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规章制度完稿

2024-04-16

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规章制度完稿(共5篇)

篇1: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规章制度完稿

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规章制度

一﹑前言

协会的宗旨:普及数字化基础知识﹑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加强实

践能力﹑创造科技成果。

协会目标:培养会员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

入会程序:由申请人向协会提交会员报名表(协会发放),经协会决策层评议,对符合要求的会员填写登记表成为正式会员。会员的义务是学习。学习各种各类科技知识,学习创新精神,不断挑战自我。会员负有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协会章程的义务。

二﹑协会组织结构

1、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协会主席团。

2、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各部门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干事若干。

3、会长主持协会日常事务,代表协会利益,行使会长权力,提名副会长人选,对协会负责,签署批准,协会主席团通过各项决议,决策协会的各项重要事情。

4、副会长协助会长处理协会日常事务,按所分配职责负责相应事务的处理,会长不在时,代行使会长权力,对会长负责。

5、协会各部门具体实施协会的工作计划,联系协会与会员,管理本部门干事,传达协会旨意,参加讨论协会的各项决议,选举协会主要领导人。

6、外联部负责对外联系,搞好社团的文娱活动及同其他社团组织和单位的联系工作。

7、宣传部负责协会的宣传工作,制作活动宣传单﹑海报﹑舞台设计等工作。

8、财务部负责管理协会资金及记录资金流向,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9、组织纪律部负责策划每次活动的方案、做好记录并做好相关人员的考勤工作。

10、秘书处负责日常信息的通知,联系协会内各部门,协助各部门工作,管理协会档案。

11、每次理事会会议由正副会长主持﹑各部正副部长都要参加,不能出席的要事先向组织部负责人请假,3次以上无故缺席者作退出管理层处理。以后会议都不再通知。每次会议后由秘书处作活动总结,归入协会档案。

12、活动计划书(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主讲人﹑主讲内容)由秘书处撰写。

13、每次社团活动的具体流程:由组织纪律部作活动计划书,根据计划书的内容具体实施活动事宜;宣传部出海报﹑宣传单,以及相应的舞台设计;秘书处通知会员,为活动做支持,做好活动总结并归档;活动结束后,财务部做好财务总结并归档。

14、对外拉赞助的活动具体流程:由外联部负责联系商家,具体协商后作好计划书(计划书内容包括活动的具体细节及经费预算),宣传部出海报﹑宣传单,以及相应的舞台设计;秘书处通知会员,为活动做技术支持,做好活动总结并归档;组织部根据计划书的内容具体实施活动事宜;活动结束后,财务部做好财务总结并归档。

15、学年招新:每学年由协会统一安排招新,招新前两周内,宣传部做好海报及宣传单。

三﹑协会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财务部的主要任务:

(1)财务部对协会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合理编制财务预决算,并对预决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规范协会财务管理秩序。

(3)如实反映协会财务状况,对协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条 财务部的成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进入财务部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审核。

第三条 收入是指协会为维持自身发展而开展活动所取得的合法收益;协会的各

项收入全部纳入协会预算,其中会员所交的会费按学校规定来分配。

第四条 协会的收入来源有:

(1)会费的收入,即协会会员所缴纳的会费。

(2)主管部门拨款,即协会从学校团委﹑挂靠单位﹑社团联合会等学校有关部门取得的经费资助及委托某项事务的活动经费。

(3)其他创收和赞助款,即上述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其中包括开展各项有赞助活动的收入,各类有偿性服务活动的收入,(4)对于非以上提到的资金来源,需在不违反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取得协会主席团同意的情况下,才可视为协会的正当收入。

第五条 会费收取和使用原则

(1)协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预算,经过协会主席团的批准,才对协会的成员收取一定的会费。

(2)财务部在使用会费前必须写好预算,经过协会主席团通过获得批准。

第六条 协会的预算是对发展计划和活动计划来对资金的预算,协会预算由收入

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财务部做好预算,定期准时向协会主席团汇报。

第七条 当协会所举行的活动结束后,协会的财务部要尽快做出活动的决算,决

算是以后报销的根据。

第八条 协会的财务由财务部正副部长分管。当财务部成员完成预算与决算后,向部长汇报,审批核实后执行。

第九条 完成的预算与决算应在协会内部成员间公布,保证资金使用前后的透明

化。

第十条 协会的支出包括:购买日常办公用品﹑各种会议费﹑表彰奖励费﹑卡片印刷费﹑设备设施使用费﹑宣传用品费﹑场馆资金﹑车费﹑工作指导用书费﹑邮寄费等开支。

第十一条 支出必须符合学校有关财务制度,不得用于购买烟﹑酒及餐费等开支。第十二条 活动决算一般不得高于预算,根据实际情况可作10﹪以内的浮动。特

殊情况必须书面说明理由,财务部才可以给予报销;

第十三条 任何费用报销必须使用规范的发票或单据,财务部才可以给予报销;

未经批准的支出项目,不予报销;

第十四条 财务监督管理:协会应严格执行本财务管理规定,对于不执行或违反

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按规定并根据具体情况承担必须的责任。

第十五条 协会必须设一个专管财务收支的总负责人,主席和部长不允许用权力

来擅自拿取协会的资金,资金的使用必须遵循集体原则。

第十六条 有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协会会对其进行处罚;

(1)不按时编制财务预算和决算的;

(2)隐匿其它各项收入的;

(3)虚列支出,冒领﹑多领社团活动经费的;

(4)侵吞﹑私自处理社团集体资金的;

(5)由于保管不善,导致协会资产严重损失的;

(6)以上处罚力度视情况严重程度而定,由组织部负责;

第十七条 协会财务部应当科学﹑高效的对社团经费进行管理,不要浪费协会的资金,做到能节简高效。

四 协会会规及考核制度

组织部考核成绩(基础分为100分)占考核总成绩的60%,各部门自行考核成绩(基础分为100分)占25%,主席团考核成绩占15%(基础分为100分)。

(一)本考核制度实行积分量化,每人每学期的基础分为100分,按本制度规定,根据各人工作情况进行扣分和加分。考核由秘书处总负责,接受全体学生会成员和学办老师的监督。

(二)考核对象:全体千度成员。

(三)具体考核办法:考核采用“平时评分”和“期末总评”两种方式综合进行。

第一节 部门会议考核制度

(一)各部门例会以及临时会议要求部长、副部、委员全体到会,因故不能到会

者,需向本部门部长上交请假条,并经得本部门部长签字同意后才可视为请假有效。若不能及时上交假条者需向本部门部长或副部长提前说明情况,在会后(不含开会当天)两天内上交请假条至秘书处,否则将做旷到处理。每个部门每次例会请假人员不得超过三名,每人一学期请假次数不得超过三次,超过三次者一次扣5分。

(二)无故缺席部门例会及部门临时会议者扣3分,累计三次者做自动离职处理。

(三)开会无故迟到或早退者,扣1分。

(四)酒后参加会议者扣1分。

(五)会议中故意扰乱纪律、态度不端正者扣2分。

(六)会议中对本部门的发展或其他部门的发展提出好的意见并被采纳者加2分。各部门部长每个月需向秘书处上交名单备案。

第二节 部长级会议考核制度

(一)部长级例会以及主席团临时安排的部长级会议要求全体干部到会,因故不

长签字以后方可视为请假有效。若不能及时上交假条者需向主席提前说明情况,在会后两天内(不含开会当天)上交请假条至秘书处,否则将做旷到处理。一学期请假不得超过三次,超过三次者一次扣5分。另外部长无法到位时,务必安排一名副部替代。

(二)无故缺席部长级例会者扣3分。

(三)部长级会议无故迟到或早退者,扣1分。

(四)酒后参加会议者扣1分。

(五)在会议中故意扰乱纪律、态度不端正者扣2分。

(六)在会议中各部门相关负责人未能对本部门近期工作向主席团做出详细汇报

者扣2分。(注:本条考核条例由主席团完成,会后主席团将考核结果交秘书处备案。)

