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概要笔记

2024-05-03

国史概要笔记(共4篇)

篇1:国史概要笔记

国史概要100点(08级历史汉班内部参考资料)

国史概要100点

1.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前途以及各阶级在国

家政权中的地位和新中国的内外政策等重大问题作了明确阐述。

2.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当时实行两级政府体制,即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一级,它所领导的政务院、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为另一级。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时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同时又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方式

是普遍选举。

4.建国初期,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过渡性临时政权是地方人民政权的最初形式,环境初步安定后,召开各届

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初期形式。

5.建国初期的五种经济共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

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6.建国初期共和国最重要的外交举动,是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7.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完成的,并且没收官僚资本的斗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8.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二是统一全国物质

调度、三是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治水工程——治淮工程,从1950年开始,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动工修建。

10.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

运动。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打击不法资本家的“五反”运动。

11.1952年,新中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的主要原因是没收官僚资本、接管帝国

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2.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土地改革,它同当时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并

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13.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主题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改造两大任务,两项任务之间的关系是同时并举。

14.1953年10月首先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农民中的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

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开始全面调整工商业,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

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而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中心。

16.建国后改革旧教育的重点是改革课程、改革学制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17.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规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防实力。

18.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并奠定了整个社会主

义改造的基础。

19.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时间是在1956年。

2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宪法规定

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21.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富农经济采取的政策是消灭富农经济。

22.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开始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始于1954年。

24.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2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6.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和平时期我国军队建设的总方向。其中实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军

官薪金制的三大制度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27.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是在1955年,当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以元帅军衔。

2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1953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9.公私合营是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

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出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3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事件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其中

经济关系是阐述的重点。

31.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并提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社会生产力。

32.刘少奇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33.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4.1957年整风运动的目的,错误地确定为打退右派分子对党的进攻。

35.《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发表,标志着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和部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整风运动的主题开始由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转向对敌斗争,由党内整风转向反击右派。

36.中央开始违反“八大”指导思想的事件是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37.转折时期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第一个实践是1957年整风运动。

38.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

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

39.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毛泽东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远比农业社要大;所谓公是指

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40.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四清”运

动。其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在农村是进行“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公分,又称“小四清”),其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又称“大四清”。

4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最初是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

化的影响。

42.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内蒙古1947年5月;新疆1955年10月;广西1958年3月;宁夏1958

年10月;西藏1965年9月。五大民族自治区的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面实施。

43.“左”倾错误由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始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4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

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

45.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

46.“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最初形成是在1960年,其中“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新的八字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47.建国后,党中央第一次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是七千人大会。

48.“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是在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

49.在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使国内政治上“左”倾错误再度发

展,标志着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左”倾观点进一步系统化

50.1964年由于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毛泽东提议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中央确定的三线建设的总目标

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51.中国政府从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的正式转变是在1956年。

52.“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5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54.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的发表是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

55.标志着“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历史事件是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

会的召开。

56.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决定,在党内完成了发动“文

化大革命”的法定程序,把“文化大革命”运动推上了全面发动的轨道。会后,“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57.“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的“斗黑帮”浪潮主要针对的是教育界。

58.“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大**始于红卫兵运动。红卫兵运动的内容最初主要是破“四旧”(即旧思

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采取了一些过火行为。

59.使“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的事件是“一月革命”。

60.“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含义是“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来各省市的中共党委、省市政府和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61.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62.“九一三事件”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63.1973年6月,毛泽东会见马里国家元首特拉奥雷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体现了毛泽

东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总体看法。

64.周恩来在纠正“左”倾错误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国民经济的混乱局面,主要有着重解决国民经济

中存在的“三个突破“的问题、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和大规模引进外资。

65.为扩大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提过我国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1972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工作,开始打破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

66.以天安门事件为代表的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实质上是拥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7.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8.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69.“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中日

友好条约》的签订。

71.中共十一大重申新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72.1977年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7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开始为一大批冤假错案平反,其中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全国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于1982年底。

