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

2024-04-18

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精选11篇)

篇1: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

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

去年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爬了泰山,领略了“五岳之尊”的风采。

路上,我想:既然有“五岳之尊”之称,想必山上的风光定是美不胜收。果不其然,一下车我便被泰山这雄浑的气势所震惊。山脚下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山上则是云雾环绕,高不可攀,显得十分幽静霸气。

踏着凹凸不平的石阶向上走,不一会儿便来到了著名的迎客松旁。它像一位友好的主人,张开臂膀迎接我们的到来;它又像那指路的仙人,为我们指点方向。它屹立于幽深的`山谷中,为泰山平添了几分神秘。

要说泰山最壮丽的景观,那非云海日出莫属了。登上泰山顶后,早已是夜色朦胧,我和妈妈吃过晚饭,便披着大衣和黑压压的人群一起朝观日台走去。

坐在岩石上等待太阳出来时,我发现泰山的夜色原来也是如此之美:满天星斗仿佛近在眼前,纷乱又明亮,让人忍不住踮起脚尖想要触碰它;泰山上的动物们也伴着夜色为我们唱着欢乐的歌。此情此景,使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天越来越亮了,天上的云朵也被这光亮照得现出了形。层层叠叠的云彩就像大海里的惊涛骇浪,绵延起伏,故有“云海”之称。突然,遥远的天际出现了一抹醉人的绯红,不用说,那是太阳快出来了。观日台上的人们顿时激动起来。

那光由绯红转变成深红,可太阳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般,躲在云海里迟迟不肯出现。不一会儿,整个云海都变得火红火红,使我们这些观日的人群都置身于“火海”之中。

深红渐渐退去,变为绯红、浅红,最终云海重新披上了自己的雪白纱衣。太阳终于肯探出头来了,它在万人的目光中散发出雄伟的光辉,照射着整个大地和世间万物。它越升越高,最终在我们的赞叹声中屹立在云海之巅!

太阳已高悬在头顶, 我们却久久不肯离去。我不得不为泰山而感动、敬佩,大自然中有那么多壮丽的美景,又有多少能比得上这泰山上的云海日出呢?

篇2: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

10月3日星期一晴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很多人登上泰山后都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看到了胭脂红的朝阳,还有广阔的云海。

早上5点的时候,太阳还没出来,远处的天空就开始泛出一条红线,时间慢慢的过去,远处的天边也慢慢的亮了起来,红线变成了彩虹的颜色,这种情况持续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后,天边被橙色和淡黄色占据,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天边颜色的分布确定太阳要升起的位置,再过一会儿,天已经几乎大亮了,在早上6点10分,太阳露出了上半个红红的“脸颊”(我本来还以为太阳是从天边的橙色平行线上边出现,没想到太阳是在下边出现的。),慢慢的.太阳全部升了起来,整个过程也就在20分钟左右,最后太阳慢慢的开始射出耀眼的光芒。这时候,远处出现了望不到头的“海洋”和小岛,其实那不是海和岛,而是云海和透出云海的山峰,这时候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

篇3: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

傍晚17时,我们玩兴正起,一路攀登到了十八盘已精疲力竭。天色已被夜染,放弃摄影,握紧他温暖的手支撑着自己一路攀爬到南天门。寒风瑟瑟,租件军大衣开始在天街闲游,黑夜偶有几个人影游动,好似电影《倩女幽魂》的场景,有爱人在身边,备感温暖,毫无畏惧,且有种新奇之感。望山下,灯火点点,遥想灯火处郎情妾意的浓情,紧紧拥着爱人好想大喊一声“我爱你”,却怕夜深惊扰天人。

山顶潮湿,每个旅馆都湿润阴寒,夜半困倦袭来。清晨5时,起床后来不及梳洗就赶着爬山观日出。据闻一年365天,能看日出的不超过60天,大雾遮天,不知道雾散后是否能有幸看到朝阳破晓。

即将6时,我们离开旅店老板的带队,找到一条无人踏寻的小路。没有众人的喧扰,我们坐在空地上,远处毫无遮拦,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像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跳跃出来。此时,爱人搂紧我,在太阳跳跃的刹那我们的爱情仿佛也定格,瞬间成了永恒的印记。

走在通往玉皇顶的路上,远处白云滚滚,如浪似雪,千里棉絮汇成滔滔奔流的“云海”,一会儿由远而近,沉浮升降,好想抓到手里,或者直接踩在脚底,感受一次腾云驾雾的梦幻仙境,无奈云海只可远观,无法亲密把玩。

