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的座右铭

2024-04-14

熟语的座右铭(通用12篇)

篇1:熟语的座右铭

熟语的座右铭集锦

憾事人人有,好事古难全。

行家瞧门道,外行看热闹。

行行出状元,门门有高人。

牡丹虽好,还得绿叶陪衬。

皇天不负苦心人。皇帝不急,急煞太监。

黄河九曲十八弯。黄金有价情无价。

好菜全凭炒,好画全凭裱。

好舵手不怕风浪,好猎手不怕虎狼。

好书不厌百回读。

好树结好果。

好铁铸好锅。

好心有好报。

篇2:熟语的座右铭

汉英趣味熟语--漫谈英语熟语的学习

熟语最简单而又集中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人文传统.不同民族语言其熟语的.形成与该民族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其语言结构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从理解和翻译的角度而言,不同语言的熟语之间有三种关系:一致关系、相应关系、不相应关系.

作 者:董金环  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辽宁,大连,116000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1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熟语   民族语言   语言的民族性   一致关系   相应关系   不相应关系  

篇3:浅析俄语熟语的起源

一、俄语固有熟语

按照熟语的起源时期, 俄语固有熟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

1、起源于共同斯拉夫语时期的俄语熟语

斯拉夫人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 其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 是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斯拉夫人可分为南斯拉夫人, 西斯拉夫人及东斯拉夫人。至公元六世纪时期, 斯拉夫人的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那时的斯拉夫人介乎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 有时还靠抢掠为生。所以, 当时产生的大部分熟语都能很好地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特点。例如:гол, как сокол (一贫如洗) ;водить за нос кого (牵着鼻子走) ;б рать за живое (使印象深刻) ;бабье лето (小阳春) ;белое золото (棉花;象牙;白色金子, 古巴人对白糖的称呼) 等。

2、起源于东斯拉夫语时期的俄语熟语

公元9世纪前, 斯拉夫人信奉多神, 西斯拉夫人民主要崇拜雷神和电神, 南斯拉夫人民则敬奉天神和水神, 东斯拉夫人民更推崇太阳神和火神。公元9~10世纪, 斯拉夫民族开始从拜占廷人那里接受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正教和天主教分庭抗礼, 从此以后东斯拉夫人属于以东正教为代表的拜占庭文化圈。由于受到斯拉夫民族的分裂, 宗教信仰的不同, 来自外族的侵略以及居住地的迁徙等诸多因素影响, 东斯拉夫时期产生的熟语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例如:при царе Горохе (在十分遥远的时代) ;ни кола, ни двора (贫无立锥之地) ;заклятый враг (死敌) 等。

3、起源于俄语从东斯拉夫语分离出来后的熟语

俄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 自公元14世纪开始, 俄语开始独立发展。斯拉夫人早期使用象形文字, 在斯拉夫文字的形成过程中, 受到了希腊字符和拉丁字符的直接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象征着民族智慧的熟语随之沉淀, 为后人所沿用。例如:отложить в долгийящик (束之高阁) ;дело в шляпе (事已成功) ;душа в пятки у шла укого (怕得要命) ;Лов ить рыбу 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浑水摸鱼) ;во веки веков (永远) ;等。

二、外来熟语

外来熟语主要包括借自古斯拉夫语的熟语和以各种西欧语言的熟语为模式仿造的熟语。

1、借自古斯拉夫时期的熟语

这些熟语大多出自基督教经卷的古斯拉夫语译本, , 并且很多古斯拉夫语熟语中保留着古旧词或古旧的语法形式。例如:вавилонское столпотворение (一片混乱) ;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 (替罪羊) 等。

2、以各种西欧语言为蓝本仿造的俄语熟语

分为仿造和局部仿造两种类型。仿造熟语如:медовый месяц蜜月/ (法) la lune de miel。局部仿造熟语是通过部分义译, 部分音译外语熟语的方法构成的, 例如:пробить брешь (в чём) 打开缺口/ (法) battre en breche;等。

