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原理

2024-04-30

组织的原理(精选6篇)

篇1:组织的原理

信息组织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组织?

所谓信息组织,亦称为信息资源组织,是根据使用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处理、序化、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提供的活动。

2、按照依据的的标志特征,检索工具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一类以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为检索依据,包括:责任者名、题名、机构名、出版地、出版社、标准书号、专利号、档案号、文献登录号等。

另一类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内容的标识为依据,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还有一种根据引证关系建立的检索途径。

3、按照系统中标识组配的特点,检索系统分为两种 先组式检索工具,指检索前复杂主题的标识在系统中就已经按一定的方式祖沛好了的一类检索系统。后组式检索工具,指检索前复杂主题的标识在检索系统中是以基本概念的形式独立存在的,是谁检索时,才根据检索提问进行组合。第二章

4、一般认为下述因素是一个信息组织系统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和系统的及时性、系统的易用性、检索的成本效益 检全率=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系统相关信息资源总量*100% 检准率=检出相关信息资源量/检出信息资源总量*100%

5、描述控制的含义及内容 含义:为了以适合的方式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组织,检索系统一般不直接将信息资源本身作为组织和处理的对象,而是以其描述记录代替资源进行操作的。

内容:描述项目的控制、描述文字的控制、描述级别的控制、描述格式的控制。

6、什么是词汇控制,词汇控制通常包括(选择题)指根据信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需要,对自然语言中的词汇进行选择、规范并揭示其相关性的过程。

同义控制,如:自行车 代 脚踏车 单车 词义控制,如:疲劳(生理)疲劳(物理)词间关系控制

7、什么是句法控制,句法控制的形式有哪些? 句法控制是指根据信息资源标引和检索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组词造句的规则,对检索语词的组合方式作出规定。

常见的方法包括确定引用次序、使用辅助符号以及轮排等。

引用次序:亦称组配次序,指复合主题标引和检索时,各个主题因素的组合次序。

辅助符号:亦称组配符号,是检索语言揭示主题概念之间关系意义,进行检索操作的标识形式。

8、信息资源组织的原则

文献保证原则:文献保证,亦称文献根据,指信息资源组织应根据信息资源类型、数量等因素进行相应控制。

用户保证原则:根据用户需要进行描述控制和词汇控制。第三章

9、信息描述 亦称信息资源描述,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10、什么是元数据?它的作用是?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作用:识别,定位,检索,选择。

11、《文献著录总则》

9大项目,依次为:题名和责任者项目;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

12、《都柏林核心集》

15大项目,依次为:题名;创作者;主题;描述;出版者;参与者;日期;资源类型;格式;资源标识;来源;语言;关联;覆盖范围;权限管理。

最低限度元数据推荐项目为:题名、资源标识、出版者、日期、格式、主题、资源类型。

13、采用辅助符号的作用

一是可以通过辅助符号的使用,克服语言障碍,方便地识别不同项目的含义,促进不同国家地区的描述记录之间的交流和互换;二是有利于信息组织和检索的现代化,便利机读处理。

14、简要级次,基本级次,详细级次

仅记录主要项目的级次,称为简要级次(适合小型文献单位)

在记录主要项目的同时,记录部分选择项目的,为基本级次(最常用)记录主要项目和全部选择项目的,为详细级次(适合国家或集中)

15、检索点的含义

检索点是指检索信息资源所使用的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等各种供检索使用的数据。

16、参照法含义

参照法是指引用用户从检索工具中的一个目标或款目的方法,其作用是指引检索系统中检索对象之间的联系,说明检索系统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17、规范文档的含义

规范文档是一种根据信息组织的需要,对元数据记录的标目进行控制、跟踪、维护的工具,包括名称规范档、主题规范档等。

18、规范控制的作用及构成

有利于以统一的方式加以记录,以规范、通用的形式加以记录,方便标引和检索,有助于实现国际书目共享。

名称规范档的组成:规范款目,参照款目,说明款目

19、MARC中文含义

机读编目(计算机可读形式)

20、机读目录格式中,一个书目记录通常组成

记录头标区,地址目次区,数据字段区,记录分隔符

21、RDF的含义

RDF是万维网集团支持的一个描述框架,可在元数据交换中支持互操作的进行,RDF以标准的XML形式表达,提供一种表述、交换和利用元数据的框架。

22、RDF的基本模式(P56)

第四章

23、信息描述工作的含义 亦称元数据创建工作、信息资源编目,它是依据描述的规则,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操作过程。

24、按照其处理的方式,可分为什么?

原始编目:直接根据信息资源的特征所进行的编目。

复制编目:利用其他单位已经完全的编目数据进行的编目。

25、按照编目采用的组织形式,占主流的方式分为?

集中编目:由一中心编目机构进行编目,向其他机构提供编目数据的编目方法。

共享编目:两个或多个编目机构共同进行编目活动,通过各个参加机构通力协作,使编目结果为各参加机构共享的一种编目形式。

26、简述信息描述工作的程序

查重:确定该信息资源是否已收入系统 描述:按照不同信息资源的特点加以处理

标引:主要指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等,依据一定的类表、词表或标引规范进行 复核并输入系统:检查所进行的描述和标引是否符合要求

27、并列题名、副题名(了解、区分)并列题名:记录在正题名之后,以”=“链接。著录为: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副题名:为解释或从属于正题名的另一个题名,应记录于题名之后,以“:”为标识。例: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28、载体形态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区分)

载体形态项包括:数量、图、尺寸或开本、附件等

文献特殊细节项如:连续出版物的卷、期、起讫,地图比例尺、投影法等,主要用于记录个别重要文献特征

29、比较《文献著录总则》与《都柏林核心集》的特点

相同:两者都设置了完备的描述项目,可以比较完整地揭示一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两者都对描述的等级、标识以及规范的使用作出相应的规定,可以准确、一致的方式进行描述;两者都具有比较强的扩张性、兼容性,可以充分满足各种信息资源描述的需要和不同系统之间转换的需要。

差别:传统文献描述规范的主要是针对传统文献描述和识别的需要设置的,其特点是:描述项目设置充分,对传统资源特征的描述项目的设置详尽,虽然也可以进行网络资源的描述,但针对网络资源的描述项目相对比较概括;有明确的等级性、次第性,各描述项目有明确规定的次序和等级;对描述的表达也有严格要求;采用人工标识,适合专业文献单位使用,是一个以文献专业人员为处理主体的描述规范。

《都柏林核心集》的描述项目则是根据网络资源的特点和需要,按照资源内容描述、只是产权描述、外部属性描述三种基本类型设置的,项目的设立更加充分,与传统文献编目规范相比,其不同表现在:简明性,灵活性,选择性,语法独立,可重复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第五章

30、一部完整的分类法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

一种是根据分类法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为类目体系、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类目索引(本书采用)

另一种按照分类法构成的形式分为:编制说明、主表、副表、类目索引

31、类目体系定义

类目体系是按照类目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类目集合,亦称类目表。

32、《中国法》包括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33、复分表的含义

为了增强分类体系的细分程度,缩小类表的篇幅,分类法一般将这些共性子目抽出,单独编列成表,供有关类目进一步区分时共同使用。这种由共性子目构成,供主表有关类目共同使用的表,称为复分表。