(七)在会议中故意扰乱会会场秩序,干扰会议进程者扣5分。

(八)在会议中对学生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好的建议并被采纳者加3分。

(九)会议精神未传达到位或未落实者扣3分。

一 活动考核制度

(一)以协会的名义开展大型活动未向负责人以及主席团成员申请者扣10分,若在活动出现事故,情节特别严重、造成特别恶劣影响的部门,该部门相关负责人扣10分,主席团也可根据情况解除活动组织者的职务。

(二)活动做出重大调整,未向主席团汇报者扣3分。若调整后出现重大事故者

扣8分。

(三)活动负责人,未能有效维持活动现场秩序扣3分。

(四)活动期间发生紧急情况未作妥善处理者扣5分。造成严重后果者扣8分。

注:以上两条考核条例均由主席团完成。

(五)在开展活动期间无故迟到者扣2分;无故中途退场者扣2分。

(六)开展活动期间要求相关部门全体成员到场。若因故不能到场的干部需提前

向主席团请假、并在活动开始前三天之前向秘书处上交请假条方可视为请假有效。否则做旷到处理;因故不能到场者的委员需提前一天向本部门部长上交学生会专用请假条,并将请假条交由秘书处备案存档,否则视为旷到处理。一学期请假不得超过三次,超过三次者扣3分。在活动中旷到者扣4分。

(七)现场活动结束后未能及时打扫现场者扣2分。

(八)越级上报者扣2分。

(九)为学生会策划新的活动并被主席团采纳者加5分(此考核条例需策划人拿

出书面策划方可加分)。

(十)活动期间工作积极、表现优异的干事者加2分(各部门负责人需在活动结

束后将表现积极的两名干事名单上交秘书处,经查实后方可加分)

(十一)干部、委员有损协会形象的视情节轻重扣8—15分。

(十三)开展工作搞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或不服从上一级工作安排者扣3—5分。

(十四)查阅文件资料时,在上面乱填乱画的,未按照原先计划安排好的顺序整

理后放入档案本者扣3分。

二 会员制度

第一条:入会

每学年初,协会会组成招新组,在全校范围内招新,凡思想端正,承认本协会章程,自愿履行协会义务的在校学生均可加入本协会,填写《千度科技创新协会入会申请表》,经本协会常委会审查通过,办理并授予会员证。

(1)对科技立项,创业活动和国家专利制作与申请感兴趣的同学均可报

名参加。

(2)热衷于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3)曾在各类科技发明,创业计划和科技立项比赛中获得过奖励的。

(4)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科技论文的(注:第三项和第四项满足的情

况下,若思想端正,可优先考虑吸收为本协会的成员)

第二条:退会

(1)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千度科技创新协会退会申请表》,报常

委会同意即可退会,自常委会同意之日起取消会员资格,收回其会员证并注销其会籍,秘书处应妥善保管其退会申请表;

(2)凡严重违反会章或触犯法律法规者,经协会常委会决定,劝其退会

或开除会籍。

第三条: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

(1)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优先参加本协会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在国家专利的申请中优先得到

专业老师的指导,科技立项的同学可以优先选择立项的题目并得到辅导老师的指导,进行创业计划的同学可以优先参加相关的创业团队。

(3)所有取得科创成果的同学除获得协会成员的学分奖励外,还可以获

得相应学院团委对于其科技作品(专利,科创项目,创业计划)的相应奖励。

(4)会员除去以上相关的奖励外,每学年还有8学分的积累分,对于协

会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以每次0.5分的计量计入考核分,并在学年末进行总结,计入该会员的当年综合测评社会实践栏,上限总数8分。相关部门会予以记载。

(5)优先取得本协会的各种宣传和相关资料;

(6)对本协会有建议、批评和监督权。

2、义务

(1)遵守本协会章程;

(2)执行本协会的决议,接受本协会所委托的有关工作;

(3)维护本协会的利益和声誉;

注:以上规章制度解释权归千度科技创新协会所有。

篇2: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规章制度完稿

关键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制度变迁,组织创新,股份合作制,实体经营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以下简称农技协会) , 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建的一种群众性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从技术服务入手, 逐步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 以科技联系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 对加快农村科技普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据中国农技协会统计, 截止2008年底, 我国各级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3.36万个, 会员总数1131.24万人, 覆盖全国31个省 (市、区) , 其中19个省 (市、区) 已经成立省级农技协会。然而, 由于受自身组织性质、管理机制的限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协会目前呈不稳定的动态之中, 正式的、运行良好的农技协会并不多见。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 农技协会的发展进入低谷期, 进而制约了其科技、经济服务功能的发挥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 农技协会亟待通过制度调整和组织创新, 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和运行机制。归纳和总结农技协组织创新的一般规律和成功经验, 探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未来发展要求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模式, 已成当务之急。

一、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

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 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其源泉在于因要素价格比率、信息成本、技术的变化而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和因观念、宗教及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引起的偏好变化。正是由于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打破了原有制度均衡, 从而导致制度变迁, 并认为规模经济的变化、外部成本与收益的变化、对风险的厌恶、市场不完善等许多外部性变化产生了潜在利润, 而这些潜在利润难以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实现, 从而引诱经济主体力图通过制度变迁来获取其潜在利润。[1]

组织创新是制度变迁的一种外在体现, 它是指组织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 并配合内在环境的要求, 而调整内部的若干状况, 以维持本身的均衡从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目的的调整过程。[2]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创建以来, 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简到繁的过程, 不断在组织形式和制度上发生演变和更新。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协会自身存在的制度弊端使其不得不再次面临组织的分化、改革和重组等问题。对于这种组织制度异化和变革的现象, 笔者认为, 组织的制度变迁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其最终的均衡结果则可能是博弈的纳什均衡。在这一利益博弈的过程中, “公平”和“效率”作为合作组织中最重要的两种利益, 决定着组织创新路径的最终发展方向。组织制度的调整意味着创新主体在这两种互为矛盾的利益间的取舍。在经过无数次的利益权衡和博弈过程后, 组织最终达成制度的“纳什均衡”状态。因此, 可以说, 制度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主体多次博弈的结果, 它是多次计算成本与收益后而做出的选择。

二、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演化规律

1.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演化的三种形态

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自上世纪80年代创建以来, 其组织形态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技术交流型专业协会到技术经济服务型专业协会、再向技术经济实体型专业协会演变的过程 (如表1) 。

(1) 技术交流型专业协会。

技术交流型专业农协的基本特点是技术组合互助, 即由有着共同生产经营项目的农户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科技引进、吸收、传播、推广等, 它是一种农户之间的“互助”组织, 其活动基本上不依靠政府等外部援助, 而是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开展活动, 在组建和运行过程中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同时, 这种互助是以生产中的技术组合为主, 资金组合属次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协会自身拥有的技术难以满足会员的要求, 于是产生对资金合作的需求, 但其资金合作往往局限于某一笔生意, 做完后即按盈亏分摊, 基本上不存在较大规模的共同积累和共有财产。因此, 这种组织制度很难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被另外的组织模式和制度所取代。

(2) 技术经济服务型专业协会。

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一部分组织很快在初级形态的基础上, 根据会员利益的需要, 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多资金组合互助合作的组织形态。会员以技术合作为契机, 集资统一购买有关的生产资料和技术。由于资金上的合作, 会员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协会一般要求个人在入会时必须带上一定数量的股金, 不少协会还限定股金的最高额或最低额。股金为个人所有、协会统一使用, 会员退会时可抽走股金。在资金盈余分配上大多倾向于将利润尽可能多地分到个人的名下。但是, 技术服务型专业技术协会的产权结构安排决定了会员间的资金合作有限, 资金积累规模也有限, 从而在一定条件下, 一部分专业农协必然会被另一种组织形式和制度来取代。

