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的广告推销词

2024-04-08

袜子的广告推销词(精选7篇)

篇1:袜子的广告推销词

1. 宝莉格丝,丝丝扣动爱的弦律。

2. 完美体现,我来彰显。

3. 为所有最美丽的脚。 萝琳丝织袜公司

4. 梦幻随心,领舞至尊。

5. 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舒适。

6. 你的完美,我的迷醉!

7. 宝莉格丝,定格您的吊丝品味!

8. 宝莉格丝,带给您的不仅是享受!

9. 时尚舞者,顷刻拥有。

10. 宝莉格丝,懂女人更爱女人。

11. 宝莉格丝袜,足能行天下。

12. 宝莉格丝,让生活与众不同。

13. 宝莉格丝,交织之间的爱恋。

14. 宝莉格丝,浪漫如诗。

15. 穿绅士牌短袜真帅。 绅士牌短袜

16. 宝莉格丝,亿万人的梦想!

17. 脚的味道,袜子知道。

18. 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才有最终的发言权。 萝琳丝织袜公司

19. 双脚定会对你感激不尽。 萝琳丝织袜公司

篇2:袜子的广告推销词

2. 浪漫思蜜客,健康美丽新时尚。

3. 美品益生,思蜜客酸奶。

4. 美味思蜜客,酸奶有特色。

5. 美滋美味,新鲜纯正酸蜜奶,回味的一切就是妮。

6. 年轻态,健康体,体验恋爱般的甜蜜。

7. 让美味与美丽相伴,让健康与时尚同行。

8. 手工蜜酿,美丽时尚。

9. 思蜜客,酸你甜你美死你。

10. 思蜜客的每一杯,都充满着浓浓的爱。

11. 思蜜客酸奶,滴滴沁人心脾。

12. 思蜜客酸奶,酿造的不仅仅是酸奶,还有健康!喝出的不仅仅是酸甜还有面条的身材!

13. 思蜜客酸牛奶,别有另种风味

14. 四年甜蜜“食”刻,冰霜香浓每客。

15. 酸奶唇唇欲“冻”,“食”在香滑浓郁。

16. 新鲜活蜜酿,口感好纯香。

篇3:英语广告的模糊词分析

在第四条广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其中斜体的是模糊词: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drivers and passengers die in the few minutes after an auto collision.Many of these victims would survive if only the first people on the scene knew how to react in emergencies.How can you help an accident victim, even before treating injuries?Turn off the ignitions of any wrecked cars to reduce the risks of fire.This simple step could keep a bad collision frombecoming much worse。

不仅在广告中, 报纸或小说文章中这样的例子都随处可见。那么, 究竟什么是模糊词, 为什么广告中要如此频繁地使用模糊词语呢?笔者在此对这两个问题一一做出探讨。

一、模糊词概说

“模糊” (fuzzy) 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工程系和电子学研究实验室的札德教师1965年最先在《信息和控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模糊集》的文章中提出来的。札德教师指出, 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 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例如, 动物包括狗、马、鸟等, 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细菌是否属于动物类, 却是模糊的。从那以后, 语言学家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关于什么是模糊词, 语言学界尚有一定争论。在这里我们把模糊词定义为“那些外延界限不确切, 具有游移性的词。” (张乔, 1998:69) 比如, “晚上”一词就是非常典型的模糊词, 到底几点到几点称作“晚上”而不是“黄昏”或“凌晨”是很难确定的。这些词的外延都是很不确切, 很难去进行定义的。根据模糊词的类别意义, 可将其分为名词性模糊词、动词性模糊词、形容词性模糊词、副词性模糊词和数词性模糊词等。

二、广告中存在模糊词的原因

1. 模糊是语言的属性, 因而也是广告语言的属性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这种模糊性, 在语音、语义、语法诸方面都有所表现。在此只简单讨论一下模糊性在语义方面的表现。

语言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组成的体系。语言成分的意义要素则是语义。语义不是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事物, 而是客观现实在人的意识中的概括反映。所谓“概括反映”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抓住其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进而形成概念。概念是语义的基础, 但语义与概念毕竟不是一回事。“概念属于思维的范围, 语义属于语言的范围。” (于根元, 1999:68) 人的思维能力是相当发达的, 而表示概念的语言成分则是相对有限的。因此, 语言的某些成分所表示的语义不可避免的具有模糊性。语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实模糊性和人们正常交际对这种模糊性的需求在语言中的反映。

