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

2024-04-17

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

《五花山》教学反思

义乌市香山小学 冯艳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在这一次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对文本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去感受五花山的美丽。

2、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教学过程是很顺畅的,在每个环节之间都很好的衔接下来,自己的语言也会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很切合文本的内容,围绕着五花山的特色来进行设疑。

3、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还是很合理的,但是有一点做得不够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更好地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更进一步点明、强调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喜爱以及赞美之情。

4、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更好,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重点自然段的教学中,特别是对秋天中所呈现出的五种颜色的解读时,只是让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到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拓展他们的思维。

4、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一次授课不仅仅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个考察,而且各位同学的点评以及老师的教导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次站在讲台上,都会增加我自己的信心,都让我坚定自己的理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本课特色

1、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情感。《五花山》这篇课文是带有丰富的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美好风光的思想感情的,使学生领略到这美好的自然风光。

2、本课从大自然中开发和利用语文,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样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之下进行学习。把生活引入到教材中,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3、这节课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课件中插入

相关的美丽的图片并且插入了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4、这篇课文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进一步熏陶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更好、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重点自然段的教学中,特别是对秋天中所呈现出的五种颜色的解读时,只是让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到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拓展他们的思维。

2、自己的半数是突出了本文的重点,但是粉笔字写的不够好,还有待提高,所以要多多练字。

3、讲课的过程中还是有点紧张,虽然已经被自己的笑容掩盖过去了,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淡定从容。

三、今后的对策

1、要更进一步研究新语文课程标准,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熟悉教材,更加要熟悉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

3、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多一点向有经验老教师请教,加深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4、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充实自己的语文知识,让自己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篇2: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

陆 洋

《五花山》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以疑导学。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然后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秋天的五花山这一段的学习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五花山的色彩,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3、读中感悟。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篇3: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

一、本体论:无价瑰宝千古之谜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花山屯明江东岸, 距宁明县城147.5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京107°0′37″, 北纬22°15′42″。花山壮语名为“岜莱”, 汉文意译为“有画的石山”。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 也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 被誉为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

花山岩画从古代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创作, 到后来壮族后裔的发现, 再到目前地方政府的“申遗”, 其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据专家考证, 花山岩画创作始于春秋时期, 延至后汉, 距今已有2500~1800年的历史。整幅岩画画面长达172米, 高约50米, 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存各种图像111组约1900多个。画面以人物造型为主, 也有铜鼓、刀剑、羊角钮钟和野兽之类。人物造型呈双手向上弓张, 双腿半蹲舞状。人像最大的有3米高, 最小的也有30厘米高。画面色调为赭红色, 线条粗犷, 神态各异, 形象逼真, 场面热烈而富有诡秘色彩, 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慑人心魄的古骆越民族的历史画卷。其图像之多、分布之广, 作画地点之陡峭、作画条件之艰险, 都被公认为国内外罕见。

面对壁立于明江江面的气势磅礴的花山岩画, 人们首先惊诧于它的突兀怪异和鬼斧神工, 然后冷静下来才会去思考它的各种价值。经过包括各门类专家在内的人们的反复考察和研究, 客观地说, 都不能不肯定它是壮族先民对其后裔及人类馈赠的一个无价瑰宝, 而花山岩画其中蕴涵的各种信息, 乃是有待后人去思考、去探究, 甚至去践行的一个“千古之谜”。

花山岩画的无价瑰宝, 首先是对于壮族而言的。壮族是中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及其先民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由于壮族及其先民没有自己的文字, 因而无法记载自己的历史。在汉文文献中, 虽然也有一些有关壮族先民的历史记载,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历史记载, 或多语焉不详, 或失之于偏颇, 甚而至于歪曲, 根本不可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壮族历史。而花山岩画以及左江流域的其他岩画, 以独特的艺术形式, 将久已消失的壮族先民骆越人的历史 (包括社会、文化、宗教、科学、艺术以及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和美学观念, 等等) 形象而逼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花山岩画的历史遗存, 无疑是壮族历史的一个凝固而灵动的艺术瑰宝。

花山岩画的无价瑰宝, 不仅是对于壮族而言的, 也是对中国、中华民族和世界而言的。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壮族不是保守的民族, 花山岩画既是壮族的, 也是世界的。它的世界性集中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花山岩画所在地的宁明县人民政府制作的《花山》画册将花山岩画的这种独特性和重要性提炼为三句话: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 壮族文化的瑰宝, 世界岩画的极品。这就足够了。花山岩画所蕴涵的丰富深厚的历史价值、民族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既是无法估量的, 也是无可替代的。

花山岩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有组织地考察和研究并推向世界之后, 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响, 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和观光, 其根源在于它的无价瑰宝, 其魅力更在于它的千古之谜。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 自古就是骚人墨客观赏花山岩画后题咏的绵绵话题, 集中在“是谁”、“何因”、“何时”、“何由”四个方面:“是谁挥得笔如椽, 乾坤写此大诗篇”?何因“江作砚池山作卷”?何时“鬼斧神工输技巧”?何由“风吹雨打犹鲜妍”?古代骚人墨客诗才有余而科学不足, 自然无法解读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广西多次组织了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门类的专家学者对包括花山岩画在内的左江流域岩画的考察和研究, 并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对花山岩画留下的一系列千古之谜进行探讨, 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对解读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是有益的。但这些学者专家多抱慎重态度, 不敢贸然妄言“破解”。因为“岩画研究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由于许多方面的材料都感缺乏, 因而人们不可能很快就能认清其‘庐山真面目’。这样, 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就难免带有‘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越凫楚乙的主观成分。因此, 莫衷一是的各种歧见是极其自然的。左江崖壁画也是如此。我们对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认识, 也只不过是百家中的一家之言罢了。而且, 在学术问题上, 不应该是‘君子之言, 驷马难追’”。这段引文的出处见《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第八章结语, 作者为对花山岩画进行了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精心研究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近来报载有专家对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给出某种定论或答案:“内容之谜:祭祀水神保平安”;“画法之谜:搭建竹架画图画”。此种研究, 有可能对解读花山岩画千古之谜有推进意义, 但若说为“定论”, 则未免是“君子之言”。从科学的角度讲, 对花山岩画千古之谜的探讨和解读是必须的, 因为只有不断地探讨和解读, 我们才能一步一步逼近真理;然而现存的物象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常会使人们的这种主观探讨和解读与客观物象无法达于一致。这是一种历史的宿命, 后人不必刻意强求。而从旅游观赏的角度看, 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何必去“破解”!花山岩画的无穷魅力不正源于它的千古之谜吗!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永远保留花山岩画的原始风貌, 永远保留花山岩画的神秘内涵, 永远不去揭开花山岩画的神秘面纱, 永远不去破解花山岩画的千古之谜, 从而让花山岩画拥有永久的魅力。