玉皇顶内,一把把同心锁仿佛把情侣们的心锁到了一起。当我们的锁紧紧锁在一起时,有了来生的约定:今生彼此事业羁绊,无法朝夕相处,时时不分,那就预约来生为鹰,双宿双飞,如影随形,看尽长河落日,飞遍天涯海角,看潮涨潮退,在悬崖峭壁上见证我们的地老天荒,无外界纷扰,天地之大,只有属于我们的简单快乐,日日相伴、时时相视。或许,来生我为雄鹰他为雌,今生他来挡雨,用柔情融化我的冰寒;来生,我为他遮风觅食,对付外来侵扰,把他庇护在身后……

篇4:泰山观日出作文500字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随着传来的欢呼声,我急忙抬起了头。我看见了一抹金红色的霞光,但转眼间,就被飞速掠过的雾遮住了,让我以为看花了眼。后来,我知道这遮住太阳的雾,在山下看来就是云。

突然,太阳从云层中跳了出来,肉肉的,像破壳而出的鸡蛋黄。它的颜色金红金红的,并不刺眼。妈妈让我赶紧与太阳合景,我伸出左手,好像托住了太阳。妈妈按下快门,把这美好的记忆留了下来。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太阳就找不到了。这个太阳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隐时现,我们只好又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我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上的灰云慢慢地被染上了红色。太阳是要出来了吗?不出我的意料,太阳终于拨开灰红色的浓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耀眼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睛。一瞬间,从远方飞来好几朵青灰色的云,又把太阳遮住了。

篇5:《登泰山观日出》优秀教学反思

游记学过很多,写作手法也大致相同,所以教学上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难,如果是重点定位写作方法,难免落入俗套,有千篇 一律之感,如果分析语言文字的运用,五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其中奥妙。要很好地设计本课教学,先要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结构布局,课题直接架构文章,先写登山,再写看日出,脉络分明。在写登泰山这一部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又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而在观日出这一部分,则完全按照天空和太阳的变化来描述。因此,每一部分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把它当作习作例文来指导比较好。

在教学本课时,我按照“从课题入手分析文章结构——从写作顺序入手了解行文顺序——从分析特点入手学习写作手法”的顺序展开教学。在第一环节,主要通过让学生通过将课题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给文章分段来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简单,目标达成很快。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登泰山”、“观日出”两个部分,着重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学生很快就能自己找到答案。第三个环节,则要经过深入地品读才能实现,比如在“登泰山”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说说“泰山留给作者什么样的印象”——高、险、美,然后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哪里体现了这些特点,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后,让学生分析分析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体现泰山的这些特点的,从而让学生知道,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篇6:登泰山观日出读后心得

这两部分中,作者多处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对于这样写景的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应该没多大的困难,但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

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我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了“登山”部分,教学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登泰山”的内容,知道作者是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来描述景物的,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3)读读、品品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比喻的;学习比喻句的写作技巧。

一、听写训练,情导入 课前2分钟,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这样既迅速地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的练习,可谓一举多得。

待学生准备就绪,我开始用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并用包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

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绮丽的画面所吸引,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二、细细品读,比较体会 在初步感知了游记的写作特点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比喻句。

细看“登山”部分的内容,4句比喻句恰好全都是登山途中的景物描写。

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比喻的,教学时,我按照“找一找——品一品——比一比”的顺序逐步展开。

第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同时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在仔细读文后,就很快找出:“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这四句重点句。

在指导学生朗读后便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

我让学生看着数张泰山雄伟壮丽、云雾缭绕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由于这些句子并不难,加上平时对比喻句的练习训练接触较多,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泰山真雄伟啊,在山脚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堵顶天而立的墙”;“泰山真高哇,我从‘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知道了它几乎就要跟天一样高了”;“泰山真陡啊,抬头望去,山路就像一张直落而下的瀑布”;“泰山山势有的像马鞍俯卧,有的像驼峰耸立,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写出了山势的高低不平”;“泰山的云雾千变万化,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让人陶醉其中”……看着学生认真答题时的表情,听着他们精妙的答案,我心中异常高兴:学生观察得真仔细

“接着,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比比这些句子

”说着,我便出示了练习,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

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便举起了手:“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写山的”;“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是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我点头加以肯定。

没有人举手了,我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教室里静了一会儿,于是我提示道:“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

