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2024-04-19

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通用8篇)

篇1: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2015年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学校环境教育

普及情况、普及率情况报告

半年来,我校的环境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逐步成为学校工作中心的一部分,各项工作都结合环境教育开展,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普及率达100%,每个班级每周开1节环保课,并且有《环保与低碳生活》的校本教材,因此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及时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认识和持久行动。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更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因此,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开展环境教育,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培养师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提升学校的环境品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与追求目标。

二、科学决策,明确目标

半年来,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努力通过环境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是一所高完中学,环境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环境意识和行为贯穿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在学校办学目标、学期工作计划中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积极努力地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成为热爱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自觉行动者。

三、组织健全,管理规范

一支好的管理队伍和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学校环境教育的有力保障。我校历来重视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组成环境教育领导组织结构。真正做到组织、计划、人员、经费四落实。各部门、各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力,通力合作。学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把结果纳入到岗位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奖优罚劣。此外,领导小组积极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规划,共同制定校园环境和发展的各项措施中来,如:校园绿化、节约能源、处理垃圾、控制污染等。同时,还让各班班主任和语文、地理、思品、生物等学科老师加强环境教育的学习和指导,使环境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时学校还对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竞赛的情况,纳入到班级竞赛和文明班级评比之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营造氛围,教育为先

(一)宣传教育——确立环保理念。

环境宣传教育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督促作用。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我校做到了“三化”:

1、充分保证时间,做到环境宣传教育经常化。学校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宣传活动,不定期的进行各种评比,不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比如班级板报评比;学生自编小报评比,2、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做到环境宣传教育多元化。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广播站;从室外随处可见的标示、无处不体现着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说,环境教育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校坚持以立足课堂,增强环保意识为指导思想,通过学科教学整合、专题教育、课题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等方式,不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

1、学科教学整合。在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有其特殊的条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在学各科教材中,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地理教材中就有专门的章节,如《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工业三废及其治理》等,我们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环境教育的内涵,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并且还将生物课《物质循环利用、无废物生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思品课《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对策》、绿色消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环保教育内容比较明显的课,作为公开课进行研究,共同探讨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整合的问题;我校的生物学科组还把环境保护作为本学科的研究课题,并且编撰了题为《环保与低碳生活》的校本教材。

2、专题教育。此外,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午间谈话进行专题教育。我校展的各项措施中来,如:校园绿化、节约能源、处理垃圾、控制污染等。同时,还让语文、生物、思品、地理等老师加强环境教育的学习和指导,使环境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时学校还对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竞赛的情况,纳入到班级竞赛和文明班级评比之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经过努力,我校的育人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一日常规”,视校园为家园,养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自觉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持校园的美化、绿化与净化,学生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普及率达100%,学校教师能以身作则,校园环境教育气氛浓厚,师生环保意识强,具有良好的环保行为,能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清洁,无乱丢、无乱吐、无乱写、无乱画行为,不高声喧哗,不破坏绿地,自觉节约、回收可利用资源。师生长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宣传活动,环保意识增强。在美化、绿化的环境里,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净化。

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

2015年8月18日

篇2: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XXX小学

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三年来,我校的环境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逐步成为学校工作中心的一部分,各项工作都结合环境教育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及时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我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认识和持久行动。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更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因此,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开展环境教育,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培养师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提升学校的环境品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与追求目标。

二、科学决策,明确目标

三年来,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努力通过环境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环境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环境意识和行为贯穿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在学校办学目标、学期工作计划中都体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积极努力地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成为热爱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自觉行动者。

三、组织健全,管理规范一支好的管理队伍和一套有效的管理措施,是学校环境教育的有力保障。我校历来重视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成立了校长负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组成环境教育领导组织结构。真正做到组织、计划、人员、经费四落实。各部门、各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力,通力合作。学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并把结果纳入到岗位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奖优罚劣。此外,领导小组积极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规划,共同制定校园环境和发

展的各项措施中来,如:校园绿化、节约能源、处理垃圾、控制污染等。同时,还让语文、科技、品德与生活等老师加强环境教育的学习和指导,使环境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时学校还对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竞赛的情况,纳入到班级竞赛和文明班级评比之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营造氛围,教育为先

