本项目建成后电磁环境变化的定量数据。

2.6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应对公众收到的电磁辐射的水平和家用电器及其他敏感设备收到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计算和分析。

2.7 防治措施描述

防治污染措施包括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和上岗人员素质三个方面的描述。

2.8 代价利益分析

说明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述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所付出的代价。

2.9 结论

全面分析后,给出评价结论。结论部分可包括问题和对策。

3 评价范围和方法

3.1 评价范围

3.1.1 功率>200kw的发射设备

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为1km范围全面评价,如辐射场最大处的地点超过1km,则应在选定方向评价道最大场强处低于标准限值处。

3.1.2 其他陆地发射设备

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发射机功率P>100kW时,其半径为1km;发射机功率P≤100kW时,半径为0.5km。

对于有方向性天线,按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评价道0.5km,高层建筑的部分楼层进入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以内时,应选择不同高度对该楼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场强测量。

3.1.3 工业、科学研究、医疗电磁辐射设,如高频热合机、高频淬火炉、热疗机等评价范

围为:以设备为中心的250m。

3.1.4 对高压输电线路和电气化铁道

评价范围以有代表性为准,对具体线路做具体分析而定。

3.1.5 对可移动式电磁辐射设备

一般按移动设备载体的移动范围确定评价范围。对于陆上可移动设备,如可能进入人口稠密区的,应考虑对载体外公众的影响。

3.2 评价方法

3.2.1 说明或描述

对于评价邮局,项目说明,环境描述,结论章节,可以采用说明或描述方式编制。

3.2.2 项目建设之前背景值以及建成后的实际影响应采用现在测量办法取得真实数据。现

场测量,应按《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办法》(HJ/T 10.2——1996)推荐的方法进行。采用HJ/T 10.2——1996未提供的测量方法时,在报告书中应对所用方法的可靠性进行说明。

3.2.3 模式计算

对公众和仪器设备的影响需要了解电磁辐射场的分布。

对电磁辐射场的分布可以采用经过考证过的数学模式进行计算。对所采用的计算公式和参数要在报告书中给出。

3.2.4 模拟类比测量

应说明模拟或类比的电磁辐射设备概况,测量地点和条件、测点分布、使用仪表、测量方法、数量处理和统计、测量结果及分析。

3.2.5 公众受照评估

对于公众受照评估分受照个体剂量估算和群体剂量评估。

对于公众个人剂量估算,要给出最大的受照个体剂量。

对于群体受照剂量评估要给出人口与受照射剂量的分布关系。

3.2.6 对一起设备影响评价

对一起设备收到电磁辐射的影响主要根据计算分析和实际调查。评价要给出受影响设备种类、严重程度和距离范围。

4 评价标准

4.1 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

公众总的手照射剂量包括各种电磁辐射对其影响的综合,即包括拟建设施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影响,还要包括已有背景电磁辐射的影响。总的受照射剂量限值不应大于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要求。

4.2 单个项目的影响

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GB 8702——88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值在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 8702——88中场强限值的1/√2。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取场

强限值1/√5,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做为评价标准。

4.3行业标准的考虑

国内在电磁辐射领域颁布有许多行业标准,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有事需要与这些行业标准比较。如不能满足有关行业标准时,在报告书中要论证其超过行业标准的原因。

第三篇:2011 2012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对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范文

本文提示:带删除线的文字为今年大纲中删减掉的考点,红色

的文字为今年大纲新增加的内容.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

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2)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

的主要环境问题;

(3)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及计

算方法;

(4)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5)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6)掌握水平衡图分析及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8)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2)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程特点的基本方法; (3)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1)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3)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4)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5)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

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2)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

法;

(4)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

调查方法;

(5)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6)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 (2)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了解环境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 (4)熟悉欢迎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

(5)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

(6)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

(7)熟悉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五)声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

(1)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2)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3)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

的方法及要点;

(4)掌握声环境现状评价的方法。

(六)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掌握生态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2)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4)熟悉陆生动物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5)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6熟悉"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10)生态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2)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 (2)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应用;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4)掌握估算模式计算点源和面源影响所需数据要求与应用

(5)了解使用AERMOD、ADMS模式系统计算点源影响所需的污

染源和气象数据;

(6)掌握建设项目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的分析与应

用;

(7)掌握典型气象条件和长期气象条件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

响分析与应用;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

程;

(2)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

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

(3)熟悉多源叠加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4)了解湖泊、河口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要求的基础资料及

参数;

(5)掌握河流水质预测模式参数的确定方法; (6)熟悉选择水质预测因子的基本方法; (7)掌握常用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8)了解湖泊、河口、近海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

(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

(1)熟悉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考虑的重点区域; (2)熟悉污染物在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运移特征; (3)熟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了解地下水影响半径确定方法的适用条件;

(5)了解地下水量均衡法、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及其适用

条件;

(6)熟悉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方法;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o

(1)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2)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3)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4)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5)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6)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7)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8)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2)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3)熟悉提出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

主要方法;