2. 人类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

人类在生存活动中, 经常接触各种模糊事物, 接受各种模糊信息, 随时要对模糊事物进行识别, 做出决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不但表现在形成和发展了精确思维的能力, 而且也表现在发展了模糊思维的能力和处理模糊性问题的模糊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 人接受和处理模糊信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婴儿并不依照外形尺寸和衣着来辨认母亲;儿童也可以辨认某些潦草的字迹、听懂不完整的言语。作家也绝不用严格量化的语言来表达意境, 塑造人物。人们这种运用模糊概念和接受模糊信息的能力, 为模糊词在英语广告中的存在提供了先决条件。

3. 英语广告本身也要求和允许某种模糊性的存在

首先, 使用一些模糊词, 是广告要求的简洁性所决定的。比如在一则宣传Platinum Master Card的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There are some things money can’t buy.For everything else there’s Master Card.”这里作者一连使用了好几个模糊词, 便用极少的话表达了Master Card的作用。其次, 广告生动活泼的要求有时也需要模糊词。只用精确的语言堆砌起来的广告是难以生动的。例如:

Diabetes is the sixth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S.It’s a disease that causes diseases:heart attack, stroke, loss of limbs, blindness, and kidney failure.Today, pharmaceutical company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new medicines that help manage diabetes for the 15 million people who have it.So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cases of the diseases that come with diabetes.These medicines allow people with diabetes to lead more normal lives.Now, the challenge for researchers is to discover a cure.And we won’t stop thinking about a cure until we find it。

这是美国制药公司 (American’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的一则公益广告, 也使用了许多模糊词。作者没有用任何精确的数字, 而只用了带有模糊性质的两个词来表示:“1 5million”和“fewer and fewer”, 但其中强烈的对比已跃然纸上。

第三, 在一些情况下, 只有使用模糊词语才能适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日常生活中, 有时人们对于某些模糊概念就满足了。这是因为语言已完成了它的社会职能, 传达了信息。请看一条美国运通卡 (American Express Card) 的广告:

It’s amazing where a tank of gas will take you.When you use your American Express Card at gas stations or supermarkets, you’ll earn double Membership Rewards points, which means you can earn free merchandise or even airline tickets, twice as fast.Now the things you do every day can take you someplace far away。

这里, 作者并没有把在这段时期内使用该卡的好处说得多么具体, 而只用“double……points”以及“twice as fast”来表达, 至于能得到多少点, 能有多快都是没有必要告诉读者的。

摘要:广告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词。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对英语广告中所使用的模糊词加以分析, 并从语言的属性, 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广告本身的要求入手, 说明了英语广告中模糊词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英语广告,模糊词,分析

参考文献

[1]韩庆玲:模糊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篇4:酒的节日广告推销词

2. 赛汗白酒——纯洁草原纯净水,酿出赛汗白酒美;

3. 宁城老窖——塞外茅台,宁城老窖;

4. 金川啤酒——金川啤酒,天下第一保健啤酒;

5. 托县二锅头——做酒的围着喝酒的转,你说怎好,咱怎干;

6. 套马杆酒——喝了套马杆酒,塞外草原不白走;

7. 武川老窖——吃武川筱面,喝武川老窖

8. 漠中泉酒——饮酒必思源,难忘漠中泉;

9. 曼斯特啤酒——曼斯特啤酒,名人的享受;

10. 侯爵酒——侯爵酒,现代人的享受;

11. 蒙古王酒——蒙古王酒,来自草原的问候

12. 利口酒——亲吻自然的秘密,万山利口;

13. 昂格利玛奶酒——我从草原来,昂格利玛奶酒;

14. 廉泉啤酒——廉泉啤酒,全国第九;

15. 人头马——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

16. 五粮液——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

17. 十八酒坊——有一种酒是用来留传的;

篇5:袜子的广告推销词

广告在市场、文化、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厂商日渐认识到广告的价值, 纷纷在广告语言上下功夫, 力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以销售更多商品。近年来不少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然而, 从滑溜词 (weasel word) 这一角度研究的文章却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滑溜词及模糊语言的研究基础上, 尝试分析英语广告中滑溜词的应用及成因。

二、滑溜词的定义

韦伯词典 (Philip Babcock Gove, 1976) 对weasel word的定义:“a word used in order to evade or retreat from a direct or forthright statement or position”。这类词语避免直接陈述, 意义含糊, 具有一定的诱导性和欺骗性。广告商常使用这类词语暗示自家产品好, 故意误导读者, 引起其兴趣从而诱使其购买商品。英语广告大量使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滑溜词。如:

(1) Nearly 1 million companies listed, available in 16 languages, free registration. (WAND Global Trade Directory)

这则广告中副词nearly后接数字, 将近一百万公司注册, 实际上是多少家呢?广告并没有交代清楚, 总之上限是一百万, 可能是九十万也可能六十万, 无人知晓。可见广告中的滑溜词看似无用, 实则有用。

