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2024-05-01

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共9篇)

篇1: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第二节 杠杆原理

财务管理中的杠杆效应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会以较大幅度变动。

特定费用包括:固定成本(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固定财务费用(利息、优先股股利、融资租赁租金)。

两种最基本的杠杆:一种是存在固定生产经营成本而引起的经营杠杆;还有一种是存在固定的财务费用而引起的财务杠杆。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成本习性:

(1)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发生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单位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固定成本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

①约束性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经营能力”成本。是企业为维持一定的业务量所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

要点: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只能从合理利用经营能力入手。

②酌量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是属于企业“经营方针”成本。是根据企业经营方针由管理当局确定的一定时期的成本。

降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方式:在预算时精打细算,合理确定这部分成本。

注意:固定成本总额只是在一定时期、业务量的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

(2)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是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是不变的。

注意: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要研究相关范围的问题。

(3)混合成本虽然随着业务量变动而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变动。

①半变动成本

半变动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产量的增长而增长,又类似于变动成本。

②半固定成本

这类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呈阶梯型增长。产量在一定限度内,这种成本不变,但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这种成本就跳跃到一个新水平。

混合成本最终要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所以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可以分成两部分,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3.总成本的直线方程:

y=a+bx

式中:a表示固定成本总额;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

比如,若总成本习性模型为y=10000+3x,则可以判断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

(二)边际贡献和息税前利润之间的关系

1.边际贡献: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p139公式:m=px-bx=(p-b)x=mx

式中:m为边际贡献;p为销售单价;b为单位变动成本;x为产销量;m为单位边际贡献。

2.息税前利润:是指不扣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生产经营成本

一般固定的生产经营成本简称为固定成本。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息

净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利息-所得税

3.二者之间的关系

息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ebit=m-a

式中:ebit为息税前利润;a为固定成本。

二、经营杠杆

(一)经营杠杆的概念

经营杠杆: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理解:

ebit=px -bx-a=(p-b)x-a

其中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a不变,单位变动成本b不变,假设单价p不变。

举例:假设(p-b)x=5,a=3,预计销量增长1倍,则(p-b)x=10,a=3,可以看出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不变,所以息税前利润的增长大于1倍。

结论:由于存在固定不变的生产经营成本a,使销量x的较小变动引起息税前利润较大的变动。

(二)经营杠杆的计量

(1)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定义公式:(p140)

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

定义公式主要用于预测,比如已知某企业经营杠杆系数为2,已知明年企业的销售量会增长10%,则息税前利润将会增长10%×2=20%。反之已知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也可以求得销量变动率。

(2)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计算公式(参照教材p141):

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dol=m/ebit=m/(m-a)

公式的推导过程:

基期ebit=(p-b)x-a

预计ebit1=(p-b)x1-a

δebit=(p-b)δx

[例4-10]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

北方公司有关资料如 项目变动额变动率销售额

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息税前利润1000

600

400

200

200

720

480

200

280200

120

80

0

8020%

20%

20%

-

40%

篇2: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一、资金成本的含义和内容

1.含义: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

2.内容:资金成本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两部分

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的代价,比如债务资金的利息和权益资金的股利、分红等,其特点是与资金的使用时间长短有关。

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为获得资金而支付的代价,比如债券、股票的发行费用,银行借款手续费等,其特点是筹资开始时一次性支付。

3.资金成本的表示方法

资金成本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但是因为绝对数不利于不同资金规模的比较,所以在财务管理当中一般采用相对数表示。

4.资金成本的作用

广泛应用于企业筹资决策:

(1)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

(2)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

(3)是企业选用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

(4)是确定最优资金结构的主要参数

在企业投资过程中应用也较多:

(1)作为计算净现值指标的折现率

(2)在利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决策时,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

二、资金成本的计算

资金成本包括个别资金成本、加权资金成本和边际资金成本。

(一)个别资金成本的计算

个别资金成本计算的通用模式:

资金成本=实际负担的年用资费用/(筹资总额-筹资费用)

=实际负担的年用资费用/[筹资总额×(1-筹资费用率)]

例1:ab两家公司的资料如下表所示: (单位:万元) 项目a公司b公司企业资金规模10001000负债资金(利息率:10%)0500权益资金1000500资金获利率20%20%息税前利润00利息050税前利润50所得税(税率30%)6045税后净利润140105

真正由企业的净利润负担的利息

=利息-利息×t=利息×(1-t)=50×(1-30%)=35(万元)

1.负债资金成本的计算

教材p127[例4-2]银行借款成本的计算

abc公司欲从银行取得一笔长期借款1000万元,手续费率0.1%,年利率5%,期限3年,每年结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公司所得税率33%。则该笔银行借款的资金成本为:

银行借款成本=[1000×5%×(1-33%)]/[1000×(1-0.1%)]×100%=3.35%

债券筹资额=债券的发行价格

年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教材p127[例4-1]债券成本的计算

某企业发行一笔期限为的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万元,票面利率为12%,每年付一次利息,发行费率为3%,所得税率为33%,债券按面值等价发行。则该笔债券的成本为:

债券成本=[1000×12%×(1-33%)]/[1000×(1-3%)]×100%=8.29%

[例2]某公司计划发行公司债券,面值为1000元,10年期,票面利率10%,每年付息一次。预计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5%,发行费用为发行额的0.5%,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0%。确定该公司发行债券的资金成本为多少。