74.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对“文

革”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并且《决议》还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75.“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首先旗帜鲜明地批评“两个凡是”观

点的是邓小平。

7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7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78.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7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80.从1982年之后,农村实行政社分设,恢复农村政权组织,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至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

81.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2.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83.1978年夏,四川率先在6个国营工业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84.198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宣布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

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重大步骤。

85.改革开放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86.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87.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标志是安徽、四川两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

生产责任制。

88.对比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前者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者使农民获得生产

和分配的自主权。

89.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1985年。

90.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为引导和推动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尽快建立起我国的高技术产业,1988年由国家科委推出了“火炬计划”;为发展基础研究,赶超世界水平,从199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攀登计划”。

91.1981年7月,国务院批准湖北沙市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改革的试点。

92.中共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十三大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93.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94.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95.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9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97.中共十四大最重大的决策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98.1995年,党和国家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首次把“科教”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

99.中共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00.中共十五大最主要的成果是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0年12月6日

篇2:国史概要笔记

淮阳中学 陈向行

本书简介

《国史概要》对中国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知清代。内容共十四章、100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不断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成为许多高校的必修教材。到目前为止共出四版,展现了现代史学大师严谨的工作典范。

印象最深的三句话

1.轻视历史,不仅意味着数典忘祖,而且意味着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因为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即将成为历史而载入史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创造历史。如果我们的后人也以轻视历史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这个时代,那么我们这一代人作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就将变得毫无意义。

——樊树志

2.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

3.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

第一 让每个人都爱上历史

樊树志先生正如所言:“轻视历史,不仅意味着数典忘祖,而且意味着否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如果自己都不爱历史,必定教不好历史。作为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必须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把自己的学生带好,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的课。

第二 历史课是有生命力的的课,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带给学生。

(1)不要照本宣科。历史教师必须像樊树志先生一样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独到的见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死知识。(2)善于反思总结。历史教师必须善于反思总结,敢于直面错误,教会学生求真。不言满、不避讳,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教给学生。

第三 博晓古今,学贯中西。

历史是口老井。关于老井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人总演绎不尽它的奥秘。樊树志先生积三十年执教与研究心得,广泛吸收海内外学者新成果,真正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知识涵养令人汗颜。一个历史教师只有认真读书,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第四 引到学生阅读中外历史名著

本期推荐书目:《顾维钧回忆录》、《剑桥中国史》、《国史大纲》、《晚晴七十年》、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

第五 敬畏祖先,感叹时代的伟大

不朽的大思想家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人物。

伟大的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康熙等。

爱国英雄屈原、苏武、岳飞、张治中等人。

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詹天佑、李四光等。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难以尽善尽美,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认真学习,认真工作一定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篇3: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篇4:国史概要笔记

第一章

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初步巩固 一.建国初期的形式和任务

1.国际形势 :

英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企图扼杀新中国。2.国内形势 :

政治上: 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切底完成 经济上 : 面临重重困难

3.基本任务:

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改造国民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条件。

全国大陆的解放和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 1.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和剿灭土匪 2.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和李维汉双方谈判,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3.各级政权的建立

最初实行军事管制,1950年 三.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三种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

(a、不大乱原有的企业组织机构。B、保持企业原来的各种制度。C、派军代表进驻企业,进行监督,不直接参与生产管理)

2、收回列前在华企业

3、发展解放区原有国营经济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毛泽东 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1950年2月14日,中方与苏方经过多次会谈,最终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结果是中苏两国的关系以条约形式固定下来,推动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此外承认蒙古独立

重大影响:第一:它促进中苏友好的合作,为我国获得苏联的援助确定了法律上的依据,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它冲突了大国主宰的雅尔塔体系比较成功的解决了中苏旧约中有关中国国家主权的重大问题,有效的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三,它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大了中国对坑美国的砝码,对于粉碎美帝国主义企图,孤立,颠覆新中国的阴谋和维护特别是远东地区的和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节

