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春节作文

2024-05-06

广州的春节作文(精选12篇)

篇1:广州的春节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大众化,影响力最广,最重要的节日。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的春节有各地的特色,装点着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广州的春节,自然有别具一格的广州特色。

在除夕的前几天,广州的大街小巷都变得熙熙攘攘,街上的人群川流不息,就像海洋里掀起的无数朵浪花。北京路上彩旗飘扬,到处都是“中国红”,绘制成一张红色的画卷。这代表着广州人已经吹响了春节来临的号角。

在春节的号角吹响之际,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也大张旗鼓地拉开了序幕。各区的花市上摆满了娇艳欲滴的鲜花,绘制成一片广阔的`花海。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花香,被染得甜滋滋的。现在的迎春花市,不但是卖花,还出售一些春节特有的精致工艺品和各式玩具。在所有的花市中,以北京路、西湖路花市最著名。每年的春节时,这两条路上彩旗迎风招展,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四处繁花似锦,让人感觉如坠花海之中。路上人海如潮,大家都慕名而来,体验广州独有的民俗文化。整个花市热闹极了。

花市过后,广州的春节依然好戏连连。广府庙会。同样是在北京路,又营造出一派热闹祥和的气氛。

广州的春节,还有许多民俗。例如,派利是、送大橘、回娘家······广州的春节,就一个词——热闹!

篇2:广州的春节作文

听妈妈说今年不回老家过年了,虽然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期盼,按照广州的习俗,春节要打扫房屋,辞旧迎新才行。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我们就开始忙起来了。

我负责打扫自己的房间。就从书桌开始吧,看着这乱糟糟的书桌,真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唉,走一步算一步吧。”我先把桌上的笔、书什么的整理好,再把一些纸屑清理干净。最后,我拿出一张彩纸,贴在桌子边缘有裂缝的地方,嗯,大功告成!

在广州过春节,还有两大特色。一个是迎春花市,另一个就是舞狮啦。

早听说广州的花市很出名,这回当然不能错过了啦。只见花市口被堵得水泄不通,都是前来买花的人,整个迎春花市里,处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这些花的品种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据说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寓意呢。比如百合象征百年好合,金桔象征财源滚滚,牡丹象征富贵平安……

舞狮来啦,只见大街小巷都站满了人,男女老少都有,我也迫不及待地跑出来看热闹。锣鼓冲天,好一番热闹的景象。演员们一身红衣红帽,就连威武的“狮子”都穿上了红衣。我在一旁看着,也忍不住为他们卖力的表演大声叫好。

篇3:广州的春节作文

市民新闻源于公共新闻, 后者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闻学理论。最早提出该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伊·罗森 (Jay Rosen) 。市民新闻, 即用户生产信息, 一种私人的新闻作品创作, 与在代议制民主条件下, 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的大众化商业新闻相对应, 市民新闻是在参与制民主之下, 发展、衍生出的遵循新闻业余主义的市民媒介生产的新闻。公民直接参与, 有利于社会民主的发扬。

从2002年《羊城晚报》正式开通全国第一个24小时报料热线起, 市民新闻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不到10年, 现存在功利性强、缺乏有序监管等问题。

研究普通市民参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 有助于把传统新闻与市民新闻的操作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再次, 透视广州一些市民新闻栏目运行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既对媒体信息传播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其本身也是富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

二、市民新闻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定期出版的报纸和周刊, 每天滚动播出的广播和电视, 已经不再是现今时代为我们带来外界消息的惟一渠道。在中国, 特别在广州, 市民可以收看到香港、澳门等新闻, 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和求知力越来越强, 令新闻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渴求也越发强烈, 因此, 新闻线索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决定新闻“好看”与否的关键。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支全新的新闻传播生力军应运而生, 就是这样的一群“新闻报料人”, 以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信息以获取相应报酬。另外, 碍于网络等传播渠道在中国会受到一定程度监控, 市民向传统媒体报料就成了他们参与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

(一) 科技进步与电子通讯技术多样化

以前, 先进的传播技术只存在于大型媒体中, 这是市民大规模参与新闻传播的一道鸿沟。但现在, 几乎每一位市民手中都有一台可以拍照的手机, 另外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也不再是昂贵的器材,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快速传播的特性以及通俗易懂的实用性, 网络的影响力也越发强大, 这为市民发布新闻给予了很好的支持, 使任何一个怀抱记者梦想的普通人, 都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拍摄的新闻现场视频、图片等, 通过网络传播出去, 而这种姿态是主动、积极地。

