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

2024-05-14

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 更新时间: [ 2010-01-28 ]

国认可联[2002]21号

关于印发《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外经贸委(厅、局):

为了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认证认可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11号)要求,加强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市场,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制定了《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对已经设立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将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另行通知。已经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要求于2002年7月31日之前重新登记,逾期未办理的,不得继续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国家认监委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工商总局

外经贸部

二○○二年四月二日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审批登记与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市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认证机构,是指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按照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合格评定活动的经营机构。

本办法所称认证培训机构,是指对认证审核员、认证检查员、认证咨询师、内部审核员等与认证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的经营机构。

本办法所称认证咨询机构,是指从事与认证相关的咨询服务的经营机构。

第三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有关国际准则的要求,保证认证、认证咨询、认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第四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与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有关经营性活动的机构进行审批、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 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发布并组织实施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

(二)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

(三)委托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认证咨询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查;

(四)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实施监督,并对其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公布查处结果;

(五)授权国家认可机构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人员实施国家认可、注册制度;

(六)公布批准设立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等的有关信息;

(七)受理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投诉并组织查处和对外公告。

第六条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履行以下职责:

(一)受国家认监委委托对认证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认证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在所辖地区的设立进行审查;

(二)在国家认监委的统一组织下对所辖地区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国家认证认可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组织制订认可、注册准则与程序;

(三)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和认证人员实施认可、注册;

(四)对认可的机构和注册的人员实施认可监督与管理。

第三章 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八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其从事认证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金)、办公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三)符合有关认证机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法律法规及国家认监委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设立认证培训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金)、培训教学设施、人力资源和办公条件;

(三)符合有关认证培训机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拥有自有(授权)的知识产权培训课程;

(五)法律法规及国家认监委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由国家认监委向申请者出具批准文件;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一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可以设立非法人性质的分支机构,其审批与登记注册程序比照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四章 认证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十二条 设立认证咨询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与其从事业务相适应的注册资本(金)、办公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三)符合有关认证咨询机构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四)法律法规及国家认监委依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认证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认监委审批;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四条 认证咨询机构可以设立非法人性质的分支机构,其审批与登记注册程序比照第十三条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十五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包括中外合资、合作机构和外商独资机构)应为有限责任公司,其设立除应当分别具备第八条、第九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5万美元,外方投资者还应当在所在国取得国家认可资格或者承认,并具有3年以上的相关服务经验。

2003年12月11日前暂不审批外资控股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设立申请,2005年12月11日前暂不审批外商独资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设立申请。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由国家认监委向申请者出具批准文件;

(三)申请者在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文件后,向所在地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呈报设立认证机构或认证培训机构的申请文件。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初审后转报外经贸部。外经贸部依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对上报文件进行审批;

(四)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和外经贸部出具的批准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认证咨询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认监委审批;

(三)申请者在得到国家认监委的批准文件后,向所在地的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呈报设立认证咨询机构的申请文件。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初审后转报外经贸部。外经贸部依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对上报文件进行审批;

(四)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和外经贸部出具的批准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可以设立非法人性质的分支机构,其审批与登记注册程序分别比照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设立办事机构,应当按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登记程序依法登记注册。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办事机构只能从事与其所属机构经营范围相关的联络业务,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第六章 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

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审批与登记注册

第二十条 拟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应当在所在国取得国家认可资格或者承认,并具有3年以上的相关服务经验。

第二十一条 外国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拟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审批和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批准。决定批准的,由国家认监委向申请者出具批准文件;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二十二条 外国认证咨询机构拟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审批和登记注册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正式受理申请后6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者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家认监委审批;

(三)申请者凭国家认监委出具的批准文件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办理登记注册。

第二十三条 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不是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的经营机构,应当遵守《国务院关于管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272])的有关规定。

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非直接经营性活动,代表该机构进行其经营范围内的业务联络和介绍、市场调研、技术交流等业务活动。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含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实施业务监督。

对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监督包括:报告审查;对机构运作进行监督抽查;对有关认证企业、产品进行抽查。

对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监督包括:报告审查;对机构运作进行监督抽查。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投诉组织查处和对外公告。

第二十五条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职责分工对认证咨询机构(含外商投资认证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咨询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实施监督,监督内容包括:报告审查;对机构运作进行监督抽查。

第二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对已获得国家认可资格的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实施认可监督。

第二十七条 认证机构登记注册后,应当按照批准文件规定的要求和期限通过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的评审、资格认可。

第二十八条 认证机构和认证咨询机构之间不得有任何利益关系。认证机构不得开展与认证有关的任何咨询业务。认证咨询机构不得开展任何认证业务,认证咨询机构的任何人员不得参与本机构两年内咨询的企业的认证审核活动。

第八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对未经批准、未经登记注册擅自从事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经营性活动的,由国家认监委、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条 被审批部门撤销批准资格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不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一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设立过程中出具虚假证明,或者伪造有关批准文件的,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取得国家认可资格的认证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发生违反认可准则行为的由国家认可机构依照认可准则和程序进行处理,国家认监委实施监督。

第三十三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发生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认监委根据情节给予书面警告、暂停或者撤销批准资格的处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欺骗、误导性宣传;

(二)违反认证认可准则的要求;

(三)弄虚作假,有欺诈行为;

(四)从事损害认证公正性和有效性的活动,或者使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五)机构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办法的要求;