(3) 技术经济实体型专业协会。

当前, 部分专业农协转化为农村产业化经营实体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农协在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自身力量不断壮大, 出现了一个不断拓宽经营服务方式、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虽然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农技协会不得直接从事营利性活动, 但可以通过经济实体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并对外赢利。由协会利用自身的积累、会员会费或股金以及以协会名义获得的贷款等兴办起来的全体会员所有的经济实体的产权归全体会员所有;通过吸收部分会员的股金或通过部分会员以自身财产做抵押所取得的贷款建成的部分会员所有的经济实体归部分会员所有;而团体会员所有的实体的产权归加入协会的部门或单位兴办的企业或公司。[4]

2.对组织演化规律的制度解析

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一般演化规律可以发现, 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 协会在合作的内容、形式、规模和发展程度上都会有所不同。农技协会在保持其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属性不变的情况下, 对原有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作出调整, 使之适应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需要, 提高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相容性。同时, 由于变革的过程会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或调整, 因此, 要考虑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间的权衡, 寻求合理化的创新途径来降低组织成本, 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匹配点, 即达到制度上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个最佳匹配点的形成, 取决于组织成员分别追求“公平收益”与“效率收益”的成本。

随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 其内部的要素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从最初的“以技术组合为主, 资金组合属次要地位”, 到“有较多资金组合互助合作”, 再到后来的“技术经济股份合作组织”, 相比传统的劳动联合, 协会内部的资本联合的优势逐渐凸显。在供需平衡规律的支配下, 资金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上升, 资金要素的边际收益率提高, 利益主体的“潜在利润”由此产生。由于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原有的制度安排下 (互助合作的组织性质决定) , 利益主体对于资金互助的需要并不能得到满足 (潜在利润不能实现) , 从而诱使利益主体通过制度变迁来获取其潜在利润。此时, 由于组织内资本要素相对价格变动使得成员追求公平收益的成本增加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这样的利益, 转而投向更加能够满足当前成员对资金要素要求的效率收益。

如图1所示, 随着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上升, 协会成员追求公平收益的成本逐渐上升, 而追求效率收益的成本不断下降。在经过无数次的利益权衡和博弈过程后, 组织最终达成制度的“纳什均衡”状态, 即公平与效率收益的均衡点E。此时, 组织内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为P0, 组织的创新成本为C0。当组织的制度发生调整时, 公平收益和效率收益的曲线位置会发生偏移, 那么制度的纳什均衡状态也会被打破, 创新主体发现新的潜在收益, 利益的博弈过程将反复发生, 新一轮的制度变迁过程将重新开始。在这种双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和权衡的过程中, 制度的调整外化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组织模式上的不断变革, 产生了组织的创新行为。因此, 可以说, 在农技协创新行为的背后, 组织内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是导致初始制度发生变迁的根本原因, 而创新主体的偏好则影响着制度在边际上的调整。

三、农技协会组织创新的案例及经验总结

1.组织创新概况

案例一:四川省射洪棉花协会。射洪棉花协会, 是四川省射洪县的当地农民为传播种棉技术、促进棉花生产, 于1995年依托该县供销社棉麻公司棉研所组建的。协会在初建时只是一个专门从事普及棉花种植技术的松散组织。1998年初, 在县科协的支持和具体操作下, 该协会也改为股份合作制。实行股份合作制后, 协会的运作不再是以往的提供非营利性的技术传播和咨询服务, 而是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开展了以提供植棉所需的各种服务为手段的资本经营。其主要经营方法有二:

一是开展技术承包, 通过向棉农提供棉花生产各阶段所需的各种技术服务获得承包收入。为了使科技和生产有效地结合, 协会从1991年开始采用“紧密型”的技术承包制, 即行政、技术、物资紧密结合, 主要表现为:所承包棉田的生产 (具体到各个环节) 全部听从协会安排;棉花生产各个环节所需的技术和物资全部由协会提供。为此, 协会在承包合同中提出了一系列相应要求作为承包条件, 即所谓的“五统一”、“四带”和“三结合”。[5]

案例二:河北省河间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河北省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 (以下简称总会) 成立于1984年, 是以抗虫棉优种繁育推广为主体的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建会以来, 走研、育、繁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 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现拥有7个经济实体和总面积8万多亩的高标准繁种基地, 总资产1.5亿元。

协会创办之初, 为使组织的服务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 协会决定通过集资入股的方式兴办了经济实体。在个人资金有限、贷款困难的情况下, 卢国欣组织十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 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法, 集资27000元, 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和培育, 这是当初股份合作制的雏形。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会员,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总会又先后4次采取股份制形式, 筹措资金, 兴办实体。1989年, 由38户会员自愿集资入股48.5万元, 进城办起了综合服务楼、保种轧花场和试验、示范农场等3个经济实体;1998年, 由260户股东入股420万元, 在新疆承包4000亩荒地, 成立联新集团;2000年, 又投资100万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共同组建了股份制公司;2007年, 第四次发动75名会员自愿入股, 筹资1500万元, 建起公司和种子销售中心。此外, 总会还把部分股权配送给专家和科技人员, 以增强协会的科研实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实行股份合作制, 总会总资产由1989年的48万元滚动发展到现在的1.5亿元, 大大增强了服务实力和科研水平, 提高了市场开拓能力。[6]

2.组织创新的经验总结

(1) 以技术为支撑, 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运营的最大特点是以科技为支撑, 它不仅作为组织平台连接着农民和科研机构, 沟通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和研发, 同时还将这种服务贯穿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7]国欣技术服务总会一直致力于追求棉花技术的领先地位, 不仅与各大科研单位及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而且注重加强自身科研育种能力, 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 建科技园区和繁育基地。射洪棉花协会以棉研所为依托, 协会自身的科技承包活动与大田生产实践紧密相联。协会 (棉研所) 激励从事科研开发, 同时有关的科研工作必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应用性, 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由此, 一条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相结合改造传统农业的清晰路径已经形成 (如图2) 。通过协会的组织制度创新, 促进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把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大田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者和生产者融为一体, 沟通着现代农业科技的需求和研发, 加快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推动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2) 以利益为纽带, 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从运营上看, 农技协会的长远发展来源于利益机制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因此, 如何形成农民、科研机构或专家、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运营机制, 至关重要。与营利性质的企业不同, 农技协会属于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按照其章程规定开展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必须全部用于其章程规定的业务, 不得在会员中分配。因此, 如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使农技协会成为科技成果的组织者、推广者和利益实现者, 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成为农技协会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国欣技术服务总会通过把股权配送给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形式, 以实现增强协会科研实力和服务水平的目标。射洪棉花协会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 使身为股东的农民技术员形成了实质性的利益结合 (股东技术员的收入构成:基本承包费、承包经营的奖励和协会经营收入的分红) 。现实的经济利益使农民技术员 (股东) 真正把协会当成自己的家, 以协会作为他们个人生存发展的依托和载体。[5]

(3) 以股份合作形式兴办实体, 增强组织发展能力。

从组织发展模式上看, 这两个协会均采取了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兴办实体的方式来进一步拓展组织发展的空间。国欣技术服务总会在初创期, 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兴办起了实体, 又先后4次采取股份制形式筹措资金, 大大增强了协会的服务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射洪棉协创办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实体, 使农民技术员 (股东) 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保证了农民的持续增收。可以说, 股份合作制的专业农协通过协会多数成员参股, 使自身利益与协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相联系。通过合同契约和股权关系调节和明晰了协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有利于使专业农协成为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实体。[8]在这类实体中, 会员的劳动和资金可以参加分配, 从而能够实现会员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部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在保留协会的基础上, 在协会下面产生具有营利性质的合作社或经济实体。具体产生形式又会根据其具体外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一种形式是农技协会中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会员自发组建合作社, 成为合作社社员, 合作社的核心管理人员和协会基本相同, 合作社的部分收益用于协会的日常运作;另外一种形式是在农技协会下面直接兴办实体, 以单位会员的名义加入协会, 这种实体的创办者可能是外来投资者, 也可能是原来协会中有实力的会员。[9]