已知:(p/a,15%,10)=5.0188,(p/f,15%,10)=0.2472

发行价格=1000×10%×(p/a,15%,10)+1000×(p/f,15%,10)=749.08(元)

2.权益资金成本的计算

(1)优先股的资金成本

注意股息是以所得税后净利支付的,不能抵减所得税。

教材p127[例4-3]优先股成本的计算

某企业按面值发行100万元的优先股,筹资费率为4%,每年支付12%的股利,则优先股的成本为:

优先股成本=(100×12%)/[100×(1-4%)]×100%=12.5%

优先股股东的风险大于债券持有人的风险,所以优先股股利率大于债券利息率,且优先股股利是用税后净利支付的,不减少公司所得税,所以优先股成本通常高于债券成本。

(2)普通股的资金成本

 ①股利折现模型

求普通股资金成本的过程就是求解k的过程。

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篇3: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一) 近三年考试分值表如表1所示:

(二) 考试分值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考题中近三年总题量保持在51题, 且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为55%和45%, 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6道题, 但分数比重较大;而且对考生的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

二、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变化情况与基本结构

(一) 教材变化情况

2010年教材与2009年相比较, 内容变化很大。由原来十二章的内容改为八章的内容:删除了原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将原教材的第七章、第八章合并成新教材的第三章 (筹资管理) , 将原第九章、第十一章的部分内容合并成新教材的第六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新增了一章税务管理, 为新教材的第七章;原教材的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第十章 (财务预算) 、第四章 (项目投资) 、第六章 (营运资金) 、第十二章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 改为新教材的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四章 (投资管理) 、第五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八章 (财务分析与评价) 。

(二) 基本结构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可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财务管理》教材共八章, 分为三大部分。其知识体系的脉络是非常清楚的, 具体的命题要点分析如下:

一是基础知识.本部分为第一章总论, 主要出客观题。第一章, 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 为以后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一般会出四、五道客观题, 要求考生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第一节重点掌握四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第二节重点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第三节重点注意分权与集权的选择;第四节重点注意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

二是财务管理的主体内容。本部分包括筹资管理 (第三章) 、投资管理 (第四章) 、营运资金管理 (第五章) 、收益与分配管理 (第六章) 、税务管理 (第七章) 共五部分内容, 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 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三章, 第一节注意资本金制度;第二节注意股权筹资中有关普通股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缺点, 掌握股权筹资的特点;第三节注意融资租赁的租金构成和租金的计算, 掌握各种长期负债筹资的特点;第四节掌握可转换债券筹资和认股权证筹资的优缺点;第五节注意掌握销售百分比法及高低点法;第六节注意掌握个别成本及平均资本成本计算, 掌握三个杠杆的计算与分析, 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第四章, 第一节注意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第二节注意净现金流量的内容和估算, 掌握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第三节着重掌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第四节掌握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 多个互斥方案的决策 (尤其是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的应用) 以及特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第五章, 第一节注意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第二节注意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以及现金管理模式;第三节着重掌握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决策问题;第四节注意掌握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及再订货点的确定;第五节掌握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的规定, 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及其运用, 短期融资券的优缺点和应收账款保理。第六章, 第一节注意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第二节注意掌握指数平滑法以及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第三节注意掌握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 掌握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第四节注意股利理论, 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掌握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运用 (与其他章结合出计算题或综合题) , 掌握股票股利、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的特点;第七章, 第一节注意税务管理的各内容构成;第二节注意掌握债务筹资、股权筹资的税收筹划;第三节注意掌握研发税收筹划及直接投资税收筹划;第四节注意掌握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税收筹划;第五节注意掌握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及亏损弥补的税务管理;第六节注意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三是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本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八章共两章内容, 为全书次重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 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第二章, 第二节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优缺点;第三节注意目标利润的测算方法, 销售预算的编制, 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现金预算的编制。第八章, 第一节掌握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二节注意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第三节着重掌握杜邦分析法, 注意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三、近三年《财务管理》命题规律

(一) 严格命题范围:考试大纲与指定考试用书

考试大纲是考核时的纲领性资料,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全面性, 包括了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框架;指定用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和细化, 是考生最应该认真掌握的内容。考试大纲和指定用书既是考生复习的范围, 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这些年考试的试题来看, 基本上没有超过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范围的试题。因此, 考生应当以书为本, 吃透教材, 全面掌握考试用书的基本内容。

(二) 考试命题重实务性, 兼顾理论性且侧重于能力的考查

《财务管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实务为重、结合理论。因为会计资格考试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 考核目标是检验考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水平。因此, 考试的重点在于对实务方法的掌握, 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尤其是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不过近几年考试中, 涉及到理论方面的试题多围绕基本理论, 难题、偏题、怪题较少。因此, 考生在准备理论部分时, 关键是要真正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性试题中多会出现理论性问题, 其目的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与原理。而实务操作技能主要集中在计算题和综合题, 这类题目综合性强, 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 考生要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 特别是结合平时实务经验, 仔细体会、理解基本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最好尝试用基本理论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思路。思考不仅仅有利于通过考试, 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需要强调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有一个重大区别, 就是绝大部分内容不存在准则、法律规定, 许多决策和分析都要依靠决策者自己的职业判断, 因此, 对于综合性强的试题, 教材上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积极的思考, 有意培养思路, 才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 考试涉及面广, 题量大、综合性强, 重点难点突出