(六)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以及外国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在华常驻代表机构的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具有国家认证人员注册资格的,由国家认可机构依照注册准则和程序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由国家认监委取消其认证行业从业资格并予以通报。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申请者在中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合资、合作机构和独资机构从事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活动或者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从事与认证相关的联络业务比照本办法第五章、第六章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变更与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有关的经营范围按本办法的规定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审批,获得批准的,持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外商投资认证机构及认证培训、咨询机构更换合营方或者变更与认证及认证培训、咨询有关的经营范围按本办法的规定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审批,获得批准的,持批准文件和批准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七条 国家认监委按本办法规定出具的批准文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效。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规定提交的各类申请文件以中文为准。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审批收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二○○二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抄送: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家工商总局,外经贸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02年4月4日印发

录入:郭志红

校对:林

篇2: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

(2011年7月2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41号公布 根据2015年5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修改

〈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活动,提高认证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认证机构是指依法经批准设立,独立从事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并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机构。

第三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认证活动,以及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认证机构的设立和相关审批及其从业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直属检验检疫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所辖区域内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认证机构从事认证活动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独立、诚实信用的原则,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第六条 认证机构及其人员对其从业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章 设立与审批

第七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并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认证活动。第八条 设立认证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备设施;

(二)具有符合认证认可要求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三)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300万元;

(四)具有10名以上相应领域的专职认证人员;

(五)认证机构董事长、总经理(主任)和管理者代表(以下统称高级管理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相关规定要求,具备履行职务所必需的管理能力;

(六)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从事产品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还应当具备与从事相关产品认证活动相适应的检测、检查等技术能力。

第九条 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认证机构除应当具备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外方投资者为在中国境外具有3年以上相应领域认证从业经历的机构,具有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有关当局的合法登记,无不良记录;

(二)外方投资者取得其所在国家或者地区认可机构相应领域的认可或者有关当局的承认。外方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认证机构还应当符合有关外商投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产业指导政策等规定。第十条 设立认证机构的审批程序:

(一)设立认证机构的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条件的有效证明文件和材料;

(二)国家认监委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并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申请的书面决定,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国家认监委应当自受理认证机构设立申请之日起4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认证机构批准书》,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四)国家认监委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对申请人的认证、检测等技术能力进行评审。专家评审的时间不超过30日,该时间不计算在国家认监委作出批准的期限;

(五)国家认监委应当向社会公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名录。国家认监委实施认证机构审批工作中应当遵循资源合理配置、便利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第十一条

《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为6年。

认证机构需要延续《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的,应当在《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国家认监委提出申请。

国家认监委应当对提出延续申请的认证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设立条件和审批程序进行书面复查,并在《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二条 认证机构设立子公司,应当依法取得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由国家认监委依据本办法第八条、第十条的规定准后,方可从事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

第十三条 认证机构可以设立从事批准范围内的业务宣传和推广活动的办事机构。第十四条 境外认证机构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从事其业务范围内的宣传和推广活动的代表机构。

第十五条 认证机构通过合约方式,分包认证结果在境外使用的境外认证机构认证业务的,应当事先取得相关认证领域的从业批准,并自签订合约之日起10日内向国家认监委备案,承担相应认证风险和责任。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向国家认监委申请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一)认证机构缩小批准业务范围的;

(二)认证机构变更法人性质、股东、注册资本的;

(三)认证机构合并或者分立的;

(四)认证机构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的;

(五)认证机构发生其他重大事项变更的。

扩大业务范围的申请由国家认监委参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予以办理。

第三章

行为规范

第十七条 认证机构应当公正、独立和客观开展认证活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其认证活动可能引发的风险和责任,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认证机构及其子公司、分公司、办事机构不得与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委托人在资产、管理或者人员上存在利益关系。

第十八条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保证认证活动规范有效的质量体系,按照认证基本规范和认证规则规定的程序实施认证,并作出认证结论。

国家认监委尚未制定认证规则的,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规则,并报国家认监委备案。第十九条 认证机构应当通过网站或者以其他形式公布其认证范围、认证规则、收费标准以及其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和办事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地址等信息内容,并保证信息内容真实、有效。

第二十条 认证机构及其分公司、子公司同时开展活动时,除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义务外,还应当遵守以下要求:

(一)认证机构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地址,为核心办公场所,统一发布和报送认证信息。

(二)认证机构有多个办公场所开展认证活动时,应当确保所有办公场所采用相同质量管理体系和程序,控制所有人员和认证过程。

第二十一条 认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认证人员管理制度,定期对认证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和评价,保证认证人员的能力持续符合要求,并确保认证审核过程中具备合理数量的专职认证人员和技术专家。认证机构不得聘任或者使用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认证活动的人员。

第二十二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认证委托人委托认证的领域、产品和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其法人资格等资质情况进行核实,根据认证委托人的规模、性质和组织及产品的复杂程度,对认证全过程进行策划,制定具体实施、检测、检查和监督等方案,并委派具有相应能力的认证人员和技术专家实施认证。

第二十三条 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程序对认证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确保认证和产品测试过程完整、客观、真实,并具有可追溯性,不得增加、减少或者遗漏认证程序和活动,并配备具有相应能力和专业的认证人员对上述过程进行评价。认证机构应当制定相应程序对认证结果进行评定和有效控制,并对认证证书发放、暂停或者撤销有明确规定及评价要求。

第二十四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认证全过程做出完整记录,保留相应认证资料。记录应当真实、准确,以证实认证活动得到有效实施。记录、资料应当使用中文,归档留存时间应当与认证证书有效期一致。