二、“申遗”论:任重道远步履艰难

花山岩画目前的“申遗”工作是时代赋予它的崭新的历史使命。“申遗”是申报世界遗产的简称。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 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 其中包括文化、自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三类, 另外, 还有一类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形态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各国遗产项目, 将作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受到全方位的保护。花山岩画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目前其“申遗”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从进展情况看, 花山岩画的“申遗”可用8个字来概括:任重道远, 步履艰难。

围绕花山岩画“申遗”, 可见两条密切相关而又相对平行的工作线:“申遗”工作线和保护工作线。而在此之前, 则有一条创作-记载-发现-考察研究线。

(一) 创作-记载-发现-考察研究线

创作:战国至东汉时期绘制在岩壁上的图画, 战国至东汉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的遗迹, 距今约有2500~1800年;

记载:宋、明、清时期已有记录。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八:“二广深谿石壁上有鬼影, 如澹墨画。”此处“二广深谿”可能指今广西左江。明代张穆《异闻录》:“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 现兵马持刀杖, 或有无首者。”说得更明确。清末《宁明州志》:“花山据城五十里, 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 皆裸体, 或大或小, 或止干戈, 或骑马。未乱之先, 色明亮;乱过之后, 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 崖壁如此类者多有。”具体说道花山, 指明岩画人物特点;

发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发现;

考察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对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十分关心和重视, 多次组织调查、考察团 (队) 对包括花山岩画在内的左江流域的岩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其中大型考察活动有3次: (1) 1956年8月, 由广西民族学界、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科学工作者和北京中央民族学院部分师生组成了正式的考察队前往明江一带的画址进行调查、临摹。 (2) 1962年7月, 由广西区民委组织一个有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学科专家学者参加的考察团, 对左江岩画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3) 1985年, 自治区政府组织“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团”, 再次进行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综合性考察, 并举行学术讨论会, 正式出版了《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一书, 书中收录了花山岩画彩版图12幅, 临摹图18幅。

(二) “申遗”工作线

1988年花山岩画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 宁明县开始搭建“花山论坛”载体, 大力宣传推介花山岩画;

2006年, 花山岩画被自治区选定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两个单位之一 (另一为兴安灵渠) , 上报国家文物局;

2007年1月16日, 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共35个项目) , 花山岩画名列其中, “申遗”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07年6月1日至7日, 广西区文物局邀请世界文化遗产古迹理事会专家尤嘎尤基莱托博士、美哈·阿扎尔索尔尤基莱托博士, 国家文物局巡视员、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副主席郭旃, 先后考察了宁明花山岩画、兴安灵渠;此外, 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谢凝高等2位教授也曾到宁明花山岩画和兴安灵渠进行考察、评估, 并对“申遗”工作提出了建议, 对广西“申遗”工作十分有益。

(三) 保护工作线

花山岩画“申遗”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岩画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大难题, 也是“申遗”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花山岩画历经两千多年的自然、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山岩本体及画面积存了开裂剥落、危岩体及画面风化、水害等多种疾病, 严重损害了岩画的价值, 使得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有媒体惊呼:如不及时加以根除, 花山岩画将面临毁灭的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对此, 10多年来, 从地方到中央,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花山岩画的保护都很重视, 保护工作步步逼进, 力度越来越大。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领导多次批示和专程到宁明考察花山岩画。2004年4月, 国务委员陈至立就花山岩画保护的严峻形势作了重要批示。2005年5月,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程考察了花山岩画, 就花山岩画的保护作出了专门批示。2006年11月23日, 陈至立专程赴宁明考察了花岩画的保护和利用情况, 叮嘱当地领导对花山岩画“一定要很好地保护”。20年来, 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大的纪事已记录在案, 主要有:

1988年, 宁明县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文化厅拨出专款建设了花山岩画保护站, 增加了管理人员, 落实了编制;

20世纪90年代, 国家文物局安排了100多万元的花山岩画保护前期经费;

2008年、2009年, 国家文物局共安排830万元启动花山岩画第一期保护工程;

目前, 自治区文化厅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的第二期专项资金。

此外, 围绕花山岩画的保护问题, 新世纪以来, 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了地质学、工程学、文物保护工程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中科院院士、高级专家和相关研究机构、工程单位, 对花山岩画保护开展了全方位的基础研究和现场勘察工作, 《左江日报》刊载的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工作纪事就开列了13项之多。所有这些, 表明了对花山岩画的保护是空前的。