三、英语广告中滑溜词的应用分析

文章选用不同领域的英语广告, 根据词类划分, 仅选取英语广告中常用的词类来分析滑溜词的应用及作用。

1、名词

广告英语中常用名词做修饰语, 提供有关商品的特性、质量和规格等方面信息。名词滑溜词语义不明, 但是容易吸引人们注意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如:

(2) When you want the freedom of a cellular phone, you need the quality of a Motorola. (Motorola)

在这则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中, “quality”一词是典型的滑溜词, 如果前面加上“good”, 那意思就很清楚了。但这里“quality”是一中性词, 不能说明质量到底是好是坏。但消费者往往会掉进商家的陷阱, 误以为手机质量特别好。此外, “freedom”也是一个滑溜词, 怎样是自由的感觉, 手机能带来怎样的自由的体验, 这很难说清楚。

(3) 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 (百事可乐)

这则广告中“choice”含义并不明确, 究竟选择百事可乐是怎样的choice?A wise choice or a stupid choice?完全没有说出来。由于消费者预设的心里, 这个词会让消费者默认为百事可乐与众不同, 有新一代自信的特点。

2、数词

数词往往给人以准确的印象。使用具体的数字使得广告真实可靠, 但是, 广告通常是以具体准确的数字表达模糊的概念。如:

(4) Is 2 months’salary too much to spend of something that lasts forever? (钻石)

此例中2 months’salary看似精确, 但很难说出一个数字。人与人的收入可能有天壤之别。看似两个月的收入就能买到具有恒远价值的钻石很划算, 但其实对于收入一般的人来说, 两个月的工资远远不够。但商家的这句话极富诱惑力和煽动性。

3、代词

英语广告中有很多代词如one, this, that, it等, 这些词指代的往往不确定, 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因而收到广告商的青睐。如:

(5) We think a cigar smoker is someone special. (雪茄广告)

这则广告中“we”指代的谁, 完全不清楚, 可能是广告商, 可能是女人, 也可能是不吸雪茄的人。所以“we”的话可靠性值得商榷。后面“special”同上面列举的形容词滑溜词, 怎样特别, 也不知道。可见如果深究这则广告并没有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四、英语广告中滑溜词出现的原因

对于滑溜词在广告中功能的研究已经有不少, 但广告中滑溜词出现原因的研究却很少, 所以文章将尝试探究。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滑溜词出现的原因。

1、语言的属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丰富多样。人的思维是极其发达的, 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却是相对有限的, 所以语言通常具有模糊性也是在所难免。比如, 一年有spring, summer, autumn和winter。但是四季并没有清楚的界限, 这样的划分本身就是不明确的。广告属于语言的一部分,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表义不准确清楚的词。从某种程度上说, 不准确的表达避免绝对化, 反倒是较准确的表达。因而, 滑溜词的出现也是正常的。

2、交际的需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必然需要一定的模糊性, 否则交际效果会大打折扣。广告是广告商和消费者进行的一种交际。所以广告虽然要求语言准确, 但出现滑溜词也是很正常的。有时使用滑溜词比用准确的语言效果更好,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滑溜词还能使表达生动幽默, 使广告语具有修辞和美学价值, 有助于广告商自我保护, 与消费者交际。以耐克的著名广告“Just do it”为例, 广告语虽只有三个词, 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煽动性, 充分体现了商家所宣扬的“大胆去做, 想做就做。”运动理念。虽然“it”并没指名确切是什么, 但留下的空白却远比说的直白效果更好。

3、滑溜词自身特点和广告语言特殊性

广告语言不同于其他语体, 其目的在于劝导和诱惑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由于篇幅的限制, 广告通常需要用简短的话语传达最大的信息量, 还必须令读者印象深刻。而滑溜词概括性强, 提高了广告语言的表达效率, 节省广告成本。其次, 广告语想要在几句甚至一句话内树立商品的美好形象, 就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凸显其“亮点”和“卖点”。而滑溜词具有灵活和自由的特点,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为英语广告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想象空间。另外, 广告要求传达可靠的信息, 恰当使用滑溜词, 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滑溜词虽然有助于商家逃避责任, 但却能够凭借其灵活的特点增加商品的记忆价值。所以广告的目的和滑溜词自身的特点都决定了滑溜词必须存在。

五、结语

文章运用具体实例分析英语广告中滑溜词, 结果表明滑溜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客观地看待广告中的滑溜词, 它的确有其存在的价值, 可以发挥语言的最大效能, 帮助广告实现交际目的。同时, 滑溜词给商家解释和推卸责任的余地。了解和识别广告语体中的滑溜词不仅丰富了语言研究, 还可以帮助更多的消费者擦亮眼睛, 避免落入商家的“陷阱”。

摘要:近年来, 广告英语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 人们对滑溜词的研究却并不深入。文章基于滑溜词的定义, 运用具体实例分析滑溜词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其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滑溜词,应用,成因

参考文献

[1]穆念伟, 邓海棠.广告英语的词汇特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 .