34、标记符号含义,对分类标记有哪些基本要求? 亦称分类号,是分类法中用以标识类目的代号。

简明性,即要求号码简短、明了,顺序性强、易读易记、便于排检,适合实际使用的需要 表达性,指标记除能显示类目的排列次序外,还能反映其结构特点。

兼容性,指标记系统应具有根据类目体系的增补变动及时配以相应号码的能力,亦称扩充性。助记性,通常对类表中同一含义的主题概念使用相同的号码加以配置。

35、类目索引的含义、类别 含义:就是为了克服类目查找的困难编制的一种辅助工具,这种工具在每个类名及同义词后记录该类的分类号,将所有的条目按字顺排序,通过将分类体系的系统排列转变成字顺排列,从而可以通过字顺排列系统找到相应的分类号,克服类目查找的困难。类别:直接索引:是一种直接通过类名或同义词查找对应类目的索引。

相关索引:是一种不仅可以从主题名称出发查找对应的类目,而且可以将被分类体系分散的一个主题各个方面的类目加以集中的工具。

主题词索引:是一种分类法与主题法结合的索引类型。

36、同位类的含义

从同一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一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类,称为同位类。

37、网络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不同 揭示角度不同:文献分类法以科学为中心建立体系;网络分类法采用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主题结合科学的方式组织体系。类目的设置特点不同:传统文献分类法的类目设置根据传统文献资源和一定的用户对象进行;网路分类法则是由于网络资源的内容分布和服务用户更加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类目设置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展开形式的不同:传统文献分类法基本上采用线性序列;网络分类法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线性序列的网状结构。同位类排列方式的不同:传统文献分类法一般按照类目的关系的排列;网络分类法中排列问题还在发展之中。

适用特点不同:传统文献分类法重视易用性、学术性与通用性相结合;网络分类法重视普遍适用性。

38、DDC、UDC、LCC的含义,试比较它们的特点

DDC:《杜威十进分类法》,是广为全球各地图书馆使用的分类法,用传统的科学来分类,编制方式为等级列举式。

UDC:《国际十进分类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文献资料分类法,编织方式为列举—组配式。

LCC:《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根据本馆藏书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39、简单说说冒号分类法的分面分类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是阮冈纳赞提出的分析兼综合的原则,以及分面分析和分面标记。特点:类表十分简练,标记的表达性强,采用分面组配结构,以神秘主义为中心,成分复杂、符号种类繁多 第七章

分类标引的意义

亦称归类,是指依据一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41、号码配置方法

使用《中图法》进行分类标引时,号码配置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通过主表直接获得表达一信息资源的完整分类号码;另一种是须结合不同成分的号码进行组配标引。在《中图法》中,组配标引包括:使用复分表;仿分;类间组配。

42、直接获取的含义

只要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采用层层区分方法,准确确定其在分类体系中的确切位置,就可得到相应的分类号码。

43、分类标引工作程序的步骤

查重:查核该标引对象是否为已经处理过的信息资源

主题分析:对资源中具有标引价值的主题概念进行概括、提炼和选择 归类:根据其特点将其归入分类体系中的相应类目 给号:根据确定的类目给予相应的分类号 审核:为了减少标引误差,保证文献标引质量 第八章

44、主题法的特征和基本类型

特征:直接以语词作为检索标识;以字顺作为主要检索途径;以特定的事物、问题、现象,即主题为中心集中信息资源;往往是通过参照系统等方式揭示主题词之间的关系的 类型(理解):标题法:是一种以标题词作为主题标识,以词表预先确定的组配方式标引和检索的主题法

元词法:是以元词作为主题标识,通过字面组配的方式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主题法

叙词法:是以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的、经过严格处理的语词作为文献主题标识,通过概念组配方式表达文献主题的主题法类型

45、概要说明范畴索引、词族索引、轮排索引的含义与作用

范畴索引:亦称分类索引,范畴表,是一种按照词汇所属学科或专业范畴编制的概略分类系统,是从分类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作用:提供从内容角度查词的途径,便于从分类角度查找与某一范畴有关的叙词。这一方式可以弥补字顺查找的不足。在找不到表达某一概念的确切词语,无法从主表进行查找时,这一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作为概略分类的依据,类分信息资源,编制分类检索工具。一般在系统不使用分类法的情况下使用;是编表选词、处理词间关系的工具,在词汇分类的基础上处理,有助于提高词汇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词族索引:是一种以词族为款目单元,按照款目词的字顺排列,供等级关系的角度查找叙词的索引,亦称等级索引

作用:可以从词族出发查词,利用索引对族系关系的完整显示,自由扩大或缩小查找范围,改善标引和检索的效果;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可自动进行上位词登录,满足族性检索的要求;可通过等级关系限定词义。

轮排索引:亦称轮排表,是将词表中的叙词按词素的字顺排列,使含有同一词素的叙词集中显示于一处的词汇表,是一种从词素的角度查找叙词的辅助工具。

作用:增加检索入口,用户可以从词素角度出发对叙词进行查找;根据轮排索引按词素集中叙词的特点,帮助使用者选择最适合使用的叙词;编表时可以利用其字面成族的特点,发现语词之间的联系,进行词间关系处理。

46、叙词表一般由哪些部分(宏观结构)组成?叙词表组成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按照其结构,叙词表是一种概括特定知识领域并由词义相关、语义相关的术语组成的可以不断补充的补充的规范化词典。

47、词义控制的含义

主要是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控制,使其具有明确性和单义性。包括对多义词、同形异义词以及词义含糊语词等的处理,一般采用在叙词后加限义词或加注的方法予以解决。第九章

48、LCSH、MeSH的含义

LCSH:《美国国会标题表》,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在编目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综合性标题表。

MeSH:《医学标题表》,是由美国国立医院图书馆编制的专业叙词表。第十章

49、计算机检索系统的中心结构的组成

顺序文档:又称文献档,按照一定的格式收入文献的描述记录即元数据,其中包括主题标识在内的各种可检索标识和数据(文献号、题名、责任者、出版机构、分类号)倒排文档:以记录中各种可检索段的标志为中心,每个标识后列出标有该标识的所有文献号,类似印刷型检索工具中的辅助索引,可以从标识出发检出相应的文献;第十一章

自然语言的类型

关键词法、文本检索、自由标引、自然语言入口词检索、自动标引 关键词语言的类型

题内关键词索引、题外关键词索引、双重关键词索引

篇2:组织的原理

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柏拉图《理想国》

组织内聚力,即组织内部的团结一致及臣民刘召主的爱戴是一个行政组织存亡的关键。如果人民不满,君主足永远得得不到安全的。因为人民为数众多。——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威尔逊行政组织理论思想主要有:强调首先要弄清政府能够适合而且承担什么任务;提倡改进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方达;强调行政组织应成为社会公众依赖的机构。

泰勒的“科学管理”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三点:提山了富于技术性质的职能主义理沦;强调组织工作要计划化、标准化、样序化;强调组织的“例外原原理”。

法约尔提出14条组织管理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指挥、统—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秋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应该说这14条,既是管理的原则,又是组织的原则。

韦伯认为,官僚科层组织是适用于一切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官僚科层组织并不是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特点。他认为任何组织的存在都是靠权威来维持的,而合法的权威大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基于习俗惯例的传统权威,它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村个人明确而特殊的尊严;二是基于领袖个人超凡魅力的超人权威,它来自顿号者的意志和强制件权威;二是基于理性法规的法理型权威。它来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是选举产生的。

怀待认为行政组织体制是行政组织的核心他在夸察了英、美当时体制状况的基础上将体制类型作了分类归纳:自治型与官僚型、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独立制型与汇一制型。行政费仟与权力的科学分配是行政组织管理中既重要又困难的问题:“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力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条重要原则”,同时,怀特提出适当的权力必须勺确定的责任同时存在。

