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2024-05-23

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精选3篇)

篇1: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聚会的日子。一个古老而浪漫的民间传说,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再一次得到演绎和传承。古城扬州,除了传说,还有许多有趣而美好的习俗,请听几位老扬州为您娓娓道来。

七夕·说爱情

《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民俗专家曹永森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大概起源于魏晋年间,对爱情的忠贞是这个传说核心的内容之一。

65岁的老扬州吴德祥说,小的时候就老人们讲过这个故事,脑子里就在想像牛郎和织女的样子,想像他们驾云而来,在鹊桥上相聚。“后来,长成年轻小伙,到了七夕这天,四处寻找葡萄架和瓜棚悄悄地躲着,倒不是真的要听牛郎织女情话,而是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

说到鹊桥,有老扬州认为,是喜鹊衔来的百索子搭建的。百索子,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用来避邪给孩子带在腕上的五色彩线,家长要求孩子一直戴着,到了“六月六”这天,大人们会把孩子的百索子取下,扔在屋顶上。就是所谓的“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而这些五颜六色的百索子,晒了一个月后,就会被喜鹊一个个衔去,搭建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桥。

在扬州,与七夕有关的爱情故事还有秦观与苏小妹的传说。特别是千古爱情绝唱《鹊桥仙》,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曹永森说,事实上秦观并未与苏小妹结婚,是人们把有“才情”的秦观和“貌美”的苏小妹联系在一起,编出的浪漫故事。

七夕·乞巧

《真州竹枝词引》载:“七月俗名巧月,以七夕乞巧也。”曹永森说,乞巧的风俗由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作为天帝之孙的织女,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在民间传说里,天空中变幻无穷的绚丽云霞就是她亲手所织。“于是就利用七月初七,她到天河边与牛郎相会的机会,求赐纺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由此便产生了七夕乞巧的习俗。”

“七夕最能体现中国妇女的勤劳美德。”74岁的老扬州陈金龙说,在他的记忆里,当晚,姑娘媳妇们要供上水果、茶食,梳洗干净后,按照长幼次序,祭拜织女,向织女乞巧。至于要乞什么样的巧,陈金龙说就是女人家必须要会的“洗衣浆裳,裁剪织补”。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女孩子会在七月初六这一天,将一半井水一半河水混合在一起,放在同一个碗里。再将碗放在外面的太阳底下,经过初六太阳的暴晒,水面上就会结上一层膜。放一根绣花针,或者一根斗蟋蟀的草在这层膜上,等到七月初七晚上,月光照在这根针或草上,并在碗底留下投影,这个投影也许会像一支笔,也许会像观音像……女孩子们就会由影子联想到自己的姻缘,推测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婚姻,自己的郎君会是什么样的等等。

陈金龙说,平时,都是外婆、妈妈教,到了七夕这天,就要把自己的技艺拿出来和同辈人进行比试。至今,陈金龙还记得老扬州的姑娘媳妇比试的是好几样——剪花样,滚袖口,打绒线,绣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比赛穿七孔针,谁穿得又快又好,就是巧姑娘,名气一下子就会传出去。”

吴德祥告诉记者,旧时大户人家的年轻女性到这天还会有一个巧艺比赛。“听母亲说,七月初,大户人家里,年长的、有经验的老年妇女还会有意识地对家里的年轻姑娘、丫环传授女红技艺。”

“乞到巧”的媳妇姑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漂亮的手工织品,扬州教场曾经的乞巧市由此而来。老扬州汪维国向记者回忆了乞巧市往昔的盛况。每年七月初一起,扬州教场便开始有乞巧市,非常热闹,老百姓特别是少女少妇们,把制作的绣品、花鞋、披风、帐幔、枕套、罗帕等拿到市场上来展示或出售,一些穷人家的妇女,日夜赶制一些细针线活,到乞巧市来出售,以此谋生。过去女儿家出嫁都作兴自己绣制一些花鞋、帐幔等,俗称“女红”,作为陪嫁之用,也好显示一下女孩的才华。

当然好多有钱人家的小姐,没有这方面本领的,就在乞巧市期间,上市场“淘宝”,北门吉祥庵的尼姑们专做这些针线活,在扬州很有名气,届时苏南、苏北的绣货商们也来赶市,大肆收货。至七夕前三天,整个教场,便成了乞巧市,市场上人头攒动,人山人海,非常热闹,确似一场热闹的庙会。附近得胜街、永胜街、教场街、辕门街大街上也是车马难行,成了人的海洋,满街上人流壅塞,至七夕夜方散。