”这下学生得到了启发,马上就有人发言:“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说得真好

”我马上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

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亮光,他们的脸上有着许些兴奋,我知道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练习:这两句描写山的句子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作比较。

读句后,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可不同点都没找准找全面:“老师,不同点是不是看山看云雾的角度不同

”“老师,是不是第三句还用了排比的手法,而前两句都没用

”……我微笑着摇头又点头。

顿时,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我开始用鼠标在有关的词语下面暗示。

少顷,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 ,我知道了,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啊,真聪明,你看得真仔细

”我高兴地大声说道:“那你是怎样发现的呢

”“因为作者写到‘云雾是不断地扩展、飘动、升腾着’的,而且采用的比喻也是动态的修辞。

”听了他的解释,学生们豁然开朗,更有甚者还为他鼓起了掌,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比较中,在思考中,深刻理解了句子含义,体会到了作者比喻写作的方法。

三、读写整合,拓展积累 新课程开宗明义地要求教师充分开掘课文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文本,设计了写作指导与训练。

通过“云雾”片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特征”通过动态的描写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在学生深入比较句子后,我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

试着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

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领会了作者的比喻技巧,写得相当不错:“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腰间,有的像巨大的屏障隔在山峰中间,有的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悬在空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根洁白的绸带系在山腰间,有的像澎湃的波涛击打着岸边的崖石,有的像巨大的瀑布从山顶直落而下”……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深刻领悟例句的写作方法,练习时没能写出云雾动态的美,我就请了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帮助他们积累方法。

这样,学生从观察中学会了写作,从写作中领会了方法,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

篇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谁来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2)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划分和感受。

生1:1-6小节写了登泰山,读了这个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伟高大。7-9小节写了观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变化多端。

生2:我也是这样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多姿。

师:看来,泰山和泰山日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呢?找到作者的行踪了吗?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节,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第三小节,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师:有没有谁要补充的?

生2:到达对松亭之后,作者经过了南天门,最后才达到日观峰的。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完整地说说,先说时间,再说地点。

生3: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师:开始登山,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在――

生:山脚下。(板书:凌晨2点半 山脚下)

生3:4点半,到了中天门;天微明十分到了对松亭;途经南天门,7点10分,登上了日观峰。(师板书相应时间和地点)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生:作者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

三、研读课文,欣赏美景,感悟写法

(一)研读“登泰山”

师:课文1―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生默读圈画)

生1:在山脚,他看到了整个泰山;在对松亭看到了山势和云海。

(板书:整个泰山 山势、云海)

师:山势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状。

师:是的,山的样子、形状。那么中天门、南天门这儿呢?

生3:中天门天还黑,作者忙着赶路,所以没有写到景物。在南天门,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阶。

师:真是好孩子!读书真仔细!中天门一笔带过,是略写;南天门写到的景是石阶,但这一节更多的是在写人。

师:(指板书)作者写景的时候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石阶”,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的美景呢?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曲线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

师:和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个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板书:高)

师:发现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的特点,再找找,句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的这个特点?

生2:还有“顶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这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师:(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画面)看,这就是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师:继续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是对松亭的云海: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绸带、浪花,让人感受到了云海壮观美丽的特点。(板书:美)

师:也注意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只用到了比喻吗?

生2:还用上了排比。

师:是啊,三个比喻组成了一个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再好好感受一下,对松亭的云海究竟有哪些特点?

篇8: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鱼肚白――淡红色――加深――红得最浓、最艳

日出时 太阳的形状的变化

篇9:观泰山云海日出初中优秀作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2、进一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作用,从而感悟泰山、日出的特点。并能尝试着写几句。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泰山的绮丽风光。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学生“课前两分钟演讲”——以“小导游”的形式简单介绍泰山。

播放泰山风景资料,请学生介绍有关泰山的知识。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出示课题:17 登泰山观日出

说明:查找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交流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请一名“小导游”边播放泰山风光边向大家作介绍,让学生对泰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课文作一个铺垫。活泼的形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1—6节、7—9节)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

2、讨论交流。板书:登泰山 (千辛万苦)

观日出 (壮美)

说明:充分开拓课文资源,以词句为重点,设计各种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词用语的能力。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别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对于加强学生选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

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6小节)——登泰山。

1、指名读1—6小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作者分别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有关词语。

2、小组讨论并填空。

时间地点景物

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

刚4时半中天门

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 7点10分南天门、日观峰石阶

3、师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登泰山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特点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1)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 担心

