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2024-05-26

《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共17篇)

篇1:《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以趣引读。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于城乡结合部,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自我阅读问题不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学生从作者观察扁豆生长过程的时间上可以体会到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体会到了小作者的耐心和意志力。学生毕竟长大了,他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感悟。

合作中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质疑的基础上发现知识的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能很好地形成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在孩子们分组合作之前,给孩子们提出了合作学习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1、小组认读生字;

2、解决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并评一下小组成员谁的问题提得有研究价值,对于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给一面红旗,剩下的则画一个三角);

3、试着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部分(这个任务有些难了,不过,看孩子们的吧,能完成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

把学习整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都交给学生还是第一次。很快,大部分小组进入学习状态,个个拿着小字卡,像模像样地互相提问,遇到认读不好的成员,他们会使出浑身的本事解决同伴生字的认读问题。

篇3:一次课堂讨论的反思

师: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绝对自由的境界, 那就是“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那么, 作为21世纪的青年,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庄子的这种思想呢?

生A: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 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但是, 我们应该认识到, 这里所说的“逍遥游”, 是哲学意义上所论述的一种思想境界, 并不是生活中所能达到的境界。他认为人应当摈弃一切, 由“有待”进入“无待”, 即超脱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达到无所凭借的境地。只有如此才得以实现“逍遥游”。

师:看来, 庄子的“逍遥游”并不是容易办到的。

生B:是的, 文章开篇对大鹏的宏伟雄姿作了尽力的渲染, 大鹏的形象非常清晰。然而在作者看来, 它“徙于南冥”得依靠“海运”, 离了“海运”, 它就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大鹏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进入逍遥境界, 进入绝对自由境界。但是, 很可惜, 它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它没有能进入逍遥境界!因而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说得好, 那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写大鹏鸟呢?

生B:那是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通过大鹏鸟这一形象, 让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逍遥的境界, 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同时, 第三自然段中的“宋荣子”、“列子”大致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我不太清楚, 为什么一会儿写物, 一会儿又写人?

师:这是典型的物、人互喻互衬手法。

生C:动物是这样,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庄子看来,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这些被名缰利锁束缚的人与“蜩”、“学鸠”、“朝菌”、“蟪蛄”、“斥”这些可怜的小动物没什么两样;“宋荣子”、“列子”也只能达到“鹏”的境界。要达到逍遥的境界还须再进一步———“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这样, 中心论点便水到渠成地引出来了———“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

师:要达到他所说的“逍遥游”境界确实非常困难。所以, 庄子的思想虽然许多人都认同, 但真正能达到其境界的, 古往今来少之又少, 只有陶渊明等屈指可数的几个。那么, 我们今天应怎样看待呢?

生D:在我看来, 人生活在世界上, 很难摆脱“功名利禄”之念, 这就是“有待”, 特别是在当今经济时代里, 要想生活得好一点, 你就得追求名利。君不见, 人一旦出了名, 金钱名誉随之而来, 想挡都挡不住。所以要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 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生E:D同学的观点太绝对了。固然, 名利对当今社会的人是很重要。但是, 处于世俗纷争中的人们, 又何尝不可以把名利看得淡薄一点呢?比如像鲁迅先生、钱钟书先生, 还有激光照排的创始人王选院士等等, 他们对名利就看得很淡。把名利看得淡一点, 就会少几许烦恼, 多几许“逍遥”。

生F:我赞同E同学的看法。把名利看得淡一点, 不是说就都要像陶渊明那样去做隐士。其实, 就拿我们现在来说, 国家拿了那么多钱培养我们, 不为人民做点事, 只顾自己“逍遥”, 就对不起国家, 对不起人民。

生G:况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要想像庄子说的那样“无待”是越来越办不到了。我们不妨尽自己所能去工作, 做好了该做的事, 社会自然会给你回报。对得失尤其对“名利”不去斤斤计较, 那么岂不是有点“逍遥游”的境界了吗?我认为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的现实意义。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一位伟人说得好:“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 就是要吸收其有用的东西, 这也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反思:这是一堂常规课, 学生能够在领会文本的同时, 联系生活实际, 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进行深入领会, 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担心没有讲到位, 生怕哪个知识点没讲清楚, 所以课堂上多是没完没了的讲, 学生不能自己去理解体会, 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没有了自己的发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是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离开了生活, 语文就不能成其为语文。“只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语文中体会生活, 语文学习才能成为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河。”学生只有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 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

篇4:《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关键词】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目标

一、引言

教学环节纵贯课堂始终,而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则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也是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在平常的教学评价及实践活动中,我们却甚少考虑整堂课各个环节的具体分配时间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倾向于关注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各类问题的情景创设和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缺乏课堂环节的时间分配观念,而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二、课堂实例及观察报告

本次教学是由我校高三年级邹老师所呈现的一堂英语写作课。课堂重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优化常用低级词汇及句式,并学会使用高级词汇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在听课过程中,我如实记录了整堂课各个教学环节所用的详细时间,具体数据如下:

此堂课共用时间45分钟,主要有五个环节构成。

1.环节一:引入话题

课堂开始,邹老师以上一次测试中的书面表达为切入点引入话题,并针对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相关提问,用时1分30秒。

2.环节二:展示高考评分标准

引导学生评析完各自的作文后,邹老师紧接着向学生展示了高考的具体评分标准,用时30秒。

3.环节三:高分作文策略讲授

此环节为本堂课的重难点之一,共用时约30分30秒。细化而分,它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强调了当着手写作时,从整体到局部要予以重视的一些注意事项,共用时8分15秒;第二部分讲述了如何优化词汇和使用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这一高分作文策略,共花时约22分15秒。

4.环节四:写作实践及成果展示

依据所学写作策略,当堂实践2004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因时间限制,此次实践仅选取了部分内容。写作训练,展示成果和评论分析共用时6分26秒。之后,邹老师向学生展示了所选取部分的两篇范文及整篇作文的范文,共耗时2分41秒。

5.环节五:课堂小结(约一分钟)

三、数据分析及问题反思

1.数据分析结果

经过对这堂课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详细地量化分析后,我发现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1)重要环节缺漏

我国课堂教学通常可以归纳为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和布置作业等五大环节。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作相应调整,但个别环节却必不可少,譬如本堂课所缺漏的作业布置环节,可谓一大败笔。