从以上叙述的三条线索, 特别是后两条线索中不难看出, 花山岩画“申遗”和保护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其中保护工程的钢筋脚手架, 高约30米、宽近70米, 遮挡了近一半面积的岩画, 更令人触目惊心。花山岩画犹如一位罹病的老人, 康复的希望是有的, 但康复的程度多大, 恐怕难以高估, 何况还有诸多难以预料的变数以及人类难以应对的自然病害。因此, 花山岩画的保护就成了“申遗”系统工程中的首要工作, 而保护工作, 任重道远, 步履艰难。

花山岩画“申遗”是许多人更为关注的问题, 然而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花山岩画虽然列入了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但这个名单共有35个, 按照世界遗产委员有关会议决定的规定, 从2006年起, 一个缔约国每年可至多申报两项世界遗产, 其中至少有一项是自然遗产。实际上, 中国每年只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项, 名额极其有限。要把这35个名单申报完, 需要35年。再从广西看, 广西有两个上榜, 但经过专家论证和比较, 最后认为兴安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基本成熟, 可以考虑把兴安灵渠项目作为广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 花山岩画有可能成了“后补队员”。为了给花山岩画“申遗”另找捷径, 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官员的文章提出“宁明花山岩画和宁夏贺兰山岩画等联合申报”的招数, 但两者一南一北, 距离天遥地远, 其联合力量有多大, 很值得怀疑;何况, 北方那一位是否在35名之中?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笔者认为“申遗”和保护虽然都不容易, 但保护应该重于“申遗”。当然两者都重要, 都不能止步不前, 而应该“申遗”照常进行, 保护加速增力。须知, 留得青山在, 哪怕没柴烧?!既然“申遗”是一条独木桥, 世界有那么多人要走过去, 挤不得、急不得, 要拼实力、拼耐力, 花山岩画就只能一边排队, 一边添实力、练耐力了。

三、反思论: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花山岩画名声越来越大, 扬名海内外, 中外皆知, 并进入“申遗”行列, 其开发之功不可没。如无开发, 花山岩画很可能“藏在深闺人未识”。然而, 正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旅游开发, 使花山岩画蒙受了前所未有的伤害。花山岩画山脚原来是杂草荆棘丛生, 最多只有本地放牛打柴人勉强通行的羊肠小道, 而旅游开发后却大动干戈, 修了宽阔堂皇的步行栈道以及观取景台等附属设施。2004年5月笔者随一个会议代表第一次走近花山岩画, 目睹栈道上各色游客气氛热烈的旅游活动而花山岩画下部色泽明显暗淡于上部的状况, 就受到强烈刺激, 深感此种旅游开发不妙, 很可能凶多吉少。2009年11月底笔者有幸参加在宁明举办的“2009花山论坛·花山岩画申报世界遗产学术研讨会”, 在会上作了题为“一个壮人的强烈呼吁”的即席发言, 强烈呼吁“马上拆除花山岩画脚下的旅游步行栈道, 旅游观光恢复原先的游船观赏”。想不到第二天再次走近花山, 花山岩画已面目全非, 对花山岩画进行大手术的庞大的钢筋脚手架把近半个岩画遮了个密不透风。花山岩画历经两千多年, 虽然也积存了风吹雨打、寒来暑往等自然环境造成的若干病害, 但直到1980年代前后, 岩画画面依然颜色鲜艳, 熠熠生辉。然而花山岩画搞旅游开发尚不到30年, 却使岩画病入沉疴。这真是事与愿违, 得不偿失。花山岩画开发给保护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是难以计算的。仅从国家文物局先后拨付的100多万元花山岩画保护前期工作经费和830万元花山岩画第一期保护工程启动经费, 总数就超过千万元。更不用说为了对花山岩画实施保护而开展的一系列考察、论证、评估、设计、规划等的费用, 以及随后还要开展的二期、三期保护工程等的费用。若按改革开放30年时间满打满算, 仅是台面上的这千万元, 摊开来每年就有30万之多。花山岩画目前已到了不保护就不能开发、不能“申遗”的困境。若把花山岩画比作一位待嫁的新娘, 把“申遗”比作出嫁;那么, 现在的新嫁娘头上扎满了绷带、手脚打上了石膏, 还嫁得出去吗?!旅游开发给花山岩画带来的代价是惨重的, 很值得组织和实施旅游开发的人们进行反思。

作为一个参与其中的旅游者, 或是作为创作壮族无价瑰宝花山岩画的壮族先民的后裔的一员, 笔者对此反思的结论是: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我们过去的教训显而易见:太过于追求开发, 而忽略了保护。因此, 以后对花山岩画的开发, 一定要以保护为前提, 任何有损于花山岩画现在和将来的生存的开发都不能做。这应该是一个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警钟, 警钟必须长鸣。

当然, 保护不是为保护而保护, 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 而要利用就必不可少地要进行开发。用“申遗”的眼光看, 以往的开发不仅严重损伤了花山岩画, 而且这种开发是急功近利的, 近视的。其开发盘子小了点, 开发气度更小了点。很需要从整体上反思, 探讨今后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目前花山岩画的第一期保护工程正有序进行, 保护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和进行开发。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并不意味着开发没有作为, 其实在保护的前提下, 开发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从宁明县政府制作的《花山》画册中了解到, 花山岩画的开发已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成功举办了三届花山文化旅游节, 并更名为“崇左市花山文化旅游节”, 推介的档次和力度上到了地市的级别;建设了花山民族山寨, 为花山岩画旅游观光提供理想的游玩、食宿设施;目前正在规划和实施中的旅游项目, 以花山岩画为核心, 以风光秀丽的明江为纽带, 连接陇瑞自然保护区、花山博物馆、温泉、冷泉、独木成林、蓉峰塔, 还有规划中的骆越古寨、世界国花园、世界国花园度假酒店等高品位景点和旅游设施, 正在积极地招商引资, 争取国内外客商投资开发。所有这些, 都很有成效。笔者在此仅提供一种开发思路, 虽说“愚者千虑有一得”, 是否有参考价值就不好说了。

