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殖

2024-04-20

垦殖(精选7篇)

篇1:垦殖

垦殖场2021党建工作计划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各级党组织务必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当前,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场坚决贯彻党章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问题导向,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对全场的基层党建工作作出全面规范和科学安排。

一、基本情况

全场共辖6个农村社区(分场),总人口1.8万余人。设有基层党委1个,社区党委1个,基层党支部19个,其中建制社区(分场)党支部5个、机关党支部1个、老干部党支部1个、“两新”组织党支部3个(含1个功能型党支部)。全场现有党员614名,其中女性党员125人,30岁及以下党员32人,占党员总数的5.2%;55及岁以上党员389人,占党员总数的63.3%;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185人,占党员总数的30.1%。根据全场2019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我场党员老龄化倾向严重,党员年龄结构有待完善。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区基层党建工作会议部署,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坚定不移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并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垦殖场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强化基础教育管理

1、全力推进各项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根据场党委印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将中心组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领导干部讲党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相关内容作为场党委的常态化、制度化工作,长期坚持。不断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积极促进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觉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扎实做好新党员发展管理工作。根据上级组织安排,我场2020年计划发展新党员3名,为保证发展质量,完成发展任务,我们一要严把党员“入口关”。按照发展党员“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十六字方针,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指导,确保新发展党员的总体质量。重点吸纳那些思想政治水平高、立场坚定、工作能力强、乐意为百姓群众服务特别是那些年轻有为的同志加入党组织,不断优化党员年龄、学历结构充实党员队伍,从源头上把好党员综合素质关。二要狠抓党员“管理关”。扎实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和日常学习教育管理,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认真做好对党员的关爱工作,及时解决党员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关怀。三是畅通党员“出口关”。对那些丧失理想信念、长期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服从党组织安排、不能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党员,严格按不合格党员规定程序处理。

3、不断提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场共有流动党员9人,为加强对这些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我们将在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建立双向互动、协查联管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微信等新载体及时摸清流动党员状况。计划建立支委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流动登记等制度,完善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确保流动党员能够灵活多样的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四、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1、提高党员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我场将坚持从严管理党员干部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乡村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工作。强化场直属干部职工效能问责管理,不断完善社区(分场)干部考评机制,提高干部职工月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水平,把干部推荐提拔使用、调整交流、评先评优、绩效问责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严格落实干部效能问责,加大治懒治庸力度,不断提高全场领导干部的工作能效。

2、积极探索村组党员干部规范化管理机制。认真落实社区(分场)干部“一定三有”政策,不断完善社区(分场)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结合本场实际,加大运用绩效考核结果,提高社区(分场)党员干部工作补助的力度,全面执行《全场班子成员挂点驻村制度》和《基本业务延时办理制度》,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确保办事、办公过程的规范、正常、优质、高效。

3、持续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育党建业务骨干力量。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常规形式,加大对全场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深刻认识。在各支部重点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党建业务员,建立“两新”党组织场党委指派党建业务联络员制度,促进各支部正常有序开展党的基本组织活动。

五、夯实基层党建工作

(一)持续深化“主题党日”活动。要求全场各支部结合三会一课,集中学习等形式,按期开展党员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创新开展活动的形式,结合社会实际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提高活动质量。

(二)扎实做好党员关爱工作。在设立垦殖场党员关爱办公室的基础上,对困难党员切实做到“五必到,五必访”,即党员红白喜事必到、矛盾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代办事项必到、生产问题必到;是党员必访、困难群众和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我场将在本内利用春节、七一、八一等重要节假日走访重点困难人员,并要求各支部对下属困难党员、老党员走访全覆盖。

(三)努力落实基层党组织“三经费一场所”要求。全场计划投入200余万元,新建寺前分场、枫树辽农场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改善社区(分场)党组织和两委干部学习教育、服务群众的办公条件。投资500余万元重点打造社区“党建+居家养老项目”切实解决垦殖场目前尚无正规养老服务机构的窘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手段。加大智慧党建、学习强国等手机APP的运用力度,将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融合到基层党建工作中来,形成对党员干部的全方位、常态化管理,营造全场党员干部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氛围。

篇2:垦殖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肩负着保安全、保稳定,促发展的光荣使命,认真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是摆在我场各级党政组织面前一项严肃而又紧迫的政治任务。为此,我们要从促“三农”保“粮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对今年防汛工作的要求,总场党政班子特制订如下防汛工作实施方案:

一、防汛工作的总的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论,充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各项准备,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我场圩堤安全渡汛,为我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防汛工作的总目标任务

在发生设防标准以内洪水情况下,确保防洪工作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时,采取非常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力保圩堤不溃缺。