(2)教师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不均

近年来,在评价和指导合理分配教学环节时间上,一些教育专家将“黄金分割”原理引用了进来。据此理论,一堂45分钟的课堂,教师的主导活动时间和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应分别是28分钟和17分钟。在对这堂写作课进行分析后发现,邹老师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师生互动,即师生问答上,大约耗时32分钟。而学生的独立活动主要体现在写作实践上,用时不足5分钟。教师纯粹讲解的时间不多,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并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来进行。虽说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参与,但这仍然是教师的主导教学活动,而在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写作阶段,学生的思考时间再次被压缩,使得此堂课学生独立活动时间大幅度减少。

2.问题反思及改进措施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邹老师这堂课的两大不足之处——作业布置环节缺漏和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过少——皆因教师在设计初未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好充分预设。致使在课堂上因时间把握不准,为完成课堂任务而只能压缩学生吸收并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最终遗忘布置作业。

为什么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把握不好时间而顾此失彼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精准。就如邹老师的这堂写作课,虽说它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提高写作水平的高分作文策略——学会使用高级词汇和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在此教学环节上重点讲解无可厚非,但既然此堂课是一堂“写作课”,那么它的“写”即“书面表达”亦是核心。教师给学生输入了知识,那引导学生吸收、思考并将其学习成果输出则是另一个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的体现。很显然,这堂课并没有充分地实现此目标。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依据,它是否合理可以作为教学目标是否充分完成的一个检测依据。反之,教学目标也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具有指向性作用,所以要合理并有准则地分配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必是重中之重。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并周密计划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构成比例,教学时间也才能合理地分配与各个环节,并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吴乐乐. 探究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结构模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2] 李华. 英语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

[3] 戴维君.《从一次课例研究看课堂教学时间分配问题》,2010.

篇5:《一次有趣的观察》反思心得小结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就想要简单的处理一下。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根据教参书设计了四个主要的问题,分别是:我听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做的?我看到了什么?我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可是,当我上完课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太大了,孩子们在找答案的时候根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许多孩子把整个自然段都画下来了。这就使得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使教学目标没有及时完成。后来,经过李校的指点,我又作了修改,把问题缩小,让孩子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画出课文中“我”观察认真、仔细的句子,然后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着重让孩子体会小作者观察仔细的品质。经过,这样较具体的疏导之后,孩子们的感悟就比较深刻了,效果好了很多。

从这一节课来看,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之后,才能呈现出来的。而且,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我们先确定好一个语言训练点,而不再是通篇全都顾及到,却又都研究的不深。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就可以更好的顾及到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我想,从此以后,我要用心的研究每一篇课文,上好每一堂课,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能有一个美丽的回忆。

篇6:一次有趣的观察

《一次有趣的观察》是鲁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整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体现一个“趣”字:首先,这个题目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听大人说,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趣;其三,我种扁豆,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缠,而蔓儿偷偷绕到了竹竿的右边。这太有趣了!于是“我”便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心的观察,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教学本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保护学生自己读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又身处农村,对身边常见植物有比较多的了解和较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很容易在教师引导下对课题产生好奇心,对生发较强的读书热情。加上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初步的默读能力,课文语言又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因此,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

2、练习默读课文。

3、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②在默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题的“趣”。

2、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探究欲望。

五、教学策略(教具准备)

1、通过课件出示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植物(牵牛花、芙蓉树、睡莲)图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适时出示扁豆图片,激发探究欲望。

2、读课题质疑,激发读书兴趣。

3、展示初读:检查生字读音,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在默读中感悟扁豆生长的“有趣”。

5、在交流中体验观察的乐趣,从而喜欢观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依次出示:牵牛花、芙蓉树、睡莲、扁豆图片

师:这是什么植物?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2、由“扁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观察”一词。

板书:观察

大家知道吗?扁豆生长时会发生一种有趣的现象,大家想知道到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朋友去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板书并补充课题,生齐读。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简要板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到课文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提示:

①划出不认识的字,对照拼音读准确。

②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话,多读几遍,读通顺。

2、展示初读,纠正字音(重点纠正“蔓儿”读音)。

3、交流学情: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默读思考,感悟“有趣”(出示默读提示)

“我”听大人说, 。

起先,我 。

于是,我就 。

最后我终于相信 。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你觉得扁豆的生长有趣吗?有趣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有趣的句子。

2、感悟有趣:

(1)句1: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

引导感悟趣一:扁豆是植物,它真的会向右绕着爬吗?

(2)句2: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

引导感悟趣二: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

(3)句3: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

引导感悟趣3: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4)句4: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感悟趣4:扁豆蔓儿竟然会抖动,还会自己改变缠绕方向!

自由读第3自然段,划出作者的观察过程。

指名说说作者的观察过程。师板书:

半小时

两个小时

每隔1小时

四小时

小结:扁豆就是通过“蔓儿”的抖动,缠绕“慢”地向上生长。你们明白了“扁豆的生长”吗?

指导学生带着喜欢的心情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3、通过小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扁豆的生长过程。谁来说说小作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观察”

4、再读第3自然段,想想“我”是怎样观察的。

生说,师板书:

作记号

紧盯着

还注意到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5、总结: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我”终于明白了( ),我也终于明白了( )。

(五)讨论拓展:

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七、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观察

半小时 种

生长 两个小时 做记号

有趣 每隔1小时 紧盯着

四小时 还注意到

观察

八、练习设计

篇7:一次有趣的观察作文

刚开始,我试了好几天,小白瓷人立在窗台上一动不动,可没见一丝头发长出来。我就问妈妈:“为什么它老是不长头发啊?这是个假人,长不出头发吧,你骗我!臭妈妈!”妈妈笑了笑:“别急嘛,它要慢慢地长。”于是,我每天一放学就来到窗台上看他,想看看他真能长出什么样的头发。终于,有一天下午放学,我发现小瓷人的头顶有几小根小芽儿冒出来了,哦!原来小瓷人的肚子里有种子。那嫩黄嫩黄的小芽儿,像一根根魔法棒,真神奇!第二天再看,短短的,直直的,密密的,颜色也深一些了,哇!小瓷人仿佛理了个绿色小平头。我开心极了!忍不住马上就想看到它茂盛的一面。

接下几天,我更细心的照顾它了,它的“头发”也像小树芽儿一样,蹭蹭的往上长,长到了10厘米左右,那头顶上鲜艳又娇嫩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绿,格外美。奇怪的是,它不像别的草那样柔柔的,而是一根根直直的立着,有长的有短的,真是像小瓷人的头发,还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发型呢。

可是不久后,我发现,它的头发慢慢地由绿变黄了,这下怎么办呢,真是急死人啦!心想:也许是少了水吧。我就又浇了点水,可是第二天还是不见好转,过了几天,直直的头发弯了一点,而且颜色更暗了。这下子,本来长得十分帅气的.小瓷人一下子变成一个驼背的老爷爷。

篇8:《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首先,情境引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师:五一长假刚过去,同学们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也有的讲不开心.)

