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

2024-05-09

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通用4篇)

篇1: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

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预判及对策

武安市马庄中学

武安市马庄中学

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预判及对策

2018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开局之年,又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的一举一动将备受国内国际关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将更加激烈,更加尖锐。

一、如何抓好抓实当前及今后意识形态领域建设。

1、弘扬新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巩固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显得极其重要。

2、全面持续深入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使十九大精神无处不在,深入人心,更加坚定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党的领导下。

3、对群众合理、善意的批评和监督,需要耐心倾听,及时整改;对学术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平等讨论,以理服人,做到研究无禁区、传播有纪律;对思想认识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正面宣传,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不搞无谓争论,但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退避三舍。

4、精准把握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引导服务工作,切实把文化传播阵地、艺术传播阵地等管好管到位,谨防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5、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展战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面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络空间,善于、敢于同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交锋,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肩负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讲好中国故事,大力弘扬中国声音。

6、各级领导特别是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在思想交锋中敢于亮剑,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和犹豫,决不能被动应付、被动接招,把被动局面扭转过来,就必须利用主渠道,让代表人民意愿、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正能量像泉涌一样喷发出来。

7、对一些人极力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闻自由”等论调,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任何时候、任何渠道都不能为之提供空间和方便,该管的要管起来,违法的要依法查处。

8、要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堵和疏。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树立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组建网络部队,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应急预案,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9、不断提升网络管控技术,查找污垢源头,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大力传播健康文化,把握好舆论导向,对发布不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追究法律责任。鼓励专家学者、普通民众、行业精英等各种群体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上积极发声,放大主流声音,反击错误思想和言论。

二、传统教育引导面临网络媒体冲击的风险。

意识形态赖于生成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场域,正发生着由“传统社会”向“网络空间”迁移的新情况。西方文化霸权裹挟着“普世价值”在网络上横行霸道,使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遭遇来自外部网络空间的严重挑战。由网络社会虚拟化无界性特征而衍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及不同价值观念的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之争会更加尖锐。在“人人皆媒体”的话语场域中孕育无数大小不一的“价值共识圈”,将挤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造成人民大众的思想混乱。

三、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的威胁。

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政治领域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不能得逞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更注重的文化渗透,通过传播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文化价值观念,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如,鼓吹新自由主义的“正确论”,误导中国经济改革的前进方向,在根本上动摇甚至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或者利用一些社会公知借美国税改、朝鲜危机、换届选举、反腐败等热点问题进行歪曲解读,抹黑党的领导,动摇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四、社会上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性认识不足。

一些党员干部把批驳错误思潮和错误言论视为“惹事”,认为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敢于亮剑是“挑起意识形态之争”、“破坏稳定”等错误观点、看法,使一些人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产生错误认识并采取回避、躲避等态度,甚至使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朝着更复杂、严峻的趋势发展。

篇2: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

短视频领域的发展仍被看好,以及它的七个趋势预判

互联网行业经常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某领域起来的时候,用户端的正常需求,很容易在一些变形信号机制扭曲下,引发入场者遽然增多、供给侧短时间内产能重复甚至过剩。

短视频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苗头:某平台美食类的账号数量在一年不到时间里翻了10倍有余,而根据某投资人在朋友圈的说法,过去两个月已经看了不下50个号称要做短视频垂直平台的BP了。这也是类似“短视频创业是否泡沫化”这样的讨论开始出现在看内容项目业内圈子里的原因。

短视频“虚火症”?

行业、尤其是从业者们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

微观层面,伴随着内容创作者群体的不断涌入,分摊到每个内容播放量的增长渐缓,这点玩家们冷暖自知已经有些感受,而从宏观来看,根据Trustdata的数据显示,用户消费短视频使用时长占总时长比例在8月份达到6.9%的峰值后就出现了下滑,随后三个月该比例分别只有6%、6.5%和6.1%,而相关的MAU增速等数据走势也开始趋平。

国内内容市场,内生性特点太过于强烈,消费力向来以人口规模作为基础。类似快手、美拍、秒拍这样规模的短视频平台在未来的出现概率,随着移动互联网整体渗透率增速减缓而降低,毕竟没有大块空白的消费人群能成为新平台崛起的潜在土壤了。