第二十五条 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及时做出认证结论,并保证认证结论客观、真实。认证结论经认证人员签字,由认证机构提供给认证委托人。认证机构及其认证人员应当对认证结果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认证机构对认证结论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向认证委托人出具认证证书、准许使用认证标志,认证证书应当经认证机构授权的人员签发。

认证证书应当载明获证组织的名称、地址、覆盖范围或者产品、认证依据的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有效期等内容,认证证书所含内容应当符合认证实施的实际情况。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式样应当在确定后30日内报国家认监委备案。认证机构应当向公众提供查询认证证书有效性的方式。

第二十七条

经合并或者分立的认证机构应当对其发生变更之前出具的认证证书作出处理,并按照规定程序转换相关认证证书。

认证机构被注销、撤销批准资格后,持有该机构有效认证证书的获证组织,可以向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转换认证证书;受理证书转换的认证机构应该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转换,并将转换结果报告国家认监委。第二十八条 认证机构应当要求获证组织在认证范围内正确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对误用和未按照规定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应当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第二十九条 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的要求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确定合理的监督检查频次,以保证通过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持续符合认证要求;对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暂停或者撤销其认证证书,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无效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继续使用。第三十条

认证机构设立的子公司应当以认证机构的名义从事其批准范围内的认证活动,并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和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的要求开展工作。

第三十一条 认证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和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代表机构及人员,不得从事签订认证合同、组织现场审核(检查)、出具审核(检查)报告、实施认证决定、收取认证费用等活动,不得直接或者变相从事认证培训和认证咨询活动。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遵守认证认可条例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

国家认监委负责对认证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认证结果和认证活动进行抽查,并公布检查、抽查结果和相关认证机构及获证组织名单。

第三十三条

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实行认证业务信息报送和工作报告公示制度。认证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向国家认监委报送认证业务信息,包括:设立分公司和办事机构的情况,获得认证的组织详细情况、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情况以及与认证结果相关的业务信息情况。

国家认监委应当及时汇总认证机构报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并予以公布。

认证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底之前将上一工作报告报送国家认监委,报告内容包括:从业基本情况、人员、业务状况、质量分析以及符合国家资质要求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等。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统称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所辖区域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查处认证违法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工作机制。第三十五条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应当对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认证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所属市、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的认证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其所属分支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的认证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直属检验检疫机构应当于每年3月底之前将上一所辖区域认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报送国家认监委。

第三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发现下列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应当给予认证机构告诫并责令其改正:

(一)与境外认证机构签订分包合约未向国家认监委备案的;

(二)自行制定的认证规则未向国家认监委备案的;

(三)认证证书未备案或者向获证组织、产品出具的证书式样与备案证书式样不符的。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认证机构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以证明其实施认证的能力符合要求;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应当按照法定要求通过认可。

认可机构应当对取得认可的认证机构进行有效跟踪监督,对认证结果的符合性进行抽查。对不能持续符合认可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作出暂停或者撤销认可资格的处理。对认可监督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报告国家认监委。

第三十八条

认证认可协会应当加强认证机构的行业自律管理工作,对认证机构遵守法律法规、履行行业自律规范的情况进行评议,发现认证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认监委报告。

第三十九条 认证机构和获证组织应当对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予以配合和协助,对有关事项的询问和调查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第四十条 对于获证组织出现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或者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以及经行政机关监督抽查中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产品的,认证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形依法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及时向国家认监委、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通报,并配合有关行政机关对获证组织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第四十一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应当依法办理《认证机构批准书》注销手续:

(一)《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二)《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经复查不符合延续批准决定的;

(三)认证机构依法终止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对认证机构作出的批准决定:

(一)国家认监委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批准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批准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批准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批准的;

(五)认证机构已经不具备或者不能持续符合法定条件和能力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批准决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认证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权向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或者举报,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认证机构设立等审批事项的,国家认监委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批准,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认证机构等审批事项。

第四十五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认证机构设立等审批事项批准证书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其批准证书;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设立认证机构。第四十六条 认证机构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子公司从事认证活动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子公司停止认证活动,处10万以上50万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国家认监委给予认证机构停业整顿6个月,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罚;情节严重的,国家认监委撤销认证机构批准证书,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并予公布。

第四十七条 认证机构设立的办事机构从事签订认证合同、组织现场审核(检查)、出具审核(检查)报告、实施认证决定、收取认证费用等认证活动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国家认监委给予认证机构停业整顿6个月,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罚,并予公布。第四十八条

境外认证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代表机构从事签订认证合同、组织现场审核(检查)、出具审核(检查)报告、实施认证决定、收取认证费用等认证活动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四十九条 认证机构未取得相应认证领域从业批准,分包认证结果在境外使用的境外认证机构认证业务的,国家认监委应当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其停业整顿6个月,并予公布;对负有责任的认证人员,给予停止执业1年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布:

(一)专职认证人员发生变更,其数量不符合要求的;

(二)认证机构发生变更事项,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三)未按时提交审查报告、未按照规定提交设立分公司和办事机构信息、获证组织等信息或者提交的材料失实的;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

(一)对已经暂停和撤销的认证证书,未向社会公布的;

(二)未向认证委托人提供认证审核文件的;

(三)审核时间严重不足,低于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

(四)从事认证咨询活动的;

(五)获证组织的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或者产品生产标准未按照法定要求备案,认证机构未按照规定暂停其认证证书或者未采取其他纠正措施的;