三、国际熟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的发展,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越来越广泛, 在各国政治教育社会以及文化等学科领域都有体现。全球文化一体化对熟语的影响也比较显著。一些知名作家的名言警句或者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也被仿造成熟语。这些熟语往往在很多语言中都有对等的形式, 因此被称为国际熟语。例如:естественный выбор (自然选择, 达尔文) ;ахиллесова пята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 致命的弱点) 等。

摘要: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民族文化的镜子, 都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然而在众多的语言现象中, 没有一种语言形式能像熟语一样具有如此的力量:从多方面体现民族智慧, 反映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对世界、自然、社会、历史、日常生活及人际关系的观察。熟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探索俄语熟语的起源。

关键词:俄语,熟语,起源,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吴克礼.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点击熟语误用的类型

误用熟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张冠李戴每个熟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会出差错。例如:

虽然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违规车辆和违规厂家的查处,但每次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收到的实效有限。

[说明]“好了伤疤忘了疼”,比喻过上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句中应改用“干打雷不下雨”。

(二)望文生义

对一些熟语,如果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很容易导致误用。例如:

①不久前,王刚又杀回马枪,再返中央电视台主持节目,舍“动物”而去找“朋友”,又迅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说明]“杀回马枪”,比喻回过头来给追击者突然袭击,用在此处与句意不符。

②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人再聪明能干,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终将一事无成。

[说明]“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矛盾或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应改用“孤掌难呜”。

③如今巴以和谈的时机已生米煮成熟饭了,再无限期拖延下去,将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灾难。

[说明]“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不能再改变。这里应改用“成熟”之类的词语。

(三)自相矛盾有些熟语的意义与句中其他成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例如:

①盗版是把双刃剑,在墨西哥著名的特比多区跳蚤市场里,视听产品的盗版问题十分严重,给国内演艺界造成了损失,也使外国投资人望而却步。

[说明]“双刃剑”,指事物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句中只说了一个方面。前后语意矛盾。

②陈水扁不顾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唱双簧,搞欺骗,妄图通过所谓“公投”分裂祖国,结果“公投”不得人心,遭到拒绝。

[说明]“唱双簧”,比喻里应外合,两人勾结配合做坏事。这里只说一个人的行为,不当。

(四)不分轻重熟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形相比,夸大其词,轻重失调。例如:

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说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华美,里头一团糟,用在这里程度过重。

(五)不辨色彩不辨色彩主要表现为褒贬误用、語体色彩不当等。例如:

①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不管三七二十一,顾不上向连部报告,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

[说明]“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含贬义。

②他从前年开始迷上集邮,兴趣越来越浓,以至于到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

[说明]“一发而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这里应改为“一发而不可收”。

③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

[说明]“陕刀斩乱麻”,比喻果断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里应改用“不管三七二十一”。

(六)不合逻辑有些熟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例如:

他的调查工作没有做好,所以工程一上马就搁浅了,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说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无辜地被牵连而遭受祸害,用在此处不合逻辑。

(七)搭配不当

即熟语与句中其他成分不能相搭配。例如:

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说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饰“恐惧”这一中心语。

以上列举的七种误用类型,是从词义、对象、范围、色彩及搭配等不同角度来归纳的:有时同一个误用的熟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归为不同类型。

篇5:熟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成语,已无须多作介绍;这里仅就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作一解说。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是流传于民间,简洁通俗、诙谐幽默而富有特殊意义的语句。谚语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如:“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前半部分用形象化的描绘引出后半部分的深层含义。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惯用语是民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词组或短语,如:“碰钉子”,“拍马屁”,“挖墙角”,“乱弹琴”,“吃大锅饭”,“唱对台戏”……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草烧”。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篇6:常见容易望文生义的熟语

1.对熟语的一些关键字语或整个熟语的意义不能准确理解,只能从字面上去猜测,造成理解、运用上的错误。

不刊之论:刊,削去,删除;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差强人意:差,稍微;强,振奋,大体上还使人满意。

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很使人信服。

不以为然:然,正确。

不名一文:名,占有。

吊民伐罪:吊,慰问;慰问受苦的民众,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久假不归:假,借。

屡试不爽:爽,差错。

危言危行:危,正;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文不加点:点,涂改;指写作一气呵成,不加点涂。