“剪纸艺人张永寿先生生前曾与我的老师周蔚祖、孙龙父二位先生讲,当年他父亲的剪纸生意主要就靠这一季呢! ”遗憾的是,教场乞巧市在抗日战争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此外,喜蛛应巧也是七夕的游戏之一,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扬州人把蜘蛛叫做“喜喜蛛”,以为“喜喜蛛”预兆着喜事,家中庭院的瓜果上有了蜘蛛网,也是吉祥之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七月初七,女孩子会将许多手工织品放在一个盒子里,让蜘蛛爬到里面,或者自己捉一只放在里面,盖上盖子,等到第二天,如果蜘蛛在里面织出了一张网,则预示着自己以后会有一段美好的姻缘;也有的将盒子里的“女红”换成瓜果之类的东西,用同样的方法,如果蜘蛛也能在盒子里面结出网,则同样象征着将来会拥有美好的婚姻。

七夕·看巧云

因为传说天上美丽的云彩是织女亲手所织,所以七夕这天抬着看祥云也成了七夕风俗中重要的一章。家住南河下67岁的老人许丽芬老人许多年来保留着这个传统。“孩子的时候,七夕待在房里,妈妈就喊了,小大子,小二子,小三子,出来看巧云哦。”

许丽芬说,那时候小,看所谓的巧云,是看不出什么美不美的。而年龄大些的女孩子,尤其是想象力丰富、口齿伶俐的,会把云想象成各种动物、花草或其他吉祥物,得到旁人的啧啧称赞。我一直到长大了才知道,妈妈让我们看巧云,是期望我们姊妹几个能讨到织女的巧,将来能找到好婆家,过上幸福快活的日子。

陈金龙也有看祥云的记忆。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看巧云的传说。这一天,妇女、姑娘或登楼眺望,或出户仰望,看天上的五色彩云而乞巧,俗称“看巧云”。“南天门大开,砖头瓦砾带回家,第二天变成金子。”

篇2: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七夕·晒书

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老扬州汪维国曾经专门撰文写了一个在“七夕晒书”的故事。

“嘉庆年间,有一位贡生叫汪中的,他蔑视晒书的习俗,因为在阮元家聚会时,受了点甘泉县令的冷落。七夕这天上午,汪中敞开肚皮,躺在四望亭东的通泗街上闭目养神晒太阳,亦谓之‘晒书’。这一天,县令惯例要到县学(即现在的西门街小学旧址)与诸贡生会面讲经,汪中横卧街心,老爷的轿子过不去,衙役们上前要他让路,他称今天是七夕,他正在曝晒腹中的圣贤书。衙役们赶紧禀报老爷,县太爷只好忍气吞声,打轿绕路去县学,这就是至今流传于扬州民间‘汪中晒书’的故事。”其实七夕晒书的民间故事不仅扬州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也讲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七夕·拜魁星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七夕是女孩儿的节日,其实并非如此。曹永森说:“七月初七,还是魁星诞辰,因而有庆贺魁星生日的习俗,但仅限于旧时的文人,所以此俗影响不大,知其究竟者也不多,今人也很少知道此俗了。”

“魁”有“首”之意,古代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就叫做“夺魁”、“抡魁”。旧时文人又认为北斗七星为文昌府邸,其第一颗星叫“魁星”。在盛行星象崇拜的古代,人们相信某星主某事,便把魁星当作主科考的神灵予以祭祀。

《真州竹枝词引》记载:“是日魁星诞辰,学人设供奎光楼下,曲径疏篱,海棠、蓝菊、鸡冠,秋色杂缀其间,亦有雅人深致……”其后又有竹枝词《魁星诞辰》云:“曲径疏篱斗晚芳,鸡冠秋色总文章。凭君一管生花笔,要与秋风战一场。”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清代咸丰年间扬州仪征一带确有纪念魁星诞辰的风俗。扬州的四望亭, 原名“文奎楼”,后名“魁星阁”,就是明代江都县学前的“魁星阁”。