(一)宣传教育——确立环保理念。

环境宣传教育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督促作用。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我校做到了“三化”:

1、充分保证时间,做到环境宣传教育经常化。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宣传活动,不定期的进行各种评比,不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比如班级板报评比;学生自编小报评比,2、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做到环境宣传教育多元化。

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广播站;从室外随处可见的标示、无处不体现着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说,环境教育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校坚持以立足课堂,增强环保意识为指导思想,通过学科教学整合、专题教育、课题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等方式,不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

1、学科教学整合。在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有其特殊的条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小学各科教材中,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语文教材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我爱绿叶》、《植物妈妈》等,我们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环境教育的内涵,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并且还将语文课《爷爷和小树》、《雨点儿》,常识课《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思品课《保护环境最重要》等环保教育内容比较明显的课,作为公开课进行研究,共同探讨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整合的问题。

2、专题教育。此外,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午间谈话进行专题教育。我校

展的各项措施中来,如:校园绿化、节约能源、处理垃圾、控制污染等。同时,还让语文、科技、品德与生活等老师加强环境教育的学习和指导,使环境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同时学校还对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竞赛的情况,纳入到班级竞赛和文明班级评比之中,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营造氛围,教育为先

(一)宣传教育——确立环保理念。

环境宣传教育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督促作用。在环境宣传教育方面,我校做到了“三化”:

1、充分保证时间,做到环境宣传教育经常化。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宣传活动,不定期的进行各种评比,不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比如班级板报评比;学生自编小报评比,2、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做到环境宣传教育多元化。

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广播站;从室外随处可见的标示、无处不体现着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说,环境教育的图、文、声、像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校坚持以立足课堂,增强环保意识为指导思想,通过学科教学整合、专题教育、课题研究及校本课程开发等方式,不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

1、学科教学整合。在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有其特殊的条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教育。小学各科教材中,都有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语文教材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我爱绿叶》、《植物妈妈》等,我们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环境教育的内涵,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并且还将语文课《爷爷和小树》、《雨点儿》,常识课《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思品课《保护环境最重要》等环保教育内容比较明显的课,作为公开课进行研究,共同探讨环境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整合的问题。

篇3: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一、乘势而上, 创新工作思路, 启动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辽宁是体育艺术大省, 有着丰富的地方艺术资源和重视艺术的传统。为了全面落实《决定》和《规划》要求, 省教育厅在组织学习上述文件精神的过程中, 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改变美育的薄弱状况,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必须搭建一个全员实施美育的平台, 让美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结合我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实际, 省教育厅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营造美育氛围, 构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工作思路。2002年3月, 省教育厅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厅领导在当月出版发行的《辽宁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让美育成为我省基础教育工作新亮点》的署名文章, 吹响了辽宁省加强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号角;2002年6月, 全省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启动实施的现场动员大会在铁岭昌图县召开, 拉开了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序幕。2002年8月,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 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此项工作的信心。

校园环境艺术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育人为目的, 以校风建设为核心, 以校园环境建设为手段, 通过对学校硬环境 (包括教学楼、教室、厅廊及校内场地设施等) 和软环境 (包括校风建设、校长教师审美素养、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等) 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使“寓教于美、教育立美”原则体现在学校全部活动过程之中的一种审美化、规模化、高品质的教育要求。“为了视觉的美好, 为了心灵的崇高”是我们启动实施这项工程的初衷和目的, “愉悦、和谐、诗意、创新”是我们实施这项工程的指导性要求。

二、持之以恒,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八年来, 省教育厅坚持不懈, 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积极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1. 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认识, 提升全省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者及广大艺术学科教师的艺术素养