总体看来, 各年的题量都在50道左右, 题量较大。仔细看来, 各年试题考点覆盖面很广, 考题的综合性强。特别在多选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 涉及到多个考点, 因此, 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 而且要对教材各章内容融会贯通, 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近几年命题中, 虽然各章的内容或多或少均有涉及, 但重点比较明确, 难点也较突出, 如第三章资金需求量预测的销售百分比法与其他章节的结合, 息税前利润的计算与第四章净现金流量、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率的结合, 每股收益分析法与第七章权益筹资、债务筹资的税务管理的结合, 杠杆的计算与第六章投资中心的评价指标的计算以及第八章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合等。

四、2010年《财务管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 题型、题量预测

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 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51题左右。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55%和45%左右, 其中, 计算题应在4题左右, 综合题在2题左右。

(二) 试题难度预测

由于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使得难度大大下降, 所以, 估计2010年的试题难度比2009年还要有所下降。但是必须注意2010年的试题可能更偏重与实际结合。

(三) 考点预测

财务管理的五大核心内容 (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与分配管理、税务管理) 和财务分析与评价仍是2010年考核的重点。尤其是第3、4、5、7四章, 考生要重点关注其中的计算和综合分析题。

五、《财务管理》学习方法

(一)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计划, 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考生也可以根据辅导课程的进度, 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笔者建议采用“有所侧重”的原则来分配宝贵的学习时间, “有所侧重”有两层含义:前期侧重理解性章节, 如第3章、第4章, 后期侧重记忆章节, 如第1章、第8章等;侧重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 因为当年新增、变化的内容一般要考到, 如第7章。

(二) 细读教材三遍

第一遍粗读, 不求甚解, 只要求了解《财务管理》一书的大概知识体系, 对主要的内容快速浏览, 做适当的标记;第二遍精读, 仔细阅读教材各章节, 适当选择习题加以练习和巩固主要知识点;第三遍, 融会贯通, 这一阶段, 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应快速看书, 寻找自己还未记牢的知识点, 对其进行重点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知识点, 反复演练习题, 熟练掌握其原理和计算方法, 才能真正掌握。具体时间可按排如下:第一轮 (12、1月份) :教材看完第一遍, 要求看完就好, 坚持到底, 不半途而废, 不做题目;第二轮 (2、3月份) :开始做题, 同时教材看第二遍。要求做如经科版《精选题库》, 每门课程一本, 此外看根据做题进度精读教材;第三轮 (4月份) :融会贯通, 教材第三遍。要求开始做综合专题, 精做研做, 彻底搞懂, 举一反三;第四轮 (5月-考试前) :补缺拾差, 教材第四。要求做模拟题, 回顾自己的专题总结, 回顾历年真题, 完成全部教材学习。

(三) 选择典型的例题练习

做练习既可检验看书的效果, 又可增强看书的效果, 对于应试非常既必要又重要。在看教材第二遍的同时, 可就各章的内容做一些典型习题, 力求掌握该章的重要知识点;在看教材第三遍的同时, 要选择一些跨章节综合题 (历年考题) 演练, 力求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考前应做5-6套左右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 两天一套, 最好安排和《财务管理》的考试时间保持一致 (即上午做) , 一直持续到考前, 做完试题后, 可针对做题的情况, 再将教材浏览一遍, 做最后一次补缺。这既可以检验自己综合应试能力, 也可以检验自己是否已进入考试状态。值得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放弃书本, 一味做题。只有弄懂教材, 掌握了主要知识点, 系统地掌握全书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四) 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

《财务管理》考试题量大、难度深, 考的是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 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 克服粗心的毛病, 提高计算精确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考生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多动手计算。

六、《财务管理》应试技巧

(一) 客观题答题技巧

客观题比重占整个试卷分值的55%, 它是全面考核的具体体现, 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及分析判断能力。客观题的得分是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如果客观题失分太多, 即使主观题答得较好也很难过关。因此建议考生一定要熟悉教材, 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考生在解题时, 要仔细看清楚题意和所有备选答案, 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直接挑选法, 这类试题一般是“应知应会”内容, 或者计算性的试题, 考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知识的考查点, 就能直接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者通过计算, 选择正确的答案;排除法, 即将备选答案中不正确或不符题意的选项删除, 从剩余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猜测法, 遇有确实不会的题目可选用猜测法, 单选和多选题, 选错并不扣分, 其选择结果与不选是一样的, 故可采用猜测法。但对于判断题, 因其评分标准为判断正确的得1分, 不选不得分也不扣分, 判断错误则倒扣0.5分, 则不宜采用猜测法。

(二) 主观题答题技巧

主观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相对来说难度较大, 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但由于主观题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较大 (45%) , 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本类试题得分不多, 要想通过考试就很困难。所幸的是, 在一门课程中, 可作为主观题考核点的出题点范围较窄, 易于把握 (一般来说, 成功的考生可以在考前做出预测, 并且预测的准确率在80%以上) , 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主观题答题的一般技巧如下: (1) 先看要求, 再阅读试题。对于主观题, 建议先看要求。经验表明, 这样做是值得的。一方面可以根据要求判断此题属于哪章或哪几章的考核点, 另一方面, 还可能边阅读题边答题, 从而加快做题的速度。 (2) 不要答非所问。不需要计算与本题要求无关的问题, 计算多了, 难免出错。如果因为这样的错误而被扣分不划算。有些考生, 把不要求计算的也写在答卷上, 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的知识, 寄希望老师能给高分。而事实上恰恰相反, 大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这类答题方式, 反而还会影响答题时间。 (3) 注意解题步骤。主观题每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 判卷时, 题目是按步骤给分的 (比如:计算题要有计算过程、决策题要有决策理由等) 。而有些考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致虽然会做但得分不全, 这就是有些考生以为考得很好, 但成绩公布后却分数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尽量写出计算公式。在评分标准中, 是否写出计算公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评分标准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 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 但有一点可以理解:如果算式正确, 结果无误, 是否有计算公式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算式正确, 只是由于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 是否有计算公式就变得重要。