笔者的开发思路是:世界岩画是一家。以花山岩画为出发点 (不好提以花山岩画为中心, 以免带来自我膨胀、不利合作的负面影响) , 把左江流域岩画、中国岩画、东南亚岩画、世界各国岩画列入开发范围, 形成连串成片的大格局, 即:花山岩画-左江流域岩画-中国岩画-东南亚岩画-世界各国岩画。确定了这一岩画大格局后, 以下的开发大文章一步步做下去就顺理成章了:

成立世界岩画博物馆。以花山岩画打头, 详细介绍, 其他选择代表性, 如一国一岩画。内容可有图片、研究资料等。以花山为例, 《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一书中的花山岩画12幅彩版图、18幅临摹图及考察研究文字等, 都可复制放大和陈列。

建设世界岩画博览园。用露天山体还原岩画风采, 给人亲临其境之感。以花山领头, 造出一二十座或二三十座“花山”群峰。现在有专家探讨花山岩画色泽历千年不褪, 能否小试牛刀, 看看三五十年内褪不褪色。

建设世界岩画风情美食一条街。一岩画一 (多) 风情美食屋, 鳞次栉比, 展示岩画国别的风情、美食及旅游纪念品, 让游人走一圈, 美不胜收。

成立世界岩画歌舞团。常年演出各地岩画旅游地的民族歌舞, 着力打造一岩画一首歌的品牌精品, 演绎岩画的丰富内涵。

扩建花山岩画山寨。除扩建提高原有富含壮族特色的花山岩画山寨之外, 可考虑新建两座有东西方特色的山寨式宾馆, 让外宾到访有宾至如归之感。

召开国际性世界岩画学术研讨会。会议范围由小到大, 会期由不定期到定期。

组建世界岩画影视创作中心。有计划分步骤拍摄以世界岩画为题材的影视作品。

开展世界岩画商贸交流活动。把岩画由文化形态提升为产业形态, 带动经贸发展。

围绕花山岩画还可以做许多许多事情, 比如, 将来有条件还可以成立以岩画冠名的学校 (大学) 。岩画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 诸如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美学、艺术、地理、地质、水文、化学, 等等, 成立这样的大学世界首创, 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以上建议, 只是一种思路, 实施起来不可能齐头并进。有些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就可着手进行;有些可能还只是一种憧憬, 但憧憬是美好的, 至少可以鼓舞人心。当然, 实施这些思路, 不可能单靠宁明一个县、广西一个省区, 甚至不是只靠中国一国之力, 可以联合中外各种可以联合的力量, 比如世界各地岩画景区的力量, 它们至少可以提供本身的资料、旅游纪念品等资源;还可以引入中外开发商, 打造世界岩画旅游圣地。就花山文化圈所拥有的自然、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等各种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花山岩画开发的这些蓝图是有希望变成现实的。而随着花山岩画开发的长足发展, 也会大大促进花山岩画“申遗”的进展, 最终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宝座。

参考文献

[1]覃圣敏, 覃彩銮, 卢敏飞, 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7.

[2]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人民政府.花山 (画册) [Z].

[3]陈远璋, 彭鹏程.广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近况及对策探讨[A].广西社会科学院.2008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为了一段历史的重现——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工作纪事[N].左江日报, 2009-12-01 (8) .

[5]甘宁.花山岩画进入本体保护实施阶段[N].南国早报, 2009-12-12 (5) .

篇4: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 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自己好好地读读两句话,第一句话已经写出了树林的颜色,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去后面这半话呢?

2、交流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1:第二句话写出了“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让我感觉这金黄色很亮很亮。

生2:第二句话让我感觉到这阳光一定是金灿灿的。

师:像这样的句子,作者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阳光到集中到一起”,这种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的写法我们叫它联想。(板书:联想)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作者看到金黄色,想到会是阳光,而不是别的灯光、月光或者什么光呢?

生1:因为阳光是金黄色的。

生2:因为灯光、月光都不会给人金黄色的感觉。

师:是的,金黄色和阳光的颜色是相似的,所以作者会由金黄色想到了阳光。那你能读出联想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读得不好。

师:当我们读联想的句子时,读到联想的这一部分,速度可以慢一点,仿佛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语速比较慢,我听着听着也仿佛产生了联想。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它提示了我们这个句子是联想句,如果你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词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该生读得很好,也突出了“好象”这个词。

师:你是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关键的词语。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注意速度和关键词。(生读,读得相当好。)

师:联想的句子中往往都会有个词语提示我们这是作者的想象,句子中的“:好象”就这样的一个词语,你能给这里的好象换一个词语吗?

生1:仿佛

生2:似乎

师:是的,这样的词语都能提醒我们这是一个联想的成分。

那你们再继续读描写秋天的这一段话,找出同样是用了联想这一方法的句子来。

3、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理解,体会,朗读。

4、学完课文后,师:《五花山》这篇课文不仅景色美,作者写得也很美,这和作者恰当地运用了联想这一手法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也会写一写联想的句子,我们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课文中正好冬天这一景色没有写,来,试试看,你能用上联想的方法写一写吗?

在学生欣赏完冬天的景色后出示例句: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然后把句子补充完整,不用写很多,一两句话就可,一定要用上联想的方法。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好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采用朗读评价法,抓关键词以读促思。

课文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分别描述了五花山春、夏两季美丽的绿色,学生在理解方面没有难点,关键是教师要点拨他们体会“冒、涂、染”这三个词的恰当运用。那到底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几个重点词上来呢?怎样才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关注这几个词,而不是因为教师生硬的牵引呢?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出示: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师:这种绿色多美,淡淡的,嫩嫩的,你们还等什么,快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有没有读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呢?