由此可见,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客观环境的约束, 合理、适当地进行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既可以保证协会提高组织经济效率的需要, 也不会影响广大中小会员对于公平供给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与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于农技协会来说, 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是其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而创新主体的偏好因素则起着边际调整的作用。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可以总结出农技协会发展的一般成功经验, 即以“科技为支撑, 以利益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实体经营模式。该模式是符合当前阶段成员互助和组织发展需求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也将是农技协会的未来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背景下, 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以适应当前阶段对于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和农业经营市场化的需求。①应根据区域发展环境和农技协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选择组织的创新模式, 允许采取差异化措施来促进协会的优化和调整, 避免“急于求成”和“一刀切”现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应鼓励协会向合作社和实体化经营方向迈进;在市场化程度偏低的地区, 应积极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促进协会的组建与规范。②农技协组织的创新应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 以利益为纽带”的发展方向。协会应将“科技服务”这一主线贯穿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 并通过科技服务的创新提升自身运营管理能力。同时, 以利益机制和市场需求为驱动力, 充分调动科研机构或专家、企业等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③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创新行为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层面给予农技协政策上的支持, 并加强对其的引导和规范。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运行秩序和社会服务体系, 降低农技协的组织创新成本。对协会的组织创新给予人才、资金等方面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周小亮.论外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J].经济评论, 2002, (03) .

(2) 韩凤晶, 石春生.组织创新模式综述[J].商业研究, 2005, (07) .

(3) 杨文志.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03) .

(4) 刘一明, 傅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制度与运行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5) (8) 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6)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编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7) 郑丹.农村科技合作社运营模式解析[J].农业科技管理, 2009, (08) .

(9) 郭正模.从自助、合作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形式与产权制度的演变和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 1998, (01) .

篇3:千度科技创新协会规章制度完稿

目前国家对通信行业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 出台了较多国标和行业标准。这几年出台的节能减排国标行标有许多项, 但尚不能完全满足节能的发展需求。另外, 在基站节能标准方面,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已完稿送审。针对目前通信行业标准制定的状况和相关问题, 记者专访了中国泰尔实验室环境保护与可靠性试验部主任、通信设备节能与综合利用特设任务组 (CCSA/ST2) 组长蒋京鑫。

节能测试方法“各说各话”

《通信世界周刊》: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制定基站节能标准, 运营商是否已有详细的指标?这些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蒋京鑫:具体的节能技术选择, 节能的效果, 以及现在实际的能耗情况都还没有定论, 所以此时制定详细的节能指标还不现实。但随着对基站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进程, 以及运营商对具体节能技术的考察, 以及对自身实际能耗的摸底, 今后运营商会在基站节能减排上开展更多的实际改进工作。

《通信世界周刊》:三大运营商对相同产品的节能评判标准要求并不一致, 您认为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应当如何解决?

蒋京鑫:各运营商对节能评判标准的要求不一致, 将给设备制造商带来不利的影响, 各设备制造商将不得不针对不同的运营商节能评判标准修改自己的设备, 不仅增加设备的开发制造成本, 同时也会使节能减排的今后评价工作困难重重, 市场上将呈现各说各话, 不利于节能技术的发展。因此对于基本的节能评价参数选择, 以及节能的测试方法必须统一, 这也是现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努力制定的方向。

《通信世界周刊》:通信产品节能认证已经在电源、传输设备方面开展, 运营商在集采中开始依照这个认证。您认为开展基站节能认证会给产业链各方带来什么?您对认证机构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蒋京鑫:通信产品节能认证是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的方向, 它不仅能使电信运营商改善通信网络服务的能效, 为国家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做出表率, 同时也可以推动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产品节能方面的设计开发投入, 提高其今后面对国际环保浪潮的产品竞争力。对认证机构而言, 重要的是在认证的证前把关和证后监督中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 才能赢得更多运营商和公众的信任度。

节能实践是系统工程

《通信世界周刊》:原来单一的节能现在往综合节能的方向发展, 绿色基站的建设不仅仅是某个部分的节能, 必须建筑、主设备、空调、电源相结合, 实现统一的整体的节能方案。这就需要产业链各方加强合作, 优势互补。对此, 您如何看?

蒋京鑫:这个没错, 实际节能技术的应用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 尤其对电信网络而言, 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一般的消费类产品, 因此在考虑通信节能时, 不能简单的把其看成一个产品, 使用不同的功率、能耗指标, 而要分析其实际的服务效率, 其专业性非常强, 需要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全面合作。

《通信世界周刊》:基站正变得集中化、智能化、节约化, 您认为未来基站节能将有怎么样的发展趋势?

蒋京鑫:基站作为无线通信网络中数量最大, 分布最广的一类设施,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 以及物联网的广泛使用, 其数量和分布必将更大更广, 除了集中化、智能化、节约化外, 其对环境的自适应能力也必将大大提高。

从当前的能耗分布看, 主要的能耗提高潜力在基站基础设施和电源方面, 在这些方面的改进将对基站的节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但也不可忽视基站设备本身的节能技术发展, 基站设备本身的能效的改善将是从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

link通信行业产品节能标准的制定状况

产品节能评判标准现在已经完成报批稿上报的有:

—“产品标准现在已经完成报批稿上报的标准有:

—“通信产品节能分级导则”;

—“通信产品能耗测试方法通则”;

—“以太网交换机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路由器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无绳电话机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移动终端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

产品节能评判标准正在制定中的有:

—“数据中心服务器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审议;

—“无绳电话机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已完成送审稿审议。

—“移动终端设备节能参数和测试方法”已完成送审稿审议;

—通信基站用节能型新风空调一体机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数据设备用交流电源分配列柜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有源谐波治理设备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今后计划开展的机房设施类标准有:

—通信电源及机房环境节能技术指南第2部分应用条件

—通信电源及机房环境节能技术指南第5部分气流组织

篇4:解析农民协会发展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农民协会,公共治理,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国时期国共两党都曾发动过农民成立农民协会来进行革命, 农民协会发动农民进行自治从而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深层变革。[1]而现今我国农村存在的许多在民政局注册的技术性农民协会, 大多数都是半官方的组织。因此, 农民利益的维护和表达需要一个统一的农民组织。从农民协会的建立考虑, 可以规范引导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样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协会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制度基础, 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是制度需求的产物。鉴于此, 笔者结合农民协会发展的历史, 对农民协会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并从国家权力制衡以及政府、市场、社区的角度, 进一步借鉴了日本发展的经验, 对农民协会的发展作以下制度分析。

一、农民协会的发展与界定

1.我国农民协会的发展历程

农民协会从产生开始就具有综合性, 既融入了生产、生活各个部分, 也融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它在战乱年代既能为革命所用, 也能在和平年代进行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我国农民协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乡村人自己发动的乡约。这个乡约由村人自我发起, 大家汇集一起, 作了承诺, 加入了这个组织, 以此邻里互相照应。邻里约定“人之所赖于邻里乡党者, 犹身有手足, 家有兄弟, 善恶利害皆与之不同, 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 则秦越其视, 何与于我哉!大患素病于此, 且不能勉, 愿与乡人共行斯道。惧德未信, 动或取咎, 敢举其目, 先求同志, 苟以为可, 愿书其诺!成里仁之美, 有望于众君子焉!”[2]。

近代中国的农会是与近代社会自治思潮联系在一起的, 在清末“新政”改革期间就产生了。1898年, 清光绪皇帝在部分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倡导和影响下颁布上谕, 命“省、府、州、县设立学堂, 广开农会, 刊农报, 购农田, 由绅商等有田者试办, 以为之率”。民国元年, 国民政府农林部公布了农会暂行章程, 要求各县成立农会, “以图农事之改良发达”。也就是说, 在清末和民国初, 中国最初的农会是一种社会经济自助组织, 其宗旨是推进农业的发展。