(4)熟悉提出II类建设项目场地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的

主要方法

(5)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6)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机处理处置方法; (7)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熟悉固体废物的分类;

(2)了解固体废物中污染物进入环境的方式及在环境中的迁

移转化;

(3)掌握采用焚烧、填埋等方式处置固体废物产生的主要环

境影响。

五、环境保护措施

(1)了解环境保护措施技术经济论证的内容和要求; (2)熟悉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控制方法及应用; (3)熟悉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4)熟悉典型建设项目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方法; (5)熟悉常用的固体废物控制及处理处置方法; (6)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六、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一)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1)熟悉大气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在环境影响

评价中的运用;

(2)熟悉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概念、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

法及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析

(1)熟悉建设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途径;

(2)了解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

标的方法。

七、清洁生产

(1)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2)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八、环境风险分析

(1)掌握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2)了解风险源项分析的方法:

(3)了解风险事故后果分析的方法;

(4)了解环境风险的防范措施要求。

九、环境影响的经济利益分析了解经济评价

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十、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1)熟悉验收重点、范围及验收标准的确定;

(2)掌握验收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第四篇:环境影响评价

一、简介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问题与由来

1.2.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 1.4.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

1.5.中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发展与作用

1.6.环境影响评价的种类

1.7.何谓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1.8.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的区别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2.1.法律

2.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2.政府部门规章

2.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2.5.环境标准

2.6.环境保护国际公约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标准格式

1、总论

1.1 评价目的

1.2 编制依据

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2.2 环境评价规范

1.2.3 建设项目有关资料

1.3 总体构思

1.4 评价原则与标准

1.4.1 评价原则

1.4.2 评价标准

1.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确定

1.5.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1.5.3 评价因子的确定

1.6 评价等级

1.6.1 环境空气

1.6.2 地表水环境

1.6.3 声环境

1.6.4 风险评价

1.7 评价范围

1.8 评价工作重点

1.9 评价时段

1.10 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点

1.10.1 环境保护目标

1.10.2 环境敏感点

2、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地形、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水文

2.1.5 自然资源

2.2 社会环境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

2.2.3 交通

2.2.4 能源

2.3 区域规划

2.1 城乡总体规划

2.2 城市总体规划 2.3 项目园区规划

2.4 项目工程依托设施概况

3、拟建项目概况

1 基本情况

2 建设内容 3 产品质量指标及原料理化性质

4 总平面布置及其合理性分析

5 主要原辅料及动力消耗

6 公用工程

6.1 给水

6.2 排水

6.3 供电、电讯及报警

6.4 供热

6.5 储运

7 主要生产设备

注:本章内容根据项目拟建工程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4、工程分析

4.1 生产工艺及污染因素分析

4.2 物料平衡分析

4.3 环境保护

4.4 项目运行污染物排放汇总

4.5 非正常工况排污及处置

5、清洁生产分析

5.1 清洁生产概述

5.2 本项目清洁生产分析

5.3 清洁生产的措施

5.4 小结

6、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6.1 环境对拟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6.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

6.3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

6.4 评价因子确定(气、水、声、渣)

7、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3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7.4 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8、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8.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8.2 施工期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8.1 施工噪声的影响分析

8.1 施工固体废物的影响分析

9、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 固废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环境风险评价

10.1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10.2 风险识别

10.3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10.4 潜在的风险因素识别

10.5 风险类型

10.6 事故概率分析

10.7 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

10.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0.9 应急监测方案

10.10 应急预案体系

10.11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1、 总量控制

11.1 总量控制因子

11.2 总量控制建议

12、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12.1 三废及噪声治理措施

12.2 环保投资估算

1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1 概述

12 环境保护费用

13 环境保护效益

14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5 小结

14、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分析

14.1 环境管理

14.2 环境监测计划

15、产业政策符合性及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15.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5.3 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15.4 环境容量

15.5 环境风险

15.6 小结

16、结论与建议

16.1 建设项目内容

16.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6.3 环境现状

16.4 清洁生产

16.5 拟建工程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16.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7 环境风险评价

16.8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

__.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建设单位委托环评单位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经专家技术评审通过后,上报______环境保护局行政审批。

__.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水、气、声、固体废物及其它),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环境风险分析,结论与建议等。

__.环境影响及主要环保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备租赁公司利用废旧塑料年产____万m环保型建筑模板生产线项目产生的污染物有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项目废水主要为生产循环冷却水排水与少量生活污水,废水经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用于厂区绿化。项目废气主要为废塑料粉碎时产生的少量粉尘以及塑料造粒时产生的少量非甲烷烃类气体,对于塑料粉碎产生的粉尘采取袋式除尘措施,对于塑料造粒时产生的非甲烷烃采取集气外排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项目废气排放可达到环保要求。

项目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少量生活垃圾,送垃圾填埋场填埋。项目噪声主要来自塑料破碎机、造粒机等高噪声生产设备,通过选择低噪声设备、优化总平面布置、采取降噪措施等可达到环保要求。此外,采取绿化措施美化厂区环境。