抗美援朝的各项民主改革 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不要四面出击》

报告中指出,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为争取国家财经状况根本好转 基本条件:(1)土地改革的完成,(2)现有工商业合理调整,(2)节减国家机构所需大量经费

八项工作:土改,整党,肃反,财经,统战,文教,救济,精兵简政 二.抗美援朝

保卫国家 1.出兵参展的决策依据 必要性

可能性:第一,美帝国主义进行非正义的战争不得人心,士气不高,我们进行的是正义战争,由人民支持,士气高昂

第二,美国称霸世界的需要,中方在战略地理位置和补给上占有优势。第三,我军有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丰富经验,执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不拍牺牲的革命精神,还有巩固的全国政权和后方。第四、我们准备不够,美国准备也不够,故晚打不如早打。2.出兵参展的目标 3.参展的时机选择

4.出兵参战的“口号”和策略 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义参战策略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5.简单经过和历史意义 1950.6-1951.1 第一阶段 1951.7-1953.7第二阶段 最大攻势是上甘岭战役

1953年7月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牺牲主要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恩 历史意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了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大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侵略,保卫了世界和平的信心。

第二、这一胜利,大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社会主义积极性,保障了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各项改革的胜利进行。三.土改运动

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土改的特点:一是,强调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二是,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

三是,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2.土改意义: 第一,它切底消灭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社会基础,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从而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它解放了生产力,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迅速恢复,从而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它有力的促进了当时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的开展,这些运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扫清了障碍。

第四,它大大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垄断局面,科学的进步,人民大众的文化开始在农村建立自己的阵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在土改后的农村蓬勃兴起。反映土改的 文学作品

周立破《暴风骤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四

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10《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 1951.2《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建国初期三大活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第四节

国民经济恢复 一,三反

五反 运动

1951年冬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1.26日中共中央部署在各大城市的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1、概况 1951、12、1《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

1952.12.6《关于在城市中无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其中指出了所谓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 2.关于三反五反运动的性质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3.怎样看待三反五反运动中的偏差 4.三反五反运动的现实意义

1,在历史发展重大转折时期,共产党员不能停留下来追求享受,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对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时刻警惕和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

2,在当时打击不法资本家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改变团结资产阶级的政策,同样,今天我们打击经济领域里的犯罪活动,也不改变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

3,三反五反运动时为恢复国民经济这中心服务的,当前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是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服务的,只有严厉打击犯罪活动才能使恢复建设顺利进行。

4.反腐败斗争应常抓不懈,对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党员要严厉惩处,这样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才能赢得人民的信赖。二,国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1,控制市场,稳定物价,2,统一财经,平衡收支

1950.3《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第一,统一全国的财政收支 第二,统一全国的物资调度 第三,统一全国的现金管理 3,合理调整工商业

“看红旗,五星不定,捏秧歌,进退两难” 第一,调整公私关系 第二,调整劳资关系 第三,调整产销关系 4,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进一步巩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社会秩序安定,为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创立了有利条件。第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改的任务完成后,工人阶级好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三,土改后,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它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行政改造,而在许多地区出现,的互助合作运动,它为这种改造提供了经验。第四,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提出的经过,1953提出阶段一酝酿阶段一修改完善阶公布阶段一确立阶段1956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特点和性质

内容:从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完成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初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合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同时并举 实质:发展生产力

4.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简要认识 第一,反映了当时历史的客观要求

第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导致出现问题片面强调公有制度改造,忽略其它的改造。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计划的确定(1953-1957)2,我国工业化的起步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果:

三,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1953年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一第一节全国人大召开和中国宪法制定 1.全国人大二届会议1954.9.15 提出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业,国防 选举了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 人大委员长:刘少奇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

检察长:张鼎丞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内容精神: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改选的道路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3.一届人大和第一步宪法的意义