当一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渠道、平台)建设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而用户的使用场景迁移速度看起来又趋向于缓和的时候,行业成长的趋势性受到怀疑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背后的原因

云自媒社会化精准营销平台:http://遭遇考验

云自媒社会化精准营销平台:http://(multi-channel networks)其实对业内来说已经不新鲜了,作为短视频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其热度也在2016年伴随着行业的兴起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但在接下来一年他们有可能会受到更大挑战。

作为全球最著名短视频MCN的Maker Studios在2016年年中,因为自我造血盈利能力不足而被迫进行了一轮大规模裁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Maker Studios陷入泥泞,但其签约的Pew Die Pie却依旧人气高涨,甚至创下了自身走红程度新高。

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根源在于,传统中介型MCN生意经的前提就是对大平台流量有足够垄断力,基于这一垄断基础的流量订单再分发来推火旗下的内容,本质上很难产生流量增量。

在国内,由于渠道在过去一年的持续碎片化(所谓的“百号大战”),流量垄断在短期内会变得更困难。当然比起美国同行,国内MCN在电商领域的有益探索会成为他们确保自身在产业链上获得理想位置的利好。

对中介型MCN带来另一挑战的则是逐步出现的内容型MCN:2016年Papi酱推出的Papitube,就是基于一个大IP,用自身吸附的流量去带动一些子项目。在内容产业天花板有限的情况下,大号做横向扩展,把流量拆分给一些垂直小号的的情况在未来一年可能会更多出现。全民爆款可能性减少,难有新“Papi酱”

在一种媒介形式或内容品类的开局阶段,总有个别项目能成为尽可能大范围内的爆款。

一方面用户的兴趣和注意力更易在新形态的开端被集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关利益方需要树立”标杆式“内容/人物,愿意尽量堆砌资源去培养有潜力的苗子。伴随着入场者数量剧增、竞争成为红海,形成爆款的广泛契合基础瓦解。

云自媒社会化精准营销平台:http:/// 海量一手媒体资源交易平台新闻发稿 | 名人媒体大号 |朋友圈红人 | 微博微信大号

具体到Papi酱,除了以上两大基础原因外,爆红的因素还有三个:以解构社会人情的喜剧生活态度切入泛娱乐化这一流量大户领域,保证了粉丝基数;犀利吐槽引爆尽可能多观众的情绪,给予用户内容消费快感和分享理由;以及抢在用户因同类内容审美疲劳之前,就形成持续期待的心理订阅机制,保证黏性。眼下受限于政策(不能随意吐槽)、同质化等因素,像她这样的全民爆款恐怕在接下来的一年很难出现了。网综因素“影响”短视频

2017年另一个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网综对短视频影响进一步显现化:

首先,一些网综内容商由于整体环境,转而开始制作一些短视频内容,会把网综在内容制作等环节的习惯和特点带入短视频生产过程中。

其次,在品类上,网综作为一类比较依赖广告赞助收入的内容,对于各商业行业态势和用户心态的把握,在内容领域应该算比较好的。

2016年网综最火的几个领域,出现知名短视频项目的比重也是相对偏高的。而一些情感家庭类网综的所谓精华剪辑版本,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非常可观。

所以2017年有兴趣有资源入场的,不妨稍微关注下这几年网综品类的变化。这当然不是让照着品类抄,我也很反对去放大一些爆款所谓的“模式意义”,而是要去探究播放量现象背后是否有社会消费共性心理。

说到底品类并不决定出爆款的概率,内容才是核心。只是当一些有着行业特性的广告商抱着“小额试错”的心态,将广告投入从网综转向品类相似的短视频,无疑对后者的商业化还是有一定的利好。

云自媒社会化精准营销平台:http:/// 海量一手媒体资源交易平台新闻发稿 | 名人媒体大号 |朋友圈红人 | 微博微信大号 短视频IP多元化

短视频要想做成IP,大体要经过“某平台大号ID--多平台流量节点--全网IP/爆款”的三部曲。而随着产业从蛮荒阶段走向成熟,一大标志就是以人为中心的IP化进程放慢。