[2]吴娜.英汉广告语中的模糊语义[J].科技资讯, 2009 (6) .

[3]朱宏华.英语语言模糊现象初探[J].曲靖师专学报, 1997 (2) .

篇6:袜子的广告推销词

在当今市场中, 往往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某企业的产品货真价实, 质量上乘, 包装美观, 企业形象佳, 广告到位, 客观上消费者对产品也有需求, 但生意并不一定好, 好产品不等于有好市场。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 就是推销人员没能有效地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而消费者购买商品, 往往取决于他的兴趣, 那么这种主观的东西, 在很多场合下, 主要靠推销员去激发。因为人员推销是企业在整体促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据调查, 在人员推销现场, 有近80%的顾客首先是凭对推销员的第一印象的好坏, 从而决定是否继续关注推销员推销的商品。所谓第一印象, 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的各自特点给对方留下的最初印象。那么推销员留给顾客的第一印象, 除了推销员的外表形象和服饰外, 最重要的是推销员的口才。因为形象和服饰是静态的东西, 也许只有一瞬间的吸引力, 而真正具有持久魅力, 吸引顾客的是推销员的语言艺术。推销语言必须既有科学性, 又有艺术性。没有科学性, 推销语言就没有说服力, 没有艺术性, 推销语言就不能打动人心。推销的语言艺术就在于对顾客产生一种魔力, 使顾客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 自觉自愿地购买推销员所推荐的产品。有一次本人在逛某商店时, 路过卖健身器的柜台前, 只见营业员对犹豫不决的顾客说:“生命在于运动。有了跑步机, 您就可以在紧张工作之余, 回到温馨的家里。一边欣赏电视节目, 一边锻炼身体, 既娱乐, 又运动, 两全其美, 多么惬意!”最终营业员达到了推销的目的。由此看来商品推销语言的运用技巧, 就成了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掌握说话技巧, 讲究语言艺术, 是推销人员的基本功。那么作为推销员如何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挥洒自如, 心灵嘴巧, 打动顾客的心呢?有以下几点须注意:

一、社交语言是商品推销语言的基础。

推销员首先也是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 他与顾客交往中首先考虑的是一般的社会成员同的人际关系, 因此一切人际交际中的语言规范, 推销员不仅应全部遵守, 而且遵守得更好。很难想象。如果连一般的社交语言都不懂的人, 能和顾客顺利地沟通.达到推销目的。所以推销员要从一般的语言艺术技巧学起。

二、商品推销语言要以“情”动人。

推销员要在情感上缩小与顾客的距离。因为“情”是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就是说情感能融洽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所以说话时要有亲切感, 言语要贴心, 以情感人, 不要油嘴滑舌。特别是对顾客赞美的话, 应当是发白内心的感觉, 而不是虚假的奉承。如枕州有家美食城, 一双筷于上写着这样两行宇。假如我的菜好吃, 请告诉您的朋友。假如我的菜不好吃, 请告诉我。”吸引力在一个令人亲切的“情”字上, 这虽然是广告推销语言, 但推销语言都是有其共性的, 都要以情感人。

三、在语言上采取“迂回策略”。当推销遇到困难或出现

僵局时.要避免造成对方对抗的局面, 更不要将对方逼到墙角, 这时要转移话题, 在语育上采取“迂回策略”。如谈谈顾客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最后谈话投机了, 成交也就水到渠成。即使事情未能象所期待的那样发展, 也不要沮丧失望, 失去冷静。等待下次机会。如某防盗门厂的推销员, 到一房地产公司推销防盗门, 初次登门由于话不投机, 就吃了闭门赞。但机灵的推销员看到该公司老总宗大书柜里放有很多书籍, 下次他带上从书店里精心挑选的几本好书再次拜访.喜爱文学的他与同样喜爱文学的老总一下拉近了距离, 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后来越谈越投机, 没过多日。公司就通知推铺员去签订合同。

四、“说三分, 听七分”。

不少推销员在推销的过程中爱搞“一言堂”, 于是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其实不然。推销员要认真倾听顾客的意见, 让顾客多说话, 这样才能探索顾客的心理活动, 才能了解到顾客的真正需要, 以此调整推销计划, 突出推销重点。