第一,体现了中共领导下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结束了有政协代替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时期,它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二,宪法的制度和颁布,使我国有了立国的章程,有了根本的大法,标志着我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肯定下来,这就给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真确的道路,极大的提高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1.制定农业合作化政策的依据 第一,广大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二,工业化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三,农村的两极分化对贫农的经济的威胁

第四,农村自发的资本主义趋势,将破坏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和实施过程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助

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经历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兴起试办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互助组,试办初级社

1954到1955春:发展普及阶段,初级合作社普遍建立 1955年底到1956年底:高潮完成阶段

创办高级社 3.对农业合作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在当时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它是在我国农村一次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它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它奠定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运动后期产生的缺点,偏差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4.对手工业的社会改造 改造方针政策

原则:自愿互利

方法;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

固体所有制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向集体所有制转变 改造的阶段和形式

建国后到1953年底

重点试办:典型示范阶段形式:手工业生产小组

1954年到1955年底:普遍发展阶段,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1956年高潮阶段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经验教训

后期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二,资本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1.改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资本家私有制通过和平赎买方式达到全民所有制 2.过程

从建国后到1953年底为第一阶段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方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报销,商业;经销 代销 从1954年到1955夏为第二阶段

实行高级星时代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四马:国家税收

职工福利奖金

企业公积金 资本家红利 从1955秋到1956年年底为第三阶段 高级形式(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3.改造后期出现的问题及党地补救措施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历史地位 时间:1956年底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历史经验:第一,正确选择了革命转变的时机,抓住国内主要矛盾。第二,积极准备革命转变的力量 第三,采取恰当的革命转变】 2,高度集中统一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1,政治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抗战时期提出了,一元论领导,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特征

原则: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

表现:第一,计划体制,直接计划(指令性计划)。间接计划(指导性计划)形结合。

第二,财政体制一以中央集权为主

第三,工业管理体制一主要工业企业中央各部直接管理 第四,商业流通体制,计划流通为主,第五,劳动工资体制一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等级工资制度

基本特征:经济决策,经营管理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即由国家政府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实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产品生产。

第三章

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一.探索建设道路问题的提出 1.历史背景

国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和基本完成,我国即将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国际:1956.2苏共二十大召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中共的反思和警惕

2.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报告 向现代化科学进军

3.《论十大关系》发表;1956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重工业同农业,亲工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意义:第一次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为中共八大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它是当时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对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八次代表大会 1.八大的召开

选举了中央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 总书记:邓小平检查书记:董必武 2.八大的主要内容与功绩 第一,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二,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的基本经验,重申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第三,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展开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四,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的问题。3.八大历史意义

第一,它深刻的分析了当时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做出了把党的重心转移到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一,它提出了和制订了许多新方针,新设想,是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的运用时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

基本内容:第一,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矛盾及其特点。

第二,区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

第三,把正确处理人民颞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

第四,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为团结各族人民向自然开战,是为实现工业化。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1957年(1)整风运动的必要性、第一,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更好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为了纠正党内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第三,为了避免中国出现类似波兰,匈牙利事件。(2)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方法 内容: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方针: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2.反右派斗争及其扩大化(1)概况: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2)原因:

(3)第一,党对社会主义时期阶段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当时我国基本国情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二,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第三,反右派斗争的方法不对。“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第四,没有及时的制定和下达划右派的标准。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结果

第一,它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步伐。

第二,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造成国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第三,形成了对以后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八大二次会议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背景

2.党的八大二次会议:1958.5.22-23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3.关于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总路线的基本特点及其实质 基本点: 实质:快,高速度(2)对总路线的评价:

学术界:基本肯定,基本否定,中间说 二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形成原因:

主观:骄傲兴许增长,个人崇拜的提倡和加强导致

客观:广大人民群众急于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导致。党的不断批评,反冒进,推动了生产力上的大跃进。

简单经过: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对大跃进的评价:一方面,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失,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坚决用政治运动来推动经济建设的错误的做法。第二,正确处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第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综合平衡。

第四,既要尊重有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三节

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 一,庐山会议前,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二,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