陈翔六点半、Papi酱都是非常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IP,这些内容核心是一个出镜的真人,是用户在提及节目时第一时间能反应过来的品牌形象。但由于内容产品的特点,真人形象会给内容产品带来不稳定性(万一人跑了咋办),而且延展性不佳,不容易沉淀价值成为长期品牌。所以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短视频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转向选择二次元动漫形象、或者干脆像“一条”那样,以“生活美学”等抽象的概念来作为一个IP发起点。

其次是其他领域类型的IP通过内容衍生的方式进入短视频领域。

在渠道多元化后,只要有足够强的核心IP和受众基础,内容形态的形态弹性是很大的。过去一年,一些在以前会被视为“跨界”的行为正在越来越多的出现,比如像“鱼肚白”等漫画起步的团队,开始做一刻钟左右的动画系列片;包括像相声这样典型的音频类消费内容,也随着流量资费的不断下降而转而成为用户移动端视频消费的对象。

所以在2017年,还会有一些热门IP和内容种类(比如16年火热的知识付费)从其他领域切入短视频,让行业的IP生态显得更多元。“媒体人光环”祛魅,符合年轻人胃口的表达更重要

此前有一些行业文章反复告诉我们,过去一年有多少知名媒体人投身短视频创业并获得融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业项目本身获得了成功,而更应该视为他们在媒体时代所形成的个人IP吸收资源能力的结果(当然也确实对项目早期传播有很大助力)。

云自媒社会化精准营销平台:http:/// 海量一手媒体资源交易平台新闻发稿 | 名人媒体大号 |朋友圈红人 | 微博微信大号

以创业者的身份来说,过去的积累当然重要,但其中最能帮助他们在创业路走更远的,还是他们媒体经历所锤炼出的说故事能力。

说故事能力到底有多重要?举个侧面例子,眼下繁多的电影剪辑拆分类短视频,到底哪些可以算原创?业内大体认可的一条标准是“拥有重新配写的解说台词”,这就是一种基于说故事能力的再创作。但仅有这种能力还不够,在稀缺资源已经从内容供给端转到需求端的当下,还需要能有年轻人说故事的角度:包括视频本身的吐槽自黑体质、信息点密集性和深浅度的结合拿捏等等,内容有了“魔性”,才能获得传播势能。

新的内容机会可能在哪

前文已经提到,大块且依旧未被满足的内容消费人群已经不多见了。而虽然泛娱乐能扩大用户基础,但做内容的,终归还是要回到背后隐含着某个文化群落用户的价值取向上去。这一过程中新出现的细分人群,依旧有可能为腰部以上内容提供机会。交叉领域、或内容手段混合后可能吸聚到的新用户群

交叉领域在过去曾诞生过许多黏性很强的细分内容,比如军事和二次元交叉结合所形成的舰娘文化就是典型的例子。

短视频领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比如眼下有不少拆解、帮用户在几分钟内快速消费电影内容的短视频,如果换个思路,用拆解爱情电影的手法,去做PUA领域短视频,也许在同质化走高的当下就会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把握用户心态变化,进而寻找用户间组织形态变化带来的机会

任何文化内容产品想要成功,必须有一些核心或者基础元素能够迎合受众群心态的变化。

云自媒社会化精准营销平台:http:/// 海量一手媒体资源交易平台新闻发稿 | 名人媒体大号 |朋友圈红人 | 微博微信大号

“萌”之所以成为近年来许多网络内容产品的基本元素,一定程度就得益于迎合了85后独生子女群体在进入职场后,表面成熟背后的心态低龄化。如果换成95后、00后,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充满了这种“萌”感内容,那在未来内容消费时,很可能就会转向更加注重其他元素。

建立在用户心态变化之上的则是组织形态的变化。

2011年前后,微博、QQ等社交产品都曾引导用户给自己打上不同的兴趣标签,以期构成能让好友之间互相发现更多共同标签所带来的潜在社交机会。而在更早之前,PC时代典型的兴趣产品,诸如豆瓣小组、百度贴吧等,社群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个个整齐码放在一起的集装箱,彼此的间隔很小,互相“串门”的场景非常常见。

而如今的兴趣社群之间的距离,已经大到犹如孤悬于太空的空间站,原因之一就是在碎片的世界中,想要找到所有身份标签都与自己贴合的朋友,几无可能。以至于很多用户在拥有更多标签的同时,却也越来越不在乎和自己有某同一标签友邻的其他身份标签。