(六)在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中,拒绝提供反映其从业活动的情况或者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七)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

第五十二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国家认监委应当责令其停业整顿6个月直至撤销其批准证书,并予公布:

(一)聘用未经国家注册(确认)的人员或者使用不符合认证要求和能力的人员从事认证审核、检查活动的;

(二)增加、减少、遗漏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程序要求,认证人员未到审核现场或者未对认证委托人的纠正措施进行有效验证即出具认证证书的;

(三)内部管理混乱、多办公场所作出认证决定,导致未按照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的程序和要求对其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认证或者跟踪监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认证的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认证机构未按照规定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并对外公布的;

(五)其他违反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规定的。

第五十三条 认证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其批准证书,并予公布:

(一)超出批准范围开展认证活动;

(二)涂改、伪造《认证机构批准书》,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批准资格的;

(三)停业整顿期间,继续从事认证活动的;

(四)停业整顿期满后,仍未按照整改要求从事认证活动的。

第五十四条 认证机构存在出具虚假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结论严重失实的,国家认监委应当撤销其批准证书,并予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对负有直接责任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五条 对于认证机构的其他违法行为,依照《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认证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对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篇3:认证机构管理沟通若干问题的研究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认证机构与所有组织一样面临众多管理问题, 例如, 随着认证机构自身规模越来越大, 其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 相关联的组织越来越多, 认证机构的管理者, 对市场和组织自身的把握越来越困难, 组织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解决这些问题, 都依赖于实现有效的管理沟通如何提高管理沟通的有效性, 成为认证机构管理者十分重视的问题。

本文提到的认证机构是指实施第三方合格评定活动的机构[1]。这类组织在为顾客提供认证服务的过程中, 需要与各相关方产生广泛的联系, 需要通过管理沟通活动, 与各相关方的组织和个人, 就特定问题, 形成共识, 进一步开展合作。例如, 在GB/T 27021—2007《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1], 就对认证机构如何与获证客户进行沟通进行了规定。另外, 在初次审核、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等项服务活动中, 认证机构的多个职能部门和相关审核组, 就需要与接受审核的组织进行各个事项的沟通, 内容可能是主管审核安排的部门, 就组建审核组事宜, 需要与本组织相关人员, 与接受审核的组织等各方面进行讨论, 讨论内容也可能是审核范围如何确定等。可以说, 管理沟通是认证机构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组织管理沟通的含义、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

(一) 管理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和群体与群体之间, 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以达成共识和通畅感情, 从而协调一致地实现共同的目标。管理沟通是指组织成员内部之间、组织成员与外部之间为了实现管理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群体之间传递的过程。

管理沟通是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组织实现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2]。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赖斯比特指出:“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 竞争的焦点就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管理沟通”[3]。著名组织沃尔玛公司从自身的经历总结出“沃尔玛管理人员坚持的一条标准就是沟通, 沟通, 沟通。”[4]

通常, 我们谈及一个组织的管理沟通工作时, 多用到两个70%。第一个70%, 即组织管理中总是用70%的时间进行沟通。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 对外谈判、拜访、约见都是沟通。明茨伯格 (Mintzberg) 研究发现, 主管人员甚至有78%的时间用于语言交流[5]。第二个70%, 是指组织管理中70%的失误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3]。可见在组织运作过程中, 管理一直与沟通紧密相伴, 管理过程其实就是沟通的过程。

管理沟通决定了组织能否正常运转。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组织员工及领导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知识范围及其自身知识的局限性, 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从而实现彼此间知识优势互补。无论是计划的制定、人事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组织间的交流, 都离不开沟通。

管理沟通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个组织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 组织每天的活动也是由许多具体的工作任务构成, 这在实际运作中会产生一些矛盾:一方面, 员工之间由于意见分歧、利害冲突, 往往会导致相互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和不合作, 从而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绩效;另一方面, 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也并不总是一致的, 导致组织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难以协调一致。组织面临的这些矛盾, 可以借助有效的管理沟通来解决。管理沟通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员工认同组织目标, 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 几种基本的管理沟通方式

管理沟通的方式按其划分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内部

规定的沟通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如认证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公函来往, 认证机构管理者对内部人员的文件传达, 会议讨论、规定的情况汇报等。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如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私下交流、传播小道消息等。

2.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上行沟通是指将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 如向上级反映情况、要求和建议等。上行沟通包括两种方式———逐层传递和越级反映。下行沟通是上级向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的过程, 如上级将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管理方针和目标、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告诉下级。平行沟通是指组织中各同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3. 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书面沟通是指以合同、规定、通知和公告等书面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口头沟通是指以谈话、讨论和报告等口头表达形式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4. 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指沟通的一方只发出信息, 另一方只接收信息, 如认证机构在本组织网站上发布信息等。双向沟通是指沟通的任何一方既是接收者, 又是发出者。

5. 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等形式进行的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利用动作、表情和姿势等非语言方式进行的沟通。

上述五种沟通方式并存于认证机构对内外部管理沟通工作中。

认证机构对内沟通, 可以包括职能部门之间, 职能部门与审核组之间, 认证机构总部与各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等。另外, 由于认证机构目前存在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特别是如何使兼职人员经常得到聘任的认证机构相关信息, 是认证机构领导需要特别关注, 这对于保持和增强兼职人员凝聚力是十分有益的。