(二) 市民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需求和欲望日益高涨

过往, 主流媒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报道一些政府的会议、领导的活动, 有一些是需要的, 但是量已经大大超出, 很多市民都开始产生“审美疲劳”。加之现在的新闻节目层出不穷, 同一新闻事件可能有四家、五家甚至更多家媒体前往报道, 新闻已不再“独家”。市民已经不满足于让传统媒体“告知我”信息, 而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到“我发现”信息, 加上技术设备上的支持, 查明事实的真相。因此, 这让不少市民希望更主动地去参与新闻的采集, 找寻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

(三) 媒体在信息源上竞争的结果

如今在广州, 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竞争的主战场。各大新闻栏目都设有自己的报料热线, 有专人24小时接听报料电话, 此外它们还开通微博、微信等报料平台, 搭建全方位的报料渠道、所谓“内容为王”, 媒体之间的竞争争夺的都是这一“地盘”, 而报料线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内容、新闻价值, 所以提供新闻线索的报料, 无论对哪家媒体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各大媒体也在积极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忠诚的报料人队伍。

在广州某电视台中有这样一类“记者”, 他们虽不是电视台的签约记者, 也不是电视台员工, 但却手拿着由电视台提供的摄像机等专业工具, 穿梭在广州的大街小巷之中, 捕捉许多第一手突发新闻, 有的甚至也负责了电视台某些方面的跑线新闻任务, 然后将拍到的片段交回给电视台, 按拍片数量换取相应报酬。某程度来讲, 这类“记者”还是以平民的身份在采拍新闻, 算是广州市民新闻中最突出的例子。

三、市民新闻的特点

(一) 突发性

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在短促、瞬间的时间里发生, 出乎人们的意料, 因而是不可预知的;突发新闻的发展过程瞬息万变, 在前一个小时或几分钟里是新闻的, 转眼间或许就变成了旧闻, 新的情况又会发生, 所以也是多变的。但是, 市民是无处不在的, 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即使是一个从未受过新闻从业训练的人, 当他看到一栋房屋倒塌时, 也会想到要向新闻媒体通报;而一个没有经过新闻专业知识教育却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人, 他也会很自然地按照新闻采写的规律, 把一起灾祸新闻写得中规中矩。[3]

媒体上有很多突发的重大事故性新闻是来自于市民, 而不是职业新闻记者。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内, 威州镇的一位普通市民用手机拍摄到了地震发生后人们四处奔走避险的经过。这段视频虽然画质比不上专业摄影机, 更谈不上有特定的取景和拍摄逻辑, 但却是能从灾区里带出的第一手资料, 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地震发生那刻现场的情景。

(二) 新奇性

新奇性是指社会上一些人的奇言怪行, 如撞车党敲诈事件、中学生暴力事件、身穿校服的小情侣在街道上行为大胆忘情亲热等。这些短片或照片播出后增加了市民警觉性, 同时对于片中人物亦有教育、警示和阻吓作用。

市民新闻反映的是社会所有角落、层面的新闻, 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 都有新闻正在或将要发生。无论发生在哪里的市民新闻都可以通过其特殊的渠道, 把发生的事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 让我们感受生活。

(三) 批判性

在我国, 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一方面要做好各项政策、法规的宣传报道工作, 另一方面也要充当舆论监督的角色, 揭示社会某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而很多这类新闻线索都来自于市民报料。

市民对新闻的要求会随着自己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等因素不断变化。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 但应该说还有一部分市民对政治、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处境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满意, 他们就有了向媒体报料这种途径, 来曝光社会上依然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 予以批判。

(四) 非正式性

正式的记者、摄像记者等新闻工作者都是经过专业学习、培训的, 而市民记者只能算是“业余新闻记者“, 虽然不可否认, 他们中也有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市民记者, 所挖掘和报道的新闻线索、新闻现象有时甚至优于媒体记者。但从整体上来看, 他们的传播手段和渠道等, 均具有非正式性的特征。但在目前看来, 市民记者是传统新闻报道的一种补充。

四、市民新闻在广州媒体中的状况

(一) 市民新闻在《羊城晚报》“广州连线”中的状况

晚报的读者主要是城市中的家庭成员[4], 这是我国市民新闻先在晚报中兴起的基础。2002年12月23日, 《羊城晚报》开设热线专版“今日连线” (现改名“广州连线”) , 是全国第一个正式开通24小时热线的的媒体。发展至今, “读者今天来电”专栏与“昨夜今晨”已经成为该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 国内众多报纸相继开通了新闻热线、有奖报料热线, 调动读者踊跃参与。在广州, 较大的几份报纸也都开设了自己的庞大报料热线:《广州日报》热线新闻版、《南方都市报》街区版、《信息时报》民生热线版、《新快报》特快热线版等。可以说, 《羊城晚报》“广州连线”专版开创了市民新闻在广州发展的先河, 拉开了各大媒体抢占市民新闻的战幕。