师:那大家都干什么了呢?

生:钓鱼、看电视、出去玩、和朋友吃饭……

师:刚刚好多同学讲不开心,为什么啊?五一的天气很好啊!

生:就是看电视,无聊死了!

师:看来大家都没有学习哦.(大家都笑了)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一个快乐的学习之旅吧!

其次,问题引入新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师:下面我将请学号为一号至七号的七名同学依次选择下列一个字母,然后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时学生很积极,都想左右别人选择)

学生一:选A.3,4,5,6,7,8,9,10,11,…(这时下面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共放12层,所以到14就没了.)

师:不错,同学们都非常细心,都注意到了一共放12层,所以要写到14.

学生二:选B.1,2,4,8,16,加省略号.

师:为什么加省略号呢?

学生二:因为没有讲分裂几分钟.(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师:很好!大家已经注意到这两题的区别了,真是瞒不过你们!

学生三:选C.

师:那你知道问题中的N+是什么意思吗?N又是什么意思?

学生三:N表示自然数集,有0,1,2,3,4,5,…,N+是1,2,3,4,5,…

师:很好,那结果依次是?

学生三:-1,1,-1,1,-1,1,…

学生四:选D.1,1,2,3,5,8,13.

(速度快一点的学生已经算到21,34,55,有几名学生还说出了89,立即就被部分同学否定了:“一共10个数,没有89!”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注意到共有几个数,到底需不需要加省略号)

学生五:选E.(一看完题目大家都抢着回答)正奇数是1,3,5,7,9,…正偶数是2,4,6,8,10,…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都很好,继续努力哦!

学生六:选F.

师:大家知道我国2008年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是第几届吗?

生:不知道.

(大部分学生看完题目都有点沮丧,沉默了,有的学生则瞎猜34,32等等)

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是第28届,中国获得了32枚金牌.现在请大家根据表格说出中国在第24届至第28届奥运会中获得的金牌总数依次是?

生:学生异口同声道5,16,16,28,32.

学生七:就选F了.(有学生笑着说没得选了啊)

刚打开这一页PPT,学生齐声说:2,5,10,17.5,22,28,32,32.5,26,19,11.5,5.

课后对看似这么“有序”的引入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本课的引入教学中,首先,我主要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情境,调动起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堂课中来.

其次,我将问题设置成A—G七个选择题形式,设置成一个转盘,然后让学生选择,这样“花哨”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未知的情况下有一种探究的心态,字母背后到底是什么呢?实则都是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完全贴近我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在学生回答某些问题时及时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起到一个引导、提示并巩固的作用.同时运用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激励学生.

但是,这样的“有序”又让我看见了学生的不求变通,即固定的思维.引入时设置好的游戏转盘选择形式,但学生却严格按照A—G这个顺序选择,完全失去了那种趣味性,其实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

另外,时间分配上可能需要调整,问题引入新知部分所花时间有点多,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每一题师生互动较多,应该从整节课的内容考虑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有些内容其实可以适当加快讲解,不需要平铺直叙.

篇9:一次有趣的观察等

中午吃完饭,我无意中看到妈妈洗碗时往水里加碱面。我突然想到科学老师在课堂上提的一个问题:碱面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我去问妈妈,妈妈说让我自己试一试。

于是,我找来一个盆和一些碱面。我先往盆里倒上热水,放上一勺碱面,然后,我拿筷子飞快地搅动起来。搅了一会儿,我停了下来,发现碱面溶化了,只有块状的没有溶化。我等了一会儿,小块状的也溶化了。我想:碱面在热水中能溶化,那么在冷水中呢?于是,我又倒掉了热水,换上了冷水,发现在冷水中的碱面和在热水中的碱面状况都一样。

通过这个实验,我明白了:碱面在水里是可以溶解的,经过观察,我解答了老师的疑问。我以后一定要多动手,多观察,才能发现新的事物和现象。

美丽的灯塔

刘雅琦

2月1日 晴

我们坐上了卧铺班车,经过司机叔叔的一夜努力,早上五点,终于到达了灯塔景区。导游阿姨指着又高又大的塔说:“这叫灯塔,灯塔的作用是,在漆黑的夜里,海上打鱼的渔民分不清方向,不知道哪是岸边,灯塔的顶上有一只明亮的红灯,可以告诉渔民海岸在这里。”我听了导游阿姨的讲解,终于知道了灯塔的作用。

篇10:《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

《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教案简介:教学目的:1、认识蔓、缠、竟这些生字。会用终于说话。 2、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懂得要多留心细观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看图引入 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

教学目的:1、认识“蔓、缠、竟”这些生字。会用“终于”说话。

2、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百闻不如一见”,懂得要多留心细观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话。

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指名说话

2、揭题:画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他究竟在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咱们到课文里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给文章自然段标上序号。

a、结合课文插图,读了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

b、想一想,说一说。

“我”听大人说, 。起先,我 。于是,我就 。最后我终于相信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3、再看插图,读读词语。

扁豆蔓儿 终于

缠上去 观察

竹竿 究竟

特意 偷偷地

墙根 决定

(1)指名认读词语。理解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用这些词各说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1、轻声读全文。

思考:在大人的谈话中,我听说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针对这一有趣的话题,我起先怎么想的?最后又是怎么认为的?用“——”划出有关“我”前后想法和态度的句子。

2、交流讨论,深入发现。

在交流反馈中出示句子:

a、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b、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1)指名读两句句子。“我”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起先我不相信是为什么?最后我终于相信又是为什么?

(2)再自由读这两句句子,留心标点“?”、“!”,从标点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想想,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两句话?指名挑战读,评价。

3、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有这么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呢?

自由读2、3自然段

(1)小结:认真仔细的观察,亲眼看见的现象改变了我的态度。

(2)用“ ”划出“我”观察态度认真、仔细的句子。

a、交流反馈,理解品味“特意”、“看个究竟”、“紧盯”、“又”这些词的意思和用词准确。

b、在两次观察中,让“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c、比较句子。

我看着它。

我紧盯着它。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的“紧盯”?

d、课件展示扁豆蔓儿的有趣现象——从右边绕着爬。

4、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

此时,你想对课文中的“我”说些什么?