认证机构对外沟通主要是与客户、供应商、上级主管和政府部门 (如国家认可委、国家认监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及其他相关方组织或个人的沟通。与顾客进行沟通, 是认证机构管理沟通中重要的部分。这种沟通从认证申请、审核组现场审核、认证报告, 直至材料审定各个环节都会发生。例如, 审核组在确定相关组织的认证范围时, 需要搜集申请认证组织的相关法律文件, 诸如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QS许可证、3C许可证、印刷许可证等;另外, 在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 当审核地点发生变化时, 审核组需要进行确认, 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认证机构的相关部门, 避免认证机构在与获证客户联系时, 发生问题。保持管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 是认证机构和派出审核组降低风险, 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认证机构而言, 如何与获证客户保持沟通, 关注他们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持续地为他们服务是一个重要问题。例如, 为获证客户提供相关的培训服务, 提供其他各种类型的服务, 不但使获证客户得到认证机构持续的服务, 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客户的流失。

(三) 管理沟通的基本原则

1. 准确性原则。其一, 沟通中所传递的信息本身必须是准

确的信息, 而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其二, 沟通中所使用的语言和信息传递方式能被接收者所理解。在管理实践中, 为了确保管理信息准确地传送, 重要的管理信息必须通过正规方式发布, 避免噪声的干扰, 影响沟通效果。

2. 完整性原则。

这是指沟通中所传递的信息在内容上是齐全的, 避免使接收者难以理解。是否能保证信息完整性, 事实上反映了信息发出者对接收者的态度。

3. 及时性原则。

任何信息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实效期。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使组织中相关人员, 对某些问题及时形成共识, 以便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4. 非正式组织沟通原则。

当某项工作的主管人员不便或不能使用正式的沟通渠道时, 可以使用非正式的沟通方式。作为组织中一个主管人员需要谨慎地使用该原则, 因为一个小道消息频频流传的组织往往是正式渠道不畅通的。

三、影响认证机构有效沟通的因素

在认证机构的沟通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其中既有沟通双方的主观因素, 也有沟通双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因素, 还有信息渠道方面的因素等, 还有一些与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者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 干扰和影响着有效沟通。

1.与组织结构相关的问题。认证机构与其他组织一样, 其发展必然受组织结构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组织结构”, 是指认证机构中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 各个分支机构的设置, 各个项目型组织 (例如, 审核组) 的设置, 也包括这些部门或组织的职责、权限, 还包括各个管理岗位的人员的职责, 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确定。随着业务量的增加, 认证机构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大小必然会有所变化, 这使其管理沟通的有效性受到制约。在组织机构设置时, 在纵向上要充分考虑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横向上, 要考虑部门的设置能为组织目标服务, 尽量减少重复性, 为有效沟通服务。例如, 由于认证工作的需要, 认证机构的相关部门和审核组等, 需要及时了解相关行业、地区和组织的一些情况, 包括国家法律法规, 行业管理要求, 产品标准和相关标准等。认证机构文件主管部门如何从正式渠道及时搜集到这些信息, 并提供需要的部门使用,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另外, 认证机构如何根据审核人员的具体情况, 不断更新审核作业指导书等文件, 并将其中的内容, 及时传递给审核人员, 使之有效开展现场审核工作, 也是有效开展审核工作的重要保障。

2.与管理沟通渠道相关的问题。在管理沟通过程中, 环节和层次过多特别容易引起信息的损耗, 要尽量缩短信息的传递链,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沟通的传递速度、广度和宣传效果, 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噪声的干扰。对于认证机构各级管理者来说, 跨部门沟通确实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例如, 当顾客与某个职能部门就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时, 往往由于事情的处理涉及多个部门, 可以会使顾客等待时间过长, 或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或被要求同时与多个部门讨论等等, 最后会使顾客感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冗长, 对问题的解决结果不满意, 但是, 对于认证机构的相关部门来说, 每个部门都是按规定办事, 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当一个审核组在审核现场需要与认证机构某部门沟通时, 有时也会遇到此类情况。其实, 这就是不同部门对于结果的预期不同, 导致对于事情的认知产生落差。

3.与各类管理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相关的问题。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沟通的最终目的, 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传递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这就要求管理信息的发出者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和时限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接收者的感受, 选择适用的沟通渠道, 使用适宜的沟通技巧。不能主观地依赖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 这种渠道的存在会因为其成员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导致信息的传递失去本身的价值, 或歪曲信息本身的含义, 从而阻碍组织中正常的沟通。作为管理信息的接收者要以正确的态度去接收信息, 同时要学会“听”的艺术。对于信息发送者来说, 无论是口头交谈还是书面交流, 都要力求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由于信息接收者容易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信息而发生偏差, 因此提倡双向沟通。同时, 在实际的工作中, 通常会发生因发送者的信息发送不及时或接受者的理解、重视程度不够, 而出现事后信息, 或从其他渠道了解信息, 使沟通渠道起不到正常的作用。

四、认证机构实现有效沟通需要开展的工作

为了不断提升管理沟通的有效性, 认证机构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

1.创建有利于管理沟通的组织文化。认证机构的管理者需要对管理沟通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努力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由于认证机构的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强的自尊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群体必须放下架子、主动融入其中, 真心和他们交朋友, 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和处理问题。在日常工作中, 每一位员工手中原本都有既定的工作, 可能同时有好几项工作要完成, 因此一般不可能将百分之百的心力投入某项特定工作。这往往使负责具体工作的管理者认为员工对某项工作不够关注, 因此产生矛盾。这种情况在跨部门合作工作常会出现。作为该项工作的主管人员, 需要与相关部门的主管相互协调, 彼此达成共识, 确定应该如何适当地分配人力与资源,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与顾客沟通时, 认证机构的主管人员需要了解双方在经验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使用适宜的沟通技能, 一方面使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展示出认证机构良好的服务精神和卓越的沟通能力。