但在当下,短视频目前还比较少有能表达细分腔调和价值观的内容。由于流动等而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

这种变化相对前两类更少见,例如近年来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出现了人口从北上广回流后,聚集在本省省会等核心城市的情况,这种新形成的人群,以及其他一些区域特征强烈的群落,是否会带来一些细分的本地化(比如方言类)内容消费需求,也是值得关注的。

短视频行业也会像此前的图文、音频时代一样,在作为风口兴起之后,经历洗牌的阵痛。而身在行业中的人们需要尽快明确的是,自身在这场新生态逐步获得结构性的秩序和规则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篇3: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

众所周知,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 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 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效益是非常强大的, 各种商品的销售想要达到如期目标, 都离不开对产品的宣传, 只有加大宣传力度, 加深人们的印象, 才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广告越做越丰富, 特别是在最引人注意的繁华地段、高所公路旁、闹市区等地均会设立宣传广告牌。由此, 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装置[1,2], 这里, 以展示信息广告装置领域相关专利文献为基础, 对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专利的发展态势做一些浅析。

二、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领域的发展态势浅析

根据笔者的审查领域, 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主要分布在专利分类号G09F的类别下, 具体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申请愈加呈现播放内容丰富化、产品结构改进化以及播放控制方式智能化的趋势。

2.1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播放内容丰富化

在本领域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申请中, 展示信息广告装置在播放内容的申请方面主要涉及最简单明了的静态广告播放内容以及动静态结合的播放内容, 例如结合LED、LCD技术等动态广告播放, 以及通过如设置触摸屏等人机交互结构的手段来提供一定的人机交互, 以一个具体专利申请为代表, 专利申请号为CN200910109378.4的专利申请[3], 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公交信息显示的广告牌, 如图1所示, 其为一种单立柱竖矩形LED公交信息广告屏, 包括:固定支座;以及显示主体, 呈双面竖矩形固定在所述固定支座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主体包括:静态显示单元, 显示固定广告;动态显示单元, 显示视频信息;文字显示单元, 显示公交站名和来车信息;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用于乘客查询从某站到某站的乘车路线或转乘信息, 其具体结合了LED动态播放, 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获取公车的实时信息来提供播放内容的更新实时化, 以及提供触摸屏进行人机交互、用户查询, 由此看出, 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申请在播放内容的方面结合当今一些播放技术的同步发展, 而呈现愈加丰富化趋势。

2.2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产品结构改进化

在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申请中, 展示信息广告装置在产品结构的申请方面主要涉及在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框架的机械结构设计或改进方面、配套部件的设计或改进方面, 如以最简单的静态广告播放为例, 可以涉及在单画面静态广告中为了增强机械连接结构的牢固性而进行具体机械框架部件的设计, 以专利申请号为CN201010149624.1的专利申请[4]为例, 其涉及针对大型广告牌进行防风性机械结构设计, 如图2所示, 其采用闭门器5可以双向开启90度, 共180度, 广告牌遇强风时, 能够有效的泄风, 而且不会造成广告牌的剧烈摆动, 减少了因摆动造成的损坏。也可以涉及机械结构设计, 如采用卷轴式、滚筒式、齿轮传动式等其他方式, 在驱动方面也可以是纯机械结构或者是采用机械电动结合的结构, 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620059093.6的专利申请[5], 其涉及一种彩票中奖号码轴式灯光及遥控记录装置, 如图3所示, 其装置包括上卷轴、固定脚和表格件, 所述上卷轴设有装纸槽, 表格件的一端通过装纸槽与上卷轴相连接, 表格件的另一端卷装在卷轴上, 所述上卷轴或固定脚上设有底板, 在该底板上设有灯光装置和遥控装置, 上卷轴的一端与遥控装置的遥控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 所述灯光装置与电源相联接, 即这里采取卷轴式以及电机驱动进行播放的结构设计。