首先, 通过制定下发《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意见》, 把省教育厅实施此项工程的目的、意义及工作要求传达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 同时在《辽宁教育》、《现代教育管理》、《辽宁教研》等杂志上发表厅领导及专家的署名文章, 解读文件精神, 指导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其次, 定期举办培训会议。近年来, 省教育厅先后在铁岭、沈阳、大连、营口、抚顺、葫芦岛和丹东等地举办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培训及现场会议, 会上, 邀请省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 从政策法规、美学、美育以及学校硬环境美化、软环境建设等不同角度对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以及校长、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 请县区教育局长和校长代表在会上介绍经验, 实地考察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阶段成果, 会后将专家报告和典型经验汇编成册, 编辑出版《愉悦和谐诗意创新——辽宁省中小学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指引》一书下发全省,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审美素养、丰富实践经验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 科研先导。“十五”和“十一五”期间, 辽宁省美育研究会成功申请立项教育部《构建中小学校园美育新体系》、《当代学校美育发展研究》两项课题, 先后组织全省200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围绕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进行实验研究, 从而深刻地理解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内涵和操作要求, 促进了全省学校艺术教育管理者及广大教师审美素养的整体提升。

2. 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 为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从2002年开始, 在省政府领导的倡导下, 辽宁省开始建立定期举办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和校园新歌征集评选推广传唱制度。2002年9月, 省长亲自参观学生美展, 并为《辽宁省中小学生优秀美术作品画册》作序。画册出版后, 省政府办公厅购买了1000本画册用于对外文化交流。2003年, 省政府特批专项资金3000万元为全省乡镇以上学校每校配发一台立式钢琴。同时, 省财政又拿出专项资金, 用一年的时间, 分四期对全省农村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集中进行钢琴演奏及保养等方面的培训, 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各市、县区领导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视, 在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过程中, 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设立专项经费, 加大投入力度, 用于专用教室、音美器材设施的改善、艺术教育的师资培训以及高水平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等, 为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3. 部门联动, 处室协作, 为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推进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近年来, 省教育厅与省直有关部门密切合作, 共同为学校美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3年,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文联联合面向全国开展了首届校园新歌征集、评选、推广和传唱活动;2005年, 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10个部门联合开展了第一届“辽宁省未成年人优秀文艺作品奖评选”工作。以上两项活动至今均已举办三届, 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 既繁荣了我省青少年文艺创作、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省教育厅内部相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体卫艺处是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责任处室, 统筹谋划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工作。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处在组织实施“双高普九”的过程中, 将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去部署和安排;在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 加大对艺术学科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省督导办将中小学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实施细则。各市、县区在实施此项工程和接受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过程中, 也都有相关处 (科) 室的共同参与, 有效地推进了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

4. 校园新歌的推广传唱活动, 为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为了让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伴随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 我省坚持开展校园新歌推广传唱工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文联自2003年以来, 先后举办三届“校园新歌”征集评选活动, 共征集作品3000余首。省财政先后投入专项经费200余万元, 将评选出的100余首优秀歌曲分四次编辑出版《歌满校园》校园新歌歌曲集, 共印刷10万余册, 并三次出版歌曲录音带和CD光盘35000套, 所有歌曲集和磁带光盘免费发至省内大中小学校。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先后播放了校园新歌颁奖晚会实况,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使“校园新歌”推广传唱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省教育厅先后下发文件, 举办了五届中小学生合唱节, 在全省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班班有歌声”校园歌曲推广传唱活动,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 建立评估表彰机制, 区域性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

为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实施, 2002年, 省教育厅建立了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评估表彰机制, 每年表彰50所省级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先进学校, 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学校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热情。为促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均衡发展, 省教育厅又采取了区域性推进的工作策略, 从2003年开始, 与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联合, 以“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为重点, 打破荣誉终身制,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动态评估表彰“辽宁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县区”的工作机制, 每三年重新评估表彰一次。2008年年底完成了第三轮的评估, 2011年将进行第四轮的动态评估。每轮评估表彰30余个示范县 (区) , 约占全省县区总数的三分之一。通过三轮动态评估, 涌现出沈阳市沈河区, 大连市沙河口区、甘井子区, 鞍山市铁东区, 锦州市凌河区, 营口市鲅鱼圈区, 阜新市太平区, 葫芦岛龙港区以及朝阳凌源市等一大批区域性推进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先进典型。

2006年秋季, 辽宁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 音乐、美术课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程, 但普通高中的艺术教育又是相对薄弱的环节, 为此, 省教育厅与省政府督导办于2007年秋季对省内49所示范性普通高中进行了以“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为重点的专项督导检查,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普通高中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厚积薄发, 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彰显成效,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续写华章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一种水深静流式的浸润与滋养。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实施八年来, 全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学校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的品位不断提高, 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上, 特别是随着全省“双高普九”的实施和验收以及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 全省城乡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沈阳市望湖路小学、大连市第十五中学、抚顺市北台小学、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东北育才中学为代表的广大城乡中小学校通过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 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的品位。