庐山会议: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指1959年7月2日到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上举行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八次会议,又简称“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原本是为了“纠左”,但会后却在全国展开了“反右倾运动”(反对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上万名党员受到了批判。1.庐山会议的进程 2.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庐山会议实录》李锐《庐山风云》谢春涛 学术界:国外:争权夺利说

国内:1.彭的信刺激了毛

2.毛对彭的个人偏见,由于彭在朝鲜战争中没有保护毛的儿子,毛岸英

3阴差阳错说,苏晓康 必然原因:1.党内左倾思想,一直存在对左倾缺乏冷静的思考。3.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

第一,庐山会议后各地开展了反后倾运动,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严重损害 了党内民主生活。

第二,通过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进一步发展了阶级斗争,扩的化的理论,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人民内部。

第三,在经济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左的错误延长了时间。第四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1,出现困难的原因:(1)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带来的(2)严重的自然灾害(3)苏联的背信弃义 2.严重困难的表现: 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国民经济多部门比例严重失调

政治上,党内关系,党群关系都出现了紧张的状态。二,“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9底在《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主要是调整各种生产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农业发展。八字方针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大兴调查之风

《农业60条》《工业70条》 第三节,全面调整工作的展开 一,七千人会议与十年建设成就

1962.1.11-2.7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又因参会人员达七千余人,故称“七千人大会”。会上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讲话,重要内容:

(1)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2)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自我批评(3)动员了全党切实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2.全面调整及其成效 国民经济的主要措施:

第一,降低工业指标,缩短工业战线。对工厂采取,关停并转 第二,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 第三,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成效很大

二,十年建设的成就 第一,工业生产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第三,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验教训:

第一,在政治上,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第二,在经济上,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第三,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向,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将学术问题,一思想问题和政治路线区别开来,不能混淆。

第三节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在发展 一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1962.924-27 1会议主要内容:工作,阶级斗争 2.对会议内容的评价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部分城市农村中开展的群众阶级斗争运动。最初是“清工分,清账目,清财物,清仓库”,因后期把内容定为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故又称四清运动。过程

1963.5杭州会议

《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案()草案》(前十条)标志社教运动的初步开始 1963.9北京

《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决定(草案)》(后十条)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二十三条)提出了“走资派”(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的概念 2.评价

改革开放前:大多数肯定

后:大多数否定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 第一节

文革的发动与全国性大** 一

文革的发动 1.文革的起因

第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的逐步发展,是文革发生的直接的根本原因。

第二,党缺乏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准备和经验

第三,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作风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遭到削弱和破坏。

第四,林彪,陈伯达,康生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毛泽东及党的错误,对文革起了催波助澜的作用。

第五,苏联领导挑起了中苏论战客观上对中共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二文革的全面发动

1导火线一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二月提纲

2.文革的全面发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65.4-26 《五一六通知》批斗了彭真 罗瑞卿 陆定一

杨尚昆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十六条)关于文革的正式的文件 目的:p218-219 三.文革风暴席卷全国 1.红卫兵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毛泽东

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大串连 上山下乡

2.一月风暴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要事件,于1967年1月在上海开始,由于毛泽东的认可而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夺权运动。一月风暴这一称呼出自《人民日报》社论,文革期间也有称“一月革命”,是张春桥等意欲与苏俄十月革命相应、比肩的对称,后来也直称“一月夺权”。二月逆流 全面夺权

解放军三支两军“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决定,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进行“三支两军”。即支左

支农 支工 军管 军训,后来人员开始陆续撤回,“三支两军”遂告结束。但“三支两军”对稳定局势,维护社会安定,减少“文化大革命”损失做出了贡献。

4.国家主席刘少奇遭迫害,和大批冤假错案的产生 四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清理阶级队伍 1967《伟大的积极文件》斗私

批修

第二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与纠正左倾错误受挫 一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八届十二中全会1968.10 2.中共九大1969.4-1-2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 二 林彪集团的覆灭 1.斗