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立足防大汛,抗大旱

近十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洪水,难免在我们干部群众产生麻痹松劲思想和侥幸心理。同时,今年我场防洪抗旱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我场地处鄱湖之滨,全场人口和农田受圩堤保护,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场是一个易洪易涝的水患之场,决定了我场防汛抗旱工作台的艰苦性。二是近年全球气候反常,不确定因素增大,形成外洪内涝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我们要在全场上下,广泛开展防汛工作的思想动员和宣传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增强防汛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切实把防汛抗旱工作做好。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制

今年的防汛工作继续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并列入今年工作目标管理。建立机构,强化领导,得力指挥,明确责任,统一调度是夺取防汛工作的关键。总场党政根据今年领导分工情况,对场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在农业单位设立 6 个指挥所和总场

机关设立 1 个后勤指挥所,明确分工。

五、防汛抗洪措施

措施计划是夺取防汛抗旱胜利的保证,在进入汛期时,各单位要进一步积极履行自己的防汛义务,做到各负其责,各尽所能,主动配合,协同作战。特别是在防汛抢险的危难关头,要敢于挺身而出,临危不惧,冲锋在前,直至夺取最后胜利。

1、总场与 6 个农业单位签订防汛抗洪责任状,分场(村)与各生产队(村组)签订了责任状,汛前进行检查。

2、认真挑选人员,组织好抢险专业队、巡逻队、突击队等抢险队伍。总场防汛抗洪突击队,由若干民兵组成,任队长,6 个农业单位也分别相应地成立一个突出小组(10-20人)和一个巡逻小组(5-6 人);队伍精干强壮,要老练、有责任心。其他劳力编成大、中、小队,登记在册,防守地段明确,责任到人。汛期一开始,各单位领导、群众要坚守岗位,不准随便外出,随时听从上级指挥调度,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成立防汛通信小组,对通信人员强化责任教育,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汛期通讯联系迅速,准备无误。

4、根据县防汛指挥部指示精神,在外湖水位达到 19.5(警界线)时,场突击队和各单位突击小组、巡逻小组全部到位,劳动按 20%进入各自阵地;康山水位达 20.50 米时,上劳力 50%;康山不位达 21.00 米时,上劳力 80%;康山水位到 21.50 米时,上劳力 100%。以上期间必须加强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

5、防汛期间,水管、用电两站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加强机电设备的保养管理,确保输电线路畅通,各个机组开得动,为抗洪排涝作贡献。如有玩忽职守者,造成人为的事故和经济损失,按机、电两站的岗位责任制严肃处理。

6、为了确保上级分洪措施的落实和全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统一联络信号。如出现一般险情,白天处理处挂一面红旗,晚上挂一盏红灯;如出现较严重险情,白天发现处挂二面红旗,晚上挂二盏红灯。险情确实无法抗拒有缺口危险时,经取得指挥部的同意和接到上级命令分洪时鸣炮三响。届时,各单位务必注意信号,统一行动,按总场防汛指挥部路标进入安全地点。有条不紊指挥人畜、财产的转移。各单

位转移地点安排分场转枫林湾村;二分场、三分场转啤酒厂;四分场转原修配厂;新建村转段家。

7、防汛纪律。防汛纪律有三条:一是统一调度纪律。强化统一领导,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确保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二是值班纪律。各单位要加强值班,确保汛期及时上传,指令及时下达。三是责任纪律。防汛地段,工程责任人对各自负责的地段、工程安全全部责任。凡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

六、防汛地段及水利工程防守责任安排

各单位要确保上述责任范围安全渡汛的前提下,如遇其他兄弟单位防汛地段水利工程出现重大险情,要服从统一调栩,积极主动协同作战。

七、防汛物资储备计划安排

1、各单位在准备防汛物资、器材上,坚决消除等、靠、要和设“空

头指标”的极端错误思想,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物。要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防汛物资储备基金规定,于 4月 1 日前把防汛物资全部储备到位(任务详见附表二、三)。并把草袋、编织袋统一送交总场统一存放,砂硪石存在各自防守地段。

2、各行各业及工商个体要全力以赴,支持防汛抗旱工作,积极做好供应防汛物资、器材的准备。如铁丝、马钉、柴油、电池、药品、车船等,为防汛抗旱尽力提供方便,切不允许弁取暴利,发国难之财。

篇3:台湾的福建移民与台湾的农业垦殖

关键词:台湾,移民,垦殖

台湾在历史上属移民社会, 移民主要来自闽地。明清时期, 随着福建移民的大量迁居台湾, 台湾的土地得到大量垦殖, 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1 台湾的福建移民

1971年至1974年, 考古学者在台湾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被称为“左镇人”, 其年代距今大约2至3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 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 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 移居台湾的, 所以“左镇人”也被称为“大陆开发台湾第一人”。