“广州连线”主要刊登由读者提供的文字新闻和图片, 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引用市民所述, 多为“一句话新闻”。这些新闻作者大多是新闻的目击者甚至是当事人, 他们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把新闻记录下来并传给报社刊登。二是报社接获市民报料后, 派出专职记者采写的新闻。无论是提供新闻线索还是图片, 刊登后都会在作品上注名报料人姓名和奖励金额 (50元到300元不定) 。我们国家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市民提供新闻线索要付出劳动, 给他们提供报酬是理所当然的。而这种形式更多地体现了对报料人的尊重和感谢,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向报社报料, 提供更多市民新闻。

(二) 市民新闻在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中的状况

2004年10月, 广州市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办的新闻类节目《新闻日日睇》。这个节目曾被不少市民视为本地平民新闻电视舆论节目的开始。这过去的几年里, 也正是这类平民新闻舆论节目在广州地区的电视媒体风起云涌的时期。在广州地区的电视新闻发展历史上, 似乎还没有过一个时期如此集中地形成大面积的平民新闻舆论节目, 跨越不同的电视台与不同的时段。

最早出现的《新闻日日睇》从主持人风格、报道题材与内容以及报道手法等方面都有较多的非主流元素, 目的是更贴近市民。比如主持人陈扬坚持穿着T恤和牛仔服而不是传统的西服出镜;以市井语言而不是通稿文字讲述与评论新闻事件;报道内容集中于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生活中遭遇的矛盾与困境;报道手法上以批评式报道为主, 更引入DV等新兴的非主流拍摄手法。其中, G4记者是节目的一大亮点。G4, 其实是指由多个记者组成的机动记者组, 承担起每天到广州大街小巷采访的任务, 不做大新闻, 只做市民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生活小事, 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 每天报道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生活家常事。

“DV特工”曾是《新闻日日睇》的一个栏目, 喊出“人人都是记者”的口号, 鼓励市民拿起自己手中的DV拍摄新闻片段提供给电视台播出。该栏目调动了普通市民参与新闻拍摄的积极性, 因标榜片段源于普通市民之手而深受大众欢迎。早在2009年《新闻日日睇》的特别策划“G4的故事”中, 有几位记者在介绍自己入行的过程时都提到自己正式转为G4记者前曾做过“DV特工”。这样看来, “DV特工”可能是一个为了拉近新闻事件与普通市民之间距离的一个“幌子”, 是让更多普通市民关注节目的噱头。从中看出, 能让观众相信新闻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 就更能让观众关注身边新闻事件, 关注节目, 《新闻日日睇》就是这样打“市民新闻”的牌。

(三) 市民新闻在广州电台《新闻风云榜》中的状况

《新闻风云榜》是一个娱乐化包装的即时现场直播新闻节目, 是广州电台第一台就转型打造成新闻资讯广播的重要节目。该节目用另一种形式让普通市民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市民打电话与节目主持人或嘉宾直接对话、发表意见, 这是一个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平等而直接的对话平台。主持人每日会选取若干条本地甚至国内外的新闻, 特别是与市民息息相关或是有争议的事件, 然后邀请市民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者上网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实, 听众通过打电话等方式与主持人互动这种形式在广州广播发展中已有多年历史, 此前一般出现在深夜谈话性节目。但近年来市民参与政治、教育及经济等各方面的讨论日趋积极, 为《新闻风云榜》这类讨论时事政治的节目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这类节目可以主导社会讨论的议题, 甚至影响到政策的制定, 因而具有高度的社会效应。

虽然有部分听众用尖锐的言词批评、奚落、责骂某些政府部门或官员, 被指为过于偏激, 但这类节目仍然是市民参与时事讨论、反映市民心声的最直接的途径。当然, 节目播放市民言论时也尽量经过“过滤”, 观点不至于过度偏激。但同时, 节目本身希望或者市民期待能大胆一些, 敢于批评和接受批评, 正面观点固然需要, 也不要拒绝持对立观点的听众的意见, 否则媒体的中立立场就缺乏前提条件。

在下班时或饭后听听电台, 偶尔还可以发表一下言论, 而且还能听到别人的观点再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很多市民来讲, 这就是《新闻风云榜》吸引他们的地方。

五、市民新闻在广州三家媒体中的比较

(一) 《羊城晚报》“广州连线”注重市民提供新闻线索

如今, 报业的新闻竞争已经转向深度报道的竞争阶段, 深度报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作为生活类报纸, 《羊城晚报》一向注重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贴近市民、读者的写作、报道手法, 是市民新闻坚持的优点。选题决定报道的走向, 市民读者喜欢的是关系切身利益的, 能引起特别注意的, 能满足求知欲的同时能调动起阅读积极性的新闻报道。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中不乏可做新闻的题材, 这就要求报纸需要从市民那里得到新闻线索。