古利克和厄威克通过对各种组织的分析,提出了构成组织的7大要素“POSDCORB”。这7项要素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福莱特认为组织运行的关键是个人与组织的协调。在这一协调过程中,组织必须让个人了解其总体目标、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目你。

1933午,梅奥在实验的基础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具基本思划如下:(1)提山广“社会人”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2)指出正式的组织结构里.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组织因素,即在正式组织之外还有“非正式组织”。(3)指出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考,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程度来激励人们“士气“,以提问组织效率。

西蒙的有关行政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如下: 第一,组织影响论。即研究组织如何影响个人的决策行为。西蒙认为组织影响的方式有五种:权威、忠诚心。

效率、通告和信息、培训。第二,组织目标沦:组织的日标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而合理性取决于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合理选择的手段。第三,组织设计论。第四,组织平衡论。

新古典行政组织理论是以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他们以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和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归纳为5个层次:生理的、安全的、感情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这5级需要互相关联,按其重要件利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成一个需要等级层次。

麦格雷戈提出了“X理论—Y理论”。他认为由“x理论”对人及人性的假设引出的组织管理方法往往呈现小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管理人员是“严厉的”或“强硬的”;另“个极端则是管理人员是“温和的”或“软弱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并不符合笛合“x理论”。Y理论实现的前景是美好的,但由于Y理论的有关假设只是向人们提出了采用一系列新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做法的可能性,要在实际管理部门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了人的动机学说个非常著名的“激励一保健理论”,也就是双因素理论。以泰勒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家,大多认为激励人的积极性主要靠外部条件,如金钱利管理上的严格监督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却提出了与之截然不同的新观点,强调内在激励。这是双因素的一个重要的、有时代意义的新论点,对于促进组织的管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件有重要作用。

沃沦-本尼斯是美国当代名组织地著民组织理论家。本尼斯较早地对机械、刻板的组织结构与理地管理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组织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指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发展完全依赖于“内协调”和“外适应”,并率先提出了组织发展理论.是倡导组织发展理论的先驱者。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日标是建立民主行政模型:为避免行政组织变成顽固的、不负责仟的官僚组织,弗雷德里克森提出减少层级节制、分权、放权、组织开发、责任扩大、广泛吸收公众参与等民主的组织思想,并强调公共行政组织设计方案应遵循两个目标:顾客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和灵活应变的组织形态。

圣吉认为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前提是进行如下5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篇3:组织的原理

而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合称“老三论”,称之为SCI论。将SCI三论应用于物流成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将物流融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中。物流成本降低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物流系统优化是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到企业盈利水平的重大问题,应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企业的物流系统。同时,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1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基于系统论的分析

系统思想古已有之,但是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予以研究,则是由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菲于1937年提出。

1.1 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是大跨度复杂系统

物流成本系统是多目标函数系统。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可分的社会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系统要素间存在非常强的背反效应,常称之为“交替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影响系统总体运作。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是动态系统。

物流成本系统跨度大。第一,企业物流地域跨度大。第二,时间跨越。通常采取储存的方式解决时间跨度大难题。第三,物流信息跨越。第四,组织跨越。物流系统的边界横跨生产、流通、消费三大领域。

物流信息和成本管理界面的吻合。成本控制系统要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将会计信息转换为成本信息。物流信息与成本管理存在界面上的吻合。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协同运作要求)和开放性(客户服务要求)的特点,使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成本信息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和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物流成本信息是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动态成本信息。

1.2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系统控制思想

系统论的思想是一种相关与演化的思想,整个物流成本控制过程,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物流成本,能明晰各有关企业、部门的成本网络关系,便于从企业的总体物流成本出发,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合理规划和最佳控制。同时,在输出时要把信息及时反馈回来,不断调整转换过程,促使系统目标的顺利实现。

1.3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看成是一个开放式动态合作系统

从艾根的超循环理论系统来看,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是一个开放式动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待点。这个系统由物流供应链中的许多独立单位组成,各单位的本身机能和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必须统一和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为整体统一目标服务。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作为一个大系统,通过各种成本控制组织管理体系,使整体控制和局部控制之间的关系协调配合,达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控制,形成一个由互相联系、互相区别的各子系统组成的跨组织的成本控制网络体系,使其从总体上达到最优控制目标。各企业间进行友善和紧密的合作。与传统供销之间敌对争利关系不同,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下,所有环节都看作一个整体,链上的企业除了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为最终客户选择一件产品,整条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得益。合作系统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制胜关键。

2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基于控制论的分析

1948年,美国诺伯特·维纳发表了《控制论》的奠基性著作,标志控制论的诞生。物流成本控制是控制系统,是一种经济行为的控制。物流成本控制要求在一定的输入量下,输出量保持在一定的目标范围以内变动,是恒值调节系统。这要求物流成本控制对象按照成本控制主体所预定的成本目标进行活动,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

2.1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观念的拓展

物流成本控制观念的变化与实践的发展,使物流成本控制内容向纵深拓展。物流成本控制要控制成本发生的原因,即成本动因。使产品成本控制的重点转移到作业成本控制。物流系统的成本控制,应该采用多级、多层和多段的跨组织物流成本综合控制,按物流作业过程分为设计、供应、生产、销售等不同阶段进行控制,才能控制物流大系统的成本。

2.2 物流成本控制时间的拓展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时间的拓展,表现在以传统的生产过程中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向前后两端延伸。事前成本控制的变化来源于战略成本管理的兴起与发展,围绕取得竞争优势的中心目标,价值链重构、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使成本领先更多地作为一种竞争策略。

2.3 物流成本控制空间的拓展

成本控制空间纵向拓展的显著趋势对以本企业内部控制为重心的传统控制空间,向供应链前后成本形成过程的横向和纵向上都作了拓展,不仅包括企业本身的成本控制,还要控制上下游企业的相关成本。一是与结构性成本动因相关的空间的纵向拓展形态,如产品设计、项目开发、战略的制定与选择等等,强调这些空间和层面的活动结果对物流成本产生长期而巨大的影响,包含能将成本控制的观念、方法、措施嵌入这些空间与层面活动过程之中的思想。

3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基于信息论的分析

信息论的奠基人是美国科学家申农。最早的信息论只局限于通讯领域,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在管理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3.1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信息分布于跨组织的物流环节

物流成本信息以不同的形态分布于企业内外的各个方面。物流成本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成本信息,一般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成本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只有物流成本信息通畅,才能对供应链各个企业的计划、协调、客户服务和控制活动进行有效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实际上就是借助于信息流来控制物流的过程,利用信息反馈原理建立灵敏的成本信息系统,密切配合信息周转各个环节,是对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

3.2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的信息循环

跨组织的物流成本控制过程,就是成本信息的不断输入和输出,经过反馈再次重新输入的循环过程,成本的输入、输出和反馈信息是实施成本控制的依据。成本管理建立自下而上的内部成本计算。这样,通过信息的不断反馈,就能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采取措施保证目标成本的按时完成。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物流成本控制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必须先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要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虽然采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方法为物流成本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和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实际应用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距离。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7,8.