2.对熟语字词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没有理解在熟语中运用的真正含义(形容义、比喻义、引申义等),造成理解、运用上的失误。

白头如新:形容相识虽然很久,但交情却一点也不深。

火中取栗: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过江之鲫:形容多而纷乱,指赶时髦的人很多。

十室九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

篇7:有特点的熟语歇后语

1.吃饭打湿口,洗脸打湿手。

2.草若无心不发芽,人若无心不发达。

3.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4.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5.朝里有人好做官,家里有狗好看门。

6.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

7.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8.爆饮爆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康宁。

9.不怕穿得迟,就怕脱得早。

10.迟干不如早干,蛮干不如巧干。

11.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12.吃一堑,长一智。

13.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14.不见兔子不撒鹰。

15.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16.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17.宠狗上灶,宠子不孝。

18.不会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来。

19.不怕人不请,就怕艺不精。

20.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21.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22.不图便宜不上当,贪图便宜吃大亏。

23.不怕年老,就怕躺倒。

2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25.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26.吃饭象条龙,做活象条虫。

27.不怕路长,只怕心老。

28.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朝晴

29.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30.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31.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3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33.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34.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35.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36.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37.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38.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39.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0.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41.长兄如父,老嫂比母。

42.病人心多,忙人事多。

43.创业百年,败家一天。

44.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45.不怕少年苦,只怕老来穷。

46.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

47.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48.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49.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50.撑痢疾,饿伤寒。

51.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52.槽里无食猪拱猪,分脏不均狗咬狗。

53.常赌无赢家。

54.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55.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稳当。

56.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5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8.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汉。

59.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60.吃不言,睡不语。

61.吃酒不吃菜,必定醉得快。

62.不给规矩,不成方圆。

63.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64.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65.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66.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67.帮助别人要忘掉,别人帮己要记牢。

68.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69.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70.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71.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72.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73.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74.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75.不到江边不脱鞋,不到火候不揭锅。

76.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77.出家三天,佛在面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

78.出门问路,入乡问俗。

79.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80.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

81.不磨不炼,不成好汗。

8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3.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84.背后不商量,当面无主张。

85.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

86.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87.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8.吹嘘自己的人,等于在宣传他的无知。

89.败家子挥金如粪,兴家人惜粪如金。

90.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91.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92.吃吃喝喝,人走下坡。

93.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94.疮怕有名,病怕没名。

95.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讲话得罪人。

96.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

97.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98.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99.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100.饱带饥粮,晴带雨伞。

歇后语的分类

歇后语的分类,有几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的,要划分得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层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打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可以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多种类型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这类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篇8:汉语熟语中“马”文化的阐释

一、“马”字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分类

笔者通过网络和书籍共搜集到包含“马”字的熟语共312条, 其中成语172条, 歇后语43条, 谚语41条, 另外还有常用的俗语56条。对收集到的熟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逐条分析, 得出如下一组数据:成语中褒义占30.8%, 中性占的40.9%, 贬义占28.3%;歇后语中褒义占37%, 中性占34.9%, 贬义占28.1%;谚语中褒义占39.5%, 中性占36.1%, 贬义占24.4%。它们所包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如下:

褒义:1、形容有贤德的人或者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人, 这一类词在成语和谚语中较多, 在歇后语中就比较少了。比如:燕昭好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老马识途等。2、用于谦词。比如人们用马齿徒增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增加了, 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增加。还有很多与“犬”搭配的成语也用于谦词:犬马之养是供养父母的谦词, 犬马之劳用于谦称自己服务之微薄。3、形容速度很快或很强。表示速度快的有阵马风樯、倚马千言;形容事物很强大的有神龙马壮、兵强马壮、士饱马腾。4、形容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这一类词也是在成语中较为多见, 且常与“牛”字搭配, 有做牛做马、呼牛作马等。

中性:1、指“马”这种动物本身, 没有什么特别的附加意义。如:问牛知马、马牛共风、人奔家乡马奔草、马看板牙树看年轮。2、常常与战争相关联, 因为在古代的战争中, 马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一类词也多出现在成语中, 常见的有戎马仓皇、戎马倥偬、选兵秣马。