学生纷纷说有,指名读。

师:到底是哪个词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呢?

生1:是“冒”,我读到“冒”就觉得树叶正在长出来。

生2:我读“冒”的时候,好象看到树叶正像小草一样偷偷地钻出来。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树叶“冒”出来的经过读得很生动吗?

生读,很恰当地抓住了“冒”的重音。

师:你读得真好,我听你读的时候就感觉这树叶在长啊长啊,好象一直在长。小朋友们,这么多的树叶不停的冒出来,有趣极了,美丽极了,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有重音,有感情,读得还不错。

师:同学们,这着这个句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以前也学过这样的感觉差不多的句子?

生很兴奋地说:是“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你真聪明,是啊,无论是“冒”还是“抽出”,都给了我们一种化静为动的感觉,语言文字真是奇妙,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一定多留意这些写得特别生动的词语。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三、从词语切入,再以词语结束,在词语中走一个来回。

我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要以“五颜六色”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最后再以这个词语结束阅读转到写话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1、五花山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能概括五花山的特点的词语。

学生很轻易地找出“五颜六色”这个词来。

2、“五颜六色”的五花山到底都有哪些颜色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圈出写五花山颜色的词来,并完成填空。

五花山是五颜六色的。

春天的山是( )。

夏天的山是( )。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 ),有( ),有( ),有( ),有( ).

3、理解“五花山”的花的意思。

师:看到这么多的颜色,你能理解“五花山”的“花”的意思了吗?

出示词语解释,让学生选择:

1、花朵 2、花纹 3、颜色或种类错杂

引导学生理解,此处的“五花山”应理解为各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4、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五花山中,去欣赏它一年的美丽景色。(接下来是学课文,春夏、秋,重点是秋天的景色。)

5、学完秋天的景色后,让学生配乐齐读。

师引读:秋天的山有如此美丽而多样的颜色,难怪作者这么写道:“秋天的山一片金黄--”学生接下来读最后一段。

6、理解省略号的用法,让学生体会五花山还有很多的颜色,图片欣赏五花山的美景。

7、师:同学们,课文学到此处,难道我们仅仅只能用““五颜六色”来形容五花山的美丽吗?你还都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生1:五彩缤纷

生2:五彩斑斓

生3:万紫千红

生4:……

8、师:“五彩缤纷”很美,“五彩斑斓”更美,这一节课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在心里,更把这些美丽的词语记在心里。

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的生成。

在学习“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这一句话时,一学生说:“老师,我看到了紫红紫红,就联想到了田里成熟的茄子。”我有点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我接下来的操作是让学生看看“紫绒幕布”和“紫红的树林”的对照的图片。这孩子突然来这么一句话,可能是前面联想的句子的理解让他学得太专心了,哈哈。我很笨,很没劲地说:“你的想象能力很好,能由紫红紫红想到了田里成熟的茄子。那作者想到的是紫绒幕布,这紫绒幕布到底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然后我仍然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走。这个环节上得有点郁闷。

现在我想,如果我当时能这么引导

“你很会想象,老师可以看出刚才我们学习联想的句子,你学得是非常认真的。你能由紫红色想到了田里成熟的茄子,那作者为什么会想到的紫绒幕布呢?”

把问题抛给学生后,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再让学生看“紫绒幕布”的图片,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得出:田里的茄子矮矮的,颜色虽然也是紫红色,但是给人的空间立体感不够强。而紫红色的树林应该是比较高的,而且一棵棵树相连着,所以说他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个样应该更恰当些。

二、课堂的教学评价语不够丰富。

篇5:《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五花山的特点来写景的;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花山的壮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4、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五花山的美丽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五花山不同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想象,激发兴趣。

1、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五花山”。请同学们举起手,和老师一块写课题。“五”,五彩斑斓的“五”;“花”,花团锦簇的“花”;“山”,巍巍群山的“山”。(板书:五花山)

2、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山名,你想象中它是一座怎样的山?关于五花山,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放声读、与好朋友一块读等等都可以。

2、交流初读感受。

读了课文,你觉得五花山怎么样?

3、联系旧知,迁移学法。

有谁发现了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一篇课文很相似?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怎么学?

(与《美丽的小兴安岭》相似,都是按季节转换的顺序写的。我们可以分季节学习。)

三、精读深思,赏析积累。

你觉得哪个季节最能体现五花山的特点?

1、品读第4自然段。

(1)最想在秋天去五花山旅游的同学先一起读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金黄色 杏黄色 火红色 紫红紫红 翠绿

(3)关联词积累并运用。

①谁发现了这么多的颜色,作者是用哪个关联词把它们串联起来的?(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②指名读、齐读这部分句子。(4)句子比较。

①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②指名读两个句子。

③与原文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④齐读原句。

(5)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五花山上的游客真多呀!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6)欣赏五花山色。(课件出示)

2、品读第5自然段。

(1)欣赏了五花山秋天的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2)文中的哪一句话又最能体现秋天的特点呢?(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补充省略的内容。

(一片杏黄、一片紫红……)

3、背诵大擂台。①学生准备。

②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背诵,教师引导背诵,独立背诵。

四、读写结合,运用升华。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春、夏、秋三季的五花山,那么冬天的五花山又会是怎样的呢?你能想象一下吗?