[2][英]R·威尔逊著苏远等翻译.实用成本控制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

篇4:基于粒度原理的知识组织模型构建

关键词:粒度原理 知识组织 知识服务 模型

中图分类号: G25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08-05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各类信息爆炸式增长,形成海量信息或者大数据,然而,人们要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显得更加困难,特别是用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收集来的信息虽与待解决问题相关,但无法直接形成问题解答,由于这些信息分散、混沌和无序的状态,导致可利用的知识增加不多,用户解决问题感到费时,无法得到满意解答,信息爆炸与问题的解答相对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是提供知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后,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知识点提取和知识关联,并对各类知识进行分类和聚类,按照不同粒度大小的知识对象进行探讨,且在不同粒度上进行问题的求解。

粒度的思想无处不在,粒度原理是一种看待客观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利用粒度原理的思想思考问题,提供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现状、关联、推理,从而有利于问题的求解。首先需要获取所需数据和信息,并经过科学处理、整理、关联形成静态知识网,以不同粒度大小的知识体现,实现数据知识化;其次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静态知识用户问题的动态关联和分析,结合知识粒度大小动态形成支撑问题解决的知识网,实现知识有序化,最终为用户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并促进知识利用、共享、传播和增值。

总之,在用户问题的驱动下,在知识组织的框架下,在粒度原理的支撑下,为解决用户问题、实现高效知识服务为目标,知识组织是基础,粒度原理是手段,如何对知识组织实现数据知识化、知识有序化以及知识服务化。

2 相关文献评述

美国数学家Zadeh在模糊集合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模糊信息粒化和词计算理论,明确人类认知的三个基本概念[1]:粒化、组织和因果,粒化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组织指从部分合并为整体,因果则指原因和结果的关联,推动了模糊逻辑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但在当时未引起普遍的重视。1985年,Hobbs提出一种粒度理论,在人工智能中将一个表示待求解问题的逻辑公式用粒度理论方法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或子公式,并分别对这些小问题或子公式求解,最后得到问题的整体求解,并构建相应模型,不仅实现把较大的整体粒度拆成较小的局部粒度,也可以从较小的粒度合并成整体粒度解。

J.R. Hobbs[2]从概念与知识的关系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粒度特性,说明抽象程度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联系,但没有具体给出表示这种联系的方法,所以无法应用于问题解决。卜东波、白硕、李国杰[3]从信息粒度的角度来剖析聚类和分类技术,利用信息粒度原理的框架来统一聚类和分类,在一个统一的粒度下进行聚类计算, 而在不同的粒度下进行分类计算。王国胤、张清华[4]对不同粒度知识不确定性的探讨,发现在分层递阶的知识粒度下部分已有研究成果中的规律不一定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从信息熵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粗糙集不确定性的模糊度度量方法,证明了这种模糊度随知识粒度的减小而单调递减,弥补了现有粗糙熵和模糊度度量粗糙集不确定性的不足,分析了在不同知识粒度下粗糙度和模糊度的变化关系,其侧重点探讨的是知识粒度下的特征变化,与知识组织融合没有涉及,所以无法直接为用户解决问题。冯琴荣、苗夺谦、程昳等[5]对知识粒度定量划分和表示进行研究,提出一种知识表示法划分粒度表示法, 利用划分粒度可定量表示知识的分类能力,首先分析粗糙集理论中知识的代数表示, 其次定义知识的划分粒度并研究它的性质, 最后证明知识的代数表示和粒度划分是等价的,为知识的粒度表示提供借鉴和参考,但局限于知识粒度化本身的研究,缺乏与知识组织其他过程关联。

蒋黎黎、梁坤、叶爽[6]为了解决分布和多源知识的融合与创新问题,提出受控分众分类法,分类结果提高了知识资源的标注精度,降低了知识组织成本。此外,为了消除本体模块间的异构,构建语义一致的领域本体,将粒度计算理论引入知识融合领域,提出微商空间法,对本体模块进行分解与重构,结果使得构建的领域本体更加简洁和语义一致,这些过程中运用的粒度思想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7]。赵昌葆[8]以工程知识为背景,以问题求解为目的,建立基于粒度知识的综合求解方法,提出概念模型、应用模型与解释模型三层次集成的工程知识管理模型,并在工艺设计方面进行实践应用,但知识管理模型主要侧重显性工程知识组织和推理,对于特定工程领域有待融入情景和专家经验知识,跨领域知识集成和运用,解决工程问题的求解有待进一步优化。杨人子、严洪森[9]针对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中知识网检索方法过于主观以及重复检索和运算等问题,提出基于信息粒度的知识网的模糊分类和检索方法,解决了自重构运算导致的知识网存在多样性的问题,考虑知识网在“质”、“量” 和复杂性等方面的差异,按照用户需求,将知识网库中的知识网进行聚类, 使得最终新知识网的复杂性降低,而且可以得到目标知识网满意度的排序,有效提高分类的正确率,消除聚类结果和先验知识之间的主客观不谐调性,但聚类模型中相似性测度函数的不同影响聚类结果的唯一性,对知识网间的完善度和匹配度的获得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组织理论和体系也进行大量研究,DAHLBERG[10]在ISKO20年纪念大会上提出了知识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10个问题。特别强调注意概念(知识单元),概念层(词,术语,编码)以及词句层的识别和表示。张文亮、徐跃权[11]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全面系统地理解和解释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体系,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描述最终实现知识的表达、共享与创新。贺德方[12]从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角度,对知识组织体系之间的转化、映射以及标准化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认为用户参与和用户使用优先是知识组织的趋势。毕强[13]分析知识组织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揭示知识组织系统构建从机器可读到机器可理解的发展趋势。王曰芬等[14]研究了面向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组织机制,将用户需求和用户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形成了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组织的过程和方法。夏立新等[15]从行为学角度研究政务门户知识组织,对不同类型的信息用户提供相应类型的个性化服务,形成面向用户特征信息服务和知识门户相结合的政务门户系统。

nlc202309040347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内学者对粒度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粒度概念、理论、粒度计算、信息粒度化、粒度聚类/分类等方面,对知识组织的研究则集中在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研究,虽有利用粒度原理来组织知识,但大多集中在词计算、具体工程领域知识的粒度化等方面,缺乏借助粒度原理在知识组织全过程中分析知识的粒度变化规律,虽有基于粒度的知识融合等成果中提出宏观的组织体系,但缺乏对知识组织的实践指导。因此,本文在知识组织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借助粒度原理对知识组织宏观构架,以解决用户问题为出发点,将粒度原理思想贯穿于知识组织全过程,规范知识粒度化,探讨知识组织各个环节上知识的粒度变化规律,构建知识粒度模型,形成静态知识组织和动态知识组织两级知识组织模式,为用户问题解决提供有效解决路径,从而实现知识服务的目的。

3 粒度化分类和聚类准备

粒度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国内学者运用粒度原理模仿人思考的不确定性优势,已经应用到知识管理中,把问题粒化后,经过粗细粒度的反复迭代,用低成本的、足够满意的近似解替代精确解,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刻画世界。在数据知识化、知识有序化以及知识服务化等过程中都面临不同颗粒度知识之间分类和聚类的不确定性问题,因此对知识进行颗粒化适用于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选择一种合适的知识粒度划分算法影响着知识重用、检索、推理、共享等应用效果,所以有必要在进行知识组织之前,对知识的粒度化进行充分准备。

对于采集各类信息或者知识,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运用,需要对知识进行预处理和分析,由于知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具备智能化检索和分析,采用粒度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等预处理,将知识逐步颗粒化,划分为不同大小的颗粒,并通过知识粒度度来度量,知识粒度即是是对信息和知识细化的不同层次的度量,通过知识粒度有助于非结构化知识形式化,由于不同粒度的知识是具有推理的、类似性和相似性的数据集合, 携带有充分的概念性句子,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据中存在的有意义的联系[16],其中粒度较大的知识转化成粒度较小的知识的过程即为“加细”,可以帮助用户得到更加具体和详细的检索结果;粒度较小的知识转化成粒度较大的知识的过程称为“加粗”,可以提高检索效率。