大革命时期, 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曾把农民协会作为组织和发动农村社会革命的一种手段。国民政府在民国初期曾广泛组织农民协会以开展北伐, 进行国民革命。由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则是在国家权威发生危机的情况下, 通过农民协会来开展农村的革命工作。这个时期的农民协会, 事实上不仅团结了一般农民, 包括手工业者、小学教师和小商人;就是一部分脱离大地主影响、而对农会表示同情之小地主也已经联合在农民协会之内。[3]所以, 农民协会在当时就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由于农民协会对传统的乡村秩序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因而加剧了革命阵营的分化。代表地主利益的国民党右派对农民协会的行为极为不满, 力求将农民协会纳入到传统之中。而共产党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 也希望通过规范农民协会的行动来换取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因此, 农民协会也随着第一次大革命失败而失去了合法生存的空间。

这之后, 在国统区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即以1928年《农民协会组织条例》和1930年《农会法》为标志的重建阶段, 以1938年《各级农会调整办法》为标志的整顿阶段。[4]其中, 国民政府颁布的《农会法》就规定, 农会以发展农民经济, 增进农民智识来改善农民生活, 而图农业之发达为宗旨。当然, 这时的农民协会实际上是国民党同共产党争夺农民领导权的组织, 是农村基层政权的补充形式。而共产党则使农民协会变成了其扎根农村进行革命的一级政权组织,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更是具有很大的发动力量, 并以此赢得了新中国的建立。直到1949年建国之后, 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协会还在土地改革中发挥了作用, 并于20世纪60年代演变为贫下中农协会。之后随着社会化改造运动的开展, 农民协会被“合作社”、“大队”所代替。但同时还有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民组织的存在。这种历史状况表明, 农会既可以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秩序的武器, 又可以成为社会整合的工具。事实上, 建立农民协会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社会对抗组织, 而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协商和整合组织。现阶段的农民协会则主要是农民利益的整合和表达组织, 是与政府沟通协商的政治参与组织, 而且融合了经济、文化等功能。

2.现今农民协会的界定

目前, 农村存在着广泛的农民组织, 比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 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带领下, 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发地组织起来, 成立了自己的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这类组织统称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研究会) , 简称农技协。[5]全国性的专业技术协会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其各地方都有地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挂靠单位为当地科委, 为典型官办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 即以主导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基础, 在自愿的基础上由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组成的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是在某类农产品上做大做强的联合, 其技术共享、信息交流, 最早的形式是基于农村专业户的联合, 该组织中的经济部分逐渐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转化。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即以主导农产品生产为基础, 由专业商品生产者参加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如今被规范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企业的一种类型。其合作原则与国际上对合作社的原则认同趋向一致。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可分为供销、金融、保险等职业性专业合作社和以农产品某一类为核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 对于农民协会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称谓, 其名称含糊, 分类也不统一, 从而表现出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这些农民组织的注册也比较混乱, 有些在民政部门注册, 有些在工商部门注册, 现在, 从这些组织中抽出了经济部分,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并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而技术功能类则仍在民政部门注册, 称之为协会。

现今的农民协会是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或农产品行业协会, 因为农民维权性协会是注册不下来的。协会属于非营利组织, 要求在民政局注册, 但目前我国许多农民协会大多从事经济业务, 自身角色多样性, 表现出综合特征, 因而直接以农民协会命名进行注册的不多, 大都是注册为技术协会或行业协会。[6]中国政府很重视面子, 不轻易撕破脸皮, 下级对上级阳奉阴违也是有的, 不便违抗, 但又不认真执行或变相执行。国家的意义更在于中央政府的政策, 而地方政府的执行则可以削减或扭曲这种政策的执行, 农民所认同的国家中央政府层面与地方政府层面是两个层面。然而, 农民协会却能强化农民主体的作用, 以中央政府文件精神伸张自己的利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协会构成了相互制衡的三个主角。农民协会在主张中央精神方面有关键作用。农民通过农民协会直接对中央政府认同, 便有益于形成国家统一的概念。由此推理, 农民协会与国家中央政府可直接发生关联, 社会其他行业团体也可如此, 大的集团比如工人协会等团体协会都可以国家精神主张自己的利益。

农民协会不同于其他行业团体组织, 虽都是利益代表集团, 但其他行业团体组织的主张对国家发展影响没有农民协会影响深远, 农民协会在中国是代表占人口大部分的农民, 农民协会的发展能促进农民增收和福利增长。以Mancur Olson所论, [7]虽同是阶层集团, 它们也有所差别, 小团体是为了分利, 到处游说, 结成卡特尔, 对国家发展不利, 虽壮大本行业利益, 但也损失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然而, 对于大的团体如农民协会是代表某一阶层的人群, 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国家很有裨益, 因为民间的繁盛也是国家的繁盛。也就是说, 农民协会的壮大对国家发展有更大的好处。

因此, 农民组织起来, 通过农民协会直接与国家对话, 主张国家精神, 上升到宪法, 把国家理念和精神融入宪法当中。农民协会可通过自我治理来使地方政府规模得以消减, 有利于民族融合、消除地方观念、增进对国家的认同。并坚持国家精神, 以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 地方虽听令中央, 但时有有令不行或变相执行, 地方政府常借中央政策渠道截留资金, 打着政策旗号乱收费。中国的体制自上而下, 缺乏从下到上的反馈互动, 民间组织的繁荣可以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中国政治体制要使人人对应于国家, 主张国家精神, 在民主体制上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使农民更能直接地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而我国农村民主进程则需要在农民结成农民协会的利益主体上进行探索实践, 使农民以宪法精神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 农民组织的发展也应摆脱目前仅仅在经济方面发展的限制。由于农民协会具有综合性, 农民协会的发展是代表占中国总人口80%农民的利益, 对国家发展有利, 因此, 农民协会应反对地方政府扭曲中央政府政策, 增加农民对国家的认同。可以说, 农民协会的发展不是敏感性问题, 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2.农民协会的政府、市场、社区多元社会构筑视角下的解释

政府、市场、社区是构成社会的三层力量, 它们共同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与国家比较起来, 政府是不断变化, 有不同形式, 而国家却是保持长久, 国家精神应该不断升华, 并有历史积淀, 有深厚文化内涵。人们把公共权力以契约形式委托于政府, 政府代表国家利益, 但作为全体人民利益代理人的某一政府也会有自利行为。代理人——委托人理论也可解释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难题。从政府的发展过程角度来说, 乔耀章教授认为, [8]政府有国家机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政府两种类型, 在社会中结成契约关系的社会团体也有政府作用, 可以被看作一种准政府。由此可以看出政府产生于社区, 是民间组织的转换, 民间组织和政府有着公共治理的共同目的。

政府作为公众的调停人, 提供公共物品。当然, 同时还有非国家机构政府的民间组织来调解。集体行动的不同联盟有的会结成卡特尔, 在政府政策制定上进行游说, 结成利益集团对政府进行施压。为防止利益集团对于其他人的侵害, 政府要出面调停和进行利益平衡, 但如果行政不透明、信息不公开, 政府出于自利性质, 容易倾向与利益集团捆绑一起。市场机制是在自利人基础上可以平衡有无, 整合资金、人力、技术, 使不同资源禀赋地区交换有无, 优化资源。在有民主经验丰富的国家里, 法律有种种防范, 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 能起到资源配置优化作用。而民主机制不健全的国家, 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因素借助市场机制使不公平得以扩大化, 产生出诸如马太效应的现象, 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 交易在无令或有令不行的法律虚空下进行, 弱者被蚕食鲸吞自然厉害。更进一步, 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形成官商利益共同体, 官商勾结起来形成市场垄断, 破坏交易规则。利益集团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定, 分散的农民参政成本大于参政收益, 农民不易行动起来, 导致农民对政治冷淡, 不能参与进来。而对利益集团左右政府决策的解决, 布坎南认为, 只有通过建立宪政体系来保证政治参与公平, 通过改进参政技术使农民参与政治的决策。[9]