早在黄龙二年 (公元230年) 春, 吴国孙权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远征夷洲 (即今台湾) , 俘虏数千人而还。隋朝大业年间 (公元605~616年) , 隋炀帝也两次派军队到达流求 (即台湾) 。根据有关史料佐证, 大陆汉族人民向台湾迁徙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盛唐时期。1991年台北县十三行发掘出唐代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钱币、金银器皿、铁器、玻璃饰物及玉环等物, 从“开元通宝”可判断出该遗址当属盛唐时期。另据文献史料载录, 明末曾游历台湾岛的普陀山僧人华佑说, 他在刘 (即里脑, 今宜兰县冬山乡补城村) 见过唐碑, 上书“开元”二字分明可辨。此外, 台湾学者还提到, 十三行文化遗址发现有汉代“五铢钱”, 这些都表明汉人抵台活动的历史是相当早的。

到宋代, 就有了明确的记载, 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 并在那里定居, 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 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 澎湖在建制上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

到了元朝, 到澎湖的汉人更多, 他们已在此地建造茅屋, 过着定居的生活, 不仅到海上捕捞鱼虾, 而且在岛上种植胡麻、绿豆, 放牧成群的山羊, 形成男子耕、渔、牧, 女子纺织的聚落社会。大陆汉人开拓澎湖之后, 开始向台湾岛发展。

延及明代, 在永乐以后人口激增的压力下, 同时为逃避沉重的赋税负担, 福建一带的汉族人民冲破海禁, 加快向澎湖、台湾流动, 在北港 (今安平) 附近的海岸平原上建立起村庄。明朝嘉靖年间开始, 中国东南沿海崛起一批海上武装集团, 他们也出没于台湾各地。1625年, 郑芝龙继承了颜思齐的武装班底, 在台湾建立根据地, 设官分司, 对北港一带的居民实行管理。他乘福建连年大旱之机, 用钱米救济饥民, 吸引大量汉人前往。1628年, 已就抚于明朝政府的郑芝龙经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批准, 从福建募集了数万人到台湾屯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活动, 掀起首次大陆汉族移台高潮。

在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期间, 为发展殖民地经济, 增加粮食生产, 除了郑芝龙招徕移民外, 荷兰人也从大陆沿海运载移民前来台湾。特别是1646年清兵入闽以后, 福建沿海战乱不已, 灾害频繁, 迫使大批饥民乘船东渡, 形成第二次移民高潮。

南明永历十五年 (1661年) , 郑成功率领大军东渡台湾海峡, 驱逐荷兰殖民者, 收获台湾岛, 从此进入了郑氏移民时代, 台湾迎来了第三次的移民高潮。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 康熙统一管理台湾后, 两岸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 由此开启了前后持续一百数十余年的大陆汉族移台浪潮, 这就是第四次移民台湾的高潮。

大陆汉族移民在荷兰统治时代结束时 (1661年) , 大约是2.5万人左右。郑氏政权结束时 (1683年) , 大约是12万人。光绪十九年 (1893年) , 全台人口254万余。1905年日本人第一次在台湾从事比较科学的“户口调查”, 全台人口是312万。

大陆移民, 主要来自福建。据清末成书的《安平县杂记》说, 台湾汉人隶漳泉籍者十分七八, 隶嘉应、潮州籍者十分之二, 其它福建府州及外省籍者仅占百分之一。1926年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口祖籍地调查显示:全台湾人口总数375.16万人, 其中祖籍地为福建省者311.64万人, 占人口总数83.1%。

2 福建移民在台湾的垦殖

福建移民的纷至沓来, 汇成一支开发台湾的浩荡大军。他们披荆斩棘, 百折不挠, 大力开发台湾的土地。到17世纪中期, 大员 (今台南) 附近的开垦面积已达7333hm2。郑氏时代, 除成片开发府城 (今台南) 周围平原及凤山 (今高雄) 北部平原外, 诸罗 (今嘉义) 一带平原、斗六门 (今云林) 至林圯埔间的水沙连、彰化附近的半线、大甲溪以北的竹堑 (今新竹) 以及淡水河两岸已有点状垦拓。甚至极北的鸡笼 (今基隆) 、最南端的郎桥也因军事需要有若干移民从事开垦。

清廷治台后, 以已开发的台南平原中心地带为依托向南北两路进垦, 从此台湾土地开垦速度明显加快。康熙年间, 南部的下淡水河流域与台北平地得到开发。到乾隆后期, 广阔而肥沃的西部平地及毗连的诸多河谷台地已基本开发。嘉庆年间, 漳、泉移民加部分广东移民将宜兰平原全境开拓。咸丰年间, 埔里社盆地也基本开垦, 标志着台岛宜垦土地的开发已基本完成。

移民开发的土地面积, “荷兰时代末期大约是一万甲, 郑氏结束时大约是三万余甲。……日本人占据台湾之后, 全面实施‘土地调查’, 从西元1898年到1903年间清丈完毕, 台湾耕地面积达到七十七万七千余甲”。