2.艺术课程开课率和艺术学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艺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工作, 没有艺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没有全体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几年来, 我们始终把艺术学科开课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涌现出一批省级、国家级艺术学科教学骨干, 辽宁中小学艺术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历届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基本功竞赛中, 辽宁的选手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9年全国中小学音乐学科唱歌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沈阳举行, 辽宁教师的现场教学展示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千余名观摩教师的高度评价;今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 沈阳市的陈运成老师作为中国教师代表在大会上作的音乐教学展示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3.课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 高水平学校艺术社团不断涌现

课外艺术活动起步早, 普及率高, 是辽宁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近年来, 在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过程中, 学校层面的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交响乐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涌现出沈阳市启工二校舞蹈团、沈阳市第九中学民乐团、沈阳第二中学交响乐团、大连市秀月小学合唱团、抚顺市新华一校合唱团、大连市79中学交响乐团等百余个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学生艺术社团, 声乐、器乐、舞蹈、校园剧节目及美术作品在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今年6月, 教育部在辽宁举办了全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观摩研讨会, 铁岭市中小学生的现场展示活动赢得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广泛赞扬。

4.广大师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明显提升, 精神面貌健康向上

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启动初期, 许多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校容校貌等硬环境建设上。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 各中小学校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 开始关注软环境建设, 注重师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许多地区结合教师基本功培训, 成立了市级、区级的教师艺术团体;省实验学校、大连市格致中学、开原市民主小学、辽阳市二高中、锦州市实验小学等学校为老师们开设文学艺术讲座、开展教师职业礼仪培训、成立教师管弦乐团、举办艺术沙龙、建设书香校园……在美育的熏陶中, 师生们的艺术特长得到发展, 他们自信快乐、健康向上, 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篇4: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接下来,家长以此为借口,相继邀约一些人没完没了地到学校滋事、找茬、纠缠、恐吓、辱骂与打砸,借蚊子叮咬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学校日常教学秩序因之被干扰,师生心理因此笼上阴影。

学校实在无奈,最终,从维护校园安全着眼,为避免事态扩大,经协商,赔偿该家长20000元人民币。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苦苦思索。

1.不可剥夺孩子“适当受苦”的权利。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下时代,孩子成了家中至尊无上的宝贝,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丁点委屈,百般呵护,千般关注,万般爱怜,一路搀扶不放手,不知不觉把孩子培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殊不知,这类孩子长大了,小小风雨都抵御不了,一点坎坷都经受不起,哪还成得了国家栋梁?哪还谈得上勇敢自强?

这,实属于溺爱,甚或袒护纵容,过分迁就孩子。却未曾知晓此举并非真爱,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后果往往极为可怕。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

换言之,溺爱,是世上最毒的毒药,归属于罪恶的“温床”。纵儿,犹如养虎,其放纵近乎放荡与堕落,贻害无止,后患无穷。此般行径愚昧无知,实属对儿女成长极端不负责任,无异于一种犯罪。由此可知,对于自己的儿女,任何情形下,不再娇宠,停止溺爱,是为了理智的爱、圣洁的爱、更好的爱。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说过:“生活,就是一个问题叠着一个问题。”可见,学校应启发学生家长明白:适当的挫折甚至适当的受苦也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毕竟,在不危及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接受适当的受苦教育或挫折教育,亲身体验艰苦的生活,亲自体悟难料的挫折,不失为一种长远、战略的考量。

此举,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抗击打能力,增强孩子顽强的毅力,铸就孩子强大的内心及辽阔的胸怀,激发其无比坚强的勇气,从而刚毅坚卓,依凭坚定自强的精神去勇敢迎接学习、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抑或考验。