3.1 知识粒度概念界定

任一粒度大小的知识都由内部属性、外部属性以及情景属性三部分构成,其中内部属性主要是该粒度知识内部关联的描述,外部属性是该粒度知识与其他知识关联的描述,情景属性是在特定环境下与外部情景关联的描述[8]。以下结合粒度原理给出知识粒度相关定义。

定义1(粒度的定义和大小):在给定的论域U和U上的关系R:U→P(U)?U=∪i∈ (Gi), 则每一个Gi为一个信息粒子,{Gi}∈ 是论域的一种粒度,其中R可表示等价关系、不可区分关系、功能相近关系、相似关系、相等关系、约束、相容关系、复合关系、模糊关系、属性、投影、结构关系和一般的函数等。粒子G的大小为Card(G)=|G|=

dx,其中,当论域为离散情形时,积分表示信息粒子G所含个体的总个数;当论域为连续状态时,积分表示信息粒子G长度的度量值,也可能是无穷大或者不可数;当G为模糊信息粒子时,G表示集合应为{x|UG(x)>0, ?x∈U}。

定义2(粒度知识的构成):任一粒度的知识主要包括粒度知识的概念与属性、功能和关联三个方面。其中概念与属性主要是描述粒度知识的定义和具有属性特征,功能是粒度知识所能解决问题的描述,关联包括粒度知识内部、不同粒度知识之间以及特定情景粒度知识的关联的描述。

定义3(粒度知识的粗细):设R表示由论域U上一切等价关系组成的集合,设R1,R2∈R,如果对于任意的x,y∈U,都有xR1y?xR2y,那么就称R1比 R2细,记作R1≤R2。

3.2 知识粒度规范

知识粒度化是与所解决问题或子问题相关联或相伴随的,其目的在于保证知识粒度能够适应问题解答。因此,知识粒度的划分是与待解决问题或子问题的粒度相关的,知识粒度的划分须以能够向用户提供所需知识为准则,并以正确支撑问题解答为目标,根据粒度原理进行知识的粒度表示。在解答用户问题过程中,根据知识粒度将问题分解,从不同粒度层次和不同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需要再将所组织的知识进行分解或重构,知识的大小(粒度)能恰当地解答当前问题。欲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为知识粒度的划分和知识粒度化制定规范,这些规范主要包括文献著录规范、文献标引规范、知识表示规范以及知识融合规范四部分。文献著录规范是对文献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等方面进行统一科学的规范,实现文献著录标准化;文献标引规范是为了方便文献检索和引用,对文献的引用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等标引规范;知识表示规范是对知识的属性、关系以及使用过程等按照统一规范进行编码或表示,主要包括叙述性和过程性表示;知识融合规范是对异构知识按照一定规范进行知识转换、重新、共享和集成,并按照统一规范表示产生的新知识。

4 基于粒度原理的知识组织过程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用户对知识组织的需求,提高知识服务质量,有必要分析传统知识组织方式存在问题和不足,首先在传统知识组织中采用统一知识粒度大小进行分类和聚类,由于解答问题中需要不同粗细粒度的知识进行支撑,所以用户无法快速获取个性化问题的满意解答,其次各类知识的语义关联不足,导致对用户需求针对性不强,检索结果满意度低,显然传统知识组织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复杂和全面的需求,同时急需以用户为导向的知识组织来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

基于粒度原理的知识组织过程以服务用户为目的,有效解决问题解答过程中相互矛盾的要求,一种是要支持以积累的实验证据为基础而构成的细粒度知识,一种是要满足粗粒度知识的较高的特异性,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知识组织各阶段对知识认知规律不确定的问题,系统角度组织各阶段的知识,借助粒度原理构建知识粒度模型,知识组织过程中知识粒度聚类模型(见图1),将各类知识分为知识元、知识单元以及源文献三种主要粒度知识。最低一层是知识粒度最细的知识元层,主要包括通过采集和获取形成粒度较多知识,根据各个知识之间关联程度分成粒度群D-1、D-2、......、D-p,涵盖用户知识需求、情景最基本概念、公式以及事件等,该层次只能解决比较单一的问题。为了解决稍微复杂的问题需要对各个粒度群进行聚类形成知识粒度较楚的知识单元层,根据用户知识需求不同,通过阈值α来进行聚类算法,粒度群D-1、D-2、......、D-p分别经过FM-1、FM-2、......、FM-p聚类后形成各类知识对应的知识单元B-1、B-2、......、B-p,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通过归纳、选择、整理和排序形成各个知识单元B-i之间的横向关联,从而形成如索引、文摘、题录等形式的知识,该过程是一个优化组合的过程,知识元之间的关联并未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知识,将知识元该层次上的知识粒度称为I型知识粒度。随着用户知识需求日益复杂化,通过知识单元无法提供有效地解决用户问题,需要对大量知识单元进行分类、推理、挖掘、语义关联等过程形成粒度更大的知识,该过程改变了知识单元原有联系,产生新的知识,形成综述、百科全书、主题库、年鉴等形式的知识,即源文献,同时源文献也可以向知识单元反馈各个知识单元使用情况,以便为调节知识的颗粒度阈值提供依据,优化知识粒度模型,该层称为II型知识粒度。在知识组织过程中,通过知识粒度模型,针对用户的要求,选择适应的层次和大小的粒度知识进行挖掘和推理,最终形成用户问题的最优解,有助于知识组织实现数据知识化、知识有序化以及知识服务化的目标。

nlc202309040347

4.1 静态知识组织

在细粒度知识元中通过基本的词分析和计算[17]后经过若干个知识节点[18],结合用户需求和已有各类知识,将获取的信息和数据按照不同类别分成策略知识、描述知识和控制知识,这些知识全部映射为知识元、知识单元以及源文献,结合用户需求形成静态知识网(见图2),静态知识网络对已有知识、文档材料、经验知识、网络资料以及用户需求等信息通过粒度化形成知识元、知识单元以及源文献等不同粒度知识,这些粒度知识根据用户需求按照不同类知识提取后形成策略知识、描述知识和控制知识等三类知识。

4.2 问题分解

用户问题求解是一个由问题空间向解空间映射的过程,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及知识的有限性,无法通过一次映射直接得到问题的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分解法”,即将一个困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对容易的小问题。具体分解方法如下: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本身的层次,将整个问题逐级分解的方式分类,分类过程可以按照非均匀粒度标准进行,问题域为Q,则可以分为{Q1,Q2,....,Qn}n各等价类,这n各等价类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分类,上一级是下一级的抽象,下一级是上一级的细化,自底向上逐级综合得到整个问题的解。在工程问题求解中,一般按照功能、过程或结构用经验方法分解,本质上与人工智能中的“问题规约法”一样,都遵循“分而治之”的策略,是复杂问题求解的常用方法,但与“问题规约法”不同,工程问题一般属于病态结构问题,不但问题空间与解空间难以确切描述,而且层次之间及同一层次内存在大量的、程度不同的耦合关系,因此需要根据问题自身的特点确定有效的求解策略。

4.3 动态知识优化组合

对于单个最小粒度的知识元和不同粒度知识点无法有效解决用户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必要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关联程度和关联性,以便于对粒度知识优化组合与推理后形成较大粒度的知识,逐步实现解决用户的问题的目标[19]。粒度知识优化组合主要包括知识聚类、知识聚合度量化以及连通性分析等部分。