附:2010年《财务管理》教材内容修订与勘误

第二章

1. 第31页, 续表倒数第2行将“144912”改为“96608”。依据:此行只有4季度有购料付现金额, 所以全年合计数应该等于4季度购料付现金额。

2. 第34页, 表2-10将“0.4×30600”改为“0.4×60600”。依据:根据表2-7可知全年工时总额为60600。

3. 第35页, 倒数第10行, “现金预算由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现金投放与筹措四部分构成。”改为“现金预算由期初现金余缺、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现金投放与筹措五部分构成。”

4.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改为“期初现金余缺+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余缺”。

5.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筹措 (现金不足时) =期末现金余额”改为“现金余缺+现金筹措 (现金不足时) =期末现金余额”。

6. 第35页, “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投放 (现金多余时) =期末现金余额”改为“现金余缺-现金筹措 (现金多余时) =期末现金余额”。依据:根据表2-12可知: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经营现金收入-经营性现金支出-资本性现金支出=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收入-现金支出。

7.第37页, 表2-13更正如下:

依据:销售成本=单位生产成本 (见表2-9续表) ×各季度预计销量 (见表2-4) 。

第三章

1.第54页, 倒数第11行和倒数第12行的两处“税后利润”都改为“税前利润”。依据:税前利润属于纳税申报时计算的利润, 包含纳税调整因素, 而税后利润就是净利润。

2.第74页, 第一行, 将公式中的“Yi2”改为“Yi”。

3.第85页, 倒数第6行, “财务杠杆系数”改为“总杠杆”。

4.第89页, 例3-19解析最后一行, 将0.274与0.256位置互换。

5.第91页, 第8行, 将“40万元”改为“50万元”。

第四章

1.第101页, 例4-4, 进口设备国内运杂费“12.2856”改为“10.2856”。

2.第105页, 在存货需用额上方插入以下内容:“某年流动资产需用额=该年存货需用额+该年应收账款需用额+该年预付账款需用额+该年现金需用额。

3.第108页, 例4-12答案倒数第一行, 将3.57改为35.7。

4.第108页, 例4-12下面插入“2.调整所得税的估算”。

依据:此处明显漏掉了, 根据后面讲述内容补充上的。

5.P108[例4-13]最后一行应改为“投产后6—20年……”。

6.第109页顺数第十二行“1880件”改为“1800件”。第109页倒第十三行“在运营期内, 因更新改造而提前收回的固定资产余值于其折余价值与预计可变现净收入之差”其中“固定资产余值”为“固定资产净损失”。依据:例4-12题意。固定资产余值=固定产折余价值-预计可变现净收入。

7.第119页, 表4-4最后一列“合计”中的“3290”改为“1000”。

8. 第123页第四行IRR公式等号右边分子应该是I。

9. 第127页第五行应该是PP'>P/2。

10.第136页, 例4-42第3行将“含税”改为“不含税”。依据:答案中购买固定资产的投资直接使用“77000”, 但是根据规定, 固定资产投资为不含税的购买价, 所以此处的购买价应改为“不含税”。

11.137页“ (2) 折现总费用比较法”下面,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中不应该包括折旧额现值的合计。具体修订如下:购买设备的投资现值=77000 (元) 。购买设备每年增加折旧额而抵减所得税额的现值合计=7000×25%× (P/A, 10%, 10) =1750×6.1446=10753.05 (元) 。购买设备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现值=7000× (P/F, 10%, 10) =7000×0.3855=2698.5 (元)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77000-10753.05-2698.5=63548.45 (元) 。

计算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租赁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9764× (P/A, 10%, 10) =9764×6.1446≈59995.87 (元) 。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租金而抵减所得税额的现值合计=9764×25%× (P/A, 10%, 10) =2441×6.1446≈14998.97 (元) 。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59995.87-14998.97=44996.90 (元) 。

作出决策:

∵购买设备的折现总费用=63548.45元>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合计=44996.90元

∴不应该购买设备, 应该租入设备。

依据:在计算设备自购的总费用现值的时候, 要么只能考虑购买设备的初始投资 (77000) , 要么考虑以后每年折旧的现值总和, 不能两者都考虑。

12.138页, 第二行“购买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改为“租入设备每年增加租金的现值合计”。依据:此处是计算租入设备的折现总费用

第五章

1.第172页, 将“流动负债主要有三种主要来源:短期借款、商业信用和应付帐项”改为“流动负债主要有三种主要来源: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和商业信用”。依据:与后面标题不对应。

2.第158页, 例5-4倒数第9行将“30000”改为“3000”。依据:表5-1的已知数据。

第六章

1.第190页第三行“主要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定价法和需求函数定价法等”其中“需求函数定价法”改为“边际分析定价法”。依据:与后面标题“ (2) 边际分析定价法”不符。