(二) 广州电视新闻频道《新闻日日睇》注重市民提供新闻画面

电视新闻是声画的艺术, 光有新闻线索还不够, 必须有新闻发生的画面才叫完整。DV记者更贴近大众, 更快进入新闻现场, 是对传统电视新闻来源的补充。DV记者是活跃在电视圈的非专业记者, 各种突发新闻事件的第一记录人, 他们奔跑在不同的事件现场, 为《新闻日日睇》这类民生新闻类栏目提供画面。

(三) 广州电台《新闻风云榜》注重市民提供新闻评论

《新闻风云榜》其实是对一天中已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分析, 然后让听众选出最为关注的新闻, 因此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体现在反映民声民意, 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发表议论。节目中, 医疗保险、学校收费、住房改革、下岗就业、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 让听众们畅所欲言。这些话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百姓生存状态。让老百姓说话, 传播的“相关效应”拉近了新闻与听众的距离, 让市民从自己生活的角度评述事物, 才会受到市民本身欢迎。

六、市民新闻的问题与隐忧

广州媒体顺应潮流, 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新闻元素, 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 也增强了媒体与市民的互动。然而, 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广州媒体中的市民新闻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与隐忧:

(一) 隐私问题

市民在公众场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偷拍下来, 然后在电视、报纸、互联网上公告天下, 公众的隐私权难以得到保障。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广州某报纸曾刊登过一幅由市民提供的照片, 几名身穿校服的中学生躲在学校操场角落抽烟, 个别学生的样貌和校服上的校徽清晰可见。虽然说媒体合理使用有新闻价值的照片并不会涉及侵犯个人肖像权, 但从媒体职责和道德层面上看, 如果能为这些学生的脸和校徽上加马赛克, 也不会影响信息的传播, 同时也能保护照片中的未成年人和学校。

(二) 版权问题

前文讲到, 在广州, 市民向传统媒体报料是他们参与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 而有些时候主流媒体也会“主动出击”。

广州某些电视台现在喜欢根据网络流传的一些视频和图片来发掘新闻线索, 并直接使用这些视频和图片, 然而很多时候都没有注明出处甚至给予拍摄者报酬, 关键在于我们版权意识均比较薄弱, 无论使用者或是被侵权者。

(三) 真实性问题

有时候部分市民报料可能带有较强的主观判断, 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同时也不排除有人会借助媒体发放有利于自己或失实的报导, 甚至是报复。如果媒体不能去伪存真, 把未经证实资讯当成新闻加以报道, 那么, 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传媒的声誉和公信力。

笔者在广州电台新闻部任实习记者时曾被派处理一宗报料新闻。一名外地工人报料称自己所在工厂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入珠江, 但当笔者跟随他到了所讲的工厂附近后, 他却未能带笔者到排水口看看, 因而也未能亲眼证实他所讲情况是否属实, 最终未有做成报道。

(四) 操守问题

明星的照片和录像可以拿到媒体上去换钱, 于是普通老百姓个个变成了“狗仔队”的一员, 给人唯利是图的感觉。而在车祸、火灾等突发事件中, 有市民居然冷漠无情地拿出手机拍照、报料而不是该提供帮助, 更是发人深省的操守问题。

广州市公安局交警部门2003年曾试行“市民拍摄交通违章”奖励办法, 称凡年满16岁的广州市民都可拍摄交通违章, 照片如采用可获20元奖励。该办法一出立刻引起广泛争议, 有市民天天蹲点在各大主干道拍摄违章照片, 被称为“马路偷拍族”, 也有的把拍到的图片和画面卖给媒体。该办法不久后就被紧急叫停。

(五) 过度问题

市民新闻是发生在城市里, 市民身边的各种新闻, 市民既是新闻的主角, 也是新闻的受众, 多做市民新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销售量、收听率和收视率。但当媒体过度追求报道市民新闻时, 也许就会出现一种偏差:将主流新闻与老百姓对立起来。媒体会认为市民不爱看主流新闻, 所以少做, 甚至不去做主流新闻, 而将大部分的资源和人力用去做市民新闻。

广州某电视台在每天傍晚有一档主流新闻节目, 起初主要负责播放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等宣传性新闻, 再加上国际新闻、财经快讯以及体育新闻。近年来, 该档节目也打起“街坊牌”, 开设了市民报料热线, 现在每天的节目在固定时段都有两至三条的报料新闻, 但该频道在每天晚上也有另外一档主打民生新闻的节目。该新闻节目所接的报料一般都是交通事故、火宅、居民纠纷等, 每次报道亦千篇一律。虽然该新闻节目收视一直居高不下, 但如此降低自身“档次”, 出发点并不见得是贴近市民, 相反从某程度上看也许是反映出记者们缺少主动发掘新闻线索的途径和眼光。

