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2024-05-21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精选5篇)

篇1: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掌握西周分封制。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制作表格、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你就学这些内容。【自主预习】

结合课文学习以下内容

(一)夏朝

1、禹死后,谁继承了王位?这标志着什么?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什么?它的统治中心在哪里?都城何处?

3、夏朝有哪些国家机构?实质是什么?

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二)商朝

1、夏朝什么时候灭亡?被谁灭亡?

2、商汤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重用哪个大臣勤政,很快使商朝强大起来?

3、商朝又叫什么名称?“盘庚迁殷”的原因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使用什么酷刑?

(三)西周

1、周国位于什么流域?国君是谁?任用什么人使国力强盛?

2、“牧野大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对阵的双方是谁?结果是什么?

3、西周什么时候由谁建立?都城何处?

(四)分封制

1、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四巩固练习

1.将夏朝作为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根本原因是(B)A.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 B.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 C.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 D.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迎商军“若大旱之望云霓”。这表明(A)A.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B.商国的制度比夏国民主 C.夏国的奴隶制远比商国残酷 D.商汤伐夏是反压迫的正义战争

3.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B)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4.“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B)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五板书设计

篇2: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篇3: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课标要求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基础解读

一、光武中兴

1、新朝建立: 9年

外戚王莽灭西汉;后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推翻。

2、西汉建立:25年

刘秀(光武帝)建立

定都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力挽狂澜,战胜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3、光武中兴释义:

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措施:

(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表现:

(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把持朝政。(2)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影响:

皇权衰弱、朝政混乱、东汉的衰败

三、黄巾起义(起义者头绑黄巾,被称为“黄巾”)时间:184年 领导者:张角 创立组织:太平道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拓展延伸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思考: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等。

知识小结习题处理

1.下表列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平均寿命是:24岁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3、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反映当时的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火眼金睛找错误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张角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前25年,西汉宗室刘邦建立东汉,他巩固统治,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汉武中兴”。

篇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课程标准】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的灭亡。

解读与转化:

1.将课标的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活动设计载体,课堂过程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概念(用历史细节浸润家国情怀)和“史料实证”素养的主题概念(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通过优化“微媒介”(微素材、微介质、微策略、微路径)的设计,在解释历史的体验碰撞中,实现浸润“家国情怀”的终极目标。

2.在基本史实运用上,抓住“知道”这一学习行为动词,来设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教学难点: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3.基本史实落脚点:秦的暴政表现以及影响;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情分析】

本校地处闽南沿海地区,属农村学校。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成语故事、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教材分析】

《秦末农民大起义》为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0课内容,处于秦统一与西汉统一之间,有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主要学习内容有三部分,包括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其中,前两部分内容之间是因果关系,即秦的暴政是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版教材《秦末农民大起义》续写的特点:

1.基本栏目: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2.教材资源:相关史事1则:“焚书坑儒”。插图4张:秦空心砖;秦代的刑具;《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材料研读2则:秦简的记载内容,思考这一记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史记▪高祖本纪》的内容,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问题思考1则: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课后活动2则: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里?试着在右侧的¨中画“√”;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意义。知识拓展1则:破釜沉舟。

3.续写特点: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秦的暴政”,讲述的是秦朝在建立后采取的暴政,以及暴政的表现。第二子目“陈胜吴广起义”,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时间、原因、结果等。陈胜、吴广首举义旗,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第三子目“楚汉之争”,讲述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巨鹿之战项羽歼灭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了秦的灭亡。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这三个子目层层递进,清晰、完整呈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叙写的基本逻辑是“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学习目标】

1.必备知识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说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建立的政权、结果;知道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以及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2.关键能力与思维

(1)经由《汉书》、《史记》等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图片、表格,让学生在了解多元历史呈现方式的同时,学会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学生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材料研读,思考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

3.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唯物史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史料实证:以史料,图片、图形等历史细节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政策及其影响;材料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形成论从史出的史观。

(3)时空观念:学生以“秦朝大事年表”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地图”以及“项羽刘邦起义的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增强时序意识,厘清前后相关知识脉络。

(4)历史解释:以问题探究引发思考,学生通过探究“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为什么?”、“既然说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等问题,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学习重点】

1.秦暴政的表现以及影响

2.陈胜吴广起义

3.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学习难点】

1.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2.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学习环境】

教室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研读法、谈话教学、自主学习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图片材料:阿房宫、万里长城与“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师问生】:阿房宫、万里长城都是秦朝伟大建筑工程,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学生:好看、漂亮、壮观等等)反映出秦朝的国力如何?(学生:强大)但是,当时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这说明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着莫大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呀?强大的秦又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十课秦末农民起义