世上没有白受的苦,所受的苦必将催化为自己的成就,照亮自己前进的路。尤其在当前物质生活迅速改善的条件下,对新时代养尊处优的“新新人类”来说,适当吃点苦或者受点挫折,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反之,在“温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灵脆弱,往往不堪一击,受不了任何风吹雨打,经不住一丝跌打磕碰,何以长成“参天大树”?如何应对以后突如其来的打击或摧残?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的少年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从根本上说,学校倡导的挫折教育或者“吃苦教育”绝非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而是秉承教育的良知,换位于家长的角度,依凭发展的眼光,既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又为校园安全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氛围,其用心良苦,具有深远的意义。

2.引导孩子学会自理是一种智慧。

20世纪80年代,中日小朋友夏令营的较量已经给国人久远、深刻的启示。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强,则家庭强;孩子成长美好,则家庭前途美丽;孩子好了,则家庭也就好了。然而,这些无不决定于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的引导,考验着父母的智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事实上,父母确实需要配合学校尤其班主任老师,适时相机地训练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引导孩子在复杂情景下学会自理,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启发并引领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保护自己、自己珍爱自己。

另外,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孩子不要一味依赖他人,用心教会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让孩子练就独立自如化解难题的本领,真正培养他们的生存自立能力。

譬如,为了防止在学校宿舍内遭蚊子叮咬,家长可以在平时教导孩子一些基本的常规防护知识。休息时分,或者与同学们一起点燃一盘蚊香,争取睡前提前消灭蚊子;或者凑钱买一个灭蚊器,克服蚊子的袭扰;或者休息前把门窗关紧,与同学们共同制造工具拍打消灭蚊子;或者跟学校建议,替每一位学生配备蚊帐。

自我教育是真正的教育,自我照顾是最好的照顾。自助者,天助之,试着让孩子逐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心理,懂得自主,学会自理,从而把自己管护照顾好,自己学着长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引导孩子学会自理,是父母的一种明智之策,闪烁着家庭教育智慧的光芒。

可见,学校须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教培训,召开家长会,启动家访制度,利用“家校通”平台,努力达成家校间的合作,真正形成教育的合力,从本源上为学校的校园安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藐视学校尊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它从知识层面、道德层面、人格层面等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功效。

校园是一方净土,教育是神圣的,学校是庄严的,孩子本真的心灵宛若一张白纸,学校在孩子最初的心中犹如冰清玉洁的圣地。故,家长须谨言慎行,自始至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捍卫学校的尊严,时时刻刻维护学校于孩子心目中原初的美好、崇高的形象。

倘使家长无视此尊严,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学校某些本可理解体谅的瑕疵或不足,吹毛求疵,妄加指责,无理取闹,采取不可理喻的举措,其后果势必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具体表现为:致使孩子心中教育的大厦瞬间崩塌,教育曾经的美好灰飞烟灭,亵渎学校的尊严,削弱教育的权威,继而使得学校的育人功能前功尽弃,毁于一旦。更令人恐惧的是,动摇了孩子心灵深处曾经葆有的纯真至美的教育信仰。人,一旦失却教育信仰,自此便没有了道德底线。美好在心中不复存在,那么,歪风邪气、乌七八糟就会乘虚而入,校园如何安全?

“上梁不正,下梁歪”,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家长,自然浸染、熏陶出什么样的孩子。邪恶催发罪恶,无耻孕育无聊,肮脏衍生卑劣。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影响,无声的影响。故,学校有必要告诫极个别的家长:藐视学校尊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场灾难。从而,以家长醒悟的心为基石,有的放矢地开创校园安全工作的崭新局面。

“蚊子叮出20000元”,引发沉甸甸的校园安全之思索。其实,家庭教育是校园安全的前提,是孩子发展的基点,具有奠基功效。成,由其孕;败,因其萌。因此,学校务必帮助家长理解:钱财乃身外之物,自己最大的成功,是子女教育的成功,再也没有什么比孩子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事了。看不到希望,乃真正的痛苦;瞅不到盼头,为真正的黑暗。毕竟,孩子是父母匿藏心底甜美的希望之种子,其幸福萌发离不开科学的家庭教育,其茁壮成长少不了成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普天下父母需要一生持续探析的课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首先就应该努力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百个老师,不如一个好母亲;一千个校长,不如一个好父亲”,其所隐含的道理即在于此。这,就是家庭教育的伟大与神圣。