2.第211页, 倒数第三行“3%”改为“0.3%”。依据:14%-13.7%=0.3%。

3.第216页, 例6-23“鼓励分配”改为“股利分配”。

4.第220页, 例6-25“20×8”改为“20×9”。依据:应该是2009年4月9日召开股东大会, 2009年4月10日公告, 派发的是2008年的股息, 所以应该在2009年召开股东会和做出公告。

第七章

1.第234页“4.结算方式的税务管理”下第3行“也会导致纳税增加”令人费解。依据:假设此处的“税”为所得税, 则赊购价格高, 会导致成本增加, 则利润总额减少, 所得税减少;假设此处的“税”为增值税, 则当期取得发票时即可计入当期进项税, 赊购价格高, 则进项税额变大, 而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所以增值税减少, 因此个人认为此处有误。

2.第242页, 例7-16“应纳税所得额100000万”改为“不考虑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10000万”。依据:由于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所得税的基础, 一旦给出了应纳税所得额, 则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也就确定了, 无法再进行税收筹划, 所以这里应该说明是不考虑捐赠支出的应纳税所得额。

3.第243页, 例7-17中所有的“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利润总额”。

第八章

1.第253页, 表8-1下第一行中的“600”改为“620”。依据:题干已知条件, 参见本例题干第二行“实际比计划增加620元”。

篇4: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关键词: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Flipped/Invert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制作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学习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翻转“知识传递一一知识内化”这一流程,将课堂教学重心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内化,强调对知识内化过程的优化。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的General Sylvanus Thayer有一套他自己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发放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上时间则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开展小组间协作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也是翻转课堂思想的起源。

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自己在远方的亲人,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结果他的教学视频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根据YouTube网站的统计,可汗的课程比他母校麻省理工学院制作的免费网上课程还受欢迎。两年后,Salman Khan创建了Khan研究所。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全球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的盛行,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因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然后上传到网络上,以供旷课的学生课后学习。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旷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些在线资源去重温课程。后来,两位教师就尝试颠倒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模式。两位教师实施这一模式后,教学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也使得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现在很多人称“林地公园”高中为翻转课堂的起源地。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许多人将翻转课堂与网络课程等同,显得比较狭隘。网络视频课程确实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视频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翻转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互动环节。换句话说,是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

二、“翻转课堂”下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

“中级财务会计”是继“会计学基础”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要课程,也是学习《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主线,对一般制造企业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门应用学科。从课程特点看,“中级财务会计”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如何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并且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是该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围绕理论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后辅以练习。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职业判断力,难以应对复杂商业环境中的会计实务问题。本文试图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借款费用”为例,重新设计“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白主性和积极性,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务应用能力。

(一)精心设计制作课前资料,为开展翻转课堂做好准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布置课前预习,以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但这样的任务布置通常得不到有效执行,一方面,教师通常只是简单告知下节课上课内容,并无明确任务布置,另一方面,学生预习难度较大,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使得学生很难将课前预习坚持下去,从而使得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课前活动则是由教师先将课前录制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视频以及相关教学资料发放给学生,并将任务明确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后,将完成的课前任务提交给教师,教师则通过查看学生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前制作电子教学材料是开展课前学习的关键,这是因为教师制作的课前自主学习资料已经基本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在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制作教学资料。

从技术层面来看,课前活动的主要教学资料是微视频。此处的微视频是指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片段录制的,时长在15-20分钟,短小而精悍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从网上下载学习。从教学内容来看,该环节应主要以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知学习为主,以“借款费用”为例,其基本知识点如表1所示。

针对知识点的视频讲解应力求简洁明了,保证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内容与方法。同时,教师还可采用图示的方法让学生对借款费用的核算内容和方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图所示。

(二)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互动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则充当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则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则应定位为 “内化知识”与“拓展能力”,因此,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活动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1)针对课前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由于学生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环节已经对基本知识进行了初步学习,课堂时间应是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内化知识”的过程。因此,可由教师将课前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列示出来,交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解决“困惑”,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通过纠正、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讨论完毕后,将小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呈现,由教师对小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这一过程不应是学生简单的答题,教师对小组汇报一一评论的过程,而应由教师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总结性陈述,以保证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3)通过作业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能力”。作业可以是某个有针对性的案例,也可是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与实务相关的有关思考题。此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相关问题的思考达到拓展能力的目的。

(三)综合评价教学效果,总结提升教学内容。在传统评价模式下,学生在期中或期末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教师则是在期末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习效果。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中,对于学生,考核不再仅仅是期末的一次性评价,而是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平时课前的自主学习环节的反馈信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课堂记录、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统一考核的成绩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做为教师,首先,应在课程开始前,向学生统一说明课程的考核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考核的过程及教师的理念,其次,教师可在每次翻转课堂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不断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由此可见,翻转课堂下的过程考核可以从学生及教师两个维度进行全过程的评价,评价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有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翻转课堂在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的掌握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课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也要求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因此,教师应当扭转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翻转课堂的全新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需要掌握翻转课堂所需的技术手段,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齐励,康乐. “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7).

[2] 吴中华. 会计专业 ERP 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及其应用[J].研究与创新,2014(7).

