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术论文

2024-04-21

耕作技术论文(通用10篇)

篇1:耕作技术论文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介绍了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覆盖耕作、免耕、少耕、深松、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用水用药及施肥、合理轮作轮耕等技术,从而为土壤改良提供技术参考.

作 者:杜静波 周月凤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农技推广中心,黑龙江七台河,1546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009“”(1)分类号:S345关键词:土壤 覆盖耕作 免耕 少耕 深松 合理轮作轮耕

篇2:耕作技术论文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研究

持续农业发展的研究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其在推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分析,设计出推广方案,以期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抛砖引玉之用.

作 者:王邗 姜广杰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熊岳,115214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5(1)分类号:F301.21关键词:推广 耕作技术 实现 持续发展

篇3:耕作技术论文

2005年秋, 青冈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承担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 项目地点落实在青冈县柞岗乡红升村, 该村位于青冈县城南部, 距县城9 km, 现有耕地面积985 hm2。自然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气候, 处第二积温带, 年有效积温2 600℃, 无霜期128 d, 年平均降雨量580 mm左右。土壤结构为草甸土和黑钙土, 有机质含量在3.0%~3.2%, 平均土壤含水量在16%~20%, 土质较肥沃。自然条件满足粮食生产要求, 种植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 年玉米种植面积达800 hm2左右, 玉米平均产量10 500~11 250 kg·hm-2, 该村拖拉机保有量158台套, 玉米收获机13台, 农机总动力3 526 kW, 其中大中型农机具68台套, 总动率2 176 kW, 综合机械化程度86.1%。项目区面积17 hm2, 其中试验田面积13 hm2, 对比田面积4 hm2。种植作物为玉米。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采用的农用机械有东方红—1002拖拉机配套ISQ—340、东方红—1004拖拉机配套IGSZ—210型多功能整地机、2BJQ—2型气吸式播种机和4YZ—4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试验品种为先玉335。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一深两免一覆”模式。即3 a一个周期, 第1年采用机械深松整地, 连续2 a采用免耕技术, 进行一次桔秆还田覆盖, 为了达到预期的试验效果, 试验全过程采用了对比示范方法。

1.1 整地

1.1.1 试验田

2005年10月24日对试验田整地, 先用机械进行灭茬, 灭茬深度10~12 cm;再用东方红—1002拖拉机配套ISQ—340全方位深松机深松, 深度35 cm, 作业后达到地表耕层不动; 用东方红—1004拖拉机配套IGSZ—210型多功能整地机进行旋耕起垄, 垄距65 cm, 起垄后镇压。

2006年10月8日用4YZ—4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进行机械收获, 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免耕留茬;2007年免耕留茬。

1.1.2 对照田

2005~2007年连续3 a采用东方红—1004拖拉机, 配套IGSZ—210型多功能整地机进行灭茬、旋耕、起垄一次成型, 垄距65 cm, 起垄后镇压达到待播状态。

1.2 播种

1.2.1 品种选择

种子选用具有抗逆性强, 增产性好的先玉335品种, 纯度98%, 净度96%以上, 发芽率95%。用种量15 kg·hm-2。生育期127 d。

1.2.2 施肥

采取统一标准施用化肥600 kg·hm-2, 其中磷酸二铵75 kg·hm-2, 缓释尿素150 kg·hm-2, 玉米专用复合肥375 kg·hm-2。

1.2.3 播种

播种日期是2008年4月27日进行。试验田用东方红—904拖拉机配套免耕播种机, 一次播种7行, 垄距65 cm, 株距28 cm, 播种量为15 kg·hm-2, 进行垄沟精量点播, 保苗株数为52 500株·hm-2左右。播种同时分层深施化肥, 第1层施肥深度种下5~6 cm, 第2层施肥深度种下8~10 cm。

对照田用24马力四轮拖拉机, 配套2BJQ—2型气吸式播种机, 一次播种2行, 行距65 cm, 株距28 cm, 播种量15 kg·hm-2左右, 保苗株数52 500 株·hm-2。播种同时深施化肥, 施肥深度种下6~8 cm。