有人说:“社会坏了,是因为人心坏了;人心坏了,是因为教育坏了。”其间的教育,无疑包含了家庭教育的因素。“蚊子叮出20000元”此类现象,固然是民族的“痛点”,是校园安全的“伤疤”,同时也给我们呈上颇有意义的思考。

总之,家庭教育比天大,预示方向,承载期盼,指向未来,所有因之而可爱,一切缘之而美好,校园安全工作必须立足于家庭,从启发、引导和帮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开始。

篇5: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一、加强管理,提高意识

我校领导把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常规管理。为使环境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大队部把环境卫生工作列为评选“文明班级”的首要条件之一,狠抓“计划、实施、总结”三环节,要求学期初计划有安排,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学期结束进行总结并交流。学校专设了“环境与卫生”板,宣传知识和法规,公布环境卫生成绩,天天检查,周周小结,月月评比。

三、加强环境宣传,落实到位

1、充分保证时间,做到环境宣传教育经常化。

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做到环境宣传教育多元化,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校的宣传栏,无处不体现着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说,环境教育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成了舆论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充分利用有关节日,做到环境宣传教育系列化。

(1)3月5日,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回归社会到学校周边去打扫卫生。

(2)3月12日的植树节,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我为学校添一片绿”的植树活动。

(3)在3月22日的世界“水日”,我们学校开展“珍惜生命之水”主题班会并开展节约月活动,使节水、节电、节粮工作落到实处。

(4)中心校开展的环保月期间,我校以“我为环保模范城市添光彩”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问卷调查活动、二手市场、主题班会、环保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把环保意识逐步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四、开展活动,增强意识

积极开展环保活动,寓环境教育与活动中,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学校举办少先队主题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主题班队会,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低碳减排人人有责”的倡议,同学们纷纷响应,把环境教育与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各项竞赛相结合,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环保征文竞赛活动。

(2)与值日中队工作相结合,在全校各点设立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不良的卫生习惯进行监督。

(3)与班级“流动红旗”创建相结合。把美化校园生态环境作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环境保护作为班级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4)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各中队以课本为载体,以班队活动为抓手,以环保教育专刊为阵地,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以“环保”

为主题的“绿色环保特色中队”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少先队员们学到了环保知识,加强了环保教育,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切实保护了环境。

2、通过第二课堂组织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环保活动方案制定。环保小组开展变废为宝、白色污染调查等活动,在活动中注重让学生亲历全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3、结合家庭、社区开展环保体验活动。发动每个学生带动家长种植花草,在家庭中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费水电等方面的环保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节约水电、粮食,不乱扔杂物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主题队会竞赛。一年一度的环境主题队会竞赛,形式新颖,创新意识强,参与面广,队员们通过参观访问、制作标本、宣传牌、观看录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很好的环保教育。

通过各项活动促进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优美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掌握了基本的环境知识,树立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道德观念。在今后的环保教育中,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更深入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家长的环保意识共同提高,为保护我们的环境作出一份贡献,为博望镇石家增添一点绿意,让我们石家的环境明天变得更美丽!

篇6: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几年来,我校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环保部门的指导以及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扶持下,全体教职工同心协力,以争创市级“文明校园”为契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组织、计划、人员、经费四落实。参与环境教育的师生从少数到多数,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样,观念认识从模糊到清晰。如今,我校有一个强有力的环境教育领导班子,有一支热爱环境建设,积极参加环境教育和活动的师生骨干队伍,学校环境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环境教育的特色。

一、重视环境教育,形成环保氛围

1、成立机构,计划和方案的实施得以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环境教育,把它作为工作的重点,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做好每学年、每学期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成效、有总结。同时还成立环境教育领导小组,由教导主任和相关学科教研组长组成,具体执行领导小组制定的计划,安排好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几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注意教学要素的建设,教育氛围的营造,依靠一支热心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做到环境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成立兴趣小组,张扬学生个性

为了培养学生环保兴趣,生动活泼地开展环境教育,学校成立环境保护兴趣小组。环境教育不搞假、大、空,我们从身边事说起,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校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绿化环境的教育,各班包块认养花草树木,挂牌设岗,精心养护。

五、六年级的少先队员也发出了“我们和小树苗一起成长”的口号。学校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兴趣放到周围环境的了解和认识上,从而培养了环保意识,增长了环保知识。