运动 2.阴谋被暴露

批陈整风运动:甩石头 掺沙子

挖墙脚 九三事件

三 批林整风运动与纠左的努力及其受挫 主要内容

四 中共十大1973.8.2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周恩来 王洪文 康生 叶剑英

第三节 全面整顿的成效与及其受挫及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一 批林批孔运动1974 批右倾回潮

二江青组阁的失败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1.江青组阁的失败

邓小平任第一副总理,军委主席兼总参谋长 2.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1975年1月13日 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三 各条战线整顿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 1.军队整顿 2.工业交通战线整顿 3.科技工作整顿

四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1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四五运动又称为天安门事件,是指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抗议运动,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正义的政治运动。这个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是悼念周恩来,批判四人帮运动 3毛泽东逝世

4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十年文革的结束 五

文革的历史教训 1,文革的性质和危害

它是一场又有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动革命集团所利用,给我们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它使我们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牢固的树立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观念。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和阶级斗争问题。第三,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正确理解和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第四,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五,必须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第六章 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

一,揭批四人帮与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1.揭批四人帮 邓小平复出,2两个凡是错误方针提出 “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是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是始终不渝地遵循”。

二,全国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召开 1.中共十一大召开 华国锋作政治报告

十一届一中全会: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

副主席:叶剑英 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 2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政府工作报告 委员长:叶剑英

总理:华国锋 口号:大干快上

五届政协一次会议:政协主席:邓小平三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问题的由来 2.简要过程 3.历史意义:

第一,他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的束缚,使党内外许多同志,以思想僵化和半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它对恢复马列,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本来面目,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思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第三,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他有力地推动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促使人去开展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节

拨乱反正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中共工作会议的召开1978.11.10-12.15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充分准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邓小平讲话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与功绩

首先,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工人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主要体现在 第一,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指导方针。

第二,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表现:从1979年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健全社会主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平凡冤假错案。第三,重新确立了党正确的组织路线 党内互称同志 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为主席。

其次,全会提出并确立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转变的战略方针,实现在从封闭到开放,从固守成规到各方面改革的转变。注:改革开放不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来的。

再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历史的转折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2)历史意义

伟大转折

第一,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权重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第二,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认真全面纠正文革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开始拨乱反正,从而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三,解决了过去两年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就实际上开始提出来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因而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

平凡冤假错案与落实各项政策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马泽东思想。

2.平凡冤假错案与落实各项政策 1976.10-1978.12三中全会之前

处在开始阶段 1978.12-1981.6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批林平反阶段

1981.6-1982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进展顺利,基本完成阶段

三,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官方的全面总结;对这一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特别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官方的基本评价。这篇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起,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两个最为重要、最为权威的内部历史文献,都起到了对有争议的党内历史问题做出结论、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对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理论等一系列重大作用。这个决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央在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的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 国民经济调整和改革 1.调整改革前政治经济体制回顾 2.新八字方针与国民经济调整

时间是1979年提出,即”调整 改革 整顿 提高,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失调问题。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大的作用。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进步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起步 1.改革前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 2.统购统销

以联产承包为特点的农村改革的展开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农村政策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与成就 首先在四川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 三 政治体制的初步改革 第一,逐步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十二大: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改主席位总书记制,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

第二,改革国家政府机构,国务院机构改革

第三,改革国家政权体制,各级革命委员会变为人民政府 “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第一节

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 一 中共十二大的召开及其成就 邓小平讲话,胡耀邦重新四个现代化,通过新的党章。总书记为胡耀邦,中顾委书记:邓小平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 二

六届全国人大召开 1.五届人大召开

制定新中国第四部宪法,恢复国歌 2.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国家主席:李先念 人大委员长:彭真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国家军委主席:邓小平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 三

整顿和精神文建设 1.全面整党

任务:第一,统一思想

第二,整顿作风

第三,加强纪律

第四,纯洁组织 步骤:自上而下 方法:学文件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四美是一种品质道德,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