篇5: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从近几年的考试来说本章属于比较重点的章节,题型可以出客观题,也可以出计算题,甚至综合题。客观题的出题点很多,而且客观题历来在本章出题所占分数也较多。

第一节 企业筹资概述

一、企业筹资的含义和动机(熟悉)

企业筹资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等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适当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的一种行为。企业筹资的动机可分为四类:设立性筹资动机、扩张性筹资动机、偿债性筹资动机和混合性筹资动机。

二、企业筹资的分类:(掌握)

(1)按照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分为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

(2)按照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

直接筹资不需要通过金融机构,直接筹资的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

间接筹资需要通过金融机构,典型的间接筹资是银行借款。

(3)按照资金的取得方式不同,分为内源筹资和外源筹资

内源筹资:是指企业利用自身的储蓄(折旧和留存收益)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外源筹资: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是指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

(4)按照筹资的结果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上得以反映,分为表内筹资和表外筹资

表内筹资是指可能直接引起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筹资;

表外筹资是指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筹资。

(5)按照所筹资金使用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资金筹集与长期资金筹集

筹资方式最基本的分类:权益资金筹集方式和负债资金筹集方式,其中负债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权益资金和长期负债称为长期资金,短期负债称为短期资金。

三、筹资渠道与筹资方式(掌握) 比较内容筹资渠道筹资方式含义筹措资金的来源方向与通道筹资方式是指筹措资金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种类或方式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其他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居民个人资金和企业自留资金等六种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利用留存收益、向银行借款、利用商业信用、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杠杆收购

四、企业筹资的基本原则(了解)

(一)规模适当原则

(二)筹措及时原则

(三)来源合理原则

(四)方式经济原则

五、企业资金需要量的预测

(一)定性预测法(了解)

利用直观的资料,依靠个人的经验和主观分析、判断能力,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的方法。

(二)定量预测法(掌握)

主要介绍了比率预测法和资金习性预测法。

1.比率预测法

是依据有关财务比率与资金需要量之间的关系,预测资金需要量的方法,通常使用的是销售额比率法。

销售额比率法

(1)假设前提:p63

企业的部分资产和负债与销售额同比例变化;企业各项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已达到最优(不必研究)。

(2)基本原理

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财务管理中: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理解为资金的来源;资产理解为资金的占用

举例:

企业的收入为1000万元,应收账款500万元,存货600万元,应付账款700万元,

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与收入同比例变动,假设企业收入仍为1000万元,则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的数额不变;如果年收入为1100万元,则应收账款变为550万元。

如果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不需要对外筹集资金;

如果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需要从外部增加资金,需要增加的外部资金=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

如果δ资产<δ负债+δ所有者权益,企业有资金的剩余。

(3)计算公式p65

外界资金需要量=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

(4)基本步骤

①区分变动性项目(随销售收入变动而呈同比例变动的项目)和非变动性项目

②计算变动性项目的销售百分率

篇6: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财务管理考试的题型有:主观题、客观题

主观题包括计算题和综合题,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占45分;

客观题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占55分。

对客观题的掌握主要是以书为准;计算和综合题则除了把书上的内容、例题搞懂,还要结合历年考题和一些配套练习来掌握。

二、教材变化情况

06年教材与05年教材相比变化不大,只是修正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实质上的变化,

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四章利用公司价值分析法确定最优资金结构时,原教材在计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时,以账面价值为权数;新教材中改为以市场价值为权数计算。

第六章项目投资,原教材认为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适用于原始投资额不同的多个方案比较决策;新教材认为该方法适用于原始投资额不相同,但项目计算期相同的多个方案比较决策。

第七章证券投资收益率计算的问题,原教材中利息始终使用年利息,没有把利息按期限调整;新教材中则要考虑把利息作期限调整,比如如果证券持有期是半年,则要把年利息除以0.5年的持有期,考虑真正的年收益。

其余的变化就是对原教材有错误的地方作补充和更正。

今年的教材变化不大,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注意上述三点实质性的变化。

三、学习方法

主要是反复看书,记住财务管理的特殊概念,掌握重要的公式。另外要多作练习提高作题速度。

四、教材构成体系

财务管理教材共十二章: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单独出题的分数不多。第一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方法,题型是客观题,分数很少;第二章是全书的计算基础,尤其要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三到九章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分配管理。第三章和第四章介绍筹资管理,第五章到第七章介 绍投资管理,第八章介绍营运资金管理,第九章介绍利润分配管理。从考试来看,这部分内容考试的分数比较多,通常占整个试卷分数的70%,而且是计算题和综 合题的重要出题点。

篇7: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该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cov(r1,r2)=0.09×0.09×ρ12=0.0081×ρ12

投资组合的方差vp=50%2×9%2+50%2×9%2+2×50%×50%×cov(r1,r2)

=0.00405+0.5cov(r1,r2)

投资组合的标准离差

若相关系数为0.4,则组合的协方差=0.4×9%×9%=0.00324,组合的方差=(50%×9%)2+(50%×9%)2+2×50%×9%×50%×9%×0.4=0.00567,组合的标准离差。

例题:某企业拟投资a、b两个投资项目,其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ab报酬率10%18%标准差12%20%投资比例0.80.2a和b的相关系数0.2第五章 要求:

(1)计算投资于a和b的组合收益率

答案:组合收益率=加权平均的收益率=10%×0.8+18%×0.2=11.6%

(2)计算a和b的协方差

答案:协方差=12%×20%×0.2=0.48%

(3)计算a和b的组合方差(百分位保留四位小数)

答案:组合方差=

或= =1.2352%

(4)计算a和b的组合标准差(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

结论:

(1)不论投资组合中两项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何,只要投资比例不变,各项资产的期望收益率不变,则该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就不变。