贬义:1、形容荒淫无道或不务正业的。如声色犬马、裘马声色。2、形容谄媚奉承的。如拍马溜须、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马屁拍在马腿上。3、形容妄自尊大的。如吹牛拍马、小马儿乍行嫌路窄。4、形容粗心大意的。如马马虎虎、马大哈。5、形容无济于事。如马后炮、马前不磕头, 马后去作揖。6、形容无才或者胸无大志的。如驽马恋栈豆、马屎皮面光, 里面一包糠。

二、“马”的文化阐释

马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 它作为家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典籍《易.系辞下》中就有关于对马驯化的记载:“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 以利天下。”马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 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时代的马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三百零五篇中言及马者, 共计51篇, 这在动物中是最多的”。这其中, 关于马在婚嫁习俗领域的描写由其居多。比如《周南·汉广》中“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就是对当时婚嫁“亲迎”礼的描述。关于马的神话, 更是渺茫而久远。《山海经》中的“天马”是一种“其状如犬而黑头, 见人则飞”的长着肉翅的怪兽, 可以腾云驾雾。元代的刘廷振在《萨天锡诗集序》中说:“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 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这句话就是“天马行空”这个成语的出处。

作为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与马更是有着深厚的渊源。大约在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间, 蒙古族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养马了。据考古发现蒙古地区在青铜器时代晚期已形成游牧经济, 而出土的马的遗骨, 则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生活以游牧为主。马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放牧、狩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 因此他们对马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所以包含“马”字的熟语在蒙古熟语里俯拾即是, 比如“蒙古人夸马, 木匠们夸锯”、“人不出名马出名”。马不仅对草原民族的意义重大, 在农耕区的生产中, 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所谓的“马拉车牛耕田, 各司其职”的说法, 这条熟语比喻做事要各司其职, 不可越权。除了是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工具, 马还因为它的力量与速度成为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动物。在熟语系统中, 关于马和战争的熟语俯拾即是, 比如“汗马功劳”用来比喻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 现在引申为在工作或事情上作出的贡献。

“洗兵牧马”、“招兵买马”表示做好战争的准备。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军粮充足, 士气旺盛则可以用“士饱马腾”、“兵强马壮”。战争中听从将帅的指挥是“马首是瞻”。《老子》中有“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意指国家政治不上轨道, 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 后来就用“戎马生郊”来指战乱不断, 表示同样的意思的还有“戎马劻勷”。而“兵荒马乱”则用来形容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对于一个人从事战争的经历, 我们可以说“戎马生涯”。“戎马倥偬”形容战争中军务的繁忙。战争结束了, 那么就有“马放南山”、“止戈散马”、“休牛归马”、“散马休牛”等诸多成语, 体现了广大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早日获得和平的心声。

马作为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帮手, 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汉语熟语系统中, 含有“马”字的贬义的熟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 这也是由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就马本身而言, 它经过人类长时期的驯养, 养成了任人呼来唤去的性格, 这也成为人们轻视马的一个缘由。形容毁誉随人为“呼牛唤马”, 正如《庄子·天道》篇所说:“夫巧知神圣之人, 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呼我马而谓之马, 苟有其实, 人与之名而弗受, 再受其殃。”除了马本身的习性, 社会历史原因也是造成其含有众多贬义词的原因, 这其中与马本性并无关联。“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 赵高想要篡位, 为测试大臣对他的忠诚度, 就设下一个计谋。一日, 赵高带了一头鹿来献给秦二世, 并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不信, 问身边的大臣, 哪些不敢得罪赵高的或保持沉默, 或随声附和, 只有少数大臣说这是鹿。后来, 赵高就用各种手段把那些说实话的大臣铲除殆尽, 大臣们就更惧怕赵高了。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流传至今, 被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是非不分。“三马同槽”一词则出自三国时期曹氏与司马氏争权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典故还有很多, 种种社会历史原因为“马”的熟语家族增添了不少贬义成员。

总之, 马的文化涵义丰富且复杂, 但无论褒贬, 实际上都来源于它在中国农业社会下状态下的社会功能。“语言是民族的语言, 文化是民族的文化”。“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的词语, 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研究此类语言现象, 不仅能揭示该文化特点, 更能进一步认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岩.试论“熟语文化”[J].前沿, 2006 (10) .