五、采用积极的正面语言, 不采用消极负面语言。

积极健康的正面语言, 令人心情舒畅, 能创造和谐的购买气氛, 并能做出让顾客乐意购买商品的心理暗示。如“您穿上这套衣服看起来真漂亮”“这产品会使您称心如意的”等等。而负面语言听了会令人丧气。正如阴雨里人们难有好心情一样, 面对这样的语言, 顾客心理就会受负面消极的影响, 如“这顾客真差劲”“这么长时间了, 您怎么还没有挑选好”“不是东西不好, 而是您的眼光不行”等等。

六、语言要通俗易懂。

推销语言最基本的一条, 是能让顾客容易听明白, 易于接受。古人说“阳春白雪, 和者必寡;下里巴人, 和者必多。”通俗化的语言, 说起自然, 听起来明了。一般说, 顾客对你推销产品的知识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技术性能复杂的产品。因此在推销中要尽避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 以免使顾客难以理解。对于那些深奥的技术性问题, 最好用比喻及其他易于接受的说法。深入浅出。

七、一般的语言交往, 要注意区别对象。

推销员尤其要注意与对方交谈时察言观色, 了解对方的脾气、性格、心理特征、言谈习惯。比如你面对的是一个豪爽、耿直的人, 那么你的谈话中, 有话尽量直说, 态度明确, 不要吞吞吐吐, 不够爽快。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谨慎, 小心的顾客, 那么你的谈话, 用朴实无华, 缜密细致的语言来同他交流, 他会认为你诚实。仔细认真。总之, 要遵守因人施言的原则。

八、尽量使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某些推销员在推销商品的过程中, 往往由于口齿不清, 乡音过重, 使顾客误解而构成推销障碍, 妨碍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而普通话是我国各地都广泛使用的标准语言, 掌握了它。你就不会存在同顾客交流的问题。当然要注意的推销语言技巧还有很多。推销员需要长期的定向积累。吸收各方面的知识, 才能拥有商水准的推销口才。

摘要:商品推销语言是做好推销工作的重要手段, 推销语言技巧的运用是决定交易成败关键因素。

关键词:商品推销语言,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国柱.现代商场的推销语言[J].商场现代化, 2006 (9) .[1]周国柱.现代商场的推销语言[J].商场现代化, 2006 (9) .

[2]耿长彦.浅谈推销员的推销语言艺术[J].商场现代化, 2008 (5) .[2]耿长彦.浅谈推销员的推销语言艺术[J].商场现代化, 2008 (5) .

篇7:袜子的广告推销词

20世纪是美国南方文学迅速发展, 南方作家大放异彩的世纪。以威廉·福克纳、托尼·莫里森、凯瑟琳·安娜·波特以及尤多拉·韦尔蒂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前三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相比, 尤多拉·韦尔蒂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是, 在她晚年时, 美国文学界逐渐意识到其作品的重要性, 并给予她很大荣誉。1973年, 韦尔蒂六十四岁的时候, 她的小说《乐天者的女儿》获得了美国文学界的重要奖项——普利策奖。此外, 韦尔蒂的作品还获得过美国图书评论家奖、美国图书奖、欧·亨利奖和美国文学艺术金质奖章等美国文学界的重要荣誉。韦尔蒂以描写美国南方生活见长, 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 她善于从普通人的平凡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人生意义。她观察细腻, 思维缜密, 以摄影师般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美国南方生活画面。

韦尔蒂的一生颇为坎坷, 与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年幼时, 母亲就给她讲过她刚出生不久就死去的哥哥的故事, 这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成年之后, 父亲又患白血病离世。之后, 母亲和两个弟弟也病重而亡, 给她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 死亡主题是韦尔蒂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一个主题之一, 例如, 《献给玛乔丽的花》中的玛丽乔之死, 《克莱蒂》中的克莱蒂之死, 《流动推销员之死》中的鲍曼之死, 以及在许多其他小说中, 死亡均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和主题。目前, 国内对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品的叙事方式、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分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题等方面, 对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也有所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来把握韦尔蒂作品的死亡主题, 而细致分析其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悲剧原因的研究则并不多见。本文从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流动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鲍曼的死亡悲剧, 窥一斑而见全豹, 以期对韦尔蒂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以及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为深刻透彻的了解。