政府、市场、社区, 从大到小, 后者更重视地方性。市场是一个通过非人格化的价格手段协调追逐利润的人们之间竞争的组织, 社区组织个人关系密切, 相互信任, 而政府则利用强制性力量干预资源配置。[10]从理论上讲, 市场在私有品供给上是有效的, 社区的比较优势是在“地方性”公共品供给上, 受益者局限在本地, 而诸如基础科学研究和司法体系等“普通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应该由国家承担。在市场不完善的国家与地区, 公共物品无人提供, 就需要发挥社区作用。政府、市场、社区的三种模式究竟采用哪种, 这对于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都有所不同。由于文化和社会传统不同, 有的可能是市场效率相对高一点, 可加强市场作用;有的基于社会资本的社区, 组织能力强一些, 可扩大社区作用;政府作用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上, 政府保护和界定产权, 提供公众所需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由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社区更重视协作精神, 社区中的农民所依赖的是一种社会网络的信任。以农村中的金融为例, 农民缺乏资金, 银行不愿意参与农村中的金融市场。农民大都借助社会网络关系进行融资, 社区里的乡规民约通过舆论制造道德压力。社区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大熔炉, 政府指令和市场规则在这里发挥不了作用或根本不起作用, 这就得依靠构筑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协会来促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民协会作为一个农村中的民间组织, 具有社区的作用, 它的发展是个逐步过程, 具有很深的信任力量和社会资本在里面, 不能以行政命令或市场机制的模式来套。它是个农民自发创造、自发行动的集合物。农村经济的组织形式需发挥社区作用, 农村社区与农村城镇化是个同步过程, 应待市场机制成熟, 再结合公司制的相关优点逐步发展。以发展的视角, 发达国家中的发展经验在不发达国家地区有所限制, 不发达国家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市场理论在不发达国家中推行也常常失败, 并带来多种问题, 加剧了不发达国家地区的贫穷。在农村当中发展经济, 推行市场组织下的公司制, 由于农村资金人才制度缺失, 农民组织便空有公司的外壳, 农村的发展被限制于通令通行全国的市场法律条文之外, 农村弱者受制于人, 只能愈是落后。社区性质的农民协会是内公外私的治理结构, [11]不排除内部治理中的舍私为公、无私奉献的现象, 这些都是农民协会自己解决的问题。农民协会内部的公益精神的维护, 成员之间产权的明定是农民协会自己的事情, 其中所有的血缘、地缘关系是农民协会的社会资本, 这种社会资本能促进农民协会的形成, 但血缘、地缘的狭隘性和封闭性也限制了农民协会的发展。未来随着农民协会的发展, 传统的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社会资本需转变为以协会发展远景为中心的社会资本上来。

3.农民协会的日本经验进一步解释

日本“农协”的全称是“日本农业协同组合”, 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日本农业合作社, 因而它主要是日本农民的经济组织。但日本的农协也是履行诸多综合功能的经济组织, 如当国家的农业政策与农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农协就会代表农民的利益, 替农民说话。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是由中央、都道府和市町村三级农协组成的合作社网络体系, 几乎所有农户都加入农协。农协的宗旨就是为成员提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方便和服务, 并组织农协成员之间开展互助。中央和都道府县都是一种联合协作关系, 不具有行政命令权。日本农协是靠其独特的组织原则和经营原则组织发展起来的特殊法人。其原则是自愿加入、民主管理、协作、限制出资配额、促进教育发展和剩余资金分配等, 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各基层联合推荐, 并经全体会员选举产出总代表大会。由总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 再由理事会选举产生最高领导层。理事会及领导成员接受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会员分正式会员和准会员。会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准会员不从事农业生产, 但可以融资并通过农协做生意。农协服务范围很广, 无所不包。

日本农协的组织体系离不开日本整个经济体制, 有日本经济组织的相互关联融合特点。以速水佑次郎的研究来说, 日本经济的发展是学习西方, 但不同于西方。日本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技术并本土化。金融集团与产业集团形成紧密结合, 财阀制度, 相互参股, 在金融支持下工业发展迅速。[10]日本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相互关联, 上下游生产要素行业便需相互参股, 互相合作。这种参股形式更是一种相互的合作。如日本各大商社都为综合商社, 资本相互参股, 利益绑结一起, 业务联系紧密, 依托社会关系组成紧密组织。[12]财阀也是如此, 商社和财阀捆绑一起。商社和财阀对外“军国主义”, 对内“军团主义”。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他们实力展示的证明。但对其他国家的侵略掠夺最终导致了他们自己走向覆灭。当然, 财阀和商社是独特的东方经济模式, 它有东方的文化基础, 而不是脱离自己的根基盲目地学习西方的结果。

日本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明治维新变革运动, 而民治维新则受中国阳明学派的思想影响。日本公司治理现今还是很受中国先前思想的传扬主张, 唐代的《贞观政要》则是对日本影响深远。中国清末洋务运动开展,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 以求民富国强。日本比中国先行了一步, 自明治维新开始就学习西方, 国力大增, 走向世界前列, 并已经翻译了大量西方著述。当时, 清政府认为学习日本比学习西方更容易些。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认为, 中国与日本在语言文化有所渊源, 日本与中国国情相通, 通过学习日本而学习西方, 学习日本更是适合当时中国。[13]目前也是如此, 虽然日本土地私有, 但中国与日本都是地少人多、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 中国需要发展综合性农民协会来解决农民公共产品短缺、分散农民难以对接大市场从而难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随着中国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 中国发展综合性农民协会的环境越来越成熟。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农民协会发展的制度基础分析, 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农民协会发展的前提是农民协会不是国家的对抗性组织, 它可以促成农民参与政治, 增进农民对国家的认同, 能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平衡, 维护国家宪法精神, 主张中央政府政策, 利于国家创新体制, 利于社会化大生产。

第二, 农民协会能有效促进社区治理, 农民协会更应该具有综合性, 促进农民在生活、生产方面进行合作;农民协会离不开政府支持,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农民协会自我发展, 通过市场导向, 利益促使, 农村社区更应该让农民协会参与进来进行自我治理。

第三, 日本与中国具有许多相同之处, 农业也具有相似性, 如地少人多、农户规模、经营分散等。中国在加快土地流转前提下, 有必要成立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农民协会。通过自下而上的农民协会的自我发展与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相互结合, 使农民协会从地方到中央有相应的指导部门。

第四, 农民协会的发展基于中国现状对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民组织进行整合, 从而构筑农民协会的广泛社会体系。

篇5:创新协会工作

大家知道, 我们协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探讨我国建筑金属结构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提出本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建议;认真贯彻政府有关经济技术政策和法律法规;协助政府部门制订、修订产品与工程技术标准;接受政府部门委托做好生产许可证、企业资质审查和产品质量认证的工作;承办政府部门委托的科技攻关工作, 组织本行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奋和新材料;组织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扶持出口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发智力, 培养人才, 提高全行业的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开展健康的竞争, 积极促进会员间的横向联合;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向社会推荐、宣传名优新产品, 积极为企业拓展市场;承办政府部门或会员的委托事项, 当好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积极依据法律、法规兴办行业公益事业。

我们协会的宗旨是:一切工作以服务会员、发展行业、提升影响、增强凝聚、助推经济为目的。我们就是要在协会章程的框架下, 围绕宗旨和主要任务开展工作。

我们协会的特点是各个委员会、分会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但协会目前是由住建部主管的一个正规的组织, 还建有党组织, 各分会和委员会还是要在协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既然如此, 那就要有纪律, 有规矩, 也都要懂规矩, 办事要讲规矩。大家都要关心协会、关爱协会, 要一起努力把协会工作做好。