播种后防止散墒, 用磙子镇压一遍。

1.3 药剂灭草

2008年4月29日进行喷药作业, 用24马力拖拉机配套小型喷雾机。机具作业幅宽8 m, 作业速度4~6 km·h-1 (天气状况:晴转多云, 西南风2级, 气温8~16℃) 。

选用药剂:乙草胺99%乳油1 695 mL·hm-2或2, 4-D丁脂72%乳油1 320 mL·hm-2或金旱喷宝195 mL·hm-2, 兑水600 kg·hm-2进行喷雾封闭作业。

田间管理正常进行, 试验地块采用免耕法, 对照地块中耕2遍。

1.4 田间测试数据

对项目区试验作物不同生长期进行田间测试, 记录数据如下:

1.4.1 三叶期株高测试

2008年5月24日进行三叶期测试。每块地选3点, 每点2行, 5 m行长, 测定小苗三叶期株高。

1.4.2 药剂灭草情况测试

2008年6月10日进行药剂灭草情况测试选。5点, 每点取1 m2, 测定残余杂草株数。

1.4.3 玉米拨节期和抽雄期株高长势测试

2008年6月28日和7月20日分别进行玉米拨节期和抽雄期株高测试, 测试方法:每块地选3点, 每点选2行, 5 m行长, 测定平均株数、株高。

1.4.4 玉米根系测试

2008年6月28日和8月15日, 在玉米生长拨节期和灌浆期对株高和根系进行测试。

1.4.5 测产

2008年9月28日, 请青冈县农技中心等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产, 采取随机抽样法任选5点, 每点2 m2, 测定有效株数, 采穗后现场核实产量。项目区于10月5~6日全部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物长势分析

苗期生长~拔节期前, 试验田与对照田长势没有明显区别, 但药剂灭草后, 田间残余杂草株数比对照田减少 (见表1) 。拔节期试验田株高131 cm, 比对照田株高129 cm增加2 cm。抽雄期试验田平均株高285 cm, 比对照田平均株高281 cm增加4 cm (见表2) 。拔节期后, 由于深松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育, 由试验结果可知, 试验田植株株高131 cm, 根系长24 cm, 对照田株高129 cm, 根系长19 cm。试验田比对照田株高增加2 cm, 根系长增加5 cm。在灌浆期试验田株高320 cm, 根系长34 cm。对照田株高315 cm, 根系长26 cm, 试验田比对照田株高增加5 cm, 根系长增加8 cm。

2.2 产量及效益分析

经测产可知, 保护性耕作技术比对照田产量明显提高, 增产1 575 kg·hm-2 (见表4) 。试验田比对照田增加投入210元·hm-2。试验田收入14 797.5元·hm-2, 比对照田收入13 222.5元·hm-2增加1 575元·hm-2, 纯收入试验田 (11 770.5元·hm-2) 比对照田 (10 405.5元·hm-2) 增收1 365元·hm-2 (见表4) 。

注:玉米市场价格按1.0元·hm-2计。

3 结论

通过在青冈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表明,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增产技术, 通过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可打破犁底层, 加深耕作层, 形成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 协调了耕层的肥、气、热状态, 增强了土壤的抗旱排涝能力, 通过实施免耕技术可减少土壤表层的水分流失, 提高土壤墒情, 通过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使玉米根系发达;长势良好, 产量提高, 增加效益。

篇4:旱作玉米耕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旱作玉米;耕作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36-1

1 常规耕作栽培技术

1.1整地

旱作玉米整地可分为秋季整地与春季整地。据各地多年研究显示,旱作玉米以秋季整地为主。秋耕地土壤熟化时间长,又经冬春冻结融化过程,土壤松紧适宜,保墒效果好,有效肥力高,比春耕增产28.5%。

1.2 播种

1.2.1 适宜播期 根据温度、水分及栽培制度等确定合理播期。通过耕层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12℃,作为春玉米适宜播种期的指标。春季降水少,土壤水分不足,必须采取保墒措施,保证玉米正常发芽出苗。吉林省玉米播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1.2.2 播种量 机械播种每亩2~3公斤左右。

1.2.3 播种方式 采用人工条播与点播方式与机械播种方式。

1.2.4 播种深度 土壤质地粘重,墒情好的可适当播浅些,3~3.5厘米;土壤质地疏松,易于干燥的砂壤土地,可适当播深些,4~6厘米。

1.3 合理密度

旱作玉米的合理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以及自然降水等因素而定。就品种而言,在同样条件下,耐密型玉米一般应比平展型品种每亩多留500~1000株;就土壤肥力而言,随肥力提高,密度应适当加大。