六、结语

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 有人断言它将超越报纸、广播、电视成为第一媒体。随着政策的开放和时代的进步, 我们可以预测互联网将会成为市民新闻发布和流通的主战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市民新闻将不再受空间容量限制, 也没有发布时间限制。任何一名市民打开电脑随时可以发表自己意见, 并且可以迅速地让其他网友知道。

应该说, 市民新闻报道是广州这个平民城市所特有的。她的崛起具有一定的社会及文化基础, 体现了广州新闻舆论氛围的变化。市民新闻节目、栏目发展至今, 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形成了许多节目、栏目风格与特色。随着市民新闻节目、栏目向主流新闻方向发展的探讨与尝试, 将会为本地的新闻节目、栏目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2] .刘富, 张未民.晚报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 2000.

[3] .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 2002.

[4] .张新英.民生新闻向何处去[J].今传媒, 2006 (6) .

[5] .广州市广播电视学会.广电文萃[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7.

[6] .邵培仁, 章东轶.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J].新闻界, 2004 (4) .

[7] .蔡雯, 甘露.“热线”资源的开发与新闻竞争策略[J].现代传播, 2003 (6) .

[8]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 2004 (1) .

篇4:广州的春节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直的、弯的、立的、倒的……无论是被凛冽寒风刮得一叶不剩的秃枝,还是依然挂着绿叶的繁枝,都又悄悄地吐出了新芽,嫩嫩的,翠翠的,或浅黄,或浅绿,或微微露出点粉色……

请以“又见枝头吐新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广州市继2006年“创意的快乐”、2007年“心中有盏红绿灯”的命题作文后连续的第三次考命题作文了,可以看出广州市的中考命题人对命题作文的情有独钟。这虽是个命题作文,但题目和前两年的题目一样,是个比喻型的命题,这个题目内涵丰富,涉及层面宽泛,有着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利于考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抒写自己的真性情。这个命题符合初中学生十四五岁充满浪漫的心理特点,这个年龄看什么都漂亮,想象力丰富,他们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又一个的“新芽”。但这个题目取的是其比喻性的含义,有一定的朦胧性,这在无形之中也给考生设置了审题障碍。我们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需注意如下几点:

1.寻找标志,紧扣“题眼”

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也即是我们所说的“题眼”。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的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志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写作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作文题“又见枝头吐新芽”是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宾语“枝头吐新芽”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又见”即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就是题眼。“又见”不是指“可能看见”,而是指“已确确实实地看见”,是现实生活中鲜活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写作时只有紧扣住这个词,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很多考生把这篇作文写成想象类文章,这显然就是对“又见”这个词理解得不够深入。

另外,我们还应扣住“新芽”一词,根据提示中的导语,准确把握中心词“新芽”的内涵。这里的“新芽”可以指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万物复苏发芽,但如果理解仅限于此的话,就会失之肤浅。因为这里的“新芽”还具有隐含比喻的一种情感、信念、体验、力量、希望等。根据提示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次经历磨炼的体验、一种战胜困难的坚定的信念、一种执著的追求等等。写作时只有紧扣了这两个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有深意的文章。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作文中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切入点;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又见枝头吐新芽”就是一个有虚有实、虚实兼备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虚实结合。

命题中的“新芽”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新芽”就是自然界中新春到来时万物刚发出的嫩芽。但由于这芽是刚发生的,是新的,因此人们也就会在这“新芽”上寄予某种希望,表达某种情感。于是“新芽”也就有了比喻和象征性的意义,也就是出现了“虚”的意义。比如,年轻人容易从枝头春芽想到自己的祖国的新一代,充满蓬勃生机,成长要经历风霜和虫蛀等磨砺。我们可联想到我们的生活,春是人生迈向质变的一种比喻,不论你在任何地方,是穷困潦倒还是雍容华贵,当学会了塑造自我的时候,你总会在未来开出美丽的花。这一题目还可紧扣社会热点。可以从“十七大”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发展的冲锋号,联想到祖国经历了转型期的困难,又面临新一轮的春天;也可以联想到汶川地震后,废墟上学校的重建,学生到外地求学,就像树枝吐新芽,在经历寒冬之后重新焕发生机。经过这样一联想,你会发现这个命题可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3.入题准确,联系实际

刚才我们说了,这个题目是个比喻型的题目,我们写这样的作文关键的就是要入题准确,联系实际。入题准确,前提就是仔细读懂题目的喻义,也就是本题中“新芽”的含义,要从准确的喻义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写作中应注意不要只是就事论事,或只是罗列现象。如果论理,就要深入挖掘揭示本质;如果叙事,就要抓住实质刻画具体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深意的文章来。