前段时间我到各个部门、分会、委员会做了调研, 也个别找来同事, 倾听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一些呼声, 几乎每一位同志都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把协会办好。大家对目前市场的竞争带给协会的压力都有感受, 说明同志们在关心着协会。我想这就是我当好会长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把协会办好的基础。下面我就协会工作谈一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研究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十八大以后,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许多过去惯常的做法、习惯的模式, 现在都要改变, 这就是新常态。在新常态下, 大家都在学习, 也都需要学习, 既要学业务知识, 也要学政治, 两者不可偏废。

今年7月7日, 中共中央召开党的群众团体工作会议, 这在其94年历史上, 还是第一次。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均出席会议。足见中央的重视。我们要好好学习, 认真领会, 在工作中逐步落实。同样,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了:关于成立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的通知 (国办发[2015]53号) , 通知要求:要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为此, 国务院决定成立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联合工作组。这是一个全新的情况, 我们也要学习, 要领会, 要贯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政府职能的不断转换, 协会的工作愈来愈重要。协会工作不仅要立地, 接地气, 还要顶天, 有大的志向。要把协会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国家需要的大环境之中。所以, 大家要注重学习, 学习理论, 武装头脑, 只有了解大的形势, 才能把工作做好。协会秘书处各个部门要加强学习, 学习时事政治, 学习业务知识, 了解国家发展计划, 掌握协会涉及的专业的基本知识, 为企业服务打好基础。协会要通过创新、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能力。要创新、学习不断为企业提供知道、咨询和信息服务, 为企业、行业提供智力支撑。

协会的同志要钻研自己行业的业务, 成为内行, 成为专家, 既是业务专家, 也是管理能手。要关心国家大事, 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 关心行业发展。我们协会应该由办公室或是哪个部门牵头, 专人负责研究脱钩问题, 研究协会、学会和政府的关系, 研究下一步业务如何开展, 要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现在协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甚至是惨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为了自己、为了每一位员工、为了协会, 为了行业, 为了国家, 我们要在工作中加强学习, 通过学习推动工作的创新, 协会工作既要靠经验, 更要靠创新, 创新永远在路上。

二、要加强内部管理,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协会工作靠大家, 协会是个组织, 是个团队, 是组织, 是团队就要有纪律, 有章法, 有规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把工作做好, 有章可循, 公平公正, 不因人而异。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协会工作的统一协调, 步调一致。我们目前还不太习惯以制度来管理, 这反映在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靠个人威信、个人魅力、个人能力来办事不是协会发展的长久之计, 制度才是协会长期平稳发展的保障。协会管理方式不能依主要领导的更换而改变, 我们协会工作靠人治是不行的, 要靠制度, 凡事规矩立在前, 大家都要遵守。

协会要继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不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要改革, 今后我们处理日常事务都要按规章办事。要做到这一点先要梳理协会现有的规章制度, 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和边界, 修改、修订和补充完善过时的、不合现在要求的各项制度, 规范完善协会议事、决策程序和办法。办公室要将协会的规章制度整理一份, 打印成册, 下发给每一位副主任以上的干部, 同时在内网上公布, 供大家研究改进。比如返聘制度, 要一年一聘;比如进人问题, 要注重程序、注重过程, 也要注重结果。对于人, 人品是第一位的, 德才兼备要以德为先。

制度建设是关键, 依章办事是根本, 要强调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和检查, 规章制度一旦制定了, 就要执行。有了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 要落实。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章立制,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带头执行, 协会的各级干部也要带头遵守、执行, 使协会能正常有序地运行, 健康地发展。

协会议事制度, 在没有改变之前, 继续按秘书长会议制度形式处理协会日常工作, 一月一次。会议的议题由各办公室, 各分会、委员会以及秘书长提出, 会前发给会长, 会长同意后, 议题发给所有参会人, 这个也要在会前, 使大家对议题可以充分考虑。原则上会议不临时增加议题, 对临时的动议, 只议不决。对特别紧急的, 需要临时召开会议研究确定的, 报会长 (电话、电邮等形式, 要有记录) 同意后, 可以召集开会, 但必须符合秘书长会议到会人数。协会要严格执行“三重一大” (重大决策, 重要干部任免, 重大事项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 议事原则。每次会议的纪要、决议经会长签字确认后成为正式的纪要、决议。

对协会的制度执行和管理, 我这里也提几点具体要求:

1.要加强考勤纪律:协会机关副主任以上, 各委员会、各分会副主任、副会长以上外出要履行请假手续, 请假形式按目前的规定办。

2.各委员会、各分会要按时上报下月的活动计划, 在每月的25号前上报办公室, 办公室汇总后, 及时发给会长。这就要求各委员会和分会要提前规划, 早做准备, 及时上报, 这样办公室才能及时整理归档。

3. 各单位要注意行文规范, 提高行文水平。对于申请、报告、请示等要按规范来。可以定期不定期的交流各单位一段时间以来的公文。互相学习借鉴, 互相促进提高, 学习也是永远在路上。

制度建设和管理要从干部做起, 凡是要求员工做到的, 干部要带头做到, 党员干部更要带头做到, 要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协会是一个集体, 要集体发声, 要相互补台, 协调一致。我们协会的干部要做到不利于协会的事不做, 不利于协会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 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三、要加强组织建设, 集成社会力量推动行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各委员会、分会的常规性工作, 包括规范、提升年会期间的研讨会、论坛和展会, 从人员邀请、主要报告到活动的内容都应规范起来。特别是要加强对各委员会年会的关注和管理, 年会的时间安排和具体议程应上秘书长会议通过。

协会的常规性工作我想我们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加强与外部组织的联系和合作。

首先是加强与住建部的联系;还要加强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的联系, 多请示多汇报。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能够提出有分析, 有内容的高质量建议。协会也要加强和科技部、奖励办的联系, 积极申请社会评奖资格。同时, 协会要加强和其他相关协会的联系, 加强和中国科协的联系, 积极申请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享受国家给予会员的支持。积极参加官方和社会对协会的各种评比, 力争好的结果, 增加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还要注意加强和高校、设计院、企业的联系, 特别是和高校的联系、设计院的联系, 为帮助企业招揽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 发展壮大协会组织。

考虑到协会间的竞争, 我们应当适时成立相应的委员会或分会。钢结构分会要抓紧墙板分会、桥梁分会的筹办, 倒计时开展工作。协会想搞舒适家居委员会或者叫分会, 我很赞成。同时我们也可以考虑把行业缺的专业、门类的专委会成立起来, 适当加几个行业外的专业也好。协会要有人负责这件事, 组织一个研究机构把协会内的各个委员会、分会力量整合起来, 研究协会的专业体系和业务集成, 而不是仅仅单独的构件、部件的产业组织。

3. 加强组织建设。

应适时补充一批副会长单位、常务理事单位, 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应重点补充高校, 研究院、所和设计等单位的副会长、常务理事, 完善协会理事会组成, 加大我们协会的学术分量。

4. 积极发展会员, 认真为会员服务。

会员是协会工作的基础, 要积极主动发展会员。协会发展会员, 可以通过各地工商局了解企业信息, 主动出击去发展会员。至于会费可以和其他协会, 或我们协会的其它会员比照来收取。协会工作的基础是会员, 各种评比对象也首先应该是会员单位, 或者说必须是会员单位, 如申报钢结构金奖的企业必须是会员单位。其他奖励、表彰也应针对会员单位,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单位加入协会。还可以考虑各会员单位签自律协议, 或叫倡议, 自愿签, 不诋毁其他单位、不恶意竞争等。总之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协会的凝聚力、向心力, 为会员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