1.4 田间管理

旱作玉米的田间管理,除了无灌溉措施以及不进行蹲苗外,其余间苗、定苗、追肥、中耕、除草等管理与水浇地玉米基本相同。

2 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玉米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增肥改土,增产效果显著,可在年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8℃的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旱作玉米上推广使用。

2.1 增产原因

2.1.1 蓄水保水,提高降水利用率 秸秆覆盖田地表处于半遮阴状态,有效地接纳降水,减少耕层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一般地,秸秆覆盖田0~30厘米耕层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田提高1%~5%。

2.1.2 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 玉米秸秆覆盖是秸秆还田的一种好途径,覆盖三年后秸秆、根茬等基本腐烂分解。据测定每1000公斤玉米秸秆含纯氮5公斤,纯磷3公斤,纯钾9公斤。秸秆覆盖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同时,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土壤三相比更趋于合理。土壤中蚯蚓数量增加近10倍。

2.1.3 降低土温,调节玉米生长发育 玉米秸秆覆盖后,地面对光的吸收、热量传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秸秆的低温效应表现为随时间推后而变小的趋势。此种低温效应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一是低温效应在苗期可抑制玉米幼苗生长,增强抗旱能力;二是低温效应可延长玉米穗分化时间,有利于形成大穗;三是我国大部分旱作玉米区热量资源充沛。

2.1.4 减少水土流失和径流 玉米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2.2 操作程序

2.2.1 免耕整秆覆盖 玉米收获后,不翻耕,不灭茬,将玉米整株秸秆顺垄割倒或用机具压倒,形成全覆盖。第二年春天,播种前2~3天,把播种行内的秸秆搂到垄背上形成半覆盖。播种采用两犁开沟法,先开施肥沟,沟深10厘米以上,施入农家肥和化肥。第二犁开播种沟,下种覆土。

2.2.2 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覆盖 采用玉米收获机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后适时收获,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在留茬和秸秆覆盖地,原茬保留于地表进行免耕播种。

2.3 配套措施

2.3.1 选用良种 选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农华101、郑单958、良玉99等品种。

2.3.2 合理密植 在当地常规种植密度基础上,每公顷增加5000~6500株。

2.3.3 防治病虫害 病害防治:一是靠选择抗病品种来防治,如大小叶斑病、茎腐病等;二是调节播期,减少灰飞虱为害,预防粗缩病。

2.3.4 增氮、减磷、加钾、补锌高产高效施肥 一是增加氮肥用量,合理调整施用时期和方法,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增施15%~20%。二是根据磷肥后效特性,适当减少磷肥用量,连年大量施用二铵的农田,土壤速效磷已超过30ppm,可减施或隔年减半施磷。65%~75%磷素作底肥于播种前施入,25%~35%磷素作口肥于播种时施入。施用磷肥要集中条施。依据土壤速效钾含量确定钾肥用量:速效钾小于90ppm粗质土壤和速效钾小于110ppm的细质土及高产田,玉米施用钾肥(K2S04)适宜用量75~200公斤/公顷;土壤速效钾110~165ppm的农田,钾肥适宜用量50~100公斤/公顷;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80ppm的富钾土壤在钾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可暂不施用。施用方法:钾肥要早施深施,具体是70%钾素作底肥于播种前施入,30%钾素作种肥于播种时施入。

2.3.5 深松除草 结合苗期追肥进行深松,作业应尽早进行,不应晚于5叶期。秸秆覆盖田虽然可以抵制杂草,但必须化学除草。常用除草剂有阿特拉津、乙草胺、2,4-D丁酯等。播后苗前除草一般在播后7天内选择适宜时机用药;苗后在玉米6片叶前处理完,同时一定在杂草2叶前进行。

2.3.6 配备专用机具 整秆玉米覆盖可选用覆盖机覆盖或大型农机具直接压倒覆盖。用小型旋耕机耕作施肥,用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机播种。

篇5: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景分析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现状 问题 措施