(设计意图:用阿房宫、万里长城,阿房宫导入,设置悬念:秦朝灭亡与阿房宫有什么关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感受历史,增强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标、解读课标

三、讲授新课:

(一)展示大事年表,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对应历史事件

【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花几分钟时间,完成这个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师问】:从这个表格中,秦朝共存在了多少年?大家动手算一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大事年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归纳要点的能力。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而引出秦朝的暴政。)

第一部分:秦亡之源--暴政

1.【材料研读】:

【师问】:强大的秦是怎样在短时间内灭亡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0页,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材料一: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部编版七上历史课本

材料二:收泰半(三分取二)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先黥(在人脸上刺字)、劓(用刀割掉鼻子)、斩左右趾(砍掉左右脚趾),笞杀之(用藤条或荆条将人活活打死),枭其首(斩首并将首级示众),菹其骨(将尸骨捣烂),肉于市(在市场上将肉卖掉以供食用),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有诽谤漫骂行为者,先割断其舌),故谓之具五刑” ——班固《汉书·刑法志》

2.【表格为例,教师引导】

问题1:算一算材料一:每年服役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15%左右

问题2:再算一算材料一:2000万人口中,除去妇女、老人、儿童还有多少青壮年男子在家耕田?所剩无几

问题3:繁重的徭役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造成田无人耕,衣无人织,秦的统治不稳。.(设计意图:问题驱动教学,利用课本中的文献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教师接着出示饼状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感知历史.通过问题链,层次递进,学生明白秦朝的徭役繁重带来的严重后果,符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渡】: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3.【论从史出】

【师问】:材料三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秦朝的刑法严酷。

【师追问】:你能从课本上找到其他多元材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吗?

【生答】:P50刑法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残酷。P51秦简的记载 出土的秦朝的刑具图片

【师讲述】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懂的运用多元史料来论证你们的观点。懂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文本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论证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老师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多元史料来,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焚书坑儒 】: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大家看P51相关史事

5.【各抒己见】: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暴君,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过渡】:秦始皇的暴政简直可以和夏桀商纣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始皇再厉害也难逃一死,那么,那么这些压迫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没有得到一些改观呢?秦始皇的继任者秦二世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呢?

6.【生讲故事】: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学生总结】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总结一下秦的暴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役多 2、赋重3、刑酷 4、二世更加残暴

8.【打油诗小结】:现在我们用一首打油诗来总结一下秦朝的暴政。(一生读众生听)

PPT出示诗歌:《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设计意图:1.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用打油诗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

9.【历史换位】假如你生活在秦朝末年这样残暴的社会中,你会怎么做?

生:太残暴了。生不如死,起义吧

(设计意图: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可以增加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切身感受,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充分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第二部分:秦亡之路--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步)

【过渡】:毛主席生前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秦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人民反对秦的残暴统治成为历史的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点燃反秦火焰的是谁?陈胜吴广。这边注意一下: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农民起义,教给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农民起义要掌握五要素、三步曲。(大屏幕打出)

1.【学习指导】

2.【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第二框,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填写在表格内,等下请一个同学结合地图来复述起义的简单经过。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时 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领导人

陈胜、吴广

直接原因(导火线)

遇雨不能按时到达,按律当斩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政权

张楚政权

结 果

被秦军镇压

意 义

P56最后一段

(2)【生上台讲述起义经过】

(设计意图:1.通过交给学生学习农民起义的五要素三步曲,引导学生学习事件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完成表格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看完课本后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起义的简单经过,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识图能力。)

【过渡】:陈胜、吴广起义虽败,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农民反抗暴政树立了榜样。

3.【合作探究】

有人说“秦末农民战争是因为那场大雨如果天不下雨能按期到达,就不会有起义,秦朝就不会灭亡。”你同意吗?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运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讨论农民起义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理解秦朝暴政与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

【过渡】:陈胜、吴广倒下了,但是千百万个陈胜、吴广却又站了起来。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二)刘邦、项羽反秦斗争(第二步)

1.巨鹿之战

【师讲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纷纷响应,在起义队伍中有两个人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师问】:公元前207年项羽军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激战,史称巨鹿之战,关于这场战役有个成语故事,你们知道吗?(破釜沉舟)。

【生讲故事】:(破釜沉舟)。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师总】:项羽破釜沉舟,体现了他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激励了士兵英勇作战,最后终于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

