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2024-04-09

阿西里西教学设计(共9篇)

篇1: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阿西里西》是一首彝族歌曲,在这一堂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本单元的“快乐游戏”出发,针对三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学习特点,为了使课堂拥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实践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他们才艺展示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释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象、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充分展示才艺,挖掘潜力、得到成功体验。

1.在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尽情表现音乐,使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2.我设计了一个以音乐游戏,让学生分组讨论音乐游戏活动,然后各个小组展示,音乐游戏在教学环节中轻松愉快的活跃课堂的气氛。

3.这堂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以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让学生读、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同事也给我提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当看到学生们表现好的时候,没有做到随时巩固同学们的自信心。我应该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教师应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

2.在歌曲的艺术处理的时侯,仓促了些,不精细。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不够。

3.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缺少打击乐器的使用。

篇2: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并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表现形式。

2、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

有秩序的进入教室并分组坐好准备上课。

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

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

(彝族 啊哩哩 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节奏感强 欢快热烈……)

3、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

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

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篇3:阿西里西教学设计

-----郴州师范大专十六班音乐课件设计大赛

湘艺版二年级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课题:一单元第1课阿西里西

课型:新授总序:第1 课时 编写时间:2014年5月25日执行时间:——年-月-日执教:刘泳芳

教学对象:(郴州市九完小二年级年级252班全体学生)

教材分析:歌曲《阿西里西》是一首边做游戏,边唱起来、跳起来的快乐歌曲,歌词含义极其简单,大意是“我们都是朋友,大家一起做游戏,一起来跳舞”,表达了快乐彝乡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喜爱交往、喜爱跳舞的快乐天性。该歌曲是“中国少数民族十大民歌”、“WHI世界民间音乐遗产保护范例”、首届“中国城市十佳形象主题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

2、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能积极、主动地聆听,掌握几个彝族的基本动作。

3、学生能够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表达歌曲情绪,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教法:运用创设情境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作法

-郭阳峰小学音乐工作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组织教学

1、播放歌曲《阿西里西》(出示课件),创设音乐氛围。

2、师生唱问好歌,在欢乐的歌声中进入今天的音乐课。

二、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我们幸福的歌声也感染到了西南地区的彝族小朋友,你听,彝家的小朋友也唱起了幸福的歌儿。教师播放《阿里西西》的歌曲录音,师生共唱歌曲并律动。

2、走进彝族,认识彝族。(彝族的地理位置、服装特色、火把节。)

三、感知节奏,走进歌曲

1、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彝家,走进他们的土掌房吧!教师播放歌曲《阿西里西》歌曲。引导学生观看歌曲,对歌曲形成完整的艺术印象。

2、(1)教师范读节奏,(不出声)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节奏。

(2)师引导学生小声读节奏。

(3)带入音符读节奏。

(4)分男女同学读节奏。

3、教师引导学生说歌词。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听不懂呢?(阿西里西——我们都是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啊呀——

表示高兴情绪的一些衬词。)

4、再次聆听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5、学唱歌曲:

(1)小声跟唱歌曲。

(2)找出不会演唱的句子。

(3)放声歌唱。

6、教师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有感情、吐字清楚、唱出了彝家小朋友欢快的心情)

四、多种形式,表现歌曲.1、唱歌形式,巩固歌曲。

(1)用男女声比赛的形式来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掌握。

(2)教师唱歌曲,学生哼唱并律动。

(3)小组分别演唱歌曲,师及时点评。

2、舞蹈形式,活用歌曲。

(1)师示范三个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生模仿。

同学们的歌声真优美,如果再加上歌曲就更美妙了。现在我们就来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

(2)生练习舞蹈动作,师指导。

(3)歌曲与舞蹈融合,升华歌曲。

现在请同学们把刚在学的舞蹈动作,加入到歌曲当中,当然除了老师教的动作,你可以根据歌曲需要,自编动作!

五、总结升华。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都能热爱我们的少数民族,更加喜爱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请同学们回去后把这首歌曲唱给家人听,把你们的快乐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不好?

下面请随美妙的歌声快乐地跳起来吧。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设计:以课件展示为主

篇4:音乐教案-阿西里西-教学教案

《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这首歌曲从结束音上来看是宫调式,但从第1、3乐句来看,显然具有只徽调式的特点,因此,这首歌曲具有调式交替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并能随歌声做表演

2、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语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具:

录音机、阿西里西音乐伴奏带、投影仪、跟歌曲的相关图片、歌词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3、跟着音乐动起来

二、新授课

1、听音乐,看老师表演导入本课

2、乐曲介绍

这段音乐是我们贵州彝族的一首民歌,它的名字叫《阿西里西》是彝族小朋友做游戏时唱的歌曲。贵州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其中有苗族、布衣族、仡佬族、彝族。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居住在。。。。