曹永森说,至于为什么把魁星生日定在七月初七,而不是其他日期,诸多史料中未见记载。不过,确定这一日期的用意也并不深奥。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姑娘们把七夕定为“乞巧”日,文人们能不受到启发吗?所不同的是,姑娘们是向织女星乞巧,而文人们是向魁星庆贺。其实,文人庆贺魁星生日的最终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向魁星乞求舞文弄墨之巧,以使自己科考夺魁,功成名就。

七夕·巧果人

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对应的饮食风俗,七夕也概莫能外。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在我们扬州,称为吃“巧人果”。清代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中,有一首《巧果人》。“盛来食品极荒唐,饼饵都成骨相装。我客断非朱粲辈,如何人亦当为粮。”扬州学者丁家桐解读,巧果人是一种油炸食品,也就是扬州人常吃的“大京果”,不过是做成人形。厉惕斋写这首诗是带着批判调侃的意思的,朱粲是一位隋代农民起义的首领,也是一位吃人魔王。在诗中比喻朱粲,是说吃“巧果人”,如同朱粲一样,像个吃人魔王。

篇3:你不知道的扬州习俗-七夕传说

传说一:红色,命中注定的最爱

如果要从一大堆色彩中选出一种来代表“女性”,那么100个人中至少有90个会选红色。这说明在很多人眼里,艳丽夺目、激情四射的红色最能代表女性的无尽魅力。而从女性自身来说,她们对红色也有特别的青睐——当她们要表现自信骄傲的时候、当她们要展示幸福美满的时候、当她们要炫耀花容月貌的时候,红色的装扮必在选择之列。红色所描画的女人气质,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颜色。

但是,女性为什么会偏爱红色?

以前流行过“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豪情壮志,那是一种特别年代滋养出的特别情怀,而爱上鲜艳的红色,却是女性数千万年来不断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原始人类出现最初的男女分工后,男子主要负责外出打猎,女性则守在据点负责采摘果实。成熟的果实往往是红艳艳的,某些对红色敏感的女性,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够发现果实,顺利采摘回来,而某些对红色不那么敏感的女性则错失良机,眼睁睁地让别的族群捷足先登。

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的进程:那些拥有对红色非常敏感的女性的族群抢先夺走了食物,没能找到足够食物的族群消逝在饥饿和严寒中,大自然淘汰了那些分辨不出红色和绿色的女人:随着竞争的升级,能够细分出大红色和粉红色的女人,淘汰了那些只能分出红色和绿色的女人——因为能细分不同红色的女人能判断出果实的成熟程度,抢先一步获得优质食物。

从前在非洲草原上一眼看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女性,成了优胜劣汰的胜利者,而人类基因把这个胜利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一一现在你可以看到有色盲或者色弱的男性,却从来不会看到有色盲的女性,即使她是携带者。

当我们看到一些中老年女性不约而同地喜欢穿紫红、枣红、橘色的服装时,就会明白那是出自依恋红色的天性,她们或许因为年纪大了不敢穿得太鲜艳,但又不甘心从此远离红色,便退而求其次去追求有红色元素的颜色,总之是想方设法留住那一抹红。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好的红色情结。

传说二:更年期,如期而至的保护神

许多女性到了四五十岁会进入更年期,变得烦躁易怒、敏感多疑,身体多器官出现不适症状。医学告诉我们,女性更年期是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降低导致的,从此卵巢开始萎缩,月经停止,生育周期也终止了。也就是说,更年期是生育功能终止的信号。

但是奇怪的是,科学家研究发现,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没有更年期,仅有人类、短肢领航鲸和虎鲸出现“更年期”这种现象。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一个物种在面临自然选择和与其他物种的竞争过程中,会趋向于产生更多的后代,去占领更多资源,延续种群,所以哺乳动物们会努力地生育。那么人类在进化中出现更年期、主动放弃生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科学家提出了“祖母假说”。人类发现,女性到了高龄阶段来生育后代是很不安全的,即使在医术进步的情况下,37岁以上生育的危险性也远远大于年轻时候生育,产妇容易在生产的时候死去,或者生下畸胎。于是人类选择了更有利于基因延续的做法,妇女在接近这个年龄时,就会倾向于终止生育,避开风险,转而改变角色,去照顾下一代。女性婚后生下子女,在新家庭中只有子女和自己的基因关系最亲近,她们愿意全心全意照顾子女,也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基因,让它顺利延续,这当然比冒险生育更适合族群发展。

因此,更年期不论是在生物的意义上还是在社会结构的形态上,都是进化的结果。至于那些喜怒无常、唠唠叨叨的更年期烦人表现,都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就由它们去吧。因为我们现在知道了,更年期保护了我们的母亲免遭高龄生育的危害,保护了我们健康地降临人世,与此相比,那些小烦恼又算什么呢!