还可以是对一些配套部件的设计或改进, 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0620155728.2的专利申请[6], 其涉及一种LED太阳能光伏组件, 其是结合广告展示装置供电装置的结构设计, 其包括基板, 设置在所还基板上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片, 覆盖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上的受光板,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和受光板之间的多个LED发光粒, 所述基板、电池片、LED发光粒、受光板封装在一起形成封装结构, 即广告展示装置的供电装置采用太阳能光伏技术进行的产品布局结构设计, 因此, 在展示信息广告装置领域中其配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结合也同步伴随展示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结构的设计与改进。

2.3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播放控制方式智能化

在本领域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播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并越来越智能化, 从对受众无选择性的播放到智能化选择性播放, 如红外方式, 射频等方式对受众进行感应, 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210162044.5的专利申请[7], 其涉及一种智能广告装置, 其采用一控制电路, 该控制电路包括一人体感应电路和一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机构的驱动电路, 所述人体感应电路用以产生一触发信号, 以触发所述驱动电路工作, 这里, 广告显示装置通过人体感应电路进行感应播放, 同时, 也可以进一步对受众进行再分类进行更进一步地选择性播放, 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110136757.X的专利申请[8], 其涉及一种面向楼宇电视广告系统的智能控制装置和方法, 其采用图像采集装置进行人脸采集, 结合神经网络进行人脸识别, 以性别年龄为类别来进行相应广告内容的选择性播放。

三、结束语

展示信息广告装置是用于宣传产品的有效途径, 本文针对用于宣传产品的展示信息广告装置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梳理, 阐述了展示信息广告装置在播放内容丰富化、产品结构改进化以及播放控制方式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为我国从事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研究开发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决策参考。

摘要:展示信息广告装置是用于宣传产品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展示信息广告装置领域相关专利文献为基础, 阐述了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的发展呈现播放内容丰富化、产品结构改进化以及播放控制方式智能化的趋势, 通过分析相关数据, 研究展示信息广告装置领域的发展态势, 为我国从事展示信息广告装置研究开发的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展示信息广告装置,内容,结构,控制,趋势

参考文献

[1]威廉·阿伦斯.当代广告学[M].丁俊杰, 程坪,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2]马中红.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的控制性[J].中国广告, 2005 (2) :29-30.

[3]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种单立柱竖矩形LED公交信息广告屏[P].中国专利:2009101093784, 2009-08-21.

[4]天津宝成新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种防风广告牌[P].中国专利:2010101496241, 2010-04-19.

[5]黄武昌.彩票中奖号码轴式灯光及遥控记录装置[P].中国专利:2006200590936, 2006-05-19.

[6]深圳南玻幕墙及光伏工程有限公司.LED太阳能光伏组件[P].中国专利:2006201557282, 2006-12-31.

[7]陈群, 程春宝, 杨建军, 张元晖.一种智能广告装置[P].中国专利:2012101620445, 2012-05-23.

篇4:意识形态领域态势预判

〔关键词〕RFID;标签;专利分析;创新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5.53;G35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87-06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1]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以下通称RFID技术)。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构成的物联网,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2]。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阅读器、天线三部分组成[3]。RFID标签相关技术领域广泛,包括芯片的设计及制造、天线的设计及制造、标签封装、特种标签生产、标签芯片的安全加密算法及其实现技术、多标签防冲突和防冲撞技术及标签的应用等多个技术领域。标签是RFID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本文从专利总体发展趋势、类型分布、国家分布、专利技术特征、热点技术领域、创新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政府部门及企业和研发机构准确了解我国RFID标签领域竞争态势提供事实依据,为技术合作及人才引进提供参考帮助。

1 总体发展趋势

本研究选用法国QUESTEL公司ORBIT系统所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和分析工具,检索年限截至2011年10月31日,检索结果为中国共4 112个专利家族,本文分析对象为专利家族。

从图1、图2可以看出,我国RFID标签技术大致分为二个发展阶段,1991-2003年为起步阶段,专利申请量及公开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公开量从1994年的1件增长到2003的54件,此阶段为技术诞生期。2004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4年公开114件,至2011年11月已达828件,为2004年的7.3倍,说明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是从2004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仍处于技术发展期,对应专利量的持续增长。

2 专利类型分布

对中国专利申请类型进行统计(含同族专利),结果如图3所示,中国的RFID标签专利申请中89.3%为发明专利,8.3%为实用新型,只有2.4%为外观设计。这一数据说明,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专利整体创新度较高。