知识聚类对于粒度较小的知识元按照统一和均匀粒度方式进行聚类,使得聚类知识与先验知识协调起来,通过知识聚合度来量化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为了动态优化这些知识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粒度知识聚合度主要描述知识之间关联程度,即知识点聚合度:假定对知识点M1使用的活动(Activity)数目为A(M1),同时使用知识元M1和知识点M2粒活动数目记为A(M1 ,M2),则M1 和M2的聚合度为I(M1 ,M2);如果是多个知识点M1 ,M2,……,Mi,则聚合度为I(M1 ,M2,……Mi)。其中

I(M1,M2)=

多个知识点的的聚合度表示如下,

I(M1,M2,…Mi)=

一般情况下,从认知理论分析同一时间被使用或激活的知识点或粒度知识数据不得大于9,粒度知识之间可以通过活动相互作用,是一个并发的、自组织的系统,按照粒度大小不同分别获取知识的聚合度,可以对用户不精确的概念给出较清晰的表示,从而更准确、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元聚合度主要功能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知识共享和运用提供关联基础,保持知识元长期性、稳定性和适合应用的多变性,在知识组织过程中可以动态修改和设置知识元的聚合度,并根据用户问题进行自适应聚类和连通,形成粒度大小不同的动态知识网络Wj{m_1,m_2,...m_j}。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解决用户问题的目的进行知识组织,借助粒度原理对知识粒度概念界定、知识粒度规范化等知识组织准备,设计知识粒度编码和映射,并构建知识组织中的知识粒度模型,将客体知识通过分类和聚类形成知识元、知识单元、文献源等不同粒度大小的知识,在知识组织过程中,首先对静态知识进行初步整理、关联,其次,结合对用户问题以及分解的若干个子问题基础上,对这些知识进行动态关联、分析和推理等优化组合,下一步重点研究将问题解答通过知识地图等形式展现给用户,最终解决用户的问题,实现数据知识化、知识有序化和知识服务化目标。

参考文献:

[1]Zadeh, L.A. Towards a theory of fuzzy information granulation and its centrality in human reasoning and fuzzy logic [J].Fuzzy Sets and Systems, 1997,(19):111-127.

[2]Hobbs,J.R.Granularity.In:Proc off IJCAI[Z].Los Angeles,1985:432-435.

[3]卜东波,白硕,李国杰. 聚类/分类中的粒度原理[J]. 计算机学报, 2002, 25 (8): 810-816.

[4]王国胤,张清华. 不同知识粒度下粗糙集的不确定性研究[J]. 计算机学报, 2008, 31 (9): 1588-1598.

[5]冯琴荣,苗夺谦,程昳等. 知识的划分粒度表示法[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09, 22 (1): 64-69.

[6]蒋黎黎,梁坤,叶爽. 基于粒度计算理论的知识融合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0): 3697-3700.

[7]徐丽,丁世飞.粒度聚类算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 2011, 38 (8): 25-28.

[8]赵昌葆.工程知识粒度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9]杨人子,严洪森. 基于信息粒度的知识网的模糊分类与检索方法[J]. 自动化学报, 2011, 37 (5): 585-595.

[10]DAHLBERG,Brief Communication: How to Improve ISKO's Standing: Ten Desiderata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J].Knowledge organization 2011,38(1):68-74.

[11]张文亮,徐跃权.论知识组织的三个层次[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 41-45.

[12]贺德方.国内外知识组织体系的研究进展及应对策略[J]. 情报学报, 2010, 29 (6): 963-972.

[13]毕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建构的发展趋势——从机器可读到机器可理解[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0, 19 (1): 12-19.

[14]王曰芬,熊铭辉,吴鹏. 面向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组织机制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1): 7-11.

[15]夏立新,叶飞. 行为学角度的政务门户知识组织与整合研究[J]. 情报学报, 2011, 28 (3): 331-336.

[16]刘晨,殷国富,龙红能. 制造工艺知识粒度描述方法与获取算法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8, 14 (10): 1966-1973.

[17]Witold Pedrycz BR, Giancarlo Succi. Knowledge transfer in system modeling and its realization through an optimal allocation of information granularity[J].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2,(12): 1985-1995.

[18]徐毅.粗细粒度双知识网映射的零部件设计重用方法[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19]王秀珍,钟宁,刘椿年,等.基于信息粒度和连通强度的优化学习[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 32 (5): 45-47.

作者简介:徐绪堪(1976-),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河海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组织、情报分析;郑昌兴(1979-),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在读博士,南京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知识组织;蒋勋(1980-),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知识库、知识组织。

篇5:组织的原理

治疗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塑料基托中,金属网状物应放置在__ A.基托最薄处 B.基托最厚处

C.基托应力集中区 D.基托最窄处 E.牙槽嵴顶处

2、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作用特点是 A.妊娠早期对药物敏感性增高 B.小剂量即可引起强直性收缩 C.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D.引起子宫体收缩,子宫颈松弛 E.引起子宫体松弛,子宫颈收缩

3、霍乱患者临床上出现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毒血症 B.电解质紊乱 C.酸中毒 D.心力衰竭 E.大量失水

4、多型性腺瘤好发于

A.颌下腺

B.腮腺

C.小涎腺

D.舌腺

E.腭腺

5、大剂量阿司匹林引起胃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抑制血小板聚集

B.抑制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的合成 C.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出血 D.抑制胃黏膜PG的合成 E.抑制维生素C及K的吸收

6、细菌脂多糖在牙周病损中的作用错误的是

A.主要损伤牙周组织的细胞成分

B.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C.促进骨组织的吸收

D.抑制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促进炎症反应

E.检测牙周病损中细菌作用的一项标志

7、下列行为符合交叉配血技术规范的是

A.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7天之内的B.急诊抢救时输血科应检查患者Rh(D)血型

C.遇到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时必须作抗体筛选试验

D.有输血史的患者需要输血时不必作抗体筛选试验E.交叉配血试验必须由两人互相核对

8、下列药物中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休克的是

A.叶酸

B.维生素B12

C.硫酸亚铁

D.右旋糖酐铁

E.枸橼酸铁铵

9、结合胆汁酸中的牛磺酸是下列哪种氨基酸脱羧基的产物

A.鸟氨酸

B.谷氨酸

C.天冬氨酸

D.色氨酸

E.半胱氨酸

10、调查人群龋病流行情况的分组不应包括

A.年龄、性别

B.地区、城乡

C.民族、种族

D.牙位、龋患程度

E.烟、酒嗜好

11、婴儿唇裂术后饮食方法为 A.小汤匙喂饲流食 B.吮吸母乳

C.普通奶瓶喂流食 D.半流食

E.术后24小时禁食

12、复合树脂充填体为加宽釉质酸蚀刻带的宽度,洞缘釉质壁应制成____ A.20°角短斜面

B.45°角短斜面

C.70°角短斜面

D.90°角短斜面

E.100°角内倾斜面 13、92,侵袭性牙周炎全身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广谱抗生素

B.维生素类药

C.皮质激素

D.大环内酯类药物+甲硝唑

E.磷酸氯喹

14、下列关于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情况中不正确的是 A:约有10%是两者不相连

B:两者不相连,易发生牙本质过敏 C:6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连 D:两者不相连,该处为牙龈所覆盖 E: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上