在农业垦殖过程中, 他们首先把家乡的农业生产技术带过去并进行传播。据记载,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为了帮助台湾土著民发展农业生产, 郑氏政权发给各村社铁犁、耙、锄各一副, 熟牛一头, 并派有经验的闽南农民到各社传授“犁耙之法”。清朝统一台湾以后, 福建移民带去了更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技术、制肥施肥技术、劳动工具等。同时, 他们还从祖籍地引入稻谷、甘蔗、番薯、茶叶、烟草、蔬菜、花卉、水果、福州杉树、耕牛等大量的物种以及樟脑、蔗糖、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农业垦殖的成效是显著的。从康熙四年 (1665年) 起, 农业连年丰收, 岛内粮食自给有余, 出售至大陆。《台湾通史》载:“郑氏养兵七十有二镇, 谘议参军陈永华乃申屯田之制, 以足兵食, 又能以其有余, 供给漳泉, 以取其利”。在明末清初二百多年内, 台湾从一个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发的岛屿, 成长为一个传统经济相当繁荣的区域。传统经济主要由农业和手工业两个部门构成, 当时的手工业值得一提的仅有制糖业, 而制糖是附属在农业之中的, 因此清代台湾传统经济的发展, 基本上就是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兴旺也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同时使台湾的居民生活也日见富足。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发:一是闽台关系血脉相连, 多数台湾人是从福建移民过去的。二是台湾的农业垦殖主要是由福建移民完成的。三是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农业垦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当时台湾农业社会的崛起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九州出版社, 2002年版, 第31页.

[2]《人民日报》, 1991年8月2日第4版.

[3]连横:《雅堂文集.台湾游集书后》,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208种, 第52页.

[4]崔之清:《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8页.

[5]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 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版, 第26页.

[6]崔之清:《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4页.

篇4:一个农牧垦殖企业的兴衰史

民国时期尤其是前期,内蒙古各地在土地开垦的进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新事物,即新式农牧垦殖企业的出现。

农牧垦殖企业,可以说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式,它们大多数是由私人集资,主要从事垦荒和农、牧、林业等生产,一般多由家族或合伙经营。它们经营形式的基本特点是在通过雇工垦荒的基础上,开展商业性农业经营。这种经营的投资者主要是军阀、官僚、买办以及商人等。农牧垦殖公司在各地名称不一,有的称为公司,有的冠名为社,还有的名为堂、庐等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内容与实质基本相同。

这些农牧垦殖企业,大多分布在垦殖区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经营范围包括农林牧副渔。规模大小不一,大的有几百万资本和几十万亩土地(这类多为垦牧企业);少的则仅几百元资本,自有或租赁几十亩土地,雇工几十个人或几个人(这种多是从事种殖和养殖经营企业)。概括起来,这些农牧垦殖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非生产的垦务组织。它们一般是由官僚、豪绅、巨贾或地方垦务机关组成,规模较大,承揽大面积官荒,转手出卖,或由公司、企业稍事整理以提高地价,边垦边卖。有的卖地后即解散,纯属土地买卖性质;第二种是自垦与出租双重业务的公司、企业。它们主要是由商人投资,承揽土地,进行一定的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部分由公司雇工垦殖,而大部分出租给农民,或分给股东出租。这种公司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第三种是主营园艺、果树、饲料以至牛奶、蜂蜜等的公司、企业。它们多由商人投资,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大城市附近,并且大都是雇工从事商品生产,有较完全的资本主义性质。河套地区的垦牧企业以第二种类型居多。

早在清末,清政府即将大量生熟官荒地贱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这一时期河套地区也随之开始出现了农牧垦殖企业。到1925年的时候,在河套临河地区投资农牧业创办垦殖公司的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当时共有10家:胶东移垦社、受恩合作社、湘民合作社、仁和堂、公和堂、云信堂、居德庐、新民社、民生社等,总投资高达20余万元,其中多者八万元,少者也有五千元,承领的土地有的多达8万余亩。但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中叶,随着全国农垦公司整体趋向衰落,河套地区的农牧垦殖企业也因开支过大,入不敷出等种种原因而衰败、破产,到1934年的时候能维持现状的仅余下一二家而已。

在河套地区出现的这些农牧垦殖企业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通垦牧公司,它成立于1914年冬,是由有“河套王”之称的大地主王同春与时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地理学家张相文三人各出资若干组织成立的。下面我们就以西通垦牧公司为例,来管窥当时内蒙古地区整个垦殖企业出现与衰败之大概。

1914年3月,著名的地理学家张相文打算从北京出发,到西北进行考察。当时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总裁的张謇获悉后,嘱托张氏顺便调查西北农田水利的概况,并由农商部发给旅费。张相文到达绥远后,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首次听到了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的事迹,他请范知事写了一封书信前往拜会,由此结识了时任五原县农会会长的王同春。张相文与王同春多次交谈河套地方利害,王同春所言都颇能肯綮,由此张相文与王同春“一见倾心,觉得他真是一个农村的模范人物。”