图3 中国专利申请类别分布

3 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技术产出情况

经对专利优先权数量进行统计,可以得知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技术产出情况,从中发现中国专利中我国原创技术所占比例。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专利优先权数量见表1。

从表1中看出,按专利家族统计,在中国公开的4 112件专利中,中国具有优先权的专利共计2 693件(包括香港、台湾在内),占整个专利家族的65.5%,剩余34.5%的专利优先权为国外所有。即中国的RFID标签技术仅有约2/3的部分为中国原创技术,约1/3的技术仍被国外所掌握,尤其是美国(669件)、日本(319件)和韩国(109件)。

4 专利技术分析

4.1 技术领域构成

经对中国RFID标签技术各IPC对应的专利申请量的统计(见图4和图5),发现中国RFID标签技术专利主要集中于数据的识别及表示和记录载体的处理技术(小类G06K,共3 127件专利),其中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6K-017/00,1 052件)、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G06K-019/07,1 018件)、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G06K-007/00,999件)、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G06K-019/077,810件)这4项技术的专利量远远超出了其他类型的专利申请。

4.2 热点技术领域

以上是对各项技术领域的构成及其专利数量的统计分析,下面对各项技术专利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未来的技术热点。图6列出了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5位技术的年度变化情况。

从图6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各项技术均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从2004年起,G08B-013/14(手提物品的防盗、防偷窃技术)、G06K-019/07(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G06K-017/00(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6K-00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G06K-019/077(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这5项技术的发展

速度明显加快,专利量远远高于其它技术,现对此5项技术进行重点分析。自2007年起,G08B-013/14(手提物品的防盗、防偷窃技术)的发展热度已渐渐退却,专利量在持续下滑,目前看来已不再是重点发展领域。G06K-019/07(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G06K-017/00(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6K-00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这3项技术处于胶着发展状态,每年专利量不相上下,发展趋势一致,属于齐头并进发展领域,但2011年G06K-019/07(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的专利量下降明显(仅118件),而G06K-017/00(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220件)和G06K-00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178件)增势明显。另外,G06K-019/077(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的专利量虽一直处于上述3项技术之下,但其自起步以来一直处于平稳持续增长状态,目前仍处增长态势,2011年的专利量已达148件。

综上看来,目前中国RFID标签的热点技术领域是:(1)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2)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3)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此研究结论与前面对国际热点技术领域的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我国和国外的研究热点一致。

5 创新机构分析

5.1 创新机构构成

经对在中国申请RFID标签专利的公司及研究机构进行统计,专利量在11件以上的申请机构共45家,见表2。其中中国机构共19家,合计申请415件,占45家机构专利总量(1 138件)的36.5%,而63.5%的专利为国外机构所申请。另外,在排名前10的专利申请人中,国外企业有7家,占了绝对的优势。这些国外机构多为大型国际性跨国企业集团,他们看好RFID标签技术应用的广泛市场前景,投入了相当大的研发力量,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也较为重视中国市场,所以这些大公司在中国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布局了大量专利。

而国内的主要机构基本属于下列5种类型:

(1)大学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大学电子科技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2)专门从事智能卡和RFID技术研发的企业: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天臣新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策工贸有限公司。

(3)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专门从事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公司:中国台湾晨星半导体集团。

(5)将RFID应用于自身业务的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

5.2 创新机构申请量年度分布

图7 创新机构申请量年度分布

经对主要公司及研究机构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的统计,发现2003年以前,我国的RFID标签专利全部是由外国申请人所申请,共有23家公司进行了申请,其中首家在中国申请的公司是国际商务机器公司(IBM),申请时间为1996年。而我国的申请人首次申请是在2004年,是来自上海的两家机构: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116研究所,他们开创了中国RFID标签领域专利申请的历史。之后,从2005年起,来自我国大学、研究所、公司的申请人数量迅速增多起来,而新增的国外申请人在逐渐减少,2007年新增的国外公司仅3家: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美国博通公司(BROADCOM)和美国KOVIO公司,自2008年以后未再出现新的国外申请人。从图7上看,专利量排名靠前的国内申请人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起步均很晚,首次专利申请分别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综上看来,我国的RFID标签专利在2003年以前几乎全部由国外公司所申请,2004年起随着国内申请人的数量及专利数量的迅速增长,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但我国申请人数量虽多,可每位申请人的专利数量仍偏少,仍难以与国际跨国集团竞争。