15、拔除牙冠严重破坏而难以保留的第一恒磨牙应掌握的适应症是 A:第二恒磨牙尚未萌出,第三恒磨牙无缺失 B:第二恒磨牙尚未萌出,牙根已大部形成

C:第二恒磨牙牙冠已形成而牙根未形成,牙胚位于第一恒磨牙颈线以下 D:A和C E:A和B

16、影响牙周疾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

A.吸烟与饮酒

B.教育程度

C.年龄和性别

D.口腔卫生状况

E.城乡差异

17、关于心理应激的调节错误的是

A.相信事件是可控制可预测的可减轻心理应激 B.对解决问题的期望值不能过低

C.社会支持不但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 D.防御机制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紧张 E.有效的放松训练可以降低心理应激水平

18、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多为____ A.腺源性

B.血源性

C.损伤性

D.牙源性

E.医源性

19、根管制备时,防止侧穿措施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根据X线牙片,了解残根的基本情况

B.追踪牙胶方向

C.扩大根管口,寻找牙胶方向

D.观察切割出的粉末性质

E.手感阻力大小 20、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

A.肿瘤生长迅速

B.肿瘤细胞浸润能力强

C.肿瘤中的肌上皮细胞为主要成分

D.首次手术不彻底

E.肿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21、某男孩由妈妈带着到牙防所做窝沟封闭,医师检查后告诉可以不做,因为该男童的牙

A.等牙齿正畸后再做

B.全口磨牙无龋

C.窝沟不深自洁作用好

D.只有2颗牙患龋

E.充填龋齿后再做

22、在舌骨舌肌的浅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着()A.舌神经,舌下神经,颌下腺导管 B.舌神经,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 C.舌下神经,舌神经,颌下腺导管 D.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舌神经 E.舌下神经,颌下腺导管,舌神经

23、人造冠龈边缘必须高度磨光的原因为____ A.美观

B.易于清洁

C.减轻不适感

D.咀嚼效率高

E.减少摩擦

24、下述病理改变哪一个见于天疱疮损害中 A:上皮增厚 B:上皮萎缩 C:棘层松解

D:上皮角化层内有微脓肿 E:固有层内有肉芽肿

25、上皮隔出现后再开始发育的组织是

A.牙板

B.牙釉质

C.冠部牙本质

D.根部牙本质

E.冠部牙髓

26、棘层细胞松解主要见于 A.白斑 B.红斑 C.天疱疮 D.类天疱疮 E.扁平苔藓

27、舌癌的最好发部位____ A.舌尖

B.舌背

C.舌根

D.舌腹

E.舌侧缘

28、在人本主义(询者中心)治疗中最重要的是

A.表达

B.分析

C.指导

D.倾听

E.同情

29、抢救氰化物中毒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

A.快速用硫代硫酸钠

B.快速用亚硝酸钠

C.先用亚硝酸钠,接着用硫代硫酸钠

D.先用硫代硫酸钠,接着用亚硝酸钠

E.静脉注射亚甲蓝

二、多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患者,女,20岁,因口角糜烂就诊,检查时发现左口角唇红、皮肤稍肿,上覆黄色的痂,周围有残存的粟粒大小的疱及淡黄色渗出液;周围皮肤轻度色素沉着,追问病史,发病前该部位曾有烧灼感,且既往在劳累、感冒或例假前屡有发生。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口角炎

B.唇疱疹

C.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D.真菌性口炎

E.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2、认为“焦虑症的症状产生是由于错误学习养成易焦虑的人格后,一旦遇到生活事件便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射”,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A.精神分析理论 B.心理生理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行为理论 E.认知理论

3、平滑面浅龋临床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A.邻面龋斑常呈肾形

B.龋病病变呈口小底大的形状 C.龋斑不可能自行恢复 D.龈缘处的龋斑呈圆形

E.平滑面浅龋常发生在邻面接触点的冠方

4、患儿8岁,右下第一恒磨牙深龋洞,去除大部分腐质,近髓,仍有部分龋坏牙本质。进一步治疗应选择

A.继续去腐,若露髓直接盖髓

B.继续去腐,若露髓冠髓切断

C.继续去腐,若露髓根尖诱导成形术

D.保留龋坏牙本质,水门汀垫底充填

E.保留龋坏牙本质,氢氧化钙盖髓后充填

5、以下关于主承托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位于上下颌牙槽嵴顶

B.表面有高度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C.上皮下有致密的粘膜下层 D.能保证义齿不松动 E.能承受咀嚼压力

6、牙周疾病二级预防的内容不包括

A.专业性洁治

B.去除菌斑和牙石

C.去除不良修复体

D.义齿修复失牙

E.治疗食物嵌塞

7、有关畸形中央尖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

A.圆锥形中央尖萌出后不久与对颌牙接触,即遭折断,使牙髓感染坏死,影响根尖发育

B.中央尖折断或磨损后,临床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黑环,中央有浅黄色或褐色的牙本质轴

C.牙本质轴中央有时可见黑色小点,此点即髓角,可用探针探入

D.无髓角深入型牙髓常有活力,牙根可继续发育

E.以上均不正确

8、腮腺手术后鼻唇沟变浅可能是因为损伤了面神经的

A.颞支

B.颧支

C.颊支

D.颈支

E.下颌缘支

9、男性,26岁,左下第三磨牙近中水平阻生拟拔除,口内法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后患者很快出现暂时性牙关紧闭,可能的原因是

A.翼下颌间隙感染

B.肾上腺素反应

C.麻醉了颊神经

D.麻醉了下颌舌骨肌

E.麻醉药直接注入翼内肌

10、年轻人多发生哪种牙髓炎____ A.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B.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C.急性牙髓炎

D.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E.牙髓坏死

11、以下可作为舌乳头炎诊断依据的是 A.放射痛

B.阵发痛

C.粗涩感

D.烧灼痛

E.口苦

12、影响牙周疾病流行的最主要因素是 A.吸烟与饮酒 B.教育程度 C.年龄和性别 D.口腔卫生状况 E.城乡差异

13、某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严某,2004年年底下乡检查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该乡的一个村流行性感冒流行,于是严某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了报告,严某进行疫情报告应遵循的原则是

A.就近管理原则

B.及时管理原则

C.属地管理原则

D.属人管理原则

E.网络直报管理

14、引起外渗性黏液囊肿的原因是

A.外伤

B.炎症

C.过敏

D.感染

E.化学刺激

15、对三角嵴的解释哪一个是正确的

A.两斜面相交而成B.位于面,由牙尖的两斜面相遇而成C.三个面相交而成D.从牙尖顶伸向牙颈部的纵形隆起

E.两轴面相交而成

16、关于颈内动脉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颈内动脉在颈部可有分支

B.是营养脑、眶内结构及额鼻部的动脉主干

C.于颈动脉三角内起白颈总动脉

D.穿颞骨岩部颈动脉管进入颅内

E.颈内、外动脉之间隔以茎突和茎突舌肌等

17、蛋白质分子中的α螺旋和β片层属于__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高级

18、口腔健康调查前的准备阶段,技术组专家告诫调查人员,出现信息偏性的重要原因是

A.漏查了一些受检者

B.检查对象代表性差

C.检查器械不统一

D.标准掌握不一致

E.受检者回忆有偏差

19、乳牙一般萌出顺序是 A.Ⅱ-Ⅰ-Ⅴ-Ⅲ-Ⅳ B.Ⅰ-Ⅱ-Ⅳ-Ⅲ-Ⅴ C.Ⅰ-Ⅱ-Ⅲ-Ⅳ-Ⅴ D.Ⅱ-Ⅰ-Ⅲ-Ⅳ-Ⅴ E.Ⅰ-Ⅱ-ⅣⅤ-Ⅲ

20、以下关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皮肤红热及触痛不明显

C.腮腺导管口红肿,可挤压出脓液

D.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E.脓液可穿破腮腺筋膜进入邻近组织或间隙

21、牙周炎在X线片上的表现为

A.后牙牙槽嵴顶平坦

B.骨硬板为白线

C.牙周膜呈黑线

D.前牙牙槽嵴顶尖锐

E.嵴顶位于根长1/2处

22、DNA复制时的模板是

A.原有的两股DNA链都是模板

B.随后链是模板

C.有意义链是模板

D.反意义链是模板

E.前导链是模板

23、翼颌间隙感染一般不会累及____ A.颞下间隙

B.咬肌间隙

C.眶下间隙

D.咽旁间隙

E.颌下间隙

24、下列因素中哪一项不能加速酶促反应速度

A.底物浓集在酶的表面

B.增加底物的化学键键能

C.利用肽键的能量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提供酸性或碱性侧链作为质子的供体或受体