__.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任何关心本项目建设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均可在公示期内按以上联系方式向环评单位索取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__.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为本工程附近的居民、单位、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对本项目关心的公众、社会团体。本次公示主要征求公众对本项目的了解程度,公众关于建设项目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的看法,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众的主要影响,公众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态度和关注程度,以及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____.公众参与的方式:如有意见可采用上述联系方式进行反映,也可以直接到项目建设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直接反映。

第五篇: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以及竣工验收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则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文字表现形式。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第一,以法律强制作用保障“预防为主”政策的执行,与“三同时”制度连结在一起成为控制新污染的主要制度。第二,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在建设程序上保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建设单位、评价单位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体职责权限比较明确,操作性强。第四,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简化管理程序。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以只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登记表。第五,实用性强。可对优化选址布局、工程设计、防治措施、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决策依据。第六,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2.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定

《中国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有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申领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文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未经批准,有关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这一规定明确指出了核技术应用单位在申领许可证前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一致。

核技术应用单位应委托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文件完成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从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

准》以及有关的大气、水等环境评价技术导则进行核技术应用环境影响评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规定:

(1)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A.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

B.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的除外);

C.销售(含建造)、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2)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A.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

B.销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C.医疗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D.使用Ⅱ类、Ⅲ类、Ⅳ类放射源的;

E.生产、销售、使用Ⅱ类射线装置的。

(3)申请领取许可证的辐射工作单位从事下列活动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A.销售、使用Ⅴ类放射源的;

B.生产、销售、使用Ⅲ类射线装置的。

(4)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活动不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或使用的制度,简称“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为我国首创。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起,成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控制新污染产生的非常有效的法律制度。是“预防为主”政策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具有较强的法律强制力,所有适用对象都必须必须遵守,如若违反,不论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后果,都要受到法律制裁。第二,环境管理紧密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三个程序,并提出了时间要求。

对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的“三同时”,《中国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这样规定的,“新建、改建、扩建放射性工作场所的放射性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对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和射线装置的生产、销售、使用、贮存的场所,在其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场所的辐射监测、辐射屏蔽以及按规定对生产的放射性废物的收集、包装、贮存的设施设备,包括放射工作场所入口控制设备、安全连锁装置、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等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同时”分为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三个管理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a.项目建议书阶段: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审查建设项目选址及环境影响简要说明,出具建设项目选址及立项环保受理意见; b.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提出环境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c.初步设计阶段:审查环境保护篇章,审查环评审批意见和所确定的各项环保措施、环保设施投资概算落实情况。对环境影响大、处理技术难度高的污染项目,进行环保治理设计方案专项审查。

d.施工到试生产前阶段:检查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和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批复建设单位申请试生产报告。

e.竣工验收阶段:检查环保设施运行结果,提出竣工环保验收审批意见。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竣工环保验收申请(特殊情况,经批准同意,验收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分期投入生产或使用的建设项目,应办理相应分期环保验收手续。

4.竣工验收制度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该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竣工验收是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以及落实其他需配套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制度。

A.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范围

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2)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有关项目设计文件规定应采取的其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或者运行。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对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非核设施建设项目,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其试生产申请,并将其审查决定报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申请

核技术应用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是放射性防护设施的验收。建设单位在项目投入运行前应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提交以下验收材料:

a.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 b.对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并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表或调查表; c.对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提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

环境保护监测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制。

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由建设单位委托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或环境放射性监测站,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编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不得同时承担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承担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者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对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结论负责。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执行

a.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

b.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组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等成立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验收组(或验收委员会)应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现场检查和审议,提出验收意见。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调查)报告(表)的编制单位应当参与验收。

c.对填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经过核查后,可直接在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上签署验收意见,作出批准决定。

d.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或者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登记卡未经批准的建设项目,不得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e.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分期进行环境保护验收。

f.国家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告制度。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

g.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6月底前和12月底前,将其前半年完成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有关材料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h.违反《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建设单位处以罚款、责令停产等处罚。

i.从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在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

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j.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申请报告、申请表、登记卡以及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D.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

a.建设前期环境保护审查、审批手续完备,技术资料与环境保护档案资料齐全;

b.环境保护设施及其他措施等已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环境保护设施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c.环境保护设施安装质量符合国家和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工程验收规范、规程和检验评定标准;

d.具备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条件,包括:经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健全的岗位操作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原料、动力供应落实,符合交付使用的其他要求;

e.污染物排放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和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标准及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f.各项生态保护措施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规定的要求落实,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按规定采取了恢复措施;

g.环境监测项目、点位、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h.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提出需对环境保护敏感点进行环境影响验证,对清洁生产进行指标考核,对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工程环境监理的,已按规定要求完成;

i.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建设单位采取措施削减其他设施污染物排放,或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或者有关部门采取“区域削减”措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其相应措施得到落实。

责任编辑:jcj

上一篇:婚礼策划岗位职责下一篇:环境卫生约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