四、回顾总结,思考升华。

1、出示图片。看看“我”的神态,用一个合适的词形容一下。

想象:小主人公开心地对我们说什么呢?

2、课文中的“我”在一次有趣的观察中收获了什么?你们在《一次有趣的观察》里又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不相信

仔细观察

一次有趣的观察 扁豆蔓儿向右绕爬 特意 紧盯

相信事实

终于相信

篇11:《一次有趣的观察》教案

1、展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看图说话。

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指名说话

2、揭题:画中的小朋友正在进行一次有趣的观察,他究竟在观察什么?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咱们到课文里看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给文章自然段标上序号。

a、结合课文插图,读了课文,你又明白了什么?

b、想一想,说一说。

我听大人说, 。起先,我 。于是,我就 。最后我终于相信 。这真是一次 的观察。

3、再看插图,读读词语

(1)指名认读词语。

(2)结合插图和课文内容,用这些词各说一句话。

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1、轻声读全文。思考:在大人的谈话中,我听说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针对这一有趣的话题,我起先怎么想的?最后又是怎么认为的?用--划出有关我前后想法和态度的句子。

2、交流讨论,深入发现。

a、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

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出示句子:

b、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1)指名读两句句子。我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起先我不相信是为什么?最后我终于相信又是为什么?

(2)再自由读这两句句子,留心标点?、!,从标点中,你又读懂了什么?

(3)想想,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两句话?指名挑战读,评价。

3、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态度?让我有这么一个非常肯定的结论呢?

自由读:2、3自然段

(小结:认真仔细的观察,亲眼看见的现象(改变了我的态度)

(1)用 划出我观察态度认真、仔细的句子。

a、交流反馈,理解品味特点、看个究竟、紧盯、又这些词的意思和用词准确。

b、在两次观察中,让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是哪一次?为什么?

c、比较句子:我看着它。 我紧盯着它。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我的紧盯?

d、课件展示扁豆蔓儿的有趣现象--从右边绕着爬。

(2)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回顾总结,思考升华。

1、出示课件图片。看我多 ,小主人公开心地对我们说什么呢?

2、对课文中的我说句赞扬的`话吧。

五、板书设计

我不相信

仔细观察

一次有趣的观察 扁豆蔓儿向右绕爬 特意 紧盯

看到事实

篇12:一次有趣的观察作文

它的树干很大很粗,颜色是棕色的,它的树枝有的像鸡爪,有的像扫把,有的还像叉子呢!

你可别忘了那么美丽的鸡蛋花,鸡蛋花像蛋白包着蛋黄一样,每当我一看见它就像吃它的蛋黄哦。这时一阵风吹过,花朵就散发出淡淡的香味,清香幽雅。

每当下午4点,我就准时来到邓老师快乐作文这里学习,我就会看见那高大而美丽的鸡蛋花树,它就会向我挥手,好像在说:“下午好呀!”

篇13:《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9月26日, 我上13计算机 (3) 班 (动漫专业) 《设计素描》课, 这是开学以来我第二次上他们班的课。为了让学生了解《设计素描》是动漫专业的基础课, 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设计素描》在其所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我在备课时做了大量工作, 不仅认真制作了PPT, 还准备了有关创意素描、全因素素描的范本, 且对设计素描的相关理论做了清晰梳理。

上课前我走进了教室, 打开了多媒体, 准备好了课件。上课铃响后, 我扫视了教室, 看到学生已整齐地坐在自己座位上, 唯独右边最后一排靠窗单独而坐的刘某同学例外, 他抖动着双脚、双臂懒散地搭在课桌边坐着, 丝毫不想站起来。这让我很恼火, 这才第二次课啊, 公然无视我的存在。我压住了怒火, 镇静地用目光扫视全班后, 锁定了他, 很快, 他发现我在注视他, 迅速埋下头去, 假装在书堆中翻找着什么, 但始终还是不愿站起来。同学们见我没像往常一样向同学们问候, 似乎觉察到了凝重的气氛, 都齐刷刷朝我注视的方向看过去。这时我拿着书本朝他走过去, 用温和的语气说:“是不是在找上课用的书本啊?看把你找的, 我都为你急!先用我的吧, 咱等下了课再找。”于是他站了起来, 课才得以正常进行。

在我讲到设计素描、创意素描和全因素描的关系并展示创意素描范本时, 学生的情绪很高涨:书中搞怪的表情、夸张变形的人物肖像都描绘得惟妙惟肖、怪诞的想法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学们无不为之惊叹。当翻到一张凸眼睛大嘴巴厚嘴唇的夸张作品时, 全班一片“哗然”, 一些学生大笑并起哄, 我还没反应过来, 就发现坐在靠窗第三列最后一排一位男生把头深深地埋进课桌里, 是方某, 陶艺兴趣小组的成员。只听到有学生说:“哎, 这不是方某吗?”“是很像唉。”“方某, 你是不是当过模特儿?”我仔细看了下范本, 这幅作品还真的跟他很像。他不好意思地埋下了头。但十分钟后, 就在我以为可以一直顺利地讲完这节课时, 我无意中看到之前为自己容貌感到自卑的同学还趴着, 就叫了一声, 没一点反应, 原来是睡着了。这位同学生龙活虎的, 上课前还跟我打过招呼, 怎么现在睡起觉来了“这胆子也太大了!还是兴趣小组的呢。”我嘟哝了一句。周围同学见我拉下脸赶紧把他给摇醒了, 睡得正香的他被人弄醒, 恼怒地叫了声:“干吗?”等他发现周围同学都看着他, 才意识到正在上课, 就清醒了, 并低下了头。我知道他已意识到错了, 于是平静地问:“昨晚是不是没睡好?这种天气最适宜睡觉了, 其实我也很想睡, 只是我们要上课, 不能睡。我们不与重点高中比, 就与普高比, 我们课业相对少, 压力相对轻, 睡眠比他们富裕多了, 人要学会控制:该睡时睡, 不该睡时睡了也不踏实!大家说对不?以后上课再不能睡了。”