E.降低活化能

25、避免上颌义齿基托纵裂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腭侧基托中加金属网或金属基托 B.人工后牙排列近牙槽嵴顶 C.减小前牙覆

D.避免干扰,形成平衡 E.加厚义齿基托

26、棘层细胞松解主要见于 A.白斑 B.红斑 C.天疱疮 D.类天疱疮 E.扁平苔藓

27、舌癌的最好发部位____ A.舌尖

B.舌背

C.舌根

D.舌腹

E.舌侧缘

28、在人本主义(询者中心)治疗中最重要的是

A.表达

B.分析

C.指导

D.倾听

E.同情

29、抢救氰化物中毒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

A.快速用硫代硫酸钠

B.快速用亚硝酸钠

C.先用亚硝酸钠,接着用硫代硫酸钠

D.先用硫代硫酸钠,接着用亚硝酸钠

篇6:组织的原理

一、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组织基本运算的训练

对数学的学习而言,简单技能训练可以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对于依据某种法则,有一套操作程序的技能训练,其学习的达成依赖于一定的练习量。特别是对于能通过练习,其运用能达到相对自动化,很少或不需受意识控制的知识。

就目前高考而言,“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但对于运算的要求还是颇高的,而考试时间有限,思维量又大,所以对于基本的运算,学生必须熟练。例如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的求解,指数、对数的运算,向量的基本运算,等差、等比数列中基本量的运算,甚至于立体几何中的法向量的应用,等等,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反对题海战,但高三复习也不能排斥一定量的练习。对于基本的运算,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限时限量,让学生达到熟练,是必须的。

案例1: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是考查的重点。课上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法向量在判断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以及在求解线面角、二面角的大小、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上的用途。在明确了法向量的用途后,同学们认识到正确求解法向量的重要性,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了求法向量的三个层次的要求:1.会算;2算得准;3.算得快。并辅以一定量的同一层次难度的练习题训练,统一格式要求,让学生边算边总结,在正确求解法向量上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就为法向量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CPFS结构理论,组织概念、命题的复习

具备优良CPFS结构的学生更能合理正确地表征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形成完善CPFS的学生,往往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问题,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进行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时,前面两年的学习已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如果复习时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层次,对概念、定理作简单的罗列,势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这种“炒冷饭”式的复习,学生也往往会感到乏味,并在繁多的定理及综合性的问题面前头绪不清,对提高同学对概念和定理的认识帮助不大。我们应当同学生一起把先前所学的概念和定理穿成线,结成网,组成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我和学生一起对照《高考考试说明》结合课本进行梳理,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CPFS结构。我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各章节内部的知识,对章节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然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目录,组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知识网络,把各科的子系统网络编织成一张更庞大的、严密的、有序的、立体的数学知识网络来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让学生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掌握所学的知识。

案例2:在复习了三角函数、向量、解析几何之后,我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与学生一起组建了如下三角函数概念系的网络:

在此概念系中,我们看到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逆运用、三角代换、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辅助角公式、向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椭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跨章节地串联了三角、向量与解析几何中的有关知识。熟悉这个网络,一旦一个知识点被激活,必将激活与之联系的其它几个知识点,同时向四周扩散,使联系能够在网络中自动而快速地传递。熟悉这个网络后,它所呈现的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角函数的定义,利于知识的长时记忆。

在与学生编制知识网络时,我提醒学生把知识点尽可能多地互相联结起来,以使得检索知识可从不同的通道,便于知识的提取。

案例3:在立体几何中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这一部分,教材中命题多而且分散,复习时以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为线索,整理形成如下命题系的网络:

学生脑中有了这张“网”,不但可以沿着这张网中的各条线路迅速找到证明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的依据,而且可以为以后“一题多解”奠定基础。

在编结概念与定理网络的过程中,我还与学生一起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不仅含有知识点的网络结构,而且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等交织在一起的“图式”。

三、根据元认知理论进行解题教学

我校是一所较偏远的郊区中学,生源不太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牢,很多学生对稍有综合性的题就无从下手,解题盲目,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薄弱。在复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训练。

首先从单纯性习题入手,这一类题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命题、法则和方法单一,学生较易入手。训练时学生每作完一题,我就请两到三个同学描述自己在解此题时的想法,并回答如下一些问题:(1)读完题后,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2)当解题遇到障碍时,你是否想过改换解题策略?3.解完题后,你对结果检验总结了吗?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解吗?在刚开始的训练中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提示,如第一问中还必须回答: (1) 把题设和结论中的文字语言改为数学语言、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了吗? (2) 有哪些知识可以联结题设和结论?在这一段的训练初,用于自问的问题要少,便于学生记住,而出示的数学题目不宜难,但这些自问的问题必须回答,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能自我监控,不再盲目,让学生明白原来解题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了第一层次的训练之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小综合习题的训练上,这一类习题是在较小范围内知识结合运用的论证题、计算题和作图题。从题设到结论有一到两个弯子,思维量和解题长度都在加大,有了第一阶段的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对自己的提问,有目的地进行题设和结论的整合,得出一些新的可用的或待证(待求)的条件,在此提示学生重复对自己的提问,直至找到原已知和结论之间的知识链,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师生一起讨论并整理出解题表,在高三的整个复习中都应用解题表解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大有提高。

四、对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过度焦虑及时疏导

由于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过度焦虑,部分学生数学本身基础不太好,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大大影响成绩的提高。对复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过度焦虑,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必须及时疏导。

首先,在高三开学之初鼓动士气,让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不妄自菲薄,提出努力的方向,不好高骛远,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充满信心地迎接高三的复习。其次,在复习的每一节课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收获,特别是要增强数学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的信心,让他们觉得数学课能听懂,只要努力,数学成绩就能提高。最后,对待学生态度和蔼,教师要与学生情感相融,让学生觉得数学虽然可怕,但数学老师可亲,由亲近数学老师,渐渐地亲近数学。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恰当的期望是鼓励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动力,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在复习之末,做好应试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要回归基础,比如:立体几何回归平面几何,回归结构图;解析几何回归坐标和方程,回归定义;排列组合回归枚举;数列回归等差、等比,回归基本量,等等,从基础的角度加以概括,让学生有举重若轻的感觉,考试时要以“稳”字当头,合理筹划,扬长避短,让学生满怀信心参加高考。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祥兆.知识分类与提出数学问题[J].数学通报, 2005, 11.

上一篇:霍山县林业局创建县级卫生先进单位下一篇: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