2、学生交流。

3、欣赏冬天图片。

4、学生动笔写。

5、交流。

如何指导学生仿写句子

——《五花山》听课反思

本课的第四段描写秋天的颜色的句子非常优美,不仅有排比,还渗透有拟人、想象、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秋天的颜色描绘得惟妙惟肖,异常动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仿写训练。现在就老师涉及到的指导学生仿写句子这一方面,发表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仿写的基本要求:

这种题型,看似容易,觉得都能做出,其实很难,得分率不高,所以,只有把握住仿写的要领,才能仿写成功。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内容协调一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仿句和被仿句(或称例句)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仿句与被仿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感情色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一定要结合被仿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前后呼应是指如果被仿句前边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那么仿句也要在语意上体现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呼应的关系。

2、句式要统一。

句式,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这就要求考生仿写前仔细观察。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试题往往给出了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语句句式相同。这样,句式的一致就成了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有时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一致,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3、修辞要相同。

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那几种修辞方法。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二、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篇6: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

学反思

《五花山》描写了家乡大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着重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色彩,尤其是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色。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锻炼一下自己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整堂课,对教材的把握理解还是基本到位的,学生学习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后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1.在重点研读秋天一段后,问:秋天的五花山是如此多彩,让我们再来读读这4句颜色,在写法上,你是否有新的发现? 生:每句开头都有“有的……” 师:是的,这四句话组成了排比句。

生:后半部分有“像”字。

师:如果说前半句是作者亲眼观察到的,那么后半句就是他的联想

2.引读:作者看到了金黄色的树林,想到了——

作者看到了杏黄色的树林,想到了——

作者看到了火红色的树林在风中摇摆,想到了—— 又想到了——

作者看到了紫红紫红的树林,想到了——

师:像这样由一个事物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个事物,就是联想。

要学好语文,太需要这样的联想了,有了联想,单薄的色彩变得如此生动活泼,让我们也想象着那些美妙的情景,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

3.如果我们也会写联想的句子,我们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精彩。课文中正好冬天这一景色没有写,来,试试看,你能用上联想的方法写一写吗?

把句子补充完整,不用写很多,一两句话就可,一定要用上联想的方法。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好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采用朗读评价法,抓关键词以读促思。

课文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分别描述了五花山春.夏两季美丽的绿色,学生在理解方面没有难点,关键是教师要点拨他们体会“冒、涂、染”这三个词的恰当运用。那到底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几个重点词上来呢?怎样才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关注这几个词,而不是因为教师生硬的牵引呢?我的教学过程如下:

1.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写作顺序先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大屏幕同时出示2、3自然段,以及这两个季节的图片。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段,春天的山和夏天的山景色一样吗?

对比读:春天淡淡的绿色,夏天浓浓的绿色

生1:春天天的山是嫩黄嫩黄的,树叶刚刚长出来。

生2:树叶刚冒出来,好像小草一样偷偷地钻出来。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树叶“冒”出来的经过读得很生动吗?

生读,很恰当地抓住了“冒”的重音。

生3:夏天的山是浓浓的绿,好象涂了绿颜料一样。

生4:夏天的山绿得很浓,好象把雨滴也染绿了。

师:你能把你的这份感受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很自然地抓住了“涂”,“染”的重音。

师春天的五花山嫩嫩的,绿绿的,是那么柔美,请温柔的女生来读这一段

夏天的五花山是一片浓浓的绿色,热情,奔放,请充满阳刚之气的男生来试试。

三、从词语切入,再以词语结束,在词语中走一个来回。我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要以“五颜六色”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最后再以这个词语结束阅读转到写话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1.五花山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能概括五花山的特点的词语。

学生很轻易地找出“五颜六色”这个词来。

2.“五颜六色”的五花山到底都有哪些颜色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圈出写五花山颜色的词来,并完成填空。

五花山是五颜六色的。

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有,有,有.3.理解“五花山”的花的意思。

师:因为拥有这么多颜色所以此山取名——板书:五花山。

4.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美丽的五花山中,去欣赏它一年的美丽景色。

5.学完秋天的景色后,让学生配乐齐读。

师引读:秋天的山有如此美丽而多样的颜色,难怪作者这么写道:“秋天的山一片金黄——”学生接下来读最后一段。

6.理解省略号的用法,让学生体会五花山还有很多的颜色,图片欣赏五花山的美景。

7.师:无花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一片——

8.师:同学们,课文学到此处,难道我们仅仅只能用““五颜六色”来形容五花山的美丽吗?你还都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生1:五彩缤纷

生2:五彩斑斓

生3:万紫千红

生4:……

9.师:“五彩缤纷”很美,“五彩斑斓”更美,这一节课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在心里,更把这些美丽的词语记在心里。

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的生成。在交流描写秋天颜色的词语环节中,“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一句中,学生找的是紫红一词,当我问:“是紫红吗?”学生显得比较茫然,于是只能无奈地告诉学生应该是“紫红紫红”,这里显得比较生硬,现在回想,如果当时让学生回到文本,再读读这句话,花不了一分钟的时间,但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在写话环节,让学生想象被大雪覆盖的树林还像什么,学生普遍想到的是棉被,大衣,纸片,比较局限,在引导上也显得比较乏力,如果这段写话换作秋天的其他颜色进行想象,或许学生想到的会多些。

篇7:《春到梅花山》教学实录

师:小朋友们, 美丽的春姑娘来了, 她来到了竹林, 竹笋探出了小脑袋, 她来到了小池塘, 给小池塘带来了五彩的世界。今天, 春姑娘又打扮一新, 来到了梅花山。

师:谁来读读课题 (指名读) ———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 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吗?开火车读词语, 读对词语, 咱们就一起去看梅花。 (开火车读词语———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教学步骤

师:现在就让咱们一起去看梅花吧!

(出示文中第一自然段直接描写梅花盛开的两个句子和梅花图。)

盛开的梅花, 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那一朵一朵的梅花, 晶莹透亮, 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师: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直接描写了梅花盛开时的模样。谁来读?

(指名读, 举手的小朋友起立)

师:你们喜欢这梅花吗?打开语文书, 捧好。

读读这两句话, 边读边想象梅花山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

师:好, 坐正。你觉得这两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说说看。 (答案:多、美、香。)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 引导学生变机械的阅读为思考性阅读。

师:这儿的梅花多不多? (多) 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盛开的梅花, 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师:想不想去看看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的梅花?