摘 要: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是传统耕作制度的变革。在分析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几点必要措施。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核心内容是对土壤尽量免耕或少耕,尽可能的降低耕作强度和次数,利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保护地表,采取配套的农艺栽培技术,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的能力。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它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地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做简要分析。

一、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

据我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新统计显示:全省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的县(市、区)达102个,比往年增加了72个,各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也达到1100多个。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到1600多台,比往年增长一陪多,其中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了1107台。我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作面积呈几何递增趋势。

为加快小麦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发展步伐,各级政策普遍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引进先进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新机械、新技术,使机械性能更贴近本地区生产实际和农民要求,为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持。实施保护性耕作正在成为农民的自然选择,不少地区出现了争相购机用机的新局面。可见,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保护性耕作为一种新兴的耕作技术,还存在好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支持力度不够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这与传统机械耕作模式有很大区别,传统的耕作模式已经建立了许多年,农民早已适应了。一些农业部门的领导,还没有完全认识这种新生的耕作模式,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工作重心没有放在这项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够,以致于一些示范推广基地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不能完全认识到保护耕作的意义,阻碍了它的推广。

2、长效机制没有建立

农民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体,但是他们的主体地位还没有明确,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一些地方为完成任务,就项目抓项目,而忽略了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工作。一但项目结束,资金停止,实施面积就会缩减,生产模式又回到传统模式,无法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效实施。

3、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目前农机经营投资的主体是农民,而农业机械投资大,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期长,导致农民经营和投资农机时出现短期行为,大中型农机具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更大发展。虽然政府对农机化的投入每年增加,但是资金又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更多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

4、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情况不同,已有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不能适应所有地区的农业生产要求,需要找到适合本地区适用的技术模式和技术要点。

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现代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人才基础比较薄弱,与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不项适应,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工作。另一方面,机具性能和制造质量不能很好的满足作业要求。列如,机具切草和抗堵塞性能差,播种后出苗不均匀,生产效率低及部分零部件易损坏等问题,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发展。

5、农机农艺不能紧密结合

山东省机械基础比较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以机械深耕深松的营造土壤水库的蓄水技术,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结合技术已基本上为农民所接受,并且早已在全省得到推广。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新技术,有可能与这些技术产生矛盾。例如,深松技术引起的地表不平,给免耕播种作业带来较多困难,需要表土作业,这势必会引起作业成本增加。农民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机械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可能会有抵触。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改良耕作技术等其它技术不能有效的结合,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三、发展保护性耕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领导要充分重视新技术推进力度

一个好的农机推广项目,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才能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首先农机部门的领导应当认识到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二是成立各地政府领导和农机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项目推广领导小组,并组建农机部门和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实施小组。三是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领导要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推广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形成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顺利实施。

2、必须健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效机制

一是各级农机部门作好宣传工作,让农民知道保护性耕作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且对于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保护性耕作的意义,提高他们应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二是要结合保护性技术项目的实施,切实为农民传授经验技术,并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渡过技术难关。三是重视机手的培育工作。机手是机械技术的操作者,机手能否自主开展技术作业,直接关系到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效机制的建立。各级农机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机手的培训,让他们成为技术过硬的农机操作手。四是各项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惠农政策要长期执行,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

3、切实保障资金足额投入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中,各项农机综合技术的投入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因此,在加强技术投入的同时,要从多方面开辟筹资渠道。一是利用国家对项目的投资作导向,吸引农民自筹资金投入。二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三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让农民看到实效,鼓励村、组集体投资购机。

4、强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装备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模式的耕作要求,要在保证机具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做到机械工作时操作简单,机械故障少,生产效率高,这就需要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的高科技队伍,加快农机具研制和技术创新。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迅速把这些高效率、高质量的机械推广下去,运用于农业生产,充实保护性耕作机械队伍,完善农业机械装备。

5、必须坚持农机农艺的有效协作

农机技术是实现农艺技术的工具,只有农机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取得最佳效益。因此,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中,要把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起来,用机械化手段完成农艺技术问题,并做到两者协调统一,从而使保护性耕作技术顺利推广。