这节课在同学们激昂的“好”声中继续进行, 但当我讲到设计素描和全因素素描的区别时, 我发现先前靠窗最后一排独坐而没有起立的刘某同样完全无视我的存在, 他一边嚼着口香糖, 一边看着小说, 一副陶醉的样子。看着他如此狂妄地漠视课堂纪律, 我的火直往上冒, 但是我知道无论如何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能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这时我想得好好整整他。于是我很自然地指着一张全因素素描说:“为了检查大家掌握的情况, 现在请刘某同学区分一下这张作品是全因素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刘某同学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 他已经意识到了他的违规行为又被我发现了。由于他压根没听课, 自然回答不上来。我又问:“是全因素素描还是设计素描?”下面有几个学生很配合我, 轻轻地提醒他说“设计素描”, 他信以为真地答道“设计素描”, 下面发出了一阵笑声。“是设计素描吗?”我追问其他学生。“全因素素描!”同学们响亮地答道。“这说明你根本没有听……”“没有听又怎样了!我在看小说!”这位学生的话让我有点无奈, 我很想对他说点什么, 但最终还是控制住了自己, 什么也没有说, 只是不动声色地望着他。我们的僵持让课堂气氛有点尴尬。最终, 我无可奈何地对他说:“人还是蛮诚实的!坐下吧, 既然答不上来, 上课就要认真听讲。”刘某同学不服气地坐了下去, 还故意把书倒立起来, 抖动着身子, 大模大样地趴在了桌子上……

他的表现顷刻间让我明白他根本不想听我讲课, 我的心底涌起一股凉意。尽管是老教师了, 面对这样厌学的学生, 我还是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难道他的种种表现都是因为他正处于所谓的叛逆期吗?

快要下课了, 他伸了伸懒腰, 打了一个哈欠, 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想了想, 还是平静地向他走了过去。对于我的到来, 刘某并没有感到意外。我看到他桌上的练习本, 就拿起来顺手翻了一下, 不动声色地对他说:“你啊, 还蛮真实的!这点我很欣赏!你也很机灵, 我很喜欢!以后课堂上呢, 对自己要求高一点、严格一点, 相信你会很优秀的。”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看了他一眼。从他的表情中, 我知道我的表扬和亲近显然让他感到了意外。过了一会儿, 他竟然对我说:“老师, 不是我不想认真学, 只是我觉得读职校没有意思, 你说我是冲着计算机来的, 怎么学画画了呢!我根本不喜欢画画。”他的一番话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 “是啊, 老师, 我们一点基础都没有, 连笔都不会拿……”“是啊, 我们根本就不会画画, 从小学到初中就没正常上过几节美术课……”原来是这样, 他们的心声让我感到了些许安慰, 至少他们是信任我的。我耐心地和同学们说:“同学们, 《设计素描》是动漫专业的基础课, 它是动漫里人物塑造、场景制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绘画技能。不会画不要紧!画画其实一点都不难。你想啊:现在很多普高和重高的学生, 看到考文科或理科的好大学没门了或是连上大学都没希望了, 怎么办?走捷径啊!什么捷径啊———考美术!他们从高二暑假即7月份开始学画直到12月中旬专业高考, 基本都能通过, 短短几个月就能达到高考水平, 你们说画画简单吗?超容易!更何况动漫专业是我国新兴专业, 绝大多数本专业的大学生和毕业生都和你们一样从高中开始而且是零起点学的。所以不用担心, 只要不是弱智相信大家都能学好!我们班有没有弱智的?”“没有!”大家齐声说。“既然没有, 你们肯定能学好!我坚信!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学生响亮地回答。“所以你们现在就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着对选择本专业的行为负责, 要好好学、坚持学、学好学精!毕业了到哪里都有饭吃!”“一技在手吃穿不愁!”有学生道, “对!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只要我们努力, 只要我们坚持, 一分辛劳总会有一分收获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你们一定行!”

听了我的话, 学生很受鼓舞地说:“老师, 我们一定行……”经过几分钟的简单交流, 我和学生走得更近了。下课铃响了, 学生大声地和我说再见, 我听见了从未如此响亮的、发自内心的“再见”声。

二、反思与启示

回到办公室, 我静下心来, 反反复复地回想课堂上的情景。透过这节课, 我认真进行了自我反思, 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第一是精神准备, 第二是教育艺术。

(一) 职校教师要有精神的准备

1. 职校教师要有职业精神

鲁迅先生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 精神不是万能的, 但其中却蕴藏着极大的力量, 有时甚至是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力量。教师更应具备一种精神———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包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热忱, 对自己的激励, 以及对教改的信心。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一种向理想的教师形象的拼搏进取, 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其价值取向是更重视全体学生。时代在发展, 观念在更新, 职业精神却是永远不能变的。职业精神是教师不可缺失、本质的东西。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好教师、名教师, 关键是有没有职业道德, 有没有职业精神。职校教师承载着职校教育的历史使命, 其素质直接关系职校的发展。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 需要专业化技能, 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职校教师具有这种职业精神比掌握技能更重要。

2.职校教师应有敢抓敢管的精神

职校课堂纪律难管, 职校教师想要扭转这个课堂局面, 就应齐心协力地从高一新生抓起, 要巧抓敢管, 还得有常抓不懈、永不气馁的精神。由于新生在刚接触新的任课教师时, 好奇心占了上风, 一般会比较配合教师的工作, 课堂纪律也会较好。随着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同时逐渐熟悉老师的特点和教学风格后, 他们就会慢慢表现出个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无视老师的教学活动, 做一些违纪违规甚至“反抗”教师的行为。这时教师一定不能只盲目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对课堂纪律置若罔闻, 甚至认为学生学不学与教师无关。这不仅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 而且会导致后面的课堂越来越混乱, 课也会越来越难上。本堂课是我给高一新生上的第二堂课, 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初现端倪了, 我拿出敢抓敢管的精神与学生斗智斗勇, 及时将课堂上的这些问题行为呃杀在萌芽状态, 否则后面将一发不可收拾。

(二) 职校教师要具有教育的艺术

教育是科学, 更是艺术。职校要预防和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或问题行为发生后的良性转化, 不仅要求职校教师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 及时发现和全面掌控课堂学生动态, 还要求教师具有处理出现“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艺术。