3、双管齐下,活动竞赛并举

学校通过专题讲座、各种教学的渗透、社会调查、各种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逐步养成为维护环境而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和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勇气。

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中,有些同学以环境为主题,用小品、相声等文艺表演形式,表达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愿望,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各年级也举办了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在学生中积极开展“爱鸟周”活动;每年的3月12日,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结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环境日”、“地球日”、“水日”等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提倡自觉节能节水,购买绿色产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清除白色污染,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

我校把“环境教育”列入德育工作内容,狠抓环境课程。学校教导处,德育处制定了关于“环境教育”的一系列规范养成制度,在爱劳动、讲卫生、护公物、守法律等方面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班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积极营建“西秦是我家,环境靠大家”的家园意识,以环境教育为突破口,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日常的班级工作中,在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各类评比:如实行公共卫生区班级轮值制,责任到班;实行卫生评比,让“流动红旗”在教室重新飘起来。在这种潜移默化中,人人以自觉保护环境为己任,人人以争创“文明校园”为目标,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环保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为美化和绿化环境创造更好的条件。

篇7: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1)、组织幼儿在自然界中采集各种材料(矿石、沙、水、植物标本、种子标本、动物标本…)投放于区角供幼儿观察、分类、记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然科学的环境。在收集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记录一些现象,学会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互相学习,幼教之友《环境教育工作计划》。

(2)、在饲养区中养殖一些动物,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惯,探索动物的成长规律,及食物链。

(3)、引导幼儿学习用记录方法和整理探索内容,学会操作实验器材,充分发挥科学室的作用。

(4)、组织幼儿充分利用园内植物园地,种植一些蔬菜或瓜果。让幼儿分组照顾植物,学会为植物浇水,施肥,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结合日常生活的科技产品。

(1)、科技发达的背后,组织幼儿发现科技产品带给人类的“污染”学习合理使用科技产品,节约能源及探索科技原理。

(2)、组织幼儿与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及电器零配件,设计一些小产品,进行展示评比。

3、合理利用家长资源。

(1)、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举行:“清洁日”组织家长与幼儿一起到社区清除垃圾。

(2)、发动家长收集各种材料,做一些小发明参加本园每年一次的“科技节”。

篇8:校园环境教育工作总结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大学应是散发出无限静谧、安详、优雅、舒适、书卷的气息, 使身居其中的人感受着满足和幸福的地方。” (2) “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试验和创造的环境, 教育目的的达成与否或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教育环境。” (3) 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 成为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可一蹴而就, 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净化心灵, 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志趣情感、性格气质等, 从而内化、升华为自身的品格。

首先,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关键在于能够长期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这是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外在条件。高校本身集中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各类专家和学者, 可谓思想纷呈、百花齐放, 社会各界另有许多宝贵资源。经常举行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等活动, 能使学生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自由而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接受文明的洗礼, 努力在见识、胸怀、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升华。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历史上对于“人之为人”或“把人当人看”的理解有很多, 但是站在20世纪人类历史实践水平和社会道义的高度来看问题, 根据胡绳在《理性与自由》中的观点, 我们可做这样的把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有自主的决定能力, 有思想与行动的自由;只有由自己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才算得是一个人;而只是由别人的感觉、意志和思想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高校保持自由、活跃、宽松的学术气氛和传统, 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 有助于学生达成思想的自由、意志的自由和情感的自由。我校自成立阅江书院以来举办了相当多的讲座、论坛, 来自于国内外、省内外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我校师生作了很多精彩的报告, 校内的教授们也经常开设专题讲座。这些报告、讲座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 富有启迪意义和引导作用。

其次,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在日益污染的工业化时代, 在功利至上的商品社会, 如何“呼吸新鲜空气”?国学大师文怀沙说,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 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 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大师的话惊醒了梦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体。中华文化长期教育人们经世、入世, 历来都强调“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 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忧患意识。中华人文精神追求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诚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中华人文精神强调价值自觉、个人修养, 相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万物, 重点在于每个人的内心自觉, 自我修养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当代的大学生, 作为炎黄子孙, 应该继承民族传统, 自觉修养, 应努力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和前途着想, 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要富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高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使大学生“与经典同在”、“与古人同在”, 积极培育人文精神, 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当然也不能因此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深化高教改革, 为人文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支撑