篇6:耕作技术论文

丘陵地区旱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技术要求

保护性耕作,是当今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农机化的重要手段,是农业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环境保护的一项有利措施.其主要内容是利用大量秸秆、残茬,通过机械化手段覆盖在地表,以深松技术为核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秸秆还田,避免水土流失,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作 者:于光 施新生 作者单位:刊 名:山东农机化英文刊名:SHANDONG 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E年,卷(期):“”(5)分类号:S2关键词:

篇7:耕作技术论文

介绍彰武县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模式及作业质量,分析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指标及产量情况,证明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品质,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 者:高兰 刘宝祥 GAO Lan LIU Baoxiang 作者单位:高兰,GAO Lan(彰武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辽宁,阜新,123200)

刘宝祥,LIU Baoxiang(彰武县彰武镇农机站,辽宁,阜新,123200)

篇8:耕作技术论文

主要的技术路线:深松秸秆覆盖—原垄免耕深施肥播种或灭茬后深施肥播种—机械药剂灭草-田间管理 (病虫害监测及处理) —机收覆盖。

1 少耕深松技术

技术措施:在秋整地时, 应用大型复式少耕联合整地农机具, 对耕地进行垄沟深松, 深松不翻动土层, 耕层松而不乱, 要打破犁底层, 疏松深层土壤, 建立土壤水库, 增强蓄水保水功能, 提高耕地的抗灾减灾能力。第二年原垄播种。

作业质量:深松应在适耕期进行, 最好采用秋季深松垄沟。深松采取一年或两年打破犁底层, 一般深松深度为25~35cm。深松后效可持续3~5年, 因此可3年深松一次。根据配套动力在180和385马力之间, 我们推荐采用“勃农”牌牵引式复式少耕联合整地机1ZF-330型、380型、520型;全悬挂式复式少耕联合整地机1ZF-360型、1ZF-400型、1ZF-500型 (折叠) 。

2 免耕播种技术

技术措施:该项技术必需有深松或深耕基础的地块, 应用免耕精密播种机播种、深施化肥一次完成, 半精量播种。

1) 播种量:玉米一般亩播种量为1.5~2.5kg, 株距控制在20~30cm, 每亩保苗3900~4100株。

2)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5cm, 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 cm。

3) 施肥量:一般玉米施肥总量为41kg/亩, 即45%含量的复合肥30kg.尿素l Okg.硫酸锌lkg (测土配方施肥) 。

4) 施肥深度:一般第一层为8~l Ocm (种肥深施) , 即在种子下方4~5cm。第二层为15~l8cm (种肥深施) , 即在种子下方11~13cm。

5) 选择优良品种, 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 纯度不低于97%, 发芽率达95%以上。播前应适时对所用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和浸种处理。

技术路线:深松秸秆覆盖—原垄免耕播种或灭茬后普通播种机播种一机械药剂灭草一田间管理+机收覆盖。

6) 玉米免耕播种, 我们推荐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去年玉米机械收获并秸秆粉碎还田的大面积平整地块, 在今年播种时直接进行免耕播种。我们推荐采用“勃农”牌气吸式免耕施肥播种机2BFMQ-2型、2BFMQ-4型、2BFMQ-6型2BFMQ-7型、2BFMQ-8型、2BFMQ-11型进行播种, 一次进地完成侧深施肥, 种床整形, 圆盘开沟, 单粒播种, 覆土重镇压等作业。配套动力154千瓦以下 (210马力) 拖拉机。

去年玉米机械收获并秸秆粉碎还田的小地块, 丘陵地块, 在今年播种时直接进行免耕播种。我们推荐采用“勃农”牌指甲式免耕施肥播种机2BFM-2型、2BFM-3型、2BFM-4型进行播种, 一次进地完成侧深施肥, 种床整形, 圆盘开沟, 单粒播种, 覆土重镇压等作业。配套动力22千瓦以上 (30马力) 拖拉机。

二是去年玉米机械收获并秸秆粉碎还田的地块, 今年进行灭茬作业后用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对土壤表面喷施化学药剂, 实现封闭灭草。由于今年气温低, 我们应用中马力拖拉机配套杆尺式中耕机进行中耕作业, 以提高地温, 促进玉米生长。

作业质量:播种时, 直接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施肥, 不重不漏, 同时进行重镇压, 促进作物早出苗, 出齐苗, 出壮苗。