1.职校教师应具备关爱的能力

关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来源于老师的真切关爱。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他们都希望老师像父母一样, 把爱的目光永远聚焦在自己身上。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暖暖的话语, 一个轻拍肩膀的动作……都能让学生开心不已, 赢得他们的信赖。职校的“问题学生”和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固然多, 但职校教师对于这些学生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对其违规行为绝不能听之任之, 应当给予适时合理的教育。如上文中刘某同学这样不起立、边嚼口香糖边看小说、故意竖起书本、抖动身子不听课等一系列问题行为, 在我看来无非是想引起我的关注与关心。我理解了他的行为, 包容了他的错误。没有指责、训斥他, 只是倾注我的“师爱”关心他、爱护他。换得了他的理解和信任, 使他道出了心里话, 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 才会有后面全班同学不断奋发向上的力量。其实正是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正如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所以只要我们用心爱护学生, 不但能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职校教师应具有宽容的能力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 更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有人说宽容是一种美德, 是人性的光辉, 在我看来宽容更是教育的秘诀。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更何况学生。宽容是一种爱, 懂得宽容的教师才懂得爱、懂得教育。在上述课堂中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方某同学的睡觉行为, 之后他身上再也没发生过这种情况。可职校像方某这样一次改过的学生并不多, “屡犯”学生却不在少数。这是由于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养成的问题一时半刻想改掉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屡犯”学生其实更需要我们的宽容, 而且是耐心而持久的宽容, 上述提到的刘某就是一个典型的“屡犯”, 对他一而再, 再而三的“问题行为”, 我宽容了他:宽容了那本该受谴责的不起立问好、不尊敬教师的行为;宽容了他的小把戏, 反而顺势给了我的教科书, 这里给的不仅仅是教科书, 更是面子、自尊;宽容了他的顶撞及与我对着干的行为。因为我的耐心宽容给足了学生自尊和面子, 给了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不计前嫌地亲近他, 最终得到了他的信赖, 赢得了学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可见持久耐心的宽容能驱走怨恨, 带来亲情, 创造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当一件本该被谴责的事情戏剧性地变为“礼遇”时, 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职校教育更需要教师耐心而持久的宽容能力。

3. 教师应具有赞赏和鼓励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所以, 对待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 我们一定要学会发现他们的特长与成功之处, 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 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或者提出一个好的创意, 甚至是做出一个小小的善举时, 我们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给予其真诚的赞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只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去启发、鼓励和开导, 使他们的求知欲和思辨力充分释放, 学习就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代社会, 职校的美术专业基础教学是提高学生美术造型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作用,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促使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教师在面对犯错误和有过失的学生时, 一定要保持冷静,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以心换心, 用温暖的话语拉近彼此的距离, 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和自信, 进而使其“痛改前非”。面对像刘某那样似乎毫无优点可言的“问题学生”, 具有一定耐力与定力的我挖掘了他那敢做敢当的做事勇气及机灵行为的闪光点并表示赞赏和肯定, 从而改善了师生关系。所以职校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赞赏的语言, 你赞赏学生后, 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4. 教师应具有随机应变和掌握教育分寸的能力

一个具备机敏、沉静、耐心、仁爱和谦逊等良好品质的教师, 定会明白受教育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个别差异。特别是职校, 由于生源的复杂, 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 谁也预料不到什么时间会出什么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具有随机应变和运用不同教育方法, 以及把握教育分寸的能力, 教师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 在职校生的课堂和自由活动中观察和研究他们的表现,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便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场合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在课堂上, 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行为”, 职校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 把握好教育分寸, 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诱发他们的叛逆精神, 以及在课堂上起冲突。对一而再再而三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 应先顺应他, 再深挖他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 以唤起他的自信, 换来他对你的好感。在本节课中我对方某和刘某的不同“问题行为”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事实证明, 教师具有随机应变把握教育分寸的能力对优化职校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 当代社会, 职校教育者不仅要有精神的准备, 还要有教育的艺术能力;只要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管理历练中善于观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 就会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得职校课堂教学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摘要:上13计算机 (3) 班 (动漫专业) 《设计素描》课时, 当堂出现刘某等同学懒散、顶撞、对抗老师等情况, 面对学生的不良反应, 作者沉着应对, 合理处理,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并由此反思: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是精神准备, 二是教育艺术。

关键词:教学“冲突”,职业精神,教育的艺术

参考文献

[1]陈志君, 李元洪.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实施路径和效益[J].江苏教育, 2013 (43) :39-41.

[2]徐刚强, 肖化移.论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提升[J].职教论坛, 2013 (13) :68-70.

[3]杨军.浅谈职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职业, 2012 (2) :131.

篇14:一次有趣的观察作文

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像要把人烤化了似的。我出门刚走到院里,突然发现一只半死半活的甲虫躺在路边,只有触角还在动。我蹲了下来,看它还能不能走路。这时,两只蚂蚁走了过来,我心想:“这下有好戏看了!”于是,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蚂蚁,只见它们慢慢地靠近甲虫,好像要试探甲虫死没死,甲虫好像发现了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像是在给蚂蚁一个警告。这时,只见这两只柔弱的小蚂蚁似乎被吓住了,立刻回到了它们的“蚂蚁王国”。我想,它们是不是回去搬救兵了。

果然,不出我所料,不一会儿,那个不到一厘米长的洞穴里出来了一个“将军”,它比其它蚂蚁都大,触角也大,有着领导者的气势,其身后带着一条长长的黑色的“绳子”,直接向甲虫走来。很快,整条“绳子”断了。仔细一看,原来是许多蚂蚁争先恐后地往那巨大的甲虫身上围攻。可是,第一批蚂蚁被甲虫使劲一甩,都倒在了地上。其它的蚂蚁纷纷前来,一拥而上,竭尽全力地围攻甲虫,而刚才被甩出去的蚂蚁看到其它同伴在奋不顾身地战斗,就赶紧回去搬救兵。不一会儿,又有两支队伍出来了,把甲虫变成了一个“黑球”。几经折腾,甲虫死了,但这么大的甲虫怎么可能被抬进它们的洞穴呢?可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一会儿,蚂蚁们像拆解师似的把甲虫分解成了几十个部分,大的几个蚂蚁抬,小的一个蚂蚁拖,而那几个大将军和几个小蚂蚁把甲虫最重的地方——身体,使劲抬了起来,终于搬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篇15:记一次有趣的观察的作文

我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wan)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真的吗?我不相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春天,我在院子的墙根下种上扁豆。有一天,我发现泥土裂开了,扁豆长出了小蔓儿。我找了根小竹竿,立在它旁边。我特意把蔓儿从竹竿的左边绕着缠(chan)上去。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我很奇怪,它是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我决心看个究竟(jing)。

星期天,我又把扁豆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上,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我紧盯着它。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两个小时,扁豆蔓儿离记号更远了。我还注意到,每隔一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以后,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右边,绕着缠上去了。

我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

宁宁是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他常听大人说,扁豆的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他不信,决定自己观察观察。