[2]武占坤, 张莉.论熟语的民族气质[J].河北大学学报, 1994 (4) .

篇9:熟语运用的八大误区

误解了熟语中的某个关键语素,导致错解了整个熟语。

例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绝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解析:这里“训”并非“训斥”或“教训”,“不足为训”意为不能作为典范或法则。根据句意可改为“不足为怪”。

例2.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解析:这里的“巧”不是“精妙、神妙”而是“虚华不实”之义,“巧立名目”指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而想方设法编造理由,定出新的名义。

二、不明适用对象

有些熟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例1.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解析:“追本溯源”指查找事物发生的原因,句中对象是人。

例2.不管走到哪里,她总是穿金戴银,珠圆玉润,一身珠光宝气,令人感到十分庸俗。

解析:“珠圆玉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不能用来形容穿戴。

例3.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着人们居住的环境。

解析:“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感染,而默默地发生变化。只用于人,不用于物。

三、一味望文生义

对一些熟语,仅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义,导致误用。

例1.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解析:“拍手称快”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或目的得到实现时的痛快心情。泼水节泼水,并不存在正义得到伸张等的意思。

例2.面对晚唐政治上的败落,诗人杜牧替古人担忧,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

解析:“替古人担忧”不是替某人担忧而是指没有必要的担忧。句子说的也是杜牧为同时代的统治者担忧。

四、不辨感情色彩

好些熟语有明显的褒贬之情,或赞颂、表扬,或贬斥、指责,如果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都是不恰当的。

例1.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解析:褒词贬用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是指出类拔萃的人才或英雄人物。

例2.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解析:“睚眦必报”形容胸襟狭窄。属贬词褒用。

五、误用相似熟语

有的熟语外形相似而意义有别,如“不以为然——不以为意”“反唇相讥—反唇相讥”;有的熟语意义相近但使用有别,如“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只有从程度、范围、侧重点等方面细加揣摩才可能避免误用。

例1.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解析:“熟视无睹”是虽然经常看到却像不曾看见一样,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

“视而不见”形容对看到的事情漫不经心,没有重视。这里应用“视而不见”。

例2.杨柳青木版年画里,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完善美好,这都象征着生活的富足和吉祥。

解析:“完美无缺”指完备美好,没有缺点。“精妙绝伦”是精致巧妙,达到了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程度。句中强调的是完善美好,应用“完美无缺”。

例3.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解析:“不堪设想”指对事情发展的结果不敢想象。指预料到事情的结果会是很坏或很危险的。“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难以理解。应用后者。

六、不合语言环境

熟语的固定含义如同句义不协调则必然致误。

例1.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解析:“买椟还珠”指买木匣子,将珠宝还给商家。比喻缺乏见识,取舍不当。“这同语意不符,不能把外国运动员”和“本土选手”比作“椟”(外表很美但价值不大的木匣子)和“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关系。

例2.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褛,积极做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解析:“筚路蓝褛”形容创业的艰难,而句义是各级政府针对禽流感做好预防,所以应改为“未雨绸缪”。

七、无视逻辑规律

考虑欠周到使熟语同句义前后矛盾、不合事理。

例1.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解析:“宛然在目”的意思是仿佛就在眼前,句中交代了“我”登上了黄山,黄山美景本就展现在了眼前,再用“宛然在目”就前后矛盾了。

例2.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解析:“感同身受”的意思是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而原题中“我”就在现场,不存在“就像”的问题,也无从谈起代人向对方致谢。

八、句子结构混乱

熟语用错也可使句子更换主语、格式杂糅。

例如: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解析:用了这个熟语就使得句子偷换了概念,前面叙述的对象是“人”,后面却变成了“众人”,结构混乱。同时,“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而句子的本意是“人遇到困难,向别人请教,自己就能进步”,讲的是虚心请教之意,不能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别人能帮助我解决问题,人多就力量大”。所以这个熟语使用不恰当。(熟语释义参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篇10:论广告语言中的熟语翻新

熟语翻新是广告语言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往往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推陈出新等特殊表达效果.广告中的熟语翻新主要有成语翻新、俗语翻新、惯用语翻新、谚语翻新和格言翻新等五种类型.广告语言中熟语翻新的策略主要有原形引用、变形引用和贬词褒用等.