3 机械植保喷药技术

技术措施: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对土壤表面喷施化学药剂, 实现封闭灭草。对于所选用的药剂要根据土壤的酸碱度和含水量的多少, 按药品使用说明书确定药量。

1) 病虫草害防治的要求。为了能充分发挥化学药品的有效作用并尽量防止可能产生的危害, 必须做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 使用先进可靠的施药机具, 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药方法。

2) 化学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除草剂的剂型主要有乳剂、颗粒剂和微粒剂, 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时间可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 也可在出苗后作物生长的初期和后期。除草剂在播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 早期控制杂草。播前施用除草剂通常是将除草剂混入土中, 施除草剂和松土混合可联合作业。也可在施药后用松土部件进行松土配合, 我市一般用出苗后施除草剂。

3) 病虫草害的防治。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品防治病、虫、鸟、兽和霜冻对植物的危害。一是对作业田块病虫害情况做好预测;二是对种子要进行包衣或搅拌药处理;三是根据苗期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药物喷洒。

作业质量: (1) 根据以往地块杂草病虫草害的情况, 合理配方, 适时打药; (2) 药剂搅拌均匀, 漏喷、重喷率≤5%; (3) 作业前注意天气变化, 注意风向; (4) 及时检查, 防止喷头、管道堵漏。我们推荐采用“勃农”牌3WF-2200型喷雾机。

4 田间管理

在作物生长期不铲不趟, 其好处在于:一是减少了人、机、畜进地次数, 使土壤理化性能得到保护, 提高了土壤的抗灾、减灾能力;二是免去铲趟过程, 保护作物根系的发育, 不仅增强了农作物抗灾的能力, 而且还能减少外来压力, 土壤团粒结构能够得到保护, 增强土壤接纳雨水能力, 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5 机械收获、秸秆覆盖技术

用玉米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 同时将秸秆粉碎抛撒在地表或用秸秆还田机实施还田。

作业质量: (1) 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10cm, 粉碎率不小于90%; (2) 覆盖均匀, 覆盖率不小于30%; (3) 覆盖后, 不再进行耕整地作业。直接进行播种作业。

通过实测, 科学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合理选用配套机械, 示范效果非常突出。保护性耕作示范田, 保水作用明显, 作物抗风灾、旱灾、水灾的能力强。

在2012年8月12日, 我们通过对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田与对比田进行监测, 结果显示, 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的玉米倒伏角小于30度。对比田的玉米倒伏角大于60度。示范田土壤含水量0~10cm为15.8%, l0~20cm为22.6%, 20~30 cm为28.5%;对比田土壤含水量0~10cm为25.9%, l0~20cm为17.8%, 20~30cm为14.4%。由此可见, 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土壤含水量底层较高, 保水作用明显。同时, 由于作物扎根深, 根茬固土, 抗倒伏能力强, 秸秆粉碎还田, 培肥地力, 能够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高焕文.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篇9:黑土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黑土地;耕作模式;抗旱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69-03

黑龙江省的黑土带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地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近几年,黑龙江的黑土地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如何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前提下保护黑土地,是黑龙江省迫需要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大粮仓,而保护性耕作是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核心是采用免耕、覆盖、以松代耙、化学除草的耕作方法代替传统的翻耕耕作方法。保护性耕作要求秸秆覆盖在地表,秸秆腐烂后,回到农田,转化为有机质,培肥地力。秸秆覆盖在地表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表层土壤不被风吹走,不被水流走。同时,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保护性耕作能够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黑龙江土地的基本生产条件

1.1 自然条件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和最北方,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接壤,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相邻,西起 121°11′,东至135°05′,南起43°25′,北至53°33′,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4~5 ℃之间。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春秋干燥凉爽。年降水量400~650 mm。5~9月生长季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的80%~90%。全省湿润系数在0.7~1.3之间,西南部地区低于0.7,属半干旱地区。春季降水量少,春季生产多数依靠自然降雨来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春旱发生频繁。

黑龙江的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 400~5 028 MJ/m2。其中,5—9月的太阳辐射总量占全年的54%~60%。全省日照时数在2 200~