张相文从西北考察回到北京后,于当年秋冬,向张謇汇报了河套水利开发的情况以及干同春的事迹。张謇听后,既对“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有了新的认识,又喜得王同春这样的农田水利人才,当即决定致书五原县,聘请王同春为农商部水利顾问,邀请他到北京共商开发河套事宜。1914年冬,王同春父子抵达北京,住在张相文办的中国地学会。张謇、张相文与王同春三人畅谈水利并商量开发河套事宣,“终日无倦容”。不久即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三人决定共同组织成立一个开发河套农垦水利的垦殖公司,名为“西通垦牧公司”,立案于农商部。商定由王同春拨出五原县乌兰脑包地方附近土地十万八千亩(一说为五万四千亩)作公司用地,由张謇、张相文各出银2000元为经营资本,议定于1915年4月河套开冻之后开始试办。当时之所以将该垦牧公司冠以“西通”之名,既指河套,又是与张謇的家乡南通对称,与张謇在家乡创办的“海通垦牧公司”配套,同时亦与张相文“蔚西”及其考察西北有关。西通垦牧公司成立这件事在当时影响颇大,甚至连大总统袁世凯听说此事后,都曾召见过王同春,“令在西北为牧马十万匹”,结果被王同春以“年老子幼”为借口推辞了。

1915年3月,张相文在其家乡江苏泗阳县为西通垦牧公司招募了10名农工,每人发给30元路费,前往五原县试垦,当时约定土地开垦成熟后,每人分给耕地100亩。同时还邀请了张相文年逾60多岁的族叔张化鹏及其子张霖溥一同到五原县照料农工。同年4月,由南通张謇方面派往西通垦牧公司的“二生三农”——农校学生王仪可、张野愚和3名农工,也与张相文汇合。此“二生三农”数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这无疑使得已具备土地、资金、人力等基本条件的西通垦牧公司如虎添翼。

西通垦牧公司在河套地区的日常工作与起居主要由张相文负责。公司运营初期,各项工作还进行得很顺利,但很快,学者美好的理想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在垦殖的第一年,公司就出现了种种困难。首先,河套地区本来气候干燥,农业种植全凭借着流经本地的黄河水通过兴修的干支渠来浇灌,否则没有渠水浇灌就很难下种。而西通垦牧公司的耕地距离渠道较远,必须通过专管渠道放水的水利局才能浇灌。而此时的水利局非常腐败不堪,除了交纳正常的水租外,还把西通垦牧公司视为获利之肥源,“局中委员无不额外苛索,要求纳贿,不纳贿者不给水”。结果使得西通垦牧公司根本无法应付。有一次因为贿赂数量的多少使得双方发生争执,张相文愤怒之下,甚至想率该公司的工人前去捣毁水利局,“继思此事不可为,乃止。”面对如此腐败的政治环境,张相文也无可奈何地感叹道:“五原水利局隶属绥远将军,中央权力所不达。天高皇帝远,无可如何也。”更为不利的是,此时张謇由于不满袁世凯设立筹安会劝进称帝而于这年夏天辞去农商总长的职务南返,这样西通垦牧公司顿失后援,更难以应付河套地方上各种恶势力的侵扰。再加上由于交通不便,“此时铁路仅至丰镇,尚未至绥远”,五原一带的农产品无法运出。为了适应现实的变化,加之考虑到“即能得水,专办垦殖,亦未必有利”,张相文被迫开始改变西通垦牧公司的经营策略,将主要精力由农业转向畜牧业。为此公司购买了300头牛犊、500只小羊以及若干头猪,土地垦殖则由专办改为兼办,只求自给自足。到这个时候,西通垦牧公司已经远离了当初成立公司时开发河套农垦水利的宗旨。该年秋收后,整整操劳了大半年的张相文从河套地区返回北京,留下族叔张化鹏与其子张霖溥在当地照料公司与农工过冬。

到1916年夏天,南通派来的“二生三农”一方面看到在此地安家立业无望,另一方面还因与王同春发生了矛盾,于是率先离开河套地区。同年秋天,从泗阳来的农工也因不堪生活困苦而撤离返乡,仅留张霖溥一人,率当地农工继续维持畜牧事业,西通垦牧公司可以说到此已名存实亡。此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张霖溥独力照料西通垦牧公司的畜牧事业,其间,他曾多次给张相文写信请求接济,呼吁援助。但此时河套地区的政治环境日益败坏,土匪猖獗,官兵骚扰,所畜牧的牛羊,不是被土匪抢去,就是被官兵强夺屠食,剩余的只能是东藏西匿。想招集新股,但没人愿意出资。到1920年冬,西通垦牧公司实在无法维持下去,张霖溥只得将剩下的百余头牛羊变卖返回了北京。历时6年之久的西通垦牧公司就这样以净赔4000元的结果彻底关闭了。

西通垦牧公司的失败,给张相文等人深刻的教训,“益信但凭理想构造之决不能成实业”。同时张相文等人试办西通垦牧公司的失败,也深刻揭露了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河套政治统治和水利管理的混乱状况。