考场佳作

又见枝头吐新芽

一考生

早晨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已是快八点了,我来不及吃饭,抓起书包就向外跑,来到街上这才发现天上正下着豆儿大的雨滴。路上有不顾一切奔跑的人,有撑起伞满口甜言蜜语的情侣,但我来不及欣赏这雨里的美景,在雨中没命地奔跑着。突然一辆公共汽车停了下来,问我是否要乘车,我想下这么大的雨,即使跑到学校也淋成“落汤鸡”了,于是我上去了。车上的人太多了,连个空位置也没有,车里静悄悄的,人们都想着各自的心事,都拥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故事,头一致地往外看,看雨自上而下地落在干净的柏油路上,溅起朵朵水花……

“好香啊!哪儿飘来的花香?”一个眼中闪烁着希望的清波,面带微笑的小姑娘惊奇地说道。那一双渴望的目光正四处搜索着,放在车地板上的那盆花终于被她找到了,那是一盆含笑花。她用手轻轻地摸着含笑花的花瓣,情不自禁地赞美道:“好美的花啊!像笑开的娃娃的脸。”

正当我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时,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请买票!”

哦!光顾享受,连票也忘了买,真可笑!于是,我连忙解开书包带子,从容地拿出钱包——啊!怎么连一分钱也没有呢?想起来了,早晨出来得急,忘记带了。可现在怎么办呢?我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车上的乘客,都向我投来诧异、猜疑的目光。

“你找到了没有?到底有没有钱?”售票员恼了,板着脸问道。

我窘极了,太难为情了,只能眼巴巴地向车内扫了一眼,倏地,我捕捉到一朵微笑!就是刚才那个有着小小巧巧的鼻子、赞美含笑花的小女孩。她对我浅笑,这是一个亲切的宽慰的笑,在唇边在眼角都长有那么一抹异样的纯情。小女孩细眉细眼,清清纯纯的。那微张着的粉嘟嘟的唇,一派天真无邪、善良安静的样子使我沉静了许多。

车地板上的那盆含笑,一股子淡飘飘的香!

果然,她问我:“姐姐,你坐几站路?”

好热心的询问。

“给你。”她于是欠着身,把手给我,手心里是一枚亮晶晶的镍币。含笑的香又幽幽袭来,沁人心脾的清香!

“你拿去呀,姐姐!”她把小身子又向前探一探,偏着小脑袋,眼睛亮晶晶地闪着笑意。

“谢谢,太谢谢了!”我真感动。

这时又一缕香飘来,我急忙低头看那株含笑花,却惊喜地发现,它的枝头上又长出了几颗新芽。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主要靠以下两点擦亮了阅卷老师的眼睛:

其一,抓住一点,深入开掘,写出了独具特色的作文。写好人好事的文章很多,也容易流入俗套,但本文却写得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何也?那是因为本文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抓住了一个动人的、能反映人精神境界的“亮点”来全力以赴,精雕细描,使得形象鲜明,全文生辉。

其二,本文虽是只叙写故事,写得比较平直,但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在篇末点题,将含笑花上长出的新芽来比作小姑娘,从而来表现小姑娘的心灵之美和我们的希望,揭示了故事中的深刻含义。

又见枝头吐新芽

一考生

春天是诗意的,美丽的,但我一直不喜欢春天。

我出生在十五年前的那个春天。从父亲接过我时那一声重重的叹息声中,全家人就认定我是个丑女了。

我从不敢照镜子,我怕自己会自卑得撞碎在镜子里。我甚至看见花都要跑,花令我自惭形秽。从同学们那先是吃惊后是鄙夷的目光中,我几乎死心了,我说不定比《巴黎圣母院》中的撞钟人阿西莫多还厉害呢。

我最后一点自尊也被世人吞噬了,我只能对着天流泪,抱怨上天的不公。可偶然的,我在《读者》上看见这么一句话:“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是啊,上帝不过剥夺了我的“美丽”,却并没有拿走我的“健康”和“智慧”呀。我难道就这么消沉下去,让“丑”掩盖掉我身上的黄金吗?不,我要用智慧重塑我的自尊,迎来属于我的春天。

我发奋地读呀,写呀,练呀。我像一座百年未喷的火山,灰黑的火山口掩盖我内心沸腾的热血。我已毫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目光和窃窃私语,“歪嘴”、“葱油饼”、“摊眼皮”,对我已毫无意义。阅读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品味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才是我生活的重点。

我还是不愿意照镜子,可现在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因为我明白:一个人的光彩不是他人聚焦反射的光芒,而是由内而外的自信之光。当“美女们”争风吃醋时,当情书满天飞时,我庆幸自己的安宁,可以汲取更多养料,有朝一日一鸣惊人。

验证我的时刻到了,市里举行“平安记我心”即兴演讲比赛,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进了决赛。我自信地登台,当我饱含深情地演讲完最后一句话,掌声拍出了我的眼泪,我分明听见评委们一致说一个字:“好。”