5. 规范专家组的建设。

应严肃专家的产生和聘任, 完善规章制度, 要由会长会议决定组长的聘任, 建议由协会统一制定聘书, 为方便各分会工作, 委员会的专家可以都以协会名义聘请, 协会发聘书 (可以考虑像学校聘教授一样, 除盖公章外, 加盖校长印章, 我们也可以会长名义聘, 签字, 加公章) , 指明是哪个分会的。就像住建部的专家一样, 提升专家档次。协会的专家委员会应该在协会的官网上、会刊上公布, 建设报公布。专家须是业内有影响的, 有感召力的。组长应是住建部专家, 也就是在住建部专家里产生。协会应加强和专家的联系, 在发挥专家组作用上还要继续开动脑筋、想办法、下功夫。如编制印刷专家名录, 推荐给各省相关单位, 让他们在评标等有关需要专家时来找协会, 扩大专家影响, 提升专家知名度, 发挥协会作用。可以主动和各个地方的招投标管理部门和公司建立联系, 向他们推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评审专家。

6. 注意年轻人的培养。

协会内部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创造机会让年轻人锻炼能力, 在实践中成长。我们要建立爱岗敬业的协会文化, 干工作和干好工作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积极主动干好工作, 要志存高远, 无论从大的方面讲, 还是从小的方面讲, 我们都要爱岗敬业。

四、要加强对外宣传, 不断扩大协会的影响力

协会的宣传工作是扩大协会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协会的宣传工作总的来讲基础是很好的, 特别是我们拥有公开发行的期刊, 这是很多协会所不具有的资源。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 我们的宣传工作也要不断创新, 不断加强。要把网站、杂志办成协会提供信息的平台和窗口, 使之能够为企业服务, 为行业服务。

首先是协会的官网建设。互联网目前已经日益显现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协会的官网建设, 要加强、整合现有力量, 以大局为重, 办好官网, 做好协会形象、门面和脸面。我们协会各分会和委员会都有自己的网站, 约有十几个网站, 这些网站各自为政, 页面混乱、格式不统一, 更新慢, 给人印象不好。协会要有专人负责, 理顺官网和各分会、委员会网站的关系, 在考虑各单位的利益的基础上, 拿出计划, 完成协会统一官网的建设。网站建设可以外包, 但要加强管理, 绝不允许打协会旗号干着和协会无关的事情, 利用协会资源要给协会上缴费用。

其次是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我们要利用好协会的公开刊物这个稀有资源, 加强会刊建设。可以考虑出副刊, 即除目前的刊物外, 各委员会和分会以副刊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利用会刊的刊号办副刊。例如像建筑结构一样, 分两个本子, 一个保留现在的样子, 一个以副刊形式出各分会、委员会的专刊。要努力增加期刊的常务理事、理事单位, 争取更多协办单位。要学习其他杂志经验, 扩大发行量, 增加、扩大会刊的影响力。

网站、杂志社要注意新媒体的发展动向, 充分发挥、利用新媒体宣传的作用, 扩大协会影响, 促进行业发展。

我们协会在信息宣传上还应考虑利用其它方式, 例如出书, 向社会推介行业的品牌、名优产品、先进企业、优秀的企业家和专家。可以精选一批企业, 编成名录 (中英文) , 推荐给社会, 重点推荐给协会相关行业的协会、政府组织 (招标办等) 。印成书每年出, 推介企业。可以树立一些品牌, 配合一带一路, 推介给国外;可以介绍一批专家给相关单位。企业家也要想办法联系起来, 予以推介。协会要主动和各地建设管理部门联系, 积极推介, 宣传协会会员单位。

五、要加强创新意识, 把协会各项工作办出新水平

活动是协会存在和富有活力的重要抓手, 我们要加强服务意识, 为会员服务, 为行业服务, 努力策划和组织好我们的各项活动。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 把协会工作搞起来, 扩大影响, 加大凝聚力, 把更多的会员团结起来, 为行业发展做贡献。要加强协会秘书处对各部门、各委员会服务意识的引导和宏观指导, 要求要明确, 加强考评, 奖惩分明。

我们协会在开展活动上有很好的基础, 我们每年都举办各种展会、博览会、研讨会和论坛, 协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我们要继续努力, 要学习其他学会、协会经验,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不断完善活动的内容、提升活动的品质, 形成知名的品牌, 建立良好的口碑。

1. 要规范协会内部目前的各种评比、

表彰, 特别是做好国家认可的项目, 如钢结构金奖。要完善评审细节, 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更具权威性。目前会上颁发的各种荣誉可以继续搞, 尽快形成评价、评估、评比的指标体系, 会上可以评类似博览会金奖这样的奖项 (巴拿马博览会有先例, 做起来就有影响力) , 积极向商务部等政府机关汇报, 争取支持。评比数目不一定要多, 但要有含金量, 把公认的好的产品或项目评出来, 获奖产品或项目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 要加大协会对科研创新的关注度。

协会要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企业要抓住机遇, 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我们要增加协会的学术氛围, 只有学术上去了, 有创新性成果, 企业发展才有后劲。协会要注重引领行业发展, 引领不创新是不行的。把每个年会期间的论坛、展览办成品牌, 办出特色。论坛要有互动, 除吸引企业参加外, 还可以请高校的人员参加, 请学生参加。策划大师面对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活动也要创新, 要有内容, 要力争让参加活动的每一位都有收获, 感觉值得来, 而不仅仅是靠交情、感情来支持活动。我们一定要重视科研、重视高校, 重视目前的在校生 (他们是希望、是潜在的人才、是后备军) 。

创新理念从哪里来?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要注重调研, 并注重调研的质量。协会要积极开展调研, 了解会员需求, 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建议, 力争做到会员建议有回声。

3. 企业的发展靠技术、靠创新, 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要靠人才。

要有人才的战略思维,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就像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团审议时所说,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各分会、委员会的业务在学校很难找到对应专业, 可以考虑联合一些高职院校, 培养协会各分会、各委员会的会员单位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解决协会会员单位专业小, 目前社会上的大学无法提供学生的局面。应架起企业和高校的桥梁, 利用高校的资源支持各分会、委员会的人才培训、培养。同时, 在一些高校学生中开展活动, 设立一些奖项、论坛, 创新活动内容。协会可以和一些愿意搞的高校联合搞, 力争吸引高校学生参加, 逐步扩大协会的影响力。

我们要主动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我们要利用高校改革机会, 调查研究,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 联系高职院校, 提供培养学生的服务。现在各企业都感觉人才缺, 那就要加强和各高校的联系, 吸收高校人员入会, 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要加强行业与高校的联系及合作, 便于企业招聘人才、吸引人才。

4. 加强国际交流。

积极参加国际, 国内学术会议, 行业会议, 提升企业管理, 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积极组织出访, 学习国外协会的工作经验。出访要提前拟好提纲, 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 提高出访质量, 调研质量。出访回来要有出访报告, 在一定范围内介绍出访体会。

5. 要积极开展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如积极组织编制行业发展规划, 积极组织编写各种行业规范和标准, 注重信息统计的常态化、制度化、准确化, 进一步举办各种标准规范的培训、宣贯班, 培训相关人员, 以此提升协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希望协会把各个委员会、分会的力量凝聚起来, 组织一个或几个课题组, 联合发出协会、行业的声音, 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整体发声, 整体出成果, 特别是要能够搞出跨行业的体系性成果。比如我们的系统门窗, 跨越铝、塑、木和配套件的人为分隔, 组成由协会牵头的课题组, 研究门窗的系统性课题,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把各个层次, 各个领域的相关人物联系起来, 共同完成系统性课题的编制。

人都是有惰性的, 思维也是有惯性的, 习惯于常规做法, 习惯于按部就班。我们要发展, 就要改革、就要创新, 我们应响应国家号召, 建设创新型协会。改革是要有决心的, 创新是要下功夫的, 我们不能因循守旧, 要克服惰性, 打破惯性, 要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当前我们协会面临的问题、困难不少, 但“只要思想不滑坡,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就是要以积极的心态, 昂扬向上的精神干工作, 带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每天充满激情, 充满正能量的开始工作。

上一篇: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800字下一篇:扑克水浒108将11(水浒故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