点出“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

这就是你挨着我, 我挨着你的梅花。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 (评价语:有点挤了, 很挤了, 挤得更紧了)

从这个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梅花山的梅花很多)

师:梅花山的梅花真多呀! (板书:多

师:这儿的花不但多, 还很美呢, 如文中所说———

生:“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美) 点出“片片彩云”

我们看看书中第27页的插图。“大片大片的梅花开在山上, 向高处望去, 艳丽的红花映着蓝天, 确实像片片彩云。”

美吗? (真美啊!)

(板书:美)

师:这段话中, 还有一句话, 它又写出了梅花的什么呢?

先请个小朋友读一读。

生:“那一朵一朵的梅花, 晶莹透亮, 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写出梅花很香。 (板书:香)

师:这就是那“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梅花。 (出示梅花图)

谁能看着这幅图, 来读好这个词。

(指名读)

(师评:这是一朵开得十分艳丽的梅花;这是一朵早晨露珠未干, 被阳光照射的梅花;好美的梅花;

师:小朋友, 在你的生活中, 见过什么晶莹透亮的东西么?

生: (自由发言) 水滴、钻石、玻璃球……

师:梅花不仅美, 还很香。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梅花的香味多好闻啊!这让我联想到王安石写梅花的那句诗, 引背: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暗香”就是指这———“淡淡的清香”。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我希望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生动化的语言加上教师适时地引导, 让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再现生动形象的梅花山的画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眼中都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梅花山。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那美丽的梅花吧!

观赏录相, 配乐范读 (师述:盛开的梅花, 你挨着我……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设计意图:此时再给学生视觉的冲击, 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师:梅花美不美?想把梅花的美读出来吗?告诉你们一个好方法, 要一边读一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 自由练读———指名读 (2人) 师, 评价:他读得怎么样?———齐读。

设计意图:音乐的刺激可以有好的生成, 读书, 让所有的学生都知晓。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引读:人们喜爱这———。是呀, 梅花是报春的使者, 梅花开了, 我们就知道———春天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学的第一自然段中有个句子里就藏着答案, 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们快找一找。 (生答)

出示:早春, 寒气还没有退尽, 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师:现在就是早春。你觉得天气如何? (冷)

“春寒料峭”之时, 梅花就开放了, 是一朵梅花开了吗?是一片梅花开了吗?那是什么?指图, 点红满山的, 引说:“寒气还没有退尽, 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你觉得这梅花有什么样的精神? (不怕寒冷, 不畏严寒)

师:是呀, (引背) 墙角数枝梅, ———。我听出来了, 听出你们对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的赞美, 能把这种感情朗读出来吗? (指名读, 齐读)

再读读这一句“早春, 寒气还没有退尽, 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小结:小朋友, 我们在读书时, 就应该这样, 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 这就叫会读书。

出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

师:老师再问大家, 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是一般的喜爱吗? (点红喜爱) 不急着回答, 让学生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读) 是一般的喜爱吗?

生:非常喜爱, 特别喜爱。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引说:一到双休日…… (出示句子) 。

什么是“涌动着看花的人流”? (点红涌动、人流) 。

生:就是说人多。

师:想不想看看涌动的人流, 看图理解。 (看链接的图。)

今年过年时, 我们扬州宋夹城举办了苏台灯会, 去看的小朋友举手。

人多吗? (多) 宋夹城灯会时, 通往宋夹城的大道上涌动着看灯的人流。

春节时, 人们结伴而行去瘦西湖公园游玩, 通往瘦西湖公园的大道上涌动着去游玩的人流。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人多? (再出示第二段。) 再读一读, 指名说。

(点红欢乐的海洋。)

师:是呀, 小朋友, 在这梅花的世界里, 人们边走边看, 边看边走, 一路上欢声笑语,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说。)

谁能读好这一句 (出示课件句子) , 齐读“一到休息日……”。

设计意图:课文讲解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上下文联系并进行思考, 于细微处理解课文。

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爱梅花?喜爱梅花的什么? (手指板书)

大家说的都对, 人们喜爱梅花, 喜爱梅花的美 (姿态) , 喜爱梅花的清香, 更喜爱梅花不畏严寒, 凌寒独放的精神。

设计意图:让小朋友再说一说为什么喜爱梅花,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升华了主题。

师:让我们捧起书,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齐读全文。)

3. 学习生字

师:书读得声情并貌, 相信字也一定写得端正得体。

出示:休、息、欢、发, 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指名两个人读。

师:第一个字是“休”。你知道它的笔顺吗?它的结构呢? (指名说)

你怎样记住“休”的? (生:“人累了, 靠着树休息。”) (评:你很爱动脑筋。)

“休”和哪个字比较像? (体) 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搞混淆。

用“休”组词 (休息、退休)

师:第二个字是“息”。里面有一个新部首:自字部。 (板书) 生书空。

“息”第一声;“休息”轻声。

用“息”组词 (休息、歇息、作息时间、息息相关)

师:第三个字是“欢”。欢字也有一个新的偏旁叫做“又字部”。 (板书) 生书空。

谁来给“欢”找找朋友。 (欢乐、欢迎、欢声笑语、欢天喜地)

师:最后一个“发”字很像以前我们学过的一个字, 哪个字? (板书:友)

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笔和最后一笔。)

我们来看一看它的笔顺 (出示课件) 一起书空。

指导写“发”。像怀素写字一样。师范写, 边写边说笔画名称。

谁来给它找找朋友。 (发生、发现、发明、发挥、发愤图强)

(出示4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让我们看清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打开习字册, 坐正。我们写字的时候要像怀素那样, 看清字的形状和笔顺再动笔,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些, 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上宽下窄些。