春天,他在院子的树根下种下扁豆。有一天,他发现泥土裂开了,扁豆长出了小蔓儿。他找了一根小竹竿,立在旁边,还特意把蔓儿从左边缠上去。第二天天刚亮,他就起床了,跑去一看,扁豆蔓儿偷偷地绕到了竹竿的右边。他很奇怪,蔓儿怎么从左边转到右边的呢?他决心看个究竟。

星期天,他又把蔓儿从左边绕着缠在竹竿,还在竹竿上用红墨水做了记号。他紧盯着蔓儿,过了半个小时,扁豆开始离开了记号,向右边移动。又过了二个小时,扁豆蔓儿又转到竹竿的右边,每隔一个小时左右,扁豆蔓儿就突然抖一下,四个小时后,扁豆蔓儿又转到了竹竿的右边绕着缠上去了。他终于相信扁豆蔓儿是向右绕着爬的。他多么高兴,因为这是他自己观察到的。

2月28日

星期二

小雪

昨天下雪了,下雪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滑冰, 真是太好玩了!我喜欢冬天,我喜欢下雪!

3月8日

星期三

我和妈妈一起出去玩, 在车里我看见了小雨点。小雨点象一串一串的小水珠.小雨点落在草地上 、树上、还有我们的车上。小草更绿了,小树长大了,我们的车更亮了!

去西藏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在去的方式上,我选择了后者。我要亲眼看着脚下的土地是怎样由江南的河渠纵横、绿草葳蕤,一变而成为中原的千里沃野、西部的黄土高坡,再到青海的荒凉戈壁,大地一步步由平原走向高原,一步步升向天空,其过程与目的地同样重要。

我可以整日整夜坐在车窗边,看风景的流动,看窗外的山川一点一滴的变化,看忽闪而过的村庄和无缘相识的人群,怎样构就了大地上真实的生活图画。它是我所生活的世纪画面。平日,我只是这个图画中的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局部,像一座山中的一颗石子,在某一道山梁的某一条山沟里,迎迓日出和送别日落,虽然也沐浴时间,却是微不足道。

若把历史称为“纵”,把现实世界当做“横”,纵横世界,纵已不可追,只能读读史书、寻觅点遗迹,作适当弥补;而作为横向的扫描--对同时代人的生存状态的`观照,却还是有机会的。

火车一开,我就打定主意:观察和发现南北方民居和农作物变化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分界线,展望亚洲腹地的地貌变化。我虽然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习俗与观念,但却可以走马观花浏览其生活环境,它们是交错的、渐变的,还是真有那么一条截然分开的线?这是我对付寂寞旅途的好办法。

火车驶出广州站,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奔驰,穿过了我熟悉的广东、湖南。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觉醒来,窗外仍是江南景色,稻田处处,水渠密布,一个叫李新店的小站从窗外闪过。估计大概是河南驻马店的某一个镇。

小镇布局为东西向,与南北向的铁路垂直相交。小镇南面是稻田,过了一条小街,相隔一二百米远,北面种的就是玉米、花生等旱作物了。其地势比南面高,不见了那么多反射天光的水面池塘,水稻与小麦在这里进行了交接,水稻文化与小麦文化,也就是吃米饭的南方人与吃馒头的北方人在此分开。也许,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的八面玲珑与北方的憨厚耿直,其分水岭也莫不与这几百米相关,这里可以用泾渭分明来比照了,不知鄂方言与豫方言、豫剧与楚剧,是否也在这里摆开了战场,长期地进行拉锯战呢?

火车一闪而过,放眼是无际的大平原,玉米的绿铺到了天涯海角。

篇16:《一次有趣的观察》教学设计

1、会认6个生字。

2、学习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理清课文的思路。

3、学习观察的方法,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探究的热情,肯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经验导入,整体感知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到自然中观察的发现(指名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一定的目的,观察要细心,耐心)。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文章,(师生共同板书:一次有趣的观察。)这篇文章有趣在哪里?请同学们读课文,用心思考,小作者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先后观察了几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学生交流已经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学习学习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生生交流读懂的问题和读不懂的问题。

四、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1、我听到了什么问题?

2、我是怎么做的?

3、我看到了一些什么?

4、我观察到的结果是什么?

5、结论: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有许多新发展。

五、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六、课后实践,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日记。

同学们在课下可养花种草,并进行观察,培养兴趣。

板书设计:

18一次有趣的实验

观察一:发现小芽长出来。

观察二:故意让豆蔓儿向左绕,结果豆蔓仍然向右绕。

篇17:《一次有趣的观察》课堂反思体会

在课堂观察进行之前, 笔者和黄老师商讨好了让组内小于老师和小俞老师上同一课题的课, 我们把课题定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竹影》, 试图通过同一课例的呈现来进行比较观察, 通过另外三个人的观察来剖析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从而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于上课的两位老师, 我们一再疏通她们的思想, 观察的目的不是挑刺, 更不是区分好坏, 我们是秉着学习研究的态度来搞这样一次教研活动的。

2008年4月3日, 语文组的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如期开展, 我们满怀欣喜地走进了于老师的课堂, 老师们拿着事先发给他们的课堂观察表正等待着开课, 不久学校悦耳的上课铃响起, 一次全新的听课就这样一开始了。

【课例呈现之一】

1. 课堂导入。

于老师播放了多媒体上的一幅漫画, 由这幅漫画的介绍引出画家丰子恺, 由此导入课文“竹影”。 (本部分用时2分钟。)

2. 初读课文。

于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学生开始朗读课文, 大致用时8分钟, 接着于老师提出问题。

师:文中写出了几个情景?

生1:月光下看竹影。

生2:地上画竹影。

生3:爸爸讲中国画中的竹影。

3. 再读课文。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确故事情景后, 提出以下问题。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 并在文中找出有关体现我和小伙伴们童真童趣的句子。

过了三分钟后学生们开始回答。学生回答中的有些句子, 于老师还让学生示范朗读, 并有一定的朗读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句子好在哪里?