作 者:重阳 吉英 CHONG Yang JI Ying 作者单位:重阳,CHONG Yang(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吉英,JI Ying(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篇11: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曾发国 教学设计背景:

熟语是高考考试大纲一直要求的考点之一,而且也是历年来都要考的一个必考点,基于此,我认为成语必须要特别重视,这是我在成语教学中设计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构成及区别。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熟语。施教策略:抓住不同成语特征积累成语。

难点:能结合语境分析运用熟语。施教策略:让学生在做题讨论中训练思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有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熟语更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熟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包罗万象的熟语世界,领略一下她的风采。(看图猜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76页到第77页 “优化方案:成语”一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解题技巧及课堂训练。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2.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洛阳纸贵、三顾茅庐、指鹿为马(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千山万水

3、成语使用技巧(1)切忌望文生义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首,最先,最早;当,面对;冲,要冲,交通要道。而例句中把它理解为“居首要位置,起关键作用”的意思。(2)注意对象错位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掺杂方音。用于写“口音”而不用于“生活画卷”,不能把诉诸听觉的变成诉诸视觉的,对象用错。(3)注意意义的约定俗成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褒义词。而例句中“歹徒”“一生恶贯满盈”怎能“死得其所”,只能是“死有余辜”。

4、针对性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分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三、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请同学们阅读优化方案第77页 “熟语的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部分,了解它们的概念、特点,分别举出例子。

惯用语——打个比方。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歇后语——猜个谜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谚语——说句俗话。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四、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熟语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熟语也有个性”部分,并讨论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1)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4)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梁上君子 三只手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五、课堂活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 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答案: D [解析] [A项望文生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B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

2、请你搜集与虎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虎有关的熟语。

祝愿虎头虎脑的你在虎年里虎虎生威,克服马马虎虎的毛病,把一切困难都当作纸老虎,以龙腾虎跃的气概深入龙潭虎穴,对清华、北大虎视眈眈,在高考后能到虎踞龙盘的南京、北京圆你的大学之梦。

六、结语

熟语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为你的文章增辉添彩,为你的高考加分。希望大家勤动手,多积累,做一个语文学习的用心人。

七、布置作业:

今年是兔年,请你搜集与兔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兔有关的熟语

八、教学后记:针对学生们做题来看,熟语的教学还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个问题:

一、平时很少读记熟语,储备不够,做起题来不知熟语的意思,只能跟着感觉走。

篇12:熟语的座右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二、重点、难点

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

2、理解熟语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

(二)课堂活动

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

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一个成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三)知识拓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

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

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

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

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间不容发 生死攸关近在咫尺 刻不容缓 十万火急 险象环生 一触即发 急如星火 剑拔弩张

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

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 特 点类型

结构 用法 语体或感情色彩 语义 成语 固定、四字 严格 书面语 双层

惯用语 固定、三字 灵活 口语、多贬义 双层 歇后语 固定、两部分 灵活 口语 双层

谚语 固定 灵活 口语 比喻义少、多表面义

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学生根据熟语不同类型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

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

五、课堂巩固

1、判断下列熟语属于那一类型(1)、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朝思暮想、世外桃源

(2)、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刀子嘴,豆腐心、跳龙门(3)、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多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4)、情人眼里出西施、瑞雪兆丰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06浙江卷)

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B.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C.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D.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哪里哪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熟语

①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有《醉翁亭记》中的。② 与“痴心妄想”相近的熟语有。

(五)总结

4、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

(1)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

(2)“喝水不忘掘井人”,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过去二十年卓有成效的合作深表感谢。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下一篇:郭镇小学冬季取暖安全自查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