篇8: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初读: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孩子们边听老师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用问号在书上标出,或者提出问题,如果老师读得好,就请给掌声鼓励,如果老师哪读得不好,也请指出来。孩子们一听给老师挑毛病尽头来了,听得格外认真。我一番激情朗读后,当然赢得孩子们一阵热烈的掌声。接着该他们提问题了,我愿本想一年级孩子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且在上学期我试着让他们提问题,效果不好。设计这个环节只是想慢慢训练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质疑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我话一出口,就有十几只小手高高地举起,孩子们提的问题接连不断如“‘涌动、人流’是什么意思?”“‘晶莹透亮’是什么意思?”“‘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里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一问题一语道破本文的中心所在。)“梅花不是在冬天开吗?为什么课文说春到梅花山?”……我惊喜地发现他们提的问题抓住了课文主要词语和中心,要不是下课铃声响了他们还会提出很多出乎意料的问题,因为还有许多只小手依依不舍不甘心放下。没办法铃声就是命令,我必须下课。这些孩子有一次让我刮目相看。

【我写错了该打】

在指导书写“寒”字时,我竟然把捺写成了点,没等孩子们反应过来,我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提高嗓门说:“请大家好好看看老师写的……”还没等我说完一个孩子喊道:“老师你写错字了!那一笔应该是捺,不是点。”他指着我写错的笔画说。“是呀,真对不起,老师一时疏忽把字写错了,差点教给你们错误的知识,该打!”“啊?!老师还挨打?”“对呀,今天回家我就自己打自己。”天真的孩子们一听忙说:“不行,老师改了就行了。”“不行,要不这样,你们要是把这个字写漂亮了,我就不打自己了。如果你希望老师挨打就不认真写。”孩子们一听连忙书写这个字,有的还赶紧擦掉认为写得不好的字。个个都认真的写起来,就连平时最不愿动笔的王迪都忙认真写起来,可惜他把这字写错了。我一看装作很沮丧地说:“唉,王迪把字写错了,看来我必须自己打自己了。”我听到其他孩子的轻轻的抱怨声,也看到了王迪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又一次从孩子们身上感受到了就连他们父母都享受不到的深情与厚爱。

【在书上标记】

以前讲读课文时,我总是让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在书上标记知识点,听课认真的孩子,书写快的孩子能跟上知道写哪。有的孩子就不无从下手。今天下午这节课,我用PowerPoint里的“绘图笔”直接在打出来的课文上边讲边教孩子们在书上标记,效果很好,哪加重读符号,哪采用了修辞方法?标自然段,数句子,每句主要写什么?概括了梅花的三个特点:多、美、香。而且看着屏幕上的朗读标记,指导朗读更容易了。

【检查预习】

篇9:春到梅花山 教学反思

南京特师附小:吴娟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篇10:《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趣味复习时

在复习导入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小朋友们,悄悄地告诉你:你们来得太早了,梅花还没完全开放呢。如果,你们能读出梅花花骨朵儿上的词语,那么,梅花仙子就会让这些花骨朵儿全都开放。在精心的设计之下,此时以往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词语复习,在学生眼中也变得十分有趣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能什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我认为在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趣味性是相当重要的。

二、再读感悟、发展语言时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看了很多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梅花的美。在此基础之上,询问学生,梅花是这样的美丽,你喜欢这美丽的梅花吗?经课堂实践下来,学生在看了美丽梅花的图片后,齐声回答喜欢。之后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自己为什么喜欢它?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更让学生从文本入手,发展学生的语言。学生读完,交流自己喜欢梅花的理由。学生的感受是十分直观的,更是十分真实的。学生们在与同桌交流后,知道了梅花的美在于它的不怕寒冷,在于它的多,在于它的淡淡的清香,在于它的“晶莹透亮”……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之上,再加学生对于第一自然段的整体感知,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在我看来,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加以导向性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那么这节课的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就是我对于《春到梅花山》一文几个小片段设计的简单看法。

篇11:《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春到梅花山》。在朗读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一朵一朵梅花的语句时,我先请学生朗读了这一句话:“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这句话中,晶莹透亮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果光从字面上来讲的话,光亮透明,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支白色的梅花,先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花虽小,但完全开放了,非常惹人喜爱。但是这时的花并不是晶莹透亮的。我拿出一瓶喷雾,朝着梅花喷了几下,花上一下了沾上了很多小水珠,放到阳光下一看,学生都发出惊讶的赞叹:“好漂亮啊!“我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花变成透明的了。”有的说:“她会发光!”我马上加以总结,“对啊,梅花山上的梅花沾上了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这样的晶莹透亮啊!”接下来,我还让学生把梅花全班传看了一遍,本来我是想让他们在近距离观察一下的,结果产生了一个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的场面,很多学生闻起了手中漂亮的花,纷纷发出“好香啊”的轻叹声。我正好利用学生这一反应过渡到下一个短句――“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并加以说明,梅花的香味清新淡雅,只有细细地闻才闻得到。之后,学生在朗读这句话的时候,不用我多做指导,很自然地就把“晶莹透亮”读得缓慢,“淡淡的”读得轻声,表情配合得也到位,很好地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我想,如果不是把这么形象的梅花放到给孩子们面前,不给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他们是不会有这么真切的感悟的。《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我在这堂课中运用几支梅花这一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加深理解,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04-21

三年级五花山教学课件04-18

五花山 实录04-10

五花山答案04-16

五花山1稿04-25

五花八门的意思_五花八门释义及造句示例04-29

花山郡稿件04-14

春天的花山作文04-21

莲花山游记散文04-10

五花八门如何造句04-12

上一篇:上市公司证券部职责下一篇: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材料范本说明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