纵观西通垦牧公司的兴衰历程,其失败的原因,正如张相文所说的,一是吏治的腐败;二是军队的强取;三是土匪的骚扰。再加上该公司在河套地区的生活又非常艰苦。据张相文所说,当时五原地区地广人稀,物产极少,即使是青菜豆腐,欲求一饱,也不可得。常常为了买一斤豆腐、几根白菜,也要走到20里以外才能买到。这些都是西通垦牧公司失败的原因,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本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农牧垦殖企业,是在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条件下开展农业经营的。所谓先天不足,就是说,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已失去自由发展机会的情况下产生的。所谓后天失调,就是说,它是在世界经济危机袭击下,中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低落和反动政府繁重的赋税压迫下苟存下来的。因此,在利润率极低而地租率极高的情况下,它的失败就无法避免了。

篇5:垦殖

一、注重提高青少年素质

青少年是花朵,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素质的高低、好坏,决定着民族的兴衰,事业的成败。所以说我们在抓发展和建设的同时,必须抓下一代的教育工作,下大力气关心爱护,使他们健康成长,真正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我们经两委讨论,党员、群众代表会推荐,决定成立了以德高望重的退职老支书张希忠为会长,村妇联主任张爱英为副会长,其他成员有村组干部兼任。并设立办公室,办公室有桌子、椅子、牌子,各项设施齐全。村内有人口学校,并且配备有电视机,还有远程教育网,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而且版面、制度全部上墙。协会定期开会和学习,工作有声有色。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法律意识

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黑板报、等形式,经常向广大青少年宣传法律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使他们从小就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法律的维护者,执行者,同时又是法律的宣传者,由于宣传、教育到位,近年来我村未出现违法现象,从没打架斗殴和偷盗行为,村里呈现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大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得到保障。镇关工委协同镇司法所和村(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积极引导、纠正具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而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青少年走上学习、成才、就业的人才战略市场,为推动我镇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力量。

三、增加政治意识,培养事业接班人

对青少年的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向广大青少年宣传党在家村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广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深知,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奋斗换来的,从而使他们能够坚定的拥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自觉地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大避,牢固树立八荣八耻观,积极学习,奋发向上,争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全村上下反封建、反迷信、反邪教,形成崇尚科学、勤劳致富的社会风气。

为了更好地把关爱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在开展关爱工作中,既注重抓好当前又着力抓好长远;既注重抓好调查研究,又着力抓好工作创新;既抓全面,又突出重点。努力从班子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表彰机制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目前已完成组织机制健全,有专项经费和办公场地开展日常工作,按时报送工作计划、总结、信息及其他资料,开展活动有声有色。

四、加大投入,健全设施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不但要有人管,而且要经常的管,即要投入人力,还要投入财力,为了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我们经常把这项工作列入到议事日程,在听取群众反应和要求的同时,深入研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经常到学校督导,检查工作。千方百计支持、帮助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篇6:垦殖

关键词:恒湖垦殖场,妇女工作,思想政治

一、恒湖垦殖场概况

江西省南昌市恒湖垦殖场创建于1961年9月, 地处南昌市北郊赣江下游, 鄱阳湖畔, 地理为东经116°04′-116°10′, 北纬28°50′-29°03′, 距省会英雄城-南昌市50公里, 全场总面积60平方公里, 人口1万余人。恒湖场属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垦企业, 拥有固定资产7400万元, 耕地面积4万余亩, 宜养殖面积1万余亩, 各类科技人员575人。全场育龄妇女2040余人, 三级以上妇女群众组织55个, 妇女专干56人。

二、认识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妇女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来讲还是积极健康的, 广大妇女同忐用兵爱罔, 拥护共产党的各项路线和方针政策, 积极筹划部署, 支持目家的改革举措, 同时能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这些都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妇女为了和谐共进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和环境的改变, 妇女自身的主体意识、社会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不断地使自身的思想变化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妇女不断地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新的技术、技能, 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经济独立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 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以及一些封建迷信住滋长和蔓延, 这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使部分妇女的思想信念淡化, 一些意识淡薄的妇女被同化、感染, 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扭曲, 开始以一已私利谋发展, 为享乐主义扬旗帜。这样一来, 这些复杂的情况促使各基层单位亟待在妇女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下足功夫, 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 妇女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拓展新思路, 创造新机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妇女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当前面临的妇女工作的新机遇

(一) 要抓好机遇, 推动工作再上一个新水平

当前, 妇联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比如, 今年将召开党中央的十八大, 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央为筹备好党的十八大, 提出来明确的工作要求, 为妇联组织发挥作用创造广阔空间。又如, 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强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为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注入了强大动力。再如, 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为全面实施新两纲、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创新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等等。全国妇联和各级妇联组织要牢牢抓住这些机遇, 加强工作思考和研究, 创新工作理念和办法, 对2012年重点推进的工作要有清晰的思路, 对2012年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要拿出有效的办法, 务求有新作为、有突破。