2 主人公自身性格缺陷

《流动推销员之死》是收录在韦尔蒂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帘》中的一篇作品。该作品描述了一个旅行推销员鲍曼的故事。十四年来, 推销员鲍曼每天开着他的福特车在密西西比州为一家鞋厂推销鞋子。一天他大病初愈, 重返旅途, 却因身体条件不佳和对路线不熟而迷路, 只得求助于山上一户农家。正是在这户农家里, 他感受到了那对平凡夫妻间的, 他从未体验过的真情和爱, 这使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孤单, 自己的心灵是多么贫瘠, 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徒劳和无意义。最终在月夜离开时因心脏病发作而孤独地死去。他的死不只是个单纯的医学问题, 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问题。正如马云霞老师所说:“鲍曼的死, 表面是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所致, 实际上有更深沉的原因。心脏病的发作只是个偶然因素, 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希望的破灭和对爱和家的渴望才是导致他死亡的真正原因。” (马云霞, 2008:152) 因此, 应该把他的死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来考察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出其死亡的悲剧性。由此可见, 鲍曼之死首先与他本人的性格缺陷有着密切关系。

鲍曼的性格缺陷突出表现在他的倔强和死要面子上, 可以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 在思想上, 他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因为这有失体面。例如, 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迷路了的时候, 他想“为什么就不能干脆承认自己迷路了, 而且已经走错了好几英里了呢?……他不习惯向陌生人问路, 这些人虽居住在大路边却压根儿不知道路通向何方;” (吴新云, 2012:188) 。即使知道自己迷路了, 他也不愿意承认而是凭着感觉继续往前走。他甚至都没有尝试问一下路人就断定他们压根儿不知道路通向何方。这与他长达十四年的推销生涯有关, 他自认为阅人无数, 见多识广, 因此对自己的判断信心十足。这样的个性为他的迷路提供了可能, 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当他向那位农妇请求进屋时, “他弓腰把自己的大黑帽子放到旅行包的提手上。这动作很是卑微, 几乎是在鞠躬呀, 他立马觉得好笑, 觉得所有的弱点就此暴露无遗。” (吴新云, 2012:191) 这原本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动作, 可是在他看来却是卑微的, 他不愿意将自己的弱点示于人前, 不愿给人一种失败者的感觉。此时, 他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对任何可能显示出他的脆弱和不足的动作都异常敏感, 而这些动作在常人眼里不过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这样的思维定式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上。其次, 在行动上他把自己所谓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远比自身的生命安全还重要。例如, 当他从在山涧边摇摇欲坠的车里爬出来时, “他默不作声地从车里出来, 仿佛即便被作弄了也要不失尊严。” (吴新云, 2012:188-189) 这一处动作描写将他的倔强和好面子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没人看见也没人在意, 即使险些丢掉性命, 他还是不紧不慢地从车里出来, 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因为如果他快速从车里爬出来, 会让人觉得他贪生怕死, 从而颜面全无。实际上, 他的“尊严”无非是死要面子。他视自己为一位高傲的骑士, 就像他保持的记录一样——过去十四年间从未生过病, 从未出过事故。

他这种思维和形动上的态度不仅表现在自己身上, 还表现在他对他人的看法上。例如, 当他了解那妇人和桑尼之间甜蜜的爱情时, 他觉得自己被他们捉弄了。“他想起来, 那妇人曾静静地在冰冷的壁炉旁等待, 那男子曾执意要去一英里之外的地方取火, 他们最终拿出了自己的食物和酒水, 在整个房间自豪地摆出他们想要示人的东西。” (吴新云, 2012:202) 他认为他们有意在他面前展露自己的幸福, 好让他显得多么愚蠢和可悲, 这显然是他那可悲的思维定势的产物, 他因为在乎自己的“尊严”, 于是总幻想着别人在想尽办法让他出丑。

鲍曼极强的自尊心导致他在错误的路线上越走越远。这样的性格缺陷使他失去了一个可能挽回自己的生命的机会。他的迷路本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他开口问路, 就不至于走上那条错误的线路, 因此也就不会碰上那户农家, 那么就不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波动和落差, 也许心脏病的发作就可以暂时避免了。而这一连串假设全部建立在他会主动问路的基础上。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为他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而将他推进死亡深渊的则是这个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

3 商品社会的罪恶

从表面上看, 鲍曼是由于心脏病发作这一偶然事件而死。但实际上, 他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这个冷漠、充满剥削的商品社会才是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一原因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3.1 冷漠的人际关系