2 900 h。其中,生长季日照时数占总量的44%~48%。平均气温在-4~5 ℃之间,嫩江至伊春一线为0 ℃等值线,从东南向西北平均每高1个纬度,年平均气温约低1 ℃。全省≥10 ℃的积温在2 000~3 000 ℃。全省无霜期在100~160 d,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

1.2 耕作土壤特点

黑龙江的土壤呈黑色,在国际上普遍称为黑土,是土壤中最肥沃的。土壤中黑土层厚达30~100厘米,有机质含量高达5%~7%,是黄土地的数倍,以至于人们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样的形容。

目前,由于黑龙江省大部分耕地种植结构单一,破坏了合理的轮作制。而且作物秸秆还田数量少,耕作粗放也造成农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在传统耕作制度下,由于作物的地上部分全部被收获,从秋收直到第二年中期地表完全处于裸露状态,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如今的黑土地正在变瘦、变硬、变黄。据测算,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的表土厚度达0.5~1.0 cm,而每积累1 cm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 a的时间。这使黑龙江省的黑土层已由50 a前的平均厚度40~100 cm,下降到如今的20~40 cm。与此同时,黑土的有机质含量也在迅速下降,已经由开垦前的6%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8%左右,而且仍在以平均每年0.1%的速度下降。

1.3 耕作技术特点

作为全国的粮食大省,黑龙江地区机械化程度居全国首位,旱田和水田都有耕种。耕作模式主要以传统耕作为主,也伴有少量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旱田的传统耕作模式主要有:

1) 秋季深翻或深松—春季耙地—起垄—镇压—播种;

2) 早春耙地散墒—深松或平翻—适时耙地—播种—镇压;

3) 秋季全方位深松(或鼠道深松)—春季耙地—播种—镇压;

4) 春、秋起大垄台田—播种—镇压。

水田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模式——水耙田、人工扬肥、耢平、沉浆和捞残茬。

除掉地面残茬、杂草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植被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越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愈少,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越大。近几十年来,我国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河流泛滥、沙尘暴猖獗、土壤退化也日益严重。黑土地的严重退化与我们采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过渡耕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2 黑龙江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

保护性耕作研究在黑龙江省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尝试进行的深松耕法和80年代开始的药剂灭草免中耕技术,都为保护性耕作的系统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发展势头良好,在部分区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发展速度不快,应用面积占比太小,没有真正体现这项技术的综合效益。

从2003年起,黑龙江省就在一些地方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小面积试验示范,3 a的试验初见成效。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先后在黑龙江省兰西县、泰来县等地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实践显示,在黑龙江省实施保护性耕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

经农业技术人员测试,兰西县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玉米的地块,出苗率高于传统耕作5%左右;土壤中的含水量、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玉米产量每年都高于传统耕作50 kg以上。玉米平均增产16%;节约作业成本最少50元/667 m2。

泰来县保护性耕作实验区抛弃了几千年耕不厌细的理念和做法,省去了传统的燃烧秸秆、旋耕灭茬、破垄夹肥、坐水、镇压等多道单独作业环节,能减少耕作次数4~5次,节约人畜用工40%~50%。据测算,每亩可节约生产费用60~85元,全县保护性耕地年可节约生产费用215万元左右。

3 黑龙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特殊意义

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多年来,黑龙江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温家宝总理说过,只要黑龙江丰收了,全国的粮食安全就有保障了。这说明黑龙江在我国粮食链条中的突出地位,彰显了黑龙江为我国的粮食供应做出的巨大贡献。

但是,近几年黑龙江的黑土地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如何在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前提下保护黑土地,是黑龙江省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龙江的推广前景

当前,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已成为农业机械化装备投入、粮食生产节能减排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从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情况看,保护性耕作推广初期需由政府加以支持、引导。比如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进行补贴等。而且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认识和推动这项新技术。具体应该有以下几项措施:

1) 建立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发和生产基地。

2) 建立以省农机技术推广站为主,由农业、水利、环保技术部门和相关大专院校参加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导中心,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推广机制,制定技术规范。

3) 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业和农机大户要优先给予国家购机补贴。在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中加大保护性耕作机具的配备比例。

4) 加大适合保护性耕作的耕作机具的研发力度,实现农机具结构的调整、优化。

5 结语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少。黑龙江作为产粮大省,其黑土地的地力变薄,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防止风蚀和水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有机质含量,蓄水保墒效果明显。所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护黑土地,进而保护我国的大粮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篇10:耕作技术论文