传说三:扭腰摆胯,与风骚无关

男人和女人都是用两条腿走路,可是女人的腰肢却如风中杨柳左摇右摆,步态摇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张曼玉身着旗袍的曼妙身影。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左摇右摆的步态被赋予了“风情”的含义,赞美的叹“婀娜多姿”,妒恨的骂“小骚货”。但是且慢,女性独有的这种走姿其实跟“风情”毫无关系。

女性担负着孕育下一代的任务,她们的骨骼,特别是骨盆的结构与男性有着巨大的差别。因为要留出容纳胎儿的位子,所以女性的骨盆宽而短,呈圆桶形,与身体骨骼的比值远大于男性。骨盆的比例大,走路时摆动的幅度自然就大。而女性的脂肪多分布于臀部,造成了臀大腰细的生理特征,更增大了摆动的视觉效果。加上女性走路时双腿较男性收拢,落脚点更靠近中心,为了保持平衡,需要轮换着翘起骨盆的左右两侧,这样看起来就更加摇摆了。而男性肩宽臀窄,身体呈倒三角形,骨盆与身体骨骼的比例较小,因此男性多采取摆动肩膀的方式保持平衡。

骨盆较大的女性更加适合妊娠分娩,因此原始人类在选择繁殖对象的时候,多倾向于这种体态。尽管人类经历了从非洲草原到文明社会的漫长进化过程,但在生殖方面的评判标准却没有太大的改变,所以这样婀娜多姿的走路姿态就和乳房等一起,成为女性的性别体征。而那些对女性走姿的赞赏和嘲骂,已经不是生物意义上的,只能说是社会意义上的了。

传说四:灵敏嗅觉,天赐的魔力

为什么女生在走廊就能闻见男生宿舍里的臭鞋子臭袜子味,而住在宿舍里的男生却毫无感觉?为什么女朋友总是嫌男朋友住的地方像猪窝一样,而男朋友却没觉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为什么老妈总是对儿子咆哮赶快把你的脏衣服拿去洗,儿子却捡起来嗅一下说还行啊又把它们丢回原处?你可不要觉得这是女人神经过敏有洁癖,爱干净过了头,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女人在嗅觉方面的确优于男人。

更有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甚至是通过鼻子来选择配偶的,而不是通过眼睛。通过各种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女性负责嗅觉的大脑皮层平均面积大于男性,在医学上这表明,女性辨别气味的能力强于男性。而这,是进化的结果。

每个人身上都会散发出自己独特的生理味道,这种味道自己往往不易察觉,却容易被他人捕捉。体味是身体各种激素混合而散发出来的,体味的差异代表了基因上的差异。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选择生育对象时,若能选与自己的基因组关联性较小的异性,那他们的下一代很可能更有竞争优势。

如何判断这个配偶是否适合自己,他和自己结合能否生出优秀的下一代,是女性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而女性灵敏的嗅觉是她们选择合适对象的一个天赋神器,男性不需要拥有这样独特的技能,因为男性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精子,可以同时让很多女性怀孕,而女性成功怀一次孕,需要耗费九个月的时光。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职业的丰富化,每个人散发的气味变得非常复杂,往往掩盖了自己原本的体味。为了穿透这些“烟雾”,女性的嗅觉进化得异常灵敏,以用来准确甄选合适的配偶。

这样的场景我们太熟悉了: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晚上,你家那位先生刚刚参加完大学同学聚会,一身烟气酒肉气踏入家门,你在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哪里不对劲——你透过重重干扰闻到了他身上有陌生的香水味——尽管他和某个女同学只是在见面时拥抱了一下。

现在你知道你为什么拥有这样的魔力了吧?但可不要放大它,谨防伤及无辜!

关于女人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随着科学的指引,一点一点地探究我们自身的奥秘,做一个清醒、自信、自觉的好女人。

上一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全员培训总结下一篇:问题教学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