(二) 要突出重点, 科学谋划全年工作

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着眼于广大妇女儿童发展和维权需求, 以实施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为重要抓手。以更大力度加强对妇女思想的引领, 以更大力度激励妇女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 以更大力度参与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切身利益问题。以更大力度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 以更大力度深化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努力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

四、恒湖垦殖场做好妇女工作实例

(一)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进一步推进了妇女儿童工作

维护妇女及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事关每个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的宏图大业, 我场历来十分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全场各级党委十分重视妇女儿童工作, 把促进妇女童发展摆上重要位置, 紧紧围绕全场中心工作, 上下齐心, 密切配合, 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开展有益于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活动, 进一步促进妇女儿童维权工作。

(二) 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引导妇女群众爱岗敬业, 努力学习, 快乐生活, 致力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强化学习教育, 提高妇女思想素质是妇儿工作重点。及时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有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利益的法律、法规宣传。以“三·八”妇女维权周等活动为契机, 开展“拒绝家庭暴力, 共创美好家园”、“送法到妇女手中”等专题活动, 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从而增强维权本领。充分发挥全场各级妇女群众组织的作用, 及时调处本单位家庭婚姻纠纷、赡养纠纷等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 并保障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 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自身建设

1.加强学习。学习是一个过程, 学习是长期的, 学习是全方位的, 提高素质唯有如何学习是根基性的。抓好妇女干部的理论学习, 努力打造学习型妇女干部。坚持每月工作例会制度, 以会代培, 及时传达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 通报前阶段的工作情况, 布置下阶段的工作。并组织全场妇女干部到浙江等发达省份去参观学习考察, 学习好的经验。鼓励女职工参加南昌市总工会在我场举办的大专班的学习, 提高学历, 提高工作技能, 争当学习型人才。2.强化管理。总场和各基层单位妇女组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 完善了妇女工作机制, 并纳入全场各单位的目标考核。3.进一步改进作风, 提高妇女工作实效。积极争取领导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进一步发挥好妇女群众组织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我场妇女在经济建设中“半边天”的作用。在工作中, 全场各级妇女干部以服务妇女群众为宗旨, 用“热心、耐心、细心、爱心”来疏导化解来访妇女的忧怨, 为妇女群众答疑释惑, 让她们带着忧怨来, 满面春风归。

(四)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丰富妇女儿童文化生活

1.恒湖各级妇女组织, 利用“三·八”节或其他活动日, 组织本单位妇女群众参加植树、锄草、清沟和大扫除等义务劳动。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展示企业女工干部的风采, 在义务劳动中, 女工党员干部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 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展现了恒湖妇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良好形象和风貌。2.协助做好“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 受益人数3000余人科技图书内容主要是种植、养殖等技术。由县文化局送戏下乡, 在我场放影免费电影一百余场,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3.关心贫困、留守、残疾儿童, “六一”期间, 为总场幼儿园和总场学前班的儿童送去了文具等节日礼物, 并给恒湖小学送去了慰问金, 关心恒湖下一代的健康成长。4.利用“元旦”、“三八”、“五一”、“国庆”等节日, 举行拔河、趣味赛、书法、扑克、演讲、征文、歌咏会、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活动, 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5.聘请妇女病普查普治技术服务小组及上级技术专家来我场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检查, 每年都要对全场的己婚育龄妇女进行免费生殖保健健康检查, 使有病的妇女能够早发现、早治疗, 此举受到了广大妇女的好评。6.组织恒湖总场的妇女每天傍晚6点到7点在休闲广场跳广场健身舞, 在休闲广场上, 有跳健身舞的, 有跳交谊舞的, 有打篮球的, 有打羽毛球的, 有快步走、慢步走的……广场文化丰富多彩, 既充实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又增强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体魄, 还凝聚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人心, 同时, 展现了恒湖人的风采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宗禾.领导者要首先做到身正理通心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说服人感召人[N].安徽日报, 2000.

[2]扬州大学:昊允侠, 吴健.实效性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J].中国教育报, 2000.

[3]张艳丽;论农村“留守妇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 2010.

篇7:简述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

关键词:海外侨胞;垦殖;抗战

中图分类号:C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的成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入侵内地,国民政府动用大量财政资金来支持抗战的同时,由于各地难民急剧增加,也要安置难民稳定政局。虽然社会各界也踊跃捐助,但是仍然不能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华侨为了支援政府抗战,利用手中的资金在国内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云南方面十分欢迎暹罗华侨到云南投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给云南省民政厅的训令中提到进来海外侨胞因环境灰远,颇思回国努力抗战生产来府面陈,愿到本省经营垦殖者颇不乏人,本府对之极表欢迎,并为此项侨胞接洽咨询便利起见,特设侨胞垦殖委员会并设接待处一所,名曰侨胞垦殖委员会接待处。1939年10月,云南省政府第六六九次会议议决中,通过了所讨论事项民政、教育、建设三厅会呈,遵令筹组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拟具组织章程及接待处章程请备案示遵奉。至此,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正式成立。