回家的路上,我心情特别的好。这时,我才发现路旁那一棵棵光秃秃的树上,又见枝头吐新芽。是呀,春天已经来了,我的春天也向我走近了。我重新找回自尊了,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了,我不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极有特色的中考作文,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文中小作者叙述了前后两个阶段对春天的不同反应,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内心世界。“我从不敢照镜子,我怕自己会自卑得撞碎在镜子里。我甚至看见花都要跑,花令我自惭形秽。”这样的句子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丑女”对自己的无限哀怨和对美好事物抵触的心理,读来真实感人。“当‘美女们’争风吃醋时,当情书满天飞时,我庆幸自己的安宁,可以汲取更多养料,有朝一日一鸣惊人。”这更是一种积极心态的展现,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好强、上进的女孩形象。本文由于心理描写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目前。

篇5:广州的春节作文

春节可以贴春联、守岁、吃饺子和吃团圆饭等等……

在大街上所有人都焕然一新,有的穿上了新衣,有的在与父母聊着天,大街上已经有了一股浓浓的春节气味,我走在大街上,向花市的方向走去。

在春节中最为热闹的还是花市,先是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展示:有国画,有雕刻……我走在铺子的一旁,望见精美的手艺,不禁感叹中国遗产是多么精美!再往前走,便是各种各样的玩具铺子,每家铺子里都挤满了人,进到铺子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的小玩具。

再往里走,便是卖鲜花、盆花的档口了。店铺里挂满了各种花枝,有黄金果,有桔子树,有兰花等。每支花都精神抖擞,兰花绽开了它最美丽的一面;黄金果好似黄金一般雕刻在树枝上;桔子几个几个的挨在一起,好像在讨论什么似的……

篇6:广州的春节作文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早早地去到奶奶家,帮大人做这做那的。贴“福”字、拍团圆照、摆饭菜……这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小事,无不充满着我们全家人对新年的憧憬和希望。

大年三十晚的年夜饭向来是最讲究的了,通常是要“八菜一汤”。 每年的汤里必不可少的就是发菜和冬菇,大人们总是会说:“吃发菜,发财就手!”而冬菇就大多是取“金钱”的意思罢了。那八菜里,一般都会有烧肉,鱼和鸡,象征着来年丰衣足食、身强力壮、年年有余的新年愿望。

篇7:广州春节的作文

到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只见大街小巷都挂着红红的灯笼,贴着喜庆的春联,年味越来越浓,大人带着孩子纷纷走进各大商场,去购买年货,只见商场内人如潮,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人们购买糕点、水果、糖果……提着大包小包往家里搬,脸上荡漾着笑意。

广州有句俗语叫:“年二八、洗邋遢”,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爸爸妈妈、姐姐和我一起擦窗户、桌椅、扫地,洗被子……大家都忙得满头大汗。听妈妈说要把这年的霉运全部洗掉,来年一帆风顺。

除夕这一天是最忙碌的时候,这一天亲人们要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年饭。新年要有新气象,我和爸爸忙着把房间装扮得格外漂亮。我在门上贴“福”字,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挂灯笼。妈妈忙着准备团年饭。到吃年夜饭了,人们陆续入座,妈妈忙碌了半天,准备了一桌丰富的晚餐,好菜可多啦,有清远白切鸡、红烧全鱼、清炖土鸡、腊味合蒸、素炒莴笋片、水煮萝卜丝、海虾、水饺……一家人品尝美酒饮料,彼此说着祝福的语言,其乐融融。

吃完团年饭,大人们则带着小朋友去逛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只见,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华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

大年初一,大人和小孩都穿着新衣给亲朋好友拜年,脸上都带着幸福的微笑,主人以点心和水果招待客人。大人会给小孩红包。小孩们拿着红包,个个乐开了花。

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又是尾声——元宵。广州的公园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有纸扎灯、彩灯、花果灯等。各色各样的彩灯将广州打扮在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元宵晚上,广州人都吃汤圆,吃汤圆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

篇8:广州的春节作文

除夕逛花市是我们家的传统,今年也如此。花市里人头攒动,人们兴高采烈赏花、挑花应接不暇,我们拿着喜爱的花卉,走在多姿多彩的鲜花丛中,扑面而来阵阵鲜花的芬香,让人久久不舍离开。

除夕的晚上,我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央视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谈笑风生相互祝福,我也高兴地接过了祝福的红包。谈笑中不知不觉晚会就快要到喊倒计时了,我好想坚持到“过年”守岁,但还是因为太困而睡觉了。

