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汉峰下的诗歌鉴赏

2024-04-14

统汉峰下的诗歌鉴赏(通用4篇)

篇1:统汉峰下的诗歌鉴赏

原文

统汉峰下(过降户至统漠烽)

作者:唐·李益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注释

①全诗校:“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统汉烽:烽火台名。当在安置突厥降户的六胡州一带。唐调露元年(679),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烽,原作“峰”,全诗校:“一作烽。”据改。

②降户营:安置突厥降户之地。

③沙白:原作“河战”,全诗校:“一作沙白。”据改。

④已勒燕然石:用窦宪事。

⑤此:原作“北”,全诗校:“一作此。”据改。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 汉宫曲

★ 汉博大精深作文

★ 汉婚主持词开场

★ 汉魂――民族情作文

★ 汉式婚礼主持词

★ 《汉魏晋诗》教案

★ 汉庭的口号

★ 长歌行汉乐府诗

★ 《十二怒汉》的经典台词

★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2:统汉峰下的诗歌鉴赏

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

作者:李益  朝代:唐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 统汉峰下的诗歌鉴赏

★ 风还是烽作文

★ 感统教学计划

★ 庞统简介

★ 萧统 陶渊明传

★ 感统训练教案

★ 感统训练方案

★ 幼儿园感统教学计划

★ 写统幼儿园老师感谢信

篇3: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鉴赏

那么, 如何鉴赏古诗词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把握:

1 把握诗中的信息

诗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 一为隐性信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信息。

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的内容情感和诗的类别。如《伤田家》, “伤”为“哀”, “田家” (农户) 为“伤”的对象, 据题意可知, 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 情感是同情农家, 鞭挞社会, 类别是感伤诗。又如《送元二使安西》, 据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如果知道了这首诗是送别诗, 那么对诗中所描写的“雨”、“柳”等意象的含义及诗中所表露的诗人的情感也就容易把握了。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 因时论诗, 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 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六) 》: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细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 历经离乱之后, 开始有了安身之处, 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 独自散步在江边, 情随景移, 一气写下了七首诗, 此为其一。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我们只要读一读诗的注释, 就不难把握诗人的心境是欣喜。

诗中的隐含信息一般是隐藏在诗的上下句中的, 它需要考生有整体阅读能力。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究竟是什么?考生只要联系上下诗句整体阅读, 就可以从诗的“谁家玉笛暗飞声”和“此夜曲中闻折柳”中捕捉到“折柳”的信息:“折柳”乃为一首曲子, 是“折杨柳”的简称, 这首曲子往往是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的。若能把握这些信息, 那么解答这道题, 一般是不会有错的。

2 要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 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 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了, 而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古人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特殊意义, 我们必须了解, 这对于拓展思维, 正确解读诗意, 把握诗情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春草喻恨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 春雨比喻愁 (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 桃花象征美人, 鸟象征自由等。诗词中出现这样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惯用意象时, 可以把它们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3 要注意掌握常用典故的意义

典故词约意丰, 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 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的典故意义着手。例如:鉴赏南宋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 完成诗后问题: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这首诗很巧妙地化用了一个典故, 同时品味一下作者想追寻一种怎样的生活, 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 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造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 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当然, 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 前提是能把握、分析出诗中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 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4 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中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了对景物的描写,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 要体味一首诗的深邃的意境, 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 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 就必须抓住对这些重要景物的描写, 结合全诗来分析。

5 要学会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大多喜欢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变换来表达思想情感,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反衬、象征等。因此, 鉴赏古诗词还需要学会对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分析诗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是描写句, 作者用“一树”、“千万枝”、“嫩”、“金色”、“软”等词写出了春风中生机勃勃的柳树的特点, 给读者展示了柳树的活力。三、四两句则写杨柳的处境, “荒园”、“属阿谁”表现了杨柳的荒凉、孤独。全诗一、二句与三、四句形成对比, 在对比中突出柳树的处境。我们知道, 古诗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 写杨柳的处境实际是写自己的处境, 这样分析我们就知道这首诗是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失落。

又如王禹偁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簌,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对仗联, 颔联用了比喻的手法, 颈联采用了拟人和动静结合的方法, 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下山后乡村的静与美。

6 学会赏析抒情句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 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 抒情在后, 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 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 意蕴很深, 是诗人用来直接抒发感情的诗句。一般来说, 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如要分析王禹偁的《村行》的思想感情, 我们只要抓住最后一联诗“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结合全诗来分析就可得出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为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描写句;最后一联写了自己惆怅的原因, 是抒情句, 它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引发提升的, 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篇4: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一、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例如学习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的板块一“吟诵青春”。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不同时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主宰山河的壮志;郭小川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食指凭着年青、热烈、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美好未来。能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学习专题三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再推广到爱祖国。又如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具体目标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像山一样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一是感悟意象。诗歌是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欣赏诗歌正是从形象的感受开始的。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字词,而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如果我们望文生义,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如“芙蓉”这一形象,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娉婷、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而芙蓉作为意象,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时雅致、宁静、欢愉;二是对逝去光明的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的惋惜;三是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周邦彦的“水面清圆,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色表现的很巧妙,这句诗的“神”就在于一个“举”字,使全诗富有立体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款款而出。而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诉盡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二是领略意境。王国维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未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可见,鉴赏诗歌就要品味诗歌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了天、风、沙、渚、猿、鸟、叶、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也构成了这首诗意境的关键。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老病孤舟、伤时伤怀的感情。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总共描写了十几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将凄清冷寂的深秋景象与旅人牵动心肠的愁绪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意与境浑”的意境。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学习诗歌,只有进入意境,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看诗歌,感受真实情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和感知的形象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诗词鉴赏的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教授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在教学中充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和感受潮去潮来汹涌的浪涛拍岸的动人心魄场景,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积极创设视听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做主观分析讲授,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诗词内容,更难感悟到诗词的优美意境,且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目标不易实现。以信息技术作辅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所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诗情画意之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造力,提高鉴赏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听诗歌,沉浸如幻意境

名家朗诵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例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雅坤朗诵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琵琶行》等等。名家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生动的再现了诗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优美感人的朗读,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的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给诗歌精心配置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从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整个教室弥漫着音乐,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完全沉浸在歌声中,享受着诗歌给他们带来的美……之后,学生对这首词印象很深,也背得很熟。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评价,机智得将学生引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贯穿在我们所教的每堂语文课上,更应贯穿在我们教学的思想中。它不但关注知识,而且更崇尚智慧,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让她们在大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教师身心舒畅,学生乐学爱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统汉峰下的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鉴赏02-17

鉴赏诗歌读懂诗歌07-06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07-14

秋兴诗歌鉴赏04-07

古代诗歌鉴赏06-20

英文诗歌鉴赏07-25

诗歌艺术鉴赏04-08

《春思》诗歌鉴赏04-17

雪诗歌鉴赏04-22

诗歌鉴赏借代04-26

上一篇:小学生优秀状物作文精选:书包下一篇:睡莲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