(2)美:

山势美:“……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象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板书:变幻莫测 迫不及待

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缭绕、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险: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板书: 险峻

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找出的句子。

说明:把文体知识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有感性上的认识。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上语文课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使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容的。

7、学习方法,训练说写

(1)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登上泰山,向大家介绍泰山美丽的景色。

(2)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发挥想象,说说依稀可见的泰山还会有哪些美丽的山势?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尝试写几句比喻句。

说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渗透写作指导。在体会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后,在此处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之效。

8、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 (板书)

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去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

学习第二部分内容(7—9小节)——观日出。

1、观看日出音像资料。运用能力迁移,与学过的《火烧云》比较,掌握写作方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3、交流、板书。

观日出 过了七八分钟 出现鱼肚白 不断扩大

一会儿 淡红色加深了

一刹那 出现一道弧边 半圆 挣脱地面

4、用媒体图片演示,让学生复述“日出”过程,进一步感受其美丽与壮观。

5、配乐朗读比赛。

说明:语文课上的朗读指导尤为重要。文本所展现的是日出的瑰丽景色,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要让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并配合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学生更能感受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6、师小结:泰山的日出景观真是太奇妙了,读了课文,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也赞美过这座雄伟壮丽的山,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有关泰山的诗或诗句进行交流。

四、搜集诗句,拓展交流。

附板书: 17登泰山 观日出

观日出(壮美) 过了七八分钟 出现鱼肚白 不断扩大

险峻 被受鼓舞 一会儿 淡红色加深了

变幻莫测 迫不及待 一刹那 出现一道弧边 半圆 挣脱地面

雄伟 担心

篇10:泰山云海作文300字

进入泰山首先要进入红门。到泰山里面,你会发现里面人山人海,尤其是节假日,人会比往常更多,仿佛眼前只有人。路上会有许多松树,郁郁葱葱的。树上偶尔会出现几只小松鼠在树上啃来啃去,好似一群活泼的小精灵。天空中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叫着,好像和在叮咚叮咚的泉水进行“大合唱”这些普通、简单的东西就让泰山变得生气勃勃,泰山简直是大自然的一只神来之笔。

泰山最有名的就是十八盘了。十八盘是泰山最难爬的一部分,全程有一千八百二十七级台阶,就像是一架天桥梯,感觉一眼望不到边!十八盘还陡,之前,经常有人在十八盘意外失足摔摔落,十八盘,简直让你爬到绝望。

泰山山顶叫玉皇顶,上面有块石头叫望海石,它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气宇昂轩地屹立在泰山之巅,翘首以待,为世人迎来辉煌的黎明。有云海日出时,望海石就成了最佳观看视角。清晨,望海石就会被云海包围,其实那不是云,是雾,在日出阳光的衬托下,就像一片海被红光染成红色,感觉美极了!一旦出现这些景象,大家都欢呼雀,耀争先恐后的拍照。但望海石经过多少年风吹雨打,变得脆弱起来,被围栏围起,成为重点保护文物。

篇11:《云海日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海日出》。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步骤来说一说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分析

《云海日出》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课文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云海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优美凝练,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读记有关生词,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4、感悟作者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默读,自读自悟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这一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趣导入,图片感知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 趣。”我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优势,通过生动而精美的画面,使学生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同时通过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图片的解说,这样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的学习欲望。

(二)整体感知

精心利用教材,这是阅读教学的软肋。教师应将全盘讲授变为相机诱导,指点门径,拨正迷津。点拨要点在要害,这要害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全盘托出,要引导学生自求得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黄山远海日出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课文,同时出示要求:

1、标出自然段;

2、认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4、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来写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云海和日出的不同景象,从而理清文章层次。

(三)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往往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读得透。所以,我在这一环节中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文中描写云海日出美的语句以及自己的感悟。

第二、交流、品读、感悟景物的特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后明白了:作者描绘远海日出的语句实在是太美了,观察和描写很有顺序,同时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等都是文章的写作亮点。因此突破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了一些重点句子。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交流感悟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感受到作者对云海日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美,积累了语言。

(四)积累好词佳句,练写片断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写一处景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五、最后,我来说一说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教学中,我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感悟到了语言美。读贯穿了全文的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直观地将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为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的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真实些、朴实些、扎实些,我切实感到自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还留下了些遗憾,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下一篇:小洛羊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