中共二大提出的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该开放的全面召开 一农村改革的深入

1,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通知》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 2.乡镇企业异样突起

二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 1.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5 政企分开,开展多种经济形势 重点抓城市改革

成效:第一,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使之进一步壮大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发展,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完善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有很大发展。第二,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国营企业经营方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实现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了调整与改革。

第四,改革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过于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第五,改革了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2.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9.10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6月颁布义务教育法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进程

第一步,试点起步阶段(1979一1983)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或国际跨国企业入驻而设立法律比本国更为宽松或具有优惠条件经济发展区域1979年4月30日,邓小平提出创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济特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第二步,重点延伸,沿海铺开(1984一1991)进一步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开放区 第三步,向内地和沿边城市推进(1992年后)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一沿边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2.成绩与作用

(1)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开辟了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深化了外贸体制改革,吸收利用外资迅速增长,促进一些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推动部分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达到小康水平。(2)形成了三个开放经济圈

华南开放经济圈,华东开放经济圈,环渤海开放经济圈 3,关于对外开放的若干思考(1)基本经验 摸着石头过河

放权让利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立足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 充分发挥港澳台和海外侨胞的中介作用。改革促开放,开放与改革相结合(2)应处理各种关系

第三节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实施对外关系的发展

一 一国两制,为了实现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国家统一,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主要特点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最初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解决。最终一国两制被写入国策。

一对港澳台政策的调整

第八章 共和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与贯彻 一 中共十三大和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1.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

胡耀邦被辞职赵紫阳任总书记 2.十三大召开 1987.10.25

主要成绩:第一,系统的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第二,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提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加快深化改革。

第四,通过一系列决议和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 见书p372-37 总书记:赵紫阳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中央军委副主席:赵紫阳 中顾委主任:陈云 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中纪委书记:乔石

3.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8.3.25-4.13 国务院总理:李鹏 国家主席:杨尚昆 人大委员长:万里 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 二.治理整顿稳定改革局势 1.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开始 1986.“巩固,消化,补充,改善”

1988年一1991年三年整顿的主要成效: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整顿了经济秩序,是我国国民经济摆脱了严重的不稳定状态。2.反对偏离改革的各种倾向(1)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不允许争论的四个议题。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3)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1989政治** 国际背景:东欧剧变 直接原因:胡耀邦逝世 3.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总书记:江泽民。标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1.18-2.21 有皇甫平发表文章支持改革,而作为总书记的江泽民却开始对改革动摇,于是邓小平找来陈云,想撤换江泽民,最后陈云没有答应邓小平的要求,结果邓小平与陈云产生矛盾。所以邓小平与全家南下旅游的形势。实则为了大力宣扬改革开放。

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第二,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试验,要敢闯。第四,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五,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六,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第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10 江泽民作政治报告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主要内容:第一,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四年的实践作了基本总结。江泽民: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的科学的概况。第三,提出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四,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重申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第六,阐述了加强党的建设改善了党的领导的问题。

历史意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届四中全会 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 中纪委书记:尉健行 三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 李鹏作政府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 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江泽民 副主席:荣毅仁 人大委员长:乔石

国务院总理:李鹏 副总理:朱镕基 邹家华,钱其琛,李岚清 大事小事李岚清(理难清)反腐倡廉尉健行(未见行)

第九章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胜利迈向新世纪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与跨世纪纲领的制定。一邓小平逝世1997.2.19(93岁)二香港回归1997.7.1 三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指导思想 1.十五大的召开

2.十五大报告及会议主要内容:

第一,首次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将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系统阐述了中国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三,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跨世纪蓝图。第四,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见书:p467 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9813 国家主席:江泽民 副主席:胡锦涛 人大委员长:李鹏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政协主席:李瑞环 第二节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党的廉政建设 一 三讲教育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1.三讲教育

上一篇:怪物大师中词语句子语段下一篇:乘飞机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