5.3 重点机构分析

在专利量世界排名前50家机构中,中国有5家(公司3家,研究机构2家),见表3。中国的机构数量及其专利总量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机构数量虽和韩国相同(均是5家),但机构的总专利量却比韩国少了160件,中国的机构专利总量仅占世界前50家机构专利总数的8.7%。

5.3.1 远望谷

远望谷是中国领先的RFID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1993年起就致力于RFID技术和产品研发,借助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开创了国内RFID产品规模化应用的先河。远望谷目前拥有67项RFID标签专利技术,全部为该公司的独有技术,其中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技术(IPC代码为G06K-019/077)为远望谷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的重点研发技术,关于此项技术已有26项专利。其中刘奕昌是该公司重要发明人,共有18件发明专利。

5.3.2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成立于1985年,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是全球第四大手机生产制造商。中兴通讯共有RFID标签技术专利62件,其中3件是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CEC华达电子设计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共同申请。中兴通讯的重点技术为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研究(IPC代码为G06K-007/00),共拥有33件此项技术专利。

5.3.3 上海中策工贸有限公司

上海中策工贸有限公司共有39件RFID标签技术专利,全部为林明耀一人发明。从技术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研究(24件,IPC代码为G06K-007/00)和带有数字标记的记录载体研究(13件,IPC代码为G06K19/00)。

5.3.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有33件RFID标签技术专利,全部为独自申请,为该院独有技术。从技术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研究(IPC代码为G06K-017/00),共有18件此项技术专利。刘禹为该公司重要发明人,共13件发明专利。

5.3.5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国RFID技术领域重要研发机构,研发内容包括芯片、天线、读写器等重要技术,开发了符合ISO标准规范的台湾第一颗RFID芯片,自2004年起即开展国际EPC标准的超高频RFID关键技术研发,至今已获得可观成果。2005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系统中心成为全球少数四家RFID产品电子编码(EPC)全球测试中心之一,也是全亚洲的惟一一家。目前,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实际参与RFID国际标准的制订,掌握着RFID标准制订的主动权,显著提升了台湾在全球RFID产业的领先地位。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共拥有RFID标签相关技术专利26项,其中首件专利于2003年申请,技术领域包括标签芯片、标签读写技术、标签与其他设备之间协同作业的方法及网络设备等。这些专利布局于包括台湾在内的8个国家、地区及组织,在台湾和美国拥有专利优先权。在标签技术研发中,该院与台湾艾迪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BELLAID SOLUTIONS INC公司、美国NEOLOGY公司、日本NIPPON INFORMATION SYSTEM公司等多家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共同申请专利2~3件。

6 研究结论

(1)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是从2004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仍处于技术发展期,对应专利量的持续增长。2003年以前,我国的RFID标签专利几乎全部由国外申请人所申请,我国自2004年起才逐渐独立掌握了该领域的相关技术,随之国内申请人的数量及专利数量迅速增长,从而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仅有约2/3的部分为国内原创技术,约1/3的技术仍被国外所掌握,尤其是被美国、日本和韩国所掌握。日本富士通公司、国际商务机器公司、韩国三星电子、日本日立公司等跨国集团很重视中国市场,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中国布局了大量专利。

(3)近五年内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中国公司成长迅速,具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位于首位的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其次是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专利增长速度已远远超出了在我国申请的其他国内申请人和国外申请人,表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引领我国RFID标签技术的发展。

(4)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领域产学研各具特点,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国内的主要专利申请人基本属于以下5种类型:大学和研究所、专门从事智能卡和RFID 技术研发的企业、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专门从事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公司、将RFID应用于自身业务的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十五部委.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2006.

[2]汪晓,堵永国,等.射频识别标签用导电银胶研究进展[J].电工材料,2010,(2):3-8.

[3]元嫒,姜岩峰.射频识别(RFID)技术综述[J].半导体技术,2006,31(11):801-804.

上一篇:九年级端午节作文400字下一篇:优秀党员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