于老师问题一抛出, 学生纷纷举手, 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本部分找句子和分析作用, 师生共用去时间25分钟左右。

4.拓展延伸。

落实了本堂课的重难点之后, 于老师接着提问。

师:同桌间讲自己最有趣最难忘的事。

学生的回答简要概括如下:

生1:堆雪人。

生2:打瞌睡。

生3:让小鸡游泳。

三分钟之后, 于老师让学生一起读有关作者丰子恺的资料, 学生读毕, 师问道:文中的父亲让丰子恺明白了什么?学生思考1分钟之后, 回答如下:生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 不像西洋画画得同真物一样。生2:西洋画像照相, 中国画像符号。接着, 于老师让学生再辨别中国画和西洋画。本部分教学用时7分钟左右。

5.布置作业。

师:写一写你心中最美的画面。

我们在紧张而又忙碌中听完了于老师的课, 对于这堂课感想颇多, 于是对下午俞老师的课更加充满了期待。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是对广大教师的一次考验, 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进行教学研究, 是需要有勇气和毅力的,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次不小的挑战。怀着这样的信念, 工作的疲劳已一扫而光, 俞老师的课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课例呈现之二】

1.课堂导入:

俞老师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 我说谜面, 你们猜谜底, 好吗?

学生齐声说好。

师:谜面是“笔和影子”。

俞老师刚说完, 有学生就答道:竹影。

俞老师就顺着谜底导入了课文《竹影》的学习。

2.整体把握:

俞老师在疏通字词之后,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五分钟之后, 师生交流开始。

师:文中写了哪几个情景?

生1:看竹影, 画竹影, 爸爸讲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师:串联文章的是什么?

生2:竹影。

师:文中哪些内容与竹有关?

俞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板书如下:看竹、画竹、品竹。本部分用时17分钟左右。

3. 品读文本:

师:“看竹、画竹、品竹”这三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1:月光下看到斑斑驳驳的竹影。

生2:用木炭描摹竹影。

生3:爸爸讲中国画的知识, 品味竹的艺术美。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童趣的?并说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 并相应说出了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文本的语言品味中, 俞老师结合有关句子让学生示范朗读, 并对一些句子作了分析。本部分用时20分钟左右。

4. 学以致用:

师:画竹, 中国画中应选用什么颜色?

教师在黑板上开始试着画竹子, 学生边找边画。

生1:黑色。

生2:画出竹美的姿势, 活的神气。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中完成了竹子的创作。

师:同学们, 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

教师提出了本环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文本的阅读都一一把相关内容找了出来。接着俞老师让学生辨别哪些是中国画, 哪些是西洋画。

辨别画还没结束, 下课铃声响起……

听完两位年轻老师的课以后, 提出了希望他们根据听课前的观察任务写好观察报告和观后反思的要求。

【观后讨论】

下午第八节课, 我们五位老师相约聚在语文组办公室开展观后评课讨论。本次讨论由语文组组长黄老师主持, 她先让笔者讲讲课堂观察的范围。

戚老师:本次课堂观察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一是观察教师教学行为, 有以下九个观察点:教师提问次数;问题类型:机械类问题, 启发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课堂中教师占用时间;新课程理念落实情况;语文味浓厚程度;大胆处理教材能力;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语言;教态。二是观察学生学习行为, 有以下八个观察点:学生回答次数;回答问题类型:简单性回答, 表述性回答, 创造性回答;课堂中学生占用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落实情况:被动接受, 主动参与;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对课堂教学接受情况;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课堂学习习惯。三是观察师生双边活动行为, 有以下七个观察点:师生互动是否开展;双边活动所花时间;学生间有否开展合作交流;对学生回答, 教师有否点评;课堂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 有没有交流的必要;师生、生生交流是否热烈;学生有否提出不同意见。

主持人黄老师:刚才戚老师介绍了观察的范围。下面我们先请两位上课老师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于老师:本堂课我能紧扣“童趣”这个教学重点展开, 进行了文本细读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 我觉得还做得不够, 有待改进。

俞老师:本堂课我以语言品味为突破口, 课堂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习兴趣也较浓, 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中让学生找出中国画画竹的方法, 我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当场画竹, 这一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本堂课中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讲了自己的课后反思, 希望把这两堂课的内容用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附上具体的反思, 形成书面资料。以下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谈谈各自的想法。

余老师:这两堂课我观察的点是师生的互动行为。我先对于老师的课师生互动情况进行小结:整堂课互动时间大致有30分钟左右, 教师比较注重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比较强, 与师生互动比, 生生互动更胜一筹。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上, 有机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合作和探究上做得不够, 有待进一步探索。从语文课的层面来看, 于老师在品味语言环节中, 朗读形式多样, 对学生的朗读不仅有方法的指导也有朗读的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品味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启发和引导。俞老师的课也同样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能积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并能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在品读教学中应重视朗读与品味语句相结合的做法,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及时引导, 这样不仅能让课堂书声琅琅, 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文化品味, 同时朗读形式还应该多种多样。

主持人:下面我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 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老师在本堂课中提问24次, 问题分4类, 朗读次数6次, 教师教学占用时间20分钟。从这些方面来看, 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施加比较充裕。从语文课的层面来看, 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的品味, 但方法指导不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有点评和总结, 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缺乏创新意识。教师能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俞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本堂课教师占用课堂时间20分钟左右, 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之中开展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激情不足, 教态不够自然, 缺乏亲和力。语文课应让读与品有机结合, 这堂课中过分注重了语言的品味, 而忽视了朗读教学, 尤其需要结合语境, 入情入境地去品读, 朗读需要带着问题去读, 朗读方式可以多样。另外, 对教材的处理也缺乏创新性。

主持人:刚才我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课堂观察情况的反馈, 下面请戚老师从学生学的行为角度出发反馈一下两位老师课堂的教学情况。

戚老师:从学生的层面来看, 两位老师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两位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动了一定的脑筋, 都能用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大声自由地朗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语言的品味。但在语言品味环节中总觉得教学思路有点乱, 品味语言的形式单调, 挖掘不够深, 其实教师可以抓住“看竹、画竹、品竹”三部分内容逐一让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这样就能避免教学思路的混乱。两位老师自主学习做得较好, 但合作、探究学习做得不够, 尤其是探究学习更是少之又少, 同时也希望语文课的的文化品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两位年轻教师的课畅所欲言, 不仅对两位上课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希望这样的研讨活动能坚持开展下去。

【活动后反思】

这次组内的教研活动是务实的, 也极其有意义, 对本次教研活动, 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1.语文课堂观察需要教师研究的意识。语文课堂观察需要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具有研究的意识。教师的研究更多是对教材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 教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能力是需要具有研究意识的。本次活动中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需要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 可以多听讲座, 多看教学书籍, 把理论知识及时记载, 并加以积累。 (2) 多听同行的课, 学会取长补短, 把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加以总结。 (3) 勤记教学笔记, 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和失败都加以记载, 梳理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4) 加强课后反思, 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 这也是对自己课堂的一次促进。

上一篇:工业产业招商工作计划下一篇:造价转正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