3、老师范唱歌曲(出示歌词)

4、听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学生读,师纠正 接龙读

5、教唱歌曲

步骤:教唱第一、二段-----生唱-------接龙唱--------齐唱 分组唱

同学们评论歌曲的演唱

三、表演《阿西里西》

1、用《阿西里西》来做游戏

2、分组汇报、评论

篇5:《阿西里西》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喜欢我国彝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彝族的音乐传统,培养学生热爱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2、通过学习彝族民歌《阿西里西》,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通过各种手段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把《阿西里西》的风格特点恰当自然的表现出来。

二、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彝族山寨,在欢快、热情的彝族歌曲声中,充分展开想象,了解彝族风俗人情,初探彝族民歌的音乐元素。

2、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教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红绸、彝族民族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课前播放《阿细跳月》的MTV,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时就走进了彝族山寨。

1、组织学生进行肢体活动节奏型是即兴的,动作采用彝族舞蹈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吸跳、击掌等。

2、教师演唱一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问题: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联想?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了这种联想?

3、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恰当的总结和评价。

4、对于“彝族”同学们了解多少?

5、教师利用课件梳理有关内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

1、学生随教师打节奏作肢体活动。

2、学生欣赏教师的演唱然后各抒己见。

(彝族 啊哩哩 载歌载舞的节日欢庆的场面 节奏感强 欢快热烈„„)

3、学生互相点评。

4、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关彝族风情的知识。

5、聆听教师简介,感受西南风情。

(课前几分钟的肢体活动即可以放松师生情绪,拉近师生关系,又可以为下一步的彝族舞蹈创编提供了素材,作好了铺垫。在这一环节中还注意渗透了同学间的合作关系。)教师的真情演唱引出彝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使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了意境,学生视听结合走进彝族山寨了解民俗风情。课件的背景音乐是童声合唱《阿西里西》,已经在不自觉中进入到新课教学中。

二、学唱歌曲

1、导语:今天我们就到彝族山寨和那里的同龄人交个朋友。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

2、播放课件《阿西里西》。

3、从歌曲中你了解了彝族少年的性格怎样?阐明理由(着眼于速度、力度、情绪、音色等音乐要素去分析。)哪句旋律最具彝族民族特色?

4、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设置悬念,只是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并不告诉他们答案,待到唱会歌曲后从中体会出来。学生提出歌曲中的疑问时,教师要范唱该乐句,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5、教师范唱歌曲,帮助学生自学。

6、有困难吗?师生帮助解决。(教师在此处是一个服务者,必要时可以弹琴、播放录音等。)

7、通过演唱体会“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是什么意思了吗?

“阿西里西”是我们的好朋友。“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无实意。

8、指导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演唱歌曲,说说带来的不同感受。

9、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与生活、经过一代一代口头传唱、加工改编才流传下来,我们同学们也肩负着着一重担,现在我们就来小试身手吧。

10、小结本环节。

1、认真聆听歌曲《阿西里西》。

2、讨论交流老师的提问。(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速度稍快、力度变化丰富、情绪热烈欢快、音色清脆明亮等。)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如:“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

4、听范唱找出歌曲中哪句旋律印象最深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哼唱出来。

5、提出不会唱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6、组织学生展示学唱成果。

7、在练习的过程中尝试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给歌曲表现带来的不同效果,寻找小组喜欢的方式演唱歌曲并展示。

8、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创编情绪适合的歌词并展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音乐的角度去分析歌曲为唱好歌曲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环节采用自主学唱歌曲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学习新策略。学生可以确定目的、选择活动的方法、自我管理调控。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关注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作品起到的重要作用。

创编歌词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体现,引导他们善于观察、热爱生活,使一些优美的旋律赋予新生命。

三、火把节的盛况

1、导语: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在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点上火把,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女子们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比赛的优胜者敬酒。同学们,我们就去参加一次火把节吧!

2、巡回指导学生。(可以利用课前集体舞的素材三步一跺、三步一跳等。)

3、彝族舞蹈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人一起表演。让我们随着欢快、热烈的音乐,一起跳起来。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4、小结本环节。

1、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设计火把节上的表演形式。

2、各小组展示。

3、女同学拉起一个内圈,男同学拉起一个外圆,老师和几个同学在圆心甩红绸,以示篝火。随《阿西里西》的伴奏边唱边舞。

拓宽视野,感受舞蹈与音乐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师生共同舞蹈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各表演片断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板书设计:

阿西里西

篇6:阿西里西精细教案

教学目标:

1、对彝族民俗和歌舞文化的介绍,亲自演唱彝族民歌,培养学生对彝文化和彝族歌舞艺术的兴趣。

2、有兴趣地学唱歌曲,能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阿西里西》。

3、在歌唱中注意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作用,如力度、速度、音色等对歌曲表现的重要性。