大年初一,我们去逛了庙会,广州的庙会延续了传统的风俗习惯,有吃的玩的还有舞狮游街的非常热闹。今年的庙会上人山人海,差不多就是随着拥挤的人群在里面转了一圈,什么也没看到又回到了进来的地方,不过我还是很开心的。

广州的春节娱乐的地方很多,电影院是大家喜欢的场地,看电影的多数是大人带着孩子,虽然人多但没有喧闹和拥挤,次序井然。电影是喜剧片,在欢笑中结束了一天的活动。

广州春节期间迎来了很多的外地游客,广州的气温舒适宜人,广州的美食令人垂涎,广州的迎春花市万紫千红,到处繁花似锦。

篇9:有关广州春节的作文

春节一般在一月尾二月初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贴上对联还有福字。而且人们也要在家里大扫除,把家里扫得干干净净,还有把一年来的霉气全部扫走。

而且人们都要到花市去买花。花市是广州市这样的城市才有的。一走进了花市你就等于走进了花的海洋,花发出来的淡淡清香也使你整个人都陶醉在美丽的`花海之中

小孩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因为他们不仅要买花,还要给小孩和自己买新的衣服,好在新的一年里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到了大年三十,除了在外省打工回不来的人,全家人都要一起吃团圆饭,而且还要吃汤圆,其寓意就是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都可以团团圆圆

到了年初一,街道上变得冷冷清清,大部分的商店都关门休息了,而且人们不是出门拜神,就是去亲戚家拜年

一眨眼,就到了年初十,小孩子们要上学了,大人们也上班了,但是广州市没被这影响,依然是分外热闹

篇10:广州春节作文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逛花市。

现代新式花街上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广州市的中心花市都在桨栏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市一度金融较为稳定,工商业有所发展,花市也随之兴旺。人们在马路两旁搭架做花档,中间行人。夜市灯光明亮,如同白昼。花市高峰时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红紫纷华,使人眼花缭乱。由于人潮拥挤,买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举起,否则就要给人挤落,空剩残枝。那时花的品种不多,工商业户多采购桃花。虽然物价较低,但花较昂贵,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数元,中上的达一二十元。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更加兴旺。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这一段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设为花市。后来,为适应需要,广州市分开几个地区开设花市,中区花市设教育路,为广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东区原来设在东较场,后来迁到东川路;南区则设在海珠区的滨江路。

篇11:广州的春节

按照老广州的规矩,过春节从年二十八就开始了。广州俗话说,年二十八,洗邋遢。

到了年二十九,人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又叫油角、煎堆、年糕、年桔、糖果,还有鲜花和年画。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摆满年货。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吃团圆饭。

闻名的广州花市张灯结彩,各色各样的奇花异草琳琅满目,银花朵朵,粉红的梅花,火红的玫瑰,金黄的菊花我在花的海洋中转来转去。

夜幕降临,绚丽多彩的礼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铁水奔流,有的像秋菊怒放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着美丽的新衣,个个喜气洋洋,见面拱手互问新年好,我和爸妈带上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收到许多厚厚的红包哩!

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闹花灯和吃汤圆,满城花灯,花样新潮,有冰灯、牛灯、马灯,数不胜数,火树银花,我如入仙境一般。

春节结束了,我又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

篇12:广州的春节风俗礼仪

一、拜年 初一早上,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三、逛花市

传统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过年期间,十里花街,吐艳争芳,张灯结彩,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南国的浪漫,此刻达到极致。

广州的春节食俗

萝卜糕

萝卜糕是一种常见于粤时茶楼的点心,同时也是广东人每逢过年时必备的贺年糕点之一,意为“高升”。

萝卜糕以黏米粉、萝卜丝为主料的蒸糕。将黏米浸洗磨浆压平,萝卜刨丝煮熟,以上两种原料混成糊状,加入虾米、腊肉、猪油、胡椒粉,酱油、味精、精盐等拌匀蒸熟。家庭多在春节制作,茶楼则长年供应。萝卜糕一般在平锅里用油煎几分钟,则香甜好食;而碗仔萝卜糕可热食,无须煎制。

年糕

所谓“年糕年糕,年年高”,广州人过年吃年糕,就像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广式的年糕又白又胖,用糯米、糖、猪油制作而成,通常切片煎熟或用来放汤,入口软绵有嚼劲,味道清甜米香浓郁,是过年必吃的一道美食。假如嫌麻烦,不想在家里蒸年糕的话,就可以到一些广州老字号购买。

马蹄糕

广州人过年也会常备糕点以款待客人,因为“糕”与“高”发音相同,因此有“步步高升”之意。而在多种糕点中,马蹄糕,其以糖水拌合马蹄粉蒸制而成。从前以广州泮溪酒家的马蹄糕最为有名,因其所处的泮塘是盛产马蹄的地方。

广州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广州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上一篇:劳动纪律试题下一篇:不想回浙江小学作文