近年来,乐陵市农机局一直把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作为农机推广工作地重点,为全面了解推广效果,乐陵市农机局通过走访农机站,农机大户,以及近几年来搜集整理的一些材料、数据,对全市小麦免耕播种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归纳如下:

乐陵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春季干旱多风,盛夏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冷, 境内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701小时,日照率为61%。最多年为3,055小时,最少年为2,276小时。农耕期(3至11月)日照时数为2,157小时,其中5月份为2,959小时,占农耕期的13.7%,对农作物的生长较为有利。2月份为176.9小时,为全年最少期。5、6、9、10月日照率较高利于夏秋作物成熟。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75万亩,农机总动力150.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4300台,各类配套机具达34380万台,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近年来,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该市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全市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240台,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230台,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增加对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既可以减少杂草生产和地表水分的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也杜绝了秸杆焚烧,保护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好事。2008年,我市玉米机收面积达15万亩,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达3万亩.二、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一)农业传统的铧式犁操作,使土壤裸露表面,使土壤中水分和营养成分流失,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则对土地实行免耕或少耕,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同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据了解,此做法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

(二)我市是一年两熟制农业种植区,实施多项作业环节,增加了拖拉机的次数,提高了作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土壤风蚀。实施保护性耕作,其效益有: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尘60%,抑制

沙尘暴,保护土壤环境;增加休闲期土壤蓄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17%-25%;增加产量,春玉米平均增产16%,冬小麦增产1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等。因此,大力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调整,达到既能提高产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实施保护性耕作,由于采用了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覆盖一年,5厘米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76%,20厘米土层内有机质增加0.045%。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三年以上,土地有机质开始富集,地表土层开始松软,出现腐叶效应,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生产出品质更好的农产品。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做法

(一)政策带动。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工作,将其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中,优先、重点补贴玉米收获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并形成了长效投入机制。2008年,在黄夹召开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演示会,农机局局长及农机大户30 余人参加了会议。今年,乐陵市农机局召开会议,把农机补贴工作做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作为一项形象工程、利民工程、助农致富工程来抓,09年又新增玉米收获机80余台、小麦免耕播种机90台。

(二)宣传发动。为深化保护性耕作“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农机部门积极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一是乐陵市农机局通过电视、电台、报纸、下乡和户等媒体对保护性耕作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氛围。近两年来,全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在电视上报道10余次,赶乡村大集4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六万余份;二是多次召开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现场会,广泛的开展机具演示活动,组织农民观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让农民亲身感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优越性和先进性。对小麦保护性耕作的优越性有了深刻性的认识;三是采取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重大意义,并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面对面的讲给机手听,手把手交给机手做,努力提高机手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三)上下联动。为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大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予以保障。对于参加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及免耕播种机给予跟踪服务,免费技术指导,无偿维修,若遇技术及故障难题做到随叫随到,并责任到股室和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效益驱动。我们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广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活动,积极组织他们进行跨区作业,不仅有效地加快了推广速度,而且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业的大规模开展又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该项农机作业服务中来,有力地促进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面积达15万亩,平均单机收入2万元。2008年随着我市小麦免耕播种机械的增加,全市小麦免耕作业作业面积3万亩,平均单机收入1万元。通过大力推广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具,拉动了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等农业机械的市场需求。

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市的保护性耕作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近三年来的宣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麦根扎黄泉”土地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还可蓄水抗旱、灭草和消灭病虫害,玉米收获后要深耕细耙,已形成了多年不变的耕作习惯,农民在没有看到保护性耕作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购买资金不足。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的过程中,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贴额度太小,特别是在保护性耕作刚刚起步阶段,应加大补贴的比例。

(三)示范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不规范。目前,我市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还是成点状分布,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并没有大规模的形成示范带,示范带动性差。

五、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建议

根据我市保护性耕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这一段时间对全市保护性耕作的调研,就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加资金投入是做好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关键。农机部门在努力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

(二)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宣传示范作用,让机手成为宣传员,机组成为宣传车。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知度。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是全面实现我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关键。今后在一段时期内,要进

上一篇:山那边是海诗歌下一篇:写表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