(2)当相关系数为+1的时候,两项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方向与变动幅度完全相同,会一同上升或下降,不能抵消任何投资风险,此时的标准离差最大。

当相关系数为-1时,情况刚好相反,两项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方向与变动幅度完全相反,表现为此增彼减,可以完全抵消全部投资风险,此时的标准离差最小。

当相关系数在0~+1范围内变动时,表明单项资产收益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越低,其投资组合可分散投资风险的效果就越大。

当相关系数在0~- 1范围内变动的时,表明单项资产收益率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负相关程度越低(绝对值越小),其投资组合可分散的投资风险的效果就越小。

当相关系数为零时,表明单项资产收益率之间是无关的。其投资组合可分散的投资风险的效果比正相关时的效果要大,但比负相关时的效果要小。

根据组合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4.投资组合风险的分类及特点

投资组合的总风险由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两部分内容所构成。

非系统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一种特定原因对某一特定资产收益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通过分散投资,非系统性风险能够被降低,如果分散充分有效的话,这种风险就能被完全消除。非系统风险的具体构成内容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风险分散化过程中,不应当过分夸大投资多样性和增加投资项目的作用,在投资组合中投资项目增加的初期,风险分散的效应比较明显,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风险分散的效应会逐渐减弱。

系统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市场收益率整体变化所引起的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动性,它是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因而又称为市场风险。系统风险是影响所有资产的风险,因而不能被分散掉。

第三节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本节主要内容:

一、β系数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β系数

(一)单项资产的β系数(了解)

1.含义

单项资产的β系数是指可以反映单项资产收益率与市场上全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之间变动关系的一个量化指标,即单项资产所含的系统风险对市场组合平均风险的影响程度,也称为系统风险指数。

2.计算

公式1:

公式2:

3.结论

当β=1时,表示该单项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呈相同比例的变化,其风险情况与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情况一致;如果β>1,说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大于整个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如果β<1,说明该单项资产的风险程度小于整个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

(二)投资组合的β系数(掌握)

1.含义

投资组合的β系数是所有单项资产β系数的加权平均数,权数为各种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

2.计算:

p192例题[5-3]投资组合的β系数的计算方法--方法一

某投资组合由a、b、c三项资产组成,有关机构公布的各项资产的β系数分别为0.5,1.0和1.2。假定各项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分别为10%,30%和60%。

要求:计算该投资组合的β系数。

解:依题意, ,则有:

篇8:会计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课堂笔记九

(一) 标准差:标准差是反映概率分布中各种可能结果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的一个数值。其计算公式是:

标准差是以绝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 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 标准差越大, 风险越大;相反, 标准差越小, 风险越小。标准差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绝对数, 只适用于相同期望值决策方案风险程度的比较。

(二) 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率是标准差与期望值之比。其计算公式是:V=×100%

标准离差率是以相对数来衡量待决策方案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 标准离差率越大, 风险越大;相反, 标准离差率越小, 风险越小。标准离差率指标的适用范围较广, 尤其适用于期望值不同的决策方案风险程度的比较。

(三) 风险与收益的一般关系:

必要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收益率

=Rf+b×V

风险价值系数b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 对风险的态度越是回避, 风险价值系数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标准离差率V的大小则由该项资产的风险大小所决定。

例1:现有两个投资项目甲和乙, 已知甲、乙方案的期望值分别为20%、28%, 标准差分别为40%、55%。那么 () 。 (单选)

A.甲项目的风险程度大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B.甲项目的风险程度小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C.甲项目的风险程度等于乙项目的风险程度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标准差仅适用于期望值相同的情况, 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 标准差越大, 风险越大;标准离差率适用于期望值相同或不同的情况, 在期望值不同的情况下, 标准离差率越大, 风险越大。

例2:可用下列指标 () 来计量投资组合中投资项目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选)

A.标准差

B.相关系数

C.协方差

D.标准离差率

【答案】BC

【解析】通常利用协方差和相关系数两个指标来计量投资组合中投资项目收益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

(一) 相关概念

1.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协方差与两个投资方案投资收益标准差之积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相关系数总是在-1到+1之间的范围内变动, -1代表完全负相关, +1代表完全正相关, 0则表示不相关。

2.协方差:协方差是一个用于测量投资组合中某一具体投资项目相对于另一投资项目风险的统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COV (R1, R2) =ρ12σ1σ2

当协方差为正值时, 表示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呈同方向变动;协方差为负值时, 表示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呈相反方向变化。

(二) 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例3:已知某种证券收益率的标准差为0.2, 当前的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为0.4, 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 则两者之间的协方差是 () 。

A.0.04

B.0.16

C.0.25

D.1.00

【答案】A

【解析】协方差是一个用于测量投资组合中某一具体投资项目相对于另一投资项目风险的统计指标。其计算公式为:COV (R1, R2) =ρ12σ1σ2=0.5×0.2×0.4=0.04。

例4:A、B两种证券的相关系数为0.4, 预期报酬率分别为12%和16%, 标准差分别为20%和30%, 在投资组合中A、B两种证券的投资比例分别为60%和40%, 则A、B两种证券构成的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和标准差分别为 () 。

A.13.6%和20%B.13.6%和24%

C.14.4%和30%D.14.6%和25%

【答案】A

【解析】对于两种证券形成的投资组合:

投资组合的预期值=12%×60%+16%×40%=13.6%

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例5:股票A和股票B的报酬率的概率分布如下:

要求计算:

(1) 股票A和股票B的期望报酬率;

(2) 股票A和股票B的标准差;

(3) 股票A和股票B的标准离差率;

(4) 假设股票A的报酬率和股票B的报酬率的相关系数为0.8, 股票A的报酬率和股票B的报酬率的协方差。

【答案】本题的主要考点是有关期望值、标准差、标准离差率和协方差的计算。

(1) 股票A和股票B的期望报酬率:

(2) 股票A和股票B的标准差:

(3) 股票A和股票B的标准离差率:

股票A的标准离差率=21%/13%=1.62

股票B的标准离差率=18%/7%=2.57

(4) 股票A的报酬率和股票B的报酬率的协方差:

股票A的报酬率和股票B的报酬率的协方差=0.8×21%×18%=3.02%。

三、β系数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一) β系数:单项资产的β系数是指可以反映单项资产收益率与市场上全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之间变动关系的一个量化指标, 即单项资产所含的系统风险对市场组合平均风险的影响程度, 也称为系统风险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对于投资组合来说, 其系统风险程度也可以用β系数来衡量。投资组合的β系数是所有单项资产β系数的加权平均数, 权数为各种资产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二)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即证券市场线) :证券市场线反映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与β值 (系统性风险) 的线性关系。其计算公式是:

Ki=Rf+β (Rm-Rf) ,

(Rm-Rf) 称为市场风险溢酬, 它反映的是市场作为整体对风险的平均“容忍”程度。对风险的平均容忍程度越低, 越厌恶风险, 要求的收益率就越高, 市场风险溢酬就越大;反之, 市场风险溢酬则越小。

投资组合的必要收益率也受到市场组合的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和投资组合的β系数3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率与投资组合的β系数成正比, β系数越大, 风险收益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例6:假定甲、乙两只股票最近3年收益率的有关资料如下:

市场组合的收益率为12%, 市场组合的标准差为0.6%, 无风险收益率为5%。假设市场达到均衡。

要求:

(1) 计算甲、乙两只股票的期望收益率;

(2) 计算甲、乙两只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

(3) 计算甲、乙两只股票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

(4) 计算甲、乙两只股票的β值;

(5) 计算甲、乙股票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相关系数;

(6) 投资者将全部资金按照30%和70%的比例投资购买甲、乙股票构成投资组合, 计算该组合的β系数、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组合的必要收益率;

(7) 假设甲、乙股票的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1, 投资者将全部资金按照60%和40%的比例投资购买甲、乙股票构成投资组合, 计算该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组合的标准差。

【答案】

(1) 甲、乙两只股票的期望收益率:

甲股票的期望收益率= (10%+6%+8%) /3=8%

乙股票的期望收益率= (7%+13%+10%) /3=10%

(2) 甲、乙两只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

(3) 甲、乙两只股票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

甲股票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2%/8%=0.25

乙股票收益率的标准离差率=3%/10%=0.3

(4) 甲、乙两只股票的β值:

由于市场达到均衡, 则期望收益率=必要收益率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甲股票:8%=5%+β (12%-5%) , 则β=0.4286

乙股票:10%=5%+β (12%-5%) , 则β=0.7143

(5) 甲、乙股票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相关系数:

(6) 组合的β系数、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组合的必要收益率:

组合的β系数=30%×0.4286+70%×0.7143=0.6286

组合的风险收益率=0.6286× (12%-5%) =4.4%

组合的必要收益率=5%+4.4%=9.4%。

(7) 组合的期望收益率=60%×8%+40%×10%=8.8%

组合的标准差=60%×2%+40%×3%=2.4%。

篇9: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趋势预测

关键词分析;总结;预测

一、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一)中级职称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国家发布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笔者在以前的辅导体会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

2.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重点。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如此。2007年综合题的第2题(18分)就出在此处。在复习考试中,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3.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也就是说,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

(二)2008年中级职称考试教材内容构成及命题走势分析

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发布实施的第二年。由于2007年考试指定的教材已经是按最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2008年的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书中与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调整。这样,考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分析。较为科学地预测出2008年的命题走势。笔者强调的重点内容总体未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2007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08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2007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则一定是2008年考核的重点。

二、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1.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2.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了。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又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4.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二)金融资产

本项内容从本质上说是旧内容,但是。新准则却赋予其新的分类方式和核算形式,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这是本项内容的总体特征。1.要明确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这种分类既具有客观性,更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这种分类没有定律,考试中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说明,看清楚题中涉及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2.要明确各类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各类资产核算方法的差别很大,一定不能混淆。3.取得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成本。4.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要重点掌握第一类和第四类。5.金融资产减值。明确哪类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哪些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哪些干脆不能转回。

(三)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尽管2007年已经考了很多相关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1.可以分成四块:(1)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对合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3)对联营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4)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2.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3.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四)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

(五)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发行可转换债券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十分容易丢分。

(六)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延期付款而采用现值入账

本知识点尽管不是很难,但是,计算比较繁琐,尤其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很容易出错,仍然需要十分谨慎。

(七)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虽然这部分内容2007年已经考过,但只是一个判断题。因此,仍然有进一步考核的空间和可能。弃置费用实际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值的形式及如固定资产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补偿:另一部分是以计人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的现值部分为基数,按照相应的利率,采用分期计提利息的方式实现补偿。

(八)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上一篇:杨敏八年级物理2014.3.10下一篇:贸大日语口译(专业型)考研必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