深化高教改革的第一步是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建国以来, 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随历史进程而发生了四次大的变化, 但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大力强调和弘扬教育的工具价值, 要求教育要充分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诚然, 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 但教育还应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特征, 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现代教育的本质精神要求教育从沉陷于“物欲”的惟功利主义意识和应试化、技术化思想中走出来, 从屈从于现实、甘于做社会现实奴仆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向以首先满足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指导思想方面转换和发展, 也就是从“成物”的层次向“成人”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 教育之于社会, 是主动适应, 还是主动超越, 这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即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对社会发展而言, 教育“可能长时期地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 或者相反, 教育也可以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并加速它的变化”。 (4) 着眼于“再现过去社会状态”的教育, 是适应性教育, 它强调教育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 从已有的社会现实出发, 设计教育的目的、内容以至方式、方法,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着眼于“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态”的教育, 是超越性教育, 它强调教育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 而在于把已有的一切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 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和现存的自我。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 我国的高等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为政治服务为主到为经济服务为主。这种变化有利于克服教育政治化, 有利于减弱我国传统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利意识, 但是本质性的变化并未形成, 高教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恢复, 高教的发展人、完善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价值还没有机会和条件充分地发扬和展现。即高教观念仍具有极端功利性, 严重缺乏自主性和本真性。从而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使得教育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 更具有自己本真的目的, 教育不应是只能满足人的“粗陋的实际需要”的工具, 更应是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给予关注、重视人的本质层次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的功能体现。即教育观念应从以往的追求物的层次向追求人的完善、发展、高尚、智慧层次的上升和转变, 实现教育观念超越和向教育本质的回归。

最后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变革。以往的教育实践主要表现为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传授, “学校成了训练场, 学生和教师成为缺少独立和主体生命意义的、片面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工具人’”。 (5) 学校中通行的是权威主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教案、学生背答案;教师遵循统一大纲, 学生对付统一考试;教师追求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和及格率, 学生追求高分数。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运作使得学生习惯于服从和被管理, 其独立性和创造性被压抑, 造成教育结果中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和高分低德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 体现高教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教育目标, 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传授知识的容器和被学校塑造的“工具”, 而应把学生当人看待, 从而必须跳出“物”的实然方式, 而转向人的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人是一种‘可能性’存在, 人‘不是其所是, 是其所不是’, 所以人才不断地从实然向应然提升、迈进, 才不断地超越现实的我, 而走向可能的我。” (6)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应建立在学生自我需要的基础上的自发性、自主性, 学校、教育、领导、教师等为学生提供的是养成其高尚人格、崇高品德和精神的环境、熔炉、圣地。

三、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考评体系

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是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时所必需进行的。从微观和当下来看, 则应尽快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从知识结构而言, 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应该有机结合。不应再出现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的“半个人时代”, 不能再允许因科学与人文分离而导致的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关于人文教育体系的建立, 东南大学樊和平认为应形成“五‘理’一体化”的体系, 即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五“理”一体。这五“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本能到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 并各自有各自的教学课程和训练课程, 各类课程的中心不是“学”而是“理”。原先各高校已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继续重视和加强, 并注意将其与专业课渗透, 构建人文与专业结合的交叉性学科, 即设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如医学法学、科学技术社会、工程伦理学, 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 可以使得渗透于其中的人文精神于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心田, 从而于有意无意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考核评价体系应与之配套。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学生?考核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 就会以学生所得文化分的高低进行优劣的评价, 从而能够在每次的考试中得到相对高分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好学生。高分真能代表一切吗?历年的人才招聘会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人们已不再过于看重文化分的高低, 而更多地看重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 更多地看重思想品德的优劣。尽管学校教育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 大多以传授知识为主, 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校教育应培养塑造合格人才的社会期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所以, 我们不能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不能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集笔试、口试、论文、实验实习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考察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①曾伟, 陈昌贵.新时期的人文精神与高等教育的作用.高等教育研究, 1996, (6) .

②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27.

③刘赞英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人文精神.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83.

⑤王长乐.让大学像大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69.

上一篇:张娜语文研修心得体会下一篇:思念在清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