4、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用放松、自然、愉快的声音演唱乐曲。

2、保证节奏准确、抓住舞曲风格的特点。

3、大跳音程的准确演唱,师及时纠正。

4、能体会《阿西里西》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随音乐节奏进行音乐游戏。教学难点:唱准大跳音程,抓住舞曲风格演唱歌曲。

一、导入阶段

了解彝族音乐及人文风情:

1、播放彝族歌舞录像片段《阿西里西》

2、播放彝族风情图片

师设疑:听听这首歌把我们带到啦哪里?让学生找出图片和视频上人们的服饰特点以及音乐情绪特点。生回答讨论„

师总结: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有十几个支系。彝族崇尚火,是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彝族民居、服饰、歌舞、乐器等。(结合PPT)

二、学唱新授

1、出示《阿西里西》谱例,教师范唱。猜想歌词中“阿西里西”、“丘都拉迪嗡啊”的意思? 生回答讨论。。

师总结:都是衬词,语气词,常见的有:啊、吧、依哟喂、喂哈等。

1、再次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师:分析歌曲风格、表达的情感、音乐的情绪、速度等?

生讨论交流老师的提问。(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速度稍快、力度变化丰富、情绪热烈欢快、音色清脆明亮等。)

3、发声练习

为表现歌曲情感做好技术铺垫

师强调学生要做到:自然放松,回归山区民歌的风格,嗓音放松,不强调发声方法。

发声练习曲:13 53 31 1 做跳跃性的音阶练习,注意每一排换气,尾音要唱出跳跃轻松的感觉,小腹掠微用力。

4、学唱歌曲 强调细节,关注情感(1)、教师范唱第一段歌词

(2)、师:乐曲中有哪些地方出现音程跳跃的地方

生回答。

(3)、学生小组接龙演唱,并熟记歌曲。师强调音程跳跃地方。

5、随琴唱谱分析乐句:

结合练习曲,注意歌曲第11、12小节的休止符停顿。

6、检测学生学唱乐谱的情况

播放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师提醒注意乐段中的力度记号,情感处理。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配乐按节拍朗读歌词 生朗读,分组击掌

在朗读中体会意境,分组击掌加强舞曲的节奏感,培养合作精神。2师组织分组,一组击掌,教师PPT节奏型,一组演唱,两组轮换。

2、分组对歌曲进行轮唱处理,让学生体会节日的热烈的气氛,体验山歌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3、结合歌舞短片,示范简单的彝族民族舞蹈动作,生创编进行歌舞的表演

师生共同舞蹈构成一幅热情奔放的画面,体现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完整演唱歌曲

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对本节学唱的检测。

五、结束语:

音乐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祖国的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除了彝族外还有苗族、侗族、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傣族孔雀舞、壮族的《刘三姐》等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各表演片断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下节课老师会陪同学们一起走进祖国的西南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篇7:《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及其意义。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发性和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语言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思路。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发性和周密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显示默读的方法: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1.学生读完后,进行字词教学。多媒体显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 zhòu两栖qī劫难jié追溯sù鸟臀目tún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原意是逆流而上。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为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小组抢答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抢答活动的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轻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2)讨论成熟后,请推举一个代表举手回答。(3)最先举手者,请起立回答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5)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存在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并简述。

(6)什么是斯石英?它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7)根据斯石英的特点和成因,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示意图)

(4)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认为:可能是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恐龙灭绝。火山说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同时爆发,造成恐龙灭绝。

(6)被压扁的沙子称作斯石英。沙子在强烈被挤压的地方会形成斯石英。

(7)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四.深入理解,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文体相同内容相关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2、不同之处:

⑴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

⑵运用的材料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上的发现,而板块构造理论属于地质学上的问题,生物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地质学上一个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属于物理上的发现,而探讨恐龙灭绝属于生物学上的问题,物理上的发现揭开了生物学上的一个谜。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让学生仔细揣摩这句话,这对学习中学各科知识有什么启发?

明确:阿西莫夫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偏科,各科知识都要认真学习。

五.情感教育:

我们学习本文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还要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阿西莫夫为何能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想到板块构造理论呢?一方面由于他知识渊博,另一方面由于他思维方法独特。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思维方法:联想想象分析推理

这是思维创新的主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很多科学家正是靠着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有所建树。

让学生举一些科学家靠这一思维方法有所发现的事例。学生如一时想不起,教师可举下面的事例。多媒体显示

谢皮罗教授的事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它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小结: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留心,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也许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也许会成为小发明家,说不定将来还会获得诺贝尔奖呢。

六.总结全文:

篇8:《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18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4.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致密天衣无缝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篇目项目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一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炭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激三层浪而举一反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教学后记:

篇9:《阿西莫夫短文》教案设计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上一篇:2023-2024第一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下一篇:英文简历“3+3”帮你过难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