首先, 在精神方面, 商品社会导致了这个社会的冷漠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作者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寒冷的冬天, 鲍曼死在凄清的夜晚, 这暗示着鲍曼身处在一个冷漠的社会里。“不时能看见有人立在田间地头或站在草垛顶上, 但他们都离得太远, 就像一根根歪斜的小棍或茅草。他 (鲍曼) 的小车咔嗒响着孤单地穿行在他们的乡村, 引得他们微微转身侧目, 看车后扬起的团团白色的冬日薄尘像南瓜似的在路上滚动。虽说他一过去这些人便立刻转过身去, 但他们远远的凝望却牢牢跟定了他, 像堵高墙无法冲破。” (吴新云, 2012:188) 这是一幅沉闷、疏远和压抑的画面。人与人之间仿佛隔着无法逾越的看不见的高墙,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暇他顾, 对他人的事情置若罔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 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看不到希望也无处可逃, 死亡于是成了逃不掉的宿命。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农妇对待鲍曼的态度。鲍曼在大病初愈的情况下长途跋涉, 到达这户小山上的人家时已经疲惫不堪了。因此在他初次见到那位妇人时, 对她充满了期望, 希望能够得到她热情的接待和细心的关怀。进屋后, 他的感觉是“室内, 屋子的幽暗犹如专业人士——医生——的手触动了他。那妇人把擦干净一半的灯盏放在中间的桌子上, 也像专业人士——向导——那样指了指铺着黄牛皮的座椅。” (吴新云, 2012:188) “医生”和“向导”不过是他的臆想, “屋子的幽暗”不会是医生的手, “她”也不是专业的向导。他的臆想说明了他极差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 他急需专业医生来让他恢复健康和活力, 他心神不宁的精神状况也说明他亟需一个向导来给他指明方向, 不仅是物理上的, 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此时, 他俨然把她当作救世主, 满心期待着她的救济。可是妇人的回应却让他的希望化为泡影。从始至终, 她都冷若冰霜, 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对周遭的一切都保持着足够远的距离, 显示出一副漠不关心、不可接近的神态。即使是面对这样一个虚弱可怜的人, 她也不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她的冷淡无疑是插上鲍曼胸口的一把利剑。十四年来习惯了孤独和寂寞的他, 却在病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孤独的分量。“我生病了, 在病中, 也唯有在病中, 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孤单。” (吴新云, 2012:196) 在这里, 他并没有感受到病人应该享受的关怀与温暖, 反而被疼痛和孤独压得直不起身。她的冷漠只是这个缺乏温情的可悲的社会的冰山一角, 鲍曼这样的人对金钱和物质的狂热追逐以及人们所信仰的金钱万能教条导致了人们精神的荒芜和社会的冷漠。反过来, 他也遭到了这个社会最有力的回击。鲍曼们就像秋风中的叶子, 终究避免不了凋零的命运。

3.2 商品社会的物化性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物质方面, 商品社会表现出强大的物化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物质生产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一年年, 他 (鲍曼) 入住的饭店越来越好, 留宿的城镇也越来越大……” (吴新云, 2012:187) 但是, 伴随着物质生产水平快速发展, 贫富差距也随之急剧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金钱关系和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资本家尽情享受着对普通工人的压榨和剥削, 鲍曼便是这样一个制度下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作为推销员, 他不得不尽可能多地为资本家创造利润, 否则将工作不保, 收入全无。因此, 他每天思考的是如何推销产品, 他的推销话语如同被计算机处理过, 形成程式化。久而久之, 他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便被固化, 长达十四年的推销生涯让他成为一个思想僵化、感情麻木的机器人。当他和妇人独处, 觉得气氛尴尬无话可说时, 为了缓和气氛, 他说“我有一批很好的低价女鞋……” (吴新云, 2012:192) 因为常年推销, 他已经失去了与人正常沟通的能力, 说的话全是为了工作服务, 而他为此所养成的随和、亲热、婉转的语气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现在的他已经在商品化和机械化的社会里被去人性化了, 变成一个物化了的人, 一具行尸走肉的尸体, 他衡量一切的标准都是金钱。在离开那对夫妇家时, “他拿出了皮夹中的所有钱, 放在玻璃灯座下的凹槽里, 几乎带点招摇显摆的意味”。 (吴新云, 2012:203-204) 他认为这一举动会让他显得威风, 可惜他不知道, 这只会让他更显得悲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满足不了空虚的内心和饥饿的灵魂。正是这样的物化性使得鲍曼对人与人之间那种原始淳朴的爱感到陌生, 这也是为什么农家夫妇间温馨的爱情对他来说却是致命的。