2.改进管理沟通的渠道。沟通渠道对于认证机构管理沟通有效性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进行渠道设计和改进时, 需要充分考虑认证机构的行业特点、各个工作岗位特点和员工的心理结构, 使认证机构的各种沟通需求, 都能够准确及时并有效地实现。通常, 正式沟通渠道是认证机构建立的, 按照该组织中的运行规则和各岗位的沟通职责, 传递与工作相关的管理信息;非正式沟通渠道, 是指并不是由认证机构有意建立的, 而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客观存在的沟通渠道。如何使用非正式沟通渠道是认证机构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并谨慎行事的。

3.提高认证机构各级各类人员管理沟通的技能。认证机构员工在内外沟通时, 使用较多的方式是书面和口头语言, 然而“沟通过程中有55%是肢体语言, 38%是语调, 内容只占7%。”[6]为实现有效沟通, 就要求认证机构员工不断改进沟通技能, 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是双方之间双向完成的行为。一般有沟通的主动方 (信息的提出者或传播者) 和沟通的被动方 (信息的接受者) 。在双方对某一主题沟通时, 传播、倾听、反馈到再传播、再倾听、再反馈的循环过程中, 逐渐明确了沟通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从而取得共识, 达到沟通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主动方具有主导作用, 但信息接受方的作用决不是次要, 更不是可忽略的。因此, 善于倾听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在上下级沟通时十分重要。可以说, 倾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改善倾听技术, 是沟通成功的出发点。认证机构的管理者, 如果能掌握较好的沟通技能, 十分有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沟通技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一方面,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确保有效沟通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 可以开展相关培训, 使员工了解相关管理制度, 提高有效沟通的技能。

五、结束语

管理沟通是认证机构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识别、分析影响认证机构管理沟通工作有效性的因素, 运用管理沟通的各项原则, 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解决问题方法, 可以使认证机构不断提高为顾客的服务水平和本组织的管理效率, 进而提高其战略执行力, 达到与获证客户, 与其他相关方共赢的目标。

持续提高认证机构的管理沟通的有效性, 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例如, 认证机构非正式沟通的特点和作用, 杰出的领导力和有效沟通之间的关系, 认证机构管理沟通有效性评价, 跨文化沟通的渠道建设, 有效沟通的制度环境改善等。

摘要:管理沟通是所有组织的管理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在介绍管理沟通含义和管理沟通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几种基本的管理沟通方式;针对认证机构管理沟通特点, 提出了影响其管理沟通有效性的因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认证机构,管理沟通,沟通渠道,认证认可

参考文献

[1]GB/T27021—2007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Z].

[2]崔佳颖.组织的管理沟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2-131.

[3]张作俭.有效管理沟通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6.

[4]迈克尔.贝里达尔.赢遍世界[M].关山, 江丽,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04-106.

[5]阎毅.管理学原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424.

篇4: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

修改《认证机构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并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程序,近期,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针对认证机构准入审批及监督管理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对《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主要修改内容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取消部分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调整管理方式。一是取消对认证机构设立分公司的行政审批,调整为向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二是取消认证机构分包境外认证机构认证业务的行政审批,调整为事后备案管理;三是取消对认证机构设立办事机构、境外认证机构设立驻华代表机构的备案,调整为向国家认监委或者地方认证监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

第二、放宽认证机构审批条件。一是结合商事制度改革,认证机构设立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凡是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在其取得法人资格后,均可申请设立认证机构;二是取消了专职认证人员必须具有执业资格和能力的规定;三是取消了外方投资者在华设立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认证机构的中国合营、合作者应当为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的具有3年以上认证从业经历的认证机构或者依法取得资质认定的检查机构、实验室的规定;四是取消认证新领域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定;五是取消了出资人提供相关资信证明的规定;六是认证机构申请扩大业务范围时,取消认证机构从业1年以上,并且1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限制。

第三、延长许可期限,简化许可程序,缩短许可时间。一是将原有《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由4年延长为6年;二是将自受理认证机构设立申请,作出批准决定的期限由90日缩短为45日;三是认证机构需要延续批准的,由《认证机构批准书》有效期届满前90日,修改为有效期届满30日前,将延续批准复查修改为书面复查;四是将许可中的专家评审环节由必经环节修改为可选择环节。

第四、加强认证机构从业规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取消的行政审批和备案,按照“放”、“管”、“治”相结合原则,相应增加了一些必要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一是行政审批事项取消的,实施事后告知性信息备案。未备案的,增加了相应的行政处罚;二是备案事项取消的,实施信息报送。未报送信息的,增加了相应的行政处罚;三是增加认证机构年度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公示制度,增强认证机构自律意识,接受社会监督。

进口儿童用品质量安全

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进口儿童用品消费增长迅速,品牌也日趋多样化。儿童用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儿童的人身安全健康,备受消费者关注。质检总局始终致力于严把进口消费品质量关,防止不合格进口消费品流入国内市场,以保护国内消费者权益,特别是儿童的健康安全。2015年1~5月质检总局对进口儿童服装、玩具、婴幼儿纸尿裤、儿童用食品接触产品、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等儿童用品进行了统计,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2015年1~5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儿童用品5778批次,同比增长103%,涉及货值1.238亿美元。其中质量安全不合格134批次,同比下降18.7%,不合格项目中包装标识不合格占比较大。其中:

进口儿童服装。进口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检出不合格2288批次,其中质量安全不合格107批,同比减少13.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纤维成分与标识不符等。产自孟加拉国的婴幼儿及儿童服装质量问题最严重,连续2年位居我国进口不合格儿童服装检出批次首位,其次为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儿童服装。对存在质量安全不合格儿童服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已全部实施了退运或销毁处理。

进口玩具。进口儿童玩具检出不合格96批,同比增长95%,货值259.4万美元。其中,质量安全不合格8批,同比下降65.2%。主要不合格项目为:毛绒玩具机械安全不合格,玩偶稳定性测试不合格,用于玩具包装的塑料袋平均厚度不合格,无3C标识、警示说明不合格等。涉及品牌有HENES(赫妮诗)、MAMMUT(猛犸象)、MUJI(无印良品)、LEGO(乐高)等。所涉及不合格儿童玩具来自韩国、越南、吉尔吉斯斯坦、香港等地。

进口婴幼儿纸尿裤(垫)。进口婴幼儿纸尿裤(垫)检出不合格3135批次,同比增长228.9%;货值1.1亿美元。不合格项目主要为产品标识不符合要求,对于标识不合格产品,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求,监督进口企业进行技术整改,以满足我国的相关要求。

进口儿童用食品接触产品。进口儿童用食品接触产品检出不合格223批,是去年同期的16倍,涉及货值521万美元。其中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18批,其余为产品及包装标识不合格。不合格产品主要包括水杯、木制儿童筷子套装、塑料制造型模具、儿童餐具、儿童牙胶、玻璃制奶瓶、儿童训练筷等。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脱色、高锰酸钾消耗量、蒸发残渣、丙烯腈单体残留量等项目不合格。涉及品牌有BEABA(毕巴)、lifefactory(生活工厂)、TRAMONTINA(查蒙蒂纳)、munchkin(麦肯奇)、BEBECONFORT(宝宝舒)等,主要来自法国、越南、巴西、美国等地。

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进口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检出不合格28批次,货值386.2万美元。其中质量安全不合格1批,已做退运处理;其余为产品及包装标识不合格。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儿童用品,检验检疫机构依据《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实施了销毁、退运及技术处理,严防不合格儿童用品流入国内市场。

儿童用品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不但需要检验检疫部门加强质量安全把关,同时也需要消费者提升质量安全意识,加深对儿童用品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科学理性地进行消费。

为此,质检总局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儿童产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购玩具和童车时,产品上应有“CCC”认证标志,不要购买带有可能会被吞下或者吸入小部件的玩具,以及带有尖端或粗糙边缘的玩具。使用时需关注年龄分组和警示说明;2.选购儿童服装时,应检查扣子和装饰性小物件是否牢固,避免购买含有涂层印花或者较多小部件的婴幼儿服装,并在认真清洗之后供婴幼儿穿着;3.选购婴幼儿纸尿裤时,应该选购包装完整,外观整洁,标识清楚,无异味的产品;4.选购儿童用食品接触产品时,应注意查看中文标注的使用说明,包括产品名称、材质,应尽量避免颜色鲜艳的产品;5.选购儿童用汽车安全座椅时,要选择适合儿童体重和年龄的座椅组别,在安装座椅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正确安装。

质检总局开展儿童用品等10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有关情况

近日,质检总局下发《儿童用品等10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紧密围绕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质量安全需求,通过上下联动、内外联合,带动各行各业抓质量,以综合整治促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促转型升级。

此次质量提升行动针对的10类重点产品分别是:儿童用品、装饰装修材料、节水产品、厨房用具、纺织服装、车用汽柴油、电线电缆、复混肥料、建筑防水卷材、食品包装材料。

根据“方案”的部署,通过开展10类重点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要实现5方面的目标,一是“解决问题”,要深入分析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原因和症结,指导生产企业加强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保障能力;二是“加强监管”,要加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严格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后处理,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三是“示范推动”,要大力推动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区)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和引领效应的示范项目(区);四是“形成合力”,要强化对外联合与对内协作,推动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发力,加快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的产品质量提升格局;五是通过一个个产品的质量提升,使重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明显提升,2015年度稳定在90%以上。

《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发布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今天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童装)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对童装的安全性能进行了全面规范,将有助于引导生产企业提高童装的安全与质量,保护婴幼儿及儿童健康安全。标准将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

鉴于婴幼儿和儿童群体的特殊性,该标准在原有纺织安全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的各项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全面升级。在化学安全要求方面,标准增加了 6种增塑剂和铅、镉2种重金属的限量要求。在机械安全方面,标准对童装头颈、肩部、腰部等不同部位绳带作出详细规定,要求婴幼儿及7岁以下儿童服装头颈部不允许存在任何绳带;同时,标准对纺织附件也做出了规定,要求附件应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力,且不应存在锐利尖端和边缘。另外,该标准还增加了燃烧性能要求。

依据年龄不同,标准将童装分为两类,适用于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的为婴幼儿纺织产品,适用于3岁以上,14岁及以下的儿童穿着的为儿童纺织产品。