(1)【师导言】:在项羽和秦军巨鹿之战的同时,刘邦在文臣萧何张良和武将韩信辅下直捣黄龙,进军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以此为标志,秦朝灭亡。

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选择题

(2)【牛刀小试】

1、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A、陈胜吴广起义B、项羽的起义军C、刘邦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起义军

(设计意图:用小试牛刀进行测验让学生区别易错点,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过渡】:秦朝灭亡了,国不可一日无主,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我们看看历史的选择。

第三部分:秦亡之后——楚汉之争

1.【史实接轨】中国象棋棋盘,【师问】:棋盘中有什么字?源自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是谁和谁争战?为什么争战?(争当皇帝)结果如何?

【师问】: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

秦灭亡之后,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请同学们合作讨论,完成这个表格。

指导学生从战争目的和人物身份的变化(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生:讨论分析,明确变化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起义的范畴,而在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设计意图:1.通过象棋棋盘上的文字吸引学生的兴趣,拉近历史要与现实的距离,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目的?2.之后进步追问那这时候的“战争”还属于农民起义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老师从学生情况如何,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战争目的和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分析,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填写表格。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感知历史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历史知识,化解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历史思辨的能力。)

3.【生讲故事】

【师问】:为争夺帝位,项羽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在楚汉相争中有个故事叫鸿门宴,大家看P57.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答】: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通过讲述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材料研读】:

【师引导】: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怎样?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归纳刘邦能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材料一: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你能找出关键词?

——《史记·项羽本纪》

【生答】:刘邦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赢得人心;项羽相反,纵兵烧杀抢掠,丧失人心。

刘:a、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b、重视人才,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C、有根据地,进入关中后,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项:a、推动民心,进入咸阳后大肆杀掠,b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不采纳范增的意见

(设计意图:提问学生楚汉之争的结局,进一步追问刘邦胜利的原因,设置两个问题链,问题有层次,层层递进,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接着进行材料研读,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的习惯,提升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5.【师引导】:现在大家想想:联系秦朝灭亡史实,你认为根本因素是什么?秦灭亡和项羽失败有何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问题升华主题,结合课堂内容,对比刘邦项羽的政策,使学生产生思考,落实本课的家国情怀——“得民心者的天下”。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历史,懂得以史为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

五、成语擂台,智力比拼:

师:学习到这里,大家可能发现本课的一大特点成语特别多,现在请同学们说说本课包含哪些故事 ?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历史成语故事,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的暴政,表现在四个方面:役多,税重,刑酷,二世更加残暴。秦朝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最先起义,接着项羽在巨鹿之战沉重打击秦朝,刘邦入关推翻秦朝。后来两个人为了争夺地位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从本节课中,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强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刘邦因顺势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兴替中汲取营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纲领,实行改革开放,抓民生促发展,深得百姓之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可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设计意图:1.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方便同学们对本课主要内容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掌握历史重点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最后本课的教师小结,进行情感态度家长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战胜困难。)

【板书设计】:

【课前反思】:

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如何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养通过微路径的设计来转化落实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微媒介”实践性研究,为了达到课程自愿教学目的化的目标,本课围绕“秦亡之源:暴政——秦亡之路:农民大起义——秦亡之后:楚汉之争”,在基本的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后,从学生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出发,共选择或改造或自制13个教学媒介,以图片、表格、史料为主要呈现形态,通过微路径的设计,力求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课后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课程标准与初一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微媒介素材,通过不同微路径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进行思考和审辩,整节课有非常明确的中心及核心价值,做到了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导入简洁一针见血,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究欲,从而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学习。本课分为三个模块学习,小循环,大容量,深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夯实基础知识。采用表格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究史料,锻炼学生合作、探究、发言、参与的学习能力。与多媒体技术,地图、成语相整合,时刻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3.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在家国情怀素养这一个主题概念的落实方面。我采用了不同环节的三种方式去渗透。第一,通过搜集与讲述历史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第二,通过学生对刘邦成功原因的探究,以及对秦灭亡和项羽失败的共同之处的探究这两个历史细节,悟出民心向背,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而浸入本节课的家国情怀,也初步形成对王朝兴衰更替历史规律的情感认知。第三,在最后结束教师小结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得出民心是政权巩固的基石。联系实际,当今的新光肺炎疫情,提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打赢这场阻击战。

篇5: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讲授新课】

第一部 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二部 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第三部 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上一篇:工商局综合服务系统下一篇:山东播音主持培训班,即兴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