二、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常务委员四人,由委员中推任之。设秘书一人,总干事一人,干事四人至五人,由主任委员及常务委员遴派之,承委员会之命办理一切事务。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为了密切联系侨胞,特别设置了侨胞接待处。与此同时,每个月都要举行全体委员会议,每周举行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均由主任委员负责召开会议。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主要聘任六类人员于委员会内任职:(1)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四厅的厅长;(2)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3)云南省党部委员;(4)侨务委员会驻滇官员;(5)侨胞五人至十五人;(6)专家三人至五人;即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缪云台,民政厅厅长李培天,财政厅厅长陆崇仁,建设厅厅长张邦翰,教育厅厅长龚自知,侨务委员会、昆明侨务局局长张客公为当然委员。

此外,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都是义务职,只有秘书干事会酌情予以补贴,所有党部人员及该会事务者按月岁给津贴总数新币八百元酌予支配,并月给公费新币二百元作开会时纸张笔墨茶水之用。

云南省政府非常重视归国侨胞的投资垦殖事业,为了能够顺利地推进归国侨胞来滇投资,龙云在欢迎侨胞开发云南省的讲话中要求制定各类优待来滇侨胞的办法,通令各地方政府要“加意保护,予以一切便利”因此,侨胞垦殖委员会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而是一个综合类的行政机构,与归国侨胞投资垦殖有关的省政府机关都参与其中,可以让侨胞垦殖委员会在帮助归国侨胞的投资更加便捷。

三、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的职能

具体来说,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包括了以下几项:

(一)招揽侨胞来滇垦殖及其接待事项。由于海外局势动荡,来滇垦殖的侨胞与日俱增,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为了侨胞便于办理入境之后的相关指导以及安置报告等事宜,致电佛海县县长要求其会同归国侨民代表陈怡文、罗汉,共同办理有关事项。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委员梁宇皋还拟具了《佛海之现状及改进之方案》,经由侨胞垦殖委员会会议提交至侨胞垦殖委员会常委,改订成为简易方案,为归国侨民作为入境参考。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侨胞投资垦殖,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呈请云南省省政府,通令佛海车里南峤等县,以后凡到车里佛海南峤等县之侨胞,有志从事开垦者,不论公荒或私荒准其具领开垦,一切手续,务宜简单,切勿稍事为难,应予以一切之便利,保护其安全,以期源源而来,借此开发本省之富源。

此外,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特设了接待处,接待处与侨胞垦殖委员会一同设在省党部内,接待处设处长一人,总理接待处全部事务,下设办事员若干人。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接待处负责归国侨胞的咨询调查;关于侨胞与各机关或私人间的介绍询问联络以及负责侨胞垦殖委员会的所有内务。

(二)划定垦区并请有关机关代办调查测量等事项。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将思普、腾永、开蒙三个区域划定为垦殖区。前往思普区域进行投资垦殖的暹罗侨胞,由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与暹罗侨胞各派一名代表一同前往当地政府,进行划分土地安置侨胞的工作。同时,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致函给云南省全省经济委员会,请其通知开蒙垦殖局,抵达昆明的暹罗侨胞组成开蒙垦殖区域考察团,进行投资考察。

(三)协助侨胞办理建村、开路、设学、农垦、工矿设计等事项。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为了能够执行上述的职能,在侨胞垦殖委员会之下又隶属了农业委员会、矿业委员会、工业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来聘请各自行业的专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归国华侨能够为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委员会、矿业委员会、工业委员会三个委员会的专家都会优先从归国华侨之中聘请。作为一个帮助归国华侨在云南开垦荒地并提供相关咨询工作的机构,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为来滇垦殖以及投资实业的爱国侨胞提供了云南省的物产概况,认为云南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所以全省农产,种类繁多,只以地广人稀,荒芜原野,所在皆是。

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自成立后,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云南侨务工作的发展,同时在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下,归国侨胞回滇投资人数显著增加,从1939年10月份,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自成立,到1939年年末,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促成了400余位暹罗华侨回国投资,并且其中的4位暹罗华侨选择了垦殖业。到了1940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华侨在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指导下也积极在云南投资垦殖。可以说,侨胞垦殖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云南边地的垦殖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政府档案.为筹组回国侨胞垦殖委员会事给云南省民政厅的训令. 1938年8月30日.

[2]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组织章程. 1011-007-00117-020 1940年1月.

[3]云南省教育厅档案.汇存省政府第六七九次会议议决关于侨胞垦殖委员会呈请核发开办费各案. 1939年11月2日.

[4]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云南省侨胞垦殖委员会工作概况. 1939年11月22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垦殖】相关文章:

农业垦殖环境恶化管理论文04-25

垦殖场安监工作制度08-18

上一篇:楼长职责下一篇:保险销售计划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