在与妇人相处的过程中, 他内心升腾起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性的渴望。“他 (鲍曼) 怔怔地望着那妇人, 被自己狂放不羁的情感冲昏了头脑。他动弹不得, 无事可为, 能做的或许就是拥那妇人入怀。” (吴新云, 2012:196) 常久以来习惯了孤独、波澜不惊的心却在此刻波涛汹涌, 积压多年的情感全面爆发,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常年的孤单是多么可悲, 以前固守的独身主义在这个冷淡遥远的女人面前瞬间土崩瓦解, 而他们不过是一对贫穷的恩爱夫妻。妇人对桑尼充满着依赖与自豪, 桑尼也扮演着大丈夫的角色, 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桑尼作为家庭的保护者与拯救者, 不仅是鲍曼无法企及的阳刚与勇武的具象, 更是家庭温暖与希望之源。” (庄严, 2012:97) 再看妇人, 她的话不多, 可是几乎每句话都不离桑尼, 并且语气中充满着喜悦与自豪。“‘我们可不需要火柴。’她自豪地说, ‘桑尼会弄火回来的’” (吴新云, 2012:200) “‘这可是他酿的酒。’那妇人平静而又自豪地说。 (吴新云, 2012:201) 显然, 妇人对鲍曼的态度与对桑尼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她对桑尼的爱溢于言表, 而这正是让鲍曼痛苦的地方。他们之间的爱成为他无法愈合的伤口, 他深切感到自己的孤独与寂寞, 原本常年的孤独已经让他百炼成钢, 他甚至觉得孤独是一种荣耀, 独处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他已经超越了常人的需求层面, 俯视着嘲笑着世俗间的喜怒哀乐。而如今, 他终于意识到原来他并没有超脱成为圣人, 他也有着和常人一样对爱和家的需求和渴望, 可是他却未曾拥有过“那看似一直与他无缘的情感” (吴新云, 2012:196) , 这样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是前所未有的。“稀松平常到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吴新云, 2012:202) 的爱情对他来说却遥不可及。对他们, 他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他真希望那女人怀的是他的孩子呀。” (吴新云, 2012:203) 经过这样剧烈的情感波动和精神打击后, 鲍曼的精神全面崩溃, 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 这是一种失去一切后的彻底绝望。在这种极差的身体条件和精神条件下, 他强行起身, 准备离开这里。终在清冷的月光下, 因心脏病发作而离开人世。作者并没有明示他的死亡, 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他一个人孤单地死去。“由于他脆弱、空洞、贫瘠的内心承受不住对他来说早已陌生了的也早已不属于他的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纯朴的亲情和友爱所反馈给他的重负和压抑, 终于心脏突发爆炸, 倒在通往死亡的归途中。” (时秀华, 1994:99) 那家农家夫妇之间深厚的爱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巨大打击, 让他陷入彻底绝望。

鲍曼的死是无足轻重的, 就像他活着时一样。老板在发现他失踪以后, 马上会雇佣另一个鲍曼, 资本主义商品社会这台噬人的机器还是会运转自如, 他的死亡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意义上的改变和进步, 反而更加赤裸裸地证明了这一吃人制度的无情和黑暗, 因而其死亡更显示出某种放大了的悲剧效果。

4 结语

尤多拉·韦尔蒂擅于描写美国南方地区普通人物琐碎、平凡生活的特点在这一短篇小说中得到很好体现。通过描写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个典型职业——流动推销员这一小人物的死亡, 作者不动声色却又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商品社会对人类心灵和人性的残害。她并没有锋芒毕露, 争锋相对, 而是把她对这个罪恶社会的控诉通过委婉、隐晦的方式间接表达出来, 让读者自己领会其中的内涵, 让人既哀叹, 又愤怒。“她独特的死亡视角, 目的是引领人们对生命给予深情的注视。” (卢睿蓉, 2007:103) 在这篇小说里, 作者倾注了她对死亡的思考, 表达了其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探寻。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和什么国家, 人们都要懂得人类情感的弥足珍贵, 都要努力追寻和守护这份情感, 而不能变成金钱的奴隶和一个脱离感情的躯壳, 因为人间的这份真情是解冻这个冷漠社会的唯一法宝。此外, 韦尔蒂还通过这篇小说反映了她对小人物的关注, 通过鲍曼的死亡悲剧倡导人们应该对包括鲍曼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 这篇小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 她以描写南方生活见长, 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流动推销员之死》是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推销员鲍曼的死亡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对生命和社会的思考。本文结合文本分析, 试图从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两个方面来探寻《流动推销员之死》中推销员鲍曼死亡的原因, 以期为读者了解故事人物的命运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帮助。

关键词:流动推销员之死,死亡,性格,商品社会

参考文献

[1]卢睿蓉.越重重帷幕——论韦尔蒂小说死亡心理之路[J].电影文学, 2007 (12) :103-104.

[2]马云霞.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流动推销员之死》和《绿色的帷幔》中的死亡主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151-154.

[3]时秀华.半明半暗的死亡象征——简评尤多拉·韦尔蒂的《巡回的推销员之死》[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4:98, 99, 116.

[4]尤多拉·韦尔蒂.绿帘[M].吴新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186-204.

上一篇:于永正教学理念下一篇:煤气管网设施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