按安全要求的不同,标准将童装安全技术类别分为A、B、C三类,A类最佳,B类次之,C类是基本要求。且要求婴幼儿纺织产品应符合A类要求,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B类要求,非直接接触皮肤的儿童纺织产品至少应符合C类要求。标准同时要求童装应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安全类别,婴幼儿纺织产品还应加注“婴幼儿用品”。今后,消费者在选购童装时,可以以使用说明上标明的安全类别作为参考。

发布电玩具电源适配器等5类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近期,质检总局组织实施了玩具滑板车、婴儿学步车、有声玩具、旋转玩具、造型黏土等5类儿童用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经专家评审,发现这些产品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质量安全风险。

其中,玩具滑板车共监测了48批次样品,发现46批次机械物理性能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活动部件间隙与婴幼儿手指宽度类似,圆孔大小与婴幼儿手指宽度类似且圆孔边缘锐利,把套易拉脱或把手末端直径过小,内包装塑料袋厚度过薄且未按要求打孔,把立管和把横管在调节或折叠时存在不合理间隙等,可能导致皮肤划伤、窒息、手指挤夹或坏死、跌落摔伤等伤害。此外,48批次样品均存在产品标识或警告信息缺失的情况。

婴儿学步车共监测了20批次样品,发现19批次在测试时整车脱离测试平台翻滚下楼梯,这些产品在台阶周边环境使用时可能发生翻滚危险。

有声玩具共监测了125批次样品,发现27批次声压测试值偏高,儿童若长时间处于高分贝的连续声音环境中,或是接受一个瞬间爆发的高分贝脉冲声音,会对其听力造成损伤。

旋转玩具共监测了77批次样品,发现31批次存在质量安全风险,主要问题是在跌落或撞击测试中出现部件脱落或产生小碎片,容易划伤皮肤或伤及眼睛。

造型黏土共监测了100批次样品,发现63批次可迁移金属元素、防腐剂、芳香胺或总挥发性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偏高,如儿童长时间接触这些产品,可能导致有害物质通过呼吸道、皮肤、口腔等途径迁移到儿童体内,造成致敏反应或神经系统、器官损伤等。

篇5: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

颁发部门:国家计量局(已变更)

发布日期:1987-07-10 生效日期:1987-07-1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国家计量局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

法实施细则》第七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是考核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

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证明其具有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资格,并为国际间产

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

第三条 凡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按本办法进行计

量认证。

第四条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章

计量认证的内容

第五条 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配备及其准确度、量程等技术指标,必须与检

验的项目相适应,其性能必须稳定可靠并经检定或校准合格。

第六条 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防尘、防震、防腐蚀、抗干扰等条件,均应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并满足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

第七条 使用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其操作技能必须考核合格。

第八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具有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和检测数据公正

可靠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

计量认证管理

第九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

属全国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并会同

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属地方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并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考核,应按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分别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所属的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有关技术机构

负责。

第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的工作机构,具体职

责:

(一)起草工作文件和技术规范;

(二)受理计量认证申请;

(三)制定计量认证计划;

(四)办理计量认证合格书或计量认证结果通知书;

(五)承办计量认证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四章

计量认证程序

第十二条 申请计量认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

门提交计量认证申请书及其规定的文件。申请书格式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统一制

定。

第十三条 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在接到计量认证申请书和申报材料后,应在30天内审核完毕并发出是否接受申请的通知。

第十四条 计量认证申请被接受后,由有关人民政府行政部门指定考核单位或

组织考评员进行考核、评审,其结果报告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 对考核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由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审

查批准,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同意其使用统一的计量认证标志;对不合格的,发给考核评审结果通知书。

第十六条 凡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由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

部门公布其机构的名称和检验范围。

第十七条 已经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需新增为社会提

供公证数据的检验项目时,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申请单项计量认证。

第五章

计量认证监督

第十八条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由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人民

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日常监督。对不符合原考核条件的,必须限期改进。在改进

期内,不得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超过改进期内仍不能达到考核水平的,由发证单

位注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停止使用计量认证标志。

第十九条 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满后,经复查合格的,可延长5年。

申请复查应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提出。逾期不提出申请的,由发证单位注销计

量认证合格证书,停止使用计量认证标志。

第二十条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失去公正地位的,由发证单

位吊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停止其使用计量认证标志。

第二十一条 未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

数据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其停止检验,可并处100

0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与本办法有关的申请书、考核评审结果通知书、计量认证合格证

书及其标志的式样和编号方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第二十三条 申请计量认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按规定缴纳费用。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篇6: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

阶段

内容

第一阶段:调研、总体策划

1、约5天,贯标、培训好范文版权所有

2、对其企业重大环境影响因素现场识别、并初拟目标和指标

3、宣贯环境体系标准

4、制定详细的咨询计划

第二阶段:建立体系并指导编写文件

1、第一稿文件编写及修改(约10天)

2、修改第二稿文件并初步定稿(约10天)

3、策划质量体系第一稿编写(约7天)

4、定稿质量手册并进行指标分解(约9天)

第三阶段:体系试运行

1、指导体系试运行

2、根据试运行中的问题再次修改文件和目标、指标

3、宣贯体系和文件

4、第一阶段认证机构外审

第四阶段:体系正式运行好范文版权所有

1文件发布,并具体指导质量记录的编写,并共同制定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五阶段:内审的管理评审

1、培训内审员

2、带领内审员进行内审

3、内审讲评并策划管理评审

4、进行第二次内审

5、管理评审

第六阶段:认证申请

1、根据第一阶段审核(外审)发现的问题,帮助进行改进

上一篇:项目实施过程总结下一篇:2018 年度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试题答案 9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